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賽麥大弘
-
2 # 木易8856
玄武門之變告訴世人,一:命運自已撐握,二:媒剗是關健,三:當斷不斷反遭其亂,四:魏徵為什麼保往姓命,李世民沒有殺他,後來還成為真觀盛世的賢臣呢!!!!!
-
3 # 劉一千五
從事情的前前後後來看,李建成李元吉是在積極謀化殺害李世民。挑起矛盾由來己久。而當矛盾激化時,讓李世民搶先一步。這玄武門事變應該是由李世民挑起的。
玄武門事變,就是一場雙方圖窮匕手見,一見分高下的死生決鬥。李世民搶先周密佈置,來了個關門打狗,以優勢對體兄弟二人。最後,殺了太子和齊王。這一切搞定後。尉遲敬德手持大槊滿身血跡,闖入禁地,直接向正在船上的皇帝報告說,太子李建成合同齊王李元吉謀反,業已被秦王處死,請皇上諭旨下一步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李淵就知道是怎麼回事,就說,朕累了,一切按秦王意思辦吧。於是秦王就當上太子了。餘下的對手以謀逆論罪。
李淵沒魄力,想要調和三個兒子的矛盾,保全他們都活下去。但他忘記了皇太子這位置的排他性和危險性。這說明老皇帝的對於家天下的精義的認識實在欠缺。也可以說他是個不學無術的皇帝。狐疑之後連折兩個兒子,白髮人送黑髮人,悲哀。
李世民的血腥勝出,在以後的為民勤政中,多少有點"不好意思"。箇中情理也不言自明。
-
4 # 腦洞歷史觀
玄武門之變很難說是誰先挑起來的。
在玄武門之變前的唐朝局勢是這樣的。李淵已經下定決心,要犧牲掉李世民。在這之前,曾經發生了數起事件,一是李世民中毒事件。李世民跟李建成喝酒,結果突然發生中毒症狀。這個事情很難說是誰搞出來的鬼,有可能是李建成下毒,也可能是李世民自己喝毒然後嫁禍給李建成。
李淵知道這個訊息後,他沒有深究,只是和稀泥,表示讓兩人不要再喝酒了。
另一件事情是李淵打算讓李世民去洛陽開府,這等於分國土給李世民了。李建成明白要是李世民真的去了洛陽,就真的天高皇帝遠,再也沒辦法控制了。等李淵去世,李世民必定會起兵奪位。所以,李建成就想了一個辦法,向李淵報告,李世民的部下聽說要去洛陽,都特別的高興。李淵就此打消了這個計劃。
第三件事情就是突厥進攻唐朝,一反李世民掌兵的常態。李淵任命李元吉為將領。這在李元吉李建成看來是極好的機會。兩人已經商定好了,就在李世民前來送行的事情殺死李世民,然後大軍反攻皇城,進行逼宮。據說李元吉也有打算,他要自己當皇帝,而不是讓大哥當皇帝。
第四件事情是當時的太史報告:太白見於秦分。就是太白星在秦的分野出現,這意味著秦王李世民將當皇帝。這引起了李淵的強烈不滿。
可以說,李世民已經進入了絕境,這時候他只有丟擲最後的一擊,向李淵報告,李建成跟宮裡的妃子有關聯。這是極為敏感的,因為隋朝的楊廣就是跟老爹楊堅的宮女私通。難道李淵要走楊堅的老路。
李淵無法判斷之下,下令第二天,把三個兒子叫到一起開會,當面對質。
第二天,太子府跟齊王府已經有人發現不對勁了, 但是李建成跟李元吉還是執意前往,因為他們已經收買了玄武門的守將常何,而且如果不去,那出征殺李世民的計劃就無法實行。
可是,他們沒想到的是,玄武門的守將常何是個無間道,雙面間諜。李建成跟李元吉成宮後,常何把門關住,太子府跟齊王府的人根本進不去,而一進宮,李建成就受到了天策府也就是李世民的伏擊,先後被殺。
而李淵最終也把帝位讓給了李世民。這是因為在伏擊李建成之前,宮裡已經發生了一場爭鬥。李世民已經控制住了李淵。如果李淵執意不讓位,那只有弒父了。
-
5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應該這麼說吧,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陣營和李淵幾方面共同挑起的,結果一方面李世民證明也在找,機會也在等機會能夠有一個適當的時機,把李淵趕下臺,讓自己能夠登上大寶,而另一方面李淵對宮廷事件的追查,也加速了,玄武門之變的發生,任何一個事情都不是單方面的,只要細看就知道它都是多方面共同推動的結果。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6 # 初三小雨
其實當時就是老李一家人自個兒玩牌。
洗牌、碼牌、砌牌,然後打骰,起牌。
站在為人之父的角度來說,老李頭心裡應該是猶豫不決而輾轉反側的。
兒子們皆是人之驕子,英才俊傑,都是老李家的血脈,手背手心都是肉啊!可龍椅只有一把,只能有一個兒子成就九五至尊……。
老李頭內心反反覆覆,煎熬了許久,終於選擇了上家不吃牌,下家不卡牌,對面不碰牌的無為之道。天要下雨,兒要胡牌……隨他去吧!
有趣的是,老李頭可能未意識到,正是他的這一無為打牌法,給當時的社稷江山,給後來我們華夏民族,帶來了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在泱泱歷史長卷上寫下了濃濃的一筆!
一些細微處的偶然,經過沉澱與發酵後往往轉化成必然,順理成章地成就了歷史的拐點和轉折點。
盛唐風流千古,李淵功不可沒。
-
7 # 歷史時燒錄
玄武門之變一直都是人們十分喜歡探討的問題,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靠此登上皇位,那麼玄武門之變究竟是如何爆發的呢?
一、歷史背景
這件事要從李淵起事開始說起,很大一部分是李世民堅定了其起事的信念,受李世民的勸說,李淵才最後下定決心,拼死一搏,可以說李世民為整個李氏王朝的建立都立下了不世之功。
李淵在起事後,主要是坐鎮後方,大部分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了的。太原起兵,首克長安,掌握關中;後大破薛舉,薛仁杲拿下甘肅一帶;收降瓦崗軍李密舊部,擊敗劉武周掌握山西中部;再克洛陽,擊敗王世充,竇建德掌,握華北;最後重創劉黑闥,徐圓朗拿下山東。
在此過程中,李世民任人唯賢,廣收英才。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恭、徐茂公,秦瓊,程咬金等等,均是當世之奇才,可以說李世民集團已經積累起來了很強大的力量。
二、秦王府與太子廟
那麼問題來了,秦王李世民建功無數,若不是李淵的親兒子,早已經功高震主了,就算是親兒子,李淵已經不得不防了。而李淵作為開國皇帝,豈有不想多坐幾天皇位的道理。
這點從傳位便可看出,李淵傳給了長子李建成,那麼李建成又是什麼人呢,其實在歷史上李建成也是一個能人,絕對不是草包,其寬仁、直率、孝順。在加上李淵對其的栽培,其勢力也不容小視,甚至還隱隱有壓李世民一頭的架勢。
如果說事情就是如此,也沒有什麼,問題就出現在李世民這裡了,李世民的勢力實在是太大了。秦王府令與太子令作用齊同。這是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沒有過的情況。李世民的利益集團牽扯到很多人的利益,這也是最後爆發玄武門之變的一個關鍵因數。
三、玄武門之變爆發
綜上,李淵的態度已經很明確了,就是要傳位於李建成,而李建成的勢力一天天的壯大,李世民眼見自己一天天的被打壓,最後決定在玄武門處發動事變,來確保自己集團的利益。
最終在玄武門處,李世民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殺害,後去面見父皇李淵。李淵見此知道大勢已去,事情以無法改變,而自己的兒子均已死,只剩下李世民可以掌握局面了,無奈之下,便退位而去,傳位於李世民了。
總結:玄武門事變發生存在必然性,歸罪於李淵沒有合理處理好自己與兒子,兒子之間的關係。兩大利益集團相互爭鬥,終有一戰,若沒有玄武門事變也會有其他的什麼事變,兩虎相爭必有一傷。最後李世民取得了勝利,慶幸的是李世民是千古難得一見的好皇帝。
你們如何認為呢?
-
8 # 國史春秋
多數人會認為,玄武門之變的挑起者是李世民,因為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個嚮往權力的人,要不然那麼多年的辛苦付出是為了什麼?自己拋頭灑血,別人坐享其成,不符合李世民的做人基本原則。但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和李淵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李淵是一個自負且大智若愚的人,他覺得自己完全有把控局面的能力,而且拿捏的遊刃有餘,沒想局面失控,玩火自焚,所以他無意中成了整個事件的幕後推手。所以玄武門之變表面的挑起者是李世民,而實際者是當家人李淵。(唐太宗李世民)
一,李淵沒有制衡李世民的手段
李淵的家國天下思想充滿理想主義,他認為李建成做為老大就應該成為將來皇位的合法繼承者,就應該呆在朝中為將來的登基做彩排,而不是用建功立業去鞏固自己的根基,而李世民就應該去衝鋒陷陣,一家人就應該其樂融融、分工明確。但是李淵忽略了人的內心是會變的,慾望也會變的,尤其是他給了李世民一個慾望膨脹的機會,也給了李建成一個樹不起威望的事實。論領兵打仗的能力李建成可以和李世民平分秋色,但是李淵給他露臉的機會並不多,所以李世民功勞越大,威信越高,野心漸長,以至於李淵無處是從,竟不知道該怎樣獎賞李世民。如果李淵改變策略,分兵兩路平定天下,讓李世民和李建成公平競爭,即便李建成沒有李世民出色,但無疑會抹去李世民一大半的光環。如此一來,李世民自不敢肆無忌憚的坦露自己的野心,而他也不會有那麼多蜂擁而至的擁戴著。(李淵劇照)
二、李淵沒有明確的立場。
太子之位只有一個,既然給了李建成,就不應該給李世民幻想的機會。但李淵曾不止一隻將太子之位許諾過李世民,不過很快又反悔了。李世民的心情可想而知,從希望變為失望,被李淵當猴耍,只會讓他內心更加的不平。同時,李淵也等於是給了李世民一個暗示或是訊號,意思是很看好李世民,只不過是有些為難,畢竟都是親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偏袒誰都不合適。於是李世民會自謀出路,不給父親出難題,免去父親的後顧之憂,給李淵一個莫大的“驚喜”。李淵還走了一步臭棋,就是將李世民與李世民分開,讓李建成坐鎮長安,讓李世民掌管洛陽,此舉表示支援兄弟兩公開決裂,好在大臣們一至反對,因此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才避免。所以正是李淵搖擺不定的立場,並沒有起到平衡兄弟相爭的作用,反而將兩個人的矛盾公開化,愈演愈烈,最終兵戎相見。(李世民劇照)
三、李淵為什麼會很快讓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取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就是一個出奇制勝的過程,一切都是有預謀的,環環相扣。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李淵,所以他才會派尉遲敬德去武力挾持李淵,逼李淵交出兵權。試想,如果李世民光是殺死了大哥和四弟而就此收手,那麼玄武門之變只能算是取得了間斷性的勝利,甚至還可能功虧一簣,因為誰能保證事後李淵不會怪罪李世民,而且如此血腥的奪權李淵會聽之任之嗎?如果李淵還在大權獨攬,那麼李世民絕對不會有好果子吃,況且李淵有那麼多的兒子,自不會在乎一個“大逆不道”的李世民。所以,李世民必需乾脆利落、一氣呵成,不能留有任何餘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玄武門之變後的兩個月李世民就當上了皇帝,其實是一個平穩的過度,看似出乎意料,實則合情合理。
-
9 # 一生無悔186656200
多數人會認為,玄武門之變的挑起者是李世民,因為自始至終他都是一個嚮往權力的人,要不然那麼多年的辛苦付出是為了什麼?自己拋頭灑血,別人坐享其成,不符合李世民的做人基本原則。但導致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和李淵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李淵是一個自負且大智若愚的人,他覺得自己完全有把控局面的能力,而且拿捏的遊刃有餘,沒想局面失控,玩火自焚,所以他無意中成了整個事件的幕後推手。所以玄武門之變表面的挑起者是李世民,而實際者是當家人李淵。
-
10 # 中國歷史研究所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自己的大哥李建成,還有自己的弟弟齊王李元吉。僅僅三天之後,也就是7月5日李世民就當上太子,之後登基為帝,李淵自己退位做了太上皇。兩個月之後也就是626年9月4日,李世民在東宮顯德殿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
其實不管是歷史上還是野史,或者小說上我們都知道玄武門之變的發動者是李世民,這場政變並不能說誰對誰錯,或者說是誰挑起的,對於李世民和李建成都是一樣的,帝王之家無親情自古以來就是,李世民走了楊廣的老路,但是李世民明顯比楊廣強。
這場政變也是李淵一手造成的,真正為這場政變負責的應該就是李淵了,李建成我們都知道早就被李淵立為太子了,也早早的讓李建成在京城熟悉政務,基本上把很多政務都交給了李建成,可以說李建成雖然在軍事上沒有李世民的魄力,但是在政務上做的還是很好的,而且並沒有什麼過失,也沒有失德之舉。
李世民想當皇帝其實早就已經是天下皆知的了,根據一些野史記載,一開始李淵起兵反隋的時候就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而且李淵答應了李世民要立他為太子的,但是李淵當上皇帝之後並沒有立李世民為太子,。當然這個只是一些野史上面的。不過李淵對李世民卻過於偏愛,或者說給李世民的權利過大,導致了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加劇。李世民的能力確實有,但是李淵卻任由李世民發展,而且還給李世民很多特權,比如說李世民擁有和東宮太子一樣的府邸,可以自己招募官員,封李世民為天策將軍。這些權利都是隻有太子才有的。
到了這個時候李世民在軍中的威望非常大,自然野心肯定是越來越大的,而我們都知道古代要廢太子並不是一件小事,太子必須要有失德之舉或者作出什麼過分之事,但是李建成一直沒有,所以李世民想當上太子,就必須要發動一場政變了。
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在玄武門之變之前李建成就對李世民下手了,李建成讓李世民去自己的府邸赴宴,李世民被下毒,但是沒有死,其實這件事很顯然是李世民自己故意做出來的,目的就是讓人知道李建成要對自己下手了,所以之後李世民就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之後,李建成死了,李元吉也死了,到了這個時候給李淵的選擇已經沒有了,只有讓李世民當上太子,首先來說在軍中的權利早就已經是李世民一人說了算了,當時軍中都是李世民的心腹,其次當時朝堂之上早就已經分成了太子和李世民兩派,這個時候李建成死了,那麼支援李建成肯定也已經改變了。這個時候李淵已經是沒有選擇了。
李世民當上太子之後,就迅速的把自己的心腹放在了各個重要的位置上,比如說高士廉為侍中(相當於宰相),房玄齡為中書令(亦相當於宰相),蕭瑀為左僕射(亦相當於宰相),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杜如晦為兵部尚書。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人。到了這個時候李淵就更沒有機會了。當然李世民作為自己的兒子,李淵自始至終也沒有想過要除掉李世民的。
9月3日高祖頒佈制書,將皇帝位傳給太子李世民,自為太上皇。9月4日李世民登基為帝。之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朝代之一。
-
11 # 大山裡的幼稚鬼
古往今來,眾多歷史研究者對“玄武門之變”抱以濃厚的探索熱情。其中不乏對李建成的遭遇表示質疑與同情的態度,但大多數人還是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行為表示理解和讚賞。
玄武門之變震撼了整個唐王朝,而這場典型的用鮮血換取政權的政變,卻深深影響著唐帝國的走向,可以說,唐王朝一定程度上,刻上了玄武門之變的深深印記,李氏皇族之間的政治鬥爭之殘酷,在歷史上也算獨樹一幟了。
李世民在李淵造反建唐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由此擁有著極高的聲望和擁護。而正是因為李世民威望的日漸高漲,引起了李淵的忌憚顧慮,激發了李建成與李元吉兩兄弟之間的妒恨排擠,李淵對三子之間的態度猶豫不決,也令朝堂勢力矛盾加深,從側面激化了李氏兄弟之間的爭鬥,由此引發了玄武門之變,也屬合情合理。
那麼玄武門之變,是怎樣開始的,為什麼非要以血腥的方式殺兄弒弟來實現呢?
“太白經天”是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隨著李建成李元吉跟李世民之間的明爭暗鬥白熱化,終於從檯面下的暗戰,逐漸轉移到臺前,而“太白經天”的讖言,就是這種鬥爭的終極體現方式,也成為了李世民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直接導火索。
在“太白經天”第一次出現之時,雙方就在加緊對彼此的制約。李淵又曾有“建成、元吉與後宮日夜婚訴世民於上,上信之,將罪世民”的想法,儘管最終沒有答應處決李世民,但也讓李世民明白李淵也想借李建成的勢力制服自己,從而維持局面的平衡,或者說幫助李建成增強實力。
“太白經天”第二次出現時,具體位置正好是秦王李世民所掌握的地域範圍內,雖然無法考察實際天象如何,但是這對於深信“天命所歸”的百姓而言,絕對有利於籠絡人心,也有李煜李世民藉由這個理由說服眾人,自己奪取天下是天意的安排。
或許“太白經天”的出現只是巧合,但是卻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具有重要意義,一時借這個說法,積攢民心,二世是李世民獲取更多的時間用於申辯。此時李淵已經動了殺機,李世民轉移李淵注意力,就是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如果李世民再不發動政變,那麼他將徹底淪為輸家。
此時此刻,已經不是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個人打壓秦王府了,李淵對李世民的態度,從猶豫不決,只是為了調和二子之間的矛盾,維持相互平衡的局面,在東都之役後,已經很明顯地偏向李建成了。
這種偏向,對於李淵而言,其實很正常,畢竟帝國的繼承人只能有一個,儲君即立,輕易改弦更張,國家必定動搖,但李世民在政治上,軍事上的威望,已經超過李建成。李淵如果再抱著調和矛盾的心態,那麼局面再難收拾(實際上也已經晚了)。
所以玄武門之變,是一場註定要發生的事情,除非當初李淵沒有起兵造反,或者李建成不是太子,但父子四人之間的矛盾,隨著權力的膨脹激化,實屬正常,說誰挑起的,其實誰都有責任,沒有誰是白蓮花,以對錯的方式解讀“玄武門之變”這樣的封建政變,是沒有任何意義,也不現實的。
那麼話說回來,為什麼李淵在玄武門之變沒多久就直接退位了呢?
這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李淵嫡子一共三人,一下死了倆,剩下的這個還是最強的,就事態的發展而言,幾乎握有天下兵馬半數的李世民,如果與他翻臉,這個大唐怕是不想要了吧,所以從政治角度理性考慮,李世民成為了唯一的繼承人,並且是需要立即上位那種,不然,李世民用什麼去給協助他發動政變“功臣”酬功。
其二,李淵在事變的過程中,算是變相被軟禁,雖然時間短,但是自此之後,宮內衛士已經被換掉了,李淵雖然行動自由,權威也在,但問題是,他已經處於李世民的嚴密監控下,這種環境對於他而言是相當危險的,畢竟李世民發動了政變,也擔心李淵會不會“鬼迷心竅”來個“玉石俱焚”?所以父子之間的隔閡升級成警惕加防備,也合情合理,以及如此,還不如痛快讓位,反正這個皇帝,對於李淵而言,做得痛苦之極,素來重視親情的他,因為皇位兒子們自相殘殺,而自己居然近在咫尺,卻無能為力,實在是太致鬱了。
其三,李建成,李元吉勢力完全被李世民連根拔起,遊兵散勇們都逃到河北躲藏起來了,朝堂之上,再無能夠制衡李世民的力量存在,連李淵的死黨發小裴寂都側面表示這個局面,也只能選李世民了,還能怎麼著,既然朝堂都被李世民幾乎快要掌控了,自己再想搞事情,難道要跟趙主父一樣落個餓死沙丘的結局麼。
-
12 # 希望星晨58298869
太子與齊王同秦王的明爭暗鬥由來已久,在玄武門之變前,唐朝局勢驟然緊張起來,這緣於高祖李淵經過深思熟慮,已暗下決心,要犧牲秦王,成全太子。而此前,出現了很多奇怪的事,擇其一二簡述。
一.玄武門之變歸根到底是誰挑起的!
1.秦王跟太子喝酒,結果秦王突然出現了中毒症狀;過後眾說紛紜,認為是李建成設計下毒的有之,認為李世民自己喝毒後想嫁禍於人的有之,高祖知道此事後,他態度也不明朗,只是叮囑以後兄弟兩都不要喝酒了,這是和稀泥,後來甚至有人認為這事直接與他有關。
2.李淵決定讓李世民去洛陽,也就是分土地給秦王了,足智多謀的太子懂得秦王到了洛陽,無異放虎歸山,到時天高皇帝遠,再也沒辦法程控他了,一旦他日益坐大,高祖駕鶴西去後,秦王一定會犯上作亂;太子靈機一動,向李淵不深不淺地說:秦王的部下聽說要去洛陽了都非常開心,高祖就此打消了這個計劃,足以看出高祖的心有所猜和心有所向。3.當時的太史官報告說:“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說的是太白金星本來的位置在西方,現在太白星在秦的分野出現,而秦又恰好發源於西方,太白金星與秦有一一對應的關係,這預示著秦王要君臨天下了,李淵對此事高度重視,內心強烈不甘,後來伴隨著局勢的風雲變幻,也成為玄武門之變的誘因之一。秦王慌恐了,只有絕地反擊,他向李淵報告說,太子跟宮裡的妃子有染:隋朝的煬帝楊廣在太子時,曾經與老爸楊堅的宮女私透過,後來身敗名裂、導致亡國,秦王此舉意義深遠。李淵下令第二天三個兒子進宮,就此事,當面對質;第二天,發生了玄武門政變。綜上所述,個人認為:歸根到底是李淵挑起的。二.李淵為何很快就讓位李世民了呢?
政變以後,尉遲恭(秦王手下,門神之一)直接武裝入宮了,威風凜凜地往高祖身邊一站,講敘了政變了經過,高祖是明白人,三個兒子已經去了兩個,最後這位自己以前有過排斥的動作,再不主動點、快一點,小命恐怕不保,所以說是“禪讓”,不如說是“被逼”更為確切些。
-
13 # 老夥計162720415
誰先挑起的?可能是世民。世民有兵有將有智囊,並且功蓋建成元吉。在爭世子中優勢在世民方,勝者王敗者寇,老皇帝也要跟著走。這就是皇權的重要與殘酷。
-
14 # 逆流的魚L
玄武門之變談不上是誰挑起來的,因為李建成李世民兩個人為了爭奪皇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階段。
如果李世民不發動玄武門之變,那麼李建成最後也會殺了他只不過李世民下手快,搶在了李建成動手前動手。
李淵則在兩個月後退位,這麼快退位,可以說是身不由己不得不退,同時心灰意冷退位了此殘生。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就是奪取皇位。因此他在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後,馬上派尉遲敬德前往李淵處,就是為了獲取自己兵變的正當性。
當李淵看著渾身是血全副武裝的尉遲敬德站在自己面前,他就已經成為了兒子的傀儡,如果自己不答應兒子的要求,那麼下一個死的就是自己。於是李淵馬上下令將節制軍隊的大權交給了李世民,不久冊封李世民為太子。
李淵知道李世民絕不甘心只當個太子,他沒有那個耐心等自己死繼位,與其讓他製造自己死亡不如主動讓位來保住自己的性命,因此在兩個月後退位。
同時李淵這個皇帝當的委屈,坐視自己的兒子互相骨肉相殘,自己卻一點辦法也沒有,自己也成為兒子的傀儡,與其這樣這個皇帝不當也罷,李世民不是要皇位嗎?給他就是,這樣的皇帝自己當的有什麼意思,因此他選擇了退位。
-
15 # 匹馬戍梁州
我覺得的是當時的太史令傅奕挑起的。
據《新志》記載,武德九年(626)六月,先後在“丁巳”日和第三日的“己未”連續出現了太白經天的天象,且有“在秦分”的預言。這次天象,《舊唐書·天文志》記載說:“九年五月,傅奕奏:太白晝見於秦,秦王當有天下。”
兩次太白經天,一次發生在六月初一,一次六月初三,而玄武門之變發生在六月初四,可以說是太史令對天象的解讀直接影響了李淵,也是李世民不得不反戈一擊。
自武德年間開始,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就開始明爭暗鬥了,先後發生“楊文幹事件”、“張亮事件”等。
李淵對兩派之間就是搞平衡,政治上倚重太子李建成為首計程車族派,軍事上倚重秦王李世民。
及至武德九年,天下已定,隨著竇建德王世充被殺被俘,李唐王朝已經基本沒有敵人了,所以秦王李世民的價值在下降,但是威脅性卻在上升。
李淵對兩派的態度是模稜兩可的,前提是兩派都不能影響他的江山,這也是帝王一貫的做法,讓臣子互鬥,他才是最安全的。
但是這次天降異象,讓太史令的一解讀,李淵有了危機感,李淵在動手之前直接給李世民攤牌了。
《舊唐書》列傳29傅奕傳記載:奕武德九年五月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高祖以狀授太宗。
李世民反應很快,馬上丟擲了太子淫亂後宮的黑料來,把水攪混,果然李淵是安排第二天對質。
這本來就是無中生有的事情,本來就是李世民的緩兵之計,脫身之後的李世民當天晚上就緊急策劃了第二天的玄武門之變。
殺兄弟於前殿,囚慈父於後宮。李世民一出手,就毫不留情,當場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還派渾身是血的尉遲恭威逼李淵下詔把兵權移交給李世民。
李淵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已經失去了自由,如果不放權的話,楊堅的下場就是他的下場。
《舊唐書》列傳29傅奕傳:及太宗嗣位,召奕賜之食,謂曰:“汝前所奏,幾累於我
後來,李世民還對太史令說,你對天象的解讀差點害死他。
-
16 # 青青說史
玄武門之變準確來說是李淵挑起的,因為李淵未能解決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直接的矛盾,而是站在了李建成的立場,直接導致了李世民以為自己大禍將至而做出先發制人的行動!李淵應該負主要責任!
李淵之所以很快讓位,大都是因為他一直在支援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削弱李世民的勢力,檯面上是李建成和李世民水火不容,其實背後應該是李淵在和李世民爭奪大唐的最高權利,李建成只不過是提線木偶!
當李淵得知李建成被殺的訊息,已經意識到他和李建成的關係已經被李世民識破,而李世民派尉遲恭去找正在的遊玩的李淵,沒有對李淵直接下手,還是希望李淵自己退下來,都是在給李淵最後的體面!所以李淵那麼快就同意退位,輕則是說為大唐的江山著想, 其實更多的是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和幸福。
-
17 # 齊江南86
李淵為了穩固太子李建成的地位,防止李世民尾大不掉,開始打壓李世民,激化了兄弟之間的矛盾,一步一步地倒逼李世民暗地籌劃和準備,適時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李淵在李世民已經完全控制了局面,掌控了軍權的情況下識時務地順水推舟,讓位給李世民。
-
18 # 奚譽賢
前言:
感知,太多人對“玄武門之變”,存在著錯誤理解與認知,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歷史事件稱謂為“玄武門之變”呢?而不是,稱為“玄武門事件”?或“玄武門慘案”呢?人們知不知道,玄武門事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個“變”字!這個“變”字,就指:事件的改變、變更、劇情發生了變動!什麼是“變”?知識點:變就是指:謀一事件的謀劃者的預謀事件,成反向發展或蓄謀已久的事件,在方案實施的過程中,計劃被更改了,事件在無預知的情況下,被打亂了,事件劇情被扭轉了,變動了,這就是玄武門之變的真實內涵。
其一、玄武門之變的挑起者
玄武門事件的挑起者,蓄謀者,發起者,實施方案者,決策者,可以肯定的是,太子.李建成!歷史事件的初因,還是因太子.李建成的儲君之位,不保,所導致的惡果,導致了太子.李建成對弟弟.李世民的猜忌與不信任,同時私下得知,其父,李淵,會將儲君之位,傳於李世民。而後,就有了太子.李建成一黨,蓄謀刺殺李世民的計劃,而這一計劃中,刺殺地點,就設計在玄武門!李建成構想的是,在李世民出征洛陽之前的一晚,出掉弟弟李世民。那麼為什麼選擇在玄武門呢?因為第二天是其父,李淵為弟弟.李世民出證洛陽餞行之處,所以李建成也就選擇在玄武門。歷史事件中,也就有了玄武門之變的這一歷史事件。眾所周知,李建成與弟弟.李世民比功績,是無法比擬的,李世民功勳卓越,事態發展到最後,其父李淵,對李世民的封爵都無法用封號繼續封下去了,唯一的就只剩下李淵自己的帝位,而李世民已經到達了封爵頂峰這有步,這是李建成更加不樂意遇見的,所以就有了玄武門事件的蓄謀計劃與實施方案。最後李建成為弟弟李世民挖的坑,結果,李建成自己卻身葬於坑內,這就尷尬的玄武門之變。
其二、李淵讓位於李世民
李淵讓位於自己的兒子李世民,其實是有太多的無奈與選擇。原因一,無力化解自己兩愛子之間,尖銳無可挽回的生死矛盾與相互仇殺。原因二、絕大多數朝臣擁護擁立於李世民。原因三、李世民所有的手下及愛將心腹,只效忠聽命於李世民。原因四、李淵知其子,李世民的文韜武略,二十幾子中,論才能,無人能及。原因五、李淵最終選擇的繼承者,其實就是次子李世民。歷史中,李淵最愛之子,是李世民,曾私下與大臣私聊時,許諾也是將太子諸君之位傳於李世民,而祖宗遺訓家法是立長不立幼,這就使得李淵無從選擇,其後也就迫使李淵在兩子中選其一,繼承者。中國歷史皇帝人物中,李淵是唯一一個有始善終的太上皇。讓位於李世民,也是其父李淵智慧的體現。
-
19 # 賢哥讀歷史
大家好,我是賢哥,玄武門之變李淵是可以阻止的,但為什麼沒有呢,就是李淵站在兩方人馬中的一方,就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立即退位給李世民就可以看出李淵是支援太子站在太子李建成這一方的,只是令李淵沒想到的是最後是李世民贏了,在李淵推翻隋朝建立唐朝成為皇帝的時候,李世民一直都是在外打仗,替父親掃除障礙,而太子李建成則則在長安幫助李淵處理全國政事,而玄武門事變之後,隨著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失敗後,朝廷裡面基本上就是李世民的勢力,從文官到武將都掌握李世民手裡,這時候的李淵手裡的權力基本上就被架空了,而李淵想要再發號施令就要看李世民的臉色了,可以說是個傀儡了,這個時候退位還可以明哲保身,不然後面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所以李淵在得知是李世民獲勝之後,才會選擇退位給李世民,自己也可以安詳晚年,不過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 ,也沒有辜負李淵把天下傳到李世民手裡。
-
20 # 文苼尉
玄武門之變確實是李世民主動發起的,但之前有很多的積怨。
李淵登基建立唐朝,但那時候的中國還是四分五裂,強敵環伺之下唐軍只能東征西討,18路反王、42道煙塵,可見當時的諸侯紛爭亂到什麼程度。
幫助李淵帶兵征討四方的是李世民,在多年的戰鬥中,李世民身先士卒,在軍隊中擁有極大的威望,而且不斷立下赫赫戰功。
李世民的戰功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太子李建成感受到了來自李世民的壓力,因此私底下小動作不斷。玄武門之後,李世民想殺魏徵,當時魏徵是太子李建成的東宮洗馬,魏徵說,你就是動手早了一點而已,要不然死得就是你。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如果李世民不率先動手,很可能就要被李建成收拾了。
李世民一舉殺掉了所有皇位繼承的潛在對手,那時他已經全盤掌握了局勢,李淵退位讓賢也是不得已為之,當個太上皇總比意外死去強。事實證明李淵的心還真大,在後宮無憂無慮,還生了幾個孩子。
回覆列表
謝邀,玄武門之變是雙方在同一時間選擇早朝解決問題,雙方都做了足夠的準備,只不過李世民選擇解決問題的地點是宣武門,李建成選擇解決問題的地點是皇宮太極殿。李世民選擇自己作主解決,李建成選擇由父皇李淵來解決。這就足以說明誰才是合格的政治家,絕不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來判別。李建成還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宣武門校尉已經不是自己的人了,他過於自信,馬失了前蹄。宣武門之內李建成只有兩人,李世民埋伏了精兵。當他發現有問題時,宣武門已經關閉了,他們已經出不去了 只有受死。事情解決以後,尉遲敬德手持大槊滿身血跡,報告說,太子李建成謀反已被秦王處死,李淵就知道怎麼回事,一切按秦王意思辦,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