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煮酒聽史

    在戰國時期,魏國是第一位稱霸的國家,但是為什麼在眾人的印象中,魏國的存在感卻很低呢?換句話講,那就是魏國也算是曾經的霸主,為什麼卻感覺沒什麼諸侯國服魏?

    魏國稱霸

    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家被正式確認為諸侯,由此拉開了戰國時期的序幕。而魏國在魏文侯的引領下,逐漸走上了稱霸的道路。

    在內政上,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其主要包括:

    廢除世卿世祿制,根據能力選拔官員。

    廢除“井田制”,採取“盡地利之教”的政策,鼓勵老百姓開荒

    施行“依法治國”,頒佈《法經》。

    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武卒制”。

    在軍事上,魏文侯任用吳起訓練士兵,使得魏國的魏武卒能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經歷過變法之後的魏國,實力大增。在戰國初期那個年代,魏國是當之無謂的霸主。不過好景不長,在魏文侯死後,其子魏武侯雖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昏君,但終究是開了趕走人才的頭,為以後魏國的衰弱埋下了伏筆。

    魏惠王時期,魏惠王旗下大將龐涓因嫉妒孫臏,砍掉了他的雙腿。其後孫臏前往齊國,相繼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出謀劃策,使得齊國重創了魏國,魏國也由此衰弱。

    魏國衰弱之時,其餘他國卻紛紛開啟了變法強國之路

    如果說在戰國初期,是魏國獨強的年代,那麼在戰國中後期,那就是一超多強的年代。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因此國力最強,是為一超,而多強則是指:

    楚國經歷吳起變法後也是國力大增,且楚國在滅越以後,疆域和人口都是最多的,因此楚國實力也非常強勁,甚至一度成為東方諸國的合縱長。

    齊國,自古便是老牌強國,且齊國國內還有以人才的中心著稱的“稷下學宮”,再經過鄒忌等人的改革,齊國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趙國,在經歷過“胡服騎射”的改革以後,軍事力量大增。趙騎兵在戰場上擁有著巨大的優勢,是戰國中後期僅次於秦國的軍事強國。

    這就是戰國中後期“一超多強”的戰略格局。而在各國都紛紛變強的時候,魏國卻沒有絲毫改變,再加上魏國與秦國自古便是仇敵,又領土毗鄰,使得魏國只能在夾縫中尋求生存,變成了所謂的“牆頭草”。

    結束語

    魏國雖然是戰國初期的霸主,但是在魏國稱霸之時,並沒有發生過太重大的事件。那時候的其他諸侯國,都比較弱,魏國就像一個大人欺負小孩子一樣,沒什麼勁。

    在戰國中後期就不一樣了,各國紛紛經歷過變法強國,就算沒有秦國那麼徹底,那也是不容小覷的。這個時期,才是各路諸侯爭霸的真正時期,如果此時的魏國能夠展現出霸主的氣勢,也未必會沒什麼存在感。

    只是可惜,當其餘各國都在變強之時,魏國卻在走下坡路,以致於魏國雖然稱霸過,但是大家都不怎麼服魏,這就是所謂的“落魄鳳凰不如雞”。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對於暴發戶和貴族,人們往往更服貴族,雖然懼怕暴發戶,但是很少有人心悅臣服於暴發戶。很明顯魏國就是戰國七雄中的暴發戶,魏國是從晉國中分裂出來的國家,立國之初屬於侯國。對於一個剛誕生的國家,且爵位不是很高的國家,秦、楚、齊、燕四個老牌戰國自然不會服氣的。論資排輩的話,楚、齊、燕三國是西周開國諸侯,立國已經六百餘年了;年輕一點的秦國,是東周的開國諸侯,立國已經三百餘年了。魏國是戰國時代才立國的,立國時間不足百年,老人怎分心甘情願臣服於年輕人呢?

    魏國立國後,就開始變法,可謂一點不遵守舊有秩序,變法者強,守舊者弱。魏國強大後,開始了對外征戰,秦、楚、齊三個老戰國皆被魏國打擊,魏國還戰而勝之,特別是秦國,被魏國按在地上摩擦,好不可憐!魏國名將吳起率領魏武卒橫行天下,跟諸侯大小七十二戰,無一敗績,打出了一個大大的疆土。魏國的鋒芒畢露,自然讓秦、楚、齊、燕四國不滿,只不過燕國依附於魏國,其餘三國都在跟魏國搏鬥。

    魏國除了對秦、楚、齊三個老戰國用兵外,還對南韓、趙國兩位親兄弟用兵,親手破壞了三晉同盟關係。魏國西擊大秦,南伐蠻楚,東征強齊,皆戰而勝之,奈何三國皆老牌強國,底蘊雄厚,故雖敗不亡。於是魏國有了先統一三晉的想法,把南韓、趙國先滅了,恢復晉國的領土範圍。魏國滅趙之戰就是桂陵之戰,被齊國救了;魏國的滅韓之戰就是馬陵之戰,又被齊國救了。經此兩役,魏國元氣大傷,且三晉同盟關係徹底破裂,魏國不僅失去了橫行天下的魏武卒,還失去了兩個可為手足的兄弟之國。

    如果暴發戶連續五代強盛,則暴發戶會轉變成貴族,比如齊國、楚國、秦國三國,都強盛了數百年,故此三國是貴族。魏國只強盛了兩代半,從魏惠王中期開始,魏國走下坡路,大家痛打落水狗,魏國被諸國從四面圍攻,魏國勉強保持了不亡局面。加上秦國的崛起,諸國不得不聯合魏國共擊秦國,因此魏國的威望一落千丈,它的威嚴被秦國取代!

  • 3 # 依稀說史

    我們印象中的魏國可能是那個“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的魏國。我們印象中的魏國,可能是經常被秦國欺負的那個魏國。實際上戰國初年的魏國,完全不是後來的樣子。戰國初年的魏國可以說是戰國第一強國。進入戰國時代之後,魏國君主魏文侯率先抓住了戰國時期的改革浪潮。

    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李悝在魏國進行了相對廣泛、深刻的變法,魏國的各項實力大增。魏文侯又任用吳起進行軍事改革,創立了舉世聞名的魏武卒制度。魏文侯在李悝和吳起等人的輔佐之下,魏國一躍成為戰國初年最強大的一個諸侯國。當時的魏國實力已經躍居戰國諸強首位,成為當時最強的諸侯國。魏文侯任用吳起率領魏軍在河西打敗秦國,逼迫秦國割讓大片土地,魏國佔領了秦國的河西大片土地。魏國的國土面積大大增加,魏國的聲勢也大大增加

    到了魏武侯時期,魏國的實力進一步增強,魏國的霸業也被推向了一個新高峰。魏武侯在位期間,繼續進行爭霸戰爭。魏武侯進攻的重點還是秦國,魏軍在吳起的率領下又多次擊敗了秦軍,秦軍被魏國壓迫到偏遠的西陲。尤其在陰晉之戰中,吳起僅用五萬魏武卒便擊潰了五十萬秦軍。若非後來魏武侯懷疑吳起的忠心度,導致吳起離開了魏國,天知道秦國會被打成什麼樣子。魏武侯還向周天子施壓,逼迫周天子承認“田氏代齊”。魏武侯還四處出擊攻打其他諸侯國,魏國打敗了趙國,聯合三晉多次打敗了齊國,打敗了鄭國,與楚軍大戰於榆關。魏武侯時期,魏國已經初步具備了霸業的雛形。

    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的霸業達到了頂峰,同時魏國的霸業也開始衰落。魏惠王時期,戰國也進入了中期。這一時期其他國家先後進行了改革和變法,魏國的絕對優勢也在逐漸減弱。魏惠王早起還能維持住霸業,並且進一步擴大霸業。魏惠王時期,魏國也完成了由侯國向王國的轉變。但是此時魏惠王能夠維持霸業的重要原因則是三晉一體,依靠的其實是三晉的力量。隨著其他國家變法的完成,魏國的霸業也逐漸衰落。尤其是魏國破壞了三晉同盟。魏國先攻趙,包圍了趙國首都邯鄲。齊國為救趙,來了一個圍魏救趙。雖然齊軍在桂陵擊敗了魏軍,但是魏國畢竟底子厚,魏國還是攻陷了邯鄲,並且逼迫齊國議和。此後魏國又進攻南韓,齊國故技重施,此次在馬陵設下埋伏。孫臏一戰擊殺了龐涓,消滅了魏國主力。馬陵之戰也成為魏國由盛而衰的重要標誌,魏國從霸業的巔峰跌落。

    戰國其他強國再也沒有給魏國任何復興的機會。魏國強盛時期四處出擊,也四處樹敵,其他國家一定會趁著魏國病要魏國的命。更令魏國難以承受的是,秦國變法成功。秦國經過十幾年的蟄伏期以及變法大成。馬陵戰敗之後,商鞅率領大秦銳士東征魏國,打敗公子卬,又給了魏國致命一擊。此後秦國不斷東出,魏國首當其衝。魏國的地理位置位於天下之中,處於四戰之地。魏國一旦率領,就會成為各個諸侯國爭奪的物件。

    魏國也曾經強盛了兩代半。為什麼魏國的存在感卻相對較低呢,感覺沒有人服魏國呢?

    魏國確實曾經強盛一時,但是魏國強盛的太早,強盛的時間也太過久遠。魏國強盛之時,正好處於戰國初期。 魏國在各個國家中率先強大起來,但是魏國的強大也只是相對強大。魏國強大之後,追求的事業是霸業,而不是統一天下。魏國的大國思維整體上也停留在春秋時期。魏國在戰國初期建立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霸業,卻沒有沒有讓後世記住。以至於不少讀者,甚至都不知道當年的魏國曾經那麼強大。

    我們經常說小時候胖不是胖,魏國就是典型的小時候胖的國家。魏國小時候特別胖,長大以後卻非常瘦小。如果不是長輩告訴大家,魏國曾經是個小胖子,也許不會有人知道這件事。除非魏國一直自稱為魏胖子。在魏國之後其,他國家也先後崛起。比如東方的齊國也成強盛了兩代半,楚國也曾經強盛一時,趙國經過胡服騎射之後也曾經非常強大,秦國更是強大了一百多年。當戰國各個大國先後強盛之後,又有多人會記得那個整天被欺負,四處割地賠款的魏國呢?各個大國若想擴大自己的影響,擴充套件自己的地盤又要攻打魏國。昔日的戰國第一強國成為各大強國的出氣筒。魏國若想生存必須伺候好各個大國,魏國的存在感自然更低。

    魏國正好處於中央腹地,扼守住了秦國東出的大門。秦國若想東出函谷關一定要跨過魏國。衰落的魏國自然難以對抗強大的秦國,魏國在與秦國的對抗中多次被打敗。魏國為了求得生存只能出賣國家利益,尋求其他國家的幫助,充當其他國家的小跟班。魏國為了討好秦國,不是割讓土地給秦國,就是當秦國的馬前卒。戰國中後期的魏國和南韓幾乎沒有什麼區別,戰國強國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將魏國放在眼中。大家只能記住強者,也只服強者,哪有服一個弱者的道理。

    魏國強大的模式可以總結為強君賢臣之強。魏文侯的政治、經濟、識人、軍事等能力都非常強,所以他能任用李悝、吳起等人改革魏國。魏武侯的其他能力並不比魏文侯弱,但是識人之能明顯不行。所以魏武侯時期,魏國的人才已經開始流失,尤其是吳起的流失讓秦國有了喘息的機會。魏惠王的能力大大不如前兩代,前期能夠擴大霸業也主要靠文武兩侯留下的家底。魏惠王之後的歷代魏王雖然有合格的君主,但是再也沒有可以力挽狂瀾的君主。由於魏國君主的能力相對一般,面對周邊強國的窺伺又沒有創新性的應對辦法,魏國一步步走向了沉淪。魏國的存在感也越來越低,其他各國也越來越不把魏國放在眼中。

    由於魏惠王之後的歷代魏王要麼能力一般,要麼昏庸無道。這些弱君不僅沒有振興魏國,還直接導致大量人才流亡到他國。如果歷代魏王能好好利用本華人才,魏國絕對可能再一次強盛。魏國堪稱是戰國時代的人才儲備庫,也是戰國時代人才的漏斗。從魏國流失的人才不少都成為各國的骨幹力量。商鞅先在魏國為官,受不到重用之後, 在秦國推動變法。孫臏也有機會在魏國為將,但是被魏惠王和龐涓陷害。最終孫臏和商鞅兩人親手將魏國拉下高臺。張儀算是土生土長的魏華人,結果跑到了秦國,並且親手掐滅了魏國復興的希望。犀首公孫衍也是魏華人,後來親手幫助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魏國更加衰落。範睢也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大臣,也被逼出魏國,最終成為魏國的大敵,幫助秦國奠定了統一的基礎。一代名將尉繚子也是魏華人,最終也流失到秦國。這些都是魏國流失的頂級人才,如果算上那些非頂級人才或者一度逼走的人才,魏國流失的人口則更多。魏國甚至連自己的公子信陵君都被猜忌,鬱鬱而終。

    魏國的知名度低,不被人們信服,還和魏國後代無能有一定關係。魏國滅亡之後,戰國各國紛紛復國。魏國的魏咎和魏豹也先後復國。但是魏咎、魏豹的成色和其他國家的後代相比成色相對較低。齊國有田角、田榮、田橫等人,趙國有趙歇等人,楚國有項羽、劉邦。由於魏國遺民的成色不足,導致魏國再一次復國之後也是一個弱國。

    魏國做為戰國第一個強盛的諸侯,抓著一手好牌,可惜把這手牌活活打成了一手爛牌,最後打成死局。魏國強盛了不到五十年時間,卻用一百多年去還。隨著魏國越來越衰弱,魏國的存在感也就越來越低,最終成為一個可有可無的小國。

  • 4 # 鴿們說

    其實魏國的雄起是最早的,但是錯就錯在選擇大梁也就是後來的開封做都城,四戰之地每次都被迫參戰,再雄厚的國力也經不住這麼折騰啊!

  • 5 # 成武暢通

    魏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國家,實力不容小覷!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姬姓魏氏,被很多學者稱為戰國七雄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諸侯國,魏國地處中原,它的領土包括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東有齊國,南有楚國,西有秦國,北有趙國,可以說是強敵環伺,這樣的地勢和局勢就使得魏國的君主時時有危機感。

    戰國前期,魏文侯是魏國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君主,憂患的環境和勃勃的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的君主,他任用一系列當時的頂尖人才開始革除弊政,富國強兵,使魏國漸漸出現蒸蒸日上的局面。他的兒子魏武侯即位之後繼續改革,並且任用軍事奇才吳起,打造了一支橫行天下的魏武卒,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使魏國成為當時的中原霸主。

    戰國中後期,魏國的人才嚴重流失,並且此時東方的齊國和西方的秦國兩大勢力崛起。到魏惠王和魏襄王這一段時期,雖說有前幾代奠定的基礎,而且軍事上有龐涓的坐鎮,倒還勉強能維持霸主地位。可是在馬陵之戰之後,魏國實力嚴重受損,從戰國的頭號強國頃刻淪為二流國家,從此魏國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

    政治上,魏國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腐朽落後的世襲制度挑戰。經濟上,魏國獎勵耕戰,這一點上,商鞅變法有它的影子,魏國還興建水利,發展封建經濟,使魏國四處征戰有了充足的後勤保障。人才任用上,魏國文武將相群星璀璨,像李悝、樂羊、吳起、西門豹等全是當時有名的人才,都被魏文侯委以重任,讓他們施展抱負,所以說戰國前期魏國的強大不是沒有理由的。

    在軍事上,魏國的建樹更大,它是最早進行軍事變革的國家,建立了以精銳魏武卒為核心的強大軍隊,魏國就是憑藉一支強大的魏武卒,才在中原縱橫近百年,打得秦國只剩下關中中西部和隴西等地區。而且吳起帶領的魏武卒,曾經創下“七十二戰六十四勝八平”的神話,可以說是令天下諸侯瞠目結舌。中後期龐涓也就是利用這些魏武卒才東征西討,可以說,魏武卒就是魏國崛起的標誌。

    如此明朗的局勢,加上君賢臣明,人才眾多,而且還有一支恐怖的軍事力量,非常有可能一統天下,可是魏國後來的君主沒把握住機會,致使被一步一步蠶食。像戰國中期對格局有影響的商鞅、孫臏、張儀、范雎等魏華人才,全都因為沒有得到重用而投向他國,使得魏華人才流失嚴重,失去了最後崛起的機會。而後,魏國在東邊被齊國打敗,南邊被楚國羞辱,西邊給秦國割地,不得不一直跟其他國家結盟來消除危機,從強盛到沒落,從一家獨大到任人宰割,魏國的經歷令人深思!

  • 6 # 歷史口袋

    在戰國七雄中一提到魏國就感到存在感十分低,所以就給人一種沒有什麼人服魏的現象。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因為魏國留不住人才,瞭解歷史的會發現,戰國時期的人才很多,其中有很多都是魏華人,但是魏國卻留不住這些人才,出名的就只有信陵君肯為魏國續命。

    魏國前期非常厲害,魏武卒稱霸天下,國君也很有作為,可惜的是魏惠王的時候昏庸無能,毀於一旦,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

    總結來將就是兩點∶留不住人才和國君昏庸無能。

  • 7 # 穿越再現彼岸

    戰國時期最早稱雄於諸侯的就是魏國了,以至於到後期一蹶不振,很少有大的戰爭獲勝,所以有人感覺魏國的存在感比較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依靠前期的開疆擴土,吃老本,存在了將近178年的時間。

    三家分晉,魏國崛起。

    一、三家分晉。

    晉國是一個龐然大物,如果不分裂,最後統一中國的應該是晉國。無奈晉國的國君日漸式微,讓手下一幫大臣做大,並且有了很大的離心力。晉文公重耳自從設定了三軍的六卿之後,手下六個大的卿逐漸掌握了晉國的實際權力,有智氏、範氏、中行氏、韓氏、魏氏、趙氏。這六個氏族世代在晉國擔任高官,並且有封地,都養了一批私兵,彼此之間互相結盟、攻伐,儼然成了戰國時期的縮小版。

    範氏和中行氏是首先被其他幾家聯合攻散了,失去了原來的地位,晉國只留下了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大家公卿。這四大家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在晉國內部爭奪封地,徹底把晉國國君架空了,晉王成了周王的翻版。智氏是最強大的家族,大有一統晉國的局勢,逼迫韓、趙、魏三家聯合,把這個老大滅了。

    公元前403年,羽翼豐滿的韓、趙、魏三家同時派遣使者去慰問周威烈王,要求封侯,瓜分晉國。周威烈王也是一個沒有實際權力的主,自己不同意又能怎麼樣,照樣分了晉國,於是做了一個順水人情,同意了三家把原來的晉國瓜分了。自然三個新的諸侯虛情假意的表了表對周王的忠心,送上了大批的禮品,這些禮物才是周威烈王最需要的,希望他們年年送,畢竟捨得送禮品的諸侯也不多了!(魏文侯雕塑)

    二、魏文侯崛起。

    魏國有兩個稱呼,一個是熟悉的魏國,一個是梁國。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將都城遷移到大梁之後,後世史書也稱魏國為“梁國”,大梁在現在的河南開封附近。

    魏文侯魏斯(姬姓魏氏)是第一個被封侯的魏國國君,新的稱呼,老的疆土,這讓他雄心勃勃。魏國位居中原地區,邊境強國林立,四戰之地,生存環境惡劣,逼迫魏文侯必須強兵富國,拓展疆域,這樣魏國才不至於被消滅。

    1、招賢納士。

    魏文侯明白一個道理,如果想要富強首先要招攬使用各種人才,讓這些能人為魏國的發展出力。他招納了李悝、翟璜、吳起、樂羊、魏成、子夏、西門豹等戰國初期的眾多傑出人物,李悝、翟璜為相國,吳起、樂羊為將領,重用儒家子夏等人。

    魏文侯的禮賢下士,聚集了戰國初期的最頂尖的人才,很快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第一個霸主。(李悝像,開始了戰國第一個改革——李悝變法)

    2、戰國第一個改革藍本。

    李悝是法家的傑出代表人物,他任職期間對魏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李悝主張廢除貴族的世襲制度,選賢任能,加大執政的效率,對文武大臣要賞罰分明;同時因地制宜推廣農業改革,在主要農作物保障的前提下,發展農業的副業,增加民眾和國家的收入;為進一步讓變法的改革措施執行到位,他又制定了《法經》,保護變法,穩固魏國的統治。

    李悝的變法雖然不能徹底成功,但後世的吳起變法、商鞅變法,都是借用了李悝變法的藍本進行因地制宜的修改而進行的。商鞅變法之所以出名,是因為它是一次變法比較徹底的改革而已。

    透過改革,魏國的國力強大起來了,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算是內政取得了成功。(魏武卒形象,這一裝備負重百里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才可以成為魏武卒。)

    3、魏武卒。

    魏文侯還招納了名將吳起為將領,讓他訓練魏國計程車兵。由於魏國的邊疆比較散,時刻處於其他各國的威脅之中,富國的同時就是要強兵。魏國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地處中原地區,生產力比較發達,人口多,冶鐵業也是最先進的,為魏國的軍事崛起提供了先天條件。

    吳起負責帶兵的理念是兵不在多,而在於“精”。吳起建議魏文侯用他的選擇士兵條件重新選擇士兵,稱之為“武卒”,也就是吳起的“精兵”。選拔的新兵個個體魄強健,每五人為一伍,設伍長;二伍為什,設什長;五什為一屯,設屯長;二屯為百,設百將一人;五百人,設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設二五百主一人。據《荀子.議兵篇》記載: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以上是魏武卒的選拔標準,透過100裡的全副武裝的選拔就可以成為魏武卒的一員了。

    此外,魏武卒計程車兵得到國家的照顧,全家免除國家的賦稅,生活條件非常好,有時作戰勇敢計程車兵將士可以獲得田宅等的賞賜,解決了魏武卒的後顧之憂。

    魏武卒建立之後,成為戰國初期最強悍的步兵軍隊,其他諸侯國的部隊都是魏武卒施虐的物件了。

    4、結果。

    富國強兵之後就是展示自己的實力,兼併小國,打壓大的諸侯國,為自己營造安全的生存環境。

    魏國曾經滅掉了中山國(後在趙的扶持下重新立國),打壓的趙國喘不過氣來,著名的“圍魏救趙”就是魏國軍隊圍困趙國首都邯鄲時發生的。魏國擊敗了楚國,奪得楚國在中原地區的大部分土地,同時打敗了秦國、齊國這樣的大國,威震當時的諸侯。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共同參見周王,戰國的第一個霸主就是魏國了。(吳起殺妻求將圖,被魏國排擠出境)

    戰國後期的魏國存在感怎麼如此低?

    魏文侯的兒子也算是一個雄主,他任用吳起變法,國家勢力更加強盛,父子二人算是為魏國打下了百年的基業,戰國的前半程魏國算是一枝獨秀了,奠定了戰國七雄的位置。

    魏文侯之後,魏國的國君大都躺在祖先打下的基業上昏昏然,至於招賢納士這樣的事情也大都不放在心上,很多慕名而投奔秦國的著名人士都留不住,被排擠或者被驅趕,最為著名的是吳起被排擠,投奔楚國,成了魏國的對手;另外一個名士則是孫臏,魏王本來自己就不重視人才,結果導致孫臏被打挖走了膝蓋骨,成了殘廢,被齊華人救走,馬陵之戰,魏武卒損失巨大,主將龐涓也殞命。(孫臏形象圖,也被魏國排擠)

    魏國不但留不住其他的國家的人才,對自己內部的人也排擠,譬如著名的范雎,在魏國得不到重用,到了秦國成了丞相,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魏國末期,魏公子信陵君可以說是魏國存在的標誌人物,有信陵君在,其他國家不敢小覷魏國,就是這樣一個人物也被排擠,不能執掌魏國大權,信陵君一死,魏國也很快滅亡了。

    戰國末期,魏國被秦國打怕了,經常明哲保身,國土一縮再縮,很少敢於主動出擊,自然存在感就非常小了。

  • 8 # 江湖小曉生

    導語:魏國真正崛起,應該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魏文侯時期,當時三家分晉剛剛完成不久,魏國分得的地盤適中,人口也不是最多的,爺爺魏桓子去世後魏文侯繼位。魏文侯啟用李悝變法,最終國家走向強盛。

    第二個部分是魏武侯時期,魏武侯雄才大略,啟用吳起南征北戰,為魏國開拓了疆土,吳起訓練的魏武卒更是那個時期最強大的兵種。

    第三個部分是魏惠王時期,魏國君主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稱王,啟用龐涓為大將軍,威懾諸侯,遷都大梁以後,更是有雄霸中原之勢。只是龐涓死後,魏國一蹶不振,從此走向了沒落。

    所以說沒有無緣無故的強大,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沒落,魏國之所以不被其他諸侯放在眼裡,跟君主對國家的策略是有很大關係的。

    01魏文侯韜光養晦,任用李悝實行變法。

    剛剛從晉國分裂出來,魏國其實還不是什麼太起眼的諸侯國,只能說地理位置不錯,佔據著中原地區,人口不少。

    就算是這樣,魏國也沒有強大到讓其他諸侯國感到害怕的地步。尤其是魏桓子死了以後,直接由孫子魏文侯繼位。三家分晉的局面也就正式開啟了。

    文侯受子夏經藝,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華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文侯由此得譽於諸侯。 ---《史記》

    不過魏國分到的地盤是比較尷尬的,上面有強大的趙國壓著,下面又有剛剛崛起的南韓頂著,左邊還有強大的秦國和楚國作為鄰居,魏國要想在這麼多諸侯國中間存活下來,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所以魏文侯上臺以後,任用很有想法的李悝實行變法。李悝的師爺是孔子,師傅是子夏,按理說他應該是儒家代表人,可是他有一種非同一般的法家思想。所以李悝變法,基本上也就是開啟了戰國法家的局面。

    依法治國,終於第一次,在中國大地之上問世,這是具有開創性指導意義的一次變革,所以魏文侯領導下的魏國,一夜之間,煥然一新,成為了諸侯國中非常強大的一個國家。

    此外他們堅持法治,杜絕人治,雖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敢於開啟這一局面,就已經超越了很多諸侯國。後來秦國的商鞅變法,基本上是按照李悝變法的局面來進行的魏文侯治理魏國50年,使得魏國擁有了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為子孫奠定了富強的基礎。

    02魏武侯南征北戰,任用吳起擴大了魏國的地盤。

    魏國真正在諸侯中顯耀,那應該就是在魏武侯時期。因為魏武侯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感覺魏國的地盤實在是有點小,所以開始練兵準備擴大地盤。

    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將三軍,使士卒樂死,敵國不敢謀,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親萬民,實府庫,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東鄉,韓趙賓從,子孰與起?”文曰:“不如子。”---《史記》

    魏武侯上臺以後,誰也不怕,先後跟秦國、趙國、齊國、楚國、南韓等國家都發生過戰爭,而且基本都打贏了。

    尤其是跟楚國的戰爭,當時魏武侯號召三晉聯軍,也就是趙魏韓三國連成一片,一起攻打楚國。把楚國在河南地區的力量全部剿除,其中魏國所得到的利益最多,佔領了大梁城,也為日後魏惠王遷都打下了伏筆。

    在對付秦國之戰中,魏武侯也沒有手軟,他命令吳起一邊對秦國作戰,一邊又派遣士兵遏制鄭國大軍的襲擾。兩線作戰之下,吳起大敗秦軍,從此魏國聲威大振。

    魏武侯狠起來,連自己的盟友也不放過。趙國也不甘示弱,他們打算攻佔魏國的附屬國衛國,也就是商鞅的老家。魏武侯見勢頭不對,立刻帶兵擊敗趙國,從此三晉聯盟徹底瓦解,魏武侯也樂得自在。

    不過魏武侯卻在執政期間,因為反間計,從而逼走了吳起,這是魏國最大的損失。魏武卒雖然已經練成,可是沒有吳起的領導指揮,這也是為什麼魏國沒有徵服天下的重要原因。

    03魏惠王時期,魏國達到巔峰,又跌入谷底。

    魏武侯去世以後,魏惠王接任君主之位。他上臺以後,其實也做了不少積極的工作,尤其是緩和了三晉之間的關係,以及與秦國的關係。

    這麼做使得魏惠王有時間來了解魏國的實力到底如何,而且能夠知道自己可以朝那些方向使勁兒。他與趙國、南韓包括秦國都處理好關係以後,把所有矛頭都對準了東方強國齊國。

    惠王數被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將何利吾國?”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慾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史記》

    因為魏惠王認為,只有齊國才有可能成為自己的對手。與此同時,他引黃河水進入境內,使得魏國的農業得到了發展,軍糧也就有了保障。

    這一系類的措施採取以後,魏惠王的聲威達到了巔峰,這也是魏國這些年發展下來的巔峰時期。可以說魏惠王前期還是非常給力的,有明君的樣子。

    可是後期逐漸出現了紕漏,首先他任用龐涓作為主將的時候,魏武卒號稱天下無敵。可是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過後,龐涓被殺,魏國的軍事實力受到重創。

    期間,魏惠王還先後沒有重用商鞅、張儀包括後來的范雎,從而導致了魏華人才嚴重缺失。這些人才跑到了秦國以後,成為了秦國的重臣,也就使得秦國有實力跟魏國一較高下。

    結果魏國被秦國擊敗,此前又被齊國擊敗,不僅國土面積大量縮小,其地位也大不如從前。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魏國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沒有了中原大國的風範。

    總結:魏文侯魏武侯兩代明主的積累,都不夠魏惠王一代庸主揮霍的。

    魏文侯實行變法,使得魏國的經濟和軍事都變得強大起來。魏武侯南征北戰,不僅擴大了魏國的地盤,也讓魏國在諸侯中展現出了強大的風采。

    這兩代君主執政接近80年時間,魏文侯50年,魏武侯26年,一共76年的積累,在魏惠王時期,全部被消耗乾淨了。

    魏惠王上臺之初,延續了父親和爺爺的努力,發展軍事的同時,也在發展農業經濟。可是後期戰略上的不斷失誤,使得魏國處處處於被動狀態,只好被人摁在地上摩擦。

    結果也就造成了魏國雖然強大過,可是不再強大了,魏惠王執政52年時間,將魏國從巔峰帶入了谷底,其實跟他的平庸是脫離不了干係的。

    參考資料:

    《史記》

  • 9 # 捍衛中華魂

    提到戰國時的魏國,就不得不提吳起。魏國在吳起的帶領下曾輝煌一時,吳起一生七十餘戰沒有打過一次敗戰,魏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秦國的河西都被魏國佔領。只可惜魏國處於四戰之地沒有穩固的後方,導致雖然強大卻極易受到攻擊不敢輕舉妄動。白起就是因為崇拜吳起所以改名白起。

    後來魏武侯繼位,魏武侯對吳起不信任。公叔痤娶公主為妻,做了宰相,深感吳起功勞巨大,哪一天替代了自己的相位,煩躁不安。有個僕人為他出了一計,公叔痤大感欣慰,進宮對魏武侯說:“吳起志向高遠,能力出眾,我害怕咱們魏國這條小河裝不下吳起這條大魚,咱們不如找個公主嫁給他。假如他不接受公主,說明吳起的心不在咱們魏國,遲早會離開。”公叔痤回到家後,對妻子耳語一番。次日,公叔痤叫吳起到他家赴宴,宴會上公主大發脾氣,痛罵公叔痤,公叔痤戰戰兢兢,不敢頂嘴,吳起看在眼裡。不久,魏武侯打算把另一公主嫁給吳起,吳起深怕公主架子大,伺候不了,於是百般推諉,武侯眼裡露出了懷疑的目光。回家後,吳起越想越害怕,於是就藉機逃離了魏國。

    從此魏國就開始了衰落,魏國戰略上選擇失誤,沒有向西打秦國穩固後方,反而四處出擊攻擊同屬三晉的趙國和南韓。在齊國“圍位救趙”“圍魏救韓”的打擊下,魏國兩次被齊國打敗。大將龐涓戰死,魏國從此沒落。同時秦穆公在得到商鞅後實行變法,實力大增。魏國再也沒有爭霸實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銀行定存,要怎樣防止被忽悠購買理財,存款變保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