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尚武健體私人工作室
-
2 # 稀裡糊塗的跳繩
危害我感覺談不上。但容易疲勞,步幅大省力。所以跑步腿長的有優勢。腿短的話多壓腿。然後任何運動適可而止。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量。每人的身體情況不一樣。不可以太強求。身體有嚴重不適一定要停止。停止運動後半小時還有嚴重不適可以去醫院檢查了。要循序漸進,循序漸進,循序漸進。不要突然加大運動量。如果身體很好,怎麼跑都沒感覺請隨意。因為你是專業運動。
-
3 # 魏立功2
首先明確一下,這裡的“頻率”指的是每週的跑步次數還是每分鐘的雙腿邁腿次數——步頻。前者的話有兩種觀點,一是每週跑三四次,每次一個小時左右,一是每天都跑,每次五公里。這樣的話每月跑一百多公里,這個量對一般人是合適的。我曾經有幾年,每月跑量都在三百公里左右——減肥並保持,確實是比較辛苦也有些累。現在每週跑四五天,週一週六休息,週三看情況。每次八到十公里,週日參加個約跑,比賽,月跑量一百五到二百公里,六分半的平均配速,比較舒服(順便說一下,我五十歲了,跑步九年了)。步頻,步幅是個人能力的體現,總的原則是“高頻低幅”,我平時步頻就是一百六到一百八,步幅也就八十公分。李寧十公里路跑步頻一百九十八,步幅一百零四公分,強度很大了。馬拉松建議少跑或者不跑,容易受傷(不僅僅指可見的傷害,很可怕的是隱形的損害——它的恢復期較長,在此期間都潛伏著危險)楊凌馬拉松是在雨中跑的,賽後我們跑團好些跑友感冒了,並且持續時間較長。如果再在其它方面(譬如抽菸喝酒,跑姿不正確,跑前不熱身,跑後不拉伸,休息不好等等)不注意,真的不如不跑。現在的各種所謂馬拉松,都有強大的利益集團在推動,但我們常人一定要對自己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有多大的胃口,吃多大的饃。祝您運動健康,健康運動!
-
4 # 一流叔叔
今年42,月跑量150km左右,今早剛完成本月第四個半馬。我是公司年紀最大的,但是年輕人沒有一個比我精力充足,開會加班都不覺得累。那些說跑步有害的,你先去試試能跑上10km再說話。絕對好處比壞處多!
-
5 # 之心老師談健身
任何運動過量了肯對對身體會有傷害的,就如吃飯吃多了也會撐著一樣。跑步同樣如此,過多的跑步,尤其是競技性的跑步,肯定會對身體產生一定的傷害。
通常來說,運動導致的損傷不外乎急性損傷和慢性勞損兩種。急性損傷多半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後不久出現,一般會症狀明顯、很容易發現;而慢性勞損則不一樣,它是很多細小的損傷慢慢累積起來後,在某一個時刻突破人體的閾值而呈現的,所以往往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在症狀出現後往往是已經比較嚴重了。所以慢性損傷是非常可怕的,很多優秀的運動員,往往會毀在這樣的損傷上,最為典型的就是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其就是足部的骨頭上的慢性勞損而導致運動生涯的終結。慢性損傷在突破閾值前會有一定的症狀,但由於症狀比較輕微,很容易被忽視。
對於慢跑來說,最容易受傷的部位是腳部和膝關節。足部的損傷比如骨頭的勞損、韌帶的鈣化等。膝關節的損傷會複雜很多,包括骨頭的損傷和軟組織的損傷,通常以膝蓋周圍的軟組織損傷佔比較大,包括髕骨的勞損、髕韌帶的勞損、半月板的拉傷,還有關節積液等等。導致這些損傷的發生和發展,跑步的頻率是一方面,跑步的姿勢、強度(速度)、環境、每次跑步的距離、跑前的準備活動跑後的整理活動等,都有關係。每個人的身體條件不同,承受能力也不一樣。一般建議每週安排1~2天的時間去休息,最好有一天是完全休息,每天跑5~10公里(20~50分鐘)是比較安全的。
但是,不能因為跑步會導致損傷而不去跑步,不去跑步對健康的損傷反而比堅持規律跑步要大很多!
-
6 # 一粒不棄的米粒
跑步頻率過高,對身體沒什麼危害的,要保持正常頻率的運動,跑步對身體的危害也就是對膝蓋有危害,這個就需要你調整好跑步姿勢,把危害降到最低,跑步對於心肺功能都有很大的幫助,能大大提高心肺能力,跑步強度過大,會出現腿軟累積,腿疼的現在,所以跑步完要拉伸,兩人放鬆放鬆,捏捏腿,緩解一下乳酸積累,跑步頻率過高沒啥危害,就是跑步強度大,身體會出現疼痛感,自己注意休息就行了。
回覆列表
鍛鍊應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喜歡跑步,特別是長跑。長跑可以練雙腿的肌肉,看起來又細又長,使得年輕女性鍾愛長跑。
在鍛鍊上有一個值得注意到問題,過猶不及,在跑步上也一樣。愛跑步的一跑就是一個小時以上,上癮的就跑半馬了。跑多長時間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跑多遠。很多人覺得生命在於跑步,能跑多遠就跑多遠,但過度地跑步究竟對健康有沒有害處?
當然有了,比如很多人由於沒有相關知識,不注意熱身和保護,常常導致膝蓋受傷。這不僅僅是跑步,而且是鍛鍊普遍存在的問題,如果排除了這些因素哪?
跑步肯定有跑死的,比如公元前490年,某人一口氣跑了42公里,到了地方大喊:我們勝利了。然後,死了。原因是跑的距離太遠了,加上他都40了。他這麼一死,就有了馬拉松。
前一陣廣州馬拉松比賽出現參賽者死亡的時間。這種跑馬拉松當場跑死的機率是十萬分之一到二十萬分之一,確實不高。但對參賽者的研究發現。三分之一的馬拉松參賽者在跑完後出現心臟壓力的症狀,比如肌鈣蛋白水平升高、心室擴大,但這種心肌損傷是暫時性的,過一段時間會恢復過來。
在這種激烈運動時,人心臟的供血能力提高了5到7倍。人的心臟的設計是能夠應付這種快速供血的情況的,而且能夠持續30到50分鐘。但會導致心室過度伸張,心肌纖維撕裂,鍛鍊引發的兒茶酚胺和促氧化自由基升高又導致炎症,使得心血管出現疤痕和硬化。對經常跑馬拉松者的心血管系統檢查證實了這一點。一項小型試驗發現劇烈運動30分鐘對心血管有益,但劇烈運動60分鐘就變得有害。
這些結果理所當然地受到跑步愛好者的質疑,最合理的質疑是跑步這東西和其他類似的流行病學調查一樣,存在著許許多多的其他因素,很難一一排除。例如跑步者的BMI不一樣吧?胖人和瘦子在死亡率上應該有區別。還有其中也有抽菸的吧?也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這些心臟病危險因素都會對統計結果產生影響。
這些質疑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一輩子跑了25次馬拉松或者每週跑32公里加上速度達12公里一小時的主兒不太可能是BMI超過30的胖子吧?有高血壓的話也跑沒了,大概就剩下其中極少人有煙癮了。其他因素是存在著的,但不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經常跑步的人難免有些疼痛,運動損傷、肌肉痠痛等等,因此他們長期服用藥物比如非類固醇抗炎藥物來止痛,例如布洛芬等,這些藥物的長期使用與心臟出現問題有關,因此是藥物導致心血管損傷,並不是跑步本身引起的。
今年的一項研究專門針對這些質疑,分析了3800多位平均年齡46歲的跑步者的情況,這些人中70%每週跑步距離超過32公里。
被調查者提交了藥物使用情況,包括布洛芬等非類固醇抗炎藥,和對心臟有保護作用的阿斯匹林的使用情況。此外還調查了高血壓、膽固醇、心臟病家族史、糖尿病和吸菸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的情況。
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因素沒有一項能夠解釋長距離跑步者壽命短的現象,就拿非類固醇抗炎藥來說,他們發現實際情況正好相反,每週跑32公里以下者要比跑32公里以上者吃非類固醇抗炎藥吃得多。除此之外,除了每週跑的距離之外,沒有發現長距離跑步者有任何共性的東西。
有的專家認為原因很可能就是因為長距離跑步所造成身體的磨損和撕裂這麼簡單,就像車輛使用過度一樣,長距離跑步導致身體磨損過度,這種過度的磨損對整體健康的害處超過了運動所帶來的益處,因此過度跑步者壽命縮短。
對於長距離、高頻率跑步是否有害還沒有最後定論,但目前的資料表明這種跑步方式不如中低等距離和中低等頻率跑步對身體有效,甚至可能對身體產生傷害。因此跑步要適量,尤其馬拉松,跑一兩回沒問題,不能經常跑。尤其是當代中國,各地的空氣汙染都嚴重到不適合進行劇烈運動的程度,在霧霾天跑馬拉松,會更加傷害健康,是一項不值得提倡的運動。但是由於商業利益,中國各大城市紛紛舉辦馬拉松比賽,這是一種對參賽者的健康的極端不負責任的行為。
跑步,尤其在室外跑步,是一種接近大自然的良好的運動方式。但在空氣汙染沒有解決之前,是應該適可而止甚至儘量避免的運動方式,因為會吸收更多的汙染成分。如果經常長距離跑步的話,就會害上加害,弊大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