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釣魚行j
-
2 # 小王子愛上狐狸
小孩子在一起,難免會有矛盾和摩擦,有些時候甚至會大打出手,這樣的情況很不妙,家長必須要嚴肅認真地對待。
其實,很多喜歡動手打人的孩子,他的背後幾乎都有一個愛動手打人的家長。孩子耳濡目染,知道這樣的方式會給對方造成一定的震懾力,覺得打人是可以解決問題的。所以,請家長首先認真約束自己,不要做一個暴力爸爸或者暴力媽媽。
愛發脾氣的孩子,說穿了就是掌控不好自己的情緒。無論對錯,都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進行發洩。一方面同樣也是因為家長有錯誤的示範,另一方面就是孩子完全沒有認識到這是錯誤。發脾氣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除了讓自己更加生氣,讓場面變得更加糟糕,還有就是失去友誼。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像爸爸媽媽一樣包容你的,有事說事,不要鬧脾氣。
-
3 # 糯米麻麻Coco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複製品。假如家裡人之間發生摩擦的時候,都是透過發脾氣來解決的,那麼孩子也會學到出現社交摩擦的時候也會用這個方式來處理。所以當孩子出現打人現象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嚴厲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行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跟小朋友道歉,然後教會孩子怎麼來解決問題。要心平氣和的解決,透過暴力是不能解決任何問題的。另外,在家庭教育重中,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發生問題的時候坐下來心平氣和的去解決,而不是透過暴力,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
4 # 親子陪伴蘭怡C
我覺得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愛發脾氣、打人,是有一個年齡段的,兩歲多的孩子多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緒,透過發脾氣、打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為了爭一個東西就會打起來或發脾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一個東西歸屬感,感覺這個東西是自己的不允許別的孩子侵犯。大一些就好了。
還有一種原因現在的孩子喜歡看動畫片,裡面有奧特曼打怪獸,鎧甲勇士和怪獸的打鬥場面,孩子看多了會潛移默化的,最好的方式讓孩子不要接觸這些片子。
-
5 # 嬌女子143380430
不管你的寶寶是好脾氣,還是壞脾氣,他總會時不時地發脾氣。憑良心說,很多時候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其實是大人招惹的。所以,瞭解寶寶,是避免寶寶發脾氣的關鍵!
寶寶脾氣大,也象徵著寶寶“自我”意識的萌芽。有的寶寶發育好,10個月大時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可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腳不會走路,手不能靈活地運用,挫折多多,心兒煩煩,於是脾氣就大大了。我們要理解寶寶。
有時候,環境嘈雜,也會讓人脾氣變大。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公共汽車上人擠人,喇叭叫個不停,馬路上大車吼小車嚷,我們不知不覺就煩躁起來,稍不順心,就想找人吵一架。寶寶也一樣。
另外,大人也不要老在家裡大聲說話,喧譁吵鬧,寶寶是會學樣的。媽媽說話輕聲慢語,寶寶說話也不會粗聲大氣,又叫又喊。
脾氣大是源於正常的情緒反應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發脾氣是種心理需求的表現。嬰幼兒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他們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與否的認識,不可能像成人那樣進行理性的分析再做出行動的決定,都憑著自己的情緒與興趣來參與,儘管這些事物往往是對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因此,當寶寶遇到挫折或是不舒服的時候,很自然的就透過發脾氣來表達,比如摔東西或是拉媽媽的頭髮。但是這樣的行為只能是偶爾出現的情況,並不能作為寶寶慣有的一種習慣。
2歲、7歲、青春期前這三個年齡階段的孩子脾氣大
兩週歲左右的寶寶普遍存在一個心理成長過程,其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有什麼不順心的事就發脾氣、摔玩具,和小朋友鬧彆扭就揮起小拳頭。其實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這是孩子在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是幾乎所有的寶寶在兩週歲左右都會必經的一個成長過程。只是有些寶寶表現的明顯,有些不明顯而已。
隨著寶寶的成長,受挫的次數增多,當到了五六歲左右時寶寶胡亂發脾氣的現象會逐漸得到改善。俗話說“七八歲討狗嫌”,在寶寶長到七八歲時,爸爸媽媽又會發現這壞脾氣抬頭了。其實孩子七八歲的時候是好奇心最強的階段,他喜歡拆鬧鐘,近乎偏執地刨根問底,只是源於他內心強烈的求知慾。青春期前的孩子,女孩在10~12歲左右,男孩在14~15歲左右,情緒波動也很大,往往會表現出易怒、抑鬱、焦慮。
缺少愛的孩子脾氣也大
寶寶的成長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寶寶的第一老師,爸爸媽媽的性格較暴躁、易怒,經常發生家庭戰爭,這些會給寶寶的心靈上造成傷害,也會使寶寶因為沒有榜樣作用而感到苦惱,在潛移默化中也會像爸爸媽媽一樣在遇到困難、處理問題時採用簡單暴力的方法。
在情感上感到飢餓的孩子,與他人溝通的能力都比較弱。明明是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卻不知怎麼表達。有的孩子為了引起爸爸媽媽和其他小朋友的注意,會故意做出一些表現異常現象,像咬人、打人、撒謊、哭鬧等行為。有攻擊力傾向的寶寶並不一定都是個性強悍的,反而是因為內心比較脆弱,用武力來保護自己罷了。
如何應對寶寶的小牛脾氣
安撫情緒後再對症下“藥”
面對寶寶的小牛脾氣,爸爸媽媽首先要儘量理解他們,然後再瞭解孩子的想法,著手分析寶寶為什麼會發脾氣,對症下“藥”。
孩子發脾氣時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媽媽應該先安撫孩子的心靈,讓他(她)冷靜下來,聽聽孩子的想法,找出發脾氣的原因。把事情的本質找出來,然後再耐心地教他怎麼做,分析不對的地方。在寶寶的情緒得到了安慰後講道理,比一遇到問題就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採用適當的教育方法
一、移情教育。所謂的移情教育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做好典範作用,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比如讓寶寶體驗小朋友拿到最小蘋果時的心情。移情教育能讓寶寶在與同伴的交往中變得更友好,更謙讓。
二、陽性強化法。陽性強化法認為在一種行為之後馬上給予獎賞強化,這種行為就會增強。當孩子關心別人做出謙讓的時候,家長要及時給予表揚,認同寶寶的表現。採取多讚揚的方法,讓他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消退法。消退法是對某些強化不良行為的因素予以消除,以達到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當爸爸媽媽發現寶寶脾氣暴躁時,要多和幼兒園的老師溝通,以便找出寶寶叛逆舉動的原因,儘早消除。對寶寶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提出批評,並可以採取措施,教育寶寶學會如何處理矛盾的方法。
用冷處理讓寶寶學會自我控制
當寶寶首次出現無理行為時,爸爸媽媽就不應妥協,更不要一出現問題就用買玩具或買吃的東西來買“和平”。寶寶從無知到有知,到完全認識,是一個漫長的學習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爸爸媽媽應該保持一種明理是非的態度去教育,讓寶寶逐漸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須由家長來決定,哪些事情可以由自己決定,哪些事情可以和家長共同協商決定。
當寶寶無理取鬧時,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適當強制性地讓他休息片刻、換種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給予一個輕柔的暗示、暫時的冷落,可能會產生效果。久而久之,寶寶就知道發脾氣的方法沒有效果了,就會停止用該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之後在爸爸媽媽的耐心教導下,再慢慢地學會自我控制情緒。
手上心裡備有幾招,更是化解寶寶脾氣的竅門。
洗澡時發脾氣——媽媽手忙腳亂,心驚膽戰,偏偏寶寶還要添亂,哭個沒完。
寶寶不是因為不喜歡洗澡才發脾氣的。寶寶只有在洗澡時碰到不愉快才會害怕洗澡。
洗澡水的水溫不對勁。寶寶的面板嬌嫩,對水溫的感受和大人有很大的差異。媽媽覺得夠熱,寶寶就覺得燙了。被洗澡水燙過,寶寶才會在洗澡時發脾氣。比大人的洗澡水溫度低一點才是寶寶喜歡的水溫。今天的洗澡水是媽媽準備的,明天由爸爸準備,會造成水溫忽冷忽熱。對成人來說,2~3攝氏度的溫差沒有什麼感覺,但對寶寶而言,是很大的差異。
☆對策
小心除錯洗澡水的溫度。媽媽不要用手試水溫,最好準備一個溫度 計,或者用胳膊試水溫。
害怕或者受驚。寶寶突然被脫光衣服、放進陌生的水裡,緊張不安在所難免。有的媽媽粗啦啦地把肥皂或者沐浴液直接往寶寶的身上抹,要麼硬硬的,要麼涼涼的,弄得寶寶一驚一乍,感覺不好。
☆對策
1.給寶寶裹一塊大毛巾入浴吧!那樣會消除寶寶的緊張,寶寶就會很放心地把自己交給媽媽,媽媽託寶寶身體的手也不那麼容易打滑。
2.用手抹肥皂或沐浴液,再往寶寶身上軟軟地暖暖地抹。寶寶喜歡媽媽撫摸。
粘人,不抱就嚎啕大哭——4個月的寶寶變得愛粘人,老是吊在媽媽身上,不抱就哭。
這個現象很普遍。這是4個月大的寶寶剛剛學會向媽媽撒嬌。不必擔心會養成哭著要挾大人抱的習慣。育兒專家說,受到充分摟抱和愛撫的寶寶,以後反而哭得少,不纏人;不大被關注的寶寶,情緒焦躁,更易哭鬧。哭鬧撒嬌是這個月齡寶寶建立信賴的基礎。這就需要大人的耐心了。不過,媽媽也不要勉強自己的雙臂,痠疼的時候也可以不抱。
☆對策
1、除了抱,不妨用眼神安慰寶寶。媽媽來到他的身邊,溫柔地微笑著看他,輕輕地和他說話。寶寶看到媽媽的笑臉,會比較安心,哭泣也許就會停止了。
2.用玩具逗寶寶玩。
3.錄下寶寶哭鬧的聲音,讓他自己聽。
長牙期間脾氣大——把亂七八糟的東西塞進嘴巴,亂咬亂啃,不給他,就大鬧;而且晚上也睡不太平。
堅硬的牙齒頂開柔軟的牙齦軟組織,慢慢長出來,確實是件很難受 的事,那又癢又痛的感覺讓寶寶的脾氣變壞。大人可要了解寶寶。寶寶抓什麼啃什麼,把亂七八糟的東西塞進嘴巴里咬,就是為了對付那痛癢。
專家提醒父母,千萬注意安全。玻璃製品、有鋒利口和尖口的東西絕對不能放在寶寶的身邊,避免發生損傷寶寶雙唇和口腔的危險。萬一寶寶把危險品放入嘴裡,大人不要兇巴巴地到他嘴裡去挖,那樣也很危險。
☆對策
1.捏住寶寶的鼻子,寶寶自然就會張開嘴巴,乖乖地讓你取出那些危險品。如果寶寶很委屈,你應該用表情和語言耐心解釋。
2.給寶寶吃一些烤饅頭、麵包乾和餅乾,這些食物硬中帶脆,寶寶咬起來比較過癮,入嘴也易化,易吞嚥。這不僅能止癢,還能促進牙床骨的發育,摩擦牙齦,幫助乳牙的萌出。
3.市售的嬰兒啃咬器也可以試試。
4.沒有辦法讓寶寶半夜停止長牙,爸爸媽媽只能調整心態,辛苦一點了,還有就是抓緊時間睡。
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寶寶11個月,脾氣變大,稍不如意就尖叫,大哭大鬧。
不會說話的寶寶發起脾氣真讓人沒有辦法,有理也說不清。
寶寶脾氣大,也象徵著寶寶“自我”意識的萌芽。有的寶寶發育好,10個月大時自我意識就開始萌芽,可他還不能用語言來表達,腳不會走路,手不能靈活地運用,挫折多多,心兒煩煩,於是脾氣就大大了。我們要理解寶寶。
有時候,環境嘈雜,也會讓人脾氣變大。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公共汽車上人擠人,喇叭叫個不停,馬路上大車吼小車嚷,我們不知不覺就煩躁起來,稍不順心,就想找人吵一架。寶寶也一樣。
另外,大人也不要老在家裡大聲說話,喧譁吵鬧,寶寶是會學樣的。媽媽說話輕聲慢語,寶寶說話也不會粗聲大氣,又叫又喊。
☆對策
1.不妨帶孩子去安靜的地方散散步,公園的草地,住宅區的小樹林,安靜會使寶寶感到舒適,情緒也會慢慢平靜下來。遠離嘈雜,對寶寶的身心健康,改善脾氣,都是有好處的。
2.再溫柔的媽媽,也會有生氣惱火的時候。媽媽正在氣頭上,不妨離開寶寶一會兒,讓家人照顧或者把孩子放在安全的地方玩一會兒。媽媽朝寶寶生氣發火,打罵叫嚷,會讓寶寶感到極度害怕。這種驚嚇很可能留在寶寶的記憶中,影響他的性格。
在商店裡發脾氣——耍賴、坐地、哭個沒完,你怎麼尷尬,他怎麼來。寶寶在商店、玩具店大庭廣眾之中發脾氣多半有兩個原因:
找個藉口發洩。寶寶在商店特別是玩具櫃檯前發脾氣,有時候並不真的是要大人買玩具,而是找個藉口發洩罷了。最多見的是累了,餓了,渴了,在喧鬧的環境裡呆得太久了。因為這些原因發脾氣,我們往往可以觀察到前兆,譬如,一副百無聊賴的樣子,對人對事都不感興趣,嘴裡哼哼唧唧,發出哀求的聲音。這時候,我們應該引起注意,儘早把孩子帶離人多嘈雜的環境。
☆對策
萬一來不及了,大人也不要當場發脾氣。冷靜地把孩子帶到僻靜的地方,讓孩子盡情地發洩,你則不必擔心周圍的目光,也不會惱羞成怒。
要挾軟弱、愛面子的大人。孩子在玩具店裡哭鬧、耍賴皮,根子在平時。孩子應該遵守的規矩常常因為各種藉口而“破例”,好說話的媽媽多半是孩子鑽空子的物件。孩子一次次嚐到甜頭,結果助長了他的任性,大人變得沒威信。吵鬧、耍賴成了孩子要挾大人的好辦法。
☆對策
面對孩子的耍賴皮,使性子,我們只能斷然拒絕。一開始會很困難,但以後會有意想不到的順利,關鍵是你必須堅定不移。把賴在玩具櫃檯前踢腿打滾的寶寶扛上肩,任他叫喊掙扎,儘快走出人群,找個僻靜的角落放下他,對他說:哭完了,我們回家。
“另類止哭法”八種
寶寶1歲前,還有許許多多搞不清楚、鬧不明白的脾氣煩躁,哭鬧不止。這裡還有一些“另類止哭法”,萬一山窮水盡時你不妨一試:
用毯子把他包裹起來。大多數寶寶喜歡這種被毯子緊緊包裹的感覺,這會讓他感覺好像又回到媽媽的子宮裡,溫暖而安全。
換個人手。媽媽哄不好,換爸爸,也許爸爸上場就管用。
用你的鼻子輕輕觸控寶寶的脖子。這讓寶寶感覺新奇。
換一個奇怪的姿勢抱寶寶。讓寶寶臉朝下趴在你的手臂上,用你的手掌托起他的臉;左手輕輕地晃盪,右手輕輕撫摩寶寶的背。視野掉了個頭,寶寶很奇怪,就忘了哭。
朝他額頭吹氣。直接而溫柔地朝寶寶的額頭連續吹氣,他會立刻眨眼、深呼吸,重複幾次他就忘了自己為什麼哭。不過,你得肯定你沒有傳染病。
讓他聽聽流水聲。沒有專家能對此做出科學的解釋,但是,寶寶確實會被單調的流水聲所吸引而忘掉啼哭。
來一點小噪音。吸塵器開小檔、收音機扭到2個電臺之間、錄音機放空帶,信不信,寶寶會聽得昏昏欲睡。
-
6 # 羽媽幸福成長記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愛發脾氣、打人,可能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懂得如何才能和小朋友溝通。
我看到這樣的情況時候,首先是拉開打人的孩子,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如果沒有動手,那麼就讓孩子們自己解決問題,不多插手,事後再和孩子溝通。我想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和孩子講道理他也是不一定能聽進去。
其實孩子有這樣的行為,說明家長平時的工作沒有做到位,平時的時候就應該多和交流。讓孩子養成表達自己的習慣,只有孩子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是有效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當然如果孩子小,可能講道理說不通,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身教對孩子施加影響。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冷靜陪著孩子發洩完,然後等孩子情緒平靜再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想法。時間久了,孩子會慢慢明白髮脾氣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
7 # 笑容悠然
一般來說,大一點的孩子很少會去打小朋友。這種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兒的時候,愛發脾氣,愛打人的情況,一般都會出現在幼兒階段。
為什麼幼兒發脾氣打小朋友比較常見呢?這可能是因為不懂得如何與小朋友交往,或者在生氣時不知道如何表達情緒,或者是和小朋友有矛盾時,不知道如何解決造成的。
另外,如果家長經常打孩子,那麼孩子也會模仿。
所以,家長一定要理解,發脾氣打人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不見得是有惡意的。
當孩子出現,跟小朋友玩發脾氣打人的情況。
家長先要理解接納,尊重孩子的感受,慢慢和孩子說。在教給孩子合理的,交往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要多鼓勵孩子用正確的方法,與小朋友交往。 -
8 # 堯媽成長記
孩子和小朋友玩耍的時候,打架是難免的
首先您要更正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即在孩子犯了錯誤時不能打孩子,也不要強迫他去承認錯誤,您要和孩子多溝通,多交流,當他真正明白他錯在哪了,他就不會再去犯同樣的錯誤了,
當然了,當你的孩子打了小朋友,您可以先向小朋友道歉,給孩子做個榜樣,然後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小朋友被打了會很疼的。
另外當孩子想打人的時候,家長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引導他去做點他感興趣的事。還要適當豐富孩子的生活內容,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慢慢的等到孩子過了那個階段,孩子就不會再打人了。
-
9 # 靈犀呀咿呀
首先從父母身上找原因,父母之間是如何相處的?如果父母當中至少有一個是愛發脾氣或者愛動手的,那麼孩子愛發脾氣愛打人就是模仿的父母。
在他的認知裡,人和人之間就是這樣溝通的,他再不會別的溝通方式了。
如果想改變,那就從父母開始改變吧!
其次,孩子如果太小,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能很好的表達他的感情和想法,他著急表達卻不會表達,就會出現發脾氣和打人的表現。
這時,就要求家長正確引導孩子,教他應該如何表達自己。並且直接的告訴他,發脾氣和打人都是不對的!讓他去想別的辦法,鼓勵他嘗試別的辦法!
-
10 # 寶寶故事
小孩子愛打人的原因
第一種因為看到繪本或動畫片裡的人物有類似打人的,故意模仿,覺得好玩,裝酷!比如大灰狼被獵人幹掉,公主被女巫用蘋果毒死等。
第二種家裡人經常打孩子,父母身邊人經常打架,孩子也模仿並且認為這是正常行為,不開心不滿意就用武力解決
第三 家人聊天溝通總是談論怎麼殺掉對方,幹掉某某那些黑心眼的競爭對手,大人說的無意,孩子聽的有意,都記在心,用來對付外面的小孩了。
第四就是對方孩子確實太霸道了,小孩子起衝突了,為了維護自己,強勢的寶寶就會打人
-
11 # 七娃寶葫蘆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愛發脾氣、打人,原因呢?父母要觀察一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首先呢,要及時地阻止孩子傷害別人,別讓他打到小朋友。然後,安慰下孩子。瞭解一下孩子愛發脾氣的深層原因,然後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
-
12 # 凌兒媽媽
幼兒階段的寶寶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通常玩不了多久就會出現衝突,而孩子並不懂得表達情緒,他只能透過打人來發洩情緒。
當父母發現孩子經常打人的時候,要嚴厲的制止,不要覺得孩子小就放任他以這種方式發洩情緒。同時父母也要以身作則,我相信每個喜歡打人的寶寶都會有一對動不動就大聲說話,以發脾氣來解決問題的父母。假如孩子一做錯事,父母首先不是接納孩子,平靜的跟孩子溝通,而是用打他來讓他屈服,讓他聽話。那麼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喜歡打人了。
-
13 # 雨中的承諾2016
孩子發脾氣時愛打人的問題,值得家長重視。但是,這也並非洪水猛獸,值得讓家長為孩子的未來擔憂,擔心孩子的進攻性太強,影響到未來的為人處世,只要方法得當,引導得當,孩子的行為還是可以很快得到修正的。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打人,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即使制止孩子的行為,表情總是笑嘻嘻的,別小看這個表情,如果是笑嘻嘻看待孩子打人這件事兒,對孩子來說,就說明這是家長對他行為的默默鼓勵,不會讓孩子有迫切改變的意願。這樣,就算後面說得再有道理,也是於事無補的。所以,必須表現出這個事情你特別重視,對你特別重要,甚至拿出點威嚴儀態出來。
當孩子因為生氣激動而打人時,內心已不啻於爆發了一場核爆炸,這對於他內心的情緒攪動是非常大的。如果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情緒空調的話,孩子這時情緒空調的溫度已經非常之高。這個時候一定要先讓這情緒空調的溫度降下來。只有情緒平復了,後面的教導才是有效的。
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打人這個行為,透過一次深刻的聊天,就可以得到徹底的改變。因為說到和做到之間,還隔著很長的距離。成人也是如此。鼓勵比懲罰作用大,這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鼓勵孩子時,孩子的內心是愉悅的,愉悅狀態時,人的記憶力會更好。而如果懲罰孩子時,孩子的情緒低落,人是有忘記不開心事情,記得開心事情的天性,所以結果可想而知。
-
14 # 丁媽親子時光
我們先來弄清楚孩子發脾氣、打人的原因,在對症下藥。
孩子發脾氣肯定是有未被滿足的需求,打人也有很多的原因,孩子的語言和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好,孩子不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時候表示高興、生氣都是用打人最簡單的方式來表達。
父母要做的就是細心的引導,透過講故事讀繪本來認識自己的情緒和小朋友的交往;
再者,父母應該多多帶孩子和小朋友交往,而不是因為孩子打人不帶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給孩子多多提供學習和小朋友交往的機會;
第三,父母保持淡定的心態,對待孩子和同伴的爭紛和衝突沒有必要過分的緊張,這是孩子成長中所必需的所面臨和經歷的。
-
15 # 高興媽媽聊育兒
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愛發脾氣、打人,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兩三歲的孩子身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不是太會表達自己的需求。有時候是想跟小朋友一起玩,可能話還沒說出來,手已經到了孩子的身上,他們以為別的小朋友會明白。有的小朋友明白就沒事,一起去玩了,但是有的小朋友不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以為是在打他,所以就會起衝突,兩個小朋友可能就打起來了。這種情況等孩子大一點,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的時候就會改善了。
還有一種原因會造成孩子出現這種情況,那就是孩子會受到大人的行為的影響,如果孩子經常被爸爸媽媽打,孩子也可能會模仿。或者是看了一些打人的繪本或者動畫片,以為這樣是很酷的表現,所以也試著打人。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家長要做的是首先避免孩子受傷害。然後耐心給孩子講解如何與別人溝通交流。最後我們做家長的一定要做好榜樣,有選擇的該孩子看繪本或者動畫片。
-
16 # 寧靜致遠—家有萌寶
家長不過多評價孩子的行為,要多關注寶寶的細微變化,當他“打人”時,就要及時干預並給於制止。和孩子親密接觸的家人一定要有一致的認識,孩子打人的壞習慣是必須要糾正的。在達成一致後,就不會出現孩子打奶奶,媽媽很生氣,奶奶卻笑著無所謂的態度,這樣狀況不利於糾正孩子的行為。在孩子打了小朋友之後,媽媽應該當著孩子的面去哄小朋友。同時告訴孩子,這樣做小朋友會覺得很疼的。如果孩子伸手打了自己,媽媽可以假裝很疼哭了起來,要孩子來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就會更關注對方的感受,考慮這種行為是不對的。
當然家長也要適當懲罰孩子。當孩子因為發洩不滿而“大打出手”時,媽媽首先要透過比較平和的方式批評他。如果孩子仍不聽從,就要採取一些懲罰的手段。例如,不帶他去玩或不給他買他喜歡的東西。並明確地告訴孩子,就是因為他打人犯了錯誤,所以才得到懲罰。另外就是家長要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去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能隨意發脾氣。當然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做個好脾氣的爸爸媽媽。
-
17 # 小獸媽媽
因為孩子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用過激的方式來處理,其實他是向你在求救。
一個原因是,他的安全感沒建立好,他可能是別人離他太近,怕別人傷害了他,他要保護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感,多帶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互動。
另外一個原因是,別人打擾到他了,他只是想不被打擾。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告訴孩子學會用語言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去打人。
-
18 # 茗惜521
孩子發脾氣總是有原因的,小孩子在一起玩會有摩擦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打人總歸是不太好的行為。如果孩子是自己用手去拍打別的小朋友,那麼家長可以在孩子平息自己的脾氣之後對孩子說我用你剛才打人的方式打你一下,讓孩子自己感受一下他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傷害,只有這樣的親身感受過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
孩子平息之後也要跟孩子一起聊聊原因,孩子會發脾氣也是由於自己受了委屈,或者他自己感覺自己受了委屈,所以在孩子平息之後,跟孩子聊聊他的做法是否正確,能不能解決問題,透過這種平靜的交流讓孩子思考,就能夠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妥當的。
但是如果孩子出現了嚴重的打人,或者隨手就拿東西砸向別的小朋友時,那麼家長就一定要嚴厲的處罰孩子,在處罰過之後也要告訴孩子他的做法是錯誤的,也要讓孩子感受父母對於他的愛。
-
19 # 我和她的故事
家長對這樣的孩子一定要多加關心,陪伴。多問孩子為什麼?
有的孩子表達能力欠佳,不知道怎樣描述自己的想法,別人不明白他的意思,他急亂之下就會動手打人。
有的孩子在家裡嬌生慣養,是家裡的小霸王,在外面不能容忍別人的不服從。所以容易發脾氣,打人。
這樣的孩子,需要時間慢慢的引導,跟孩子講,他喜不喜歡跟打人的孩子玩呢?想不想有很多朋友一起玩呢?如果總是這樣,別的小朋友還喜不喜歡跟你交朋友了呢?
家長跟孩子探討,怎樣才能不讓自己發脾氣,遇到那樣的事情怎樣處理才好。告訴孩子怎樣更好的與小朋友相處,與孩子達成一致意見。
-
20 # 諾雅媽咪愛育兒
孩子跟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愛發脾氣、打人,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因為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由於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裡,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即使在外面也一樣。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髮脾氣了。但是每次發作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採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後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二、家長本身愛發脾氣,小孩有樣學樣。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愛發脾氣是幼兒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與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較低有關,作為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與關注。
回覆列表
小孩愛發脾氣愛打人。這是原始競爭天性,可以講是可遇不可求的強者性格。
在現在的中國環境特別是人文環境,不認同這個天性。作為家長應因勢利導,讓孩子瞭解還有很多的方法可以統一思想。我感覺最好的傳輸方法是家長與孩子交流時的方法及家人之間的交流方式是小孩直接學習和模仿與人相處的方法,另外這種性格的小孩發現的越早越容易引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小極端的方法。身邊的朋友`同事屢試不爽,找個此他(她)強的孩子教訓他(她)一頓,讓他知道被揍的滋味,注意點大人不要讓孩子知道你們在現場,小孩告狀時讓孩子潰感受,遇到愛打人的人怎樣處理(5歲以下適宜)。不擔要讓小孩知道打不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式,還要讓小孩知道在被打時怎樣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