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婪星河

    除去正史,大更多的歷史故事是由藝人口口相傳而至今日的,細數大家常常看到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不外乎三國隋唐兩宋明清。而這之中有多少是根據正史改編的?三國演義,隋唐英雄傳,岳飛抗金,忠烈楊家將,珍珠翡翠白玉湯,甄環傳。瞧我看的這些亂七八糟。這些完全都是戲說和演繹。而在中國歷史上最最動盪的這兩個時期,老百姓是絕對沒有那個閒心去聽什麼演繹,看什麼戲說的。

    中國古代人心最亂最不安的時期一定是兩晉南北朝時期,從一個側面就可以反映。

    相信很多人看過少林寺這部五毛票價票房破億的神片,那個年代,這類以官府屠少林為背景的電影層出不窮,這並不是無端挑起人民內部矛盾,中國歷史上佛教道教大發展的時期正是南北朝時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都去信點什麼,肚子裡越空,心裡得有個盼頭。大量的貧民湧入寺廟,各地僧眾一度突破百萬,梁武帝曾經三次大規模滅佛,可見當時宗教實力已經發展到了怎樣的地步,另外,這一時期的佛教建築也以精美絕倫而著稱。試想人們要麼出家要麼打仗,哪還有閒人說文斷字,娛樂大眾呢。總的來說,普羅大眾看到的都是娛樂大眾的產物,而這個娛樂大眾的產物絕對不是今天編造的,而一定是當時之人當時之事。

    說了半天也沒給出正面證據,單憑一些側面現象找尋一些痕跡吧。

  • 2 # 殼子馬甲

    其實沒有鮮為人知,只是現階段歷史類書籍大多描寫的存活週期長的王朝,像南北朝時期的歷史,很多也是被大家熟悉的,像氣吞萬里如虎的皇帝殺手劉裕,菩薩皇帝梁武帝蕭衍,趁勢而起的江南土著陳霸先以及他的後人陳叔寶;還有鮮卑慕容氏建立的四個燕國。

  • 3 # 漢唐士

    亂世除了戰亂,災荒,沒有文化,科技,社會的輝煌進步,也沒有有名的人物和事件。同時,亂世也沒有比較正規的史家記錄史實,所以在歷史上作為亂世的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也就鮮為人知了!

  • 4 # 米格

    確實是這樣,如果不是歷史愛好者,恐怕都不會關注這兩個時期,我想主要原因恐怕有以下幾點:

    一。正統的史書記載的比較少。像我們學習的歷史書,基本上都是一帶而過,沒有系統的介紹。1.這兩個時期內的朝代更迭頻繁,時間短,期間沒有發生比較大的影響歷史程序的事,所以一般不會講。2.這兩個時代都比較灰暗,戰爭頻繁,尤其是外族入侵,殺人如麻,人民如生活在煉獄之中,比如五胡亂華,黃河流域的漢人基本上都被殺光吃光了,人民成為兩腳羊,這樣的歷史與現階段提倡的和諧社會不相融,肯定不會講。3.這兩個時期的統治者基本上都是透過武力上臺的,後代子孫也都沒有成器的,做的事情一個比一個離譜,都是反面教材,沒有宣傳的必要。4.由於時間短,統治者大都是武人,甚至是少數民族的武人,所以不重視文教,國內少有記載歷史的學者記錄當時發生的大事,導致這兩個時期的資料比較少。5.歷史主線不好把握,各國有各國的紀年,各朝有各朝的年號。6.這兩個時期文教不興,不可能促使各種學說、思想的形成,比如春秋戰國,為了研究先秦諸子百家,就必須的研究那時候的歷史。而南北朝時期最有名的是書法,可惜只要研究個人就行了,沒有必要了解歷史。以上是對正史少有記載的分析。

    二。野史也記載的也不多,人民私下的口頭文學也沒有以這兩個時代為背景的故事流傳。比如三國時期,我們一般人熟知這個時期,大都因為那部小說,以及小說以後的各種文學藝術形式,評書、戲曲、甚至成語故事,都會加深人們的印象。先秦,兩漢三國,隋唐,宋元,明清都有評書小說流傳,只有這兩個時期沒有。

  • 5 # 小民學歷史

    那麼首先我們來看其他的朝代,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這些朝代為什麼大家都熟悉,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吧

    第一、影視作品

    比如我們熟知唐朝歷史,主要因為關於唐朝的電視劇,電影非常多,

    關於唐朝的電視劇:貞觀長歌,隋唐英雄傳,長安十二時辰;電影:少林寺,妖貓傳,

    宋朝的電視劇:精忠岳飛

    明朝:大明王朝,大明風華

    清朝:甄嬛傳

    隨著電視劇,電影的熱播,大家都比較熟知

    第二、統治時間長,基本上都是大一統的朝代

    唐宋元明清,統治時間都比較長

    第三、出現過較強的開國皇帝

    唐朝,李世民

    宋朝,趙匡胤

    元朝,忽必烈

    明朝,朱元璋

    清朝,努爾哈赤

    第四、著名的歷史事件

    唐朝,玄武門之變,安史之亂

    宋朝,杯酒釋兵權

    明朝,洪武大案

    清朝,三藩之亂

    而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既沒有大一統的國軍出現,也沒有統治時間很長的朝代

    比如說南北朝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五代十國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及閩,還有北漢

    錯綜複雜,你爭我奪

  • 6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請自來,我來回答

    首先說一點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鮮有人瞭解主要原因是一個字“亂”具體亂到什麼情況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南北朝時期

    一;司馬炎統一三國之後五十年,晉朝爆發了著名八王之亂,司馬家自己打得那個嗨,雖然最後八王之亂被平定但晉朝國力大衰。北疆一直被壓制的少數民族乘機大舉入侵西晉滅亡,好在司馬睿跑得快最後在長江以南建立東晉而北方地區被少數民族佔領。

    二;北方被少數民族佔領後先後由,鮮卑,羌族等等…同時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六國國家,那叫一個亂,別說一般人不想了解歷史學者們看著也頭疼。什麼北魏,東魏,西魏,東周,北齊等等…

    北方亂南邊的晉朝也沒閒著,先後出現,宋,齊,梁,陳史稱東晉十六國

    三;北方被少數民族佔領後,瘋狂屠殺漢族人口,使得北方漢族長期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同樣也讓人們不願過多提前

    五代十國

    一;唐朝末年以來也是先後出現多個政權南方的有,南唐,西蜀北方先後出現後漢,後周等等王朝更迭非常之快昏君不斷,十幾年二代而亡比比皆是。

    二;五代十國,各個政權極為不穩,互相攻伐,內部也是亂的不像話,不是被敵人所滅就是被自己人所滅,而且極為頻繁知道宋朝建立才最終停止

    結語

    綜合考慮可以看出我們對南北朝,及五代十國不瞭解和不想了解主要是小國太多,太亂,同時也是最為悲慘的一段歷史導致我們不想去了解

  • 7 # 美文0378

    有點對。

    因為中小學歷史書只講開國皇帝和最後一個皇帝。大的朝代,歷史書這倆皇帝講的很清楚。

    南北朝歷史太複雜,中學歷史課本,沒法講。講了也沒有特別厲害的,所以大部分人不知道這段歷史,更不知道人物。

    其實,亂世出梟雄,南北朝時期的人物,英雄更多。

    愛恨情仇也更多,拍成國仇家恨的影視劇更好拍。歷史比戲劇還複雜多變。

    只是這段歷史大家不能耳熟能詳,沒有大朝代,沒有民眾基礎。

  • 8 # 古鴉

    唐宋元明清都是大一統,名人典故,大事件比較多,其實主要還是影響力太大,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等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對於中華民族的演變影響深遠,比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 9 # 古亳笑笑生

    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兩個大分裂大動亂的時期,也是兩段最黑暗的時期,戰爭,殺戮,陰謀,背叛各種戲碼貫穿始終,政權的變換更是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這兩段歷史,那就是“亂”。一方面是因為歷史黑暗,乏善可陳,缺乏正能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亂,除了一些專門研究歷史的人,一般人很難講的特別清楚。因此不符合文學作品和影視傳播的需求,進而導致不被大眾所熟知。

    其實,中國歷史上共有三次大分裂時期,分別是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年),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220-581年),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這三個時期共有的時代特徵是分裂與戰爭,但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卻有其獨特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為繁榮,思想最為活躍的時期,儒,道,墨,法,兵,縱橫,陰陽等思想交相輝映,百家爭鳴,留下了足以影響後世的思想文化著作,因此被後世所推崇,這段歷史也被大眾所熟悉。

    三國時期也是大分裂大動亂時期,但這段時期亂則亂矣,仍然不乏忠勇仁義之士,正直良善之輩,人們行事多少還能遵守心中的“道”,按常理出牌。比如,關羽的忠勇,劉備仁義,諸葛亮的智慧,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始終以漢臣自居,終其一生未行篡逆之事。三國時期的這些人物,這些思想符合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也被後世統治者所推崇,成為眾多文學作品創作的源泉,如《三國演義》這樣的作品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但是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不同,隨著西晉的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北方中國開始被少數民族政權統治,傳統的儒家思想受到衝擊,禮樂徹底崩壞,人們行事徹底不遵守規則,彷彿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人性的惡徹底被釋放,無盡的殺戮,無恥的陰謀,混亂的倫常……從420年劉裕滅東晉建立劉宋到589年隋滅南陳,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三個世紀了漫長的黑夜之中。這段歷史血腥,混亂,黑暗,實在乏善可陳,既很難講的清晰,也不利於傳播正能量,因此並不為人熟悉。

    五代十國時期分裂的時間較短,但混亂狀況絲毫不亞於南北朝,從907年唐朝滅亡,到960年趙匡胤建宋,短短53年時間裡,中國版圖上先後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可謂熱鬧非凡。戰爭,殺戮,陰謀,倫常混亂仍然是這個時期的特徵,馮道這樣的政壇不倒翁,先跟隨燕王劉守光,後有歷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耶律德光稱臣,這樣的人正是對這個混亂時代的最好註腳。這個時代的歷史很少被人單獨提起,倒是常常作為北宋建立的背景而被一筆帶過。因此也不被大眾所熟知。

  • 10 # 鐵劍齋

    開宗明義,問題的答案的確如此,相對於其它朝人的歷史,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很是鮮為人知,原因其實只有一個:亂。

    但是如果我們想學歷史,或者對歷史有興趣,就有責任來解決這個問題,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那麼不妨按以下思路來考慮一下。

    一、提綱挈領,亂中有細。

    南北朝,其實是分為南朝和北朝,時間大致上是從公元420年到589年這段時間。

    南朝承接的是東晉,其實東晉那時已經相當亂,南朝有四個小朝代:宋、齊、梁、陳。

    北朝呢,這時候少數民族力量起來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但其實一開始有十六國,後來逐漸融合。

    如果想粗略的掌握這些,只要背《三字經》這一段就可以了: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你看,是不是很清晰?

    五代十國呢?這是一個合稱。

    五代,從907年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有五個政權先後建立,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則是在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武平等十餘個《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所以,只要區分下“南”、“北”、“五代”和“十國”,再依次深入其中,對於這兩段大分裂時期,是不是就有了粗淺瞭解了?

    二、拋開宏觀,專注細節。

    其實回答本問題,我想說明的是,對於歷史,我們需要拋開以往教科書的宏大視野,不應該只是侷限於朝代更替、農民起義、官府壓迫、如何收稅如何打仗等比較僵硬的規範,也不要只是死記硬背於時間點。即如上面所述“十國”,背會各個國家的時間點,並沒有多少意義?

    那麼我們學歷史,究竟應該怎麼學?

    1.興趣。

    找自己的興趣點,把散落在歷史中的“珍珠”穿起來。南北朝計程車族文化、玄學和佛學的傳播,五代十國時李後主等的詞賦,都膾炙人口,並不是鮮為人知。

    2.脈絡。

    歷史不是一盤炒在一起的菜,而是一團散亂的絲線,要理好這些絲線,一定有著脈絡可循。找到這睦脈絡,就找到了“解題”的鑰匙。

    南朝四個朝代是相後繼承的,北朝的“魏”也是先後分裂的,五代和十國也有這樣的邏輯在內,只要仔細思考,就不難得知。

    3.具體。

    沉下心來,去研究歷史中的具體而微的事物,不再浮於表面的東西,甚至有些時候,可以忘掉那些朝代和歷史時期——這都是後人的劃分,歷史永遠不會是一刀切豆腐那樣整整齊齊的擺在你面前,那樣最容易割裂。

    反倒是忘記這些人為的劃分,走進去,走的夠遠夠深,再回過頭來,自己總結,一定會有屬於自己的重大發現。

    疑義相與析,祝各位看官都能收穫自己想要的。

  • 11 # 一個冒牌的讀書人

    因為這兩個時期的國家很多,而且每個國家存活的時間都很短,所以很容易被忽略掉!但是真正精彩的正是這些時間上相對較短的國家,比那些時間上更長的國家的歷史要精彩而且讓人回味無窮!

  • 12 # 白夜lyf

    五代十國沒啥意思,就跟軍閥混戰一樣,既無文化,也無道義,對社會進步也沒什麼幫助,不是背叛、宮鬥、篡權就是殺伐,就跟幾個土匪打架一個道理,不瞭解也罷!

    但魏晉南北朝不一樣,這個時代雖然政治弊端很多,但社會改革者也很多,有識之士也多,文化領域也是群星閃耀、璀璨奪目,更是遊牧和農耕文明鬥爭和融合的最重要的時期,非常值得一讀,有點春秋戰國的意思!

  • 13 # 玉面二郎

    因為電視劇拍不出來,想交代清楚太考驗編劇和導演的文化功底了,沒那水平。比如馮紹峰演的蘭陵王,只能寫談戀愛去了

  • 14 # 使用者3253102189658

    南朝更迭迅速,北朝戰亂頻煩,王旗變幻,今趙明燕。所以雖不乏名人,可往往是匆匆過客。像王猛丶苻堅丶劉聦丶赫連勃勃等等,都具文才武略。至於說到文獻,南北朝可真有空前絕後的著述,如《世說新語》丶《文心雕龍》丶底詩品》丶《齊民要術》丶《顏氏家訓》丶《水經注》丶《洛陽伽蘭記》,北朝大辭賦家庾信,南朝大小謝丶江淹丶沈約丶何遜丶陰鏗……更別忘了兩個集子;梁蕭統的《文選》和陳徐陵的《玉臺新詠》,王國維以為後者比前者價值髙。

  • 15 # 小白i分享

    小白認為有這麼幾點原因:

    首先我們來確定一下這兩個時間段:

    南北朝(420年—589年)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五代史記》,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從這兩個時間段的簡介來看,它有幾個顯著的特徵

    一是,大分裂

    二是,大動盪

    三是,大變革

    首先,大動盪和大分裂佔據著更為主要的位置,鑑於封建中國的主導思想為儒家思想,儒家人強調秩序,強調穩定,強調尊卑,但是分裂和動盪意味著僭越,意味著失序,意味著崩壞,這是主導思想所不願看到的和迴避的,後世史書除了少數會記載,大多數都不願意去過多的記敘和說明,它包含這不穩定的思想,總的來說對統治穩定必然不利

    其次,在這兩段時間裡異族崛起,“五胡亂華”,“契丹崛起”,石敬瑭獻幽雲十六州等一系列事件在統治思想來看對中原華夏文明的侮辱和迫害!國家分裂,山河破碎。因而一向以國家統一,強盛為導向的思想下不願過多敘述

    再者這些時期里民族融合和戰亂對原先秩序的破壞促進了後面的盛世出現和新的面貌的出現,顯然不會將這些好的歸功於亂世的對舊體系的破壞。

    然後,這兩個階段,人民的生活大多數情況是異常困苦的,整日躲避兵荒馬亂,對人們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人們也不願多提!

    造就了這兩個時期比較為人們少知因素很多,我們要以史為鑑,推動祖國的繁榮與強大推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16 # 田村山語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鮮為人知可能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這兩段歷史戰亂頻頻,留下的物質的和非物質的遺產都不夠多不夠完整(晉朝甚至缺少像樣的正史),讓後人記住和引發後人評議的物件也就相對欠缺。

    另一方面,應該是與人們的以下偏好有關。

    一是喜歡清晰的,不喜歡混亂的。這兩段歷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亂,很少有人能說請楚講明白,而那些統一的王朝發展脈絡是清楚有序的。

    二是喜歡講英雄的故事,不喜歡講

    平凡人的事。這兩段歷史上雖然也不乏了不起的人物,但比在那些大一統時代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及其眾多文臣武將,就遜色多了。

    三是喜歡講漢族的故事,不喜歡講少數民族的。這不是說少數民族的故事不好,而是大家不熟悉,講不好。這兩段特別是南北朝時期的北朝,主要是各少數民族主導的,其風俗文化各異,漢人不熟悉,也就不好大肆演義傳播。

    四是喜歡講過五關斬六將,不喜歡講走麥城。這兩段歷史正是漢人走麥城的時期。比起文景之治、大唐盛世,顯然讓人沒胃口。

    五是喜歡講有利於宣傳主流價值觀的故事,不喜歡講與之相反的東西。以儒家眼光看,這兩段歷史應該是禮崩樂壞的時期,許多人的言行與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格格不入,但卻屢佔上風。對他們的事講多了,易把大家思想搞亂了。

    雖然這兩段亂世不容易搞清楚,但在中國歷史上卻佔有重要地位,有必要搞清楚。為此,有許多聰明的牛人編了口訣。

    例如網名叫偽文青嘉哥的簡書作者,是這樣記南北朝時期五胡十六國的。

    他先澄清了以下五個問題:

    1.五胡十六國是與東晉同時存在於廣大北方地區和西南巴蜀地區的十六個較大的割據政權。

    2.十六國只是較大的割據政權,當時還先後存在過冉魏、西燕、代國等至少20個小國。

    3.晉元帝建立東晉後,北方成為五胡逐鹿之地,但其中也有漢人政權。

    4.東晉十六國之後就是南北朝。宋武帝劉裕滅亡東晉開啟南朝,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蕩平群雄統一北方。但北魏並不在十六國之列。

    5.十六國中只有一個位於西南的巴蜀的成漢。這個由氐人建立的國家,初號成,後改為漢,故稱成漢。

    餘下十五個,國號其實只有五個――夏、趙、秦、燕、涼,出現的頻次分別是一二三四五:

    一夏:胡夏(匈奴)

    二趙:前趙(匈奴)、後趙(羯族)

    三秦:前秦(氐族)、後秦(羌族)、西秦(鮮卑)

    四燕:前燕(鮮卑)、後燕(鮮卑)、南燕(鮮卑)、北燕(漢族)

    五涼:前涼(漢族)、後涼(氐族)、西涼(漢族)、南涼(鮮卑)、北涼(匈奴)

    以上並非興亡時序!

    其中,前趙最初的國號為漢,後來改為趙,也稱漢趙。相同國號的政權,通常先按時序分,如前趙、後趙;時間交叉則加上表示空間方位,如西秦、南燕、北燕。

    關於五代十國的記憶,傳統的口訣是:朱李石郭劉,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

    還有網友蝦米老師特別有才,TA編了兩個小段子,也很有意思。

    靚湯(後梁、後唐)被進屋(後晉)的漢子(後漢),當粥(後周)喝了。

    一前一後兩隻老鼠(前蜀、後蜀),都流著汗(南漢、北漢),把無糖(南吳、南唐)口香糖,放到醋瓶(南楚、南平)裡,然後去聽五月天(吳越)唱民歌(閩)。

  • 17 # 新視聽

    五代十國和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時期之一。 當時全國動盪,處處戰爭,而且由於胡人的肆意屠戮,當時的漢人幾乎是十不存一;而且每一次的新建王朝伴隨的都是新一輪的屠殺。不要說寫書,就是想存活下來也是難上加難。所以資料大多不全,這段時間的歷史也是鮮為人知。要不是後來冉閔的一紙屠胡令,說不定漢人從此滅族,由此可見當時政局動盪。 而且,即使到了後來,史學家也一般都不願提起這段歷史,因為漢人的自傲自負性格,讓他們覺得還不如提起那些強秦盛唐時期,所以他們很少回顧這段歷史。

    記得采納啊

  • 18 # 線上夜班

    太混亂的歷史,不好記,不好講,人物事件眾多,且登上舞臺時間過短,往往剛開始就結束了。

    還有亂世中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是正常人,正常年代無法做出來的有悖倫理道德的事情,講起來驚世駭俗,不講也罷。

    沒營養的垃圾時代,對文明的貢獻為負,對後世的影響基本為零。所以才會這樣。

  • 19 # 酒徒影視

    五代十國和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黑暗時期之一。 當時全國動盪,處處戰爭,而且由於胡人的肆意屠戮,當時的漢人幾乎是十不存一;而且每一次的新建王朝伴隨的都是新一輪的屠殺。不要說寫書,就是想存活下來也是難上加難。所以資料大多不全,這段時間的歷史也是鮮為人知。要不是後來冉閔的一紙屠胡令,說不定漢人從此滅族,由此可見當時政局動盪。 而且,即使到了後來,史學家也一般都不願提起這段歷史,因為漢人的自傲自負性格,讓他們覺得還不如提起那些強秦盛唐時期,所以他們很少回顧這段歷史。

  • 20 # 酒味悠悠過

    中國歷史上的某一時期或某一王朝是否為現代人瞭解熟知,取決於正史記載和民間史料的翔實與多寡,也取決於人們願不願意主動學習瞭解談論宣傳這個王朝或歷史時期。

    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如漢、唐,疆域遼闊、國力強盛,穩定發達的政治經濟社會形態在中外歷史上樹立了強盛良好的形象,軍事科技文化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不管是正史還是民間都流傳下來很多翔實且膾炙人口的史料,國人提到漢唐這些大一統王朝都很驕傲自豪,也願意瞭解學習這些王朝的歷史知識。

    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這兩個歷史時期,都不是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在這兩個歷史階段中華大地處於四分五裂的王朝割據狀態,長期殘酷的戰爭和頻繁更迭的政權使得整個社會都處於動盪之中,導致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流傳下來的史料很少或者並不完全。由於政治的動盪,導致經濟科技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沒有太出彩的事件,使得現代人缺乏學習研究宣傳的動力。

    但不管是南北朝還是五代十國在中國歷史程序中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這兩個時代加速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使很多少數民族逐漸認同並融入華夏民族這個大家庭,為隋唐和宋元的大一統王朝打下來堅定的基礎。同時,由於中原士族和流民南遷,為南方帶去了大量人口和先進的農業及科技文化知識,為中國南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直接促成中國的經濟重心由北方轉移到南方。

    這兩個時期的政權更替頻繁,很多王朝也很短命,有幾年也有十幾年,很多皇帝也都以荒淫奢靡、昏庸荒唐、死於非命著稱,但也出現了北魏孝文帝以及後周世宗柴榮這樣非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改革家,他們為推動民族大融合和國家的統一都做出了自己的歷史貢獻。

    當然,在現代人最感興趣的文化藝術方面,這兩個時期也出現了很多成就。南北朝的樂府詩很有名,很多文人的詩作為唐詩開闢了啟蒙之路,繪畫和書法也逐漸成熟。五代十國的花間詞派及李煜等人為宋詞的大放光芒奠定了基礎。

    最後,八卦一下幾個比較出名的影視作品,它們的故事背景都是出自這兩個歷史時期,如:夜宴、蘭陵王、琅琊榜、滿城盡帶黃金甲等,因為這兩段歷史的確混亂,所以編劇導演們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是不是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自己哪些方面做的不好?以及具體的改進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