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60669424220

    這個問題好……個人理解……

    所謂“心中之賊”……就是思想中的……各種各樣的反科學,非理性……

    例如

    唯我獨尊的自私自利自高自大自偏自向……

    稱霸世界的野心……

    奴役人民的妄想……

    無法無天的猖狂……

    屈服權貴的奴性……

    篡改事實的卑鄙……

    上面這些,有一樣就是心中有賊……要是樣樣都有,就是病入膏肓,無可救藥

  • 2 # 深圳花花市街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語出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老先生。賊意為偷東西的人,做大壞事的人,與邪惡、不正派、狡猾一脈相承。心中賊,可以理解為潛伏在心底的貪婪、慾望、惡念、狂妄等負面情緒。

  • 3 # 陽明悟行學宮

    這句話是王陽明說的,全句是"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大致意思是:所謂心中賊,就是內心深處的貪慾惡念,功利之心,好勝之心,狂妄之心。對陽明先生來說,打仗這樣的事是小菜一碟,可是要克除心中賊難度還是略高了點。對於常人來說,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來研究下當初的歷史背景。

    1、背景

    1516年(正德十一年),王陽明升任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

    正值這些地方盜賊四起,民不聊生,民眾怨聲載道,前任巡撫文森託病辭職。

    這些盜賊盤踞在兩地或幾地交界的崇山峻嶺之間,易守難攻,同時又在朝中布有內應,朝廷還未行動,這邊就已事先知曉,使得朝廷束手無策,賊勢甚為猖獗。

    王陽明到任後,展現出其傑出的軍事才華,攻心為上(釋出了有名的《告諭浰頭巢賊》、《祭浰頭山神文》等雄文),剿撫結合,為配合攻寨,以立十家牌法使賊孤立並阻其外援,在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蕩平了為患數十年的盜賊,可以說是一大奇蹟。

    2.背景延伸

    面對如此奇功,王陽明卻對其弟子說:"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他認為,破山中賊,是剪除山中的鼠竊,乃是舉手之勞,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破心中賊,掃除內心的種種貪慾惡念,才是千難萬難的事情。

    山中賊,有形易覺;心中賊,無形難覺。

    貪婪、自私、怨恨、痛苦、傲慢、矯狂、迷惑、慾望都是心中賊,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所謂的貪慾歸根到底不過為:名、利、權、色四樣;是它們擾亂了我們的內心,遮蔽了內心的光明!

    王陽明說:汝若將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是心之本體,看有甚閒思慮?這便是”寂然不動“,便是”未發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發而中節”,自然“物來順應”。

    把貪慾之心如不做盜賊之心一樣消滅。

    3.如何來破解這些心中賊?

    俗話說,“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破山中賊是勝人之事,是容易的,破心中賊是自勝之事,是困難的。

    將眼光投向自己的內心,去檢討內心的貪慾,去發現這些心中的賊。

    那麼如何來破解這些心中賊呢?

    王陽明總結了三點:

    一是心上修:靜以養心,儉以養德。每天抽出一段時間來靜坐,反思自身的言行。

    二是事上練: 在每天的工作生活中,在待人接物應事的過程中,磨鍊自己的心志,消除好名、好利、好權、好色之心。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三是致良知:心上修代表靜,事上練代表動,致良知是動靜結合。如稻盛和夫先生所言的“作為人,何為正確”,以遵循背良知為出發點和歸結點。

    4.心上修,事上練,致良知

    要破除心中賊,要先尋求心靈的淨化。

    心上修,事上練,致良知。

    王陽明有詩言: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 4 # 雪寫子

    陽明心學: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盛,提高了人類的幸福指數,同時也滋生了人類的慾望。對於普通人來說,豪宅名車,各種各樣的奢侈品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強烈的渴望與殘酷的現實產生強烈的衝突,所謂心中賊,不過就是心中的慾望 。該如何破心中的賊呢?我認為唯有努力提高自己,讓自己的努力能配得上心中的慾望。

  • 5 # 中醫會客廳

    這是王陽明先生說的,全句是"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賊字,左為貝,右為戎,就是武裝搶寶貝的人,心中的賊,很有力量,搶奪你的能量和功德,他們是貪慾、嗔恨,他們藏在你內心深處,平時無事時可能感覺不到,一旦有事臨頭,起心動念時,他們就會跳出來,控制你,這時就是你做功夫的時候,能夠醒悟,轉過念頭則功夫增長,否則,賊人的力量會更增一分。

  • 6 # 梅里上品

    心中賊並不僅僅是字面意思。王陽明用心中賊比喻人性中的惡。只所以用這個字,可能是借用人們習慣用可惡表達對賊的感受這一習慣。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還把去惡這過程,比做拔出除心頭的毒刺,可見他深切的感悟到除惡的難度。所以用賊一詞警醒人們,決不要輕視。

    為善去惡的辦法在於,只要有意念就去行動。只有這樣,善才不會停在口頭上,惡才不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像對待賊一樣堅決乾淨的剷除。可見,能做到這些很難,所以破心中賊難。實際上,行心中善亦難。

  • 7 # 小卷毛剪輯

    有段時間對心學感興趣,看王陽明說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句話,很久都弄不明白究竟什麼是“心中賊”。前天把《士兵突擊》找來看了一下,突然好像明白了什麼是“心中賊”。許三多剛開始不管做什麼都是一副“做不到,做不成,我不行”的樣子,帶著這種畏畏縮縮的心態,連錘子都掄不好。其實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認為自己做不到”,這種“認為”給了他一個錯誤的暗示,帶著這種心理暗示去掄錘子,後果就是砸到史今的手。人一旦產生了一種“認為”,然後再去破除這種“認為”,是很難的。他很慶幸,遇到了史今這樣的班長,幫他破除了“我不行”這個“心中賊”,然後“掄錘子”這個“山中賊”就很容易被破掉了。史今這樣的人很像靈魂導師,他幫助你破除自己的“心中賊”,然後你獲得成長,但是這些人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問題是如果沒有史今,許三多應該怎樣破除自己的“心中賊”?因為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破除不了自己的“心中賊”。除了靠他人幫助,我們能不能“自破心中賊”?

  • 8 # 小河幽鎮0909

    “破心中賊難”是心學大師王陽明在江西剿匪時給弟子信中的一句話。目的在告誡弟子致良知——存天理,去人慾是非常困難的,要有十分的努力才可能達到。

    “心中賊”指的是人慾,是一切天理的過分或不及的表現。比如人餓了,要吃飯,這是天理,但如果非魚翅鮑魚,山珍海味不吃,那天理就越界了,就成了人慾,一種貪吃的慾望;再比如天黑了要睡覺,是天理,但如果天黑了因為玩遊戲、看書而不睡覺,搞的很晚,這就是人慾,貪玩、貪知的慾望。有人說了看書也算是人慾?當然不是,有節制的看書就是天理,如果因為看書而廢寢忘食則是人慾了,長期以往必然給你帶來危害。

    知道了“心中賊”是人慾,是過之或不及的“天理”,那應該攻破他呢。說實話破心中之賊非常非常難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是不能成功的,王陽明說人人皆有良知,人人則可為聖人,但古往今來能成聖的又有幾人!

    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能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並掌握正確的方法,那破心中之賊還是有可能的。方法就是陽明先生教導的致良知,讓我們的良知光明,良知光明瞭,則人慾可去,人慾已去,則心中之賊可破。最關鍵的還是要在實際生活中進行“事上練”,在工作中、家庭中、朋友中與人交時要端正自己的意念,當出現不好的念頭時,良知是會第一時間提醒你的,你應當遵從良知的指引,把壞的念頭祛除,那好的念頭自然隨之而生。每件事上都能夠這樣練去,久而久之,意念就會端正,心中之賊就會無處藏形。

  • 9 # JASONLIN53

    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我們心中的賊有很多,不過不出七情六慾(七種情感:喜、怒、哀、懼、愛、惡、欲;六種慾望:色、聲、香、味、觸、法)

    通俗來說,“破心中賊”就是儒家常說的“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正心”。

  • 10 # 一二一學堂

    王陽明是中國思想史上,這五百年可謂是最璀璨的思想家之一,應該說是對近代世界影響深遠。

    王陽明是1472年出生的,1529年去世的,他的年齡實際上是56歲。我給大家先把他的人生給說一說,然後把當時的時代背景說一說,我們就能夠把陽明先生想說什麼給大家表達清楚,到底什麼叫“致良知”,什麼叫“心外無物”,什麼叫“心就是理”,什麼是“知行合一”,這些都是王陽明心學裡邊最基本的觀點。

    比如說什麼叫心外無物?有的人就說心外無物好像不對吧?一個東西,我看得到它和我看不到它,它都存在。但是為什麼王陽明說心外無物呢?難道是我認識到了它就有,認識不到它就沒有?這個人根本沒有了解王陽明的心外無物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們就通過幾個方面給大家做分享。

    上中學我們學哲學、政治課的時候,容易被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框架所拘束,有人把王陽明的思想定義為主觀唯心主義。很多人可能因為陽明先生扣了這麼一頂帽子,也就對他的學習和關注不夠。這是一種巨大的遺憾。

    先說一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框架。

    建國以後,用的是前蘇聯的教材,它的哲學教材在分析哲學史的時候,就簡單的把複雜的西方哲學歸結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歷史。於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就成了分析哲學史的基本框架。而且馬克思主義是唯物主義,於是對唯心主義總體的看法,認為是不對的或者是不好的。

    中國的哲學不是簡單地套用其他的框架,而是如實地去反映中國思想史的面貌。要用中國思想史的邏輯來研究中國思想史,用中國哲學史的特點來分析中國哲學。但是中國哲學的關係,確實圍繞著一對關係,就是“心和物”的關係。在中國哲學看來,過於強調心和物,都是偏頗的。那麼中國哲學最讚賞的一種態度,就是心和物是一元的。而不是說簡單的唯物和唯心,這是我們中國哲學一個自己的特點。

    第二點,我們在談陽明先生的時候,他的任何一個思想都是時代的產物。智慧都是因緣生的,就好比說土壤的性質、氣候這些條件決定了長什麼樹,有什麼樣的種子才能萌發。所以我們瞭解王陽明心學的時候,就要深入地看看陽明思想產生的時代是什麼,根據那個時代的背景和社會凸顯的問題,就能夠知道當時思想家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思想家其實也是個醫生,給社會做診斷的,也會開藥方。一個思想家在歷史上的位置,是由他看問題深刻不深刻,和給出的藥方精準不精準所決定的。

    中國工商業包括航海的發達,包括資本主義萌芽,或者說商品經濟的那種生產方式的發展,到了明朝的時候,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在這個過程中,老百姓的商品活躍了,或者說經濟生活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以後,人心就開始有些浮動,叫“飽暖思淫慾”。那麼在這個時候一個真正關心社會的人就得去思考,社會的人心出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麼樣去校正它?

    陽明的心學,它的指向非常清楚。陽明有一句話叫“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就好比說一個賊佔山為王,你把他抓起來,這個還容易,但是把賊心去掉,這是非常不容易的,陽明先生下手的地方,就是心學。這是陽明思想產生背景之一。

    知行合一,到底是怎麼回事?

    從南宋以後,朱熹的學說逐漸的成為整個官府認可的學說,以至於在整個明朝以後,科舉考試就是以朱熹的《四書集註》作為指定教材。應該說壟斷和控制了整個思想界。朱熹的學說有一個特點,強調格物,另外一個特點,朱熹有的時候他容易導致什麼呢?學,理論的學習是一回事兒;行,怎麼樣去做又是一回事兒。

    就容易導致知和行是兩件事,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在思想界和社會上產生一種不良的風氣,嘴上誇誇其談,而在現實中又不去落實它,這就會造成表和裡是兩張皮,內和外是兩張皮,知和行是兩張皮。實際上對我們整個的思想界和社會風氣的改良,都有極大的一個影響。這些東西都是陽明先生所生活的時代問題,這都是需要去迴應的。

    大家想想,陽明先生其實他的經歷是很不公平的,他是仗義執言,結果是替別人說話主持公道的時候被宦官打壓。他滿心的愁苦,在這個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龍場驛,陽明先生所有的委屈、不公平和受打壓,對王陽明是極大的考驗。可是大家聽說過一首詩吧,“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個時候他早年學的老莊孔孟佛經所有的東西,就在這樣一個極大的考驗的時候,就要爆破出來了。

    有一天他忽然明白,聖賢所有講的東西其實不是外求,不是向別人求、向萬物求,而是內求,叫做“吾性自足”,就是我內心裡本來就有。中華文化幾千年的真理之門即將被王陽明開啟。陽明先生為什麼能悟,孟子說“仁義禮智信我固有之,求則得之,舍則失之。”這個話王陽明讀了就讀了,而真正深刻的明白到真正的智慧都在自己的自性裡邊,不加外求。這種深刻的體驗,體悟出來、證悟出來,是1508年的龍場悟道。所以這就成了王陽明一生之中的生涯的轉折點。

    陽明早年所有讀的儒家的書,“君子求諸己”“事有不 成反求諸己”,讀佛經講的“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孟子講的“仁義禮智信,我固有之”,如果不是在貴州龍場驛這樣的環境裡邊,不是在孤苦偏遠裡經過身心的折磨,他恐怕很難實現爆破。所以大家就體會體會孟子的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實際上是把所有大成就者成功的過程做了一個概括,“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這一輩子當遇到苦難挫折不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老抱怨,沒有苦水的浸泡,沒有挫折和坎坷的磨礪,沒有一個人可以開出心中的小蓮花,沒有一個人能開啟心靈的智慧。

    內求和外求

    所以朋友們,這個世間有的時候是公平的,是平衡的,吃多少的苦,經歷多少的磨難,你才能從中間領會到什麼。由此我們想到夫子,50多歲周遊列國14年,“知其不可而為之”,中間多少的艱難困苦。孔子經歷那麼多磨練之後,你讀他的書,就知道“君子固窮”,就知道“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就知道“志士仁人皆以殺身以成仁,無以求生以害人”。所以說陽明先生在龍場悟道,應該說是他讀了那麼多書、吃了那麼多苦之後,他的能量在貴州龍場驛一個小爆破。

    有人問內求和學習哪個重要?都重要。學習是什麼,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把別人證悟的境界,別人體會的東西,或者某些形成的經驗和知識邏輯拿來。但是拿來之後,我們能不能受用,這還得靠內求。

    也就是說,所有外求的東西最終還要回到內求上。假如說我是一個很淺薄的人,你們聽我課的各位老師,各位朋友,都特別特別深刻,特別特別有人生的閱歷。我虛心的向大家請教,我說各位老師我請你們來教我,表明我郭繼承還是願意聽大家說,有一顆謙卑的心。還不夠,你們講的都是你們的證悟,你們講的都是你們的閱歷,你們講的這些東西能不能真正轉化成我的領會,能不能滲透著我身心的一部分,能不能成為我人生的自覺,還得靠我的內求。所以內求和外求應該說都很重要。但是歸根結底,一個人只有內心的認識到了,它才起作用。

  • 11 # 木槿紫月

    所謂心事,心結,心魔,都是心中賊。一切會傷害他人的野心慾望,一切影響自己心情與行事原則的不好念頭,都是心中賊

  • 12 # 燕九文化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出自著名心學大師王陽明之口。

    每個人內心的賊其實就是佛家所說的貪嗔痴慢疑。

    人最骯髒的不是語言,不是行為,而是內心的思想。

  • 13 # 有故事男同學

    這是王陽明先生的一句話,上一句是破山中賊易,下一句是破心中賊難。這裡的山中賊並非是特指打家劫舍的強盜,而是指人們應對外部環境時候遇到的問題。而心中這個“心中賊”,就是無人不有、無時無處不在的私慾、貪慾。

    中國的傳統是追求內聖外王,王陽明先生的一生都在追尋這個理想,並且取得了相應的成就,陽明先生在民間被譽為千古人物,進入到中國的聖人行列。陽明先生著書立說,平叛建功這些偉績,在他看來應該都算是破的“山中賊”,也許只有他自己面對心中的私慾、貪慾之賊的時候,陽明先生的確感到了和破山中賊的不同,因此才感嘆“難”。而他人、群體心中永續的私慾、貪慾之賊,陽明先生想破,但做起來更非易事,更“難”。所以心學的致良知也就是陽明先生為滅心中賊開出的一劑良方。

    實際上,任何“山中賊”都是明處的“賊”,是階段性的、區域性的“賊”;而人的“私慾、貪慾”這個“心中賊”是永久性的、社會整體性的,點選我的頭像,裡面有我釋出的影片,有幾期內容詳細的介紹了陽明先生破山中賊的方法和過程,還有吳承恩透過西遊記的描寫,講述孫悟空師徒破心中賊的歷程。

  • 14 # 法界之心

    這是王陽明說的一句話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裡所謂的賊,其實就是指我們內心的煩惱,妄念從來沒有停下來過,而這些賊竊取我們的智慧,讓我們的內心時時處於不安的狀態

  • 15 # 楊老師和他的學生們

    “心中賊”我認為就是佛家說的每個人心中的“貪”,古語說:每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因為自己戰勝自己是最難的,這裡的自己就是自己心中的“貪”。

  • 16 # 無名草2020

    山賊之易擒,

    是其彼有形。

    心賊之難破,

    為無蹤無影。

    掃心腹之賊,

    唯自澈心城。

  • 17 # 王家守仁

    "山中賊″是心外之物,"心中賊″是"私慾″。如何才能正觀、正行?格物,致良知,滅私慾,存天理。

    陽明先生少年得志,中年多難。如何知對錯?如何做對事?伴隨磨難,先生始終在發問自己。直至於生死之間,在貴州龍場悟道。從石棺中躍起的第一句話是:我性俱足,不假外求。(此一概嘆似曾相識)。

    心不存私慾時,良知即現,自然而然去做,無為無畏無我,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該″者即"天理″,天理中"無我無為"。

    世上俗人多在搏名搏利得欲,為"得到″而為所"該為","欲為″,此"心賊″常住,得到即已失去,擁有即被擁有,不出輪迴,泡影無常。

    致良知,存天理,即是今人常道之"為人民服務″,當達到"無我無為″心境時,則"心賊″已除!

  • 18 # 企業辦主任陳塵

    如何理解破“心中賊”難?

    王陽明心學排斥知識外求,欲為“聖人”直指人之心體,認為有了“良知”,即是道德真身,對世事即可應付裕如又不失本真。然又慨嘆“破心中賊難”所為何事?

    蓋私慾者,人初之本能也。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或曰“人之初,性本惡”,其實言者皆非:人之初,無善無惡。所謂“善惡”乃世者評論道德觀念用語,言某人“善”,某人“惡”,皆客觀評論,非是自身產生。一至所謂“善惡”,即屬道德觀念範疇,而道德知識必外學而成,豈能自心生成?故人之初只具本能私慾,別無他物。

    人之私慾不加剋制,擴而不止難免為“惡”。人之護私不為過,以私害他人則為“惡”,此即“私”與“惡”之界限。

    為防“私”之為“惡”,古來聖人皆關注於此。孔子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朱熹曰:存天理,滅人慾。皆以剋制私慾為道德之本。然私慾乃人之本能,以道德之力加以制之尚可,如欲“克盡”私慾無此可能。

    人之初,嬰兒持奶瓶而不捨,強取之則哭鬧不止;得一玩具手持把玩不已,強取之則緊攥不捨,此皆私慾所為。私慾乃人之本能,非外力求得,以此不可盡克。

    王陽明曾訴一事,於私慾難克可見一斑。陽明之鄰居欲賣一良田給陽明,陽明自有田舍無意購買,婉言謝絕。一日,陽明與友人遊玩,至一田園,但見土壤肥美,莊禾茂盛,陽明不覺讚美不已!友人曰:此田即先生鄰居欲賣之田。陽明聞之脫口而言:吾悔不買之也……!俄爾,陽明即悟:吾此念乃私慾也!豈可不克?

    此事足見克私慾之難,雖為聖人亦不可稍縱!

    陽明指私慾為“不善念”。他說,須將這不善念徹底克掉,不使有絲毫不善念存心。此心可嘉,其實難為。“私慾”即屬人之本能,即與生倶來,人無私慾 即無人之本身,豈可盡克?

    故陽明一生講“良知”,講“盡克私慾”,不明私慾即本身,本身即私慾,加以剋制而已,並不能盡克,盡克即無人之本身矣。私慾為道德之“賊”,與生倶來,宜其慨嘆:破心中賊難矣!

  • 19 # 飛飛貓說話

    1.山中賊,指的是外部的誘惑。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外面的誘惑取決於你的能力,當你能力不足,只能嘆氣。

    2.心中賊,指的內心的貪嗔痴慢疑。心中之賊藏在你內心的某一個角落,你平時不知道,會突然跳出來,害人害己,防不勝防,所以,破心中賊更難。

    其實,人人心中都養著一隻瘋狗,平時被你關得好好的,但是一不小心,這條瘋狂就會跑出來咬主人,咬別人。

    情緒型的人,經常關不住他內心中的瘋狗,常常咬傷別人。

    自虐型的人,常常被自己內心的瘋狗咬傷自己。

  • 20 # 造作的楚狂人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王陽明在福建、江西等地,奉命剿賊平叛。期間,他給自己的弟子楊仕德(楊驥)和薛尚謙(薛侃)寫了一封書信,信中說道: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王陽明《與楊仕德薛尚謙書》

    作為明代第一奇才,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的目光要比普通人看得更加高遠。在他的眼中,賊寇縱有千萬,要平賊也不難;人心只有一個,要“平心”卻是亙古難題。

    因為,賊寇是實實在在的,平賊是有方法、有幫手的;而“心中之賊”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平心”,沒有固定的方法,也不能依賴任何人,只能靠自己。

    在我看來,“平心中賊”首先要搞清楚兩個問題:

    1、心中的賊是什麼?

    2、如何破除心中賊?

    所謂“心賊”,沒有具體所指,不合“天理”的就是“心賊”

    許多人試圖將王陽明的“心中賊”具體化,實際上這是一種膚淺的理解。

    貪財也好,貪色也好,貪圖名聲也好,這些行為並不能說是錯的,因為這是人類正常的七情六慾。

    倘若認為這些慾望都是“賊”,誓要將它們全部消除,別說沒有人能做到,就算真的做到了,無慾無求的人對社會又有什麼用處呢?

    所以說,將“心中賊”粗暴地解釋為貪、嗔、痴、恨等各種慾望,顯然是不合適的。王陽明的心學,一直都反對程朱理學提出的“存天理,滅人慾”。他要說的是:人心即天理(心即理也)。

    對此我有一個簡單的理解:符合人心的就是天理,是正確的;不合人心的就是“心賊”,需要掃除。

    金錢、美食、情愛,這些都是人心所喜愛的,不應該摒棄;相反,戒財、戒色、絕食,這些都是自虐行為,是違反人心的,不應該提倡。

    當然,王陽明並不是鼓勵放縱。愛金錢並不等於謀財害命,愛美食並不等於暴飲暴食,愛情色也不等於強姦淫亂。這些不法的行為,絕對不是“人心”所喜愛的,而恰恰是“反天理”的。

    我們要去除的,是這些不法行為,而不是慾望本身。所謂的“心賊”,就是不被社會所接受、不被人心所喜愛的東西,用一個字概括,就是“惡”。

    如何破除心賊:知行合一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陽明

    什麼是心學?王陽明曾經給後人留下這樣四句話,可以說概括了人心的四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無善無惡。這是指人在出生時,萬事懵懂,出於一種混沌的狀態。第二種境界:有善有惡。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有了喜惡,也會根據喜惡做出各種行為。但此時,人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沒有是非觀。第三種境界:知善知惡。經過一定的教育,人有了是非觀,能夠辨別善惡。這種境界是大部分人能夠達到的,但同時,也是最難以突破的。第四種境界:為善去惡。最高的境界,也就是我們說的,“破除心中賊”。

    世界上的大部分人,都處在第三種境界,可在王陽明看來,必須達到第四種境界,才算一個完整的人。為什麼呢?我的理解是:

    能夠“知善知惡”,便算是有了“良知”,然而,真正重要的是行動起來,這就叫做“知行合一”冷漠的旁觀者,與惡人沒有什麼區別

    所以,“破心中賊”為什麼難?難就難在“知行合一”這四個字。世人不能破除心中賊,不是因為不懂得善惡,而是不能真正地去做善事。

    總結

    不瞭解王陽明“心學”的人,往往會被一句“破心中賊”嚇倒,又聯想起朱熹所說的“存天理,滅人慾”,便更加望而卻步了。

    實際上,心學說高深也高深,說淺顯也淺顯。它並不提倡消滅“慾望”,而是教人辨別善惡,而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知行合一”。

    心學是一門鼓勵實幹的哲學,這種實幹並不是盲目地行動,而是有了清楚的目標和方向之後,積極、勇敢地去實踐。

    在這種哲學的指導下,誕生了徐階、張居正等一批政治家,以及李贄、黃宗羲等一批思想家。清末到民國,不少大人物都深受心學影響,如曾國藩、蔣介石。

    可以說,這是一門非常偉大,而且值得研究的學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才是一名合格的電工,如果你懂的不多老闆怎麼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