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海
-
2 # 阿雷動物匯
這個問題,基本上要潑冷水了,基本上野生動物養大以後就不會相互認識了,甚至會趕出自己的領地,這點在家貓身上就會看得出來,貓是人類沒有馴服的野生動物,所以在家裡有貓下了崽之後,也會盡職盡責的養大,但是養大後,相互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冷漠,甚至,會有亂倫的行為,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大熊貓飼養基地的熊貓要相互交換,同血統的避免養在一起,免得產生基因缺失的後代。
-
3 # 覺主老刀
個體不同,答案不同。
有的動物比較聰明,比如說貓狗之類的,那麼很大機率還是認識的。如果是智商比較低的動物,轉眼就忘了——你是誰?
兔子,為什麼兔崽子染上了別人的氣味就會被母兔子咬死?它肯定自己不認識了,否則怎麼會咬死自己的孩子?鴨子,包括幾乎所有的禽類,出生第一眼看見誰就跟著誰——這智商你指望它們能認識自己的母親?
很多時候,咱別用人去代入動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
4 # 3mjjgfsstygxzr
我的看法是不會認。我家老母狗下了四個小狗,二個月後送人了,都是朋友。有一次,其中一個朋友出差一個星期,把送出去的小狗放我這寄養7天,注意這小狗兩歲多了,來了以後,和它媽這頓咬,通宵不停,到處狗毛,半點親情也無,完成不認識
-
5 # YuTsui
這個是生物自然的生理機制,幼崽終身都不會忘記母親,尤其是動物它們憑藉敏銳的嗅覺可以區分很多獨特的味道。你想想野生的動物群落中,那麼多的母親和幼崽生活在一起,怎麼不會弄錯各自的母子,這就是生物本能的驅使。
-
6 # 趣談科學
其實大部分動物的親情感沒有那麼強烈,在已獨立生活的動物之間只有生存、繁衍,這和我們人類這種高社會化的哺乳動物是不一樣的。但是也有一些動物是特例的,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給動物分類來分析,因為不同動物的習性也是不一樣的。
父母不哺育、撫養不管是動物的雌性還是雄性一方,都不會撫養後代幼崽,自然也就談不到認識父母這種事兒了。
舉例來說,雌海龜為了繁殖回到沙灘,並在沙灘上挖一個深約1米的洞,接下來就把蛋產在這個坑洞裡。那麼此時雌海龜作為母親的任務就完成了,隨後它們將回到海里,繼續下一個輪迴。在大約一個半月以後,小海龜破殼而出後,見不到母親更見不到父親,出生後根據本能奮力奔向大海,就開始了自己的“龜”生旅途。
父母哺育長大第一 氣味
對於一些動物來說,它們是透過氣味來識別幼崽的,幼崽出生後母親記住了它獨特的味道,自然會循著味道來識別幼崽。但是這種手段並不高明並且不長久,如果幼崽和父母分開後,經過很多的變化,味道肯定會隨之變化。那麼舊時的親人也會變成仇人,等同於最熟悉的陌生人。舉例來說,如果人類摸了剛出生的兔子幼崽,那麼這個幼崽身上的味道就改變了,母兔就辨別不出自己的幼崽,更會無情的將它咬死。
所以對於這些動物來說,即便遠離父母或者混在動物群體中,父母也會根據味道找回幼崽。但是一旦成年分開一段時間後,氣味就會發生改變,這樣的話,父母就認不出來了。
第二 樣貌
動物界都存在生存壓力,所以父母撫養幼崽長大後,會讓它們獨自闖蕩江湖,這樣也可以減少一個族群內的競爭壓力,並且獲得最大的生活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容貌會隨著生存環境和時間而變化,所以導致母親和孩子很難相認,即使憑著模糊的記憶,也會因為領地意識,而被認作是侵略者驅趕。
第三 聲音
子女一旦長大,就會被父母驅逐出領地,在外面獨自打拼並擁有自己的地盤。有生物學家觀察一條狼,從它幼崽時期到獨立生活,聲音變化了很多,所以幼崽時期靠聲音識別不難,長大後還靠聲音識別就是行不通的了。
因為這些動物幼崽從小被父母哺育長大,它們在一起生活過,有記憶。透過以上幾個手段來識別幼崽並不難,但是時間是最好的過濾器,過濾掉了原有痕跡。所以大部分動物長大獨立後,就和父母互不相識了。
特例不過在動物中,貓科和犬科類動物是特別的存在,即使在若干年後,它們仍可以透過嗅覺辨別父母親或孩子,因為它們的嗅覺都特別靈敏。
比如獅子,由於獅子幼崽在長到2歲成年之後才會被放逐獨立生存,所以若干年後,樣貌變化並不大。如果在野外已長大的幼獅在特別偶然的情況下,遇到了自己的父母親。它們首先會互相凝視,觀察對方,然後慢慢靠近,小心翼翼的用鼻子互相聞聞,然後互相碰碰、蹭蹭,彷彿認出了對方。遺憾的是,因為現在它們都分別屬於不同的族群,也為了防止近親繁殖,所以它們並不能相聚。
這種多年後還能辨別出親人的能力,也因為獅子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這些動物一般智商都比較高,為了避免種群內競爭,食物過於匱乏等原因。在經過了跟父母長期生活、被哺育、培養長大之後,才會外出獨自生活。類似的動物還有猩猩、大象等。
總結雖然大多數動物都沒有人類聰明,也因為社會化程度不如人類高,經過歲月流逝各種變化,所以認不出父母親。但是人類只要容貌固定的情況下,不管過多少年都是會互相記得的。
-
7 # 藏鋒門門主
不會,以前我家養有一條狗,是從一個親戚家抱過來的,後來那個親戚來做客的時候,小狗的狗媽媽也跟著過來,兩個見面的時候並不認識。
-
8 # 張利志349
不認識,杜鵑鳥根本自己就不孵蛋,咋認識。雞不管什麼蛋都孵,大不了孵出來一臉懵逼,根本不知道很多不是自己親生的。狗基本只認餵養的人。豬餓急了直接吃小豬崽。人長大了,有很多人都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嫌父母沒本事,沒有給它帶來不勞而獲的生活。人都這樣,何況動物。
-
9 # 鍾銘聊科學
在野生條件下,獨居的動物幼崽在成年之後會離開自己的母親,獨自闖蕩世界。然而我們知道,野生動物四處遊蕩,不僅尋找獵物,還會尋找自己的配偶。那它們在離開母親若干年後遇到再次遇到母親,它們能認出來嗎?它們應該怎麼避免近親繁殖呢?
動物能認出母親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動物專家John介紹說:寵物貓能夠分辨出它們的異性親屬。
我們知道,貓咪屬於獨居生物,而且只有母貓參與撫養後代之中,雄性從不參與。但是一些雌性幼崽,長大後能夠分辨出它們的雄性親屬,這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
對此,John介紹說,貓和其他動物分辨彼此的方式叫做表型匹配,它們可以透過特定的方式來了解親屬的特徵,比如:獨特的氣味,特定的方式,並憑藉這種特徵來識別出親屬。
比如:藏原羊生活在高原上,當它們遇到狼群時,藏原羊們會四下逃散。藏原羊的屁股上有一個愛心形狀的白色毛髮,等到了安全的地方時,它們會站在高處。高原上紫外線強烈,它們屁股處的白色毛髮可以反射太陽光線,讓親屬找到自己。
不過,不同的動物尋找親屬的目的並不同,有些動物尋找親屬的目的是為了生存或繁衍,比如:在非洲草原上,落單的小象生存處境非常危險,它只有找到種群才能對抗大型食肉動物。
也有些動物,認親的目的不是生存或繁衍,而是避免近親繁殖。雖然母貓從未見過自己的父親以及父系家族成員,但它能憑藉獨特的氣味分辨出對方的身份,並避免繁衍後代。
不過,在特殊情況下,即使幼崽能夠認出自己的母親,有時也會回交。比如:無毛貓的繁殖。在上個世紀70年代時,加拿大一個養殖戶發現自家的貓咪幼崽毛髮非常稀疏,對市場敏銳的她意識到這或許可以培養成一種新品種,於是她讓自家的小貓和母貓進行回交,培養了加拿大無毛貓,只不過這種回交方式得來的品種會導致貓咪患有多種遺傳病。
動物怎麼避免近親繁殖?對於動物來說,即使認不出自己的母親也無關緊要,它們早就有了應對近親繁殖的機制。
對於群居生物而言,它們的後代在長大後,總會有一方要離開自己的種群,加入別的種群。比如:獅子,當獅群中的雄獅長大到2-3歲時,雄獅就會被獅王趕跑,在草原上流浪,等到它們身強體壯時,它們會透過武力決鬥戰勝別的獅群的獅王,加入別的獅群,並在該種群中繁衍生息。
獅群的雌性雖然不會離開自己的種群,但如果種群的獅王是自己的生父,那麼這群雌性的性成熟期會明顯推遲。但一般情況下,一個獅王只會在同一個種群中待上兩年左右,而此時的雌性幼崽還未達到性成熟時期。
人類社會和獅子也一樣, 只不過人類社會是女性離開自己的種群,透過婚姻加入到別的家族。無論是雄性離開自己的種群,還是雌性加入別的家族,本質上都是為了防止近親結婚。
對於獨居的生物而言,當它們長大後,它們要離開母親,到很遠的地方建立自己的領地。而且,即使有些動物認不出自己的親屬,它們也能夠避免近親交配。比如:蟋蟀和青蛙雖然認不出自己的親屬,但它們在擇偶時更傾向於選擇血緣較遠的異性。
只有當種群數量較少時,動物們才會從自己的親屬中選擇配偶。比如:華南虎。目前世界上有100多隻華南虎,然而這些華南虎都是上個世紀從野外捕獲的6只野生華南虎後代。由於原始種群不夠多,以至於現如今所有的華南虎都是近親繁殖的產物。
總結在自然界中,並不是所有的動物都能夠認出自己的母親,而且,即使認出對方的身份,也不會像人類一樣贍養自己的母親。
這是因為自然界中的能量是有限的,年長的動物個體死亡有助於節約能量養育更多的後代,對於種群的延續而言,撫養後代比贍養老人更重要。
除此之外,有些動物即使認出自己的母親,也不會像人類一樣開心,因為它們認出自己親人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近親繁殖,而不是為了團聚,更不是為了訴說不在一起的時候發生的故事。
-
10 # 軍武迷弟
“親人相見不相識,生存鬥爭如仇敵”的情況。還有不可規避的近親繁殖問題,在動物中普遍存在,是不是有點寒心呢?和人類一樣,含辛茹苦養大,但以後的某一天甚至成了仇人。親情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也是最乾淨的感情。今天中秋節了,是很多家庭大團聚的日子。那麼,動物會有親情嗎?離開母親多年以後還能不能分辨出自己的母親?此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這些幼崽長大以後在繁殖過程中,能不能識別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母親。
和人類做一個簡單比較如果很小的時候,我們和父母走散了,而這一走散就是幾十年,或許等你們再次相遇的時候已經是滄海桑田。記憶中年輕的父母如今已經步履蹣跚,而父母記憶中的那個小孩子現在已為人父母。即使有一天在路上面對面,肯定也認不出來彼此,因為時間改變了模樣、聲音等等,而人類也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連人類都無法做到的事情,對於動物來說也基本不可能。
其中最好的例子就是“狼孩”的故事,由於某種原因,小孩從很小的時候就被狼撫養長大,而狼也把這個孩子當做了自己的狼崽,若干年後,這個小孩基本具備了狼的各種能力,甚至連人類最基本的講話的能力都失去了,也忘記了自己是個人類,這種情況談何認識自己的父母,在他眼裡,狼就是母親。
動物靠什麼識別自己的母親?為什麼只說動物認不認識自己的母親,因為在動物界,幼崽根本不會見到自己的父親,就連母親或許也不知道幼崽的父親是誰。所以對於動物而言,基本是不存在父愛的。
其實自然界的很多動物都是靠氣味來辨別親屬。例如蜜蜂就是靠氣味識別自己的親屬的,每個蜂巢都有“看門蜂”,一起出生的蜜蜂可以通行無阻,其它地方出生的則難以入巢。此外,螞蟻也是如此,蟻后給每隻螞蟻頒發“氣味身份證",有了這個”氣味身份證“,螞蟻才能自由出入蟻穴。對於我們特別熟悉的狗來說,在幼崽時期,經常和母親生活在一起,長大離開母親以後,對於母親的氣味越來越模糊,直到有一天,會徹底忘記母親的氣味。但是狗對於人類好像比對自己的母親更忠誠,養活狗的朋友都知道,比如你養了一條愛犬,即使幾年不見,再次見到時它也能認出你來。
什麼動物長大能認識自己的母親?獅子長大以後是可以認出來自己的母親和親人的,但是由於獅子是冷血動物,對於親情的概念很模糊,即使見到了自己的親人,也是擦肩而過,類似於“我們只是打了個照面”。
其實這和獅子的壽命還有成長有關,獅子的壽命大約在10-14年之間,而2歲之後,小雄獅才會被驅逐出去。獅子的2歲就相當於人類的11-16歲左右,不同的是,2歲的獅子就已經成年了。就類似於我們18歲的時候離開了家,即使過幾十年,我們依舊清楚的自己的父母和家的位置。因為不管對動物還是人來說,在成年之後,外貌、聲音方面都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動物能規避近親繁殖問題嗎?其實有點殘忍,實際來說,很多動物規避不了近親繁殖這個問題。拿狗來說,長大離開母親以後,基本是六親不認的。就算是狗媽媽,也只是在小狗小的時候才照顧的,等到小狗長大了狗媽媽就不會理會它們了。還有狗爸爸,只會認狗媽媽,不會認小狗的。所以等到小狗長大以後,近親繁殖的問題無法規避。而對於那些高貴品種的很多狗,都是採用近親結婚的辦法來繁育後代,以保證其血統的高貴。
結語個人覺得,人類還是很幸福的,有親情,而且可以常伴父母左右。而動物不一樣,有時候想想其實動物很可憐,類似於長大了以後就六親不認。
-
11 # 一寸蟲奇聞
在個別動物中,獨立的幼崽若干年後仍然會認識母親。媽媽這個詞,在人類和個別動物心中,同樣溫暖。
媽媽這個詞,無論在人類還是個別動物中,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我相信許多幼崽在成年都會記得自己的媽媽。在動物界,父親這個詞就薄情的多,而母親就承擔了照顧幼崽的大多數勞動,所以幼崽對媽媽尤為親切。
大象波利是一頭雌性非洲象,她於1981年出生在非洲的辛巴威,1997年被搬運至德國的馬格德堡動物園。在大象波利二十歲的時候,順利的產下了一頭小象,並起名塔娜。母女倆生活一段時間後就被認為分開。
而波利在馬格德堡動物園生活了23年之後,在今年移居到哈雷市動物園,和自己19歲的女兒塔娜再次相聚。
塔娜此時也已經是兩頭小象的母親。已經是外婆的波利不但見到了自己的女兒塔娜,還見到了4歲孫女塔米卡和1歲孫女伊蘭妮,祖孫三代得以重聚。相隔12載再次重逢,母女倆一下子就認出了對方,溫柔的用象鼻子打招呼,場面溫馨得讓人落淚。
波利已經老態龍鍾,女兒塔娜的眼眶瞬間就溼潤了,好像在問波利這麼多年過的怎麼樣,可見動物的幼崽即使在10多年後還是能夠認出媽媽。
而後祖孫三代的互動則更是讓人動容,它們被放到空地玩耍,波利和塔娜在園區內走動,用象鳴交流,隨後塔娜朝著波利身上吐沙子,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
而外婆波利也主動示好兩頭小象,輕撫它們的象背。1歲的伊蘭妮很親近外婆,跑到外婆的肚子底下,還準備嘗試吃外婆的奶水。
波利也小心的地抬起前腿,準備餵奶,抬腿是雌性大象哺乳的姿勢。而塔娜也很放心小象和波利玩耍,一家人其樂融融。可見,有的動物無論分開多久,還是會記得自己的媽媽。
願天下所有的媽媽都福壽安康,平安喜樂。
-
12 # 新奇事雜貨店
記憶以及情感方面的差異,是區分動物和人的主要方面。一般哺乳動物的智力更加發達,它們能夠記住很多多次經歷所獲得的經驗。而鳥類作為與哺乳動物同級別的一種動物,其智力雖不及哺乳動物那麼高,但相比那些兩棲動物或者爬行動物,還是有更大的優勢的。
不過一般動物的大腦只是用來儲存一些生存技巧,還有對周邊情況作出及時的反應,這樣一來,在記憶那些和生存不相干的事情上,動物就顯得不怎麼關心了。但族群生活的動物,出於生存繁衍的需要,對族群個體多少有一些印象。這包括一個族群的首領,和承擔哺育職責的母親。不過動物界自然不能和人類社會相比,幼崽有能力單獨生存後,母親就會將其趕走,這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目的就是為了讓物種能夠更好地繁衍下去。
而幼崽在外面生活很長一段時間,長大成年後,很多動物都不會記得自己的母親。這包括獨立捕食的肉食動物和很多鳥類。那些從小生活在一個族群中的動物,其生長環境更加安逸,因此幼崽有更多時間去記憶和族群個體的關係。
即使它們長大後,不得不離開族群獨立生活,但對於母親還是有較深的印象的。比如說猩猩、象等,這些動物的族群意識很強,而且幼崽和母親又長時間呆在一起,這樣它們自然也不容易忘記母親。
從這可以看出,幼崽成年後是否會記得母親,取決於多種因素。首先就是幼崽需要在族群中長大,其次是這一物種的智力要足夠高,還有同一物種的個體之間不能存在較強的競爭關係。一些肉食動物智商也比較高,但幼崽長大後不會記得母親,因為它們和母親是競爭關係。在這種關係下,為了自己的生存,它們自然就不會顧及血緣關係。而人就沒有這麼多限制條件了,人生活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中,競爭的物件不會是跟自己有直接血緣關係的父母。
而且人類之所以能發展出文明,正是因為記住了這些社會關係,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出了文明。動物所處的環境,決定了它們沒必要記住自己的父母,所以很少有幼崽若干年後還會認識母親。
-
13 # 巡山的小蘇
2019年,在非洲老虎谷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事。虎王羅恩,先是被自己的兒子虎男孩打成了重傷。
工作人員都以為這只是一起意外事件。但是接下來更意外的事情發生了……
希陶殺死羅恩,然後瘋狂虐屍
虎男孩走後。羅恩的另一個孩子—希陶。它在發現羅恩受傷之後,非但沒有救助,反而對羅恩展開了瘋狂的攻擊。
希陶招招致命,在將羅恩打得遍體鱗傷之後,竟然直接將它鎖喉咬死。
動物之間的這種行為,其實特別常見。這也是動物學家,一直反對人類將野獸當成寵物的原因。
因為爭奪食物,老虎對自己的母親展開了瘋狂的攻擊。
在印度自然保護區,同樣發生過相同的一幕。一隻母虎成年之後,開始在自己母親的領地附近安了家。在開始那段時間之內,母虎每次見到自己的母親,都會熱情的上前打招呼。很顯然,它一直都認識自己的母親。
後來,因為在同一區域爭奪獵物,雙方大大出手。再後來,老虎母親被自己的女兒打成重傷,最終死去。
這樣的事例,在其他動物之間也很常見。大自然是殘酷的,動物首先講究的是生存,然後才是親情。絕大部分動物成年獨立之後,都能認出自己的母親。幼崽跟隨自己母親的時間越長,獨立後認識的機率越大。
老虎和獅子很少攻擊養大自己的人類,那是因為人類並沒有同它們形成竟爭關係。許多年後,它們同樣能認出養育過自己的人類。同理,它們絕對也認得它們的母親。
-
14 # 科學藝苑
有的動物即使在數十萬群體中依然可以認識自己的親人,有的動物從一出生就從沒見過自己的父母。更談不得若干年後還認識母親。之所以在動物群體種有如此之大的區別,與動物本身的成長方式和感受外界的能力息息相關。
正是因為這樣,具備高度社會化發展的人類自然與動物存在巨大的差別。
接下來就來看有哪些動物從出生就沒有認識親人的能力,而哪些動物幼崽獨立幾年後不記得自己的母親,而又有哪些動物可以一輩子記住自己的母親,並且具備在幾十萬群體中認出親人的能力,本文還會分析背後的生物學原理。
從出生就沒見過父母的動物比如青蛙,烏龜這種智商比較低的動物,產卵後就一走了之了,從小生活在農村的肯定在水溝或者池塘見過一坨青蛙卵,等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直接就可以獨立在水中生活,然後變成青蛙,至於哪個是自己的父母,估計小青蛙從小就不清楚。
再比如杜鵑鳥,從一開始就把鳥蛋生在別的鳥類巢中,然後把別的鳥類的蛋給破壞掉,由其他鳥類幫忙孵化杜鵑鳥的蛋,並撫養成鳥。
生活在澳洲的聖誕島上,有一種奇怪的通體紅色的螃蟹,學名叫做紅地蟹。每年到了繁育季節,紅地蟹會集中到海灘上,密密麻麻的紅地蟹集中產幼崽,每一年產的幼崽可以達到數百萬之巨。
那麼多紅地蟹擠在一起,根本分不清誰是誰的孩子,這還不夠,在海灘上,成年紅地蟹會吃剛剛出生的幼崽紅地蟹,而且吃的不緊不慢,一口一個。
而作為國寶的大熊貓,每一次產崽一般是兩個,但是作為動物群體中比較高智商的大熊貓並不會全部養育,它會選擇兩個幼崽中比較強壯的那個來養育,而另外一個直接放棄,在繁育中心,只能透過人工繁育來養大第二個被放棄的大熊貓幼崽。
其實除此之外大部分低智商動物都不存在養育孩子的行為,幼崽長大後更不存在認識自己媽媽得可能,這部分動物包括了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類。有個好玩的笑話,魚只有7秒記憶,估計七秒前還認識自己媽媽,七秒後肯定會用魚語說“你好,你是誰?”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動物為了適應殘酷的自然環境發展出來的自然行為。
為什麼有些動物雖然小時候由母親來養,但是獨立長大後卻不認得母親的?很多野生動物再斷奶後,都會被母親強行捨棄,由其自己獨立發展,尤其是很多小狗小貓聰小就帶離父母身邊,長大後也無從談起認識自己得母親。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還是有一部分動物即使長大後,即使相隔數年還是能認出自己的母親,甚至能認出自己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這是為什麼呢?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現在很多一兩歲就被拐走的小孩,假如在大街上偶遇自己的父母,基本不可能認出來,但是像獅子,老虎,狗,貓等動物,由於有人類敏感的多的感覺器官,反而能認出自己的母親。
人之所以能分辨哪個人誰是誰,主要靠視覺記憶,但是這種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會減弱,再加上幾十年時間,人的相貌會發生巨大的改變,再加上穿著不同,人的分辨能力還是不如動物的。
而像獅子,老虎,貓,狗等動物,主要靠嗅覺來分辨出自己的母親,因為這些動物的嗅覺比人類強大敏感的多。
再比如企鵝,看似憨態可掬,每一個企鵝都長得差不多,而且去群居動物,其實它可以在幾萬群體中分辨出自己的孩子,自己得配偶,企鵝靠得也是每個企鵝的叫聲不同,而人類這種功能就比較弱,假如不看面貌,只聽聲音,幾年不見的人大機率分辨不出人的區別。
總結來看,動物幼崽長大後具體能不能分青自己的母親,因動物而異,但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選擇造成的結果。
-
15 # 汪小弟
正常情況下,動物幼崽即使已成年,也會認得它的母親,只是認識歸認識,卻不一定是愉快又溫馨的重逢場面。
動物們的領地意識很強,即使是血親也不會有妥協,只有在彼此不缺食物,不影響彼此地位的情況下,才會進入享受天倫之樂的狀態。
我家貓曾經生育的幼貓,在成年後跑到我家附近,我家貓咪會主動跑過去打招呼,有時兩隻貓咪還會一起曬太陽,互相舔毛之類的。
感覺它倆感情很好的樣子,可一旦曾經的幼貓跑到屋裡,就會遭到我家貓咪的驅趕,是那種兇巴巴會真的咬它孩子的攻擊姿態。
有幾次還把它孩子給要出血了,耳朵、前爪部位,都給咬了好幾個小窟窿,估計是長教訓了,它孩子以後來找它媽媽玩都不會邁進我家一步,會在安全線內喵喵叫來呼喚它媽。
就在我以為,我家貓不太喜歡自己孩子,可能也不會喜歡人類的小孩時,它就給我上了生動地一課。
無論我姐的孩子是抓它的尾巴玩,還是不知輕重的拉扯它的皮毛,它都能忍著不逃跑、不兇人、更不會咬人,這簡直把我給驚呆了。
也是那時候我才知道,貓這種生物呀!可以不待見它自己生的崽,可以鄙視鏟屎官,但絕對會愛護人類的小孩,簡直重新整理了眼界有木有!
這還是高冷傲嬌的喵星人,再來說說狗狗對待自己幼崽的態度吧!
本以為狗狗這種群居性的動物,對待自己的崽肯定會愛護有佳,即使彼此若干年不見,也不會忘記它們之間的血緣關係。
結果……我只能說我太天真!我家以前養得一條土狼狗,一生就生過一次後代,其中有3只是送給鄰居家,所以它的孩子長大後,會經常路過我家大門口。
正常來說,這種基本天天都能見面的情況,我家狗跟它的孩子,怎麼說也會是感情很好的樣子才對,可惜就沒一次見到它們和平相處過。
不是你路過我家大門口,我就要兇巴巴的汪汪叫,就是你路過我家大門口時,我就會一副咬攻擊敵人的模樣,說好的母子(母女)情呢?怎麼說翻臉就翻臉啊!!
還有!還有!我鄰居家養過一隻很漂亮的波斯貓,這隻貓也是散養的,有一次生了崽後居然主動送娃,就是會自己先去每一戶裡看看,覺得不錯就送一隻它的孩子給這戶人家。
偶爾也會跑去看看它孩子的生活情況,但也跟我家貓一樣,不許它的孩子跑到它居住的人類屋子去,否則見一次打一次,一次不長教訓就會下死口去攻擊。
【結論】動物其實都能記得自己的母親,只是這些都比不過生存的本能,也就能夠包容人類的小孩,畢竟人類不太會跟貓狗搶食,反而還會提供各種美味有營養的食物給它們,因此不會將主人當做敵人對待。
-
16 # 隨緣17
我家貓生了4只小貓,有兩隻送人了,另外兩隻一直和貓媽媽長到稍微大些,後來貓媽媽自己離家出走了,我們家偶爾還會回來,但是對小貓特別兇!我家大貓可粘人了,早知道還不如把小貓都送走,那樣貓媽媽也不會自己出走了!
-
17 # 四十嘉女
我覺得獨立過後的小狗是認不到自己的母親了吧。
今年2月14日,本人回家抱了一隻小狗,是老媽家裡的兩隻狗狗的愛情結晶。三個月過後,老媽想要看看小狗長得咋樣了,我也想讓小狗回去看看自己的爸媽,因此開車把它帶回去了。
結果,一進屋,想象中母慈子孝天倫之樂的情景並沒有出現。小狗還站在家門口,它的老爸和老媽看見了就開始狂叫不止,小狗也根本不敢向前一步。大約都有自己的領地意識吧。我和老媽一直在旁邊說,來看看你的么兒,來看看你的媽老漢兒。結果還是不能圓滿。
所以,不僅僅是小狗認不到自己的父母,狗媽媽和爸爸,也認不到自己的小孩了。
小狗到了人類的身邊,就是它唯一的港灣。我們要做的就是,要了它就好好待它,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
18 # 鄉生
認知,是建立在聽,嗅,觀,這三點來定位的,去掉一點,或兩點,那認知就會慢慢的退化。
人與那些小動物的區別在於(以貓為例):
人類是感觀的,對視覺比較敏感 ,聽覺次之,嗅覺幾乎為零。而貓與人類是恰恰相反,嗅覺太重要了。
如果小貓從小給人家養,題主說幾年後,我覺得這時間有點長,我認為以一年的時限來說,比較好,若幾年後,有些貓媽還能不能存在,還是未知數啊。
我曾親眼看過兩個事例:
一,兩隻陌生的小貓,遠遠相遇,他們是沒有防備的,當他們靠近後,相互聞了聞,兩隻貓就瞬間炸毛了,這說明嗅覺遠遠超過聽覺與視覺了。
二,有一隻剛斷奶的小奶貓,被鄰居抱走了一週,鄰居發現小貓太吵了,被送回來,然後小奶貓聞到貓媽,就馬上炸貓,而貓媽也許出於母親的偉大,所以沒那麼抗拒,會時不時去舔一下小奶貓,而小奶貓,也許是受到奶香味的引誘,所以也就合好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貓一旦離開對方,在別的地方,特別是被人類養育了,那味道是會發生180度的轉變,所以我認為,只要一個月,有可能就不認識了,可況題主所說的幾年後,到時,誰還在世上,還真難料啊。而且小奶貓從送給人家後,意識上,就沒有媽媽的觀念,只要有奶,便是娘,這對動作界的形容,真是再合適不過了。你們認為呢?
-
19 # 歲月wwm
能,在動物世界中,比如豹子長大後闖蕩世界,幾年在回到母親的地盤,或者在外面遇到母親,都很親熱。公獅子兄弟,走散幾年,見面還認識的,這都是記錄片裡真實記錄播出的,因為每個動物的氣味不同,他們之間會形成記憶,互相認識和溝通。
-
20 # 贛南老楊
大部分動物的幼崽長大後是不認識母親的,特別是它的“父親”,沒有一點存在感。
但許多哺乳動物的嗅覺和視覺比人類靈敏很多,比如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它們年幼時會記住曾經照顧過它的動物氣味,並把它們當作一輩子最親近的同類。
我們舉幾個例子:
例一:
布穀鳥,從不築巢,但會“鳩佔鵲巢”。
布穀鳥喜歡把蛋生在蘆葦鶯的巢裡,為保正和蘆葦鶯同一天產蛋,它會同時監視十幾個蘆葦鶯的巢穴,讓蘆葦鶯幫忙孵化。布穀鳥幼鳥剛破殼而出,就會把其它蛋和幼鳥推出巢穴,讓蘆葦鶯只餵它一隻鳥。
一個月後,布穀鳥長大,它就會離開巢穴獨立生活。
對於小布谷鳥來說,它對生父母和養父母都沒有什麼感情,只有本能。
達爾文曾指出,布穀鳥借巢生蛋的奇特天性,是由它們祖先進化而成,並一代代的傳了下來。
例二:
我小的時候,農村經常養土狗。有一次,我家母狗剛生完崽半個月就出意外死了,留下了兩隻小狗崽。我就用雞蛋和粥餵了一個來星期,就送給了十幾裡外的表弟。
半年後,我去表弟家走親,那兩小狗一見到我就搖尾巴,在我腳邊轉來轉去,十分親近。
因為這兩條小狗從小就記住了我的氣味,即使照顧的時間再短,它也不會忘記。
例三:
我小的時候,我爸用雞孵化了兩隻小鵝崽,並同一群小鴨子生活在一起。
平時趕鴨子去稻田玩水找吃的,小鵝也一起趕去。
久而久之,這兩隻小鵝就只跟鴨子親近了,還學會了找青蛙吃,而大鵝見到它們就會欺負它們。
透過上面幾個例子,我們不難看出,許多動物的幼崽並不記得自己的父母是誰。有些動物有遺傳下來本能記憶,有些動物嗅覺靈敏,出生後會記住氣味,但這和父母親情沒有多大關係。
動物的世界,講究弱肉強食,等級森嚴,這些都是動物本能。
比如家裡養的雞,它們才不管誰是誰父母,搶食、互相欺負、公母交配,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成功激發了我的必答機制。話不多說,直接進入主題:
動物中已經獨立的若干年後還會認識母親嗎?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存在個體差異的,而且要看在與母親分別的時候幼崽有多大。從本質上看,動物獨立後能否認識母親取決於幼崽對母親的記憶能力,而記憶力則與相處的時間與幼崽的記憶水平密切相關。
這裡我就結合自己身邊的例子來講一下。
首先是幼崽對主人的記憶能力在高考結束後的暑假裡,我在買菜回來的路上撿到一隻小狗,當時那隻小狗只有巴掌那麼大,眼睛渾濁,連方向都分不清。出於憐憫之心,我把這隻小狗帶回了家獨自養著。
我們之間相處了大概20天左右,當時已經相當熟絡了,每當家裡來陌生人它都會不停地大聲喊叫。不管它在哪裡,只要我喊一聲狗子,它就會馬上向我飛奔而來。出去散步的時候,它也會緊緊跟在我的身後,我停下來休息時,狗子就躺在我的腳邊安靜地趴著。後來由於開學我就到外地念書了,這一分別就是半年多的時間。
▲▲小狗的照片
當時我把小狗託付給了一個親戚,當我回親戚家看小狗時,由於我換了一身衣服,狗子當時並沒有認出我。但當我開始呼喚它時,它立馬就認出了我的聲音,緊接著朝我飛奔而來,還在我身旁來回的磨蹭,嘴邊不停地發出哼哼的聲音。
當初收養狗子時,它只有一兩個月大,我們也才玩耍了20多天,它竟然記憶了半年多的時間。
題主問的是已經獨立的幼崽,若干年後能否認識自己的母親,雖然我所舉的案例有些不符情形,但也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在幼年時期陪伴狗子度過一段時間,狗子就會形成相當深刻的印象,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印象(對原先主人的記憶力)有逐漸淡化的跡象。
其次,是幼崽對母親的記憶能力還是舉我身邊的例子。
我表哥家養了一隻土狗,懷孕之後產了一窩狗崽子。我們農村家裡一般情況下只養1~2條狗,太多的話照看不過來,而且也耗費精力,因此表哥就把新生的幼崽都送人了,其中有不少都送給了同村的人。
▲▲表哥家的老母狗
後來,這條母狗可能是尋子心切,就四處到村裡溜達,結果還真在別人家找到了被送走的幼崽。但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老母狗“探班”幾次之後就沒有再去了。再後來,幼崽都長大了,但基本上都不認識它們的母親。相反,這條老母狗卻認識長大後的幼崽。
出現這種結果也很容易理解:幼崽在被送出去時給母親的印象幾乎為零,絕大多數印象都停留在對新主人、新環境的認知上。而它們的母親則對幼崽的印象非常深刻。
另外,與人類相比,動物間識別身份的其他標識可能是獨特的氣味,有些動物可能憑藉靈敏的嗅覺辨別出對方的身份,這種情況存在的可能性也是不能排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