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裝腔小組
-
2 # 短閱讀之家
在歷代亡國皇帝中,崇禎可能是口碑最好的,勤政,節儉,不好女色,不親近太監,僅這四條在明朝十六個皇帝就能排進五名。在位十七年內憂外患,可以說沒睡過一個安穩覺,沒吃過一頓安穩飯,最後吊死在煤山,臨終前說下了那句有的“朕非亡國之君,臣下皆亡國之臣”。因為崇禎的勤勞,也是因為他臨死前說的這句話,讓他收穫了不少同情。
當然,同情他的往往不是瞭解史實的人,學史的人並不同情。因為崇禎雖然勤政,但確實是亡國之君,在行政辦隊上,他走馬燈一樣地換人,內閣首輔,也就是明朝的宰相,十七年換了五十個。這麼折騰處私能治理好國家,而且他惜財不用,到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後內府還有白銀七千萬兩,而在前線為他的賣命的官兵卻幾個月的發不下餉。
-
3 # 信仰23075858
當時整個帝國的稅收只有收到300萬兩銀子 其餘被地方上截流 上千萬鹽稅只能收100萬兩 商稅那是一毛沒有 這兩樣基本被士大夫和東林黨把持 一說鹽稅和商稅就是皇帝與民爭利 士大夫不支援 皇命出皇城 想向勳貴集團集資 都說沒錢 沒錢只能加農業稅 把壓力給種田的老百姓 又是小冰河時期 全國乾旱 無解的難題 最後闖賊破北京在勳貴和士大夫嘴裡炸出上千萬兩白銀 所以說資本論說的好 商人或者說人 為了利益什麼都能賣 包括絞死自己的繩索
-
4 # GX星火燎原
國家層面來說,明朝有名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不和親,不割地賠款,最後是由崇禎實踐了的。
經濟上來說,明朝亡於天災人禍,更重要的是國家經濟破產,處於長達半個世紀的小冰河時期最後階段(很諷刺的是清朝建立後結束),造成了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社會矛盾激化,土地兼併,農民成流民,而社會精英階層則是既得利益者,土地免稅,虛報土地數額,控制著工商業而且不繳稅,不可能自動吐出到手的利益,他們有錢(崇禎讓捐錢,臣子們一個個幾十兩,幾百兩,而李自成進北京後從他們家搜出幾十萬兩,上百萬兩銀子)而明朝政府沒錢,只能加稅而陷入惡性迴圈。
崇禎是個很矛盾的人物,他信任你則百分百信任,質疑你則會一下把你打倒,永不能翻身。他不敢承擔責任,出事了拿臣子頂罪。但他又勤政,又簡樸,堪稱君王表率。
崇禎是悲情皇帝,亡國責任大部分不在他,因此才會讓人同情。
-
5 # 奧本黑根
崇禎即位,正直國家內憂外患之際,內有
黃土高原
上百萬農民造反大軍,外有滿洲鐵騎,虎視耽耽,山河冷落,烽煙四起。他決事果斷,雷厲風行,如處理閹黨一案, 並有心細多疑,優柔寡斷之一面,如關於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內,一直拿不定,遂誤國家 ;既刻薄寡恩、翻臉無情,又溫文儒雅、頗有才情;他自制極嚴,不耽犬馬,不好女色,生活簡樸,與后妃互敬互愛他也經常徵求左右的意見,但剛愎自用,不能做到虛懷納諫;他知人善任,如
袁崇煥
楊嗣昌
,洪承疇
,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們時,言聽計從,優遇有加,一旦翻臉,嚴酷無情,果於殺戮,導致用人不專,出現崇禎朝
五十相局面;他憫恤黎民疾苦,常下詔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無度,趣百姓於水火;他勵精圖治,經常平臺招對,諮問政之得失,與臣下論討興亡之道,為政察察,事必躬親,欲為中興之主,但求治心切,責臣太驟,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斷絕常謂所任非人,終成孤家寡人,至於煤山殉國,從死者唯一太監耳 -
6 # 偶來三徑
關於崇禎的勤政,節儉,自律,史載與傳說基本使得人人皆知。歷史上像他這種皇帝雖然不多,但也不少,亡國的好像就他一個。明朝的滅亡,雖然是原因多種,雖然是氣數已定,任憑神仙也無力拯救,可是人們還是有點惋惜幾百年的江山竟然在這樣的一位皇帝手上葬送,因為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好"皇帝真的不多。有多少荒淫的,疏政的,入魔的,暴政的皇帝還能坐穩龍椅,為什麼比他們好八百倍的崇禎卻丟了江山又丟了性命?
崇禎的死,是無奈而又悲傷的,甚或還帶有點壯烈的殉情,即使是僥倖奪取江山的外族,也不免裝出肅然起敬的姿態,一是為了他沒有苟生,二是為了安撫前朝異族的民心。總之,公開罵有點骨氣的崇禎連他們自已都不好意思。至於民間,就更沒有罵崇禎的理由,如果沒有內興的農民起義,如果沒有倒戈的漢奸鼎助,如果…漢明會亡嗎?滿清會興嗎?滿清對漢民族壓迫越甚,漢民族越痛惜追念崇禎。悲劇的英雄,猶如人們從來為項羽扼腕嘆息一樣:崇禎時運不濟,明亡真的不能怪他,至少,他盡力了,他努力了,他掙扎了…最後,他以死表達了對列祖的愧疚…我們,又怎麼忍心再罵他呢? -
7 # 喬遷之喜666
崇禎臨死“任賊分裂吾屍,勿傷我百姓一人”。。明朝初年,努爾幹都司轄東西伯利亞,北到北冰洋,東北到白令海峽。緬甸宣慰司,寮國宣慰司,大古刺宣慰司,交趾布政使司等轄今緬甸寮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在印度洋有出海口。舊港宣慰司跨赤道以南,轄今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及菲律賓。南海和印度洋是中國的勢力範圍。蒙古三部瓦刺韃靼兀良哈全部臣服明朝受明冊封,明在外蒙設立羈糜衛所。在新疆設立哈密衛,萬國來朝。
-
8 # 心如止水121769646
清朝打李自成的時候打的旗號是清反賊,利用漢人去打擊闖王,所以對崇禎大明不僅沒有汙衊,還有一定的讚譽,有一定這方面原因,後來清朝看把崇禎誇的太好了,這不行啊,又放出了崇禎誅殺袁崇煥的真相,又給他潑了盆髒水。
-
9 # 咬人兔子白
歷史都喜歡和後來的比較的,作為明代的最後一位皇帝必然要和清朝的比較,我突然覺得崇禎對比那個人大代表簡直就是千古明君啊。
-
10 # 大哥電
任何事情要看經過不能只看結尾,他不像其他的亡國君王一樣,他有努力過,明朝的滅亡與他有一頂的關係,但主要原因不在於它
-
11 # 死性不改44
明朝除了太子其他皇子並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帝王教育,崇禎是半路出家的皇帝,很多帝王心術沒有學習。雖然非常想中興大明,但是缺乏系統帝王教育讓他很多時候情緒流於表面,歷史上他是那麼容易讓臣子看穿的皇帝自然會覺得臣子輕慢他。從而導致他多疑猜忌的性情。對他的同情主要是對他作為一個帝王的氣節和他作為末代帝王所做的努力。
-
12 # 易南平
崇禎生不逢時。他的名言:朕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把責任,都推到臣子身上,固然不對,但崇禎也很清楚問題的所在。他罵名少,主要在於他很勤奮,並非昏君。雖然屈殺袁崇煥,但也是事出有因。勤奮的崇禎,沒有挽救大明命運,一則時間不允許,二則腐朽的大明,傳到崇禎這裡,已經積重難返,非一人之力可迴天。
-
13 # 寒露後更冷
沒有崇禎的愚蠢,通古斯野人就不會佔領中國,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扶持一個強有力的太監來制衡那群不如婊子的東林黨
-
14 # 耳機俱樂部小白
崇禎哪怕前面做錯了無數事情,最後最重要的一個錯誤就是呆在北京自殺,導致他死後沒有一個無可置疑的繼承人,南方几個王的抗清勢力無法統一領導而陷入各自為戰甚至自相殘殺。中原大地最好的優勢就是戰略縱深極大,只要崇禎不死逃到南方,一定可以集中各地勤王兵力對抗滿清,最差情況也可以維持半壁江山南北對峙,而不至於中國全部落入滿清之手。對別人殘忍,對自己也殘忍,毫無遠慮,崇禎對不起大明祖宗、對不起大明江山和子民,只能說是個失敗的皇帝。
-
15 # 書劍漂零
中國評價皇帝好壞,主要是私德,崇禎皇帝私德沒啥大問題,沒太多老婆,也不喜歡蓋房子,不出去旅遊,工作認真守時,私德上確實還算不錯。
但是,崇禎面對危局,沒有做出過精彩的創新之舉,在民軍和清軍的輪番打擊下,最終脾氣越來越壞,君臣離心離德,最終李自成幾乎兵不血刃的取了北京
-
16 # 品談客
最近寫了一篇關於崇禎皇帝的文章,無意間看問答竟然有一樣的問題,索性貼出來正好回答此題。
千古以來,中國的亡國之君中,有以酒色亡者,如周幽王、陳後主、南唐後主等,後面還能拉出長長的一串“花”名單;有以暴虐亡者,如夏桀、商紂、宋廢帝劉子業等;也有以奢侈亡者,如宋徽宗趙佶;更有以窮兵黷武亡者,如隋煬帝楊廣。但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絕對是個例外!他完全沒有以上那些臭毛病。他不好酒也不好色,他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二十多歲就累的白髮生,但國還是亡了。人們多少為這個勤政的亡國之君惋惜,給予同情。
這麼一位具有標準“賢君聖主”作風的朱由檢卻陷入亡國之運。故而他的生前死後名,也就具有很多 爭議。三百七十三年後,我們重新檢視崇禎,應該給其一個什麼樣的客觀評價?
崇禎皇帝(一六一○——一六四四)朱由檢(公元1610—1644年),安徽鳳陽人。他死後,諡曰莊烈愍 皇帝,陵曰思陵,即明思宗。
崇禎皇帝即位後,首先除掉魏忠賢,清算閹黨,整肅朝綱,引起大家叫好一片,以為國家中興有望! 但《明史》說他:“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剛而尚氣。任察則苛刻寡恩,尚氣則急遽失措。”而事實確實如此,崇禎皇帝為人猜忌有餘,能力不足,治起國來,整天走馬換將。文武大吏,如水流一般,後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灘上。崇禎一共做了十七年的皇帝,可是光宰相就換了五十個!整個北宋朝開國起一百三十年間,宰相也不過五十一個!足見他的的用人無術,猜疑無度。就以他憑一張真假莫辯的書信,枉殺大將袁崇煥,而讓皇太極反間計成功,他已經是亡國之徵決也!
雖然如此,他還說他非亡國之君,他還恨他的大臣們,他還在亡國前夜寫遺言,認為“文臣個個可殺”。 但是,他忘了,該殺的誤國誤他的大臣們卻都是他自己任命的!自己乾的好事,自己還不認命嗎?在李自成攻進北京,殺進皇宮之時,遍搜皇帝不得,卻在後苑山亭中發現了他的屍體,和貼身太監王承恩對面上吊而死。 死後用頭髮蓋住自己的臉,衣襟上寫著幾行字:
“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 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袖中還寫了一行書:“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於天上,不敢終於正寢!”
三十四歲的年紀,就這樣自殺了。他死得其所,也死得悲壯!
他至死不悟亡國之罪在於自己,而仍辯解埋怨“諸臣誤朕”。由此可見,他生前所下六次《罪己詔》也不過自欺欺人而已。但是,他還有最起碼的廉恥之心:“因失江山,無面目見祖宗於天上,不敢終於正寢!”
對於現在很多人討論的崇禎為何不南遷逃跑的原因,《明史》莊烈帝本紀有明確記載:“(三月)辛卯,李建泰疏請南遷。壬辰,召廷臣於平臺,示建泰疏,曰:‘國君死社稷,朕將焉往?’李邦華等復請太子撫軍南京,不聽。”面對大臣李建泰勸他向南方逃走的時候,他拒絕了,他說:“國君死社稷,朕將安往?
他終於為亡國之君的最後殉國,做了一次好榜樣,終於演繹了中國歷史上一段“天子死社稷”的典範!他終於沒有重蹈陳後主選擇跳井被卡住沒能死成的尷尬覆轍,而選擇了乾淨利落的上吊。崇禎皇帝朱由檢雖然誤國失國,但他的從容一吊,卻多少引起人們的同情與懷念!比起中國歷史上那些只會亡國不會殉國的亡國之君來,他的死後名要好得多,他挨的罵也要少得多! 就連他的死敵李自成也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
17 # 磚家叫獸1
明亡於黨爭,亡於腐敗,崇禎在這裡扮演了一個勤勉卻無能然後對黨爭起了推波助瀾作用破壞權力制衡平衡的角色,不過他最後死得壯烈,而且他在黨爭中是偏向文人階層的,文人史官們是不會把一位立場偏向他們的亡國君主寫成昏君的,史書中的崇禎皇帝就是給他們背鍋和遮羞用的,不然文人們就是自己打臉了。
-
18 # 柯扶風
君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大明王朝及至天啟,朝廷內憂外患,官場貪墨成風。再有魏忠賢這個人妖跳出來一頓亂砸,將本來就搖搖欲墜的明朝更是送進了地獄。
崇禎即位後,想往回拉,怎奈天不予其時!皇太極在關外鬧,民變在關內砸鍋,好死不死的又攤上了災年,崇禎十七年,年年有戰,年年有災。他即位以後只做了一件事:拆東牆,補西牆,奈何東牆也塌,西牆也破。雖然制定了一系列國策,然而群臣都在黨爭,幾個幹事的又要去鎮壓民變和皇太極。民變四起,軍費激增,賦稅嚴重,百姓苦不堪言。這就使得民變越來越多,所謂早早開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大凡一個朝代的終結,多有妖孽橫行,國君昏庸,崇禎不昏庸,但妖孽太多,一開始的魏忠賢,後來的溫體仁,錢謙益,周延儒,據為此類代表。
崇禎要是坐在萬曆的位置上,在加上張居正的輔佐,他可以中興大明王朝,讓大明朝再傳一百餘年也沒問題,從而成為與秦皇漢武並列的千古一帝,可惜,嗟爾明朝氣數已盡!
-
19 # 姒通八達
君王死社稷,有這一點就足夠了。其他亡國君要麼樂不思蜀,要麼降而受辱而亡,君王氣節尊嚴莫不喪失。崇禎帝生不逢時,滿清號稱與明無仇供奉大明社稷,實則邀買人心,不是清狗崇禎何至於被圍困於李自成
-
20 # 矛與盾1949
滿目山河空望眼,不如憐取眼前人。
崇禎亡國,卻不被指責,是因為1.個人的德行尚可,比一個有七情六慾的普通人,要更懂得“恪守”,符合儒家對一個帝王在人性上的規範,道德上沒什麼可被指責的;2.外族入侵,往往這樣的皇帝更容易被寬容,我們內心低“排外”,維護正統的想法一直存在,既然滿清都是狡猾,反面的,崇禎自然有被同情的理由;3.明朝的衰敗是歷代皇帝太出格的結果,比起木匠皇帝,蟋蟀皇帝,豹房皇帝,崇禎真的好太多,於是很多人假想也許給一個相對強盛的明朝,或許不會被滿清滅國。
其實,崇禎,用八個字評價最貼切,“守成有餘,而開拓不足”。他的性格和作為,可以當個不錯的管家,知道開源節流,而且沒有太多緋聞。但是,他的才智僅限於此,對於人才和權術的認識,他就侷限的多,面對相對開明的皇太極和多爾袞,他就相當被動了,亡國只是意外,而衰弱則是必然。
同樣作為“亡國之君”,漢末的漢獻帝、陳後主陳叔寶、隋煬帝楊廣等等多是罵名多於同情,但是崇禎皇帝卻是一個比較不捱罵的亡國之君,為什麼歷史對於崇禎皇帝罵名較少?
回覆列表
先看幾段歷史:
崇禎為表示節省和虔誠,每月跟皇后吃十次素,又嫌素齋無味。於是太監們將整鵝從後腔掏去內臟,塞入蔬菜,煮一沸,取出蔬菜用酒洗淨,再用香油烹飪。崇禎大喜,對這種“素齋”讚不絕口
由於與滿洲的戰爭不利,崇禎終於認清現實,希望議和。然後秘密讓兵部尚書陳新甲議和,結果事情暴露,言官上奏,崇禎把自己的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背鍋俠陳新甲丟官沒命。
崇禎活著時,下了六道罪己詔,表面上是承擔責任,反思自己,然而每次下詔之後,都要出於心理平衡殺大臣洩憤甩鍋。
就是這樣一個皇帝,為什麼罵名少?很簡單,因為取代明朝的是滿清,是少數民族。漢族知識分子總不能說因為我們的君主比蠻夷昏庸才會亡國吧,沒臉啊。
所以,得美化崇禎,讓明朝的滅亡有點悲劇色彩,這樣才有面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