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文視角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多麼慷慨激昂的詩句!提起辛棄疾,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位名留青史的豪放派詞人。古代的文人墨客雖然不少,但是像辛棄疾寫這樣豪放風格的詞人真的沒有幾個。世人只知道他與蘇軾齊名以及他文學上的造詣,殊不知他還是一位馳騁沙場、鐵骨錚錚的真將軍,一位不折不扣的歷史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時的辛棄疾胸中便有著為國爭光的豪情壯志。祖父常帶著他“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辛棄疾出生在南宋時期的山東濟南,那個時候已經是金朝的地盤了,用現在的話就是出生在白區。辛棄疾的祖父雖然做了金朝的官,但實際上是一位渴望復國的英雄。在他祖父的影響下,辛棄疾在十四歲去參加金朝的科舉考試,就一路注意蒐集情報,為以後的抗金做準備!

    公元1162年,金人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南宋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兩千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起義軍。二十二歲那年,他為俠義、為生死兄弟,更是做出僅率五十騎勇士突闖數萬人敵營,生擒叛徒南歸的壯舉,可謂英雄少年,一戰成名!

    最後,我想用兩句話來形容他,我覺得這兩句話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就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騎馬定乾坤!

  • 2 # 山海仁愛

    公元1140年,山東濟南,四鳳閘村

    一位巨星劃破天際,降臨於此

    他就是——

    辛棄疾

    那時候

    宋金之間頻繁戰爭

    南宋被吊打

    他的家鄉濟南也已被金兵佔領

    辛棄疾

    金兵們,老子早晚neng死你!

    26分鐘前

    辛贊

    辛贊:我的好孫子!有志氣!

    少年時期的辛棄疾

    早已熟讀《孫子兵法》

    而且還練就了八塊腹肌

    從小目睹故土被侵佔的屈辱和痛苦

    又有爺爺在耳邊給他灌輸各種殺敵報國的思想

    辛棄疾很早就立下了

    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

    舉頭西北浮雲,

    倚天萬里須長劍。

    ——《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公元1161年

    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

    想畢其功於一役,徹底終結南宋

    那一年

    辛棄疾21歲

    血氣方剛的英雄少年

    迅速招募起一支兩千多人的隊伍

    跟金軍開打!

    辛棄疾

    金兵現在南下侵宋,大本營正是空虛的時候,我們趁機起義吧!

    耿京

    年輕的老司機!

    娃娃兵1號

    算我一個!算我一個!

    娃娃兵2號

    666,帶我飛!

    耿京是當時的另外一位農民起義家

    辛棄疾決定與他一起合作抗金

    然而沒有想到

    某天夜裡

    耿京卻被叛將張安國所殺害

    這叛徒還帶著五萬人投了金兵!

    辛棄疾怒了!

    他立馬點了50名死士,組成“敢死隊”

    一路衝入五萬人的敵營中

    活捉了叛徒

    這是何等的壯舉啊!

    故事還沒完

    ……

    緊接著

    辛棄疾又奔襲千里

    將叛徒押解到了當時的首都臨安

    當眾斬首,舉國轟動!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23歲

    是人生的巔峰

    也是鬱恨的起點

    回到臨安的辛棄疾並沒能繼續馳騁沙場

    而是開始向文人轉變

    當時的朝廷沒有北伐的意向

    在戰場上吃了虧的皇帝

    覺得在後宮養養花種種草的日子也挺好

    辛棄疾

    你們清醒一點啊!!我這還有好多關於北伐抗金的建議,只要我們堅持,早晚可以幹掉金兵!

    宋孝宗

    你寫的《美芹十論》、《九議》這些我都看過了,小辛文采不錯嘛!

    我是貴族

    動不動就喊打喊殺,我們在這江南過得不也挺好嗎?

    宋孝宗

    算了算了,要不你還是去湖南幫朕管理一下當地的治安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被迫揮手拋下殺敵寶劍的辛棄疾

    轉而把欄杆拍遍

    武能橫刀立馬,文能提筆作詞

    雖無法在戰場上殺敵

    但卻為文壇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以筆為劍,以酒為血,以夢守邊疆。

    千百年後,驀然回首

    他依然是那燈火闌珊下

    遺世獨立的英雄

  • 3 # 走在歷史邊緣的三三

    古人常用文武雙全來形容一個男子的實力,但是,對於辛棄疾來說,文武雙全這個詞還顯得有些蒼白。

    軍事上運籌帷幄,文學上驚才絕豔,同時在兩個不同的領域都能取得卓越成就,這樣的人,古往今來,其實也不多。

    曹操、白起、岳飛、李白等等文武全能,雖然說是文武全能,但是,他們其實偏科嚴重,曹操畢竟還是在軍事上的造詣比較高,而李白就更不用說了,也沒上過戰場。

    所以,辛棄疾是難得的不偏科,而且科科都出類拔萃的。

    辛棄疾出生在宋室偏安的時代,辛家家族人口眾多,無法南遷,辛棄疾祖父辛贊無奈成為金國的官僚。

    小小年紀的辛棄疾就深深明白國破山河在的無奈和痛心,宋人在金人的鐵騎下過著卑躬屈膝的日子,祖父辛贊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向辛棄疾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悶以及渴望背水一戰的慾望。

    一顆光復宋室的種子在少年辛棄疾的心裡悄悄萌芽,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驅除金人,收復國土。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有志之士紛紛揭竿而起,21歲的辛棄疾就是其中的一支義軍的領導人。

    辛棄疾身先士卒,且頗具領導才能,很快他帶領的起義軍就聚集了2000多人。

    但是,他明白,要與金人對抗,單憑他這支義軍隊伍的規模還遠遠不夠。

    他認為,漢人起義軍必須團結起來。

    於是,他帶著自己的起義軍投奔了耿京。

    辛棄疾和耿京領導的起義軍對金人阻礙了金人南侵的步伐,金朝內部權傾朝野的海陵王完顏亮被君主猜忌。

    辛棄疾抓住這個機會,南下與南宋朝廷取得聯絡,達成共識,趁機反擊金人進行北伐。

    就在辛棄疾完成使命返回北方的時候,發現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訊息。

    他一怒之下,率領了50多個起義軍襲擊5萬人的金人部隊,於千軍萬馬之中,活捉張安國,還能全身而退。

    辛棄疾領導的起義軍直接導致了金朝失去最後征服南宋的機會,20幾年後金國被蒙古和南宋兩面夾擊所消滅。

    辛棄疾投奔南宋以後,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籤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迴歸南宋之後,辛棄疾先後擔任過隆興(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撫使、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只是由於辛棄疾的政見與當權者的政見不合,且當時南宋朝廷對“歸正人”(宋代稱淪於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存在偏見,因此,辛棄疾幾次被彈劾、貶斥,他始終鬱郁不得志。

    儘管如此,辛棄疾一直沒有放棄重回戰場的目標,他在擔任湖南安撫使的時候,儘管這個職務跟軍隊一點沾不上邊,他創辦了2500人的“飛虎軍”,當他披上鎧甲,似乎又回到了熱血的少年時代。

    目睹了北方漢人的水深火熱,經歷了戰場上的血肉模糊,如今,回到朝廷的懷抱,辛棄疾目之所及卻是當權者奢靡慵懶的生活作風,臣民偏安一隅只顧爭權奪利的國家風氣,他除了怒其不爭、痛其不戰之外,沒有一點辦法。

    在戰場上馳騁往來、馬上痛快殺敵的人,回到了自己的國家,卻被束縛在文職上,只能透過文學來抒發自己胸中的苦悶。

    因此,下了戰場的辛棄疾,在文學場上,又開闢了屬於他自己的一片戰場。

    寫戰場,“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寫苦悶,“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寫生活,“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寫愛情,“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在前有蘇東坡、李清照的詞壇上,辛棄疾異軍突起,被稱為“詞中之龍”。

    他的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他寫詞的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除去詞方面的成就之外,辛棄疾的文也頗為值得稱道。

    他的政論文與詞一樣,筆勢磅礴,充滿豪情。

    他能用形象的比喻,有力的證據,嚴密的論證,和鞭闢入理的分析,使他的文章具有不容置疑的說服力。

    因此,後人視他為南宋時期政論文的大手筆,只是為詞名所掩,不為人熟知。

    前半生在戰場上叱吒風雲,後半生雖然鬱郁不得志,但他仍然能在文學中尋求安慰,在田園生活中感受樂趣。生活給辛棄疾開了一個玩笑,儘管他一點都笑不出來,但他仍然沒有屈服,他把自己的豪情壯志都寄託在詩詞中,成為南宋詞壇上一顆熠熠明星。

  • 4 # 歷史學習者

    辛棄疾,字幼安,光看名字,倒有幾分李易安的味道,李清照窮其一生尋找安寧之所,可終生難安;老辛幼年多病,名喚棄疾,以期一世安康。老辛終究是不得志,武家出生,最終卻以文為業,說他壯志未酬也好,身不稱職也罷,可他一生熱血不減,武能拿刀定乾坤,文能提筆安天下,他有金戈鐵馬叱吒風雲的豪氣,也有情感炙熱細膩如絲的柔情,亦柔亦剛文武全才。

    辛棄疾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風閘村)人。南宋官員、將領,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早年與黨懷英齊名北方,號稱“辛黨”。青年時參與耿京起義,擒殺叛徒張安國,迴歸南宋,獻《美芹十論》《九議》等,條陳戰守之策。先後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為守臣,平定荊南茶商賴文政起事,又力排眾議,創制飛虎軍,以穩定湖湘地區。由於他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故而屢遭劾奏,數次起落,最終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宰臣韓侂冑接連起用辛棄疾知紹興、鎮江二府,並徵他入朝任樞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辭免。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時獲贈少師,諡號“忠敏”。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 [3]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被稱為「大宋第一古惑仔」辛棄疾到底有多厲害?

    辛棄疾是年齡最小的間諜!辛棄疾出生在南宋時期的山東濟南,那個時候已經是金朝的地盤了,用現在的話就是出生在白區。辛棄疾的祖父可能也是一個間諜,他雖然做了金朝的官,但實際上是一位渴望復國的英雄。在他祖父的影響下,辛棄疾在十四歲去參加金朝的科舉考試,就一路注意蒐集情報,為以後的抗金做準備!

    因為,他雖有出色才幹,卻無明君敢用。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歸正人:宋代稱淪於外邦而返回本朝者為歸正人,即投歸正統之人。這是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下投奔之人的蔑稱。南宋丞相史浩(南宋淳熙五年,史浩出任宋朝右丞相)首先提出,隨後成為南宋對北方淪陷區南歸者的統稱。

    於是,武林高手辛棄疾,一代名將,被荒廢整整四十年。

    辛棄疾之所以有“厲害”的名頭是因為他一生行事的高調張揚。辛棄疾一生閱歷豐富,可謂有故事的人。但是每一次轟轟烈烈之後更久的寂寞便會隨之而來 。而圍繞在這個曾經“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詞客身邊最多的指責是“貪財”、“好殺人”。

    在很多時候我覺得辛棄疾是一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酬心未壯者,他有著大將的風範卻沒有機會一展才華,他有著平定故土的雄心卻只能在自己的詩詞上一抒壯志,辛棄疾的詞厲害到能和北宋第一詞人蘇軾並列為蘇辛,在這個時候他是名滿天下的大文豪,我相信如果給辛棄疾一個機會他絕對會成為為南宋收復故土的北伐大將軍,成為和岳飛一樣聲名振赫的人物,這就是辛棄疾的厲害程度,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大宋第一古惑仔的身份是完全配不上辛棄疾的。

  • 5 # 朝文社

    答:作為無可爭議的“大宋第一古惑仔”,南宋大詞人兼大英雄辛棄疾的“厲害事”,好些都家喻戶曉:比如他在北方誓師抗金的豪邁,獨闖金營處決叛徒的膽略,“沙場秋點兵”的熱血,“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執著。一幕幕颯爽英姿,叫多少後世的粉絲們,不知不覺就跟著燃。

    但比起這讓人熟悉的,那位橫練滿身硬功夫,卻壯志未酬的悲劇英雄辛棄疾來,下面兩件辛棄疾比較“低調”的“厲害事兒”,卻足以讓我們更懂這位“古惑仔”,看清一位更值得後人肅然起敬的辛棄疾。

    首先一個“厲害”處,就是辛棄疾“厲害”的個人生活。

    後人說起辛棄疾,常哀嘆這位大英雄在南宋王朝遭遇的不公排擠。但以仕途來說,作為南宋朝堂上常被歧視的“歸正人”,辛棄疾的官運其實已經很不錯:既做過掌管司法的提刑,也做過掌管一方軍政的安撫使。待遇也是極高,在浙東安撫使任上時,除了有200畝職田,每月還享受11萬錢的工資補貼。退休時還是以“守龍圖閣待制致仕”,憑著“守龍圖閣待制”的身份,每個月就有30萬錢的“退休金”。

    而且千萬別以為,南宋的官員都是這“高待遇”。比比同樣“矢志北伐”的陸游,就知道辛棄疾的“官運”如何。陸游四十八歲那年,才熬到夔州通判的崗位,按說官也不低,薪水卻是極低,外加家裡人口多負擔重,所以“一日祿不繼則無策矣”“直以其窮可哀而已”。單是和這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比,辛棄疾享受的,都是絕對的高官厚祿。

    所以,作為一位享譽中國詩詞史的文學大牛,“高工資”的辛棄疾留給宋代詞壇的,可不止是國仇家恨的吶喊,更有舒適生活裡的恬淡悠閒。比如《鵲橋仙》裡,那“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的熱鬧,或是《清平樂》裡“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的童趣。甚至那“婚嫁剩添兒女拜,平安頻拆外家書”的溫情,還有“疏簾竹簟山茶碗,此是幽人安樂窩”的恬淡,無不縮影了這位大英雄,另一面的鐵漢柔情。

    這一類的記述,不但記錄了辛棄疾人生的另一面,更揭示了一個真諦:辛棄疾,這位“大宋第一古惑仔”,曾多少次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卻也有著普通人的情感,嚮往著普通人都在渴望的幸福。

    這樣的幸福,以他當年在南宋的官位身份來說,可以說觸手可及。甚至,如果他再“懂事”一些,“體察”南宋滿朝文武高官們“偏安”的心態,不那麼積極的嚷嚷“北伐”,他南渡的歲月,完全可以過得更舒坦悠閒。

    但是,即使是這樣的“幸福”,即使是那麼多對家人親情的牽掛,都未曾磨滅他的雄心壯志,更不曾讓他放棄初心。高官厚祿的人生裡,他從未忘記北方淪陷的國土,“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同胞。從未忘記光復山河的心願。因此,也有了他一次次“自討苦吃”般的選擇,從上書到練兵,一次次的失敗,卻又一次次的堅持,有了他“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涼,和從不曾放棄的一生……

    我們常常把英雄,幻想成鐵石心腸的鐵人,或是無所不能的超人。辛棄疾的另一面告訴我們:英雄有著與普通人一樣的情感,以及同樣的脆弱,有著心靈裡同樣柔軟的地方。但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會把這一切扛在心中,為永不忘的家國情懷,以“男兒到死心如鐵”的執著,負重選擇一條“憑誰問,補天裂”的艱難道路。看懂辛棄疾,就看懂多少英雄。

    而與辛棄疾的“私生活”同樣值得一說的“厲害處”,就是他的軍事謀略能力。

    辛棄疾的一身強悍武功,無論生前身後,都強到沒有爭議。但爭議頗多的,卻是辛棄疾的軍事才能。不管在南宋年間還是後世,辛棄疾都遭到了同一類吐槽:你辛棄疾再有決心又怎麼樣?又不看看眼前的形勢。北伐不是空喊兩句就行的,像辛棄疾這種呼喊,就是“無用書生”的空泛議論,南宋聽了才會誤國。

    但對這類論調,1172年擔任滁州知州時的辛棄疾,一句話就能將其砸得粉碎:仇虜(金人)六十年必亡,虜亡則中國之憂方大。

    作為從北方來的“歸正人”,真正上過戰場打過仗的辛棄疾,絕不是誇誇其談的酸腐書生,他親眼見過金國統治下的北方國力民情,對宋金局勢的每一句話,都來自縝密的思考與調查。這一句判斷正是如此。在辛棄疾看來,國力早已是衰退狀態的金人,“國運”也就是這六十年了,但到那時,北方必然有新的強敵崛起,南宋遭受的威脅將比金人大得多——不抓緊時機北伐,沒準就要和金人前後腳亡國。

    而就是在辛棄疾說完這番話六十二年後,窮途末路的金哀宗死於蔡州,曾雄踞東亞大陸的金王朝,在南宋蒙古的聯合夾擊下滅亡。但南宋還沒來得及慶祝勝利,“新敵人”的馬刀就呼嘯殺來,與南宋展開了數十年更加殘酷慘烈的戰爭,直至南宋的末代君臣崖山跳海……

    較真的話,辛棄疾的神預言,比起接下來的歷史,僅僅“誤差”了兩年。只此一條就證明,辛棄疾是一個有著何等睿智眼光的謀略家。

    如果說這個“神預言”,還可以說是辛棄疾“蒙”的。那麼他的另一個遺產,可絕不是“蒙”。矢志收復山河的他,也在用一生在思考:北伐這仗,怎麼打才能贏?當宋孝宗至宋理宗年間,南宋的幾次“北伐”都是傻乎乎往河南撲,把軍隊往人家口袋裡送時,辛棄疾卻精準戳中了其中要害:唯一的北伐制勝之道,就是“我得山東 , 河朔必大亂 , 河朔震亂 , 則燕山可塞南門而守 , 然後恢復則指日可待”。

    概括下來,就是先取山東,再拿下河北,這樣就能避實擊虛,一口氣收復中原。

    如此顛覆當時南宋“北伐理念”的戰略,當時有沒有道理呢?作為實打實的“山東大漢”,辛棄疾對宋金雙方的情況都知之甚深:南宋長期缺馬,步兵軍團扔進中原,可不就容易被圍?但打山東就不同了,一來從江南進軍山東,可以有水路支援,正好彌補步兵的機動性。二來黃河改道之後,河朔地區等於沒了屏障,只要拿下泰山濟南,就是斷掉金人一根胳膊,進軍燕京將一馬平川。

    甚至就連怎麼打,辛棄疾都想好了,南宋完全可以在洛陽、川蜀等方向假裝囤積重兵,擺出大舉進攻關中洛陽的架勢。金人必然會將兵力調到這一線。然後發揮南宋水運優勢,將“精兵銳卒”集中在山東這一線,一鼓作氣拿下……

    辛棄疾這打法靠不靠譜?雖說在南宋年間,由於統治者不思進取,這事兒沒被驗證過,但僅看謀劃環節,顯然就要比南宋簡單粗暴的“符離北伐”“開禧北伐”,都要靠譜得多。

    更給辛棄疾“正名”的,就是幾百年後的明太祖朱元璋,面對依然“引弓之士不下百萬之眾”,坐擁中原以及漠北西南要地的“龐然大物”元王朝。明太祖朱元璋幾乎“完全複製”辛棄疾當年的戰略,就是以精兵直搗山東,一口氣橫掃中原,完成了一場由南向北一統天下的偉業。那摧枯拉朽的一幕足以證明,當年的辛棄疾,曾經以多麼“接地氣”的思考,送給大宋一件被遺棄的寶貝。

    矢志不改的追求,立定腳跟接地氣的努力,負重前行的執著,所謂英雄,正如辛棄疾!

    參考資料:《宋史》、顏家安《論辛棄疾恢復謀略及軍事思想》、張宇《辛棄疾詩歌主題與風格略論》、尋味開封《宋朝官員的退休金》

  • 6 # 華夏問長安

    南宋詞人辛棄疾,很多朋友都很熟悉了。但是絕大多數人熟悉的都只是他的詩,卻不是他的人!然而大家卻不知道,他的人活得遠比他的詩更加精彩。

    一、身在淪陷區,心在大宋朝

    辛棄疾出生在山東濟南,而當時這一區域已經被北方的金國所佔領,南宋小朝廷卻只能是偏安江南一隅。而辛棄疾卻有一位心相大宋的祖父——辛贊。

    辛贊在北方淪陷之後因為家族所累,而沒有跟隨漢人南遷,於是便在金國當了一個官員。然而在辛棄疾成長的過程中,辛贊卻由始至終向其灌輸的是心向大宋,光復漢家河山的思想。正是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在辛棄疾的心中始終將自己視為宋朝的子民,而金國則是永遠的敵國。

    辛棄疾在十四歲的時候便參加了金國的科舉考試,隨後在金國地域遊歷的過程中不斷的蒐集著金國各地的情報,時時刻刻都在為將來起兵反金積極的做著準備。

    此時的辛棄疾雖然年少,但是一顆躁動的心是他已經具備了成為“古惑仔”的潛質!

    二、趁勢而起,成為兩千人的大哥

    一心想要反金的辛棄疾終於等來了他想要的機會。1161年,海陵王完顏亮揮師南下討伐南宋,而在北方常年受到金人壓迫的漢民紛紛起義抗金。在此起彼伏的抗金浪潮之下,辛棄疾也趁勢而起,拉起了一支兩千人的隊伍,在金國的腹地開始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當然,出來混社會自然是要拜大哥的。辛棄疾於是便投入到當時的一名義軍首領耿京的麾下。在耿京麾下,辛棄疾憑藉著自己能文能武的才華很快得到了耿京的重用,成為其麾下最能打的小弟。

    接下來便是傳統的古惑仔橋段,大哥被小人暗算殺死,主角為大哥報仇!

    就在完顏亮兵敗之後,辛棄疾南下與南宋朝廷建立聯絡。不曾想就在他離開的這段時間,耿京竟然被麾下的叛徒張安國所殺,整個起義軍呈現出潰散之勢。辛棄疾在返回的路上得知耿京被害的訊息,做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帶領隨行五十餘人偷偷潛入張安國數萬大軍的營地,並親手砍下了張安國的首級。

    就這樣,辛棄疾帶著張安國的首級南下投奔了宋朝。

    三、從豪放到婉約,映襯的是古惑仔懷才不遇的悲涼

    辛棄疾被定義為南宋豪放派詩人,但是這實際上僅僅只是辛棄疾的一種表象狀態。因為心中對抗金事業躊躇滿志,所以他能夠寫出“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但是,除了上述的豪放情懷之外,辛棄疾同樣也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婉約情懷。

    實際上辛棄疾的詞包羅永珍,大到家國情懷,小到家長裡短,有知己相惜,也有情愛婉轉,而且其詩詞不拘一格,幾乎浸透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之所以其詩詞會有如此多元化的表現,實際上和辛棄疾歸宋之後的狀態有很大關係。

    辛棄疾空有北伐之心,但南宋卻無北伐之志。所以這個時候原本在江湖上叱吒風雲的古惑仔卻沒有了手持雙刀砍人的機會,他只能在彼此傾軋的官場之上起起伏伏,浮沉之間歲月卻已經無情的逝去,只能哀嘆“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 7 # 一棹春風一葉舟

    在人們的印象裡,辛棄疾只是一名偉大的詞人。

    殊不知,他不僅是著名的詞人,他還是一名有膽有識的俠客,是一位大英雄。且聽我慢慢道來。

    辛棄疾在他的詞中說:“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這可不是書生的紙上談兵,而是撫劍感慨刀光劍影的一段往事。

    公元1161年,金人完顏亮大舉南侵。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的濟南南部地區拉了一支二千餘人的隊伍,後加入耿京領導的山東義軍。

    與辛棄疾一塊加入耿京義軍的還有一名叫作義端的僧人,是辛棄疾的朋友。但這個義端突然叛變,“竊印以逃”,這事拖累了辛棄疾,耿京“大怒,欲殺棄疾”。辛棄疾淡定地說:“給我三天時間。”果然不到三天,追上義端的,砍下了他腦袋劍,由此受到耿京的器重。

    後來,起義軍張安國叛變,殺害了耿京。辛棄疾北歸途中聞訊,帶五人疾馳數百里,突襲濟洲(今鉅野),在五萬金兵營中活捉張安國,並帶回將其斬首示眾。

    南宋朝野為之震動。“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聖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

    昔日常山趙子龍在曹營百萬大軍中三進三出,今有辛棄疾金營中視萬人若無物,活捉降將,真英雄也。

    可惜,辛棄疾時運不濟,昏庸的南宋王朝對金人執行了求和政策,辛棄疾被彈劾罷官。

    從此,江湖上少了一個英雄,但詞壇上卻多了一個領袖。

    南宋詞大致分為婉約派和豪放派,婉約派詞人應以李清照為首,而豪放派就當以辛棄疾為宗。

    辛棄疾和李清照在宋詞裡的地位,就像唐詩裡的李白和杜甫一樣,廣為人知。

    他的詞句激昂慷慨,力透紙背,“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

    辛棄疾在詞作中,反覆稱頌與不斷吟詠古代英雄人物,藉助歷史上的英烈豪傑寄託自己的弓刀事業、疆場功名。

    可惜,在那個年代,他註定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只好以詞詠志。

    後來南宋危在旦夕,兵敗如山倒,南宋又想起了辛棄疾。

    他終於有了對金作戰的機會。

    然而,命運再一次和他開了玩笑。任命到達時,辛棄疾早已老病在床,他也沒有力量去完成這個使命了。

    1207年九月初十,已經昏睡了很久的辛棄疾忽然睜開了眼睛,大喊了幾聲“殺賊,殺賊”後,一切歸於了塵土。

    男兒到死心如鐵,終究,他沒能實現殺敵報國夢。

    辛棄疾的一生慷慨悲壯、奮發激昂,一腔報國熱血、一顆憂民丹心均託付於英雄詞,演繹了一場千古文人俠客夢的人生大戲。辛棄疾不只是一個詞人,更是一位大俠!

  • 8 # 奕天讀歷史

    辛棄疾被稱為“大宋第一古惑仔”,應該是某位愛看港臺電影的“熱血”青年,突發奇想的結果吧。不過,這位熱血青年還的確有點歷史知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辛棄疾還真是無愧於“大宋第一古惑仔”的稱號,確實有過人之處,厲害的很。

    “古惑仔”,原本是一個貶義詞,指那些狡猾精明的痞子、小混混之流。但是,在《古惑仔》電影熱映之後,古惑仔又有了熱血、兄弟義氣、生死與共的正面意義。

    按照《宋史》所載,辛棄疾年少時,還真是一位重義氣,不懼生死,熱血報國的“古惑仔”。

    宋金兩國,在紹興議和之後,近20年無戰事。海陵王完顏亮弒君篡位,突然於1161年興兵南侵。金國統治之下的北方漢人,趁機紛紛揭竿而起,聚眾起義,反抗金人。

    年僅22歲的辛棄疾,早已有抗金歸宋之意,就在山東聚集了2000餘人馬,舉起了抗金大旗。濟南人耿京領導著山東地區最大的一支起義軍,自稱天平節度使。辛棄疾率部加入了耿京的起義軍,得到重用,擔任掌書記之職。

    同辛棄疾一同投靠耿京的人中,有一名叫做義端的和尚。義端和辛棄疾是好友,經常結伴出遊。義端突起異心,一天晚間偷了耿京的印信逃跑了。耿京便把怒火遷到了辛棄疾身上。

    辛棄疾面對發怒的耿京,毫無懼色:"丐我三日期,不獲,就死未晚。"

    辛棄疾算定了義端投金人而去,馳馬急追,斬其首而歸。

    厲害吧,22歲的辛棄疾,絕對是熱血青年呀。對待叛徒,絕不心慈手軟,而且是說幹就幹,必除之而後快。

    可是,當辛棄疾返回時,竟發現張安國已經殺了耿京,投降了金國。

    敢殺我老大,辛棄疾怒了。上馬提槍,直入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

    辛棄疾竟然從金國大營之中,將張安國活捉了回來。然後,辛棄疾帶著願意歸宋的耿京舊部,渡過淮河,到達健康,將張安國斬首於市。

    辛棄疾豈止是“大宋第一古惑仔”,比古惑仔厲害多了。辛棄疾熱血、忠義,而且有勇有謀,敢想敢幹,乃真英雄也。

    唐朝大詩人杜甫曾經慨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而辛棄疾因為是在金國統治下的北方出生、成長,所以,並不受南宋朝廷信任,連師都未出過,已經是英雄淚滿襟了。

    南宋朝廷從未啟用辛棄疾帶兵北伐,或者抗擊金軍。辛棄疾的官職也是起起落落,從未受到重用。不過,正因為辛棄疾英雄無用武之地,卻讓辛棄疾成為了宋代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並稱“蘇辛”,存世詞作就達六百餘首。

    辛棄疾為了爭取到帶兵北伐的機會,曾先後向宋孝宗上書《美芹十論》和《九議》,結果都沒有得到重視。辛棄疾在詞中慨嘆:“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辛棄疾一直都沒有忘記恢復舊山河的夙願,還在詞中寫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而在他臨終前,還大聲疾呼:“殺賊!殺賊!”

    最終,辛棄疾沒能成為抗金英雄,而是在滿紙的愛國詞作之中,抱憾而終,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 9 # 紅辰夢劫

    我是紅辰,為您解答。

    南宋歷城(今山東濟南)的辛棄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其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現在有的人評價辛棄疾是古惑仔之說,是因為他的忠義和豪氣,他心懷天下,一心想要飲馬黃河,收復我華夏河山。可惜被南宋懦弱的君臣所掣肘,讓辛棄疾做了文官,滿腔報國熱情只能寄情於詩詞歌賦之中,醉裡挑燈看見,夢迴吹角連營……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山東已經淪陷成為金國屬地,他的爺爺辛贊身在敵國心在宋(可能是南宋間諜),常常給年幼的辛棄疾灌輸民族大義,教他讀書,習武。以致長大後的辛棄疾文可治理國家,詩詞流傳千古,武能在金軍大營中縱橫自如,殺人如探囊取物。

    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後方的漢族人民由於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21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2000人,參加了由耿京領導的反金起義軍。和辛棄疾一起投奔義軍的還有他的把兄弟義端和尚,義端和尚不講義氣,偷了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辛棄疾任義軍掌書記,說白了就是耿京的秘書)連夜出逃,準備去金人那裡邀功請賞。耿京遷怒於辛棄疾,辛棄疾被結義兄弟坑了,怒氣上湧,當場給耿京立了軍令狀,三天之內奪不回帥印,任憑處置。

    話說辛棄疾單槍匹馬去追殺義端,果然在三天內提著義端的人頭回到了義軍大營,引起義軍士卒的熱議,辛棄疾名聲大震,一時間成為了風雲人物。第二年(1162年)得到耿京看重的辛棄疾,去聯絡南宋朝廷,商議改旗易幟的事宜。

    但就在辛棄疾帶著朝廷下發的任命書歸來的路上,卻聽說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了,並帶著部分義軍投靠了金人。辛棄疾怒不可遏,挑了50精兵,衝進金人所在的濟州營。當時濟州營中兵馬上萬,卻抵擋不住辛棄疾一眾人等,辛棄疾迅速衝進帳營,看見張安國正和金人將領推杯換盞,相聚甚歡。辛棄疾手起刀落,砍下張安國的人頭,率眾衝出了濟州營。

    迴歸南宋,他抵抗金人的魄力不光得到宋高宗的稱讚,在宋孝宗繼位後,還一度非常重視他的建議。辛棄疾為了早日收復失地也數次上疏,提出了許多北伐抗金的建議,其中又以《美芹十論》《九議》最受人稱讚。

    然而,滿朝大腹便便,高談闊論的大臣們對辛棄疾的熱血豪情並不感冒,他們現在仍然過著錦衣玉食、妻妾成群的美好生活,為何要去和野蠻的金人去拼命?於是他們開始排擠辛棄疾這個外來戶,拿他在金國出生說事,“你個金國出生的人,難道不知道金人滿萬不可敵嗎?難道讓我大宋軍卒去送死?將我大宋百姓的安危置於何地?”

    強詞奪理的儒家大臣們懟的辛棄疾無言可對,甚至私下編排辛棄疾貪汙軍餉,是個殺人成性的酷吏,拿出以前對付岳飛的手段來對付辛棄疾,辛棄疾的結局雖然不如岳飛悽慘,但是滿腔的報國志向無處施展,只可恨“空悲切,白了少年頭!”

    辛棄疾的詩詞造詣極高,是南宋豪放派詞人代表人物,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

    紅辰說

    在我國曆史上,還有很多像辛棄疾這樣被埋沒的人才,辛棄疾的志向是在戰場上擊敗金人,收復中原失土,可是迴歸南宋後,朝廷卻封了他一個文官。我想辛棄疾一定後悔了(臨死前大呼:“殺賊。殺賊。”),假如他不歸順南宋,自己帶著義軍反抗金人,也許會有更大的作為,你認為呢?

  • 10 # 西大橋下的說書匠

    辛棄疾的詩詞堪稱兩宋時期的頂峰,不能用古感仔定義辛棄疾,他們的格局是不一樣的,大義與小義是有區別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金庸老先生早就說過!辛棄疾是武將裡的大文豪,一句話,文武雙全,豪情萬丈,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屈才了

    我們都知道宋朝的文壇,才子佳人比比皆是,文人墨客各具風采,有人精緻,有人浪蕩不羈,而有人運氣不錯,因為一兩個佳句而名留千古。使這些人的境界就顯得有些單調和狹窄,只有辛棄疾的詞富久讀之下,日漸豐腴。

    辛棄疾年少的時候才學就嶄露頭角,初露鋒芒,卻遭到了妒忌之人的猜忌,面對金兵吞噬的中原大地,他積極抗金可最後也只能於亂世中漂泊沉浮,無奈的他選擇了隱居鄉間不問世間之事,,可是數10年的時間過去了,他心中依然存留這收復河山的那一顆火熱的愛國之心,他的愛國之心從未被歲月的風霜熄滅,但是他知道自己報國無門,只能將一腔愛國之心,繼續於詩詞之上。

    他的詩詞,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使宋詞的文學地位不斷升高,而他的作品一般題材廣闊,善於借鑑歷史典故,表現一種壯志未酬的感慨和報國無門的心境,《九議》和《美芹十論》更表現出它快意時的豪邁與放大,這次與暗粉失意時的堅定與隱忍。辛棄疾的豪放是英氣逼人的那種,放眼天下。筆生動細膩,長影指點江山,成就一時之好。

  • 11 # 任克說

    辛棄疾能有多厲害?這麼說吧,能打的沒有辛棄疾文采好,文采好的沒有辛棄疾能打。

    別看在《青元案》之中的那一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的經典詞句出自辛棄疾之手,就把辛棄疾錯認為是一個文藝男青年,要知道辛棄疾的主業從來都不是文學創作,而是上戰場浴血殺敵。年少古惑仔,長大報國家

    辛棄疾其實是個歸正人,因為辛棄疾的家鄉是在山東,但是在辛棄疾出身的時候早已經是淪陷成為了金人的地盤。所以出生在北地的辛棄疾在身份上存在著不安因素,從小就見識到了漢人同胞被金人欺辱的辛棄疾,一心想要報效國家收復故土,而這也成為了辛棄疾的一生使命。

    所以辛棄疾可謂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各種學習都離不開身,在後人看來辛棄疾就像是個乾瘦的文人,但卻不知道史書所記載的辛棄疾是個不折不扣的山東大漢,體型健碩身材高大,眼神犀利肌肉發達。

    學藝有成的辛棄疾在22歲的時候加入了起義軍,這時候發生的一件事體現了辛棄疾的勇略。當時義軍之中有個叫義端的人物,他和辛棄疾一起入伍,但是卻叛變逃走了,而且還帶走了帥印。起義軍首領怪罪辛棄疾,誰知道辛棄疾立下軍令狀,說自己三天內拿回義端,不然自己就以死謝罪。就這樣辛棄疾日夜狂追,硬生生就是把義端給抓到,並且砍下了他的腦袋。

    而後起義軍中又有一個叫張安國的人,為了保命所以殺了起義軍首領投降金人。辛棄疾氣不過直接是帶人殺進了重重保護的金人營寨,這難度有多麼大呢?先不說守衛森嚴,就是人數上也不是一個量級,辛棄疾只是帶了50人,可金人營寨有著足足五萬人。誰知道辛棄疾就是這麼猛,硬生生把張安國給殺了,並且帶著腦袋去投奔了南宋。

    無奈發展副業,不得重用下的抒情

    然而來到了南宋的辛棄疾更難受了,正好趕上岳飛被陷害而死,主戰派一時間失去了主力,主和派也是佔據了上風。像辛棄疾這種積極分子很快也被皇帝打發去了小地方當官,這讓辛棄疾如何受得了?

    所以為了表達自己心中的鬱悶,辛棄疾留下了太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像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燻得遊人醉,卻把杭州作汴州”;一語言罷簡直是道盡了辛棄疾的心酸。

    但事與願違,南宋沒能給辛棄疾機會,也沒有給辛棄疾發揮的平臺,終於在辛棄疾人生的最後一刻還發出了吶喊“殺敵!殺敵”。只可惜這份心意無人識,惜哉辛棄疾。

    所以辛棄疾武能比岳飛,文能比蘇軾,你說厲害不厲害?

  • 12 # 文生世象

    公元1160年,完顏亮準備大舉進犯南宋朝廷,開始大規模徵丁掠奪。由於天災人禍,北方人民生活困苦,這次又“科役誅求,竭其膏血”。

    不僅僅是對北方漢人如此,包括契丹、女真、奚等民族共徵丁二十四萬,使得民怨四起,金國上下矛盾重重。

    漢、遼起義一時間遍佈整個北方。

    年僅21歲辛棄疾憑藉其敏銳的政治眼光,早就發現金國內部矛盾所在,於是在金軍南下之際,果斷率兵起義。

    所謂“盜賊蜂起,大者連城邑,小者保山澤”。

    起義軍勢力如火如荼,大大小小人數幾十萬之眾,僅耿京部就有二十五萬人,極大的限制了金軍對南宋的作戰。

    辛棄疾不僅僅是戰鬥力彪炳的武人,同時也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文人,但他不同於傳統地主階級,他投奔農民起義領袖耿京,甘願受耿京部的節制與領導,力求將起義力量最大化。

    作為義軍中唯一的文人,做了耿京的掌書記,出謀劃策,聯絡各方力量。使得義軍發展更具組織,更有戰略。

    這也表現了他起義的目的,就是單純的為了救國,為了民族大義,而不是政治投機分子,為了爭權奪利榮華富貴。

    此時金國內部政治鬥爭激烈,完顏亮被殺,完顏雍繼位。開始對北方農民義軍進行打擊。

    此時的南宋朝廷,但凡有一點遠見卓識和勇氣,就不會睜眼看著義軍承受金軍的圍剿,而不予支援。

    當時的形式,宋軍北上,即便戰役上失敗,也必然在戰略上取得成功。收復故土,不是不可能。

    辛棄疾看到這一戰略機遇,向耿京提出南歸,投奔南宋朝廷,獲得支援,南北夾擊,必然能取得勝利。

    耿京同意於是派賈瑞和辛棄疾南下覲見宋高宗。

    然而辛棄疾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整個南宋上下已經沉迷於和平安樂,無心再戰。

    不僅如此,宋高宗不修武備,打擊主戰派,輿論上消磨軍民抗戰復土的心氣。

    可以說是君臣上下苟安一隅,毫無進取之心。

    宋高宗假模假樣的打發了辛棄疾等人,又是封官,又是封職,對於南北聯合出兵,隻字未提。

    就在此時前線傳來噩耗,起義領袖耿京被部下叛徒張安國刺殺。張安國攜帶耿京頭顱投奔金軍,一時間,義軍群龍無首,在金軍的打擊下,土崩瓦解。

    叛徒張安國為了一己榮華富貴,幫助金軍解決了心頭大患,北方最大的起義力量就此消散。

    辛棄疾悲憤交加,怒從心起,不顧南宋方面的勸阻,毅然率領五十人北上。馳馬直奔金軍大營,五十人的輕騎隊直接衝進金軍五萬人駐守的軍營,並準確找到中軍大帳。

    此時的張安國和金軍頭領正在內部喝酒慶功,聽聞下人稟報,說有個人高馬大的人要見張安國,有要事向他稟報。張安國毫無疑心,便隨之走出。

    辛棄疾見到張安國後,把他直接橫跨在馬背,帶著五十餘人又衝出金軍大營,星夜未停,趕到臨安,交予南宋朝廷,並將其斬首示眾。

    金軍幾萬人全程都沒有反應過來,人就這麼在眼皮底下被擄走,“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不過如此。

    這一傳奇壯舉名垂千古,展現了辛棄疾機智、勇敢和不平凡的軍事才能。極大了振奮人民計程車氣。

    波瀾壯闊的戰鬥生活,對辛棄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創作風格也深受感染。

    揮羽扇,整綸巾。少年鞍馬塵。如今憔悴賦《招魂》,儒冠多誤身。

    ——阮郎歸

    在我國像辛棄疾這種有著戰鬥生涯的文人是不多見的。他的作品也多與國家民族有關。他投奔南宋後多次主張北上收復故土,主張練兵。

    但投降派佔據了朝廷的主流,許多像他一樣的主戰派,都被打壓,武人地位極差。久而久之,辛棄疾看透了朝廷上下,偏安一隅,不思進取。北方南歸的百姓也逐漸喪失了當初血性與士氣。

    眼看復國無望,空有一腔熱血,一身本領的辛棄疾,整日鬱鬱寡歡。詩歌創作也沒有了當初的朝氣蓬勃。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13 # 史不知味
    醉裡挑燈看見,夢迴吹角連營。

    我們對辛棄疾最熟悉的定位也許是南宋豪放派詞人,與蘇軾並稱“蘇辛”,不過辛棄疾的才華可不止於宋詞。辛棄疾雖然生於金國,可是心屬宋朝,最後毅然南歸,不過辛棄疾在南宋卻算不上被重用,皇帝忽然想起他了便見見他,見完了又將他踢到地方上去了,這讓辛棄疾鬱悶不已。辛棄疾在軍事上還是很有天賦的,給皇帝提過不少好建議,當時皇帝聽完也覺得很好,可是呢,皇帝覺得好卻不代表會用,因為皇帝忙著議和。這也是辛棄疾主張收復中原以及為此所擬策略被視為“激進”,而他本人亦得不到皇帝重用的原因。

    可是,這位辛大詞人可不簡單,即使在晚年也很熱血,寫下那首“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破陣子》,而且他在年輕的時候,也確實熱血過。

    “乃約統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

    公元1161年,金國皇帝完顏亮率兵徵宋,奪得宋朝大片疆土,不過後來完顏亮卻被自己手下的將領殺了。山東人耿京起兵反抗金國的統治,聲勢很大,於是辛棄疾便去投奔耿京了,在耿京手下當掌書記。在這段時期裡,辛棄疾不斷地勸說耿京,希望耿京能夠率眾南歸宋朝。耿京沒讀過什麼書,心裡想的可沒有辛棄疾這麼偉大,更多是為了自保,不過在辛棄疾愛國情操的不斷薰陶下,最終同意了辛棄疾的說法——歸宋。

    紹興二十三年,耿京派辛棄疾去宋朝商議南歸事宜,得到了宋高宗趙構的親自接見,最終辛棄疾完成使命,意氣風發地回到山東。可是這時卻發生了一件讓他驚愕不已的事,耿京竟然已經死了!怎麼死的呢?耿京手底下有個將領,名叫張安國,張安國知道耿京在與辛棄疾籌謀歸宋,心想自己這點本事到宋朝肯定得不到什麼好處,不如拿點東西與金人換點政治利益,拿什麼呢?正是耿京的人頭!於是張安國密謀殺了耿京,然後拿著耿京的人頭投降了金國,果然得到了金國的善待。

    回到山東的辛棄疾聽聞耿京已經被張安國殺了,是又氣又怒,然後又想到,耿京死了,自己要怎麼給朝廷答覆,他總要給朝廷一個說法的。於是集合軍中將領商議此事,最後商量出來的結果估計誰也想不到吧?

    辛棄疾帶著五十多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闖入敵營,當時張安國正與金國將領把酒言歡,辛棄疾闖進去綁了張安國馬上就跑,金人完全懵了,等反應過來以後,馬上派兵去追辛棄疾,可是卻已經晚了。你敢想象五十幾個人闖入擁有成千上萬兵力的敵營抓人是什麼情形嗎?

    這樣的辛棄疾夠熱血嗎?夠厲害吧?

  • 14 # 社會主義小書童

    這個問題誰提的?

    把辛棄疾比古惑仔?你陳浩南看多了,還是山雞看多了!

    懶得理你,沒文化就不要調侃文化人,還撿最硬的惹!

    不說了,回答這個問題絕對是浪費感情。886

  • 15 # 磊1569924

    古惑仔???敢問哪位叫獸磚家稱呼辛棄疾為“古惑仔”??作為史上少有的文武全才就讓你們這麼貶低侮辱?提問題的你腦子進水啦?????沒文化也要有個限度吧!!

  • 16 # 錦翼

    扯淡!

    辛棄疾怎麼是古惑仔?

    古惑仔是什麼人?橫行不法,砍砍殺殺,哥們義氣,吃喝嫖賭。

    辛棄疾是什麼人?一心驅除韃虜,收拾河山,奈何鬱郁不得志,寄情文字,寓心田園。

    說他是古惑仔,可能是因為他做武將的一面。

    驅除韃虜,是因為他受不了做亡國奴,不堪忍受異族的凌辱和驅使。

    憑的是一腔男兒血,只為家國尊嚴。

    有人偷了起義軍的大印。

    他孤身追趕,斬殺叛軍,奪取帥印。

    他不為錢財,不為名利,只為忠義,對家國的忠義。

    正因為對家國忠義,他才說服起義軍首領歸附南宋朝廷。

    他受命聯絡,歸來卻見首領被殺。

    面對人心渙散,他大喝一聲,必殺此賊,帶兵追趕。

    終將叛徒擒拿,帶回杭州,交朝廷定奪。

    這一年他才二十三歲。

    他活了六十七歲,就從這一年斷了他的戎馬生涯。

    從此以後,他在南宋朝廷下活了四十餘歲,非常尷尬的歲月。

    但是他沒有苟且活著,他從未放棄過他的雄心。

    一有機會,他就厲兵秣馬,隨時準備北上。

    讓他去湖南當個安撫使,本來是一個地方小官。

    他卻創造了一支“飛虎軍”

    建軍之日,連日陰雨,無法燒瓦建房。

    他就要長沙市民,每戶送瓦20片,立付現銀,兩日建成營房。

    這幹練的工作作風,是哪一個古惑仔能比的?

    發生叛亂,朝廷讓他前去平叛。

    他完成任務,卻向皇帝上書,造反都是官家逼迫,不治理官家,必然更多叛變。

    這見識,是哪一個古惑仔能比的?

    但是四十年他被皇帝閒置了二十年。

    這二十年,他把自己的理想寫到詩詞裡。

    他寫自己的雄心:

    “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

    更多的是寫自己的無奈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他滿腹經綸,《美芹十論》到老來,只能換成種樹書。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做農家種樹書。

    沒有他,我們現代漢語要遜色幾分吧。

    請大家以後不要用古惑仔這樣的詞語來形容我們的詩人,其實除了辛棄疾,我還見過有人說李白是古惑仔。

    用這種貼便籤的形式,把我們的文化簡單化,平面化。

    也讓我們歷史的偉人矮化,庸俗化。

    或許這樣的詞語來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如果我們的文化只能這樣降格才能引起關注,豈不是中華文化之悲。

  • 17 # 一蓑煙雨任平生127702778

    首先人家文武雙全,不是古惑仔。再一起,人家共五十人就敢去劫萬人的金兵營寨抓漢奸,比起甘寧,張遼也毫不遜色。

  • 18 # 有書共讀

    古惑仔在人們的言談之中多少帶有些貶義,被當作是‘壞蛋’的代名詞,但是辛棄疾被稱作“大宋第一古惑仔”。

    在我看來,這個稱呼散發著熱血暖意,並無貶義,反而是一種對辛棄疾抱有崇敬,喜愛之意的稱呼。

    這個“大宋第一古惑仔”到底有多厲害呢?

    一句話,辛棄疾,文能提筆與文豪蘇軾並肩,武能上馬率軍殺金兵。是厲害的角,別羨慕,他是個傳說。

    傳說辛棄疾生於金國,出生時,家鄉濟南已經淪陷,他的父親不久就戰死沙場,由爺爺辛贊帶大。

    辛棄疾的爺爺當時是開封的市長,一心想要抗金,收復中原。

    可那時他老了,就寄希望於孫子身上,他希望孫子辛棄疾能成為像西漢名將霍去病那樣的猛將,於是給孫子取名:辛棄疾!

    辛棄疾從小習武練劍,飽讀詩書,不負爺爺的厚望,成為了一個全能人才,下面我們來看看他有多大能耐:

    一、少年辛棄疾是007-詹姆斯·邦德

    辛棄疾少年去燕京趕考,藉此機會,他到金國的首都去摸探軍情。

    他考完試,一個人滿城的轉悠,把金國的高管住所,軍營位置,政府要員之類的情報統統摸透了,還繪製了一副地圖,為以後的抗金做好充分的準備。

    好一個了不起的007。

    二、青年辛棄疾義斬義端

    我追,我追,我追追追!月光下,22歲的辛棄疾血氣方剛,對一個人窮追猛追,他追誰?美人嗎?

    不是!他追一個和尚,一個偷了抗金義軍印信的和尚,他叫義端。

    事情是這樣的:紹興三十一年,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再也忍無可忍,終於扛起了反金大旗。

    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

    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22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耿京看中辛棄疾的文才,給他當個掌管軍印的文官。

    其中與辛棄疾拜過把子的小和尚守不了清規戒律,受不了在義軍裡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裡邀功。

    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別人,只得拿辛棄疾問罪。出現這樣的事情,辛棄疾自己也是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追了大半夜,後來埋伏在了義端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

    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那義端和尚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個箭步竄了出來,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當義端的頭顱被扔到耿京面前的時候,義軍的陣營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歡呼。

    一些娃娃兵狂喊“威武,阿疾!”。

    耿京只給了他幾個字“年輕的老司機!”這是何等精煉的讚譽!

    三、辛棄疾是再世趙子龍

    27歲的“大宋第一古惑仔”辛棄疾,把欄杆拍遍,萬軍陣中取敵人首級,實乃文武兼備的英雄。

    耿京和辛棄疾一直有收復中原的雄心,但他們的義軍中出了個叛徒張國安,他跟幾個同夥,趁耿京在大帳睡覺的時候,將其亂刀砍死,一時義軍內部人心渙散。

    辛棄疾氣得差點噴血,欲除張賊而後快。

    他率領50名騎兵夜襲金營,於數萬敵人中,活捉了叛徒張安國,並連夜狂奔千里,將其押解到臨安正法。

    這不是趙子龍再世又是什麼?

    四、辛棄疾是豪放詞派的大V。

    辛棄疾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朝廷卻反應冷淡。辛棄疾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辛棄疾看懂了南宋統治者的怯懦,知道靠武是難成大業了,鬱悶攻文,大書特寫詞,他的詞作深受人們的喜愛,是南宋的大V。

    後人對他的評價,“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豪放詞,他有《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沙場秋點兵……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清新情趣的詞作也可以寫,他有《清平樂》。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也可以來點婉約沉鬱,他有《青玉案》。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總之,辛棄疾一言不合就開寫,不管他手中拿的是劍還是筆,他永遠在作戰。

    世界虐他千百遍,他仍愛其如初戀,一個古惑仔,就該永不言敗!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 19 # 貓眼觀史

    說辛棄疾是古惑仔也不是空穴來風,因為他確實幹了古惑仔乾的事,在我們的現代人的眼裡,辛棄疾就是個書生,可是每每讀他的詩詞總覺得不是一個文人雅士所能寫出來的。能文能武,南宋時期的雙料“冠軍”!

    一:文能提筆安天下的古惑仔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就這種詞讀起來蕩氣迴腸,雖然這是描述他人,但毫無疑問古惑仔最喜歡的就是吹牛,想當年我拿著西瓜刀,從南天門砍到北天門……!同時也是豪放派的鼻祖。作為有文化的古惑仔,發起火來連自己都怕。

    那麼辛棄疾有哪些行為可以和古惑仔媲美?

    南宋監察御史王藺稱辛棄疾:“臺臣王藺,劾其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說辛棄疾這個人用起錢來就像撒沙子一樣,殺起人來就像割草一樣。你看看這完美的符合了古惑仔的要求。據說辛棄疾年輕時在北方義軍中曾單人獨騎殺了偷盜義軍大印的和尚義端。也率領過五十騎突襲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的壯舉,這些都證明他就是一個不貪生怕死、勇敢果斷的一位“古惑仔”。

  • 20 # 漫談中國史

    評價辛棄疾 我覺得梁衡先生的《把欄杆拍遍》足以。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這也註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資料裡,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地殺過幾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於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後又與耿京為首的義軍合併,併兼任書記長,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並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幹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

    但世上的事並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後,他手裡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以一個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的形像留存在歷史上和自己的詩詞中。時隔千年,當今天我們重讀他的作品時,仍感到一種凜然殺氣和磅礴之勢。比如這首著名的《破陣子》: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 兵。 馬做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我敢大膽說一句,這首詞除了武聖岳飛的《滿江紅》可與之媲美外,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裡,再難找出第二首這樣有金戈之聲的力作。雖然杜甫也寫過:“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軍旅詩人王昌齡也寫過:“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但這些都是旁觀式的想象、抒發和描述,哪一個詩人曾有他這樣親身在刀刃劍尖上滾過來的經歷?“列艦層樓”、“投鞭飛渡”、“劍指三秦”、“西風塞馬”,他的詩詞簡直是一部軍事辭典。他本來是以身許國,準備血灑大漠,馬革裹屍的。但是南渡後他被迫脫離戰場,再無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杆,只能熱淚橫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水龍吟》

    誰能懂得他這個遊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裡發出的卻是一聲悲愴的呼喊。他痛拍欄杆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我曾專門到南京尋找過這個辛公拍欄杆處,但人去樓毀,早已了無痕跡,唯有江水悠悠,似詞人的長嘆,東流不息。

    辛詞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層的不同,是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塗抹而成的。我們今天讀其詞,總是清清楚楚地聽到一個愛國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訴,一次一次地表白;總忘不了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棄疾南歸後為什麼這樣不為朝廷喜歡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於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這首小品正好刻畫出他的政治苦悶。他因愛國而生怨,因盡職而招災。他太愛國家、愛百姓、愛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煩他,忌用他。他作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閒置一旁,而在斷斷續續被使用的20多年間又有37次頻繁調動。但是,每當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機會,就特別認真,特別執著地去工作。本來有碗飯吃便不該再多事,可是那顆熾熱的愛國心燒得他渾身發熱。40年間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閒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地嘮叨,一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幹,練兵、籌款,整飭政務,時刻擺出一副要衝上前線的樣子。你想這能不讓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煩?他任湖南安撫使,這本是一個地方行政長官,他卻在任上創辦了一支2500人的“飛虎軍”,鐵甲烈馬,威風凜凜,雄鎮江南。建軍之初,造營房,恰逢連日陰雨,無法燒製屋瓦。他就令長沙市民,每戶送瓦20片,立付現銀,兩日內便全部籌足。其施政的幹練作風可見一斑。後來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裡招兵買馬。閩南與漠北相隔何遠,但還是隔不斷他的憂民情、復國志。他這個書生,這個工作狂,實在太過了,“過則成災”,終於惹來了許多的誹謗,甚至說他獨裁、犯上。皇帝對他也就時用時棄。國有危難時招來用幾天;朝有謗言,又棄而閒幾年,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節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別看他飽讀詩書,在詞中到處用典,甚至被後人譏為“掉書袋”。但他至死,也沒有弄懂南宋小朝廷為什麼只圖苟安而不願去收復失地。

    辛棄疾名棄疾,但他那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麼疾病?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這是我們在中學課本里就讀過的那首著名的《菩薩蠻》。他得的是心鬱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搗殘堪吐。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

    (《永遇樂》)

    你看“艱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麼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閒置,要不就是走馬燈似地被調動。1179年,他從湖北調湖南,同僚為他送行時他心情難平,終於以極委婉的口氣嘆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魚兒》:

    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春且住!見說道,天涯芳草無歸路。怨春不語。算只有畫簷蛛網,盡日惹飛絮。 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君莫舞,君不見,玉環飛燕皆塵土。閒愁最苦。休去依危樓,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據說宋孝宗看到這首詞後很不高興。梁啟超評曰:“迴腸蕩氣,至於此極,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長門事”,是指漢武帝的陳皇后遭忌被打入長門宮裡。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著那許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罈子。今天我們讀時,每一個字都讓人一驚,直讓你覺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淚。確實,古來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紙山。但有哪一首,能這樣委婉而又悲憤地將春色化入政治,詮釋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舊文人寫濫了的題材,有哪一首能這樣深刻貼切地寓意國事,評論正邪,抒發憂憤呢?

    但是南宋朝廷畢竟是將他閒置了20年。20年的時間讓他脫離政界,只許旁觀,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詞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種芙蓉!”這有點像宋仁宗說柳永:“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淺斟低唱了,結果唱出一個純粹的詞人藝術家。辛與柳不同,你想,他是一個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痛拍欄杆,大聲議政的人。報國無門,他便到贛南修了一座帶湖別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先生杖屨無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鷗鷺,今日既盟之後,來往莫相猜。白鶴在何處,嘗試與諧來。 破青萍,排翠藻,立蒼苔。窺魚笑汝痴計,不解舉吾杯。廢沼荒丘疇昔,明月清風此夜,人世幾歡哀。東岸綠蔭少,楊柳更須栽。

    (《水調歌頭》)

    這回可真的應了他的號:“稼軒”,要回鄉種地了。一個正當壯年又閱歷豐富、胸懷大志的政治家,卻每天在山坡和水邊踱步,與百姓聊一聊農桑收成之類的閒話,再對著飛鳥游魚自言自語一番,真是“閒愁最苦”,“脈脈此情誰訴”?

    說到辛棄疾的筆力多深,是刀刻也罷,血寫也罷,其實他的追求從來不是要作一個詞人。郭沫若說陳毅:“將軍本色是詩人”,辛棄疾這個人,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詞是在政治的大磨盤間磨出來的豆漿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被棄中受煎熬。作為封建知識分子,對待政治,他不像陶淵明那樣淺嘗輒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樣長期在任,亦政亦文。對國家民族他有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煉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所以隨時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閒,大起大落,大進大退。稍有政績,便招謗而被棄;國有危難,便又被招而任用。他親自組練過軍隊,上書過《美芹十論》這樣著名的治國方略。他是賈誼、諸葛亮、范仲淹一類的時刻憂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塊鐵,時而被燒紅錘打,時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說他是豪放派,繼承了蘇東坡,但蘇的豪放僅止於“大江東去”,山水之闊。蘇正當北宋太平盛世,還沒有民族仇、復國志來煉其詞魂,也沒有胡塵飛、金戈鳴來壯其詞威。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會、民族、軍事等矛盾)所擠壓、扭曲、擰絞、燒煉、錘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詩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風的鼓盪下,才能飛翔,才能燃燒,才能炸響,才能振聾發聵。學詩功夫在詩外,詩歌之效在詩外。我們承認藝術本身的魅力,更承認藝術加上思想的爆發力。有人說辛詞其實也是婉約派,多情細膩處不亞柳永、李清照。

    近來愁似天來大,誰解相憐?誰解相憐?又把愁來做個天。

    都將今古無窮事,放在愁邊。放在愁邊,卻自移家向酒泉。

    (《醜奴兒》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醜奴兒》)

    柳李的多情多愁僅止於“執手相看淚眼”、“梧桐更兼細雨”,而辛詞中的婉約言愁之筆,於淡淡的藝術美感中,卻含有深沉的政治與生活哲理。真正的詩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於無聲處炸響驚雷。

    我常想,要是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鍊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歷史的風雲,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感情的澆鑄,藝術的昇華,文字的錘打,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腦海,翻騰、激盪,如地殼內岩漿的滾動鼓脹,衝擊積聚。既然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槍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腦地注入詩詞,化作詩詞。他並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於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說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縫裡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杆,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柺杖,別是一種價值。但這前提,你必須是一棵樹,而不是一棵草。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後掰開嚼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自號“稼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詩,是隨便什麼人就可以寫的嗎?詩人,能在歷史上留下名的詩人,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當的嗎?“一將成名萬骨枯”,一員武將的故事,還要多少持刀舞劍者的鮮血才能寫成。那麼,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藝術魅力的詩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時代的運動,像地球大板塊的衝撞那樣,他時而被夾其間感受折磨,時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靜思考。所以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盪,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戰片裡,戰機擺脫導彈時在山中飛行,接近山體時拉高,導彈撞山爆炸,這現實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