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說古今事

    帝王心術有一部分,但重要的還是明朝體制問題!

    明朝從開朝之時,就一直是削弱臣權,加強皇權!自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直接管轄三省六部,臣權由此大幅度削弱,再也無法與皇權想抗衡。內閣便開始演變成型,在到內閣獲得“票擬”權開始,內閣制度走向頂峰!內閣制度的形成也標誌著皇權開始走向了頂峰!

    我們來弄清幾個問題,嘉靖帝是何人?他憑藉什麼能做到20多年不上朝而朝廷仍能運轉如常!

    嘉靖帝是何人?

    嘉靖帝朱厚熜是興獻王朱祐杬之次子。興獻王封地位於今湖北省鍾祥市,明朝時是三大府之一的承天府,正德二年(1507年)9月16日,朱厚熜出生於湖廣安陸(今湖北鍾祥市)的興王府。他的父親朱祐杬是明憲宗第四子,於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1487年7月30日)受封興王,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1494年10月16日)就藩湖廣安陸州。朱厚熜的母親蔣氏是北京中兵馬指揮使(追封玉田伯)蔣斅的女兒,她於1493年與朱祐杬成親,1494年隨朱祐杬就藩安陸。

    朱厚熜幼時就聰敏過人,他父親教他讀詩幾次後就能準確背誦。稍大以後在父親的指導下學習古籍,通《孝經》、《大學》及修身齊家治國之道。不僅如此,他父親還讓他參加王府的祭祀和典禮,因此他很小的時候便熟悉了各種禮儀和規範。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1519年7月13日),興獻王朱祐杬病薨,年僅12歲的朱厚熜襲為興王,朱厚熜在長史袁宗皋的輔佐下接管王府。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駕崩。由於明武宗沒有子嗣,在其彌留之際,首輔楊廷和預料到之後的繼承人問題,他援引《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在武宗逝世前五天以皇帝的名義頒佈敕令,令朱厚熜縮短為其父服喪時間,並承襲興王爵位。武宗駕崩後的當天,楊廷和讓司禮監請太后懿旨,正式宣佈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

    嘉靖帝統治前期,出現“嘉靖中興”的局面。嘉靖帝力革前朝時弊,勵志效法太祖、成祖推行“新政”,大刀闊斧推行了改革,政治上集異納諫,勤於政務,打擊權臣和封建地主貴族勢力,大赦天下,誅殺了錢寧、江彬等佞臣,整頓朝綱,總攬內外大政,推行新政,裁抑司禮監的權力,撤廢鎮守太監,嚴肅監察制度,嚴分廠、衛與法司職權,重視任用張璁、夏言等賢臣,他吸取了前朝宦官當權亂政的教訓,對宦官嚴加管束,中央集權得到復興和加強,使朝政為之一新;經濟上嚴革貪贓枉法,勘查皇莊和勳戚莊園,還地於民,鼓勵耕織,重新整頓賦役,賑濟災荒,減輕租銀,體恤民情,治理水災,汰除軍校匠役十萬餘人,極大地緩解了當時激烈的社會經濟矛盾;軍事上整頓軍隊團營,守兵東南,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頓邊防。文化上改革科舉之弊,改正孔子稱號和典祀,這期間,“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湧現,“天下翕然稱治”。

    嘉靖為什麼20多年不上朝?

    嘉靖帝統治後期,由於國家承平日久,逐步喪失進取精神,日益腐化,濫用民力大事興建,而且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長生不老之術,方士、道士們利用嘉靖帝夢想長生不死和靈瑞現象的迷信,屢行詐騙之術,愚弄嘉靖帝,使每年不斷修設齋醮,造成巨大的靡費。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爆發“壬寅宮變”,幾死於宮女之手,嘉靖帝移居西苑修玄。此後,嘉靖開始了20多年不上朝的歷史。

    嘉靖憑什麼20多年不上朝?

    之後,將奏章連同票擬一起交給皇帝,如果皇帝看完同意,便讓太監用硃筆寫下同意,並蓋章,稱之曰批紅。在這種制度下,所有繁雜事情都有大臣先進行妥善處理,並給出解決意見,而皇帝只需要在看到解決意見時,選擇是否同意即可!這樣一來,皇帝的負擔可謂是大幅度減輕,不需要在親力親為,甚至於有的皇帝直接讓太監代為翻看奏章並予以批紅。

    這樣一來,上不上朝意義已經不是太大了,幾乎所有國家大事都可以透過內閣討論商議解決!可以說,明朝中後期皇帝在親自處理政務的意義已經不大,皇帝在其中最大的一個作用便是一個形式,一個程式,一個象徵著國家和正統的代表作用!這種現象,在萬曆張居正時期開始尤甚!

    朝廷體制佔主,嘉靖個人能力也不可忽視!

    嘉靖帝可以說是明朝最聰明的一個皇帝!他從一個藩王到成為皇帝的經歷可以說是非常少見。他的智慧不容小覷,從初登帝位便可以迅速掌握政權,到打擊權臣,使朝野上下無不在他的統治下執行,可謂是言出法隨!這些無一不體現出他的政治智慧!

    嘉靖雖20多年不上朝,但朝中大小事務他無不知曉,大小事務無一不需他點頭同意!可以說是不上朝,卻勝似上朝!嘉靖透過廠衛特務機構,透過平衡權術,可謂將大權緊緊攥在了手中!比如說,當時權傾一時的首輔嚴嵩也是在他一語之下頃刻間覆滅!由此可見嘉靖帝的手腕!

    所以,嘉靖帝幾十年不上朝有其個人能力在其中,也有明朝特殊的文官體制的原因所在,兩者互相作用才形成這樣一種“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奇觀”

  • 2 # 大山裡的幼稚鬼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居大位而20年不臨朝或少臨朝,卻能牢牢控制朝政,靠的可能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自已體會的“帝王術”,但要實現這種“帝王術”的基本前提是對朝政充分的掌握,而嘉靖掌握朝政的手段,是“密疏”。

    明代皇帝的理政方式

    密疏其實就是一種告密制度,這種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幾個濫觴時期。唐代女皇武則天許酷吏告密而誅除那些不穩定因素,明朝的錦衣衛特務政治,雍正時允許官員直接向皇帝秘密遞交奏摺,鼓勵互相告密。

    在明代,雖然有錦衣衛“風聞奏報”,但錦衣衛作為特務,其本身所獲取的資訊並不能動搖文官集團,皇帝不可能依靠錦衣衛來來掌握朝臣的政見、對政務處理的態度來處理國政,所以明代皇帝們最主要的理政方式不外乎兩種,一種是上朝與朝臣們開會商議政務,另外一種即處理批覆各種奏章。

    其實在明代初期,皇帝更朝臣們議政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君臣同遊”、“賜宴”、“留宿”、“君臣直接對奏”等。但這些良好的議政傳統並沒有得到良好的遵守,自明憲宗之後,皇帝們就鮮有進行這些行之有效的議政方式了。

    作為明代皇帝理政方式的上朝,只是日朝。日朝是明代皇帝處理政務的最主要方式,有著早朝和午朝之分。午朝本是在早朝之後,與一些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大臣繼續商討政務。但明英宗繼位時年級小,沒有議政能力,自然開會也就沒有必要,午朝自然也就取消掉了,後來在景泰帝時得以恢復,但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嘉靖元年時,山東道御史請奏恢復午朝之制,狡猾的明世宗答應了,但卻從未舉行午朝。

    早朝成為了明代皇帝最主要的理政方式,從明太祖到明宣宗,無論嚴冬還是酷暑,早朝的制度都得到了嚴格遵守,但到了明英宗繼位後,還是因為他年級小,沒有議政能力,“英宗以幼衝即位,三楊慮聖體易倦,因創權制,每日早朝,止許言事八件。”之後“英宗既殂,三臣繼卒,無人敢復祖宗制舊者,迄今遂為定製。”

    也就是說,從明英宗開始,明代的早朝,只處理八件事情,毫無疑問,早朝只處理這麼點事情,其議政功能大打折扣,這就使得皇帝上朝理政的效果和積極性受到了影響。事實上,明中葉以後皇帝們鮮有與大臣見面,就說明了這一點。同時也表面了很重要的一點,理政方式在明中葉以後發生了很大變化。

    不過,就嘉靖皇帝來說,情況卻並不完全如此,明世宗早期對上朝處理政務充滿了熱情,到了中期以後卻疏於上朝,勤於修仙。但他“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修仙厭政卻“大張弛,大封拜,大誅賞皆出獨斷,至不可測度。”

    由此,就不得不說皇帝理政的另外一種方式:奏摺。

    批答奏章是朝廷“耳目外通”瞭解下情,防止“聰明內蔽”的重要方式,也是朝廷透過對章奏的批答來發佈政令,進而施政的手段。自三楊使得早朝議政功能減弱後,皇帝批覆奏摺成為了理政的最主要方式。無論是內閣的“票擬”輔政,還是司禮監代皇帝披紅,其實最終拿主意下結論的大權還是在皇帝手中,皇帝靠的就是批覆奏章來掌控朝政。

    明世宗中後期雖然不上朝了,但是他依然在西苑勤勞地批奏摺,但緊緊靠批覆明面上的奏摺,是很難把握朝局的,很容易受到朝臣們為了達到目的而刻意引導做出不太理想的批答。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密奏”來發揮了。

    嘉靖掌控朝局的重要手段——密疏

    明代皇帝們密疏其實也算情有獨鍾,明太祖剝奪相權,打擊功臣以加強皇權,建文帝與朱棣的鬥爭,永樂以後諸帝瞭解下情的重要渠道,都是透過密疏來實現的。

    與明朝其他皇帝相比,明世宗對密疏的重視和使用可以說是一個典範。密疏與一般奏章相比,因其上呈渠道特殊、保密效果好、處理程式簡便、無需內閣票擬、可以避開六科抄發等特徵,可以完整地體現皇權在決策方面的獨斷性、獨立性和絕對性。對於權力慾望旺盛的嘉靖而言,這不就是一種十分犀利的掌控朝局方式麼。

    明世宗對密疏的運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明世宗給朝臣賜印、許密疏言事的人很多,超過了明代其他所有皇帝。從明仁宗開啟這個制度,到嘉靖末期,依現有資料的不完全統計,擁有這個“特權”的朝臣總共35人,其中嘉靖一朝就有16人,幾乎佔了一半。嘉靖朝允許密疏言事的官員其中閣臣就佔了大多數,一共12人。

    2、這些朝臣們大多積極地給明世宗進密疏,使得密疏成為許多朝臣言事議政的重要途徑。如果不積極上密疏的,或者態度馬虎的,立即就會受到明世宗的嚴厲批評。比如夏言,常常敷衍了事,後來被明世宗收回了這項特權。

    3、明世宗對朝臣密疏的批覆很重視,也更加及時。嘉靖初年的朝政大事,嘉靖都會以密諭的形式向親信大臣進行垂詢,而大臣們也會以密疏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密疏成為嘉靖朝君臣討論國事的主要方式。嘉靖批覆密疏也十分及時,有的密疏當日就批覆,更多的是第二天,但鮮有第三天或更長時間批答的。

    在密疏制度下,內閣閣臣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傾軋,使得內閣不能抱成一團,這對明世宗而言是十分有利的。他透過與閣臣之間的密諭密疏往來得以掌控內閣。而密疏操作過程中,無需內閣票擬,也不用宦官代為披紅,直接由皇帝親批,這實際上徹底斷絕了內閣與宦官之間協作的可能。

    這便是明世宗的帝王心術,除了當事人,誰也不知道密諭密疏寫了啥,自然大家都對皇帝的“深不可測”而不太可能洞悉先機,嘉靖皇帝自然就能做到乾綱獨斷,而大權不至旁落。

  • 3 # 科技歷史說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究竟何為帝王術?對於我們這些從未體驗過帝王之快樂的凡夫俗子而言,除了道聽途說,那就只能憑空想象了,但是能讓中華文明延續5000年之久的,必然有一定深刻的歷史淵源。

    帝王術: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種統治思想藝術,而且也代表了中國封建王朝代代相傳的精髓,畢竟這並非一人之功,千百年來的文化積澱才是帝王術之根本,其實說白了就是古代帝王的管理馭人之術。畢竟古語有云:帝王之術,重在馭人。

    就拿韓非子的觀點來說,主要分三點闡述,一是權勢,當然這裡代表的並非人權,而是君權,當然這也是重中之重,畢竟沒有權利,一切帝王之術也沒有施展的空間,不過是空中樓閣罷了。其二就是指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有章法的賞罰分明機制,也讓整個管理之術有據可循。最後一點則是術,其實說白了就是小手段,小聰明,小謀略。

    這3點又是如何利用的呢?

    其實縱觀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作為的皇帝,基本上都運用到了這幾點:先王御賢,王道御治,霸道御謀。簡而言之,歷史上的每一個王朝都是如此,從剛開始建立,接下來啟程轉合發展至巔峰,後期各種弊端暴露,逐漸衰敗走向滅亡。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朝如此,劉邦白手起家,建立漢朝也是如此,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更是如此,他們都是堪稱先王的典範。

    善始並不一定善終,但是隻要我們內心向善,所付出的一切終將是值得的,王朝的更迭,不過也就是象徵了人的生死離別而已,只不過一個王朝的半衰期更長,人這一生不過短短几十年歲月而已,人生來使命有所不同,但是這也並非一成不變的,上天既然給了我們參與人生的機會,也就允許我們突破設限的範圍。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就看我們敢不敢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了,要想建立一個偉大的王朝,其核心思想必須是能夠包含天下人民之普遍訴求的,當然整個王朝建立起來僅僅是不夠的,就比如當時的成吉思汗,儘管攻佔了當時亞歐大陸上面積最大的土地,但是接下來如何管理這麼大的區域卻成了最頭疼的地方,後來元朝的發展就是最真實的寫照。足見組建管理制度,在整個王朝治理中的優越性與先進性。

    中原文明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必然有其一定的普適性道理,玩弄心機,厚黑學權謀之術,其實並不能完全將其稱之為帝王術,帝王之術之所以神奇,就是因為它是基於龐大的國家體系所服務的,很多人錯誤地理解了帝王術,駕馭人性,不過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做到損人利己罷了。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管理學思想當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很能說明問題,一個好的帝王,必將是能夠合理的運用國家資源,服務於人民,共同造福於人民的,而並非集舉國之力,滿一己之私,那顯然是太簡單而且被人民所唾棄不齒了。

    簡簡單單,嘉靖皇帝之所以20多年不上朝,依賴的真的是帝王術嗎?

    論權謀,嘉靖皇帝當然是首屈一指的,其實他的管理所運用的僅僅是帝王之術的冰山一角,畢竟整個明王朝已經逐漸趨穩定,他所面臨的不過就是朝堂之中的政治鬥爭罷了,其實說白了也就是霸道御謀,不上早朝只是一種表象,真正的內涵又有幾人能夠看懂呢?不上朝並不代表不管理這個國家,當然我們有人今天不上班,同樣,也就不能說他沒有錢賺。

    畢竟上不上朝,並不能作為考核一個皇帝是否合格的標準,完全隨個人意願心情而決定,但是至於整個國家的發展軌跡,這才是皇帝真正需要操心的事,過多的人為干預反而不是好事,其實開國皇帝是最好做的,畢竟只要統一的中心思想,整個國家的建立也就順理成章,但是如何在今後的整個國家管理中不出差錯,而且能夠讓整個國家的發展穩步上升,這才是最難的。

    建國需要拼,治國需要穩,嘉靖皇帝深得穩的精髓,這也是他能夠執政45年的關鍵所在,上不上朝不過是形式上的一個過程罷了,而且很多時候上朝並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 4 # 朝文社

    答:明朝各路奇葩皇帝裡,在位四十五年的嘉靖皇帝朱厚熜,是個常被“歷史票友”認為擁有強大“帝王術”的厲害角色。

    這位十五歲以“外藩”身份入京即位的傳奇皇帝,登基沒多久就鬥跑了老臣楊廷和,然後接下來的近半個世紀裡,他常年沉迷於煉丹修道,穿道袍燒青詞的時間,遠多於穿龍袍批奏章,甚至期間二十五年乾脆窩在深宮裡不上朝。可“放飛”到這地步,夏言嚴嵩徐階等“閣老”,照樣被他捏在手裡,執政四十五年,始終牢牢掌控大權。如此“帝王術”,至今也收了不少膝蓋,甚至還被寫進各類“管理學教材”裡,供多少歷史票友膜拜學習。

    但實事求是說,他這“帝王術”,也其實被誇大了。

    首先一個事實是,在明朝做一個皇帝,盡責也好,奇葩也罷,“掌控大權”不是個難事。

    明初的“封建君主專制”體制,經過明太祖明成祖等幾代帝王的精心設計,早已是高度強化。以明末清初學者計六奇的感慨說,那真是“外戚不司權,宦官不與政,大臣無專制,藩鎮無繼世。”明朝三個世紀裡,漢唐宋元“外戚專權”“太監專權”“丞相專權”等毛病,統統都“完美避開”。就算皇帝成天“玩到飛起”,只要稍微使個眼色,再氣焰薰陶的“權閹”“權臣”,分分鐘就是灰飛煙滅。

    放在如此“君主專制”制度下,皇帝“掌控大權”,那也只是“帝王術”的“入門技能”。

    而放在嘉靖帝朱厚熜身上,他的“帝王術”,也確有可圈可點之處。自幼博覽經史子集的他,論學問心機,都堪稱明代皇帝裡的牛人。駕馭那些老於世故的文官重臣,當然也是輕車熟路。張璁夏言嚴嵩徐階等“閣老”,在他面前永遠是戰戰兢兢,經常他稍微幾個暗示,立刻就鬥得死去活來。有時他不緊不慢寫個便條,或給大臣吟句詩,立刻又把人嚇得撲通跪倒。所謂朝堂重臣,在他面前常比家養的寵物還乖。

    就連明代出名“敢罵”的言官們,在嘉靖帝狠辣的風格面前,也是紛紛敗下陣來。嘉靖帝對言官,既不像成化帝萬曆帝那樣厚臉皮“扛罵”,也不像堂兄正德帝那樣“胡亂打”。相反卻是精準發力,逮著“出頭鳥”往死裡打。

    比如給事中劉最,怒批嘉靖帝修道“耗費帑金”,嘉靖帝聽了也不惱:哦,你說朕“耗費帑金”,那你就替朕查查,朕到底“耗費”了多少錢。這鍋一甩,劉最當然接不住,稀裡糊塗查一通,自然查成了糊塗賬。反而被嘉靖帝逮住由頭辦罪,吃著“啞巴虧”充軍邵武。這都還算命好的,同樣得罪了他的御史楊爵,更被他下大獄嚴刑拷打,既不審也不定罪,七年裡治得死去活來……這幾個“榜樣”一樹,嘉靖年間的言官們,也就變得無比消停。

    以這“馭人手段”說,心機深沉的嘉靖帝,確實做到了“讓所有人都服帖”,算是個成功的“領導”。但若論“帝王術”,更重要的考核標準,卻是工作業績。

    要知道,作為一個帝王,嘉靖帝堪稱趕上了“好時候”。他執政的四十五年,正是明王朝人才井噴的好時代。從他登基伊始的大儒王陽明,到唐順之羅洪先譚綸高拱徐階張居正,甚至還有軍事家戚繼光俞大猷醫學家李時珍小說家吳承恩……明朝三百年裡各行各業最拔尖的英才,幾乎都在他在位時扎堆湧現。哪怕嘉靖帝能用好其中的幾位,大明王朝的歷史,都將很不一樣。

    但在這事兒上,嘉靖帝的“帝王術”,卻偏偏缺少一個最基本的素質:作為領導者的擔當。

    嘉靖帝有多“沒擔當”,著名的“河套案”就是生動寫照:本來內閣首輔夏言與三邊總督曾銑經過縝密籌劃,計劃發起收復河套戰役。一旦成功,就是“國家萬年長久之計”。可起初熱情高漲的嘉靖帝,沒多久就反了悔,既怕戰事久拖耽誤自己的“修道生活”,更怕一旦戰事不利要擔責。原本籌謀周祥的戰略,竟就這麼輕易廢除。矢志收復河套的夏言曾銑,事後更因犯了嘉靖帝的忌諱,竟遭蒙冤殺害。

    如此朝令夕改加自毀長城的鬧劇,沒幾年也叫嘉靖帝嚐了苦果。依託河套羽翼豐滿的韃靼阿勒坦可汗,竟繞開北部城關,一口氣殺到北京城下。而有了曾銑的前車之鑑,誰還肯為國擔責作戰?北京周邊的十幾萬明軍,竟幹看著阿勒坦燒殺搶掠,“禮送”著滿載而歸的韃靼軍出境。是為明朝自“土木堡慘案”後,又一場丟人現眼的國恥鬧劇:庚戌虜變。

    而在東南沿海的抗倭戰爭裡,嘉靖帝的“朝令夕改”加“甩鍋”表現,更成了這場“大倭亂”的催化劑。當名將朱紈掃平雙嶼島,打掉這個倭寇作亂的“毒瘤”時,嘉靖帝卻只因朝堂上幾句非議,就著急忙活“甩鍋”,把為國浴血的朱紈辦了罪,氣得朱紈悲憤自殺。而當張經痛擊倭寇,打出“王江涇大捷”時,深恨張經“不聽指揮”的嘉靖帝,竟把打了勝仗的張經判了死罪。“嘉靖大倭亂”能荼毒東南二十年,其中不少嘉靖帝本人的“神助攻”。

    以這個意義說,十六世紀困擾明王朝的“南倭北虜”問題,就是嘉靖帝一手造成的。

    也正是因為這種“缺少擔當”的風格,所以同樣“沒擔當”的嚴嵩,才最對了他的脾氣,順風順水做了二十年“閣老”,做盡了“奸臣”的醜事。而且“沒擔當”的嘉靖帝,偏偏還有權任性。他在位的四十五年,嘴裡喊著“節儉”,卻是從沒斷了享受。以《明史》的統計說,他在位時“營建最繁”,全花在自己“修道”以及宮殿住宅上,以至於“勞民耗財,視武宗過之”。論“敗家”,荒唐皇帝朱厚照比起他,都自嘆不如。

    比“敗家”更可怕的,是他在位時,明王朝吏治風氣的全面腐化。號稱“苛察大臣”的他,只在乎臣子的忠心,“吏治”卻成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寵臣”嚴嵩一家就帶頭腐敗,而後嚴嵩雖然倒臺,但腐敗流毒依然到處擴散。以嘉靖晚期名臣趙貞吉的痛斥說“世變江河,愈趨愈下”。甚至“官無大小,皆有定價”。行賄受賄甚至買官賣官,乃至“政以賄成”,以前見不得光的事,在嘉靖晚期都成了“家常便飯”。

    於是,待到1566年,這位至今以“帝王術”享盡崇拜的嘉靖帝撒手人寰時,他扔下的,是一個細思極恐的爛攤:朝堂上腐敗成風,掐架不停,太倉的存銀只夠支用三個月,“邊軍百萬,具無所需”。就連“小弟”北韓都犯嘀咕。北韓國王特意叮囑其官員,擔心這眼看揭不開鍋的大明朝,恐怕“中原必多事。”

    甚至未來的明朝改革家張居正,更在其文集裡,一語道出嘉靖帝駕崩時,大明王朝的危急處境:“彼時景象,曾有異於漢唐之末世乎?”

    這才是嘉靖帝真實的“帝王術”,一個號稱“精明”“馭人有方”的帝王,卻以他的滿腹心機,把一個人才薈萃的大明朝,“治”到了瀕臨亡國的地步。如此“帝王術”,以現代的話來概括,該是“有小聰明無大智慧”。

    反而是他的兒子隆慶帝朱載垕,這位素來以“窩囊”形象示人的短命皇帝,在位僅僅六年,也不曾有多少“小聰明”,卻憑著毫不猶豫的擔當與放手的用人,迅速重新整理吏治,以“隆慶大閱兵”的方式重建了強大的明朝軍隊,短短几年就扭轉了嘉靖晚年數十年的積弊,為著名的“隆萬中興”奠定基礎。如此業績,也正如《明實錄》裡那句經典評語:引大體,不煩苛,無為自化,好靜自正。

    “小聰明”與“大智慧”哪個重要?看過這對爺倆截然相反的“帝王術”,相信自有多少思考在其中。

    參考資料:胡凡《嘉靖傳》、韋慶遠《隆慶皇帝大傳》、林乾《隆慶帝傳》

  • 5 # 坦坦蕩蕩的尚格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大明王朝1566》中的一個場景,嘉靖皇帝總是用玉杵擊罄來暗示臣僚,因為這件事如果做好了就是嘉靖的聖明,而這件事如果辦錯了則是臣下曲解聖意。這種似是而非的做法往往能夠維護皇帝那種威嚴,也可以說不能讓臣下揣測到自己的心思。

    嘉靖帝不上朝,但是他一直獨斷朝綱,因為宦官此前被他打壓過,而內閣基本都是他培養的人,比如嚴嵩和後來的徐階,更近一點的還有此前的張璁,用史書的說法就是:

    終嘉靖之世,語相業者,迄無若孚敬雲。

    孚敬是嘉靖賜給張璁的名字,這個人在嘉靖初年三度位居首輔,究其原因就是因為他在大禮議事件中對嘉靖的支援。大禮議接下來我們還會涉及到,這裡先不談。

    嘉靖之所以能夠牢牢把握住朝政,在我看來是因為他會用人,而且他不拘成例,因為這個人以“宗人”身份繼承大統,他和宦官與文官集團此前都沒有很深的關係。在他剛剛來到北京的時候,從他的態度與手段中就可見一斑。

    當時他千里迢迢從安陸趕來,但是禮部制定的方案卻用太子禮來讓他繼承皇位,根據太子繼位的規矩他要走東安門居文華殿,但是他看出其中深意說:

    “遺詔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

    他要走大明門御奉天殿,用皇帝的禮節來安排他的登基儀式。這個時候的嘉靖已經能夠知道怎麼樹立自己的權威了

    而正因為他是遠道而來的繼承者,所以他對宦官不怎麼感冒,而且像此前王振、劉瑾等人的惡名他更是從小聽聞,此前宦官的專政實在是太厲害了,所以他即位後就開始懲戒宦官,像谷大用等人都被他懲治。

    而接下來因為他繼位的一些問題所發生的大禮議事件更是他重振皇帝權威的大手筆,他絲毫不向文官們妥協,並且他不吝嗇使用暴力,在這次事件中有一百三十四人下獄拷訊,四品以上的官員有八十六人停職待罪而且四品以上官員停俸,五品以下官員當廷杖責,其中因廷杖而死的就有十六人。

    他知道怎麼用錦衣衛這個屬於皇帝的特務機構來給這些官員下馬威。這些被波及到的官員中就有明朝的大才子楊慎,就是那個寫“白髮漁樵江渚上”的《臨江仙》的楊慎,首輔楊廷和的兒子。

    而其中站到他這邊的官員之後幾乎都被重用,最出名的就是上文提到的張璁。嘉靖好像就是在告訴他的臣下:“得聽我的。”

    但是他並不是暴君,他只是在收回皇帝的權力,鞏固皇帝的威嚴,他後來做的很多改革其實不少都對後來影響很深,比如宗藩的問題等等。

    而嘉靖二十一年因為幾個宮女的刺殺和其他原因,他深居西苑煉道修玄不再上朝,但是他開始用服從他的人和錦衣衛來把持朝政,這其中就有著名的嚴嵩。

    嚴嵩其實是個好人,在史書上對他早年的評價也不壞,但自從這個禮部尚書被嘉靖威懾到之後他開始小心侍奉嘉靖,這年他入閣,而也是從這年起大臣們對嘉靖的勸諫慢慢的轉變成對嚴嵩的批評,嘉靖深居西苑好像是受了奸臣的矇蔽。

    但是嚴嵩大興土木、寫青詞其實都是為了嘉靖,包括後來的徐階都是如此,但是徐階很聰明,嘉靖死之後他用一個自己草擬的遺詔成功洗白了自己,並贏得了救時良相的美譽。

    嘉靖更聰明,他把持朝政,但是他不擔責,責任是他任用的臣子該承擔的。《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引用老子的“三寶”,他說:

    “吾有三德,曰慈,曰簡,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其中含義很深。

    應該提一點,明朝的內閣制度,其實是被嘉靖完善的。

    《國榷》中有一句話:

    晚年雖不御殿,而批決顧問,日無停晷。雖深居淵默,而張弛操縱,威柄不移

    不穿龍袍、不上朝,但是軍政、經濟、人事的大權都在他手裡,他用了十五年的明朝最著名的奸臣之一的嚴嵩,而且嚴黨垮臺後他還給了嚴嵩一條生路,他用人“ 忽智忽愚”、“忽功忽罪”,但是他乾綱獨斷而且始終操縱朝局。

  • 6 # 江雪寒

    什麼是帝王之術

    帝王之術簡而言之乃古代皇帝的權謀之術,也可簡單理解為與群臣之間的明爭暗鬥。皇帝也不是傻子,能成為朝廷重臣之人,肯定都有過人之處,絕非酒囊飯袋,皇帝要治理天下,必須能合理放權給大臣,使其才幹得以發揮,又能將他們牢牢掌控在手掌之間,才是皇帝應該做的事情。

    實質帝王之術也不是多麼高深莫測。總結起來就是,識人之術、用人之術、和籠絡人心之術。除此之外還必須要無情,只有沒有親戚沒有友情,鐵石心腸才行。但是也必須有審時度勢,榮辱不驚的眼力和心態在就是把世間萬物都做為自己財產的心裡,唯我獨尊 ,冷漠無情為達目的不記得失。必須有除己之外在無它物,沒有任何不能丟棄的,亦無任何不能損失的。

    然而能夠摸清門道的皇帝不多,達到爐火純青者兩把手就能數過來,其中明朝的嘉靖皇帝可謂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們就來看看他是怎樣20多年不上朝,卻能把大權集於一身的。

    扶持宦官集團為自己的代言人。

    錦衣衛是明朝特有的一個機構,屬於皇帝的親軍,主要職責是收集情報、監製百官。但是由於嘉靖以前皇帝和文臣的壓制,導致錦衣衛名存實亡,文官集團的代言人東廠的實力壓過了錦衣衛。嘉靖上臺後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和皇位,任用親信陸炳為錦衣衛指揮使,重新把這支力量掌握在手中,秘密調查監視大臣的一舉一動。

    與此同時,嘉靖皇帝透過一系列措施把重大權力重新收歸到司禮監,而司禮監的太監們幾乎是二十四小時不離嘉靖帝左右,嘉靖雖然不上朝,但國家大事卻瞭然於胸。

    大禮儀之爭,壓制文官集團

    嘉靖帝原本與皇位毫無關係,只因他的堂兄朱厚照沒有兒子,所以皇位就落到了他的身上,這可是天上掉餡餅的大好事,但是做皇帝並不是一個輕鬆的差事,需要面臨很多困難以及挑戰。嘉靖帝上位之後,想要將自己的父親獻王追封為皇帝,可是以楊廷和為首的大臣說什麼也不同意,因此他與文官集團展開的一場“大禮儀”之爭,經過三年的爭執,最終還是嘉靖獲勝,楊廷和被趕出了朝堂。

    說到這就應該能看清楚嘉靖帝的一些政治手腕了,真的很老辣,甚至我自己都覺得他背後一定是有高人在指點江山,而不是出自一個十幾歲的毛頭小子之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在“大禮儀之爭”中成長起來的嘉靖,對於皇權的運用越來越爐火純青,經常故意在文官集團內部製造分裂,以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比如,垂青於某人,扶上臺,不久卻將其打倒,再重新挑選一位,不久再用人取而代之。縱觀嘉靖年間的的14位內閣首輔,除了最後一任徐階,他沒有來的及打到外,其餘所有人,幾乎都是他親手扶起來,然後再親手打倒。以這辦法來防止朝臣柄政太久、尾大不掉的情形出現,達到隨時宣示著他的威權的目的。

    嘉靖對於官員的掌控能力是很強的,經常是拉一個打一個,軟硬兼施。在嘉靖的眼中大臣不分忠奸,只要具有利用價值就行,因此他既能任用海瑞這樣的清官,又能任用嚴嵩這樣的敗類,所有人都是他手中的棋子。

  • 7 # 歷事

    其實哪有什麼“帝王術”。你仔細想想,所謂的“帝王術”是否就是玩心眼,權衡之術!而嘉靖帝之所以20年不上朝,是因為他遊戲人間的性格,將天下人皆玩弄於鼓掌之間。

    毛澤東對朱厚熜評價:“煉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幾年天下,就是不辦事”。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前20年的時間,嘉靖帝透過大智慧治理國家,使得天下太平。後25年,他白天貌似在修仙,每天夜裡在書房工作至天亮,娛樂、工作兩不耽誤,其勤奮程度遠超過別的皇帝。

    劇照

    嘉靖帝將權衡之術玩到了無人能比之地,堪稱“遊戲皇帝”不為過!

    一、嘉靖中興

    嘉靖劇照

    嘉靖帝從小就是極其聰明之人,並且運氣也是非常不錯。

    1、運氣逆天的明世宗朱厚熜

    先說個背景,明朝的第八位皇帝是明憲宗朱見深。明憲宗死後,明朝第九位皇帝是他的三兒子朱祐樘(明武宗),而明憲宗四兒子朱祐杬就是朱厚熜他爹。

    1519年7月13日朱厚熜的老爸朱祐杬去世了,這年他才44歲。於是12歲的朱厚熜按例變成了興王。

    劇照

    沒想到的是,結果2年後,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又駕崩了,而明武宗沒有子嗣,當天,楊廷和就讓司禮監請太后懿旨,正式宣佈朱厚熜為皇帝繼承人。

    命運就是這麼神奇!

    2、天下太平

    “天下翕然稱治”,自從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登位後,後面的20年的時間,他治理下國家,基本實現了天下太平。

    1、政治:朱厚熜在楊廷和的指導下,進步飛速,僅用3年時間就將正德年間的弊端幾乎被淘汰淨盡。例如,他裁減的錦衣各衛所、內監局的旗校工役人數達十四萬八千七百,節省漕運糧食達一百五十三萬二千餘石,那些宦官、義子及奉特別詔命而僥倖做了官的人大半以上被排除。

    劇照

    對權衡之術研究非常透徹的朱厚熜,很快就開始加強皇權,打擊文官勢力,迅速擺脫了楊廷和的控制。他僅用了3年時間,就將四朝元老楊廷和掃地出門,後來被貶為平民。

    並使內閣終於有了密奏專權,把控了皇權,將幾任內閣大臣牢牢地捏在手裡。

    2、經濟:嘉靖在位45年中,減免賦稅、賑濟災荒45年、100餘次。還地於民,鼓勵耕織,重新整頓賦役,賑濟災荒,減輕租銀,體恤民情,極大地緩解了當時激烈的社會經濟矛盾。

    在依律量刑上,朱厚熜嘗諭輔臣:“近連歲因災異免刑,今夏當刑科三覆請旨。朕思死刑重事,欲將盜陵殿等物及毆罵父母大傷倫理者取決,餘令法司再理,與卿共論,慎之慎之。

    3、軍事:懟蒙古未果、1556年開始統領孟密(今屬緬甸),抗倭重用了以戚繼光、俞大猷為首的抗倭名將,征剿倭寇,清除外患,整頓邊防。

    4、文化:改革科舉之弊,文化和科技空前繁榮,優秀文學作品和傑出人物大量湧現,“興文化,建學堂”。

    這一端時期也被史學家稱作“嘉靖中興”。

    二、修仙不耽誤政務

    演員陳寶國:“這個皇帝很有意思,他不穿龍袍,不上朝,但朝中所有的事情都知道,還牢牢把握著軍權和兵權;我在戲裡幾乎沒坐過龍椅,跟《漢武大帝》太不一樣了,這個皇帝很另類。”

    其實,這不是皇帝的另類,這歸根結底是由於明代完善的權衡制度,讓皇帝可以牢牢把控朝政。

    1、內閣權利無邊

    劇照

    嘉靖皇帝不上朝,但是不代表不理朝政。他白天是在潛心修道,晚上改奏章一直到凌晨五點,把大臣玩弄於鼓掌之間。

    他先後任用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張璁、賈詠、楊一清、謝遷、翟鑾、方獻夫、夏言、顧鼎臣、嚴嵩、許贊、張治、李本、徐階、袁煒等為內閣人員,充分放權,嚴格監督。

    不過,國家大政方針雖然由內閣制定實施,但最終決策權還是由嘉靖來拍板,並且內閣對皇帝絕對負責,從而也保證了大明王朝正常運轉。

    2、重用錦衣衛

    之所以重用錦衣衛,和錦衣衛陸炳有很大的關係,陸炳是明朝第一個以公兼孤的官員。

    劇照

    當然,陸炳和朱厚熜的關係可不一般,陸炳的老媽是嘉靖皇帝的奶孃,所以從小,陸炳就和朱厚熜一起玩,每天侍奉在他左右,並且他還救朱厚熜於火海,救駕有功。所以,1545年陸炳就變成了錦衣衛的最高統領。

    幹過壞事,也幹了不少好事!陸炳先後將首輔夏言、仇鸞兩人身首異處,又彈劾了司禮監宦官李彬。陸炳除了一些作奸犯科的大人物,禮賢下士,不曾陷害一人,難能可貴!

    明末清初史學家談遷對他評價最客觀:炳雖猾賊,而才能當人緩急。其干預朝政,亦時宰貪婪濁得釀致之。設賢輔在事,炳方效環衛之不暇,敢旁攬乎哉?

    綜上所述,得益於已經建立的完善權衡制度,朱厚熜開始了皇帝的遊戲之旅。

    嚴嵩劇照

    所以,就算是嚴嵩貌似擅專國政20年時間,但朱厚熜彈指之間就讓嚴嵩家破人亡。

    可見朱厚熜的用人之術、識人之術、權衡之術到底有多強!

  • 8 # 這個歷史很正

    嘉靖皇帝是明朝歷史上少有的能夠做到獨斷專行的皇帝,其對朝堂上的掌控力不下於朱元璋和朱棣,而且相比於朱元璋和朱棣來說,嘉靖皇帝能夠做到這一切,可以說簡直就是一個奇蹟了。

    因為朱元璋和朱棣兩個人都是帶兵起家,對於朝臣來說,其自身就擁有足夠的權勢和威望,能夠壓制朝臣,而嘉靖皇帝則是在年幼之時,以一屆藩王之身登頂權力頂峰,並且在即位之初就能夠牢牢的控制權臣,這離不開嘉靖皇帝爐火純青的帝王心術。

    縱觀嘉靖皇帝掌控權力的過程,大致可以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為大禮議之爭。

    14歲即位為帝國皇帝的嘉靖皇帝,在即位之初的時候就令人商議自己父親的封號,簡單來說就是要尊封他的父親為皇帝。

    而他的父親本來是地方藩王,至死也依舊是藩王,而如今嘉靖皇帝想要追封他的父親為皇帝,自然是受到了群臣的阻撓,與禮儀不合。

    但是嘉靖皇帝的目的可不在此,其第一目的就是打擊以楊廷和為首的文官集團,畢竟當時嘉靖年幼,如果不能夠在即位之初以雷霆手段震懾群臣,那麼嘉靖將難以掌控帝國最高權力。

    最後在經過雙方長達三年的爭奪以後,最終還是以嘉靖皇帝勝利而告終結。

    第二步則是重用錦衣衛。

    我們都知道,錦衣衛其實就是一個皇室的髒手套,專門為皇室幹一些髒活,累活的。

    但是在朱元璋和朱棣以後,錦衣衛的地位就漸漸地下降了,原因是當時文官集團對於錦衣衛的極力打壓,再後來在明宣宗朱瞻基以後,宣總為了遏制文官集團的勢力,終於不得不開始培養另一個黑手套,這就是宦官勢力。

    自明宣宗朱瞻基教導宦官識文斷字以來,到明朝終結,宦官的地位在明朝都是舉足輕重的,而錦衣衛在宦官崛起後,又再次淪為了宦官的打手。

    而嘉靖皇帝在上任後,卻沒有親信宦官勢力,而是重用錦衣衛,重啟錦衣衛的職權,其原因之一就是,錦衣衛當時的頭領陸氏家族曾是跟隨嘉靖皇帝以及其父親在潛邸的老臣了,要說當時嘉靖皇帝最親近的人是誰,毫無以為就是陸炳父子兩了,而且陸炳的母親還是嘉靖皇帝的乳母。

    就是憑藉著這樣的關係,讓嘉靖皇帝下定決心重用陸炳父子,因為他們掌握錦衣衛更加讓嘉靖皇帝放心。

    最後第三步的關鍵就是控制內閣。

    明朝的內閣其實在一開始設立的時候根本就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機關,他們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充當皇帝的私人幕僚,僅僅只是幫助皇帝決策的,而不具有實際權力。

    但是在後來的演變中,內閣成員因為能夠影響到皇帝的決策,以至於內閣的作用甚至還要打過曾經的宰相。只不過宰相只有一個人,而內閣則有數個人。

    而嘉靖在成為皇帝,透過前兩步先為自己的地位打下基礎,然後在換掉對自己不聽話的閣臣,最後換上去忠誠於自己的人。

    就這樣三步,嘉靖就緊緊掌握了帝國權力,甚至在嘉靖後期沉迷道術的時候都沒有放鬆對權力的掌握。

  • 9 # 文苼尉

    嘉靖是明朝最聰明的皇帝,沒有之一,但卻不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

    嘉靖朝歷經四十餘年,僅僅少於萬曆皇帝,朱厚熜二十多年不上朝照樣把皇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不得不說他確實有手腕。

    首先,文臣製造內鬥。

    嘉靖用人,從來不用一個派系,一定要製造矛盾,讓內閣、六部的中央中樞有對立勢力存在,那雙方誰也不敢掉以輕心。遇到矛盾激化,最後做決斷當裁判的還是嘉靖,這一點就可以讓朝局時刻處於高效活動狀態。

    其次,錦衣衛監視。

    錦衣衛是嘉靖的秘密武器,陸柄是他乳孃的兒子,也是嘉靖最信任的人之一,錦衣衛在嘉靖朝發展很快,權力空前,就是嘉靖希望錦衣衛幫著自己盯住所有人,一舉一動都在自己的視力範圍內。

    最後,重用宦官。

    宦官沒有子孫根,不會造反,最多就是貪財。用他們可以讓管理中樞進一步處於多方角力之中,可以更全面的考察所有人。當然,宦官用一段時間,也要換換,或者殺了。

  • 10 # 萬事之始

    所謂 “帝王心術”,其實也沒有那麼神秘,不過就是政治平衡之術罷了 !可是,如果玩不好,反而會使本來分為兩派或者幾派的臣子們聯合一起,一致對內,那皇帝就難受了!

    君權與相權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屬於自學成才的,沒有任何人教他“帝王心術”,如果說,在戰爭時期老朱還能把明朝的政治玩得轉的話,隨著元朝覆滅,國家進入了建設期,老朱的腦子就不好使了。

    究其原因,是封建社會延續了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制約了他。

    君權和相權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互相依存,互相發展,這也是一種政治平衡。

    君權的代表皇帝是感性思維,一拍腦門就去幹;而相權的代表丞相則是理性思維,皇帝拍腦門不要緊,可人員如何調派,錢糧從哪裡出,會不會對既定的國策帶來影響,這些都是丞相應該考慮的事情。

    所以,皇帝們的拍腦門十有八九會被丞相頂回去,時間一長,皇帝就不高興了,這個天下是誰的?是我們老朱家的!我要的是家天下!

    而丞相則說,您說的對,可是治理天下卻是需要我們和您一起來完成的,這是我們知識分子最高的理想,即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

    所以說,君權與相權是一對永遠也無法調和的矛盾。

    也因此,胡惟庸死了,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丞相。緊接著,朱元璋就成立了內閣,把那些能寫能畫的大臣們召進了內閣作為閣員,來為自己服務。

    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時期的內閣和後世的內閣可不是一回事,他們就相當於朱元璋的大秘書。

    至於明朝的閣員們具有了權力,那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在這個時期,閣員們有了建議權和表決權,但仍然沒有決策權和執行權的。決策權仍然被皇帝掌握在手中,執行權掌握在六部手中。

    那麼問題又出現了,六部由誰來控制呢?他們可都是文官啊?

    還是朱元璋有辦法,不是還有武官嗎?

    可能會有人說,明朝不是實行的“以文馭武”政策嗎?有句話叫做“知縣堂下有總兵,總兵帳下無知縣”嘛!武將們的地位低得可憐,哪裡有能力制約文官?

    恰恰相反,在明初,武官們的地位並不低,那所謂的“以文馭武”政策是出現在“土木堡之變”之後。

    因此,在明朝初年,由皇帝抓總,內閣協助,文武平衡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形勢一片大好。

    到了明成祖時期,朱棣更是一個殺人魔王,凡是反對“靖難”的文官們被打掃了個乾淨,朝中變成了由武人說了算了。而且,另外一支力量也加入了進來,那就是宦官,朝局又開始失衡起來。

    好在明成祖死後,繼位的明仁宗比較喜歡文官,文官們的勢力才逐漸開始恢復,但遠未達到能夠與武官們抗衡的地步。

    以文馭武

    真正出現大反覆的時代是在明正統年間,在這個時期,一共發生了兩件改變明朝政治格局的大事,一是宦官可以登上政治舞臺了,如王振就打碎了朱元璋當年留下的“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鐵牌,這就是一個標誌。

    另一件大事,就是“以文馭武”的出臺。

    要說“以文馭武”是如何出臺的,就得說說“土木堡之變”了。

    “土木堡之變”雖然損兵折將幾十萬,但最讓人痛惜的是,跟隨明英宗出征的那些宿將們無一生還,這些人都是明朝賴以與文官們抗衡的基礎。這些人戰死,在瓦剌騎兵威逼北京時,明朝軍隊面臨著無人可用的局面,因此才出現了由於謙擔任兵部尚書,指揮北京保衛戰的局面,也由此開啟了明朝“以文馭武”的局面。

    從此之後,文官們終於徹底翻身得了解放,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起來。

    當時明朝施政的流程是這樣的:

    先是把公文交給內閣,由內閣拿出意見,這稱之為“票擬”。

    然後交由皇帝預覽,皇帝如果同意內閣的處理意見,那就由司禮監太監“硃批”。不同意的,發揮內閣重擬或者留中。

    最後再由內閣把“硃批”下放到六部施行。

    在這個過程中,司禮監的權力極大。

    明朝的皇帝們有個特點,就是不上朝,其實也不是不願意上朝,而是那些文官們各有黨派,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爭論不休,在朝堂之上根本也解決不了問題,這也是嘉靖為什麼在繼位前期勵精圖治,到了後期卻變得懶於朝政的主要原因之一。

    嘉靖皇帝即位之初,也是勵精圖治的一位好皇帝,史書中對他的評價是“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這個時期被稱作“嘉靖新政”。

    嘉靖能夠掌握權力的秘密

    可是,面對文官們日復一日在朝堂上互噴,嘉靖皇帝確實是累了,他再也不想面對這些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都能爭吵一天的大臣們了,於是才退居幕後,利用內閣和宦官來掌握朝政。因為明朝設計的這套內閣“票擬”,自己拍板,司禮監“批紅”的流程幾乎無懈可擊,所以,嘉靖皇帝始終能夠牢牢地把握住權力。

    但這樣一來,內閣首輔的權力和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權力就大了起來。嘉靖皇帝並不怕大權旁落,因為宦官始終是自己人,他就是想要提高宦官們的權力來制約文官勢力。這樣一來,兩方相鬥,最終都需要自己拍板,誰都離不開自己,自己的權力就能保住了。

    總結

    就這樣,新一種政治平衡制度形成,這是明朝在過去那種依靠武官們來制約文官的辦法失效之後,新創立的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這也是嘉靖皇帝能夠幾十年不上朝仍然能夠掌握大權的原因。

  • 11 # 北朝霸府

    嘉靖能執政45年跟所謂的帝王術沒有毛線關係!明朝發展到嘉靖年間,以自身利益為主的文官集團已經成型,並且開始大肆限制皇權,只要皇帝有損於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會指著皇帝鼻子破口大罵,大加反對!皇帝的政策措施沒有文官的配合連皇宮都出不去!皇帝就是他們圈養的吉祥物,背鍋俠,只要你不損害我們的利益,別說不上朝,就是要上天都沒人管,嘉靖天天受氣,所以一氣之下不在上朝,以此抗議!並且重用太監,以期望能奪回皇權,所以這也是明朝多出荒唐奇粑皇帝的原因之一!帝王術在明朝中後期基本沒什麼卵用!

  • 12 # 阿斗不傻

    嘉靖心聲:看著被處決的前輩,被下馬威的自己,被謀殺的陰謀。嘉靖皇帝說,我必須要反擊,所謂帝王術就是無奈之下引導文官集團左右互搏,保障自己安全和地位的手段而已。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說幾件事,這幾件事,有著相互聯絡關係,沒有這幾件事,就沒有後來嘉靖帝轉變,也不會有一代權術帝王誕生。第一件:明武宗朱厚照之死,光明正大的謀殺。

    歷史上朱厚照之死,有幾種說法,第一是說死於房事過度,這是扯淡,性癮患者老虎伍茲每天十幾次也沒見早死。第二種說法是,被手下武將江彬謀殺,也是扯淡,江彬就是武宗提拔起來的嫡系部下,他殺武宗是自絕後路,最後武宗一死他就被文官集團殺死就是明證。

    那麼誰才是殺害武宗兇手,按謀殺案得利最大判斷,毫無疑問是文官集團

    明朝自“土木堡”後,武將勳貴幾乎被一網打盡,造成文官集團獨大,到明武宗時,更如此,因他老爹明孝宗是英明聖主,什麼都聽文官的,連老婆都不敢多娶,就被文官集團說成世上絕無僅有好皇帝。武宗上臺後,當然會受限制,他又是個有個性皇帝,二邊難免矛盾不斷不斷。

    於是武宗提拔武將系統江彬,和宦官系統錢寧來壓制文官。造成皇權和文官勢力不斷鬥爭。文官集團發現明武宗是個很有想法和作為的皇帝,不僅擅長軍事,還善於權謀,利用武將和宦官壓制文官獨大局面。以楊延和為代表的文官系統開始擔心,一旦被不斷壓制就會被取代,於是就斷然進行謀殺。他們授意太醫下慢藥殺死明武宗。

    按照最後結局來看,這應該就是歷史的真相。第二件事“大禮儀之爭”嘉靖的強硬於皇權的勝利。

    朱厚照死後,因為無子,而必須在皇親中找尋接班人,最後這份幸運落到了嘉靖皇帝身上,而這幸運的來臨。無非是因為嘉靖是一個年僅15歲少年,而且是以藩王進位大統成皇帝,在文官看來,這是給他的天大的運氣,成皇帝的少年應該很好控制,並且根基不穩。誰知道文官集團再次看走眼,嘉靖帝也是個很有個性的主,所謂“大禮議”之爭,表面上是“繼統”與“繼嗣”禮儀形式之爭,其本質卻是皇權與閣權政治之爭,以及學術思想上正統朱學與新興王學之爭。

    這裡不多說大禮儀之爭,只說結果,結果就是嘉靖皇帝艱難取勝,贏得第一輪皇權於文官集團的勝利。第三件事“壬寅宮變”,文官的反擊。

    大禮儀之爭持續三年多最終以嘉靖皇帝勝利告終,時間點是在1524年7月,終結的關鍵點就是文官集團叛徒,新興王學代理人張璁的進言被採納,嘉靖最終獲得勝利。藉助的也是文官集團內部鬥爭。在大禮儀之爭不久之後的1524年12月,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壬寅宮變”。時隔不過5個月,那麼這事情就絕對不簡單。

    這是文官集團在處決掉明武宗朱厚照後,對皇權的又一次警告。最後謀殺沒成功,不過是因緣巧合。如果成功,那麼明朝又會有一個英年早逝的皇帝,而且還會編排成,荒淫無度,因為煉丹最後造成宮女起義的皇帝。

    可惜文官集團打算落空,這次反擊沒成功,而嘉靖的反擊就要來到。嘉靖的反思,如何穩固政權,如何控制朝局,如果鐵板一塊就讓他們內鬥吧。

    透過以上三件事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其實作為皇帝的嘉靖,在做皇帝前幾年是危機四伏的,最後能穩坐釣魚臺,幾十年不上朝還可以掌控全域性,全部都來自於對於上面事件的教訓吸取。他做了幾件影響到後來執政穩定的事情,

    第一件事:提拔陸柄掌控錦衣衛,保證自己安全。

    武宗被殺在前,自己被謀殺在後,他開始注重對自己安全的保護,於是和他一母同胞的異性兄弟陸柄,開始獲得重用,並掌控皇家親軍錦衣衛。這就是為了他自身安全考慮。做到最大事情。因為陸柄上位,並且牢固掌握錦衣衛,將文官系統的人盡數排除,嘉靖終於不用擔心自己的人身安全問題。

    第二件事:吸取大禮儀之爭教訓,開始在文官集團內部製造分裂。

    大禮儀之爭,最後嘉靖勝利,表面上看是皇權戰勝內閣,其實質不過是程朱理學,被後來興起的王陽明心學戰勝,是文官集團內鬥,最後在嘉靖助力下勝利。

    透過“大禮儀之爭”嘉靖帝發現,一個控制文官集團辦法,那就是分化瓦解,讓他們內鬥,不至於鐵板一塊對付自己。於是他就開始自己帝王權術。從不讓文官集團一家獨大。夏言做首輔時候,有嚴嵩在側,嚴嵩做首輔時候,有徐階在側。文官集團的老大,總有一個不對盤的二當家,最後結局就是,他們自己在內鬥,而皇帝樂得輕鬆做裁判,他的地位也就更鞏固。

    第三件事:培植自己的宦官勢力,讓他們參與朝政形成三角穩定關係。

    政治鬥爭的核心是什麼,歸根結底是華人的臉面之爭,和利益鬥爭。

    臉面鬥爭的關鍵就是不能撕破臉,之前朱厚照被謀殺,還有自己被謀殺未遂,都是文官和自己撕破臉結果,那麼如何避免撕破臉?

    嘉靖也想到啦自己的辦法。

    就是給自己找代言人,在文官集團中他有自己代言人,在自己陣營中他也需要一個代言人,於是宦官勢力被他扶持,成為穩定朝局的第三個維度。宦官這個維度的產生,讓文官集團和皇帝之間有一了緩衝地帶,也有一個不撕破臉最後翻臉的藉助點。因此之後的嘉靖皇帝再也沒有受到過直接人生威脅。

    大多數時候都是文官集團內鬥,還有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鬥爭,他只用做好裁判,在關鍵時刻出來說句話就可以決定朝局。

    透過嘉靖皇帝吸取之前事件教訓,最後做出的相應佈置,我們就能清楚知道,為何嘉靖皇帝能在不上朝20年基礎上,穩穩執政45年而權位不倒。原因很簡單,就是制衡約束,還有給自己找擋箭牌,不至於撕破臉。因此他弄出三個權利集團,第一個,是被分裂的文官集團,因為他們勢力太大不分裂沒辦法控制。第二個,是宦官集團,這是絕對的自己人,第三個,就是皇權也就是他自己。最後無論怎麼鬥他都是贏家。而他成贏家關鍵點就是,在保證自己的安全前提下,分化文官,同時用宦官做刀,去和文臣鬥爭。

    如果說那個朝代的朝堂格局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最值得研究的,那毫無疑問是明朝,而明朝皇帝中嘉靖又是最值得研究的,因為他的帝王術真是到了巔峰造極的地步。學習歷史也是學習政治,嘉靖同樣是在歷史中學習的經驗,最後才找到制衡朝局的辦法。

    以上:本文完。我知道有點長,可是還是要祝各位看的開心。

  • 13 # 散味熟屋

    嘉靖皇帝相當於當了自己的戶部尚書,把握著財政大權,等於是手裡有大把的利益,政治場上大多是趨利,誰能給你利益,就靠向誰!

  • 14 # 安然淡如水

    帝王術

    說簡單點…就是平衡

    就是權力分散又集中

  • 15 # 倩仔的歷史茶館

    嘉靖帝在四十多年的煉丹生涯中,不理朝政卻依舊能保持統治穩固,從這一點來看,他的確是擅長帝王之術的。畢竟能入三朝老臣楊廷和的法眼的,說明這個人不簡單。

    於是他18歲上臺之後就發動“大禮議之爭”馬上收拾了楊廷和集團,除掉眼中釘坐穩江山,前後時間不過三年;

    他不僅能打倒三朝元老楊廷和,還能操縱後來的天才徐階、張居正、戚繼光們;

    他在打壓宦官勢力的同時又能壓制文官集團;

    如此,他獲取了明朝至高無上的權力。

    此後,四十多年煉丹生涯,他不理朝政,但天底下的大事小事沒有他不知道的。

    手底下能臣悍將一大堆,但從來沒有受到過哪個權臣的控制。比如嚴嵩,用你時候,你就服服帖帖的幹活吧。不用你的時候,一道命令,就把他一貶到底。

    群眾學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皇帝學的是馭人之術。

    1566年,嘉靖西去。78年之後,明朝滅亡了。而二百多年後,清朝也滅亡了。帝王術終成過眼雲煙。

  • 16 # 先生書單

    說起明代的數位皇帝,每一位的故事都很有特色,其中嘉靖皇帝的故事就極富有戲劇性。他前半生兢兢業業為大明謀福,後半生卻沉迷煉丹,做出了不少荒唐事。人們針對他的評價是功過兩摻,但無論如何人們都不得不承認,他在為大明引航這一領域,確實稱得上是一位明君。嘉靖皇帝並非正兒八經的皇位繼承人,他是在他皇兄去世後的替補。但即使如此,嘉靖並沒有低人一等的自卑感,相反他用他與生俱來的威儀和智慧,恨恨地震住了所有對他不滿的大臣。在他上位後,他積極進行改革,減輕民眾的賦稅壓力,在朝堂上肅清官吏隊伍,嚴厲懲罰貪汙行為。在嘉靖的領導指揮下,大明經濟從萎靡的情況下恢復生機。

  • 17 # 炒米視角

    嘉靖是明朝中後期最聰明,最厲害的皇帝,沒有之一。

    看下《明實錄》,你會覺得非常有意思。史官們表面一本正經地按照所謂的儒家道德要求,去評價明朝的各個帝王。但實際上,前期朱元璋和朱棣時代,是皇帝要你怎麼寫,你就得怎麼寫。到了中後期,按照文官集團利益寫,聽話的就是好皇帝,不聽話的幾乎都是荒唐胡鬧的皇帝。

    雖然明武宗朱厚照諡號“武”(克定禍亂曰武,很高的評價),但是一定要說這個皇帝荒唐,又是豹房,又是好人妻;而像明英宗那種傀儡,則給予了非常高額評價,諡號裡用了“英”(明識大略曰英,也是很高的評價)字,真的是因為他廢除了人殉嗎?還有就是那些活得命短的皇帝,如明仁宗朱高熾,只做了10個月皇帝,但是諡號就可以用到“仁”(美諡)字,那是因為他在位的時候,替靖難之役裡很多被打成罪臣的人平反,但是不是朱高熾本人的意思,你也不知道。最搞笑的是明熹宗朱由校,諡號都用了“熹”(惡諡)字了,還不忘誇獎他“廢除礦稅”(廢除了利益集團的稅收)。

    所以評定明朝皇帝諡號的人通常都是帝國精英,內閣首輔,都算是有水平的,還算比較客觀的。但是寫史的完全一副文官既得利益集團的嘴臉。

    但是到了嘉靖,大家就都難住了。嘉靖明世宗的諡號用了“世”字。

    嘉靖就是這麼一個神人,準確地說,是一個權謀天才。從他進京的那一刻,他就註定讓大明從“土木堡之變”以來形成的新秩序徹底被顛覆;讓失去勳貴制約的文官集團徹底大分裂;讓內閣成為匍匐在他面前的一個柴犬。為了防止文官集團與司禮監勾結,架空自己,他重新重用錦衣衛,而打壓東廠,徹底斷絕文官集團的外援;透過漫長的“大禮議”,對文官集團進行馴化,張璁、桂萼的入閣,徹底顛覆了文官集團百餘年來形成的論資排輩的規則;夏言的被殺,用鮮血教育了內閣和文官集團,更不可以和軍隊走得近。

    最絕的一招,就是用“青詞”來傳遞聖旨,你們去猜吧。猜對了有獎,猜錯了殺頭。如果這道旨意本身就是嘉靖的錯,那麼也沒關係。嘉靖是“神”,所以不會錯的,錯的是內閣讀錯了聖旨。

    這樣的皇帝明朝之前沒有過,之後更沒有過,他沒有像後來的其他皇帝,自己鬥不過文官集團,便推出宦官集團來抗衡文官集團,最終弄得雞飛狗跳,民怨沸騰,還給文官集團無數口實。嘉靖20多年不上朝,卻利用文官集團內部分裂來牢牢控制著大明的國柄。

    嘉靖從來不需要去管理任何具體的事情,他只需要抓住內閣的首輔,他就抓住了整個大明。他把大把的時間用來煉丹修道,以求長生不老。而內閣卻沒有一個像過往的“三楊”那樣活得有尊嚴,無論嚴嵩還是徐階乃至後來的高拱,都爭先恐後守在嘉靖的煉丹房旁邊的小屋子裡,隨時等候旨意。彼此之間還為誰“值班”而吵得不可開交。

    再想想崇禎,是多麼符合儒家標準的好皇帝啊。廢寢忘食,十幾年來未嘗有一天敢偷懶的;節約用度,後宮還要自己紡紗織布。但是重來沒有把自己擺在帝王的角色上,不會帝王術,不會權衡,用力過猛,若有嘉靖十分之一,大明也不至於亡國。

  • 18 # 淡看天上月

    明朝中後期還是蠻有意思,自憲宗成化年間一直到熹宗天啟年間,這一百六七十年間裡面,皇帝基本上都沒有主動召見過大臣。

    皇帝和政府的關係

    在宰相沒有廢除之前,皇帝是帝國的頭頭,而宰相就是政府的首腦。實際操作帝國政務執行的是宰相為首的一批團隊。而皇帝的命令則是需要在宰相那個團隊那裡透過才能釋出,宰相廢除之後,皇帝命令的實行基本上就沒有阻攔,可以直接下達,皇帝就成為了政府的首腦,直接操作政務執行。所以皇帝和宰相在某種程度上有制衡作用,皇帝是世襲的,而宰相一般情況下是選賢出來的。而皇帝上朝就是和臣子溝通的一個平臺,不上朝就是失去了溝通的機會而已。

    明朝政府運轉

    想知道明朝的皇帝為什麼不上朝也可以,就得知道其政府的運轉方式。本來大小事都有一箇中轉機構,就是宰相,朱元璋廢除了這個中轉機構之後,一切都是自己親力親為了。明朝初年本來是沒有“票擬”的,大小事都是皇帝吩咐內閣做,所以皇帝很累。

    然而到了之後的皇帝又年輕又開始有些偷懶,一開始就把小的事務決策權交給了內閣,之後的皇帝又不願意直接和內閣見面,所以就把權力交給了司禮監的太監管,這樣太監就有了皇帝“硃批”的權力,這就是明朝太監能專權的根源所在。

    遙控政務

    其實縱觀明朝的制度,就是把宰相的權力大部分集中到了自己手裡面,然後再把小部分權力給了六部,而內閣則是變成了行宰相事而又沒有宰相權的地方。但是明朝中後期內閣就從皇帝那裡又開始獲得了權力。

    嘉靖不上朝,政務集中在內閣那裡,閣權也進一步的重了起來,但是大事的決定權還是在嘉靖手裡面,所以嘉靖只要吩咐內閣首輔就處理國家事物,所以嘉靖即使不上朝,但是內閣首輔是必見的。所以嘉靖不上朝,但是可以遙控政務。

    不上朝的壞處

    嘉靖不上朝,雖然政務照樣執行,但是這樣也是有壞處的。那就是失去了直接和大臣溝通的機會,凡事都只聽首輔的彙報,這樣也就造成了奸臣嚴嵩的誕生。這嘉靖不上朝,是讓明朝的吏治更加腐敗了。

    到了明朝這裡,皇權的集中已然達到鼎峰,已經不像前朝那樣有臣子可以行廢立之事。再加上不上朝不代表就不幹活了,其實這時候皇帝比以前更多事了,只是自身管不管的問題了。嘉靖還是沒有像萬曆那樣完全把權力放給內閣,說明嘉靖還是自己想管一些事的。

    所以不上朝也能政務執行,這並不是“帝王術”多厲害,須知古代的上朝就是直接溝通而已,皇帝不上朝就失去了和臣子溝通的機會,這樣只是讓“親近”皇帝的人權力更大了而已。

  • 19 # 一枚明粉

    帝王術也沒有那麼神奇,就是把人事權、檢察權、軍事權、財政權四大實權抓在自己手裡就可以了。至於一個官員腐敗啥的並不會影響皇權。我們來細細分析吧。1、公文政治是有助於皇權的

    許多人總以為乾綱獨斷、事必躬親才能保證不被架空,才是真有實權。其實這種理解太絕對化了。

    (公文政治)

    明王朝到了明英宗時期,已經逐步進入公文政治狀態,許多事不靠朝議解決,皇帝和自己的顧問靠著往來公文就可以了。

    一般的事,到了司禮監,其中需要擬定意見的交給內閣,皇帝偶爾在上面挑挑錯誤啥的就足夠震懾所有人了。比如找個錯別字,再給你標出來,意味著啥?你懂得。

    (嘉靖)

    關鍵是處理這些檔案的人,又不是國家經制,他們的職責全來自皇帝的首肯。想一想,皇帝是不是最小付出,最大收穫。

    2、嘉靖皇帝的權術

    嘉靖皇帝精通權謀之道,鬥倒了楊廷和後,把各項權力抓到了自己手裡。

    錦衣衛由自己的小夥伴陸負責,就這一點,各種情報就會源源不斷到自己手裡。

    人事權嘉靖不僅比較重視,更是要上升到道學扶乩的高度,保持神秘性。

    軍隊一直忠於皇帝,他們的工資來自皇帝個人的口袋。

    監察權方面嘉靖駕馭言官整體比較成功。

    財政方面皇帝一直有自己的小庫房,嘉靖看管自己庫房也沒問題。

    (陸炳)

    在當時的制度前提下,與嘉靖對基本權力的把握,以及他的權術,自然是運籌帷幄了。

  • 20 # 吾不到的吾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有不妥之處,煩請批評指正。

    什麼是帝王術,馭人術也。

    一部《大明王朝1566》,讓嘉靖帝火遍了大江南北,也讓世人重新認識了這位嘉靖。

    嘉靖做皇帝,做得聰明,做得心機深刻。作為高明的權術家,他參透了一個本質性的問題:權力穩固與否,與是否勤政愛民根本無關,關鍵在於控制力。什麼是控制力?簡而言之,就是如何用人。

    一、示弱以人站穩腳跟

    正德十六年,十四歲的嘉靖帝以藩王的身份入主紫禁城。這時的內閣三人楊廷和、蔣冕、毛紀,都是前朝老臣,參預定策立帝,更不免自恃功高,企圖決斷一切。

    不久嘉靖帝就與內閣就生父興獻王的尊號問題產生爭議,嘉靖帝知道自己根基未穩,被迫妥協。

    之後,嘉靖帝與楊廷和等閣臣協力清除弊政,朝政為之一新,他也逐漸站穩了腳跟。

    嘉靖三年正月,逐漸站穩腳跟的嘉靖帝,重提興獻王的尊號問題,楊廷和上疏請求致仕以要挾嘉靖帝。但是此時的嘉靖帝已站穩腳跟,早已厭倦楊廷和的跋扈難制,遂詔允楊廷和致仕歸裡。

    楊廷和去後,嘉靖帝對在“大禮儀之爭”中反對自己的人堅決採取鎮壓措施,先將為首者翰林學士豐熙、給事中張翀等八人逮捕,又逮五品以下官員一百三十四人下獄,命四品以上八十六人待罪。錦衣衛奉詔拷訊豐熙等八人,編伍謫戍。其餘四品以上者奪俸,五品以下杖責。被杖致死者十六人。

    自此,嘉靖帝終於真正算是大權在握。

    二、走馬換將宣示威權

    在“大禮儀之爭”中成長起來的嘉靖,對於皇權的運用越來越爐火純青,垂青於某人,扶上臺,不久將其打倒,再重新挑選一位,不久再用人取而代之。不斷走馬換將,以這辦法,既防止任何柄政太久、尾大不掉的情形出現,也隨時宣示著他的威權。

    下面將嘉靖年間的14位內閣首輔例舉如下:

    楊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復,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蔣冕 嘉靖三年二月進,五月致仕。1524年

    毛紀 嘉靖三年五月進,七月致仕。1524年

    費宏 嘉靖三年七月進,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楊一淸 嘉靖五年五月進,七月降。1526年

    費宏 嘉靖五年七月進,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楊一淸 嘉靖六年二月進,八年九月致仕。1527年-1529年

    張璁 嘉靖八年九月進,十年二月避諱(嘉靖帝名字為朱厚璁)易名張孚敬,七月致仕。1529年-1531年

    翟鑾 嘉靖十年七月進,十月降。1531年

    張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復,十一年八月致仕。1531年-1532年

    方獻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進,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張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復,十四年四月致仕。1533年-1535年

    李時 嘉靖十四年四月進,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進,十八年五月致仕。1538年-1539年

    顧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復,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翟鑾 嘉靖二十年八月進,十月降。1541年

    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復,二十一年七月罷。1541年-1542年

    翟鑾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進,二十三年八月罷。1542年-1544年

    嚴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進,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復,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嚴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進,四十一年五月罷。1548年-1562年

    徐階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進,隆慶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縱觀嘉靖年間的的14位內閣首輔,除了最後一任徐階,他沒有來的及打到外,其餘所有人,幾乎都是他親手扶起來,然後再親手打倒。罷官、致仕已是上佳結局,死於非命也並不新鮮。

    “大禮議之爭”後,正德老臣楊一清重新出山穩定大局,僅三年,在內閣首輔位上被罷歸,翌年更遭奪職,老年受辱,楊大恨,疽發背卒。“大禮儀之爭”立了大功的張璁,左等右等等來個內閣首輔,但是又被嘉靖像貓戲老鼠一樣,擒而復縱,縱而復擒,三起四落。張璁之後,夏言成為第一紅人,備受信用,但嘉靖對其再施貓戲鼠之故伎,使之兩起兩落,終於嘉靖二十七年先罷官,再逮其下獄,斬首。因夏言被打倒而崛起的嚴嵩,老奸巨猾,賠著小心媚事嘉靖十幾年,烜赫一時,最後解職、抄家、兒子被處決,自己則死於孤獨和貧困。

    三、退居西苑大玩太極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宮變”發生後嘉靖帝便退居西苑,開始了他長達23年不上朝的皇帝生涯。但是朝政卻從來沒有一天離開過他的掌握,從夏言到嚴嵩,再到徐階,三代內閣在他的匠心獨運之下,鬥得天昏地暗,精彩紛呈,你方唱罷我登場,到頭來非亡即敗,再能翻筋斗也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這當中,嘉靖運用之妙、拿捏之準、思慮之細,都讓人歎為觀止。

    著名史學家,國家一級編劇劉和平老師,在他的《大明王朝1566》有過這樣的評價:二十年來他不再上朝,也不再集體召見甚至是內閣的閣員,每日更多的時間都在練道修玄,美其名曰無為而治。有幾人知道,他已經悟到了“太極”政治的真諦——政不由己出,都交給下面的人去辦、去爭。做對了,他便認可;做錯了,責任永遠是下面的。萬穩萬當,不如一默。任何一句話,你不說出來便是那句話的主人,你說了出來,便是那句話的奴隸。讓內閣說去,讓司禮監說去,讓他們揣摩著自己的聖意去說。嘉靖帝死後,隆慶年間的一位進士李維楨講了幾句很有味道的話:世宗享國長久,本朝無兩。禮樂文章爛焉興舉,齋居數十年,圖迥天下於掌上,中外儼然如臨。其英主哉!

    意思是嘉靖帝當皇帝時間這麼長,這在明朝也是最長的,但是他對意識形態領域的事抓的很緊,退居西苑幾十年,朝政卻盡在他的掌握之中,可大家覺得沒有哪一天他不曾親自臨朝”。

    《世宗實錄》也記載道:“晚年留意於玄道,築齋宮於西內”,但“宸衷惕然,惓惓以不聞外事為憂。批決顧問,日無停晷,故雖深居淵穆而威柄不移”。

    意思是嘉靖帝雖然深居簡出,但對一切都保持高度警惕(“惕然”),從來對外面發生的事放心不下,也沒有什麼能夠逃過他的耳朵;不僅如此,他雖然不公開露面,省去所有公務活動,卻不曾放棄對檔案的批閱,重大決策都由他本人親自做出,經常召見少數重臣聽取他們的工作彙報,直接過問每件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群超市有多大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