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影子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趙、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個劉姓諸侯王發動叛亂,即“吳楚七國之亂”。這場叛亂是皇帝與諸侯王矛盾的大爆發,最終以漢景帝的完勝告終。

    奇怪的是,漢景帝之所以能取得最後勝利,梁王劉武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以一城之地拖住了吳楚大軍的主力,功勞僅次於周亞夫。那麼同為諸侯王的梁王為什麼要堅定地支援漢景帝呢?

    首先,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弟弟,與皇帝的親緣關係遠勝於那七個都快出五服的諸侯王。因此漢景帝的削藩行動並沒有針對梁王劉武,支援七國叛亂只能讓梁王劉武的地位下降。

    其次,梁王劉武的母親竇太后是影響很大的女強人,而且非常寵愛小兒子劉武,一直想讓劉武繼承哥哥漢景帝的皇位。但這個想法違反父死子繼的禮法制度,遭到了漢景帝和群臣的反對。

    不過只要梁王劉武的政治實力足夠大的話,還是有可能壓制群臣的反對並迫使漢景帝就範。而“吳楚七國之亂”無疑是梁王劉武積攢政治資本的絕佳機會,立下大功自然皇位可望。

    正是志在皇位的動力讓劉武頑強地頂住七國叛軍最強的攻勢,從而為周亞夫的決勝反擊奠定了基礎。而劉武的政治實力在七國之亂後確實迅速增長,甚至在某些方面能與漢景帝分庭抗禮。

  • 2 # 真正鱷魚不哭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他親弟弟吔!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與孝景帝同母。母,竇太后也。《史記·梁孝王世家》

    假如叛亂七國推翻了漢景帝,能給他什麼好處,能推選他當皇帝嗎?還是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也幹了他?

    而且漢景帝對這個弟弟也比較喜愛:

    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十一月,上廢慄太子,竇太后心欲以孝王為後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關說於景帝,竇太后義格,亦遂不復言以梁王為嗣事由此。

    雖然皇帝酒後戲言當不得真,最後也沒有成為事實,但當時關係好是不假的。梁王當然也肯為哥哥拼命。

  • 3 # 名人史海觀心閣

    西漢時期的“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因為漢景帝對他的一句承諾,因此力挺漢景帝,在“七王之亂”中立下了大功。

    劉武(?-公元前144年),西漢梁國諸侯王,漢文帝劉恆嫡次子,漢景帝劉啟同母幼弟,最受母親竇太后寵愛 。劉武封為梁王的時候,基本上只在自己的封地活動,沒有什麼非分之想,因而漢景帝也非常疼愛梁王這個弟弟。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時,劉武進宮赴了母后和皇兄的家宴。一家子喝到興頭上,漢景帝劉啟對梁王劉武說:“千秋萬歲後傳於王。”劉武聽後非常激動,兄弟倆又繼續推杯換盞,竇太后很是高興。

    七王之亂

    不久,漢景帝聽從寵臣晁錯的建議,對一些不聽話的諸侯王實行了“削藩令”,結果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膠東王劉雄渠、膠西王劉卬、菑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共七國,率二十萬大軍,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口號,高舉反漢大旗,從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向最近的梁國進軍。他們七國君主為了自己的私利,不僅驅趕和殘殺百姓,還故意挑起戰火、犯上作亂,破壞了原本安定和諧的局面。那時再加上他們勾結匈奴,遭到了百姓的一致反對。

    漢景帝不想生起戰事,只好揮淚斬殺晁錯,又馬上封袁盎為“和平大使”,去吳國進行“議和”談判。但七國已經不打算停止戰爭,袁盎無功而返。漢景帝沒有別的選擇,只能號召將士奮力殺敵,鼓舞將士們計程車氣,嚴懲參加叛亂的官吏。

    漢景帝封周亞夫為“平亂大元帥”,周亞夫經藍田出武關,迅速向軍事重地滎陽進軍。

    而這時,吳、楚兩國先攻擊了梁國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殺死了數萬人。梁王劉武只好死守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得知周亞夫的軍隊到了滎陽後,立即就派人送去了求救信。

    然而,周亞夫因為有戰術上的考慮,依然沒有去解決梁王的燃眉之急。劉武只能據守睢陽(今河南商丘),他本來不打算摻和到戰爭中,但是一來戰事已經迫在眉睫,不迎戰的話,很快就會被其他諸侯國幹掉;二來他對皇兄劉啟給他的承諾很感動,也很期盼,因此,他才命韓安國、張羽等人為大將軍,抵抗著吳、楚大軍。

    吳、楚大軍受阻,不敢越過樑國向西進兵,就這樣和太尉周亞夫等人僵持了三個月。拖住了吳、楚的主力軍,才使周亞夫有了戰略機會。周亞夫趁機領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軍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最終大破吳、楚聯軍。這也讓劉武為平叛七國之亂立下了大功。

    這次“七王之亂”一共歷經了三個月就結束了,參與叛亂的諸王自盡的自盡,被殺的被殺,百姓又漸漸恢復了正常的生活。

    帝位之爭

    劉武平叛有功,漢景帝和竇太后都重重地犒賞了他。到了後來,劉武的財富甚至比京師還多。他還獲得了皇帝的旗幟,可以與皇兄共享車輦。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劉武心中始終惦記著劉啟的那句承諾,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然而,漢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在竇太后的侄子、大將軍竇嬰的堅決反對下,以高祖之製為由,劉啟把太子之位傳給了庶長子劉榮。劉武心中的怨憤難平,但這時他還不好發作,只能靜待時機。

    竇嬰:“全國者,高祖全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故得擅傳梁王!”

    3年後,劉武終於盼到太子劉榮被廢,這又讓劉武再次看到希望。一向偏愛劉武的竇太后這時也不停地催促劉啟,逼他履行當初的承諾,這也讓劉啟感到不快。這次,又受到袁盎等大臣的奮力阻擋,竇太后也暫時停下了催促,劉武上位的事只好不了了之。

    眼見唾手可得的天子之位成了泡影,劉武義憤填膺。在心腹羊勝、公孫詭的攛掇和一番出謀劃策下,他決定了報復。

    劉武首先派出刺客把袁盎殺掉了。這一舉動太過明顯,景帝很快就對劉武產生了不滿,派出了朝廷的使者陸續去梁國調查。竇太后得知小兒子劉武犯下滔天大罪之後,她索性絕食日夜哭泣、不眠不休,以此要挾景帝。景帝為了盡孝道,便將羊勝、公孫詭定罪結案。至於弟弟劉武的罪行,就不予追究了。

    兄弟情斷的根源

    劉武雖然沒有被處罰,但是,他和劉啟之間的兄弟情分到此就基本結束,他也再沒有出入同車的殊榮了。

    劉武之所以要想當皇帝,也是景帝一時戲言引發的。竇太后疼愛幼子心切,也抓住劉啟的一句笑談不放,其實也是在無形中助長了劉武的野心。劉武如果能靜下心來仔細分析,能把自己的身份擺正,不輕易被人攛掇,也就不會利令智昏、出現那麼大的落差了。

  • 4 # 趣談漢史

    “七王之亂”發生在漢景帝統治時期,這場叛亂予頭直指景帝的寵臣晁錯,即景帝的老師,“七國之王”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口號,晁錯是提出削藩之令,觸動了諸侯王的利益。但是實際上是吳王劉濞為首的反王,藉機報殺子之仇想奪取帝位。因為吳王與景帝有殺子之仇,當初,景帝為太子之時,曾與吳王的兒子下棋,二人為了爭棋發生予盾,太子一怒之下用棋盤砸死吳王的兒子。從此,吳王憎恨太子,所以說吳王是藉機報仇。

    哪麼梁王劉武也是諸侯王,為什麼不反景帝?反而力挺景帝呢?俗話說的好,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梁王和景帝是一胞之胎,他能反對自己的哥哥嗎?景帝對梁王非常好,在景帝還沒有孩子時。景帝想百年之後把帝位傳給弟弟,後遭到眾臣反對,景帝這才放棄念想。梁王在七國之亂時以一城之力,死死的托住了七國叛軍的程序,為平叛七國之亂贏的寶貴時間。

    所以說景帝削藩對梁王一點危害都沒有,竇太后也非常疼愛小兒子梁王。總的說景帝對弟弟梁王不錯,當弟弟的在哥哥危難之時也要忠心的保護哥哥。梁王心裡明白,一但帝位落之他人之手,他就得不到寵信。只有自己的親哥哥才對自己百般關懷和寵愛。

    平叛之後梁王因有功,得到景帝的更加寵信,加上竇太后的的寵愛,梁王得到很圓滿的善終。他去世後把梁國分成五國,封給他五個兒子為王。

  • 5 # 四季文史

    西漢時期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為何力挺漢景帝?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皇族內部的爭權奪利往往在政治演化中佔據重要位置。西漢七國之亂就是典型的中央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激化。梁王劉武之所以力挺漢景帝劉啟,也是出於政治原因,說白了,劉武從中能得到其他藩王所得不到的政治利益,所以他才不與其他七個藩國為伍。從三個層次來分析這個問題。

    一、七國之亂有關背景

    ①緣起。

    漢高祖劉邦開國之後,誅殺7位異姓王在當時可謂留下一段“暗黑史”,一度引起了江湖上的腥風血雨,更有“白馬之盟”,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可見劉邦對自己皇權至高無上的維護與滌盪。在誅殺異姓王之後,他又緊接著開始大封同姓王。

    ②性質。

    雖然異性重臣被誅殺,可同姓王的加封進爵,在藩國內同樣舉足輕重,跟之前異姓王相比,他們的權力一個半斤、一個八兩,如此一來,不論是之前的異姓王還是現在的同姓王,其性質基本沒有改變。

    分封同姓藩王,其掌握的實際權力,依然十分強大,與漢朝中央矛盾有增無減。尤其到了漢文帝時期,矛盾變得更加突出,甚至有與漢室分庭抗禮之狀。

    ④戰亂。

    隨著藩王力量的不斷增強,在漢文帝時期,他們與中央集權的矛盾也日益激烈,但是苦於當時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削藩”,所以一直到了漢景帝時期,才開始著手處理藩王問題,當然,二者之間的矛盾也跟著一觸即發。

    二、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

    漢景帝此時已經意識到藩王的嚴重威脅,於是打算先下手為強。他一方面著手下詔削藩,一方面派晁錯挑起削藩重擔。

    可是訊息剛剛傳出去,各藩國就開始紛紛舉兵造反,而他們打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各藩王當中,屬吳王劉濞實力最強,而且反抗情緒最為積極。這主要是因為劉濞的兒子小的時候,被小時候的劉啟給砸死了,所以劉濞一直懷恨在心。劉濞正好抓住這個機會,極力拉攏各藩王一起舉兵造反。他先後聚集在一起的有七個藩國:吳、楚、趙、濟南、淄川、膠西、膠東。

    七國齊發,勢如破竹,伴著幾十萬大軍直指長安,此時,漢景帝劉啟明顯感覺到自己的政權搖搖欲墜。有人提議說,只要殺了晁錯,也許就能平息叛亂。後來,雖然晁錯被腰斬,但這場叛亂越發激烈,根本沒有減弱的勢頭。

    話分兩頭,在這七個諸侯王當中,唯一沒有參與反叛的是梁王劉武,他也是分封藩王,但他卻沒有與這七個藩國為伍,甚至正是由於他的存在,漢景帝才平息了七國之亂。何故呢?

    我們知道,劉啟和劉武同為竇太后兒子,劉武是小兒子,非常得寵。而在一次家庭聚會當中,竇太后就曾命令劉啟,說你以後必須把位子傳給你弟弟劉武。人怕當面,何況又是太后耳提面命,所以漢景帝便硬著頭皮答應了,也許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梁王劉武從此就覺得,漢景帝之後,大漢江山就是自己的了,所以他才時時處處心繫漢室。

    眾所周知,七國要想攻破長安,必須打梁王的地頭過,梁王地界地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七國很難從梁王的頭上踩過去,結果梁王以一國之力拖住了七國大軍,為大漢將領周亞夫從後方切斷七國輜重提供了良機。到最後,由於梁王的鼎力相助,漢景帝終於將七國之亂平定。

    三、是親情亦或是政治

    我們知道,自古以來,承襲帝位無外乎兩種模式:“兄終弟及”、“父死子繼”。西周之前,兩種模式都曾出現過,但自西周以後,基本沿襲了父死子繼的模式。這次七國之亂平定以後,由於劉武勞苦功高,所以竇太后試圖說服景帝立儲為劉武。但我們心裡清楚,劉啟根本不想把江山送給弟弟。但此時,劉啟若直面竇太后,他也許會被懟的體無完膚,於是他派了能言善辯的袁盎去說服竇太后。

    果不其然,袁盎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結合宋國五代相殘血淋淋的例子說服了竇太后。

    竇太后雖然放棄立梁王劉武為儲君的想法,但袁盎也因此獲罪。漢景帝正好抓住這個機會給劉武小鞋穿,讓他百口莫辯,劉武也很自然地放棄了爭儲的想法。

  • 6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是血緣,梁王劉武與漢景帝是同胞兄弟,而且也是漢文帝膝下當時僅存的手足。劉武本身也與漢景帝與竇太后感情深厚,皇室中央甚至一度想擁立梁王為儲君。這就是一層天然的聯絡,他和漢景帝與漢朝中央實際上是捆綁在一起無法分開的。而七國之亂的發起人都是高祖後裔,與皇位之間的距離已經很遠。所以,當他們從造反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與漢文帝、漢景帝的後裔成為死敵。如果說其他支脈的宗室還有可能袖手旁觀,但是劉武絕對會拼死抵抗,因為如果七國之亂成功,他的下場也會十分悲慘。

    第二,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梁國是長安的屏障,也是諸侯王(尤其是趙王和吳王)首當其衝的地方,而且劉武前面是造反的諸侯王,背後是強大的中央軍,如果他坐觀成敗或者起兵反叛,那它就會成為第一個俘虜,因為長安距離梁國非常近,所以他必須支援中央。

    第三,七國之亂爭的是列國的土地,諸侯王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但是梁國在這場削藩運動中卻沒有不僅沒有傷筋動骨,反得到了更多的土地。賈誼在早年上書中就建議以親制疏,所以梁國不僅立國有四十多個縣,還多得了淮陽郡的部分城池,所以,他實際上也是削藩政策的受益者,自然要多出力支援漢景帝。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髮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是一次西漢諸侯國的叛亂。景帝劉啟即位後,於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劉啟採用了晁錯的《削藩策》,旨在削弱諸侯王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在先後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後,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叛亂。

    由於梁國的劉武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積極主動、出其不意地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漢時期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為何力挺漢景帝?

    1.血濃於水,劉啟與劉武二人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梁王劉武與漢景帝一母同胞,都是孝文竇皇后竇漪房的兒子,作為漢文帝劉恆的皇后。竇漪房出身名家,賢良淑德。漢惠帝時,陰差陽錯,被呂后賜予代王劉恆,隨行代國,與劉恆甘苦與共。劉恆即位後,冊立竇漪房為皇后,竇漪房為文帝育有一女二男:這個一女就是館陶長公主劉嫖,長子就是漢景帝劉啟、少子就是梁孝王劉武。

    劉武與皇帝的親緣關係遠勝於那七個都基本上出了五服的諸侯王。而漢景帝的削藩行動當時又沒有觸犯梁王劉武的利益,如果劉武支援七國叛亂只能讓自己的地位下降,得不償失。

    竇漪房也因為出身的緣故,比較關注兒子的教育。竇太后喜歡黃帝、老子之言,故要求景帝與劉武和諸竇子弟多讀黃帝、老子之書,並尊循其中的道理來處世為人。劉武與劉啟自是有兄弟之誼的,親弟弟頂親哥哥是理所當然。2劉武在劉啟時代,母親寵愛,他的日子過得很舒服,找不到造反的理由。

    竇太后還活著,還在中央與劉啟在一起,劉武反對哥哥無異於反對母親。所以,他不敢造次。

    竇太后很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梁王劉武,多次賞賜給他財物。梁王得寵後,也大興土木之事,為自己營造了富麗堂皇的王府,梁王國土更是達到了四十餘縣,他出行的規格幾乎等同於天子,個人的珍寶財富甚至比京師還多。母親與哥哥如此厚待自己,他心有感激之情,也不好意思反吧。

    竇太后儘管失明,但是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影響力,是名副其實的女強人。曾經因為景帝百年後要傳皇位給弟弟的戲言,竇太后就抓住劉啟的這句笑談不放,要把假戲真做。

    後來,這個竇太后的想法由於違反父死子繼的封建禮法制度,遭到了漢景帝和群臣的反對才作罷。母親有這樣一份恩情在,劉武也反不起來。3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也有建立功勳,為自己撈起政治資本的意思。

    梁王劉武有很強的實力,個人果敢堅決,身 為帝王不是沒有可能。在母親的支援下,如果自己的的政治資本積累得足夠大的話,還是有可能壓制群臣的反對之聲,迫使漢景帝答應母親的要求,立自己為儲君的。“吳楚七國之亂”給梁王劉武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文治武功機會的平臺,為他積攢政治資本提供了絕佳機會,他力挺大哥有潛在的天大好處。

    這志在皇位的動力也讓劉武不顧個人安危,英勇頑強地頂住七國叛軍最強的攻勢,拖住了七國的主力,為周亞夫抄敵後路,斷敵糧道,取得平叛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平叛七國之亂,劉武功不可沒。

  • 8 # 縹緲峰下一粒沙

    七王之亂中,梁王劉武支援漢景帝劉啟,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劉啟的同母弟,劉啟在位,對於他來說才是最有利的。

    如果他再有野心一點,有可能奢望推翻兄長自己當皇帝,但很顯然,此時他還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算兄長下臺,便宜的也是其他藩王,輪不到他上位,所以非常明智的選擇支援劉啟。

    簡單介紹一下七王之亂

    漢朝從開國之初就封了太多的藩王,到後來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影響到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成了歷代漢帝的頑疾。

    劉啟登基後,認識到了這個嚴重的問題,採用了御史大夫晁錯的《削藩策》,先後下詔削奪楚、趙、膠西等諸侯國的封地,這種方式太過簡單粗暴,遠不及後來的“推恩令”具有隱蔽性,當即逼反了諸王。

    本來暫時沒有吳王劉濞的事情,但曾經發生過一件事,導致劉濞對劉啟恨之入骨。

    劉啟當皇太子的時候,劉濞之子劉賢入宮與他為伴。劉賢在封地裡被慣壞了,性情驕縱,毫無為人臣子的自覺,下棋時和劉啟爭棋路,說的話還很不恭敬。劉啟大概從沒遇到過這麼囂張的臣子,一怒之下提起棋盤打劉賢,不料正好打在要害之處,竟然把劉賢打死了。

    雖然劉啟未必是存心的,但對於劉濞來說,這就是殺子之仇,無時無刻不想著報復,趁諸侯們對劉啟有意見時串聯了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人,暗謀叛亂。

    沒多久,劉啟下詔削奪劉濞的豫章郡和會稽郡,詔令傳到之日,劉濞立刻殺了國內二千石以下(俸祿)的官吏,聯合早已串通好的諸王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這七國中,吳、楚兵強馬壯,是反叛的主力,組成聯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準備直抵京師,膠西等國的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守的山東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兵犯漢,是個帶路黨。

    吳楚聯軍到達梁國(治今河南商丘)時,遭遇了梁王劉武的拼死抵抗,大軍被阻住。劉啟又派出了名將周亞夫,七國之亂三個月內就被平定。

    (影視劇中的劉武)

    周亞夫和劉武結仇,為未來埋下隱患

    這次變故中,立功最大的兩個人無疑是劉武和周亞夫。然而,劉武簡直恨死周亞夫了,因為當初梁國被叛軍包圍時,劉武趕緊向兄長求援,劉啟也立刻派了周亞夫來援救。

    但周亞夫出兵之後,卻率領大軍向東到達昌邑城(今山東鉅野西南),堅守不出,不去支援梁國,他認為應該讓梁國拖住叛軍的主力,他伺機斷叛軍糧道。

    這種計策有效是有效,但梁國的壓力就很大了,劉武數次向他求援,他都置之不理。劉武沒辦法,又給劉啟寫信,但劉啟下了命令周亞夫也不去救,依然積極的折騰叛軍糧草。

    行軍打仗糧草是重中之重,吳楚叛軍終於扛不住,不去打梁國了,改打周亞夫。又因為缺糧,士氣不振,很快被周亞夫打敗了。

    但對於劉武來說,勝利歸勝利,坐視梁國危難的周亞夫實在太可惡,只要一有機會,他就在劉啟面前中傷周亞夫。

    周亞夫這人性情很剛烈,劉啟後來對他也有了意見,再加上兄弟一直說他壞話,便疏遠了他。周亞夫最後落了個吐血而亡的下場。

    (影視劇中的周亞夫)

    七王和漢王室的關係

    前面說過,劉武是劉啟的同胞弟弟,那麼叛亂的這七王和劉啟什麼關係呢?這麼說吧,關係有點遠了。

    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他爹劉喜是劉邦的二哥;

    楚王劉戊,是劉邦四弟楚元王劉交的孫子;

    趙王劉遂,是劉邦的孫子,他的父親是劉邦的第六個兒子劉友;

    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這三人都是劉邦的孫子,他們的父親是劉邦沒成親之前生的長子劉肥。

    也許是因為關係比較遠了,叛亂起來心理壓力也比較小吧。

    總之,劉武力挺漢景帝,是因為這符合他的利益。

    多年後,他們的母親竇太后竟然想要讓劉武繼劉啟之後為帝,兄弟倆自此生了嫌隙。更出乎竇太后預料的是,劉武比劉啟早死三年。

  • 9 # 馬行無力

    我的答案是梁王劉武先是被太極高手漢景帝忽悠上了戰場,後來才發現在不賣力打仗就會把小命給賣了

  • 10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七國之亂爆發時,梁王劉武是少有的支援中央朝廷的地方藩王。他是漢景帝的弟弟,但這並不是說因為皇帝是自己的哥哥,所以梁武就選擇站在自己哥哥那邊,畢竟那些起來造反藩王同樣都是他的親戚。他之所以力挺漢景帝,其實是因為漢景帝曾經給他許下過一個承諾。

    漢景帝的承諾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前元三年)的時候,劉武入朝去拜謁漢景帝,在此之前兩兄弟已經有數年沒有相見,這一年34歲的漢景帝還沒有冊立自己的太子。遠道而來的弟弟梁武讓漢景帝十分高興,兩人把酒言歡,對弈下棋,彷彿又回到許多年前漢景帝還沒有登基為帝的時光。

    高興之餘,不知道漢景帝是不是因為酒醉,因此對自己的弟弟梁王說:“我千歲萬歲之後,就把皇位傳給你”,有理由相信這應該是當時漢景帝在高興之餘未經審慎的無心話,而梁王也深知這一點,雖然知道假話的成分可能多,但心裡還是隱隱充滿期待。

    二十五年,復入朝。是時上未置太子也。上與梁王燕飲,嘗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史記·梁孝王世家》

    史書上並沒有寫漢景帝曾經和自己這位弟弟的關係如何,因此從事後漢景帝的表現來看,他可能並不是很誠心要把皇位傳給劉武,因為漢景帝是有自己的子嗣的,所以可以料想漢景帝想把自己的皇位傳給劉武,其實必然要面臨很大的阻力。

    劉武的表現

    七國之亂爆發後,劉武所在的梁國也成為被攻擊的藩王,由於之前哥哥已經許諾要把皇位傳給自己。所以劉武組織軍隊進行激烈的反抗,使得吳楚聯軍被擋在了梁地,後來在周亞夫的協助下,吳楚聯軍在梁地被擊敗。

    七國之亂結束以後,由於劉武禦敵有功,在計算功勞的時候,發現有一半的七國叛軍都死在了梁國,而且梁國在平叛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讓劉武因此更加受到漢景帝的器重和喜愛。

    其春,吳楚齊趙七國反。吳楚先擊梁棘壁,殺數萬人。梁孝王城守睢陽,而使韓安國、張羽等為大將軍,以距吳楚。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吳楚破,而梁所破殺虜略與漢中分——《史記·梁孝王世家》

    這一年是景帝三年,然後在次年的時候,漢景帝的庶長子劉榮卻被冊封為皇太子,這對當時的劉武來說打擊不小。漢景帝的心中也頗有愧疚和悔恨,為了彌補自己對弟弟的失信,漢景帝只好大封劉武,以便平衡他的內心,“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陽,四十餘城,皆多大縣。”

    大概正因為這一層關係的緣故,所以漢景帝對梁王頗有放縱之處。劉武回到封地以後,大修城池和宮苑,城牆上插滿了漢景帝賞賜給他的天子旌旗,每次出行前呼後擁多達成千上萬,其場面十分壯觀豪華,堪比天子規格。此外劉武還鑄造了數十萬件各類兵器,又因為被分封到一個地理環境很不錯的地方,國庫裡的錢幣數以億計。

    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裡。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為衤複道,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餘裡。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鉅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史記·梁孝王世家》

    足見當時劉武憑著哥哥漢景帝的寵愛,已經成為當時藩王中最具實力的一個,倘若他要造反的話,恐怕會給漢景帝帶來難以估量的後果。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唐朝時李世民和李建成兩個人由於爭奪太子之位鬧得不可開交。

    因為當年李淵也曾經向李世民許諾建國以後要把他冊立為太子,不過後來卻食言了。眼看著兩兄弟斗的不可開交,李淵也試圖調和他們兩個的關係,所以打算模仿漢景帝和梁孝王的故事,讓李世民到洛陽去當土皇帝。

    謂秦王曰:吾起晉陽,平天下,皆爾力,將定東宮,爾亟讓,故成而美志……觀爾兄弟終不相下,同在京師,忿鬩且深。爾還洛陽行臺,自陝以東悉主之,建天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新唐書·隱太子傳》

    漢景帝並非不知道劉武在藩國內的舉動,但是他相信自己這位弟弟不會反叛自己,所以十分信任他。劉武到朝廷裡去朝見漢景帝,他還拉著自己的弟弟一起坐在天子鑾駕上,絲毫不避嫌,而且梁國的使者、僕人只要登記姓名以後就可以隨意出入皇宮。

    漢景帝七年,由於妃子慄姬失寵,太子劉榮被廢黜,劉武終於迎來一絲渺茫的機會。當時他的母親竇太后曾經向漢景帝建議把弟弟劉武冊立為太子,但卻遭到以袁盎為首的大臣們的反對,迫於群臣的壓力,漢景帝只好把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封為太子。

    這讓劉武心裡失去了平衡,不過他並沒有膽量起來造反,但為了洩憤,他和自己的下屬羊勝、公孫詭一起謀劃殺掉了袁盎等數十位大臣。這下子把漢景帝惹惱了,於是派人去調查這件事,最後查出來是劉武做的,這讓漢景帝非常生氣。

    劉武害怕極了,連忙透過漢景帝的姐姐長公主劉嫖向自己的母親竇太后求情,最後又是在竇太后的干預下,漢景帝才沒有追究劉武。但是這也讓兩兄弟之間的感情出現了裂痕,從此以後兩人的關係就慢慢疏遠了。

    回到封國以後,劉武經常到山上去打獵散心,但可能因為一來沒有繼承哥哥漢景帝的皇位;二來又和哥哥的關係越來越差,所以這讓劉武的心裡始終恍恍惚惚,這年六月,便得了一場熱病去世。總的來說,劉武其實算是結局不錯的一位藩王,儘管當年他明知道哥哥的那句話多半是假話,但是劉武心裡還是懷揣著一絲僥倖和期盼。

    如果不是後來因為心理失去平衡殺掉哥哥的大臣,兩兄弟的關係也不至於鬧到這一步,所以說很多東西還是看淡一點好,梁孝王享盡榮華富貴,卻還迷戀那個皇位,這是他自己造成的悲劇。不過他還算不錯,沒有像後來明朝那位朱高煦一樣心態失去平衡,一心想要造反,結果仗還沒開始打就投降了。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 11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七王叛亂源於“削藩令”。而這一政策早在高祖時,就在實施。目地也簡單,鞏固中央皇權,削弱地方勢力,保障漢室安穩。

    中央與地方的博奕,從劉邦,惠帝及文帝時期,就未停止。而到了景帝在位,地方上的威脅也越來越大。削藩是勢在必行的一件事情。而這一舉動招來地方藩王的強烈不滿和憤怒。於是七國發動叛亂,上演了一出驚心動魄的政治風雲。

    那麼問題來了,真的是削減封地才引來地方的反叛嗎?其實不盡然,以吳楚兩國為首的叛軍,早對中央不滿。按晁錯說的,削也是反,不削也會反。確實如此!就拿吳王來說事,兒子被當時還未登基的景帝打死,心中的仇恨可想而知。而劉濞也一直在進行招兵買馬,擴軍制械的違法事情。反叛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

    吳楚狼狽為奸,沆瀣一氣,蠱惑其它藩王一起造反。實際上最初的反叛同盟不止七國,多達十幾國。在反叛的那一刻,臨時收手不與朝廷對抗。而這幾國的藩王封地也得以保留,也算的是幸運。

    沒有利益就沒動力,以吳楚為首,暗中互通訊息,承諾協議事成後,瓜分漢室領地。也正是如此,幾個小藩國才跟隨起事。

    那問題又來了?在眾多藩王中,為何梁王力挺景帝呢?其實有主觀和客觀原因,大致以下幾點:

    1.削藩詔的第一批物件並沒有梁王。他沒有任何謀反的理由。並且封地也不廣,並不似吳楚那樣沃野千里,土地廣袤,不擔心會危及自身。

    2.地理位置也不允許他謀反,緊挨著京師,一舉一動都在朝廷眼皮底下,任何的風吹草動都逃不過朝廷的眼線。不像吳楚那樣,山高皇帝遠,有謀反籌化的時機和醞釀時間。

    3.單絲不成線,力量薄弱。並且,梁王也得不到七國的信任。更別說有利益的驅使與承諾。畢竟他與景帝是親兄弟,而其他人只是漢室宗親,隔了一層。試想,七國反叛加上樑國,那百分百的成事。

    4.景帝曾戲言,百年後,皇位傳於他。這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名正言順的當皇帝總好過叛臣賊子。所以更沒理由反叛。

    5.即使沒有景帝的戲言,劉武也不會反。竇太后總共三個子女。長公主,景帝與劉武三姐弟,從小感情就深厚,而三人對母后都很孝道。竇太后定也是和全天下的母親一樣,教育子女團結互助,血濃於水的道理。而景帝對待親弟弟,也格外的不一樣。

    不管如何,劉武都不可能反。對外,得不到眾藩王的信任。在內,有母子情,兄弟誼,這些都決定了結果。面對地方叛亂,只能選擇兄弟齊心,共擊敵人。最終,不是靠著劉武的奮力抵抗,給周亞夫贏得時間,斷其叛軍糧道及後路,也不能在短時間內就平定叛亂。

    本篇結束!

  • 12 # 壹品鏟史官

    我是小學究,我來回答。

    七國之亂的爆發,表面上是由於景帝為太子時失手將吳王劉濞的兒子打死,即位後又採用晁錯削藩政策引發的叛亂,實際上卻是漢王朝從建立之初就埋藏下的定時炸彈集中爆發。

    當年,劉邦為了自身的安全,防止異性諸侯王叛亂顛覆漢王朝,選擇據崤函之固而定都關中,在消滅異姓諸侯的同時,將富庶地地區封給了劉氏族人。同姓諸侯從此在保護中央的同時,自身也成為實力強大的割據勢力。

    高後,文帝繼續延續了劉邦時期的各項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山河園池各項收入都劃歸私人所有,中央只量入為出地靠著極低的田租來維持。

    這種修生養息的政策刺激平民們紛紛放下農事,跑去山裡開山採銅,民間的財富急劇增加,而盤踞各地的同姓諸侯王也漸漸發展成了可以威脅到中央的地方政權。

    其中吳王劉濞就利用諸侯的身份,招募各地的亡命之徒在境內鑄造貨幣,同時利用東南沿海的便利條件煮海水為鹽。吳國富有到了可以不向百姓徵稅的地步,劉濞有了反叛的資本。

    吳有豫章郡銅山,即招募天下亡命者盜鑄錢,東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饒足。

    沒有幾個勢力逐漸壯大的諸侯王會放著皇帝不當,而安心做諸侯。

    而梁王劉武之所以力挺景帝,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從地圖上就可以看的出,梁位於漢疆域的中心位置,是進出關中的戰略要地,在拱衛京師的同時,還充當著屏障的作用。

    所以歷來中央對梁王的選擇就相當謹慎,非親近之人不為梁王。

    彭越被處死後,劉邦將兒子劉恢封到梁地。呂雉稱制時,封侄兒呂產為梁王。文帝即位後,採取了相同的做法,封自己最鍾愛的幼子劉揖為梁王,劉揖死後,仍然任命太子的親兄弟劉武為梁王。

    吳楚等國漸漸做大的同時,梁地自然而然地被賦予了抵抗叛亂第一道防線的責任。基於這種思維的考慮,梁幾乎是叛亂七國天生的敵人,七國對梁地也必然是先除之而後快。

    第二,從禮的角度來看。禮的觀念從周時便深刻地影響了秦漢的方方面面。祖有功,宗有德。劉邦作為漢王朝的開國之君,廟號高祖,這在禮法上就承認了劉邦為先祖,文帝廟號太宗為大宗,劉邦其餘的兒子為小宗。

    吳楚的祖先是劉邦的兄弟(吳王劉濞是劉邦兄長的兒子,楚王劉戊是劉邦弟弟劉交的孫子),所以他們的後代也就是劉濞等人是沒有對皇位繼承權的。

    如果劉武幫助劉濞等人奪得天下,不管誰即位皇帝,他的地位絕對不會比現在更高,反而會因為是文帝的兄弟而遭受懷疑。

    第三,從感情上來看。雖然最是無情帝王家,但是景帝對這個一母同胞卻是難得的照顧有加。不但違制讓他可以在皇城居住,甚至要在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劉武,雖然劉武也知道不可能,但是也能說明兄弟二人的感情卻是非常深厚的。

    景帝雖然先後對趙、楚、膠西執行削藩,對吳的削減也提上日程,但對這個親兄弟可是一根毫毛都沒有動的。

    而且當時二人的親生母親竇太后尚在人世,劉武不管是為了莫須有的皇位繼承權,還是為了母親的安全也必須幫助兄長來平定叛亂。

    所以說,無論從哪方面來講,劉武都必須力挺自己的兄長來抵抗七國之亂。

  • 13 # 汪十月

    人家兄弟情深似海嘛!梁王劉武不只是漢景帝劉啟唯一的同胞弟弟,而且唇亡齒寒,真讓劉濞贏了,劉武難道還能有什麼好下場?

    歷史上最爽的王爺瞭解一下

    劉武可不是個簡單的王爺,他是竇太后的心頭肉,劉啟的掌中寶啊。

    竇太后用實力證明了為什麼世界上有句話叫做父母比起大的那個還是更疼愛小的。

    有什麼事情都想著劉武也就算了,劉武稍微出點事就茶不思飯不想還用絕食來威脅劉啟也就算了,最絕的還是她一心一意,想方設法,絞盡腦汁,費勁吧啦的想讓劉啟把下一任皇位傳給劉武!

    孝王,太后少子,愛之,賞賜不可勝道。 《漢書·文三王傳》

    漢朝本來就主張以孝道治天下,竇太后在朝堂也有不可小覷的勢力,所以劉啟不論是看在竇太后的面子上還是看在他和劉武的感情上,從頭至尾都扮演好了寵弟狂魔的角色。

    劉武要是過來,那就安排皇帝的車駕規格去迎接他,他要是不想走,那就在皇宮住個一年半載的,財寶賞賜什麼的,簡直拿到手軟,出去打個獵,排場都大的不得了。

    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於天子。七王之亂和兄弟鬩牆

    從劉啟和他爹劉恆共創“文景之治”來看,劉啟也算是個挺不錯的明君,可惜削藩時手段實在太過強硬,引起了藩王的強烈不滿,才會被本來就心懷不軌的吳王劉濞說服,搞出七王之亂。

    劉武在這個時候拼了老命力挺劉啟,吳楚聯軍打到梁國的時候,他頑強反抗,堅持到底,就算周亞夫打著讓他拖住吳楚主力的主意而不給予支援的時候,也拼死抵禦,嚴防死守!

    劉啟有次喝酒,當著所有人的面說以後要傳位給劉武,雖然喝了不少酒,但確實是清醒的,也確實是真心的。竇太后和劉武當然是開心的不得了,可惜人都是會變得,後來經過朝臣的勸說,時事的變遷,劉啟也就當那些話就是喝醉酒的鬼話了!但是劉武不平衡啊!忍不住在背後搞三搞四,這份兄弟情也就這樣走到盡頭了。

    《史記·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夏四月,上立膠東王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之屬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

  • 14 # 南方鵬

    因為這是一場親人和另一派親人的戰爭,打來打去都是皇族中人。劉武是景帝劉啟的親弟弟,理所應當站在兄長一邊。何況,漢文帝在生時,因小兒子梁王劉揖早死,才把梁王的位置改封給時為淮陽王的劉武。梁國處在朝廷與東方封國的要衝,是擁有四十餘城的大國,地理上居於牽制東方諸國、遮蔽朝廷的關鍵位置,讓劉武拱衛朝廷,是早有籌備的。

    在削弱諸侯王中,文帝還用了一招陰的,就是暗中推行賈誼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是推恩令的前身,在當上皇帝后,表面大封功臣親人,實是消除威脅,如把原劉肥的齊國分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讓已故去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為王。這樣一來,封國看起來多了,力量卻變弱了。從七國之亂的七國,從他們的關係也可以看出這場亂事是親人之戰這一點。

    景帝殺晁錯示弱並沒有使七國罷兵,反倒激發他們計程車氣,大軍長驅直入,被阻斷在梁地,劉武深得人心,堅守待援。因為梁國的存在和頑抗,為周亞夫竇嬰的平叛爭取到時間,最終亂平。而劉武的堅守,應該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景帝曾許諾讓他繼皇位,保護景帝就是保護自己。另一原因則是官高難賞,倒向七國無利可圖,他們最多也是像景帝這樣對待他,自然力挺兄長景帝劉啟。何況劉武至孝,母親竇太后還在長安看著他呢。

  • 15 # 王朝通史

    這場叛亂以朝廷的勝利而告終,在整個叛亂過程中,有兩人居功至偉:一個是周亞夫,而另一個便是梁孝王劉武。那麼身為諸侯王,作為被削藩物件的劉武,為什麼會力挺漢景帝呢?根據史料記載來看,梁王的力挺漢景帝同樣也是權衡利弊之後的博弈。

    01,利之所在,王之所往

    梁王在整個七國之亂中,有始有終。從叛亂一開始他便部署抵禦,這在其他諸侯王當中是罕見的。換句話說就是,梁王已經為應對叛亂做準備了,叛亂伊始便投入了平叛行動,沒有觀望期。

    這種現狀,實際上也是漢景帝運籌帷幄的結果,梁王從一開始,便被景帝“算計”了。漢景帝長期以晁錯為“智囊”,削藩也不是心血來潮,是蓄謀已久,對叛亂也早有提防,梁王就是景帝提防叛亂的一枚好棋。景帝即位,一直未立太子,就在削藩策執行前,景帝便與梁王宴飲時從容的說“百年之後傳位於你”。

    注意沒有喝醉酒,有沒有開玩笑,景帝是從容的說了這句話,表示是真心實意的。這對梁王來說是莫大的誘惑,因為他本身是景帝親弟弟,也是文帝嫡子,兄終弟及沒有什麼不對。就這樣,梁王被皇位所捆綁,成為了景帝埋伏在諸侯王中的一枚棋子,所以平叛過程中梁王也是拼盡全力。

    02,忠孝兩全,名利雙收

    如果只是因為景帝的一句空話,梁王自然不會太在意,但現實卻是他不得不在意。這就牽涉到梁王的出身問題和地位問題。

    梁王劉武,是竇太后之子,漢景帝一母同胞的弟弟,是西漢王朝文皇帝嫡次子。這種出身給了劉武兩種選擇,一是輔助景帝平叛,皇位不是首要,二是觀望局勢隨機應變,坐收漁利。

    但梁王奪位有致命的一個弱點,也是做人最大的優點:孝!史載梁王對竇太后孝順以及,而竇太后也十分疼愛劉武,這方面景帝也不如劉武。與此同時,這些叛軍勢力龐大,自己又是文帝親脈,很難融入叛軍圈子,如果觀望失敗,景帝覆滅,自己也得倒黴。

    於是忠孝兩全成為了劉武的最好選擇,輔助朝廷一方面可以保全忠義之名,另一方面因為忠義而牽引了孝順的美德,還有景帝以皇位的許諾,綜合考慮,如何能不力挺漢景帝!

  • 16 # 長安旭哥

    公元前154年,也就是漢景帝三年,七國之亂猶如疾風驟雨,來得快,去的也快,中央政府僅用三個月時間,便平定叛亂。

    這其中,梁王劉武在梁國的浴血奮戰至關重要,為周亞夫的大迂迴戰略贏得了時間。

    七國之亂的起因是漢景帝推行晁錯的削藩策,強行剝奪諸侯王的封地,說到底,梁王劉武也是諸侯王,為何還要力挺漢景帝呢?

    旭哥將從七國之亂的起因、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的原因、以及梁王劉武的結局,三個部分作為延伸,回答題主的問題。

    七國之亂的起因

    漢初,劉邦在誅滅異姓諸侯王之後,對於地方政權的設定,面臨兩個選擇;

    其一,漢承秦制,推行秦朝已有的郡縣制;

    其二,恢復先秦時期的分封制;

    劉邦採用了折中的辦法,郡縣制和分封制並行。劉邦認為,周朝正是亡於分封制,項羽的失敗和分封制也有很大的關係,秦朝用力過猛,強力推行郡縣制,導致在地方沒有同姓諸侯王拱衛中央,這也是秦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因此劉邦除了在各地設定中央王朝直接管轄的郡縣外,還同時在各地分封了九位諸侯王,史稱“同姓九王。”

    劉邦在世時,基於劉邦開國帝王的威望和親密的血緣關係,這些諸侯王在政治上能夠忠於中央王朝。

    到了漢景帝時期,各地諸侯王大都已經傳承了兩三代,血緣關係已經疏遠;加之漢朝經過六七十年的發展,各地諸侯國實力不斷壯大,中央王朝已經難以約束各地諸侯王;此外,中央王朝還承擔抵禦匈奴進攻的重任,相當於中央王朝的力量不斷消耗在對抗匈奴的前線,為地方各諸侯王做了安全上的屏障,相對加速了諸侯王勢力的發展。

    漢景帝即位後,諸侯王已經對中央王朝的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到了不得不解決的地步。到了景帝三年,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網路各諸侯王的罪狀,直接剝奪各諸侯王的封地,這相當割各諸侯王身上的肉,一時之間,各諸侯王人心惶惶。

    吳王劉濞實力最強,坐擁三郡五十三城,又有銅、鹽等戰略資源,不甘心坐以待斃,便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同姓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梁王劉武力挺漢景帝的原因

    劉武的封地梁國,主要在今天的河南一帶,是西進長安的必經之地,齊國軍隊進攻梁都睢陽城時,劉武在此孤城堅守近兩個月,導致七國軍隊既攻不下睢陽,也不敢繞過睢陽,直接西進關中,讓七國軍隊深陷梁地,為平定叛亂立下首功。

    梁王劉武為何如此賣力的力挺漢景帝對抗七國叛軍呢?旭哥總結了三點原因

    其一,血濃於水的兄弟關係

    俗話說,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漢文帝有四個兒子,老大漢景帝劉啟,老二梁王劉武,老三劉參,老四劉勝,其中漢景帝劉啟和梁王劉武都是竇太后所生,也就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

    血濃於水的兄弟關係,自然在血緣關係上遠勝於那些反叛的諸侯王,加之,漢景帝十分溺愛自己的弟弟,支援誰,梁王劉武是不用思考,也能做出的選擇題。

    其二,梁王劉武政治上的期待;

    竇太后十分溺愛自己的這個小兒子,自己的丈夫是皇帝、大兒子是皇帝,還想讓自己的小兒子也當皇帝,極力希望漢景帝立自己的弟弟梁王劉武為太子。漢景帝也在一次酒會上向劉武說過自己千秋之後,傳位給劉武。

    漢景帝說這番話,也許是就後胡言,也許是為了拉攏劉武,但在劉武看來,有了自己母親的支援和哥哥漢景帝的許諾,自己是有希望繼承帝位的。

    因此,在平定七國之亂中,梁王劉武才會情盡全力支援漢景帝,因為如果在平叛中立下大功,顯然是一個巨大的政治資本,更有利於去爭奪儲君的位置。

    其三,梁王處於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梁王也是地方諸侯王,按理說,漢景帝的削藩策正是針對地方各諸侯王的,如果政策順利實施,梁國遲早也是被削弱的物件,顯然,梁王劉武也是這一政策的受害者。

    如果齊國叛軍勝利,作為漢景帝的親弟弟,梁王劉武的下場也是可想而知的。

    雖然漢景帝勝利,梁王劉武不一定得益,但如果漢景帝失敗,梁王劉武也一定跟著完蛋。

    兩害相權取其輕者,梁王劉武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不懈餘力的支援漢景帝。

    梁王劉武的最終結局

    在平定七國之亂後,梁王劉武的自持功高,行為囂張跋扈,出行持天子錦旗。在爭奪儲君之位失敗後,竟然派人暗殺朝廷大員。

    在此之後,漢景帝一步步疏遠了梁王劉武,並不斷向劉武施加政治壓力,劉武在重重壓力之下,鬱鬱而終。

    梁王劉武去世後,漢景帝立即將梁國一分為五,分別封給劉武的五個兒子,長子劉買繼承王位,被封為共王;次子劉明被封為濟川王;三子劉彭離被封為濟東王;四子劉定被封為山陽王;少子劉不識被封為濟陰王。

    從某種意義上說,漢景帝劉啟和梁王劉武都是平定七國之亂的受益者,劉武在他這一代保住了梁國的封地,漢景帝也實現削弱所有諸侯的目的,將梁國最終一分為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清明能去哪裡旅遊,有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