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隱者康司馬
他是打著削藩旗號起兵奪取的皇位,他做皇帝后把各個藩王的行政權力兵權都削弱了很多不能對他的皇位構成危脅了——所以沒有必要削藩了?
-
3 # 德平不惑
說說自己知道的一點內容:
一,朱元璋建藩,用以保障帝都安全,結果諸藩擁兵自重,朱棣就是這種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二,按照常理,他是靠這條路起家的,他深知其害,換做任何人,也會必須要堵死此道,這才符合人性。
三,他最終實施的方法,不是削藩,而是“輪調”。
四,將實力最強的寧王、谷王、遼王全部換調到內地不熟悉區域,非重點軍事領域。
五,內調後留下的區域由其自己防禦,於是他遷都北京,離開那個他一點都不喜歡,甚至非常討厭的都城南京。一箭雙鵰,聰明異常。
六,歷史有個很怪的規律,人的記憶不會太久,眼光不會太久,前朝犯下“偏左”的問題,今朝一定會“防左”,並不會在意是否會有“過右”的問題。因為你能夠看到的,就是前朝因為偏左沒了,那要“防左”必然是經驗教訓,嚴加防範,至於“過右”會有什麼問題,以後再說吧,等到下下朝,再來“防右”,不經意又會回到“偏左”的問題上來,就這樣,反反覆覆。“以史為鑑”,假如真的可以,為什麼歷史會一直在重演呢?
七,封王、削藩,這些問題,真的只是明朝才有的事嗎?想想就知道不是的,一直再重複發生,歷史為什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
八,制度只能壓制人性,但是永遠消滅不了人性的。有些東西不是“以史為鑑”就可以解決的。
-
4 # 瀾石記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還會讓藩王養虎成患嗎?電視劇《大明風華》裡,朱棣讓二兒子漢王朱高煦去雲南封地,朱高煦死活不願意去。為什麼呢?一是地方偏遠,二是在藩國沒什麼人馬和權利,三是就此遠離京城和政治中心,沒有皇帝允許是不能進京的。在朱高煦看來,他為朱棣打天下勞苦功高,去雲南藩國,就如同被流放一樣,遠沒有在京城自在,去了就難回來,也難有出頭之日了。這就是朱棣治下藩王的待遇,生活方面的條件是優厚的,但其他方面就別想了,想造反根本沒有條件。
朱棣當皇帝后,以自己為戒,首先對鎮守邊關的幾位實力藩王下手,收回他們的軍權,把他們調往內地。寧王朱權原來坐鎮北方,手下有勇猛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曾為朱棣征戰。朱棣怕朱權做大,不惜撤掉了朱權的指揮機關和軍隊,讓朵顏三衛在那發展。朱權後來被改封到南昌,在琴棋書畫中度過了餘生。
對其他藩王,只要稍有錯誤,朱棣就溫水煮青蛙地收拾他們,既不一下子廢掉他們,把他們激怒,又一步步地蠶食這些藩王,讓他們沒有軍權,沒有行政權,只有少數護衛和僕人,都圈在了封地裡。藩王們明白了皇帝的意圖,都以保命為主,整天吃喝玩樂,生兒育女成了主業。到明朝後期,王室成員繁衍到幾十萬,更成了國家和百姓的負擔。
-
5 # 青鑑
【朱棣在稱帝后一直在為削藩努力,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是他的孫子宣宗朱瞻基。】
01.首先介紹一下明朝初年的藩王情況。①朱元璋分封諸王的目的是為了朱家江山穩固。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分封兒子們做藩王的目的有2個:
第一是為了實現朱家天下長遠統治。
朱元璋認為,國家領土這麼廣闊,必須建立藩屬國來鞏固,這樣多的好處是上可以保衛國家安全,下可以安撫百姓。現在孩子們都長大成人了,應該都有爵位,鎮守藩國。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明太祖實錄》第二,同元朝的殘餘勢力作鬥爭的需要。
明初,元朝雖然撤出了大都,實力尚存,對新生的明朝政權是個很大的威脅,由此可見,當時邊防的重點是對付殘餘的蒙古勢力。
為此,朱元璋在北方的邊防線上,根據戰略地位的輕重分封了九個藩國:
燕國,以元大都為中心。燕王朱棣。
寧國,以大寧(治所在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北大明城)為中心。寧王朱權。
遼國,以廣寧(遼寧北鎮滿族自治縣)為中心。遼王朱植。
谷國,以宣府為中心,谷王朱橞。
代國,以大同為中心,代王朱桂。
晉國,以太原為中心,晉王朱棡。
慶國。以寧夏為中心,慶王朱栴。
秦國,以西安為中心,秦王朱樉。
肅國,以甘州為中心,肅王朱楧。
這九個藩王的封地,無不在重要的軍事戰略重地。可見朱元璋的初心是防範北方的蒙古勢力。他先後把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在全國在各個軍事重地,想要他們來鞏固皇權。
②這些藩王的權力巨大,成為皇權的威脅。
朱元璋這個人很矛盾,一方面削弱地方官員的權力,加強中央的權力,同時又把自己的子孫分封到各重要地區世襲鎮守,不僅擁有自己的直屬的軍隊還能調動鎮守地方的朝廷大將——
如,按照朱元璋的規定,當時藩王的權力有哪些?
1.藩王衣食住行僅僅次於皇帝,公侯大臣見了他們要俯身下拜;
2.藩王的俸祿是每年1萬石;
3.藩王有自己的屬官;
4.最重要的一點是擁有自己的軍隊,多少呢?朱元璋規定,“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府三護衛”。藩王的護衛少的有三千人,多者有近19000人。
北方九王中的寧王、晉王、燕王的勢力最大。寧王有80000人的軍隊,朱元璋特別倚重的晉王和燕王,甚至能節制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他們還有軍中除了大事外無需彙報的特權。特別是燕王朱棣,因屢次率兵打敗元朝殘餘勢力的軍隊,朱元璋就令其“節制沿邊士馬。”
此外,藩王還有一項特殊的監督朝臣的權力,朱元璋在《皇明祖訓》裡規定,地方的藩王可以向中央索要奸臣和率軍清君側的權力。後來朱棣就是利用這一條舉兵靖難的。
綜上所述,從漢朝劉邦分封以來,以後還沒有出現過權力如此巨大的封國。它的發展趨勢必然構成對皇權的威脅。建文帝的敗亡就是因為削藩造成的。
02.朱棣採取先予後取的策略削藩。朱棣以藩王身份,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將建文帝趕下黃帝寶座,因此,他對藩王危害十分了解。他剛登上帝位時,皇權需要穩固,雖然他打算削減藩王的權力,但是又不能顯得太急切,於是採取了迂迴的先予後取的策略。
永樂元年(1403)正月,明成祖朱棣恢復了被建文帝貶削的藩王的地位,周王、齊王、代王、岷王回到了封地,繼續做藩王,朱棣還賞賜他們大量金銀財寶。勢力最強、對皇權威脅較大的寧王朱權的封地換到了南昌。
到了這一年的11月,在皇帝的寶座上坐穩的朱棣,露出了他的獠牙,開始大刀闊斧的削藩。他首先剝奪了代王朱桂的護衛親軍及官屬。
永樂四年五月齊王也遭到了相同的命運,後來被廢為普通百姓。
之後的幾年裡,岷王朱楩、遼王朱植、谷王朱橞,周王朱橚等這些掌握兵權的親王,有的被剝奪了護衛,有的被廢為平民百姓,基本上達到了削藩的目的。
但是朱棣並沒有從根子上改變分封制。他分封了自己的二兒子朱高煦為漢王,三兒子朱高燧為趙王,他們仍然有護衛,導致後來在宣德元年(1426年)發生了“高煦之叛”。
明宣宗朱瞻基在平定了朱高煦的叛亂後,又剝奪了楚王、蜀王、肅王及趙王等藩王的護衛。自此以後,藩王王府不再設立護衛。此時藩王的勢力大減,在政治上已不起多大作用。
-
6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朱棣稱帝后也同樣需要削藩。親王掌握勢力強大的軍權,不僅對建文帝是威脅,對朱棣同樣是個威脅。他本人正是得益於此,更能理解藩王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削藩對於朱棣更是必須為之。
當然,朱棣取得靖難之役勝利時,他是以藩王救世主的姿態出現的。他將被建文帝貶為庶人的周、代、齊、岷四王的王位全部恢復原有的王爵,即使是自焚而死湘王,死後被建文帝賜諡號為戾,朱棣改為獻,而且,不斷提高諸王的待遇,比如,為他們增加賓輔、伴讀等,將在京諸王由每天上朝改為三天一朝,還按照親疏提高他們諸子的品級,總之,在朱棣繼位之初,諸王看到的朱棣確實是藩王利益的維護者。
當然,諸王看到的是假象,深知藩王為害中央的朱棣其實是比建文帝更堅定的削藩者。他將守邊的藩王都調入了內地。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寧王朱權。在靖難之役中,寧王中了朱棣計策,所屬的朵顏三衛被朱棣帶走,成為朱棣最強悍的戰力。當時,朱棣答應寧王,事成之後,中分天下。朱棣成功之後,寧王自然成了朱棣最需要解決的人。他把寧王遷到了當時的蠻荒之地的南昌。還有遼王,從廣寧遣到荊州;把谷王從宣府遷到長沙。遠離邊塞,自然就不用率領軍隊。然後就是開始壓減諸王軍隊。比如遼王幾萬的精銳,朱棣僅給他剩了三百人的衛隊,以供役使。代王更慘,只有校尉三十人。
朱棣還直接給諸位藩王劃成“紅線”,他規定“王府不得朝命,不許擅役一軍一民,及斂一錢一物,不從者有罰”“事幹王府者,遵祖訓啟王知之。有司令行事務,不許一概啟請,推託利害。若王府事有相關,即遣人馳奏,不待報而擅承行者,論以重罪。同時,對諸王還派遣特務進行監視,一舉一動密報中央。
對於那些有不法行為的藩王朱棣更不客氣,削起來,毫不手軟。比如,被他恢復王爵的齊王,在封地無法無天,我行我素,還豢養刺客,暗中逮捕巡城官吏。朱棣在訓話無效後,果斷將其喚回京城,廢為庶人,護衛也被屠戮殆盡。還有迎接朱棣進入南京城的谷王,朱棣開始為他配了三百人護衛,還有樂隊,但是谷王竟然想為建文帝“申大義”,結果被告發,貶為庶人。此外,像岷王、肅王等,也都受到打擊,當然這些王爺,大多是不法之徒,也是咎由自取。
-
7 # 人者仁義也
朱棣繼位之後基本上延續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朱棣這個人從藩王變為皇帝,他是深知藩王政治對於皇權的危害,不過他得感謝建文帝幫助朱棣幹掉了一些藩王,才得以讓削藩最後成功的延續下去。而且朱棣對於削藩做得更為隱蔽。
明初分封了二十多個藩王,在建文帝削藩的時代已經除掉了很多藩王,周王被廢為庶人,意圖遷徙到雲南,岷王被削奪護衛,湘王自焚,齊王被廢為庶人。代王被幽禁廢除,寧王被削奪護衛。到了朱棣登基稱帝,他雖然把那些建議削藩的人比如齊泰,黃子澄殺害。但是他繼續沿用這些政策:
勢力僅次於燕王的寧王,他在靖難之役中被朱棣綁架,朱棣之後和他約定平分天下,但是朱棣繼位之後,寧王從大寧被遷徙到南昌;谷王從重鎮宣府改封到長沙;遼王就藩遼東廣寧衛,建文四年(1402年)移國於湖廣荊州府,此後一直在荊州。同時在1403年廢了代王的護衛軍隊;又在1408年,削減岷王的護衛;1412年,遼王的護衛被裁剪,最後在1412年,周王上交了自己的軍隊。同時對這些藩王做出了補償,那就是提高他們的經濟待遇,用優厚的待遇來腐蝕他的權利慾望。
按照張岱《石匱書後集》的記載,在明朝之後的歲月裡,藩王裡面好喝酒和喜歡女色的都可以算作賢王,而很多藩王都跑去研究詩書去了,以此躲避朝廷對於他們的懷疑。在史書的記載比比皆是:周王朱橚好學,此人在建文帝時期有異動,最後被帶回南京,想要把他遷徙到雲南,在朱棣登基之後,增加俸祿五千石糧食,但是還有有人告他謀反。此後周王陷入詩書,寫了一本《救荒本草》,裡面記載了四百多種饑荒時候該吃的食物。寧王朱權,被遷徙到南昌之後,經常和文學之士交往,而且還給自己取了一個號,叫做臞仙。修撰了《通鑑博論》二卷,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漢唐秘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以及其他注纂數十種。
而且朱棣此後對於各個藩王的權利做出限制,縮小藩王的勢力範圍,不允許王府幹預地方上的事務,插手軍隊指揮權。違反者將會受到嚴厲的制裁。最後明朝的藩王基本上就成為了朝廷的供養的寄食階級。
-
8 # 紀元的尾聲
當然是有的,要比建文帝委婉高效得多!
建文帝削藩背景:朱元璋右武(重視軍事和武官),輕視文臣。在朱允炆即位後,他認為祖父打下的天下足夠穩固,軍事方面已經足夠膨脹,不能夠再膨脹了,所以建文新政,就是對朝廷文官的一次重新提拔,也是建文帝開始建立自己政治首腦團的行動。在這場行動中,朱允炆因為覺得朱元璋屠戮天下的那種行為並不好,所以開始削弱宦官東廠的勢力,而後,當時的兵部尚書齊泰和翰林士黃子澄就開始提議把手伸到藩王手上,削弱藩王的勢力!
在考慮削弱藩王勢力之前,因為朱棣違抗朱元璋先命,進宮祭奠,讓朱允炆感到了挑釁。於是朱允炆便開始削弱藩王勢力。其實當時藩王中,威望最高的還是朱棣和朱橚,因為這兩位都是朱元璋原配老婆馬皇后僅剩的兩個兒子。但是建文帝首先對叔叔朱橚(shu)下了手,公元1398年,建文帝聯通朱橚的兒子扳倒朱橚,廢了朱橚之後,又相繼廢了齊王、湘王、代王、岷王。這就是著名的“廢削五王”。而在這過程中,朱棣一動不動,在如今看來,朱棣就是為了積攢藩王們的怒火,為自己之後的靖難之役有一個好的藉口和藩王們的支援!
▪️朱允炆雷霆手段的後果
建文帝的削藩有些直來直去,沒有帝王心術的含量。首先朱允炆就認為自己是唯一正統,加上年輕,就有些年少輕狂。而當時新提拔的文官都有股氣憋著,提出削弱藩王的手段沒有剋制,狠辣、精準,這也導致了後來的朱允炆孤立無援。在藩王的心中看來:“讓朱棣這個會做人的兄弟做皇上,總好過被這個侄子玩死”。
永樂削藩 一朱棣也削藩,但是並沒有朱允炆那麼強烈和迫切!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口號就是“靖國難,清君側”,這裡所謂的清君側,在我看來,更像是特指朱元璋。朱元璋在當年分封二十六個藩王,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讓這些藩王擁有一定的武力守護周邊: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朱元璋因此,藩王的作用並不像朱允炆理解的那般單純。當然,藩王也的的確確地威脅到了皇權,雖然彼此間有轄制,但朱允炆遺傳了朱元璋骨子裡那種唯我獨尊的基因,所以就削藩。但當時架不住藩王多啊,藩王有25個是朱元璋的兒子,一個是孫子,朱允炆一個後輩削藩,皇叔們自然不開心,燕王朱棣當然也是這樣想的,所以打戰的口號也是這樣說,後來就把齊泰和黃子澄拿下,誅殺以清君側!
所以朱棣作為藩王之一,他明白要削藩嗎?這個自然是明白的,但是,削誰,要起到什麼樣的效果。要多久才動手,以及削藩的必要性,這些都是朱棣比朱允炆多考慮的。在朱棣看來,藩王即是國家的隱患,也同樣是保衛國家的根本力量,削藩,不能胡來。因此可以看出,作為朱允炆的叔叔,朱棣的確是要考慮到更多的方面!
在朱棣即位後,開創永樂。侄子沒死不知道跑哪裡去了,正好是一個朱棣的大好機會。因為建文帝的生死未卜,是否會反撲也沒人知曉,朱棣和剩下的藩王們都還是一條船上的,朱棣即便是削藩,也不會立即下手。一個國家內部爭權的動亂,最忌諱就是一而再再而三,所以在當時,有手腕、頭腦、正統名號的朱棣,和朱允炆比,並沒有太過偏激的削藩要求!
永樂削藩 二朱棣削藩出其不意,挑著刺頭偷偷打滅,起到震懾全域性的作用!▪️優禮削藩,等量置換!
朱棣削藩的手段十分合理,用個化學名詞來形容,那就是“等量置換”。何為等量置換,朱棣深知藩王的重要性,越是靠近邊疆的藩王,兵力和權柄越重,作用也越高。朱棣不是個昏庸急於求成的人,他反朱允炆,更多地是看不慣,他也迫切地想要鞏固父親打下的江山。所以在永樂登基後,朱棣很聰明地暗示各位皇兄,“靖難之役”是藩王們的勝利,朱棣只是代言人。
要不說為什麼朱棣就能當皇帝,因為他們都信了,而且那個剛恢復藩王身份的齊王,陷得最深!朱棣當時的手段是“優禮”藩王,然後召集一些藩王入宮,在這過程中,把一些重要的大將放到藩王領地裡,這就起到了置換藩王中心職能的效果了。說柔和,這自然就是最柔和的方法了,而且朱棣不是沒頭沒腦,誰都要削。誰最調皮就打誰,那些蠢蠢欲動但是沒有付諸行動的,朱棣就僅僅是震懾一下而已!其中被打擊的就是齊王以及寧王、谷王、周王。
朱棣在削藩的事宜上與朱元璋的心態有點不像,朱元璋“雄猜”:認為軍臣不可信,要用皇室血脈鎮守邊疆。
“又況和林以外,金陵遙制特難,於是分樹九王,自燕以往,延錯萬里,優以聲靈,顧盼特重,是誠有不得不然者。”——朱元璋。但朱棣就反而覺得皇室血脈更容易出問題,於是就重用功臣和將軍去鎮守藩王領地,這一步改變,其實是緩和以及一定程度修復了明朝皇帝和軍臣們之間的關係的(朱元璋嗜殺,導致人心惶惶)。
▪️藩禁
朱棣的第二大殺手鐧,在對付完第一批刺頭之後,朱棣就開始進行第二個手段。其實藩王的權力巨增,最大的隱患還是在於藩王們之間的溝通。在朱允炆削弱五王之時,就是各個擊破,所以由此來看,中央的實力還是足以壓制每一個藩王,只要藩王們不聯合在一起,那就不必擔心。
朱棣的第二招就是“藩禁”,所謂藩禁,就是禁止藩王們在私下的獨自來往,在根源上,朱棣用皇帝律法,就控制了造反和亂世的萌芽!
當時藩王中,最跳脫的還是齊王。齊王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朱棣的威嚴,讓朱棣感到煩惱。如果誅殺齊王,那麼就會受到反彈,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分批處理。公元1405年,齊王被第一個開刀變為庶民,因此朱棣就明白了各個擊破的道理,藩禁,就等同於蒙上諸王的眼睛,而朱棣打著太陽燈在黑暗行走,也用這種方法震懾藩王!
在當時,朱棣一頓手段施加之後,起到的作用是斐然有效的:
“昔高皇帝眾建諸王,皆擁重兵據要術以為國家屏翰,此固一時也。迨‘靖難’以後,防範滋密,兵權盡解。朝廟無懿親之跡,府寮無內補之階。”評價永樂削藩,雖然打滅了皇室叛亂的萌芽,但是也加重了皇帝的負擔!建文帝敗就敗在想要迅速抹去祖父的影子。雖然朱元璋嗜殺,但剩下的人,無疑都是信服朱元璋的。當年提出要削藩的官員,一個個都被朱元璋整死了,建文帝逆行倒施,不僅讓當時的武官感到不滿,更是得罪了一票叔叔們。所以建文帝的削藩,是失敗的,也是導致他提前下臺的原因!
到了永樂帝削藩,難度就小了很多。因為以朱棣為代表的“藩王打贏中央”,讓這些藩王們有些麻痺了。自以為“能取代朱允炆,就能取代朱棣”。殊不知朱棣透過朱允炆的探路,早就把這些藩王們的性格和作風摸得一清二楚,所以說朱允炆做了永樂帝的墊腳石也不為過。可是說到永樂帝削藩成功,難道就是百分之一百好處,沒有劣勢的嗎?
▪️皇帝負擔加重
永樂用自己的心腹替代了藩王們的主將地位,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等同於間接把鎮守邊疆的責任分擔給了自己。藩王們的曇花一現,失去了權利,也失去了高度自主權,朱棣把高度自主權收回來,就是給自己,給子孫後代施加壓力。所以後來朱棣疲於北方的軍務,但無可奈何,他畢竟不是他爹。朱元璋一頓猛殺,忠臣膽寒,兒子聽話。可以說,朱元璋派出去的人,就沒有不聽話的,畢竟還有個東廠每天都在盯著!
但朱棣終究是成祖,而不是太祖。價值意義就不同。所以有失有得,得到了高度集中的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這就是帝王家的無奈!
結語:削藩是一個永恆的皇權主題。在永樂時代、建文時代,受朱元璋影響,每一個帝王都神經質地想要絕對掌控皇權,放不開,也放不下。這就是家族統治習慣的一種弊病,無可奈何。而且朱元璋的嗜殺,其實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彈,朱棣和朱允炆的各種手段,其實也是為了鎮壓當時的不安,因此,可以說朱元璋自己設定和造下的果,都需要朱棣和朱允炆去隔絕和磨滅,這對於他的兒子和孫子來說,壓力是非常大的!
-
9 # 老貓談史
朱棣表面上是清君側,實際上搶了侄子的皇位,搞得自己在朱家的形象很不好,出於多方面考慮,急需重新建立和調整藩王之間的關係,畢竟自己也是篡奪了皇位。
當年建文帝削藩時,朱棣非常不服氣於是趕緊起兵造反,朱棣自己當了皇帝之後,立馬就實施著過去自己一直咒罵的“削藩”國策,但他的手段要比建文帝要高明的多。
於是朱棣就變換各種手段,打著“親情關懷”的口號抑藩、削藩、禁藩,完全改變了朱元璋時期的政治格局,那麼朱棣削蕃用了那些方法呢?
第一個削蕃法是改變藩王的地位當年朱元璋為了北疆的穩定,將諸子藩王分封在長城沿線,以拱衛中央,因此有人稱那時的藩王為“塞王”。
從北方發家的藩王朱棣對那邊的複雜情況很是瞭解,一想到萬一哪個藩王又造反,自己又得去圍剿他,朱棣突然間很佩服削藩政策了,尤其佩服建文朝大才子卓敬的徙地削藩策略。
於是從即位起,朱棣就一改朱元璋的分藩格局,將北疆塞王紛紛內遷,讓他們去當“內王”。最讓其頭疼的是對自己皇位威脅最大的十七弟,史稱“燕王善戰,寧王善謀”的寧王朱權。“永樂元年二月,寧王被改封南昌”,就這樣,一個原本在大明北疆以善謀著稱的藩王大將從朱棣登基起就逐漸轉型為“內王”,差不多同時,朱棣又將谷王由宣府改封長沙,遼王由廣寧改封荊州,等等。“徙地削藩”取得成功。
第二個是架空削蕃法架空削藩法有兩種途徑實施:第一,趁著大明軍事調動時做手腳,削奪藩王軍事權力。朱棣明確告訴岷王朱楩,自今以後每件事情都要與邊將袁宇等商議而行,這使得原本藩王高於群臣的地位到永樂時已經降格到與邊將共同議事的地步,其軍權大為削弱。
第二,乘著藩王“出錯”時削奪其護衛,有的削三衛,有的削剩一衛,最少的留幾百人或幾十人,僅夠給藩王跑跑腿,使喚使喚。 如:徙地就藩的遼王被削成“軍校廚役三百人”;皇帝的連襟代王被削成“止給校尉三十人隨從”;齊王被廢為平民;岷王被“削護衛,罷官屬”等等。
第三個就是暗中觀察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就是皇帝給藩王府官兵進行賞賜,擴大皇帝對王府官軍的影響,或者說是收買藩王身邊的官兵,讓他們好好看住自己的王爺。
另一面就是朱棣對藩王們實行暗中監視,“凡察藩王動靜皆密事”。 永樂朝就是用這幾種方法對洪武時期確立的藩王體系進行了改弦更張,使得自此以後大明各地的藩王們都掌握在皇帝的手心裡,明代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自己取得了在家庭群裡的絕對地位。
-
10 # 漫遊影像
肯定是有的,但不會是建文帝那種想連根拔。要知道有明一朝都一直有藩王的存在。建文乾的叫削減,朱棣叫削弱,
從朱棣這裡來說即使能也不能強行削藩,問題就在於他的合法性上面,朱元璋當時建立藩王制度就是為了讓藩王保護皇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也是為了所謂“清君側”。
可稱為皇帝后,又不得不防範下一個“自己”強藩歷來都不只是中國的問題,甚至是中華文化圈的問題。
最嚴重的還是漢朝和明朝,這兩朝都是底層上來的皇帝,內心深處只對自己人信任,漢朝因為削藩,等問題,差點唄自家人滅掉,直到漢武帝採用了推恩令慢慢削弱藩國權利。
來到明朝,歷史重演,不過這次是輪到造反的一方來完成的削藩。採用的方式類似“杯酒釋兵權”採用國家贖買的政策,先給你好處,顯示恢復被削藩的五位王藩王的爵位。改封強藩的藩國位置。釣魚執法,縱容不法藩王,最後當然是被廢,或者奪取兵權,可並未屠戮。算是這位馬上天子對兄弟子侄的一點仁慈了。
-
11 # 戲君看史
永樂大帝朱棣繼位後,跟朱允炆的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削藩。只不過同樣是削藩,朱允炆是剛性削藩,就是硬來,才激起朱棣的反抗,朱棣採用的策略是軟性削藩,就是軟刀子割肉,這種方法成功了。
怎麼個軟刀子割肉呢?
朱棣剛繼位的永樂元年正月,為了穩定國內局勢,就先恢復了周、齊、代、岷諸藩王的王爵,即使是自焚而死的湘王,死後被建文帝賜諡號為戾,朱棣改成為獻。還把建文帝的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都安排就藩。畢竟剛剛繼位,大臣們都還沒有全部臣服,這時需要安撫諸位藩王,得到兄弟們的支援。
朱棣穩定了國內局勢後,永樂元年還沒過完,就把朱允熥、朱允熞召到燕京,找兩個不能
以不能匡扶和糾正建文帝的理由,貶為庶人。再召回朱允奉祀懿文太子,永樂四年朱允死於火災。
當皇位穩固後,朱棣開始削藩。
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朱棣封對他威脅最大的寧王朱權於南昌,朱權終日韜光養晦,不問國事。
永樂元年十一月,朱棣列代王朱桂32條罪狀,把他的三護衛和官屬革去;
永樂四年五月,朝廷大臣彈劾齊王朱榑的罪行,朱棣留齊王在京師府邸,削減其官屬護衛,八月其子召至京城後,一併廢為庶人;
永樂六年,朱棣罷免岷王朱楩,削除護衛、官屬;
永樂十年,朱棣遼王朱植削其護衛,只留下軍校廚役三百人供他差使;
永樂十五年正月,朱棣削去谷王朱橞及二子的爵位,貶為庶人,誅死谷王官屬。
永樂十九年,有人指控周王朱橚謀反,朱棣示意朱橚主把自己的三護衛獻還朝廷,然後表示不追究。
這樣,朱棣將掌握兵權的藩王,或者削減其官屬和三護衛,或者貶為庶人,基本上實現了削藩的目的。
-
12 # HuiNanHistory
說起削藩,建文帝無疑是一個極其慘烈的失敗者。
作為對比,因為建文削藩而發動靖難之役上臺的明成祖朱棣,卻採用了較為成功的削藩政策,成功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朱棣稱帝后,也推行了削藩的政策。朱棣的策略,其實和曾給建文上過奏疏的官員高巍相似。
高巍曾建議建文帝:
採取削藩時,“勿行晁錯削奪之謀”,不要強行硬削;
應該採取的方法是,“效主父偃推恩之策”以及賈誼的“欲天下治安,莫如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建文沒有學到精髓,而朱棣卻把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決心採用賈誼的分建諸侯之說和主父偃的推恩之策。
朱棣上臺後,首先是大量分封現有藩王的兒子為新的藩王,使其封地變小。
與此同時,對於邊境地區的藩王改封到其他易於控制的內地。如寧王、遼王、谷王、岷王、韓王等,分別遷封到南昌、荊州、長沙、武岡、平涼等城市。這些地區,朝廷的控制力比較強,能夠更好地監視藩王。
對於那些不法藩王,緩而治之,“初犯容之,再犯赦之,三犯不改,則告太廟廢處之”,包括齊王朱榑、谷王朱橞都是這樣被廢除封國的。
在制裁藩王的過程中,朱棣還收走了其護衛兵權,這是最成功的地方。
總而言之,朱棣採取了成功的削藩策略,沒有重蹈覆轍。
-
13 # 圖文繪歷史
朱棣是因為建文帝削藩,而挑起了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朱棣把被削的眾藩王恢復了爵位,有的還進一步給了賞賜,優禮諸藩,來換取他們的支援,對於眾藩王來講,朱棣是抗削藩而起的,靖難的成功意味著眾藩的勝利,於是有些藩王飄飄然起來。
永樂皇帝朱棣畫像。在朱棣看來,是否延續建文削藩,取決於眾藩是否有威脅自己的皇權,也不再依靠藩王鎮守,改用功臣將領,自然不用削藩,但不久就傳來各地藩王恣縱不法,雖不威脅皇權但禍害一方,於是朱棣開始對藩王進行嚴格限制與管教,這也相當於二次削藩開始了。
寥陽殿,蜀王朱椿的香火廟。齊王朱博,谷王朱橞,這兩人當年依附燕王自恃有功,復爵後還得了一番賞賜,在封地為非作歹,劣跡昭著,朱棣嚴厲訓斥後給了改過的機會,但兩人依然犯錯,於是先後被奪爵,廢為庶人,兩人被關到南京大牢,直到宣德年間才去世。
周王朱橚,朱元璋第5子,因削藩被建文整慘了,朱棣登位後,朱橚復爵加祿,洪熙元年去世。還有一些藩王在封地不約束自己,犯了小錯,但問題不大的,朱棣也進行了懲罰,比如代王朱桂、岷王朱楩、遼王朱植、肅王朱楧,在封地不老實,被朱棣削其護衛,減少用度,以示敲打。
代王朱桂,朱元璋第13子,建文削藩被廢為庶人,朱棣登位後復爵,因在封地擅役斂財,被朱棣革去藩王護衛,圖為代王府琉璃照壁。老老實實過日子的,像楚王朱楨,周王朱橚,蜀王朱椿,在自己封地規行矩步,享受自己的藩王生活,都平安無事。等於說,朱棣對眾弟藩王們,是先禮而後兵,藩王們的兵權自建文、朱棣的削廢一去不復反,強藩的局面終結,當然沒有藩王攘夷,朱棣就變得非常忙,到處征戰打仗。
-
14 # 彼岸長安
銷的比建文帝還徹底
削藩政策本身沒有錯誤,從有歷史記載子以來,封藩都會造成尾大不掉,削藩這個策略就是國家長治久安的良策。朱棣那麼聰明的帝王能不知道削藩是對的,這個只是既得利益者與當權者的博弈,攻守易勢之後作為當權者肯定得幹既得利益者這是歷史的鐵律。
-
1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朱棣也削藩了。
就時代發展來看,朱元璋定下的藩王守邊並不適合明朝的長治久安,他剛剛昇天,繼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就著手進行削藩,只不過削藩策略出了問題,先弱後強,把強藩燕王朱棣逼反了。
在經過靖難之役後,朱棣從北平(今北京)殺入應天(今南京),自己坐上了皇位,下令恢復此前被削的眾藩王爵位,有的還給了賞賜,畢竟他自己就是反抗削藩上位的。但這只是暫時的,朱棣很清楚,藩終究還是要削的。
第一個吃到軟刀子的是寧王朱權,他也是九大塞王之一,麾下的大寧軍“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是一股很強的軍事力量。朱棣起兵時,朱權本想觀望,卻被朱棣用計脅迫,不得已而一起造反,朱棣為了激勵他,還畫了個“事成,當中分天下”的大餅。
當事成後,朱權也有自知之明,知道不可能中分天下,就上書請求朱棣,把自己封到蘇州,享受一下生活。可朱棣不讓,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畿內也。”
蘇州離應天這麼近,怎麼可能封給你呢?朱權不甘心,又提出去錢塘(今杭州)。朱棣還是不讓,並且給出了自己的底線:
“皇考以予五弟,竟不果。建文無道,以王其弟,亦不克享。建寧、重慶、荊州、東昌皆善地,惟弟擇焉。”朱權知道自己別無選擇,識相地去了南昌。過了一段時間,有人告發寧王朱權用巫蠱誹謗他人,明成祖朱棣派人密查沒有結果,才沒有再追究。
經過這麼一遭,朱權也明白了朱棣的用意,只得低調再低調,一代悍將,最終在寧王府裡造了一間書齋,每天就在裡面彈琴讀書,不問世事。
朱權只是一個縮影,朱棣坐穩皇位後,就開始透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削除藩王的護衛,或者乾脆將有威脅的藩王廢為庶人。
首先在永樂元年十一月革去代王朱桂的三護衛及官屬;永樂四年五月削去齊王朱榑的官屬和護衛,八月又將其廢為庶人;永樂六年削岷王朱楩的護衛並罷其官屬;永樂十年削遼王朱植護衛;永樂十五年廢谷王朱橞為庶人;永樂十九年,在朱棣示意下,周王朱橚主動獻還三護衛。
這樣,大部分手握兵權的藩王,都被朱棣削奪了權力,變相實現了削藩的目的,不過朱棣比朱允炆高明一點的就是沒把藩王往死裡逼,只要接受削藩,經濟待遇該有還是有,不必搞自焚那一套。
到朱棣的孫子朱瞻基平定漢王朱高煦的叛亂後,朱瞻基又趁機削除了楚、蜀、肅、趙等藩王的護衛,從此以後藩王幾乎不再設立護衛。明太祖留下拱衛皇室的藩王制度,實際上變成了藩王被圈養制,不僅沒有帶來絲毫益處,反而成為財政負擔。
-
16 # 佳林製作
從朱棣時期各地王只封不建,就是當地王爺沒有軍政大權,只能社會地位和富裕的生活,而且不許出外地,王與王也不許聯絡,大明正德時期寧王朱宸濠叛亂,還是勾結當地軍事長官,但是隻有40多天就被文武全才的王陽明平定了
-
17 # 曉峰來介紹
當藩王勢力逐漸威脅皇權的時候,皇帝最迫切要做的就是削蕃,所以不只是建文帝在位時大力主張削蕃,就連因削蕃而起的朱棣後來也是用各種手段去釋放藩王手中的大權。
為何建文帝做的與朱棣相反他們兩個人雖然都主張削蕃,但採用的方法卻不同。建文帝他多是罷免藩王的武權,重用文臣,特別是那些在外勢力過大的皇室宗親,朱允炆為了避免他們藩鎮割據,一道道削蕃的指令傳到各藩王那裡,所以這直接威脅到了藩王的利益,進而在靖難之役的時候沒有人前來救駕。朱棣和朱允炆雖目的相同,但做法的不同帶來的效果就顯而易見,朱棣知道如果直接大張旗鼓的削蕃那和建文帝的下場一樣,所以為了避免出現下一個自己,朱棣把那些分封在外的藩王全都調到內地,而且把原本的封地也換掉,這樣等於把藩王在原本封地建立起的勢力給瓦解。
當然朱棣削蕃能夠取得成功,有一部分功勞還是要算到朱允炆身上,因為有了前面的打壓,朱家各藩王已經實力不如從前,而且朱棣又是從削蕃起家,自然知道這些藩王內心的想法,所以朱棣會用實際有效的方法去遏制他們的反叛之心。
-
18 # 韶華傾夢
導語:所謂的削藩,實質上就是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關係處理問題。通俗地說,就是中央政府看到地方政府實力過大,害怕地方政府會影響中央政府的統治,而進行的一場集權行動。這是封建王朝自建立以來一直進行的約定成俗的行動。
明成祖朱棣因為不滿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舉兵推翻了建文帝的統治,最後卻自己當上了皇帝。更為吃驚的是,朱棣在登基為帝之後,卻又開始了削藩。只是,和建文帝不同的是,朱棣的削藩行動最終卻成功了。
而朱棣的削藩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和他採取的行動方式有關:朱棣主要是在建文帝削藩的基礎上,採取溫水煮青蛙的形式進行。
建文帝削藩行動過於直接和強硬或許是以兩宋重文輕武為鑑,亦或許是因為戰爭的需要,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時,一直重武輕文,到了最後,獲得公、侯、伯的開國功臣一共有36人,其中文臣僅有3人。後來更是形成了無軍功不得封爵的制度。譬如,王守仁之所以能被封為伯爵,就是因為他平定了寧王叛亂,立下了軍功。否則,單單憑藉他在心學上的成就,也無法取得伯爵的爵位。
但是,這種重武輕文的方式,如果到了中央強壓不了地方的時候,就完全有可能產生藩王之亂。所以,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在洪武三十一年的時候,也就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建文帝)。
建文帝與大臣齊泰、黃子澄等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其中,針對燕王朱棣,朱允炆下令把燕王朱棣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準備削除燕王。於是,在削藩的背景下,朱棣於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的發生,是建文帝削藩失敗的最真實反應。雖然建文帝的出發點是好的,他想維護中央集權的統治。但是,他忘記了藩王在各地有著深遠的影響和絕對的掌控力。所以,他雖然下旨很疼快,但是這旨意中的內容,卻很大程度上直接的破壞了這些藩王的利益。
因此,在為了維護自己利益,以及唇亡齒寒的情況之下,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藩王便開始以“清君側”的旗號進行反叛。
朱棣拉攏被建文帝削藩的藩王,打壓建文帝一脈,麻痺其餘者朱棣因為反對建文帝削藩而起兵,為了爭取諸王擁戴,朱棣在即位後立即恢復了被削的藩王,並加以賞賜,甚至改變祖制給予宗室更高的品級。譬如,恢復了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等之前被建文帝削掉的爵位。
在永樂元年六月的時候,朱棣取消朱標的明興宗廟號,重新稱懿文太子,呂太后複稱懿文太子妃;七月十二,將朱允炆的三個弟弟由親王降為郡王;十一月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將朱允熥、朱允熞等廢為庶人,軟禁鳳陽,朱允熙不久暴卒。朱允炆次子朱文圭亦被廢為“建庶人”,軟禁鳳陽廣安宮。
而朱棣之所以這樣做,除了爭取諸王的擁戴之外。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榨取建文帝的最後價值,把建文帝一脈打壓的徹底乾淨,讓這些諸王以為他朱棣痛恨建文帝,擁護藩王制度。因此,這一系列不斷的操作,麻痺了這些藩王,讓朱棣以後的削藩計劃得以實施。真正的達到“潤物細無聲”。
甜棗加棍棒,恩威並重朱棣在成功的登上帝位之後,恢復了周王、代王等幾個藩王的爵位。同時,朱棣還改變祖制,給這些宗室皇親提高了等級。
譬如,“遂加鎮國將軍從一品,輔國將軍從二品,奉國將軍從三品,鎮國中尉從四品,輔國中尉從五品,奉國中尉從六品”。
因為官職品級的提高,明朝藩王及其後人的俸祿待遇,自然也是水漲船高了。這就是朱棣給予這些藩王的甜棗。
但是,除了甜棗之外,朱棣還隨時拎著棍棒。譬如,對鎮守邊關的幾位實力藩王下手,收回他們的軍權,把他們調往內地。寧王朱權原來坐鎮北方,手下有勇猛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曾為朱棣征戰。但是,朱棣怕朱權做大,不惜撤掉了朱權的指揮機關和軍隊,讓朵顏三衛單獨留在北方。隨後,朱權被朱棣改封到南昌,在琴棋書畫中度過了餘生。
強大的實力是削藩的主要因素之一朱棣在做藩王之時,他的勢力在諸番王之中也所得上是排前頭的。也正是因為有著這樣雄厚的實力,朱棣才能夠快速的提兵殺到京城,才能夠在靖難之役中取勝,從而登上帝位。同時,朱棣所展現出來的實力,也讓其他藩王很是震驚,不得不擁戴朱棣。
所以,朱棣登上帝位後,強大的實力,再加上他恩威並施的政治措施,一度把這些藩王治的服服帖帖的。而到了真正要把削藩的政策放到明面上來的時候,朱棣直接把目標放到了實力最大,並且與朱棣的血緣關係較遠的藩王身上。
當目標確定的時候,朱棣沒有下旨或者多說什麼,直接帶兵就前去征討,征討的理由就是他們擁兵自重,想要造反。譬如,從朱博和朱惠開始動手,朱博和朱惠都是進京被扣下,朱博因為不識時務的罪名,直接被朱棣削奪官屬護衛而廢為平民。至於朱惠,則是被告上謀反之名後,獻還三護衛才得以無事返還。
總而言之,朱棣的削藩方式比建文帝的成熟,以及更有耐心。但是,因為朱棣提高宗室皇親的官品等級,雖然讓削藩的行動得以順利的進行下去。但是,相對的,這一舉措也讓明朝朝廷的財政支出大大的增加了。
-
19 # 魏青衣
削藩無論是對於建文帝而言,還是對於朱棣而言,都是勢在不行的,就像是歷朝歷代的兔死狗烹,削藩也是歷朝歷代無論如何都繞不過去的一道坎。
朱允炆是因為削藩時手段過於強硬才引起了藩王的不滿,間接的遭受到了各大藩王的抵制,最終在朱棣的引導下,兵強馬壯的朱允炆依舊吃了敗仗,失了皇權,甚至失去了生命。
朱允炆的失敗,朱棣的成功,簡單來說就是中央政權在與地方藩王的鬥爭中失利,而藩王作為獲勝者掌控天下。
朱棣勝利了,是不是意味著以後藩王勢力可以大行其道,無人可管,也不會再出現什麼削藩?自然不可能,朱允炆削藩不是因為他是朱允炆,而是因為他是皇帝,換言之,朱棣成為了皇帝,削藩也是必然的,只是執行時機以及削藩手段是否強硬之間的區別而已。
相較於年紀輕輕的朱允炆,朱棣的手段不可謂不高明。朱允炆的失敗,不是因為削藩這件事是錯的,削藩勢在必行,在全國範圍內老牌功臣已經被朱元璋團滅的情況下,能夠對皇權產生威脅的也只剩下了那些在邊境地區手握重兵的藩王們,朱允炆之下推行削藩政策的官員也不在少數,削藩勢在必行,但朱允炆的手段是在太過強硬,引起了藩王的強烈不滿。
建文帝的削藩之舉大行其道,無論藩王功過如何,建文帝會為藩王強行安置罪名,被建文帝削去藩王之位的藩王,許多會被幽禁,貶為平民,抑或是被逼自殺,這也是為何朱棣要裝瘋賣傻的原因。
而朱棣在削藩時,明顯學到了漢朝時期漢景帝行晁錯之治行削藩之事的缺點,朱棣的削藩政策相較而言就平和了很多,朱棣上臺後,實行類似於推恩令的政策,如此一來,藩王勢力逐代削弱,未久,藩王勢力將不復朱允炆時期的強大。
同時,朱棣將駐守邊疆的藩王調回內地,改用朝中重臣,如此一來,實力雄厚藩王的勢力會被進一步壓縮。
朱棣實行的削藩政策,遠沒有朱允炆時期來的強硬,朱允炆在實行削藩之時,動不動就將自己的親叔叔貶為平民,或是直接逼死,藩王的下場慘不忍睹,不得已之下才選擇了起兵謀反。
相較於朱允炆不成熟的削藩政策,朱棣的削藩無異於對這些藩王的寬恕,削藩之前,為了穩住各大藩王,朱棣甚至對某些在靖難之役中立下過汗馬功勞的藩王大肆獎賞,而後才開始大刀闊斧的開始削藩。
儘管在削藩之時仍舊遭受某些藩王的不滿,但朱棣的削藩仍舊較為平滑,遭遇削藩的藩王,有些失去了兵權,有些失去了爵位,總之在朱棣這一代,藩王之禍基本上已經平息。
-
20 # 亙古懷念說史
朱棣不僅削藩了,而且還做得非常成功,也算是完成了建文帝未竟的事業!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肆清洗淮西勳貴中的驕兵悍將!為了維護邊疆穩定和保持老朱家天下能夠做得長久,就把自己的兒子們分到各地做藩王以拱衛京師,安定天下。
同劉邦一樣,朱元璋的想法是好的,畢竟自家人要比外姓人要靠得住。但是在權力面前,這種做法必然會得到事與願違的結果。
朱元璋去世後把皇位直接傳給了孫子朱允炆。年輕的建文帝朱允炆並沒有足夠高的威望令這些叔叔們俯首稱臣,於是開始迫切的削藩。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靖難的名義公開反對建文帝,經過4年的戰爭,朱棣造反成功,將侄子趕下臺,自己做了皇帝。
屁股決定思維!從蕃王到皇帝,篡位成功的朱棣也開始不遺餘力的削藩。比如朱棣在當初造反時脅迫寧王朱權,誓言成功之後共享天下。但是真正到了成功的時候,朱棣卻立馬翻臉不認人。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寧王朱權也只能無奈的乖乖到江西南昌這個偏遠之地就蕃,成為一個真正有名無實權的王爺。
無論是建文帝朱允文還是永樂皇帝朱棣,作為帝王是不允許任何人染指競爭的權利的!只不過在削藩這件事情上,朱棣的做法要比朱永文要高明得多。朱棣之後的大明朝,藩王勢力基本上沒有翻起多大的水花!
回覆列表
朱棣稱帝后,首先恢復了一些兄弟們的爵位,他們都是在建文帝時期被削去王位的,其中包括周王朱橚、齊王朱榑、代王朱桂等。此外朱棣還封賞了一些有功的藩王,比如開啟南京的金川門谷王朱橞。那他有沒有削蕃呢?答案是有的!下面來說一下:
永樂元年五月,“有告言代王桂罔上虞民不軌等事”,朱棣派人調查,“其有實跡”。朱棣卻並沒有將朱桂抓起來,而只是“削其三護衛,止給校尉三十人隨”。朱桂作為代王,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統十三年。
永樂三年,朱棣接到舉報,說齊王朱榑“陰畜刺客,招異人術士為咒詛”,有圖謀不軌之舉。於是朱棣將朱榑召到南京,接著朱棣做出一項決定,削去朱榑齊王的封號,並將朱榑的兒子召至京城,廢為庶人。朱榑是朱元璋第七子,在建文帝時期曾被削去王位,朱棣即位後恢復其爵位,至此王位再度被削。朱榑雖然淪為庶民,但朱棣並沒有殺他,到直到宣德三年才病死。
永樂十六年,谷王朱橞被自己的同母兄弟、蜀王朱椿舉報,說他“招匿亡命,習兵法戰陣,造戰艦弓弩器械”,想要起兵造反。朱棣聞訊後,將朱橞拘捕,但依然沒有殺死他,而是將其廢為庶人。直到宣德三年,朱橞才病死。
周王朱橚與其他藩王不同,他與朱棣是同母兄弟。永樂十八年,“河南中護衛軍丁俺三等屢告橚謀不軌”,朱棣“遣人詢察非妄”,於是徵召周王入朝。朱橚“頓首謝死罪”, “帝憐之,不復問”。回到封國後,朱橚立即上書獻出自己手中三護衛的軍隊。
朱棣即位後,也面臨著建文帝的問題,藩王們是自己的兄弟,手中握有重兵,經濟上也享有很大的權力,對皇位是個嚴重的威脅。不過朱棣比建文帝要聰明,他削藩削去藩王兵權的同時,加大對藩王的賞賜,對於問題嚴重的則削去爵位,保全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