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峰峰說史

    唐朝是個盛產詩人的時代,其中不乏品行高潔、影響深遠的優秀詩人,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劉禹錫等等。但是,才德不配位者也有之,比如今天老黃要給你介紹的這位渣男詩人,他的詩雖然寫得不錯,但,人品實在太差,一生中乾的盡是令人不齒的齷齪事,這個人就是初唐詩人宋之問。

      宋之問是中國文學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唐代詩壇,宋之問的名氣也不小,看看他的朋友圈子,就知道他當時在詩云的地位了——宋之問除了同時期的著名詩人沈佺期並稱“沈宋”外,還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合稱為“仙宗十友”。

      唐高宗上元二年,年僅20歲的宋之問進士及第,喜登“龍門”,從而踏上了仕進正途。宋之問入仕之時,正是武則天當政之際。武后承應“貞觀”,勵精圖治,選拔人才,不拘一格,宋之問以才名被召分直內文學館,不久出授洛州(今河南洛陽市東北)參軍。永隆二年(681年),入崇文館充學士。天授元年(690年)秋,武后稱帝,改國號為周,敕召宋之問直於洛陽西入閣。15年間,宋之問很快由從九品殿中內教躋身五品學士,為世人欽慕。

      宋之問文才出眾,頗受恩寵,在朝中雖然也很風光,但是,與武則天的寵臣張氏兄弟(張易之、張昌宗)比起來,他的人生仍是暗淡無光的。為了能在仕途有更大的進步,宋之問放下一個文人的尊嚴,諂事張氏兄弟。為了得到武則天的親近,甚至給張氏兄弟捧過夜壺!真是丟盡了文人的臉!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與宋之問年齡相仿,中過進士但無心仕途,一心為詩人。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其詩云: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行逢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生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宋之問看到劉希夷這首尚未公之於眾的詩後,讚不絕口,尤其喜愛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宋之問請求劉希夷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起初答應了,可不久又反悔,因為他實在難以割愛。宋之問惱羞成怒,為了將此詩據為己有,竟然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可憐才華橫溢的詩人劉希夷去世時還不到30歲。

      於是在《全唐詩》中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劉希夷名下,收錄了這首詩,題為《代悲白頭翁》;在宋之問名下,也收錄了這首詩,只是改了一下標題,將“洛陽女兒惜顏色”一句中的“洛陽”二字改成了“幽閨”,其餘詩句則一模一樣。

    縱觀宋之問的一生,都在攀附權貴,為了權貴可以不要尊嚴!後來竟然殺人奪詩!而且還是自己的外甥!真是有辱斯文!

  • 2 # 老家伊濱的

    宋之問有沒有殺人奪詩因為沒有確鑿證據成了懸案。但他是重大的嫌疑人之一。

    據說初唐詩人劉希夷在《代悲白頭翁》(或作《白頭吟》)裡寫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名句之後,舅舅宋之問想據為己有,於是找外甥商量,看能不能把作者改成舅舅宋之問。劉希夷不知好歹地拒絕了,力圖在詩壇留名的宋之問惱羞成怒,竟然找人把外甥殺了,堂而皇之地把標題改成《有所思》,當然作者也成了宋之問。

    劉希夷確實是被謀殺的,但到底是不是宋之問乾的,不得而知。網上有篇《劉希夷死因質疑》的論文,可以搜尋了看一下。至於認不認同這論文的觀點,見仁見智。宋之問是不是無辜背鍋,很難說。筆記小說本來就靠不住,從文字上看,《大唐新語》提到這兩句詩,也只是因為“似讖”,“或雲宋之問害之”。很明顯是流傳過程中以訛傳訛。

    儘管只是“或雲”,語氣並不肯定,但從此以後,宋之問就被當成了殺害劉希夷的兇手。唐代韋絢更是在《劉賓客嘉話錄》中說,劉希夷寫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

      之後的《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全唐詩》等,基本上沿用了這種說法。

      根據《新唐書》記載,宋之問生於公元671年前後,比劉希夷小了20歲。劉希夷死時,他才十來歲,怎麼可能幹出殺人奪詩的事?還有一種推斷,說宋之問生於公元656年前後,只比劉希夷小5歲,但他是不是劉希夷的舅舅,史書並無記載。

      關於宋之問的人品,其實是個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別的不說,僅殺人奪詩這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就足以將他釘在恥辱柱上了。

    舊唐書上說,劉希夷志行不修,為奸人所殺。按這說法,劉希夷是做了什麼不光彩的事情而死。

    希望權威歷史學家能夠發現更確鑿的證據解釋劉希夷之死。

  • 3 # 時光隧道2019

    渡漢江

    ——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約656 — 約712),字延清,名少連,漢族,虢州弘農(今河南省靈寶)人,初唐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宋之問殺人奪詩是真事嗎?

    宋之問有一個外甥名叫劉希夷,也是一位詩人,與宋之問年齡相仿,中過進士但無心仕途。有一次,劉希夷寫了一首題為《代悲白頭翁》的詩,詩中有這樣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宋之問讚不絕口,他請求外甥將這首詩讓給自己,劉希夷不同意。宋之問惱羞成怒,便命令家奴用土袋將外甥活活壓死,劉希夷死時還不到30歲。

    清初編撰《全唐詩》,將此詩歸在兩個人的名下:一是劉希夷,題為《代悲白頭翁》;一是宋之問,題為《有所思》。為何如此處理?詩後有標註:“或雲:‘宋之問害希夷,而以白首翁之篇為己作。’至今有載此篇在之問集中者

    《 舊唐書》《唐才子傳》等記載,劉希夷是汝州人,生於公元651年前後,於公元675年考中進士。他“美姿容,好談笑,善彈琵琶,飲酒至數鬥不醉,落魄不拘常格”,是一個不羈的才子。

      因為常作“從軍閨情之詩”,且詞調哀苦,劉希夷並不為時人所重視。公元680年,不滿30歲的他意外死亡,《舊唐書》稱其“志行不修,為奸人所殺”,但沒說奸人是誰。

    唐代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中說劉希夷就是被宋之問所害。之後的《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全唐詩》等,基本上沿用了這種說法。

      根據《新唐書》記載,宋之問生於公元671年前後,比劉希夷小了20歲。劉希夷死時,他才十來歲,不可能幹出殺人奪詩的事,還有一種推斷,說宋之問生於公元656年前後,只比劉希夷小5歲,但他們是不是舅甥,史書並無記載

    宋之問是否真的為搶奪一聯妙句而殺人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史料上面卻記載著宋之問在許多方面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常做一些溜鬚拍馬之事,在圈內的名聲不好,這也許是人們相信他為了一句詩而殺人的原因。

    讓我們看看原詩吧

    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 4 # 鑑史檀香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每到春暖花開時節,腦海中經常想起這首詩,就是初唐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相傳,這首詩中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他的舅舅宋之問特別喜歡,想據為己有。在劉希夷幾次都不同意的情況下,宋之問竟然殺人滅口了。

    為了一首詩,宋之問就殘忍地殺害外甥,這也太殘忍了吧。一千多年來,人們鄙視宋之問。對劉希夷更是有著無限同情。不過,令人蹊蹺的是,這樁詩案流傳雖廣,正史卻並無明確記載。說宋之問害死劉希夷,只是“小說家言”,並無確鑿證據。那麼宋之問到底有沒有殺害劉希夷?我認為他沒有殺害,以下是我的觀點:

    第一:此事缺乏相關史料記載,真實性大有折扣。 從史料上來看,劉肅的《大唐新語》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先提到宋之問“殺甥奪詩”的文獻,所記載的內容很少,而這本書用了“或雲”一詞,實際上這是一種猜測之辭。而《大唐新語》又帶有強烈的小說色彩,其真實性必然要大打折扣。韋絢的著作雖然從前因後果上講得很明白,但他是距離當年那出慘案一百年後才出生的人,同樣也缺乏相關的權威性。

    第二:宋之問比劉希夷年齡要小不具備殺人條件。根據《新唐書》的記載,宋之問約生於公元671年,從小就喜歡作詩,他比劉希夷小了20歲。劉希夷死時他才10來歲,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怎麼可能想到用別人的詩來完善自己的文采,跟不可能幹出殺人奪詩的事?還有一種推斷,說宋之問約生於公元656年,只比劉希夷小5歲。但他是不是劉希夷的舅舅,史書並無記載。

    第三:宋之問如果真的對自己的親人下了殺手,這種傷害人倫的行為又如何能夠逃脫官司且還能安安穩穩做官的呢?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文人墨客往往都是紅透半邊天的,很多行動都被公開,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在眾目睽睽之下想要殺人奪詩,跟本是不可能的,就只怕作案條件都是不具備的。更何況,在能夠查閱的相關資料當中,也沒有一點記錄關於宋之問被“刑訊下獄”的記載。也就是說,官方根本沒有他違法犯紀的史料。

  • 5 # 秉燭讀春秋

    膾炙人口“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詩,相傳是唐朝詩人劉希夷《代悲白頭翁》一詩中的佳句。

    於是出現了《全唐詩》收錄了兩首幾乎相同詩的尷尬局面(如下):

    代悲白頭翁

    [作者]

    劉希夷(唐)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有所思(一作劉希夷詩,題雲代悲白頭翁)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幽閨】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親們看到了吧?兩首詩只有我標註的“洛陽”和“幽閨”處不同,其他部分一模一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相傳劉希夷和宋之問是甥舅關係,即宋之問是劉希夷的舅舅,二人年齡相差無幾,宋比劉大五歲。

    有一天,外甥讓舅舅欣賞新創作的一首詩《代悲白頭翁》。

    宋之問一看這首詩清新脫俗,意境深遠,於是想佔為己有,提出了索要。外甥覺得這是自己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斷然拒絕。

    宋之問一不做二不休,趁外甥不注意用土袋把他活活捂死了,然後宋把這首詩改名《有所思》發表,這就是歷史上的“殺人奪詩”的故事。

    《劉賓客嘉話錄》中寫道:“劉希夷詩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知其未示人,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宋生不得其死,天之報也。”

    歷史上的宋之問到底有沒有殺人奪詩呢?

    宋之問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曾是武則天的御用詩人。

    相傳宋之問人品很次,他遠沒有後來唐朝詩人李白的風骨。

    宋為了受女皇的重用,竟然為武則天的兩個小鮮肉張昌宗和張易之捧尿壺,上廁所都要躬身侍候二張左右,這種卑躬屈膝的樣子著實折辱詩人的名聲。

    宋之問為了鑽營上位,經常以進詩的名義向女皇獻媚,比如他寫了一首自薦詩:“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意思是一近女皇芳澤。

    可惜宋有嚴重的口臭,武則天雖然很愛他的才華,但實在受不了他臭烘烘的嘴巴,這影響女皇的性娶,後來宋也沒有成為武則天的面首。

    武則天死後,中宗繼位,宋為了討好新皇和皇后,黑白顛倒為被太子誅殺的武三思歌功頌德,一時投機成功被中宗重用。

    不過好景不長,當唐玄宗李隆基繼位後,因不恥宋的為人,被玄宗賜死寓所。

    基於以上原因,人們相信宋之問能夠做出“殺人奪詩”這種卑鄙之事。

    不過理性的想一想,宋也不至於為了兩句詩殺了自己的外甥,畢竟世上孃親舅大,在古代舅舅的地位相當於父親,透過一些歷史資料來看,宋和劉交集不多,二人年齡相差很多,宋是不是劉的舅舅還有待考證,總之沒有實錘“殺人奪詩這件事。

    然而人們都在抹黑宋之問,究其原因就是宋做了一些不道德的事。所以人不要做壞事,“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好名聲對一個人很重要。

  • 6 # 小叮噹貓官號

    據說初唐詩人劉希夷在《代悲白頭翁》(或作《白頭吟》)裡寫下「年年

    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名句之後,舅舅宋之問想據為己有,於

    是找外甥「商量」,看能不能把作者改成舅舅宋之問。劉希夷不知好歹地

    拒絕了,力圖在詩壇留名的宋之問惱羞成怒,竟然找人把外甥殺了,堂而

    皇之地把標題改成《有所思》,當然作者也成了宋之問。

  • 7 # 東方天狼

    宋之問是唐朝早期大詩人!我十分喜歡他的詩,短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立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就不用說了。而他的"靈隱寺"與"渡漢江",也是我經常吟詠的兩首詩,其中的警句"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桂子云中落,天香雲外飄",以及"宿雲鵬際落,殘月蚌中開…抱葉玄猿嘯,銜花翡翠來…鬢髮俄成素,丹心已做灰…"令人拍案叫絕!他是一個詩詞天才,對後世影響巨大,李白杜甫可能都或多或少的學習他的風格與特長。而宋之問也是名氣很差的一個文人,雖然朝廷官員,但是巴結武則天面首而聲名狼籍,據說哈巴狗一樣,斯文掃地,令人不恥!後來因為改朝換代被處死也就不足為奇了!其實在那樣一個年代生活的朝廷官員很不容易,你如果堅持原則,愛國愛民,主持正義,就可能被昏庸的君主殺害,而如果你為了身家性命與前途對掌權者阿諛奉承,又可能發生變故的時候,出現不測!是左不是,右不是!

    而至於說宋之問為了佔有一首詩而謀殺外甥劉希夷,我就得這本身就是一個誤會,是後人用來抨擊與輕蔑宋之問為人的一種方式!因為從各種跡象看,宋之問與劉希夷未必是真實的舅甥關係,即便詩書記載兩個人幾乎同做了一首詩,那也是存在許多巧合與謬誤,誰抄錄誰的,還不一定呢!就宋之問的才華,我更傾向於他寫出了"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樣的好詩!為了一首詩殺死親外甥,這個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有那樣畜牲的舅父嗎?!

  • 8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宋之問雖然在唐代詩人中名氣還不錯,但是他的詩歌傳唱度始終不高,這當然不是說他沒有才華,畢竟他和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由此可見他的才華是具備的。

    但是他的詩歌中金句比較少,譬如像李白的金句就很多,什麼“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或者“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些都屬於朗朗上口的金句。宋之問有一首《渡漢江》倒是挺出名,意境也非常不錯。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馬上就要過年了,你看他後面兩句詩歌確實挺應景的,特別適合那些出門在外很久的遊子們用來闡述自己的心情。那麼這麼一位有才華的詩人,到底有沒有殺人奪詩呢?其實是有這種可能的,因為宋之問這個人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種自視清高的文人,而是毫無節操。

    沒有下限的宋之問

    先來簡單說一說宋之問殺了誰,奪了什麼詩歌。他殺的是自己的外甥劉希夷,奪的是下面這首詩歌《代悲白頭翁》,其詩很長,就招錄其中一段。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這其中有兩句金句就是後面的“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李清照在《南歌子》中有一句詞和這句頗有相似,叫做“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不知道她是不是從中得到的靈感,總之當時劉希夷寫出這首詩歌時非常滿意。

    宋之問一見外甥反悔便頓時惱羞成怒,因此讓自己的僕人用土嚢把自己的外甥活生生壓死在土坑裡,然後把這首詩歌佔為己有。

    又吟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復嘆曰:“死生有命,豈由此虛言乎!”遂並存之。舅宋之問苦愛後一聯,知其未傳於人,懇求之,許而竟不與。之問怒其誑己,使奴以土囊壓殺於別舍,時未及三十,人悉憐之。

    所以這就造成了一個奇景,在全唐詩中這首詩歌的作者既是劉希夷,又是宋之問。而今天的人們則把這首詩歸納在劉希夷的名下,由此可見現代人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和立場。

    那麼宋之問又沒有可能殺死自己的外甥呢?

    其實是有這種可能的,因為宋之問這個人可以說毫無節操。

    武則天當朝時,宋之問經常寫詩歌掐媚武則天。因為他希望自己能夠像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一樣成為武則天的男寵,雖然他的詩歌寫得很符合武則天的口味,但據說宋之問有嚴重的口臭,武則天雖然對他的才華表示欣賞,但是實在無法忍受他的口臭,最終讓宋之問沒有成為武則天的男寵,爬到龍床上服侍武則天。

    當時二張兄弟正得寵,連武三思他們都要巴結這兩人,宋之問為了自己的地位,因此卑躬屈膝的去討好二張兄弟,據說還曾給他們端過尿壺,由此可見宋之問的媚態。

    神龍政變以後,唐中宗李顯復辟,武則天退居後宮。宋之問因為掐媚過二張兄弟,所以被貶到嶺南,即今天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但是這對於豔羨繁華的宋之問來說如何能夠忍受嶺南之地的艱苦和寂寞,所以就大著膽子偷偷溜回了洛陽。

    藏在自己的朋友張仲之家裡,但是由於張柬之他們沒有及時的處理武三思。所以武三思又憑藉唐中宗的器重逐漸掌握大權,當時張仲之和其它大臣都在密謀除掉武三思,結果這事讓宋之問知道了,為了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

    宋之問就把這件事洩露給了武三思,因此很快得到了提拔。武三思後來被殺後,宋之問還恬不知恥的上書要唐中宗給武三思立碑頌德,其人品可見一斑。後來因為站隊錯誤,宋之問選擇站隊當時勢力很大的安樂公主,結果遭到太平公主的嫉恨,因此被貶。

    臨海郡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以後,宋之問再次被貶,唐玄宗李隆基繼位以後,下令賜死宋之問,這位劣跡斑斑的詩人才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綜上所述,從宋之問表現出來的人品來看,他並非沒有可能做出殺甥奪詩的事情。

  • 9 # 老街味道

    問題:宋之問到底有沒有殺人奪詩?

    前言

    關於宋之問 ,有不少令人不恥的故事,其依附於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兄弟,又後告密張仲之賣友求榮。因此劉希夷被害之事傳說是宋之問下的手,似乎也很符合他的為人。

    關於這個故事在唐朝就已經流傳了。

    一、中唐韋絢的記載

    唐朝韋絢撰《劉賓客嘉話錄》中記載:

    劉希夷詩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知其未示人,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宋生不得其死,天報之也。

    其中說道,劉希夷的舅舅很喜歡這兩句詩,知道劉希夷寫成以後還沒有流傳出去,於是苦苦索求,因劉希夷答應了卻不肯給他,宋之問一怒之下,用土袋子壓死了劉希夷。後來宋之問不得好死,是老天的報應。

    韋絢,字文明,約公元840年前後在世。他是宰相韋執誼的兒子,韋執誼當年和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搞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是八司馬之一。

    二、中唐劉肅的記載

    劉肅是為元和時期的江都主簿”。他撰有一本《大唐新語》,成書於807年左右。

    關於這個故事,《大唐新語》中是這樣說的:

    劉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時所重。曾搊琵琶,嘗為《白頭翁詠》,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詩似讖,與石崇‘白首同所歸’何異也?”乃更作一句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既而嘆曰:“此句復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由此!”乃兩存之。詩成未週歲,為奸所殺。或雲宋之問害之。

    劉肅寫到,劉希夷自小有文采,喜歡寫宮體詩,但是多悲苦之音,並不為詩人所看重。

    他曾經一邊彈著琵琶,一邊作《白頭翁詠》,看來他是個彈唱歌手。 歌中唱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劉希夷唱出來就有點後悔了,這一句很像讖語呀,和石崇的"白首同所歸"有什麼區別呢?

    白首同所歸,其實並不是石崇的詩,而是石崇好友潘岳的作品:

    “春榮誰不慕,歲寒良獨希。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金谷集作詩》

    兩個人同上刑場時,面面相覷,想起來了當年的這首詩。所以劉希夷說是詩讖,感覺不吉利。

    劉希夷後面又做了兩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他嘆息道,這一句又像是詩讖呀,死生有命,隨他去吧。於是這四句詩都保留了下來沒有修改。

    結果,這首詩寫成後不到一年,劉希夷就死了。有人說是宋之問乾的。

    三、晚唐孟棨的記載

    孟棨,生卒年、籍貫均不詳。他是唐僖宗幹符二年(875年)進士,比起劉肅、韋絢晚了半個多世紀了。

    孟棨在《本事詩 ·徵咎第六》中記載:詩人劉希夷嘗為詩曰:“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忽然悟曰:“其不祥歟。”復遘思逾時,又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又惡之。或解之曰:“何必其然。”遂兩留之,果以來春之初下世。

    這段話是劉肅《大唐新語》中所錄的縮寫版。不過寫明瞭劉希夷是第二年的春天去世的。不過沒有提到宋之問 。

    四、宋朝魏泰說宋之問害死劉希夷 是因為另一首詩

    關於宋之問與劉希夷的懸案,後來還有宋朝的《唐語林》、《全唐詩話》、 《臨漢隱居詩話》、 《太平廣記》、《唐詩紀事》、《詩話總龜》元朝辛文房的《唐才子傳》等有記錄,不過都是是前人牙慧而已。

    不過魏泰《臨漢隱居詩話》和 計有功《唐詩紀事》 不知從哪裡得到一個新的觀點:

    劉希夷,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詩,詞旨悲苦,不為時人所重。善彈琵琶。嘗為《白頭翁詠》雲:“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既而自悔曰:“我此詩讖,與石崇‘白首同所歸’何異?”乃更作一聯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風年年人不同!”既而又嘆曰:“此句復仍似向讖矣。然死生有命,豈復由此!”即兩存之。詩成未週歲,為奸人所殺。或雲宋之問害之。後孫翌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人所稱。(或雲:之問害希夷以《洛陽篇》為己作,至今載此篇在之問集中。)《臨漢隱居詩話》

    魏泰和計有功說,宋之問看上的是另一首詩《洛陽篇》。《洛陽篇》不知道是哪一首,或許是其集中的《明河篇》,詩中有句:洛陽城闕天中起,長河夜夜千門裡。

    五、劉希夷之死

    記載宋之問之死的,似乎還是元辛文房的《唐才子傳》 :

    劉希夷,字廷芝。潁川人。上元二年鄭益榜進士,時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詠,特善閨帷之作,詞情哀怨,多依古調,體勢與時不合,遂不為所重。

    辛文房接受了前人的記載,說劉希夷被宋之問所殺。但是辛文房說沈佺期也是“上元二年進士”。殺死一個同年中第的進士,恐怕沒有那麼容易脫身吧。

    《舊唐書》中說劉希夷為奸人所殺:

    時又有汝州人劉希夷,善為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為時所重,志行不修,為奸人所殺。

    總而言之,劉希夷的死,是不是宋之問所為,在唐朝時就有疑問。

    結束語

    宋之問這個人的名聲很差,他依附的張易之兄弟因為武則天的寵愛而氣焰囂張。唐玄宗當年受了不少委屈,因此對於張易之的黨羽也一點沒有客氣,登基不久就把宋之問賜死了。

    唐朝人說宋之問的死是“天報之也”,總之萬事都有因果。不過,他是不是因為劉希夷的事情遭到報應就不好說了。

    最後,附上這首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吧,看看這首引起爭議的詩歌本來面目:

  • 10 # 天香引

    據唐代劉肅《大唐新語》、韋絢《劉賓客嘉話錄》,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記載,宋之問僅僅因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兩句詩,殺死了自己的外甥劉希夷。劉希夷比宋之問還大五歲,但宋之問輩分大,是舅舅,兩人還是同一年中的進士。劉希夷少有才華,善彈琵琶,落拓不羈,詩以長篇歌行見長,文采方面不弱於宋之問。

    劉希夷,《唐書》無傳,因為他不是官宦又英年早逝。《唐才子傳》卻為他立傳:“希夷,字廷芝,潁川人。上元二年(675)鄭益榜進士,時年二十五,射策有文名。苦篇詠,特善閨帷之作,詞情哀怨,多依古調,體勢與時不合,遂不為重。”《全唐詩》存詩一卷35首,集前小序說:“劉希夷,一名庭芝,汝州人。少有文華,落魄不拘常格,後為人所害。希夷善為從軍、閨情詩,詞旨悲苦,未為人重。後孫昱撰《正聲集》,以希夷詩為集中之最,由是大為時所稱賞。”

    兩處文字大意相同,說劉希夷是河南人,少年就有文名,不僅能夠寫詩,策論也很犀利。詩的內容多為從軍和閨情,其實這是一種題材的兩個側面,男人從軍在外,女人閨閣思春。劉希夷這類詩寫得動人,也正因為詩寫得好,有人想剽竊,將他害死,演出了詩以累命的悲劇。

    劉希夷這首詩《全唐詩》題為《代悲白頭翁》,以白頭翁作比喻,表達思婦的傷春之情: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去飛來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落花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開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婉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如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詩歌敘述洛陽城內的一名女子,愛上一個翩翩少年,兩個人歌舞相從,情深意篤。可這少年期待建功立業、凌煙閣上題名,做著飛黃騰達的將軍夢,從軍征戰去了。洛陽女兒看到白頭翁,感慨歲月流逝、青春難駐,於是唱出了這支歌。作為詩人的劉希夷,他寫“代悲白頭翁”,替閨中少女說話。

    可惜那時沒有這麼好的傳播條件,劉希夷的詩“尚未發表”宋之問就看上這名句連連的詩篇,想據為己有,言談話語中讓劉希夷把詩的署名權讓於他。劉希夷與宋之問有甥舅關係,屬於晚輩,不好給宋之問難堪,就含糊其辭地應付著。

    詩是精神的稀有元素,常常是獨一無二的創造,詩人不願意自己的創作被他人佔有,一直沒有應承將名句歸於宋之問。宋之問是天后武則天身邊的人,周圍的宦官、衙役隨時可以驅使,在劉希夷經過一個廢園時,假造頹牆倒塌,讓人用土袋子將劉希夷壓死。當官的利用自己的權勢佔有他人的創作古已有之,今也不乏,但如宋之問這樣“殺人滅口”者也算達到了極端。劉希夷不願意出賣自己的靈魂,不願意出賣自己的原創詩句,犧牲了年輕的生命,精神產品的價值也真是無可估量。

    宋代以後有人懷疑此事,以劉、宋是否甥舅關係,進行考證,提出質疑。這是在“為賢者諱”“為名人諱”。人一有名好像就成了完人,其實人是複雜的、多面的。何況宋之問雖然有名,但非賢者。他諂媚武則天,也諂媚武則天的面首張易之、張昌宗。張易之、張昌宗是孔武粗人,宋之問替二張寫應制詩。宋之問出賣自己的創作,也想侵佔別人的創作,這是不拿精神產品當成價值的人。

    宋之問的創作不值錢,只是一些阿諛奉迎的應制詩;劉希夷的創作不同,它是凝聚了人生體驗的好詩名句。一個可以出賣自己精神、肉體的御用文人,偏偏遇上珍視自己原創價值的詩人劉希夷。人生觀念、價值觀念的衝突顯示出來,宋之問利用自己的權勢,將年輕柔弱的詩人謀害。

    從宋之問的為人、為詩來看,他謀害劉希夷在情理之中,至於是否甥舅關係,那些考證未免過於拘泥。古人講究倫理關係,親友間、師生間、同事間攀親論輩是普通的事,所謂甥舅關係不一定實指血緣之親,多少“沾親帶故”也常以親戚論輩稱呼。劉希夷未及30歲就夭亡,當是死於非命;宋之問身為內廷寵臣,找人謀害劉希夷也輕而易舉。此事不必過多拘泥於細節,從中觀察人性和詩性倒更有意義。宋之問為剽竊詩句,派人用土袋子把劉希夷給壓死,手段十分殘忍,行徑十分卑鄙。

    劉希夷為自己的名句好詩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原創作品是人的精神力量的實現,它的價值是難以估量的:自然科學方面的原創力可以改造客觀世界,創造出巨大的物質文明;人文科學方面的原創力可以改造人類自身,創造出巨大的精神文明。以詩而論,原創作品是“精神的稀有元素”,如鑽石折射出生活的色彩,如金子閃爍著精神的光芒,如玉石發出天籟般的聲音……詩歌的精神價值展示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巨大潛力,所以精闢的詩句才那樣為人喜愛。

  • 11 # 看經典品百味人生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是《孟子》中的一句名言,我深以為然。

      讀史書的時候,有時會發現一些語焉不詳的記載,有的甚至前後矛盾。如果你想探究真相,就需要把一些事件連貫起來,從中找出主線。古代與洛陽有關的“懸疑片”不少,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1 流傳千載的詩案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春暖花開時節,我腦海中最常浮現的一首詩,就是初唐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相傳,這首詩中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劉希夷的舅舅宋之問特別喜歡,想據為己有。劉希夷不同意,竟被宋之問殺人滅口。

      為了一首詩,舅舅就殘忍地殺害外甥,這也太沒人性了吧?千百年來,人們鄙視宋之問的為人,對劉希夷則充滿同情。

      蹊蹺的是,這樁詩案流傳雖廣,正史卻無明確記載。說宋之問害死劉希夷,只是“小說家言”,並無確鑿證據。

      果真如此,宋之問就太冤了。要知道,他比劉希夷的名氣大得多,也不一定是劉希夷的舅舅。

      《舊唐書》《唐才子傳》等記載,劉希夷是汝州人,生於公元651年前後,於公元675年考中進士。他“美姿容,好談笑,善彈琵琶,飲酒至數鬥不醉,落魄不拘常格”,是一個不羈的才子。

      因為常作“從軍閨情之詩”,且詞調哀苦,劉希夷並不為時人所重。公元680年,不滿30歲的他意外死亡,《舊唐書》稱其“志行不修,為奸人所殺”,但沒說奸人是誰。

      公元807年,唐人劉肅在筆記小說《大唐新語》中第一次提出,劉希夷作《代悲白頭翁》時,認為“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之句不祥,“乃更作一句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既而嘆曰:‘此句復似向讖(chèn)矣,然死生有命,豈復由此!’乃兩存之”。結果詩成不久,他就為奸人所殺,“或雲宋之問害之”。

      儘管只是“或雲”,語氣並不肯定,但從此以後,宋之問就被當成了殺害劉希夷的兇手。唐代韋絢更是在《劉賓客嘉話錄》中說,劉希夷寫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

      之後的《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全唐詩》等,基本上沿用了這種說法。

      根據《新唐書》記載,宋之問生於公元671年前後,比劉希夷小了20歲。劉希夷死時,他才十來歲,怎麼可能幹出殺人奪詩的事?還有一種推斷,說宋之問生於公元656年前後,只比劉希夷小5歲,但他是不是劉希夷的舅舅,史書並無記載。

      2 殺人奪詩本無憑

      既然傳說劉希夷是因詩喪命,那麼,這首《代悲白頭翁》到底有多好?先來看一看原詩吧: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惟有黃昏鳥雀悲。

      清初編撰《全唐詩》,將此詩歸在兩個人的名下:一是劉希夷,題為《代悲白頭翁》;一是宋之問,題為《有所思》。為何如此處理?詩後有標註:“或雲:‘宋之問害希夷,而以白首翁之篇為己作。’至今有載此篇在之問集中者。”

      也就是說,從唐代到清初,這首詩流傳了一千多年,但人們仍沒弄清楚它的“身世”。

      那麼,這是否說明宋之問奪了劉希夷的詩?不一定。因為在《全唐詩》中,張冠李戴的現象並不少見。相反,歷代不少學者認為,憑宋之問的名氣和才華,他根本沒必要鋌而走險,去奪當時“不為所重”的劉希夷的詩。

      《舊唐書》中記載,宋之問年少成名,“尤善五言詩,當時無能出其右者”。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登基,改唐為周。宋之問“偉儀貌,雄於辯”,深得女皇賞識。

      作為宮廷詩人,宋之問為人詬病的一點,就是寫了不少應制詩。然而,這並不能掩蓋他的才情。有一次,武則天遊幸龍門香山寺,命群臣賦詩,宋之問的《龍門應制》“文理兼美”,被公認為第一,並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

      《新唐書》中記載,當時,宋之問和沈佺期“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正是在“沈宋”之後,才有了“律詩”之名。

      這樣的宋之問,為何被視為殺人奪詩的兇手?很可能因為他品行不好。

      3 所謂“告密”疑點多

      關於宋之問的人品,其實是個類似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別的不說,僅殺人奪詩這一個莫須有的罪名,就足以將他釘在恥辱柱上了。

      何況,他還曾依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當時武則天年邁,政事多交給二張處理,連武承嗣、武三思這樣的權貴都要巴結他們,更別說宋之問、沈佺期、杜審言這些文人了。

      對宋之問名聲損害更大的,還有所謂“告密”一事。

      神龍政變後,唐中宗李顯復位,張易之兄弟被殺。宋之問等人作為二張的黨羽,被逐出京城,貶到外地。相傳宋之問到嶺南後不久,就偷偷逃了回來,藏在好友張仲之家裡。張仲之與駙馬都尉王同皎密謀,要除掉武三思,宋之問得知後讓侄子告發,結果張仲之全家被殺。

      這樣恩將仇報、賣友求榮的事,如果真是宋之問乾的,人們怎麼罵他都可以,但其中存在疑點,值得分析。

      比如,他是遇赦北歸,不是私自逃回洛陽的。

      神龍元年深秋,唐中宗大赦天下,對被貶的二張黨羽可“量輕重與遠官”。兩年後,沈佺期“承恩北歸”,後拜起居郎,兼修文館直學士。

      宋之問的情況與沈佺期差不多。他有《初承恩旨言放歸舟》詩,其中有“一朝承恩澤,萬里別荒陬(zōu)”之句,說明他也是遇赦回來的。途中,宋之問還作有《渡漢江》一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可見他回到洛陽的時間大約在神龍二年夏。

      就在這年春天,王同皎已因謀反罪在洛陽被殺,宋之問怎麼可能聽到他和張仲之的密謀?

      回到洛陽後,宋之問被選拔為修文館學士,並擔任考功員外郎,“引拔後進,多知名者”。唐睿宗繼位後,他因捲入政治鬥爭,被再次流放並賜死。

      宋之問和劉希夷都是“非正常死亡”,實在令人惋惜。關於他們的詩案,歷史沒有定論,是不是也該早日作個了結?

  • 12 # 俚言雜談

    這個歷史懸案,按照現在的話說,恐怕還涉及到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問題了。

    宋之問(約656年 - 約712年)是山西汾陽人,初唐著名詩人,只是其名聲不太好;再有,他的身體似乎也欠佳,要不然,怎麼解釋他長年口臭呢?顯然,他的消化系統有問題。

    據說,因為無法忍受他的口臭,一代女皇武則天,不得不把他轟出宮去。雖然如此,宋之問還是頗有詩名的。特別是,他的那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更是千古絕唱。

    可是,因為這一句詩,也引發了一場聳人聽聞的筆墨官司。據後人記載,這句詩不但是剽竊,還很可能涉及到一單謀詩害命的奇事。說到這裡,就要談談劉希夷了。

    劉希夷 (約651年-約680年)是 河南省汝州人,是與宋之問同時代的詩人。據說,劉希夷還是宋之問的外甥(此說法存疑)。從生卒年月看,劉希夷只活了30歲。究其死因,竟然可能與宋之問有關。

    《全唐詩》中收錄劉希夷的詩作不多,其中最著名的一首就是《代悲白頭翁》,全詩較長,其前半部為: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再看看《全唐詩》收錄的宋之問的《有所思》的前半部分: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幽閨女兒惜顏色, 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 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兩首詩的唯一的差別在於第二聯。劉希夷沿用了洛陽二字,而宋之問使用的是幽閨二字。我比較愚鈍,感覺宋之問佔優。可見,宋之問潤色劉希夷的原詩,並佔為己有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最早懷疑宋之問的,是唐代的筆記《大唐新語》,其中說:

    劉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不為所重......乃更作一句雲: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詩成未周,為奸所殺。或雲宋之問害之。

    一個或字,其實難以給宋之問定罪。不過,更有《劉賓客嘉話錄》描述了兩人爭奪此詩的智慧財產權的過程的細節:

    劉希夷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舅宋之問苦愛此兩句,懇乞,許而不與。之問怒,以土袋壓殺之。宋生不得其死,天報之也。

    從人品不好到殺人奪詩,似乎其證據鏈條很完備。我就想問一句,為了一句詩而殺人,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並且,宋之問是不是劉希夷的舅舅,還很難說呢。

    我覺得,所謂人品不好與殺人奪詩是相互印證的,其中,或許有後人故意詆譭之嫌。與此相類似的事情並不少見,比如,三寸釘武大郎的真實原型,不就是一條彪形大漢嗎?

    另外的理由是,《全唐詩》的收錄,並不保證完全沒有疏漏。假設存在張冠李戴的情況呢?另外,古人也只是懷疑而已,而我們今人,並沒有掌握把這個奇案坐實的新的證據呀。

    疑罪從無,也許是不得已的辦法。不過,現在看來,也可能是最好的選擇了。

  • 13 # 史道驛站x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對於這句詩我們隨口拈來,但我們知道這到底是誰寫的嗎?有人說是是宋之問,也有人說是劉希夷,還有人說是劉希夷寫的,後來被宋之問佔有了,並且因為這句詩,宋之問把劉希夷給殺了,事實果真如此嗎?對於這個問題後人一直爭論不休,始終沒有找到唯一的答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

    1、關係

    不少人認為劉希夷是宋之問的外甥,對於這個關係,我查閱了很多資料,沒有找到充分的證據,證明劉希夷就是宋之問的外甥。宋之問是虢州弘農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靈寶人。劉希夷是汝州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汝州市人。同屬河南地界,是親戚也不奇怪。但沒有資料說,劉希夷的母親是宋之問的姐姐,而且這個姐姐至少要比宋之問大20多歲。在這裡我們姑且認可,宋之問就是劉希夷的舅舅。

    2、年齡

    宋之問出生於約656,劉希夷出生於約651年。對於他們的出生年份,大家請注意,很多史料介紹上都有一個字‘’約‘’,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大概,差不多就是這個時候,不能確定。這樣的說法,我們完全可以理解為,宋之問和劉希夷的年齡是後人推斷的。從這個推斷結果來看,劉希夷比宋之問大5歲,也就是說外甥比舅舅大5歲,這當然也是正常的事情,何況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也沒有計劃生育一說。

    3、經歷

    宋之問是初唐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也有不少人認可他是五律的始祖,五律詩寫得精妙絕倫,才華橫溢。上元二年(675)中進士,深得武則天的賞識,歷任洛州參軍,681年同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一起,出任崇文館學士。

    劉希夷也是唐初詩人,很多史料介紹,他也是上元二年(675年)的進士,他的詩以歌行見長,詞藻華麗,多有感傷。

    這樣說來,劉希夷和宋之問是同年的進士,675年,劉希夷25歲,宋之問20歲。但對於劉希夷中進士之後,被朝廷授予什麼官職,無法考究,我想他應該是有個一官半職的。

    劉希夷的作品不是很多,名氣也遠遠比不上宋之問,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是哪一年寫成的,真還沒有人能說清楚。因為他在680年就去世了,年僅30歲,一生實在短暫。《舊唐書》本傳曰:“善為從軍閨情之詩,詞調哀苦,為時所重。志行不修,為奸人所殺”。如果這個可以作為劉希夷死因的證據,那我們可以認為他是被人殺害而死的,兇手是誰,《舊唐書》並沒有說是宋之問,宋之問頂多是個嫌疑犯,那為什麼後人會把矛頭直指宋之問呢?

    這就不得不說文字的魅力和宋之問的為人。關於劉希夷的死因最早記錄於唐人筆記《大唐新語》及《劉賓客嘉話錄》。《大唐新語》裡說:劉希夷是宋之問的外甥,因寫的《代悲白頭翁》裡有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舅舅宋之問看後,非常喜歡,於是就要外甥劉希夷把詩讓給他,劉希夷不同意。宋之問為了霸佔這首詩,硬是用土袋把外甥劉希夷壓死了。有此一說,後來很多詩壇大佬,都拿來說事,長此以往,宋之問也就成了殺害劉希夷的元兇。

    我查閱資料後,卻實在對這一說法不敢苟同,無論從時間、情理、法理上來說,都不靠譜。從時間上說,劉希夷和宋之問的生卒時間都沒有定論,只是推斷和想當然。有資料說,宋之問在天授元年(690年)做崇文館學士時,才20歲,這麼說,劉希夷在680年去世時,宋之問不過十歲,十歲的宋之問怎麼會弄死30歲的劉希夷呢?這是一個大大的疑問,反正我不信。

    劉希夷之死繫結宋之問,我覺得是後人強加的,理由只有一個,宋之問的人品太差,宋之問有才,而且英俊瀟灑,但他心術不正,一心想效仿張宗昌、張易之兄弟爬上武則天的龍床,為此寫了不少諂媚的情書給武則天,武則天賞識他的才,卻因為宋之問有口臭的毛病,沒能得到武則天的寵幸。於是宋之問百般討好張氏兄弟,為後人不齒。神龍政變後,一再被貶,最後被唐玄宗賜死。正因為這個原因,後人把劉希夷的死歸罪與宋之問,編造了一個奪詩殺人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 14 # 假政經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暮憑欄,無限,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我想,到了這種境界。迷以不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都說買車容易養車難,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