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夏禁衛軍

    公元960年,五代周朝大將趙匡胤於陳橋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宋朝建立後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策略,相繼蕩平南唐後蜀南漢荊南等南方割據政權,由於皇位來自於武將擁立,宋太祖有感於藩鎮割據五代十國之混亂,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免了禁軍高階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王申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人兵權,提拔年輕將領便於控制,中央上先後採取兵將分離內外分離政策,地方上削權控制錢糧收精兵政策,初步達到了強幹弱枝加強中央集權控制武將的局面!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宋太宗即位,隨著吳越政權投降,北漢滅亡,結束了近百年藩鎮割據局面,完成初步統一!隨後在對遼高粱河之戰和雍熙北伐的失利,以及對交趾戰爭的失敗,党項戰爭的戰敗,導致宋太宗集團開始轉變,採取重內虛外,對周邊政權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乃至消極防禦,從此宋朝文治天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武將地位日趨低下,文人掌兵領軍出現,在宋真宗時期,澶淵之盟的訂立,便是矯枉過正宋朝國策的最終體現!

  • 2 # 清茶話歷史

    宋朝的軍事強悍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武器裝備, 北宋發明了火藥武器,雖然火藥發源於魏晉之際,但真正成規模的用於武器裝備是在宋朝。僅中央兵工廠生產的火藥武器即可裝備大軍數十萬),甚至組建專門的火箭部隊。這在冷兵器時代可以說是一個bug級的存在。

    二:重灌士兵,宋朝禁軍的徵兵標準是161CM,而漢唐兩朝則是143CM,宋代步兵的鎧甲重達斤70多斤,由1825枚鐵片組成,能將士兵全身遮蔽,防禦性能與歐洲重甲不相上下。宋朝的步軍實力出類拔萃。

    三:常備軍數量,北宋常備軍達到140萬。這個數量在整個封建王朝中僅次於明朝。

    四:宋朝周邊強國林立,發展經濟的同時,能屹立地球三百多年不倒,這是軍事實力的一大表現。

    五:宋朝經濟勇冠全球,獨佔全地球的80%,經濟、文化、政治、技術等方方面面位列全球第一。軍事的本質是經濟,經濟強則軍事強。

    那為什麼宋朝軍事、經濟都那麼厲害,卻不能和漢朝、元朝一樣滅四方,建帝國呢?

    首先,宋朝是文官當主帥。每次發動戰爭都產生非常大的阻力,所以經常由於上級下達命令,最後卻虎頭蛇尾。

    其次,缺戰馬,唐朝開始把養馬尤其是軍馬的地方放在蒙古和西北地區,這就導致了宋朝沒有足夠的軍馬可用。這是國家擴張的最大短板。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世界格局不同了,環境變了。大漢大唐兩個王朝的周邊只是遊蕩著比較強悍的遊牧民族,這裡要注意只是民族,談不上國家。而宋朝的周邊強國林立,西夏、遼國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悍的國家之一。

    歸根到底是王朝也拼爹,宋朝沒有一個好爹。中國曆代的強悍王朝,都是一個強悍上朝的延續。我們引以為傲的大漢,上朝是滅六國、大一統的大秦朝;引以為豪的大唐,上朝是滅五胡、統一南北的大隋朝。都是有一個好爹給打下了江山,傳承發展隨之而強大。而宋朝呢?上朝是五代十國!一個四分五裂、戰亂頻發的混亂格局。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把經濟發展到世界第一,人家Gdp世界第一已經實屬不易。

  • 3 # 三腳貓HP

    從根子上還是以文馭武的國家政策導致的。不可否認文官有很多能夠統兵的,更有像虞允文那樣的傑出人才,不過即便是像范仲淹那樣的傑出人物還是在西夏戰場上力不從心的,畢竟大多數文官在打仗時太過自以為是了,更極端的像韓琦那傢伙一樣為打壓武將而隨意殺戮的二貨也不少,這樣的統帥能不導致全軍覆沒就已經萬幸了,就別指望他能打勝仗了。再有就是導致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社會氛圍的產生,人才只有作文取官在東華門外唱名才是好男兒,人才都去讀書了,好的統帥在士兵中沒有門路可就不好找了,將門的產生也是一種皇帝無奈的產物吧!終究是趙家皇帝總結五代武人亂政的教訓,不想再當那第九姓,再出第十姓皇帝的原因,誰讓書生造反十年不成呢?趙家得位不正,自身實力軟弱,而與文官政治的結盟才會維持統治三百年,真是一國哭何如一家哭的真真代表,將皇權的自私性表達的淋漓盡致。

    再就是面對敵人的不同。遼夏金元四代胡人王朝中,遼之契丹從遙輦、大賀氏族聯盟開始與唐連續接觸甚至通婚;西夏拓跋氏自唐起世代為定難軍節度使,長久的文明洗禮已經將他們與以前的匈奴與突厥人文明區分開來,如果時間再長些,未必不會像沙坨人那樣融入華夏建立中原王朝。一個與你一樣有著相似文明,而又保持著文明初時代的野性的敵人,等級沒有差距的敵人是令人頭痛的。並且技術上的差距實在是有些小,契丹的鎧甲,党項的刀劍乃至神臂弓,戰爭武器的差距只是在數量上而非質量上的人,等級沒有差距的敵人是令人頭痛的。並且技術上的差距實在是有些小,契丹的鎧甲,党項的刀劍乃至神臂弓,戰爭武器的差距只是在數量上而非質量上的。當宋王朝重文抑武,拼命擴軍卻冗兵冗員導致自己的沉菏難起時。人家的騎兵當然可以輕易壓制雖然文明富庶卻缺乏名將坐鎮兵力龐大卻質量差勁的宋軍!當金軍南下時,百萬人口,紙面上數十萬禁軍的汴梁城竟被粘汗區區六萬金軍攻陷,宋軍糜爛可見一斑!

  • 4 # 曉木曰兮歷史系

    宋朝的被動,是宋朝自己造成的,別推卸責任給其他朝代。漢、唐、明靠自己擴張佔據產馬地、以及幽雲等戰略要地,為什麼宋自己佔不了還有臉要求繼承?宋朝國防形勢上的爛攤子,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結果。五代時的李存勖、王晏球那麼點地方還打敗契丹。後來後晉石敬瑭才把幽雲地區給了契丹,但是這是宋朝的藉口麼?秦末大亂、隋末大亂,留下強大外敵,內部割據強敵混戰,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宋朝被滅更是留下個蒙元,元末還有陳友諒、張士誠等等。漢、唐、明怎麼不怨秦、隋、宋?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很小,不但沒有幽雲等戰略要地,而且其地盤、實力都小於後周留給宋朝的地盤、實力。但是後來漢、唐、明打敗了內外多個強敵,佔據了產馬地、以及幽雲等戰略要地,還擴張出比較大的疆域。 宋朝接手了比較強大的後周,而其他割據勢力還不眾弱結盟共抗一強,讓宋有機會逐個擊破。這種情況下,宋還用了快20年才搞定,創業都創成這樣,真是呵呵了。 宋朝沒能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正是宋朝自己的能力問題,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的結果。說到開國,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地盤、實力都遠小於宋篡取的後周。宋朝聯金滅遼,金打的遼快滅亡了,宋朝趁機攻遼,竟然還被遼打的慘敗。漢、唐對外有失敗,但是後期還能取得多次對外的大勝,丟的疆域本來就是漢、唐自己擴張佔據的,而且漢、唐亡於內訌,沒有把中原、南方這漢人核心疆域丟給外敵。而宋朝被外敵金人打的丟了中原,被外敵蒙元打的連南方也丟了。宋朝不僅把自己擴張佔的地丟給了外敵,連線手的後周的地盤也丟給外敵了。口口聲聲怨前朝,難道被金、蒙古打的丟中原、丟南方也能怨到前朝?宋朝皇帝后妃沒有被金人吊打?宋朝軍隊數目龐大,而在宋太祖以後,卻大部分都是分佈在對內鎮壓以防民變的崗位上,佈置在國防線上的數目卻並不多,而由於缺乏應有的教閱訓練,其素質均很差,作戰能力均很低,一遇大敵便致潰敗……呂祖謙曾在其《歷代制度詳說》中對北宋的這等軍事佈置和措施提出批評說:“警備於平居無事之時,屯守於閫奧至安之地,未嘗有一日之戰,……此所謂斥地與敵,守內虛外,以常為變,以易為難。(屯田篇)循目前之弊而狃於後世兵農之即分,則真以為兵者所以衛民而民者所以養兵也;天下豈有彌歷數百十歲,養百萬之師,未嘗有戰鬥之事,而飽食安坐以嬉者哉?蓋歷代兵制之失未有過此者。(兵制篇)”

    契丹和党項等族的發展、學中原制度,沒法作為宋朝的遮羞布。 發展、學中原制度更多的遼,被髮展、學中原制度更少的金打垮;而後來金髮展、學中原制度更多以後,又發展、學中原制度更少的蒙古打垮。

    匈奴、突厥等早就有鋼鐵兵器了,

    匈奴人的手工業,最重要的是冶鐵業。從已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3世紀時,匈奴人就已使用鐵器了,並廣泛應用。如鐵鐮、鐵刀、鐵鋅、鐵鏃、鐵鶴嘴鎬、鐵馬嚼、鐵劍等物,就是有力的佐證。

    有記載突厥“工於鐵作”“有角弓、鳴鏑、甲、槊、刀、劍……”

    漢唐的少數民族“游擊隊”?如果漢唐的匈奴、突厥、薛延陀、高句麗還處於“游擊隊”的階段,那麼遼正是被還處於“游擊隊”的金人打垮的;天眷二年,而還處於“游擊隊”階段的蒙古就曾在金上京之西北打敗金人。

    某些人平時把宋朝科技、製造業發展說的多麼強,結果說到對外戰爭又說少數民族的科技、製造業接近宋朝或趕超宋朝,那麼之前說的宋朝科技、製造業發展多麼強呢?宋朝佔著富裕發達的地區,如果被少數民族在科技、製造業上接近或趕超,那麼更是宋朝自己的問題與責任了。

    好意思提契丹起家比宋朝早……宋朝還比金、蒙古起家早呢。結果呢?

    秦、隋留下的大亂、不穩定、內耗更嚴重,漢、唐都克服困難擴大出較大疆域。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然後自己表現差,還要推卸責任給其他朝代。

    ================================================================

    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等還擊敗奚、契丹(後世的契丹實際包括奚與契丹),甚至唐朝滅亡前的劉仁恭也曾令契丹畏懼。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李載義……契丹寇邊,以兵擊走之,仍虜其名王”“張仲武……威加北狄”。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劉)濟……奚數侵邊,濟擊走之,窮追千餘裡,至青都山,斬首二萬級。其後又掠檀、薊北鄙,濟率軍會室韋,破之” “張仲武……大中初,又破奚北部及山奚,俘獲雜畜不貲。”

    《資治通鑑》:“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情偽,常選將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擊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輒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常以良馬賂仁恭買牧地。契丹王邪律阿保機遣其妻兄述律阿缽將萬騎寇渝關,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偽與之和,設幄犒饗於城外,酒酣,伏兵執之以入。虜眾大哭,契丹以重賂請於仁恭,然後歸之。”

    五代前期,李存勖和耶律阿保機幹仗的時候,除了佔據山西以外,只佔據了河北,而且河北還不穩定,一戰阿保機的時候,河北初定,大軍主力和後梁隔著黃河對峙;二戰阿保機的時候,河北多處叛亂未定,和後梁主力的夾河大戰也沒完。

    李存勖的局面無論如何都比宋朝糟糕的多。 後來宋朝佔據的地盤、人口都遠遠超過這時候李存勖的地盤、人口……

    五代前期,契丹耶律阿保機“空國入寇”,仍然被李存勖打敗。(李存勖雖然不是漢人,但是其父李克用是唐朝官員,而且李存勖已經融入中原,屬於中原王朝成員,並非外敵)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莊宗討張文禮,圍鎮州。定州王處直懼鎮且亡,晉兵必並擊己,遣其子鬱說契丹,使入塞以牽晉兵。鬱謂阿保機曰:“臣父處直使布愚款曰:故趙王王鎔,王趙六世,鎮州金城湯池,金帛山積,燕姬趙女,羅綺盈廷。張文禮得之而為晉所攻,懼死不暇,故皆留以待皇帝。”阿保機大喜。其妻述律不肯,曰:“我有羊馬之富,西樓足以娛樂,今舍此而遠赴人之急,我聞晉兵強天下,且戰有勝敗,後悔何追?”阿保機躍然曰:“張文禮有金玉百萬,留待皇后,可共取之。”於是空國入寇。鬱之召契丹也,定人皆以為後患不可召,而處直不聽。鬱已去,處直為其子都所廢。阿保機攻幽州不克,又攻涿州,陷之。聞處直廢而都立,遂攻中山,渡沙河。都告急於莊宗。莊宗自將鐵騎五千,遇契丹前鋒於新城,晉兵自桑林馳出,人馬精甲,光明燭日。虜騎愕然,稍卻,晉軍乘之,虜遂散走,而沙河冰薄,虜皆陷沒。阿保機退保望都。會天大雪,契丹人馬飢寒,多死,阿保機顧盧文進以手指天曰:“天未使我至此。”乃引兵去。

    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契丹“及救王都,為王晏球所敗,喪其萬騎,又失赫邈等,皆名將,而述律尤思念突欲,由是卑辭厚幣數遣使聘中國,因求歸赫邈、萴剌等,唐輒斬其使而不報。當此之時,中國之威幾振。”(記載於《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

    《新五代史》四夷附錄第一:

    定州王都反,唐遣王晏球討之。都以蠟丸書走契丹求援,德光遣禿餒、萴剌等以騎五千救都,都及禿餒擊晏球於曲陽,為晏球所敗。德光又遣惕隱赫邈益禿餒以騎七千,晏球又敗之於唐河。赫邈與數騎返走,至幽州,為趙德鈞所執,而晏球攻破定州,擒禿餒、萴剌,皆送京師。明宗斬禿餒等六百餘人,而赦赫邈,選其壯健者五十餘人為“契丹直”。

    五代時期,李存勖以一隅之地還打敗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

    後周柴榮北伐契丹,連收三關三州,遇疾而返。

    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然後基本統一漢地的大部分,地盤、人口、物資等方面遠朝李存勖,但是對契丹在戰績……

    ================================================================

    宋朝沒有幽雲地區、沒有產馬地等等(何況宋朝有戰馬產地與輸入通道靈武,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靈武,但不過宋朝河東路和永興軍路仍然有產馬地),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造成的結果。

    漢唐的產馬地是他們自己擴張佔據的,不是靠繼承前朝的。

    而宋初有靈武,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戰馬的重要通道,但是宋朝自己犯錯誤丟失了靈武。

    即使這樣,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戰馬產地,仍然有馬種與馬場。說馬匹的問題,不如先看看宋朝把馬政的搞的多麼差。

    而且,宋朝官方控制的馬曾超過20萬匹,而朱元璋馬匹還不到6萬匹的時候,就北伐驅逐蒙元、收復幽雲等地……

    宋朝這表現,應該從宋朝自身找原因。

    ================================================================

    宋朝初期,党項還沒有真正坐大。宋朝控制過党項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還打的李繼遷丟棄母親妻子逃走,但是之後宋朝處置出錯,党項李繼遷力量增強,後來宋真宗把五州之地給了党項李繼遷,又丟了靈武,導致党項真正坐大。

    漢朝後期就有很多異族內遷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更是異族內遷。以宋朝的表現,即使沒有沙陀人、党項人、契丹人,也會有其他異族代替他們做那些事。

    劉邦、李淵當年起兵的時候,兵少、地盤小,有眾多內外敵人。秦末隋末大亂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驟減(例如《通典》載杜正倫奏,隋末大亂導致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匈奴、突厥再次壯大(例如突厥在隋末再次強大起來“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還有強大的割據勢力(例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歸附於突厥,與唐朝為敵)。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擴張出較大的疆域、改善了國防形勢。而宋朝疆域較小、國防形勢較差,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結果。

    ================================================================

    漢朝對外敵匈奴有失敗,但是之後漢朝打敗了匈奴。唐朝後期對吐蕃、南詔、回鶻有失敗,但是之後唐朝崔寧、李晟、韋皋、史敬奉多次重創吐蕃軍;李晟、宋威、高駢數次擊敗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虛耗”,失去再戰的勇氣(“南詔氣奪”),南詔驃信送質子入朝;回鶻汗國被黠戛斯擊破,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下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多次擊敗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俘獲大批迴鶻侯王貴族。

    吐蕃王國、南詔、回鶻汗國的滅亡,都早於唐朝的滅亡。

    ================================================================

    根據《中國養馬史》、《明史》記載,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這還是在驅逐蒙古、基本統一之後,才有這些馬。

    某些人以為朱元璋在南方起兵時能有多少馬?

    而宋朝官方掌握的馬匹曾超過20萬匹。

    《文獻通考》的記載,“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詔市吏民馬十七萬匹,以備征討。是歲,平太原,觀兵於幽州,得汾、晉、燕、薊之馬四萬二千餘匹,國馬增多……”,先是17萬匹馬,然後又得4.2萬餘匹馬,這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才有的45080匹馬可多太多了。 但是朱元璋驅逐蒙元,藍玉等人深入草原打擊蒙古,而宋朝有更多的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能佔據。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文獻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巳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宋朝曾有戰馬數十萬匹, 後來宋朝坊監及諸軍馬曾超過20萬匹了,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時的45080匹馬多數倍,但是仍然沒能佔幽雲。

    漢代那樣北伐?漢代、唐代北伐都曾深入草原取的大勝,朱元璋45080匹馬也仍然有藍玉北伐深入草原獲勝,而宋朝有超過20萬匹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法佔據,就別奢望什麼像漢代那樣北伐了。

    後來宋朝自己把馬政搞砸了。

    靈武這產馬地,宋朝控制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產馬地。

    即使這樣,宋朝仍然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養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江浙還有養馬的地方,杭州近郊還有馬場,“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五代時江浙割據者在杭州近郊設馬場,《夢梁錄》記載:“昔吳越錢王牧馬於錢塘門外東西馬塍,其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今(南宋)餘杭,臨安,於潛三邑,猶有牧馬遺蹟也。” 南宋就在臨安(今杭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設定馬監。

    宋朝自己把馬政搞的一塌糊塗,怨誰?還是怨宋朝自己。

    ================================================================

    如果有足夠多堅定敢近戰的步兵,那麼能抵擋重甲騎兵。但是宋朝兵源素質太低,只能主要是弩手。《宋史·兵志》記載,“諸路禁軍近法以十分為率,二分習弓,六分習弩,餘二分習槍、牌”。例外是岳家軍,岳家軍提高了近戰兵的比例,其對金軍的戰績就好一些。但是之前與之後的宋軍……

    ================================================================

    宋和秦、漢、唐、明這幾個大一統王朝的區別是,宋接手更好的條件後周,但是宋的擴張卻比較差:

    秦在關中,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同時,還滅六國,滅立國之後,又打的匈奴遠遁;

    漢、唐、明的建立者劉邦、李淵、朱元璋,在起兵時,地盤遠小於宋朝接手的後周。劉邦、李淵都在面臨強大的外敵的情況下擊敗多個強大割據勢力,擴張、統一,後來漢朝擊敗外敵匈奴,唐朝擊敗外敵突厥、薛延陀、西突厥等。元朝雖然內訌,但是朱元璋這邊也有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勢力要消滅。朱元璋仍然消滅了這些割據勢力,並且驅逐蒙元。而宋朝接手狀況較好的後周,擴張卻不如這幾個王朝。

    好意思怨遼、金團結?宋朝沒有給遼、金造成強大的壓迫,還指望遼、金出現大內訌? 匈奴的分裂有匈奴自己的內部因素,也有漢朝壓迫的因素,如果漢朝不夠強大,那麼即使匈奴內訌也不會有部分匈奴部眾投靠漢朝,而是匈奴打出一個最強重新統一。 而遼、金內訌的時候,宋朝沒能很好的利用。

    遼國昏庸之主“睡王”耶律璟當政的時候,宋朝去搞先南後北,對遼沒有什麼作為。 遼內部政治鬥爭的時候,宋沒有全力去分化。 遼內訌,金本來是遼的下屬,結果金崛起打垮遼,消滅了遼的主力,北宋趁機攻遼,北宋卻被遼的剩餘部隊打的慘敗。

    金滅遼用的時間短,就更說明當時遼的力量的衰弱,但是北宋卻一直沒能靠自己佔據幽雲等州,更不用提讓遼臣服了。

    漢、唐、明的建立者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的時候,都沒有薊北幽雲、甘涼河套,也沒有長城至河西走廊這個防線。

    但是漢、唐、明打敗多個敵人,自己擴張佔據了薊北幽雲、甘涼河套,自己擴張佔據了長城至河西走廊這個防線。

    而宋朝自己沒能擴張佔據,反而還把靈武丟了。

    中國版圖內的產馬良地,還有靈武以及河東路和永興軍路。

    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馬的通道之一。宋初控制著靈武,但是宋朝自己犯錯誤丟了靈武。但是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產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西夏(党項)正是在宋朝真正坐大了。宋初,宋朝控制著靈武,還得到了党項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李繼遷才幾百人,宋朝打的李繼遷丟棄母親妻子逃走。但是之後宋朝處置出錯,党項李繼遷力量增強,後來宋真宗把五州之地給了党項李繼遷,又丟了靈武,導致党項真正坐大,後來建立西夏。

    北宋前期官方擁有的馬,遠多於漢、唐初期的馬匹數量,比朱元璋北伐時還多數倍。北宋前期官方擁有的馬,比藍玉捕魚兒海大捷後明朝的馬還多數倍。北宋的擴張遠不如漢、唐、明的擴張,但缺馬可不是宋朝的藉口,北宋初期官方馬匹還曾比漢、唐、明初期的馬匹多。

    後來漢、唐馬多,那是漢、唐擴張、發展的好的結果,而宋朝卻自己搞砸了馬政。宋朝缺馬,完全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明的情況不比宋好。雖然紅巾軍削弱了元,元朝有內訌,但是朱元璋還要對付張士誠、陳友諒、方國珍等勢力,還要對付雲南等地的蒙元勢力,北伐時明軍還要與名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交戰。但是朱元璋仍然獲勝,驅逐了蒙元。後來明軍還深入草原取得捕魚兒海大捷。

    而北宋,遼被金打的快滅了,宋早就與金商議約定宋朝攻取幽雲數州,結果宋仍然被遼的剩餘部隊打的慘敗。

    隨後北宋還出現2000宋軍被17個金人打的慘敗、13萬宋軍被河對岸的金軍的戰鼓嚇的潰逃的奇葩戰績。(《三朝北盟會編 卷三十六》:“和議已定 金人遣十七騎持文字報其國中 經由磁州 李侃以身為兵官 且承掩殺之旨(初金人抵京師也。淵聖詔河北州軍略曰:种師道姚平仲遠提西兵以助天討雲:雲:深恐其宵遁令河北州軍盡行掩殺) 乃率禁軍民兵二千往擊之,與十七騎相遇,金人曰:不須用兵今城下巳講和矣。我乃被太子郎君差往國中幹事。侃不信 欲與之戰 十七騎者分為三 以七騎居前 各分五騎為左右翼 而稍近後前七騎馳進官軍少卻左右翼乘掩之,且馳且射,官軍奔亂死者幾半。” 《續資治通鑑 卷第九十七》:金宗翰自太原趨汴,官吏棄城走者,遠近相望。癸酉,至河外,宣撫副使折彥質領兵十二萬與之對壘。時僉書樞密院事李回以萬騎防河,亦至河上。敵發數十騎來覘,回報其帥曰:“南兵亦盛,未可輕渡。”或欲整兵俟戰,洛索曰:“南兵雖多,不足畏也。與之戰則勝負未可知,不若加以虛聲,盡取戰鼓,擊之達旦,以觀其變。”眾以為然。黎明,河上之師悉潰,遂長驅而南。甲戌,金兵悉渡。知河陽燕瑛、西道總管王襄皆棄城走,永安軍、鄭州並降於金。”)

    後來紹興十年北伐,“燕京以南,(金之)號令不行”,結果宋還是沒能收復中原。

    再後來到金主完顏亮金死時,金內部爆發激烈內訌,不但之前伐宋的名將幾乎被金人自己殺盡了,而且金國的契丹等民族也紛紛反抗金人統治,結果宋還是沒能收復中原。

    蒙古內訌的次數很多:窩闊臺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貴由繼位,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蒙哥病死於四川,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蒙古內部多次內訌,但是宋仍然沒能收復中原。

    忽必烈結束與阿里不哥的大戰之後,蒙古帝國實際已經分裂。作為蒙古帝國分裂出的一部分,忽必烈的蒙元,一面在西北與海都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作戰,一面開始一徵日本,一面還攻滅了南宋。

    宋朝接手比別的朝代好的條件,不但沒有擴張出更大的疆域,連中原都沒統一全,缺了幽雲等州,而且建國才約160年就丟了中原,還沒能收復,最後連南方也丟了,成了首個被外族外敵打的把中原、南方都丟了的王朝。 不怪宋,還能怪誰?

    ================================================================

    竟然還能看到有人信宋朝“對外戰爭勝率70%左右,遠高於別的朝代”這謠言。實際上,根本沒有證據證明宋朝對外戰爭勝率70%,反而有 戳穿宋朝戰爭勝率70%的謊言 統計出宋朝勝率47.5%,宋朝對外主要作戰勝少負多。 按勝率說,歷史上對外戰爭勝率最高的朝代是曹魏,勝率在9成以上,而漢朝、唐朝即使對外有失敗,之後還能再取得更多勝利,是勝多負少。

    其二,唐朝前半段厲害,至於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藩鎮割據,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而且唐朝後半段,大部分時間裡,大部分藩鎮不割據,只有極個別藩鎮割據。在唐末黃巢之亂以後,才出現大規模藩鎮割據。

    還有人信“終唐一朝,始終沒趕上隋朝開皇時的人口和戶口數”? 比較頂峰,唐朝的人口和戶口數遠超隋朝。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給唐朝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面積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人口、經濟也超過了隋朝。

    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大量戶口、透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鑑》:“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但是,隋煬帝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通典》記載杜正倫奏“……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疆域丟失、嚴重分裂的爛攤子。

    唐朝人口最多時,是在天寶年間。《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61萬餘戶、5200多萬人,《資治通鑑》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06萬餘戶、5200多萬人,

    《舊唐書》本紀第九:“(天寶)十三載……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資治通鑑》“天寶十三年甲午……戶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的戶數人口數時提到當時有嚴重的瞞報少報現象,認為當時至少有1300萬-1400萬戶。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所在隱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餘年中,雖時起兵戎,都不至減耗,而浮浪日眾,版圖不收。若比量漢時,實合有加數,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而《華人口史》等相關書籍現代學者們考證出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實際戶數與人口數,比《舊唐書》《資治通鑑》記載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戶數與人口數,還要多很多。

    凍國棟《華人口史》認為,唐朝天寶十三年時,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口。

    澶淵之盟之後,宋朝是長期每年送財物給遼,遼並不稱臣,而且並不省錢。遼這個威脅仍在,幽雲等州仍然被遼佔據,宋朝養著龐大的軍隊,頻繁調動,花費巨大,花費不比打仗少。

    宋朝給金歲幣,仍然沒解決問題,中原還是被金佔著。

    至於說宋朝“最後皇帝大臣投海而死,比起那些開城納降的王朝不知骨氣硬了多少倍!” 如果你拿明朝說骨氣,還有的說,但是宋朝……請看宋朝稱臣於金,稱侄孫、稱臣於蒙古。

    《續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二十五:“

    紹興十二年(金皇統二年)

    籤書樞密院何鑄、知合門事曹勳進誓表於金。

      表曰:“臣構言:今來畫疆,合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屬上國。自鄧州西四十里並南四十里為界屬鄧州,其四十里外並西南盡屬光化軍,為敝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籓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自壬戌年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蚤降誓詔,庶使敝邑永有憑焉。”

    《宋史》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記載,宋朝求著想稱侄納貢、稱侄孫、稱臣納貢於蒙元。但是蒙元仍然滅了宋朝。

    《宋史》卷四十七 本紀第四十七:

    陸秀夫等至大元軍中,求稱侄納幣,不從;稱侄孫,不從。戊辰,還。太皇太后命用臣禮。己巳,嘉興守劉漢傑以城降。庚午,同籤書樞密院事黃鏞、參知政事陳文龍遁。以謝堂為兩浙鎮撫大使,文天祥知臨安府,全永堅浙東撫諭使。辛未,命吳堅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常楙參知政事。日午,宣麻慈元殿,文班止六人。諸關兵盡潰。

    遣監察御史劉岊奉表稱臣,上大元皇帝尊號曰仁明神武皇帝,歲奉銀絹二十五萬,乞存境土以奉蒸嘗……

    甲申,大元兵至皋亭山,遣監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降,其表曰:"宋國主臣謹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衝,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

    別把蒙古說的無敵似的。馬穆魯克、德里蘇丹多次打敗蒙古。

    至於拿南宋抵抗蒙古多少年來說宋朝厲害的……南宋佔據地利,而且蒙古西征、多次內訌,這些是南宋能多活那麼多年的原因的一部分。

    列舉一下蒙宋戰爭時期蒙古方面一些主要的大事記,

    1234年 南宋端平入洛

    1235-1236蒙古三路徵宋,同年蒙古忽裡勒臺大會,窩闊臺決定主力西征——長子西征,這次西征一直持續到1243年

    1241 窩闊臺死,脫例哥攝政,蒙古開始爭奪汗位

    1246 貴由汗繼位,久久內亂的蒙古終於開始統合,這時候貴由要做的不是南征,依然面臨巨大的內部問題

    1248 貴由率領十幾萬大軍西征同拔都大軍對峙,期間莫名其妙死亡,被毒死嫌疑最大,蒙古再次陷入爭汗

    1251 在拔都支援下,蒙哥繼位

    1252-1256 蒙古忙著整頓內部,以及遠征大理雲南

    1257-1259蒙哥南征,結果蒙哥病死於釣魚城外,蒙古撤退

    1259-1264阿里不哥同忽必烈爭汗,爆發內戰,雙方各自數十萬兵馬廝殺數年,期間還有山東李璮叛亂

    蒙古忙於內部整頓

    1268 蒙古再次南征,用兵襄陽。1279崖山海戰,南宋徹底被滅。

    南宋號稱抵抗了45年,其實真正的抵抗時間又有幾年呢?

  • 5 # 清水空流

    兩宋的軍事弱小首先是宋代體制決定的。重文抑武是宋代的國策。

    宋太祖趙匡胤有鑑於中唐以後的藩鎮割據,以及唐末以後不到60年間5個國家相互交替而來。十餘個國家相繼建立。真是有槍便是草頭王,稍微有點實力就敢扯旗造反,稱孤道寡,自立為帝。趙匡胤親自經歷了郭威黃袍加身的全過程。親眼所見了一群大頭兵受人鼓動而跟別人造反。簡直是輕而易舉。等到輪到自己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不過是當年那次的重演,只不過主角換成了自己。

    正是耳聞目睹了軍事兵變的嚴重性和破壞性,趙匡胤才徹底摒棄了軍隊在軍事上的獨立性,也言語道:天下所有文人貪汙也遠勝於武將造反。可見,在趙匡胤的眼裡,對於武將造反和干政警惕到了何種地步。

    北宋實行募兵制。由皇帝全權掌控軍權,而且為了加強集權,徹底削弱軍事將領的兵權,實行以文臣御武事的架構。集中大量財力、物力,供養大批招募來的軍隊。確保軍隊的穩定性。以達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目的。甚至達到了戰術單位都是文官擔任的地步,如此矯枉過正,也造成了兩宋的軍事上衰弱。在軍事架構上,由樞密院(相當於總參謀部)掌握全軍軍事機構,掌軍權及軍令。與樞密院平行的是三司,三司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可以說是樞密院的執行機構。屬於直接作戰單位。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領兵出征。如此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樞密院使作為皇帝任命的最高軍事統帥基本上都是文官擔任。比如,如向敏忠、範衝淹曾任同知樞密使,王欽若、夏竦曾任樞密使,這些人都是進士出身,不善軍事,不會威脅皇權。最終將武將的造反的機率降到最低。也正由於此。自趙匡胤以後,再也沒有武將造反成功的例子。可見,趙匡胤的措施是有效的。但也部分的閹割 了漢人的尚武精神。

    兩宋的軍事實力其實是不弱的,總體是相當的不錯的。無論馬軍,步軍,水軍都比較優秀。而且還有高科技武器,比如火炮的應用於軍事(虎蹲炮和襄陽炮)。兩宋不對外征戰,對外政策以柔和為上。不需要以對外征戰來達到收穫財富,自身經濟十分發達。百姓不愛當兵。再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失去,缺乏天然屏障,失去戰馬的來源。導致軍事上必須採取守勢。西北的失去。也再去重要的天然的屏障,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兩宋的軍事制度的不完善和錯誤。

    在就是,軍隊的佈防是按照“守內虛外”的,正式軍隊叫禁軍,禁軍有一半駐防在京師,其餘駐守在全國各地,邊境駐軍不多。以免內輕外重,難以駕馭。也就是說。兩宋把百姓造反視為心腹之患,軍隊任務就是防止農民造反。而不是防禦外敵。而且在軍事指揮作戰上。由皇帝派遣統帥,並由皇帝制訂作戰計劃,遙控軍隊作戰。甚至常利用宦官充任監軍,或直接以文臣領兵。如此作為自然是敗多勝少

    總體而言,兩宋的軍事制度是為了保證自身不被篡位,造反。而不是為了對外戰爭勝利,和保證境外安全,如此守內虛外,也最終造成了兩宋兩次亡國都是亡於外。

  • 6 # 淡藍色榮譽02

    缺少戰馬。

    不說別的,翻翻象棋吧。這裡不研究象棋裡的炮到底是什麼。如果象棋真的起源於漢初的話。只說一點,象棋裡雙馬雙車。是重要的戰略棋子。而古代的戰車,就是春秋戰國,甚至炎黃時期就在普遍使用的用馬拉的戰車。所以,缺少戰馬,會如何?下象棋只用五個小卒子(哪怕有雙炮,沒馬沒車)。你除了被動防守,又能如何?宋朝就是這樣,不論南宋北宋,絕大多數時期都是處於戰略守勢。

    看看中國強盛的朝代。秦漢 隋唐 還有元明清。在古代,也就是鴉片戰爭以前。騎兵在古代戰爭中的作用都是非常大的。漢武帝拿什麼破匈奴?騎兵!唐太宗拿什麼破突厥?騎兵!而元明清何以立國?都離不開 騎兵!宋朝什麼不行?還是騎兵!

    其實古代戰爭對火器也有運用。比如,火炮和地雷就出現在宋朝。火槍在明初就運用很多(明清都有火器部隊,神機營)。明末(萬曆時期)抗倭援朝的時候,還用了水雷。而明末清初不僅僅火槍運用到實戰,而且清滅明,把火炮用在了攻城戰。只不過,宋元明清都缺乏一個秦朝就有的東西。裝備製造的標準化。在秦朝,兵器如果出了問題,製造者是需要受重刑的。而元明清是沒有的。完全的手工作坊,製造火器。而且沒有責任制。那火器的重要程度,就無法被騎兵所取代。

    尤其是元明清三代六七百年的大一統,讓中國缺少了周邊競爭,長期的固步自封。導致鴉片戰爭時期,八國聯軍的近代火器軍隊面前。中國軍隊不堪一擊。

    略跑題。上面主要說的就是哪怕到了明清時期,因為中國自己的火器水平,因為缺乏強國競爭的關係,發展也緩慢。所以到了明清時期,騎兵的重要性,也不可取代。

    而宋朝呢?沒騎兵!怎麼行?

    再者,不管是秦漢隋唐的關中本位。還是元明清定都北京。西安和北京離牧區都不遠。陝西北面就是河套地區。西面則是河西走廊。都是出色的養馬之地。而北京北面的關外也可以養馬,哪怕河北省在明朝也有馬政,雖然不如關外,但養馬也是可以的。而宋朝呢?南宋直接不必提。北宋就河南附近,根本不適合養馬。所以,哪有騎兵?根本沒養馬的地方。

    而北宋初期,或許是有扭轉的可能的。也就是趙匡胤曾經想遷都長安。可惜,被趙光義帶著一些開封本地派給否決了。所以,北宋都城的問題,有兩點。最少一點是趙匡胤就確定的。那就是無險可守。而關中平原則防守上有先天優勢。再一點,趙匡胤也有可能看到了。那就是,關中平原離河套河西都不遠。稍微一努力,拿下了,就有騎兵可用了。就可以解決無馬無騎兵的尷尬。

    只不過,一個是遷都不成。再一個是趙光義弒兄篡位且北伐大敗而歸。宋朝就再無軍事強盛的機會了。有火炮又如何?技術落後,不足以起關鍵作用,只能守城戰。(ps,明末的紅夷大炮也是守城用的,到了清滅明,滿清正式入關的時候,才把紅夷大炮用在了攻城戰。)

  • 7 # 無風即風

    最大的問題不是缺少戰馬,網上有很多此類分析,說宋朝養不出好戰馬等等如此云云——但是,實際上元朝時蒙古人卻在全國都實現了牧馬,也就是這個觀點是不對的。

    事實上,宋朝失去河北、西北的草原後,憑大宋的財力與科技,要在南方開闢馬場根本不是難事,就算在技術上不能實現,但是大宋啥都缺,就是不缺錢——兩宋的戰馬,一直都有從西藏、西北、阿拉伯那裡購買,數量並不少。

    雖然說2萬常備騎兵對比北方,在總數上是寒酸,但是許多人忽略了一個問題:打仗又不是全部都用騎兵,不是嗎?

    2萬騎兵運用得好,打敗幾十萬人都不在話下。

    有些人一聽,似乎覺得也對,於是便對宋朝的“重文輕武”展開批判,認為宋朝不重視武將,所以騎兵沒有發展壯大也沒有發展好。

    聽起來似乎符合因果,但是問題又來了:這麼簡單的道理,宋朝皇帝難道不懂?

    為什麼我們總是要把古人想象成弱智???

    宋朝的確重文輕武,這沒錯,但絕非輕視到連騎兵這樣的“國之生死”的問題都不明白,之所以不願意發展騎兵,原因不在人,就是在“地”——燕雲十六州!

    涵蓋北京、天津、河北北部與山西北部在內共約12萬平方公里,十六州分別為:燕州(即幽州,今北京)、順州(今北京順義)、儒州(今北京延慶)、檀州(今北京密雲)、薊州(今天津薊縣)、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新州(今河北涿鹿)、媯州(今河北懷來)、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縣)、應州(今山西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東、朔州(今山西朔州)、雲州(今山西大同)共16個州。

    16個州基本上是圍繞兩座山的山脈而建設的,分別是東邊的燕山山脈和西邊的太行山山脈——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兩條山脈就是自戰國時候起,歷經燕趙兩國、與秦始皇不惜為之亡國、大漢帝國為之不惜以傾國之力遠征匈奴而修的長城與戰略要衝!

    毫不誇張的說:這是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地理分界線!是歷經周、秦、漢、唐逾一千多年經營過的最堅固屏障!!

    失去了它幾乎就等於一個人被砍去下半身一樣!

    大宋王朝就是個下半身“殘疾”的王朝!

    宋王朝也用《周禮》《儒家》《法家》,也當然會讀會用《孫子兵法》,臣民也還是那些人——華人。

    他們就沒有謀略沒有武力能像秦皇漢武那樣打回去嗎?

    真的沒有:原因一點都不復雜——就是石敬瑭這個改變中華歷史走向的王八蛋,一下子“送”得太乾淨了!

    周世宗柴榮曾經收復瀛、莫、易三州和益津(今河北文安縣境)、瓦橋(今河北雄縣境)、淤口(今河北霸縣境)三關,共計有17縣之地。

    大家也知道,後因周世宗病故而功虧一簣。但是,本人認為即使周世宗收回了燕雲十六州全境,然而也未必守得住,遼國那時候也是國力上升期,周世宗即使沒病,但是當遼國反撲時,鹿死誰手這都還說不定。

    然而,無論如何這的確是漢人最接近光復故土的一次。只能說天要難“夏”唄~

    後來,宋太宗二次北伐,已經是“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遼國的軍事實力達到了巔峰值,宋太宗雖然不如他哥哥,但是畢竟也是打仗出身,他自然明白,收復燕雲十六州已經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能守住就不錯了。

    抑武揚文、偏安一隅、苟合和世,至少有一半是客觀的無奈,既然厲兵秣馬已經沒有太大意義,那就專事生產唄。

    所以,這才締造了富宋。

  • 8 # 歷史有妖氣

    其實,嚴格意義上講,宋代在軍事上並非“弱宋”,很多人一提起宋代,就是軟綿綿的宋詞和枯瘦的瘦金體,以及滿盤皆輸、割地求和的脆弱軍事格局。

    宋軍的單兵作戰能力其實不差,《宋史》裡記載的宋軍禁軍單兵揹負的完整裝備重量約合40公斤,揹著八十斤的裝備還能打仗,說明宋代禁軍的體力是沒問題的。另外在武器研發方面,

    神臂弓等超級遠端攻擊武器,以及世界先進水平的火器,都是在宋代研發成熟的。

    在具體作戰方面,宋軍也曾經在與遼、西夏等國戰爭中屢有勝利,即使是面對天下無敵的蒙古鐵騎,也曾經在襄陽等地頑強支撐,所以說宋軍並不弱。

    那為何北宋、南宋都是因為軍事失利亡於北方呢?

    原因在於:

    一是宋代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國防格局,以前的中原政權面臨的外患主要是來自於正北方一個主要對手,比如漢對抗匈奴,唐對抗突厥,而宋代不然,正北有遼,東北有金,西北有西夏,正西有吐蕃,堪稱是強敵環繞、三面合圍,軍事壓力極大,後來又來了千年一遇的蒙古,所以說國防壓力前所未有。

    二是宋代兵制存在制度設計的問題。宋太祖、太宗時代,設計了樞密院、三衙、兵部共同掌管軍事指揮權,指揮權不一。抽調精兵增強禁軍,地方上主要是廂軍等戰鬥力不強的軍隊,其實這點主要是為了改變唐代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問題。後世墨守祖宗家法,沒有予以變通,導致外敵可以長驅直入、威脅京師。

    三是宋代財政問題影響軍事。宋代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允許很多老年人、失業人群加入軍隊,導致軍隊數量一直以百萬計算,軍費開支龐大,但用於真正野戰部隊裝備、訓練的不多。

    這些問題,導致了宋代軍事一直沒有達到應有的高度,最後由於軍事上被蒙元征服,導致國家滅亡,真是讓人長嘆一聲。

    正如宋代辛棄疾詞中所言: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 9 # 冰之冰封騎士

    根本原因是漢唐承秦軍功爵制,以軍功求功名富貴,當官。而唐以後科舉害了中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之力的腐儒寫八股文,考上所謂壯元,遊街示眾,比拼命拿腦袋換功名還風光,風險還小的多,那就形成惡性迴圈,整個民族戰鬥力直線下降。又加上趙宋這一心術不正的朝代,生怕老百姓尚武不好管,綿羊化最好,所以唐以後一千年華夏恥辱大於光榮。至於什麼漢化導致蒙金戰鬥力下降不成立,因蒙古人不重視科舉,人分四等,使華夏百姓必須重新野獸化才可以生存,恢復了戰鬥力,所以元末明初才出了哪麼多猛人,如果不是朱八戒私心太重,進取心差,以明初軍事將領和軍隊戰鬥力,追殺蒙古人到中亞,西亞,歐洲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科舉是中國衰弱的根本原因。因為科舉出的醜惡文人把持輿論,杜撰歷史,欺騙百姓,使人民看不到真相!

  • 10 # 懷疑探索者

    宋代為何在軍事上一直都無法強盛起來呢?

    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宋朝歷十八帝三百二十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時中國GDP佔世界比重60%,為各朝代第一,期間出現了宋明理學,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然而,宋朝聯金滅遼,金打的遼快滅亡了,宋朝趁機攻遼,竟然還被遼打的慘敗。可見宋代軍事實力不是一般的差了。那麼,宋代為何在軍事上一直都無法強盛起來呢?其原因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兩宋的軍事弱小首先是宋代體制決定的,即“重文抑武”是宋代的國策。正是耳聞目睹了軍事兵變的嚴重性和破壞性,趙匡胤才徹底摒棄了軍隊在軍事上的獨立性,並言語道:天下所有文人貪汙也遠勝於武將造反。可見,在趙匡胤的眼裡,對於武將造反和干政警惕到了何種地步。

    二是,北宋實行募兵制。這是由皇帝全權掌控軍權,而且為了加強集權,徹底削弱軍事將領的兵權,實行以文臣御武事的架構。集中大量財力、物力,供養大批招募來的軍隊。為了確保軍隊的穩定性,以達到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目的。甚至達到了戰術單位都是文官擔任的地步,如此矯枉過正,也造成了兩宋的軍事上衰弱。

    三是,在軍事組織架構上,由樞密院(相當於總參謀部)掌握全軍軍事機構,掌軍權及軍令。與樞密院平行的是三司,三司即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可以說是樞密院的執行機構。屬於直接作戰單位。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一旦遇有戰事,由皇帝任命率臣領兵出征。如此相互制約,相互監督。樞密院使作為皇帝任命的最高軍事統帥基本上都是文官擔任。比如,如向敏忠、範衝淹曾任同知樞密使,王欽若、夏竦曾任樞密使,這些人都是進士出身,不善軍事,不會威脅皇權。最終將武將的造反的機率降到最低。也正由於此。自趙匡胤以後,再也沒有武將造反成功的例子。可見,趙匡胤的措施是有效的,但也部分的閹割了漢人的尚武精神。

    四是,在軍隊在國家部署上主要是瞄準內部。軍隊的佈防是按照“守內虛外”的,正式軍隊叫禁軍,禁軍有一半駐防在京師,其餘駐守在全國各地,邊境駐軍不多。以免內輕外重,難以駕馭。也就是說,兩宋把百姓造反視為心腹之患,軍隊任務就是防止農民造反,而不是防禦外敵。而且在軍事指揮作戰上,由皇帝派遣統帥,並由皇帝制訂作戰計劃,遙控軍隊作戰。甚至常利用宦官充任監軍,或直接以文臣領兵。如此作為,自然是敗多勝少。

    總體而言,兩宋的軍事制度是為了保證自身不被篡位、造反,而不是為了對外戰爭勝利和保證境外安全,如此守內虛外,也最終造成了兩宋兩次亡國都是亡於外。

  • 11 # 披風三俠

    宋朝吸取唐朝滅亡的教訓,才取了重文輕武的政策,主要的目的是防止武將的兵權過大和兵變的發生,在唐朝時因節度使的權利過大,擁有較大的兵權,從而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使唐朝迅速滅亡,在宋朝進如了一個新的時期,文官的待遇遠遠大於武官,導致無人參軍的時局,甚至有武將寫下退將詩,也因為宋朝統治者的慫,導致岳飛錯失收回中原的大好時機,宋朝的武將應該只有岳飛一個是真正愛國的吧,所以宋朝還能挺那麼長,還是不虧的。

  • 12 # 感情直通車

    問答這個問題要從宋朝建立者趙匡胤說起。

    趙匡胤本是後周殿前校尉,雖後周世宗柴榮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深受世宗信任,世宗病逝後,趙匡胤便撐起了託孤的重任。

    後周少帝柴宗順年少,由太后臨朝聽政,北漢聯合遼國進犯後周,趙匡胤帥兵阻擊聯軍,行至陳橋驛,部隊發生兵變,黃袍加身與趙匡胤,擁立其為皇帝,因其封地在宋州,故建國號大宋。

    大宋開國之初,中原大地仍然處於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面,趙匡胤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先後滅掉南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基本上統一了黃河以南。

    趙匡胤是被自己的人擁立為帝,他坐穩皇位後,擔心有朝一日,他的部將也用他的辦法辦了自己,遂用計收回了手下的兵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縱觀大宋幾百年,每時每刻都在防著武將,擔心歷史的重演,對武將的不信任和打壓,直接導致大宋武力羸弱,對外戰爭幾乎沒有勝過,再加上燕雲十六州一直沒有機會收復,大宋失去了長城這個屏障,外族一旦入侵,就會如入無人之境。中原最大的養馬場也在外敵之手。大宋只能以人數的優勢抗擊外敵。所以對外戰爭負多勝少,直接給後人一個積貧積弱的弱宋形象。

  • 13 # 北漂一族粥粥

    宋朝在經濟上還是很好的為什麼軍事確力不從心呢? 對外怎麼會那麼無能呢? 主要原因是趙匡胤得朝不正,趙光義得位不正後期怎麼發展經濟上怎麼富有都無法抹去它的無能。趙大和趙二責任都有,很多方面的錯誤做法直接影響了宋朝300年的歷史。

    唐強宋富,這已是歷史的定論。既然宋朝比唐還富裕,人口也要多得多,且在宋代大規模的農業生產水利工程的興起,使宋的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軍事上確不如經濟上呢。

    一個朝代軍事實力最強盛,統一全國的最好時期大都是開國的前兩任皇帝。趙光義就不提了,乖乖的當你的開封府尹去吧,還是別當皇帝的好。就說趙大吧,在位16年,拿他的成就和李淵、劉邦、劉秀、朱元璋這些開國皇帝做一個對比吧。朱元璋1352年投奔紅巾軍,1368年建立明朝,攻克元大都,用了16年。劉秀公元22年興兵討賊,公元36年滅掉公孫述,統一全國,用了14年。劉邦於公元前209年反秦,公元前202年滅項羽,統一全國,用了7年。李淵617年在太原起兵,622年平馮盎、林士弘,統一全國,用了5年。

    趙大即位時的起點要比上面4位高很多,卻用了比上面更長的時間,都未能一統全國,那這裡存在著什麼問題呢? 過度的防止打壓武將專權,一定程度消耗了武將的勢力自然影響戰績這是直接原因。那麼外在因素也有。 趙匡胤上位時除了北漢和南唐之外,其餘的割據政權都是混吃等死型的,戰鬥力普遍很差。趙匡胤如此成績並不是其軍事才能的問題,而是他的心思壓根就沒放在統一全國這上面。他和趙普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防止武將專權上了,不管是樞密院制度、更戍法還是禁軍制、杯酒釋兵權,皆是如此,而這些做法對軍隊戰鬥力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防止打壓是降低了對王朝的威脅,但是卻使軍事勢力得不到大力的發展。

    有句話說得好,“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有人拿“杯酒釋兵權”來對比劉邦、朱元璋,來讚美趙匡胤是個明君。誠然趙匡胤是仁君不假,但宋朝卻出現了一箇中國曆史上非常鮮見的事,那就是飛鳥未盡而良弓藏。劉備會在奪取漢中之後就削掉關羽的兵權嗎?李世民會在滅掉蕭銑之後就讓李靖回家養老嗎?朱元璋會在鄱陽湖之戰後就讓徐達解甲歸田嗎?當然不會。而趙匡胤卻這麼做了,因為得朝不正,心中也正然不會安寧。

    藩鎮割據、武將專權並不是重文輕武的必然原因,唐末五代早已有之。就拿後周和北宋比吧,郭威也是武將奪的江山,可為何郭威沒有像趙匡胤一樣重文輕武,防止武將專權呢?郭威又不是不知道其中的利弊,怎麼可能看不出武將專權的問題呢。原因就是郭威得朝正,而趙匡胤得朝不正。郭威滅後漢是為了報仇,全家都被殺了,名正言順。從他的角度上講,他沒有防止武將專權的必要。只要自己不激怒去逼迫武將大全在手,自然不用擔心。

    名不正言不順這是他與郭威不同的地方。

    趙匡胤同郭威不一樣,他篡周是名不正言不順。柴氏一族對趙家可謂是是恩重如山,按理他應該感恩擁護但是他卻壓不住自己的野心。去謀害他們。所以他德正不配,他為什麼去打壓武將因為他就是這樣的人。所以他害怕別人一樣從他手裡搶走他搶來的東西。他也生怕自己即使是行若堯舜,廣施仁政,對部下仁至義盡。也會有一個武將像自己一樣,沒有任何緣由就把大宋江山奪了。不管是早有預謀還是逼良為娼,他都要去防止這樣的事發生。

    宋朝這種透過篡位奪取政權的朝代,在應對外敵上和漢唐明這種朝代有著截然區別的。類似漢唐這種朝代,統治者深知創業不易,對外敵有準天生的危機感,眼裡很難容得下沙子,只要有實力,是絕對不會對外界妥協的。漢有白登之圍、唐有渭水之盟,都不過是一時的忍辱負重,不會把送錢當成基本國策,只是在等著自己成為葉良辰的一天。唐朝知道高句麗在,李世民即使冒著“水能覆舟”的風險,也要去做和隋煬帝一樣的事,去征討高句麗。而兩宋,只要你能讓我大宋不成為後宋,只要你能讓我趙構當皇帝,什麼割地納貢稱臣的都好說。 反正這江山都是白撿的,這皇帝能當一天就是一天。這就是在五代十國藩鎮割據,武將專權的背景下,趙宋王朝矯枉過正的結果。

    自兩宋就有重文輕武的策略,杜絕武將專權的可能,管你功勞大小,絕不能容忍岳飛這樣將領的存在。 也絕對不允許功勞過大 。防止篡權。 一方面猜忌武將,不能讓武將掌權帶兵,一方面由於常有北方外族侵襲而不得不保留大規模的常備軍。這樣的結果可想而知了。就是單兵素質差,軍隊協同能力差,最要命的是這樣的差兵花錢太多,導致宋朝經費很緊張。從上述就知道為什麼軍事上那麼差了。①起兵造反師出無門。②過度打壓軍事難以發展。

    軍事體質內部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

    第一點,那就是軍事制度的問題。宋朝實施“募兵制”這裡大多數都是從災民和破產者中招募。也使用了部分以軍役代行的犯罪人員。從這招募的軍人待遇很低整體素質也很低。提升空間小而有限,沒有過高的榮譽感與使命。所以後來造成了很多的逃兵,而這樣的軍隊戰鬥力一定也不會很高。也就形成了經濟繁榮而軍事力量薄弱的一種局面。

    第二點就是軍隊的種類和技術很是單一和落後。雖然說當時的宋朝經濟很是繁榮,並且當時都已經出現了煙花這樣的火藥制如果作為武器的話得有多大的殺傷力,但在現實中君主的讓其成為一個供人觀賞的一個玩物。一點也不重視,一個明君不會這麼糊塗。如果宋朝能夠對火藥製品在軍事上利用和改造的話。那麼將會發生改變。君主無知與迂腐無能,導致一個王朝發展緩慢,所以作為領導人觀察和前瞻性是多麼的重要。這也直接導致了火藥變為武器的推遲。

    還有就騎兵的不足,在古代重要的除了弓箭兵之外騎兵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就是戰場上的主宰者了,但在宋朝的時候軍隊所掌握的馬匹並沒有多少的。這個原因更多的都是宋朝自身的打壓造成的,騎兵沒有馬匹就相當於士兵上戰場沒有武器。怎麼要求去打仗,更好的戰績更是不可能的,而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質量一定也是不過關的。才會有後來難以對抗比他實力強大的金朝。而軍隊力量的單一以及落後也是宋朝覆滅的一個原因。這兩點是內部導致的,軍事上的不足是多方面導致的,外部重視內部也要去改革才會更好的發展。

  • 14 # 關河南望

    宋朝輕武,緣由唐滅亡的原因是節度使制度,節度使手握重兵。宋太祖趙匡胤為節度使出身,更曉節度使弊端,因此,初建北宋政權便重文輕武。

    如果單純的看養兵的話,真的不輕武,以名臣蔡襄統計,一個普通禁軍,每年裝備錢糧工資,每人四十五貫錢,北宋禁軍最高峰時一百三十萬。但是花了這麼多錢,養了一群連領的錢袋都搬不動的廢兵。雖然也有岳飛、狄青的名將,但常常飽受猜忌,英雄沒有用武之地。雖大宋內部繁盛,但是外患不斷,遼國、西夏虎視眈眈,宋朝不注重邊境防守,精英部隊都用來填充中央禁軍,地方軍隊戰鬥力弱,這樣如何抵禦外敵呢?宋朝用什麼自保呢?

    宋朝經濟文化科技各個方面雖然樣樣俱佳,但軍事實力不如人,沒有抵禦外敵的本事,疆土的完整得不到守衛,百姓的安危得不到保護,真是一個連自己家門都看不住的時代。

  • 15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眾所周知宋太祖趙匡胤是造反起家,在唐朝滅亡後,群雄割據,各立山頭,在六十年內,數十個國家相互交替,真是有槍便是王,扯張虎皮當大旗。所以趙匡胤在那個年代也是經歷了相當多的政變,而且自己當上了皇帝,總會對手下的人不放心,自己當年就是受一群人鼓動就造了反,所以他害怕這種事情也發生在自己身上。

    在宋朝創立之初,趙匡胤就實行集權制,募兵等軍事活動由皇帝一手包辦,削弱武將的權力,以達成文臣御武將的目的,然後提供大量的財力物力去供養軍隊以達成穩定軍心。在戰術的策略方面也都是由文人來策劃,這也導致宋朝一副文強武弱的情況。而在軍事結構上樞密院是屬於策劃戰術,能調動軍隊,而三司卻是可以掌控軍隊,無法調動軍隊,將兩種權力分開相互制約。

    樞密院做為類似軍事總部的地方,其中的組成都是文官,而這些文官不善軍事,基本不會有威脅,將內部造反的威脅降到最低之後,宋朝軍隊的實力也大大下降,降低了軍事獨立性。所以在宋太祖趙匡胤之後再也沒有人舉兵造反,但是這也讓宋朝的軍隊的銳氣減少、戰力不如從前。

    但是在總體上來說宋朝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由於文官多,導致宋朝的經濟和社會一直都很穩定,而且在軍事上很多出色的科技武器都被髮明瞭出來,比如說虎蹲炮和襄陽炮在軍事上的使用,雖然火藥在很早時就創造了出來,但是隻有在宋朝的時候才被真正大規模使用在軍隊上,甚至直接組建了大規模的火箭軍。在宋朝時期之所以讓人覺得宋朝軍事很弱,是因為宋朝的對外政策是以柔和為主,不需要向外擴張來獲得經濟,自身的經濟發展足夠迅速,當時宋朝的經濟可以說在世界都數一數二。

    另一方面,宋朝軍事實力不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燕雲十六州的失去,燕雲十六州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戰略基地,所在的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並且是宋朝的重要的戰馬來源地,這也使契丹依靠這一強大的自然屏障與宋朝對峙,讓宋朝的軍隊一直處於防守的狀態。在宋朝的軍隊佈置方面,宋朝的正式軍隊叫做禁軍,禁軍有一半是在京城,其餘才分布在各地,因此宋朝的軍事實力分佈的不合理,重心都放在處理造反的威脅上了。

    在戰略上,皇上制定作戰方案,而用宦官去充當監軍,或者直接用文臣去領兵打仗,從上傳到下,中間就有很多波折,而且戰場的機會又是轉瞬即逝的,這種戰略當然是極其不合理的,所以宋朝一直是內強外弱。而且在當時情況下,周圍的國家都是相當強悍的國家,遼國更是當時世界上極強的,所以一直給人一種宋朝很弱的錯覺。

  • 16 # 如果這是歷史

    宋朝的重文輕武,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所以,而且當兵的很多人,很多是走投無路,才去當兵。當時也有很多人當逃兵。為了禁止逃兵,在兵的臉上刻字。所以,這個犯人差不多。所以,整個國家,對武都不看重。

    但是,宋朝因為多年不打仗,或者打仗也打不久,就議和。所以,老百姓過得非常好。也是文人的天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判練習歐體書法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