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侃侃書生世界

    諺語說是“伴君如伴虎”,白起被秦昭襄王賜自縊身亡、岳飛揹負謀反身份被殺害、范蠡也被越王勾踐賜死等。在面對更多疑善變的帝王,王翦是如何做到不像范蠡一樣而得到一個較為善終的結局呢?秦始皇素來剛愎自負,生性多疑,崇尚法家學說,時常以殺人立威,在他手下當差能全身而退,難度可想而知。而王翦不僅能夠收到皇帝的優待,還能夠成功的隱退,王翦的善終更多得益於他自身的高智商和高情商,多虧了他活得通透,拿得起放得下。公元前236年,王翦顯露出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秦始皇派他去攻打閼與這座城池。王翦在這個時候做出了驚人的舉動,他讓一些能力一般的軍人回家,留下一些能力強的人,最終削減了一半的人。王翦就帶領著這支軍隊成功地攻下了閼與,還順便將趙國其他九座城池拿了下來,這一次戰役之後,王翦的名聲在各國響了起來。 秦國將軍李信比較勇敢,曾經率軍追擊燕太子丹,打敗燕國軍隊,抓獲了太子丹,秦王比較欣賞李信。秦王問李信攻打楚國需要多少人,李信覺得不到二十萬就夠了,問王翦,王翦覺得至少六十萬人。秦王覺得王翦老了,沒有李信勇敢,就讓李信掛帥攻打楚國。王翦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就託病辭職,告老還鄉。李信率二十萬大軍伐楚,中了楚將項燕的誘敵深入之計,退路被切斷,結果秦兵大敗。秦王是一個行動力強的人,他認為自己錯了之後,馬上就趕到頻陽去找王翦。王翦要求六十萬的軍隊,秦王答應了。秦王送行的時候,王翦又提出這可能是最後的幾次出征,要求秦王賜予田地和豪宅,為子孫早打算,秦王也答應了。過一會,王翦又讓兒子王賁要打獵的土地,前後累計多次,秦王答應了。有人覺得王翦要求太過分,王翦說秦王生性多疑,現在全國軍隊都交給他,秦王不放心他,現在他多次提要求說明沒有謀反之心。否則王翦謀反的話,沒有必要提這麼多要求,謀反後反正都是王翦的,所以秦王放心了。站在秦王角度,做臣子的好不容易逮到機會可以提要求,如果你什麼都不要,那肯定是所謀甚大。公元前224年,王翦浩浩蕩蕩的帶領著60萬大軍來到楚國附近,王翦在軍事上有自己的想法和作為,他採取的是消耗的方式來對付楚國。楚國一開始對王翦萬分防範,以為他會有所行動,沒有想到的是他真的只是讓人在楚國附近生活。差不多到了一年的時間,楚國耐性消耗完了,主動出擊,王翦認為時機到了,一口氣就攻破了楚國,擄走了楚王。不久之後,還將燕國給攻了下來,王翦在秦國的威望越來越高,秦王對他的心情非常複雜。

    王翦征戰百越地區,同時兒子王賁和李信平定了燕國和齊國。秦始皇二十六年,終於一統天下,王家父子和蒙恬兄弟建功最多,名揚天下。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這樣的事蹟太多了,王翦的聰明之處,在於知道進退,天下一統是大勢所趨,攻打燕國後他就選擇急流勇退。對戰局的分析和運用就不談了,但是對人性的精準把握,果斷抽身而退,對許多人來說就不是那麼容易了。得到賞賜後及時隱退,所以他能安享晚年,否則像李斯那樣貪戀權勢,遲早被政治鬥爭致死。

  • 2 # 朝史暮想

    白起的悲劇和王翦的善終,其實是因為兩者所處的環境和個人性格有關。

    白起——恃才傲上 和 被秦昭襄王不待見

    白起是在宣太后臨朝,宣太后弟弟魏冉輔政的時候上臺的。所以白起一直都是魏冉的人。魏冉當權的時候,給了白起最大的發揮平臺,白起也沒有辜負魏冉的支援,征戰四方,秦軍虎狼之師在白起的帶領下所向披靡。但是後來秦昭襄王拿回了權力,並且驅逐了魏冉。作為魏冉派系的核心成員,秦昭襄王對白起那是一個不待見。可是白起實在是名氣太大,所以只能投閒置散。你就看後來的長平之戰,這種地形明顯是白起最擅長的。

    關於白起的脾氣,那真的叫一個倔強和臭。當王齕在長平戰場上開始疲軟的時候,秦昭襄王終於啟用了白起。白起一戰斬殺趙國主力,轟動六國。但是當白起打算繼續向邯鄲進軍的時候,秦王從大局考量按住了白起。而當後來的邯鄲保衛戰中,秦王幾次要求白起去前線救火,白起就是各種推脫。推脫還不夠,白起還開始到處嘀咕,意思是秦王當初就不是因為不聽自己的,才導致目前的失敗。

    這個徹底激怒了秦王,本來就不待見你,要你去救火不去,還到處說風涼話,白起就被秦王賜死了。

    王翦——低調沉穩 和 懂帝王心術

    對於王翦,他在秦始皇嬴政對六國的征伐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王翦帶著秦軍橫掃三晉地區,攻破邯鄲,滅了趙國。帶領60萬秦軍攻滅了楚國,其立下之軍功絲毫不亞於白起,甚至有過之而不及,同白起一同被後人歸為“戰國四大名將”。

    和白起不同,王翦非常沉穩,善於把揣測秦王的心思,從不冒功,也很低調,有些人甚至覺得王翦有時候是在媚上。所以嬴政對王翦,是用著舒服,處著也舒服。

    當王翦帶領60萬秦軍出征楚國的時候,在行軍路途上,王翦幾次三番地派人回去向秦王要官要地要錢財。眾人不解,王翦解釋到自己此次出征,幾乎率領了秦國所有的精銳主力。向秦王索取錢財待遇,是為了安秦王的心思,表示自己並無大志,能夠被這些身外之物吃的死死,防止秦王對自己的猜忌。眾人恍然大悟。

    王翦是秦國四朝元老,大家都對他很尊敬。當他滅了楚國之後,就說什麼不帶兵了,一定要隱退。

    所以,王翦的善終和白起的被賜死,都不是偶然。

  • 3 # 凌煙閣論史

    白起被賜死,是他咎由自取。主要是因為他沒有大局觀,置國家危難於不顧,秦昭王需要他挺身而出的時候,他卻在旁邊看笑話;他的個人修為有限,破壞國家的紀律,不聽王命,在組織中已經有了反面作用。

    而王翦正好與白起相反,深諳韜晦為臣之道,事情做得讓秦王嬴政踏實而放心。

    前227年,在荊軻刺秦王之後,嬴政派王翦攻滅燕國,王翦回來之後,立馬去主動交出兵權。王翦這是深諳為臣之道,他如果手握兵權不放,又身負滅趙滅燕的大名,這難免讓秦王對他不放心。他完成秦王交給的任務就主動交出兵權,顯得自己依然是秦王的一把利刃,能保證可用、好用、放心用。

    後來,在李信揚言20萬兵馬滅楚的計劃失敗後,秦王嬴政又啟用王翦。前224年,王翦依然像第一次那樣,提出非60萬大軍不可,秦王答應了。於是,王翦在出徵前以及出征路上,開始了一系列精彩的表演。

    一開始,王翦就向秦王索要了很多良田美宅,秦王一一答應了,王翦才同意出兵。大軍出發沒走多遠,途中又先後多次派人返回去向秦王索要土地財物,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以請田宅為子孫業耳”;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

    王翦這個老戲骨的入戲表演,把他的部下和秦王身邊重臣都給迷惑了。秦王身邊大臣說他這是對秦王“趁火打劫”,他的部下擔心王翦要的太多,會惹怒秦王。

    王翦這才向心腹說明自己的用意。原來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王可以說是把全國軍隊都交給王翦了,萬一此時秦王擔心王翦擁兵自立,怎麼辦?有了這個擔心之後,日後再有人進幾句讒言,後方掣肘,那滅楚之戰也沒法打了。因此,唯有多要錢財,顯得自己胸無大志;同時有了貪財的名聲,也不會有什麼號召力,想要造反也無人跟隨。所以,他這一路上屢次催促要錢要地要秦王保證,就是為了消除秦王對他擁兵自立的疑懼。

    後來,王翦在攻滅楚國之後,立即交出兵權,而且無論秦王怎麼勸他都要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功臣與皇帝的“恐懼--猜疑”鏈,被王翦用恪守為臣之道破解。

    後世蕭何、郭子儀的為臣之道,可以與王翦媲美。

    (完)

  • 4 # 使用者67724358697

    其實原因很簡單。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 5 # 孤舟釣江雪

    很多人把白起之死歸咎於性格,這個原因我不反對,但我認為這不是深層次的原因。

    白起是秦昭王十三年開始為將的,發現他的伯樂是秦昭王的舅舅——穰侯魏冉,同時魏冉也是白起的靠山,換句話說,白起是魏冉的人。我們知道,秦昭王繼位後,由於年幼,秦國的權力一直掌握在其母親宣太后和他舅舅魏冉的手中,後來即使親政,也沒多少權力。

    對此,秦昭王心裡是十分不爽的,但他也沒辦法,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他在范雎的幫助下,才奪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權,同時拜范雎為宰相,而這一年秦昭王已經60歲了。

    一個憋了41年的君王,對自己政敵的心腹不可能沒有意見,但彼時還需要用白起,因此也就隱忍不發。長平之戰打贏後,白起在秦國軍中的地位可謂到了頂峰,這時候,秦昭王必須想辦法解除白起的兵權(未必要殺他)。正好,秦國繼續攻打邯鄲,而白起認為秦軍在長平之戰後需要修整,攻下邯鄲的可能性不大,因此不願意為將。

    後來,秦昭王和範睢又屢次請白起出來為將,白起還是拒絕。邯鄲之戰失敗後,趙國聯絡各國進行反擊,等到六國的聯軍打到函谷關了,白起還是不願復出,還說“秦王不聽我的,看今天結果如何”之類的風涼話來。

    本來秦昭王就要找藉口除掉白起,他自己還往槍口上撞,因此等著他的結局就是被賜死了。

    我認為,假如白起是秦昭王的心腹,即使放肆一點,秦昭王也未必會殺他。比如範睢舉薦鄭安平為將攻趙,鄭安平後來卻投降了,秦昭王也沒有殺範睢,只是不再用他而已。而正因白起不僅不是自己的心腹,還是政敵魏冉的心腹,且在軍中地位這麼高,秦昭王也就不得不以起殺心了。

    而王翦則不同,王翦本來就是秦始皇的心腹愛將,還把公主嫁給了他(可能是秦始皇的妹妹),加上王翦這人很謙虛低調,手握重兵,心裡想著的確實錢財田宅之類的東西,還在滅楚後第一時間交出了兵權,因此也就得以善終了。

  • 6 # 悟空說史

    戰功太高一直都是古代武將們的問題之一,可領百萬兵的韓信被呂后所殺,朱元璋更是做了“藍玉”案,殺了數萬人,任何一個君王都不想要有人威脅自己的皇位,也不希望開國功臣影響自己下一代,而白起就像是“許攸”王翦就很好的認清自己定位

    白起和王翦是隻相隔數十年的兩代大將,白起一生攻城七十於座,在其兵刃下俯首的敵人達到了一百五十多萬人,得了個殺神的稱呼,但因為當時的秦國實力積蓄不夠,白起還是沒有為秦國拿下任何國家。

    而王翦雖然在戰場上的成果沒有白起那麼多,但自己拿下了三個國家,其子拿下了兩個國家,可以說在當時尚武的秦國,父子二人的功勞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所以將白起與王翦等人並列也屬於“同等級”人物

    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的名將,而王翦是始皇帝手下的大將,兩個人都面臨過同樣的境遇,但兩個人的選擇卻恰恰相反,我想這也是兩個人結局不一樣的原因之一。

    白起的死因

    白起在長平之戰後,曾經向秦昭襄王請命率領大軍乘著趙國虛弱的時候一舉奠定國戰,但秦昭襄王卻拒絕了這個要求,直到半年之後,秦昭襄王要求白起重新向趙國發起滅國之戰。

    但白起自己也知道,已經失去了攻趙的機會,現在攻趙比如失敗,於是託病不起,秦昭襄王沒辦法只好拍了其他大將前去,結果也和白起預測的那樣,陷入了膠著,甚至無法支撐,於是秦昭襄王再次“請求”白起出發,但白起還是落了秦昭襄王這個面子,後來甚至因為戰事的失利還諷刺了秦王,秦王無奈,看著前線的戰事不斷失利,只能強令白起出發,在走到高郵時,秦王賜死了白起。

    王翦目睹了白起之後的高情商

    王翦與白起兩個人並沒有相距太遠,只有幾十年的時間,所以當王翦遇到了白起一樣的事情之後,王翦的應對就高情商多了,韓趙魏三國被滅之後,接下來就是怎麼滅楚,但王翦推脫需要六十萬的兵馬才可以將其打敗,於是秦始皇找了只要二十萬兵馬的李信來攻楚,結果自然沒有攻下來。

    於是秦始皇再次找了王翦,這時候的王翦雖然同意出戰,但向始皇帝索要了很多的財務,始皇帝給足之後才最終出戰,並且在戰爭勝利之後,絲毫沒有持功而驕,和兒子兩個人馬上就解甲歸田了,成為了秦國的侯王。

    和白起不一樣的是,王翦始終都在給秦始皇一個訊號“我只想要錢,別的我不要”的思想,而白起雖然可能與秦昭襄王在之前有一定的信任,但在白起的不斷挖苦和秦昭襄王的猜忌中被消耗,最終導致了被賜死,和三國許攸何其相似?

  • 7 # 嚶鳴道史

    二人都是戰國四大名將,白起輔佐秦昭王,戰功赫赫。在伊闋之戰,滅魏韓聯軍二十四萬;伐楚之戰,破楚都,長平之戰,重創趙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王翦輔佐秦王嬴政,率軍破趙國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滅楚,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

    二人都為秦國做出巨大貢獻,又同為四大名將,但二人結局完全不同,白起與魏冉交好,後來又得到其提拔,再加上自身卓越軍事才能,迅速在秦軍中享有聲望,在伊闕之戰中一戰成名,斬殺魏韓聯軍二十四萬,而後又奪魏城,敗趙軍,伐楚國,最終攻佔楚國都城,迫使楚王遷都,嚴重削弱楚國,而後又多次與韓國,魏國,趙國作戰,未嘗敗績,在公元前261年的長平之戰中,更是誘敵深入保衛趙括軍,最終趙括戰死,趙軍投降,全殲趙軍主力,重創趙軍,使得趙國元氣大傷。就是這麼一位戰國名將,結局較為悲慘,被秦昭王賜死杜郵,我們可以看出白起在軍事上可以說軍事天才,但是他在政治上卻與範睢失和,多次違背秦昭王命令,再加上後期秦軍兵敗,秦昭王遷怒於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最終被賜死。王翦跟隨秦王政,而後平定成蟜叛亂,之後又剷除嫪毐,逐步使秦王政掌握權力,而後的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王翦橫掃三晉,打破趙軍,俘虜趙王,帶領秦國舉國之兵六十萬強攻滅楚,南征百越,之後晉封武成侯。王翦在完成自身使命後,向秦王提出退隱,最終得以善終。白起,王翦同為名將,我們也將記住的是他們的歷史功績,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這些成就不可磨滅,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說。

  • 8 # 文史劉磚家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功成名就者數不勝數,然後功成身退者卻寥寥無幾。輔佐君王成就帝業的權臣、重臣不是人頭落地就是被一杯毒酒或是三尺白綾結束性命。然而戰國初期的范蠡、秦國的王翦正是憑藉著對君王的瞭解和自己的人生智慧,在功成之時即刻退出,最終得以保全性命,安享晚年,值得後世敬仰。

    秦國大將白起輔佐秦昭襄王攻城略地,開疆擴土,屢立戰功。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長平之戰,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和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受封為武安君。但是最終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被貶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賜死於杜郵,一代戰將的人生就這樣慘淡落幕。造成白起悲劇的原因有:一是功高蓋主,飛揚跋扈,遭群臣和君王厭惡猜忌;二是貪慾作祟,正所謂“身後有餘忘縮手”,夢想擁有更大權力,更高地位,結果挑戰了皇權;三是伴君如伴虎,對主子的性格摸不透,認為只要有功勞就可以在君王面前吆五喝六。跟白起相比,王翦就聰明多了。

    王翦,是頻陽東鄉人,秦始皇時期的大將。我們來看看他的功績:

    公元前236年(始皇十一年),王翦帶兵攻打趙國的閼與,一連拿下九座城邑。

    公元前229年(始皇十八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僅用一年時間就滅掉趙國。

    公元前228年,燕國派荊軻謀殺秦王失敗,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最終平定了燕國都城薊勝利而回。

    王翦告病還鄉:秦始皇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由將軍估計呼叫多少人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說:“王將軍老嘍,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他的話是對的。”於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向南進軍攻打楚國。王翦的話不被採用,就推託有病,回到頻陽家鄉養老。

    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

    王翦復出:果然秦軍大敗,秦始皇聽到這個訊息,大為震怒,親自乘快車奔往頻陽,請王翦出山。王翦推辭說:“老臣病弱疲乏,昏聵無能,希望大王另擇良將。”秦始皇再三勸說,最終是王翦率領著六十萬大軍出發了,秦始皇親自到灞上送行。王翦臨出發時,請求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秦始皇很奇怪。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勞也終究難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孫後代置份家產吧。”其實他這麼做是另有原因。王翦說:“秦王性情粗暴對人多疑。現在大王把全國的武士調光特地委託給我,我不用多多請求賞賜田宅給子孫們置份家產來表示自己出徵的堅定意志,竟反而讓秦王平白無故地懷疑我嗎?”王翦終於代替李信進擊楚國並取得勝利。

    從這段對話當中可以看出王翦對秦始皇的為人性格是十分了解的,而且他也知道自己只是秦國軍隊的將領,他的一切功名利祿秦始皇可以給他,也可以收回。所以,當他攻下燕都之後,迅即上表告老還鄉,因為他知道功高蓋主得最後下場和秦始皇的為人。

    二十一年,王賁攻。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王翦謝病老歸。

    王翦是一位戰將,更是一位智者,人生贏家。他是一位不光會打仗,還懂為臣之道的將軍。他知道白起再厲害後來不也被賜死了嗎?李斯那麼大功勞到頭來不也都被宰了嗎?王翦平定六國,功績卓著,是秦始皇兼滅六國的最大功臣之一,秦始皇甚至尊其為師。但王翦身為四朝元老,深諳帝王心術,很清楚功高震主的可怕後果,因此在功成之時果斷辭官歸隱,才得以安享晚年。

  • 9 # 無花果234

    白起性格過於剛猛,不懂變通,王翦比他謙恭,禮賢下士,和皇帝,同僚都相處的很融洽,最終導致兩個人截然不同的結局

  • 10 # 可厲害的小鬼

    白起能力的確厲害,但他卻不顧秦昭王的面子,對已經預見到的戰爭結果,只表達自己的意見,沒有把秦昭王的面子放在重點,致使秦昭王惱羞成怒。

    白起認為伐趙之戰必敗,為什麼還要伐呢?但秦昭王讓他去,白起卻不去,這是抗旨不尊,這只是其一。以秦昭王剛愎自用的性格,非常要面子。白起卻只是從軍事上預言戰爭結果,卻沒想到秦昭王並不願手下將領預言如此之準。你白起什麼都預言了,要我秦昭王有何用?因此,白起必被殺。

    白起的例子,想必王翦看得一清二楚,白起間接給王翦當了一把老師。且不說王翦與白起軍事能相差多少,但在揣摩帝王的心理上,王翦要勝過白起。當秦始皇派王翦出征楚國時,王翦要房子要地。他手下人不明白,就問他:“為何要這些?”王翦說了句話:“大王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如果我不表現出貪財,他能放心60萬大軍交給我?”就單憑這句話,王翦就比白起聰明多了。古代有句俗話說:“伴君如伴虎”。作為臣子忠君報國理所應當,但也應該照顧當朝皇帝的面子,如果這一點做不到,殺機隨時就到。不得不承認王翦的用兵之道,保全性命之策很適用。

  • 11 # 咩咩愛歷史

      第一就是白起和范雎兩個人在朝堂之上已經不合已久,在剛開始的時候白起他之所以能走到現在這個地步,能統領萬軍。多半是得益於魏冉,但是魏冉恰巧就是被范雎設計給殺死的,所以白起和范雎兩個人的不合早已經開始了,最後也是死於了范雎之手,就在白起打完長平之戰以後,范雎他利用白起不聽秦昭王的命令,讓秦昭王感覺到白起對他心有怨氣,害怕他爸白起日後有造反之心,在秦昭王面前直言厲害關係。最後促使秦昭王把白起殺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秦昭王在這個案件中,要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是秦昭王首先聽了范雎的意見,當時沒有趁其他六國最弱的時候去攻打,反而使得六國有了慢慢喘息和慢慢的恢復的機會,從而失去了攻打六國的機會。再其次那就是讓去攻打邯鄲。被趙國打敗了之後,他認為白起會對他冷嘲熱諷,這萬全都是他的心理作用在作怪,他因為自己的想法在生氣,其實這本身就是他在自己戰略上的失誤,但是後來被白起說起,就惱羞成怒以為白起在嘲笑他,因此為以後要殺白起埋下了伏筆。

      第三個原因其實也是最好說的,白起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但是白起只能說是一個很厲害的將才,但他卻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因為他沒有很好的和范雎還有秦昭王處理好他們的關係。雖然那次長平之戰以後,白起已經知道現在從去打邯鄲城已經不好打下來,秦國也是需要修養聲息,眾將士們都是人,也不是機器他們也是需要休息的。而趙國上次因為被白起坑殺了四十萬人,這個時候他們的怒氣正是很旺盛的時候,可以說全國皆兵,一起同仇敵愾,他們的戰力不可能不強盛,但是白起他明明知道這些事情,但是他就是沒有給秦昭王講。

      說完白起,我們就來聊聊王翦。在看看人家王翦,同樣是和白起一樣是生病,但是秦王一叫就跑了出去,論起情商和政治,王翦不知道強了白起多少倍,估計十個白起加起來都不是王翦的對手吧。王翦和白起的作戰風格大不相同,王翦的作戰風格向來都是穩重求勝,沒有白起那麼的激烈,而王翦最常用的招數你們知道都知道是什麼嗎?王翦的招數其實非常簡單,簡單到人想不到。王翦他最喜歡的招數就是高掛免戰牌,大家有沒有覺得很搞笑,而王翦的這個招數就是利用秦國強大的國力慢慢的跟你耗,慢慢的把你給耗死。所以每次出征打仗秦始皇都會問王翦需要多少的兵馬,而王翦都會直接說到需要六十萬的兵馬。

      而當秦始皇去問李信需要多少兵馬的時候,李信卻很自信的說只需二十萬就足夠了,秦始皇聽到大喜,心想到王翦已經老了,並且嘲笑他膽小如鼠。於是便派了李信和蒙恬一起帶領了二十萬大軍去進攻楚國。這時王翦一看這陣仗,就趕緊和秦始皇說身體不適需要回老家養病,就匆匆地躲了起來。就在這個時候李信他們在楚國被人家殺得落花流水,人仰馬翻。最後冒死突圍逃回了秦國。秦始皇得到訊息勃然大怒,但是都已經發生了,罵過他們之後還得想辦法,於是秦始皇親自去找王翦賠罪去請他出山。

      等秦始皇到了王翦的住處以後,這時王翦看到秦始皇的到來就躺在床上裝病,並且還哼哼唧唧的。嬴政見狀立刻說到:“差不多行了吧,不要再裝了”這時王翦回到說如果還非得讓我去,那就還得給我六十萬人。於是秦始皇便爽快地答應了下來。可是到了出戰當天,王翦卻又對秦始皇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那就是如果讓我去,就得給我良田美宅,這時秦始皇看向了王翦相視一笑,便就又答應了他。後來總有人向他問起,當時那樣多秦始皇說會不會有點太丟臉了,可是王翦說了一句讓人不得不沉思的一句話,說過之後那些人就也都不在說話了,當時王翦說的一句話就是,秦始皇他生性多疑,我如果不表現的貪財一點,他會放心的把兵馬交給我嗎?就這麼一句話點醒了眾人。

      王翦他也許在軍事成就上比不過白起,但是卻是四大名將裡面最為有頭腦的一個人。最後也只有他能安度晚年,得以善終。

  • 12 # 鄧海春

    秦國在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賈誼的《過秦論》裡這樣記載: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而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有兩大戰神為統一過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白起和王翦。但是歷史記載,白起和王翦的結局實在是天差地別,白起被賜死,王翦安享晚年。這是為何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兩位為秦國打下半壁江山的戰神。白起是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他熟知兵法,善於用兵,同時他本身和秦昭襄王之母秦宣太后交好,和穰侯魏冉的關係也很好。在秦昭襄王當政時期,他輔佐秦昭王,盡心盡力,忠貞不二,屢立戰功。幾次重大的戰役他都有參與,他在伊闋之戰中大破魏韓聯軍,在伐楚之戰中攻陷楚都郢城,在長平之戰中重創趙國主力。擔任秦軍主將三十多年來,攻下的城池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封為武安君。然而在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被秦王賜死於杜郵。

    王翦是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少時的他尤其喜歡軍事,做秦王嬴政的貼身侍從,隨侍秦王嬴政。秦始皇十八年(前229),他親自掛帥,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後又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捷報聲中,他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最大的功臣。

    王翦身為四朝元老,從范雎到蔡澤,再到呂不韋,歷任多位相國都對他十分尊重。當他攻下燕都之後,立即上表告老還鄉,此時的統一大業才完成一半,重頭戲都還在後頭,但他向秦王推薦由其他將領來完成。當他再度出山滅楚後,無論秦王怎麼勸他,他都決定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

    不得不說,功高震主一直都是歷朝歷代皇帝的心病之一。狡兔死,走狗烹的事件在歷史上發生的並不少。筆者認為白起和王翦的結局不同原因有三。

    一來白起一個武將,在長平之戰之後,因錯失了良機。當昭襄王令他再去攻打邯鄲的時候,他稱:“邯鄲實在不是容易攻下的,況且其他諸侯若援救,發兵後一天就可以到達。諸侯怨恨秦國已經很久了,如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超過半數,且國內糧草實在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此後他便稱病在家,秦國屢次換帥都不能攻打下趙國。這讓一向優越感十足的秦昭襄王怎能忍受?加之白起在後面還說“當初大王不聽我的計謀”云云。這樣一來,在秦王心中,自然是白起恃寵而驕,居功自傲。既然不能留在我手中,只能除之而後快了。而王翦就不一樣,在最春風得意的時候便遞交奏疏,稱告老還鄉,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二來秦昭襄王早期一直是外戚干政,其母秦宣太后、穰侯魏冉在朝中把握大局,而白起就是其母宣太后推薦。當白起有用時,可以做一把利刃切割六國,當白起以病推辭,居功自傲時便是一塊隨時可以病變的毒瘤。這是秦昭襄王斷不能容下的。

    三來在白起時期,白起一人獨大,受封武安君後還帶領著秦軍大破趙國,這讓範睢怎麼能容得下。從範睢忍辱負重來到秦國,替秦昭襄王清除外戚可見這樣一個人是多麼不簡單,白起在這一方面絲毫不是範睢的對手。而王翦當時還有蒙氏兄弟等諸多優秀的將領與他平起平坐,秦始皇絲毫不擔心他會謀反或者做出什麼不利於自己的事。這也是王翦能善終的原因。

    在歷朝歷代中,伴君如伴虎,往往能揣摩出君王心事的人,能急流勇退,對名聲淺嘗輒止的人才能善終。而白起恰恰遇到了一個成就他的時代,同時葬送他的時代。自身沒有在適當的時刻告老、遇到了一個雄才大略的秦昭襄王、還有一個陰險的丞相,這些種種原因導致了他和另外一個戰神——王翦的結局不同。

  • 13 # 孤陋寡聞的鄭先生

    白起和王翦是秦國曆史上不可忽略的兩大名將,也可以稱之為戰神。

    白起主要活躍於秦昭王嬴稷時期,伊闕之戰伐韓魏,長平之戰伐趙,伐楚大捷令楚國遷都於陳,這一系列的大戰可謂彪炳史冊,無人可敵。可我們知道,君王最忌諱的就是功高震主,白起雖然戰功卓著卻依舊是臣,對君主的命令拖病不接就犯了這一大忌,再加上范雎的爭權,所以白起最後落得自殺謝罪。

    而與白起有著可以匹敵的王翦之所以能夠終老,而且爺孫三代均為秦國軍事大臣,與王翦的老謀深算可謂關係深刻。王翦自知伐滅他國,一時間一人之下,君王勢必會有忌憚,所以在出徵前向秦王索要封賞,看似愚不可及,實則大智若愚,讓君主放心:身為臣子的他並不貪戀權力,而是追求富貴。

  • 14 # 江湖小曉生

    戰國有四大名將,白起和王翦就是這其中兩個,兩個人還都是秦國人,不過兩位戰神相隔了幾十年的時間,而且白起的死也為王翦提供了經驗。白起是被親昭襄王賜死的,而王翦在秦始皇時期卻得以終老,這是為什麼呢?

    白起居功自傲,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一說到白起,大家就會想到長平之戰。對於趙國來說,這一戰幾乎就是滅國之戰。白起坑殺了趙國四十萬降卒,這對趙國來說是致命的。可是這個時候秦國的丞相范雎心裡不高興了,因為白起如果滅了趙國,一定能夠拜將封侯,官位肯定在自己之上。

    所以范雎告訴秦昭襄王,現在還不是滅亡趙國的時候,所以秦昭襄王便讓白起放棄了攻打趙國的計劃。白起知道錯過這次機會,下次就很難了。白起知道是范雎使絆子,從此記恨上了范雎。果然等到下次秦軍出師對付趙國的時候,趙國人同仇敵愾,將秦軍擊敗。

    此刻秦王再次命令白起出徵的時候,白起卻推辭不去,一連幾次都是如此。白起心裡清楚,自己出徵,趙國人更加怨恨,這一戰勢必很艱難,所以還不如不去。范雎就進讒言說白起居功自傲,結果就被親昭襄王給賜死了。

    王翦平定三國,說什麼也不肯帶兵了。

    王翦也是戰國名將之一,他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在滅亡趙國、燕國時出力最多。立下如此赫赫戰功以後,王翦主動退隱。

    因為當時他和他兒子王賁手裡握有重權,兩人都比較榮耀的情況下,絕對會遭到他人的妒忌。為了不重蹈白起的覆轍,王翦選擇主動交出了軍權。可惜後來帶兵攻打楚國的李信出師不利,二十萬大軍差點全軍覆沒。

    秦始皇終於還是請王翦出山,於是王翦帶著六十萬大軍,橫掃整個楚國。這一戰實在是太驚險,戰後的王翦立刻交出了軍權。秦始皇還希望王翦帶兵,可是王翦說什麼也不肯了。他的態度讓秦始皇非常滿意,最終王翦得以善終。

    王翦為人處世十分周到,四任丞相對他都比較敬重。

    要是說白起命犯小人的話,我覺得不太合適。因為范雎做丞相的時候,王翦也是大將。可是范雎對王翦卻十分尊重。不僅范雎如此,後來的呂不韋對王翦也十分尊重。

    這就比較奇怪了,難道王翦身份比白起特別一些嗎?當然不是,主要還是因為王翦做事有分寸,而且給足了這些丞相們面子。丞相們不懂打仗,但是在秦國開疆拓土的過程中,他們也想發揮自己充分的力量。

    於是王翦總是會詢問丞相們的建議,時不時會在秦王面前提起丞相們的功勞。這下子幾任丞相就十分受用了,一個個對王翦十分尊重。至於白起,一直就想著立功,立下大功以後,認為天底下就他最厲害。所以他壓根就沒打算理睬這些丞相,范雎自然不會給他好果子吃了。

    王翦絕不貪功,功成身退這一點比白起要做得周到。

    王翦最出色的不是戰功,而是不貪圖功勞。反正這一仗是自己打贏的,不管怎麼篡改歷史也不可能抹殺這一點,所以王翦覺得自己該有的全都擁有了,也就沒必要去爭取更多功勞和虛名了。

    早在平定三晉的時候,王翦就已經想要退休了。要不是秦始皇來求他,他也不會再次出山滅楚。滅了楚國以後,王翦什麼功勞也不要,主動功成身退,這使得秦國上下對他都佩服得很。秦始皇為此也十分感動,認為王翦不僅是戰神,而且十分厚道。

    白起就不同了,他是比較貪功的,他為秦國服務了三十年時間,始終都想把軍權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等到遭到親昭襄王冷落以後,他就比較生氣,對秦王不理不睬,這才釀成了他最後的結局。

    總結:白起貪功自傲,王翦處事周到且不貪功。白起位秦國服務了三十年時間,幾乎滅亡趙國,卻因為范雎在秦王面前進讒言,最終使得白起被秦王賜死。王翦平定了三國以後,說什麼也不肯帶兵了,使得秦始皇對王翦非常放心。王翦為人處世要比白起強得多,他對丞相們十分恭敬,從而換來了丞相們對他的恭敬,所以在朝中沒有人會說他的閒話。王翦不會貪功,打完仗以後,他便想著功成身退,而白起則不是這樣,他認為仗他必須要不斷建功立業,甚至為此而生秦王的氣,最終被賜死也是情有可原的。

    白起和王翦,兩個人都是秦國不世名將,為秦國一統江山,先後付出了重要的貢獻。可惜因為處事風格的不同,導致了白起和王翦的結局差別如此之大。

  • 15 # 中上行

    是秦始皇誤解了白起,在秦始皇眼中,白起戰無勝,而白起抗命也許認為沒有勝的把握,讓秦始皇認為白起有意對抗自己。

  • 16 # 植樹成林

    王翦之所以安度晚年,與其情商高有最直接的關係,他摸準了老闆——嬴政的心思,極力避免猜忌懷疑,因此在戰國四大名將中命運還算最好的。

    除了生性殘暴外,嬴政還有一個令人可怕的性格缺陷——多疑。

    王翦是戰國時代名將之一,更是秦始皇滅三晉(韓、趙、魏)、走燕王的領軍主帥。

    平定三晉,趕跑燕王后,秦始皇把矛頭指向了楚國。主帥人選有兩位,一是消滅燕國、抓獲主謀行刺的燕太子丹的年輕將領李信,二是屢立戰功的王翦。

    嬴政問李信,破楚需要多少士兵,答曰:二十萬。

    問王翦,答曰:至少六十萬。

    嬴政選擇了李信,不料李信先勝後敗。

    嬴政大怒,乘快車來到王翦的老家頻陽,親自登門道歉,請求告病還鄉的王翦再次出山。

    王翦推辭了半天,無奈答應,但仍舊提出必須出動60萬人馬,嬴政滿口答應,王翦出兵之日,還親自到灞上餞行。

    王翦感激涕零,趁機請求嬴政多多賜予良田、美宅和園林池苑等。嬴政笑了說:“將軍快出發吧,還擔心家人餓肚子嗎?”

    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便有大功也很難封侯拜爵,所以趁現在大王您器重我,我要及時請求為子孫後代置辦些家產。”

    秦始皇哈哈大笑,連連點頭。

    王翦帶兵來到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人跑回朝廷,要求賜封財產。身邊人實在看不下去了說:“將軍您家也不窮啊,這樣也太過分了吧?”

    王翦看看左右沒人說:“你哪裡知道其中的奧妙。大王性情粗暴而且多疑,現在他把全國的精銳部隊都讓我帶領,我不多多索要財物以顯示自己立功心切,一心圖財,但沒有政治野心,難道讓他平白無故地懷疑我嗎?”

    不得不說,王翦是個智商和情商都極高的人,所以他得享天年,福澤子孫。

    但是,這TMD活得也忒累了。

  • 17 # 小江讀史

    摘要:白起、王翦是戰國四大名將,在軍事上創造了許多奇蹟,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不知說出了多少英雄的心酸,在古代,多少為將者助君王平定天下後遭到君王的殺戮,白起是如此,功高震主,驕傲自滿,沒有和秦王、丞相處理好關係,導致殺身之禍。但也有智者,雖知道自己勞苦功高,但不迷戀權力,不會驕傲自滿。他們往往可以功成身退,王翦就是其中之一。正文第一階段介紹白起被殺之前的背景,然後分析出白起賜死的原因。第二階段介紹王翦助秦王嬴政攻打六國時的一些細節,再從中得出結論。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 白起的形象

    前262年,秦趙因為爭奪上黨爆發了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規模最大的戰役,這場戰役直接決定了當時的歷史走向,秦趙投入了全部國力,趙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後軍事實力逐漸增強,成為戰國後期唯一一個可以與秦國相抗衡的國家,然而升級的天平卻倒向了秦國,白起帶領秦軍在長平與趙軍展開廝殺,趙軍戰敗,白起坑殺四十五萬趙國降軍。

    長平之戰升級之後,白起想趁機會攻打邯鄲,滅亡趙國,加速完成統一大業,但是歷史卻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韓趙派蘇代出使秦國,蘇代利用范雎的貪戀權力的心理去挑撥離間丞相范雎與白起的關係,勸說范雎說服秦王退軍。范雎果然去勸說秦王,秦王下令退兵,白起聽到訊息之後,氣急敗壞,從此白起和范雎結下了仇恨。

    到了公元前258年正月,秦國再次出兵,當時白起生病,不能出征,因此秦王派王陵攻打趙國邯鄲,但戰果不佳,損失不少。這時候白起病情好轉,秦王打算讓白起代替王陵,領軍攻打趙國,但白起卻拒絕了,並進言:“秦國雖然在長平消滅了大量趙軍,但秦軍自己也損失過半,並且國內兵力空虛,派兵去攻打趙國的國都是不明智的,並且有各國的軍隊在合縱抗秦,這個仗不能打。”秦王下令讓白起上任,白起還是拒絕上任;於是秦王派范雎去請白起,白起始終推辭,並從此稱病。

    秦王見狀只好改任王齕去替代王陵統帥軍隊,八、九月王齕率領秦軍攻打趙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這時候白起開始抱怨:“秦國不聽我的話,現在損失慘重也是很正常了。”秦王聽到之後,大怒,強行命令白起赴任,白起又稱病情嚴重。范雎又去請他,仍然是不願意上任。於是秦王剝奪了白起的爵位,併發配陰密,但因為他的病情,沒有出發,三個月後,諸侯聯軍加緊進攻秦軍,秦軍屢戰屢敗,失敗的情報經常傳到秦王那裡。秦王就派人將白起驅逐出咸陽城,到了杜郵這個地方的時候,秦王派使者給白起一把劍令其自殺,因此一代名將從此結束他的生命。

    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來,白起沒有經過權衡利弊,與范雎發生矛盾,將相不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他還和秦王發生了矛盾,為將者與君王的矛盾,因此可以看出,白起離被殺也就不遠了。

    王翦,戎馬一生,為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結局和白起完全不同,他得以善終。為什麼他得以善終,主要是因為個人的性格特點決定的,從兩方面的細節可以看出來。

    一、攻打楚國之前向秦王討要賞賜。王翦準備率領秦軍六十萬出征時,他卻請求秦王賞賜了許多良田、美宅、園林等等。王翦率領軍隊到函谷關的時候多次派使者提醒秦王關於賞賜的事,他的部下都覺得他做得太過分了,但王翦不以為然,他太瞭解秦王嬴政啦,秦王是一個多疑的人,多要賞賜是為了讓秦王安心。從這個細節來看,說明王翦是一名有勇並且有智慧的將軍,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情商高,他的思路與一般人不同,這也是他最後得以善終的重要原因。

    二、攻下燕國都城之後——功成身退。當他攻下燕國的都城之後,統一大業完成了一半,雖然後邊還有很多建功立業的機會,但他做出一個決定,交出兵權,告老還鄉。這一個細節也是表現他擁有大智慧的表現,也是他可以善終的重要原因。

    透過對比,兩個人人物性格具有明顯的區別,這也決定了為什麼王翦可以全身而退、白起為什麼被賜死。閱讀歷史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們得到很多的啟示,雖然這段歷史與我們相隔久遠,但是古今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共性,瞭解白起、王翦的結局截然不同,是否會想到在如今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注意什麼?才能使自己不受到傷害,在這個社會中立足。

  • 18 # 積翠古亭

    白起,以其戰國時代無可匹敵的煌煌戰績,“戰神”名號名副其實,就連太史公司馬遷也不禁讚歎,“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而,白起的最終結局是令人遺憾的——被逼自殺。白起之死,固然有很多其它因素,但它執拗的性格也促使他付出了血的代價,就因秦昭王長平之戰後的一次錯斷而執拗到底,屢拒王命。作為一個君王,如何能忍?以秦昭王殺伐決斷之鋒銳的性格,他最終斷然下書,逼殺了秦國長城一般的天下戰神。

    而王翦王賁父子,連滅五國,其戰績功績也不可謂不大,而且王翦用兵穩健持重,強毅堅韌。如果說白起用兵在“奇”,那麼王翦的用兵則“正”。關於對王翦的評價,作為戰國兵家的最後一個大師,尉繚子曾經備細揣摩了王翦在秦軍中的種種舉措,深有感喟到:“王翦之將才,與其說在戰場制勝,不如說在軍中變法也!有度而戰,談何容易!”這是一個極高的評價。

    相比之下,從史料來看,王翦的最終結局應該是比較好的,至少是死得其所。至於說安享晚年,在一個刀兵綿綿、戰火紛爭的亂世,作為一代名將,縱然有這個閒情逸致,但又如何安享得了?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王翦還真有一次迴歸故里,安享晚年的機會。那就是第一次滅楚之戰前夕,秦國廟堂高層召開了一次高級別的軍事會議,商討對楚作戰的用兵數量。據《史記.王翦列傳》記載,秦王嬴政首先徵詢了李信的意見,“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現在,我下決心要攻滅楚國了,以將軍的謀劃,需要多少兵力才足夠呢?李信的回答很自信,“不過用二十萬人”——不多,二十萬人足夠了。然後,秦王又問王翦,王翦的回答很平靜但很堅定,“非六十萬人不可。”顯然,這兩個基數的差距太大了。於是,顯然已經驕傲起來的秦王嬴政,大笑著感慨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王將軍已經老了,膽子小了。李將軍果然壯勇,他的說法可行!

    最終的結果是,秦王啟用李信二十萬滅楚,而王翦則趁此告老還鄉了。(王翦言不用,因謝病,歸老於頻陽。《史記.王翦列傳》)。暮年之期,迴歸故土,過幾天散淡的田園生活,何其快哉。然,不久之後,李信戰敗,王翦在秦軍戰敗的艱危時刻臨危受命,一頭霜雪而南下萬里,最後很有可能客死異鄉——病死在南征途中。

    史料沒有關於王翦去世時間和死因的記載,但是從已有的史料當中,還是能夠推測出一二。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王二十五年,王翦遂定荊江南地;降越君,置會稽郡。”,也就是王翦滅楚之後,繼續統軍南下,降服了越君,平定了會稽,這是王翦最後一次事蹟的記載。之後,在秦帝國繼續南下征服嶺南的程序中,再沒有發現王翦的蹤跡。同時,在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琅琊刻石上,記載了當時已經由王離承襲了王翦武成侯的爵位,並在刻石文後與其父王賁共同列名的事實。從以上兩點看,王翦應當死於秦王二十五年到始皇二十八年之間,很有可能是在平定了會稽之後,不久病逝了。

    生於戰亂,死於一統,老王翦得其所哉!封侯拜將,子孫滿堂,老王翦幸福滿滿!暮年之期,懷一腔報國之心,南下萬里,身負天下安危治亂,最後客死他鄉,或許這就是將軍們的宿命——馳騁沙場,馬革裹屍。

    如果說安享晚年,僅僅就是保全性命,王翦自然做得比白起高明,至少不執拗。就第一次滅楚之戰的用兵數量,王翦預料到其中的巨大風險,但也沒有一力死諫。你可能會說王翦世故、說他明哲保身,說他不盡直臣之道。我倒不覺得,而是他能夠洞察朝局大勢。就當時的大勢而言,其一,王翦王賁父子已連滅三國,啟用李信是基於大局考量,戰功衡平考量,王翦能說甚?其二,戰場事奇正多變,冒險多有,戰勝者屢見不鮮;況且楚國確實疲弱,此時,如何能說李信必不能成功?其三,此時的秦王顯然是已經膨脹了,況且用李信不是秦王獨斷,而是徵詢了很多人的意見,任何執拗反對,那樣只會君臣離心。事實上,“世間很多事,只有流血才能明白”,只不過王翦看的比較明白。

    當李信果然戰敗,秦王再次啟用王翦時,王翦也沒有倚老賣老,也沒有像白起一樣,拒絕王命,而是棄桑麻之樂,挺身而出,這足見老將軍以國事為重的大義之風。

    而當王翦奉命出征之後,又不斷的向秦王索要田產賞賜,你又可以理解為明哲保身,但這何嘗又不是他的洞察大勢和高明之處——杜絕天下的非議,以免秦王掣肘大軍,對戰事不利。

    說了這麼多,或許一切都是性格使然,白起和王翦不同的個人秉性,決定了他們不同的個人命運。

  • 19 # 農民更瘋狂

    戰國四大名將秦佔其二,都是為了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的戰國名將,為什麼白起被賜死而王翦能安享晚年呢?

    白起輔佐秦昭王,他擔任秦軍主將30多年,攻城70餘座,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戰功卓著,被封為武安君。何謂武安君?

    “武安君,古代封號名。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譽名。最早出自西周,歷朝歷代國之能安邦勝敵者均號‘武安’”。

    武安君白起主要戰役成就: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攻陷楚都郢城,迫使楚王棄城而逃;長平之戰,坑趙軍四十餘萬人。經長平之戰一役,趙國大感恐慌,派蘇代遊說應候范雎,應候為了個人利益,進言秦昭王讓白起收兵,客觀上緩解了對趙國的壓力,從此,白起與范雎結下了仇怨。在范雎的讒言下,前257年,一代為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白起被秦昭王賜死於遣送途中(杜郵)。

    武成候王翦也是為大秦歷下赫赫戰功:攻閼與,佔九城;捉趙王,平趙地,設定為郡;攻燕國,奪薊城。相比白起,王翦為人比較圓滑世故,身為四朝元老,與歷任多位相國,無論是范雎、蔡澤,乃至呂不韋,都相處得非常融洽,受到他們的尊重。而且他還曾幫助范雎殺掉了范雎多年的仇人魏齊。

    王翦深知伴君如伴虎,急流勇退,當他攻下燕都之後,即上書請求告老還鄉,未準。其後如有戰事,他就向秦王推薦由其他將領來完成。攻打楚國的時候,由於李信輕敵,被迫再度出山,為了打消秦始皇疑慮,表明自己除了財物別無所求的心態,從出征開始到行軍途中,親自或累次派人找秦始皇請求賞賜良田、美宅、園林、池塘等等財物。而且確實殺死了項燕,拿下了楚國,將楚地設定為秦帝國的一個郡。回去後急流勇退,從而得以善終。

    個人覺得,做人學王翦,懂得為人處世,不貪功,不持才傲物,多個朋友多條路,冤家宜解不宜結,得饒人處且饒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交車兩老人為了座位互打耳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