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廣東閃耀新星
-
2 # 東方水墨文化
大家聯絡歐體書法一定要先知道什麼是歐體?值指的是誰?田印章是是誰?
歐體體指的是: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1]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吉州廬陵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田英章,字存青、存卿,1950年生於天津,書法研究生,國家人事部幹部。先後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日本東京學藝大學。書法家。
歷任:國務院任命書寫員、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主任、書畫人才資格審定委員會執行主任、中國現代硬筆書法研究會會長、中國硬筆書法協會首任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歐陽詢書法藝術研究會會長、王羲之碑林籌建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日本國藝書道院教授、日本書藝會顧問、日本國際書畫藝術家聯盟副理事長。現任國家人事部《華人才》雜誌社副社長,國家人事部中國書畫人才研修中心主任、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院終身書法家
喜歡書法的小夥伴都喜歡練田英章的毛歐體,因為感覺看起來很漂亮。但不少練著練著就感覺很難練了。我談談我自己對歐體的理解吧。主要分工具和字型特點分析來說說。
練歐體一般初學《九成宮碑》,它是歐陽詢晚年所書,在那時他的藝術水平已經達到最高境界,其氣勢渾厚,結構安排緊湊,法度森嚴,被後人稱此碑為“正書第一”,被尊為楷書之首,是歐體楷書最具影響的作品,也是歐體書法入門的極佳範本。田英章的歐體被不少人成為“田楷”,其實本質上還是以《九成宮》為基礎的,然後田英章加入了自己的風格。我們可以從源頭開始練,意思就是隻要練好了歐陽詢的歐體,把基礎打好了,要是喜歡田楷的話,再去寫寫田楷,自然也可以寫的挺好的。下面這張是我當時練了半年的作品。
-
3 # 心墨書法
大家好,我是心墨,今天我來談談“如何評判練習歐體的水平”,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明白歐體是什麼樣的?歐陽詢取法何處?歐體的特徵是什麼?歐陽詢的楷書各個帖面貌有所不同,但整體特徵相差不多,今天我以最典型的《歐陽詢九成宮》為例分析一下:
一,歐陽詢九成宮取法何處?
我個人覺得歐體的險絕和方切果斷取法於魏碑,結構上借鑑隋碑
二,歐體的用筆特徵?
方圓並用,缺一不可,大多數人多會寫得太方,忘了寫出圓潤感
-
4 # 吉峰的文藝視界
你好!我學書法,於歐體用功頗多,所以很感興趣來與你交流,希望您滿意。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徵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是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
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歐陽詢的書法於平正中見險絕,被稱為"歐體"。
歐陽詢的書法作品有好多,代表作楷書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有《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
如何評判練習歐體書法的水平?也就是臨摹學習歐體,對照歐體書法的特點(要求、標準),衡量作品(自己)臨摹到了什麼程度?實際上就是我對照歐體,我學到了幾分?
這個就從歐體書法的兩個方面來說。一是用筆;二是結構。
歐體書法的用筆,一是法度嚴謹。所謂嚴謹也就是步驟周全、起止周到。起筆、行筆、收筆,一絲不苟,中鋒行筆,筆畫飽滿;二是筆到意到。歐體書法,個性明顯,風格強烈。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歐體的筆畫,歐體的筆畫形象源於自然,歐陽詢善於向自然學習,善於向前人和同時代的書家學習,廣採博取,所以歐體的筆畫不僅形體豐富,而且美觀、生動。如歐體的點。歐體的點,非常飽滿,飽滿的點,很有份量,就象是山石,顯得“峻”,點有了“峻”意,“險”的神態也就出來了………;其它如“蘭葉撒”、“隸撇”,無不以其形態獨特而給人以審美的啟發和豐富的遐想。
二是結構。歐體的結構,大的字好大,如“廊”字、小的字好小,如“日”字;有的字好長,如“身”;有的字好扁,如“工”……。大小長短到了極致,多一分為過,少一分不足,自然得體,歐陽詢能這樣,而別人卻不能這樣,這就是“險”,這就是“歐體”。筆畫組合的“險”加上筆畫的“峻”,“險峻”也就呈現出驚人的神奇美來了。
還有點畫的穿插、左右的搭配、上下的組合,不僅到位,而且得體,草情隸意,平中寓奇,奇中有平。這也是歐體之所以為歐體的風格所在。
……
說了那麼多的歐體,現在回來,回到問題上來,如何評判?對照一下,也就明白清楚了。
要想接近歐體,我是這樣學習的。關鍵是要臨摹好。養成臨摹的習慣。臨摹學習是途徑,成功就在持之以恆不懈臨摹的過程中。
臨摹,是臨和摹,臨學用筆,摹學結構。所以要同時學,同時練。我在這裡特別說一下“摹”。我是先用“雙鉤”,再用單鉤。“雙鉤”就是鉤出歐體字的輪廓,然後在輪廓中書寫。線條有了輪廓,眼中就有了具體的粗細長短,心中也就有了標準的粗細長短,行筆也就有了規矩中的粗細長短。筆畫粗的,筆要按到位,筆畫細的,筆要提得起……。這個筆畫看似這樣,可一雙鉤,原來並不是這樣的。雙鉤一下,細微的地方,感覺也就出來了。這個筆畫為什麼要這麼寫?這個字為什麼要這麼結構?仔細一想,合於自然唄,合自然,美就有了。不合自然,也就不能“立”。在臨摹中學會知其然,還要學會知其所以然……。我覺得這樣的學習能收到實際的效果,所以直到現在我還保持著這個習慣。
採取正確的方法練習歐體,接近歐體,走進歐體,讓我們共勉!
一點體會,與你和大家分享。不當之處,還望你和大家指正。
-
5 # 翰諾書法
如何評判練習歐體書法的水平?
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臨摹的如何?二是吸收的如何?
第一個方面很好理解,就是臨得像不像的問題,也就是要解決百分之百像的問題;第二個方面就是書法進階的問題,因為練習一種書體是為了吸收其營養,為了自己能更明白取捨,更好地創作。
第一個方面,如何評判臨摹歐體以《九成宮》為例,做到像主要是把用筆和結體掌握好,至於章法則無所謂,因為本身這就是個歌頌皇帝的碑刻,刻得四平八穩。
但歐字的用筆則極為嚴謹,結體又十分險絕,不下功夫臨習,是難以掌握的。
用筆特點:
1、線條均勻,用筆沉穩
歐字看上去整體比較均勻,每一個筆畫都像蓋房子的棟樑,沒有較弱的筆畫,粗細變化不大。
檢驗差距辦法:對照自己作品時,應注重觀察作品筆畫是否中鋒發力,行筆和收筆是否乾脆利落。
2、方筆較多,切順並重
起筆的切筆較多,也有順入的,轉折處方筆為主,如“足”字
差距檢測辦法:觀察自己作品在切筆的方向、角度、力度等方面是否有偏差;順入的筆畫也同樣的道理。
結體特點:
結字右上傾斜較多,又用一個主筆支撐拉回平衡。
同樣以“足”字為例:
筆畫基本上右上角傾斜,造成整體的斜勢,但捺畫往右下伸展,把字拉回平衡。
檢測差距方法:看看自己的字在筆畫的方向上處理是否到位,筆畫與筆畫之間平行或交叉的位置是否正確。
評判自己練到什麼程度主要是看這兩條,即用筆和結體。
第二個方面:吸收得如何臨摹也是為了更好的創作,把字寫得百分之百的像,沒有自己的風格也成不了藝術家,最多是成為我們說得“書匠”。
所以,在臨摹的基礎上要有取捨,吸取其營養,捨棄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同時,再吸收其他書家的精華,比如,把歐字的造險特點吸收過來,再加上其它書家的一些圓潤,或是用筆上的粗細變化,形成自己的風格,就算把字練好了,就朝藝術道路上更進一步。
這幅作品看出有歐字的影子,比較成功。個人淺見。
-
6 # 墨騰四海
如何判斷練習歐體的水平,一般在書法培訓的過程中,培訓楷書的學習大部分人都會學歐陽詢,但是歐體也是最難的、最容易寫死的。為了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則,許多書法愛好者將歐字作為入門的範本是正確的,但不少人練了很多年,收效甚微,雖有形,卻呆板無神、千篇一律,越看越膩,寫其他書體也有很多“後遺症”
歐字法度森嚴,字存隸意,字形偏長,這些顯著的特點與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談,以下我說說幾個我們最容易忽視的方面。
1、用筆
歐字用筆以方為主,但臨習時不可一味的將各個筆畫的起收筆都作刀切處理,過分追求稜角,要注意方圓結合。圓處用“揉筆”處理,會取得較好的效果。“揉筆”--如同在疼痛處作圈形按摩。以橫為例,收筆時輕頓之後,毛筆輕輕提起,但不離開紙,朝著回鋒的方向作圈形運動,爾後回鋒收筆。動作雖小,卻能表現出方中帶圓的形態。其它如豎畫的收筆處、橫折的折處、取法於隸的豎彎鉤的收筆處等,都帶有圓意,都可用“揉筆”。
注意細微的粗細變化。初臨歐字,便可觀察出筆畫的輕重變化,諸如橫、豎的兩頭重,中間輕等,但細察之則變化多端。比如垂露豎:一種是兩頭重,中間輕,在字中多有頂樑柱的作用,如“中”字等;還有一種是起筆輕,行筆較細,收筆重,常用於字中有多個長豎,如“澗”,“國”字的左豎等,力求多變。
“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仔細觀察,細處著眼,寫出細微變化,才能讓筆畫活靈活現起來。
2、取勢
有的習字者,寫完一筆,停下來看一筆,再寫下一筆,將一個個筆畫“擺”在紙上,失去了內在聯絡,這就失去了筆勢。所謂“勢”,就是筆畫在運動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間的關係,瞭解了這個關係,才能和諧統一,氣息貫通,不然,筆畫就會成為一個個符號,所以古人說:“必先識勢,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兩點為例,左邊一點向右上方出鋒,以便接著寫右邊的一點,而右邊的一點帶筆向左下出鋒,以便接著寫下一個字。再如“三點水”旁,第一點收筆後奔向第二點,第二點又同樣奔向第三點,所以前兩點都是向下俯勢,收筆出鋒也都向下,而第三點寫完後的奔赴方向是右邊的筆畫,所以有上仰之勢,其出鋒也帶筆向上。另外,在橫畫中,斜度大的,收筆較重,反之,則輕等等,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明白了這些,筆畫的俯仰,頓筆的輕重,出鋒的方向等就不會是盲目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了。而筆勢又與節奏,韻律關係緊密,每一筆都有快有慢,如起筆蹲駐蓄勢時稍慢,行筆加快,收筆護尾略減慢,但較起筆略快,因為它既是一筆的結束又是下一筆的即將開始,就這樣快慢,輕重,字字反覆著。在用筆正確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筆呼應,連貫,字便有了活力。
3、結體
要收得住,但還要放得開。歐字的確中宮緊收,工整嚴謹,但也須有“疏可走馬”之處,臨習時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於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鉤畫,極力放開,對比強烈,不能寫得縮手縮腳。
字字有“險”處。千萬不可將歐字寫得過於“平”,“均”。橫畫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厲害,但透過其他的筆畫又化險為夷,如“懷”字,靠最後的長點求平衡。打破常規的處理,讓該居中的偏側,如“宮”的第一點,“千”的中豎等;應錯開的卻對齊,如:“長”的兩豎等。看似平整的楷書,透過“險”的結體變化,使歐字有了各種各樣的姿態。
虛實要得當。歐字中一些銜接的地方,諸如“雨”,“門”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內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與室必有門窗一般,取透氣之意,避免沉悶。
-
7 # 踈桐
我覺得書法水平高低和字型沒多大關係,有些人歐體寫的好,有些人柳體寫的好,兩個不一樣字型是不是就沒法比較了呢?其實不然,書法的水平好壞,我們會看字的線條,結構,章法佈局,多方面的,當然線條和結構是最主要的,無論什麼字型,這兩點都是關鍵,各種字型有它相應風格的線條及其結構特徵,創作先不考慮,就臨帖而言,寫出的字符合這些相應字型的特徵,就不算差,如若是寫歐體,前提是線條(基本筆畫)過關,其次是抓住了歐體的特徵,字型修長,主筆突出,
中宮收緊,整體章法再佈局得當就不失為一件好作品。
附上平時自己歐體日課,還望各位書友多多批評指正!
-
8 # 梓芊8166
就歐體書法評判我來談下我的看法:
首先說到歐體,我們就應該想到歐陽詢!
歐陽詢(557一641年),漢族,字信本,公元557年出生于衡州(今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楷書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隋時官至太常博士,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也稱“歐陽率更”。與同代另三位(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
其次就近而言我更喜歡田蘊章!
田蘊章,田蔭亭之長子,字存文,蟠逸齋主人。原籍河北省河間縣臥佛堂鄉河西村。1945年生於天津。曾執教於南開大學,為東方藝術系教授、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天津書法家協會理事、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教授、南開區政協學委、市公安局特邀監督員!被稱為近代“歐楷第一人”
田蘊章老師的《歐體解析》一書,對於練習歐體書法有詳細贅述:
第一,一般說來,形似與神似是臨帖過程中初級和高階的兩個階段。
形似是初級階段,力求在形貌體態上與所臨帖相同。形似階段主要解決點畫和結體兩個方面,對於初學者說來形似階段是極其關鍵的階段。形似不能很好地解決,神似問題便無從談起。那麼,形似的標準是什麼?是大體相似,還是酷似亂真?對此,前輩書家有非常嚴格的要求,指出“形似當重影”。“重影”即是說所臨的字放在字帖上可以字影重疊,毫釐無失。乍聽起來,這個要求太苛刻了,誰能做到?孰能做到?但一當你靜下來,仔細體味,便可感悟到前人的話是金石之言,用心良苦。雖然我們很難達到“重影”的要求,但你一定要按照這個要求去做。所臨字樣,愈似愈好。逼迫你做到“重影”是針對那些在臨帖過程中不認真仔細,乃至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的人而言的,故此“重影”之說無疑是積極正確的。並且無論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神似為藉口,而忽略形似。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家,都必然在形似上下過硬工夫,至少在某一本古帖上做到過酷似逼肖的臨習,不然,他就是個值得懷疑的書法家。關於臨帖的具體方法,前文已有詳述,此不重複。
神似是指什麼呢?神似是指臨帖人在取得了形似的基礎上對範本中的精神風采進行體悟。由於神似是個比較抽象的問題,所以對於臨帖者來說,往往成為一個很大的難題。
一幅高水平的書作,應是以神采居上,而形質次之。宋蘇軾《論書》雲:“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缺一,不成書也。”風神是書家特有的一種氣質和學養在書作中的反映,是自然流露,因此,極難捕捉。南齊王僧虔《筆意贊》指出:“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以斯言之,豈易多得?必使心忘於手,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忘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這就說,你的神采煥發的前提是“心忘於手,手忘於書”。當你在技法上達到十分嫻熟時,即可不假思索而筆到立成,此時再也不為形似所困擾,而任情恣意,為所欲為。也只有此時,你的神情風采才能自然生髮。如果你還是在為技法和形似反覆推敲,謹慎下筆,神采問題斷然不能出現。但如果你不曾有過形似這個艱苦階段,妄想神采飛揚,則是荒唐的。然而神似又多指與碑帖的神采一致,而這需要的時間則會更長。因為欲要達到與碑帖的神采一致,必須對碑帖作者的生平、經歷、治學、學書過程、品格性情、學識修養等諸多方面有足夠的瞭解,才能逐步理解和相對接近作者的風神。若對以上一無所知,只是單從字面上下工夫,欲達到與碑帖神情一致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形似是個基本功,神似則是個修養問題。
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任何一位學書者,都希望在書作中表現自己的神氣,但這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1.紮實的基本功;2.淵博的學養。二者不能具備,而要大書特書,所表現出的往往不是神氣,而是霸氣、野氣、俗氣,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第二點畫內功之虛實和遲速!
“虛實”這個詞很難用其他的詞語來代替,比較接近的是“強弱”一詞。比如音樂節奏中有強、弱、次強、弱等等處理手段,書法中的點畫也有虛實的處理手法。比方說四個點畫,一定要分出強、弱、次強、弱等,如“四”字,在異體字中寫成四橫,寫此四橫必須分出強、弱、次強、弱。第一橫稍弱,第二橫次強,第三橫最弱,第四橫最強。在書法用語中,有一些詞與“虛實”的概念相近,比如輕重、粗細、大小、長短等,這些都與虛實有關。一般說輕、細、小、短表示虛;重、粗、大、長表示實。但不盡然。比如輕重,通常是指用墨,即墨輕墨重,其實墨重時不一定表示實,細微點畫亦不一定表示虛,依此類推,大小、長短皆然,只有用虛實最為貼切。虛實不僅表現在點畫中,也是後文我們要講的結字中的一個重要課題。現在先說說點畫虛實的具體表現:長橫長豎,以兩端為實,中部為虛;短橫,以前為虛以後為實,即虛入實收;點兒,起為虛,駐為實;撇與鉤,起為實,收為虛;捺,兩端為虛,中部為實。這是粗略的歸納,細分析則還須補充,譬如尖撇,以兩端為虛,中部為實;懸針豎,以上為虛,以下為實等等。只有細心地臨摹,才會逐漸弄清虛實,本文僅做提示而已。
“遲速”,指對用筆速度的掌握,“遲速”與“虛實”有密切的關聯,但又不可混為一談。“虛實”通常屬於概念化的問題,“遲速”則指用筆的具體過程。要言之,用筆不知遲速,字勢則難求虛實。晉王羲之《論書》雲:“筆是將軍,故須遲重……心是箭鋒,箭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我們寫字時,心情必須穩重,而下筆又要果斷,具體到寫一個字的時候,有的點畫須遲,有的點畫須速,當遲不遲則失穩重,當速不速則失氣勢。一般說虛筆當速,實筆當遲。同是橫畫或豎畫要觀其位置而調整筆速,比如橫豎交叉,當橫速豎遲;撇捺交叉,當撇速捺遲;上下重疊,當上速下遲;左右排列,當左速右遲;點法當先速後遲,不可拖泥帶水。大凡書法水平高的人,寫字是決不慌忙,下筆後沉著果斷,行筆有遲有速,筆鋒有提有按,從行筆的節奏上就能給人一種享受。而水平較低者,就能看到或下筆迅速而忙亂,或行筆緩慢而矜持,往往不用觀其字跡,只見動作便對其水平已知八九。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字跡出現滯澀或浮滑都是因為行筆失去節奏所致。必須懂得行筆中每個點畫都有著各自的速度指數和要求,不懂得遲速就是不懂得行筆規律,這要在長期的磨鍊中才能漸漸悟得。
第三點畫內功之瘦硬與潤秀
有一種筆病被稱做“墨豬”。這也是古今書家關心的一個課題。就此筆者以探討的態度向初學朋友提出這個問題,以期引起注意,拓寬思路,從而增進對書法的理解。
何謂“墨豬”?通常指用墨濃厚,點畫臃腫,形似肥豬,故此被書家視為筆病。晉衛夫人《筆陣圖》雲:“多骨微肉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此後,清代書家朱履貞、宋曹等也都把骨微肉多者譏為“墨豬”,想是當初他們都有所指,至於所譏諷者為何人,則未見有文字之考據。那麼因何以用墨多、點畫肥碩即視為筆病呢?這是因為唐以前多提倡“瘦硬”。唐杜甫詩云:“書貴瘦硬始通神。”所以我們看唐以前書家字跡多瘦硬堅挺的體態,從二王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莫不如此。但到了顏真卿那裡,則書風大改,尤其楷書點畫明顯肥腴粗重,對此前人也曾有過批評,明項穆謂顏之楷書“沉重而不清暢”、“粗魯”、“鬱濁”。清梁獻也批評顏書“有失古意”等。然而,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燕瘦環肥,各有所愛。歷史證明顏真卿的書法是站得住腳的,他的豐腴厚重最終為書壇所首肯,並公認為“欲突破右軍之鐵圍”的大師。
自顏真卿以後,受其影響而點畫豐腴的書法家還有宋代的蘇軾、清代的劉墉、潘齡皋等人,以形質論之,他們均屬於肉多骨微者,然而,他們或是開宗立派之巨擘,或是名重一代的大家。由此可知,點畫之肥瘦本屬形表問題,書法的價值並非取決於此,而是透過形體,見其點畫的內涵與風神,這才是真正的書法價值取向,一味追求瘦硬也未必盡屬上乘,因為“枯骨”亦屬筆病。清馮武《書法正傳》中就將“枯槁生硬”列為書法“八忌”之一,朱履貞《書學捷要》也說:“書貴瘦硬,其實清挺非瘦硬也,故瘦而不潤者,為枯骨。”看來單是點畫瘦硬或豐腴都不能算做完美,要之瘦硬兼清潤,豐腴不失蒼勁,所謂“綿中裹鐵”方稱佳作。話歸歐體楷書。論點畫風格,應屬於瘦硬一派,但若僅以瘦硬二字概括歐字點畫的特點,顯然是偏頗甚至近乎貶義。世人論歐陽書法常用四個字概括:“險絕挺秀。”“險絕”是指結體特徵,而“挺秀”則主要強調其點畫風格,是說其點畫既堅挺而又潤秀。清周星蓮《臨池管見》評歐書雲:“英俊之氣,咄咄逼人。”清王澍《竹雲題跋》雲:“率更風骨內柔,神明外朗,清和秀麗,丰韻絕人,自右軍以來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元趙孟俯贊歐書雲:“清勁秀健,古今一人。”透過這多的評述可以瞭解到歐陽詢的楷書稱得上是“剛如鐵畫,媚若銀鉤”的典型佳作。而有些臨歐者或不知歐字之“挺”,或未察歐字之“秀”,其臨仿之作或剛狠無韻或綿軟無骨,因此我們對初學者講述三點常識,或許對體悟歐書風格有所幫助。
-
9 # 春梅梧桐
個人很推崇,原因如下:
歐陽詢是由魏晉入唐的人,從歐體入手,可上追魏晉,下啟唐宋。嚴謹工整而平正峭勁。通俗點來說,一般學書法,要麼從隸書入手,寫曹全碑或者張遷碑之類。隸書字型和今天的不同,寫起來小孩子可能會接受有難度。而楷書是最晚成熟的書提,也就意味著,實用性強,藝術程度相對較低。如果楷書從顏真卿入手,只能往下去寫宋明的書法道理,難得魏晉飄逸之感。從褚遂良入手,寫的好就是婉媚多姿、疏朗寬綽,寫的不好就是跳樑小醜,搔首弄姿。作為他老師的歐陽詢,在書法學習上,更適合入手,尤其是他的九成宮醴泉銘。
藝術價值上,歐體也是很高的。歐陽詢歷經這麼多朝代,入唐在當時看來,可謂二主之臣,被人看不起是常有的事。他個人性格偏激的一面在書法中也有所體現,比如刻意的保持平衡把字的結構衝突放大中,於平正中見險絕。褚遂良發展了這一點,燕聖塔有些字,突然筆畫很細,或者筆畫變化非常大,這就來源於歐體。如果歐體像是坐纜車下車,衝突在你看不到的地方,褚就是玩過山車,看著驚險,但安全。
影響上自不必講了,一大批學子效仿,很多人都和他學過,楷書大家,初唐四傑。張懷瓘稱:唐楷之冠,萬世法程.
-
10 # 柏元文
簡單來說,書法的美是多樣的!歷代流傳下來的不同的經典法帖,就證明了這個道理。就整個書法史而言,唐代尚法,即法度完備,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所以,評價歐體楷書就必須高度肯定其法度嚴謹,這個法不僅僅是指筆法,還包括它的字法!哲學上矛盾的出現都是相對的,講究法度就必然缺少性情,這樣的話就比較清晰地回答這個問題。
-
11 # 齊氏書法
如何評判練習歐體書法的水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問題。
什麼是歐體書法?簡單說就是臨習歐陽詢的書法。
學習書法,必要臨帖,以古為師。先要有繼承,然後才會有自己的面目。要鑽進帖中,甚至亦步亦趨,掌握筆法,提高控筆能力和構架能力。我主張筆法第一重要。它是開啟書法之門的鑰匙,控制能力是掌握筆法的鑰匙,並且是萬能鑰匙。但問題來了,有些人的控筆能力非常強,寫出的字水平也不高。究其原因,是其審美能力不強,眼力不髙,眼界不寬。
判斷其水平,先看他的控筆能力,這是先絕條件。
另外還要看其是否以歐體為標準;是否有自己的風格。
很多人學習歐體其實是偽歐體,因為沒有臨歐陽詢的帖,而是臨現代人的所謂歐體。學習書法,要“取法乎上”,向古帖汲取營養。看歐體學習的成就怎樣,就要看他是真正臨歐了,還是學習的二手歐體。這個從他寫的字中,是可以看出來的。
有自己的風格,就是這個字要隨自己的姓,老師是歐陽詢,但卻不能隨他姓吧。使字有自己的面貌個性,是臨帖的目的。透過臨帖認識法度,瞭解法的邊界,使其為己所用,重新編碼,成長血肉。有的人臨帖,鑽是鑽進去了,但是出不來了,因為出來就找不到自己了。於是又回去了,繼續依葫蘆畫瓢,成為書奴,書匠。
書法作為傳統的藝術形式,從筆畫、結構到章法,都要講究變化。舉例說,橫要有長短、粗細、曲直、起收筆形態等方面的變化。如果同一筆畫、同一個字都成長一個模樣,那就是印刷體了。
歐體有人稱其法度森嚴,字勢險絕,所以,習歐不能簡單化,刪難就易,要忠實地吸其精髄。
有很多歐體書法高手,如盧中南先生,他的書法既能看出是歐氏一脈,又有自己的風格。
綜上,概括為,評判練習歐體書法水平,就需看其控筆基本功怎樣,再者是否鑽入了“歐洞”,是否又出來了,找到了自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書奴、書匠。
個人觀點,請方家指正。
(本人習作兩幅)
-
12 # 神韻軒書法
如何評判練習歐體書法的水平?以《九成宮》為例分析。可從用筆、結體、線條質量、精神情趣、章法這幾方面來衡量。
《九成宮》高2.4米,寬1.4米,二十四行,滿行五十字。是歐陽詢七十六歲時書,是他的楷書代表作品,莊嚴肅穆、方硬瘦勁。被譽為"楷書之極則″,後世學其書者眾多。
一、用筆藏鋒,以方筆為主,乾淨爽利。
二、結構用外拓法,字的中部筆畫緊結,外部伸展。內緊外鬆,左收右放,字勢險中求穩。
三、線條質量:挺勁有力、精氣內蓄。
四、精神情趣:筆勢內斂,字勢陡峭,瘦硬通神。
五,章法疏朗,字距較大,有空靈之境,使字也更顯俊雅秀美。
歐陽詢結構三十六法之"偏側″:指字有正有斜,在整體平衡的狀態下,區域性有斜的動勢。避免呆板無動感。
歐陽詢結構三十六法之"滿不要虛″指全包圍結構的字內部充實,空白不要太多,疏密適當。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13 # 張飛狂
歐體是用拖筆寫字法,大都單個筆畫狀如運算元。練最久也達不到書的真諦。
歐體有眾多的追隨者,嚴峻的筆法是偉大的寫字匠。
-
14 # 大河奔流15
廢話不說。首先得練得象歐字!不管你單鉤雙鉤怎麼臨怎麼摹,不管你用報紙宣紙還是水寫布,只要是用毛筆寫歐體,第一得象歐字。怎麼個象?起碼得象七八分,謂之形似。象八九分,謂之神似。最好十分,是謂重影,形神兼備矣。以此觀之,泱泱大國鳳毛麟角。
回覆列表
一、欣賞書法作品的境界
如何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這不僅關係到一個人能否領會書法藝術的美妙,同時也是其藝術修養的體現。如果不是書法從業人員或書法愛好者,我相信大多數人看到一幅作品,只能籠統地覺得這字很好,卻不知道好在哪裡。今天的這篇文章旨在為大家提供賞析一幅書法作品的具體方法。
在開始之前,我想說說欣賞書法作品的四種境界,請大家對號入座:
未入門:感覺不到一幅書法作品的美。這並不奇怪,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們上寫字課,我的一個同學就分不清寫字教材上的印刷體(當時是印在田字格中的楷體)和老師字帖上的字型的區別,他認為是一樣的。我覺得主要的原因是受到的關於書法的薰陶太少。嚴格說起來,這並不能算是欣賞書法的一種境界,因為根本就沒有欣賞。
入門:能夠感覺到一幅書法作品的美,但說不出好在哪裡。這應該是生活中大多數人的層次,看到比較主流的作品能夠有美的享受,覺得這字不錯,但是如果要問好在哪裡,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就是感覺挺不錯的”,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這主要是缺乏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思路或者技巧。判斷自己是否入門的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如果覺得賞心悅目,那麼恭喜你,至少入門啦。
進階:不僅能夠感受到一幅書法作品的美,並且知道好在哪裡。能夠說出一幅作品好在哪裡的人,應該是學習了一定書法知識(如掌握了執筆方式,瞭解不同書體的特點,知悉結字的規律等),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修養(如臨摹琢磨過名家碑帖,看過書家述著,自己嘗試過創作等),並且掌握瞭如何賞析書法作品的思路。由於書法教育在中國並不是必須,所以能夠掌握一定的書法知識,積澱一定書法功底的大多數都是對書法懷有濃厚興趣的人。
高階:能夠全面地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知道作品出彩和不足的地方。到這個層次的人,應該具有較為豐富的書法知識以及深厚的書法藝術涵養,以至於他能夠全面地分析一幅作品,甚至能夠發現名家名帖中的敗筆,從而做到去粗取精。名帖中也有敗筆?當然,即使是最富盛名的書法家,也不能達到每個字都完美無瑕。舉例來說,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東越青丘”中的“青”字,如圖(以宋拓本為例):
有沒有發現什麼不妥當?大家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青”字下部的“月”中間兩橫反常地接在了右邊的筆畫上,而一般的寫法應該是接在左邊的長撇上,這是因為作者在寫“月”字左邊長撇的時候寫得過左了,以至於中間的兩橫不得不靠在右邊的筆畫上來彌補,如果還是連著左邊的長撇,則“月”字將不在中線上而失去平衡了。
為了更加直觀的讓大家看到這個字與通常寫法的不同,我找到了此碑中另外一個“清”字(因為此碑全文只有一個“青”字,所以用“清”字來代替),大家可以仔細觀察兩個字中“月”字字形的差別,以及兩個“月”字左邊的長撇與“青”字上部“”的短豎之間相對位置的差異,相信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二、從入門到進階
上面講完了欣賞書法作品的四種不同境界,接下來我想表明此篇文章的目的,即幫助大家從欣賞書法的入門水平提升到進階層次。這部分是本文的重點,具體內容包括書法基礎知識和賞析書法作品的具體思路。
(一)書法基礎知識儲備
1、書體。書體是隨時間而不斷演變的,一般認為共有五種書體,即:篆書、隸書、楷書、行書以及草書。這只是大致分類,每一種書體又有更加細緻的分類,如篆書可以分為大篆和小篆,廣義上的大篆是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商、周時代的甲骨文、金文等;小篆則是專指秦統一中國後頒行的法定文字。又如楷體可以細分為顏體、柳體、歐體和趙體等。
2、筆畫。筆畫指漢字書寫時不間斷地一次連續寫成的一個線條,是構成漢字的最基本元素。筆畫可分為橫(一)、豎(丨)、撇(丿)、點(丶)、捺(㇏)、折(亅)等幾類,具體細分可達30多種。有沒有一個包含所有筆畫的字呢?當然有,就是“永”字。“永”字有八筆:點、橫、豎、勾、仰橫、撇、斜撇、捺,按各自的筆勢以八字概括為側、勒、努、趯、策、掠、啄、磔,被概括為永字八法。這八筆是楷書基本筆劃,每筆各有特色,而又互相呼應,一氣呵成。“永”字如果能寫出每筆的精神,楷書可算達到相當水平。
3、結字。書法的結字法,又稱結體、間架結構,是指字的點劃安排與形式佈置,漢字筆劃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等和偏旁的寬窄、高低、側正等,構成了單個字的不同形態。有人將結字的標準概括為:平正安穩、向背分明、主次有序、重心穩定、修短適度、疏密勻停、爭讓得體、映帶照應、參差有致、虛實互成。結字規律是歷代書家研習書法的重要內容,有關論述包括歐陽詢的《歐陽結字三十六法》,李淳的《大字結構八十四法》,黃自元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有興趣的可以參考。
4、名家名帖。中國的書法藝術經過千百年的沉澱,誕生了不少書法大家和傳世名帖。仔細品讀和臨摹這些碑帖,既是領會前人天才的巧思和卓越技法的方式,也是提升自己書法審美和修養的捷徑。這裡給大家推薦一些歷代備受推崇的名家名帖,限於篇幅,此處不再貼出圖片,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找。 楷書碑帖: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顏真卿《顏勤禮碑》和《多寶塔碑》、柳公權《玄秘塔碑》和《神策軍碑》、鍾紹京《靈飛經》(小楷)等。行書名帖:王羲之《蘭亭集序》和《大唐三藏聖教序》(這並非王羲之創作,而是由和尚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制而成,又稱《唐懷仁集字聖教序》)、蘇軾《黃州寒食帖》、米芾《蜀素帖》等。草書名帖:王獻之《中秋帖》、懷素《自敘帖》、趙佶《草書千字文》等。書法藝術經過千百年的發展,名家名作不在少數,以上所列舉出來的只是一部分精品。 (二)欣賞書法作品的思路(當我們在欣賞書法的時候欣賞的到底是什麼) 經過前面的鋪墊,終於可以講具體如何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了。一般人不懂得如何去欣賞一幅書法作品主要是缺乏具體的思路或者說不知道欣賞一幅作品時應該欣賞什麼。任何一幅書法作品都可以從三個層次去賞析,即筆畫、結字和章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前面書法基礎知識的部分講到筆畫、結字和名家碑帖的原因。 第一個層次是看筆畫。筆畫是指構成單個字的橫豎撇捺點這些最基本的元素,我們練字的時候老師有時會說,你這個字這一筆寫的很好就是這個意思。不同書體之間,筆畫的特徵不同,如篆書和楷書筆畫規整勻停,而行書草書的筆畫則富於變化,如何去領會筆畫的線條、形狀和態勢,甚至寫出神來之筆,關鍵還是在於多看多想多練。 第二個層次是看間架結構,術語稱“結字”,就是指字的點劃安排與形式佈置。與其他文字不同,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我們在小學老師就會講,哪個字是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左中右、上中下、全包圍、半包圍等等。不同結構的字應該結字方法也不近相同,但要做到結構合理,應該達到前面提到的結字的十條標準,即:平正安穩、向背分明、主次有序、重心穩定、修短適度、疏密勻停、爭讓得體、映帶照應、參差有致、虛實互成。 第三個層次是看章法。章法包括佈局,字與字之間的變化(如果兩個相鄰的字有相同的筆畫,如“林邊”二字,則“林”字最後一捺宜寫成一點,防止與“邊”字最後一捺雷同),行距,留白,落款以及鈐印等。如果說前面看筆畫和間架結構是以單個的字為整體的話,那麼看章法應該上升到整幅作品的層面來。只有這樣,才能看清楚作者如何根據字數來安排行數,如何安排不同形態的字來使得作品富於變化,如何用鈐印來點睛以及如何透過落款來控制留白等一系列問題。 總的來說,我們欣賞任何一幅書法作品,可以先從單個字的筆畫看起,再看單個字的間架結構,再看整幅作品的佈局。當然,你非要先看整體佈局,再看行列排布和單字結構,再看具體筆畫也是可以的,關鍵是這種方法讓我們在面對一幅作品的時候,知道自己要去觀察和尋找的是什麼。
看懂書法,知道這三點就夠了!
很多事情道理都是想通的,就像演員演戲,什麼樣的演員是好演員?演什麼像什麼,其實就是他對人物角色的把握很到位,對自己的情緒控制力很強,幾乎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書法說到底,如果不談傳承只要看書寫的人對筆的控制力就夠了,控制力越強,功力就越高。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被稱為書法中的神品,即使不懂書法的人循著筆畫去看他的字,都會覺得,哇,真實神人,用筆能用到如此嫻熟的地步。你去揣摩他是如何運筆的,就知道要達到那樣的程度有多難。
但從中國傳統書法藝術上講,不能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還得有一定的法度,符合華人的審美。
大體上講,三點決定了一個書法作品的好壞:
1.
結構。
就是字型的筆畫擺放的位置、大小、長短、比例等。我們說一個人的字寫得好,首當其衝的就是因為他字的結體很美觀,就像人的五官三庭五眼,比例很美,就像人體如何符合黃金分割點,看起來就很健美。這個必須經過長期正規的訓練才能做到,所以有些人字咋看上去龍飛鳳舞,看起來很牛逼的樣子,你看看他的結構怎麼樣,一下子就漏氣了。
那一筆放在哪裡,寫多長,墨多重都會影響一個字的造型。所以初學者要臨帖,就是學習那些大家對於字型比例造型的把握,就像你照著一個明星的臉去整容一樣,因為人家那比例好。
2.
勻稱。
就是筆畫很流暢,粗細勻稱,該粗的地方粗,該細的地方細,一個筆畫中間沒有斷裂,你不能說本來是一筆寫成,結果你中間斷了,看起來像是兩筆,這就很尷尬了。
3.
氣暈。
筆畫之間有沒有相互兼顧,一筆到另一筆之間過渡得是不是順暢,不一定都是寫成練筆,但你順著筆畫就能看出來。過渡的越自然順暢,就說明寫字的人很得心應手,對筆的把握力很強。如果中間有磕磕絆絆就是比較差的了。
除了筆畫之間的顧盼和過度,字與字之間也要講究氣暈。如果氣暈斷了,就說明寫字的人功力還不夠。
舉幾個例子,現場點評一下。
這個字大家覺得怎麼樣?是不是龍飛鳳舞,看起來很牛逼的樣子?
但你仔細看,完全就是自己想當然的在發洩,好好的白紙就這麼糟蹋了。
首先看他的結構,亂來,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你看前兩個字“春花”整個字都是歪的,筆畫也很不勻稱,筆畫之間和字與字之間的過渡也很生硬。到了“多少”簡直就是瞎寫,整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人在發酒瘋。次品!
再看這個,雖然談不上美,但是基本是端正的,就因為他的結構還可以,沒有太出圈兒。要比上一個好多了。不足的是用墨不得法,有些地方很刻意,像最上面那一橫,他是想分出一個粗細的反差來,可是造成了天太薄太輕,底下又太重,整個字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莽夫。
再看這個,表面上看,筆畫也是磕磕巴巴的對吧,但是你仔細看,首先他的字結構很端正,你再隔空拿一支筆去比劃,你發現他對筆的控制力是不是還不錯的。而且你注意,他筆畫之間的兼顧做得很好,整個字看起來很緊湊。
清代隸書四大家作品欣賞
金農
金農(1687--1764)字壽門,號冬心,平生別號甚多,達數十種,浙江杭州人,博學多才。工詩詞,精鑑古,富收藏,好遊歷,著述豐。五十歲時入京考試,未中,遂絕意仕途。居揚州地區,賣畫為生。金農以布衣雄世。無論從認識的深度和作品的氣格與高度,以及學問的廣度與厚度等幾諸多方面都是時代的佼佼者,揚州畫派各家都無法與其相比,因此,金農是揚州八家中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藝術史的重要人物。
金農隸書風格,沉穩果敢,奇崛憨直,隱約有<<華山碑>>與<<天發神讖碑>>,<<衡方碑>>,<<夏承碑>>,鄭簠的影子。這種影子又不是那麼的明顯與突出,這是金農的過人之處。他一方面是好古痴古之士,彷彿是生活在清代的一個漢人,另一方面,又是一個具有強烈自我意識,近乎自負與自戀情結者。二者的結合,使其作品達到了無一筆不是漢人,無一筆不是自己的境界與高度。他的超前審美與定位,時人言其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楊守敬說:“冬心分隸,不受前人束縛,自闢蹊徑,然以為後學師範,或墮魔道”。對於一些徒師其形,東施效顰者來說,此話確為灼見。尤其是具有強烈個性特徵的作品,更是這樣,但是,我們也應看到,對齊白石藝術精神與風貌產生影響的書畫家中,相比八大和吳昌碩而言,金農更加深刻,秉性與金農更契合。在藝術取向方面增加一些民間藝術成分和世俗化的關照。因此,善學者奪人魂魄,庸史僅學表皮,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這是金農藝術給後人的啟示。
鄭簠
清代金石考據學的興起,結束了“帖學”近千年的統治地位,給靡弱的書壇注入了新的活力,書法史揭開了新的篇章,進入了以篆隸為主流書體的時代。三百年的清代隸書創作,名家輩出,人才濟濟,是漢之後的又一高峰,其中一鄭簠,金農,鄧石如,伊秉綬為代表。
鄭簠(1622----1693)字汝器,號谷口,江蘇南京人。行醫為業,終生不仕。少時便矢志研習隸書,初學明末書法家宋比玉,一學就是二十年,至中年有所悟,遂探本求源,遍習漢碑,直至晚年。為訪山東,河北漢碑,傾盡家資,收藏漢碑拓片,家藏碑刻拓片有四大櫥。孔尚任在<<鄭谷口隸書歌>>中道:"漢碑結僻谷口翁,渡江搜訪辯真實。碑亭凍雨取枕眠,抉神剔髓嘆唧唧“是鄭簠愛碑如痴的寫照”。
鄭簠廣習漢碑,<<曹全>>為其基本體勢與風貌。在此基礎之上,又溶入行草。<<夏承碑>>與其他漢碑的某些特徵,晚年形成了奔逸超縱,神采奕揚的隸書藝術風貌,以異軍突起之勢,豎起碑學復興的第一面旗幟,是清代三百年隸書創作的第一個高峰。
鄭簠的書風與藝術思想,對後來產生了極大影響,尤其對揚州畫派的代表人物如高鳳翰,金農,高翔,鄭板橋的影響,更為直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鄭簠的隸書創作,影響了他之後的一個世紀!
鄧石如
鄧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因避仁宗琰諱,遂以字行,改字頑伯,號完白山人,安徽懷寧人。他出身寒門,九歲便輟學謀生,後經梁聞山介紹,結識大收藏家梅,在梅家居住八年之久,期間,盡讀所藏秦漢碑拓,金石瓦當等,心摹手追,篤志臨習,每日早起,研磨盈盤,至夜晚墨盡始寢,寒暑無間,梅府八年,給鄧石如藝術打下了堅實基礎,是其藝術歷程的重要時期,後至京師,得大學士劉墉賞識,聲名益振。其書兼善各體,隸書成就最大,作品結體嚴整,具金石氣,篆刻刀法蒼勁渾樸,成就斐然,影響甚廣。
就書法功力而言,鄧石如是清代書家中用功最勤者,筆能扛鼎.章法結字也很完善,然而由於學養和藝術天分的限制,其作品中不免流露出一些匠氣和黑、大、光、亮時弊的痕跡。隸書面貌更多的是唐人氣息.在漢人的精神把握上,不如其他諸家,種種缺憾,其作品不能說是高格,乃功力型書家,形而下的上品。
鄧石如一生的經歷告訴我們,他是中國書法史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書法家.
伊秉綬
伊秉綬(1754-1815),字組似,號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寧化人,乾隆五十四年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曾為廣東惠州知府、揚州知府,喜繪畫、治印、工詩文。著有《留春草堂詩抄》。
伊秉綬的隸書給人如對高山,如仰大賢的感覺,其面貌可用正、大、簡、拙四字概括。“正”即正格。一方面是隸書創作發展史的正脈與主流風尚,同時也有人格精神層面的因素。從伊氏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顏真卿精神、風格面貌的隸書再現。人格的力量支撐著他的藝術風貌,磅礴壯嚴廟堂氣的背後是一個磊落善政的廉史,書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詮釋。“大”不僅指作品體積,更多是指作者的氣格與氣象。“簡”是伊氏書法的明顯標誌,也是他自覺的審美追求,結體方正,分佈均勻,用筆平鋪直敘,淡化了波挑,蠶頭燕尾等等一些隸書的裝飾用筆特徵。作品給人以明朗、直截的印象。單純而不單調,筆簡而意足,這是伊氏的能耐。一種提綱挈領,以簡馭繁的能耐。他的標誌還體現一個“拙”字,用“成拙方為巧,入愚始見奇”這句話對應伊氏藝術再恰當不過了。這是藝術高層面的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