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惪州元良1978

    雖然比不上宋時期的造船業,但明處繼承了元的造船技術,總體水平依舊可達世界第一,像常說的鄭和寶船,可達五千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艦,小的船艦也可達二三千料,這種規模的艦隊可讓當時任何一國的海軍聞風喪膽,自然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水師。

  • 2 # 宣城破落戶

    當時,鄭和下西洋用了200多艘海船,將士2萬餘名,隊伍相當龐大,相比於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航海隊伍屬於領先水平,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偉大的先導者。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寶,朱棣稱帝后,開為內官監太監,賜姓鄭。鄭和有才能,又是伊斯蘭教徒,時南洋諸國多奉伊斯蘭教,因之成祖欲道人前往,鄭和便人選。明代以婆羅洲(今加里曼丹)以東為東洋,以西為西洋。鄭和所到之處大都在婆羅洲以西,所以稱為鄭和下西洋。

    永樂三年(公元1403年)六月,鄭和奉命出使“西洋”,對南洋和印度洋地區各國進行友好訪問,開展和平貿易。鄭和受命後,他率領龐大船隊,從蘇州劉家河出海,經福建稍停,再從福建五虎門揚帆,南下至安南南部的占城,又歷經爪哇、蘇門答臘等南洋群島各地,到達印度半島西南端的古裡返航,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九月回國。在這次西洋旅行中,用了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設有九桅十二帆,最遠航線達6000海里以上,繪製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圖。鄭和船隊,規模之宏大,人數之眾多,組織之嚴密,是15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

    鄭和在以後的 30年間,共進行了7次遠航,最遠達到非洲東海岸一帶,訪問了亞非兩洲許多民族和國家,交流了文化,發展了貿易。

    鄭和在明初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上,依靠富強的封建國家力量,組織當時世界上航海技術最先進而又龐大的遠洋艦隊,航行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海域之間,這不僅是“明初盛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所以鄭和是世界航海事業偉大的先導者,是當時最有成績的Nautilus。

     

  • 3 # 藍天影視精剪

    明朝下西洋的鄭和所帶領的艦隊實力很厲害,但是究竟多厲害,後人頗有爭議。據史籍記載,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沒有後勤基地,全憑藉艦隊自身的力量。可見,鄭和艦隊的厲害,不是後來的歐洲艦隊所能比肩的。據史籍記載,鄭和每次下西洋帶領的人數都在兩萬七千人以上,船隻都有兩百多艘。

    陸地上的兩萬七千兵馬都很多了,海上這麼多人需要多少船隻和後勤保障可想而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英國的艦隊開始只有四千人,後來才漸漸增加到一萬九千人,而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總共才一萬七千多人。和鄭和艦隊的兩萬七千人相比,差距很大。鄭和的艦隊,是當時海上最龐大的艦隊,直到明朝末年鄭成功才打破了這個數量。

    而且鄭和的艦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和最先進的海上技術,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一支大規模遠航船隊。正因為如此,很多外國學者說鄭和的船隊是特混艦隊,說鄭和是海軍司令或者是海軍統帥。更重要的是,即使是陸地上的戰爭,古代也只有不多的幾個朝代,能做到不怕番邦,能夠平息他們的叛亂,剿滅他們的軍隊,大多數奈何不了作亂的番邦。

    英國的李約瑟博士曾經評價明朝初年的中國海軍說,當時的中國明朝海軍在歷史上比其他任何亞洲國家都厲害,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歐洲國家的海軍實力。這個英華人的評價,可以看出當時鄭和艦隊的實力之強。可惜後來清朝的皇帝閉關鎖國,導致了清朝海上無防的結果。歸根結底,統治者沒有眼光會導致一個國家的實力落後,尤其是軍事實力。

  • 4 # 御前帶刀侍衛

    船隊採用當時最先進航海技術

    夏勁等指出:“鄭和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航海技術,他 的七下西洋,是15世紀上半葉世界航海文明的一次高水平的 演練與檢閱。 ”其中不少都領先於那些歐洲著名的Nautilus所 採用的技術

    首先,鄭和船隊使用了多種船位測定方法:測深辨位 ——據測量繩入水長度得知水深,據測量錘底部黏附泥沙得 知底質來推測水位和確定預計航線上的行船轉向點。對景定 位——以海岸上的山嶺或高大建築、海上的島嶼為物標,求 得船舶與景物的相對位置,鄭和船隊已由一向定位發展到三 向交叉定位,如用“船平檀頭山,東邊有江片礁,西方見大 佛山,平東西崎”的三向交叉定位法確定了從孝順洋到黃山 的航線;天文定位——鄭和船隊透過牽星板測量星體高度(北 極星或華蓋星)定出船舶所在的緯度。牽星板“一副十二片, 烏木為之,逢小漸大,大者長七寸餘,標為指、二指以至十 二指,俱有細刻,若分寸然” 。但中國當時還沒有把經度概 念應用於航海和製圖,所以地理位置主要以星高的指數來標 記。

    第二,鄭和船隊使用了多種導航技術。首先是陸標導航 ——利用陸地上的山峰等導航,在小範圍的航道中較為實 用。《鄭和航海圖》上不僅畫有陸地山川、海上島嶼和一些 標誌性的建築物等用來導航,更畫有許多航線,注有航行方 向、航道水深、航行距離以及險灘、暗礁的位置。它實際上 是一張簡單的航海指南。 此外,還有天文導航——鄭和船隊利用牽星板與牽星 術,透過觀測不同季節、時辰的日月星辰在天空執行的位置 和測量天體在海面以上的高度來判斷方向和確定船在海中的 地理緯度(南北方向)。這就把天文導航提高到更為具體和精 確的水平,比同時期的西方和稍後的哥倫布等人要豐富縝密 得多。

    第三,廣泛使用海圖與航路指南,建立了具有航跡推算 與修正意義的針路系統。這種針路技術,以磁羅盤定航向, 以更數定航程,並預先考慮進航區的風、流壓差等位移因 素,使計劃航跡與實際航跡相吻合,展示了中國傳統航跡推 算與修正技術的成就。在遠航途中,只要依圖作業, “更數 起止,計、算無差,必達其所”

  • 5 # 睿讀西遊

    中國早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非常強大的貿易往來能力,更是在明朝的時候達到頂峰,這一時期國家有強大的水師,水師還有最先進的船隊,那時候中國的造船技術有多牛?看看鄭和下西洋時帶領的船隊你就能明白。

    明朝的水師和造船技術是在明成祖時期興盛的,傳說明成祖發展水師,打造船隊是為了找到失蹤的朱允炆。其實這樣的說法是比較單薄的,也沒有證據可以表明,所以歷史上比較合理的解釋就是明成祖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國家是最強大的,出海尋找其他國家既能夠宣揚明朝的先進和強大,也能進行通商。為了能夠在海上航行的更久、更安全,朝廷也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打造船隊,並讓鄭和負責帶隊出海。

    從公元1405年開始,鄭和第一次奉命出海,首次出去帶領的船隊規模就達到了200餘艘,這些船根據規模、作用和載重的不同分為五種型別,其中最大的船隻被稱為“寶船”,長度為151米,寬度為60米,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帆船,能夠承載的重量高達800噸,能夠同時容納上千人,而這種“寶船”在船隊中就有60多艘,佔到了三成以上的比例,此外船隊中還有馬船、糧船、坐船、和戰船,每一種都在船隊中承擔著不同的作用。

    而此時西方國家最先進的造船技術達到了什麼樣的水準呢?我們就拿鄭和第一次航海後的八十年來說吧,當時歐洲出了個很有名的Nautilus哥倫布,但是他當時乘坐的船隻長度為35米,足足比明朝的短了116米!不僅如此,船上的各種功能也相應的大打折扣了,光是船舶的排水量就弱了100倍,所以有人說中國的造船技術比國外先進了數百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光是有龐大的船隊還不足以在變化多測的海上航行,還需要非常精確的航線和航海技術,能夠隨時應對多變的海洋情況,鄭和船隊掌握了天文定位和羅盤技術,當時稱為“牽星術”,能夠非常精準的定位船隊的航行方位,也被認為是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航行水平,鄭和的船隊出海到達了太平洋和印度洋周邊的很多島嶼,甚至有人推測美洲大陸也是明朝的船隊最先發現的,直到現在東南亞的科倫坡博物館還保管著當年明朝船隊在這裡拜訪時,留下的紀念碑刻等大量物證。

    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崇拜西班牙發現新大陸的功績,其實更偉大的造船技術和航行技術是華人創造的,這一點不光是中國的歷史記載了,很多印度洋上的國家也能夠證明,可惜明成祖之後的帝王過於自大,不願意再和外界通商往來了,到了清朝時期不但關閉了通商口岸,就連當年先進的造船技術也荒廢了,如果當時的統治者能夠一直堅持這種海外貿易往來不斷的話,後來也不會經歷被列強入侵的屈辱歷史。

    最後,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明朝造船技術的神武,五百多年後的新中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是001A型,規模是長300米,寬70米,鄭和的“寶船”是它的五分之二大!

  • 6 # 我愛中國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那個年代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現代的航母軍艦就是在中國航船的基礎上有了創新的靈感設計,後來者居上,造船的科學技術越變越強。

  • 7 # 四季文史

    明成祖朱棣時期,為了彰顯國威,也為了促進經濟、文化繁榮,朱棣先後派鄭和七下西洋。在歷史上,有四次詳細記錄。鄭和下西洋的規模和人數,在中國古代都達到了頂峰,對當時和後世,都產生了積極深遠地影響。

    一、七下西洋的背景

    燕王朱棣篡位之後,積極主動發展與域外國家的邦交,試圖構建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的和諧理想世界。另外,隨著明朝經濟的不斷髮展,手工業、造船技術也在不斷提高,各國商賈之間交往甚密,一定程度上使得鄭和下西洋成為了可能。

    對於歷史上流傳的關於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說法,例如說為了尋找建文帝,為了揚中國威,為了軍事擴張等等。不管出於何種目的,皇帝能舉全國之力來促成這件事,足見皇帝的決心,其目的肯定也不只在某個方面。

    那麼鄭和的團隊到底多大呢?可以說,鄭和下西洋的場面已經遠超我們的想象。

    二、隊伍龐大,規模空前

    公元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據《明史》記載,鄭和下西洋時,一共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一艘航海船高61.6米,長151.18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航海船,為了啟動這艘船,至少需要兩百人同時發力。每艘船可容納上千人,算下來也有2萬多人的隊伍。而且一路跟隨的還有200多隻海船。鄭和每下一次西洋,花費大約600萬兩白銀。有史料記載,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

    鄭和七下西洋所走的路線都有不同,最遠的時候一度到達了東非麻林迪和孟加拉等地。鄭和下西洋雖然得到了國家的鼎力支援,但光鮮背後都會遇到重重困難,因為是遠渡重洋,所以對航海技術的要求就非常高,對天文地理知識的掌握,包括語言溝通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很難以想象的事情。所以鄭和七下西洋的困難超乎尋常,沒有一定的膽識和勇氣,別說七次,就是一次也很難完成。

    三、七下西洋產生的影響

    透過鄭和下西洋,船隊所到之處基本上都建立了理想的外交關係,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同時,給這些落後的國家和地區,也帶去了大明王朝先進的生產理念和生產力。鄭和下西洋也展現了明朝時期經濟的繁榮以及航海技術的先進。

    發展經濟只是朱棣的一個想法,建立良好的外交關係才是重點。透過下西洋的壯舉,在軍事外交上,不僅推翻了蘇門答臘島的政權,而且還讓斯里蘭卡王國臣服於明朝廷。隨著軍事、經濟的不斷髮展,大明王朝已經超越元朝,佔有了北韓半島,也擴大了明朝版圖。

    孫中山:乃鄭和竟能於十四個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載運二萬八千人巡遊南洋,示威海外,為中國超前軼後之奇舉;至今南洋土人猶有懷想當年三保之雄風遺烈者,可謂壯矣。 鄧小平:恐怕明朝明成祖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
  • 8 # 影視讓你開啟眼界

    鄭和船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鄭和船隊裝置先進,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隻和航海技術,船上配備航海圖和羅盤針。紀念鄭和遠航,能激發我們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發奮圖強,趕超世界科技的先進水平;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推動華人移居南洋,促進了南洋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其開放意識及其作用最值得我們紀念;鄭和的開拓進取、敢於探險的精神,以及英勇無畏的氣概,最值得我們紀念。

  • 9 # 王晗說歷史

    鄭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寶船”,政府專門設立了製造寶船的機構。這種船有多大呢?大船長四十丈,寬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當時在全世界再沒有比這更大的船了。一條船可以載多少人呢?根據第一次派出的人數來計算,平均每條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人數最多的軍隊,此外還有水手、翻譯、會計、修船工人、醫生等,平均每次出去兩萬七八千人。這樣的規模是了不起的,後來的哥倫布、麥哲倫航海每次不過三四隻船,百把人,是不能和這相比的。可以說鄭和的"寶船"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

  • 10 # 曹城少年

    鄭和下西洋船隊,在當時是最先進的。

    龐大的航海群,自然有很多先進的地方。

    第一是船隻眾多。

    當時的船隊有200多艘,船的種類繁多,如寶船,戰船,糧船,水船等等。各個船名的命名都是根據各個船隻的用途來命名的,作用一目瞭然。其中,最大的寶船長約138米,寬約56米,據說在上面跑馬是沒有問題的。船隻的排水量5000-10000噸,有人說最大的寶船排量相當於現在的航母,倒是有點過於誇大其詞了,但是這個排量在當時來看是非常大的,相當於現在的中型驅逐艦。西方的航海沒有這樣的規模。

    第二人員眾多。

    人員更是將近30000人。吃穿用度都在船上,鄭和的隊伍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還有個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壞死病”,這在西方的航海史上是他們難以克服的疾病,對鄭和的隊伍來說,就是芝麻大的小事情,怎麼解決的?這和中國與生俱來的種菜天賦有關,在鄭和隊伍出發的前夕,隨隊人員早早的準備好食用的蔬菜種子,及適合種植的土壤,在航行的途中,無論在什麼地方,所有的人都能吃到新鮮的蔬菜。這是保證鄭和的航海船員不得壞血病的秘訣所在。

    第三航海技術先進。

    在航海的途中,面對浩浩茫茫的大海,總是沒有方向感,以當時鄭和的船隊,除了觀察星象來確定方向之外,更主要的是以羅盤確定方向。按照古老演算法天干地支確定,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做好標位,羅盤指標確定航行方向。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的結晶。

    第四軍事素養高。

    鄭和的隊伍是文明之師,是威武之師。所到之處帶去的都是友善。但是有三個小插曲,都是他們自尋麻煩。第一個是陳祖義的暗黑海盜,陳祖義一面做著正常的生意,一面做著海盜的勾當,還把黑手伸到了鄭和的船隻及財寶上,鄭和在航海的時候順便滅掉了,也是給周邊各國清除了禍患,更是震懾其他不法之徒。第二個是幫助蘇門答臘小王子復國,蘇幹剌在島上鬧革命,小王子不是對手,小王子是正統,大明作為大哥不能看著小弟受欺負,帶著兵馬和小王子聯合一處,僅僅一個回合把領頭的蘇幹剌幹掉了。這事情對鄭和來說只是舉手之勞的。第三個是擒獲錫蘭山國王,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島,國王不僅向鄭和討要財寶,還想把鄭和的船隊佔為己有。鄭和令人在船上抵抗,親自帶兵直取錫蘭山國王宮,生擒了國王。明軍所到之處,並不是以掠奪索取為目的,只是想進行更好的經濟交流,和現在的“一帶一路”很是相像。並沒有表現出西方野蠻的殖民統治。

    鄭和的船隊是當時最先進的船隊,也是更文明的船隊。而80年後西方才開始野蠻的掠奪航海。

  • 11 # 蘇老師歷史小課堂

    回答了:鄭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隊,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嗎?

    無論在規模、技術、指揮、次數、還是航行範圍上,鄭和下西洋船隊都可以說是當時最先進的船隊。

    首先,從規模上來說,鄭和船隊由200多隻大小船隻和兩萬多人組成。大小船隻滿載著絲綢、棉布、瓷器、糧食、淡水、燃料、蔬果、藥材、茶葉等物品,可謂價值不菲;同時,除了船還有人,鄭和下西洋最多時有兩萬七千人左右,其中武裝護航人員就多達兩萬人,相當於現代的一個維和部隊了。船隊人員中有官校、旗軍、勇士、力士、軍力、餘丁、民稍、買辦、火長、舵工、通事、書算手、醫士、水手、各類匠人等,僅醫官醫士就有130多人、平均150名遠航人員配備了一名醫護人員,儼然一座移動的海上城市。

    其二,從技術來說,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都是西方不能比擬的。我們的四大發明之指南針,在航海時化身航海羅盤自不用說,華人還獨創了“平衡式梯面斜帆技術”,使船隻只要有風就有動力,並且無論風從哪個方向來,船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行駛,還很容易逆風走!也不必像西方帆船那樣,需要舵手冒著生命危險爬到桅杆上去,只需要舵手們在船上拉動繩子,帆就自然升上去了!在加上牽星術的充分利用,在沒有GPS的時代,依然能夠形成完整和嚴密的導航體系,這比歐洲至少領先200年!

    其三,從船隻的大小來說,據學者推斷,寶船長100多米,寬50餘米,其排水量是一百年後的義大利Nautilus哥倫布的船隻的100倍,是鴉片戰爭期間英國戰艦康華麗號的8倍多。如今許多造船技術已經失傳,也有人建造出長31米,寬8米,可以裝載250噸貨物的沒有現代技術的船隻,但在鄭和船隊中,這只是一種最小型的貨船。據明代史料記載,在鄭和的船隊中,最大的寶船長44丈4尺,寬18丈,排水量能達2萬噸以上,還有運輸的馬船、糧船、戰船、載運兵員的坐船、水船等,如此大的寶船,無疑創造了世界之最!

    其四,從船隊航指揮上來說,鄭和對船隊的通訊聯絡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若遇霧、雪、雨等天氣,則用銅鑼和炮聲聯絡”,“前進、後退、舉炊、休息、起碇、扯篷、升帆、拋泊等都統一指揮”,使鄭和的命令可以高速準確的傳達到每一艘船上,船隊動作整齊劃一。有學者稱鄭和的船隊就像一個現代企業公司一樣,企業公司有市場部、財務部、人力資源部等,船隊各部門也分工細緻。在廣闊的海面上,船隻以三角形的隊形擴充套件開來,領導的船稱為母船,靠近指揮的船隻會看到視覺形象和聽到聲音,然後將資訊傳給外圍的船隻,所有的資訊將會以同一種方式從船隊的一部分傳向另一部分,就像現代的網路一樣。在沒有先進通訊技術大明王朝,用人工方式在大海上傳達資訊,並做到萬無一失,讓人們見識了東方文明的智慧和偉大。

    最後,從航行次數、里程和範圍上來說,鄭和七次下西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更為難得的是,鄭和船隊是和平的使者,而不是文明的毀滅者!

    啟示:大明王朝能夠七次下西洋,在15世紀完成這一海上壯舉與明王朝政府支援和鄭和個人能力是分不開的,正如梁啟超評價鄭和“謂大陸人民,不習海事,性或然也,及觀鄭君,則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並肩者,何其寡也!”鄭和船隊深刻詮釋了“強不凌弱,眾不暴寡,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世界觀,值得後人紀念和尊敬!

    珍惜當下,世界和平!

  • 12 # 歷史齋錄

    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艦隊是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它不僅是 國曆史上最強大的特混艦隊,也是世界上歷史上最強大的特混艦隊之一:(一)鄭和其人鄭和(1371-1433年)原姓馬,名和,字三寶,出生在雲南省昆陽州人(今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一個世代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家庭。鄭和的父親和他的爺爺曾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覲。鄭和母親姓溫,非常賢良。有一個哥哥,兩個姐姐,哥哥叫馬文銘。鄭家在當地很受人們的尊敬。1381年朱元璋為了消滅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派手下大將傅友德、藍玉等率30萬大軍,發起統一雲南的戰爭。在戰亂中,年僅11歲的鄭和被明軍俘虜,被閹割,在軍中做秀童。雲南平定之後,1385年,又隨軍調往北方,先後轉戰於蒙古沙漠和遼東等地。19歲時,被挑選送到北京的燕王府服役,從此追隨雄心勃勃的燕王朱棣身邊,逐漸得到朱棣的信任。尤其是1399-1402年,朱棣為和他的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進行了“靖難之役”,鄭和立下功勞,幫助朱棣登上皇位。鄭和被提升為內官監太監。1404年,永樂二年正月初一,朱棣為表彰鄭和的功績,親筆賜姓“鄭”,從此更名鄭和,史稱“三寶太監”。鄭和是太監,自己沒有子女,他做官後,從他哥哥過繼一個兒子,他兒子結婚繁衍後代,主要有兩支:一支在南京,有幾百人,蘇州有個分支;一支在雲南,主要在玉溪,並有一分支到泰國清邁市。(一)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1、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首先,人數多。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可以初步判斷: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 這裡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隊編制。根據 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華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2、船舶種類齊全航海活動離不開船。從中國造船歷史看,由木筏—獨木舟—船,由木船—金屬船—合成材料的船,船的大小、形狀、種類、材料都不斷變化。鄭和下西洋的船,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這是 許多船史專家長期研究的結論。(1)數量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寶船”數量都在40以上——60多之間,而西方航海時哥倫布3—17艘;達加馬4艘;麥哲倫5艘。(2)種類一些學者根據文獻如《龍江船廠志》、《武備志》、《西洋記》、碑刻等記載結合鄭和航海的需要進行研究,認為鄭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種,包括:寶船、馬船、戰船、座船(戰座船)、糧船、水船等。寶船——帥船,取寶之船。馬船——快速的綜合補給船,搭載中層官員、軍需品、各國朝貢的動物,並能作戰。戰船——護航用,噸位小,機動靈活,配有火器和戰鬥員,保障整個船隊航行安全。座船——用於船隊防海盜襲擊和執行兩棲作戰。糧船——裝載糧食和副食品。水船——儲存運載淡水。在當時世界的航海,都沒有此船,配置專用的水船,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說明造船技術的先進和航海能力。關於鄭和寶船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目前爭論的主要焦點是船型、船的尺度。3、裝備先進鄭和下西洋船隊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中國古代兵器發展,在宋代之前是冷兵器時代,從北宋到清代中葉是冷兵器和火器並存時代。明初,火器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不僅種類多,而且質量也有很大提高。熱兵器所佔比例增多。鄭和船隊中裝備了先進的兵器;如碗口銑,一種可靈活操作的火炮;噴筒,用於水戰、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館可以看到一些,水陸通用的。出現了新兵器“賽星飛”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水雷雛形的記載。鄭和下西洋是一個龐大的船隊,船與船、分船隊與分船隊之間需要聯絡、指揮、排程,當時還沒有近代通訊方式,以及現在的電訊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麼聯絡?颳風下雨霧天怎麼辦?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臨解決的問題。這麼大、這麼多、這麼長時間、這麼遠,如何來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說明中國古代人在指揮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那麼鄭和船隊用什麼方式聯絡呢?船隊配有交通艇、音響訊號、旗幟等裝備。史書記載,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絡。鄭和船隊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戰需要來進行編組的,在統一指揮下形成一支嚴密的船隊,這是創造鄭和成功遠航的重要基礎。(三)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技術大家知道,在人類步入航空和航天時代之前,航海是人類科技成就的集納點,航海科技的水平反映出一個時代科技發展水平高低。今天,海洋技術仍然是高技術領域。鄭和下西洋的輝煌,就反映了 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獨領風騷的科技成就。最能代表和體現鄭和下西洋航海技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天文航海技術中國很早就可以透過觀測日月星辰測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鄭和船隊已經把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了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透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這項技術代表了那個時代天文導航的世界先進水平。2、地文航海技術鄭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術,是以海洋科學知識和航海圖為依據,運用了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羅盤的誤差,不超過2.5度。3、《鄭和航海圖》《鄭和航海圖》得以傳世,多虧明代晚期作者茅元儀收錄在《武備志》中。原圖呈一字形長卷,收入《武備志》時改為書本式,自右而左,有圖20頁,共40幅,最後附“過洋牽星圖”二幅。海圖中記載了530多個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標出了城市、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等。其中明確標明南沙群島(萬生石塘嶼)、西沙群島(石塘)、中沙群島(石星石塘),1947年民國政府內政部以鄭和等命名南海諸島礁,紀念這位偉大的Nautilus。《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該圖與同時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相比,《鄭和航海圖》製圖的範圍廣,內容豐富,雖然數學精度較其低,但實用性勝過波特蘭海圖。英國李約瑟在《中國科技史》一書中指出:關於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作出了很高的評價。鄭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國先進航海科技光輝,表現了中國古代人的偉大智慧,從而創造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航程。三、鄭和下西洋的航程鄭和下西洋具有歷史性的突破,他的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到達南端的好望角,也就是說抵達了大西洋,涉及三大洋,為此前的中國航海史上所沒有,在世界航海史上也居於領先地位。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要早83年和107年,在當時靠木船、僅憑藉自然的風力航行,克服海上種種困難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僅要有航海技術、造船技術、航海經驗,掌握海洋知識,而且也需要勇氣和探險精神。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在中國歷史上,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期就開闢了西航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兩廣地區,最遠到達今天的斯里蘭卡。唐宋時期,中國的遠洋船舶抵達波斯灣,到了紅海和東非海岸。這在中國文獻和阿拉伯文獻中都有記載。元代著名的旅行家汪大淵在1330年和1339年兩次乘商船到達桑給巴爾。《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忽必烈皇帝曾經派遣使者訪問馬拉加西。這些為以後華人的航海奠定了基礎。元代以前中國西航的遠洋航線,船舶基本上是進行沿岸航行,船的規模、數量和人數、航行的次數,持續的時間都遠不及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使中國的遠洋航行出現了實質性的突破,開闢了一些新航線,形成了多點交叉的海上交通網路。鄭和下西洋,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劉家港集結,沿海南下,在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等候太平洋西北季風,11—12月,季風來了,便穿過臺灣海峽和南海,第一站到達占城,再到東南亞各國,進入印度洋。前三次主要在印度以東,最遠到達古裡。它是古代東西方海上貿易的重要港口。第四次開始到達西亞、東非地區。有學者對航線進行了認真的研究,認為鄭和重要航線有56條,航線總長15000英里。如開闢了古裡到溜山到東非索馬利亞摩加迪沙(木骨都束)、卜喇瓦、肯亞的麻林地。並向南航行到比剌(莫三鼻克港)、孫剌(今索法拉港)。分船隊進入了德拉戈阿港附近附近的南非風暴區,遠遠超過了季風航行的要求。鄭和下西洋的航線從航海發展史角度看,比較成熟,具有創新性的突破,為以後的航海奠定了堅實基礎。下附據有關鄭和下西洋的資料綜合分析(作者:佚名) ,鄭和船隊的船舶分類與規模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五個等級。1、寶船寶船是鄭和船隊中最大的海船。它在船隊中的地位,相當於今日大型艦隊中的旗艦,為整個船隊的主體船舶。明人祝允明在《前聞記》“下西洋”條中所說的“如清和、惠康、長寧、安濟、清遠之類”的船名,很可能就是這種寶船。鄭和船隊中的巨型寶船,主要建造於南京寶船廠。據鄭和隨行人員鞏珍的目擊紀實,說這種寶船“體勢巍然,巨無與敵”。但沒有言明寶船的實際尺度。另據《明史》等有關史料所見,寶船尺度最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寶船上的航行設施也不同於一般,據有關資料稱,大型寶船設有九桅、張十二帆,其“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1957年5月,在南京下關三叉河附近中保村的明寶船廠船塢遺址中,出土一根巨型舵杆,全長11.07米,據舵杆上原有的榫孔測算下來,這支舵的舵葉高度,為6.25米左右。由此足見巨型船體一斑。關於寶船的船型,如考慮到南海與北印度洋波濤洶湧和氣候惡劣等條件,鄭和寶船當是擅長於遠洋航行的尖底福船船型。這種海船“其底尖,其上闊。”可見,鄭和下西洋以選用此類船隻為宜。2、馬船馬船又名馬快船,是明初的大型快速水戰與運輸兼用船,《明會典》註明,“以備水軍進徵之用”,明人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中,稱其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有八桅,其體型尺度與《瀛涯勝覽》中提到的中型寶船一致。在《續文獻通考》卷五十三“職官”三中,曾提到“馬船”專司供送官物。由此揣測這種船舶編列在船隊之中,其主要任務可能是運載船員所攜帶的馬匹以及下西洋時輸出或輸入的大量物品。3、糧船羅懋登說,糧船有七桅,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這種船舶主要用來運載船隊所需的糧食以及後勤供應物品。使船隊沿途航行無補給匱乏之憂。4、坐船坐船據《南船記》所載,全稱“戰座船”,其功用是“戰船曰座,即邊營陸寨之帥幕也,號令之所以真氣者也。”在鄭和船隊中,這種船是大型戰船,又據《三寶太監西洋記》說它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有六桅。5、戰船戰船是羅懋登提到的最後一種船型,有五桅,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是擔任護航的專用艦船除以上所說的主體船舶外,在船隊中還有一些其它輔助船。例如“水船”,便是十分重要的一種輔助船。

  • 13 # 舟舟說歷史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當時絕對是最先進的。而且是領先世界幾百年的水平。

    鄭和下西洋的背景

    明成祖朱棣時期,為了宣揚國威。派鄭和六下西洋(一共是七次下西洋,最後一次下西洋是明宣宗時期)和其他的國家進行宣揚和貿易。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

    鄭和的船隊肯定是很先進的。畢竟他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宣揚國威。

    在從具體的配置上來說。鄭和下西洋的的船隊有兩萬七千多人,護航的人員多達兩萬人,鄭和的船隊還有醫士,舵手,水手,匠人等等。其中醫士就多達130餘人。船隻總數在200艘以上。分類很多,除了鄭和坐的寶船以外,還有馬船,糧船,戰船,坐船等等。馬船用於運輸,糧船作為儲存糧食,坐船是載運兵員的,戰船用以戰鬥。分工明確。據專家推測明朝的鄭和寶船滿載的排水量估計有兩萬噸以上。

    中國的帆船不需要很多人就可以控制,鄭和船隊廣泛應用平衡式梯面斜帆技術,這種帆和船的配合,使得鄭和船隊的航行效率提高。風有八個方向,應用這種技術,使得鄭和的船隊在除了逆風的七個方向都能航行。

    除了造船技術上的突破和人員的龐大。鄭和的船隊還對通訊聯絡有嚴格的規定,以此來保證每條船都能收到鄭和的寶船的指令。牽星術和指南針的運用形成了嚴密的導航體系,進一步提升了鄭和船隊的航行能力。

    鄭和船隊依靠各種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以及鄭和本人的勇氣成功七下西洋。對明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14 # 慕容表叔

    個人覺得,可以把“嗎”字去掉,這樣較為合適!

    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說過:

    公元3世紀———公元13世紀,中國的科技水平,是西方世界望塵莫及的!

    不信?來,不信就往往下看。看到你服氣為止。

    先說說大明之外的事兒。

    咱們就以鄭和第一次出海的時間為基準。1405年。

    那麼,在200多年後,帶給大清王朝無盡恥辱,給華人民帶來無盡災難的”列強“們在幹啥呢?

    先說說歐洲

    1。文藝復興: 這個階段的文藝復興,還處於啟蒙階段。說一個好懂一點的。文藝復興期間,具有代表意義人物:達芬奇。差不多50年以後才出生,米開朗琪比達芬奇還晚20年呢!所以,沒亮點。

    2. 百年戰爭:英法兩國因為錢和地盤的事,打了100多年。法國大勝。據說羊毛給這場戰爭背了鍋。打了100多年啊,可想而知。經濟的發展。不行,沒亮點。因為就顧著打仗了。別的沒顧上。

    3.科技的倒退;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公然宣稱:“不學無術是信仰虔誠之母”。教會推行的信條和準則是“啟示高於理性”、“知識服從信仰”、“哲學(包括科學)服從神學”。這就好理解了。那意思就是,科技之類的東西你就別搞了。信仰最重要。

    總結一下:歐洲,當時不行。錢不行,科技不行。歐洲當時還未完全從黑暗的中世紀中擺脫出來。尤其是神學的一家獨大,讓歐洲的科技大戰,基本陷入停滯。

    根據英國學者羅伯特·坦普爾《中國發——發明和發現的國度》一書統計:

    再說日本

    當時日本處於幕府時代。之前的日本,透過學習咱們大唐,自己也搞了一個政權體系,就是天皇。後來呢,天皇沒管住手下的將軍。這將軍也不來天皇這上班,自己搞了一個辦公室就叫“幕府”。所以,這幕府時代就是這麼來的。

    這日本當時,無論從政治,經濟,科學上,基本都是來自大唐的影響。所以,更是沒啥可說的。這麼看,當時的日本,更不行。

    最後,說一說美國。

    一句話:當時還不叫美國。哥倫布在將近90年以後,才發現美洲。所以。沒法提了。

    這麼一看,當時全世界上的實力,都在那擺著呢。無論從國力,社會發展程度,科技發展程度。大明都是當之無愧的牛。強大的國力帶來的就是大明造船發展,地磁學的發展,還有天文學啊。這些可都是航海技術發展的基石啊。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當時的明朝,國力強盛。再加上造船業的發達。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扶持,鄭和的航海事業,那一定是輝煌無比。

    我們先說船:

    鄭和的艦隊,編制62艘船。出行人員2萬八千多人。大船140.74米長,57米寬,總排水量2萬噸。

    資料引用於《如說中國古代科技》1999年版。

    摩洛哥人伊本巴都在他的遊記中記載到:中國船隊“大型海船有12艘,最小的船也有三道帆,大船可載一千人。

    那麼,100年以後出發的哥倫布的艦隊配置呢?

    美洲艦隊旗艦——“聖瑪利亞號”聖瑪利亞號”重130噸,長約23.66米,船寬7.84米,吃水1.98米,浪排水量120噸甲板長18米,有三根桅杆,都備有角帆。

    對比可以看出:當時大明的造船技術,絕對領先於世界。

    除了硬體船的領先,當時鄭和所使用的導航技術,也領先於世界。同時,鄭和所設定的艦隊管理體制。細化了不同職能不同分工。航海人員分工明確,紀律嚴明。

    《15世紀中國科技對鄭和航海的影響》——中國知網,胡一民著。 總結:

    從當時鄭和航海的規模上,我們能清晰的看到,當時大明的科技發展水平是領先於世界的。鄭和下西洋的成功,更說明了大明造船技術,天文技術,航海技術的領先。

    但是,在15世紀以後,歐洲劇變。工業革命的興起,將我們遠遠的甩在了時代之後。沒有發展,就沒有以後。所以,封建王朝最後的命運,也是必然的結果。不過,任何時候,也掩蓋不住鄭和巡洋的壯舉。

  • 15 # 歷史紫陌閣

    大家好,我是小天,對於題主“鄭和下西洋有很大的船隊,在當時是最先進的嗎?”問題小天來回答。當時鄭和下西洋用了200多艘海船,將士2萬餘名,隊伍相當龐大,相比於同時期其他國家的航海隊伍屬於領先水平,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也是偉大的先導者。

    鄭和下西洋事件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由於使團正使由鄭和擔任,且船隊航行至婆羅洲以西洋麵(即明代所謂“西洋"),故名。

    大家來看一下當時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先進在哪裡:

    船隊在當時的規模

    鄭和下西洋的旅行中,用了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設有九桅十二帆,最遠航線達6000海里以上,繪製了最早有航路的航海圖。鄭和船隊,規模之宏大,人數之眾多,組織之嚴密,是15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人數眾多,組織嚴密

    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首先,人數多。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

    這樣資料我們大概可以估算每次下西洋的人數在27000人左右。約明朝軍隊5個衛,當時每個衛約5000-5500人。

    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

    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其次,船隊編制, 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

    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貿易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

    指揮部分: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貿易、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

    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預測天氣的等;

    外交貿易部分:外交禮儀的、進行貿易的、聯絡翻譯的;

    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供應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

    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華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船舶種類的齊全

    鄭和下西洋的船,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這是我們許多船史專家長期研究的結論。

    (1)數量

    每次出使都在200多艘。大船“寶船”數量都在40以上至60多之間,而西方航海時哥倫布3至17艘;達加馬4艘、麥哲倫5艘。

    (2)種類

    鄭和下西洋的船最少有7種,包括:寶船、馬船、戰船、座船(戰座船)、糧船、水船等。寶船—帥船,取寶之船;馬船—快速的綜合補給船,搭載中層官員、軍需品、各國朝貢的動物,並能作戰;戰船—護航用,噸位小,機動靈活,配有火器和戰鬥員,保障整個船隊航行安全;座船—用於船隊防海盜襲擊和執行兩棲作戰;糧船—裝載糧食和副食品;水船—儲存運載淡水,在當時世界的航海,都沒有此船。

    配置專用的水船,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說明造船技術的先進和航海能力。補充一下,關於鄭和寶船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目前爭論的主要焦點是船型、船的尺度。

    裝備先進

    鄭和下西洋船隊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明初,火器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不僅種類多,而且質量也有很大提高。熱兵器所佔比例增多。

    鄭和船隊中裝備了先進的兵器:碗口銑,一種可靈活操作的火炮;噴筒,用於水戰、攻城池用的。在一些博物館可以看到一些,水陸通用的。出現了新兵器“賽星飛”是世界上最早關於水雷雛形的記載。

    鄭和下西洋是一個龐大的船隊,船與船、分船隊與分船隊之間需要聯絡、指揮、排程,當時還沒有近代通訊方式,以及現在的電訊方式。茫茫大海上,晚上怎麼聯絡?颳風下雨霧天怎麼辦?這都是古代航海要面臨解決的問題。這麼大、這麼多、這麼長時間、這麼遠,如何來管理?而且每次都安全返回,說明中國古代人在指揮和管理上的智慧是了不起的。

    那麼鄭和船隊用什麼方式聯絡呢?船隊配有交通艇、音響訊號、旗幟等裝備。史書記載,船隊“晝行認旗幟,夜行認燈籠,務在前後相繼,左右相挽,不致疏虞。”白天以約定方式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晚以燈籠反映航行時情況,遇到能見度差的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也用於通訊聯絡。鄭和船隊是完全按照海上航行和作戰需要來進行編組的,在統一指揮下形成一支嚴密的船隊,這是創造鄭和成功遠航的重要基礎。

    總結

    綜合上述幾點,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在當時已近是領先世界水平了,那麼多的船隻,航行的時間長度,最終還能安全返航,可見當時中國航海業的發達。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抑鬱症的人是因為心胸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