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傲雪勁松6933768596
-
2 # 清水空流
北宋滅亡,宗室包括皇帝都被俘虜,唯獨徽宗的兒子跑了一個趙構,所以才有金兀朮搜山撿海擒趙構,康王泥馬渡江的事情,如果有兩個兒子跑到江南,他們自己就得打起來,大臣也得分兩派。南宋有可能就是南明瞭,再就是江南地區非常擁護趙構,使得趙構能夠迅速站穩腳跟,才能於大金隔江而對,延續大宋150多年。
對比之下,南明就很被動,明思宗死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留下明確的遺詔誰繼承大統,江南宗室林立,都想當皇帝,大臣紛紛各有立場,不能合力抗擊大清,力氣都打在內耗上了,再就是江南漢族與豪強並不擁護南明,使得南明沒有根基和與滿清對抗。而且南明黨爭繼續不斷,在如何針對李闖和滿清的問題上猶豫不絕,白白浪費時間與精力。從而被滿清各個擊破,最終也沒有在江南立住。劃江而治。
-
3 # 天涯看點歷史號
晉、宋、明都是中國歷史上的統一的漢族政權,他們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外族入侵,晉朝和宋朝被異族入侵之後,南渡之後與北方的少數民族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勢,東晉和南宋都堅持了超過一百年,而明朝在滿清入關之後,南明小朝廷僅僅苟延殘喘了18年就宣告滅亡,同樣是漢族政權,同樣是面對少數民族入侵,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首先,南明在皇位繼承問題上混亂,引起內訌,使得政權缺乏凝聚力。
東晉的開國君主晉元帝司馬睿在西晉八王之亂後即前往建康,經營江南,在西晉被滅之後,司馬睿能夠憑藉自己在江南多年經營的基礎順利登基,穩定政權。南宋的開國君主宋高宗趙構則是宋徽宗一脈唯一倖存的親王,所以到江南能夠受到更多軍隊實力派的支援,順利繼位。
而南明原本也有血緣較近的繼承人,明神宗的孫子福王朱由崧從血緣親疏上來說本應是最適當的人選,可惜東林黨人存有異心,害怕朱由崧登基之後對東林黨人進行報復(東林黨人當年曾經阻止朱由崧的父親老福王爭太子之位),故而阻止福王繼位,企圖擁立血緣較遠的潞王。
因為東林黨的異心,導致原本無可爭議的皇位繼承問題變得複雜,逼得福王尋求軍閥的幫助,也使得之後的皇位繼承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導致南明的藩王們為皇位互相爭鬥,這樣登基的皇帝自然不能夠凝聚人心。
其次,東晉、南宋在江南一帶尚有實力,而明朝則被內憂外患掏空了。
西晉滅於內遷的少數民族作亂,西晉雖然經過八王之亂,但是永嘉之亂後大量漢族人口南遷,客觀上促進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而北宋則滅亡得十分突然,北宋被金國攻破首都,擄走徽欽二帝,但是北方和江南的經濟並未遭到大的破壞。這就是東晉和南宋能夠堅持上百年的經濟基礎。
而南明則不同,從崇禎年間開始的農民起義,以及遼東的女真入侵,導致明朝要同時對抗內外兩個強敵,經過十幾年的戰爭,百姓已經不堪賦稅的重負,明朝的經濟已經瀕臨崩潰,所以當滿清入關之後,南明即使佔據南方,也沒有經濟基礎支援南明的軍事行動。
再次,南明缺乏中興名將與統帥,沒有人能夠從大局出發考慮問題。
東晉有琅琊王氏人才濟濟,雖然有以下欺上之嫌,但是王家為東晉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南宋則有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名將,在武力上完全不讓金國。
而南明有什麼?文官史可法雖然忠義,但是缺乏大局觀,阮大鋮、馬士英等人更不足提,也有一些有識之士,可是卻得不到重用。武將雖有李定國這樣的名將,但是孤掌難鳴,而且經常得不到其他人的配合,其他人甚至還要拖後腿。面對這樣的形勢南明焉能長久?
關於南明18年就滅亡,你有什麼想法?
-
4 # 老威觀史
南明沒有抗住,我認為原因其實只有一個,就是始終沒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正因為沒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所以整個南明表面強大實際一盤散沙,各自為戰甚至相互攻伐,才給了清朝可乘之機,各個擊破,最終雖然到了永曆帝時期局勢已經無法挽回,最終走向了滅亡。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說一下當時的南明情況。
實際上南明有實力抗住清朝1644年,在崇禎自殺之後,李自成佔據了北京,但是時間也不長,在不久後的山海關大戰中李自成戰敗,退出了北京,由此開啟了清軍入關的時代。
到了1644年底的時候,南方的明朝勢力重新建立了南明朝廷,開始與北方的清廷對抗。剛開始的時候南明完全有實力對抗清廷,在此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人口、財政、人心。
▲1644年底形勢圖
從人口上來說,滿洲八旗當時不到10萬人,蒙古八旗不到5萬人,漢軍八旗勉強5萬人,總共的人口也就20萬人。而南明這邊,其北方四鎮向清朝投降就一次性投降了23萬士兵。即便是到了後來南明的鄭成功,只有臺灣、金門和廈門那麼一點的地方,他組織一次北伐也能動員10萬人,所以從人口方面分析,南明與滿清不是一個體量的;
從財政角度分析,經過明末農民戰爭,北方地區經過長期的戰亂基本已經蹂躪地殘破不堪了,四川已經被殺的幾乎沒人了。南方則基本沒有經過戰亂,江南地區也是全國最為富庶的地方,所以南明在財政上來說對滿清有著巨大的優勢;
再說人心方面,儘管明朝已經基本失去了人心,但當時的南明代表的是漢族,滿清畢竟是外族,在中國士大夫的骨子裡一直都有著夷夏大防的觀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在遇到外族入侵的時候,南方也有很多有氣節計程車大夫,如闔門投火而死、闔門投環而死等等非常的多。
如當時的張煌言,他是南明的兵部尚書,基地在今天浙江舟山一帶,雖然他的船隊沒有多少戰鬥力,但是隻要他的船隊出現在長江沿岸,其所到的市鎮、縣城往往是望風而降。可見在當時無論在士大夫階層還是在民間,心都是向著南明的。即便是士大夫當中最不要臉的錢謙益,在投降了清朝之後只要張煌言和鄭成功那邊北伐有點風吹草動都會與他們建立聯絡。
所以無論從人還是錢還是人心向背來說,南明完全有實力與清廷抗衡,至少也能夠如南宋一樣再延續一百多年。那為什麼南明沒有抗住滿清呢?願意就在於始終沒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
在此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滿清的組織制度。
滿清的組織制度——八期制度我國古代從認同上來說一般只有血緣認同和地域認同,血緣認同就是同族的人,地域認同就是同一個地方的人。在這兩種認同模式下,組織成本是最低的,也最容易組織起來。但缺點在於,血緣認同缺乏控制力,如蒙古草原上的可汗實際控制能力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強,他對於手下的部落往往並不能實現完全的控制。而地域認同的問題在於,如果是在他的家鄉他會拼命抵抗,但是到了外地就沒有多少抵抗積極性了。如鄭成功多次組織北伐,往往打到南京的時候就打不下來,原因之一就是鄭成功的福建士兵沒有多少熱情去攻打南京這個地方,地域不認同。
▲八旗制度是清朝起家的資本
滿清的八期制度既不是一個血緣認同組織也不是一個地域認同組織,而是一個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一個利益集團組織。這個組織擁有極強的空間和時間上的控制力。當時清朝規定,如果一個人是一個旗下的奴才,逃到了別的地方如果有人敢收留是重罪。如順治時期的靖南王耿忠明因為收留了300個逃奴,被朝廷發現後竟然被嚇得畏罪自殺。在時間上來說,只要一個人被編入了一個牛錄,那麼這個牛錄的佐領就世世代代是你的領導,此種情況即便到了清朝滅亡後的民國仍然存在。我們在很多民國時代的文學作品裡也經常可以看到一個牛錄的後代發了財,遇到了一個窮困潦倒的佐領,發了財的人還要下轎子打法一些錢給佐領,才能保住面子。
這個制度不但有著極強的人身控制力,還是一個開放性的組織,無論漢人還是滿人,只要給清廷做出貢獻都可以有上升的機會。如雍正時期的寵臣田文靜就因為功勞很大,由一個普通的漢人家族編入了高等級的正黃旗。
當時清廷南下的兩支大軍,西路軍的先鋒是漢人吳三桂,東路軍的先鋒是孔有德和耿忠明,只要他們打的好,打下地盤和利益,清廷也捨得分。如吳三桂就封到了雲南。
因此當時的滿清才會具備極強的戰鬥力。
南明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體系明朝就其組織體系來說是一個高度集中的皇權組織,其最大的缺點就在於如果缺乏一個強有力的中心組織就會滿盤皆輸。
如福王政權的問題就出自這裡,福王一系在歷史上與東林黨有著極深的矛盾,南京政權在福王(被李自成殺掉的老福王的兒子)稱帝后,東林黨人不服,便四處散佈言論,認為福王身份不合法,甚至散佈了福王是假的言論,如搞出的一個童妃案,說以前的妃子童妃不認識福王,還有太子案,東林黨人到處說崇禎皇帝的太子來南京了,其實也沒有來南京。由於東林黨人的活動,其實福王政權一直都不穩定。
▲如果崇禎放太子或者他的任何一個兒子到了南京,明朝至少還可以再延續百年
與之相對的是南宋,為什麼趙構跑到南邊能建立政權呢?因為趙構是宋徽宗的兒子,這方面沒有半點問題,在宋朝宗室被金人一鍋端的情況下,他是唯一擁有合法繼承權的人。
而在南明,從正統上來說繼承崇禎皇位的第一順位是崇禎的太子,其次是崇禎的兒子,但是崇禎的兒子們都被崇禎留在了北京沒有跑出來。那麼皇位的繼承,就只能由崇禎的旁系來繼承了,問題在於,這些旁系從血親上來說,基本都一樣,福王可以,其他的王也可以。
▲史可法缺兵少將,最終戰敗
福王政權後來倒臺也是因為合法性的問題而倒臺。遠在武漢的左良玉聽信了東林黨人的說法,也認為福王不合法,便率軍沿著長江往南京打,聲稱要”清君側“,結果導致當時南明調集了大量的軍隊防守左良玉的部隊。而這個時候清軍也打了過來,由於大量的部隊抽走,江北史可法的部隊嚴重不足,最終戰敗。
在福王政權覆滅了之後,由於所謂的中心沒有了,就很容易出現多箇中心組織,各地的中心組織都自稱是中心,如很多地方出現了一些王出來稱帝或者監國。如福建的唐王政權和浙江的魯王政權,這兩個政權本身都不強大,兩邊人都相互不承認對方,想的不是同心協力對抗清朝,而是如何先幹掉對方拼出一箇中心組織來,再對抗清廷。後來又搞出過一個唐王和魯王,最後南明都跑到雲南了,還搞出了一個靖江王。
▲李定國時期一度形勢有扭轉的局勢
南明到了最後階段,朱家人已經死的差不多了,地盤也沒有多少了。最好的一次翻盤機會在張獻忠的大西政權餘部歸於南明之後,就有孫可望、李定國等人的加入,並且李定國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一度兩撅名王,控制了廣東、廣西、江西和湖南大部分地區,形勢一時間十分大好。在這個時候,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中心化組織又出了問題,孫可望嫉妒李定國等人的功勞竟然發動了叛變,甚至一度想篡位為皇帝,導致了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之間的三王內訌,大好的形勢就此葬送,扭轉局勢的最後一次機會也就葬送。
綜合以上來說,南明之所以沒有抗住清廷,並不是因為實力不濟,而是因為南明的組織出現了問題,始終沒有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心化組織,也就沒有充分調動組織內部的資源與清廷對戰。而當時清廷的組織是八旗組織,是一個強有力的,並且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組織。在組織的差異下,最終南明沒能抗住清廷的進攻,走向了滅亡。
-
5 # 浦江寓客文史
一、政治方面
北宋滅亡後,合法繼承人只有一個人趙構,於是很快建立了新政權南宋,做到了政出一門,不至於造成帝國的政治混亂。同時南宋有意抗金,並重用主戰派,曾多次大敗金兵,令局面稍為穩定,在帝國的後方建立了穩固的政治體系。
南明存在於1644-1683年,僅存在了39年。其中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基本算是滅亡了,其後是明鄭僅僅沿用永曆年號。南明有效的統治時間僅有18年,短短時間竟然出現了6位藩王登基。分別是1.福王朱由崧:弘光。2.唐王朱聿鍵:隆武;魯王朱以海:監國。3.桂王朱由榔:永曆;唐王朱聿鐭:紹武。統治順序的4個階段中,2和3出現了4個政權並立,水火不相容,甚至火併。可以判定南明基本無法形成政治合力,一直對外,做到誓死抵抗,乃至偏安一方。
二、經濟方面南宋偏安是北宋滅亡的後果。主要原因是外部的金國入侵,北宋首都汴京陷落,二帝被俘,屬於斬首行動造成的區域性垮塌,並非國力衰竭,整個國家治理體系還是有生命力的。當時帝國的財源南方,社會秩序井然,擁有著強大的經濟實力。
明朝滅亡主要是內因導致的,整體經濟活力完全喪失,病入膏肓,李自成乘機滅亡明朝。當時整個帝國內亂四起,外患不止,旱澇災害不斷,瘟疫橫行,將帝國經濟實力消耗殆盡。明末朝廷財政體制處於混亂和癱瘓的狀態,土地兼併嚴重,還有大量的藩王要養活,財政基本處於崩潰的狀態。
三、軍事方面金人滅亡北宋後,並沒有建立直屬的管理體制,而是先後扶植了張楚、劉齊兩個偽政權,形成了間接統治的態勢,給南宋形成了足夠的緩衝時間和緩衝帶。南宋從開始就認清了金國的軍事目的,無論是戰是和,始終做好最壞的準備,形成了帝國的向心力,全力抵抗入侵,藉機建立了秦嶺淮河一線的防線。
李自成功陷了北京,明王朝滅亡。當時的南明認定了李自成是最大的敵人,卻遲遲沒有認清清王朝的實質,甚至還要“連清制順”。清朝入關後,甚至北方明朝的官僚也沒有認識到清朝的意圖。於是清朝藉助大量明朝官員勢力,迅速清繳農民軍,順勢南下,建立了對佔領區直接的統治體制。當南明認清了清朝的野心,結果發現對清朝的防線也無從建立。當時四川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牽扯著帝國的精力。左良玉在湖北武昌一帶形成了軍事割據勢力,甚至要討伐南明的弘光政權。而淮河兩岸的江北四鎮也是不夠心齊,導致淮河防線短期內迅速崩塌。守江必守淮,淮河防線丟失,那麼江防也無從談起,南明的滅亡就指日可待了。後期雖然建立和農民軍的聯合態勢,但是已經是錯失機遇和天險,只是苟延殘喘。
-
6 # 鄜延路節度使李
與南宋極為相似的南明政權,建立之初,何嘗不想中興,不想延續統治?但是它天折了,為什麼?弘光帝在南京即位,一開始也向滿清求和,也表示願刻地(割關外地),歲幣(歲幣10萬)。這樣做的結果和南宋初一樣,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前提下,敵方是不可能同意的。
此時,南宋有另外幾手為中興而努力的措施,南明就沒有了。當時兩大支農民起義軍中,張獻忠部實力頗強,李自成軍雖已被清軍打垮,但餘部還有一定實力,南明對之不作區別對待,一概視作仇敵,甚至對可以聯合的明將左良玉部,也不能妥善處理,反而發生內戰。
直到後來在西南一角永曆政權建立,才考慮聯合義軍,為時已經太晚了。南明朝廷初建時,有四總兵支援,實力要比南宋初略強。但對手更強,滿清早就懂得拉攏漢族官員,利用吳三桂這支精兵,帶它打天下,不過,他們之間是既有互相利用、又有互相矛盾的一面,按說可以做一些分化瓦解工作的,但是沒有人去做。
南宋五大屯駐大軍互相間雖有矛盾,但朝廷還能控制,沒有發生內戰多少還能作一些配合。而南明無力掌控武臣,四總兵之中頗具實力的總兵高傑被另一總兵殺死。
南宋朝廷內部雖時有各種不同意見,但總的說來,國家機器還在正常運轉,北宋晚期那種貪汙腐敗之風有所遏止,甚至能以減少官員俸祿的辦法,保證軍隊的供應。
而南明朝廷馬士英、阮大鋮等人只忙於爭權奪利,醉心於腐敗享樂,不考慮如何去中興,一群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在朝廷,軍隊不能及時得到糧餉。
宋高宗在最艱難時刻,尚有人出主意,下海避難,躲過一劫。弘光帝連這一點甜頭都沒有嚐到,南京淪陷後,既然往蕪湖逃跑,一下子就被清軍抓住,成了階下囚。
從上面簡單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南宋政權的多項中興舉措,在南明政權身上找不見,南明政權只存在一年就天折,而南宋政權存在了一百幾十年之久,甚至還能看到對手(金)亡在自己之前。對比之下,南宋朝廷不比南明朝廷高明得多嗎?
-
7 # 史爭朝夕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於景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為什麼沒能和南宋一樣形成一個割據政權呢?
缺少一個正統政權崇禎皇帝自縊後,其兒子也不知所蹤。也就是說正牌皇室嫡系失蹤,朱家的王爺們便蠢蠢欲動了。僅僅十八年曆史前後出現弘光政權、魯王監國、隆武政權、紹武政權、永曆政權五個政權。
清朝對於明朝打擊不留餘力清朝覬覦明朝已久,從清朝入關,多爾袞馬上遷都北京。厚葬崇禎皇帝,收買士紳人心。禮遇明朝降臣,保障他們仕途待遇。同時對過去明朝末年的弊政,加以革初。但其對於打擊南明勢力不留餘力。
南明統治者沒有戰略眼光南明其實是有一個盟友的,此人便是李自成。如果南明可以選擇聯合李自成,趕走女真人。之後再關起門來說自家事。偏偏南明選擇聯合清朝剿滅李自成,等到李自成被徹底剿滅之後,清朝反手便滅了南明。
明朝官場風氣崩壞自萬曆開始,明朝便黨爭嚴重。凡是對立黨派提出的意見,即使對國家有益,對的也必須是錯的,必須反駁。南明時期更是為了各自黨派利益,不惜刀兵相見。左良玉提出“清君側”,而這起因不過是因為黨爭,左良玉是東林一黨,而掌控朝中大權的馬士英卻是對立的黨派。左良玉竟然起兵進攻朝廷,要知道他是當時南明帶兵最多的人。而馬士英,竟然命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南明政權之間為了爭誰是正統也常常刀兵相見。
北宋末年“靖康之恥”金國盡掠北宋宗室,偏偏剩了一個趙構。於是,趙構一呼百應,南宋才能割據一方。
-
8 # 當代曹植
因為金國不善水戰,南方水網密佈,而南宋長於水戰,因此金軍無法取勝。
清軍雖然也不善長水戰,但明朝將領望風而降,並加入清軍,清朝因此迅速席捲天下。
南宋時期,北方的財賦尤其是糧食能夠自行供給,整個封建經濟能夠實現有效的內部迴圈。
而元代、明代以來,南方經濟超過北方,北方極度依賴南方的財賦與漕運糧食供給,否則就難以為繼。
南宋是康王趙構建立,趙構畢竟是宋徽宗的第九子,擁有無可置疑的合法性,而其他宗室皆已北狩,無人與趙構爭奪正統。
反觀南明,東林黨與“閹逆”又內部纏鬥不休,數名王爺先後登基,為爭奪正統,還互相攻伐。
-
9 # 鵬城布衣說史
開頭說說北宋被金滅亡後,南宋定都臨安後的情景,北方的割據政權主要有遼國,金朝,西夏,蒙古等,其中遼國,金朝,都不具備有壓倒性統一中原的力量,因此,這段時間基本是與南宋對峙狀態,最後蒙古崛起,先後滅了西夏,大理,聯宋又滅了金,接著蒙古的鐵蹄才向南宋進軍,此時的南宋算是軍民同心,光是打四川合州城就久攻不下,直到南宋滅亡,都沒有打下來,還犧牲了重量級人物蒙哥,後來蒙古又採用進攻荊襄的戰略,反覆在這一地區鏖戰,爭奪,直到襄陽失守,南宋才大勢已去,因此維持了很長時間。
第二說說南明比起南宋有何不同的情況,首先是統治階級不合,本來南京是有一套六部體制的,但是史可法和其他江北四鎮的軍閥在立皇帝這個份上糾纏不一,文官集團的黨爭體現得淋漓極致,因此節節敗退,朱家皇朝的弟兄們,你方唱罷我登場,直至肇慶的永曆帝,還算是短暫穩健的政權,但是軍閥們的互相猜疑,以及反覆無常,漢人軍閥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甘當進攻南明的急先鋒,造就了南明的短命,即便有勇猛的李定國,南明也難成氣候,最後永曆帝也葬身緬甸,給吳三桂拿去邀功了!
總結:南明小朝廷內部的不團結,以及滿清具備統一中原的壓倒性優勢,存在比南宋短,才堅持了18年!
-
10 # 圍火爐吃西瓜
李自成推翻明朝統治後,南明政權便在南方悄然而生。當時明朝宗室和一大部分文武大臣逃往南方,他們在南方擁立明朝皇室宗族成立了南明小朝廷,而第一任南明皇帝叫做朱由崧,史稱弘光皇帝。但南明小朝廷並沒有被正史所承認,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它存在的時間過於短暫。
軍事原因:當時南宋的起義軍,基本都是抗金部隊,而南明的起義軍,基本都是反對南明的,農民起義洶湧,南明軍事實力及軍事環境遠遠不如南宋。而且武將上,南宋後起岳飛等優秀的抗金將領。反觀南明優秀的將領幾乎在抗擊李自成等農民起義的戰爭中損耗掉了。
經濟原因:宋朝本身就是以經濟強大而著稱,雖然不如馬背上的戰爭民族,但勝在有錢。
地理原因:當時南宋退守,南方還是處於經濟不發達地區,並不是屬於兵家必爭之地。各個政權爭搶的地盤還是在傳統的中原北方地區。地理上的矛盾並不尖銳。而南明的時候,南方已經屬於中華大地的必爭之地,經濟利益驅使著清軍必須奪取它。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民心,明朝已經腐朽到必亡的地步,無可救藥,國內的勢力包括人民並不希望明朝在存續下去。
-
11 # 北京精氣神兒
【南宋與金一南一北,對峙僵持了一百多年,籠統說就是各具實力,誰也無法直接簡單地幹掉誰,不得已裝做相安無事的樣子。然而滿清入關之後,南明宗室與舊臣盤踞淮河以南,內部依舊分崩離析,“南渡三案”接連爆發,更是直接推動了這個落魄朝廷的破產。史上還有退守漠北的北元,當時也被停不下來的內鬥坑了,苟延殘喘幾十年而已。】
1127年“靖康之難”,金朝盤點了北宋王族所有成員,全都抓走做俘虜,說白了就是為了遏止趙姓一脈東山再起。康王趙構為什麼會漏網呢?那是因為頭年年底金兵再度圍剿開封府之前,他被宋欽宗派去求饒了。
不料趙構才到河北磁州境內,金兵已然殺回了東都開封。這時中朝調令傳來,意思說“康王速回援京”。哥哥召回我就回,趙構並沒多想,得虧磁州知州宗澤一語點醒,他才下定決心見死不救,或者說救也白救。
稍後金兵洗劫了開封,終於要回家了,臨走亟需扶植一個幫忙善後收歲貢的傀儡。挑來挑去看上了主和派大臣張邦昌,其時封為楚王,名義上也是個皇帝。
由於趙構還活著,張邦昌成了北宋遺老的眼中釘。老張也不死性,他冒著被法辦的風險,毅然決然還政了。
另外還有一位關鍵人物閃亮登場,他就是趙構的“嫡奶奶”,即宋哲宗趙煦曾經的廢后孟氏。老太太原本是後宮爭寵的犧牲品,早年她被劉婕妤陷害,愣給掃地出門了。皇帝休妻不常見,好好兒的能休了您嗎?所以就算金兵滿世界斂人,都不拿眼皮子夾她。
眼下皇家沒人了,孟氏作為唯一有輩分、有資歷的老家兒,不得已出山垂簾聽政。
公元1127年,高宗趙構以河南商丘為都城,建元南宋。金朝必定沒有放過趙構,甭說見一次打一次,就是做夢都想打垮他。就這麼打來打去打到了1138年,打到宋室南遷臨安府,西湖邊兒上求法海去了。
那也不成,金國本著窮寇必追的原則,接茬兒進犯。眨眼已是1141年,趙構繼位至今還沒過上消停日子,他重啟戰神李綱又罷,主戰忠臣岳飛也在大牢關著等死,說白了就是認慫。好在對手及時丟擲橄欖枝,以至於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約定宋向金稱臣、割地,並以淮河及秦嶺大散關,作為東西走向的楚河漢界,從此互不侵犯。
自從不要臉、不打仗,果然就輕鬆多了,偏安江南的南宋小朝廷得以休養生息,慢慢過上了富裕安定的日子。
同樣面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打擊,南明確不如南宋那麼走運,因為滿清在中原紮了根兒了。公元1644年,崇禎皇帝前腳兒才走,宗親遺老能逃的都逃了,目的地是南京老家。不多久人也到齊了,福王朱由崧先監國再稱帝,就是弘光皇帝,然而麻煩很快又找來了。
1644年底到1645年,不足一年時間內,南京城先後湧現三位奇人:其一,和尚冒充親王;其二,少年假裝崇禎太子;其三,婦人“強嫁”朱由崧,這就是所謂的“南渡三案”。其中和尚與少年的身份,關乎弘光帝位是否合法,所以儘管案子短期內逐一告破,朝臣卻已經走神兒了。
不長心的朱由崧好像沒事兒人似的,每日花天酒地,基本是個廢人了。以至於清軍抓了他,都不曾象徵性地招降,麻利兒交給劊子手處理了。
接茬兒鄭芝龍、黃道周等權臣擁立唐王朱聿鍵,是為隆武皇帝。前頭他還做出了一些抗清舉動,但是鄭芝龍降了。1646年朱聿鍵於福建汀州被俘,其時絕食自斷。
再後來朱由崧堂弟朱由榔,成了永曆皇帝。於此同時,唐王朱聿鐭不思團結,自稱紹武帝;西南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藩王沉迷互毆。
1659年,李定國挾持朱由榔,最終逃進了緬甸,緬甸王莽達好心收留了他們。到這份兒上,南明已然是沒戲了。
眼瞅著吳三桂打到了緬甸,莽達胞弟莽白果斷殺兄篡位。1661年8月12日,莽白誅殺朱由榔,史稱“咒水之難”。吳三桂認領了永曆帝遺骸,朱氏王朝終究悽慘收官。
且說封建政權之間的鬥爭,要麼求權,要麼求財,最好權財兼收。
金與南宋之所以能夠共存許多年,很大程度是由於金朝尚無經營內地的能力,南宋散財割地暫時又滿足了他們的慾望。而南明的角色更傾向於“造反叛逃”,銀無幾兩地無幾分的情況下內亂纏身,所以它被上家收服已成定局,只是初一十五沒準信兒而已。
-
12 # 大白白野
這是一個熱門的話題,許多人都在探討總結,而且這個問題非常複雜,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楚的。
從北宋和明朝掌控國土面積來看,明朝比北宋廣闊。明朝有現在的雲南、甘肅、寧夏等省份區域,而北宋和遼、西夏對峙並存,縱橫天下的涼州鐵騎已不復存在,善戰的西北陝西兵團在富平之戰中由於張浚指揮不當被金軍以少勝多擊敗,損失不少,這個張浚和陷害岳飛的張俊不是一個人。北宋初年的王文斌滅後蜀後曾想去攻佔雲南,趙匡胤玉斧所畫放棄了雲南。雲貴高原地勢適合搞割據政權,雲南南詔國738年建立到1253年大理國政權被蒙古所滅,西南地區都是以獨立的政權存在。明末永曆帝在此地堅持抗清十多年,由於孫可望叛清等種種原因才失敗身亡。近代蔡鍔將軍是在雲南首舉義旗,粉碎了袁世凱稱帝美夢。
相對來說,南明有一定程度優勢,卻存活不了幾年,而南宋守住了半壁江山。可能原因如下:
1、從大勢上看,北宋和明朝的滅亡原因不同。
宋朝重文輕武,但是經濟文化發展不錯,國內統治相對穩定,矛盾不十分突出,宋朝和西晉是農民起義最少的兩個朝代。北宋是亡於女真金朝入侵,主要是“徽欽二聖”沒有指揮好,沒用好人,如果指揮恰當,繼續運用李綱等主戰派是不會輕易滅亡的。
明朝末年國內外矛盾十分尖銳,國內供養大量明宗室負擔過重,中原地域土地兼併嚴重,西北等地大早,民變接連不斷。外部東北滿清國力蒸蒸曰上,越來越強大。明朝同農民軍和清軍兩線作戰,失敗很難避免。
2、南宋高宗趙構繼位合法,沒有人與其爭權交戰,幾乎沒有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耗。趙構總體來看是有一定能力的皇帝。封建社會動亂年代皇帝作用非常重要。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昏庸,其餘幾個政權還鬧內訌,不團結,互相攻伐內耗,這些原因導致南明失敗很快。南明是明京師北京陷落後,由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政權的統稱,此時淮河以南地域還屬於明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還有一套機構設定和北京一樣,如果南明宗室發揮好了,也是有一定希望的。南明政權主要有: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以及永曆政權,前後共經歷18年。除了這些政權還有一個南明興朗政權到1701年才徹底滅亡。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繼位時掌控地域很大,軍隊數量很多,只是朱由崧昏庸,又主張聯清滅寇錯誤政策,才導致弘光政權迅速敗亡。隆武帝和永曆帝不昏庸,但繼位時機不佳,最終被清朝消滅。這些南明政權之間甚至互相內訌攻打,導致清兵有機可乘。
3、南宋初期岳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被譽為“中興四將”。吳玠、吳璘、劉琦、楊沂中、王德等許多將領都指揮有方,英勇善戰,多次擊敗金兵。尤其岳飛所部在野戰中都能擊敗金朝精銳部隊。由於女真族人少,金朝綜合實力有限,南宋和金朝交戰過程中,金朝軍隊逐漸處於劣勢下風,而南宋軍隊越打越強。
南明一朝軍事將領泛泛可陳。鄭成功有一定軍事能力,但北伐南京還中清軍緩兵之計,導致猛將甘輝等被清軍俘殺,從此無力北伐,只能自保。只有永曆朝的李定國被譽為“小尉遲”,有傑出軍事才能,可惜被孫可望限制,不能夠充分發揮軍事才能。
4、南宋時期,河北、河南等淪陷區接連不斷起義,反抗金軍統治。使金軍幾乎無法立足,像金軍設立傀儡張邦昌偽楚政權主動放棄統治,建立劉豫偽齊政權基本沒什麼作用。
由於李自成農民軍在中原地區與明軍大戰,導致中原地區受損嚴重。清軍幾次入關,攻佔河北、山東地區,導致該地區人口受損。清軍南侵時,長江淮河以北地區反抗清軍的鬥爭不激烈。
5、南宋軍民反抗金軍很英勇。宋朝文武百官及軍隊大量投降金軍現象不多。既使有一些土匪、散兵、流寇等佔山為王也不願意投奔金軍。金軍搞的傀儡政權不得人心,幾乎沒有什麼作為。
明末大量的文武百官及軍隊向清朝投降。憑藉滿洲兵數量根本無法攻佔和統治明朝廣闊地區,是大量明朝投降官員及軍隊充當了鎮壓反清運動的急先鋒。像史可法、黃道周、黃得功忠於明朝的文武官員太少了。也可能是明朝末年統治不得人心造成的。
6、南宋水軍力量強大,明顯比金朝水軍有優勢,在發揮抗金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南明水軍只是鄭成功部還可以,其餘的都不行,幾乎沒有對清軍造成威脅。
7、南宋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與守住了四川蜀地關係很大。吳玠、吳璘兄弟在守蜀地扺抗金兵進攻過程中貢獻巨大。
明末蜀地四川被張獻忠攻佔,而清軍又攻佔了四川,殺死了張獻忠。張獻忠臨死前深明民族大義,囑咐部下聯明抗清。永曆帝主要是依靠張獻忠大西軍在雲貴一帶抗擊清軍的。
8、南宋主要是和金朝作戰。
南明和清軍作戰,蒙古部落勢力也幫助清軍。
9、南宋各個軍事集團能夠互相配合支援作戰,而且這些軍事集團將領有能力,有民族大義的氣節。軍隊也訓練有素,守紀律、不怕死。
南明時期的各個軍事集團反清作戰配合不好,有幾次反清好機會,但是沒有把握好。像金聲桓降清又反清,何騰蛟沒及時支援,李成棟又支援受阻。江陰等地民眾抗清很英勇,但是缺少外部支援力量。
-
13 # 史不知味
從這一點來說,宋高宗趙構的能力應該可以說是甩了崇禎皇帝朱由檢十幾條街了。
1127年,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這一時刻對於老趙家而言已經是到了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了。
這時候趙構僥倖免於一難,這樣一來他成為了宋徽宗唯一一個還活著並且擁有自由的親生後代。
這時候群龍無首的宋朝自然而然就需要重新擁立一位新君,總攬全域性而重振朝綱,趙構就是唯一選擇。
所以,趙構也就得以在此情況下名正言順地登基當了皇帝。
朱由檢即位的時候所面臨的情況就沒有趙構那麼複雜,或者說沒有趙構那麼危急,他的即位時平穩過渡。
當時老朱家在北方的一個家奴雖然已經想要掀他家的飯桌了,但至少朱由檢即位的時候,那個家奴還沒這個能耐。
朱由檢所面臨的情況也很簡單,那就是在最短時間內消化朱由校留給他的財產,在最短時間內樹立威望。
只可惜朱由檢這個人志大而才疏,折騰了十七年之久,終究還是把自己逼上了絕路。
倘若當時朱由檢能夠放下那幾乎已經不存在了的帝王尊嚴,聽從士大夫的建議而南奔的話,他未必會輸得那麼慘。
不過,朱由檢的性格缺陷實在是太過明顯了,能力的短板也幾乎刻在了臉上,即便他南奔也不會有好結果。
也正因為朱由檢選擇了自我了斷,這才有了南明的出現。
別看朱由檢自我了斷很悲壯,他實際上是在推卸責任而已。
對於他個人而言,他死了的確是一了百了,可作為一個帝王,他就這樣拋下百姓,那就絕對是逃避。
他這種逃避方式也是他最無能的表現。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他臨死之前仍然還不忘繼續把責任推到別人頭上,在衣襟上留了一張紙條。
他用“然皆諸臣誤朕”六個字,就想把責任推得乾乾淨淨。
這樣的帝王,實在可笑得很。
那麼南宋為什麼能夠守住半壁江山,延續國祚百五十年,南明卻只存在了18年就走到了盡頭呢?
實際上南宋和南明確實有挺多相像之處。
南宋是因為金軍攻入北宋都城而由趙構南渡而成,南明則是由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而由福王朱由崧南奔而成。
趙構是在應天府南京稱帝,朱由崧也是在應天府南京稱帝。
當然,趙構稱帝的南京是商丘。
這兩個南京都具有相對完備的統治機構,而明朝時期的南京在機構上的完背程度要遠超宋朝南京。
畢竟宋朝南京只是一個行在而存在,而明朝南京是的的確確地做過幾十年的都城。
倘若僅從這一點來看的話,南明相比南宋擁有一定的優越性。
但是,南明的優越性也就僅僅是這一點而已了!
南明之所以無法向南宋一樣守住半壁江山,原因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但也不外乎這三點。
第一,人心不齊。
人心不齊這一點,也算是朱由檢自我了斷之後留給南明的一個遺毒。
倘若他選擇南奔的話,其實就避免了內部為了扶持誰來繼承皇位這一問題而導致的進一步分化。
又或者他能夠早先一步把太子朱慈烺送到南京,也不會讓南明分化地如此迅速。
南明雖然已經被迫龜縮於一隅之地,但是從崇禎時期就已經開兩極分化嚴重計程車大夫集團仍然沉溺於爭權奪利。
他們甚至都沒有想過要拋開成見,一同輔佐匆忙登基的朱由崧,他們只是把他當成一個木偶。
誰有點實力,那誰就控制朱由崧。
他們都已經死到臨頭了,還在左手打右手,你敢信?
這一點,其實才是南明無法守住半壁江山,而是不斷收縮,僅僅維持了18年就土崩瓦解的關鍵原因。
第二,沒有軍隊。
帝王心術裡有一句話,叫“治世用文,亂世用武”。
這簡單的八個字放在今天,恐怕就是一個初中生都能夠想得明白的道理,可惜當時的朱由檢想不明白。
那些有才華的將領一個個死在他的手裡,或者被他逼到投靠了對手。
這才造成了朱由檢無人可用,從而造成了沒有一個忠心於老朱家的將領能夠壓制那些想著割據一方的軍閥。
這也就造成了朱由崧雖然幸運地當了皇帝,但是他其實也沒人可用,或者說根本就沒有願意為他所用。
軍隊,只聽將領的話,不聽皇帝的話,那朱由崧這個皇帝就有名無實了。
第三,沒有錢。
老朱家的皇帝從朱由檢開始,那真是窮出了名。
士大夫吃得滿嘴流油,唯獨朱由檢餓得兩眼冒金星。
一個皇帝要是沒有錢了,那誰還給你賣命?
不論是士大夫也好,是武夫也罷,有幾個不是為了光宗耀祖,不是為了一場富貴?
你一個皇帝給不了賞錢了,那他們當然就跟聽給賞錢的人的話了。
這三點,是讓南明18載而亡的根本原因所在。
南宋這三點呢?
南宋可能一開始人心有點散,但是很快就凝聚了起來,趙構手裡也有軍隊和錢。
所以,南宋能夠守住半壁江山,而南明不行。
-
14 # 龔柳輝
明朝的內部動亂,遠遠比宋朝激烈,別忘了明朝的國都是被李自成佔領的。清朝是坐收漁翁之利。
而北宋與金國的戰爭,才是北宋國都被佔領的原因,北宋的農民起義,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對朝廷影響不大。
明末沒有形成抗清的合力,皇族之間你爭我奪,農民軍與官軍之間,自始至終沒有形成團結對敵,而且經常火拼。
上面的理由,看起來都很有道理,但是仔細分析歷史事件的本身,卻又感覺不是最最緊要的。
那麼,從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本身出發,南宋可以延續宋朝100多年,南明沒撐多久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主要還是這麼兩個鮮為人知的原因。
其一、南宋開國皇帝趙構的全國性權威,是由北宋皇帝培植出來的,南明皇帝都是地方官員擁立的,沒有全國性的權威歷史上真實的趙構,其個人能力可以說文武雙全,金軍元帥扣留趙構在金營十餘日,趙構對金帥毫不畏懼。金人責備宋朝使臣,眾多使臣恐懼,都伏地痛哭,唯獨趙構不為所動,金帥對此感到奇怪,以為趙構不是真正的皇子史書上稱讚他“天性聰明,博聞強記”,很早就擔任檢校太尉、定武軍節度使。
靖康之變後,金兵俘虜其父宋徽宗,以及其兄宋欽宗,北宋就此滅亡。
事實上,趙構天性聰明,知識淵博,記憶力很強,據說他每日能讀誦書籍千餘言,博聞強記。
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府時,金軍下令宋朝的親王、宰臣前去軍中議和。
宋朝已經打算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地,派宰輔前去交割土地,還準備派遣一個親王前去送金軍過黃河。
宋欽宗召趙構前去參加,趙構不畏生死,自請前去。於是宋欽宗命少宰張邦昌為計議使,與趙構同去金營。
金軍元帥扣留趙構在金營達十餘日,趙構對金帥毫不畏懼。
後來,宋軍的姚平仲,在夜裡襲擊金人的營壘,金人責備宋朝使臣沒有和平誠意,張邦昌非常恐懼,伏地痛哭,趙構不為之所動,金軍元帥對此感到詫異,想象宋朝皇族都是比較膽小的花花公子,所以他以為這個趙構不是真正的皇子。
於是乎,金軍又請宋朝更換“真皇子”來談判,這樣五皇子肅王趙樞就到了金軍大營,許諾割讓三鎮的土地。張邦昌進為太宰,和肅王一起在金軍大營為人質,趙構這才得以回朝。
南宋開國皇帝趙構的全國性權威,是由北宋皇帝培植出來的趙構出使金國,其實也是皇帝對趙構的一種培養和鍛鍊。
後來,金兵再次南侵,趙構又奉命出使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居然被守臣宗澤勸阻留下,這才得以免遭金兵俘虜。
靖康元年,金兵又再次包圍開封,趙構已經受命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後來又稱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宋朝命令他率河北兵馬救援京師,但他移屯北京大名府,繼又轉移到東平府,以避敵鋒。事實上趙構在北宋皇帝的培養和提拔下,已經成為割據一方的諸侯勢力。
而南明皇帝都是地方官員擁立的,跟崇禎皇帝似乎沒有半點關係,所以他們沒有全國性的權威比如永曆皇帝在崇禎時期,僅僅是一個藩王的王子,又沒有在朝廷任職,更沒有被崇禎皇帝委以重任,他純粹就是地方官員擁立的結果。
永曆帝曾經被張獻忠的大西軍俘虜,得到混入大西軍的明朝官員的保護,他才得以死裡逃生,到廣西梧州與其父相聚。
於是兩廣總督丁魁楚、廣西巡撫瞿式耜、巡按王化澄、呂大器等人,才推舉朱由榔監國。這就是後來的永曆皇帝。
其二、南宋與南明的義軍初衷不同,岳飛等人建立民間武力的初衷,是為了抗金勤王,而李自成等人的義軍,其初衷在於推翻明朝清軍入關後,農民軍張獻忠的大西軍,沒有北上抗清,還在攻打湖南長沙城,朱由榔隨父南逃,在湖南東安縣與父親走散,後被大西軍俘虜,幸得混入大西軍的明朝官員的保護,他才得以死裡逃生。
這個朱由榔,就是後來南明的永曆皇帝,可以看出起義軍的初衷就是推翻明朝,不管清軍是否入關,他們主要還是與明軍死磕。
李自成就更加沒有與明朝共同抵抗八旗兵的意願,山海關之戰後,他退守西安,後又準備圖謀佔領明朝的東南地區。
他沒有與明軍合作抗清,反而率軍進攻武昌的明軍,這個時候,他還可以嚇跑左良玉的幾十萬明軍。
但是,宋朝的義軍就不同了,不管是“八字軍”還是“岳家軍”,都是抗金的先鋒和中流砥柱。
總而言之,南宋開國皇帝趙構的全國性權威,是由北宋皇帝培植出來的,南明皇帝都是地方官員擁立的,沒有全國性的權威。
南宋與南明的義軍初衷不同,岳飛等人建立民間武力的初衷,是為了抗金勤王,而李自成等人的義軍,其初衷在於推翻明朝。
從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本身出發,南宋可以延續宋朝100多年,南明沒撐多久的原因,就是上述這麼兩個重要原因。
-
15 # 舍我談歷史
靖康之恥發生後,宋朝並沒有滅亡的而是由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子趙構在臨安實現了,並維持了100餘年。而在明朝崇禎皇帝自縊景山後,南明幾個小朝廷都沒有堅持很久就被清軍擊潰。同樣的是中原政權南遷,明朝似乎比北宋還要強點,為何南明如此不堪一擊?
實際上,形成兩種不同的局面和當時的歷史情況有很大關係。
一、正統性決定號召力
雖然南宋和南明都沒有經過正統皇帝的認可和批准,但很顯然南宋比南明更有號召性,作為宋徽宗一脈僅有的幾個逃脫靖康之難的人,趙構作為徽宗第九子,欽宗的弟弟在法理上更容易被宋朝各個階層接受。而南明小朝廷和崇禎皇帝的親緣比較遠,親緣近的是崇禎皇帝的堂兄弟,親緣遠的需要追溯到朱元璋那。這種情況,在崇禎帝的皇位流落民間的情況下,各個政權的正統性是存疑的,受到的支援很難高。
二、組成人員複雜性決定凝聚力
南宋的人員雖然也很複雜,但絕對沒有南明小朝廷內部那樣派系林立,尤其農民起義軍的部分將領加入,讓本來就複雜的小朝廷變得更加複雜。後期還有海盜加入,這其實是很大的不穩定因素,這些人本來就不是忠於明朝的,加入小朝廷就是見風使舵,想趁機撈一把。反觀南宋,雖然主戰主和爭論很大,但內部還是比較一致的力挺趙構,形成雖弱但打不垮的偏安朝廷。
三、最大敵人面對的處境不對
南宋的最大敵人是金朝,金兵當時的實力完全可以繼續往南開拓,但因為戰線拉的太長,金兵不得不逐步收縮。而且金朝在中後期始終是內亂不斷,在金的旁邊還有北面的蒙古,西面的西夏,金朝面對的問題很多,有時候屬於無暇顧及南宋。而清在皇太極時期就已經剪除了周邊的敵人,都成為了盟友,只需面對南面的南明小朝廷就可以了。
四、對南面的戰術不盡相同
在佔據開封之後,金朝對待宋,最初是扶持偽政權,後來偽政權失敗,不斷的誘導南宋,以期徹底打敗南宋,但都宋朝識破。清軍也出兵攻打南明小朝廷,但倚重的還是三藩的力量,三藩對於南明軍隊很熟悉,作戰也比純北方的清兵更合適。因此,在進攻南明政權上,難度並不是特別大。
五、內部問題的處理方式
南宋雖然內部問題很多,但並沒有特別嚴重的腐敗問題,也沒有出現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這實際上屬於內部相對穩定的狀態。而南明不僅有貪腐問題,也有部分將領想擁兵自重,架空皇帝的情況,這樣就造成了內部的不和諧,也出現內耗,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內耗讓南明小朝廷有很明顯的摧毀。
除了這些,南宋還出現了岳飛、韓世忠、吳玠等名將,這些優秀的將領對於南宋對抗相對強大的金和蒙古政權起到很大的作用。南明朝廷則沒有出現特別有名望的將領。諸多因素疊加,使得南明小朝廷異常脆弱,只存在18年。而南宋看似很弱則堅持了百餘年。
-
16 # 平安讀歷史
1127年,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還有一大堆皇室成員幾乎被一網打盡,全部被金朝俘虜,只有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意外的逃了出來。隨後趙構登基稱帝建立了南宋王朝,守住了江南的半壁河山,但是其中的過程非常艱苦的,其中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中興四將在趙構的帶領下統率幾十萬大軍同金軍進行反覆拉據戰,多次擊敗金軍迫使金軍最終承認南宋,南宋朝廷得以安定。這其中最大的一個因素就是南宋軍民都承認趙構做為他們的君主,大家都團結在趙構的旗幟下,所有力量都可以集中起來抵抗金軍。
而南明就不一樣了,自始至終都沒有產生一個穩定的得到了大家都認可擁戴的皇帝,力量無法集中到一處,反而同時出現幾處割據力量互相內訌,這個在鹿鼎記裡面都提到過。往往清軍還沒有打來,自己人已經先打起來了,最後被清軍各個擊破。
-
17 # 黃先生—歷史頑主
北宋滅亡,南宋又獨自存在了152年的時間,而南明,從公元1644年到1662年,只有18年時間,南明猶如曇花一現。南宋和南明在領導力量、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有較大差別,所以導致最終的結局也不同。
1. 在領導力量上,南宋集中而南明分散。靖康之變後,北宋宗室子弟被金朝一網打盡,只有趙構僥倖得以逃脫,所以南宋成立後在合法性上並無反對力量,大批軍民南渡,有力的支援了南宋政權。而南明則不同,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自盡而亡,太子也被俘虜,帝國沒有了合法的繼承人。留在南方的大批宗室子弟遂相互紛爭,先後建立了弘光、隆武、魯王、永曆政權,力量分散,相互間爭鬥不息,後來被清軍各個擊破。
2. 在政治上,南宋大臣間能齊心協力,共同抗敵,而南明由於卻陷入了黨爭糾紛。建炎南渡後,著名的大臣李綱、趙鼎、胡佺等人紛紛南下,有力的輔佐了趙構穩定了軍民人心,支撐了半壁江山。南明卻由於歷史上東林黨和閹黨曾經對立,陷入黨爭糾紛。先是弘光政權存在三大案,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東林黨和閹黨馬士英、阮大鋮等人激烈對立,政事一發不可收拾,連弘光皇帝的合法性都存在質疑。左良玉在清兵渡江的危急關頭竟然起兵造反,弘光政權不得不分散兵力防禦武昌來的左良玉軍隊,最終被清軍消滅,可悲可嘆。南明永曆政權曾經取得兩蹶名王的大捷,可惜當時孫可望為了一己之私排擠甚至謀害李定國,導致開創的大好局面毀於一旦。
3. 在經濟上南宋強而南明弱。金兵南下,主要在北方,而南方的巴蜀、江漢、湘贛等地並沒有收到大的影響,經濟上依然能夠支撐南宋的建立和發展。南明則不同,李自成、張自忠領導的農民起義南北縱橫了十幾個省,赤地千里,流民四起,經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後來清兵由南到北南下,烽煙四起,經濟上收到了進一步的破壞,南明在經濟上始終處在窘迫的境地。
4. 在軍事上,南宋和南明也存在較大差異。南宋有名將岳飛、韓世忠、宗澤、吳階等人。吳階取得了仙人關大捷,穩定了今天的陝西一部以及巴蜀之地,岳飛收復襄陽,韓世忠在黃天蕩圍困金兵四十多天,從此金人不敢輕易南渡,這樣南宋完整保衛了整個長江防線。而南明則是兵驕將墮,軍事上屢遭敗績。弘光政權中江北四鎮大多一兵不發而降清,揚州一日城破。隆武政權中鄭芝龍獻關降清,永曆政權好不容易取得大捷,因為內訌而前功盡棄。同時,弘光、隆武、魯王政權都沒有很好的和農民軍合作。當時大批軍事將領降清,也給抗清運動帶來了不利影響。
總之,南明和南宋截然不同的命運告訴了我們一點,團結就是力量,應該為華人所牢記。
-
18 # 華哥雜談
南明只存在了二十年不到,主要有幾個原因:
氣數,明朝的大限到了,任誰也回力無天。一個王朝的氣數到了有什麼徵兆?通俗說就是什麼都不順。崇禎在位十七年,天災不斷、民變不止、兵禍連年,官吏腐敗透頂,民間道德淪喪。
俗話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可大明的臣民並不懂這個道理。明末最困難的時候,崇禎向他的大臣和皇親國戚募捐,卻沒有人肯真正願意出錢。直到李自成兵指北京,用嚴刑拷打把那些富戶和大臣的錢財全搜出來,這時候他們開始後悔了,可有什麼用。這樣的明朝難道不該滅亡嗎?
同樣是國家有難的抗日戰爭,全華人民同仇敵慨,全世界華人華僑捐錢捐物,僅1938年前後,捐款的錢足以購買3000多架戰機,有這樣的精氣神,落後一點又怕什麼?
再者,南明小朝廷流浪到大西南後,內部竟然開始爭權奪利,這樣一個腐朽不堪的偏安政權早就該滅亡了,不僅是天滅大明,而且人禍連連。
再說南宋。北宋時雖然宋徵宗昏庸透頂,但大宋的根基還在,宋朝子民對趙宋王朝還是比較認可的,可以說北宋朝的滅亡是十分偶然的。此前兩年的東京保衛戰,金軍一度未能得逞,要不是宋徵宗聽任投降派主張,棄用和打擊主戰派,北宋不一定會亡。
南宋的對手金軍並不是那麼強大。金軍攻陷宋東京城後,繼續向南進軍,沿路遭到了宋朝軍民的抵抗,進展並不算順利,到達淮河沿線時,基本上已是強弩之末了,再也無力渡長江向南。
這與明末的形勢差距很大,清軍1644年入關後,主要對手並不是不堪一擊的明軍,而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所以才無瑕南顧,等清兵和吳三桂等打敗農民軍,第二年就騰出手來攻擊時,南明的氣數就到了,脆弱不堪的南明小朝廷只能一跑再跑,最後跑到緬甸去了。
-
19 # 蘭臺
有兩個原因。
一個內因,一個外因。
先說內因,內因是晚明政治權威的喪失。
明史研究會原會長,已故商傳教授在《是誰誤讀了晚明》公開課裡在談到晚明江南地區經濟發達,民眾無視明朝政府種種規定(平民不得穿綢緞),自由自在生活的同時也談到了晚明社會在開放的同時也標誌著在政治上遇到了新的危機:政治權威的喪失。
商傳教授還舉了萬曆十四年內閣次輔王錫爵與東林黨領袖顧憲成之間的聊天作為佐證:
丙戌秋予(顧憲成自稱)入京補官,婁江王相國(錫爵)謂予曰;君家居且久,亦知長安(指朝廷)近來有一異事否?予曰:願聞之。相國曰:廟堂所是,外人必以為非;廟堂所非,外人必以為是。不亦異乎?予對曰:又有一異事。相國曰:何?予曰:外人所是,廟堂必以為非;外人所非,廟堂必以為是。相國笑而起。
這個故事很生動的表示了晚明不僅皇帝,就連內閣在政治上也喪失了權威性,如果在和平年代,朝堂喪失權威倒也不嚴重,然而遇到崇禎末年那種翻天覆地的危機時,這種權威的喪失就很要命了。
現在很多人都惋惜崇禎和太子沒能及時南下,但是請大家仔細想想,明朝在南京政府班子齊備,而福王從禮法上講是毫無疑義的皇位第一繼承人,可即使是如此,江南士紳(東林黨)希望遠支的潞王繼位。
更關鍵在於面對如此無理要求,作為南京朝堂第一負責人史可法居然沒有當面駁斥,甚至還表示了一定程度贊同;逼得正宗的皇位第一繼承人福王不得不依靠江北四鎮軍隊支援才能坐穩從道理上本來就應該屬於他的的皇位。
而東林黨在弘光帝登基後並沒有願賭服輸,反而勾結身處武漢的左良玉部,希望左良玉可以順江東下,用武力推翻弘光帝。
這和北宋末年,康王趙構孤身渡江後亮出宋徽宗親子的身份立刻得到了北宋大部分地區士紳和軍隊擁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而清軍進入江南後在剃髮令下達前江南地區幾乎沒有像樣的抵抗,蘇州、杭州、金華等江南有名的富庶城市幾乎是望風而降,沒有表現出一點兒對明朝的感情。
外因,我個人以為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南明時期的江南遠比北宋時期的江南富庶。
北宋時期儘管江南地區已經相當富庶,但是整體看北方和南方差距不大,更何況南方,比如湖南湖北地區開發力度遠遠不能和南宋時期相比,而北方地區透過運河、官道連結,四通八達,再加上北宋獨特的經濟制度(財富集於汴梁),使得金國在攻佔汴梁過程中獲得了驚人的財富。
換句話說,女真人本來只想搶劫10塊錢,打下汴梁後發現竟然搶劫了100塊錢,金國在心態上已經心滿意足了,搶夠了,搶飽了,對宋高宗手裡那點殘湯剩飯不是很在意(其實不是殘湯剩飯)。
但是隨著南宋、元、明朝這幾百年的開發,江南地區的富庶已經遠遠超過了明帝國其他任何地區,用歐美學者的研究,晚明時期全球1/4的白銀在中國,而中國白銀裡又有超過一半在江南地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是一筆多麼大的財富。
江南地區等於是淤積了全球1/8的白銀。對於滿人這種外來入侵民族來說,打下北京、黃河以南地區只是飯前甜點,江南才是正餐。
即使只從經濟角度考慮,清軍也一定要竭盡所能打下江南,就如同當年女真人無論如何也要拿下開封,因為這都意味著難以想象的財富。
-
20 # 湯之銘
我來談談民族民心問題。
清朝入關,攻克北京趕走李自成,在北京收斂了崇禎帝進行安葬。淸軍入侵以攻打追打李自成為名順勢收復山東山西和陝西,保護漢區百姓不受李自成的屠殺,受到普通百姓支援。
明代有一個副政治中心,副首都南京,配備六部副官員,按說即使崇禎死了,副政治中心能發揮抵抗作用。但是應該看到明未時期近二百多年統治,對待官員和百姓有很惡劣影響,皇帝皇室把官員當家奴,普通百姓只是被巧取豪取的草民。明代皇帝專制到極點,朱元璋一個胡為庸案殺了好幾萬人。官印空轉案又殺死好多文官。後代皇帝,高階官員被皇帝庭杖打死很多人,官員如東林黨人對朝廷忠誠度很低,這個不是文官官員和百姓的國家,這個國家滅亡與官員和下層的百姓有什麼關係呢,明未朱元璋子孫近百萬,他們最應該保衛明朝戰場犧牲。至於百姓,在道義上,這個不是他們的家國,沒有得到應有權利和護佑,很多人餓死或者被殺在溝渠中,誰會盡力去保衛朱元璋後代子孫呢?
宋代完全不同,宋代是皇帝與文官共治體系。金滅宋後,趙匡胤宋誓碑被百姓所知,宋代皇帝對文官和百姓是較為人性的,是將百姓當人看。不像明代皇室高高在上,將官員和百姓當奴才看,經常打屁股。趙匡胤一支人也很多,但是大多數沒有朝庭名位和祿位,而倖存下來沒被金俘虜。金立張邦昌,張邦昌和百官對宋代還是有感情的,將做尼姑的妙靜仙師元佑孟皇后推出來垂簾聽政。後來張邦昌和孟皇后即宋太后維持政權後,歸政於趙構。這個時候,北宋約四千萬百姓,民間動亂還不深,從文官武將到普通百姓對宋朝很有感情,動亂之源是金國而不在民間和官員以及朝庭,民心不支援金入主中原漢族地區。而明未張獻忠李自成的民間動亂近二十年了,民間特別是普通百姓水深火熱,餓死人常事。清入關有平定天下的正義性。但是北宋未,金攻打北宋,是禍亂人間的,它具有不正義性,受到中原漢族民眾的反抗。
總的來說,北宋南宋時期各代政權,關心百姓生活,,基本屬於仁政,而明代清代和中華民國政治水平低下,得不到百姓支援容易滅亡。
以趙構孟皇后為首的核心人員在北宋滅亡後,穩定了民間,動亂開始但是仍然有核心文官武將和思安定的民心。趙構孟皇后集團符合民心思安思治要求,因此能夠成立南宋。當然有的編者說了,金朝當時力量不足,後勤保障和兵力不足以滅宋也是一方面原因。
明代儘管有第二政治中心南京,但是文官武將都是三心二意,動亂到全國民間,民心盡失,最應該抵抗的朱元璋後代也是缺乏抵抗核心。但是應該看到清朝滅李自成時受到北方漢人的歡迎,因此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漢人沒有強烈抵抗清和吳三桂的民心民意。清代平定李自成有平亂性質,到江蘇才是晩明與清代決戰時刻,由於晚明延續明代腐敗政治體系,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這個也是明清時代人心思治的結果與選擇。清代明有一定的歷史正義性。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太繁複,只能說個概括,別浪費明友們的時間:。
其實宋朝是歷朝歷代最富有的,朋友們從“清明上河圖”中可見一斑。可是朝庭開始安逸,重文輕武,一批文人得以重用,文風大興。搞得金邦覬覦,滅了宋朝。趙構泥馬過江,逃往南方,建立南宋。秦檜當權,靖康之恥不雪,反殺岳飛於一風波庭。南宗雖苟延一時,最終被漢奸出賣而招達子所滅。
明朝的的敗亡,在於失政,忠誠良將被殺,農民造反,根基被撥,崇禎吊死,無所延續,所以被清庭一鍋端了。
所以宋明兩朝,不完全可比,但也有相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