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朝文DMU
-
2 # 竹史鐵驪
明朝辣雞得很,請滿清隨意吊打!
明永樂年間,三寶太監鄭和乘寶船下西洋,首次航行時間為公元1405年,最後一次為公元1433年,二十八年間往返共七次。已知最遠到達蘇門答臘、汶萊、紅海,東非等地。此時明國船舶總噸位一萬八千噸,佔世界船舶總噸位18%,你大清只需用全程鎖國門一招即可,無情吊打之。
明朝個性外剛內柔,圍剿李自成等民間叛亂,頗多安撫之舉,甚至容忍投降再叛,叛而再降,像張獻忠之流居然往復數次之多,終釀滔天大禍。但在對抗外辱上:“不賠款,不割地,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從來就沒含糊過。
你大清可以“揚州嘉定蘇州常熟江陰南昌贛州廣州”之熱血表演,以“殺絕川人以湖廣填之”豪情勝慨,再配合以“傾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之脈脈柔情,拼命吊打之!完破之!
明朝出過驚世駭俗的“推背圖”,出過“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身直等閒”之於少保、出過“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之楊學士、出過後世僅次孔子級別的大師王陽明!出過馮夢龍,出過唐伯虎,出過徐渭,出過陳子龍,出過《水滸》《西遊》《三國》《金瓶梅》,出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與《夜航船》。滿清皆可細細吊打!你大清唯一一個像樣的詞人納蘭,是因為讀明朝書而長大明理的,你大清唯一一本像樣的好書《紅樓夢》,有從潦倒張岱手裡買下改寫之嫌。更兼你大清還出過絕色淫魔紀曉嵐,產過萬首詩聖大乾隆,這是何等不得了的威武霸氣!儘可抓起你大清王爺們最愛之鴉片,美滋滋抽上一口,對辣雞明朝各種輕鬆嘲弄吊打之!
“你大清”還有一項偉大成就無以倫比,那就是在中科院所推選的
-
3 # 不知道叫啥子3
emmm…這真的是自取其辱…
明朝雖然確實槽點滿滿,但對外真的不虛,或者至少比清朝是綽綽有餘:鄭和能在海外展開雷霆般的“維和行動”,滿滿的都是美帝皿煮範兒…明末了,照樣把本子、葡萄牙,以及荷蘭人錘了…別說什麼以多欺少、慘勝…慘勝總歸是勝,比被吊打好吧?
而清朝呢?好吧,被英國等國家吊錘,可以找藉口,甚至甩鍋給明朝(快跑!徐光啟的棺材板壓不住了!)但被日本錘就沒理由了吧???!!!
幾千年歷史,中日在朝鮮交戰多次,唯一一次輸了了就是清朝!居然有臉談武功?這是爭取在靖國公廁佔個位置麼?
文治,康雍兩朝還算勉強,其他的所謂“明君”,拉出來走兩步唄?是“同治中興”還是“走向共和”?是十全老人,還是長腿咸豐?是越反越貪的嘉慶,還是一個補丁幾百兩的道光?
-
4 # 楓葉0829
武功不好說,畢竟以疆土論的話清朝確實是比明朝要大得多了,但是單以文治論的話,明朝吊打清朝還差不多。
之前回答過一個問題,明朝的文官制度已經到達了封建王朝的頂峰。單以名臣數量論,明朝就可以甩清朝幾十條街。明朝的內閣制度導致名臣層出,無論是早期的三楊內閣,還是後來的楊廷和,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都能算得上是名臣。而清朝可以說得上是名臣的很少,名氣比較大的主要是清朝末年的曾國藩等人。
還有文化,清朝由於文字獄的橫行,導致民間言路不暢,《四庫全書》的修訂過程中又毀了很多經典。而明朝呢,一部《永樂大典》就足以說明很多問題了。
-
5 # 共跳滴水線子
犯我大清者,雖遠必賠!
明朝在末期衰敗情況下大敗當時西方海上強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的入侵,在朝鮮,幾萬明軍打的小日本二十萬精銳滿地找牙。大清呢,盤踞中國兩百多年,對外簽訂一千多條喪權辱國的條約,甚至在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抗日戰爭時期認小日本為祖宗建立偽滿洲國禍害中華。
提問者明白嗎!
-
6 # 藍色天際166
我們有著一個固有的觀念,那便是歷史是向前發展的,後來的總是比以前的要好。拿明朝和清朝來說,我們感到明朝太專制,一想到明朝就想到錦衣衛、東廠、西廠黑暗的特務統治,而清朝在這方面似乎要寬鬆得多。
再說明朝有“洪武之治”,時間最多三十來年,而清朝“康乾盛世”卻整整多出一百年。那是不是說清朝就比明朝繁榮發達呢?其實不然。下面我們來看看明清時期來華的西方國家人是怎麼描述明清兩個朝代的情況的。
先看明朝的情況:
1、曾德昭是耶穌會士,1613年到達中國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
記載“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2、葡萄牙傳教士加斯帕爾.達.克魯斯於1548年從歐洲來到印度果阿,開始了他的東方傳教生涯。1556年他曾造訪中國。
在他的《中國志》中,關於中國的造船水平,克魯斯著重介紹了中國船隊的龐大規模,甚至比喻說,中國皇帝能夠用船在中國與馬六甲之間搭起一座橋樑,並對中國船隻的型別以及龍骨水車的應用做了說明。這有力的反駁了許多大肆宣揚明朝禁海對貿易的影響,而即便在禁海期間,中國的大航海時代也蓬勃發展,和清朝“禁海、毀船、禁船、遷界”完全扼殺航海是兩個概念。
明朝的禁海於1567年解除了,可在此之前,私掠貿易船隊規模不小。嘉靖年間的王直、徐海、吳平、曾一本、林道乾、林鳳等人的艦隊,是具有“商業―艦隊”複合體的特徵的。克魯斯於1556年訪問中國時留下的記錄充分的說明明朝海禁的力度遠沒有清朝“禁海、毀船、禁船、遷界”完全扼殺航海的程度,明朝的禁海只是針對海盜的戒備。
3、1585年門多薩所著《中華大帝國史》出版,該書是16世紀有關中國自然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禮儀、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經濟等概況最全面、最詳盡的一部著述,也是《利瑪竇中國札記》發表以前,在歐洲最有影響的一部專論中國的百科全書。
書中記錄了中國幅員遼闊,有15個省(南、北二直隸,13承宣布政使司),每省的大小都相當於一個歐洲國家,道路系統完備,官道可容15匹馬並行,如羅馬大道,路邊商鋪林立,還有類似威尼斯的水城,北京則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國住宅猶如莊園,長城雄偉,建築水平高超。農業發達,盛產絲綢、天鵝絨,紡織水平精湛。
1582年西班牙國王喜獲中國床單,織法之巧妙令菲利浦二世驚歎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來觀賞、借鑑。瓷器很便宜。歐洲人原來以為瓷器是用粉碎的貝殼做的。最精緻的瓷器是貢品,薄如玻璃。商業發達,而且同行的手工業作坊集中於一個街區。軍隊有步兵,有騎兵,也有戰艦,4天內可徵集600艘。門多薩還進一步闡述了中國造船的艌縫技術,由於填縫使用的新增劑十分合理,不但防水還可防蟲,使中國船隻使用壽命比歐洲長兩倍。中國士兵在數量上多於歐洲,在器械上處於均勢地位。
中國有獨特的教育體系。各類圖書十分豐富。中國人富於文明和教養。門多薩特別指出,在中國人所有的發明中,最令葡萄牙人和其他西方人震驚的是中國人也有火炮,而且在歐洲人之前已經使用火炮了。
歐洲人一向以印刷術的應用而自豪,“然而中國人早在德國人谷騰堡(Joan Gutenbergo)發明印刷術500年前已經用印刷術印製圖書了。”門多薩認為印刷術是經俄羅斯莫斯科大公國傳入德國的。但他也不否認另一種可能性,即中國圖書經海路(紅海)傳到歐洲,從而啟發了谷騰堡。
4、歐洲人對明朝那個時期火炮技術認識極不相同,拉達認為中國火炮陳舊,製造粗糙。而另一位船長阿爾蒂埃達(Artieda)在致西班牙國王書中卻有以下描述!
“……中國人使用著與我們同樣的武器。他們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們鑄造的更精緻,更堅固。”關於明朝那個時期的火炮,我們可以用鄭成功曾在泉洲發現一門明朝嘉靖年間(1521年—1567年)製造的“發熕”來作參考,其“重千斤,彈重二十四斤,遠至四五里”,嘉靖年間正是《中華大帝國史》所描述的中國明朝時期,從“發熕”的射程和彈丸重量來看,絕不亞於同期的西方火炮。
以1815年英國海軍的24磅炮或32磅炮為例,射角4度時,射程為1350米,射角抬高到8度,射程為2250米。這種射程並不算遠,1350米僅有2.7裡,2250米也不過4.5裡,“發熕”的“彈重二十四斤”,相當於26.45磅,從威力上來看比24磅炮的彈丸厲害。雖然所謂“發熕”“遠至四五里”的射程不見得是發射的“彈重二十四斤”的炮彈(古書記載習慣語言精煉,多取最大值,所以24斤是最大的彈丸,但“遠至四五里”卻並非一定是24斤彈丸的射程),但是這個水平已經很不錯了,畢竟英國海軍的24磅炮或32磅炮是1815年的水平,比明朝嘉靖年間已經遲了整整248年!
5、曾德昭是耶穌會士,1613年到達中國南京,1636年返回歐洲,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國志》。
他在中國呆了22年之多,跨越了萬曆,天啟,崇禎三個時代,基本已經屬於明朝滅亡的前夜,但他所記載的中國絕不是清朝御用文人筆下,在明廷極端黑暗腐敗的高壓統治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極端痛苦的場景。相反,那時候的明朝依然是相當的富裕繁榮,在各方面都令人讚歎。如果把他筆下的明朝末期的中國和1793年英國派遣到清朝的使者馬嘎爾尼記載下滿清統治的中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明朝末期的中國居然遠比那個所謂康乾盛世的中國富裕文明得多,各方面都優越得多!他寫道:
“他們的住房因設計良好而便於住宿,整潔舒適”。
“他們種植許多蔬菜,供百姓常年食用”。“他們在各地,即使小村鎮,都有充足的肉食,全年最常食用的是豬肉,牛肉去骨售賣。他們的鹿肉很少,也不怎麼愛吃”。
“中國大部分最好的商品都由此處(指廣州)運往各地,因為它是中國最開放和自由的交易地點。且不說6個鄰國的土著和異邦人運走的各種貨物,僅葡萄牙運往印度、日本和馬尼拉的貨物,每年約有5300箱各類絲綢,每箱裝有100匹真絲,天鵝絨花緞和緞子、輕料如半花緞、彩色單層線段,還有250塊金子,及每塊重12盎司的2200塊金錠,此外的貨物還有瓷盤,鍍金器皿,糖,中國木,大黃,麝香,……即使長篇開列也不能盡舉其名”。
“(浙江)論富庶它超過許多其他省,可以稱作中國商品潮流的最佳源頭。它的特產是絲綢,無論生絲還是成品,也不管是繭還是原料,都運往各地。總之,中國輸出的絲綢,都產自該省”。
“南方九省的最後一省是南京,……是中國最好的省份之一,也是全國的精華。……其西部地區最富庶,盛產棉紗,……僅在常州城(Xanuchi)城及附屬廣大地區,就有20萬臺織布機。……由於織布機小巧,一間屋子內常常安放許多臺,差不多所有的婦女都從事這種行業”。
“南京城……我認為它是全國最大最好的城市,優良的建築,寬大的街道,風度優雅的百姓,以及豐富優良的種種物品。它有令人驚羨的遊樂場所,境內人口眾多,……各處能遇到擁擠的人群,街道難以通行。此外,無數的宮殿、廟宇、樓塔以及橋樑,使城市顯得非常壯麗。”
“中國人天生好經商,不僅從一省到另一省做買賣,獲得大利,甚至也在同一城市做生意。商店裡有的東西,街上幾乎都有售賣。……富有的商人信用良好,很守時(葡人多年的經驗證明了這點)”。
“中國人爽快的讚頌鄰國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國家的人,除了自己國家的東西以外,不喜歡別的東西。中國人看見來自歐洲的產品,即使並不精巧,仍然發出一聲讚歎。……這種謙遜態度真值得稱羨,特別表現在一個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對於那些有眼無珠、故意貶低所見東西的人物,這是一個羞辱。”
再看清朝的情況:
本來16、17世紀時,中國與西方國家是各有所長,一方對另一方並沒有形成一種優勢。而18世紀,當歐洲已經走出“17世紀危機”的低谷,經濟全面復甦,海外殖民擴張取得輝煌的“戰績”時,中國卻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大倒退。
此時,“歐洲中心論”瀰漫在整個西方世界,後來西方產業革命以後,“中華帝國”的光環在歐洲人眼中已經失去了往昔的光輝。儘管在18世紀的歐洲一度掀起“中國熱”,但同時對中國的批評已經開始。後來,有了中國社會“停滯”論的一片喧囂……
這是為什麼呢?簡單地說,因為明朝已經於1644年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這個時期外國人的記錄,有力地駁斥了虛假的所謂“康乾盛世”。經過“康乾盛世”的“勵精圖治、文治武功”,中國最終落後貧窮到什麼程度?
引用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的話來看便一目瞭然:“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我們扔掉的垃圾都被人搶著吃”。詩人唐甄在山西做過知縣,親眼目睹了清朝統治之下的痛苦生活,他著有《潛書》,裡面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
可見所謂的“康雍乾”,其實都是被拔高的侏儒,在滿族的統治下,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是相當痛苦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副使斯當東所謂“人們衣衫襤褸甚至裸體”的描述與唐甄的記載完全吻合,可見確實是實情。
1793年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訪問清朝,此時距離鄭和寶船出海已近400年(1405年-1433年),距離萬曆年間明軍500艘艦艇殲滅日本海軍450艘戰船於露梁海戰195年,距離明朝水師五度擊敗荷蘭海上馬車伕確立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制海權154年,中國航海已經衰落到被人看不起,並加以恥笑的地步了……
-
7 # 凌煙閣論史
這兩者非常具有有可比性。
在比較之前先要做一個客觀界定:一定要拿1840年之前的清朝與明朝相比,不能拿1840後的時段比。
1840後的歷史是中國近代史,為什麼以這個時間點來劃分呢?因為從這個時間開始,農業化的中國遇到了工業化的歐洲列強;在這個態勢之下,換做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無法打贏工業化的歐洲強國。而且,歐洲列強的侵略,給中國帶來屈辱的同時,也帶來了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權力、義務、責任、工商業制度,等等,這些是促成後來中國走向資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的重要因素。
明確上面這一點之後,可以做如下的明清比較。
武功方面,清朝的擴張週期遠大於明朝。明清的疆域資料就不多說了,清朝大於明朝。這裡說一下兩朝的擴張態勢和政治視野。
明朝從朱元璋起事,到1368年建立大明,期間主要的作戰物件是國內的群雄。朱元璋自己也說過,主要是從群雄手中奪得了天下。朱元璋稱帝后,又花了約20年時間,趕走了元朝、消滅了各地殘餘割據勢力、消滅元朝遺留勢力。
此後,明朝就進入了和平發展期。
直到朱棣奪位、遷都之後,基本維持了朱元璋開創的局面。有的地方國土有所收縮。比如大寧都司,就從長城外撤回長城內,不久撤銷了。
朱棣之後,明朝的整體態勢就進入了收縮狀態。比如著名的奴兒干都司,宣德十年(1435)初就撤銷了。
概括一下明朝:擴張20年(基本到1389年)、維持了約50年(1435年),之後開始收縮。
清朝的擴張則持續很長時間。
如果從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算,則清朝持續擴張了6代人、143年(到1759年);維持期為81年(到1840年),之後開始收縮。
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主要在關外擴張,把東北和漠南蒙古全部拿下了;
順治、康熙則主要是平定了大明故地、外蒙古、西藏;
雍正鞏固了西藏;
乾隆徹底收回了新疆(1759年)。
之後就是領土維持期了。
再之後就是1840年西方列強來了;如前所述,之後的歷史另當別論。
小結本段:
在國家的政治視野上,明朝也是弱於清朝的。
朱元璋搞了個不徵之國的名單,他的後代們別的不遵守,唯獨這條好像遵守的不錯。後續之君對周邊、對西域缺乏經略的雄心,失去了政治敏感。清朝則不一樣,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持續盯著準噶爾蒙古人的動靜,有機會就及時出手。
文治方面,明清半斤八兩吧,大體相當。明初朱元璋也搞過文字獄,但之後就沒有了。清朝的文字獄則幾乎與康雍乾三朝並列,很嚴重。
清朝文字獄嚴重扼殺了中國人的思想活力、創造精神,這一點是不能否認的。這個嚴酷程度和持續時間遠大於明朝。
內政方面,在中原地區清承明制,與明相當。但是在治理蒙古、西藏方面,清朝的智慧是強於明朝的。清帝對中原是皇帝、對蒙古則是大可汗、對藏族則是文殊菩薩轉世,這是清朝皇帝用不同身份控制不同族群的智慧,明朝皇帝比不了。
在文化成果上,俗稱的明清主要成就是小說。在這一點上,明朝是強於清朝的。
科技方面,兩者也差不多。
如果說人口、物產,肯定是清朝強於明朝。
因此,明清在文治方面半斤八兩,兩者大致相當。
結束語要說吊打,武功方面清朝能吊打明朝;但文治就不行了,兩者差不多。
(完)
-
8 # 玄谷真人
清朝除了吹一吹版圖的鞏固,其他都沒有辦法與明朝比。
文治方面。明朝小說是時代文學樣式,幾部主要名作如《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都在明朝。清朝不過是延續,只佔一部《紅樓夢》,還是寫家族衰敗的,清朝也沒有自己的時代文學樣式,也就是說辭、賦、律詩、詞、小說都不是清朝創始,清朝小說有一些作品,但屬於明朝文學時代樣式小說的延續。
明朝道教為宋元明時代一大高峰,就是張三丰及其影響下開出的十幾個修道門派。
明朝心學達於大成,是自宋朝新儒學內聖發展的高峰。之後又發展了實學,為中國近代變革張開文化發展頭緒,其中實測實學、啟蒙實學就是中國也是東方的科學、民主新文脈。清朝卻把實學基本搞死了,唯餘考據。
明朝科技活躍,是儒學格物窮理的時代體現,珠算、算學有時代發展,醫學除李時珍本草,還有外科正宗和瘟疫論的發展,聲律有朱載堉,科技綜合著作有方以智《物理小識》,火器有趙士禎,百工有宋應星,會通西學有徐光啟、李之藻、王徵,清朝有誰?
清朝文治與明朝大體相當?
要說武功,有些人怕是受吹噓清朝版圖的文字的影響,認為清朝武功勝過明朝,這個思維有問題。
明、清武功的歷史背景有什麼不同?明朝興起於蒙古人仍然縱橫於亞歐大陸之時。蒙古人興起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是他們遊牧騎射的生活習慣,第二個是漢文明自秦漢積累的,尤其是唐宋時積累的技術條件,如鋼鐵冶煉、火器、攻城機械等。在十三世紀到十六世紀甚至十七世紀前半葉,蒙古人活躍於亞歐大陸,除四大汗國,後繼還有金帳汗國分裂形成的汗國、帖木兒帝國、莫臥兒帝國以及北方草原的瓦剌、韃靼等。在蒙古人如此活躍的時代,只有中國元朝內迅速興起了反元勢力,在這個過程中也興起了大明。也就是說,大明北逐蒙元在蒙古人勢頭還比較興盛的時代。而大明北擊蒙元,先有藍玉基本殲滅了北元的組織體系,使阿里不哥的後人殺了忽必烈後人的皇帝,標誌北元滅亡。後有朱棣數次北征,打得蒙古軍隊望風逃竄。於此同時,大明又派鄭和下西洋,海上艦隊縱橫海上近三十年。這個武功的活動規模和陸、海同時進行的盛況,即使之前的漢唐也沒有過,而之後的清朝也不敢仿效。大明的這個武功峰值是清朝不能比的。你可以說明朝收縮得太快,不僅海上航行停止了,陸上也有宣宗時就稍有收縮。但是,清朝陸上版圖的所謂大,一是不見海上效仿大明,甚至變得更狠的是沿海遷界,可以說清朝陸上的武功首先是在海洋方向的重大犧牲換來的。第二,就是,清朝的武功即使在陸上也有幸運的成分。說清朝入關本身就有撿明朝矛盾鬥爭的便宜的成分,李自成、張獻忠把明朝打垮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開關把清兵放進來了。換了三個皇帝,在明亡之際明將開關才打進關內,沒有體現出清朝有什麼特別武功吧?
-
9 # 懷念夏天
清朝的文治武功是遠強於明朝的,如果不考慮胡漢之別,西方也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程序,單純從古代封建王朝的角度去評判,清朝在軍事上和制度上,已經發展到了中華帝國的終極形態。
文治明清兩代時有文字獄發生,疊加八股取士對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束縛,這兩代雖然距離今天更近,但文化相比較唐宋都是倒退的,崖山之後無中國,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明清兩代相比,明代在文化上應更繁榮一些,有王陽明這樣的大思想家,也有唐伯虎、徐文長這樣的大才子,有《本草綱目》這樣的博物學著作,也有《徐霞客遊記》、《天工開物》等地理、科技方面的著作。
清朝最重要的功績是歸納整理,《康熙字典》、《四庫全書》等都是重要的文化工程。
但文治不等同於文化,明朝實行廠衛制度、黨爭不斷,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的記錄也是曠古未有,東林黨和宦官直到南明的小朝廷還在爭鬥不休,一個完整大一統王朝,若論文治,明朝敢說倒數第二,都沒人敢說倒數第一。
武功·清朝是封建王朝的終極形態很多人讀歷史常常從中原王朝的角度去理解問題,但中國古代不僅有中原王朝,還有北方遊牧民族,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北方草原也是我國的一部分,漢、唐、宋、明這幾個漢人王朝有什麼不同呢?漢、宋、明都是中原王朝,但唐是中原(農耕)、草原(遊牧)雙重身份的帝國,無論是盛唐的哥舒翰、安祿山,還是中興名將李光弼,以及晚唐的李克用,胡人在中央朝廷都擔當者重要角色。
唐朝是唯一一個由漢人建立的雙重身份帝國,主要原因是南北朝時期的胡漢融合和李唐皇室的鮮卑族血統,剩餘的幾個雙重哦身份帝國是擁有燕雲十六州的遼、金、元和清。
相比於前代的邊患是北方遊牧民族,清朝的邊患已經變成了沙俄,藏區、蒙古都透過藏傳佛教,被清朝完全統治,這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西域也被徹底納入版圖,在這一點上,明、清並不是一個量級的帝國。
在軍事上,清朝早期有悍勇的八旗兵和蒙古兵,八旗兵腐化後綠營兵的戰鬥力還很強,綠營兵也腐化後,太平天國時期湘軍淮軍又接力了,明朝初期戰鬥力還是不錯的,但後期有神奇的60個倭寇轉戰江淮,打敗4000明軍的黑歷史,後期戚家軍戰術先進,戰鬥力強大,總體來說,清朝軍力也強於明朝。
但這兩個朝代都閉關鎖國,沒能跟上世界的腳步,導致近代的恥辱,這一點上由於時代的因素,清朝更該被釘在恥辱柱上。
-
10 # 草樹巷陌ForzaInter
不能。
這兩個本質區別分別是:
第一,明為華夏政權,清為韃虜部族殖民政權。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明白一連串的歷史現象的根由所在,比如為何反清復明一直延續到滿清覆滅,為何滿清要在很多城市修築滿城這樣的城中城,為何滿清的重要部門都要安插進一定比例的滿人,讓他們掌握核心權力而不予漢人,為何滿清要封鎖關外寧可讓那裡成為大片無人區,也不讓漢人遷入,乾隆為何要修四庫全書,等等等等。認清滿清的韃虜本質,也就明白了滿清的一系列政策的目的思路何在,也就能打消對滿清政權的一切不切合實際的幻想,真正有了歷史的是非之心。
第二,明代的歷史有興有衰,有輝煌也有不足,但不管怎樣,都是沿著歷史發展的正常軌道進行的,明代的社會是人類歷史自然發展的結果。而滿清時代呢,這個期間歷史發展偏離了正常軌道,滿清時代的社會是扭曲的、非正常的。所以,明代的很多社會文化現象都可以從人類歷史發展脈絡中找到源流,可謂水到渠成,而滿清時代則不行,就像龔自珍在病梅館記中所描寫的病梅那樣,滿清時代各種社會現象、人們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均是病態的,以醜為美,以邪為正,群魔亂舞。
有一個比喻可以很貼切的詮釋明、清的這一本質區別:明是一艘破船,雖然已經千瘡百孔,但直到它沉沒之前,都航行在正確的航線上;清是一艘新船,從它剛下水的時候,就偏離了正確的航線,它航線的越快,走的越遠,就越偏離航道,如果它不沉沒,那麼歷史就永遠不會重回正軌。
-
11 # 這些歷史要讀
雖然清朝並非漢族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但若論文治武功,清朝也不會不遜色於明朝多少。而題中所說的“吊打”,那顯然是“清吹”才會用到的字眼。因為,真要認真比較起來,清朝與明朝,應該說是各有所長,同時也各有所短!
首先,來比較下文治;儘管清朝也開創了著名的康乾盛世,但這是一個被高度美化和拔高的“盛世”,其水平如何,想必大家也都心裡有數,不然也不會被人們戲稱之為“番薯盛世”了。反觀明朝初年,永樂盛世和仁宣之治可都比起康乾盛世要更加貨真價實。
明清時期,文化上最著名的就是小說的發展,我國的四大名著就成書於明清。而四大名著之中,《水滸傳》、《西遊記》和《三國演義》這三部都成書於明代(PS:這三部名著,還與《金瓶梅》並稱明代“四大奇書”),只有《紅樓夢》一部是成書於清代的。明朝雖是八股取士,但比起文字獄盛行的清朝,那還是要開明多了,因此明朝小說的發展自然也比清朝要更為繁榮些。
此外,明代還湧現出《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眾多科技著作,而這些比之清朝同樣也是優勝不少。
其次,來比較下武功;這方面清朝確實是可圈可點的,畢竟清朝全盛時期的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比起明朝可是要大了不少。而這遼闊的疆域可不是充話費送的,那都是歷代清朝皇帝不斷開疆拓土打下的成果。即便到了清末,面對各方列強的入侵,清朝雖然不斷喪權辱國、割地賠款,但還是不斷努力在守住中華的領土。及至民國建立,還是能從清朝手中繼承超過110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不得不說,清朝對於中華民族的發展和鞏固、對於今日中國之版圖的形成,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反觀明朝,在領土方面的貢獻就遜色多了。明朝初年雖然也曾幅員萬里,但及至明末,其所能控制的疆域,就只剩下漢地十八省那380多萬平方公里而已了。
當然,終明一代,其武功也有許多閃光點。客觀來說,素以“剛強”著稱的明朝,確實是一個偉大的皇朝,其自立國之初就以強悍的軍力傲視天下。當年朱元璋可是直接從不可一世的蒙元手中,奪回漢家江山的。之後的朱棣,五徵蒙古、七下西洋、南征安南,這些都是了不起的武功成就。
哪怕是步入日薄西山之際,明朝也並沒有像晚清那般窩囊。明朝透過萬曆年間的張居正改革,使得國力軍力迅速復振,以萬曆三大徵的勝利,對內鞏固了領土統一,對外維護了東亞的和平。
尤其是是朝鮮之役,這場被後世淡化的偉大勝利,大明的正義之師走出國門,在朝鮮半島擊敗了十幾萬兇殘的日軍,不僅打出了東亞地區的近三百年的和平,還重塑了大明東亞霸主的地位!
而同樣是王朝晚期,晚清就的武功和骨風就實在不敢恭維了。即便是經過洋務運動的幾十年發展,最終還是沒能迎來像萬曆中興那般的輝煌,然而是在甲午戰爭中,慘敗於新崛起的日本,承受更大的恥辱,進一步加劇了近代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程度。
-
12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解史。
清朝是女真族的一支,在明朝強大的時候,建立清朝的建州女真一直是由明朝保護的,免於朝鮮對女真的侵略和壓迫。但是隨著明朝的日益衰敗,昔日的建州女真逐漸強大,成了明朝的邊境大患!
如果說清朝在文治武功上可以吊打明朝,小果是不贊同的!明朝是由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他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同樣是遊牧民族體系的女真人,建立起來的金國也是被蒙古人推翻的。這樣看起來的話,明朝可以推翻遊牧民族的帝國,遊牧民族也能打敗漢人建立的王朝,這和本身的戰鬥力沒有關係,只是因為某一個時期,統治政權的衰敗造成的!
在文治武功上我們做一個對比,驗證小果的推論:一、明朝和清朝在文治上的表現
明朝:明朝在政治上的概念相對於清朝是很寬鬆的,對於文人有著很大的促進成長的作用。不管是確定了儒家思想為治國正統上,還是對道家佛家的宗教發展,明朝都是在極力推崇的同時,給與了大量的扶持政策。在經濟上,明朝時期的海運貿易是前無古人的,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奠定了後期中西交流的海外貿易平臺。在軍事裝備上,明朝時期的火器可以說是最接近於現代的熱武器標準,並且曾經有過一段時間的大力發展!
清朝:清朝在政治上的制度對於漢人有許多的不利政策,在建國之初,漢人的地位相對於滿人,是劣等的,可能是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關係,不能在政治上建立一個平等互惠的關係!在宗教上,清朝除了道教佛教的推廣,還帶進了薩滿教,對於教派融合和創新起到了積極作用。在經濟上,清朝的國庫存銀相對於明朝,並不明顯,甚至是劣勢,但是清朝在對外的戰爭中,所佔據的優勢要遠遠強於明朝。
二、明朝和清朝在武功上表現
明朝最厲害的戰役恐怕就是在開過初期,對蒙古人的圍剿和驅逐,但是有的史料記載,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在屢次遠征草原的戰爭裡,對於蒙古的損失並不是很明顯,反而徒勞增加了自己的軍事負擔。隨後,明朝更多的是在瓦刺侵擾明朝邊境的時候以及國內人民小規模造反進行的軍事戰鬥,相比來說,明朝的戰鬥力確實不如清朝!
清朝的對外戰役就很多了,始於清朝對外的土地擴張,和葛爾丹,和俄國以及平息國內叛亂,大部分都是清朝完勝。清朝軍事力量強大,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土地大部分繼承了清朝的領土,所以說清朝在軍事上的成就很耀眼,明朝拍馬難以企及!
總結:一個王朝的成平日久必然伴隨著昏庸帝王的出生。雖然明朝在軍事上相比於清朝要弱一些,但是敢於主動出兵攻打遊牧部落,歷史上的記載並不多。清朝雖然強大,後期的屈辱也被歷史銘記。文治武功的對比需要放在同一個時代,需要公平的著力點,並不僅僅是拿資料去演示就可以得出結論的!
-
13 # 天晴愛睡覺
綜合來說:明朝骨頭硬,清朝體質好
清朝是可以打過明朝的,咱們直接把能打的皇帝提留出來比比,然後再看看亡國慘狀就知道了
首先,明朝能打的皇帝也就朱元璋和朱棣,後面也就萬曆三大徵出了點光彩
清朝的話,努爾哈赤,多爾袞不用講,都是練家子
康熙平臺灣,打葛爾丹,雍正打青海,乾隆收大小金川,就算快掛了也還是收回了新疆
論死扛硬撐:明朝自1620年吃敗仗,1644年李自成就進了京城。
清朝1840年開啟國門,撐了70年才掛掉。
-
14 # 達摩格利斯之劍
一講到大明,就是日月山河,漢家江山永在,故國有明,一講到清朝就是一賠二丟三恥辱,這就是典型的時間錯亂版的雙重標準。
大明嘉靖萬曆天啟的時候關西七衛,河套,大寧,安南在哪裡?還是不是漢家江山?曰月山河還在不在,故國有明瞭嗎?清朝康雍乾的時候丟了嗎?賠了嗎?恥辱了嗎?(肯定有人扯什麼尼布楚條約,講康熙丟西伯利亞真是笑話,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大明太祖成祖的尼布楚在哪裡,罵康熙失地,以上這些人的臉要放哪裡。)每個王朝都有興盛,衰敗,你天天拿大明洪永仁宣比清朝道鹹同光,喊什麼故國有明,江山永在自我安慰有什麼意義?幹嘛不拿大明萬泰天(萬曆,泰昌,天啟)比清朝康雍乾,比了之後,故國有明還喊的出來嗎?
所以講要比較就拉平時間軸,1368朱元璋稱帝建大明,派徐達常遇春開始北伐戰爭七月進逼大都,元順帝棄城北逃,黃金家族在中原漢地統治就此結束,洪武三年,徐達與元將王保保在沈兒峪山口展開決戰,元軍大敗,王保保抱木頭過黃河逃走,元順帝氣急病死,1388年永昌侯藍玉再次出師十五萬北伐,在捕魚兒海取得空前大勝北元最後的主力十萬多人或死或降,北元皇帝脫古思帖木兒在逃亡途中被死於阿里不哥後裔也速選兒手中,讓百年前元世祖與阿里不哥的爭位之戰有了個了斷,這是大明武功的最巔峰此戰後,北元基本再無南下復辟之可能,將掃蕩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打的如此不堪,應該說這時的大明武功確實如日中天,可惜出道就是巔峰,此後永樂分別在永樂八年,十二年,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的五次出師漠北征討蒙古除了前兩次外,其他就是勞民傷財像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永樂死後仁宣之治全面收縮,英宗朝出了土木堡之變從此大明進入修長城設九邊被動防禦蒙古的近兩百年,還有就是下西洋,就是滿足永樂大帝好大喜功的出外遠航,是浩浩蕩蕩但對國計民生弊大於利,所以仁宣之後就逐漸停止,。
清朝呢,入關前的皇太極天聰六年出擊林丹汗,後者帶十餘萬部眾逃往青海,兩年後病死,其子額哲帶著元朝傳國玉璽代表漠南蒙古歸降皇太極,皇太極改國號清,順治元年清軍入關經過十餘年戰亂基本平定中原漢地,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平定三藩叛亂,
康熙二十二年派施琅澎湖破明鄭水軍收臺灣,二十八年雅克薩之戰擊敗沙俄籤尼布楚條約劃定外興安嶺以南整個黑龍江流域為清朝領土,公元1690年--1696年就是康熙二十九年到康熙三十六年三徵噶爾丹,歷經烏蘭布通,昭莫多多次激戰數次大敗噶爾丹,在1691年多倫會盟喀爾喀蒙古l諸汗宣佈無條件效忠清朝,清在漠北蒙古設烏里雅蘇臺將軍,標誌著大明苦心經營的長城九邊徹底成為清朝內牆,康熙五十八年,出兵西藏驅準噶爾設駐藏大臣並駐軍雪域高原西藏併入清朝,雍正三年敗羅卜藏丹津青海也併入清朝,乾隆二十二年,清朝開疆拓土迎來最高峰,清準七十餘年戰爭迎來結局,清兆惠出師天山南北,準噶爾汗阿睦爾撒納逃往沙俄病死,在睽違近千年之後,中原王朝勢力再次重返帕米爾山下,巴爾喀什湖以南天山南北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的西域併入清朝,乾隆取新附舊疆之意,取名新疆,那一年,清己經入關115年了,清朝也成為唯一一個統一東北,漢地,蒙古,新疆,西藏的封建王朝。
講完武功講文治,本人始終認為,真正的文治不是萬國來朝,不是著什麼永樂大典,四庫全書,這只是錦上添花,皇帝應該是政治家,政治就是眾人之事,民為邦本,真正最主要的眾人之事就是,天下蒼生,黎民百姓的民生福祉,但是在封建王朝家天下這太難了,但這一點清朝皇帝做的不錯,康熙在位近62年,500多次蠲免賦稅,省級規模就十幾次,共計白銀一億多兩,經常截留漕食賑濟災民,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過山東,幾十萬百姓執香合奏:山東年年饑饉,蒙皇上,截留漕糧,分疆散賑……通省億萬民生始得復生,無不垂涕感激,雍正一朝攤丁入畝,減輕百姓丁賦,乾隆登基之初免去全國積欠錢糧,一千多萬兩,退位的六十年又蠲免積欠錢糧一千七百萬兩更是在十一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嘉慶元年,五次普免天下賦稅共三億多兩,在封建王朝歷史上空前絕後,大明276年雖然也有災年免百姓錢糧,但是像清朝那樣常態性的免賦稅卻沒有大明稅率是低但是制度問題,明末徵三餉區區幾百萬居然成了壓倒大明王朝的稻草。
綜上所述這個問題己不能成為問題,答案非常明顯,清朝這些異族皇帝能力確實不一般解決了許多漢人皇帝沒有解決的問題,但也留下新的問題,許多人一直希望明清位置對調但是在1840年面對工業文明的西方,大明守長城設九邊蒙古人都無法應對的情況下,就能対付的了西方列強嗎?
-
15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很奇怪的問題,你是問大臣還是皇帝?你是問哪個皇帝?或者哪個大臣?
你要論皇帝的能力,明清兩朝,哪個皇帝能比上得上朱元璋?朱元璋可是開局一個破碗打到天下第一的。即便是努爾哈赤,也是個女真部落的小貴族。放眼整個中華文明,從乞丐到皇帝,還做到這麼大的就這麼一個。
你要是論文臣能力,于謙、楊廷和、李東陽、徐階跟明珠、索額圖、張廷玉,我覺得前邊那幾個在某種程度上還是要更厲害一些的吧?
你要論武將的能力,全都差不多啊!說前期,常遇春徐達甚至是晚一點的藍玉,有比多爾袞鰲拜之類的差嗎?很難說。
你要是前後期對比,私以為清朝後期還不如明朝。畢竟,晚清處於全世界的變革期,頑固不化的清朝比晚明更慘(不加南明)。
你要是疆土,那確實是清朝更厲害些。可是,中國曆代的大一統王朝,哪個領土疆域面積小了?哪個不是冠絕東亞?只不過,各個時期的情況不同,所以疆域面積才會不同。
但你要真說“吊打”,肯定是後一個王朝“吊打”前一個啊!
為啥?因為人類在進步啊!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啊!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的戰術體系、戰術素養、戰術工具都在進步;人類的食物水平、醫療水平也在進步。總而言之,生產力提高是很大的。
所以啊,真的是很奇怪的問題。
回覆列表
明朝和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兩個封建王朝,被合稱為“明清”,因此經常被許多歷史愛好者拿來作對比,雙方吵得喋喋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
我們今天就從國土面積、人口數量、外戰成績、思想文化、科學技術這5個方面,來看一看,鼎盛時期的清朝和明朝,誰更厲害一些。
國土面積
王朝綜合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國土面積。
明朝剛剛建立時,只是一個南方政權。朱元璋經過連年征戰,消滅了各地割據政權,將元朝統治者趕回蒙古。朱棣即位後,繼續征伐北元。此外,還在東北方向不斷擴充明朝的疆域。因此,永樂時期,明朝的國土面積達到最高峰值——據《中國曆代疆域面積考》記載,當時明朝的國土面積為997萬平方公里,已經超過了漢朝和宋朝。
明史記載:“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歲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羈屬者,不在此數。嗚呼盛矣!”
清朝在關外興起時,僅是一塊彈丸之地。在與明朝的對峙中,清朝不斷蠶食明朝的土地,得以逐漸壯大。1644年,清朝入關,取代明朝成為新的大一統王朝。隨後,清朝消滅了大順政權、大西政權、南明政權等,統一了全國。清朝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4朝100多年的不斷擴張,到1820年,國土面積達到最高峰值——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記載,為1316萬平方公里,是漢朝的2.16倍,是唐朝的1.06倍,是宋朝的4.7倍,是明朝的1.32倍。
不過,在那以後,清朝的國土面積就不再增加。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隨著一次次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包括香港、臺灣等在內的國土被割讓給西方列強,到1908年,清朝國土面積已經縮水至1135萬平方公里。當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這時候清朝國土面積依然遠超明朝。
從國土面積來看,清朝強於明朝。
人口數量
只有足夠發達的經濟實力,才能支撐足夠多的人口數量。所以,人口數量也是衡量王朝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
明朝鼎盛時期的人口數量,歷來說法不一。
趙文林、謝淑君在《中國人口史》中提出,明朝於1626年達到人口最高峰值,實際人口約1億人。王育民在《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中則認為,明朝在萬曆年間達到人口最高峰值,實際人口在1.3億人至1.5億人之間。曹樹基在《中國人口史·第四卷·明時期》中提出,明朝在1630年達到人口最高峰值,實際人口大約有1.9251億人。葛劍雄在《中國人口發展史》認為明朝在1600年約有1.97億人。
綜合而論,明朝人口最高峰值在1億人至1.97億人之間。
清朝入關後,經過一段時期的復甦,再得益於美洲作物番薯等引進中國,使得人口數量呈急劇上升的態勢,超過了明朝。曹樹基在《中國人口史·第五卷·清時期》記載,清朝在18世紀末,人口數量就突破了3億,到晚清時期,更是突破了4億。
1901年,李鴻章奉命與西方列強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在《辛丑條約》中,西方列強出於羞辱中國的意思,就按照每個中國人都要向他們交1兩白銀“罰金”的標準,索賠4.5億白銀。這就是說,當時中國人已經達到了4.5億,是明朝人口數量的2倍多。
從人口數量上來看,清朝再得1分。
外戰成績
明朝對外戰爭的數量不多,影響比較大的有5次。
一是明成祖朱棣遠征安南(越南),以碾壓式的勝利結束了戰爭。二是1521年——1522年與葡萄牙之間的一次戰爭,一戰屯門,二戰西草灣,均戰勝了葡萄牙。三是1592年——1598年爆發的萬曆朝鮮戰爭,明朝軍隊跨國出戰,在朝鮮半島擊敗了來勢洶洶的日本軍隊,使得日本在300年間不敢染指朝鮮半島。四是1633年與荷蘭進行的料羅灣大海戰,明朝軍隊在鄭芝龍的幫助下,擊敗了荷蘭與海盜的聯軍。五是1637年,明朝軍隊在廣州擊敗了侵入中國內河的英國船隊,迫使英國賠償白銀2800兩。
由於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清朝晚期發生的對外戰爭特別多,而且輸得很慘。為公平起見,我們就不記錄這些外戰,只記錄清朝“康乾盛世”時的外戰。
從1685年到1792年,清朝一共舉行了雅克薩之戰、清緬戰爭、清攻安南阮惠之戰、廓爾喀之役4次對外戰爭,作戰的對手分別是沙俄、緬甸、安南(越南)、廓爾喀(尼泊爾)。除了沙俄是大國外,其餘3國都是小國。在這4次外戰中,雅克薩之戰、廓爾喀之役是名副其實的勝仗,清緬戰爭、清攻安南阮惠之戰都打了敗仗。特別是清緬戰爭,清朝軍隊4次出擊,均傷亡慘重,3任雲貴總督劉藻、楊應琚、明瑞,要麼因謊報大捷自殺,要麼因錯誤指揮戰死疆場。就連乾隆皇帝晚年時都不得不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徵緬這樁不算成功。”
以外戰成績而言,明朝強於清朝,拿到1分。
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被稱為“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歐洲資本主義能夠迅猛發展,得益於文藝復興運動。明朝和清朝的思想文化如何呢?
明朝時期,湧現了王陽明、李贄、顧憲成、高攀龍、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儒學大家。以東林書院為代表的書院,衝擊了官學的壟斷地位,並帶動了自由探討辯論的學風。在明朝,讀書人的地位很高。只要中了秀才就入了士的行列,中了舉人一生吃穿不愁,中了進士則前途一片大好。許多宰輔之臣,直接就是學富五車的大儒,如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朝廷很尊重讀書人,能容納他們的過錯,甚至出現了罵皇帝越狠,升官越快的現象。
在比較寬容的環境下,明朝文化繁榮發達,產生了四大古典名著中的3部《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著名的《金瓶梅》《牡丹亭》等小說戲劇作品。同時,書法、詩文、繪畫等領域名家輩出,湧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流傳至今。
清朝入關之初,就掐斷了明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思潮。所謂的“康乾盛世”,也是文字獄最慘烈的時期。文人學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滿,就動輒得咎。甚至皇帝懷疑文字有譏訕清朝的內容,哪怕純屬捕風捉影,也會大興牢獄之災,讓無數讀書人家破人亡。
文字獄的盛行,在思想文化領域造成了“萬馬齊喑”的局面。乾隆皇帝編撰一部《四庫全書》,又毀掉了數量更多的古籍,形同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幸運的是,一部《紅樓夢》流傳下來,成為清朝思想文化成就的一個標誌。
從思想文化上來看,明朝勝於清朝,再得1分。
科學技術
明朝時期,農學、醫藥學、金屬冶煉、建築與造園技術、造船與航海技術、機械工程技術等方面有了極大發展,居於世界領先地位。出現了一批獻身科學的傑出科學家,如李時珍、朱載堉、徐宏祖、宋應星、徐光啟、李之藻等。如朱載堉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他主動放棄了王位,專心攻讀音律、歷算,製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樂器。
盤點一下明朝時期科學技術上的世界第一:鄭和七下西洋,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白猿獻三光圖》記載了132幅雲圖,是世界上第一張雲圖,絕大部分與現代氣象學原理相一致;李之藻製作的《坤輿萬國全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最準確的世界地圖……
難能可貴的是,面對西學東漸,明朝沒有當作洪水猛獸,而是吸納融合。徐光啟、李之藻等中國科學家還與利瑪竇、熊三拔等西方科學家進行合作,翻譯出版了一批西方科技著作,如《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測量法文》等。
清朝時期,受文字獄和閉關鎖國的雙重影響,科學技術加速衰落,是不爭的事實。其實,康熙皇帝、乾隆皇帝都是科學技術的愛好者,如康熙皇帝就對西方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在皇宮建立實驗室,親自動手為子女接種牛痘。可是,他們只是將科學研究當作自己的個人興趣和愛好,禁止西方科學技術在民間流傳。因此,在整個清朝,西方科學技術只能享受“奇技淫巧”的待遇。
在科學技術上,明朝再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