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個世界真淘氣
-
2 # 希樸羊
哈哈,心理學真的有“讀心術”,美國心理學家戴維.伯恩斯經過多年從事研究和臨床工作的經驗,總結出10大認知扭曲,並認為它們是我們所有抑鬱情緒的罪魁禍首。這十大認知扭曲裡有一點叫“妄下結論”,指不經過實際情況便迅速武斷的得出負面結論,妄下結論又可以細分為兩點,其中一點就稱為“讀心術”。
在這裡,讀心術特指你認為他人瞧不起你,對這一點你確信無疑,甚至懶得去查證。假設你的朋友與你對向而來,你跟他熱情的打招呼,可是他沒有任何迴應,直接過去了。或許他可能在想事情,或者心情很不好,不想搭理任何人,但你忽略這些可能的原因,直接下了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我這麼大聲,距離這麼近,他沒有理由看不見,肯定是故意不理我。得出這個結論後,你可能會採取遠離的態度或者下次見面時故意不理他。這種自尋煩惱的思考方式會形成自證預言,可能在一開始本來沒有事,但是因為你的態度激怒到他,他真的開始不理你了,人際關係變得糟糕,心情變得越來越抑鬱。
但是,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可以更好的說明所謂的讀心術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甚至一群人的,叫做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找來數十位在智力測驗的表現上屬於中等的小學生,隨機地分成兩組。然後對小學老師謊稱第一組的同學在智力測驗上是屬於資優生的一群;而第二組的學生則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在一個學期的教學後,再度把這一群小學生找回來重新做智力測驗。兩組同學的智力測驗表現都進步了,但是第一組的同學有明顯的進步。實驗者把這個現象稱為“自我實現預言”,因為原本智力表現相當的一群人,卻因為老師對他們的期待不同,而有不同的成長速度。
-
3 # 雲朵下的村莊
不是的,心理學在過去是研究動物的,比如說青蛙,後來才研究人類。隨著心理學的強大,家庭,婚姻,伴侶關係都是心理學的範疇。它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讓人類瞭解人類。
-
4 # 怡心的海shu
我覺得,樓主說的讀心術,更接近於心理學中行為心理學的研究內容。行為心理學裡,有微表情、微動作、身體語言學等。這些都是經過大量的觀察得出的結果,透過這些結論,我們可以透過細微的無意識的動作,來知曉對方大致的內心狀況(但不可能在對方不說話的情況下讀出他們內心的想法)。舉個例子,人的眉毛上挑說明對所看到的人有好感、臉上產生的縱向褶皺代表人內心的消極情緒升起。
識別謊言技術也是一項“讀心術”,透過詢問對方,在對方回答時,觀察細微的表情變化(如瞳孔大小變化、嘴角變化)或者在回答後的動作(如是否用手撫摸鼻子、遮掩嘴巴等)來判斷對方是否撒謊。不過,這也並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如果有人學習過並刻意偽裝一些行為,就會產生識別錯誤(雖然微表情無法偽裝,但是微表情的觀察需要很多訓練才能捕捉到這些變化)。
-
5 # 沉默的馬大爺
沒有。
每一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都被問過這樣的問題:“你知道我現在在想什麼嗎?”大眾心目中的“讀心術”,大概就是透過察言觀色,分析對方行為/表情中流露出的蛛絲馬跡,猜出對方內心的想法。
然而,學習心理學並不會讓你掌握這樣的黑科技。我認識幾百上千位心理學專業的學生、老師、專家、教授,還沒見過哪位有這樣的本領。
當然,在特定的情境裡,依據特定的行為線索,確實能夠判斷出對方的意圖,這一點每個人都能做到,但是僅僅是“特定”的情況,並不是普遍性的規律。
有人可能會說,心理學不是經常講XX效應,YY效應嗎?確實,有很多心理學研究可以告訴我們,各種因素會導致怎樣的心理反應。但是,所有這些研究結論都是統計結論。也就是說,你收集了幾百人的資料,能夠得到一個統計學上顯著的結果。但是,把這個結論推廣到個人身上,誤差就會很大。
實際上有人統計過,心理學研究的平均效應量不過是r=.25。換句話說,大眾津津樂道的許多心理效應,只能解釋大概5%的行為差異,剩下的95%就取決於其它因素了。
5%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如果拿來預測群體的趨勢,5%的預測力是有價值得。但如果你想預測某個具體的人在某時某刻的內心狀態,準確率也會提升,但猜錯的機率依然很大。
歸根到底,一個人的內心狀態會受到許許多多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因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法透過肉眼觀察的。肉眼可見的東西,本身的侷限性就在那裡,不能指望太多。
當然,這些年隨著腦科學的進步,藉助神經科學的技術手段,還真的能實現一些類似於“讀心”的效果。比如看一段影片,透過大腦視皮層的神經訊號,可以粗糙地重建出你看到的畫面。不過這只是視覺刺激,至於更高階的心理過程,還有需要更多的研究。
-
6 # AAAET
心理學不是讀心術,是一門心態活動的科學課題,也是一門哲學的思想。掌握心理學就是掌握人的思維活動範圍,用哲學的理論來矯正偏離的模式,每個人的心理狀態都不一樣,但按個人的情緒波動和性格的狀態,用思維和思想方式哲學的理論,來催化他的邪念矯正他的正式方向。這才是心理學的真實的用意,是科學。謝謝!
-
7 # 興業銀行信貸專家
所謂讀心術就是憑藉別人給的資訊進行合理的聯想
閱歷深,博學多才的人都是能做到的,一眼看不穿就兩眼
-
8 # 友心人
通俗來說,讀心術是一種揣度他人心理狀態的活動。
而學術領域,Alvin Goldman 將讀心術定義為:基於由一個目標一階心理狀態而產生的信念之上的一種二階心理活動。看不懂無妨,聽我慢慢解釋(女Quattroporte臉)。
讀心術中兩個最為重要的理論流派是:
1. 模仿論(simulation theory)
模仿論認為,讀心術的奧秘在於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思考自己在對方的境遇下會採取怎樣的行動,我們透過這種預測來讀取別人的心理狀態。
比方說,你現在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在地鐵中更快地找到座位?這時候,你的策略就需要你把自己假設成一個即將下車的乘客,透過思考自己即將下車時會做出的行動(例如誰更為頻繁地看提示牌並移動身體,誰開始整理自己的東西、補妝等等)來預測誰將下車。
2. 理論論(theory-theory)
理論論則認為,讀心術本質上是一種推論。人們從小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各種生活現象的過程中,逐漸地培養出一種“樸素理論”(Naïve Theory)來幫助自身更好地解釋這些現象。
讀心術也不外乎如此。舉例說:
工作間隙你經常看到同事摸口袋找打火機想吸菸,久而久之,你形成了一種簡單的“推論”:在工間同事們摸口袋就是想要抽菸了。當你在之後看到你的同事在工間摸口袋,你就可以依據這個“理論”來推導讀出他的想法。
在心理學研究背景下的讀心術,和市場上津津樂道的那種“被神化的”讀心術不盡相同(從某種程度來說,理論論似乎更接近我們幻想中的讀心術)。心理學裡的“讀心”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它幫助我們更好地交往、相互合作,並且建立起親密關係。
例如:在電梯間裡我們會有意無意閱讀別人的意圖,當別人伸手時,我們會預測他想按電梯按鈕從而騰出空間,有人向內側閉退意味著他可能認為電梯人與人空間距離太近等等。這種無時不刻在自發的閱讀他人思想的能力正是保證社會生活可以延續的重要保障。
-
9 # 鯨魚小星球
當然有了,其實你說的“讀心術”人人都會,心理學上管這種能力叫做“心理理論”(theory of mind)。不過正因為人人都會,所以大部分人注意不到。就像蘋果往樹下掉了很多年後,物理學家牛頓才忽然發問“為何不是往上掉?” “讀心術”也是一樣。人類是社會動物已經很多年了,儘管別人的思想和感受我們看不見、摸不到,然而仍然能夠合作、欺騙,還發展出了各種文化,形成了高度文明。誠然,語言交流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語言的理解同樣需要用到這種理解他人心理的能力。我們所謂的聽人說話要聽話外音,就是這個意思。
比如,如果某天中午同事美女小紅問你
“小明,吃飯了麼?”
你會怎麼想?怎麼做?這都取決於你根據你倆的關係如何理解她的心理:
A. 和她不熟,根據字面問題原原本本地回答:“吃過了。”
B. 小紅想和我一起吃飯?她對我是不是有意思?
C. 上次幫了小紅一把,是不是她要請我吃飯感謝一下?
語言是表面上的,但是語言背後說話人的心理活動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根據情況來揣測的,這種揣測別人心理的能力,其實就是讀心術,每個人都有。不過這種不能力是一出生就有,透過心理學家設計的一些經典的實驗任務,發現大約在3歲左右的兒童開始具備這種能力。
甚至於,這種“讀心術”能力對人如此重要,當出現問題的時候,往往人也會遇到一些麻煩。最近幾年越來越受到關注的自閉症患者(autism spectrum disorder),就是典型的在“讀心術”能力方面受到了嚴重影響的。大量心理學實驗都發現,自閉症兒童的“心理理論”能力(也就是理解他人心理的“讀心”能力)有顯著損傷,在那些經典實驗任務裡的成績都比正常同齡人顯著降低。
不過,我們的讀心術具體是怎麼實現的呢?另一位答主提到的“模仿-理論”是目前最流行的兩種策略模型,有興趣可以去參考以下哦。
總之,題主你所想象的讀心術,其實並沒有太神秘,每個人都已經在嫻熟地運用了。只是個人水平有高低,但是並非0和1的區別哦。
-
10 # 沙雕青年雜談
如果我告訴你心理學中有讀心術,可能有的朋友不信了。如果我告訴你,心理學中沒有讀心術,剩下的朋友可能又不信了。那怎麼辦呢?其實心理學是沒有大眾所理解的”讀心術“,但卻可以從人的外觀狀態行為表現等人的各個各個方面推測他是什麼樣的人。不過沒有偵探小說中那麼神秘,小說或者是影視劇僅僅是把它神化然後增加劇中人物的神秘感,現實中,讀心術並沒有那麼可怕。
心理學家從各個方面研究推測人的言行進行研究,然後發表成果。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微表情心理學和測謊儀了。
先來說說測謊儀了,準確來說,測謊儀測量的是測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參量的變化。所以“測謊”應科學而準確地叫做“多參量心理測試”,“測謊儀”應叫做“多參量心理測試儀”。
測謊儀的工作原理是像電影一樣先給你佩戴好相關儀器。確定儀器工作無誤。
之後問你一些生活中簡單的問題確定一種基本的條件反射,也就是一種基本的生理參量的參照。
然後逐漸深入,問你一些與你想問的問題相關的內容。再來觀察你的那些生理參量改變了沒有,如果你改變了,就說明你說謊了。如果沒有,恭喜你,你說了真話,或者是你心理素質足夠好,好到足以逃避測謊儀的監視。
測謊儀雖然可以測試你是否說謊了,但是對於心理素質足夠好或者心理素質極差的人是沒有任何效力的,甚至會令人產生錯誤判斷。
再就是微表情心理學了,微表情心理學就像《愛情公寓》中的唐悠悠一樣,看見別人眼神飄忽,手腳不自然,抽鼻子就認定別人說謊。這是人有時候不自主控制的面部肌肉動作,在這時候,可以看出人的一些未經偽裝的外部表現。
這些都是微表情心理學研究的範圍以及取得的成果,不過有些行為習性因個人而異,不能說他在做這個動作時一定是發生某某事,這些都是有很大機率出錯的。
-
11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心理學中的“讀心術”,這樣說就把心理學神化了,很多人不理解心理學究竟會學些什麼,和算卦有沒有什麼關係。其實我想說,心理學的讀心術,是從你的微表情來讀懂你的。
看過《lie to me》朋友們就知道,這部電視劇講的就是一位微表情分析專家可以透過觀察嫌疑人的非言語行為來偵破案件。不可否認,電視劇中的確會存在一些誇張的成分,但是這足以說明,從一些微表情的動作中,我們會發現一些不易察覺的東西。
給大家舉個小例子,在與人交往中,有些人皮笑肉不笑,但有些人笑起來,在眼部會有類似鷹爪的皺紋,臉頰也會上揚鼓起,並且還會扯動眼窩周圍的肌肉,如果你看到這些,說明他和你在一起是發自內心的高興,是真心的在笑。
很多小動作是你無意識做出來的,而這也恰恰反應了你當前最真實的內心感受。比如男人說謊的時候,會摸自己的鼻子,因為當人們撒謊時,大腦中的島葉皮質(一種腦素)會被啟用。而研究發現,島葉皮質活性增強後,體溫就會升高。尤其是鼻子及周圍肌肉的溫度會有所上升。
你的眼神也會出賣你,當和別人談話對視時,不斷地眨眼,是一種逃避的表現。眼皮下垂,說明沒有用心聽講;眼珠亂轉,表明“正在處理資訊”;眼珠向上看,是回憶事情......
這些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學的“讀心術”吧,我們運用心理學,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可以變得更好,而不是學會某種小技巧,來攻擊別人,滿足自己的慾望。
-
12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學了心理學,有沒有可能透過微表情或者一些小細節就能全盤看透一個人的內心?
很多電影中會有這樣的情節,最近熱映的電影《心理罪》裡,李易峰飾演的“天才”方木就是這樣一個能在案發現場透過一些小細節給兇手畫出“心理畫像”的人。他不僅可以推斷出嫌犯的長相,還能頭頭是道地描述嫌犯的犯罪動機,心理狀態,甚至變態心理的形成原因。面對這樣的劇情,我只能說:“它看起來很美,但絕不能信以為真。”
因為一個人理解這個世界時,一定會不自覺地帶上明顯的自我的痕跡。
當我們去構建對一件事物的理解時,會不自覺地用自己的經驗去填補那些“空白”,將一樁事物補充完整。
我們瞭解的具體事實越少,我們用以填補空白的自身內容也就越多。最後被建構出來的這一事物形象,其實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我們的主觀意識,而非客觀事實。它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真實現實?這很需要驗證。
但如果我們學習了心理學知識,對於人性有了深刻的瞭解,在獲取了充足的細節的基礎上,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與動機,人格與行為模式,從而使我們能更準確地推測他人的進一步想法和行動。
如果我們能做到這一點,其實也就是練就了一種“讀心術”。只不過,顯而易見,這種讀心術絕不可能輕而易舉地練就,而且不可能做到纖毫畢現,一切盡在掌控。
要知道,人心是很複雜的,我們永遠都要對人性保持一份敬畏之心。這不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負責——狂妄只會讓我們在事實面前見證自己的可笑。
-
13 # 柳已暗花未明
“讀心術”就算一般冠名某某心理學大師,他們也不可能真的能百分百讀對!其實就跟魔術一樣!只是一些取巧的方式!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當你社會閱歷夠多,又專門研究心理學,你還是能“看透”很多人的!市面上很多心理學書籍,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的幾招,而且你大都碰到過,讀到了對號入座,發現確有其事,那麼這種心理學書籍就是垃圾!首先你想擁有“讀心術”你只有兩個方式,一個特點!方式一那肯定是學習,需要你多看好的書籍,多研究這方面,方式二,就是你的閱歷!會讓你學到心理學!最後特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悟性!一本書其中一招你學會了,你有悟性舉一反三,社會經驗讓你被朋友賣了,讓你知道了人性!你有悟性,會時刻謹記!
其實相對來說每個人當你有了深厚的社會閱歷沉澱,你都會能“讀心”很多人,簡單做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的朋友很久沒聯絡你,突然聯絡了你!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碰到過吧?那麼這也屬於閱歷,這是你經歷過得事情,那麼你的瞬間反應,肯定是無事不登三寶殿,不是借錢就是麻煩你啥的!這個例子,你的反應,告訴了我們人人都具備“讀心術”,哪怕你不專門讀心理學書籍資料,時間久了,你也會懂“讀心”!
不過以上說的是最淺顯的“讀心術”當你想進階的話,肯定需要你的經歷反省與書籍資料或者請教這方面前輩共同學習!你再加以研究,看透社會現象人性本質!才能進階!
進階的階段你將具備透過人的肢體行為,微妙表情,舉止動作,穿著打扮,你能看到以及體會到的東西,可以瞬間“讀”懂這個人!
做到進階的階段其實也沒那麼難!你有好的悟性,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
那麼重點來了!你們有沒有想過,你光讀懂這個人的性格,以及想法、即將要說的話,要做的事!可以有沒有很好的應對方法來達成你的目的?
真正難得地方就在這裡,哪怕你有超能力,能讀心,你有沒有辦法牽著別人走?改變他的心理?這才是最難的!這個就牽扯到“洗腦術”了!所以各位學者,你們不僅要學會“讀心術”也得多關注洗腦術!兩者合二為一!你將左右逢源!社會任你闖,妞任你泡!寫多了手疼!瞎寫的!希望給各位能帶來些啟蒙!
-
14 # 古代哲學思考
看到這個問題,想到一部電視劇《神探夏洛克》,我想很多人都看過吧,其中有一集裡,勞拉·普沃飾演扮演的角色艾琳·艾德勒全裸出鏡,赫赫赫赫,提醒沒看過的朋友可以再去補看哈,對方身材還是很好的……好了,鼻血擦一下繼續這個話題,為什麼要提這個情節,這和“讀心術”又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大著呢,回顧一下劇情,當夏洛克看到這個女人的時候,他的聰明才智失效了,讀心術也失效了……為什麼?因為找不到突破口啊,看不透這個女人!
說到這裡,就會有些明白了,讀心術是要有支援才會有效的。這是影視作品裡的讀心術,夏洛克透過觀察對方衣著、動作、配飾、髮型、表情等許多方面來推斷這個人的性格、習慣、愛好,以及當時的想法情緒……這就是讀心術,和心理學上的讀心術是共通的。
讀心術並非是什麼玄乎的能力,心理學也並不是傳說中那麼無所不能。
我從去年開始就在學習心理學,自打朋友們知道這件事之後經常會問我一句話:大禹,你學心理學啊,那你猜猜我現在在想什麼?
說真的,每當朋友這麼問我的時候,我真想¥#@%¥(省略一萬字髒話),所謂隔行如隔山,只有真正的去學習這門學問,才知道對方到底在講什麼,說什麼。心理學也是分很多方向的,而且很多方面都是交叉共通的,心理學都學什麼?除去生理基礎那部分,還要學習感覺知覺啊、記憶啊、思維想象啊、意識啊、需求動機啊、情緒情感、能力人格什麼的,好吧,我基本把基礎心理學的點都說全了,咱們不講的那麼專業,只通俗的講,就是你日常生活裡一個活著的人該有的都研究,當然了,我說的這是基礎心理學,也就是大家現在接觸的最普遍的心理學,其實心理學還研究動物心裡的,這裡咱們說不到那一塊,我也沒學過那方面,不是很瞭解。
從不同的視角去看得心理學,又有什麼社會心理學,就是個體在社會環境裡的方方面面;發展心理學,這個就更好理解了,就是從小到老各個階段的心理狀況;變態心理學,這個就更好理解了……心理學研究的還是挺全面的嘛。這門學問,你說高深吧,它還真挺難得,你說簡單吧,它還真的有點淺顯。
其實人都是有共同性的,生氣時的反應和表情、傷心時會哭、開心時會笑,就是這樣子,多簡單,可能有些人的反應不會那麼明顯。下面舉個例子,很多女生喜歡看霸道Quattroporte的小說,常出現的一個角色就是面癱霸道Quattroporte,喜怒不顯於色,“好神奇哦,雖然我和你交往好久,但是我真的不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情緒哦,因為你是面癱”,要是霸道Quattroporte面臨的是個心理學女朋友,可能這事情就簡單了,這位女友會根據霸道Quattroporte面部肌肉的細微變化,也就是微表情來判斷對方的情緒,好吧,對方是個面癱,沒有微表情,那你的瞳孔總不會也是癱了吧,臉上看不出來,那就看看你的瞳孔收縮還是放大啊,你的手是握是松,你的腳是朝著什麼方向的,你的身體是呈什麼姿勢的……無論如何,總有一樣,是會暴露你的情緒的哦。對!這就是讀心術!並不是說我直視了你的內心,而我我透過你的身體語言讀懂你的心意。
嘴巴是會說謊的,但是肢體不會說話,除非是經過特殊訓練。一個人的穿衣打扮、言行舉止、表情神態等等,無一不在傳達著這個人的想法、情緒和內心,讀不懂並不是這些有多神秘,而是你沒有去學習,卻研究。老人常說一句話“我走過的路,比你吃的鹽還多”,大家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老人以此來告訴你“你那點小心思,爺爺都知道”,那時候你難道不覺得有種被看透內心的恐慌嗎?哈哈哈,這也是一種讀心術,但凡世間芸芸眾生,千姿百態,到頭來總是要歸結成那麼幾件事情,前輩們看多了,聽多了,自然一看就懂了,只是他們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研究,說不了那麼高深的理論道理,但是本質上是相似的,PS題外話,我這意思絕不是心理學等同於經驗總結啊,若有心理學專業同學不要噴我。
這就是讀心術,你若耐心鑽研,注意觀察,多學習,也可以讀懂人心的哦。我個人很喜歡心理學, 所以有在學習,其實大家都可以去看看這方面的書,不做深入研究,只當做學習一下,你會發現,原來生活這麼有趣,原來有些事情是這樣發生的……
-
15 # 一葦渡心
心理學真的可以讀心,為什麼呢?
心理學的本質是讀心
心理學不僅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還對心理現象進行說明,並揭示其發生發展的規律。人的心理活動可以透過行為體現出來,那對行為進行觀察、測量,是不是就可以確定你的心理活動呢?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一個人每次見到他的媽媽,都愁眉苦臉的,一離開他的媽媽,他就高興。經過反覆的多次觀察,再用一個問卷進行測量,問他相關的問題“當你跟自己的媽媽不在一起的時候,你覺得心裡舒服嗎?”“你和媽媽不在一起時,你心裡舒服嗎?”……每一個問題下面,給他提供四個選項“很舒服、有些舒服、有些不舒服、很不舒服”。經過多個問題的回答,我們就可以透過觀察和測量得出他在內心裡對母親的認知。
所以說心理學是不是讀心術?心理學裡面真的有讀心術嗎?這就是一個偽命題,心理學本來就用來讀心的。我們透過外部的行為、心理現象而去讀你的心。
現在我們不光用觀察法、測量法,實驗法,個案法,我們還採用儀器來測量心理,如生物反饋儀、事件相關電位、核磁共振、鏡紅外等等。下面我們來一一列舉相關各種方法的相關經典研究。
觀察法:研究者直接觀察記錄個體或團體的行為活動,從而分析、判斷兩個或多個變數之間存在的關係的方法。觀察法有自然觀察和控制觀察兩種。
(1)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即在自然情景下進行的觀察。如我們到一些幼兒園去實習、觀察、看到一些小孩日常的活動,依次瞭解他們的心理狀況和心理發展變化的過程。
(2)控制觀察法
控制觀察法即控制好一些變數,將個體放入實驗室中進行觀察。如近年來心理學中較多的運用單向玻璃觀察室來進行觀察。在某一個觀察實驗中,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大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中設定了很多的玩具,然後將兒童帶入實驗室中。實驗室中的窗戶安裝了單向玻璃,實驗室外的人可以清楚的觀看到實驗室裡兒童的活動情況,但是實驗室裡的兒童並不能看到實驗室外的情景,他們並沒有發覺有人在觀察他們,因而他們的行為舉止等活動是非常自然的。實驗的主持者告訴兒童們:這裡面的玩具可以看但是不可以去碰觸,然後離開實驗室,在實驗室窗外觀察這些兒童們的行為,主要是觀察這些孩子是否能剋制住自己的慾望不要去碰觸那些玩具,由此觀察他們抵制外界誘惑的心理能力。這就是一種控制觀察。
實驗法:在控制的條件下對某種心理現象進行觀察的方法。如美國心理學家格賽爾進行了雙生子爬樓梯的實驗研究。
格賽爾認為個體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都是按基因規定的順序有規則、有次序地進行的。心理發展是由機體成熟預先決定於表現的。兒童的學習取決於生理上的成熟。為此他採用觀察法進行了雙生子爬樓梯的實驗研究。格賽爾對一對雙生子A和B進行了行為基線的觀察,確認他們的發展水平相關。在雙生子出生第48周時,對A進行爬樓梯、搭積木、肌肉協調和運用詞彙等訓練,二隊B則不作訓練,持續6周後,A比B 更早地顯示出某些技能。到第53周當B達到爬樓梯的成熟水平時,對他開始進行集中訓練,發現只要少量訓練,B就趕上了A的熟練水平。進一步的觀察發現,55周時A和B的能力沒有差異。所以兒童的學習取決於生理上的成熟。
測量法:用標準化的量表來測量被試者的智力、性格、態度、興趣以及其它個性特徵的方法。如《埃森克人格問卷》、《比奈-西蒙智力測量量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小學生學習態度問卷》等等。
核磁共振技術(fMRI):可以提供腦結構的靜態影像。核磁共振技術是將身體置於非常強大的電磁場中,磁場使水中氫原子的原子核進行重新排列。透過測量,就能夠推斷氫原子密度以及它們和周圍組織的相互作用的變化。由於氫反映了含水量,因此可以將核磁共振用於診斷和研究之目的。當然這個技術的不足之處在於生成影響所需的時間較長,而對於快速反應的認知任務,它的作用是很弱的。在核磁共振技術中,透過監測被試腦部活躍區血流量的增加,就可以展示被試在進行實驗任務過程中的腦部啟用區,從而為大腦認知提供結構性和功能性的證據。浙師大的青年教授董光恆老師就主要從事網遊成癮的fMRI研究,從中揭示了網遊對認知神經的啟用狀況。
事件相關電位(ERP):是一種特殊的腦誘發電位,透過有意地賦予刺激儀特殊的心理意義,利用多個或多樣的刺激所引起的腦的電位。它反映了認知過程中大腦的神經點生理的變化,也被稱為認知電位,也就是指當人們對某任務進行認知加工時,從頭顱表面記錄到的腦點位。經典的ERP主要成分包括P1、N1、P2、N2、P3,其中前三種稱為外源性成分,而後兩種稱為內源性成分。這幾種成分的主要特點是:首先不僅僅是大腦單純生理活動的體現,而且反映了心理活動的某些方面;其次,它們的引出必須要有特殊的刺激安排,而且是兩個以上的刺激或者是刺激的變化。其中P3是ERP中最受關注和研究的一種內源性成分,也是用於測謊的最主要指標。因此,在某種程度上,P3就成了ERP的代名詞。例如國內比較有名的北師大心理學教授羅躍嘉以ERP與fMRI相結合的最新技術方法,以大腦整合觀點研究人腦對視覺和聽覺資訊的認知加工過程,揭示知覺、注意、記憶、語言、思維、情緒等高階腦功能機制。
綜上所述,心理學不光是讀心,而且在讀心上面已經走到了很高的高度。
心理學為生活指引方向
心理學可以揭露因果,心理學中的一些理論顛覆了我們的傳統認知。
例如著名的情緒外周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W.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C.G.朗格於19世紀80年代先後提出的。這種理論認為,情緒是對機體變化的知覺,機體的生理變化在情緒經驗中是第一位的,個體的情緒是直接由生理變化引起的。根據這一理論,情緒的產生必須先有引起知覺的刺激,這種刺激引起個體內臟的活動和骨骼肌的反應,這些生理反應反饋到腦而產生情緒體驗。詹姆斯明確地說過:“知覺之後,情緒之前,必須先有身體上的表現發生,所以更合理的說法是,因為我們哭,所以愁;因為動手打,所以生氣;因為發抖,所以怕。並不是我們愁了才哭,生氣了才打,怕了才發抖……。”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我們恐懼了才會發抖,傷心了才會哭泣,但現在具身認知的研究發現,你只要做出發抖的動作,你就會產生恐懼感。
心理學家Stepper和Strack做了這樣一個實驗:被試是大學的本科生,實驗中,被試被告知是一個工效學的實驗,研究各種身體姿態對完成某種任務的影響。每次實驗有6個被試參加,實驗情境分為兩種:在一種情境下,被試被要求採納一種所謂的"工效學姿勢",低頭、聳肩、彎腰,給人一種垂頭喪氣的樣子;在另一種情境下,被試採納的姿態是腰背筆直、昂頭挺胸,給人一種趾高氣昂的印象。為了防止被試間情緒的相互影響,被試被隔離起來,彼此之間是看不到的。接下來,被試根據實驗者的要求完成一項複雜的任務。任務完成之後,被試被告知他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可以獲得實驗者的酬勞。在實驗的最後階段,被試要完成一個問卷,詢問他們此時此刻的心境,是否為他們出色完成任務感到驕傲等等。結果發現,在前一種情境下,被試為他們自己取得的成績,體驗到驕傲情感的被試的平均數是3.25,而後一種情境下,體驗到驕傲的被試的平均數是5.58。實驗結果說明情緒是具身的,認知並不是情緒形成的唯一因素,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對情緒與情感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 這一實驗也多少佐證了詹姆斯對情緒的解釋,支援了情緒是對身體經驗的感受這一假設。
所以心理學的讀心,它的功能不光是揭露一些現象,而且它還為我們的生活指引方向。例如剛才闡述的讀心的研究,它可以給我們一個指引,在教育方面進行應用,如果我們的行為積極,我們內心的情緒、態度也會積極起來。
在禮節方面,我們會讓所有的小孩在行為舉止方面多做一些積極的行為, 他們的情緒則更傾向於積極,同時我們還可以用這樣的方式研究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禮”。比如說我們傳統文化的禮儀,見到長者要鞠躬;當對別人做出一些不恰當的行為,感覺慚愧的時候要去道歉;如果你要給別人告別的時候,要慢慢的向後退,不要立即轉身。這些禮是不是積極的行為呢?所以我們把一些倫理學家僅僅當做是道德先生,是不是太可惜了呢?有了這些讀心術,有了這些科學的心理學的研究,我們可以重新去解讀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一些理所當然的但卻不明覺厲的行為。
心理學不光是是讀一個人的心,還讀集體的、規律的心,還讀過去文化的心。心理學讀一個人的心叫個體心理學,讀一群人的心叫做群體心理學,讀文化的心叫做文化心理學。所以心理學在不同的方面,讀不同的人群,讀不同的心,就形成了心理學一個一個的學科。
我和我的同事們,我們正在透過讀文化的心、讀古人的心,讓今天的人可以借鑑到更多的追求幸福的方法。比如說我們讀唐詩宋詞中的人情,讀作者背後的心理,透過對當時的人情和現在的人情進行對比,從而揭示兩者之間的關係,得出人情不遠,為今天的人心和人情指明方向。
我們去讀成語中的心,因為成語是有無數顆心理活動不斷加工形成的。比如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表面的意思是說,這塊冰有三尺這麼厚,但是他一定不是一天就凍好了,他一定是凍了很多天,它有持續性。這是它表面的意思,他還有一個隱含的意思是什麼?事物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總是慢慢形成的,這個可以遷移到各種事情上面。
比如說一個媽媽,她說我的孩子有了心理問題,我怎麼辦呢?我們就給她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她就知道了,這是我們的家庭教育不良的結果;如果有一個人過的不幸福,掙不到錢,你跟他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就會意識到我確實已經頹廢了好多年,懶惰了好多年,所以才成了今天這個樣子;如果你給你愛人吵架,我們過不下去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所以,一個成語就包含了所有的事物的規律,它有統一性和共同性。我們在讀成語的心,其實是在讀過往的人的積極的心。我們既可以讀曾經的人的心理,又可以讀群體的人的心理,所以讀成語就是讀曾經的一群人的心理。
心理學是一個高大上的讀心術,它可以用肉眼觀察,可以用案例分析,可以在實驗室進行實證研究,也可以用儀器測量。正是因為心理學有科學性,所以它的讀心才可以很準。
這就是我針對心理學裡真的有讀心術嗎這個問題的回答,同時藉由這個平臺,給大家普及一下心理學的知識。
-
16 # 做個精緻的豬女孩
讀心術在中國古人那裡叫觀人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聽其言、觀其行、察其心”,這是中國心理學的原始面貌,也是普通人常用的心理學問。
讀心術其實就是心理學的一種門類,也是最原始心理學——主觀心理學,因為人類的心理學在19世紀之前基本上還沒有客觀的心理學研究。
方法
讀心術不是什麼玄學,它只不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的察顏觀色技巧。古人說過:“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知己知彼的學問,就是讀心術。一個讀不懂自己的心和讀不懂別人心的人,人們不可能奢望他會有什麼人生成就。
想要讀懂一個人的心,首先必須瞭解這個人的性格,也就是人的心理差異。人類心理的差異固然大多屬於個體差異,但也有存在型別的差別。有兩種型別尤為顯著,內傾型和外傾型。
一個善於察顏觀色的人,必定會有很好的人際關係或社交才能或領導才能,或三者兼備。因為他能夠透過“聽其言、觀其行、察其心”的讀心術,在跟人接觸的瞬間大致讀懂一個人的心思,然後找到應對這個人的有效方法。所以讀心術是一門最具實用價值的學問,它關係到每個人的前途命運和生活各方面的人際關係問題。
研究
讀心技術
研究測試
讀心術,美國科學家研究出一種能夠“閱讀”大腦的技術,在利用大腦掃描器進行的實驗中,研究人員能夠準確猜測出參與者腦中所想的事物,準確率高達80%左右。這項有關讀心術的研究目的就是證明掃描能夠揭示人們內心深處的想法。這項技術給受中風或慢性退化疾病的患者提供了能夠自由表達想法的渠道,同時可能預測人們接下來要說些什麼。
研究者測試了15個已接受腦部手術來治療癲癇和腦腫瘤的患者,他們將256個電極放在患者大腦表面,同時朗讀一些名詞、動詞或人名,實驗顯示當人們聽到這些詞彙時,該裝置能夠相應地反映出大腦的電子訊號並還原成原聲。
原理
人體大腦會以不同的腦電波模式來應對人們在對話中所聽到的字句。由於人腦處理思維的方式與處理聲音的方式相似。科學家們由此斷言可以研製出一種“讀心”裝置,植入腦損傷病人頭部便可瞭解病人在對話中確實聽到的字句,從而推斷病人對對話的理解。
該研究由美國加州大學將一系列電極透過頭骨空隙連入15位癲癇病患者腦部,接著向他們播放一段長達5至10分鐘的對話錄音。在這之後科學家建立兩組電腦模型將病人腦產生的明顯訊號與個體錄音片段進行配對。最後為了驗證配對的準確率,研究人員將對話錄音進行拆解,以字為單位單獨放給病人聽,再透過病人腦部產生的電波推測其聽到的具體單詞。結果證明其中一組電腦模型準確率高達90%。
-
17 # 知我心理學
讀心術這種神奇的事在現實世界中顯然不會存在,但從日常生活中無心的細節瞭解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某個想法——甚至這個人自己也尚未了解到——卻不是毫無可能。(要注意,假如脫離了理解這個人的整體,這種細節的分析很容易斷章取義,或者出現過度解讀,不建議據此得出過於肯定的結論。)事實上,精神分析中就常常要使用到這樣的技術。
弗洛伊德在100多年前就提出,精神分析所觀察的材料,常常是被其他科學譏諷為瑣碎的、平凡的、不重要的那些事件,生活中人們都很少注意他們。這些事不僅僅在病人身上會出現,在健康的人身上也會出現。他把這些事稱為過失(faulty actions),他認為,這些事就是通往我們黑暗潛意識的視窗。
什麼是弗洛伊德式錯誤?由於弗洛伊德是第一個研究這些現象的人,人們定義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弗洛伊德式錯誤(A Freudian slip)。它的定義是:由於潛意識中的願望、衝突、對於“什麼是正確的行為”的信念,導致語言、記憶、或行動中出現的一個錯誤,這個錯誤的出現打斷了原本該出現的語言、記憶、行為。這種弗洛伊德式錯誤的出現,揭露了某種干擾性因素的存在。
你本來要說一個人的名字,話到了嘴邊,你忽然忘了Ta叫什麼,你明明認識Ta,Ta的名字對你來說也不陌生——這就是一個弗洛伊德式錯誤的情境。口誤、筆誤、看錯、聽錯、忽然的遺忘、丟失物品,都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式錯誤。
弗洛伊德認為這些事有意義的原因主要有二:
1. 雖然這些事情的發生看起來看起來是偶然的,但我們有很多種方式可以說錯、寫錯、看錯、聽錯。比如,妻子在見到丈夫的前女友時說,nice to beat you,但本來想說的是nice to meet you(“很高興見到你”說成“很高興打你”),她本可以說成其他的單詞,可唯獨脫口而出了beat這一個。
2. 有人認為疲勞、注意力下降是發生錯誤的原因,但弗洛伊德認為這不是本質原因,充其量只是讓過失的發生變得容易一些。月黑風高夜方便搶劫,劫匪才是搶劫發生的根本原因,黑暗只是讓搶劫發生得更容易些罷了。他還說到,比如說一個人走回家的路,根本不用花費注意力,也能夠正確地走到家。注意力和錯誤的發生沒有必然的聯絡。
弗洛伊德認為,過失的發生從本質上來說,體現了兩種互相沖突、互相牽制的意向的存在。而過失則是對這兩種意向所作的一種調節。在過失中,兩種意向各有一部分成功,一部分失敗。
當那位妻子說出nice to beat you的時候,她內心既有友好的意向,也有憎惡的意向,而在這個過失中,兩種意向都得到了體現,卻也都不完全成功。
當你忽然想不起某一個詞語、人名,很可能是因為這個詞語、人名和你某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相關。精神分析理論中對於遺忘的理解有一個簡單粗暴的原則:和痛苦情感有關的事物,回憶便將引起痛苦,所以記憶便反對這種事物的回憶。這個避免痛苦的傾向,實際上就是忘記名詞及其他多種過失(如丟失物品)的最後的目的。
當然,不是所有的過失都這麼直接和顯然。
失物:滿足願望還是自我懲罰?失物就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弗洛伊德式錯誤。當你不知道怎麼回事丟了一件物品——或許是你認為非常重要,不可能遺失的;或許是無關緊要,有一天忽然發現已經丟失的——你也許需要想想這種丟失揭示出了什麼。
有時,失物單純是因為你想要一個新的東西來替代它,我有一個朋友,每次都在蘋果出新產品的前夕“不知為何”丟失舊的蘋果產品。在這裡我們能夠看到兩種相互衝突的意向,一種是希望獲得新物品,另一種則是覺得不應該購買新物品,而這種“失物”的發生則可以讓ta獲得購買新物品的正當理由,有助於ta實現自己的願望,同時因為這種替換變成了“被迫無奈”的,ta得以迴避自主的責任和相應的內疚感。——通常,易受暗示的人格特質(包括易受自我暗示及外界暗示)會比較能夠出現這樣的行為。
有時,失物也可以作為自我懲罰出現。很多時候和內疚或羞恥的情感相關,無意識地遺失物品,是對自我的一種懲罰。
有時如前文所說,失物也是為了迴避被這個物品所引發的和痛苦有關的回憶。
失物還可能涉及到更多的儀式意義,如果你把自己某件物品的丟失放到更大的語境中,聯想你在這個時刻各個方面的生活狀態,聯想和這個物品有關的人和事,也許你會發現,丟失物品是因為你想要迎接一個的生活階段了?這只是一個可能的例子而已。
也有時,一根雪茄只是一根雪茄
不過,弗洛伊德式錯誤理論是經典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其他學派,甚至是當代精神分析學派,都對此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弗洛伊德誇大了過失意義的普遍性(通常他們也都多少承認過失的意義的存在,只不過不是每一個過失都有意義)。
因此業界有這樣一句話,Sometimes a cigar is a cigar. 有時一根雪茄就是一根雪茄(因為弗洛伊德曾說夢見所有的柱狀物都是丁丁的象徵,這句話被用來表達“不要過分解讀細節”的含義。)
認知心理學專家、伊利諾伊大學的語言學和心理學教授Gary Dell在2012年研究了“口誤”,他指出,想法和語言之間的轉換,與大腦的三個部分有關,這三個部分的互動有時會重疊,這時就會出現口誤,他認為口誤的發生表明人在語言上的靈活性,以及大腦的敏捷性——經常口誤的人可能在學習多語言上更有天賦。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Wegner,則認為,口誤有時不是和潛意識有關,而是和負面的秘密有關。他做了一個實驗,實驗中,他讓參與的志願者“不要想啤酒”,而後這些志願者更頻繁出現了“啤酒”有關的口誤。
不管怎麼樣,這些生活中不太被人留意的細節,是我們瞭解自己(窺探別人?)的機會。但仍然要強調,不要輕易下結論。即便是弗洛伊德本人,也不能在所有的情況下都看得準確無疑。假如過分相信自己的“分析”,可能反而會給你的人際關係造成極大的困難。而如果想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幻想,哪些才是事實,如果你真的在乎,不妨直接提問。
以上。
-
18 # 鵜鶘心理
心理學是不是真的有讀心術?作為曾經學習過心理學,有一點經歷的我,想回答你說的是:並沒有所謂的讀心術。如果真的有讀心術,那也太可怕了,就像一個人赤裸裸地站在別人面前,沒有一點秘密。如果有讀心術,那些警察、法官之類的人也不必採取各種手段大費周章去訊問了,雙眼一瞪,犯人腦中所有的資訊都被一一讀取。之所以說這些,只是想說的並沒有什麼讀心術。
那為什麼會懷疑有讀心術的想法呢?這可能跟自己不瞭解心理學有關。想想,很多的時候我們也會去揣摩別人的心理,當這個人你對他很瞭解,尤其是家人,對他的下一步想法,有時我們會猜個八九不離十。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呢?是你有讀心術嗎?很顯然,你會否認。為什麼會否認呢?沒有讀心術,那你為什麼會猜得那麼準呢?通常大家也會回答是因為自己對他很瞭解呀。那你又瞭解到的是他的什麼呢?是因為我們對他的瞭解,熟悉他的肢體語言、語言表達和行為模式等等,再結合一下當時的情景,細加分析,自然很多時候就會看穿他的動機了。
其實,你所做的這一切,就是心理學的一些套路。無非是嚴格受過心理學培訓的人,一般而言,比常人要多一份洞察力。首先,據考證,肢體語言在我們日常交流中所表達出來的資訊要佔到70%-90%,所以有較強觀察力的心理諮詢師在你未開口就已得先機。其次,我們在和有心理學背景的人交談時,往往會把自己的資訊不知不覺中都告訴到對方,而他在接受這些資訊的同時,不斷地結合經驗進行梳理,不明白的地方他也會不斷讓你澄清,最後只是把你告訴的資訊,整理出完整的脈絡反饋給你而已。所以,不是心理學有讀心術,只是你已經不知不覺告知對方而已,如果你不說,也只有老天爺才知道你內心的想法了。
-
19 # 教育從業者夏雨雪
本人是應用心理學專業畢業,提起心理學,很多人自然而然的反應是:啊,學心理學的啊,那你知道我在想什麼嗎?如果大家題主指的讀心術是這樣的特異功能的話,那我想說,答案肯定是沒有啊!
不過心理學領域有各種經過實驗驗證、實踐檢驗的心理學理論,並由此發展出了標準化的量表、問卷等心理測量工具。透過這些工具,心理學能做到的是,瞭解你的人格特點、行為偏好等,由此是可以對你的行為表現做出一定的預測的喔。
我參加過一次心理學的培訓,諮詢師分享過一個來訪者的案例,只是簡單問了幾個問題,這位有經驗的諮詢師就判斷出來訪者屬於愛冒險、敢承擔、但常常吃力不討好的型別,種種描述都讓來訪者頗為震驚,來訪者甚至感覺諮詢師是最瞭解她的那個人。就是這麼神奇!
-
20 # 雙耳聆聽or侃侃而談
有沒有,那就要看你怎麼定義“讀心術”了,每個人的定義不一樣,那結果也不一樣,但有一點肯定的是,一個人告訴你他會讀心術,那麼他就沒安好心。
下面先來看3個情景回答這個問題:
01
你和小明走在路上,途上遇到了,你心中暗戀的那個她,你眼含桃花,多看了幾眼,但你從來沒表示過,這時候學過心理學小明對你說,我會讀心術,我知道你現在在想什麼? 你喜歡她。
如果,在你的定義裡,這樣算讀心術,那心理學上就有。
因為你認為的“讀心術”是可以憑藉客觀事實,心理學分析得到的。
02
你遇見一個陌生的瞎子,他說他能透命運,也會讀心術,能幫你看未來,你坐下來,給了錢,聽他說了幾句,感覺哪哪都對。
如果,在你的定義裡,這樣算讀心術,那心理學上就有。
因為你認為的“讀心術”是是可以透過心理學,分析人的慾望猜中的
03
如果,讓你和一個學了心理學的陌生人都蒙上雙眼,背對著,要看看他,能不能讀出你心裡在想什麼。
如果,在你的定義裡,這樣才算讀心術,那心理學上就沒有。
因為人的心理複雜得,有時候連自己都搞不懂,別人又怎麼能讀懂呢?
總結:當一個人說他會讀心術的時候,他能看透你的心,那麼他極可能看懂的不是你的心,而是看到了你的慾望,看到了你的表情、行為,看到了騙你,為自己謀利的機會,這樣的人,都是壞人,要遠離。
回覆列表
心理學源於哲學的分支,而哲學的本質離不開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研究的是萬事萬物產生和發展規律。
心理學繼承了母體的基因,主要研究的是人類心理現象的產生和發展規律。從這個角度講心理學也屬於一門科學知識。
好比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一樣,我們之所以能夠解答很多複雜的問題,就是源自前期大量的類似知識點積累,知道面對什麼問題去從哪些方面呼叫相關知識去分析、推理和解答。
心理學家同樣如此,經過系統的理論學習和案例分析,他們掌握了一個社會人在工作、學習、生活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挫折,以及由此引起的情緒變化。
因此相比於常人,心理學家好似擁有神奇的魔力一樣,可以讀懂人心。實則也是藉助於學科知識,外加大量的生活案例和對人們的細微觀察。使其能夠在貼近人的內心領域走的更快、走的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