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清朝沒有宰相這個官職,但是有軍機大臣,除了名字,他們的具體工作一樣嘛?
16
回覆列表
  • 1 # 悠然zideyouran

    在清朝官位最大的就是保和殿大學士,然後是軍機大臣他們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總理。在他們手下就是六部的尚書。尚書為從一品,地位相當於現在的部長。

  • 2 # 付十三看歷史

    軍機處是有雍正在1729年設立,當初設立目的為方便辦理軍機要務,後來,事權不斷擴大,變成:總彙機要,承旨出政!軍機處設立時國家正式機關,只到嘉慶時才變成正式機關,軍機大臣多為皇帝信得過的人,但又不想給太大權利!你想想,連正式機關都不是,軍機大臣能和宰相比嗎?宰相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 3 # 網鏈課堂

    總督是正二品,不過一般都有加銜,那就是從一品了。軍機大臣沒有專人,都是六部尚書或內閣大學士乃至皇室宗親等重臣兼任。總督是地方大員,封疆大吏,手握重權,代表中央在地方行使大權。

    清朝軍機處於雍正年間設立,怡親王胤祥、大學士張廷玉和蔣廷錫為首屆軍機大臣。

    軍機處的職能類似於如今的國務院加軍委,軍機大臣們和宰相也基本類似,但是軍機大臣並不是宰相。自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後,明清兩代沒有實際意義上的丞相或宰相了。雖然沒有了丞相宰相,六部直屬於皇帝,皇帝大權獨攬,但皇帝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難以顧及諸多龐雜的事務,所以明朝有內閣,清朝有上書房後有軍機處。軍機處的職能雖然類似於宰相,但與宰相有大不同。宰相對許多事情有決定權,而且重要命令必須得有宰相的副署才能。明朝的內閣也有票擬之權,但是軍機大臣是承旨述旨的,對重大問題並沒有決定權,是秉承於皇帝的意志行事的。此外,軍機處自成立到消亡,雖然位高權重存在了一百七十多年,但一直在性質上屬於臨時性派出機構。

    在清朝有這樣的一個說法,就是有軍機大臣之職而無大學士銜是有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明,而有大學士之名無軍機大臣之職則是有宰相之名而無其實,只有軍機大臣兼大學士才可為真宰相。清朝的國策是首崇滿洲,所以作為軍機處裡的成員們,滿人一直佔據著優勢地位。尤其是在領班的首席軍機大臣上,有清一代滿人始終佔據絕對的優勢地位。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怡親王處於事實上的領班,等到怡親王胤祥去世後,排名次席的張廷玉也沒有成為領班,而是以鄂爾泰為領班。即使是等到乾隆年間,鄂爾泰也去世後,三朝老臣張廷玉也無法成為首席,而是以更年輕的訥親成為首席。軍機處歷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漢族領班大臣是劉統勳,即大名鼎鼎的劉羅鍋的父親。劉統勳科甲正途出身,為人忠勤剛正廉潔,早在乾隆初年,就以清明剛直而備受重視,後來進入軍機處後排名也逐步上升。在傅恆和尹繼善幾年間相繼去世後,滿族大臣暫時難有威望者,劉統勳眾望所歸,被乾隆提拔成了領班大臣,為軍機大臣兼東閣大學士。劉統勳之後,于敏中接替,是另一位漢族領班。道光朝最出名的漢族領班大臣是道光的師傅曹振鏞。和珅與阿桂是一對出名的冤家,但是在實際上,領班軍機大臣一直是阿桂,次席是和珅,雖然和珅的大學士品級是文華殿,阿桂是武英殿,和珅高於阿桂。阿桂在世之日,在軍機處的排名一直是高於和珅的,只是阿桂素來厭惡和珅,又常年統兵在外,所以在軍機處也極少與阿桂來往。直到1797年阿桂去世後,和珅才真正的成了首相。

    晚清時代,軍機大臣和總督的職權已經有所轉換了。隨著地方勢力的崛起,中央勢力的衰弱,在晚清時代,地方督撫大權日重。如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在一個地方任總督都達二十多年,這個地方即便在他們去世後,仍然很難擺脫其留下的影響。在中央,軍機處也產生了變化,自雍正年間到咸豐年間,軍機大臣內很少有皇室宗親。自同治年間恭親王總理軍機處以來,一直到軍機處消亡,這段時間的軍機處基本上一直是皇室宗親來領班,先是恭親王,接著是禮親王世鐸,但遇到大事與醇親王商量,而且禮親王懶得管事兒,所以軍機處一直是醇親王當家。醇親王去世後,禮親王在任,甲午年間恭親王復出。恭親王去世後,慶親王崛起。1901年世鐸被罷免後,在戊戌政變中立有大功的榮祿成為首席,其實自恭親王去世後,榮祿已經是軍機處中排名次席的大員了。1903年榮祿因病去世,慶親王奕劻成為首席,直到軍機處消亡。在慈禧去世前一年,載灃被提拔為軍機大臣,事情已經很明顯了,慈禧要讓載灃將來當家。處於對地方勢力難制的考慮,慈禧也於同年將地方實力派的兩大巨頭袁世凱和張之洞都調入軍機處,免去其二人直隸總督和湖廣總督的職位。

    在晚清時代前,我們許多耳熟能詳的大臣不少是軍機大臣或者內閣樞要成員,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出名的不多。如明珠、索額圖、李光地、胤祥、張廷玉、訥親、傅恆、劉統勳、劉墉、紀曉嵐、阿桂、和珅、王傑、曹振鏞、穆彰阿、賽尚阿等,大多是軍機大臣或者也是大學士,基本都是中央的官員,地方的官員出名的並不多。福康安應該是乾隆朝最出名的了,但福康安一輩子基本都是地方上做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雖然也做過軍機大臣兼武英殿大學士,但一生中主要還是在軍旅中度過,征討大小金川、平回民、平臺灣林爽文、出征廓爾喀,這是福康安一生的主要功績。而到了晚清時代,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名人其實並不是軍機大臣。如中興名臣的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和袁世凱雖然幹過幾天軍機大臣,但是他們的功勳都是在地方上幹起來的,並不是在中央幹起來的。在晚清,因為地方上相對自由一些,而督撫實權更大,在一個地方可以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而在中央,頑固派與洋務派的鬥爭,清流派與洋務派的鬥爭,帝后兩黨的爭鬥,兩宮太后之間的爭鬥都是十分的激烈,這些以軍功起家的重臣們一方面不想參與其中,另外他們許多也沒有科舉正途,難以進入那個環境。同時在晚清時代,因為與洋人打交道的外交問題成為重要問題,甚至關係到了國家安全,同時因為設立了總理衙門,軍機大臣有的還兼總理衙門大臣,領班軍機大臣基本上也都兼領總理衙門大臣。軍機大臣中大多數人一般都沒有涉及過外交和軍事問題,所以在許多外交和防務問題上,不得不倚重地方督撫,尤其是直隸、兩江總督最重。所以李鴻章、曾國荃、劉坤一以及張之洞在重大外交問題和防務問題上的表態對軍機處和最高層的決定回產生極其重要的舉足輕重的影響。

    最後說下乾隆時代的軍機大臣。乾隆在位六十年,太上皇又三年多,實際執政六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最長的皇帝之一。乾隆時代的領軍機大臣有鄂爾泰、訥親、傅恆、尹繼善、劉統勳、于敏中、阿桂、和珅。這八個人裡,劉統勳和于敏中是漢人,其餘全部是滿人。鄂爾泰不多說,這是雍正時代的名臣,雍正西南改土歸流多賴此人之力。鄂爾泰領班時代,也是乾隆執政的初期,還沒有多少自己的人,而且為了表示孝道,自然鄂爾泰是首席,而且雍正末年鄂爾泰也是首席。鄂爾泰去世後,訥親為首席,訥親是名臣遏必隆之孫,其才能遠不如鄂爾泰,卻也博聞強記,可圈可點。訥親幹了差不多十年軍機大臣,乾隆本來對他寄予厚望,第一次大小金川之役,曾說訥親去如同朕去,結果訥親兵敗,為了挽回帝國和皇帝的面子,乾隆不得已必須殺了他。訥親之後的首席是傅恆,傅恆是乾隆的小舅子,是富察皇后的親弟弟。傅恆這個人資歷不如鄂爾泰張廷玉,也不如訥親強勢,但為人處世也頗有一番能力,比較會團結人,也會揣摩皇帝的心思,加上與皇帝的近親關係,傅恆一直做了二十三年的首席,而且期間並無過錯。當然傅恆時代也是乾隆時代人才的巔峰,傅恆領銜的軍機處都是滿漢精英,劉綸、劉統勳、于敏中、尹繼善、阿里袞、兆惠等等,還有就是阿桂也在傅恆時期第一次進入軍機處,開始嶄露頭角。傅恆活的時間不長,就是五十歲左右。傅恆去世後,尹繼善接任首席,尹繼善是滿族大員中文采最為出眾的,乾隆也說滿族大員中數鄂爾泰和尹繼善文化水平和才能最高。尹繼善先後四次出鎮兩江,是清朝出任兩江總督時間最長的人。可惜尹繼善接任的時候已經老了,幹了沒兩年也去了。尹繼善去了後,乾隆發現滿族大員中沒有一個可領袖群倫,所以第一次打破慣例,讓漢人出身的劉統勳出任首席。劉統勳,比較為眾人熟悉,但他兒子劉羅鍋遠比他名氣大。劉統勳,被乾隆譽為真宰相也,為人剛正不阿,清風正氣。第二次大小金川之役進入最危難的時候,乾隆也心慌了已經起了退兵的打算,問計於劉統勳,劉統勳明確表示日前兵可退如今萬不可退,並舉薦阿桂掛帥,堅定了乾隆的決心,後阿桂確實不負眾望。劉統勳接任首席的時候也七十歲了,最後積勞成疾幹了不到三年也去世了。乾隆追授太傅,諡號文正。劉統勳死後,于敏中接任,這是又一個漢人。于敏中是乾隆時代乾的時間最長的漢人首席,幹了差不多七年。于敏中這個人,也很有才氣,做事陰沉老辣,外清廉內貪汙,是個很有能力和才氣的貪汙聖手。死後其事情逐漸敗露,被剝奪生前榮譽。于敏中死後,阿桂出任首席。阿桂歷經多年的磨鍊,終於熬出頭了。從於敏中去世的1779年開始,到1797年阿桂去世,這中間近二十年時間都是阿桂的首席。期間,阿桂還不斷領兵出征,是真正的做到了出將入相。阿桂也是乾隆時代除傅恆外在任最長的首席軍機大臣。也正是阿桂的時代,乾隆後期又崛起了一批新的頗有能力的滿漢精英。如福康安、海蘭察、勒保、額勒登保、明亮、和琳、李侍堯、孫士毅、王傑、慶桂、董誥等,當然和珅也在這個時代崛起。和珅第一次進入軍機處是在1777年,排第八位,是倒數第三,而阿桂是第三位。次年阿桂升任次席,和珅進入第六。阿桂升任首席後,和珅開始在第四位,後來升到第三位,僅次於阿桂和梁國治。同時,另一位與和珅不對付的漢族大佬王傑進入軍機處,排名在和珅之後。在1786年梁國治去世後,和珅成為次席。此後十餘年間,軍機處的首次席人員就固定位阿桂、和珅。1787王傑在軍機處的地位上升到第三,此後直到阿桂去世,軍機處的前三位就固定為阿桂、和珅、王傑。同時阿桂也年事已高,雖然還有外出事務,但已經很少親自領兵出征了,外出領兵的重任放在了年輕的福康安身上,不過戰爭謀劃方面,乾隆十分重視阿桂的意見,連一向戰功卓著的海蘭察也表示只服阿桂。1796嘉慶即位,但乾隆仍然康健,嘉慶為了尊重父親,所以軍機處的排名基本沒有變化,前三位還是阿桂、和珅、王傑,後面的也是時常出入軍機處的老面孔,如慶桂、董誥、福長安、檯布等。1797年,阿桂以八十高齡去世,但乾隆還在,和珅順利的提拔為首席軍機大臣兼首席大學士,王傑也年老退出了軍機處,軍機處幾乎都是和珅系統的人,他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也黃泉路近了。兩年後,乾隆去世,和珅隨即被革職逮捕,軍機處也大換血。乾隆時代也徹底的結束了。眾所周知,和珅政壇的兩大對頭就是阿桂與王傑。影視劇中劉墉和紀曉嵐與和珅鬥,多是演義虛構成分,雖然劉墉和紀曉嵐也是一品大員,但從未進入軍機處,根本沒有能力與和珅對抗,而阿桂與王傑不一樣。阿桂第一次進入軍機處是在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十一年後的乾隆四十一年再入軍機處,這一年和珅也進入軍機處。阿桂也是滿族旗人出身,而且軍政歷練經驗豐富,常年身處一線地區,尤其在新疆、甘肅、四川、雲貴等地區有著豐厚的人脈資源和影響力。最典型的在平甘肅回亂時,阿桂表現出了傑出的軍政素養,調兵遣將如行雲流水般的順暢,而和珅也在軍中,卻難以服眾,成為了眾人的笑談,也讓乾隆很丟面子。王傑比阿桂小三歲,是正牌的科舉正途出身,乾隆五十一年進入軍機處。進入軍機處後其地位上升很快,沒幾年就成為排名第三的軍機大臣。阿桂是首席,兼任大學士,而且深為乾隆器重,又是老資格,為人剛正。王傑後來成為軍機處的漢人首席,還兼任大學士,是上書房總師傅,長期掌管禮部或者兵部。大學士的排位上,和珅居首是文華殿大學士,阿桂次之是武英殿,王傑是東閣大學士。雖然大學士的排名上和珅最高,但大學士更多的是榮譽稱號,而且都是正一品,關鍵看兼管事務以及軍機處排名。清朝有規矩,大凡重大戰事的有功人員都會畫像紫光閣,阿桂、和珅與王傑都曾畫像紫光閣,但阿桂是進入紫光閣次數最多的功臣之一,次數和頻率遠高於和珅。阿桂幾乎參與了乾隆時代每次的大戰,平大小金川、平西域、平甘肅回亂和征討緬甸是親自參與或者指揮,平臺灣林爽文、平廓爾喀是在內謀劃調遣。比如平西域前五十功臣中,阿桂排第十八位;平金川前五十功臣,阿桂居首;平臺灣二十功臣,阿桂再度居首;反擊廓爾喀十五功臣中,阿桂謙讓福康安,讓其居首,位居次席。平臺灣二十功臣中,和珅次之,王傑第三。反擊廓爾喀十五功臣中,和珅第三,王傑第四。不得不服的是,乾隆的馭人之術啊。乾隆很會用人啊,打仗有阿桂、福康安、和琳,籌錢讓和珅,制衡用王傑。

  • 4 # 曉丁追夢

    您說的宰相是官職其實是不對的,下面我將詳細講解下,軍機大臣和宰相的區別

    首先介紹下軍機大臣具體是什麼職位

    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又稱“樞臣”,是軍機處的長官。正式名稱,初期有“辦理軍機事務”、“軍機處行走”,後來有“軍機大臣上行走”,光緒年間始用“軍機大臣”之名,凡有上述名稱的,都是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均為兼職,自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等官選用,或由軍機章京升任。初為三人,後增至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十一人。其數無定額,任期無限止。其具體職責為每日晉見皇帝,協助處理摺奏,參議大政,並承皇帝旨意撰擬諭旨(乾隆中期以後實際由軍機章京代擬); 還負責審擬交辦的重大案件,稽察各部院衙門匯奏事件,以及奏補重要官缺等事。例兼方略館Quattroporte和內翻書房管理大臣。

    我們在來了解下宰相。

    宰相

    首先從定義上來說,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太宰與相合稱為宰相,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丞相就是宰相。

    宰相地位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明朝)、軍機大臣、總理(清朝末期)等等。

    所以看到這裡應該瞭解到,到清朝軍機大臣也有類似宰相這個差不多概念的職位。我們在來說下他們兩者的區別。

    一、權力不同

    1、宰相有決策權、有自己獨立的官府,有自己的屬官系統,可以自行任命自己的屬官。

    2、軍機大臣既沒有決策權,也沒有自己獨立的官府和屬官系統,他們只是皇帝的諮詢和秘書機構,只有建議權,最終的決策在皇帝。

    這裡就是他們具體工作的最大區別了!

    二、人數不同

    1、宰相不是個正式的官職名稱,它一般是地位最高的文臣的尊稱。這個地位最高的文臣在各個朝代的具體官職不一樣,而且不一定是一個人。

    2、軍機大臣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中選任,沒有定員,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最多時達十一人。

    三、起源不同

    1、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

    2、宣統三年四月(公元1911年5月),大清帝國成立第一屆責任內閣,作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最高行政管理機關,任命慶親王奕劻為內閣總理大臣,大學士那桐(滿洲鑲黃旗人)、徐世昌為內閣協理大臣,同時還任命了外務、民政、度支、學務、陸軍、海軍、司法、農工商、郵傳、理藩等10個部的大臣。

    3、宣統三年(1911),清朝責任內閣成立(習稱皇族內閣,一說應稱“暫行內閣” ),前後存在約190年的軍機處走向終結,末代軍機大臣中,慶親王奕劻改授內閣總理大臣,貝勒毓朗改授軍諮大臣,那桐和徐世昌均改授內閣協理大臣。

    [清朝首位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劻]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 5 # 世界全史羅銳

    如果是在清宮戲中,軍機大臣這個職位出現的頻率極高。和珅就曾擔任過軍機大臣的職位。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職位掌握的權力,甚至超過內閣跟六部九卿,隱然有比肩宰相的地位。軍機大臣的設立,可以追述至雍正年間。

      雍正七年,西北戰事緊張。為了更高效、保密地處理戰事軍務。雍正將極為三、四品以上的親信內閣成員調集到隆宗門內,讓他們為皇帝提供諮詢顧問,協助處理軍務。當時,這個臨時的機構仍被稱為“軍機房”。

      不過,這個臨時機構在戰事結束後,並沒有被一同裁撤,反而被保留下來,並且逐漸承擔重任。處理的軍務,也由一開始的軍務,逐漸增加到朝廷大小事務中。

      軍機大臣處理的事務,開始包括軍政外交,官員任免,科舉考試等領域。不過,因為他們屬於皇帝抽調來的顧問,更多是提供建議,而不是決策。具體而言,如果皇帝想要下達一道諭旨。

      這份諭旨內容的草稿,就會由軍機大臣完成,最後再交給皇帝決定是否實施。也就是說,作為顧問,軍機大臣只能提建議,最後決策必須由皇帝拍板。

      除了諭旨,官員上交給皇帝的奏疏,也是由軍機大臣協助處理。因為清朝皇帝把大權抓在手裡,這就意味沒有足夠精力處理那些繁重的事務。

      這些事務中,會涉及到整個國家施政方針,軍事謀略,包括大臣提出的那些重要陳奏上,皇帝一般會讓軍機大臣自行處理,或者會同有關衙門,共同處理。

      即便交給軍機大臣自行處理,也不是由一人決定。因為清朝的時候,軍機大臣都是多名官員一同擔任的。最初的時候,軍機大臣只有兩三人,後來最多增加到十一人。

      而這些人當中,也有地位高低不同的差距。地位最高的,自然是領班軍機大臣。他們的說法,也最有分量。領班軍機大臣,都是由皇帝指派,在滿漢大臣中,各選一人擔任。

      地位最低的,就是剛入軍機處的軍機大臣,這些新入軍機處的軍機大臣,都會加一個“學習”的字眼。一般要到兩年後才能去掉。因為能力不足。所以,這些“學習軍機大臣”,一般說話分量有限。

      當然,除了軍機大臣外,軍機處內部還有一些年輕的軍機章京。他們更富有精力,能夠處理一些繁重的文書工作,協助軍機大臣處理事務。所以,皇帝的旨意,需要由軍機大臣們一同協商。

      如果朝廷遇到一些重大案件,軍機處也要參與,或者會同三法司會審。因為涉及重大案件,處置的刑罰,可能就會比較嚴重。需要謹慎。

      對於很多人事上的安排,也都是由軍機大臣決定。涉及範圍很廣。從大學士,到地方都統、參贊,乃至科舉考試時的考官人選,滿漢官員,都是由軍機大臣列出參考範圍,交由皇帝定奪。

      最特別的是科舉考試中,複試、殿試,也是由軍機大臣負責核對考卷、檢查筆記,甚至擔任閱卷官。軍機大臣可以擔任欽差,到地方上處理一些重要職務。正是因為軍機大臣的職權極大,所以才會說它隱然有宰相的地位。

      可是,在正式官制中,軍機大臣又沒有宰相那種群臣之首的位置。因為軍機大臣在清朝的時候,屬於兼職,都是皇帝從朝廷那些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等官職挑選出來的。而軍機大臣的官階品級,就要看它的正式職位。

      比如說,戶部尚書如果兼任軍機大臣,就是從一品官階的身份。如果是大學士兼任軍機大臣,就是正一品官階的身份。戶部侍郎,就是正二品官階的身份。清朝官制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個級別。

      如果軍機大臣擁有大學士兼職的話,就可以擁有宰相的權力和地位。雍正年間的張廷玉就曾擔任保和殿大學士,也就是內閣首輔的職位兼任軍機大臣,地位極高。

      和珅也曾以大學士身份,兼任軍機大臣,同時又擔任御前大臣,九門提督等多個重要職位。權勢一手遮天。所以,嘉慶在正式親政拿下和珅後,第一件事就是整頓軍機處。

      不過,總體來說,軍機大臣兼任大學士的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大部分情況下,軍機大臣都會止步為從一品官階的協辦大學士,很難再進一步。

  • 6 # 君足

    首先清朝官制基本是沿用的明朝官制,設內閣沒有丞相。

    雍正八年設立軍機處,主要協助皇帝處理軍務要政總攬軍國大事。軍機處設軍機大臣,分別有軍機處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學習行走等。軍事設領班一人,總攬軍政,為首度軍機大臣,是軍機處的長官。相當於首輔。軍機大臣相當於實際的宰相。另外清朝的內閣大學士過相當於宰相的虛職。一般軍機大臣都授內閣大學士。

    軍機處的設立,加強了皇權,削弱了內閣和諸王的權力,溝通了君臣上下的聯絡,提高了辦事效率。皇帝的一切命令後來都由軍機處直接發出。下邊的公交和密摺,也可由軍機處直送皇帝手裡。

    綜上軍機大臣其實就相當於宰相。

  • 7 # 王朝興替

    清朝的軍機大臣,也可以稱為宰相。雖然與前朝的宰相表面上都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宰相

    何為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各得任其職也。

    商代有伊尹為相,周代周公為太宰,都是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太宰與相就合稱為宰相。

    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的通稱。

    後來指歷代輔助皇帝、統領群僚、總攬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如秦漢的丞相、相國、三公, 唐宋的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及同平章事。

    【管仲:齊國相國】

    宰相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例如漢代的丞相可以稱之為宰相,很長時間就是一個人,魏晉南北朝的錄尚書事可以算宰相,唐代的三省長官,甚至參加政事堂的官員都算宰相,宰相就是一群人。

    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的職務是“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

    啥意思呢?就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辦理軍政事務,實際上是為皇帝作侍從秘書工作。

    軍機處本身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軍機大臣無專職,亦無定員。軍機處不設官署,除了奉命辦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決定,也無權對外發出任何指示,“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

    官員互不統屬,皆直隸於皇帝,軍機大臣的罷置也聽命於皇帝,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

    軍機大臣日常

    在通常情況下,軍機大臣每日早5點左右進宮應召覲見皇帝,有時一天召見數次,主要是承受諭旨,然後回堂由章京起草,大臣擬定。

    經皇帝認可後,按照諭旨的性質分“明發上諭”和“廷寄上諭”兩種形式向下傳達。

    【軍機處內部】

    從宰相和軍機大臣就能看出皇權集中的演變。

    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所以歷代皇帝都在限制相權。不僅職能上限制,還進行分權。

    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 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

    明朝朱元璋廢相,但是沒人協助處理政務,把老朱累夠嗆。

    軍機處這個機構就完美解決這個問題,雍正帝設立軍機處,就有了固定助手,可以及時處理政事了,以前的其他帝王的權力更沒法與他相比,他是真正的集權力於一身,總理天下庶務。

    【雍正】

  • 8 # 時光永作渡

    宰相有決策權、有自己獨立的官府,有自己的屬官系統,可以自行任命自己的屬官。

    軍機大臣既沒有決策權,也沒有自己獨立的官府和屬官系統,他們只是皇帝的諮詢和秘書機構,只有建議權,最終的決策在皇帝。

    宰相不是個正式的官職名稱,它一般是地位最高的文臣的尊稱。這個地位最高的文臣在各個朝代的具體官職不一樣,而且不一定是一個人。

    軍機大臣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中選任,沒有定員,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最多時達十一人。

  • 9 # 歷史的謎團

    在清朝,軍機大臣有宰相之實而無宰相之名,大學士有宰相之名而無宰相之實。

    中國自秦朝統一後的古代史,就是一部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的過程。明朝自“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但皇帝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得不讓自己信任的大臣參與機密,處理核心事務,但又怕他們地位太尊,與皇權形成制衡之勢。

    在清朝,皇權專制達到極盛,就更要削弱相權。不是軍機大臣,就難以進入決策的核心,哪怕讓你當親王,地位尊崇,那仍然是個虛號,沒人會真正把你當盤菜。

    而軍機大臣也就是皇帝的一群臨時工,沒有固定的編制和任期,誰上誰下,全憑皇帝的心意。這種情況下,誰還不戰戰兢兢、唯命是從,那還敢違逆上意,制衡皇權呢?

  • 10 # 雪穎溯史

    首先明確一點,軍機大臣與宰相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

    一、兩個官職的設立時間長度不同

    宰相是對中國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並非具體的官名。宰相一職初次設立於戰國,到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宰相這一長達一千六百年之久的職位正式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而軍機大臣初次設立時間為雍正七年(即公元1729年)。因清廷在西北與準噶爾部作戰,為便於辦理軍務,也為了防止軍事機密洩露,雍正在隆宗門內設立軍機房,並挑選內閣中一些謹慎可靠的人辦理機務。同年六月,雍正正式任命怡親王允祥、大學士蔣廷錫、張廷玉辦理軍機。他們三人也成為最早的軍機大臣。

    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清朝責任內閣成立後,軍機大臣改任內閣總理,這一存在了約190年的職位正式取消。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被封為宰相的人 伊尹

    二、官職的具體名稱不同

    在不同的朝代,宰相具體的官職名稱也不一樣:比如:西周時期為太宰;先秦時期為相邦,簡稱相;漢朝時為相國、丞相、大司徒、尚書令、中書令、侍中;魏晉時期為中書舍人;唐朝時期為同平章事、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宋朝時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等等。

    雖然軍機大臣的正式名稱也幾經變動,從最初的“辦理軍機事務”、“軍機處行走”,改為“軍機大臣上行走”,直到光緒年間才正式用“軍機大臣”這一名稱,但是在清朝歷史上,統稱為軍機大臣。

    三、二者的權利有很大的不同

    在隋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之前,宰相的權利是很大的。隋以前是君臣共治的時代,皇帝準備下發的檔案包括一些政令、聖旨等,都必須經過宰相批准。如果宰相認為有不妥當的地方,就會把自己的意見寫在後面皇帝起草的檔案後面,再封起來,退回給皇帝,皇帝按照宰相的意見改好之後再重新下發。再比如,如果皇帝和宰相兩個人面對面碰見了,丞相要先行禮,皇上必須還禮。為什麼古代把封宰相稱為拜相,就是這個原因。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廢立皇帝的權臣 霍光

    到漢朝時,劉邦為了表彰蕭何的功勞,給當時的宰相蕭何加了三項特權:一,見君不趨(古代臣子見君王必須要小跑過去,以示尊敬,有了這項特權以後,就可以慢慢走過去了)。二,稱臣不名(古代能稱呼別人名字的只有皇帝,而臣子拜見君王時必須自報名字,有了這項特權,拜見君王時就不用報名字,直接說“臣見駕”就可以了)。三,劍履上殿(臣子見君王時,要脫去鞋子,還要把隨身的佩劍解下來,有了這項特權,就不用脫鞋,可以帶著佩劍上殿,表示皇帝對臣子的信任)。從此之後,宰相稍微有點功勞,皇帝就賜他這三項特權。當權臣當朝時,也會要求皇帝賜給自己這三項特權。

    一代奸雄 曹操

    最重要的是,宰相有自己的屬官。按今天的話說,屬官的身份也是國家公務員,但是是由宰相自己挑選並任命的。雖然屬官的工資由朝廷發放,但皇帝沒有罷免屬官的權利。

    從這點就不難看出,三國時期的曹操權傾朝野,為什麼漢獻帝劉協不把曹操手底下的那些謀士、武將全部罷免了,然後再殺了曹操呢?原因就是,皇帝根本沒有權利命令那幫人。

    在君臣共治的時代,如果皇帝賢明、勤於政務,那麼宰相自然也就忠心輔佐皇帝了,如果皇帝不理朝政、一心當甩手掌櫃的,那宰相想要篡位也就輕而易舉了。所以在隋以前,經常發生權臣篡位的現象。如果趕上亂世,當了宰相還不篡位,老百姓都替你著急。

    首位皇族入軍機處的軍機大臣 愛新覺羅 胤祥

    相比而言,軍機大臣就差太遠了。

    軍機處最開始的職能為按照皇帝的命令草擬聖旨,參與國家軍務。到後來,軍機處已不再是單純的一個處理軍務的機構,逐漸替代內閣成為了清朝的行政中樞,其地位也遠高於內閣。而軍機大臣的主要職責是“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就是按照皇帝的旨意辦理各項軍政事務,實際上就是皇帝秘書。

    實際上,軍機大臣最大的權利是可以奉皇命,以“欽差”的身份,前往各地檢查或處理政務,核查各省、各部院奏報的一些事件。而從軍機大臣的工作流程上看,軍機處只是在皇帝和地方官員之間起到了一個傳話筒的作用。

    四、二者的人數和任職方式不一樣

    宰相沒有兼職的,都是全職。

    而軍機大臣都是兼職的。是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各衙門長官)等官選用,或由軍機章京(軍機處的普通職員)升任。

    宰相只有一個(不管副宰相有多少,正職只有一個)。

    而軍機大臣從設立之初人數就不一定。最初定員為三人,後來增加到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的時候有十一人,既沒有具體人數上的規定,也沒有任職期限。

    曾長時間擔任軍機大臣的傅恆

    透過以上對比不難看出,清朝時期的軍機大臣,雖然其社會地位類似於之前的宰相,但是其實際掌握的權利、所擔負的職責等與宰相相比,還是差的太遠了。

  • 11 # 月刊歷史集合

    從明朝朱元璋因為胡惟庸的關係就撤了丞相,定後世不允許設宰相來約束限定自己,分自己手裡的權利,後來設計的內閣也不過是顧問機構,只能提意見,不能決定左右皇帝。所以之後皇帝設立的任何機構官職肯定不是來約束自己的,而是來幫自己的。

    軍機處當時是雍正為了處理西北軍務而設立的,是從內閣中選取自己的心腹嘴嚴的人來擔任,但軍機處當時是沒有正式官職的,都是兼職,不過是皇帝遇到特別緊急的事情召見過來,輔佐皇帝處理事情,出出主意的顧問,並沒有什麼實權,處理完軍機處的人就回原職位,該幹嘛幹嘛去了。雖然權利上是執政的最高機關,但還是皇帝說了算,皇帝在做決定,形式上始終是個臨時的。軍機處的人沒有品級和俸祿,工資都是原官職的工資,在軍機處兼職就是白乾,而且還要聽皇帝的話。看起來風光無限,其實就是個兼職的顧問。

    宰相就不一樣了,宰相是百官之長,除了皇帝他最大。宰相是個有實權的職位,還是專職。可以決定朝廷事務,處理政務,權利大起來還能左右皇帝的決策。所以宰相發展到後來就成了皇權的一大阻礙。你想,皇帝幹個什麼宰相都要插一句,皇帝做了決定還不算,還要問問宰相可不可以,長此以往,皇帝開心嗎?所以歷來皇帝和宰相都是在爭權,歷朝歷代一大矛盾就是君權和相權麼矛盾。

    所以軍機大臣的權利和宰相的權利是完全不同的,雖然兩個都在處理軍國大事,但是一個有實權,一個還要時刻聽皇帝的話,沒得自由。

  • 12 # 研史磨心

    何為宰相。“相也者,百官之長也”。宰相所指代的應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高長官。但是幾乎沒有哪個朝代把宰相當做一種正式的官稱,除了契丹人建立的遼國政權,由於想學習漢族文化,但是又不甚瞭解,所以才有宰相的官稱。在各朝各代,宰相職銜名稱都有不同,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稱為令尹,其他國家多稱相國。到了秦朝設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三公之首就是丞相,負責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是皇帝最高的行政長官。秦以後,宰相的名稱仍有變化,例如漢朝時期的大司空、大司徒、尚書,唐朝時的三省長官都行使宰相權,分別是內史令、納言和尚書令,宋朝時期的政務中心在中書門下,長官同平章事行使宰相職權。到了明朝時,朱元璋誅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丞相制度。至此,在中國存續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徹底消失,傳統意義上的宰相已經不再存在了。

    什麼是軍機大臣。軍機大臣是在清朝雍正時期出現的官職。清初時,權力中樞為議政王大臣會議,皇帝感到其權力太大,不斷削弱其地位。同時,還設定了內閣,為名義上的最高行政機構,內閣設大學士,負責處理皇帝安排的政務。雍正七年,因為用兵西北,雍正皇帝為保密不洩露軍機另設軍機處,負責處理西北軍務。在用兵結束後,雍正皇帝發現軍機處便於聯絡,易於控制,出現之後便常設不廢,職權也越來越大。軍機大臣負責向皇帝提供諮詢,協助處理奏摺,為皇帝撰擬諭旨,以及其他皇帝交辦的事務。軍機處設立後,之前的議政王會議被徹底的廢除,同時內閣的權力也被削減。主要的政治事務由軍機處負責。

    宰相和軍機大臣的不同

    一、地位身份不同

    宰相一般有正式的官稱和衙署,如丞相,他們是國家法定的行政長官,在丞相衙署內辦理政務,衙署的官員對丞相負責,丞相對皇帝負責。軍機處不屬於獨立的國家機構,也沒有實質性的辦事機構。它的職責主要是執行皇帝命令,它沒有任何的職位,只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而且軍機大臣,多為兼職,由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等正式在編大臣兼任。

    二、權力不同

    宰相的權力較大。擁有較大自由裁量權,對很多職責範圍內的事務有直接作出決策的權力。而軍機大臣,本質上是皇帝的秘書班子,為皇帝提供建議,撰擬諭旨,沒有法定的決策權力。軍機大臣對政務的影響體現在參議大政,為皇帝辦理奏摺提供處理意見上。

    所以,傳統意義上的宰相和軍機大臣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中國的封建制度史上,始終存在兩個矛盾,一個是中央權力和地方權力的矛盾,地方權力過大,就會出現叛亂和割據勢力,例如漢朝的七國之亂,唐朝的藩鎮割據。所以秦朝以後,主流的趨勢就是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權力,例如宋朝重文輕武、設定地方轉運使、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等強幹弱枝的措施。另一個矛盾就是皇權和相權的矛盾。皇帝擔心相權過大,威脅自己的統治,就不斷的打壓相權。如漢朝設立內外朝制度,架空丞相。隋唐設立的三省六部制,相權被一分為三。北宋設立二府三司制度,實行軍權、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無事不統的局面。到了明朝,朱元璋將丞相制度廢除,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皇帝在對相權的鬥爭中取得了完全的優勢。在清朝,軍機處的設立也是皇權集中的體現,標誌著封建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權位最高的軍機大臣淪為了皇帝的秘書班子。

    所以說軍機大臣和宰相在身份上有類似的地方,都是大臣之中地位最高的人,軍機大臣也能承載一定的相權職能,但是在不斷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的過程中,軍機大臣已經不具有傳統宰相具有的強大權力了。

  • 13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清朝的軍機大臣相當於宰相嘛?並不是。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是個實職,對此西漢的丞相陳平有過總結:“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宰相的具體名稱多達幾十種,歷代不同:太宰、相、相邦、相國、丞相、大司徒(東漢)、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等等。

    宰相權力很大,有決策權、有自己獨立的官府,有自己的屬官系統,可以自行任命自己的屬官,統領群僚、總攬政務,一般為一人。

    由於宰相權力很大,因此在有宰相的歷史上,出現過趙高、李林甫、楊國忠、秦檜等把持朝政禍亂超綱的奸相。

    至於軍機大臣則是一個虛職、兼職,由皇帝從親王、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或京堂(院、寺等衙門長官)中特簡選拔人員入值,通稱大軍機,以滿洲貴族居多,不過也有很多漢人官員參與,分滿、漢兩班,各以一人為領班,一人為幫領班。

    所歸屬的軍機處也只是個臨時部門,在辦公場所和官員設定上沒有正式的規定,也無品級和俸祿,而且人數並無固定,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最多時達十一人,一開始只是皇帝為辦理機密事務而特別設定的,主要職權是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本身並沒有什麼權力。

    後來隨著皇權不斷加強,軍機處的權力也開始加強,已不再是單純的軍事機構,逐漸演變為清代全國政令的策源地和統治中心,其地位遠高於國家行政中樞的內閣,但軍機處依然是個臨時部門,軍機大臣依然是個臨時職位。

    通俗來講,軍機大臣就是秘書,軍機處就是秘書處,軍機大臣的職務是"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除了奉命辦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決定,也無權對外發出任何指示,他可以向皇帝施加影響力,影響皇帝決策,但不能代替皇帝做決策,

    一個是正式工,一個是臨時工,一個大權在握,一個只是秘書,雖然具體工作看起來差不多,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並不能混為一談。

  • 14 # 半閒山人

    宰相二字最早見於商、周時期,但在歷代王朝中,除了遼代以外,宰相併不是官職名而是個俗稱,用來指輔佐君主行使權力處理政務的主要官位。

    在不同的時期,宰相所指的具體官名也不盡相同。秦朝丞相、漢代的三公、唐初的三省長官、宋代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代中書省丞相,都可稱為宰相。

    宰相有兩個硬性標準可以衡量,其一是必須擁有議政權,其二是必須擁有監督百官執行權。

    朱元璋開國後,設立了左、右兩位丞相,這時期的丞相地位和歷代宰相無異。可是到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在清除大量功臣的同時,也廢除了丞相制度,也就是說,胡惟庸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位宰相。

    清朝建立後,並沒有“軍機大臣”這一職位。1729年,雍正皇帝考慮到與準噶爾部作戰,每天都要處理大量軍機要件,而內閣在太和門外,與他的寢宮相距太遠,為防止洩露軍事機密,乾脆在寢宮附近的隆宗門設立了一個軍機處,“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洩事機,始設軍機房於隆宗門內”。這就是軍機處的由來。

    很明顯,軍機處屬於一個臨時機構。在軍機處辦事的人員,也是從內閣、各部院抽調的大臣。最初,由內閣中書在軍機處辦理機務。內閣中書的級別不高,僅為從七品。第二年,即1730年,才正式任命怡親王允祥,大學士蔣廷錫、張廷玉3人辦理軍機。他們因此成為最早的軍機大臣。

    到後來,軍機處有了固定的辦公場所,有了正式名稱,有了皇帝頒定的印信,不再是一個臨時機構,可卻沒有固定的官員。

    所有的軍機大臣,都是皇帝從親王、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或京堂中特簡選拔人員入值。人員少則三五人,多則六七人人,最多時達十一人,堪稱“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他們被稱為“大軍機”。

    在“大軍機”之外,還有一些“小軍機”,即軍機章京。他們是軍機大臣的僚屬,負責掌管起草諭旨、記載檔案、查核奏議等事宜。

    軍機大臣在軍機處入值,是拿不到一分錢俸祿的。他們的俸祿,來自於本身的職務。

    半閒認為:清代中後期的軍機大臣也和宰相的地位有天壤之別,軍機大臣只是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並沒有監督百官的權力。最多也就是有點議政權,但也就是提提意見而已。

  • 15 # 瞪大貓眼看世界

    軍機大臣,俗稱“大軍機”,又稱“樞臣”,是軍機處的長官。正式名稱,初期有“辦理軍機事務”、“軍機處行走”,後來有“軍機大臣上行走”,光緒年間始用“軍機大臣”之名,凡有上述名稱的,都是軍機大臣。

    軍機大臣均為兼職,自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等官選用,或由軍機章京升任。初為三人,後增至四、五人或八、九人,最多十一人。 其數無定額,任期無限止。其具體職責為每日晉見皇帝,協助處理摺奏,參議大政,並承皇帝旨意撰擬諭旨(乾隆中期以後實際由軍機章京代擬); 還負責審擬交辦的重大案件,稽察各部院衙門匯奏事件,以及奏補重要官缺等事。例兼方略館Quattroporte和內翻書房管理大臣。

    軍機大臣由皇帝在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中選任,沒有定員。從《清史稿·軍機大臣年表》看,軍機大臣最初設了三人,即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蔣廷錫,後來逐漸增加,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最多時達十一人。

    軍機處雖然總轄軍國政務,但它本身不是一個正式的權力機關。軍機大臣無專職,亦無定員。軍機處不設官署,除了奉命辦事之外,自己不能作出任何決定,也無權對外發出任何指示,即“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其官員互不統屬,皆直隸於皇帝,軍機大臣的罷置也聽命於皇帝,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裡。它的設立是清代統治者在中央行政制度方面的重大變革。皇帝透過軍機處,完全控制了全國的軍政大權,實現了“乾綱獨攬”的絕對君權。

    實際上,軍機大臣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常委”,不相當於宰相。

  • 16 # 歷史緯度

    宰相在秦朝以前用的多,秦朝統一中國後一般用丞相。應該說清朝有軍機大臣,但清朝沒有丞相。此處把丞相與宰相同一看待。宰相與軍機大臣完全是不同的兩個官職,其職能完全不一樣。宰相是幹什麼的?負責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的。軍機大臣是幹什麼的?其職責是上傳下達。宰相是做出決策,軍機大臣只是跑腿兒。或者說,宰相的獨立人格多一些,而軍機大臣的獨立人格少一些。宰相對皇權是一種限制,軍機大臣對皇權是一種加強。皇帝喜歡軍機大臣,但皇帝不喜歡宰相。

    為什麼清朝的軍機大臣不是宰相?第一,軍機大臣和宰相的地位不同。

    軍機大臣只是皇帝的打雜人員,連秘書都算不上。雖然明朝的內閣大學士也只是皇帝的顧問,但內閣大學士好歹有票擬權。到了雍正皇帝時期,軍機大臣是沒有票擬權的。從法律上講,宰相是國家第二人,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軍機大臣呢?皇帝的臨時僱員而已。

    雖然軍機大臣聽上去更威風,但實際上真正威風的是宰相。宰相甚至可以跟皇帝分庭抗禮,宰相有的時候甚至可以廢立皇帝。軍機大臣有這個能力嗎?沒有!

    第二,軍機大臣和宰相的權力不同。

    宰相是國家法律規定的領導者之一,其權力非常之重。秦朝時期的宰相擁有決策權和行政權,可以不經過皇帝而獨立處理國家大事。雖然漢朝時期的宰相失去了決策權,但行政權一直牢牢的掌握在宰相手中。到了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以後,宰相手中仍然掌握著國家大事的處理權力。

    一直到明朝,宰相的相權都對皇帝的皇權是一種制約。自從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內閣就只是成為了皇帝加強皇權的工具而已。雍正皇帝雖然設立了軍機處,但軍機處的軍機大臣也只是皇帝加強皇權的奴僕而已。軍機大臣的權力不能與宰相同日而語。

    第三,軍機大臣和宰相的作用不同。

    宰相和皇帝之間是互相配合及互相制約的一種關係,軍機大臣和皇帝之間只是軍機大臣配合皇帝的關係。專制皇權對國家是有極大危害的,所以要對皇權進行限制。相權就是對皇權的限制,而軍機大臣卻並沒有這個作用。軍機大臣只是皇帝的傳聲筒,軍機大臣是皇帝的奴僕,軍機大臣只是皇帝加強皇權的工具。

    綜上所述,軍機大臣和宰相是完全無法相比的。雖然軍機大臣聽起來比較威風,但經濟大權從法律上沒有權力;宰相的權力是來源於法律,但宰相最終還是被廢除了。宰相的被廢除反映了皇權在鬥爭中的勝利,但皇權的勝利卻是中國的失敗。清朝皇權對社會的阻礙作用遠大於對社會的推動作用。所以,宰相的被廢除和軍機大臣的設立是不符合歷史發展的潮流與趨勢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求推薦千元小屏手機。新款老款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