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聖豬明
-
2 # 泊爵先生
怛羅斯之戰以後,阿拉伯人並沒有敢揮師東進入侵唐朝,甚至都沒有嘗試攻打近在咫尺的安西四鎮。不是不想打,而是不敢打。阿拉伯人知道,怛羅斯之戰,他們贏得實屬僥倖。
唐天寶九載(750年),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軍攻打石國。兵臨城下之時,懾於唐朝軍力,石國國王向高仙芝投降。
高仙芝假裝應允,趁其防守鬆懈之際攻入石國都城,俘虜國王,屠城並大肆劫掠。得勝之後,高仙芝班師回京,向唐玄宗獻俘。
唐軍屠城之時,石國王子在亂兵中逃脫,向西域各國哭訴唐軍背信棄義的行為。
此時以大馬士革為都城的大食帝國正在崛起,不斷向東擴張,陸續征服西域各國,與大唐帝國的勢力範圍逐漸出現重疊區域,兩股強勁勢力在西亞交鋒,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此時的大食歷史上稱作黑衣大食,又叫阿巴斯王朝。軍隊最高統帥為呼羅珊地區(大致在今伊朗、阿富汗、土庫曼一帶)總督艾布.穆罕默德。
艾布想趁此機會聯合西域諸國攻打唐朝,取得西域的絕對控制權,於是積極策劃對唐朝安西四鎮的軍事進攻。
高仙芝探知大食的戰略意圖之後,打算主動出擊,深入阿拉伯人的勢力範圍,一舉擊潰黑衣大食在這一地區的統治。
高仙芝是高麗人,高宗時期唐軍打敗高麗,高仙芝的祖輩隨唐軍來到中原定居。高仙芝美姿容,善騎射,富有謀略。
高仙芝自幼隨父在西域打仗,逐漸在戰爭中成長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成名之後幾乎沒有打過敗仗。在他的指揮下,唐軍在西域軍威赫赫,讓西域諸國聞風喪膽,連吐蕃都退出了對西域的爭奪。
天寶十載(751年),高仙芝指揮二萬唐軍從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出發,翻越帕米爾高原,沿途收錄突厥葛邏祿部和拔汗那(漢朝時稱大宛,盛產汗血寶馬)一萬人編入唐朝軍隊,共計三萬聯軍到達怛羅斯。
此時,大食人已經在怛羅斯嚴陣以待。大食有本土阿拉伯軍隊四萬騎兵,另外還有西域各國組成的聯軍六萬人,共10萬人組成聯軍,實際指揮官為齊雅德。
從戰場形式來看,唐軍長途奔襲,大食以逸待勞。從人員數量上來看,三萬對十萬,唐軍處於劣勢。但是高仙芝對自己手下的兩萬唐軍極度自信,要不然他也不會長途跋涉孤軍深入。
兩萬唐軍是聯合兵種,包括一萬騎兵,六千重灌步兵,四千弓弩手。
唐軍重灌步兵為前鋒,手持陌刀。陌刀兩面帶刃,有一把長柄,士兵通常雙手握持。柄與刃的比例大概是二比三,刀刃寬窄如現在的日本刀,但是刀身是直的。陌刀又稱“斷馬劍”,是對付草原騎兵的利器。
大食軍隊以騎兵為主,主兵器為阿拉伯彎刀。
戰鬥打響之後,高仙芝把弓弩手分成三排,每排一千人,留下一千人為預備隊。當大食聯軍進入唐軍射程範圍之後,唐軍弓弩手開始輪流射擊:第一排射完,第二排射,第一排同時做準備。第二排射完,第三排射,第二排同時做準備。第三排射完之後,已經準備好的第一排弓弩手接著射。就這樣迴圈往復,箭如雨下。
僥倖躲過箭雨的阿拉伯聯軍士兵衝向唐軍的時候,首先遭遇的是唐朝的重灌步兵,陌刀兵一陣砍殺之後,唐朝的騎兵衝出,馬槊與橫刀齊飛,阿拉伯人屍橫遍野。
阿拉伯聯軍發起一輪又一輪的衝鋒,均無功而返,丟下成堆的屍體。
戰鬥共打了五天,第一天唐軍消滅大食聯軍三千人,到第四天,大食聯軍已經損失了兩萬人。阿拉伯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唐軍也有六千人戰死。
戰鬥打到第五天的時候,戰場形式風雲突變。葛邏祿部突然陣前倒戈,與阿拉伯聯軍前後夾擊唐軍。唐軍是聯合兵種協同族戰,前後夾擊之下陣型大亂,徹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被全力衝擊的阿拉伯騎兵打的落花流水,幾乎全軍覆沒,最後高仙芝僅率一千多殘兵逃脫。
逃回龜茲的高仙芝實在咽不下這口氣,在他心中,這場戰役本應該勝利的。所以他打算收拾殘部,聯合安西四鎮境內大唐附國的兵力,重整旗鼓再次遠征大食。不過,在部下的強力勸阻之下,他最終打消了這個念頭。
大食人雖然打贏怛羅斯之戰,但是他們實在是驚出一身冷汗。唐軍強悍的作戰能力讓阿拉伯人心有餘悸,他們知道,如果不是葛邏祿人陣前倒戈,這仗他們輸定了。所以,阿拉伯人壓根沒有乘勝追擊的勇氣,他們選擇止步不前,不再打安西四鎮的主意了。
對大唐來說,怛羅斯之戰只是一次小小的邊境衝突,所以史料記載的很簡略,打了敗仗的高仙芝也沒有受到處罰。但是,這次戰役對世界文明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一戰,阿拉伯人俘虜了大量的唐軍士兵。這些俘虜把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傳到大食,繼而輾轉傳到歐洲,對世界文明的程序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高仙芝回朝之後,唐玄宗封他為右羽林大將軍。四年後,安史之亂爆發。高仙芝臨危受命,率唐軍阻擊安祿山。此時的安史叛軍士氣旺盛,戰力驚人。高仙芝率領的唐軍並非精銳,士兵素質參差不齊,與自己的安西軍不可同日而語。
綜合考量戰場形式之後,高仙芝決定放棄陝州(今河南三門峽),扼守潼關,挫其銳氣的同時,等待各地勤王的唐軍對安史叛軍形成合圍。
但此時的唐玄宗已經方寸大亂,他聽信監軍太監邊令誠的讒言,以不戰而退的罪名下令斬殺高仙芝,一代將星就此隕落,大唐也失去了打敗叛軍的良機。
不久,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逃往成都,大唐帝國由盛轉衰,在外朝黨爭、宦官專權、藩鎮割據三大頑疾的聯合絞殺下苟延殘喘。
-
3 # 漩渦鳴人yy
怛羅斯之戰,這場戰役在很多關於歷史方面的小說裡面傳的神乎其神,說這個戰役決定著中亞未來的走向,以及中亞地區未來究竟歸屬於大唐帝國呢,還是歸屬於阿拉伯帝國這樣的說法說法也對,但事實上對於交戰雙方來講,這場戰役是邊境摩擦的不能再小的一場戰役了,當然這個小的不能再小的加一個引號,因為這是雙方刻意迴避的一場戰役。
無論是什麼情況,死了數萬的精銳士兵,這場戰役對於任何一個帝國來講都必須要謹記,而且在邊境地帶陣亡數萬計程車兵,這肯定是精銳中的精銳,這樣一支強悍的軍隊,是任何一個政權都沒有辦法忽視的。
無論是阿拉伯帝國還是當時的大唐王朝,都對這場事情有過記載,並且對於死亡的人數,戰爭的經過都有一定的詳述,我不同意,說某些人說這場戰役無足輕重,畢竟在邊境地帶,飼養這麼大的一隻龐大的野戰兵團,所需要消耗的資金,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夠忽視,如此大型的軍力對抗也絕對不是一兩句話概括那麼簡單。
所以說網路小說上面這個評價是中肯的,這場戰役就是決定著中亞的歸屬權,而阿拉伯人確實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對於很多人來講可能心裡面有些難以接受,但這是事實,畢竟中亞不是我們的地盤。
在大唐帝國看來,這場戰役的結束標誌著未來大唐帝國將會把重心偏向於西域都護府,而不是繼續盲目的擴張地盤,所以大唐帝國來講,中亞土地的得失並不重要,它們主要的重心仍然還是維持自己的西域都護府,西域都護府是一個商業中轉站,從這個地方銷售出去的瓷器,絲綢,布匹,糧食,這才是大唐帝國比較關心的事情,而阿拉伯帝國則是和自己合作的一個商業夥伴之一。
無論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阿拉伯帝國的商業還有大唐王朝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的商業體系,二者之間是對接的,也就是說戰爭並不影響二者之間的貿易往來,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面絲綢之路仍然還是暢通無阻的,所以對於雙方來講,這場戰役能不影響雙方之間的外交,那是最好不過。
當然也有可能會出現那種不甘於現狀,想要繼續擴大戰果,所以派軍隊繼續追殺這種事情發生,但是接下來吐蕃帝國崛起,吐蕃的地理位置十分尷尬,他就位於青藏高原上面向西他們可以進入中亞向。北他們可以進入西域都護府向南他們可以進入當時的印度,總體來講這個地理位置很刁鑽,也是天下之巔,所以大多數的國家拿他們都沒辦法,主播這個國家戰鬥力還強悍的要命,無論是阿拉伯人還是當時的大唐王朝都不想去招惹他,因此有這麼一塊兒釘子安在雙方之間,所以雙方也就刻意迴避戰爭的問題,畢竟自己也不想爆發戰爭之後結果,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事情發生。
-
4 # 啟1蒙
關於怛羅斯戰役唐朝和阿拉伯帝國參戰軍隊數量的問題,分析如下:
1、看阿拉伯史書,怛羅斯戰役阿拉伯軍隊何止殲滅7萬唐軍?阿拉伯帝國記載唐軍的數量有三個說法,分別是7萬、10萬、15萬!
2、怛羅斯戰役唐軍數量第一手資料,是唐朝宰相杜佑編輯的史書《通典》,以及被俘唐軍軍官杜環的回憶錄,這是最原始也最可靠的史料,都是記載唐軍7萬。《通典》是給唐朝皇帝看的史書,史官絕不敢誇大唐軍損失數。
3、阿拉伯帝國參戰人數,雙方都並沒有任何史書記載,但從基本的邏輯可以判斷,大約就是一萬多人。
首先,當時阿拉伯帝國正在大內戰,內部兩大教派在爭奪政權,不可能派得出多少軍隊去遙遠的東部打仗。
第二,阿拉伯是遊牧民族,帝國曆史上一次戰役出動十萬以上的幾乎找不出一次。一次出動兩萬以上軍隊的,在阿拉伯帝國已經算是重要的大戰役,會有詳細記錄。怛羅斯戰役對阿拉伯帝國來說,只是一次不大的、贏得很輕鬆的戰役,不值一提。
第三、阿拉伯帝國最大的敵手是西方的東羅馬帝國和法蘭克帝國,大食軍的主力主要用來對付東羅馬和法蘭克。
4、阿拉伯軍隊戰鬥力比唐軍強很多倍!阿拉伯軍隊是宗教武裝起來的職業軍隊,是遊牧民族,是長期和西方東羅馬法蘭克重灌騎兵血戰中錘鍊出來的軍隊,是以戰爭為主業的職業軍人。唐軍實際上是農民軍隊,唐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是一些胡人僱傭軍。(象安祿山叛軍中最強的是由八千胡人組成的“嗄落胡”部隊)。
5、武器裝備也是阿拉伯帝國領先。阿拉伯軍基本是騎兵,兵器甲冑吸收了西方東羅馬帝國的科技。唐軍兵器簡陋,網上吹得神乎其神的陌刀,其實誰也沒見過這玩藝兒,反正沒實物,隨便怎麼吹!但阿拉伯彎刀卻是真正公認的和日本武士刀並稱為世界上最好的刀!
-
5 # 世界全史羅銳
中世紀阿拉伯史書對這場戰役的記載十分簡略,可以參考的文獻並不多,對這場戰役最全面的記載應該就是伊本·艾西爾(Ibn al-’Athīr,公元1160-1233)的《歷史大全(al-Kāmil fī al-Tārīkh)》了。
《歷史大全》認為怛羅斯戰役發生在伊歷133年,也就是公元750-751年。
《歷史大全》對怛羅斯戰役的記載(劃線部分)
譯文如下:
“[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①的伊赫西德(’Ikhshīd)與赭石②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al-Ṣīn)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③得知這個訊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註釋:
費爾干納(Farghānah)即拔汗那,昭武九姓之一。赭石(al-Shāsh)是波斯語Chāch的音譯,即昭武九姓中的石國,又譯“柘枝”。艾布·穆斯林,阿拔斯王朝的呼羅珊總督,《舊唐書》、《新唐書》均作“並波悉林”。這段史料並沒有直接評價唐朝軍隊的戰力如何,但從中我們仍然可以發現,阿拉伯人把遙遠的中國視為一個顯然比昭武九姓更為強大的政權。
《歷史大全》在編年記事時,習慣把當年最重要的事件摘出來放在前面,以《敘某事件》為標題以彰顯其地位。而其餘不太重要的事件都會被放在最後面一個叫做《敘[本年]其他事件》的標題之下,按月份先後或事件相關性逐條敘述。
怛羅斯戰役位於《伊歷133年》這一章的《敘其他事件》之中,可見怛羅斯戰役這一事件並不很受作者的重視。
“怛羅斯戰役”在《歷史大全·133年》中所佔的比重
那麼什麼才是伊歷133年的頭等要事呢,這一章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譯文如下:
然後到了133年:敘羅馬人佔領馬拉蒂亞本年,羅馬①國王古斯坦汀(Qusṭanṭīn)兵臨馬拉蒂亞②和卡馬赫③。古斯坦汀向卡馬赫發起進攻,卡馬赫人派出信使向馬拉蒂亞人求援,有八百名士兵從馬拉蒂亞前往卡馬赫,羅馬人和他們作戰,穆斯林戰敗了。於是羅馬人又向馬拉蒂亞進攻並圍困之。如我所述,哲濟賴④此時正處於動亂之中,該區總督⑤穆薩·本·克爾卜(Mūsa ibn Ka‘b)還在哈蘭⑥。古斯坦汀派信使曉諭馬拉蒂亞人道:“我只要知道誰是穆斯林以及誰不是穆斯林就會解圍。在我犁平馬拉蒂亞之前,你們都還是安全的,都可以回到穆斯林的國家去。”馬拉蒂亞人並未答覆古斯坦汀。古斯坦汀架起投石機,馬拉蒂亞人便屈服了,為安全起見,他們交出城池,遷到了伊斯蘭的國度,帶走了所有能帶走的東西,把不能帶走的扔到井裡以及河水中。馬拉蒂亞人離開後,羅馬人拆毀了馬拉蒂亞城而後返回,從此馬拉蒂亞人散居在了哲濟賴。隨後羅馬國王前往卡利卡拉⑦,他駐軍哈綏草原⑧,派遣亞美尼亞人庫尚(Kūshān)圍困卡利卡拉。卡利卡拉城中有亞美尼亞兩兄弟鑿破了城牆上的一塊巨石,使得庫尚及其部隊得以進城。庫尚等人佔領了城池,把城裡的男人殺死,女人抓為俘虜,[庫尚]還把城主解送至羅馬國王處。
註釋:
羅馬(al-Rūm)是阿拉伯人對拜占庭帝國的稱呼。古斯坦汀即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V,公元741-775年在位)拜占庭帝國伊蘇里亞王朝君主,在位期間曾“將破壞聖像運動推演為劇烈的迫害活動”。馬拉蒂亞(Malaṭiyyah,今作Malatya)和卡馬赫(Kamakh,今作Kemah,又譯凱馬赫),皆位於今土耳其東部,是當時阿拉伯帝國的邊境城市。哲濟賴(al-Jazīrah)意為“島”,是阿拉伯人對上美索不達米亞的稱呼,阿拉伯帝國在此建有行省,省會摩蘇爾。從文段中似乎可以看出,哲濟賴行省的軍隊可能也負責小亞細亞甚至高加索地區的軍事“總督”原文作‘āmil,本意可解作“稅務官”。阿拉伯帝國的行省長官一般分為三類:總督(’amīr或wālī)、稅務官(‘āmil)和法官(qādī),分管軍民政務、稅收和司法;一說‘āmil是總督下一級的地方官員。本文的‘āmil可能表示總督或總督一級的行政官員。哈蘭(Ḥarrān)位於今土耳其南部土敘邊境。卡利卡拉(Qālīqalā),今土耳其埃爾祖魯姆(Erzurum),“卡利卡拉”或音譯自亞美尼亞語,此地居民以亞美尼亞人為主。哈綏草原(Marj al-Khaṣiyy),具體位置不詳。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阿拉伯人位於小亞細亞的領土被拜占庭人侵犯了,邊境重鎮卡馬赫、馬拉蒂亞和卡利卡拉相繼失守。此事被作者單摘出來,說明相比於怛羅斯戰役,這個事件才是本年的重點。
相對於阿拔斯王朝當時的首都庫法(公元766年遷都巴格達),怛羅斯顯然比馬拉蒂亞三城更加遙遠
阿拉伯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關係非常呵呵,兩國時常因為爭奪小亞細亞和亞美尼亞的土地以及地中海東部的制海權而爆發衝突。
倭瑪亞王朝末期,阿拉伯帝國陷入內亂,當時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五世是個政治嗅覺敏銳的統治者,他抓住這一時機向阿拉伯帝國發動戰爭,忙於給後院救火的倭瑪亞王朝無心攘外,在小亞細亞吃虧連連。
公元752年,君士坦丁五世又趁阿拔斯王朝初立,發兵奪取了阿拉伯帝國的馬拉蒂亞城,隨後引兵東進,襲擊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亞美尼亞地區。
與拜占庭帝國的戰爭一直是中世紀阿拉伯史籍的主題之一,家門口的一連串敗仗比遠在天邊的捷報更能引起史家們的重視,怛羅斯戰役的勝利在他們看來,似乎是“邊鄙小小交兵”,只作為當年在中亞戰場的一次普通的軍事勝利,而被一筆帶過。
不過,後來阿拔斯王朝的政局漸穩,實力增強,第三任哈里發馬赫迪、第五任哈里發哈倫·賴世德以及第七任哈里發麥蒙,都曾在小亞細亞重創拜占庭軍隊,兩國的邊界也在次向西推進。
《歷史大全》簡介:
《歷史大全》嚴格意義上算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該書成書於伊歷628年(公元1231年左右),記載了從上古時代到公元1231年的歷史,可大體分為伊斯蘭之前和伊斯蘭之後兩部分。
10冊裝的《歷史大全》,筆者2012年購買於科威特,但書是埃及出版的
《歷史大全》是一本部頭很大的書,比如這個版本就分為10冊(埃及開羅出版,2012年購於科威特城)
1、伊斯蘭之前:波斯帝王、以色列先知、阿拉伯酋長
伊斯蘭之前的歷史在《歷史大全》中所佔的比重不大(只有第一冊的前一半),主要基於《古蘭經》、波斯史詩《列王紀》以及歷代阿拉伯史學家的傳述,這個階段作者以三個民族為重心:古代波斯人、古代以色列人以及古代阿拉伯人,把古代波斯帝王、古代以色列先知和古代阿拉伯部落的故事按照可能的時間順序放在一起記述。當遇到一些歷史人物的名字在《古蘭經》中沒有記載的情況時,作者也會像其他阿拉伯史學家一樣適量引用《舊約》的內容,把《舊約》的希伯來語人名轉譯成阿拉伯語,比如《歷史大全》稱以西結(Ezekiel)為Ḥizqīl,轉譯自希伯來語יחזקאל/Y"chezqel。
伊本·艾西爾記載這段歷史的紀年方法也很有意思,他往往以一些重大事件作為座標,比如某先知出生於“馬努傑赫爾(Mānūjihr,即馬努切赫爾,相傳為波斯帝王)即位之後xx年”,某事發生於“亞歷山大攻克巴比倫之後xx年”。
2、伊斯蘭之後:阿拉伯帝國、十字軍、成吉思汗
伊斯蘭之後的歷史主要基於歷代阿拉伯史學家遺留的資料和檔案,以及作者自己的見聞,這部分以阿拉伯帝國的歷史(比如阿拉伯帝國的擴張、倭瑪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的更迭、哈里發對大臣或總督的任免)以及阿拉伯帝國與周邊政權或族群的關係(比如與拜占庭帝國、粟特人、突厥人、柏柏爾人的關係等等),紀年方法也統一使用伊曆紀年。
《歷史大全》最有價值的部分是該書對阿拉伯帝國各時期歷史的詳盡記載,尤其是關於十字軍戰爭和蒙古帝國第一次西征的部分,伊本·艾西爾也因此為史學界所稱道。
-
6 # 看鑑地圖
與其說恆羅斯之戰是唐和阿拉伯之間的戰役,更確切地說,這其實是安西都護府將領高仙芝和阿拉伯帝國呼羅珊總督阿布·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唐政府設立的都護府和藩鎮手中都握有極大自主權的軍隊。
貪婪挑起的爭端唐開元初年,不僅是唐朝和中國封建王朝的最鼎盛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絲路貿易的鼎盛時期。然而,安史之亂和其後的藩鎮割據,最終把這個無比輝煌/偉大的王朝推向了滅亡。
公元750年,唐帝國在西域的威望和統治力幾乎達到了頂峰,對於從沒有過異心的西域各國來說,他們也十分臣服於唐王朝。然而鎮守在西域的高仙芝卻被財富矇蔽了雙眼。
高仙芝是當時鎮守西域的彪悍唐將、安西節度使,而他覬覦的石國更是當時最富裕的西域國家。
為了達到據為己有的目的,他先是誣陷石國國王“無藩臣禮”,隨即領兵討伐。石國國王迅速認罪求和,卻被高仙芝誘騙到唐都長安處死並率部下洗劫了石國,劫走了財物和男丁,格殺老幼婦孺。
除了石國外,高仙芝還順帶攻打洗劫了突騎施等國,大發橫財。
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到了諸胡部落,將高仙芝欺誘貪暴的行為告知諸胡,西域各部國也很害怕高仙芝將掠奪的戰爭強加到了自己的頭上,於是開始求助於強大的另一個鄰居,黑衣大食。
這個黑衣大食,便是當時和盛唐並立的阿拉伯帝國,準備聯合出兵攻打唐帝國的安西四鎮。
恆羅斯之戰得知訊息的高仙芝決定先下手為強。他率領著三萬多的西安都護府主力,並裹挾西域各國組織的聯軍將近七萬人,孤軍深入敵方腹地,在恆羅斯與敵方的二十多萬精銳部隊遭遇,至此,恆羅斯之戰爆發。
整個戰爭的經過其實並不複雜,面對人數眾多的阿軍部隊,毫不示弱的唐軍開始展開廝殺,雙方打了五天都沒有分數勝負。孤軍深入、敵眾我寡的唐軍甚至還佔了上風,但就在第五天的夜晚發生了突變。
早有異心的唐軍聯軍格羅祿部突然臨陣倒戈,措手不及的唐軍腹背受敵,迅速潰散。
殺出重圍的高仙芝,本想著率領著部隊進行反擊,然而卻發現突出重圍計程車兵僅有數千人,只得愴然離去、另一邊震撼於唐軍強悍的戰鬥力,阿軍並沒有乘勝追擊,恆羅斯戰爭自此結束。
戰後的影響
其實,恆羅斯之戰並沒有進入兩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的視線當中。之所以受到許多人的矚目,是因為它是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爆發過的唯一一場戰爭。一方面,對於唐朝來說,對突厥、高麗、日本等國家的作戰都是連連大勝。
恆羅斯之戰的失敗的軍事損失,對於唐王朝來說,僅僅是九牛一毛,安西都護府在恆羅斯之戰之後不久,便得以重建。
而對於打到自己國家的阿拉伯來講,這次戰役的唐軍是非比尋常的。眾所周知,中國出口賺取的主要產品都有一些絲、瓷器、紙張等,這些唐軍俘虜在成為阿拉伯帝國的工匠時,中國古代的大量茶葉、絲綢等不傳之秘都在西域進行了普及。
除去一些產品的流入外,造紙業的傳入,更是為阿拉伯帝國帶來了數不清的財富。所以,阿拉伯帝國有沒有這場戰爭而仇視唐王朝。
-
7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這是歷史旋渦裡的雜學家在2020年7月9日寫下的問答。
怛羅斯之戰是高仙芝率領的大唐軍隊與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在怛羅斯城發生的一場戰鬥。這場戰鬥從性質上來看實際上是一場遭遇戰。從結果上來看,雖然高仙芝率領的唐軍損失慘重,但阿拉伯人同樣受創不輕,不過大唐和黑衣大食並未因此次戰役而影響到兩國外交。
戰爭背景大唐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已經位居安西四鎮節度使的高仙芝憑藉強大的軍勢,儼然成為了西域地區(更貼近中亞)最豪橫的勢力。這一年高仙芝以“無番臣禮”為由滅掉了石國,並將其國度屠戮。石國國王向黑衣大食求援,高仙芝本著先下手為強的原則,主動出擊,奔襲七百餘里,一直打到了黑衣大食第二重要的城市怛羅斯。
高仙芝部抵達怛羅斯城的同時,恰逢剛剛平定布哈拉和粟特叛亂的阿拉伯大軍南下,兩軍在怛羅斯迎頭撞上。
戰爭經過兩軍相遇之後,打已經是必然的事情了。對高仙芝來說,他的目的本來就是主動出擊,將戰火點燃在大唐本土之外。而對黑衣大食來說,唐軍這種行為是赤裸裸的侵略,必須予以回擊。因此兩軍之戰在所難免。
此時高仙芝部有唐軍精銳約2萬人,番人輔軍約1萬人,而黑衣大食除了剛剛平亂南下的主力部隊以外,加上怛羅斯附近的部隊,人數近10萬人(也有說20萬)。雙方相持五天,經過數次試探之後,終於爆發了全面決戰。
戰鬥過程中,番人輔兵首領葛邏祿率部倒戈,唐軍陣腳大亂,被阿拉伯人擊破,成功回返者僅數千人。但根據黑衣大食人的記載,此戰阿拉伯人損失數倍於唐軍,十萬大軍戰損竟超過4萬(也有說7萬的,不過那個基數是阿拉伯人有20萬人)。因此唐軍雖敗,但阿拉伯人同樣受創不輕。足見唐軍之悍勇,高仙芝用兵如神。
戰爭評價今天不論是阿拉伯世界還是中國史書,對於怛羅斯一戰都是一筆帶過,並沒有過多評述,同時根據後來752年黑衣大食謝多訶密遣使來朝的情況看,雙方的關係也並未因此受到影響。
不過從歷史細節上來看,唐軍的悍勇肯定是給阿拉伯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因為根據史料記載謝多訶密遣使來朝的時候,使者並不倨傲,甚至在接下來的十餘年裡,黑衣大食幾乎年年遣使來朝,並且都帶著禮物。這樣看來其實是反常的。
想象一下,別人的軍隊都打到你家門口了,你還天天去跪舔人家,這是一種怎樣的心理?自然是因為怛羅斯一戰把阿拉伯人打得有點畏懼。區區2萬唐軍對10萬阿拉伯軍隊,孤軍深入,而且友軍還臨陣叛變,這樣的情況下還能殺傷幾萬,逃回去幾千,這種軍事實力誰不忌憚?
因此個人認為,儘管史書沒有記載,但當時的阿拉伯人在評價唐軍的時候,肯定至少是帶著不小的忌憚的。遺憾的是高仙芝這樣的名將,後來被玄宗聽信讒言,隨手一刀殺了,實在是可惜。
-
8 # 深夜聊齋
怛羅斯之戰發生於公元751年,戰爭雙方是當時亞洲最為強大的兩個帝國——唐帝國與阿拉伯阿拔斯帝國。
怛羅斯之戰也是兩大帝國之間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面衝突。
但這場戰役並不長,只有短短的5天,而戰爭的結果是阿拉伯人大獲全勝,唐軍因西域藩國倒戈,腹背受敵而全線潰敗。阿拉伯軍隊並未在戰後發起追擊,唐軍也為發動任何反攻。
戰後,唐帝國與阿拉伯帝國對此戰均有不同的歷史書寫。唐朝雖敗,卻讓阿拉伯人見識到了唐軍的強大。而戰爭的直接導火索,則是唐軍主帥高仙芝的兇殘。
戰役的結局,對阿拉伯人來說意義更加重大。漢學家卡靈頓·古德里奇也將怛羅斯之戰稱之為“改變人類歷史程序”的戰役,這是為什麼呢?
一、戰役經過公元750年,唐朝在西域地區的悍將、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因為覬覦西域國家石國的財富,便誣衊其無藩臣之禮,率兵討伐。
石國國王雖然馬上認罪求和,但還是被高仙芝誘殺。之後,高仙芝血洗了石國,掠走了全部財富,並順路將沿途的突騎施等國滅掉。
高仙芝的暴行使得西域各華人人自危,於是他們便倒向了中亞地區的強國即阿拉伯帝國(黑衣大食),尋求其庇護。
正當阿拉伯帝國準備聯合西域各國,攻打唐朝的安西四鎮時,高仙芝早先得到訊息,他準備先下手為強,率領唐軍主力3萬餘人,並裹挾西域諸國聯軍近7萬人,孤軍深入到了怛羅斯附近。
在這裡,唐軍遭遇到了阿拉伯帝國20萬精銳部隊。雙方大戰5天不分勝負,但此時早已對唐軍恨之入骨的西域葛羅祿部突然倒戈,從背後對唐軍發動了猛攻。
唐軍因腹背受敵,最終被擊潰。高仙芝僅率領數千人突圍。而阿拉伯人在戰爭中親身體會到了唐軍的戰鬥力,也沒有進行追擊。
此戰,唐軍1萬餘人陣亡,2萬人被俘。
二、戰爭影響唐帝國建立以來,從唐太宗到唐玄宗,一直四面出擊,征伐四方,開疆拓土。
像怛羅斯之戰這種規模的戰爭,進行了不知多少場。
因此,儘管此前的常勝將軍高仙芝在怛羅斯之戰中敗北,但其影響也是不大的。
雖然損失3萬兵力,但唐軍在安西四鎮的統治力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此後唐朝全面在西域收縮,是因為爆發了安史之亂。
作為獲勝方的阿拉伯帝國來講,怛羅斯之戰的勝利並沒有改變中亞的平衡。
但是,因為俘虜了2萬唐軍,阿拉伯人得以學習到許多此前不外傳的絲織品、瓷器、紙張製造技術。特別是造紙術,阿拉伯人透過掌握此項技術,賺得盆滿缽滿。
此後,造紙技術又透過阿拉伯人傳到了歐洲,對中亞、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科技、文化快速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卡靈頓·古德里奇稱怛羅斯之戰改變了人類歷史程序,這並不算誇張。
但歸根結底,怛羅斯之戰唐軍之所以被擊潰,與高仙芝的貪婪好戰有直接關係。
高仙芝在西域作威作福,橫徵暴斂,使唐帝國在西域地區的影響力銳減。而在此之後,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唐帝國國力衰減,更加無力控制西域地區。唐帝國努力打通的絲綢之路,再次中斷。
-
9 # 白也bye
中國雖然強,但是不如黑衣大食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穆斯林、中亞諸國聯軍在怛羅斯相遇而導致的戰役。戰場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北,唐軍主將高仙芝,軍隊總數不到三萬,阿拉伯聯軍五萬餘人,以唐軍慘敗而告終。這場戰爭對中亞地區的歷史可謂影響深遠,但是對於唐和阿拉伯來說都是小意思。
一直以來,阿拉伯對中國的瞭解就不多,中世紀崛起之後,他們也想進軍中亞,求一個安穩的大後方,而唐的西征軍也已經達到中亞,兩個龐大帝國的觸角在這裡相遇,打了一架。阿拉伯在勝利之後,認為唐的確很強,但是沒有自己的實力強,至少在中亞地區,這還是自己的勢力範圍,山高水遠,唐在這裡肯定是爭不過自己的,但也僅此而已了,從頭至尾,中國就不是阿拉伯比較和圖謀的目標。
和唐朝一樣,阿拉伯對這一戰的記載也非常少無論是對阿拉伯也好,還是對唐來說,這場戰爭的規模都不算大,也都不是軍事重點。中世紀的阿拉伯帝國實力非常強大,縱橫歐亞大陸,但受限於地理條件等因素限制,與拜占庭帝國的戰爭才是中世紀阿拉伯的主題,而中國,對於阿拉伯來說是一個遙遠的強大的國家,說不上是敵人還是朋友。打完這一戰,阿拉伯也沒有想過乘勝全面佔領中亞,甚至入侵西域。相反,因為內部鬥爭,阿拉伯軍隊死傷的不比唐軍少,算下來,雙方都是打完就各自回家了,誰也沒有再圖謀過中亞。連中亞都不想了,比中亞還要遠上千裡的中國是怎樣的,誰在意呢?
-
10 # 向陽願景
高仙芝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不可多得的一員猛將。
僅從怛羅斯戰役本身來說,無論對大唐帝國還是阿拉伯帝國,都是無足輕重,無關痛癢。
戰役爆發後,對兩國國力、軍力也沒有什麼重大損害,兩國對這場戰役的描述基本相同,阿拉伯一方描述稍顯誇張。
這場戰爭,甚至可以被描述為一場非官方戰爭,因為就在這場戰役發生後的一年之中,阿拉伯帝國還是先後4次出使大唐王朝,雙方對這場戰爭的爆發都不以為意,僅僅當做是當時的總督和節度使的“個人行為”,並沒有提升到國家交鋒、對抗的高度,兩國也還是一如既往的和平共處。
本來大唐帝國在西域的控制力和威懾力都非常之高,而西域各國也都懾於大唐帝國的武力威壓全部甘心臣服,但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貪婪改變了這一切。以無番臣禮為藉口,
打算從石國國王身上榨取利益,順便敲山震虎,降低石國國王依附於阿拉伯帝國的可能性。
但未曾想石國國王在他開戰之前就迅速求和,搞得高仙芝反倒不好下手,於是將石國國王騙到長安殺死,並最終如願洗劫了石國寶貝財物人口。不單如此,還洗劫了與石國接壤的其他幾個鄰國。
這件事的發生,被石國王子散佈到西域各國,造成西域各國,人人自危,深恐高仙芝貪心不足,將各國一一洗劫,所以他們求助於當時非常強大的阿拉伯帝國。
於是不可避免的怛羅斯遭遇戰就此爆發。
高仙芝麾下,唐軍3萬人(一說2萬人),加上西域親唐諸部聯軍,共7萬人,與阿拉伯聯軍的20多萬精銳部隊,展開了5天5夜的生死搏殺。
雖然兵力懸殊,但是高仙芝不落下風,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戰爭的最後一個夜晚,大唐聯軍中的葛邏祿部突然倒戈,向唐軍發起了衝鋒,唐軍根本沒有防備,一時間被兩向夾擊,軍隊潰敗,逃出重圍只有幾千人而已。總的來說,這場戰役的失利,不算丟人。唐軍以自己的實力硬扛幾乎是自己三倍的敵人,最後也是因聯軍的倒戈,最終戰敗。
而阿拉伯聯軍,雖然戰勝,卻已也已喪失了追擊的勇氣,雙方都沒落到什麼好處,這只是從戰役本身來說,唐軍損失1-2萬人(絕大多數是因潰逃被俘),阿拉伯聯軍陣亡3萬人,也有資料說是阿拉伯聯軍在怛羅斯一役損失了將近4萬人,這也是他們不願意再出徵東進的原因。唐軍約有2萬人被俘,按絕對損失來說旗鼓相當。貌似阿拉伯帝國贏得了勝利,但其實這也是阿拉伯帝國擴張以來遇到的最大的、最艱難的軍事阻力。
沒有大唐聯軍的臨陣倒戈,阿拉伯帝國的損失必定十分慘重,雙方誰都不傻,非常清楚。
無論是對阿拉伯帝國還是對大唐帝國來說,這場戰役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這是兩大帝國之間發生的唯一一場戰爭,所以頗受關注,兩國的最高統治者,也完全沒有拿這場戰役當回事兒。
大唐帝國爆發安史之亂,還是怛羅斯之役的那群人,幫助大唐剿滅叛軍......
有幾點需要注意:
怛羅斯之役後,大唐帝國並沒有喪失西域地區的控制權,阿拉伯阿拔斯帝國也沒有東進蠶食大唐控制區。真正喪失控制權是在安史之亂後。
早在此之前,造紙術就以傳入中亞,與此役無關,為阿拔斯帝國增加了奴役人口是真的,但說透過士兵掌握了造紙術就有些扯了。
關於戰爭,不必糾結雙方參戰部隊的確切數字,那是自尋煩惱,無論怎麼算,阿拔斯帝國的兵士也至少是高仙芝的兩倍,而且如果沒有隊友背叛,誰輸誰贏也真不好說,況且還是高仙芝拖著不短的補給線找上門去打人家。
末尾讓大家興奮一些好了,以最大落差統計,高仙芝是直接對抗15倍的阿拉伯百戰之師,阿拔斯帝國的兵力還有更高的預估,俺就不說了。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怛羅斯之戰是一場發生在唐朝天寶十年,唐朝軍隊和阿拉伯軍隊的一次碰撞。這場戰爭最終是以阿拉伯帝國的獲勝而告終,不過,唐朝卻也沒有損失任何疆土,仍然控制著西域。
(怛羅斯之戰中的阿拉伯軍隊)
那麼,怛羅斯之戰的失利對唐朝造成了哪些影響,阿拉伯人又是怎麼評價唐軍的呢?
公元6世紀到公元8世紀,亞歐大陸上有三個非常強大的帝國,分別是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自唐太宗即位後,唐朝便開始著力向西域擴張。當時漠南、西域、漠北、安南等地盡數被唐朝收入囊中,唐朝從此建立了一套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其強盛一時無兩。
不過,阿拉伯帝國也正值鼎盛時期。在唐朝和阿拉伯帝國都將勢力範圍擴張到中亞後,雙方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衝突。
在大唐安西都護高仙芝滅亡如今位於烏茲別克地區的石國後,石國王子向阿拉伯帝國求救。阿拉伯帝國派出大將伊本·薩里領兵前往救援,唐朝軍隊很快在怛羅斯地區和阿拉伯人遭遇。
根據《新唐書》和《舊唐書》的記載,唐朝軍隊在這場戰爭中出動了兩萬唐軍,並且還另有一萬蕃兵支援。在《資治通鑑》中,同樣記載了“蕃、漢三萬眾”。也就是說,唐朝在這場戰爭中大機率擁兵三萬。
而在阿拉伯人的記載中,唐朝出動的部隊不下於10萬人。並且這些人全是漢兵,沒有蕃兵的記錄。
至於阿拉伯帝國出動了多少部隊,則更加撲朔迷離。無論是阿拉伯的史料,還是中國史料,都沒有明確記載阿拉伯帝國出動了多少軍隊。而近代一些西方學者則認為,阿拉伯帝國出動的兵力應該在10萬人以上。而這一個結果,則是根據阿拉伯帝國在中亞的兵力部署計算出來的。
(訓練有素的唐朝軍隊)
綜合專家的推算和相關的史料來看,唐朝出動的軍隊應該超過3萬,而阿拉伯軍隊人數則在10萬左右。普遍認為,阿拉伯帝國軍隊的人數是唐朝軍隊的兩倍以上。
在戰役開始之後,雙方表現出來的戰鬥力卻不同於人數差距。根據中國的史料記載,唐軍的步兵和弓兵遠遠強於阿拉伯軍隊,唐軍在以少對多的情況下,在頭三天的戰鬥中還稍微佔據了上風。
一直到第四天,唐軍部隊中負責兩翼進攻的一萬蕃兵突然倒戈。唐軍瞬間被殺了個措手不及,戰局迅速崩潰。阿拉伯人趁機大舉進攻,唐軍2萬多部隊遭到了重創。在經過一番血戰後,最終只有2000餘人的部隊撤回了蔥嶺。
而在阿拉伯人的記載中,戰役經過則完全不同。首先最大的區別就是,阿拉伯人稱雙方遭遇之後,一直都是以對峙為主,並沒有發起實質性的大規模對戰。但等戰爭到了第五天,一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蕃兵部隊,突然在從兩翼對唐軍發起了進攻。唐軍因此大亂,而阿拉伯帝國部隊則趁亂進軍,最終取得了一場大勝。
至於對唐軍造成了多少傷亡,阿拉伯人並沒有在典籍中提到。而他們自身的傷亡,也沒有任何記載。
(安史之亂)
那麼,明明是兩支超級帝國的直接碰撞,為什麼阿拉伯卻沒有多少記載呢?
實際上在這場戰役過後,阿拉伯帝國最高指揮官本來是要趁勝東征中國的。但阿拉伯帝國內部卻突然發生了衝突,最終演變成了一場大亂。這就使得東征計劃流產。
而不久後,唐朝軍隊又迅速出兵收復了失地。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疆域面積也就沒有發生變化。
因此在阿拉伯人的眼中,這場戰爭只是一場小規模的邊境衝突,並不值得濃墨重彩地記錄。而在連自身部隊傷亡都沒有記錄的情況下,阿拉伯人也就更不可能記載對唐軍的評價了。
不過對於唐朝來說,怛羅斯之戰卻帶來了非常惡劣的影響。
在這場戰役戰敗之後,中亞國家開始漸漸不認同唐朝的統治,而唐朝也就漸漸地失去了對中亞的控制。這也間接造成了幾年以後的“安史之亂”,唐朝從此一蹶不振,就此走向了衰落。
同時,怛羅斯之戰也對全世界的歷史程序都產生了影響。當時有數千名唐軍遭到了阿拉伯人俘虜。而這些俘虜中有不少是負責後勤的技術人員。他們在被賣到奴隸市場裡之後,就把中國的造紙術傳了過去。西方世界因此真正意義上學到了東方的神奇技術,這改變了整個歷史的程序。
(參考資料:《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
12 # 鐵遊夏2020
唐朝打阿拉伯人確實敗了。古代戰爭受到非戰鬥力影響因素很大。但是現在中國軍隊再和阿拉伯軍隊(把那些阿拉伯國家加一塊)。能把他們屎揍出來。
-
13 # 世界人文通史
怛羅斯之戰的交戰雙方是唐朝的“安西軍”與阿拉伯帝國的中亞聯軍,其他民族或者國家的軍隊主要是作為雙方的附庸而存在的。
戰後,許多唐朝士兵和工匠被阿拉伯人俘虜,造紙術也因此傳入阿拉伯境內。不過阿拉伯帝國並沒有趁機東進攻佔西域,而唐朝也沒有再與阿拉伯主力軍隊相遇過。
阿拉伯帝國,唐朝方面稱為大食帝國。公元751年,唐朝安西都護府的最高長官高仙芝率領唐軍與葛邏祿聯軍,進攻大食帝國率領的中亞聯軍,交戰地點就在中亞的怛羅斯一帶。
唐軍數量很少,但是裝備精良,戰馬和器械都十分充足,並且有葛邏祿人組成的附庸軍;阿拉伯帝國的中亞聯軍數量多,但是參差不齊。
原本這場戰爭是沒有懸念的,但是唐朝的附庸軍隊葛邏祿人不堪高仙芝的壓迫和剝削,背叛唐朝歸順了阿拉伯人。唐軍在腹背受敵之下,作戰不利,敗退了回去。
《資治通鑑》、《舊唐書》都記載了高仙芝率領的唐軍兵少,再加上中途葛邏祿人造反,唐軍最後被阿拉伯帝國軍隊擊潰的事。
那麼,阿拉伯史料中記載的怛羅斯之戰又是怎樣的呢?
有一位中世紀的阿拉伯史學家記載說,帝國在怛羅斯之戰中斬殺了唐軍五萬多人,還有兩萬唐軍投降,剩下的不到三萬人跑回了唐朝國內。也就是說阿拉伯的史料吹噓唐朝在怛羅斯之戰中投入了十萬人規模的軍隊,並被斬殺過半,這明顯是誇大了事實。
唐玄宗時期設定了天寶十鎮節度使,全國總兵力也只有49萬人。“凡鎮兵四十九萬,安西節度兵二萬四千”。
也就是說,高仙芝的安西都護府一共才只有2萬4千人的駐軍,其中除了要防守安西四鎮的兵力,真正能夠派出去攻打阿拉伯人的絕對不會超過其中的一半人,哪裡能抽調十萬大軍去討伐阿拉伯軍隊。
由此可見,阿拉伯帝國過份誇大了這次戰爭給唐朝的損傷。如果唐軍真的損失如此嚴重,那麼阿拉伯人為什麼不趁勢東進,一舉佔據西域呢?
這場戰爭並沒有動搖唐朝的根基,但是卻阻止了阿拉伯人的東進勢頭。此後,阿拉伯帝國沒有再東進西域一步,而唐朝則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元氣大傷,無力兼顧西域的統治,導致西域逐漸被吐蕃軍隊佔領。
其實,相比於楊國忠討伐南詔的兩次天寶戰爭,以及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的精銳邊軍相互攻殺、內耗,這場怛羅斯之戰給唐朝軍隊造成的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及。
在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所掌握的平盧軍、范陽軍、河東軍三鎮精兵與忠於唐朝的中央禁軍、河西軍、朔方軍以及內調的安西軍相互攻殺,極大地掏空了唐朝的國力,這才是導致唐朝本體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
-
14 # 雙魚趣談
阿拉伯史料並沒有把這場戰役太當回事 ,不光是阿拉伯,唐朝的記載都不是十分重視。歸根到底,這只是兩個大國之間偏遠的邊境衝突,沒有影響到朝堂,所以沒有那麼的重要。
怛羅斯之戰主要是因為石國王子的求救,然後阿拉伯人出兵中亞,參戰雙方是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最終的結果是阿拉伯帝國獲勝,雙方兵力眾說紛紜,但是從唐朝來看,安西都護府總兵力才兩萬四千人,要留守兵力,所以高仙芝參戰軍隊再加上西域臣屬國的兵力不會超過三萬,阿拉伯那邊的兵力估計也就幾萬人,應該比唐朝多一些,此時的阿拉伯帝國正是剛剛建立的阿拔斯王朝,他的主要兵力要與西方的拜占庭打仗,還要鎮壓國內倭馬亞殘黨勢力。
最終的結果,雙方具體傷亡比例不得而知,只知由於背叛,高仙芝最後帶著四千多漢人士兵進行了突圍敗走,回到安西。由於發生地也不在唐朝國境上,所以朝堂也不會太在意,而且之後唐朝將面臨更大的焦頭爛額--安祿山之亂,高仙芝也隨後犯事被斬。
現在因為各種網文把怛羅斯之戰渲染的意義重大,什麼正是因為這次戰敗讓中原漢文明長久地失去了西域,其實還只是小打小鬧,阿拉伯人根本沒有真正體驗到唐帝國軍隊的強大。
-
15 # 這個歷史很正
恆羅斯之戰在世界歷史上並沒有多麼重要的地位,甚至對於當時的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來說,這場戰役都沒有多大的影響,兩國官方對於這場戰役都沒有很詳細的記載和評價。
因為恆羅斯戰役爆發的背景在於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處在國力上升期,都處在帝國版圖的擴張期,而這場戰役不過是帝國擴張過程中的一次阻礙而已,並沒有多大的影響。
唐朝在擊敗吐蕃入主中亞地區以後,當時正在擴張的阿拉伯帝國也逐漸把勢力範圍延伸到了中亞地區,兩國的勢力範圍出現了重疊,兩國軍隊在恆羅斯相遇,於是爆發了這樣一場戰役。
當時唐朝軍隊參戰人數大概有兩萬多人,其中有一萬人的騎兵,還有六千人的重灌步兵,以及數千人的弓箭手部隊,此外還有西域番國派遣的一萬多的僕兵,作戰軍隊主要是唐軍,而僕兵主要負責後勤,畢竟當時的情況是唐朝在境外作戰,需要當地藩國協助才能保持戰鬥力。
而阿拉伯帝國當時集結了阿拉伯騎兵4萬多人,而且還有中亞各國聯軍組成的一支六萬人數的大軍,阿拉伯方面的總兵力為10萬人。
然而即便是阿拉伯軍隊面臨著絕對的兵力優勢,但是也近乎失敗,如果不是緊要關頭唐朝軍隊的僕兵臨陣倒戈,配合阿拉伯軍隊內外夾擊,唐軍甚至都不會輸。
所以儘管這場戰爭唐朝戰敗,但是儘管是戰敗了,阿拉伯軍隊也沒敢繼續東進,把他的勢力範圍向東邊擴張了,因為自恆羅斯戰役以後,他們深知這個來自東方的帝國不好惹。
而高仙芝儘管恆羅斯戰役戰敗,在回到唐朝長安述職的時候,高仙芝也並沒有受到怪罪,因為這場戰役對於唐朝來說著實是太渺小了。
在恆羅斯之戰以後,唐朝因為安祿山叛變而陷入內亂,同樣的阿拉伯帝國也因為內部爭權奪利而陷入內亂,至此唐朝此後無力西進。
-
16 # 五味社
怛羅斯之戰因高仙芝戰敗,而改變了中亞河中地區的歷史走向,唐王朝對西域的控制由此進入衰退,直到“安史之亂”唐王朝徹底失去對西域的控制。
因為高仙芝率領的唐軍,在石國慘無人道的行為,讓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奔走於“昭武九姓”(附屬唐朝的康、安、米、曹、石、何、史、火尋、戊地等九個粟特國家),極言唐軍的殘暴,即
“諸胡皆怒”隨後,石國王子投奔率軍駐紮在康國的大食將領齊雅德·薩里。最終傳到安西的軍情是,大食可能聯合諸國進攻四鎮,高仙芝決定主動出擊。
邊塞詩人岑參賦詩形容唐軍:
都護新出師,五月發軍裝。甲兵二百萬,錯落黃金光。二百萬屬於誇張,安西軍最多不過三萬,卻是唐軍的精銳部隊,而且裝備極為講究和精良。
唐軍戰敗後,穆斯林史家曾大肆鼓吹“怛羅斯之戰”的勝利:
“他們分幾次將他們(唐軍)各個擊敗,共殺死四萬五千人,俘獲兩萬五千人,其餘紛紛敗逃”,“兩軍大戰於怛羅斯河,穆斯林們最終戰勝了他們,消滅近五萬人,俘獲約兩萬人,殘部逃回中國”勝利的一方自然會大肆宣傳,落敗的一方也會有意隱藏,高仙芝回國後,加官進爵,畢竟唐玄宗並不知道這場戰爭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
17 # 桃花石雜談
怛羅斯之戰後阿拉伯人怎麼評價唐帝國的軍隊?嚴格地說這個問題現代人沒法回答,因為當時的阿拉伯人甚至是華人都沒有記載對對方的軍隊有什麼評價,而只是簡單地記錄了整個戰役的過程,畢竟這場戰役是發生在對於兩個帝國來說都是最為邊緣的地帶,因此在當時其實對雙方都沒有特別大的震撼。但怛羅斯之戰卻在後世越來越出名,因為此次戰役之後發生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卻是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整個世界。怛羅斯之戰的過程
今天石頭君就不細說怛羅斯之戰的起因了,因為之前石頭君在其它回答裡已經說了很多,這個問題其他答主的回答裡也說的很詳細了,簡而言之就是唐帝國和阿拉伯阿拔斯帝國(黑衣大食)在當時都把勢力範圍擴張到了中亞,那麼在古代兩個帝國同時來到一個區域,打仗就是必然的了。
而這場戰役爆發的直接起因是大唐安西都護高仙芝滅亡了位於今天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附近的石國,石國王子向阿拉伯人求援,阿拔斯帝國重臣阿布·穆斯林(《新唐書》中將其名譯為並波悉林)派大將伊本·薩里率大軍馳援。雙方軍隊在今天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邊境的怛羅斯地區遭遇之後爆發了一場大戰。
(怛羅斯之戰形勢圖,紅色為唐軍進軍路線,紫色為葛邏祿進軍路線,藍色為阿拉伯人進軍路線)
關於這場戰役雙方的參戰人數,中國史料的記載和阿拉伯史料的記載出入卻非常大。中國史料裡,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裡說高仙芝當時統領了“蕃、漢三萬眾”,也就是3萬人。但同樣是司馬光寫的《資治通鑑考異》裡又說“蕃、漢六萬眾”。而《舊唐書》和《新唐書》裡又都說高仙芝領兵二萬。而《肇始與歷史》和《歷史大全》兩本阿拉伯史書裡則都記載說唐軍出動了10萬人。各種資料相差還是挺大的。
而阿拉伯人的兵力就更是無法考證了,因為無論是中國還是阿拉伯歷史裡都沒有提到當時阿拉伯人出動了多少兵力,不過一些現代東西方史學家估計阿拉伯人的兵力恐怕在20萬人左右,保守估計也在10萬人以上。這主要是根據當時阿拉伯人在中亞地區的兵力部署和後來戰役程序推算出來的。綜合來看,當時唐軍總兵力應該在5萬人左右,而阿拉伯人應該差不多是唐軍的兩倍以上。
(怛羅斯之戰唐軍作戰想像圖)
而對於具體戰役程序,中國史書和阿拉伯史書也有很不相同的描述。根據中國史書的記載,唐軍當時以弓箭手為前陣,長矛步兵為中軍,後方和兩翼由騎兵保護。阿拉伯人的排陣也基本相同。在戰役爆發的前三天裡,唐軍的弓箭手戰力明顯強於阿拉伯人的弓箭手,給對方造成嚴重傷亡,而之後雙方的長矛步兵對戰唐軍也稍占上風。但第四天唐軍中兩翼的葛邏祿騎兵突然叛變,從兩翼對唐軍發動突襲,措手不及的唐軍很快崩潰,最後只有兩千餘人成功撤回蔥嶺。
(怛羅斯之戰阿拉伯騎兵想像圖)
而根據阿拉伯人的記載,雙方在遭遇之後的前四天都始終非常謹慎,以對峙為主,並沒有發生大規模對戰。但在第五天,一支本來沒有參戰的葛邏祿騎兵突然從唐軍左翼對唐軍展開猛攻,唐軍崩潰,但仍有三萬人左右撤回蔥嶺。也就是說在阿拉伯史書的記載裡,葛邏祿騎兵本來並不是唐軍的僕從軍,也不存在叛變這一說。
至於損失,儘管中國和阿拉伯史書具體數字不盡相同,但基本都是唐軍損失慘重。《舊唐書》和《新唐書》裡都記載唐軍只有數千人生還,唐朝時另一部重要史料《通典》則記載唐軍“七萬眾盡沒”。而阿拉伯史書則記載有4.5萬到5萬唐軍陣亡,有2萬到2.5萬唐軍被俘,有3萬人生還。而阿拉伯方面的傷亡更是沒有記載,不過有些學者認為也應該有1萬到2萬人陣亡。從這些資料看,唐軍的表現應該也不算太差,葛邏祿人猝不及防的突襲才是唐軍戰敗,損失慘重的主要原因。
怛羅斯之戰的後果怛羅斯之戰在當時看起來似乎影響不太大,因為唐軍此戰失敗之後不久,就又出兵附近區域收復了部分怛羅斯之戰的失地。但4年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在安西都護府的唐軍主力撤回中原平叛,之後唐朝的中亞領土就漸漸失控了。
不過阿拉伯人在怛羅斯之戰勝利之後,也沒有能夠東侵。本來在怛羅斯之戰勝利之後,阿拔斯帝國在中亞的最高長官阿布·穆斯林想要東征中國,但他卻得報說直接指揮怛羅斯戰役的伊本·薩里有可能被任命為統治中亞的呼羅珊總督,因此二人發生內訌,阿布·穆斯林把伊本·薩里給殺了,東征中國也就作罷了。
(怛羅斯之戰)
但怛羅斯之戰對後世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大家最熟悉的應該是造紙術西傳了,怛羅斯之戰有1萬到兩萬名唐軍士兵被俘,他們後來都被帶到巴格達的奴隸市場上出售。而這些唐軍士兵裡,有一些其實是後勤人員,會各種技術,包括當時東亞的獨門絕技造紙術。結果他們大批被俘造成造紙術西傳。這一點無論是東西方還是阿拉伯都有許多史學家認可。
另外還有一點是,怛羅斯之戰之後,唐朝對中亞漸漸失控,而阿拉伯人也無暇東侵,這使得突厥人在中亞漸漸佔據上風。而突厥人崛起又引發了一系列多米諾式的重大歷史事件,比如塞爾柱突厥帝國崛起,並四處擴張,一度佔領了耶路撒冷,然後又引發了十字軍東征等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
所以客觀地說,怛羅斯之戰在當時並沒有顯示出太大的意義。但由此戰導致的造紙術西傳和中亞地緣政治的改變卻對後世產生了無法估量的重大影響。 -
18 # Phragmites
另外無論大食遠攻還是大唐遠攻,都有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當時的社會生產力能不能支援如此遠距離的作戰?當時兩大文明地理上已經接壤,攻入對方核心地帶所面臨的抵抗是不可想象的。最主要的制衡是生產水平低,光走路就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物力?
所以此戰真的沒有什麼歷史意義?基於這場戰爭的判斷是沒有根據的。
-
19 # 皮耶霍
這場戰爭在當時的阿拉伯和唐朝都沒引起較大的轟動,史料中也沒有過多的記載,對唐來說畢竟阿拉伯不像突厥不是唐的主要敵人,而阿拉伯也僅僅是一次與東方帝國的衝突而已,兩個國家當時都處於強盛時期,邊界戰爭不斷。史學界關於這場戰爭有個說法——“無足輕重的怛羅斯”。
《歷史全書》也僅用極少的篇幅描述了這場戰爭:[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與赭石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這個訊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我們現在之所以關注這場戰爭,是站在現代文明的角度來看的,認為這是阿拉伯文明與東方儒家文明的碰撞,實際上在當時也沒引起多大的轟動,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和唐朝都是兩個非常強盛的國家,邊界戰爭不斷,這只是當時眾多戰爭中的一例而已,而且阿拉伯軍隊也僅僅是慘勝,這也是阿拉伯軍隊和唐朝軍隊多次戰爭中唯一一次勝利。
也有人說因為這場戰爭唐朝才退出中亞的,那更是無稽之談了,唐朝的精兵都在邊疆,而安史之亂後為平定叛亂軍隊才被調回了中原,而且之後的封常清也繼續擴張,唐朝並未因怛羅斯之戰而丟失西域(安西、北庭),約公元790年以後,唐朝才失去西域(安西、北庭)。 怛羅斯之戰後,唐朝在西域的影響力並未受到動搖,西域唐軍迅速恢復, 754年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到了極盛。
在怛羅斯戰役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可見當時的阿拉伯還是非常忌憚唐軍的戰鬥力的!
-
20 # 蘭臺令君
坦白說,這個問題根本找不到正確的答案,因為無論是唐帝國還是阿拉伯帝國都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盛的兩個國家,所以很多現代人誇大了這場戰爭的重要性,其實在兩國看來,這只不過是邊境上的小打小鬧,甚至連戰役都稱不上。所以也不存在阿拉伯人是如何評價唐帝國軍隊的問題了。
起因
這場軍事衝突的起因實際上是唐軍將領挑起的,天寶九年,高仙芝領兵討伐石國,石國國王很快便與他約定投降,按理說這事兒到這裡也就皆大歡喜了,但高仙芝俘虜了石國國王並獻給了唐玄宗,導致前者被斬首,所以西域諸國都心生怨恨。於是,石國王子潛逃,來到了大食國,向他們求救。黑衣大食的阿拔斯王朝準備進攻唐朝控制的安西四鎮。所以說這場戰爭的起因可以說完全由唐朝的安息四鎮節度使高仙芝所挑起的,史料並沒有記載是李隆基所授權的。
戰力對比
要說這場軍事衝突雙方投入了多少資源,史書記載不一,相對比較可信的是,高仙芝率領了安息四鎮的兵馬大約2萬人再加上週邊藩屬國的聯軍1萬人,總兵力應該在3萬人左右。所謂“仙芝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至於阿拉伯方面投入了多少兵力,史書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阿拉伯軍隊裡也包括了西域諸國的聯軍,史學家普遍認為總數應該在唐軍之上。
結果
公元751年,高仙芝率唐軍長途奔襲700餘里,雖然在兵力上吃些虧,但是依靠強大的戰鬥力和精良的武器裝備,與阿拉伯軍隊激戰五日,絲毫不落下風。而此時,唐朝聯軍中的葛邏祿部落的軍隊突然叛變,打了高仙芝一個措手不及,導致唐軍大敗,死傷慘重,高仙芝僅僅帶著數千人撤退。此後高仙芝還想收攏殘軍,第二天再與大食軍一教高下,但副將李嗣業堅決不同意,對他說:“大勢已去,不能再戀戰了”,並且打散了追兵,高仙芝才能安全撤退。
這場軍事衝突對唐和阿拉伯兩大帝國來說無足輕重,戰敗的高仙芝也沒有受到什麼處罰,而李嗣業反而受到了朝廷的嘉獎。更沒有達到所謂的唐朝丟失了西域的霸權的地步,因為僅僅兩年之後,代替高仙芝出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便率軍進攻大勃律,屢戰屢捷,最終受降而還。而對於阿拉伯帝國來說,他們最大敵人是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對於這場軍事衝突,史書中只用了草草數十字的記載,所以更談不上如何看待唐朝的問題了。
回覆列表
沒什麼評價。對倆個超級霸主來說這只是一個接觸戰。都來不及對這個接觸戰進行分析感受消化,一轉眼就被各自國內事轉移了視線。阿拉伯人要面對國內戰爭,處理好國內戰爭後面對的是戰力不遜大唐,戰爭擴張意圖更加咄咄逼人吐蕃帝國軍人。大唐則是國內長達八年安史之亂,然後是各地節度使獨立半獨立割據,然後從四川到雲南到廣西要依次應對吐蕃南紹緬甸越南等對手。內戰創傷,經濟基礎,農業人口已無法支撐遠出柏米爾高原之外戰爭,甚至新疆(西域)青海,甘肅地域大唐不得不不斷收縮萎縮,靠軍國主義強行擴張絲綢之路又一次收縮回傳統農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