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南的蘭

    不會。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現代化和理智化,沒有必要教孩子為了別人委屈自己,孩子如果願意讓就讓,不願意讓可以委婉說出來。但這並不等於不教孩子禮貌待人,尊敬別人。

  • 2 # 滿目琳琅

    會講

    《孔融讓梨》還是很經典的

    “孔融讓梨”的故事想必是每位家長都要為自己孩子上的必修課,而且不止一次地教,還少不了諸如“囊螢映雪”、“管鮑之交”、“張良拜師”、“一諾千金”之類,這些故事講了千百年,為什麼還要不厭其煩地講給孩子聽呢?

    小孩子一出生就像是一張白紙,家長用什麼樣的顏料,將來孩子這張白紙就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色彩。家長一遍遍地講這些道德故事,意在教會孩子禮讓、勤奮、尊重、信諾,效果達到了嗎?首先看一下這些故事到底是什麼:

    ⚠️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在他幼年時期,家裡每到吃梨、蘋果的時候,孔融都會拿一個最小的吃,把大的讓給爸爸媽媽和哥哥們,父親問他原因,孔融就說:我年紀最小,也應該吃最小的。後來“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成為謙讓懂禮貌的典範。

    ⚠️蘇武牧羊

    西漢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由於出使之中出現了匈奴內部以及漢匈之間的矛盾牽連到漢朝使者蘇武,匈奴貴族就想趁機招降,卻遭到蘇武的堅決拒絕。於是蘇武就被流放到北海牧羊(今天俄羅斯境內),蘇武一人手持漢使符節牧羊,一刻不離身,最終在十九年後才回到自己的祖國。“蘇武牧羊”就成了忠心愛國的典範。

    ⚠️緹縈救父

    西漢時期的官吏淳于意被判處肉刑(古代的一種對身體刑罰,包括斬首、鞭笞等),被押送去京城,他的小女兒淳于緹縈一路追隨父親,為了救自己的父親,緹縈向漢文帝上書,最終不但救下了父親,漢文帝還廢除了肉刑。緹縈的孝順至今還在感動我們。

    ⚠️一諾千金

    秦末,項羽手下的將軍季布,性情狹義耿直,凡是答應過別人的事情,不論出現多大的阻礙,他都會想方設法去完成,就是為了不背棄對他人的承諾。在司馬遷的《史記 季布欒佈列傳》中對季布的評價為: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一諾千金的故事,不輕易背棄自己許下的諾言,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的楊時和遊酢是同窗,一天,倆人一起去家中拜訪老師程頤,請教學問,正好這時候老師在休息。倆人不好意思去打擾老師休息,就站在門口靜靜地等老師醒來。不一會就下起了大雪,等老師醒來的時候,積雪差不多一尺深了。“程門立雪”成了尊敬師長的典範。

    ⚠️管鮑之交

    管仲、鮑叔牙同為春秋時齊國桓公的謀士,在這之前,倆人一起做生意,管仲經常佔便宜。後來遇到齊國內亂,二人分別輔佐公子繼承國君之位,經過一番鬥爭,管仲輔佐的公子糾失勢,鮑叔牙輔佐的公子小白成為大名鼎鼎的齊桓公。而在此時,鮑叔牙極力推薦管仲為宰相輔助桓公稱霸天下,鮑叔牙則屈居其下毫無怨言,二人真摯的友誼感動著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人。

    ⚠️張良拜師

    張良在成為劉邦的軍師前,一次出門在橋上遇到一位奇怪的老人,老人當著張良的面把鞋子脫了扔到橋下,讓張良幫他撿回來,張良看對方是個老者,就默默去撿回來穿上,如此重複兩次,張良雖然有怒火,但忍住了,老人笑著說:孺子可教也,並贈送他一本書《太公兵法》,為後來輔佐劉邦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勞。張良尊敬老人、隱忍自己同樣值得學習。

    ⚠️崔樞還珠

    唐代書生崔樞,在進京趕考的途中結識了一位商人,後來商人病逝前送給崔樞一顆價值不菲的明珠,崔樞埋葬了商人,卻沒有收下明珠,而是將它一起埋進棺材。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崔樞不貪財也被傳為美談。

    ⚠️許衡不食梨

    許衡是元朝的理學家,一次盛夏趕路,十分口渴,正好這時路邊有幾棵梨樹,路人都爭相摘取,只有許衡一動不動。旁人勸說他:這梨樹長在路邊,又沒主人看著,你何必介意,一起來吃吧。許衡回到:梨樹沒有主人,而我的心中卻有主人。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被外界誘惑干擾,這是做人的根本,別人丟失的東西並不屬於自己。

    ⚠️囊螢映雪

    車胤、孫康家境貧寒,但是二人非常勤奮學習,車胤在夏天的時候抓很多小螢火蟲,裝進布袋裡用來夜裡照明讀書,而孫康則在大雪天利用白雪反射的光線來讀書,最終透過努力,二人成就非凡。“不經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不經過努力怎麼能有所成就呢?

    中國幾千年流傳下來的這些故事傳遞了幾乎所有的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孩子有必要學,有必要從小就學,所以父母一遍遍地給孩子講這些故事,即使講爛了也要講,畢竟孩子的德行要從小培養。

    父母做的沒有錯,但也只是第一步:言傳。言傳在孩子的教育中佔據很小一部分,而大部分應當是身教,父母以身作則,起示範作用,這樣引領孩子去“複製”父母的言行舉止,我們常說的“孩子是父母的縮影”也大抵如此。

    “三分言傳,七分身教”,如果父母只停留在講故事型的說教,而日常言行舉止毫不約束,肯定是不行的,

  • 3 # 琴音淡

    古人講因材施教,如果適合安安分分工作的孩子就講給他聽,如果如曹操一般的人物還是不要講了。最討厭普世適合教育,教育出一堆一個模子出來的良好廢品。

  • 4 # 雲裡藏風

    會講。

    我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大度的人,懂得分享,與人為善,充滿Sunny。當然,我也會教他要勇敢爭取自己所愛。

  • 5 # 妮子特大

    我還是會跟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讓梨不僅僅是講謙讓的美德,也是一種選擇的智慧!大與小!得與失!捨得即智慧!不管你做什麼選擇,勇於承擔,樂於知足!我相信我的小孩未來一定是樂天知命的人!

  • 6 # 肩扛鋤頭去詩園

    孔融讓梨誰人見?

    只有老父在身邊。

    吾誇吾兒真情現,

    不槓先祖是大賢!

    對於孔融讓梨我一直持懷疑態度!

  • 7 # 巴志

    我會跟孩子一起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教育深刻!

    說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非常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現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隻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於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裡這麼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麼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最小的,大的應該讓給哥哥吃。”爸爸接著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麼說,他應該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爸爸聽他這麼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後一定會很有出息。”

    該故事告訴我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兄弟姐妹之間應當友好相處。所以孩子從小就得學習謙讓相處。

  • 8 # 十月Maggie

    講實話,我不會跟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因為我個人本身對這個故事就有許多疑問。

    首先,在我的家庭裡,媽媽買回來的水果基本都是均一的,大小差異很小的,基本不存在需要弟弟謙讓大水果的機會。

    其次,孔融讓梨的故事裡有一個很大的bug,那就是孔融到底喜不喜歡吃梨?如果他不喜歡吃的話,那說明他不誠實,還很虛偽地說出那些冠冕堂皇的話。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這個故事的教育意義在何處呢?

    再者說如果被孔融讓梨的那個大哥哥不喜歡吃梨的話又該怎麼辦?孔融不在意別人的喜好就隨便讓梨,這種做法可不能教孩子學會謙讓。

    最後孔融父親讓孔融來選梨,不僅不公平地剝脫了其他孩子的選擇權,還傷了其他孩子的自尊心,為什麼他們沒有表現的機會?家裡孩子多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讓孩子心裡有陰影。

  • 9 # 米米的時光日記

    不會,孔融讓梨的故事已經不再適合現代社會的教育了,我更願意用“分享”這個詞彙代替“讓”,所謂分享當然是主觀意願去做的,而非被動的。

    偶爾在外面的時候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媽媽非要小朋友分享手裡的小汽車,孩子不願意,媽媽就直接搶過來,給另外一個小朋友,還美其名曰“要懂得分享”,弄得小朋友哇哇大哭。真是很無語又無奈,這樣的行為在我看來,完全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每個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能力發展是不同的。

    比如說,兩歲左右的小孩子就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總會用“這是我的”用語,這是孩子發展的規律,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大人不應該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此時,孩子不想分享,就要尊重他,另外可以對其他的小朋友講,一會哥哥玩好了再給你玩好嗎?或者可以玩玩這個玩具,幫那位小朋友轉移注意力。

    在平時的教養中也需要給孩子滲透分享和交換的概念,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和他解釋,分享是為了更好的獲得。當他慢慢地明白,在和同伴的相處中,會更願意主動去分享自己的物品,這樣比強制要求孩子,更有利他的成長,被尊重和安全感的建立。

  • 10 # 第一眼one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流傳了千百年。千百年來,之所以在民間一直流傳至今,是因為這是一個關於情商的故事。

    小小年紀的孔融,在吃梨時主動把大的梨子讓給兄長,這是多麼的懂事,讓人欽佩。幾歲的小孩就有了這樣的覺悟,可見其父母平時的教育方式有多優秀,加之孩子本身的情商很高,做出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舉動,都讓人刮目相看。

    如今,我們都身為人父人母,每次教導小孩也都是以身作則,諄諄教誨。當今社會,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教育子女,無不是從每一個細節處入手,引導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古人云:3歲看大,7歲看老,每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都會或這或那的犯些小錯誤,也正是從這些錯誤的認知當中,每一位小朋友才慢慢的學會了長大,明辯了是非。

    我們現在很多的孩子都過得很充實。學習.生活.娛樂三不誤,筆者認為,小夥伴們在健康快樂成長的同時,也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怡然自得,徳智體美勞全方位的發展,長大後做一個有著中華優良傳統的華人!

  • 11 # 提摩西我摸我

    我當然會給孩子講的。孔融讓梨是一個發生在東漢時期的真實故事,也是一個千百年來一直流傳至今的道德教育的故事。一般來說,每個故事都有一箇中心思想,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麼,孔融讓梨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其實,這是一個教育孩子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故事。

    孔融讓梨原文是一篇文言文,後經翻譯為現代版文字。故事雖然不長,但卻有著非凡的意義,特別值得講給孩子們聽。

  • 12 # 百年青島

    我會跟孩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理由如下:

    1、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的是,孔融讓梨不是讓給弟弟,而是讓給哥哥們,這裡面蘊含的哲理是契合人性和社會法則的。自然界存在的弱肉強食法則同樣適應人類社會,那就是當你力量弱小的時候要學會低頭,你才可能換來強者一句誇:這小子懂規矩。

    2、這些優秀的傳統故事文化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結晶,即使可能存在演義或潤色的地方,也不失為鮮活的歷史資料,讓孩子多接觸中華文化悠久的歷史和多姿多彩的人文故事,能激發他學習對歷史的興趣。只有瞭解歷史,才能自信地面向未來。

    3、講歷史故事也是很好地與孩子互動交流的形式,寓教於樂,既增進感情,又拓展知識面。只有建立心靈溝通的親子關係,才能擺脫單純“衣食父母”的尷尬角色。

  • 13 # 一水無塵

    會啊,孩子還年幼的話,我是一定會跟他講講孔融讓梨的故事的,教他從小學會謙讓,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等孩子長大了些,我就繼續跟他講講孔融長大後的故事,告訴他孔融後來在曹操手下效力,但他自視學識淵博,沒人比他有能力,就連曹操也不放在眼裡,與同僚商議事情也總找理由提出一些異議,以此來彰顯自己的才能。

    除去極其自負之外,孔融還是一個堅定的擁漢黨,對曹操做的很多事情都非常的不贊同,還經常找機會諷刺曹操。曹操進攻鄴城屠殺鄴城居民,袁紹家的婦人孺子多被擄掠。曹操的兒子曹丕私自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

    鑑於以上種種原因,孔融最後被生性多疑的曹操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誅了全家,以此來告誡孩子要虛懷若谷,為人處世不能太自大自負,要學會求同存異。

  • 14 # 蜀林說事

    這個故事應該世世代代講下去,這是家庭教育一個很好的範例,不僅僅是體現中國傳統價值觀,也對整合小朋友的左右腦、上下腦十分有好處,對小孩成長一生非常有益。

  • 15 # 尋荀文化

    故事一定要講,不過講完就要分幾個問題分析,根據孩子情況及當今社會講解:

    1.中華傳統文化精髓是《周禮》發展變為儒家思想三綱五常,尊老愛幼,必須傳承。……大道理其它朋友吹吧,我飄過。

    2.根據《資本論》經濟學分析,虧死了,不可取,留由經濟學家忽悠,省略。

    3.孩子小,背文言文,知道故事就好,長大自己發表意見感受,現在背會為主。

    4.孩子太小,家庭影響薰陶自發的,沒有什麼高大尚思想,自然而然的分配,大吃大,小吃小,大的吃不了浪費,家教自然影響。

    5.孩子餓,饞,家長一樣行為影響,家庭常常不爭強餓肚子。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6.如何評價這個故事就知道這個人品如何?來者是非者必是是非者。

    7.中華傳統文化家庭依然教孩子繼承傳承,吸收西方宗教被洗腦利用者,歪門邪道妖魔鬼怪者歪曲故事事實真意,傳著歪,道理自然歪。任何事情都是雙面性,孩子大腦空白如同空杯子,你說的什麼就如同你倒空杯子水一樣,清水既清,渾水則混,取決於孩子家長及老師,社會環境教育。

  • 16 # 薄荷微涼雨

    《孔融讓梨》是很經典的一個國學小故事,教孩子們要學會謙讓,友愛,教育孩子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成尊老愛幼的習慣,也告訴人們,要互相忍讓,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別人。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我覺得有閱讀這樣的故事很有必要。

    也許有的家長覺得當下好多家庭教育方面出了問題,有的孩子自私,霸道,不講道理,覺得自己的孩子如果過於謙讓會吃虧,那麼我想問,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變得自私霸道不講道理,那麼學校不就變成一個弱肉強食的地方了?你覺得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孩子會成才嗎?在者,我們的孩子總有踏上社會的一天,你不會也覺得單純的強勢霸道就能在社會上立足吧?我們的社會是法治社會,人與人相處,無論家人間、朋友間還是同事間,都需要最基本的尊重和謙讓,誰也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將來成為問題青年,甚至連朋友都沒有吧!而良好的行為修養有助於讓我們的孩子走的更好。

    以上只是我個人見解,如有不成熟的地方請多指教。

  • 17 # 夏蓮老師

    我會跟孩子講孔融讓梨故事。

    我讀小學課本就教孔融讓梨的故事。做為千年傳承的故事,一定有它生命力的地方。

    傳承尊老愛幼的謙讓美德。

    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現在計劃生育,很多家庭獨生。一個小孩指揮6個大人,一般不缺吃,也不會看重一個梨子大小差別。但是小時候的我社會物質匱乏,吃個雞蛋就不得了。媽媽給我們過生日,水煮兩個蛋一碗麵,三個姐弟,誰生日吃一個雞蛋,另一個雞蛋給其他姐弟瓜分半個雞蛋。最辛苦的媽媽沒有吃到蛋。想想心有不忍,那時候雖然學了孔融讓梨,沒有一個孩子把雞蛋讓給媽媽吃。知與行,還是有差距。

    告訴弱者學會低頭

    百年青島認為:“蘊含的哲理是契合人性和社會法則的。自然界存在的弱肉強食法則同樣適應人類社會,那就是當你力量弱小的時候要學會低頭,你才可能換來強者一句誇:這小子懂規矩。”我也覺得深有體會。記得我很小,沒有弟妹的時候,去鄰居家玩,我帶的爆米花被鄰居孩子強行瓜分。還哄騙我去偷拿爸爸鋼筆,煙去給他們。當自己力量不夠,沒有能力要到大額度物質,不如學會舍。

    深入瞭解,方知善始善終的難度

    小時候孔融美德故事,家喻戶曉,傳承千年。這樣孩子為什麼成年後被曹操以不孝殺了?眾多考證,歷史真相湮滅在時間長河。人應如何做人處事,才得以善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能力不足,請為家人活著。

  • 18 # 行言君

    要講:我會告訴孩子,懂得體會他人的感受,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為不僅能換來別人懂你,更能換來自己更加廣闊的生存空間。

  • 19 # 仁者阿六

    華夏五千年曆史文化底蘊源遠流長,根深蒂固是我們所有後人都應該去學習、研究、傳承下去,現如今隨著社會發展步伐加快,經濟、科技、網際網路等領域不斷創新也取得了明顯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品質、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現在大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受到家人百般呵護像溫室裡的花朵,自理能力、抗擊打承受能力大大下降,所以現在從小教育好孩子是重中之重,容不得有半點瑕疵。

    “孔融讓梨”民間經典故事,情節看似平常其刻畫出深刻的道德哲理,流傳至今並納入教材,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都要遵守公序良俗,從幼年就要開始培養、灌輸孩子道德常識,不要只想著自己,也要為別人著想互相謙讓,也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容,融於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現在隨著科技創新、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每天的生活都與網際網路緊密的聯絡在一起,購物、出行、看書、孩子的作業等基本都是在網際網路線上操作完成,從小就接觸網路,又是獨家子女百般寵愛、物質要求又輕易得到,教育稍微鬆懈就會導致孩子基本啟蒙常識偏離軌道,“孔融讓梨”這個經典育人故事應從小到大時刻教育、灌輸孩子,奠基良好的教育基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之美德!華夏子孫萬世興!

    以上文章內容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20 # 老牛蹄切

    作為一個四歲小孩的爸爸,我經常會給兒子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我本身是個傳統文化愛好者,從這個故事可以衍生出「孝悌」「謙卦」「孔姓」「三國」很多方面,對小孩的教育很有幫助,可以建立良好的德道觀,啟蒙基礎的文化素養。下面我就具體解析一下各個知識點,希望對大家的家庭教育都有用。

    “孔融讓梨” 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雖然他一生爭議較大,還留下了一些汙名,最後也被誅殺滅族,但這些和這個故事本身沒有太大關係。《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於此。

    「孝悌」說的是孝悌之道,這裡主要是悌即兄則友,弟則恭。儒家思想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的觀念源遠流長,殷商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孝”字。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在中國傳統道德規範中,孝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教育的“教”字,就由“孝”和“文”組成,因此教育的根本就建立在孝道人倫的基礎上,一切的教育隨之擴充套件開來,起到化育人民的作用。「悌」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愛護,尊重和相互幫助。“孝悌”指的是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及關愛幼者的倫理行為,體現出感恩、回報和禮敬。推及一切皆加禮敬,善待他人,名曰行“仁”,此為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基礎。

    「謙卦」提起“謙謙君子”,很多人都不陌生,其實這句話是來自《周易》中的第十五卦“謙卦”,是初六爻的爻辭,原文是: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周易》號稱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孔姓」孔姓在自孔子之後的兩千多年裡,族屬繁衍日眾,從魯國(山東曲阜)遍及全國各州府縣。孔氏家族的族譜是中國歷史上延續時間最長、包羅內容最豐富、譜系最完整的族譜。孔氏宗族視修譜為合族大事,透過修譜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緣關係相對疏遠的孔氏族人組成一體。

    「三國」有一些和孔融有交集的歷史名詞。漢獻帝即位後,任孔融為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建安七子之一,漢建安年間的七位文學家分別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再加上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的文學成,得到了後世的普遍承認,文學特點統稱為“建安風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次出去旅行,怎樣不顯的沒見過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