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如切如磨

    這檔子事出自《三國演義》的描寫。

    小說八十六回。劉備駕崩託孤諸葛亮,諸葛亮先穩穩破掉司馬懿五路伐蜀之策,然後派鄧芝入吳,成功再次和東吳建立聯盟關係。曹丕聞知此事後大怒,決定御駕親征大舉伐吳,孫權起用徐盛為主將抗擊曹丕。徐盛火攻大破曹丕水軍,盡燒曹丕船隻。

    危急之下,曹丕棄船登岸。岸上丁奉率伏兵殺出,曹丕身邊護駕的大將張遼緊急出馬欲上前迎戰。不想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部,幸得徐晃在旁及時救護。然後一起保著曹丕撤退。張遼回到許昌後,箭瘡迸裂而亡。

    所以按演義所寫,就是丁奉趁魏兵潰敗之際殺出,混亂之中用弓箭重傷了急於保護曹丕的張遼。按生辰計算,張遼此時也是五十歲左右的人了,受此重創最終不治身亡。

    而事實上按正史記載,張遼是因病逝世的,並非死於丁奉的箭傷。

    張遼完全可以說是東吳的剋星,他生平光輝戰績幾乎主要來自於對東吳的作戰,在東吳有“止小兒夜啼”的威名,深為東吳之主孫權所忌憚。

    《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後,曹操撤軍回許都。孫權率十萬之眾進圍合肥。留守的主將張遼決心主動出擊,連夜募集了八百壯士。清晨時分,張遼身先士卒率軍全力突擊,高喊自己名號直衝到孫權麾下,擋者披靡!孫權驚慌之下,僅能退到高地上自守。張遼高聲大喝,挑釁孫權下山戰鬥。孫權不敢動,後見張遼兵少,派大軍重重包圍。張遼奮起突圍而出,又回頭救出被圍的部下。往來衝突,從早上殺到中午,殺得吳軍一點脾氣沒有。孫權知難而退兵,張遼不依不饒率軍追擊,甚至差點捉住了孫權。這就是合肥之戰張遼八百人破孫十萬的事蹟。

    此節在演義中就是逍遙津之戰,孫權更慘,全靠了劉備一樣的寶馬救了小命。我覺得《三國志》記載的史料反而比演義更加精彩,動人心魄。張遼的悍勇無敵躍然紙上。

    名將之隕

    曹丕待張遼比他老子曹操更加優厚,增邑晉爵,厚賜張遼家人以示尊崇。張遼得病,曹丕親身探視,賜衣服賜飲食,可以說無微不至。孫權再次叛變之後,張遼仍然被派到前線駐防以擋孫權。孫權知道張遼來了,下令給諸將說不可輕視,張遼雖病卻仍是勇不可當。可見張遼給孫權留下的心理陰影面積有多大。

    同年,張遼和諸將打敗了吳將呂範之後,病情轉重,最終在江都病逝。曹丕為之痛哭流涕,追諡為剛侯。張遼後得配享從祀於魏武帝曹操廟庭。

    所以按正史記載,曹丕大舉伐吳是取得了不少戰果的,並非演義中所寫敗得慘不堪言。而張遼奉命駐紮在海陵臨江前線,他的死跟丁奉並沒有關係。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丁奉用暗箭射中了張遼的腰部,張遼被救回到許昌以後,箭瘡崩裂而死。

    據《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中記載:

    【魏黃初五年秋八月,會聚大小將士,令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合後,劉曄、蔣濟為參謀官。前後水陸軍馬三十餘萬,剋日起兵。封司馬懿為尚書僕射,留在許昌,凡國政大事,並皆聽懿決斷…………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帶蘆葦預灌魚油,盡皆火著,順風而下,風勢甚急,火焰漫空,絕住龍舟。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

    張遼,字文遠,曹魏名將,與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並稱曹魏的“五子良將”。

    《三國演義》中張遼的單挑戰績:

    1 夏侯敦 ―― 突逢大雨,無結果

    2 張郃 —— 四五十合不分勝負

    3 蔣奇 —— 措手不及,被張遼斬於馬下

    4 袁尚 —— 不三合,架隔遮攔不助

    5 沮鵠 —— 戰不三合,鵠大敗,遼追趕,鵠應弦落馬

    6 冒頓 —— 遼拍馬斬冒頓於馬下

    7 黃蓋 —— 一箭射黃蓋下水

    8 太史慈 —— 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9 淩統 —— 鬥五十合,不分勝敗

    死亡原因: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回到許昌後,箭瘡迸裂而死。

    張遼統率大軍而獨當一面,以八百破十萬,威震逍遙津,嚇得孫吳小兒都不敢夜啼,震古爍今,真乃英雄也。

  • 3 # 憶尋塵

    歷史上的張遼並非是被丁奉攔腰射中,回許都箭創迸發而死,而是在守衛魏吳邊境上病逝。張遼一生可謂是東吳的剋星,無論是威震逍遙津還是合肥之戰,都給東吳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當然這裡說的是演義,就不談及正史。

    張遼被丁奉射中是在曹丕攻吳時,老將徐盛用火攻大敗魏兵,曹丕匆忙下船,張遼趕來救援時,被東吳大將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到許都時因為箭創迸發而亡。演義裡這樣寫到

    丕大驚,急下小船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著。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所以張遼是在救援中被丁奉射中,又大部分魏軍都不擅長水戰,自然是大敗而回,張遼的死或許也是作者為了提高東吳此戰的功績。畢竟歷史上這場戰役東吳並沒有佔到便宜。

  • 4 # 靈魂的感觸

    合肥會戰,張遼威震逍遙津,大破來犯的吳軍;東興之戰,丁奉雪中奮短兵,擊敗進犯的魏軍!兩人無論在正史上,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看過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張遼之死與吳國大將丁奉有著重大的關係,在演義中,丁奉是怎樣擊殺張遼的呢?正史上是否又真是如此呢?下面我們便一起來探索一下張遼之死背後的真相吧。

    演義說法,丁奉箭射張遼,張遼因箭傷而死

    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寫到:“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按演義的說法其實很明確了,張遼就是在一次隨魏主進攻吳國時,為了保護魏主撤退,迎戰吳將丁奉,因急亂,被丁奉一箭射傷,後回到魏國境內,因傷勢過重而死。因箭傷為丁奉所致,也便有了張遼是被丁奉所殺的說法。

    正史記載,張遼是病逝,與丁奉並無關係

    合肥大戰中,張遼曾率800騎兵一路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張遼也因此一戰成名,威震江東。曹丕登基後,依然將防禦孫權的重擔交給張遼,到黃初二年,張遼屯駐雍丘,在此期間染病,儘管如此,孫權依然對其非常忌憚,不敢冒進。黃初三年,張遼抱病擊破來犯的吳將呂範,但因這期間傷病一直未愈,加之徵戰勞累,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擊敗呂範後不久,張遼便在江都病逝。

    在正史中,張遼之死可見於丁奉並無關係,也並沒有提及到張遼是否在最後一戰中受傷,當然最後一戰的敵將也主要是呂範,並沒有提及丁奉,所以與丁奉沒什麼關係。張遼確是因為染病未愈,加之勞累沒有修養,才匆匆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不可否認,張遼和丁奉都是三國時期富有傳奇性的名將,張遼被後人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而丁奉更是被後人稱為總管菩薩,封為靖江侯王、靖天世帝君,為其建廟立像以供奉。

    在你心目中,張遼和丁奉,你更欣賞誰呢?

  • 5 # 每日趣評

    如果吳國大將丁奉能夠一戰幹掉張遼,那麼丁奉在歷史上的地位必然超越關羽。可惜的是隻是如果而已,丁奉和張遼並沒有單獨作戰過,因此,也就不存在丁奉一戰幹掉張遼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有這種說法呢?說來說去,還是因為那本奇書《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寫了這麼一個匪夷所思的情節,黃初五年八月,也就是公元224年,曹丕聞聽吳、蜀再次聯合,感覺到自己被孫權耍了,於是率領水、陸大軍十餘萬,攜大將張 遼、張郃、文聘、徐晃親征東吳。

    吳國派大將徐盛為都督拒敵,徐盛在岸邊一夜間遍扎數以萬計的假草人以迷惑魏軍,曹丕驚恐於吳軍數量之多,於是撤軍。曹丕大船遭遇吳軍火攻突襲,沒有辦法下船逃命。這時丁奉早已率領三千奇兵在此埋伏,於是趁勢殺出。張遼為了保護曹丕,拍馬來戰,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後回到許昌後,箭傷發作而死(死法跟周瑜類似)。

    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 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

    這當然是演義的寫法,跟歷史完全不符,實際上,張遼死於公元222年,死因是病逝,而且張遼一生威震江東,被演義後卻變成了一個猝死之人,這不禁讓人覺得可笑。那麼丁奉這個人又怎麼樣呢?為什麼書中反覆出現丁奉率領三千人,孫韶率領三千人,其實這裡面是有歷史影子的。什麼影子呢?

    丁奉也算是東吳的名將,其在前期由於陸遜、甘寧、潘璋的光芒萬丈而顯得不怎麼突出,到了孫亮執政,丁奉開始慢慢爆得大名,而三千人的影子就源於丁奉雪夜抗擊胡遵的故事。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孫權死後,司馬師藉機南下伐吳。派數十萬大軍分別攻擊荊州的南郡、武昌和東興。東興由諸葛誕和胡遵率領七萬大軍圍攻,是魏軍的主力,而南郡和武昌魏軍為偏師。

    諸葛恪早在前期就已經重修了東興的徐塘大堤,並且在大堤東西兩側各建一座城池來據守。東興告急後,諸葛恪率領四萬人援救東興。丁奉與呂據、留贊、唐諮作為先鋒,攀山西進,進軍異常緩慢。

    這時丁奉看出事情的嚴重性,於是向諸葛恪說道:如果讓魏軍搶先佔領大堤,那麼我軍就會受挫。現在應該加緊行軍,搶佔高地。然後丁奉率領三千人倍行前進,此時天降大雪,異常寒冷。丁奉率軍冒著嚴寒急行軍搶先到達了徐塘大堤。

    這時魏軍看到雪地裡突然來了這麼少的吳軍,於是哈哈大笑,連長矛都懶得拿起來。接下來的一幕讓魏軍瞠目結舌,只見這些吳兵在雪地裡脫下他們的戰衣,冒著嚴寒,喊聲震天的朝他們殺過來。於是正在喝酒的魏兵一時間大亂,被徹底打垮。

    沒等多長時間,後面的吳兵援軍也趕到了,魏兵紛紛逃命,浮橋被踩踏,傷亡不計其數。此一役丁奉以三千兵的劣勢逆襲魏兵七萬人,一戰名揚天下!

    丁奉之於魏國根本造不成什麼威脅,但是張遼之於吳國就不一樣了。張遼鎮守合肥以來,只要是張遼活著,孫權都不敢輕舉妄動。甚至於在張遼晚年,垂垂老矣,行將垂死之時,孫權聞聽張遼還在合肥守衛,仍然忌憚的對部下說:張遼雖然抱病,但是還是要千萬小心。

    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因此,雖然丁奉也算是東吳名將,但是演義安排這麼一個丁奉一箭射傷張遼,然後張遼箭傷復發病死的虛假故事,難免對張遼不公,也讓人感到憤然不已!

  • 6 # 夏目歷史君

    正史上張遼是病死的,丁奉從來沒有幹掉張遼,如果真的能隨隨便便殺掉名將張遼,我想三國武將頭把交椅丁奉可以考慮坐一坐了。

    正史《三國志》記載,張遼在合肥大戰後,就一直駐守合肥,成了防禦東吳的頭號人物。曹丕登基後,張遼曾入宮面聖,在回駐地雍丘的途中就染上了病。在大病期間,孫權乘機再次來犯,張遼帶病擊敗了東吳大將呂範。

    值得一提的是,在進犯之前,孫權對病重的張遼依然十分忌憚,曾告誡眾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只不過部將聽了也沒用,打不過終歸還是打不過,再小心也沒用。

    不過張遼雖然再次擊敗了東吳,但由於征戰再在外,病情沒有得到有效治療,沒過多久就由於病的太重,在江都逝世了。

    張遼其實是沒有熬過病魔,並不是死於丁奉之手。不過孫權也算是間接害死了張遼吧,畢竟逼重病的張遼出馬和自己打仗,還耗了近一年,雖然又敗了,但終究算是熬死了張遼,也不算太虧。

    丁奉殺掉張遼是在三國演義中的故事。演義中張遼跟隨曹丕伐吳,最終為了保護曹丕撤退,迎戰丁奉,但不小心被丁奉一箭射傷,回國後,因傷勢過重而死,演義中丁奉算是把張遼殺死的元兇了。

    但我想羅貫中把張遼這樣安排了,可能是想讓張遼死的不那麼平常,讓演義更加生動些,畢竟為救主而死,遠比病死要賺讀者眼淚。而且安排丁奉射殺張遼,也是為了突出丁奉的不簡單,畢竟後面還有他“雪中奮短兵”的故事。丁奉在演義中是吳國後期重點講述人物,所以總要給他點什麼功績,讓大家增加對丁奉的印象。

  • 7 # 歷史簡單說

    題主的這個說法顯然是出自三國演義,劉備在夷陵兵敗,託孤諸葛亮於白帝城,曹丕在司馬懿的建議下兵出五路,其中四路被諸葛亮一一化解,只有東吳這一路,諸葛亮派了鄧芝前往東吳,與東吳和好,聯合抗曹。

    鄧芝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孫劉聯盟再次成立,孫權還派張溫入蜀,拜見劉禪和諸葛亮,共修兩國之好。曹丕聽了之後,認為吳國與蜀國聯合,一定想打魏國的主意,不如魏國先出兵。

    辛毗認為現在不是出兵的好時機,應該屯兵十年,到時候兵多糧足,那麼吳國與蜀國,就不成問題了。曹丕說:哪裡需要十年,吳國和蜀國早就打過來了,堅決出兵。

    吳國打探到魏國要出兵的訊息,孫權就召群臣過來商議,顧雍就建議,寫信通知一下諸葛亮,讓他從漢中出兵,牽制一下西線的魏軍,另外再派一員大將迎戰魏軍,孫權說:只能讓陸遜上了。

    顧雍說:陸遜要鎮守荊州,不能動。孫權說:我也知道呀,可是眼見無可用之人呀。孫權說完,徐盛站出來說:我願意統領大軍迎戰魏軍,如果曹丕敢過河,我就擒拿曹丕獻給陛下,如果他不敢過河,一定能大敗魏軍,讓魏國不敢小瞧我們吳國。

    徐盛做了很多準備,孫權的孫韶說:將軍為什麼不渡河,在淮南之地迎敵?徐盛說:魏軍兵多,我們不能渡江去迎敵,我已經有辦法破敵了。孫韶說:我手下有三千兵馬,對廣陵那地方也熟,我願意帶這三千兵馬渡江,與曹丕決戰。

    徐盛不肯,孫韶執意要去,徐盛火大了,認為孫韶這樣一直不聽號令,會擾亂軍心的,所以要將孫韶推出去斬了,自然有人趕緊去通知孫權,救下了孫韶。可是當晚,孫韶還是帶著本部三千兵馬渡江而去。

    徐盛知道,如果孫韶真的回不來,也不好跟孫權交待,就叫來了丁奉,再帶著三千兵馬渡江去接應孫韶。曹丕駕著龍舟來到江岸邊,忽然颳起了大風,江浪很大,龍舟眼看著就要翻了。

    曹真趕緊讓文聘駕著小船過來接應,可是這時候孫韶的兵馬追到,被諸將奮力救下了,曹丕逃到了岸邊,丁奉的兵馬又到了,正在這個危急的時候,張遼騎馬過來救駕,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

    徐晃趕緊救下了張遼,保著曹丕撤退了,張遼回到了許昌,箭傷復發而死。不過正史上張遼是病死的,跟丁奉無關,只是在時間點比較接近,就被羅貫中設計成被丁奉殺死的了。

  • 8 # 鐵馬冰河wu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張遼年輕時曾當過東漢郡吏(小官職)。他孔武有力,武藝精熟,在漢末亂世中曾先後依附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最後在下邳率軍投降了曹操,被封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由於他能征善戰,屢建奇功,又被曹操攫拔為稗將軍。張遼剽悍異常,勇冠三軍,他和于禁、樂進、張郃、徐晃一起被稱為“五子良將”,還被《三國志》譽為“曹魏五大將”之首。王歆讚歎道:“曹魏多名將,而張遼屬第一”。

    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黃初五年(224年),曹丕率軍南伐江東,張遼隨徵,激戰中被吳將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回洛陽後不久就傷重而亡。

    可在正史《三國志》的記載中,張遼卻不是被吳將丁奉射死的,而是病死的。

    史載,當關羽水淹七軍、把曹仁圍困在樊城時,正好江東孫權向曹操稱臣,於是曹操就把張遼的軍隊從東線撤到荊州,全力營救曹仁,張遼率軍正走到半道上,徐晃就已擊敗了關羽,解除了樊城之圍。張遼和曹操約定會師於摩陂(今河南郯縣);張軍開至,曹操親自乘車出迎慰勞,再還軍駐紮在陳郡(河南淮陽)。曹操死後,曹丕即王位,升張遼為前將軍,並封其子為列侯。不久,孫權復叛。曹丕再派張遼駐軍合肥,抵禦東吳。

    臨行前,曹丕再升他為都鄉候,並派兵馬護送其家眷赴合肥。曹丕稱帝后,又封張遼為晉陽侯,增加千戶食邑,加上以前的封邑共有3600戶。

    之後,張遼一直奮戰在抗吳的第一線上,並屢次挫敗吳軍的北攻。221年,他回洛陽謁見曹丕,曹丕詢問他擊敗吳國的詳細情形時,對左右侍從感嘆道:“(張遼)好比古時候的召虎(西周諸侯王召穆公,以勇悍著稱)啊”!他特地為張遼建了一所大宅子,還給其母興建了一座殿宇,凡是跟隨張遼擊吳的軍士都被封為虎賁(勇士)。

    之後,孫權再次於名義上俯首稱臣,張遼遂率軍回雍丘(河南杞縣)屯駐。因常年征戰、鞍馬勞頓,張遼不幸患了疾病。養病期間,魏文帝曹丕派侍中劉燁帶太醫前去雍丘為他精心醫治。還沒痊癒時,曹丕將張遼接到洛陽,並親自車駕相迎,還賜其御衣,每日派人送來御食。等病情稍有好轉,張遼立即起身返回駐地。

    後來,孫權再次反叛,曹丕派張遼聯合曹休乘船到海陵(今江蘇泰縣),還沒抵達,孫權聽說張遼率軍前來,心裡很是畏懼,他對部將們說:“張遼雖然患病,可他的虎威仍在,他驍勇過人,難以抵擋,大家千萬要小心謹慎,萬勿輕視之”。

    這年,張遼和曹休、李典等大將合力擊潰了孫權的驍將呂範,殲敵無數,可積勞成疾的他病勢更加沉重了,終於在江都(江蘇儀徵附近)病故。曹丕聽說後很是傷感,淚流不止。頒其諡號為剛侯。並令其子張虎承襲了他的一切職位爵祿。

    黃初六年(225年),魏文帝曹丕追思張遼、李典在合肥所立的巨大戰功,特頒詔書曰:“合肥一戰,張遼、李典以八百虎賁大敗孫吳的十萬人馬,這是自古有戰爭以來少見的壯舉;敵軍被打的膽寒,再不敢窺視中原,到現在還聞風喪膽。這兩人堪稱居功至偉。應該再賜給二將每人各100戶封邑,並賞賜給他們的長子一個關內侯的爵位 ”。張遼之子張虎憑藉父蔭做到偏將軍一職,他死後,子張統(張遼孫)又繼承了他的職務爵祿。

    【網路配圖】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

  • 9 # 五味社

    《三國演義》中,張遼為保護曹丕撤退,被丁奉用箭射中。張遼回營後,舊傷迸發,不治身亡。

    事件的背景是曹丕伐吳。

    劉備伐吳時,孫權向曹魏稱臣,原本寄希望於曹魏能在吳蜀衝突中起相助,卻事與願違。

    夷陵之戰東吳獲勝後,東吳內部開始脫離與曹魏附屬的關係,並且諸葛亮主動修復吳蜀關係,吳蜀重新結盟。

    隨著魏吳關係的不斷惡化,曹丕最終攻伐吳國。

    公元222-223年,224年和225年,曹丕三次伐吳。

    其中公元224年,張遼為保護曹丕撤退,被丁奉用箭射中腰部,回營後舊傷迸發,不治身亡。

    關於“張遼被丁奉射中不幸而亡”屬於《三國演義》杜撰。

    歷史上的張遼,病逝於公元222年。

    即便在重病時期,依然威震東吳(張遼在逍遙津之戰,令東吳膽寒)。

    重病期間,抱病擊破東吳名將呂範。

    最後,丁奉能力應該與張遼旗鼓相當,堪稱三國名將。

  • 10 # 石頭說歷史

    丁奉射殺張遼是演義中虛構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86回“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曹丕得知蜀吳兩國和好,大怒,便起大軍親征,使張遼、徐晃、文聘等將為前部。孫權命徐盛為都督,率丁奉、孫韶等人在南徐一帶佈防。

    時兩軍隔江相望,又起大霧,曹丕乘龍船夜宿江邊,未敢輕動。破曉之時,突然江上狂風大作,江浪滔天,曹丕不得站立,下令退兵。這時徐盛率軍前來突擊,曹軍大亂。張遼上前護駕,沒想到丁奉從岸上殺出,一箭射中張遼腰部。

    危急之時,徐晃從斜刺殺出,救下張遼。張遼奉命回許昌養傷,不久因箭瘡迸裂而亡。

    這是丁奉首次在演義中出場,沒想到頭一仗就射殺了東吳的老對手張遼,可算為逍遙津之恥報仇了。

    不過歷史中張遼是病逝的,和丁奉沒有關係

    張遼本是呂布將領,後歸降曹操。赤壁之戰後,張遼便在合肥一線對抗東吳。215年,張遼在合肥之戰中以800勇士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差點活捉孫權。此戰威震逍遙津,使東吳孩童一聽張遼就不敢哭泣。

    曹丕稱帝后,張遼受封晉陽侯,繼續抵擋東吳。雖然此時張遼已經感染瘟疫,但還是讓孫權十分忌憚。222年,張遼抱病出兵,但仍然擊敗了呂範等人,戰後不久病逝於江都。

    而此時的丁奉還只是一名非常年輕的基層軍官,默默無聞,或許連張遼的面都沒有見過。丁奉出名是在三國後期,他不僅平息了孫峻之亂,還雪中奮短兵,是東吳後期的肱骨重臣。

    孫皓當政時,丁奉多次主持北伐無果,朝中怨言頗多。271年丁奉去世後,孫皓追究丁奉的責任,殺了丁奉的兒子丁溫,流放了他的家屬,遺禍子孫。

  • 11 # 君山話史

    丁奉干掉張遼,只是小說三國演義的杜撰,並沒有歷史真實性。小說只能當小說看,不能當歷史看。

    第一,徵吳之前,張遼已是重病纏身

    張遼的經歷比較複雜,先後跟隨過丁原、董卓、呂布,最後歸順曹操。他是一員悍將,特別是威震逍遙關一戰,以八百人衝擊孫權十萬大軍的兵營,更是三國時代的經典戰例。

    那麼張遼是怎麼死的呢?很顯然是病死的。

    在徵吳之前,張遼已是重病纏身。

    據《張遼傳》所載,在公元222年,“遼還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劉曄將太醫視疾。”這裡寫得很清楚,張遼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皇帝還派太醫前去給他治病。不僅如此,魏文帝曹丕還不斷派人往返彙報張遼的病情,史書上這樣寫:“虎賁問訊息,道路相屬。”就是說,派去的打探病情的虎賁衛士,老是在路上相遇。

    由於張遼的病情遲遲未有好轉,魏文帝乾脆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車駕親臨,執其手,賜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在領導的關心下,張遼的病略有好轉,便回到自己的駐地。

    這一年正是夷陵之戰爆發。孫權先是假裝投降曹魏,等到打敗劉備後,就把投降的事拋之腦後了。曹丕非常生氣,決定南征。由於張遼名震江東,儘管重病在身,曹丕還是讓他上前線,以鎮懾吳師。

    第二,張遼帶病作戰,最終病死

    當時魏軍兵分三路,其中一路是以徵東大將軍曹休為統帥,前將軍張遼、鎮東將軍臧霸為副將,兵出洞口(安徽歷陽)。針對魏軍的進攻,孫權派建威將軍呂範率領五個軍的兵力,水面艦隊遊弋於長江,抗拒曹休兵團。

    由於張遼親臨前線,孫權心裡是很發毛的,他告誡諸將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張遼雖是重病纏身,還是很厲害的,大家要多注意。吳軍出師不利,自己送上門了,呂範的水師遭遇暴風,很多船的纜繩被強風颳斷,船隻失控,漂到曹軍的營壘處。曹休、張遼乘勢出擊,斬殺吳軍官兵數千人,大獲全勝。

    然而,本來需要好好休息養病的張遼,由於軍務繁重,加重病情。史書稱“遼病篤,遂薨於江都。”

    張遼從得病到病死的整個過程,史書都有完整的敘述。按道理說,小說家即便是編故事,也不能竄改太多的史實。但是張遼比較倒黴,遇到了“曹魏黑”羅貫中,反正有機會黑就黑一把吧。於是張遼就這樣被小說作者給殺掉了,被戰死了。

    羅貫中要黑張遼,可能是對他先後投靠過丁原、董卓、呂布、曹操的做法有所微辭,對他頗為反感,所以以“春秋筆法”來給他設計一個悲慘的結局。

  • 12 # 電視劇裡看歷史

    丁奉一戰幹掉了張遼?這只是杜撰的而已

    張遼是東漢末年的名將,本是呂布部將,呂布被曹操所殺後曹操親自勸降張遼,這才歸順,此後成為曹魏大將,曹丕時期鎮守江淮,曾殺退東吳孫權的十萬大軍,威震逍遙津,孫權畏之如虎,東吳小孩聞之都害怕得停止哭泣。

    張遼的死亡是病逝

    據《三國志》記載,話說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生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並令虎賁問其音訊,道路上來往相繼不絕。張遼之疾久未康復,曹丕命人迎候張遼就行在所,自己則車駕親臨,執張遼之手,賜以御衣,又使太官每日送給御食。待張遼之疾稍可,遼即回還屯之處。正當當時,孫權復叛,曹丕遣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孫權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儘管生病,但仍是勇不可當的,千萬要謹慎介意!」同年,張遼與諸將同破吳將呂範。不久張遼病篤,竟逝於江都,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 13 # 盤達說

    如果《三國演義》是歷史事實的話,那麼丁奉就是在伏擊曹丕的時候用箭幹掉張遼的,如果三國演義只做小說讀,那麼張遼就只好病死。

    先看看羅貫中筆下,丁奉是如何幹掉張遼的哪?

    1、先主託孤白帝城,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先主劉備於夷陵之戰,敗於陸遜之手,逃回白帝城,憂急交加,不能續命,託孤於孔明之後,撒手人寰。曹丕聞之大喜,遂用司馬懿之策,遣使往遼東鮮卑國,令國主軻比能起西羌兵十萬取西平關;又令蠻王孟獲起兵十萬,攻取益州等地;再令降將孟達起兵十萬取漢中;復遣使入吳說服吳主孫權起兵十萬攻取兩川峽口;又令大將軍曹真提兵十萬攻取陽平關,務求將蜀國滅掉。小說中的諸葛亮用兵如神,自然不會將曹丕小兒的動作放在眼裡,談笑間以馬超、魏延、李嚴、趙雲將軻比能、孟獲、孟達、曹真等四路先後退去,唯東吳方面需得出使,不得人選。

    2、吳蜀聯盟,曹丕大怒伐吳

    蜀主劉禪親自拜訪諸葛亮得知四路已平,遂有喜色,眾官皆不知,獨戶部尚書鄧芝仰天大笑,孔明便知其心思周密可以出使東吳。鄧芝不負重託,到東吳後,鼓動如簧巧舌,說服孫權,一洗先帝舊怨,兩國結盟,約定永為盟好。曹丕聞之大怒,發病三十萬伐吳,以張遼等為先鋒,將於此戰被射死的大將至此登場。

    3、曹丕中計,張遼急救,中箭身死

    曹丕既然是反面人物自然智計短淺,東吳雖然陸遜震懾荊州不能妄動,然而作者既要東吳勝利當然可以臨時賜予徐盛鬼神不測之機。於是曹丕中計,龍舟被燒,急忙上岸逃跑。正逃跑間,斜刺裡殺出一彪人馬,卻是大將丁奉依計而來,張遼拍馬急迎,被一箭射中腰間,雖得徐晃救回,到許昌後卻箭瘡迸發而死。這就是丁奉一戰幹掉張遼的經過,真是作者讓死,不得不死,作者讓勝,必有如神助。試看曹丕小兒在正史中那麼英明神武文武雙全到了小說中作者讓他失敗,他卻焉敢不敗,作者筆力高強視小說中的人物皆如插標賣首之輩耳。

    哈哈,以上皆是戲說,小說家之言當不得真。

    4、丁奉殺張遼,為小說之言,正史中張遼其實因病而死

    《三國志張樂於張徐傳》中記載:

    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於江都。

    所以張遼其實是帶兵參加工作,並且在病中仍然大破東吳兵將,可惜病的很厲害,沒回到許昌就病死了。

  • 14 # 念塑

    兩種說法

    一,《三國演義》中的說法,按演義的說法其實很明確了,張遼就是在一次隨魏主進攻吳國時,為了保護魏主撤退,迎戰吳將丁奉,因急亂,被丁奉一箭射傷,後回到魏國境內,因傷勢過重而死。因箭傷為丁奉所致,也便有了張遼是被丁奉所殺的說法。

    二,正史記載中,張遼是病逝,與丁奉並無關係。黃初三年,張遼抱病擊破來犯的吳將呂範,但因這期間傷病一直未愈,加之徵戰勞累,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擊敗呂範後不久,張遼便在江都病逝。

  • 15 # 逍遙三界

    小說《三國演義》中,作為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之首的張遼被丁奉干掉也是很意外,運氣成分居多。

    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曾先後追隨過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最後在下邳呂布戰敗被殺後率軍投降了曹操,被封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如果單論個人戰鬥力,張遼還真不及五子良將的其他四位,但張遼能讓曹操委以重任另眼看待的真正原因是他的指揮能力。而且張遼領兵與眾不同,他擅長奇險之道,以少勝多。

    張遼有兩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 16 # 愛尚文史

    吳國大將丁奉是如何一戰幹掉張遼的?這是羅大爺在《三國演義》小說中賦予丁奉的功績。正史中的丁奉殺不掉張遼,只有可能懼怕張遼。

    張遼是曹魏“五子良將”之一,跟隨曹操南征北戰,創下了無數的軍事奇蹟。比如白狼山之戰,張遼大破烏桓各部,以少勝多,斬塌頓等十餘首領,俘虜降卒二十餘萬;比如天柱山之戰,張遼力排眾議,勇者得前,斬下叛軍首領陳蘭、梅成之首,盡虜其眾;再比如合肥之戰,張遼以八百之眾,大破孫權十萬大軍。並以七千之眾,將孫權趕回了孫吳老家,期間兩次差點活捉孫權。

    對孫吳來說,張遼就是個傳奇,是惡魔般的存在。江東小兒夜啼哭,父母就會嚇唬孩子們“張遼來了”小孩聽到張遼的名字,立馬就不敢哭泣了。因此!“張遼止涕”也被後世傳為了佳話。

    大部分時候,曹操、曹丕都把他放在孫吳的邊境,讓他擔任防禦孫吳的第一大將。即便張遼抱病在身,面臨東吳背叛的時候,曹丕也不得不請他前往鎮壓孫吳。孫權聽說張遼到了,非常忌憚,於是對眾人說道“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可見一個病態的張遼,都可以把東吳嚇得不輕。東吳十二虎臣中,丁奉不足以與張遼相提並論。能與之媲美的,恐怕只有孫權口中的“甘興霸”了。

    張遼逝世於公元222年,當時他帶病擊敗了東吳名將呂範。不久後病情加重,一病不起,享年54歲。

    而東吳的丁奉,排在“十二虎臣”之末。不是因為他才能最次。是因為他是十二虎臣中最後一個加入的。丁奉的活躍時期,大多在後三國時期。

    在張遼逝世的時候,丁奉只不過是東吳的一個小將,先後擔任了陳武、甘寧、潘璋、陸遜的部將。相當於副將的型別,後來因功陸續升任為偏將軍。直到公元252年,丁奉才升任為冠軍將軍,領了雜號將軍的頭銜,正式位列將軍佇列。

    換句話說,當時的丁奉,壓根就不夠資格統軍與張遼對敵。所以更不可能射殺張遼。

    丁奉殺張遼的故事,發生在《三國演義》中。

    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有時候為了增加看點,什麼張冠李戴、移花接木都是慣用的手段。比如張遼被丁奉射殺,徐晃被孟達射殺,甘寧被沙摩柯射殺,周瑜被諸葛亮氣死,王朗被諸葛亮罵死,曹真被諸葛亮氣死。等等等等……所以不足為奇!

    “演義”中,張遼戰死在“泛龍舟魏主伐吳”一節。曹丕親自統軍數十萬伐吳,不料中了吳軍的計謀。吳兵事先在蘆葦處存下魚油,頓時火勢滔天,曹丕的龍舟和戰船都著火了。曹丕慌忙乘小船靠岸,打算騎馬逃撤退。被吳將丁奉領一軍殺出,情急之下,張遼驟馬出戰,被丁奉一箭射中了腰部。後被徐晃救回,不治身亡。

  • 17 # 羽林輕騎

    前言

    《三國演義》中,張遼是被丁奉射死,但正史中的張遼是病死。

    張遼在正史中的地位比演義中高(正史中的張遼算得上曹操麾下第一將,排在張郃,徐晃前,而演義中的張遼甚至不如張郃、徐晃。),本人也並非被丁奉所殺,而是病死,他病死於公元222年,終年53歲。丁奉的年齡不詳,但死於271年,估算起來,張遼應該比丁奉年齡大很多,二人甚至可能從未謀面。

    三國的事情,擺在我們面前的有兩部大著,一部是正史的《三國志》,一部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兩者大體脈絡相同,但是很多細節並不同。

    本回答就從正史和演義兩個方面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一、三國志中的張遼和張遼之死

    張遼是山西朔州人,本是一位小公務員,後來幷州刺史丁原,也就是三國演義中呂布的第二任父親,見他“武力過人”,就將他招為從事,即普通參謀,後來張遼奉丁原之命進京歸了何進,何進敗後歸董卓,後又歸呂布,呂布被曹操所破後,張遼最終歸了曹操。

    張遼在降曹操之前,一直在東奔西逃的奔波,並未顯出真本事,蓋因他跟隨的都非明主,直到歸了曹操這樣的真英雄之後,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而曹操似乎也早就注意到了張遼,張遼一入麾下就封為中郎將,關內侯,可見對張遼的重用,能為曹操看中自然不是等閒之輩。

    張遼入曹營之後便屢立戰功,他隨曹操破袁紹討袁譚、袁尚,又破荊州定江夏,徵烏桓斬單于,以一路征伐的戰功被證明是一員有勇有謀的大將,也因此入主曹操手下五子良將,並位於五子良將之首,其他四將為張郃,于禁、樂進、徐晃。

    最讓張遼顯名的是在合肥以七千餘人破孫權十萬之眾。這一戰張遼以一員前線將領對戰場的預見,對曹操的命令靈活運用,有勇有謀,從而一戰破敵。

    合肥戰前,曹操的命令是“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對曹操的這個命令,將領們都疑惑,張遼給出瞭解釋:“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曹操的命令是張遼、李典出城迎戰,樂進守城,以七千人用這種中規中矩的打法對孫權的十萬兵力,結果沒等援軍到就會全軍覆滅,張遼根據前線實際情況制定的打法,對曹操命令的解釋即維護了曹操的尊嚴,又根據實際做了靈活處理,說明了他的高情商,但是他並不是一個靠情商投機取巧的人,而是親自帶領敢死隊陣上廝殺,斬將奪旗,並在東吳軍重圍中數進數出,使得孫權大軍始終無法拿下合肥,最終無功而返,《三國志.張遼傳》對這個場景描述得很精彩,一員武藝高強的大將躍然眼前。

    “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

    而此戰之後,孫權對張遼有了心裡障礙,魏文帝曹丕對張遼在合肥之戰的評價極高:“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為了對付孫權,讓張遼一直駐在合肥,孫權也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

    後來張遼病重,孫權就想北犯,張遼乘船臨江玩了一把虛虛實實,孫權見張遼還在,頓時就不敢有所動作,他對屬下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饒是如此,張遼還大勝孫權將領呂範。這也是張遼最後一次戰場立功,其時他的病已經深入膏肓,終於在江都(今揚州)病死。

    二、三國志中的丁奉

    丁奉是安徽六安人,“廬江安豐人”,文化不高,但是“計略過人,能斷大事。”作戰驍勇,跟過甘寧、陸遜等人,每次戰鬥必衝鋒在前,而且每次都斬將奪旗,“身被創夷”,孫權的七兒子孫亮即位後,丁奉為“冠軍將軍,封都亭侯。”他一生中青史留名的有兩件事。

    第一件:魏國大軍南來,此時天寒地凍,滿世界銀裝素裹,丁奉率領麾下三千人冒著呼呼北風從水路走兩日到達目的地,他們脫下鎧甲,手持短兵器向敵人突襲,《三國志.丁奉傳》記載“乃使兵解鎧著胄,持短兵。敵人從而笑焉,不為裝置。奉縱兵斫之,大破敵前屯。”此戰之後,丁奉升為“滅寇將軍,進封都(亭)〔鄉〕侯。”

    這一戰丁奉部脫下鎧甲向魏軍突擊,並非蠻幹,而是有勇有謀,因為他們頂風冒雪坐船兩日到達魏軍營地,魏軍根本沒有想到,因此也沒有設防,也都沒有穿鎧甲,為了達到儘量多的殺傷敵人,達成進攻撤退的快速,脫下鎧甲輕裝殺敵是最好的辦法。

    第二件:皇帝孫休想誅殺權臣,丞相孫綝,求教於丁奉,丁奉定計於“臘會”之時以伏兵誅殺孫綝。

    兩件事使得丁奉“貴而有功”,因而聲威大震。丁奉去世的原因不詳,但此人晚年仗著地位高功勞大,慢慢的變得“驕矜”,為很多人詬病。

    三、三國演義中丁奉箭射張遼

    《三國演義》基本符合了《三國志》裡張遼合肥大戰孫權(威震逍遙津),丁奉大雪天突襲魏軍以及殺孫綝的史實。

    《三國演義》對張遼之死寫得誇張。背景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重啟蜀國和東吳聯盟,魏文帝曹丕擔心兩國聯手進攻魏國,因此先下手為強,親征東吳。

    曹丕這次親征,帶水陸軍三十萬,強將盡出,規模浩大,《三國演義》所寫:

    “日夜並工,造龍舟十隻,長二十餘丈,可容二千餘人,收拾戰船三千餘隻。魏黃初五年秋八月,會聚大小將士,令曹真為前部,張遼、張郃、文聘、徐晃等為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合後,劉曄、蔣濟為參謀官。前後水陸軍馬三十餘萬。”

    東吳孫權以安東將軍徐盛迎敵,但是孫權的侄兒孫韶不服徐盛管,先帶三千兵去偷襲,徐盛擔心孫韶有失,因此讓丁奉帶三千兵接應。

    曹丕大軍沿江而來,遇到了一連串的背運。

    1. 首先,起了大風,曹丕的船看似要翻。

    《三國演義》:“忽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濺溼龍袍,大船將覆。”

    2. 曹丕離開大船,換了小船進入小河道。

    《三國演義》:“龍舟上人立站不住。文聘跳上龍舟,負丕下得小舟,奔入河港。”

    3. 突然接到報告,蜀國出兵。

    《三國演義》:“趙雲引兵出陽平關,徑取長安。”

    4. 曹丕急忙撤軍。

    《三國演義》:“丕聽得,大驚失色,便教回軍。眾軍各自奔走。”

    5. 孫韶突然殺到,曹丕狼狽逃竄,乘坐龍船逃往淮河。

    《三國演義》:“諸將奮力救出魏主。”

    6. 丁奉埋伏在此放火燒船,大火將曹丕的龍舟圍住,龍舟著火。

    《三國演義》:“淮河中一帶蘆葦,預灌魚油,盡皆火著;順風而下,風勢甚急,火焰漫空,絕住龍舟。”“龍舟上早已火著。”

    7. 曹丕棄船上岸,剛上馬,丁奉殺到。

    《三國演義》:“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

    8. 張遼拍馬過來救曹丕,若短兵相接丁奉不是張遼對手,他乘著魏軍混亂,箭射張遼腰部,將張遼射死

    《三國演義》:“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三國演義》中安排張遼被丁奉射死這樣的藝術形式,其根源,是要突出諸葛亮啟動的蜀、吳聯盟的威力。

  • 18 # PM趙小磊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三國時期東吳將領。從17歲開始嶄露頭角,在孫權賬下開始效力,歷經四朝,一直到孫皓統治年間,87歲才辭世,在古代那個時候,算是高齡了。丁奉一生都獻給了東吳,可以說對於吳國來說,後期他的作用堪比蜀國丞相諸葛亮。而且丁奉生在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能夠脫穎而出,以並不出眾的實力,拼搏出一片天地,留下一段佳話,給我們一些平凡人的人生給出了非常積極的借鑑意義。

    丁奉早年間和徐盛幾乎是同一時期出道的,《三國演義》裡開始出場的時候,就是麥城之戰,在截擊關羽軍隊的時候,遇到了關平,兩人大打出手,戰在一起,最後被關平所敗,算是一個不太精彩的亮相。但是在當時東吳人才匱乏的時代,能夠湧現出丁奉、徐盛等一批人才已經是不錯了。後來丁奉就開始了自己長期的雞積累和升級階段,前後跟隨甘寧、陸遜等名將,一遍錘鍊,一遍積累經驗。丁奉個人武力並不是太出眾,但是有一顆赤膽忠心,每到作戰總是勇猛在前,多次在戰鬥中浴血奮戰,成為衝上敵軍陣地的第一人。當時東吳的陸路作戰,一直被其他兩國看不起,主要是太缺少知名戰將了。丁奉以這種不怕死的作戰精神和態度,慢慢的在軍中建立起了威望,官職也是越做越高。

    在正史中,張遼是病死的,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是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後來醫治無效而死。這一段還要從曹丕親征說起。曹操曾經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而且曹丕在繼位的過程中,也經歷了非常大的挑戰和磨練,所以對這個父親口中誇讚的人,一直有一種莫名的敵意,曹丕繼位以後,統治了7年,但是三次親征東吳,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特別討厭東吳一面向魏一面向蜀這種蛇鼠兩端的態度,心說你孫權這樣一個兩面三刀的小人,憑什麼讓我老爹這麼稱讚,我非得給你打的一個滿臉桃花開,讓你知道誰才是真正的豪橫。

    有了這種心態作戰,加上魏國綜合實力又是碾壓東吳,所以特別激進,多次身陷險境。而東吳這邊態度也很明確,打不過我就給你拖,利用水陸縱橫的地位優勢,交叉作戰,那邊有機會就猛攻,沒機會就回縮。而曹丕就是再一次身陷險境的時候,張遼奮不顧身去相救,結果被夾擊的丁奉一箭射中腰部,書中描述,多虧了徐晃左突右擋,這才力保曹軍順利撤退。而張遼也是在回到許昌後不治身亡。差點沒把曹丕心疼死了。

    話說丁奉也從此真正在吳國的地位扶搖直上,把那些有資歷的老將都熬死了以後,自己終於在晚年坐上了大將軍的位置,而且參與了後期東吳的內部平亂,輔佐了兩位皇帝順利登基。但是丁奉做到大將軍這位置,而且到了晚年無人可以替代,也是一種悲哀,在東吳又一次來犯時,丁奉70歲的高齡,還領軍前去廝殺,而且以少勝多,以3000兵力,擊退了曹軍數萬隊伍,成為一段佳話。丁奉戰神的稱號,也在東吳傳播開。最後享年87歲而亡,舉國悲鳴。東吳也在丁奉死後不久,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被徹底吞併,從此三國時代徹底結束,開始另一個大一統時代——晉朝。

  • 19 # 白齊光

    合肥會戰,張遼威震逍遙津,大破來犯的吳軍;東興之戰,丁奉雪中奮短兵,擊敗進犯的魏軍!兩人無論在正史上,還是在演義中,都是三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大將。看過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張遼之死與吳國大將丁奉有著重大的關係,在演義中,丁奉是怎樣擊殺張遼的呢?正史上是否又真是如此呢?下面我們便一起來探索一下張遼之死背後的真相吧。

    演義說法,丁奉箭射張遼,張遼因箭傷而死

    在《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中寫到:“

    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丁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按演義的說法其實很明確了,張遼就是在一次隨魏主進攻吳國時,為了保護魏主撤退,迎戰吳將丁奉,因急亂,被丁奉一箭射傷,後回到魏國境內,因傷勢過重而死。因箭傷為丁奉所致,也便有了張遼是被丁奉所殺的說法。

    正史記載,張遼是病逝,與丁奉並無關係

    合肥大戰中,張遼曾率800騎兵一路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孫權聞風喪膽,吳軍披靡潰敗!張遼也因此一戰成名,威震江東。曹丕登基後,依然將防禦孫權的重擔交給張遼,到黃初二年,張遼屯駐雍丘,在此期間染病,儘管如此,孫權依然對其非常忌憚,不敢冒進。黃初三年,張遼抱病擊破來犯的吳將呂範,但因這期間傷病一直未愈,加之徵戰勞累,身體更是每況愈下!在擊敗呂範後不久,張遼便在江都病逝。

    在正史中,張遼之死可見於丁奉並無關係,也並沒有提及到張遼是否在最後一戰中受傷,當然最後一戰的敵將也主要是呂範,並沒有提及丁奉,所以與丁奉沒什麼關係。張遼確是因為染病未愈,加之勞累沒有修養,才匆匆病逝,享年五十四歲。

    不可否認,張遼和丁奉都是三國時期富有傳奇性的名將,張遼被後人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而丁奉更是被後人稱為總管菩薩,封為靖江侯王、靖天世帝君,為其建廟立像以供奉。

    在你心目中,張遼和丁奉,你更欣賞誰呢?

  • 20 # 歷史的天空絢麗多彩

    吳國大將丁奉干掉張遼,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正史上張遼是病死的。

    張遼鎮守守合肥,曾經以八百人打敗孫權的十萬大軍,張遼衝鋒的時候口裡喊著自己的名字,殺得吳軍望風而逃,孫權差一點被張遼斬殺,提起張遼的名字,東吳小兒嚇得不敢啼哭。

    魏文帝曹丕執政的時候,對張遼也十分敬重,曹丕派張遼和曹休徵討孫權,當時張遼身體有病,孫權聽說張遼來了,心裡十分害怕,他對眾將說:

    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可見孫權在張遼身上已經做下病了,對當年一戰還心有餘悸。張遼打敗吳將呂範後,病死在江都。

    丁奉是東吳名將,他最出名莫過於東興之戰。

    司馬昭率軍攻打東吳,東吳太傅諸葛恪聚眾商議對策,丁奉當時任平北將軍,很有韜略,他看出東興郡的重要性,對諸葛恪說:

    東興乃東吳緊要處所,若有失,則南郡,武昌危矣。

    諸葛恪贊同丁奉的觀點,派丁奉率三千水軍,增援東興。

    司馬昭也明白東興是戰爭勝負的關鍵,派大將胡遵帶領桓嘉,韓綜攻打東興,因為東吳在東興修了兩座城池,城牆高大堅固,吳軍死守城池,魏軍短時間也攻不下來,胡遵正督軍攻城,探馬來報,東吳援軍到了,胡遵大驚,趕忙出來觀看,就見江面上來了三十隻戰船,胡遵估摸了一下,這樣的船也就能裝百十人,算起來吳軍總共不過三千人,胡遵放心了,對眾人說了句:“不過三千人耳,何足懼哉!”然後回自己大營飲酒去了。

    丁奉率水軍上岸後,做了戰前動員,他大聲喊道:“大丈夫立功名,取富貴,正在今日,隨我一起殺敵,”眾人見老將軍如此,群情激憤,丁奉帶頭脫去衣甲,摘下頭盔,只拿著短刀就衝了上來。魏軍見東吳兵都持短刀,都哈哈大笑,心想:這短兵器到不了跟前,就讓我們的長槍刺死了,所以沒有做準備。吳軍大喊著殺入魏軍大寨,魏軍沒想到這些吳軍是來拼命的,銳不可當,丁奉奮神威砍死了魏將韓綜,魏將桓嘉匆忙間拿起長槍奔丁奉刺來,丁奉閃身夾住槍桿,舉刀砍過去,桓嘉沒法抵擋,棄槍逃跑,丁奉在背後給他來個飛刀,手裡的短刀正中桓嘉肩頭,丁奉用桓嘉的槍刺死了桓嘉,兩員主將戰死,魏軍失去指揮,頓時大亂,當時正下著大雪,魏軍落水的,被殺死在雪地裡的不計其數。這就是有名的丁奉雪中奮短兵,殺的魏軍狼狽潰逃。

    《三國演義》安排張遼和丁奉在戰場上見了一面,這一面讓東吳君臣和張遼的恩怨做了了結。

    魏主曹丕聽說吳蜀二次聯合,大罵孫權,曹丕為什麼恨孫權呢?這是因為夷陵之戰的時候,孫權向曹丕稱臣了,現在又去和蜀國聯盟,不是反叛嗎?所以曹丕大怒,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可打水戰哪打得過東吳,當年曹操都敗在長江上,何況曹丕之才遠不及父親。也趕上曹丕倒黴,開戰的時候突然間狂風大作,江面上白浪翻滾,眼看曹丕乘坐的龍舟就要被大浪打翻了,曹丕帽子衣服都溼透了,心裡拔涼拔涼的,幸虧有文聘前來,揹著曹丕下了龍舟,架著小船把曹丕送到安全的地方,可是禍不單行,又接到蜀將趙雲率軍出陽平關,要攻取長安,曹丕看這仗沒法打下去了,只好下令撤退,但吳軍對曹丕是窮追猛打,路上遇上了東吳大將丁奉,張遼拍馬舞刀來迎戰丁奉,也是張遼命該如此,被丁奉一箭射中腰部,幸虧徐晃拼命相救,不然張遼首級就歸了丁奉了,張遼回到許昌後,箭瘡崩裂,一命嗚呼。估計羅貫中這樣安排,也是為了給孫權找回點面子吧。

    總結:張遼是魏國名將,曾經把東吳主孫權殺得狼狽不堪,最後意外被丁奉一箭射死,是羅老先生的精心安排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狼2》14天38億,為什麼除了徐崢外沒有導演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