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道長隆

    你這問題不對吧!趙匡胤本來就北宋的開國皇帝,至於趙匡胤死後為什麼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讓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當皇帝歷史上有很多說法,且不是你所說的取而代之,

    宋太祖趙匡胤總共有四個兒子,這其中雖然有兩個兒子早早殤逝,但是餘下的二子燕王趙德昭跟四子趙德芳,也都並非碌碌無為的等閒之輩。更何況趙光義在年紀上比趙匡胤的兒子們大不到哪去,即便如此,趙匡胤還是直接越過了“父死子繼”的傳統,把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

    趙匡胤傳弟不傳子,這其中不光有他跟弟弟趙光義兄弟情深的緣故,當然更多的還是來自杜太后生前對趙匡胤施加的壓力。當初趙匡胤就是透過陳橋兵變,奪了幼主的天下。杜太后擔心日後類似的悲劇再度上演,於是她臨死的時候千叮嚀萬囑託,告訴趙匡胤將來一定要把皇位傳給更年長的弟弟趙光義,因為在杜太后看來,立長者為國君,是社稷之福。

  • 2 # 秦曰漢雲

    趙光義是繼承了趙匡胤的皇帝位,跟他的本事有沒有趙匡胤大是沒有關係的。難道歷史上的皇帝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強嗎?如果那樣,就不會亡國了。

    趙匡胤為什麼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這要說到趙匡胤的媽媽杜太后臨死之前的一番話。

    趙匡胤稱帝一年多,杜太后重病垂危,他把子孫們和樞密使趙普叫到床前,對趙匡胤說:你現在當了皇帝,是我所沒有想到的,這裡固然有你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你很幸運。你可知道你為什麼幸運?

    趙匡胤敷衍說:應該是託祖先和太后的鴻福,所以幸運。

    杜太后說:你想錯了。周世宗讓他的幼子主天下,所以你才有機會,這就是你的幸運。你百年以後,要把皇位傳給光義,光義傳給光美,光美再傳給德昭,國有長君,社稷才穩固,你們都要謹記。說完又要趙普寫了立誓書,要眾人署名。

    史學家總結趙匡胤得江山的原因,通常是兩個方面。

    第一方面,趙匡胤本身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弱冠之年投靠郭威,效忠郭威、柴榮兩代明主,立下赫赫軍功,為之後的統一事業打下堅實基礎。柴榮不死,趙匡胤也能夠幫助他完成統一大業;柴榮死,趙匡胤也能夠迅速頂上,獨擋一面。

    另一方面,大環境給了他很大機會。五代時期,局面非常混亂,由於戰爭的需要,地方官員普遍手握重兵,趙匡胤也是一樣。柴榮死後,即位的七歲的梁王,沒有人能夠鎮的住手握重兵的趙匡胤,他篡位是理所當然的。

    趙匡胤如此得到江山,也最害怕如此失去。怎麼防止呢?他無法阻止別人有能力,但是他可以從第二個方面入手,就是防止有人手握重兵,盤踞一方;還可以防止幼兒繼承皇位主天下,給人可乘之機。

    說幹就幹,天下漸漸太平後,趙匡胤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實權,重文輕武,以文官治天下,這一基本國策在兩宋時期一直沿襲下來,直接造成兩宋時期軍事力量與經濟和文化水平不對等。

    縱向來看,兩宋的經濟和文化是封建時代的一個高峰;橫向來看,兩宋也是世界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可是軍事相對來說是比較薄弱的,是兩宋綜合國力的一個短板。

    武將的問題解決了,繼承者的問題也要得到落實。為了避免後周結局的重演,趙匡胤讓弟弟即位而不是讓兒子即位,這個行為確實有利於皇室的穩固,只不過他自己的幾個兒子下場有點悲劇。

    趙匡胤有四個兒子,在他駕崩之前,長子和三子已死。二子德昭跟隨趙光義去收復幽州,一天夜裡趙光義不知所蹤,部將商議擁戴德昭即位。趙光義回來後非常生氣,從此對德昭心生芥蒂。一次德昭與趙光義商議封賞有功之臣的事,趙光義冷冷地說: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在封不遲。德昭聽了驚交加,回到家就自殺了。

    趙匡胤四子德芳是歷史演義小說裡的“八賢王”形象原型,正義的化身,可惜他只有二十三歲就死了,歷史記載“寢疾薨”,不過到底怎麼死的,已經無法考證了。

    趙光義駕崩時,他的弟弟趙光美早就死了,德昭、德芳也死了,剩下的只有他自己的兒子們,所以杜太后當年留下的遺言不能兌現。

  • 3 # 紅紅火火講歷史

    導語:

    趙光義的繼位,首先是北宋開國太后杜太后的臨終囑託,讓宋太祖趙匡胤不得不設定兄終弟及。這一點已經說明杜太后寵愛小兒子。也說明趙光義情商高,會哄母親高興。證明趙光義的城府深沉,心機詭詐。

    其次,野史上流傳的斧聲燭影政變之謎。按說趙光義當時已經是皇太弟,開封府尹加晉王爵,又授職中書令,同平章事。是妥妥的皇太弟標配。趙光義繼承者地位已經確定。而且朝堂上有趙普這個鐵桿支援!朝野上下已經成趙光義一言堂。但是趙匡胤還壯年,夜長夢多,所以,趙光義雖然掌握了大義名份,在權力慾望下,完全有先發制人奪權的動機。

    一,太后遺囑?金匱之盟?兄終弟及。趙光義使用孝道,爭取成功第一步。

    建隆二年,趙匡胤母親杜太后病重。臨終時以五代幼主容易成為權臣傀儡,勸誡宋太祖趙匡胤立下兄終弟及的祖制。並讓宰相趙普做了一個人證,趙匡胤,趙光義簽字蓋章承諾,把保證書藏在黃金箱子裡面,是為金匱之盟。

    這個杜太后出發點是為國為子孫後代江山設想。但是細品真的是極恐。要知道趙匡胤當時三十四歲年紀,他習武身體素質,活到七十歲也不成問題。那麼到時趙匡胤兒子趙德芳,趙德昭早長大成人可以立為皇儲了。所以,這杜太后這一計定江山,必然背後有趙光義的唆使和鼓惑。老人愛么兒古人誠不欺我。

    二,兄長身健?夜長夢多,斧聲燭影,先發制人奪權。

    趙光義完成兄終弟及奪權第一步。只是萬里長征一小步。面對身體強壯兄長,日漸年長的兩個侄兒。他皇儲標配雄姿,也內心很恐懼擔心。怕夜長夢多,所以先發制人奪權就有了最大的動機。

    史書記載斧聲燭影這次政變,趙光義是因為趙匡胤大病,才受詔入宮議事。但是野史傳聞宋皇后是先傳召四子趙德芳入宮,而去傳召的宦官王繼恩早被收買。反去晉王府向趙光義告密。以是趙光義秘密佈置連夜進宮,不久宋太祖趙匡胤暴斃,趙光義政變奪權。

    最後總結:

    趙光義的成功不是偶然,他雖然不象哥哥趙匡胤有打仗會武藝的本事。但是他情商高,城府深。擁有很高的政治敏感性,權力鬥爭天賦。可以說,一介武夫的趙匡胤在厚黑上,比不上趙光義的陰狠狡猾。所以趙光義是一代梟雄,絕對不會是沒有本事。

  • 4 # 紅雲文化社

    首先這個問題得從當時的環境來分析。那一階段是中國歷史是混亂的時代,五代十國,前後一共30多個多國,每個短國都很短命,長的三四十年,短的三五年就結果了,之所以那麼快亡國,一是因為領導荒淫暴虐,二是戰爭不斷,手下人造反太多,大部分皇帝都被自己手下給殺死了。

    皇帝被殺或者戰死後,他的後代繼承人年齡都很小,這樣的小皇帝上來,完全就是傀儡,只能聽命於掌握兵權的人,趙匡胤陳橋兵變,取得了皇位。

    他自己知道,這個皇位來得不正當,所以心裡就不安,他總結出一套經驗,如果他自己死了,以他兒子的年齡,肯定管理不下手下的人,如此以來,他建立的國家很快也會消滅。為了杜絕這種問題,他就想啊,如果他一旦死了,那麼為了保全趙家,必須得讓他的弟弟也執掌大權。

    他的弟弟光義跟他多年,雖然能力不如他,可是跟手下的大臣們都很熟,多少也有臨陣經驗,尤其是光義這人,善於權謀,能夠擺弄人,平時與人交往,嘻嘻哈哈,看著像一個豬頭,實際上心裡很陰暗。

    那時候趙匡胤年紀不大,自己兒子小,所以定了傳位給他光義。沒想到他自己挺能活,等他兒子二十多歲了,他還活得好好的。這個時候,光義可就害怕了,畢竟侄子大了,有朝一日大哥把皇位傳給他,也是光明正大的。自己白等了這麼些年,豈不是白白耗費了?

    於是他就跟皇太后商量,這個皇太后當初力勸趙匡胤把皇位傳給光義,如今見趙匡胤一直不死,心裡也害怕他變卦,於是找個機會讓趙匡胤進宮,一起吃飯,吃飯的時候,她在酒裡下了一點兒藥,趙匡胤覺得頭疼,就到床上睡覺,結果被光義用枕頭堵頭嘴,活活悶死了。

    光義殺了趙匡胤後,立即登基,大赦天下。

    不久以後,便藉機說趙匡胤的兒子們謀反,統統殺掉了。

  • 5 # 一貳一橙

    問題的意思應該是:趙光義才能比不上哥哥趙匡胤,雖然能夠繼位,可是內部有趙延美、趙德昭、趙德芳等太祖宗親,外部有潘美等武將,而且趙匡胤死得離奇,更是引起了朝野的置疑,那為什麼趙光義還能坐穩皇位,甚至一步步剷除對自己最有威脅的趙家三人呢?

    相比較宋太祖趙匡胤的文治武功,接替他位置的宋太宗趙匡胤可就遜色得多了,據史料記載,趙光義第一次出現是在二十一歲的那年,跟著哥哥趙匡胤北上征伐北漢,途中經過陳橋驛站時,把一件早就準備好的黃袍“強行”穿在哥哥身上,從此開啟了兩宋三百二十年的國祚。

    趙匡胤登基之後不久,弟弟趙光義就被封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相當於宰相了,在趙匡胤出征南方時,趙光義被任命為東都留守、開封府尹,封晉王,相當於監國和首都市長,更重要的是,按照五代舊制,國之儲君一般都是先擔任開封尹的職務,可見趙匡胤對這個弟弟有多看重。

    千古疑案燭影斧聲之後,趙光義雖然繼位,但卻要面對著整個天下的懷疑眼光

    趙匡胤死的時候不過五十歲,這年齡在古代來說算是比較大了,可是趙匡胤一不磕仙丹,二不玩女人,甚至在去世的兩年前還親征南唐、南漢,可見趙匡胤的身體狀態應該是還不錯的,可卻突然在兩年後的一個雪夜死去。

    而且趙匡胤還違背了自古以來的“嫡長子繼承製”,不顧立國不久,基業不穩的情況,把弟弟立為皇帝。而趙光義繼位後就把一個沒人聽說過的杜太后遺令給搬了出來,說是已故母親杜太后說的,要把皇位傳給自己,更是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所謂的杜太后遺令,名單上一共有四個人,可是親口下旨的杜太后和趙匡胤已經去世了,趙延美、趙德昭則表示完全就沒聽過這遺令,趙光義的話是屬於孤例,很難使人信服;以杜太后的意思,她是怕趙匡胤死後國無長君,所以才按照趙匡胤——光義——延美——德昭這樣的順序傳位,可是杜太后死時,趙匡胤才三十五歲,趙光義二十三歲,趙延美十五歲,趙德昭十二歲,她怎麼就敢確定趙匡胤死時就是“國無長君”的局面呢?此外趙光義繼位後,立刻把宋太祖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按規矩改元這事必須等到第二年才行,趙匡胤死於開寶九年十月,離可以改元的日子最多三個月,趙光義如此迫不及待地改元,自然也引起了一連串的質疑;

    像北宋仁宗時期的僧人文瑩,其所著的《續湘山野錄》就隱晦地說:“趙光義弒兄奪位”,這在當時還有不小的市場。

    剛登基不久就得面對這種種質疑,趙光義只能開始運用他的皇帝身份,將這些疑雲全部給衝開了

    當時趙光義面對的最大要挾就是弟弟趙延美和侄子趙德昭,對於他們,趙光義則按照“杜太后遺令”,將原永興軍節度使兼中書令趙延美,任命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位列宰相之上,完全就是當年趙匡胤封趙光義的翻版,還把儲君之位(開封府尹)給了趙延美,以佐證“杜太后遺令”的存在。

    至於太祖子女,一概以皇子皇女稱呼,不分親疏內外,而那兩個對自己威脅最大的侄子:趙德昭升任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加同平章事、京兆尹,封武功郡王,原趙德昭職位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同平章事則由太祖兒子趙德芳擔任,這就給人造成一種感覺:趙光義是在按照遺令的內容,一步一步地把後繼者安排上,延美接任趙光義原來的位置、趙德昭接任趙延美的位置、趙德芳接任趙德昭的,等到趙光義去世則由趙延美頂上皇位,以此類推。

    此外所有太祖朝官員官升一級,已經是宰相級別的曹彬等人,都在後面給加個殊榮,就連被趙匡胤罷相的趙普都召了回來,任命為太子太保。趙普是太祖第一重臣,和趙光義並列黃袍加身兩大功臣,後面在和晉王趙光義的黨爭中落敗,被貶出了開封,所以趙普在文臣中的分量很大,最後那份“金匱之盟”就是他拿出來的,並說自己當時就在旁聽著,是趙光義最有利的證人,此言一出,文臣派系才總算是不鬧騰了。

    趙光義之所以能很快就把內部質疑的聲音壓下去,其主要原因就是他雖然軍事才能不行,可政治手段卻是世間少有,連趙匡胤、趙普都未必比得過他。趙匡胤是個很喜歡親征的皇帝,而每次他出徵時,留守後方大本營的都是晉王趙光義。這就造成了:趙匡胤領兵在外,趙光義攝政在內,他做了十六年的朝廷監國,早已鍛煉出最高階的政治屬性,身邊也籠絡了一大批心腹重臣,可以說趙光義是自成一派,和唐朝秦王李世民情況相似了,所以趙光義繼位雖然質疑聲音很大,可是宰相薛居正、沈倫、盧多遜,樞密使曹彬這些人都選擇支援趙光義,趙延美等人就算有什麼意見也不敢提了。

    消除了朝廷的質疑聲後,趙光義最害怕還是那些擁兵在外的武將們,這些人才是趙光義能否坐穩江山的重點

    趙光義的運氣不錯,在燭影斧聲的那個時間點,朝廷裡手握禁軍的武將們大部分都在太原城裡和北漢相持著。趙匡胤雖然杯酒釋兵權,但釋的多是後周柴進的心腹和自己的義社十兄弟,同時將天下軍隊分為四部,其中禁軍為重中之重,天下精銳,由皇帝掌管,其餘廂軍、民軍、土軍等都不值一提,但由於趙匡胤對軍隊掌握得死死的,所以他手裡有著一批心腹武將,和趙光義的文臣集團一內一外。

    趙匡胤死的當年,大將党進、潘美、郭進等人正率著禁軍征伐北漢,他們的不在為趙光義登基掃清了障礙,避免引起武將對其的反撲,造成流血事件,這也是趙光義最怕的事,自己手下都是文臣居多,唯一一個管軍隊的曹彬也未必能是潘美等人的對手,這些人如果在回軍途中振臂一呼,擁立趙德昭或者趙德芳的話,那趙光義的皇位可就岌岌可危了。等到封完宗室和文臣之後,趙光義立刻下令讓前線的党進等人班師回朝,當潘美等人進入開封后,面對改朝換代的趙光義,他們雖然懷疑其得位不正,可是也無可奈何:

    趙光義登基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趙延美三人封官加爵,並丟擲了“杜太后遺令”,讓他們日後有登基的希望,這就杜絕了武將們擁立太祖子孫造反的可能性;趙匡胤為了限制武將的勢力,將軍權一分為三,樞密院有調兵權、三衙有練兵權、使將有統兵權,潘美他們就是屬於使將,一旦回國就要把軍隊交還給三衙,否則就以謀反論處;到了潘美他們回國後,樞密使曹彬、楚昭輔成了潘美等武將的頂頭上司,三衙、三司(管財政軍資)的都已經是趙光義的人了,潘美等再不情願也只能乖乖地交出兵權。

    一拿到軍權,趙光義懸著的心才算是放了下來,為了壓制太祖武將,將党進出鎮許州、潘美遷為南院使、郭進出任雲州,並把晉王府的心腹全部編入朝廷,讓他們協助自己處理政事和軍務。

    這樣一來,文臣、武將的勢力就全部給趙光義解決了,剩下的就是地位比較低,但是聲音最高的民間文人學子了,這些人很容易對自己的執政造成麻煩,再有幾個像文瑩那樣寫篇文章罵自己的,雖然不至於動搖皇位,可說出去也不好聽。

    為了拉攏民間文化力量,趙光義登基的第二年就開始科舉,錄取了一百五十人人,這數字看起來不多,可是在趙匡胤時代,最多的一次也不過才三十一人,整個太祖朝所錄取計程車子加起來只有一百八十八人,趙光義僅一年就錄取了一百多人,足見他是公器私用,大開科舉方便之門,籠絡天下士子入其囊中。

    趙光義以文人起家,所倚重的也多是文人,同時為了在文人心中建立一個千古明主的形象,所以大力提拔文人的地位,壓制武將,過度重文抑武使得北宋時期文氣過盛而武志衰弱,這就算宋太宗意料不到的了。

  • 6 # 瀟生談史

    這個問題,瀟生來答。簡單而言,是運氣和一點點的計謀。

    許多人認為趙光義登基很正常,畢竟他的身份擺在那裡,既是晉王又是開封府尹,這種親王加首都府尹的組合幾乎就是五代時期儲君們的標配了,但是趙光義本身的疑點太多太多了,瀟生來給大家盤點一二。

    1、斧聲燭影

    雖然這件事本身是個懸案,但其中的細節確實值得現在的歷史工作者們細細琢磨。

    這件事最早出自文瑩和尚的《湘山野錄續集》:

    這篇故事裡的許多情節跟我們民間流傳的版本不盡相同,沒有用斧子砍的情節,反而拖出了另一個疑點——太祖皇帝是被毒死的。“玉色溫瑩如出湯沐”死了一晚上,皮膚髮出一種詭異的玉色,這怎麼都不像正常的死法。

    後蜀皇帝孟昶、南唐後主李煜、吳越國主錢俶的死似乎都與趙光義有關,而其中兩人的死法都是中毒,並且趙光義確實有一個親信程德玄擔任醫官。

    當然這只是一種野史,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則有另一種說法,認為趙光義根本就沒在宮裡喝酒,而是被他安插在宋皇后身邊的探子宦官王繼恩請入宮中,自立為帝。

    而不管兩個故事有何不同,趙光義都有一點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是自立為帝。

    2、金匱遺書話說建隆二年即公元961年,彌留之際的杜太后邀皇帝趙大和晉王趙二入宮,並深刻地揭示了後周亡國的原因在於孤兒寡母,當即要求宋太祖下詔百年後將皇位傳給弟弟趙二,還讓宰相趙普在一旁做個見證並記錄。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金匱之盟”,這段感人至深,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傳承畫面,千百年來被無數人記入書中引為經典。

    直到清朝一個叫惲敬的學者提出了幾個疑點:

    下詔的時間不對

    建隆二年,宋太祖剛剛三十五,身強力壯的中年男人,為何杜太后著急讓兒子立一份遺囑?她是怎麼知道這個兒子就一定會早死?而且宋太祖死時,兩個兒子趙德昭與趙德芳一個26一個18都足以即位了,何必另立太宗?

    頒佈的時間不對

    這份金匱遺書頒佈的時間在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為何已經五年過去,這份詔書才由罷相多年的趙普密奏獻上。

    如何?各位看官可見端倪?倘若真的有這份遺書,為何不在剛登大寶之時就立刻取出,而是五年後才公佈。如果真的有這份詔書,為何趙普不名正言順地早早獻上,既表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又為新老闆立了一功,何樂而不為?

    而根據趙普這些年的動靜我們就可以看出趙普此時獻寶的原因:開寶六年趙普私受賄賂,並且屢屢監守自盜導致宋太祖對其愈發疏遠,不久將其調離出京擔任河陽三城節度使,遠離了朝野。

    這讓趙普這個貪權之人無法忍受,太祖駕崩後,趙普首先誣告齊王趙廷美謀反,給太宗拋媚眼,更是獻上這所謂的“金匱遺書”以此來邀寵,重回政治中心,如此心思昭然若揭。

    所謂的立親王加開封府尹,我們可以從《宋史》一窺真相,趙光義剛開始任開封府尹時,官爵並不高,太祖立其也沒有多餘的意思,而真正令趙光義實大增的其實應該是趙普的倒臺。趙普倒臺後,為了進一步遏制宰相的權力過大,發生類似趙普之類的惡性事件,宋太祖才加封趙光義為晉王位在宰相之上,以此來平衡朝堂,為兒子開路。誰曾想,出了這檔子事……

    根據南宋史學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中記載的一系列史料來看,趙光義的登基可以說完全就是依靠王繼恩的通風報信,搶先一步進入宮中,憑著素來的威望欺負一個弱女子——宋皇后罷了。

    我們再來說說太宗皇帝登基後乾的惹人懷疑的幾件事

    早早改元,太祖死後當年就立刻改元,有想早早抹殺大哥的嫌疑

    齊王趙廷美,以及趙德昭和趙德芳的先後死亡。

    宋皇后閉宮自守,不許見外客,死後草草下葬,完全不符合皇后禮制

    太祖死後,立刻下令編寫《太祖實錄》,並且多次要求改稿,成書於同一時期的一本書還有兩種版本《舊錄》和《新錄》。

    陳橋兵變疑點更多,《涑水記聞》趙二的戲份只有一句:“入白太祖”、《建隆遺事》則說:“(陳橋兵變後,趙大回京)晉王輩皆驚躍奔走出迎”(標註《建隆遺事》乃是太宗朝進士寫的書,可信度較高)

    有如此多的疑點,看官們可還認為趙二登基是理所應當的了?

  • 7 # 阿艮的沙灘

    作答如下:

    本問題在歷史上爭論很大,概括起來有陽謀論和陰謀論之說。

    陽謀論即“金匱之盟”,說的是太后遺囑,兄終弟及,趙光義得繼大統,正大光明;

    陰謀論即“斧聲燭影”,說的是月黑風高,陰謀得逞,趙光義弒兄奪帝,德不配位。

    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這是一個撲朔迷離的千古之謎。

    陽謀論與陰謀論,正史與野史均有記載。但因當時史料或銷燬或篡改或遺失,陽謀論有太多漏洞,陰謀論又鐵證資料太過稀缺,始終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正反兩方誰也說服不了誰。

    自宋以降,為了能夠揭開這段歷史迷霧,探究歷史真相,多少文人學者為之殫精竭慮。然而,直到1000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不得而知。或許,將永無答案。

    筆者認為宋太宗透過陰謀論當上皇帝更合理,更符合歷史真相,而所謂“金匱之盟”的陽謀論,其實是宋太宗趙光義欲蓋彌彰之舉。

    “斧聲燭影”史載如下:

    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之後太祖解衣入睡,鼾聲如雷,第二日,發現宋太祖“玉色瑩然如出湯沐”,已經駕崩。後晉王趙光義繼位,史稱太宗。

    “金匱之盟” 史載如下: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六月甲午,太后杜氏崩,太后生病時,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定下在太祖百年之後由其弟光義繼位(《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說:“汝百年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於光美,光美傳於德昭(太祖子)”)。後太祖逐漸加封光義直至“晉王”。

    筆者試著從幾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及七大怪哉事件,來闡述下理由:

    1、公元960年,北宋立國。2、怪哉一:立下“金匱之盟”

    公元961年,“金匱之盟”在太后生病時,由太后與太祖、趙普立下“金匱之盟”。在立國剛一年之際,35歲的趙匡胤就立下繼位遺詔,而且不是傳位給兒子,而是傳位給兄弟,還是先二弟趙光義,再四弟趙光美,等這哥倆百年之後再才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趙德昭。作為歷史上“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四大並列之一的宋太祖,雄才大略如“黃袍加身”、“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杯酒釋兵權”的宋太祖,能做出如此怪異之事?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

    3、怪哉二:宋太祖離奇駕崩

    公元976年,宋太祖駕崩。當晚還在和兄弟趙光義喝酒,突然就駕鶴西去。當時,

    趙匡胤(927年—976年)時年50歲;

    趙光義(939年—997年)時年38歲;

    趙光美(947年—984年)時年30歲,趙匡胤四弟;

    趙德昭(951年—979年)時年26歲,趙匡胤嫡長子(長子和第三子早亡);

    趙德芳(959年—981年)時年18歲,趙匡胤第四子。

    4、怪哉三:趙德昭離奇自殺

    公元979年,在宋太祖駕崩之後三年,嫡長子趙德昭,因受宋太宗訓斥,自殺而死,終年29歲。正是大好年齡,只是因為宋太宗訓斥他“等你當了皇帝再來”,說自殺就自殺。

    5、怪哉四:趙德芳離奇病逝

    公元981年三月,趙德芳病逝,時年二十三歲。《宋史·宗室傳》對趙德芳之死用了“寢疾薨”三個字,因病醫治無效死亡。至此,宋太祖的四個兒子,均早亡(長子和第三子更早亡,與此無關)。直到一百六十多年後的南宋,趙家才回到趙匡胤一脈(宋高宗趙構除外)。

    6、怪哉五:“金匱之盟”離奇公佈

    公元981年,“金匱之盟”被公之於眾。但是,如此重要的合法繼位鐵證,為何不在宋太祖駕崩之時、新君才立之時宣告,而是在繼位5年後才姍姍來遲?而且,為何歷史上也一直找不到盟約的原文?我在想,為何不當時就公佈?因為當時“金匱之盟”還沒有杜撰出來,沒有的事,如何公佈?

    7、怪哉六:趙光美英年又早逝

    公元984年,“金匱之盟”順位接班人趙光美病逝,時年38歲,又一個英年早逝。趙光義的長子趙元佐,本是大家眼中最合適的皇儲,不料趙元佐卻因叔父趙光美冤死而發瘋,在發瘋之前還曾一把火焚燒宮苑。至此,“金匱之盟”中在宋太宗之後的順位接班人趙光美和趙德昭,均非常配合地“英年早逝”,宋太宗終於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放放心心地傳位於自己的兒子了。

    8、怪哉七:宋太宗離奇立皇太子

    公元995年,宋太宗立兒子趙恆為皇太子。此時,雖然所謂“金匱之盟”的順位接班人們早已墳頭長滿了草,但如果“金匱之盟”真實存在的話,從法理和邏輯上講,遵照接班人順位,,應該傳位於趙德昭的兒子,也就是宋太祖的嫡孫才對。可是,所謂“金匱之盟”早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早就銷聲匿跡,隱藏不見了。

    9、公元997年,趙光義駕崩。

    死於早年間雍熙北伐的箭瘡,時年五十九歲。皇太子趙恆登基為帝,是為宋真宗。

    筆者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及,如有穿越,最想回到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喝一喝那趙二,問一問那趙二:可曾擔憂鄭伯克段於鄢之多行不義必自斃?可曾恐懼胡亥趙高共謀扶蘇而秦二世而亡?可曾忘記曹魏兄弟煮豆燃豆萁之司馬昭之心?可曾覬覦玄武門血變之大唐盛世?

    或許,宋太宗因為得位不正,一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樣,立下赫赫戰功,彪炳歷史,以此證明他有足夠的能耐,當好趙宋皇帝。只可惜,志大才疏,天不遂人願。

    歷史雖是由勝利者書寫,但是,身後功名卻是由後來者蓋棺定論。

  • 8 # 明月明朗明空明天

    趙光義的本事確實沒有趙匡胤大,但他同趙匡胤一起打了天下,包括“陳橋驛”兵變,趙光義也參與其中。趙匡胤死後,趙光義只須與趙匡胤的兒子們爭奪皇位。是時,趙匡胤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已死,次子趙德昭和四子趙德芳也沒有被立太子,也沒封王。

    趙匡胤一直重用趙光義,直至封王,並且罷免了不同意趙光義繼位的趙普的宰相職位,從而趙光義接位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趙匡胤從柴榮的後代手裡奪取了江山,所以,特別害怕別人效防他,奪了大宋江山,為防止幼主繼位江山易主,有意把皇位傳給趙光義。

    另據金匱之盟,趙匡胤聽候母親杜太后的命令,把皇位由他傳給趙光義,趙光義傳給趙廷美,趙廷美再傳給趙德昭的三傳約。

  • 9 # 歷史被打扮的姑娘

    首先對歷史上記載的”金匱之盟”以及“斧聲燭影”,我認為都不可信。前者是趙光義為了繼位合法性,找的理由;後者是世人對趙光義拿出”金匱之盟”不相信,提供的另一個理由。兩者都是對趙光義上位的解釋。我認為趙匡胤在罷免趙普宰相位後,晉王趙光義權力不受限制,才讓趙光義當上皇帝。趙光義一脈當上皇帝后對宋史涉及趙光義上位這部份以及太祖實錄都做了修改,從史料上看趙光義在趙匡胤面前簡直是乖寶寶,兄弟二人親密無間,讓後人更無法看清,我試著分析一下趙光義如何一步步實現計劃。

    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時,趙普和趙光義都在兵營為趙匡胤奔走聯絡,策劃政變,因此在趙匡胤當上皇帝時期,宋朝就有三個勢力團體:趙匡胤身邊的武將團體、趙普、趙光義的個人小團體。趙匡胤當上皇帝后任命趙普為宰相,趙普建議趙匡胤對藩鎮削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加強中央集權。趙普為北宋歷史上少有的十年獨相,在北宋這樣講究制衡的朝代,趙普可謂權力集大。趙匡胤封趙光義為開封府尹,開封府尹從五代時期開始,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若是由皇族子弟出任開封尹,多半便是未來的皇位繼承人。趙光義在趙匡胤在外征戰時替兄行使皇帝職權,趙匡胤在開封時趙光義利用開封府尹來攏絡文臣集團,培養個人力量。趙匡胤武將出身,跟隨他的都是武將,為避免宋重走唐未藩鎮割據的老路或是趙匡胤的皇位本就是武將擁戴篡後周得來,應是趙光義暗中建議,解除這批潛在威脅,趙普做為宰相為趙匡胤提供了杯酒釋兵權的方法。這樣就解決了趙匡胤親近勢力,就算趙光義後期是透過政變得到皇位,也沒有軍事力量可以對他造成威脅,趙光義這麼做可謂一石二鳥,一為自己登上大寶提前鋪平道路,二在趙匡胤心中留下兄弟齊心的印象,杯酒釋兵權符合趙匡胤“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理念。

    趙光義到這一步只有趙普相權的壓制,至於趙光義和趙普二人是如何鬥法的,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有的只是趙普個人專斷、貪權戀財、個人一系列越權行為,以及讓兒子娶了掌軍權的樞密使李崇矩的女兒,文武勾結,最終引得趙匡胤猜忌,被罷相,趙普小集團退出宋朝權力中心。趙光義在趙普被罷相後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在史書上找不到任何趙光義在趙普罷相時的所做所為,但趙光義在趙普罷相事件中受益最大,相信大家能看出身為開封府尹的趙光義政治手腕和力量。趙光義成功利用君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分化了趙匡胤和趙普,自已在身後封為晉王,位列宰相之上。趙普在離開開封時給趙匡胤一封簡訊——外臣謂臣輕議皇弟開封尹,皇帝忠孝全德,豈有間然。趙普滿心抱怨的心情躍然紙上。公元974元趙普罷相,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中間不過短短兩年時間,我相信這一切不是巧合。

    趙光義利用趙匡胤對武將跋扈和文臣弄權的防範,成功解決兩大危脅。公元976年英明神武的趙匡胤應該發現了趙光義的野心,滿朝文武無一人是自已的親信。公元973年趙匡胤嫡子趙德昭受封山南西道節度使,公元976年趙德昭受封興元尹,在吳越錢王來朝時,第一次不是由皇弟晉王趙光義接待,而是由皇子興元尹趙德昭接待;同年宋太祖又給趙德昭迎娶了河中尹陳思讓女兒。陳思讓本是五代悍將,入宋之後受封保信軍節度、護國軍節度、河中尹;同年宋太祖巡視洛陽時提出遷都。趙匡胤這一系列做法是為兒子趙德昭接班做準備。奈何趙光義此時勢力太大,趙光義勢力全在開封,如果遷都成功,趙光義必無可能登上皇位。趙匡胤提出遷都後遭到全部文武百官反對,趙光義以“安天下在德不在險”,從道義上否定了遷都。如果趙匡胤強行遷都會動搖宋朝根本。趙光義看來了趙匡胤的心思,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太監王繼恩在趙匡胤去世後出於良禽擇木爾棲或是擁立新君建不世之功的想法,去通知晉王都是他最正確的選擇。

    趙光義在當上皇帝后為了讓自已的皇位來的合法合禮、明正言順,與趙普合夥出演了金匱之盟。金匱"一事首次在朝廷中正式公開是在太宗即位的第六年,此次為趙普所獻。按盟約趙光義死後由三弟趙廷美繼承皇位,結果趙廷美因謀反遷至房州,不久憂憤成疾,吐血而終。如果真有金匱之盟不知杜太后泉下有知會不會詐屍,出來質問趙光義。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說清楚一點,趙老三不是取趙老二而代之,而是在趙老二去世之後才以“兄終弟及”的形式繼承皇位的。從這個層面而言,二者之間不存在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誰繼承誰的問題。

    燭影斧聲的謎團

    提問者說趙老三取趙老二而代之,無非是在影射趙老三謀殺了趙老二,也就是野史裡被描繪得“神乎其神”的所謂“燭影斧聲”。我們就來仔細分析一下,趙老三有可能殺了趙老二嗎?

    首先,趙老二去世的第二天清晨,被人發現已經駕崩了。這個時候,趙老二的媳婦兒——開寶皇后宋氏的第一反應不是指責趙老三弒君、佔據道德制高點,而是派宦官王繼恩去接趙老二庶出的兒子趙德芳入宮、企圖製造趙德芳即位的既成事實。這就非常奇怪了,如果趙老二是被人謀殺,無論被利器所殺還是中毒身亡,死狀應當都是非常明顯的。這個時候,宋氏指責趙老三弒君,立時便可以佔據道德制高點,遠比直接接趙德芳入宮要“有利可圖”得多!可見,趙老二被謀殺的跡象並不明顯,不是嗎?

    其次,趙老二是透過兵變、篡位當上的皇帝,而他篡位的資本就是彼時手裡握著的禁軍!因此,趙老二在當上皇帝之後,迅速對禁軍進行了“大換血”和“權力稀釋”,使禁軍將領再也無法單獨做大!對禁軍尚且如此,對皇宮的宿衛,趙老二恐怕就更加不敢假手他人了。換言之,趙老二彼時身邊的侍衛基本不可能是趙老三的人。那麼,問題就來了,彼時趙老二雖然病了,但遠沒有到病入膏肓的程度,趙老三想要弒君,只要趙老二一聲“救命”,他瞬間就可能被室外的侍衛剁成肉醬!

    或許有人要說了,下毒啊!且不說趙老三是否有機會在趙老二的酒菜裡下毒,彼時二人可是在一個桌上吃飯、用一個酒壺喝酒,趙老三難道就不怕毒死自己嗎?退一萬步講,就算趙老三能夠保證自己不會被毒死,弒君這樣的事情又為何要自己親自動手?歷朝歷代的弒君者對弒君這個罪名都是躲得遠遠的,劉寄奴用被子悶死了司馬德文,但他也沒有親自“上陣”啊!將來真要是有個什麼風吹草動,還可以拿到手的人當“替罪羊”,何樂而不為?趙老三又何必親自動手?

    況且,趙老二行伍出身、膀大腰圓,除了下毒,趙老三想要徒手殺了他,難度也是相當大的,恐怕很難做到,不是嗎?因此,所謂“燭影斧聲”,我們還是當一個故事、一段戲劇來看的好,千萬別當真!說實在的,以彼時的環境,趙老三恐怕還真沒有機會殺了趙老二……

    趙老三真的沒有趙老二本事大嗎

    提問者說趙老三沒有趙老二本事大,無非是說趙老三後來在對契丹的戰爭中敗北之事,可趙老二跟契丹人開打了嗎?並沒有!誰敢說趙老二跟契丹人開打就一定能打贏?果真如此的話,他幹嘛要選擇“先南後北”的戰略?直接打契丹、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算了……

    再就是趙老二的“陳橋兵變”了,這就更加無法證明趙老三不如趙老二了。彼時的趙老二才二十出頭,還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年輕,怎麼跟在軍中已經摸爬滾打了十來年的趙老二相比?可即便如此,“陳橋兵變”時趙老三也不是身無寸功。趙老二演了一出大戲,可作為主角的他總不能親自出馬去到處聯絡、安排“群演”吧?這事兒誰幹了?主要就是趙老三和趙普。再說了,換了別人趙老二也得放心啊……

    除了這之外,趙老三還幫趙老二搞定了周世宗的岳父、周恭帝的姥爺——軍中元老符彥卿。作為在軍中影響力頗深的元老,符彥卿之所以在趙老二逼宮時徹底保持緘默,趙老三功不可沒。原因其實很簡單,符彥卿不僅是周世宗的岳父,而且還是趙老三的岳父!當然,這一切算不得什麼,畢竟大事兒都讓趙老二給幹完了。可趙老二篡位稱帝之後呢?作為胞弟、作為宋王朝的“備胎”儲君,趙老三不但沒有被趙老二排擠得無立錐之地,反倒是勢力越來越膨脹,以至於開寶年間趙老二想易儲也不得不掂量掂量趙老三的分量,這恐怕就不是“吃現成飯”可以做到的了。

    趙老三這個人,論帶兵打仗或許的確不去趙老二,但論玩政治鬥爭,恐怕趙老二還真未必玩得過他!從趙老三後來把宋王朝的開國元勳趙普收拾得服服帖帖、敢做有狗也能看得出,這個人的玩弄權術的手段還是相當高明的。再就是趙老二的兩個兒子,趙老二死後,開寶皇后都已經派人去接趙德芳了,可結果如何呢?派去接人的宦官王繼恩直接去了趙老三家,把他給接進了皇宮。面對三叔當皇帝的事實,趙老二的兩個兒子也只能接受,他們根本不是趙老三的對手!

    太平興國年間,趙老三先是逼得趙德昭自殺,繼而趙德芳又莫名其妙地死了……趙老二當初要有這個手段對付趙老三,恐怕也就沒有後來的宋太宗了!自古帝王就不需要能打仗,更加不需要有多麼強悍的單兵作戰能力,政治鬥爭和用人才是第一位的。這一點不僅不是趙老三的弱點,反而是他的強項。

    趙老二真的有意傳位給趙老三嗎

    既然趙老三沒有謀殺趙老二,難道小老二真的有意傳位給趙老三?站在人性的角度而言,這種可能性並不大,畢竟趙老二有兩個兒子還活著!放棄親生兒子而選擇胞弟這樣的事兒,太不符合正常邏輯了。難道是因為那道爭議了上千年的《金匱之盟》?顯然也不是。如果真有那麼一個東西,為什麼趙普不在趙老三頂著壓力和質疑繼承皇位時拿出來,偏偏要在趙老二的兩個兒子都死了之後才拿出來?反正本人從來沒有認為這東西是真的……

    可是,趙老二既然無意傳位給趙老三,為何只給趙老三封王,卻沒有給自己的親生兒子封王、甚至冊立皇太子呢?最初不是趙老二不想,而是兒子太小,他根本不敢保證自己一定能夠活得過周世宗。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趙老二有個三長兩短,誰敢保證群臣中不會出現第二個趙老二?所以,趙老二別無選擇,只能拿趙老三當“備胎”,以防不測。

    很顯然,趙老三並不甘心當一個“備胎”!在充當“備胎”的日子裡,趙老三利用“皇儲”的身份聚集了相當一大批精英在自己身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勢力。等到趙老二想要易儲、給兒子上位鋪路時,忽然發現趙老三早已尾大不掉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也只有動刀子解決這一個方案了。平心而論,以趙老二彼時的實力,想要動刀子解決問題還是可以做到的。只可惜,趙老二天生就是個不喜歡用刀把子說話的人,這一點從他上演的兩出“杯酒釋兵權”也能夠看得出。

    那出所謂“燭影斧聲”,很可能就是趙老二作出的最後努力,企圖再上演一出“杯酒釋兵權”、讓趙老三“主動”退出。但皇位、皇權的誘惑實在太大,兄弟二人談得並不愉快。因此便有了席間的爭吵和那句著名的“好為之”。有人將“好為之”理解為了“好好幹”,但個人並不這麼認為,這句“好為之”很可能是“好自為之”的意思。在“和平談判”未果之後,或許趙老二也已經想到了用刀把子解決問題,那句“好為之”不過就是暫時安撫趙老三而已。如果沒有意外,或許接下來趙老二就會全面拉開對趙老三的武力攻勢也未可知……

    只可惜,上天並沒有給趙老二機會!從趙老二的畫像來看,這個人身體肥胖,加之已經五十歲上下了,是典型高血壓之類的疾病的高發人群。本就有病在身,加上酒精的催動、兄弟之間爭吵的刺激,趙老二突發腦卒中之類的疾病身亡並不是不可能,而且可能性非常大!這也解釋了為何第二天開寶皇后宋氏沒有發現異常的原因所在。腦卒中的體表特徵並不那麼明顯,宋皇后看不出異常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綜上所述,說趙老三不如趙老二本事大顯然有失偏頗了,趙老三在軍事才能上或許不如趙老二,但在政治鬥爭方向,恐怕趙老三未見得比趙老二差!事實勝於雄辯,趙老三不僅在趙老二死後繼承了皇位,而且趙老二的兩個兒子毫無還手之力,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最後強調一下,趙老三不是取趙老二而代之,而是以“兄終弟及”的“合法”形式繼承皇位的。純粹從法理層面而言,趙老三完全合法。不管《金匱之盟》真假與否,至少它面世了,而且趙老三和宋王朝官方認定它是真的!不是嗎?

  • 11 # 國史記聞

    這個問題問得不符合邏輯啊,秦二世胡亥的本事沒有秦始皇嬴政大吧,漢惠帝劉盈的本事沒有漢高祖劉邦大吧,建文帝朱允炆的本事沒有明太祖朱元璋大吧,但是他們都“成功取而代之當上皇帝”了。由此可見,在“家天下”的封建社會中, 有沒有本事,和能不能當帝王是沒有關係的。

    宋太宗趙光義之所以能夠當皇帝,歷史上有兩個迥然不同的觀點,一方認為宋太祖趙匡胤是有意將皇位傳給趙光義,為的就是避免讓剛剛建立十幾年的宋朝成為五代之後的“第六代”,也就是“金匱之盟”的故事,這個觀點也是官方的主流觀點,被大部分歷史學者所接受。

    另一方則認為宋太宗趙光義乃是弒兄篡位,也就是“斧聲燭影”的故事,這個觀點出自北宋一位和尚的筆記,但是因為其故事曲折離奇,宋太宗登基之後趙匡胤的皇后、兩個兒子,以及太祖太宗的三弟趙廷美都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趙廷美、趙德昭、趙德芳都“不得其死”),所以這個觀點反而被民間普遍接受。

    如此一來,便出現了主流觀點和民間流行的觀點相沖突的情況。

  • 12 # 金哥讀經典

    千古一案並不奇,趙匡胤有意讓位,趙光義弒兄篡位不足信。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之死存在許多疑點,被後世稱為千古一案,在圍繞弟弟趙光義是否弒兄篡位的問題上,爭論良久。

    本文多從趙匡胤主動傳位於趙光義的角度,試為趙光義正明:這事我沒幹過。

    01、先母之命不可違抗

    讓趙匡胤死後傳位於趙光義,這是杜太后的遺命,是為史稱“金匱之盟”,此說多見正史,如《資治通鑑》《涑水記聞》《建隆遺事》《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尤以後者較為可信。

    杜太后留此遺命有她的現實考量,她目睹過五代十國之亂對家國和宗室造成的傷害,而且後周孤兒寡母亡國之痛就在眼前,為了讓趙氏天下長治久安,且趙匡胤的兒子其時均年幼,留下兄終弟及的遺命當在情理之中。

    趙匡胤是出名的孝子,孝順母后,友愛兄弟,有極強的家庭觀念。除了自己身體力行外,趙匡胤在位期間,數次下詔,要求大宋百姓善待父母:966年,下詔蜀郡敢有不探視父母疾病的人以犯罪論處,同年,工部侍郎毋守素因在父喪期中娶妾被免官;968年,下詔荊蜀地區百姓有祖父母、父母在世的人,他們的子孫不準分開財產另外居住;969年,下詔川峽各州檢察百姓中有父母在世而本人分家另住的,以死罪論;970年,下詔百姓每五千戶推舉一名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名聲顯著的人入朝為官。

    以趙匡胤之為人,想必想必不敢,也不願違背先母遺命。

    02、不立太子表明態度

    趙匡胤在位十六年,對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有過多次封賞,卻封賞有度。趙德昭初成人,被封為貴州防禦使,遠離京師,在這個位置上一呆就是九年,直到973年才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976年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同在976年,皇子趙德芳被任命為檢校太保,並頂了兄長空缺出來的貴州防禦使的職務。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趙匡胤去世的976年,長子趙德昭已經二十五歲,早就過了可以立為太子的年齡,但趙德昭即未被封王,也未被立太子。可見,趙匡胤從來就沒有讓趙德昭繼位的打算。

    反觀趙匡胤對趙光義繼位的態度則非常明確,那就是儘可能為趙光義鋪平道路。杜太后病逝於961年六月,一個月過後,趙匡胤就任命趙光義為開封府尹,趙廷美任興元府尹。963年,分別增加趙光義和趙廷美封地,賜給功臣號。964年,任命趙光義為中書令,趙廷美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973年,封趙光義為晉王,兼任侍中;這還沒完,三天後,趙匡胤下詔,晉王趙光義班位在宰相之上。

    宰相之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這個位置在宋朝之前各朝從未有過,這是趙匡胤有意讓趙光義繼位最有力的證明。

    03、兄弟情深準備讓位

    趙匡胤逝世於976年十月二十日,在此之前一段時間,趙匡胤的一系列舉動也頗有深意:六月初五,步行來到趙光義府邸探視;七月初三,再探趙光義府邸;七月十一、十三日、二十五日連續三次親臨趙廷美府第探視病情;九月二十七日,最後一次去了晉王趙光義的府第。這或許說明趙匡胤已預感到了自己大限將至,並做好了讓趙光義繼位的準備。

    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兄弟感情極深,趙光義家中修建水池這樣的事,趙匡胤都會數次親臨府上過問。有一次趙光義生病不能上朝,趙匡胤前去看望,親自為趙光義燻艾草治療,趙光義覺得痛,趙匡胤以帝王之尊,用艾草在自己身上做實驗。趙匡胤經常在宮中宴請兄弟趙光義和趙廷美,有一次趙光義醉酒不能騎馬,趙匡胤親自護送趙光義出宮。

    正史有載,趙匡胤曾對近臣說過,“趙光義必為天子,福德非我能及。”

    以上種種,趙匡胤讓位於趙光義的主觀願望非常清晰,若此,趙光義自然就沒有了弒兄篡位的動機。

    趙光義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任命弟弟趙廷美為開封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侄子趙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侄子趙德芳為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同平章事。同時下詔,趙廷美和趙德昭位次均在宰相之上。

    後世對趙光義詬病最多的有四,一是趙廷美被貶房州,客死他鄉;二是趙德昭被逼自殺;三是皇嫂宋後死後不予和趙匡胤合葬;四是沒有遵守金匱之盟的約定,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這四點存疑,限於篇幅,另文詳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東吳呂蒙殺了關羽,為何沒有能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