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流觴淺酌月
-
2 # 少年阿斌的觀影日記
很多人都認為“少能看老”,但這實際上是存在許多問題的。人之初,性本善,在人幼年時,內心就像一張白紙,不懂勾心鬥角,金錢權利。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許多影響,尤其是父母親人。記得當年有一個廣告,一對年輕夫婦嫌棄自己的老母,將她一個人安排到一個小桌子上吃飯,這時這對父母的五六歲的兒子突然來了一句“以後我也這樣對你們”。
-
3 # 山寨李逍遙
每個時間段的人所經歷的環境和境遇都會導致一個人做了過激的事情,就像現在的激情犯罪一樣,上一秒還是個人人誇讚顧家的好男人,下一秒可能就成了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改變一個人的是那些無法發洩和內心深處的改變。作為孔融,因為是古人,光看記載真的無法斷定些什麼,畢竟你感覺鏡頭下的東西真的是真實的麼?
-
4 # 陶短房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親自宣佈的孔融罪狀究竟是什麼:
“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之採其虛名,失於核實,見融浮豔,好作變異,眩其誑詐,不復察其亂俗也。此州人說平原禰衡受傳融論,以為父母與人無親,譬若缶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饑饉,而父不肖,寧贍活餘人。融違天反道,敗倫亂理,雖肆市朝,猶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諸軍將軍將校掾屬,皆使聞見”(《三國志.魏志.崔琰傳》,裴松之注引東晉孫盛《魏氏春秋》)
《後漢書.孔融傳》則說,曹操本就憎惡孔融,郗慮又加以慫恿,於是讓自己的幕僚路粹出面上奏漢獻帝,彈劾孔融以下大罪: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與孫權使語,謗訕朝廷。又融為九列,不遵朝儀,禿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與白衣禰衡跌蕩放言,雲“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既而與衡更相讚揚。衡謂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顏回復生。”大逆不道,宜極重誅”。
概括路粹版孔融罪狀總共五條:“有野心想當皇帝”、“和孫權一起胡言亂語”、“在朝做官不成體統”、"不孝“、”結交狐朋狗友“,這五條中的四條要麼捕風捉影,要麼牽強附會,大約曹操也覺得很難藉此發作,唯獨”不孝“一條孔融白紙黑字寫得明明白白,而且很多人都讀過,而漢朝號稱”以孝制天下“,選拔人才的正途是”舉孝廉“,所有皇帝的諡號都要在前面加一個”孝“字,拿”孝“做文章別人縱使不滿也無話可說。
孔融說父母生孩子是情慾爆發的結果,並不是主觀上要對子女有恩,主張荒年時如果父母為人不好,子女不妨先救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這些都是對人倫、道德的一些個人探討,不一定都對,但也不失為一家之見,他這番講話也並未反對“孝”,或者主張“不孝”。曹操自己在“求賢令”中也曾說“舉賢不避細故”,主張不要對人才求全責備,之所以在孔融問題上小題大做,甚至不惜置其全家於死地,說到底是對孔融屢屢在政治上和他唱反調、明顯表露出對漢室的忠誠和對他意圖建立專權的批評(談不上反對,真反對就不做這個官了)感到芒刺在背,希望借嚴厲處分孔融這個名人立威,震懾其他潛在反對者,如此而已。正因為牽強附會,小題大做,他的世子曹丕都覺得不妥,但又不便公開立異,就千方百計蒐集孔融遺作,還在曹操死後釋放並平反了唯一在孔融被處死後公開哭泣的脂習,曹丕留下的文字不多,卻能找到好幾處公開讚揚孔融的文字,今天我們還能讀到孔融一些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和曹丕的保留態度有關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曹操對孔融“不孝”的指控是吹毛求疵和借題發揮,而用如此嚴刑峻法懲罰孔融所謂的“不孝”,更是一種蠻橫殘暴的做法。
順便說,孔融文章雖好,政治能力和頭腦卻差到極點,陳煒在他兒時那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實在是恰如其分的評價。
-
5 # 趣聞公社
孔融這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不合群,侍才傲物,目中無人根本沒有把自己的老闆(曹操)放在眼裡。比如曹操征討烏桓時,他譏諷曹此舉是大炮打蚊子。 做為老闆,曹操的政策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想你孔融處處和我作對,我雖有愛才之心怎能讓一個不肯依附我的來羞辱我,難道你忘了我的座佑名“寧肯我負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負我”嗎?
孔融為代表的東漢士大夫階層,卻非常反對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他們認為曹操是二層,是做了對於漢朝不利的事兒,甚至他們直接就認為曹操是在篡位,所以對曹操的政策大加鞭撻 孔融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公知 主宰著整個天下的輿論風向,影響力無與倫比 他與曹操作對 影響力無與倫比曹操就什麼事兒也辦不成
孔融讓梨卻不讓操,終被殺。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殺一儆百 這才是曹操殺孔融的主要原因。
-
6 # 筆不意馳
個人推測,純屬娛樂。
每提起曹操,就會想起電視上講曹操的用人選官方法。他前面漢朝的用人制度,主要是地方推舉人才,這個制度有弊端,就是地方勢力宗族會互相推薦,最後只是有利於地方宗族勢力,而國家受損。曹操在這個基礎上給自己多加了一個權利,就是則人而用的權利,直接削弱了地方宗族勢力的影響,想必地方宗族勢力也是頗有微詞,後來司馬昭篡位時恢復了從前的制度,地方才會支援他的。
孔融讓梨,的確是值得表揚的一個好事情,但是用來記錄在書籍當中供人學習,就有點小題大做了。能讓一個四歲小孩登上史書,想必孩子家裡也不是泛泛之輩,家裡人的做法和前兩年的“五道槓”也沒什麼區別,往孩子名聲上耍漆而已。據說孔融長大後開始不尊重女性,說過一些於母不敬的話,在當時那個社會里是不是個案,我沒考證過。而當他所在的這個家族開始公開反對曹操的制度,而曹操也需要一個個案來殺雞儆猴時,名聲遠揚的壞處就體現出來了,人要為說過的話負責,家族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殺你殺誰?
-
7 # 蕭武
孔融被殺有多個層面的原因,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至於孝順與否,只是找個藉口而已,並不重要。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說的就是他這種情況。
首先是孔融出身世家大族,在東漢這種世家首先是指有經學傳統的家族,而不是說世代為官就算是世家了。孔融是孔子後裔,又少年成名,早早得到楊修的父親楊彪的品題,所以早早就名滿海內了。
曹操雖然出身官宦家庭,父親曹嵩曾任太尉,但曹嵩是中常侍曹騰的養子,所以在當時人眼裡,曹操雖然出身高官家庭,但是世家大族仍然是看不起他的,把他視為政治暴發戶出身。這也就是所謂的曹操身負世俗之譏的意思。
曹操早期還未剪滅群雄的時候,對世家大族和清流總體上還是比較容忍的,一方面是因為他還要收買人心,不能殺孔融這種海內名士,甚至連清流禰衡對他的百般刺譏也只能容忍,最後把他送給劉表,讓劉表去收拾,他自己也不願意動手。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曹操在當時諸侯爭霸的戰爭中該沒有取得絕對優勢,他控制區域內的世家大族仍然在觀網風向,對他還沒有完全心服口服,所以他不但對孔融這種士族領袖加以容忍,而且必須遵禮有加。
孔融在當時名氣大到了什麼程度呢?董卓專政的時候,他就經常嘲諷董卓,但董卓也沒有對孔融下殺手,而是把他派去擔任北海相,北海當時黃巾軍仍然比較猖獗,董卓這就是想投之死地,借刀殺人,也不肯自己動手。因為他同樣需要籠絡世家大族。
孔融擔任北海相之後,雖然也做了很多努力,但他顯然不是經濟之才,所以黃巾軍打過來的時候,他也打不過,很快就被包圍了。他沒有能力解圍,只能派手下的太史慈向附近的劉備求援。而劉備得到孔融的求援訊息後,第一反應是非常高興的說,孔融居然知道我劉備?!
孔融和曹操的另一個區別是,孔融雖然有很多奇談怪論乃至歪理邪說,但他大體上仍然是一個儒家信徒,而曹操身上來的更多的則是法家。雖然曹操也懂儒家,但基本上是外儒而內法,在為人處事的方式上更接近法家。
曹操也把孔融視為並沒有什麼實際能力的清談名士而已,表面上尊重,實際上是看不起的。這個劉備後來攻佔益州之後對待許靖的態度其實也是一樣的,即便是看不起,也仍然要待以高官厚祿。但孔融並不知趣,反而經常當面讓曹操難堪。
孔融和曹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區別是,曹操把漢獻帝迎奉許都之後,雖然孔融也在曹操控制下的漢朝朝廷做官,但孔融自視為漢朝的臣子,而不是曹操的部屬。尤其是曹操越來越把漢朝朝廷不放在眼裡之後,孔融對他也越來越不滿。
變化發生在曹操徹底消滅袁紹勢力之後。袁紹在當時其實是最得世家大族信任的勢力,即便是有些人在曹操的勢力範圍內生活乃至做官,他們內心也仍然把袁紹視為更能代表士族利益的政治勢力。所以,當袁紹還在的時候,曹操對這些人都還是容忍的,而當袁紹也被消滅之後,曹操成為最大的政治集團,當然也就無需再繼續容忍這些人了。
因此,羅織罪名殺孔融對曹操本身來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政治行為,意味著他對世家大族的態度的完全變化,這時候世家大族要麼像其他的所謂海內名士如王朗,華歆等人一樣,明確的倒向曹操,要麼就只能被曹操清理出去。殺孔融就是要這些人表態。
比如司馬懿,曹操其實早就已經派人請他出仕了,但他還是在觀網風向,“不欲屈節曹氏”,而當袁紹唄消滅之後,曹操再次徵辟,他馬上就出仕了。這也可以說明,司馬懿在這之前也認為曹操並沒有必勝的把握,袁紹還是有機會翻盤,所以仍然在觀望成敗一直到袁紹已死,袁紹勢力被消滅,他才終於決定出仕曹操。
-
8 # 史學達人
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孔子的儒家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教育人民要孝道。曹操之所以,給孔融按一個不孝的罪名,來把他殺害,其實就是為了噁心孔融。
不是你的老祖宗孔子一直強調孝道嗎,你看你的後代就出了一個不孝子。這就是曹操殺孔融的初心。
那麼曹操既然說孔融不孝,又以不孝的罪名,把孔融給殺害的。那麼他是找的什麼樣的具體事件,把孔融給殺害的呢?
說實話曹操就是用的文字獄,把孔融給殺掉的。因為孔融是個文人,他不免日常會寫一些東西。曹操就在他寫的東西里,找到了這麼一句話。大致就是,孔融說過,父親和母親生孩子,完全是因為圖一時的爽快。生孩子只不過是爽快的後果而已。所以,孩子生下來,沒必要孝敬父母。
這句話在現在看起來,都有點大逆不道。所以,曹操抓住孔融的這句話。就說孔融大不孝,把孔融一家老小給滅了族。
可是,問題又來了,曹操為何要滅孔融的族呢?
因為兩個人的政見不合,一開始,曹操和孔融一起服侍漢獻帝。他們都是漢臣,所以孔融和曹操相處的還是很好的。
兩個人輔佐曹操的時候,孔融為曹操推薦過很多人才。
但是,隨著曹操勢力越來越大,追隨他的人才越來越多。曹操就開始膨脹起來了,漸漸地,他就有了不把漢獻帝放在眼裡的態度。
對於曹操這種目中無主的態度,孔融很是看不起。所以,他就寫文章,大罵曹操是奸臣,有不二之心。
要知道當時孔融是天下名仕,有很大的號召力。他這一罵曹操,曹操豈不是被弄的世人皆知,自己就是個奸雄了嗎?
那時候曹操正好要去討伐劉表,他不能落個不好的名聲。
所以,只好讓孔融閉嘴了。
孔融的嘴可不是那麼好閉的。若是想讓他閉嘴,也只有一種辦法,那就是把他給殺掉。
但是,殺掉孔融必須要有理由呀。
為了噁心孔融,他就找了一個孔融不孝的罪名,把孔融給殺了。
據說,曹操派人去抓孔融的兒女的時候,他那幾歲的兒子和女兒正在下棋。
鄰居告訴他們,你們趕緊跑吧,曹操派人來抓你們了。
這時候孔融的孩子還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下棋,並且說的,覆巢之下,豈有安卵?隨後他們被抓走,一起殺了頭。
孔融怎麼可能會不孝,他說那樣的話,估計也是發發牢騷,媽媽娘。沒成想就是自己說過的話被曹操給用上了,然後無緣無故的丟了性命。
-
9 # 阿斗不傻
貌似有個陳姓長輩在孔融年幼時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一般被說這句話,結局都不好,傷仲永典故大家耳熟能詳,放在此處說孔融也恰如其分。至於曹操為何殺孔融,歸根結底還是孔融不和他胃口,不聽他話,階級不同。
殺他不過是借題發揮,殺雞儆猴,最終是政治鬥爭延續,這鬥爭,和孔融言行無關,和孔融出生背景和身份影響力有關。至於這樣的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中國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
那麼孔融被殺其實不過是幾件事微導火索,最後老曹找理由殺他而已。
第一件事:抓孔融以前言論做文章,指責他意圖謀反。“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見王室不靜,而招合徒眾,欲規不軌,雲“我大聖之後,而見滅於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
卯金刀是劉,何必卯金刀,就是何必姓劉做皇帝,這話,誰都做得,但誰也不會說,曹操不正在做嗎?各地諸侯也做,但誰說了?袁術說了,最後死了。你個小小北海太守,居然說這樣話,問題就嚴重了。可這話真有其事嗎?也許莫須有或者被篡改也說不定,因為找證據的是曹操的人郗慮。
第二件事:孔融禰衡互相吹捧,口出大逆不道之言。漢朝是以孝治天下朝代,孝順大過天,孝文帝,孝武帝,每個皇帝前面都有孝字,而孔融居然說:“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公然說親情孝順不過情慾附帶品,而成品就是孩子。這話在現在來說都是不道德的,何況以孝治國的漢代。
第三件事:和孫權暗通款曲。第四件事:結交狐朋狗友比如禰衡。貌似主要的就這麼多,至於其他所謂舉止放蕩,為人輕浮啊,那就是常態啊。所謂魏晉風骨就如此啊,以輕狂放蕩,行事荒唐為榮,而這被扭曲榮耀根源不過是讓文人閉嘴。
這個閉嘴才是問題關鍵。嘴巴是好東西,所以西方一直強調言論自由。這就是孔融被殺根本,那就是嘴太大,話太多。而他又是當時有名望的”名士“有著一群鐵粉,那就破壞力更大。
孔融一開始還和曹操關係不錯,只是曹操後來越來越不守規矩,越來越不尊重漢獻帝他們的矛盾才出現。孔融被殺時間也有研究,孔融死於208年9月,那時候也是赤壁之戰關鍵時刻,208年七月曹軍南下,荊州投降,208年9月曹軍兵臨新野,之後就是拉鋸戰。而孔融什麼時候死的,明確記載是208年9月26日。也就是曹操在新野準備和孫劉聯軍決戰前。那這事情,就可看出,是曹操為內部穩定,而做的殺雞儆猴之舉。
殺孔融這雞讓所有反對派都看看反對下場,最後安心決戰,這就是曹操心思。而曹操必殺孔融根本原因,除了他是所謂漢皇忠臣外,還有就是他是名士,言論影響太大,最後就是他的階級。士族出生,而且還是很有名望計程車族。
曹魏政權建立基礎,從來不是士族,而是寒門庶族和部分士族結合,所謂階級問題也是孔融死因。後來曹丕給孔融平反,當然不是良心發現,而是因為他需要得到士族支援,名正言順代漢禪讓。沒那麼高尚,不過利益驅使而已。
這裡說點其他的:曹操赤壁之戰後,一直無心軍事,就算打仗也是打不久就回根據地,根本原因就是內部不穩,而這不穩根源就是如孔融一樣豪門士族勢力搞鬼。而這一切根源,又是所向披靡的曹操,居然在赤壁大敗而回。
這當然讓反對派們露頭啊,至於問題所言的,孔融是否不孝,這個問題你要問他媽,我真的不知如何評價!按照言論還有小時候孔融讓梨故事看,這老小子應該是不肖子,孔融讓梨可不是單純孩子的心思而是小聰明而已,哥哥會給小梨子你嗎?所以結果就是他最後吃的都是大梨子。
而以小聰明為榮的孔融,就這樣在小聰明中滅亡自己,因為不懂政治,不懂規矩,或者說,懂還是故意如此,也也算死得其所。 -
10 # 槓精大叔
孔子曰,以孝侍君則忠。孔融不忠君,自然是被不孝罪名殺死滅門啦。是孔子為子孫的滅門做了理論準備。自作孽,不可活。
-
11 # 積薄為厚
亦不知極,讓梨哥哥吃了大的會心安嗎?旁觀者對哥哥會怎麼看呢?孔融為孔子嫡孫,我敬重其祖先的智慧,而點到為止,不講難聽的話了,
-
12 # 牛魔王的回憶
“孔融讓梨”指他小時候就知道把大梨讓給哥哥吃的故事,教育小孩要懂得遵守公序良德。讓梨的孔融因為不孝被殺,這件事分兩方面說。
內因:讓梨就一定會成為聖人嗎?不是。孔融讓梨並不一定就說明了小孔融就一定會成長為一個溫良恭謙、德才兼備的人。
心理學家做過實驗,證明小孩子知道怎麼取悅大人。小孔融可能想選大蘋果的,但他懂得選小的更能贏得大人的歡心,從而違背自己原意選了小蘋果,少吃一口,無論是兄長還是父母都更加青睞他。讓梨,更可能是一種人心惟危的偽裝。也恰好證明了長大後的孔融以聖人之後自居,狂妄自大,處處出言不遜,口言無忌。最終落下把柄,被曹操所殺。
外因:不孝被殺,是曹操看不慣他裝逼,找個汙名陷害孔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孔融堅持漢室正統,鄙視曹操的宦官老爹出身和唯我獨尊的奸相作風。老是諷刺頂撞他。多次得罪曹操。
孔融為政能力差,又趨炎附勢。平日裡故作驚人之語。公然宣稱孩子是父親宣淫的附屬品,母親只是孩子的容器而已,等大逆不道的話。被人舉報。曹操抓住了他的這個把柄,坐實了他不孝的罪名。也剛好拿他開刀,殺一儆百,鞏固自己的地位。這樣一班沒軟用的漢臣就不敢唧唧歪歪了。
以不孝入罪。曹操把孔融釘在歷史恥辱柱上,徹底抹殺了孔融家族非議翻身的機會。打擊了以正統自居的漢室江山。為後續曹家稱魏打下了個小小的伏筆。
-
13 # 紅莎草1
為啥曹操要殺孔融?因為孔融的確觸犯了漢朝普遍認可的道德底線孝道,漢朝官員實行推舉制度。地方士紳和官員有推舉秀才和孝廉的責任,秀才和孝廉是國家官員的來源。以孝道治國的漢朝,反對孝道是絕對的大逆不道,孔融公然鼓吹父母無恩於子女,子女沒必要報恩父母,這顯然是找死的節奏。
-
14 # 依與夢
孔融和禰衡這兩個互相推薦的好朋友,是典型的品德才能與名聲不符的例子。
真實的孔融個人品德特爛,個人能力也特爛,推薦的人也特爛。不孝言論還只是一點,他錯的地方多了去了。
首先能力不行,治理的地方,治理的一個比一個爛,最後都是跑路的結局。
接著嘴臭,曹操收留了他,他還隔三差五找幫人罵曹操一頓,凸現自己的清高。
最噁心的是,這傢伙做人沒底線,虛偽至極。別人來打他,武將請他蹬城鼓舞士氣,他抱本書在那裡看,不去,有失君子之風;打到城下了,將領請他蹬城鼓舞士氣,他抱本書,頭也不抬,還是一句不去,有失君子之風,君子當臨危不亂;城快破了,將領再請他鼓舞士氣,帶頭死守或棄城出逃儲存實力,他抱本書,罵了將領一頓,表示不去前線死守,也不出逃,君子當臨危不亂,然後繼續低頭看書,滿心無語的將領剛告辭,他就打扮成農民溜了。。。。。。
-
15 # 法律之內
簡單說,孔融是否不孝被殺其實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當下的環境,需要讓梨的精神,恰巧孔融幹過這個事罷了。
這是一個道德宣傳,不是終身評價。
這就像很多貪官貪了幾億幾千萬,被媒體塑造成反面典型,無惡不作的惡棍形象一樣,你敢說這些貪官沒做過實事麼?很多貪官都曾經為地方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那是不可磨滅的,但沒人提及,為什麼?
因為時代需要的是反面的貪官形象,所以評價就是如此。
對待這種故事,除非你是學者,否則不要深究,對普通人來說,汲取這種精神美德足以。
人皆有是非對錯,皆有功過得失,評價一個人的一生其實是很綜合的,但人性的一個側面卻是很好評價的,也很好宣傳,有利於時代,僅此而已。
所以,別糾結孔融怎麼死,多糾結孔融為什麼讓梨,社會會越來越美好。
-
16 # 江洲長沙說
孔融讓梨的孔融是一個人越活越糊塗的範例。按理說,孔融這樣乖巧的孩子,順利成長為一代賢達是符合邏輯的,但是歷史就是如此弄人,終以“不孝”之名為曹操所殺。
東漢末年是群雄蜂擁而至的大時代,需要的是大開大合的英雄氣度。透過閱讀《三國演義》,包括懷古的詩詞歌賦,我們都能體會到那種橫槊賦詩驚濤拍岸的雄渾氣息。袁紹袁術之心胸狹隘,呂布之首鼠兩端,關羽之英雄氣短,諸葛亮之氣度非凡。相形之下,孔融讓梨的格局還是太小,沒有脫出扭捏作態的血緣關係,遠遜於桃園結義這樣與天下休慼的史詩情懷。
曹操應該是痛恨欺世盜名的三國古惑仔。有文治有武功,有文采,還有幽默感和良好的心態。割發代首,望梅止渴,義結關羽,不怕他哭只怕他笑,不稱帝,何其汪洋恣肆的人生!孔融這樣的名士,活在祖蔭之下,徒有清高的虛名,平時呈口舌之快,賣弄一點小聰明的下屬,曹操簡直是想殺都殺不完啊。
-
17 # 紅色星河
這是一段悲慘、血腥的歷史,發生在漢末三國亂世。
孔融一家人都具有不畏強權、捨身取義、忠誠守信的秦漢風骨。孔融人品高潔,剛正不阿,忠於漢室,不懼身死,不僅不能為曹操所用,還強烈反對曹操封侯稱公稱王以逐漸篡漢的企圖,因而得罪了強權曹操。遭到曹操的嫉恨,被找藉口予以殺害。
自小聰慧的孔融,難道不知道拍曹操馬屁可以換取榮華富貴?難道不懂得向強權奴顏卑膝可以活命?並非不懂,是不願意而已,孔融有自己的做人底線,哪怕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孔融遭到曹操親信的誣陷,被羅織以“不孝”罪名而遭到處死。這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強權政治,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死後還要摸黑他。
當時曹操連孔融的一對小兒女都不放過,全部予以殺害,其中女孩只有九歲,男孩只有八歲。若是僅僅因為孔融“不孝”,又何至於殺害這兩個小孩?可見曹操對於孔融仇恨之深。
孔融出生於公元153年,年紀輕輕就成了東漢時期的一代大儒,著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才華橫溢,人品高潔,名滿天下。其散文鋒利簡潔,六言詩雋永深刻,是當時年輕一輩的人生偶像,在士人中影響巨大,其一言一行,都對時局構成重大影響。
孔融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文、表檄、教令等洋洋灑灑,深切時弊,甚至深得曹丕的喜愛與推崇。
公元183年,二十歲的孔融應朝廷徵召擔任司徒掾屬,暗中察訪不法之徒,準備予以檢舉彈劾。當時宦官集團受到皇帝寵信而弄權,而孔融準備彈劾的基本都是這些宦官的親屬。孔融的舉動嚇壞了朝中尚書,其檢舉文書被扣押,孔融向尚書義正言辭地陳述宦官親屬的罪惡,毫不隱晦。
公元184年,何皇后同父異母的兄長何進擔任大將軍,徵辟孔融為大將軍掾屬,又舉其為高第,遷任侍御史。不久,因鄙視膽小怕事的上司御史中丞趙舍,孔融託病歸家。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何皇后之子、十五歲的劉辯繼位稱帝。何皇后成為何太后,在大將軍何進輔佐下掌握朝廷大權。二十六歲的孔融被朝廷徵召為司空掾屬,授為北中軍候。三天後,轉任虎賁中郎將。
恰在此時,一直意圖除掉宦官集團以肅清朝政的大將軍何進,在進宮途中卻突然被宦官集團伏擊殺害,幷州牧董卓率兵進入都城洛陽,剷除宦官勢力,趁機掌權,在施行一陣子善政後,逐漸撕下賢達開明的面具 ,開始胡作非為,禍亂朝政,期間廢黜並殺害何太后及漢少帝劉辯,改立劉辯同父異母的弟弟、年僅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繼任皇帝。
孔融則與董卓當朝爭辯,反對其專權。董卓憤恨不已,將孔融明升暗降轉任議郎;接著將孔融調往黃巾軍肆虐的北海為相,意圖藉助黃巾軍的力量除掉孔融。在北海期間,孔融愛護百姓,重視教育,舉薦賢良,頗有政聲。
得知黃巾軍即將攻打北海城(今山東濰坊),孔融派太史慈前往青州平原城向時任平原相的劉備求救。劉備那個時候治理平原縣勤施善政,撫養生息,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擁戴。劉備見到太史慈後,很是驚訝,道:“哎呀,大名鼎鼎的孔北海居然知道天下還有我劉備啊!”
結果在黃巾軍猛烈攻城、孔融命懸一線時,被劉備率兵所救,並且劉備還幫助他趕走了黃巾軍,自此兩人結下深厚的友誼。
這個時期,各地郡守、刺史、州牧組建了以袁紹為統帥的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節節敗退的董卓,裹挾著漢獻帝劉協,逃離洛陽,跑至長安。臨行前,董卓將洛陽洗劫一空,並放火焚燬了洛陽城。
公元192年,兗州刺史劉岱戰死於黃巾軍之手。在袁紹的支援下,陳宮、張邈勸說好友濟北相鮑信,將兗州交給曹操掌管。曹操由此實力大增,躊躇滿志,意氣風發,開始了對兗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血腥統治。
同年,董卓被王允、呂布聯手殺掉,接著董卓部將李傕、郭祀等率兵回攻長安,呂布逃走,王允自殺,漢帝劉協淪落於李傕、郭祀之手。李傕、郭祀則挾天子以號令諸侯。
公元193年,陳宮張邈的好友、名士邊讓,因不服從曹操的徵召,其全族三百餘口被曹操屠殺,其他好友也接連被曹操殺害,這引起了陳宮、張邈的憤恨。
此時關東聯軍發生了分裂,一派以袁術為主,追隨者有幽州公孫瓚、徐州牧陶謙等,另一派依然以袁紹為統帥,追隨者有兗州曹操、益州劉璋、荊州劉表等。
公元194年,以兗州為大本營的曹操率領十多萬大軍向東攻打徐州牧陶謙,沿途大規模屠城,不分男女老幼雞犬無餘,屍積如山,泗水為之不流。孔融、劉備則分別帶領三千多兵去救援徐州、抵抗曹軍的攻擊。
陳宮張邈等人被曹操的暴行進一步激怒,於是趁曹操在徐州作戰期間,迎接呂布入主兗州,驅除曹操留守勢力。曹操後院起火,被迫從徐州撤兵,回救兗州。徐州牧陶謙則交給劉備四千丹楊兵,表封其為豫州刺史,讓其駐紮在小沛。
公元195年,陶謙病重,他認為只有劉備才能保全徐州百姓,臨終時委託別駕從事糜芳、典農校尉陳登把徐州交託給劉備。
孔融與糜芳、陳登一起前往小沛,極力勸說劉備接受陶謙接管徐州的遺託。劉備掌管徐州後,為了徐州免於遭到曹操的再次進攻,帶領徐州脫離袁術陣營,改與曹操、袁紹建立了聯盟關係。
回救兗州的曹操,多次被呂布擊敗,陷入窮途末路,在袁紹的大力援助支援下,重新崛起。歷經一年多大大小小的戰鬥,最終驅走呂布、陳宮,奪回兗州。
公元196年,曹操聽從毛玠的建議,迎接已經自長安逃至洛陽的漢帝劉協,遷都許昌。許昌成為了全國的政治中心,吸引了天下大批人才投奔,曹操實力得以進一步大幅度增強。曹操還利用與劉備的聯盟關係,藉助漢帝的詔令,把孔融、陳登、陳群等劉備的朋友從劉備身邊一一調離,先後調到外地擔任郡守、刺史,其中把孔融升任青州刺史,既削弱了劉備的力量,又為自己拉攏人心,企圖將孔融等人收歸己用。
但是,孔融鄙視曹操的人品,對曹操濫殺無辜、屠城屠俘、凌駕於漢帝劉協之上非常不滿;並且,孔融警惕性特別強,很早就看出了曹操企圖代漢的野心。孔融後來被調到許都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開始變著法子譏諷、嘲弄曹操,多次違背曹操的意願,甚至公然成功營救擁漢派的代表人物――漢末重臣楊彪(楊修之父)。
公元199年初,劉備與曹操聯手擊滅呂布、奪回徐州,隨即進入漢帝劉協所在的許都;在曹營期間,目睹曹操做事冷酷無情、對人殘忍好殺、對漢帝劉協飛揚跋扈,劉備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趕緊於次年春,以阻截袁術為名,帶著關羽、張飛匆忙逃離步步驚心的虎穴曹營,不久殺掉曹操的親信、徐州刺史車胄,重新接管徐州。同年夏天,劉備在曹操親率大軍攻來之時逃離徐州,投奔袁紹。此前,因曹操實力大增,並且掌控著漢帝劉協,奉天子以討不臣,不僅不再聽從袁紹調遣,還時常讓漢帝劉協下詔斥責袁紹,而袁紹不得不經常上表謝罪、辯解,非常被動,並且對曹操欺凌漢帝劉協的行為非常不滿。雙方關係日趨惡化,逐漸走向決裂。
公元200年春,袁紹統帥大軍進至官渡地區,意圖迫使曹操將漢帝劉協送往鄴城,即遷都至鄴城,而曹操不願意屈服,於是出兵對抗。經過幾次小的戰鬥後,雙方對峙。經許攸獻計,曹操夜襲烏巢,破壞掉袁軍糧草。袁紹面臨缺糧困境,匆忙逃回冀州,大軍崩潰,降於曹操。隨後,降卒及民夫總計十多萬人被誣以“偽降”,遭到曹軍坑殺。兩年後袁紹鬱悶而死。官渡之戰後,曹操用時七年,逐漸肅清袁紹殘餘勢力,控制了整個北方。
孔融沒能離開曹營,一直留在許都,與意圖篡漢的曹操對抗。
孔融固然沒有能夠與曹操對抗的實力,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不僅不接受曹操的拉攏,對曹操授予自己高官厚祿毫不領情,而且剛直不阿,不畏強權,不懼身死,一再反對曹操。 這讓曹操對其恨之入骨,一直想除之而後快 ,不過由於擔心孔融的巨大影響力 ,一直沒敢動手。
但是,當孔融於公元208年提出“距都城千里之內不得封侯”的建議時,曹操著急了。這個建議一旦得到荀彧、程昱、崔琰、毛玠等人以及孔融粉絲的支援,將嚴重阻礙曹操稱公稱王以逐漸篡漢的計劃。於是,曹操立即指使手下親信誣陷、彈劾孔融,製造藉口,不管不顧地幹掉了時年五十五歲的孔融,算是除掉了一個“眼中釘”。
事後,曹操還利用強權給孔融安上了“不忠不孝”等罪名,用以徹底摸黑孔融。 孔融的一對小兒女也一併被曹操殺害,可見曹操對孔融怨恨之深。
當然,曹操急不可耐地除掉孔融,也為後來的曹魏政權留下了巨大的政治隱患,造成了嚴重後果。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曰:“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尋亦收至。】
-
18 # 我愛我家87524
孔融因讓梨而名垂青史。因不孝被曹操所殺卻另有原因。
孔融四歲讓梨,因悌名揚天下。長大後,卻恃才傲物。一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處處與狹天子以令諸侯曹操較勁,可謂書生意氣,不識時務。
孔融的大逆不道言論,也讓他落了個不孝的罪名。孔融曾說:兒子和父親沒有什麼恩情,論本意,當初不過是父親為了發洩情慾。兒子對母親也不必感恩,母親生兒子,就像一個物品放在容器裡,又把物品從容器裡倒出來了。出來就離開了,根本不需要孝敬。這種言論,真稱的上獸言獸語。據此,就該殺。
孔融耿直敢言是其優點。但恃才傲慢是其死穴。孔融因其名聲大,身後有許多附擁,不乏人才,都以孔融馬首是瞻。這一集團,對曹操集團大為不利。於是曹操說:你飛揚跋扈,搖唇鼓舌,不符主流,謗議朝政,雖為聖人之後,卻不知檢點。今雖殺你,並不冤枉你。
這就是孔融因孝悌出名,卻因不孝被殺的原因。
-
19 # 24270016
孔融是傳統綱常禮教的大師級人物。同時向未知領域獨立思考及探索。他的一些獨立見解,都是實話。但是與當時的孝道的說法有衝突。那時用這個藉口殺人經常發生。因為那是應該篡亂的時代,講忠對新統治者不利。孔融,楊休是僅有兩個被禰衡瞧得起文人。禰衡對當官的的看法很有獨到之處。能基本按規則辦事不當兩面人的就應該拿他們當兒子。沒規矩,說一套做一套的只能那他們當“雖受祭祀,恨無靈驗”的神。易中天說他狂是沒道理的,他應該是知識分子的楷模。
-
20 # 風神翼龍12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孔融被殺自有他取死的理由。聰慧如孔融,難道不知自己會被殺麼?
推而廣之,楊修是傻子麼?禰衡是傻子麼?他們不知道得罪曹操下場很慘麼?
陳宮,陳琳對曹操不夠成威脅,曹操也不想殺他們,可為什麼在曹操面前一心求死?
因為他們不忍眼看著大漢朝廷一步步走向滅亡。他們都有扶大廈將傾之心,卻無力迴天。難道就留在曹操身邊做一個弄臣嗎?他們選擇赴死,來表達自己對大漢朝廷的忠誠,也儲存了自己的氣節。忠誠和氣節,正是孔子以降歷代中國文人最看重的東西,比生命更重要。
回覆列表
首先回答題主:孔融並不是因為不孝被殺!
融四歲、知讓梨,這是婦孺皆知的事情我就不再贅述了。成年後的孔融性格豪放不羈,喜酒好文,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建安七子”之一。
孔融真正死因是因為剛正不阿,直言進諫,得罪曹操,被加以“誹謗朝廷、圖謀不軌”等莫須有罪名將其處死,而且株連全家。時年僅五十六歲。
其實我們不必糾結一個讓梨的孩子以後會怎麼樣,二十四孝是讓我們明白百善孝為先。這就夠了,歷史上很多故事的主人翁後來走上歧途的也不是沒有,而我們只需要明白那個典故的正能量就好。鑿壁偷光的匡衡後因“專地盜土”被貶為庶民;“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後來也為官暴酷;“盜橘懷親”的陸績被諸葛亮舌戰群儒時取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對於這些先輩事件,我們更應該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加發揚華夏傳統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