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安定郡小書生

    首先,神龍政變是什麼?

    神龍政變就是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唐中宗李顯即位後,封五人為郡王,所以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其中:鳳閣侍郎張柬之為漢陽郡王、鸞臺侍郎崔玄暐為博陵郡王、左羽林將軍敬暉為平陽郡王、右羽林將軍桓彥範為扶陽郡王、司刑少卿袁恕己為南陽郡王。

    最後,五位郡王的結局如何?

    漢陽郡王張柬之,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外放襄州刺史;不久遭貶,並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享年八十二歲。博陵郡王崔玄暐,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長史;不久遭貶,流放古州,在流放途中病逝,時年六十九歲。

    平陽郡王敬暉,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外放為滑州刺史,後又貶為朗州刺史;流放瓊州,後被周利貞虐殺。周利貞追上敬暉,將他凌遲處死。

    扶陽郡王桓彥範,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外放洺州刺史,後任濠州刺史;被流放貴州,後被周利貞虐殺,時年54歲。周利貞在貴州追上桓彥範,命人將他綁縛,在竹槎之上拖行。桓彥範的皮肉都被竹槎刮掉,然後被亂棍打死。南陽郡王袁恕己,遭到韋皇后與武三思的排擠,外放豫州刺史,不久又貶為郢州刺史;被流放環州,後被周利貞虐殺。周利貞知道袁恕己平時喜歡吞食黃金,便逼他喝下野葛汁。袁恕己體內毒發,疼痛難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盡,但仍不能死,最終被周利貞擊殺。

  • 2 # 耳食記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正月,在武則天稱帝的第十五年,在她居住的集仙殿,發生了一場政變。

    “……鳳閣侍郎張柬之 、鸞臺侍郎崔玄暐[wěi]、左羽林將軍敬暉 、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誅易之、昌宗 ,迎皇太子監國,總司庶政。”

    (上圖是《大明宮詞》裡的武則天與張易之、張昌宗兄弟)

    這就是神龍政變。

    政變後,唐中宗李顯即位,後來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這五位起事的大臣都被封王,在新舊《唐書》裡面,這五王都是合在同一篇列傳裡的。

    所謂功成名就,然而他們最後卻都不得善終。

    其實看某件事件的起因和推動者,看一下事件結束後的獲益者是誰就清楚了。

    政變後,李顯成了皇帝,自不必說,而他在即位之後,還有兩個人也獲得了莫大的利益:

    “以幷州牧相王旦及太平公主有誅易之兄弟功 ,相王加號安國相王,進拜太尉 、同鳳閣鸞臺三品;公主加號鎮國太平公主,仍賜實封,通前滿五千戶。”

    所以,這場政變的發起者,實際上就是李顯、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這三兄妹。

    這樣來看,武則天這個母親做的可真是失敗,這三個可都是她的親生兒女,當然她自己也是個狠人了,用不著去可憐她。

    而當時的朝局,實際上形成了以中宗李顯、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為旗幟的三大勢力。

    而按照史料,主導神龍政變的這五位大臣或多或少都與相王府有關。

    《新唐書·列傳第四十五》載,“袁恕己,滄州東光人。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司馬。與誅二張,又從相王統南衙兵備非常……”

    可以看出袁恕己明顯是相王府的人馬。而史書有記載,桓彥範與張柬之是袁恕己在刑部的同僚;崔玄暐與敬暉雖然是尚書省的官員,但崔玄暐的弟弟曾做過司刑少卿,與袁恕己有前後任的關係。所以這五人實際上是個小團體,而且是相王府那邊的。

    而中宗那邊,主要的政治勢力則是武氏和韋氏,代表人物就是武三思和韋皇后。中宗即位後,自己的政治勢力其實很單薄,為了能夠確切地控制政權,大力重用自己的親家武氏(李顯的三個女兒都是嫁給了武氏)以及韋氏外戚。

    而在神龍政變後,五大臣雖被封王,但卻是以被剝奪實權的代價換來的。

    桓彥範:“……未幾,罷彥範等政事。五月,加特進,封扶陽郡王。”敬暉:“俄封平陽郡王,加特進,罷政事。” 崔玄暐:“俄拜博陵郡王,罷政事。”張柬之:“不半歲,以漢陽郡王加特進,罷政事。”袁恕己:“未幾,拜中書令、特進、南陽郡王,罷政事。”

    所以,這五個人在封王的時候,就是被趕出政事堂的時候。反觀武三思,則實際上已經是政事堂的宰相。

    “詔以特進 、太子賓客 、梁王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加實封五百戶,通前一千五百戶。”

    而這五個人隨後的被貶被殺,背後隱藏的可能就是中宗與相王這兩兄弟的爭鬥。

    造成五王被貶殺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一件與韋皇后有關的事情,而貶殺他們的主要操盤手就是中宗集團的官員領袖武三思。

    “光祿卿、駙馬都尉王同皎以武三思與韋氏姦通,潛謀誅之。事洩,為三思誣構,言同皎將廢皇后韋氏,彥範等通知其情。乃貶彥範瀧州司馬,敬暉崖州司馬,袁恕己竇州司馬,崔玄暐白州司馬,張柬之新州司馬,悉奪勳封。”

    所以實際上就是他們這個相王集團在與韋氏、武氏的鬥爭中失敗了,結果不光勳封被奪,人也被流放到了窮鄉僻壤。當然這並不是他們的結局,他們的結局要慘烈得多。

    桓彥範、敬暉與袁恕己皆是被殺,不得善終:

    桓彥範:“……(周)利貞至貴州,逢彥範,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年五十四。” 敬暉:“(敬暉)尋及貶,又放瓊州,為周利貞所害。”袁恕己:“例及貶,又流環州,為周利貞所逼,恕己素餌黃金。至是飲野葛數升,不死,憤懣,抔土以食,爪甲盡,不能絕,乃擊殺之。”

    桓彥範被武三思派去的周利貞綁在竹筏上“肉盡杖殺”,死狀很慘,可以說是被虐殺了;敬暉也是死在周利貞之手;而袁恕己被逼自殺,卻未遂,挖土塊吃,手指上的指甲都脫落了,最後還是被“擊殺”,也是死得慘烈。

    至於張柬之和崔玄暐,兩人都是死在了流放的路上,雖然也不能說是善終,但起碼還算是自然死亡,相較上面那三位,已經是幸運的了。

    張柬之:“俄及貶,又流瀧州,憂憤卒,年八十二。”崔玄暐:“會貶,又流古州。道病卒,年六十九。”

    當然,這也並不是最後的結局,這五王在相王即位後,也就是唐睿宗時期,全部被平反了。

    “睿宗即位,彥範等並追復官爵,賜實封二百戶,還其子孫,諡曰忠烈。開元六年,詔與暉、玄暐、柬之、恕己勤勞王家,皆配享中宗廟庭。建中三年,復贈彥範為司徒,暉太尉,玄暐太子太師,柬之司徒,恕己太子太傅。”

    話說這五個人明明就是被中宗或殺或貶,最後卻被供在中宗廟裡,陪著中宗在一個桌子上吃冷豬肉,也不知若是真的在天有靈,他們會是個什麼想法,不得不說是個黑色幽默了。

  • 3 # 騰雲的熊貓

    起初五位大臣一心為唐,匡正王室,以安天下。只因政變之時留有後患。本留給李顯立威之需,不料錯失良機。後因武三思勾結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五位大臣均被封為郡王,而後削權,最後,導致他們在憂憤中病死或迫害暗殺。

  • 4 # 鶴排雲

    自古權臣廢立皇帝皆沒有好下場,周勃平定諸呂,迎立文帝,後被誣謀反下獄,差點死在獄中,幸得薄太后說情,文帝才放他一馬。而其子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有匡復之功,卻餓死獄中。霍光廢劉賀,立漢宣帝,而其死後,霍氏族滅。徐羨之等廢劉義符,立劉義隆,未過一年,便身死族滅。張柬之等五人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雖封郡王,後被人所殺,也是意料中事。何也,其一功高不賞,擁立之功,功莫大焉,賞無可賞,君有愧色,臣有怨言,必生齷鹺,殺心頓起。其二尾大不掉,君為臣立,必言聽計從,久之,權勢遮天,必成尾大不掉之勢,威脅皇權,君必除之而後快。有此二者,擅行廢立之臣,若不篡位,必無好死。

  • 5 # 高會民

    晚年的武則天寵幸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荒廢朝政,導致大權落入二張手中。

    此時,一直都在醞釀推翻武則天,恢復正統李唐王朝的反抗勢力,準備發動政變。

    神龍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他們以平定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謀反為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武則天下詔禪讓。第四天,李顯正式復位。二月初四,復國號為唐,至此神龍政變成功,持續數十年的匡復李唐的運動也宣告結束。

    可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中宗復位後,張、崔、敬、桓、袁為中興五大首要功臣,在朝中地位顯赫,成為武氏領袖、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與愛弄權術、妄圖做第二個武則天的中宗皇后韋氏的眼中釘。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與韋后日夜譖暉等,雲"恃功專權,將不利於社稷。"上信之。三思等因為上畫策:"不若封暉等為王,罷其政事,外不失尊寵功臣,內實奪之權。"上以為然……以侍中齊公敬暉為平陽王,譙公桓彥範為扶陽王,中書令漢陽公張柬之為漢陽王,南陽公袁恕己為南陽王,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博陵公崔玄暐為博陵王,罷知政事,賜金帛鞍馬,令朝朔望。尋又以玄暐檢校益州長史、知都督事。"

    武、韋二人狼狽為奸,向中宗大進讒言,稱五大功臣功高蓋主、目中無人。聽信了二人的中宗,順應二人的意思,採用明升暗降的方法,給五大功臣賜以郡王爵位,卻奪其實權。

    五大功臣被封王爵,因此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五大功臣失去實權後,武三思與韋后繼續陷害功臣集團。為了徹底扳倒五大功臣,武三思想出了不少理由:幾位功臣意圖謀害自己,四處宣揚韋后淫亂後宮,甚至意圖謀反。

    武三思以五大功臣誣陷韋后為由,透過中宗頒佈詔令,將崔玄暐流放古州,崔玄暐病逝於途中。

    桓彥範先後被貶為洺州刺史、濠州刺史、瀧州司馬,並被奪取爵位。此後武三思還慫恿太子李重俊上書,請求誅滅桓彥範全族,但上書被中宗否決。

    武三思怕桓彥範復起,派酷吏假傳聖旨,最終將其折磨致死。《新唐書·桓彥範傳》記載:"三思慮五人者且複用,乃納崔湜計,遣周利貞矯制殺之。利貞至貴州,逢彥範,即縛曳竹槎上,肉盡,杖殺之,年五十四。"

    而敬暉也被凌遲處死。《資治通鑑·唐紀二十四》記載:"三思又諷太子上表,請夷暉等三族,上不許。中書舍人崔湜說三思曰:"暉等異日北歸,終為後患,不如遣使矯制殺之。"三思問誰可使者,湜薦大理正周利貞。……得暉,咼而殺之。"

    至於袁恕己,周利貞知道袁恕己平時喜歡吞食黃金,便逼他喝下與黃金相剋的野葛汁。據《新唐書·袁恕己傳》記載,袁恕己體內毒發,疼痛難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盡,但仍不能死,最終被周利貞擊殺。張柬之亦在流放中憂憤而死。

    回看五大功臣的不幸,有人會發現,當年在敬暉和桓彥範等人誅殺張易之兄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經對敬暉說:"二兇雖除,但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們應該藉著兵勢誅殺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後來敬暉多次向張柬之提起薛季昶的建議,但張柬之都不同意。張柬之解釋說:"這應該是皇上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是希望皇上能夠親自鋤奸立威。"於是,敬暉也不再堅持薛季昶的建議。薛季昶曾感嘆道:"我不知道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了。"

    張柬之等沒能及時將亂黨斬草除根,成為了後來他們雖有匡世之功卻仍慘死的禍根。正如蔡東藩所說: "張柬之等,舉兵討逆,名正言順,二張之誅,正天之假手柬之,為淫惡者示之報也。惟淫後尚存,且加尊號,餘孽未殄,仍守舊官,柬之等但知懲前,不務毖後,固為失策,昭昭者天,豈尚未厭禍,再欲亂唐耶?"

  • 6 # 小龍女5505

    神龍政變後發動政變擁立中宗復位的張柬之五位功臣在封為異性王不久便遭韋后一黨陷害先後一一被貶處死下場悲哀,自古背叛者都難有好下場,背武發動兵變逼其退位還政於其子中宗結果還是難逃被冤殺結局。

  • 7 # 夜狼文史工作室

    張柬之,可以說是古代大器晚成的代表性人物。

    張柬之出生於公元625年,那還是唐高祖李淵當政時期,那也是周邊不友好鄰居突厥非常囂張的時期,唐人受盡了欺侮,卻只能委屈求全。

    張柬之,字孟將,襄州襄陽,即現在的湖北襄陽人,他年輕的時候對於經史子集有著深入的研究,並有著獨特的心得體會,之後,他有幸被補為太學生。

    當時的國子祭酒令狐德棻對張柬之是很看好的,認為這是一個人才,具有著經天緯地的才能,將來是輔佐帝王成就大業的不可或缺人物。

    可惜的,張柬之的仕途一直都沒有順利過,考中進士後,也只是被授予了清源縣丞的職務,後來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

    永昌元年(689年),已經是七十多歲的張柬之迎來了人生質的的飛躍,暫時的。

    當年,張柬之以賢良方正科入試,在對答策問的一千多人中,他以位列第一脫穎而出,後被授予監察御史,累遷升級為鳳閣舍人。

    然而,不久之後,張柬之因為在朝廷上進言,不符合武則天的心意,被外放為了合州刺史、蜀州刺史,後又調任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是金子總是會發光的,張柬之的才能受到他朝中同僚們的關注,其中之一就是任職武則天朝宰相、現在出鏡率極高的狄仁傑。

    有一次,武則天詢問狄仁傑為自己推薦幾位人才。

    狄仁傑指出,想要輔佐帝王成就天下大業,具有宰相才能的,就只有張柬之可以勝任。

    武則天還是能夠聽得進狄仁傑的話,立即把張柬之召回,授予了他洛州司馬的職務。

    過了一段時間後,武則天又向狄仁傑詢問人才,狄仁傑給出的人選還是張柬之。

    理由很很充分,我舉薦他做宰相,而您卻讓他任職司馬職務。

    武則天之後升遷了張柬之為司刑少卿、秋官侍郎。

    當然地,這還只是前奏。

    這之後,武則天授予了張柬之鳳閣鸞臺平章事、鳳閣侍郎職務。

    這時候的張柬之,已經是名義上的宰相了,而他的“才能”也很快顯現出來。

    神龍元年(705年)到來,武則天病情加重,張柬之聯合了宰相崔玄暐、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府司馬袁恕己、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等人,發動史上稱之為的“神龍政變”,推翻武則天政權,擁立唐中宗李顯復位,復辟了唐朝。

    因為過程中,張柬之所發揮的作用居功至偉,事後他被提拔為天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漢陽郡王,不僅封到了食戶五百戶,還免除治理政事。

    由此發展,走向人生巔峰的張柬之,完全是可以迎來人生完滿結局的。

    這也只能是出於美好想象了。

    神龍政變本身就是不完滿,預留下了許多後患,其中之一叫做武三思,武則天的侄子。

    唐中宗李顯非常的不作為,他的老婆韋后又不是什麼省油的燈,野心也很大,還和武三思走得很近。

    張柬之與其他神龍政變中的有功大臣,沒多久後,就受到了誣陷和排擠,很聽老婆話的李顯,乖乖地將張柬之等人免去了宰相職務。

    張柬之被外放為襄州刺史,在任上他倒是做了不少實事,然而不久之後,他又受到了貶謫,被流放到瀧州,因過度氣憤及不滿終究死在任上,享年為八十二歲。

    唐睿宗時期,張柬之被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文貞,唐玄宗時期,他又配享中宗廟庭,唐德宗時期,他又追贈為司徒,算是有了一個光鮮的身後事。

  • 8 # 文史磚家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辟唐朝後,大肆封賞中興功臣,其中張柬之、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崔玄暐因誅殺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等功勞,不僅全部擔任宰相職務,並且都被封為郡公,一時間權勢、威望無人能及,時人稱之為“五公”。但讓世人沒有預料到的是,張柬之等人在朝中並未待多久,便全部遭遇滅頂之災。

    原來,唐中宗某次到上陽宮探望母親時,發現她面容憔悴、披頭散髮,顯得異常衰老滄桑,跟往昔容光煥發的形象大相徑庭,不禁大為驚訝。武則天看到兒子後,便哭泣著說道:“我把你從房陵接回神都,本來就是打算要把天下託付給你,而張柬之等五賊卻貪求事功,不僅把我驚動到這裡,還讓你落下不孝的罵名,實在是可恨啊!”

    唐中宗聽後悲憤痛苦不已,便跪在地上向母親請罪。經此一事,唐中宗開始對張柬之等五人懷恨在心,並開始讓武三思(武則天之侄)、武攸暨(武則天的堂侄,太平公主之夫)、武延秀(武則天的侄孫,安樂公主之夫)等武氏族人參與朝政,尤其是倚重武三思。而正是在武三思的連番構陷下,張柬之等人的命運急轉直下。

    太后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不覺衰老。及在上陽宮不復櫛頮,形容嬴悴。上入見,大驚。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謀。見《資治通鑑考異·卷十二》。

    唐中宗在幽禁房陵期間,曾對韋皇后發下誓言,一旦自己能復辟成功,必將與其共享天下,無論她做何事都不會加以干涉。正因如此,等到唐中宗復位後,韋皇后便頻頻干涉朝政,並公然賣官鬻爵、迫害異己,儼然成為帝國實際上的主人。有鑑於此,武三思便不斷地攀結韋皇后,不僅跟她聯合作惡,還與其私通,製造了恁多的醜聞。

    武三思既然與韋皇后結盟,便不斷地慫恿她在皇帝面前大進讒言,極力排陷張柬之等五人,再加上唐中宗此時已對“五公”心生怨恨,所以在復辟5個月後,便解除他們的宰相職務。張柬之等人被罷相後,全都被進封為郡王,獲賜丹書鐵券,表面上看是莫大的恩寵,但實際上不過是皇帝誅殺他們的“障眼法”。

    果不其然,張柬之等人獲封王爵後半年多時間,便被陸續外放到邊遠州郡做刺史,形勢對他們來講愈發不利。神龍二年(706年)三月,駙馬、光祿卿王同皎因憤恨武三思專權禍國的行為,便圖謀將他殺死,結果被人告發後遇害。事後,武三思誣陷張柬之5人與王同皎合謀,並說服唐中宗他們的削奪王爵和丹書鐵券。

    當年七月,武三思暗中命人將韋皇后的醜事進行大肆宣揚,並嫁禍給張柬之等5人,唐中宗獲悉後大為震怒,下詔將他們流放到蠻荒之地,並且禁錮終身。但武三思對此並不滿足,隨即唆使太子李重俊,請求夷滅張柬之等人的三族,但遭到唐中宗的拒絕。

    武三思因為擔心張柬之等人會復起,便聽從心腹崔湜的建議,矯詔任命酷吏周利貞為代理右臺御史,命其在途中攔截、虐殺他們。“慶幸”的是,張柬之年老體衰、恚恨成疾,剛剛到達貶所新州便病死,崔玄暐則在流放古州的途中病逝,成功地逃過周立貞的虐殺,但其他3人卻沒有這樣的“好命”。

    其中,敬暉在流放瓊州的途中被周利貞抓到,被處以凌遲極刑;袁恕己在流放環州途中被周利貞追及,被逼著喝下野葛汁,毒發後疼痛難忍、以手抓地,但即使指甲磨盡仍然沒有死,最終被大杖活活打死;桓彥範在流放瀼州途中被逮捕,被周利貞命人綁縛著在竹槎之上拖行,以至於皮肉都被刮掉,然後才被亂棍打死。敬暉、袁恕己、桓彥範三人死相之慘,實在是令人悲憤嘆惋。

    最後簡單說一下加害張柬之等人的元兇、幫兇的下場。其中,武三思因與太子李重俊交惡,1年後便被滅門;唐中宗因阻礙韋皇后的女皇夢,在張柬之等人死後4年被毒死,17天后,韋皇后又被太平公主、李隆基(唐玄宗)聯合誅殺;崔湜因依附於韋皇后、太平公主而數次拜相,但在太平公主奪權失敗後,被唐玄宗賜死;周利貞苟活到開元初年,因敬暉之子敬讓向朝廷訴冤,被唐玄宗賜死。

  • 9 # 澳古說歷史

    神龍政變,亦稱“五王政變”,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別稱,原因在於領導神龍政變的五位重臣都被封了王。張柬之封漢陽郡王、敬暉被封2平陽郡王、桓彥範封扶陽郡王、袁恕己封南陽郡王、崔玄暐封博陵郡王,時稱“五王”,因此神龍政變亦稱“五王政變”。

    “神龍政變”最後的結果就是武周覆滅,統治天下的神器終回大唐李氏一族,而武則天則是被迫禪位於中宗李顯,後徙居上陽宮。

    “神龍政變”的結果雖跟其他政變一般無二,都是先主替代舊主。但與其他政變不同的是,政變的勝利方並沒有對失敗方的一族進行斬草除根一事,如西漢時,周勃、陳平等人平定“諸呂之亂”時,呂氏一族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被處死,不留後患。

    而反觀張柬之、桓彥範等人發動的“神龍政變”,武氏一族悉數存活,沒有受到一絲的牽連,如武三思,不但沒被殺,也沒有失勢,反而更加得寵。如此,張柬之、崔玄暐等勝利方沒有對武三思等失敗方進行斬草除根之事,最終也為他們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當然“神龍政變”的領導者張柬之等人並非不知道要對武氏斬草除根。當時洛州長史薛季昶就曾經對敬暉說過:“二兇雖誅,產、祿猶在”,就是說張易之、張昌宗二人雖被除掉,但像呂產、呂祿那樣的人物依然存在,去草不除根,終恐復生,所以我們應該趁著現在掌權的時誅殺武三思等武氏一族,以絕後患。

    而敬暉也在那幾日接連對張柬之提起一定要斬草除根,張柬之也深知這一點,只是張柬之考慮的太多,也太看得起李顯這位新君,他說道“這應該是皇帝的事情,皇上還是英王的時候,就是以勇烈聞名,我留下武家子弟,就是希望皇帝能夠親自鋤奸,立威於全國”。如此,張柬之考慮到李顯初登基,需要事情來立威,來重震大唐的威望,來震懾那些對大唐的異心的亂臣賊子。

    可是,張柬之絕對想不到,曾經他認為的是英王的李顯,會在現今變得如此的軟弱,如此的昏聵,他居然會再次將朝政大權交予女人之手,這就是韋后,繼續做那般縮頭烏龜的昏君。如此,張柬之這個“自戀”般的安排,最終不被李顯所接受,武三思等人因討好於韋氏,與韋氏行“內行相事,反易國政”之事,因此武氏一族非但沒有被誅殺殆盡,反而是依然掌控著朝中局面。

    最終的結局就正如薛季昶所想的那樣,武氏這個失敗者重新掌權,遂就對張柬之等勝利者發起了猛烈的反攻。

    先是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5人被武三思與韋氏以“譖毀”的罪行,將剝奪宰相之職,然後全部貶官,自此五王全部失權,淪為被人隨意宰割之輩。

    張柬之先是被貶襄州為刺史,後流放到瀧州,706年憂憤而死,享年82歲;崔玄暐先是被貶益州為長史,706年流放古州,病逝於途中,享年67歲;敬暉利先是被奪侍中職,706年流放瓊州,後被周利貞假傳聖旨凌遲處死;桓彥範先是被奪侍中職,706年流放貴州,後被周利貞亂棍打死,享年54歲;袁恕己先是被奪中書令,706年流放環州,後被周利貞逼迫喝下野葛汁受盡磨難,可毒性發作未得死,周利貞將其擊殺而死。

    可以說張柬之等人最終為自己的“忠”付出了代價,他們過於相信李顯的果斷,卻忽視了李顯的懦弱與昏庸,他本就沒有當皇帝的資質,他只是頭頂著太宗嫡系的庸人罷了,讓他當皇帝本就屬勉強,還要讓他明白殺武氏一族是李唐百害而無一利就更是勉強。

    當然,張柬之等5人在當時雖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並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但是李唐的後世之君倒並未忘記他們對李唐一朝的貢獻,到了睿宗李旦一朝,他們一一被平冤昭雪。

    張柬之,先是在睿宗朝被追贈為中書令,諡號“文貞”(宋仁宗之前為文官所能得到的最高級別的諡號),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司徒。

    崔玄暐,先是在睿宗朝恢復中書令官職和博陵郡王爵位,諡號“文獻”,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太子太師。

    敬暉,先是在睿宗朝恢復平陽郡王爵位,追贈秦州都督,諡號“肅愍”,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太尉。

    桓彥範,先是在睿宗朝恢復扶陽郡王爵位,恢復侍中官職,諡號“忠烈”,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司徒。

    袁恕己,先是在睿宗朝恢復南陽郡王爵位和中書令官職,諡號“貞烈”,後在玄宗朝被配享中宗廟庭,德宗朝追贈太子太傅。

    可以說這五王在後世都得到了公平的對待,雖然生前他們被奸臣慘害而死,但死後卻好歹也得到了李唐皇帝的認可,都是大大的忠臣,得以名留青史。

  • 10 # 鯉波說史

    神龍政變之後,張柬之等人因功都封為郡王。由於政變的不徹底性,沒有全面誅滅武氏家族,給武氏機會,武氏家族反手,利用李氏家族,將五王全都貶到地方,最後死的死亡的亡,下場悲慘。

  • 1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神龍政變是唐朝歷史上一次重大變革,這次政變讓一代女皇武則天走下神壇,李氏唐朝得已復位,大唐翻開嶄新一頁,而這一切的總策劃人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丞相,他的名字叫張柬之。

    張柬之可以稱之為神童,年輕時中了進士,然而赴入仕途後,一直在縣裡為官,一干就幹了大半輩子,期間不顯山也不露水,他空有一身本領和一腔報國熱情,但卻沒有機會施展。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公元689年,唐朝舉行了全國公務員招聘考試。年逾七旬的張柬之毅然報名參加了考試。

    別人都嘲笑他,張柬之說了句,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考試結果一出來,所有人都目瞪口呆,張柬之在一千名考生中排名第一。

    就這樣,張柬之被破格提拔為中書舍人,這相當於皇帝秘書,職責是起草詔書等,由九品官升為正四品官。

    然而,沒過幾年,張柬之在仕途上再遇波折,只因一句勸諫的話:當時的突厥主動和唐朝和親,武則天也打算讓侄孫武延秀迎娶突厥公主,結果不識時務的張柬之勸諫說了11個字:上國娶異族女子不合規矩。武則天叫了怒不可竭,一紙令下,把張柬之貶到了荊州幹長史去了。轉眼數年光陰又過去了,張柬之已是八旬老人。別人都以享天年了,但張柬之卻迎來了第二春。

    這次朝中丞相狄仁傑成了他的伯樂。當時的狄仁傑在選接班人時,極力向武則天推薦他為宰相人選。狄仁傑的力推,再加朝中另一位牛人姚崇的助力,武則天最終破革起用了張柬之,他被封為最鳳閣侍郎,成為首席宰相。然而,武則天不會料到,等待她的將是恩將仇報。

    當時的武則天也已是風燭殘年了,這個時候,武則天在立兒子和侄子為接班人搖擺不定。後來在狄仁傑等人的勸說下,武則天立親生兒子李顯為太子,但手中權力卻不肯交出,李顯依然不顯山不露水。武則天不放權,依然主宰天下,武家子弟的代表人物武三思心有不甘,期待逆襲;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和張易之也把控朝政,肆意妄為。面對大唐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一人挺身而出,亮劍了。張柬之聯合舊臣崔玄暐、桓彥範等商量一致後,決定於正月二十二日發動政變,一切準備停當後,讓李多祚和王同皎去請李顯一同參加,哪知道李顯被嚇的鑽到床底死活不肯出來。王同皎急了,直接把李顯抱出放在了馬上,"護送"到宣武門。張柬之率領五百羽林軍,斬斷皇宮門栓,衝進了宮中,在走廊裡恰好碰到了張昌宗和張易之,張柬之二話不說砍了武則天的男寵“二張”的腦袋。又毫不客氣地闖入了武則天的寢殿,武則天被驚動地坐了起來,直呼:“是誰作亂?”張柬之不緊不慢地說:“二張想要謀反,我已經奉東宮的命令砍了他們的腦袋。我們在宮禁之中領兵誅賊戡亂,驚擾了您,罪該萬死。”武則天氣得說不出話來,便置問李顯:“此事可是你授意?既然二張已然伏誅,你們可以回去了。”

    一旁的桓彥範怕李顯"害怕",挺身而出對武則天說:“太子哪還能回東宮?天下人思念李家已久,您也是時候將皇位傳給太子了,這樣才能順應民心呀!”武則天知道大勢已去,不得不地下了高傲的頭。在“神龍政變”的第三天,武則天頒佈詔書正式傳位於太子李顯。李顯復位後對於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和袁恕己五人的擁戴之功進行嘉獎:封張柬之為漢陽王、桓彥範為扶陽王、敬暉為平陽王、崔玄暐為博陵王、袁恕己為南陽王,時人稱為“五王”。"革命"成功後,張柬之卻犯了一個低階而致命的錯誤:沒有聽薛季昶的勸告,誅殺武氏族人。而失去權力的武氏集團,並沒有因為張柬之的仁慈,而心存感激,而是想要推翻五王集團。另一個瞧著五王不順眼的集團,就是韋后。韋后因為當年在李顯落魄時不離不棄,復位後對她百依百順。而因為武則天的緣故,野心勃勃的韋后想要享受武則天一樣的權力地位。也因為武則天的緣故,五王極力反對韋后當權,於是,兩個集團的樑子結下了。

    兩大集團,悄然聯手,後派新銳和已經蟄伏起來的武氏集團,突然爆發出強大的破壞力,這是五王集團沒有想到的,五王集團被打的措手不及。在神龍政變只過了一年,五王全部倒臺,並且下場極為悽慘。作為神龍政變的執行者,張柬之被貶謫,最終憂憤而死。而整個結果這才發動政變沒多久,他自己便遭到了武三思的誣陷,被李顯罷免了宰相之職。

    值得一提的是,"老好人"李顯的下場更慘,不僅被韋皇后戴了綠帽子,還被韋后和親生女兒合夥毒死。

  • 12 # 史論縱橫

    終結武則天政治生命的神龍政變是由誰組織策劃的?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繼位之初雖然大肆殺害了唐朝李氏的宗室,興起了“酷吏政治”,但是她卻有著過人的才智,足智多謀,又善於用人,所以武則天早期還是能使得武周時期處於一個賢才輩出、促進國家繁榮昌盛的美好局面的。

    但是晚年的武則天便開始沉湎享樂,寵幸男寵,並且放任他們隨意插足朝政,使得武周後期朝廷內烏煙瘴氣、陋習橫行,君臣關係、武則天母子關係也開始變得緊張起來。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神龍政變便在張柬之、敬暉、崔玄暐、桓彥範、袁恕己的密謀下悄然開始了。

    他們五人後來也被稱為唐復國五王,因為是神龍政策的策劃者和實施者,有了他們的策劃和實施才得以讓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才得以登基,重回李氏唐朝,因此他們五人在李顯登基後不久就都被封為郡王,合稱五王。

    參加神龍政變的五個人最終結果是怎樣的?

    這五人幫中宗李顯重新奪回李氏王朝,明明應該是最大的功臣,應該說可以被皇帝尊為國家的大功臣,但是誰能想到這種高高在上的位子還沒有坐熱乎,就跌入了人生谷底,甚至失去了性命。韋后勾結武三思,排擠張柬之等人,誣陷五王圖謀不軌想要造反,李顯也真是無能,連真偽都沒有證實,就被武三思一番言論糊弄過去,五人均被貶到各州為官。

    張柬之被貶之後不久,又被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崔玄暲也是在前往被流放的路途中病死,在這五人裡面,這兩個人相比其他人,這樣的結局已經算是比較好的了。剩下的三人結局都比較慘了。

    敬暉本來已經前往被貶之地,但是武三思擔心他們會被重新啟用,威脅到自己,於是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在途中假傳聖旨,派周利貞追上敬暉,將其凌遲處死,還慫恿太子上書,請求滅敬暉三族,幸好中宗還有點良心,並沒有允許。

    又是那個周利貞,在貴州追上桓彥範,名人將他綁於竹槎之上拖行,皮肉都被刮爛,最後被亂棍打死。袁恕己就更慘了,幾乎是被虐死的,周利貞逼他喝下野葛汁,使他毒性發作,疼痛難忍,不斷地用手抓地,指甲都被磨盡了,生不如死,想死卻死不了,最終被周利貞殺死。五人的結局都是悲慘的。

    為什麼參加神龍政變的五人都不得善終?

    唐中宗繼位之後,雖貴為皇帝,萬人之上,但是實權卻被韋后牢牢地掌握著,韋后為了專政,和武三思勾結,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子,自然對於發動神龍政變的幾個人進行排斥。

    虧得當初張柬之等人對中宗李顯有多麼信任,極力擁護李顯登基,逼迫武則天下臺。曾經薛季昶對敬暉提議過要除盡武則天和其男寵的人,敬暉也曾多次向張柬之提起,但是張柬之太信任李顯,認為除奸臣應該是皇帝的事情,正是立皇威的好機會。

    誰能想到李顯軟弱無能,其實在武則天在位的就能看出來了,當時李顯被武則天幽禁幾次三番因害怕想要自殺,幸好韋后阻止,於是李顯便對韋后言聽計從,也是造成韋后亂政的原因之一,李顯的軟弱滋長了韋后的野心,並在武則天去世之後,開始明目張膽的效仿武則天。

    李顯對韋后縱容之際,竟然不長記性的讓韋后像當初自己爹對武則天一樣,允許韋后和自己一起上朝,並且共同處理朝政,這就讓韋后更加猖狂。

    韋后不僅在朝政方面韋后效仿武則天,在私生活方面韋后也是不知廉恥、風流成性,竟然與武三思私通,還弄得滿朝文武都知道,但是就算是這樣,李顯也並沒有對韋后做些什麼,還一再縱容。

    正是因為李顯的縱容和軟弱,才讓韋后如此放縱,不僅和武三思等人合謀,排擠、打壓張柬之等五人,後來更加猖狂,害五位國家重臣、功臣至死。

    當然,就連唐中宗最後也離奇死亡,據說當時唐中宗寵愛的兒子為了當“女版太子”,竟然與韋后合起夥來下毒殺了自己的丈夫中宗李顯。

    所以,神龍政變之後,唐朝政治沒有迎來穩定,根本原因還是中宗李顯實在是軟弱無能,連自己媳婦都管教不好,才導致韋后亂政,五王無一善終。

  • 13 # 逆流的魚L

    唐朝在高宗的時候,皇后武則天就逐步掌握了政權,後來武則天更是代唐稱帝,建立周朝,由此她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的周朝存在了十多年,到了武則天晚年,天下局勢動盪,一些大臣心中還是心向唐朝。於是在神龍元年正月,朝廷重臣以鳳閣侍郎張柬之為首,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參與,並且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人以武則天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謀反為藉口,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逼迫武則天退位,由其子李顯繼位。 隨後李顯恢復了唐朝國號。

    張柬之等人一心恢復唐朝,並沒有想太多,認為李顯繼位後就萬事大吉。但是武則天的大量親屬和既得利益者仍然在朝廷擔任要職,他們並不甘心失去這一切,因此密謀反撲。

    洛州長史薛季昶看到這一切後,向敬暉等人提起應該誅殺武三思等人。但是張柬之認為武家人應該由李顯處理,李顯當年武勇著名,留下武三思是給李顯樹威。

    但是李顯辜負了張柬之的期待,他並不是個英明的君主,並且他十分忌憚張柬之等人。武三思抓住機會迅速和韋后勾結。李顯採用明升暗降的方式封五人為王: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藉著封賞有功之臣的名義剝奪了他們的實權。不久之後他們都被貶官發往邊疆外地。

    不久之後武三思等人誣陷張柬之等人謀反。張柬之被流放到瀧州,最後病死。

    敬暉被流放到瓊州,每天悔恨捶床發洩怨恨,將手指都捶出血,最後被殺。

    崔玄暐被流放到古州,最後病死。

    桓彥範被流放瀼州,到貴州時,被武三思派周利貞虐殺而死。

    袁恕己被流放環州,也被周利貞虐殺。

    唐睿宗繼位後,這五位冤死的大臣被平反。

  • 14 # 畫刀入鞘

    這五個人改變了歷史,恢復了李唐政權,為唐朝的另外一個盛世揭開了篇章,但結局都很悽慘,兩人死於流放之路,三人被酷吏殘殺於流放之路。

    五大臣為:宰相張柬之、宰相兼太子左庶子崔玄暐、司刑少卿桓彥範、中臺右丞敬暉、相王府司馬袁恕己。

    另更正問題:是他們。

    神龍政變的前後

    當時老年的武則天喜歡的兩個絕色男寵是張易之和張昌宗,朝政也被二人搞的烏煙瘴氣,朝堂之上倒張之聲日益壯大,但武則天都給強壓了下來。尤其是後來武則天病重不上朝後,只讓二張在宮廷內陪伴侍奉,這期間會發生什麼,是不是涉及到李唐的皇子依舊無法繼承皇位,民間已對李家期盼已久,於是張柬之想到了一條唯一的路:政變!

    宰相兼太子左庶子崔玄暐這個不用說了,是太子那兒謀劃此事的聯絡人,不相關的官員日常不便出入東宮,但太子左庶子就是東宮的官兒;

    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這倆人呢與張柬之私交甚篤,都是同出狄公(狄仁傑)門下;

    相王府司馬袁恕己,這個人就是與相王府李旦謀劃此事的聯絡人。

    事情成功的關鍵因素:

    掌握軍事力量,當時皇宮禁軍分為南北衙,南衙禁軍在李旦手裡,北衙禁軍就是宮禁的守衛,當時的右羽林衛大將軍是李多祚,李多祚是李治時代提拔的將軍,對李唐的忠誠度和擁護度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張柬之找李多祚後,李多祚就說:“感大帝(李治)恩德,怎可顧惜自己和妻子兒女的安危。”於是一場宮廷政變就正式拉開了序幕。

    神龍政變的大概經過: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當夜,各位大臣和將軍們按照預定的謀劃,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政變行動,太平公主也緊急入宮開始策反一些近侍和宮女。有一個小插曲就是四十九歲的老太子李顯,臨陣有些害怕,二十一年以來一直處於被廢黜的陰影中,害怕武則天會賜死他,一直只敢苟延殘喘。好在有驚無險,將士們仍是裹挾著太子來與張柬之等人匯合,張柬之此時在玄武門(洛陽)遇到了守城將軍的閉門阻撓,守將看到了太子都來了,於是放行。入內宮後,兵將們直接當庭撲殺了二張,並將二人首級與相關黨羽(沒有剷除武氏,留下了禍根)斬殺,百姓們爭相分奪其肉,可見老百姓對二張的怨恨,當夜武則天被迫與政變集團達成了某些協議;

    第二天,武則天下詔太子監國,大赦天下;

    第三天,武則天傳位與太子;

    第四天,李顯第二次登上皇帝的寶座,大赦天下唯二張一黨不赦,凡是在武周時代酷吏迫害過得官員一概平反,加封李旦為安國相王加太尉,加封太平公主為鎮國公主,武周時代被流放的李唐皇族一概召回皇城並恢復身份;

    第五天,武則天被移送到上陽宮,李湛負責監視;

    第六天,李顯率百官進獻尊號,則天大聖皇帝;

    第八天,對就是第八天五大臣拜相,一律封為郡公。

    二月初四,恢復國號,李唐歸來!

    五大臣由功臣變權臣

    神龍政變時,五大臣人人都為了高尚的目標而奮鬥努力,不惜自身和家族的性命也要為了恢復李唐王朝而努力。成功以後呢?貪戀權利、金錢和女色,被慾望衝昏了頭腦,忘記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忘記了福禍無常的先賢道理,拜相封爵已然無法滿足他們的權力慾望。

    當李顯依靠功臣集團上位後,功臣如果肯隱退,將權力還給君主,那麼君臣自然其樂融融;如果功臣居功自傲,貪得無厭,功臣就變了權臣,面對權臣,但凡有點血性的帝王,都會奮起反抗。政變不徹底沒有誅殺武三思只是客觀因素,如果五人能謹小慎微,兢兢業業如履薄冰,怎可能在這麼快的時間內就落得身死的下場,縱然沒有武三思也會有李三思,趙三思......這是五人作死的必然結果。

    舉個例子:比如桓彥範,已經拜相封爵夫復何求?一心天下為公,自然不會有後來的禍事,封王之後呢?這個桓彥範做的第一件腌臢事兒就是,向皇帝上奏章:臣的大舅哥,趙履溫與參與了政變,請皇上封賞!

    這就有點扯了,神龍政變的時候趙履溫在易州(今河北易縣)當刺史,與洛陽那也不近啊,就算是坐高鐵那也不趕趟兒啊。皇帝李顯自然不是蠢材,自然知道怎麼回事,桓彥範呢自然也知道皇帝知道怎麼回事,兩個人又都知道當時五大臣正是威風八面的時刻,不得不準了這個奏章。

    一點也不誇張的說,現在這個狀態就是臣強君弱。

    皇帝李顯不得不做的事

    武則天給後世的皇后們做了個女人可以當家做主的榜樣,自然都是想追隨的,李顯和他的父親李治的性情又都是很像,都很弱勢,這個跟他們的出生排行靠後也很有關係,朝臣和權貴們首先結交的自然是靠前的皇子,所以李顯和他的老爸李治都是面臨了一個狀態:沒有自己的政治班底!韋皇后又和武則天很像,所以這兩個皇帝的時代就很像,這也註定了李顯要學習他的老爸,先要像父親幹掉長孫無忌一樣,幹掉五大臣。

    寒霜已化盡,春風吹綠了整個皇宮,新一任的女主人韋皇后站在走廊裡,看著這滿園的春光,目醉神迷,然後對站在旁邊的皇帝李顯說道:“如果上天垂憐,重見天日,我一定讓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絕不禁止,皇上可還記得?”李顯自然知道韋皇后想幹什麼,回想起不堪回首的往事,想起韋氏的陪伴和相濡以沫,也正是這種陪伴才讓李顯活到了現在,活到了重見天日。又想到了自己的母親武則天,又想到了朝中令他心驚膽戰的五大臣,寧可大權旁落給老婆,也不能一直在五大臣手中!

    李顯便問:“你想做什麼?”

    韋皇后答道:“垂簾聽政。”

    李顯回答:“好。”

    於是在朝堂之上,皇位之側,多了一層透明的帷幔,帷幔之後多了一名向武則天學習的女子。

    面對皇帝的這個舉動,五大臣懵了,他們剛剛趕走一個女子,又來了一個女子。當朝臣們看到那層帷幔後,心中更多的應該是自嘲吧?於是桓彥範又用母雞打鳴,陰在陽之上,違背天理,不合人道......李顯想起桓彥範大舅子的事兒,應該心中只說了一句:只許你桓彥範用大舅子,不許我皇帝用自己的皇后麼?

    如果事情止於此,五大臣能換位思考,理解李治的處境,理解李顯的處境,那他們肯定也不會跟皇帝處的這麼僵,五大臣仍然帶著小弟們與皇帝抗爭著,皇帝於是開始了下一步的計劃:任命方士鄭普思為秘書監,葉靜能為國子祭酒,甚至召胡僧惠範經常出入宮內。李顯不知道這些貨色幾斤幾兩麼,其實這個時候李顯還是沒想跟五大臣翻臉,只是想做五大臣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當然這裡也有李顯深層次的君王權謀,那就是利用宗教圈的這些明星人物,幫他李顯打造民間基礎。

    很顯然,五大臣依舊沒有回心轉意的意思,李旦人氣日益增大,如果五大臣把李旦給拱上去當皇帝怎麼辦?太平公主多權謀,並且在當時的大唐富豪排行榜上遠遠的超過了後面的富豪們的總和,公主府的衛隊比皇宮的衛隊一樣多,萬一太平公主想效法自己的老母親怎麼辦?

    對於李顯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儘快拿下五大臣,只有拿下五大臣他才能從政治包圍圈中突圍!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於是李顯想到了一個人:武三思,武則天的大侄子。於是李顯就讓自己的女兒安樂公主李果兒開始聯絡她的公公武三思(李果兒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上官婉兒作為宮廷女官也開始為武三思入宮面聖穿針引線,武三思再次上位。

    此時的五大臣已經成了砧板上的魚肉,因為儘管朝中昏暗,但終究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李唐,大臣們將軍們都懶得再去搏命搞政變了。畢竟也不能坐以待斃,於是派崔湜去監視武三思,以期實時掌握武三思動態,結果被策反了。

    經過與武三思的長時間謀劃,李顯開始磨刀霍霍向五大臣了。儘管五大臣知道了處境的危險,儘管後悔當時沒有誅殺武三思,但已然無計可施了。李旦此時已經嗅到了火藥味,怕五大臣李顯將戰火燒到他身上,於是主動還權,只是享受爵位,李顯樂得如此,這個時候他針對五大臣的屠刀可以放心的落下了。

    神龍政變之時最關鍵的人物之一,駙馬都尉王同皎成了第一個被屠戮的物件,因為王同皎在武三思上位後經常在家中發牢騷,恨當時未誅殺武三思。他救濟的兩個朋友,著名詩人宋之問兄弟為了榮華富貴,將他的言行都彙報給了武三思,於是武三思就將謀反的帽子扣在了駙馬的頭上。李顯為了能順利開展打擊五大臣,明明知道駙馬的冤屈,仍舊以謀反誅殺了自己的駙馬,追隨五大臣的功臣們,便開始了逐個的清洗,只要不依附武三思,全部清理。

    五大臣的結局

    剛剛過去一年,五大臣為了李唐的努力徹底的付諸東流。

    這年春天,在靡靡的春雨中,五大臣開始踏上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流放之路。

    五大臣被指控參與王同皎謀反,剝奪爵位,將崔玄暐貶為白州司馬,張柬之貶為襄州司馬,桓彥範貶為瀧州司馬,敬暉貶為崖州司馬,袁恕己貶為竇州司馬。

    李顯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但此時事態的發展已然不是他能控制的了,矯枉過正的情況,出現了。

    這一年的秋天,武三思覺得五大臣始終是心病,必須除之而後快,於是武三思派人在洛陽城張貼了很多武三思與韋后亂搞的細節,李顯知道後大怒,這頭上青青的大草原被全國人都知道了,那還了得?武三思便說,這是五大臣所為,欲圖謀反。於是在武三思的授意下,相關的司法部門經過“調查”,確認為五大臣所為。

    李顯此時依舊不想誅殺五大臣,畢竟有擁立之功,如果殺了,天下人將怎麼看待他李顯?便下詔:五大臣終身流放,崔玄暐流放古州,張柬之流放瀧州,桓彥範流放讓州,袁恕己流放環州,敬暉流放瓊州,族中子弟凡滿16歲以上,皆流放嶺南。武三思害怕五大臣他日東山再起,於是派周利貞假傳聖旨,誅殺五大臣,於是周利貞便開始了他的追擊之路。

    82歲高齡的張柬之死於流放途中;

    69歲的崔玄暐死於流放途中;

    周利貞兩次追了個空,便將所有的憤怒轉嫁到了剩餘三人的身上:

    追上敬暉之後,將敬暉活活的用小刀給剮死;

    追上桓彥範之後,命人將他綁縛,在竹槎之上拖行,桓彥範的皮肉都被竹槎刮掉,然後被亂棍打死;

    追上袁恕己之後,周利貞知道他平時喜歡吞食黃金,便逼他喝下野葛汁,袁恕己體內毒發,疼痛難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盡,但仍不能死,最終被周利貞打死。

    武三思以及韋后一黨自此徹底把持了朝政,開始了逆謀天子寶座,一直到李隆基發動政變,李唐唐朝才算真正的回到軌道上來,奈何這趟盛世唐朝的列車還是不久後在安祿山那兒翻了車。

  • 15 # 千年一歎

    武三思勾結韋皇后“內行相事,反易國政”,武氏家族中人及其羽黨仍當權用事,“為天下所患”。後來,張柬之等五人被武三思和韋后譖毀,全部被貶官。敬暉失掉權柄,受制於武三思後,每每捶床嗟嘆惋惜,直至彈指出血,赴任崖州不久就被殺害。接著,張柬之在新州憂憤病死,崔玄暐在嶺南病死,桓、袁二人則被李顯派遣的使者殺害。

  • 16 # 雙魚趣談

    政變這事,要麼不搞,要搞就搞得徹底。.

    暮年的武則天

    我們先看看這個神龍政變是什麼,是這五王聯合中宗韋后一派,太平李旦一派,率領羽林軍衝進宮中,殺了張易之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上位。

    李顯

    然後再看看這神龍五虎是誰,張柬之,時任宰相;崔玄暐,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宰相),兼太子左庶子;敬暉,時任中臺右丞;桓彥範,時任司刑少卿;袁恕己,時任司刑少卿兼相王府司馬(相王府即李旦府),由五個大臣發起了這場驚天動地的政變。

    政變後,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範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稱“五王”,所以,神龍政變又被稱為“五王政變”。

    然而,其實這場政變並沒有非常大的改變格局,武則天年事已高,就算不政變,太子李顯也能夠正常登基,這也是為啥李顯並不是很感激他們神龍五虎的擁立之功,反而怪他們讓自己揹負不孝子的名聲,二張只是面首是掀不起大風大浪的,所以這場政變在李顯看來不過是他們五個為了博取擁戴之功地個人利益而已。

    如果這五王到此為止不再做任何動作,安心輔佐李顯也不會有啥事情,然而他們先是勸諫李顯防止皇后韋氏重走武則天之路,最後又想清算李顯好基友武三思,最終五王被李顯削權,結局也很可悲。

    除了張柬之和崔玄暐病死,算是五人中結果最好的,剩下三人:平陽郡王敬暉被武三思派出的周利貞凌遲;扶陽郡王桓彥範被周利貞亂棍打死;南陽郡王袁恕己被周利貞灌下野葛汁,折磨致死。

    五王有四個是狄仁傑提拔的

    或許五王在神龍政變當晚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直接先下手清算武氏一族,把權利掌握在自己手裡可能還能成為權臣,他們既沒有得到皇權的信任,也沒有做到手握兵權,權傾朝野,對於他們這次政變其實是不成功的。

  • 17 # 夜半電影人

    首先看一下什麼是神龍政變神龍政變。

    神龍政變又稱神龍革命、五王政變,是武則天神龍元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洛陽發動兵變,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復辟唐朝的政變。

    僅四天,中宗李顯復位。復國號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所以稱之為革命。

    中宗繼位後先封為郡王,神龍政變又稱五王政變。

    其次,看一下他們在神龍政變時的職位及政變後的職位

    政變前:

    張柬之:進士出身,授清源縣丞。透過賢良方正科考試,擢監察御史、中書舍人。論事得罪武則天,出任合蜀二州刺史、荊州長史。後遷洛州司馬,拜刑部侍郎。後再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相。

    崔玄暐:出身博陵崔氏,舉明經進士,歷任庫部員外郎、吏部郎中。遷中書舍人,轉吏部侍郎、門下侍郎,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相。

    敬暉:曾歷任衛州刺史、夏官侍郎、泰州刺史、洛州長史臺御史右丞。

    桓彥範:以門蔭入仕,起家右翊衛、衛尉主簿。授監察御史、御史中丞,遷司刑少卿。右羽林衛將軍

    袁恕己:司刑少卿、相王府(唐睿宗李旦稱帝前被封為相王)司馬。

    政變後:

    張柬之拜吏部尚書,受封漢陽郡公,累封漢陽郡王。

    崔玄暐:遷中書令、特進,進封博陵郡王。

    敬輝:封金紫光祿大夫,升任侍中,賜爵平陽郡公,不久又進封齊國公。進封平原郡王。

    桓彥範:授侍中、並封上柱國、銀青光祿大夫、譙郡公。不久改封扶陽郡公。晉封扶陽郡王。

    袁恕己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並封銀青光祿大夫、南陽郡公,不久又升任中書令,加特進。晉封南陽郡王。

    五王的結局

    張柬之:張柬之失權後,願回襄州養病,便任命他為襄州刺史。不久遭貶,並流放到瀧州,憂愁憤懣而死。

    崔玄暐:失權後出任檢校益州長史,代理都督神龍二年,被貶崔玄暐為均州刺史。後又被貶為白州司馬,削去封爵。

    七月,流放古州。在流放途中病逝。

    敬暉:神龍二年被貶出朝廷,外放為滑州刺史,後又貶為朗州刺史。並剝奪封爵。七月,流放瓊州,禁錮終身。後被凌遲處死。

    桓彥範:神龍二年被為洺州刺史,後任濠州刺史。不久又貶為瀧州司馬,並剝奪封爵。

    七月,流放瀼州,禁錮終身。後被亂棍打死。

    袁恕己:神龍二年被貶出朝廷,任豫州刺史,不久又貶為郢州刺史。後又貶為竇州司馬,並剝奪封爵。

    七月,唐中宗將袁恕己流放環州。後被周利貞擊殺。

    這五個人的下場都不是很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開個輔導班,如何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