-
1 # 宋子渝—書法鏡子老宋
-
2 # 王乃棟說書畫
這是唐代張懷瓘的書論,用三句話說明了書法的性質與創作方法。
在古代,書法是一項高層次人士玩的高雅藝術,是用於在社交場合顯示自己的功力、修養和風度的。書法可以實用,但主要用於觀賞收藏,絕非一般的文字書寫。書寫有低檔的經生所作寫經體書寫,中檔有官方通用院體書寫,後又稱為幹祿書、臺閣體、館閣體。
古人對中低檔書寫雖然也很講究,但最為重視和樂於顯擺的則是揮灑一手顯現人格的漂亮書法。為什麼古人論書的文字又少又深奧?一則顯擺,二則試看你懂不懂,懂了才和你有共同語言,可以對話。古人做了皇帝也不忘書法顯擺,還要和大臣試比書法高低,因為牽涉到人格面子,如南朝齊高帝蕭道成問大臣張融,我們倆誰的書法好?張只好說你是皇帝中第一,我是大臣中第一。
那麼用筆、識勢、裹束,究竟是說的什麼東西呢?這個只有會寫狂草的人才能明白。
這三個名稱說的就是沈尹默先生總結書法創作和欣賞的筆法、筆勢、筆意,即書法創作與欣賞的由筆畫到結體,再到章法神韻的三步曲,筆者曾按沈說總結為合筆法、出筆鋒、極筆性三步法。但第三步裹束張懷瓘是說的狂草的章法神韻,即狂草章法組合的收放擒縱所形成的大圓形和小圓圈,既要放得開,又要收得攏,要有變化莫測之形態和揮灑如意的氣派。一般楷書和行楷沒有那麼大的裹束變化。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創作難度和藝術欣賞的精彩性了。供參考。
-
3 # 博勤董老師
如果想理解唐張懷瓘說的:“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苟守一途,即為未得。”這句話,那就需要了解古人練字經常提到的“五字執筆法”(擫、押、鉤、格、抵)和“永字八法”。8種點畫的名稱分別為:側、勒、弩、趯、策、掠、啄、磔,古人如此命名絕非偶然。我們從這些字的本身含義應該就能看到某種動作態勢。蔡邕說:“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可見筆法、筆勢何等重要。其中“裹束”,其實就是一種筆法,與筆勢關係密切。
“五字執筆法”
“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練習書法首先要學會用筆,要發揮充分發揮出毛筆的特性,所謂“八面出鋒”就是指的如何用筆。所以我認為用筆就是指書寫時筆畫的起始行收,提按頓挫,輕重緩急、
。
高水平的書作,無筆畫不具有勢,無處不具有勢。它們或以牽絲相屬;或筆斷意不斷;或雖從點畫上看已無關聯,但相臨兩偏旁、兩字間卻有某種特定的關係。無疑關係和諧了,作品就能給人以一個統一的某種精神;相反,如果“勢背”,作品形象必將被支離破壞。在行草書中,筆勢顯而易見;在楷隸篆書,只要是有相當水平的,其筆勢也是清楚的,而“永字八法”就是透過筆畫的“勢”做了詳細的說明:
永字八法
在很多書法愛好者眼裡可能“裹束”是不太好理解的,也有很多種說法。我認為其也是筆法之一:那就是如何把筆鋒裹束住以實現其連續書寫性和體現筆勢的一種方法。如果筆鋒裹束不住,筆毛不是扁就是開叉,需要不停地把筆毫舔尖,而筆鋒如果始終是裹著的,可以連續寫多字而不用舔筆。即使筆鋒開叉時,依舊可以寫出清晰的字。那如何才能把筆鋒裹束住呢?個人比較欣賞孫曉雲先生在其著作《書法有法》裡說的:“只有將筆桿左右轉動,才可能將筆毫隨時裹住,既快速又勻稱地畫出這樣的線條。”正是由於筆法的起源,才造就了這些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圖形。不信,我們動手試試?
孫曉雲
-
4 # 文仰山人
這句話是唐代著名的書法理論家張懷瓘講的,指明瞭書法創作三個最核心的技法元素。“用筆”,也就是寫字的方法,因為字是用筆寫岀來的,這是技法中核心的核心問題,趙孟頫雲:“結字因時而變,用筆千古不易",就揭示了這一點。筆法包括對筆的認識、對筆鋒的認識、書寫的力度、速度、節奏、中鋒、側鋒、偏鋒、推、拉、拽、頂、平動、提按等等。“識勢”,是書法形而上的一個概念,就是指韻味、意境、格調方面的要求,是相對技法方面的一個概念。書法作品除了技法(用筆)豐富之外,也要氣韻意的生動,如果說書法作品是一個模特的話,她的三圍就是技法,而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就是她的氣質。“勢",與用筆的方法、線條的粗細、書寫的速度、字的結構、作品的章法等等有關。這個勢,可以是奔放的,可以是消散的,可以是優雅的,可以是厚重的,等等,不一而足。“裹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指把寫散了筆鋒重新裹束起來,其中的一個辦法就是絞鋒,這也是列入筆法的一種。另一個是理解是指章法方面的,也就是一字之內各筆畫之間的關係,是包裹或者是管束起來,而一個一個字,就連成了一個結構。我本人更傾向於這一個解釋,也就說一幅成功的書法作品,必須包含的三個元素,也就是筆法、氣韻和章法。
回覆列表
一、“裹束”是一個名詞,來自於《玉堂禁經》“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三者兼備,然後為書;苟守一途,即為未得。”這樣一句話。“裹束”是書法三大要素之一,也是最後一步。歷史上講到的“裹束”的著作很少,除了《玉堂禁經》,另一篇就是《臨池訣》。這本書中總結出了八條,其中三條是第一用紙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唐代書籍傳播主要是靠手抄,手抄本難免彼此有點不同,這三句話和《玉堂禁經》大同小異書法就是這三要素,這是唐代第二篇著作者講到“裹束”,出自於一位宰相手,可謂證據非常確鑿。
二、兩步成字,點畫組成筆試是第一步,筆勢裹束成整字,就是第二步。這個名詞比較抽象,它不單指一個筆畫,它是一個組合性的名詞稱呼,裹束的本意而言,他不是某個點畫,筋節是褢束的根本。筋昰大圈,節是小圈的意思,筋裡筆峰執行的過程,節是調整筆心。裹束筋節,就是包括了書寫時,行筆和調峰的一個完整過程。
三、對於這些專業比較難以理解,在這裡我用通俗的說法就是,狹義的裹束等於大圈加小圈,這樣就是叫筋節。筋節要透過骨肉皮血來表現。廣義的裹朿,包括所有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