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楓在路上

    我先給大家講兩件最近發生的事情,最近,3輛越野車在康定鈣化灘上玩漂移的訊息,讓人們非常憤慨。影片中,3輛越野車長時間輪流在鈣化灘上飛速繞圈、漂移,留下了一道道被輪胎碾壓過的痕跡,就像一道道傷疤,傷痕累累的樣子。據說這個鈣化灘是經歷千年自然形成的,是亞洲最大的鈣化灘。但是厚度卻很薄,一旦破壞了就無法恢復。所以是明令禁止開車進入的。

    還有前不久有3個人,透過用電鑽、錘子、鑿子、膨脹螺栓等工具,一邊在山體上打巖釘,一邊往上攀爬。最後一共打了26枚巖釘,順利爬上了巨蟒峰頂峰。電鑽鑽孔和打膨脹螺釘的行為,會使巖體產生紋理甚至裂痕,會加速巨蟒峰的侵蝕。尤其是在節點上的那幾個釘,更是致命的傷害。

    這些人要是從小能夠深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影響,要是懂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懂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怎麼可能在這國家齊心抗疫的時候做這些破壞自然、破壞環境的事情呢?

    所以,我認為新編語文教材增加古詩詞非常好,因為經典的文言文古詩詞是經歷過千百年積澱,被華人認可的最精華的文化產物,是華人的智慧、文化、思想的集中體現,是華人的精氣神的原動力,學習它們是繼承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

    而我們現在教育出現了一些偏差,孩子們的價值取向出現了問題,當“網紅"當”明星“成了很多小孩的夢想,傳統的教育明顯偏弱,不修身齊家怎麼能治國平天下,不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怎麼能回報社會,報效祖國。

    我相信只要我們從小對孩子多加入文言文、古詩詞的教育,傳統就會迴歸,價值取向重回正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2 # 獨狐浪雪

    感覺很好,新教材一再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古詩詞的語言精簡卻可概括描繪描寫出一篇文章丶圖畫,或故事。可鍛鍊思維丶提高語感丶觸發想像空間,對於新教改提高閱讀寫作能力是一大積極措施。

  • 3 # 空山新雨後

    以我自身的學習過程來說,比較喜歡短小精悍,但非常經典的古詩詞,有些偏政論的古文說實話學起來是非常枯燥的,語文老師經常在上面分析得頭頭是道,其實學生心裡在想“現代論述類的文章我都讀不懂,你還讓我學古代的這類文章?”,無形當中,就是一種排斥。古詩詞部分可以專題形式,如愛國類、親情類、友情類、生活及生命感悟類、遊記類等這些比較接近學生實際的文章,讓學生誦讀、感悟、闡發,喚醒學生的主觀意識,由古到今(當然可以古文和現代文結合比較),學生一定會很感興趣。中學語文還是以學生知識體驗、意識喚醒為好,不要摻雜太多的東西(像寫新聞稿、策劃活動之類的太過實用,科技文獻類可以作為選修模組,學生自主選擇……)。個人看法可能比較粗鄙,望包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高宗為什麼要支援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