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嘴痕

    當然是秦軍贏,最好是和秦惠文王之後的秦軍,那時候的秦軍軍功賞罰制度基本明確,本身的單兵戰鬥力也是不可同年而日語,秦國的銳士也開始嶄露頭角。

    如果是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的秦軍,那時候秦軍的單兵作戰經驗豐富,大秦銳士會猶如尖刀一般,在爵位的豐厚的獎賞下必定會悍不畏死,勇往直前。

    可當時的羅馬軍團主要還是募兵制,兵器裝備都要自己準備,相當於給錢打仗,雖然有靈活性,但是軍士積極性不高,所以後來也會敗給波斯軍團。所以肯定不是擁有極高戰鬥力的秦軍對手。

  • 2 # 華嚴

    一、首先演義太多讓國人產生了老祖宗謀略天下第一的概念,西方人在謀略方面只能望其象背,一個孫子好象就是世界謀略的筆祖。

      我想說的是在冷兵器時代太強調謀略的作用顯然是片面的,其實所有的謀略歸結到最後就是天時地利人和。

      霍去病沒學過孫子兵法,一樣長驅大漠數千裡擊敗了匈奴,而且在擊敗匈奴的過程中霍去病並沒有展示什麼超過的謀略,而更多的是勇氣和統帥力。

      白起的長平之戰也沒有表現什麼超強的謀略,而更多的是實力。而歐洲也不乏漢尼拔這種謀略大師,可惜還是死在羅馬人手裡。所以以中國人的謀略去作為秦強大的依據顯然是無知的,秦和六國的最大區別還是在於勇氣和實力。

      二、軍隊數量,一般羅馬最高規模的戰爭大概是20萬人左右,而秦統六國動輒是雙方動用百萬大軍,以此推斷當時秦的兵制最先進,秦的軍隊數量遠遠多於歐洲。

      其實這是大謬。其實當時六國的軍隊是分2部分的,一部分是正規軍,攻城拔寨就是他們的任務,全部配備有武器和防具,還有一部分是後勤人員。

      這部分主要以15歲以下,45歲以上的男子組成,同時夾雜大量壯年婦女,這部分人員承擔戰時的後勤任務,少量配備有武器,戰鬥力極低。

      一般正規軍後勤人員是1:4-6左右的關係,以長平之戰為例,趙國40萬人中其實真正的正規軍不過7-8萬,其他都是後勤,這也是為什麼趙40萬軍隊中埋伏後一個晚上全軍崩潰的原因。

      秦也不例外,攻打楚國傾全國60萬軍隊,其實真正的正規軍也就15萬左右,和同時代的羅馬軍隊想比軍隊規模並不佔優勢。這也是秦滅忙時無兵可用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秦滅忙前全靠章邯的幾萬新兵據守關中,號稱百萬的秦軍去了哪裡?有人說50萬征討山越,30萬戍邊,其實更本就沒有百萬秦軍。

      50萬正規軍征討山越,千里路程,如果加上後勤補給的人員,試問當時秦才多少人口?2000萬人口負擔這麼個膨大的給養簡直是痴人說夢。

      當謀略和軍隊數量已不成為優勢的情況下秦和羅馬的劣勢就相當明顯了:

      一、武器,中國當時的冶煉技術與同時期歐洲相比已經是落後很多了,這點不僅體現在兵器鑄造上,更體現在防具上。當秦人在使用青銅兵器和皮具時羅馬已經使用鐵製兵器和盔甲。

      盾牌的技術也較秦先進的多。很多人強調秦弩的可怕,殊不知道這只是相對六國的防具而言,其實弩的使用波斯人要早於中國,至少說不遲於中國。

      當時的波斯箭雨也是一絕,可惜在面對希臘的重灌步兵面前箭雨的功效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二、經濟,其實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同時期的羅馬和秦漢想比要強大的多,秦在統一六國前本國不過400-600萬人,統一後也就是2000萬。

      後來的漢最多時也就4000萬人口,而秦同時代羅馬人口差不多是5000萬,最多的時候是1.5億,遠遠多於中國,地域也要大的多,覆蓋了當時最繁華的地中海和北非等地。

      而中國還是一個黃河文明的國家,整個長江以南基本屬於南蠻之地。地中海附近的商業和工業也遠較中國發達,就國家財富而論不具備可比性。

      三、工業,當時的秦已經出現了青銅防具,但更本沒有量產,軍隊還是以皮具為主,雖然也能打造1.4米長的青銅兵器,但量產的還是50釐米以內的兵器。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生產力低下,能打造的最好的武器和能量產的最好的武器是兩回事,而這點羅馬的手工業作坊要遠遠強於同時

  • 3 # 探索教育

      1 進攻兵器

    公元4世紀歐洲軍隊使用的投石機,從中可以看出早期羅馬投石機的一些痕跡。

    秦軍銅兵,羅馬鐵兵

    ●與青銅兵器相比,鐵製兵器顯然更為強大。不過,當時鐵製兵器的優勢可能並不明顯。

    兵馬俑至今已經出土了4萬件兵器,其中包括戈、矛、戟、鈹、弓弩等,都是青銅製品。

    劍是大家最熟悉的兵器。和刀不同,劍是透過刺這個動作殺傷敵人的,因此它比只能砍的刀更為致命。兵馬俑坑出土的一些秦劍比戰國時代其他諸國的劍更長一些,在1米左右。劍長了刺殺範圍當然就更大。與此同時,1號俑坑還出土金鉤兩件。金鉤,後世又名吳鉤,據說是春秋時吳王闔閭首先製造的。這兩件金鉤形如彎月,齊頭、兩刃,可用來勾殺或推殺,是儀衛性短兵。

    秦軍的武器還包括銅鈹。1號俑坑就出土帶長木柄的鈹16件。鈹頭的形狀與短劍相似,裝在長3米多的木柄的前端,是與矛相似的刺兵。鈹是春秋時流行的長兵器。當然,秦軍兵器中還有長矛,且是7米長的長矛。為此有專家推斷秦步兵中有長矛方陣。不過,作家黃章晉認為,長矛陣這個說法可疑,因為在中國人知道歐洲長矛方陣之前,從來沒有人說起過這種長矛陣。何況,就出土文物比例和數量看,戈比矛更普遍。戈適合戰車作戰。步兵作戰時,它就派不上大用場了。

    在秦軍眾多兵器中較為特殊的是帶銅廓的弩機,也是這支王者之師的一件殺傷利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陝西考古學會副會長的袁仲一被稱為“秦俑之父”。他指出,秦俑坑出土的弩基本上都是木廓,與戰國弩的形制結構相同。但1996年對1號坑做進一步清理的過程中,發現兩件帶銅廓的弩機。銅廓提高了木廓弩機的效能,增強了靈敏度和穩定性,也增強了弩的殺傷力和使用壽命。

    相比之下,羅馬軍團的進攻兵器看起來更強大一些。他們的兵器以鐵製品為主。羅馬兵裝備長方外凸的盾,使用短劍作戰。與長矛的簡單戳刺相比,短劍的有效殺傷距離較近,要求戰士們“短兵相見”。這對個人技藝要求更高,因此羅馬軍隊非常重視平時的訓練。

    重標槍也是羅馬軍團的重要兵器。它是標槍的一種,跟短劍一樣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羅馬軍團所使用的重標槍,一半是金屬桿,一半是木頭杆,容易投擲,穿透力強。最大投射距離約18米。

    由於歐洲鐵礦資源較豐富,而且與最早發明鐵器的西亞人交流便利,所以歐洲很早就進入了鐵器時代。黃章晉認為,雙方兵器的優劣是比較明顯的。因為一般而言,鐵兵器的殺傷力更強。如果秦軍還沒有擺脫對戰車的依賴,秦軍與羅馬軍隊的戰鬥力差距會更大。

    不過,對於羅馬軍團鐵兵器和秦代青銅兵器的優劣問題,在軍博編輯研究處博士李斌看來,很難做出比較,“兩者技術路線不同,從歷史長河來看,鐵兵器是佔了上風,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鐵兵器的優勢還不是很明顯。”

    2 個人防護

    秦軍皮甲,羅馬鐵甲

    ●秦軍的皮甲較前代的更合理,羅馬軍團的鎧甲頭盔則形成了更為完備的防護裝備。

    兵馬俑很好地呈現了秦軍甲冑的情況。坑內大批武士俑身上雕造的鎧甲,陵園內的石鎧甲坑也出土有大批石甲、石盔與石馬甲。與戰國早期的盔甲相比,它們的甲片較前代趨於小型化,甲片編綴的方法更趨科學合理,使人穿上後彎腰、挺腹、抬臂等均感方便。不過,甲的質地與前代基本相同,仍以皮甲為主,鐵甲很少。

    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一律不戴頭盔。但在秦陵石鎧甲坑又出土了大批頭盔。袁仲一指出,這表明秦軍的裝備是有頭盔的,不過秦軍作戰時常脫去頭盔英勇殺敵。

    而羅馬軍團的鎧甲頭盔則形成了更為完備的防護裝備。黃章晉認為,在此方面,秦軍不敵羅馬軍團。

    由於羅馬短劍的攻擊距離較近,勢必需要有其他兵器輔助保護士兵。為此,羅馬人重點對盾牌做了較大的改進。羅馬軍隊把盾改成結實的長方形凸面體,高約1.2米,寬約0.61米。這些大盾用木頭製成,外層表面先以帆布蒙上,再蒙以小牛皮,上下部邊緣都包上了鐵邊,增加它的堅固,也能保護它受到從上而下的劈刺和放在地上時受到的傷害。此外,盾上面還鑲釘著一塊鐵的浮雕花飾,一旦有石塊、投槍、以及各式沉重的投擲武器的打擊,都能被擋到一邊。

    而羅馬鎧甲算得上是西方步兵鎧甲製作技藝的集大成者。羅馬鎧甲是鐵鎧與皮甲的混合體。它最大限度保留古典鎧甲的防護能力,機動性卻並不受影響。同時,羅馬軍的頭盔也經過改良,基本保留了科林斯式頭盔的防護效能,士兵的視野和舒適性也得到很大改善。事實上,羅馬軍團,就是以甲盾著稱。

    3 攻城器械

    秦有衝車,羅馬盾車

    ●戰國後期,衝車、拋石機等裝置成了主要攻城裝備。羅馬人則常用盾車和木塔。

    戰國時代,諸侯鏖戰不斷,攻城技術因此得到長足發展。春秋時期臨車、衝車、修櫓和拋石機登場,成為冷兵器時代最早的“重型裝備”。軍博編輯研究處博士李斌指出,在戰國的秦國以及後來的秦王朝基本都會使用到這些攻城裝備。

    戰國時代的各種攻城方法,包括臨、鉤、衝、梯、水、穴、突、空洞、蟻傅、軒車等等,也基本都為秦軍所熟知。

    在進攻城鎮時,羅馬軍團同樣非常重視使用攻城器械。除了用撞城機擊破敵人的城牆或城門外,盾車也時常出現在戰場上。盾車是攻城用的木製器械,像一間小房子,不過只兩面或三面有木板牆,屋頂也用厚木板製成,上面還覆有鐵皮或獸革,起防火的作用。盾車下面裝有輪子,可以推動。人甚至可以躲在裡面,從牆上的洞裡向外射箭,也可以利用它做掩護挖掘地道。

    攻城時,羅馬軍隊還經常使用木塔。根據實際需要,木塔可一層一層加高。外蒙鐵皮,用輪子推動。士兵站在木塔上可向城牆上的敵人發射矢石,驅走守衛士兵。木塔另設有吊起和放下的檻橋,可以放下來架在敵人的城牆或碉堡上,方便戰士爬過去。

    公元前57年,愷撒在與蘇威西翁內斯人交戰中,就曾使用過盾車和木塔。而拋石器和彈射器的使用,能掩護攻城、渡河,或在野外戰鬥發生前遠距離殺傷敵人。

    不過,在黃章晉看來,儘管中國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用以拋射石彈的大型拋擲遠射冷兵器“飛石”,但羅馬軍團更熟悉如何精巧地藉助槓桿原理打擊敵人。直到阿拉伯人將“回回炮”(Trebuchet)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拋石機全部採用的是透過最簡單的槓桿原理用人力將石頭投擲到遠處。它需要很多的人來一起拉,且無法瞄準,也不能保證每一次的射程相同。而歐洲同時代的拋石機(Onager),使用的是以天然纖維束扭在一起的“彈簧”作為蓄能機構,加上齒輪可以起到停止和傳動作用,使拋石機不需要很多人同時拉動,就可以使拋石機或重弩被絞緊,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擊發。齒輪和螺絲被認為機械學無可化約的最基本構件,這兩樣東西在中國歷史上一直沒有出現。

    4 防禦工程

    秦築石壘,羅馬壕溝

    ●西方的數學、軍事工程學的發達,這令羅馬軍團在攻城技術上略勝秦軍。這一點同樣使他們有較好的防禦工事。

    一般來說,秦軍和羅馬軍團最多的是在平曠地區作戰。野外作戰,防禦裝備也頗為重要。

    秦軍重要防禦手段是野戰築壘。這是自春秋戰國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野戰方法。

    公元前224年,秦軍於平輿之戰時“堅壁而守之”。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秦趙兩軍均築有大規模壘壁,至今在長平遺址(今山西高平一帶)還留下大量的石壘痕跡。壘壁的構築是以軍陣作戰為單位進行的,建在各軍陣位置的周圍。秦軍曾攻趙軍長平壘壁,“奪西壘壁”。據此可知,還應有“東壘壁”及“中壘壁”。

    野戰築壘增強了野戰防守能力,提高了軍隊野戰生存能力。春秋時期,軍隊主要用戰車在四周扣搭環圍的方法,進行防守。戰國後期,隨著軍隊人數的增多,進攻能力的加強和作戰突然性增加,士兵們就地取材,以土、石等為原料構築壘壁工事,而且可以築得又厚又高、十分堅固,還能防火攻。

    羅馬軍團同樣重視防禦技術。羅馬軍隊無論駐紮在什麼地方,都會修築防禦工程。在冬天休戰時,他們常常將冬令營築在形勢險要,易於防禦的地方。

    公元前52年春,全高盧爆發了一場反對羅馬的大起義。愷撒將起義軍的主力包圍在阿來西亞城進行決戰。交戰前,羅馬人使出他們善於營建野戰工事的長處,挖了三道寬闊的壕溝,中間一道灌滿河水。同時,羅馬軍還在壕溝後面建防堤和壁壘,上面加上胸牆和雉堞。在胸牆和防堤銜接的地方,向外斜列著削尖的木樁,防止敵人向上爬;然後環繞整個工事,每隔一定距離築一座木塔;最後在這些工事外建各種陷阱。最終,羅馬軍贏得了防禦戰的勝利。

    黃章晉指出,西方的數學、軍事工程學的發達,令羅馬軍團在攻城技術上略勝秦軍。同樣,羅馬人對於如何架橋、鋪路、紮營,都從希臘數學、軍事工程學中學到了很多,秦軍也相對落後了。

      5 作戰陣型

    秦有三軍,羅馬兵團

     ●秦兵馬俑的列陣並非行軍隊形,也非作戰隊形,而是整裝待發的佇列。羅馬人則以兵團作戰著稱。

    兵馬俑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陣編列體系,象徵著秦始皇生前守衛京城的宿衛軍。俑坑步兵俑的數量眾多,有數千件。從其編制看有“獨立步兵俑”和隸屬於戰車的“隸屬步兵俑”兩大類。從其裝備來看,則可分為不穿鎧甲的“輕裝步兵俑”和身穿鎧甲的“重灌步兵俑”兩種。輕裝步兵俑是軍陣的前鋒部隊,重灌步兵俑為軍陣的主體部隊。

    袁仲一指出,一號俑坑軍陣的整體形象是“前後整齊,四方如繩”,與兵書上所說的方陣的陣形相同,可名曰“方陣”。但這個方陣不是行軍隊形,亦非戰時的隊形,而是戒備森嚴、整裝待發的佇列。軍陣佈局的特徵則要求,在軍陣主體的前邊有前鋒,後邊有後衛,左右兩翼有翼衛。整體上組織嚴密,堅若磐石。

    2號俑坑由4個小方陣組成一個曲尺形的軍陣。弩兵方陣突出於大型軍陣的左前角,車徒結合的第三個小方陣末端有8騎騎兵突出於大型軍陣的後邊為後犄,從而成為具有前角後犄的曲形陣。這種組合方式是大陣套小陣、大營包小營,所謂陣中有陣、營中有營,可分可合。分開各自可獨立作戰,合起來渾然成為一體,發揮多兵種協同作戰的威力。所以,二號坑軍陣亦是處於整裝待發狀態,為不動不用的“居陣”。

    相比之下,羅馬軍隊分軍團和輔助軍。類似愷撒通常把軍佇列為三線:第一軍團的四個大隊為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各三個大隊,第三線是對敵人正面和側翼進行決定性機動以及擊退敵人決定性突擊的總預備隊。

    此外,羅馬人除軍團之外,還有輔助大隊。輔助大隊的規模,訓練和裝備低於正規野戰軍團,主要由輕騎兵、輕步兵和弓箭手組成。

    6 軍事制度

    秦人徵兵,羅馬職業

      ●秦軍士兵大都是短期服役,戰鬥力遜色於古羅馬的職業軍人。但羅馬將領流動性高,秦軍則佔有優勢。

    從公元前2世紀末開始,羅馬軍團的主力就是職業軍人。羅馬公民從入伍開始到成為士兵,要經過大約3年的嚴格訓練。奧古斯都在公元前31年成為內戰的最後勝利者,便著手改革,完成了徵兵制向募兵制的轉化。羅馬軍隊走上常備職業化的道路。到公元前25年,奧古斯都仍保留了28個軍團。在隨後200多年內,整個帝國的軍團總數一直浮動在這個數字左右。

    每個軍團分為10個營,5500人左右。普通士兵在其服役的20餘年中一般只能呆在一個軍團內。這保證士兵充分掌握武器的使用,併成長為熟練的老兵。

    秦國則不是這樣。袁仲一指出,秦軍除了有一支固定的中央軍外,還實行徵兵制。有戰事時,從郡縣中調兵。所以,秦時的兵制是以全民皆兵為基礎,軍隊的主力為服兵役的農民,少量的職業軍隊,其職業化程度跟羅馬軍團也不能相比。黃章晉指出,由於中國奉行戰時為兵,閒時務農,中國計程車兵都是短期服役,這種非職業化,使得秦軍對新戰術、新技術的掌握相對遲鈍。不過就將帥來說,秦軍或許有較為明顯的優勢。羅馬軍隊指揮官流動性很高,軍官兩年一換,一般剛打完一仗就換指揮。相比之下,中國的將官則是長期職業。

    7 戰鬥經驗

    秦並六國,羅馬遠征

      ●羅馬軍隊和各種文明的軍隊都曾經打過。而秦軍則只與“山東六國”和匈奴打過,經驗相對單薄。

    羅馬軍團採取大規模方陣、兵團式作戰。各軍團一般排列成正面寬200米、縱深90米的陣型。在戰線的最前方,是由輕步兵構成的散兵線,而兩翼則由軍團騎兵負責防守。這支軍隊在其幾百年成長和完善過程中,同各種文明的軍隊頻繁交鋒。比如在東征馬其頓時,羅馬人面對的是馬其頓方陣。馬略迎擊條頓人和森布里人,凱撒北上進攻高盧,羅馬軍團以沒有數量上的優勢,而奪取了戰爭勝利。這些都為羅馬軍隊積累了豐富的戰鬥經驗。

    相比之下,秦軍所遭遇的敵手則相對簡單。秦軍最大的作戰經驗是滅六國、與匈奴之戰。袁仲一指出秦軍所遭遇的敵人並沒有羅馬軍團那樣多樣。不過,秦軍作戰並非僅使用單一兵種、陣法,而是常用多兵種、多單元、多手段、多樣戰術的合成陣法擊敵。

    從出土的秦兵馬俑來看,1號俑坑為“右軍”,是一個以步兵為主、戰車與步兵相間排列的長方形軍陣。2號俑坑為“左軍”,是一個戰車、騎兵、步兵混合編組的曲形陣;3號坑的陶俑做儀衛式的夾道排列,是統帥1、2號坑軍隊的指揮部。作戰時,則使用左、中、右這三軍陣作戰方式,這是古代中國軍隊自商周以來就形成的一個基本的傳統戰法。

  • 4 # 孤山老叟

    皆有可能。

    至於誰能贏,受很多因素制約。

    1、雙方派誰來指揮,指揮官太重要了。

    像白起這樣的牛人帶領秦國銳士,那基本沒得輸。除非羅馬軍團讓王陽明來領導。

    2、開戰理由,這個關乎士氣。士氣高者贏。歷史上很多強者攻城攻不下來,就是因為士氣不如城內的高。有名的那些守城猛士都能讓城內計程車兵和百姓變成敢死隊。

    3、在什麼地形上開戰。如果是在熱帶雨林打叢林戰估計羅馬全軍覆沒。羅馬兵都是鎧甲兵,再一下雨,溫度再一高不用打,不是熱死,就得病死。

    沒有具體條件的情況下,回答這個問題就像你問牛頓能不能翹起地球一樣。

    牛頓早就回答過,能,具備條件的話。

    不同的條件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 5 # 追夢者讀歷史

    簡單回答一下,秦國與羅馬在當時,後者國力、人力、物力和國家制度都沒有可比性,秦國佔據絕對優勢!

    據歷史考證秦國當時國家富裕人口眾多,軍隊人數更是百萬以上。而經過國家統一洗禮軍隊戰鬥力強盛!

    反觀羅馬內部矛盾巨大,人口較少,國家制度不完善,軍隊不過幾十萬,真正有能力遠征的不過十來萬而已!

  • 6 # 漢時明月

    大秦帝國與古羅馬帝國都是古代史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兩國的軍隊也是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悍的軍隊,雖然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但是還是有很多軍事愛好者假想過如果當時兩方軍隊交手,最終誰能獲勝。我認為如果在同等計程車氣和比較公平的地形上(如大平原),雙方都派出自己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參戰,最後的獲勝者應該是羅馬軍團,雖然這個結果很多讀者也許不滿意,但是我認為還是比較客觀的,下面我就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分析下。

    一、軍隊裝備

    1、盔甲。

    在西安的秦始皇陵曾出土過一輛精美的銅車馬,這個應該代表了當時大秦帝國最精良的裝備。如果拿希臘的青銅鎧甲和中國銅車馬相比較,他們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希臘盔甲並非御用品,而是金屬作坊裡大量生產的商品。它的擁有者一般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因此才會有大量的盔甲出土於地中海沿岸各地。大約從公元前十一世紀開始,西方世界的青銅冶煉和加工技術日益進步,過去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的青銅盔甲成本日益低廉,普通的有產平民都可以裝備。這種由平民組成的重灌步兵具有強大的戰鬥力,過去那種貴族式的捉對廝殺無法與這種公民步兵抗衡。這軍事勢態也促成了古典希臘世界民主體制的強勢地位。公元前六世紀波斯軍隊的戰術和兵馬俑時代的秦軍較為相似,相對來說,波斯軍的戰術更為先進,比如波斯已經有了正規的披甲騎兵和大量的棉甲輕騎兵(主要來自印度的行省)。另外波斯軍隊的裝備明顯優於四百年後的秦軍,秦軍的裝備全是青銅器,而早在波斯以前兩百年的亞述開始,西方世界就已進入鐵器時代。波斯最引以為傲的軍事裝備,如波斯劍(大馬士革彎刀的鼻祖),波斯矛,鎖子甲(即著名的波斯軟甲),巨型鐮頭戰車等,都是當時世界最頂級的裝備。     

    然而波斯的西侵大軍最終被希臘人擊敗,因為希臘的重步兵具有無可比擬的戰術優勢。希臘步兵一般身穿精良的青銅鎧甲,頭戴科林斯式封閉頭盔,一手持大盾,一手持多利亞重矛,列成方陣向敵人衝擊。面對這樣的銅牆鐵壁,波斯人的任何戰術,任何刀劍都無能為力。公元前四九零年的馬拉松戰役,大約一萬臨時拼湊的雅典重步兵擊潰數萬波斯步兵和車騎兵,自己只損失幾百人。十一年後的普拉提亞會戰,五萬希臘聯軍攻擊五六萬波斯的精銳遠征軍,結果波斯軍全軍覆沒,希臘人又是隻損失幾百人。     

    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重步兵敗給了攻擊力更強大的馬其頓步兵。為了增強機動性和便於操作沉重的長矛,部分馬其頓步兵只穿戴點綴金屬片的輕便皮甲。之後到了前二世紀,馬其頓步兵又敗給了最具機動性的羅馬步兵。這幾百年間西方世界的鎧甲技術進步神速,鐵甲逐漸克服了延展性方面的技術缺陷成為鎧甲的主流。     

    羅馬鎧甲為西方步兵鎧甲的集大成者。羅馬鎧甲是鐵鎧與皮甲的完美混合體,它的原則在於最大限度保留古典鎧甲的防護能力而不影響機動性。羅馬軍的頭盔也十分優秀,它基本保留了科林斯式頭盔的防護效能,但士兵的視野和舒適性有巨大改善。而在古代中國,因為技術等多方面的原因,真正意義上的板片式鎧甲(plate )和金屬頭盔從未出現過。若論防護力,秦漢式的金屬片掛甲要遠遜於板片甲和鎖子甲。秦漢兵馬俑也無一戴頭盔,所以我斗膽估計:當時的皮盔防護效能一定不佳。     

    關於盔甲,我個人的看法是:秦漢時代的羅馬,遠勝過中國。事實上,在整個冷兵器時代,這方面中國都未能超過古典時代的羅馬。     

    2、武器。   

    古代軍隊的刀劍分兩種,一種主要用於劈,一種主要用於刺。古代主要用於劈的刀劍首推日本太刀和打刀,而古典時代以刺為主的刀劍,最優良者為羅馬軍團使用的Gladius ,即西班牙雙刃劍。     

    羅馬人開始使用的劍並無特色,主要是模仿希臘重步兵的寬口重劍和色雷斯短劍。後來羅馬人發現伊比利亞人使用的劍更為輕便,鋼鐵的質地也更精良,於是開始仿造和使用這種西班牙雙刃劍。羅馬人用了很長時間改進步兵劍的劍身和劍柄,使得劍的重量和重心位置十分稱手。西班牙雙刃劍和羅馬的鎧甲,頭盔和長方形大盾(效能優於希臘大圓盾)一起,成為步兵近戰的完美組合。     

    西班牙雙刃劍最大的缺陷在於過度“專業”,它一般只能用於盔甲齊全的持盾步兵。西班牙雙刃劍唯一的長項就是劈刺,很難用於防禦格擋,防禦的功能必須由盔甲和盾牌承擔。這一致命弱點使得西班牙雙刃劍在長劍的柔韌性問題得以改善後就從戰場上消失。影片《角鬥士》最大的兩處硬傷,一是羅馬騎兵居然有了馬鐙,一是羅馬騎兵竟然用西班牙雙刃劍作戰。其實這樣的短劍是很難用於馬上作戰的,羅馬騎兵最無特色,作戰武器一般是長矛。     

    而刀劍方面,中國人無疑比較落後。秦代的刀劍還都是青銅器,漢代是青銅刀劍向鐵製刀劍過渡的時代,可這一時代比西方世界整整晚了七個世紀。在整個冷兵器時代,中國的刀劍一直相對落後。而且從人體工程學角度上說,中國刀劍跟其他民族相比也是較遜色的。大家只要把一把傳統中國劍和一把日本戰刀擺在一起,便可看出差別。

    二、軍隊組成     

    要說羅馬軍團和中國軍隊最巨大的差別,還在於兵制的完全不同。     

    從公元前二世紀末開始,羅馬軍團的主力就是職業軍人。一個羅馬公民從入伍開始到成為正式計程車兵,要經過大約三年的嚴格訓練。先訓練力量和耐力;然後學習熟練使用各種武器,操作各種機械武器;最後是各種戰術,如何列陣,如何進退,如何與戰友配合,等等。     

    由於羅馬崇尚精兵,因此羅馬軍團成為十分昂貴的兵種。公元前一世紀末,奧古斯都整頓羅馬軍隊,保留了二十八個軍團共約十五萬人。當時羅馬的總人口約八千萬,可要維持這二十八個軍團也是沉重的負擔。公元九年的條頓堡慘敗,羅馬損失三個軍團,此後奧古斯都再也無力恢復這三個軍團。八十年後多米提安徵達西亞失敗,羅馬又損失兩個軍團,多米提安同樣無力再組建喪失的軍團,自此羅馬軍團僅剩二十三個,約十二萬人。不過這點軍團用於防守綽綽有餘,在整個非洲,羅馬一般只駐紮一個軍團。

    到了圖拉真時代,羅馬的疆域和人口都近於鼎盛,當時羅馬的陸地面積與今天的中國相同(如果算上地中海這一羅馬內湖則更大),人口在一億到一點二億之間。有如此雄厚的基礎,羅馬才把軍團擴充為三十個,軍團的規模也擴大,增加了較多的重型機械武器。此時的羅馬軍團共約十八萬人。  

    關於羅馬軍隊,許多人還有一個錯覺,以為羅馬人作戰不使用弓箭,只使用投槍。嚴格地說,羅馬的正規軍團士兵雖然會用弓箭,但他們一般使用投槍,因為扔投槍需要技巧和臂力,這正是軍團士兵的特長。但羅馬人除軍團之外,還有輔助大隊。輔助大隊的規模,訓練和裝備低於正規野戰軍團,主要由輕騎兵,輕步兵和弓箭手組成。羅馬在鼎盛時期共有近八十個輔助大隊,約三十萬人。羅馬人作戰一般是正規軍團和輔助大隊協同進退,因此羅馬軍隊使用的弓箭並不少。   

    秦漢時代中國的兵制是以全民皆兵為基礎,軍隊的主力為定期服兵役的農民,少量的職業軍隊,如期門,羽林等,其職業化程度跟羅馬軍團也不能相比。漢代全盛時期,中國約有六七十萬常備軍,還有數量更龐大的民兵武裝。若緊急動員,應當能有七八百萬的兵力。

    三、軍隊質量     

    從中國和羅馬完全不同的兵制上看,中國軍隊的質量應該遠遜於羅馬軍隊。另外中國軍隊這種非職業,以量為主的特點也造成了中國軍隊對新戰術,新技術的相對遲鈍。     

    不過羅馬軍隊最大的優勢在於其眼界的開闊。在人類的五大古文明中,羅馬人囊括了三個,和一個有大量交往。羅馬軍隊在幾百年成長和完善過程中,同各種文明的軍隊頻繁交鋒,時遭挫敗。同時羅馬人的蠻族敵手有來自北方的凍土,也有來自南方的沙漠。羅馬軍團就是在和各類敵人的不斷衝突中持續改進自身的裝備,訓練和戰術,終於達到古典軍隊近乎完美的境界。比如公元前三世紀初的皮洛士戰爭,羅馬軍團對皮洛士槍陣(一種改進的馬其頓槍陣)尚無絲毫戰術優勢。而到了一百五十年後的皮德那戰役,老將波魯斯率領的羅馬軍團輕而易舉就將數量佔優勢的馬其頓槍陣擊潰。  中國的周邊民族大多落後,缺乏軍事上的創造力。能促使中國人軍事革新的只有北方的遊牧民族,而有時先進的戰術反而被人海戰術的優勢吞沒。比如著名的“胡服騎射”,它使戰國時期的趙國擁有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軍隊。但趙國的經濟無力長期支撐這樣昂貴的脫產兵種,在趙雍去世以前,趙國的騎兵就一再削減。到趙雍死於沙丘宮之亂後,趙國騎兵也基本消失。最終統一中國的還是以數量取勝的秦國傳統式車步兵。直到趙雍之後兩百年,為了對抗北方蠻族,實力雄厚的漢帝國才又一次“胡服騎射”。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同等的客觀條件下,羅馬軍團能打敗秦軍。當然這個只是紙面上的分析,實際上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如果真的交戰起來,大秦帝國也不一定就會輸給羅馬軍團。

  • 7 # 地緣觀天下

    如果秦軍與羅馬軍團交手的話,秦軍贏!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1.從作戰兵器來看,秦軍佔優

    羅馬軍團的主要作戰兵器是長矛、長劍和盾牌。士兵身著全副武裝的鎧甲。而秦軍士兵身著布衣,配普通的皮甲,將軍才會有資格身著鎧甲!如果僅僅是近距離搏鬥,肯定羅馬軍團佔優,但是,秦軍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兵器—弓弩!弓弩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兵器!精度高、射程遠、殺傷力大,穿透一般的鎧甲不在話下!所以,從作戰兵器來看,秦軍佔優!

    2.從軍隊數量來看,秦軍佔優

    秦軍數量鼎盛時期達到一百多萬,而羅馬軍團只有幾十萬!數量具有壓倒性優勢!

    3.從戰略戰術來看,秦軍佔優

    秦朝時期,已有“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弓弩的作戰陣法成熟、戰術多樣、兵士訓練有素!而羅馬軍團戰術呆板單一!

    4.從後勤補給來看,秦軍佔優

    首先看人口,秦朝人口2000萬左右,而羅馬鼎盛時期人口也不到1000萬。國土面積上看,羅馬國土分散在地中海周邊,秦朝國土面積更大,更集中,資源更豐富,經濟作物更發達!

    綜合以上影響作戰的四個方面,我認為如果秦軍與羅馬軍團作戰,秦軍具有壓倒性優勢!

  • 8 # 煒哥的天空

    其實這種不好比較,影響勝負的因素太多,如果雙方不考慮後勤,指揮官是凱撒對白起的話應該秦軍略占上峰,主要還是秦國科技優勢比較大,機動能力比羅馬軍團突出的多

  • 9 # 一切隨緣咕嚕咕嚕

    大秦帝國與古羅馬帝國都是古代史上最強盛的帝國之一,兩國的軍隊也是當時世界上戰鬥力最強悍的軍隊,雖然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但是還是有很多軍事愛好者假想過如果當時兩方軍隊交手,最終誰能獲勝。我認為如果在同等計程車氣和比較公平的地形上(如大平原),雙方都派出自己裝備最精良的部隊參戰,最後的獲勝者應該是羅馬軍團,雖然這個結果很多讀者也許不滿意,但是我認為還是比較客觀的,下面我就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分析下。

    一、軍隊裝備

    1、盔甲。

    在西安的秦始皇陵曾出土過一輛精美的銅車馬,這個應該代表了當時大秦帝國最精良的裝備。如果拿希臘的青銅鎧甲和中國銅車馬相比較,他們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希臘盔甲並非御用品,而是金屬作坊裡大量生產的商品。它的擁有者一般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因此才會有大量的盔甲出土於地中海沿岸各地。大約從公元前十一世紀開始,西方世界的青銅冶煉和加工技術日益進步,過去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的青銅盔甲成本日益低廉,普通的有產平民都可以裝備。這種由平民組成的重灌步兵具有強大的戰鬥力,過去那種貴族式的捉對廝殺無法與這種公民步兵抗衡。這軍事勢態也促成了古典希臘世界民主體制的強勢地位。

    公元前六世紀波斯軍隊的戰術和兵馬俑時代的秦軍較為相似,相對來說,波斯軍的戰術更為先進,比如波斯已經有了正規的披甲騎兵和大量的棉甲輕騎兵(主要來自印度的行省)。另外波斯軍隊的裝備明顯優於四百年後的秦軍,秦軍的裝備全是青銅器,而早在波斯以前兩百年的亞述開始,西方世界就已進入鐵器時代。波斯最引以為傲的軍事裝備,如波斯劍(大馬士革彎刀的鼻祖),波斯矛,鎖子甲(即著名的波斯軟甲),巨型鐮頭戰車等,都是當時世界最頂級的裝備。     

    然而波斯的西侵大軍最終被希臘人擊敗,因為希臘的重步兵具有無可比擬的戰術優勢。希臘步兵一般身穿精良的青銅鎧甲,頭戴科林斯式封閉頭盔,一手持大盾,一手持多利亞重矛,列成方陣向敵人衝擊。面對這樣的銅牆鐵壁,波斯人的任何戰術,任何刀劍都無能為力。公元前四九零年的馬拉松戰役,大約一萬臨時拼湊的雅典重步兵擊潰數萬波斯步兵和車騎兵,自己只損失幾百人。十一年後的普拉提亞會戰,五萬希臘聯軍攻擊五六萬波斯的精銳遠征軍,結果波斯軍全軍覆沒,希臘人又是隻損失幾百人。     

    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重步兵敗給了攻擊力更強大的馬其頓步兵。為了增強機動性和便於操作沉重的長矛,部分馬其頓步兵只穿戴點綴金屬片的輕便皮甲。之後到了前二世紀,馬其頓步兵又敗給了最具機動性的羅馬步兵。這幾百年間西方世界的鎧甲技術進步神速,鐵甲逐漸克服了延展性方面的技術缺陷成為鎧甲的主流。

        

    羅馬鎧甲為西方步兵鎧甲的集大成者。羅馬鎧甲是鐵鎧與皮甲的完美混合體,它的原則在於最大限度保留古典鎧甲的防護能力而不影響機動性。羅馬軍的頭盔也十分優秀,它基本保留了科林斯式頭盔的防護效能,但士兵的視野和舒適性有巨大改善。而在古代中國,因為技術等多方面的原因,真正意義上的板片式鎧甲(plate )和金屬頭盔從未出現過。若論防護力,秦漢式的金屬片掛甲要遠遜於板片甲和鎖子甲。秦漢兵馬俑也無一戴頭盔,所以我斗膽估計:當時的皮盔防護效能一定不佳。     

    關於盔甲,我個人的看法是:秦漢時代的羅馬,遠勝過中國。事實上,在整個冷兵器時代,這方面中國都未能超過古典時代的羅馬。     

    2、武器。   

    古代軍隊的刀劍分兩種,一種主要用於劈,一種主要用於刺。古代主要用於劈的刀劍首推日本太刀和打刀,而古典時代以刺為主的刀劍,最優良者為羅馬軍團使用的Gladius ,即西班牙雙刃劍。     

    羅馬人開始使用的劍並無特色,主要是模仿希臘重步兵的寬口重劍和色雷斯短劍。後來羅馬人發現伊比利亞人使用的劍更為輕便,鋼鐵的質地也更精良,於是開始仿造和使用這種西班牙雙刃劍。羅馬人用了很長時間改進步兵劍的劍身和劍柄,使得劍的重量和重心位置十分稱手。西班牙雙刃劍和羅馬的鎧甲,頭盔和長方形大盾(效能優於希臘大圓盾)一起,成為步兵近戰的完美組合。     

    西班牙雙刃劍最大的缺陷在於過度“專業”,它一般只能用於盔甲齊全的持盾步兵。西班牙雙刃劍唯一的長項就是劈刺,很難用於防禦格擋,防禦的功能必須由盔甲和盾牌承擔。這一致命弱點使得西班牙雙刃劍在長劍的柔韌性問題得以改善後就從戰場上消失。影片《角鬥士》最大的兩處硬傷,一是羅馬騎兵居然有了馬鐙,一是羅馬騎兵竟然用西班牙雙刃劍作戰。其實這樣的短劍是很難用於馬上作戰的,羅馬騎兵最無特色,作戰武器一般是長矛。     

    而刀劍方面,中國人無疑比較落後。秦代的刀劍還都是青銅器,漢代是青銅刀劍向鐵製刀劍過渡的時代,可這一時代比西方世界整整晚了七個世紀。在整個冷兵器時代,中國的刀劍一直相對落後。而且從人體工程學角度上說,中國刀劍跟其他民族相比也是較遜色的。大家只要把一把傳統中國劍和一把日本戰刀擺在一起,便可看出差別。

    二、軍隊組成     

    要說羅馬軍團和中國軍隊最巨大的差別,還在於兵制的完全不同。     

    從公元前二世紀末開始,羅馬軍團的主力就是職業軍人。一個羅馬公民從入伍開始到成為正式計程車兵,要經過大約三年的嚴格訓練。先訓練力量和耐力;然後學習熟練使用各種武器,操作各種機械武器;最後是各種戰術,如何列陣,如何進退,如何與戰友配合,等等。     

    由於羅馬崇尚精兵,因此羅馬軍團成為十分昂貴的兵種。公元前一世紀末,奧古斯都整頓羅馬軍隊,保留了二十八個軍團共約十五萬人。當時羅馬的總人口約八千萬,可要維持這二十八個軍團也是沉重的負擔。公元九年的條頓堡慘敗,羅馬損失三個軍團,此後奧古斯都再也無力恢復這三個軍團。八十年後多米提安徵達西亞失敗,羅馬又損失兩個軍團,多米提安同樣無力再組建喪失的軍團,自此羅馬軍團僅剩二十三個,約十二萬人。不過這點軍團用於防守綽綽有餘,在整個非洲,羅馬一般只駐紮一個軍團。

    到了圖拉真時代,羅馬的疆域和人口都近於鼎盛,當時羅馬的陸地面積與今天的中國相同(如果算上地中海這一羅馬內湖則更大),人口在一億到一點二億之間。有如此雄厚的基礎,羅馬才把軍團擴充為三十個,軍團的規模也擴大,增加了較多的重型機械武器。此時的羅馬軍團共約十八萬人。

     

    關於羅馬軍隊,許多人還有一個錯覺,以為羅馬人作戰不使用弓箭,只使用投槍。嚴格地說,羅馬的正規軍團士兵雖然會用弓箭,但他們一般使用投槍,因為扔投槍需要技巧和臂力,這正是軍團士兵的特長。但羅馬人除軍團之外,還有輔助大隊。輔助大隊的規模,訓練和裝備低於正規野戰軍團,主要由輕騎兵,輕步兵和弓箭手組成。羅馬在鼎盛時期共有近八十個輔助大隊,約三十萬人。羅馬人作戰一般是正規軍團和輔助大隊協同進退,因此羅馬軍隊使用的弓箭並不少。   

    秦漢時代中國的兵制是以全民皆兵為基礎,軍隊的主力為定期服兵役的農民,少量的職業軍隊,如期門,羽林等,其職業化程度跟羅馬軍團也不能相比。漢代全盛時期,中國約有六七十萬常備軍,還有數量更龐大的民兵武裝。若緊急動員,應當能有七八百萬的兵力。

    三、軍隊質量     

    從中國和羅馬完全不同的兵制上看,中國軍隊的質量應該遠遜於羅馬軍隊。另外中國軍隊這種非職業,以量為主的特點也造成了中國軍隊對新戰術,新技術的相對遲鈍。     

    不過羅馬軍隊最大的優勢在於其眼界的開闊。在人類的五大古文明中,羅馬人囊括了三個,和一個有大量交往。羅馬軍隊在幾百年成長和完善過程中,同各種文明的軍隊頻繁交鋒,時遭挫敗。同時羅馬人的蠻族敵手有來自北方的凍土,也有來自南方的沙漠。羅馬軍團就是在和各類敵人的不斷衝突中持續改進自身的裝備,訓練和戰術,終於達到古典軍隊近乎完美的境界。比如公元前三世紀初的皮洛士戰爭,羅馬軍團對皮洛士槍陣(一種改進的馬其頓槍陣)尚無絲毫戰術優勢。而到了一百五十年後的皮德那戰役,老將波魯斯率領的羅馬軍團輕而易舉就將數量佔優勢的馬其頓槍陣擊潰。  

    中國的周邊民族大多落後,缺乏軍事上的創造力。能促使中國人軍事革新的只有北方的遊牧民族,而有時先進的戰術反而被人海戰術的優勢吞沒。比如著名的“胡服騎射”,它使戰國時期的趙國擁有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軍隊。但趙國的經濟無力長期支撐這樣昂貴的脫產兵種,在趙雍去世以前,趙國的騎兵就一再削減。到趙雍死於沙丘宮之亂後,趙國騎兵也基本消失。最終統一中國的還是以數量取勝的秦國傳統式車步兵。直到趙雍之後兩百年,為了對抗北方蠻族,實力雄厚的漢帝國才又一次“胡服騎射”。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同等的客觀條件下,羅馬軍團能打敗秦軍。當然這個只是紙面上的分析,實際上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很多,如果真的交戰起來,大秦帝國也不一定就會輸給羅馬軍團。

  • 10 # CF手遊小孩

    首先演義太多讓國人產生了老祖宗謀略天下第一的概念,西方人在謀略方面只能望其象背,一個孫子好象就是世界謀略的筆祖。我想說的是在冷兵器時代太強調謀略的作用顯然是片面的,其實所有的謀略歸結到最後就是天時地利人和。霍去病沒學過孫子兵法,一樣長驅大漠數千裡擊敗了匈奴,而且在擊敗匈奴的過程中霍去病並沒有展示什麼超過的謀略,而更多的是勇氣和統帥力。

    白起的長平之戰也沒有表現什麼超強的謀略,而更多的是實力。而歐洲也不乏漢尼拔這種謀略大師,可惜還是死在羅馬人手裡。所以以中國人的謀略去作為秦強大的依據顯然是無知的,秦和六國的最大區別還是在於勇氣和實力

    一、武器,中國當時的冶煉技術與同時期歐洲相比已經是落後很多了,這點不僅體現在兵器鑄造上,更體現在防具上。當秦人在使用青銅兵器和皮具時羅馬已經使用鐵製兵器和盔甲。

    盾牌的技術也較秦先進的多。很多人強調秦弩的可怕,殊不知道這只是相對六國的防具而言,其實弩的使用波斯人要早於中國,至少說不遲於中國。

    當時的波斯箭雨也是一絕,可惜在面對希臘的重灌步兵面前箭雨的功效打了一個大大的折扣。

    二、經濟,其實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同時期的羅馬和秦漢想比要強大的多,秦在統一六國前本國不過400-600萬人,統一後也就是2000萬。後來的漢最多時也就4000萬人口,而秦同時代羅馬人口差不多是5000萬,最多的時候是1.5億,遠遠多於中國,地域也要大的多,覆蓋了當時最繁華的地中海和北非等地。而中國還是一個黃河文明的國家,整個長江以南基本屬於南蠻之地。地中海附近的商業和工業也遠較中國發達,就國家財富而論不具備可比性。

    三、工業,當時的秦已經出現了青銅防具,但更本沒有量產,軍隊還是以皮具為主,雖然也能打造1.4米長的青銅兵器,但量產的還是50釐米以內的兵器。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生產力低下,能打造的最好的武器和能量產的最好的武器是兩回事,而這點羅馬的手工業作坊要遠遠強於同時

  • 11 # 超低端玩家

    我認為同年代的情況,秦朝軍隊可以碾壓同等軍隊數量羅馬軍隊。不要拿羅馬軍團最強盛時期來和秦朝比,那科技都不在一個水平上年代不一樣,沒法比。就像經常有人說的關公戰秦瓊,都不是一個時代。

    羅馬軍隊在秦朝時期,只能算是初步具備未來統治地中海的戰鬥力,靠著三線陣的先進戰陣和騎兵出色的掩護能力,打大多數別的國家不成問題。可是問題來了,秦朝最精銳的部隊,是怎麼戰鬥的?完全剋制羅馬軍隊!

    大量配備弓弩手的秦朝軍隊,可以讓同時代沒有配備大盾的羅馬軍隊嘗試一下當刺蝟的感覺。什麼?你說靠羅馬那隻少的可憐的騎兵隊伍突突突絞殺弓弩手?別說笑了,秦朝的矛陣大量配備,你來衝吧,看看你馬厲害還是我矛厲害。近戰肉搏,不敢說秦朝軍隊能完虐羅馬,畢竟都是正規軍,裝備也沒差距到那個地步,我們就算五五開吧。不過你別忘了,秦朝軍隊能剋制羅馬人的地方,不是在近戰肉搏,還是玩遠端。畢竟那時候的名將可不少,也不是白給的。

    秦朝的騎兵,玩的可也是騎射。你摸不到我,我就能射你一臉。在重步兵打平手,騎兵也難說佔據優勢的情況下,遠端火力就是決定戰場的力量了好嗎,在遠端火力上秦朝可是強了不是一點半點啊,你叫羅馬人來,秦軍保證不把他們射成刺蝟。

    話到最後,這也只是個人分析,畢竟未曾接觸過的兩國確實無法真實對比,只能透過客觀分析,寫的不好,見諒。

  • 12 # 夷人青毓

    本話題是建立在“秦軍與羅馬軍團交手”的基礎上來分析到底誰能贏得勝利。首先我們假設羅馬軍團(設定羅馬處於共和後期至帝國中期,這個時期羅馬軍團屬於職業型軍隊)跨越時空來到了秦國邊境,準備對秦國發動戰爭。同時秦國軍隊在邊境集結,準備與羅馬軍團決一死戰。大戰一觸即發,我們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兩方的不同之處,來幫助我們確定那方獲得勝利的機會更大。

    第一方面:軍事背後的文化傳統

    我們先來看秦國在文化傳統上對秦軍的影響,秦國自秦孝公支援商鞅變法開始,在律法上大力提倡耕戰思想,使耕者有其賞,戰者有其功。這一舉措大大的激勵了老百姓對耕戰的積極性,使得秦國這臺戰爭機器效率很高,不論是後勤補給,還是戰場搏殺,都有人奮勇向前。

    羅馬的軍事實力,在完成地中海的征服時達到頂峰,但是隨著不斷擴大的疆土,傳統的城邦

    國家型的政體已經不在適合。此時將軍們在南征北戰中積累了巨大的財富,而作為士兵出征的大多數人,卻因為家中長期缺乏勞動力在經濟上逐漸沒落,只能成為職業軍人。軍隊的武器裝備不再取決於私有財產的多少,所有士兵的裝備與訓練全部統一化,單兵作戰能力得到提升,但是卻失去了最重要的後方老百姓的支援。

    第二方面:軍事思想

    進入戰國時代,秦軍或者是其他六國軍隊作戰結束了春秋時期的貴族作戰模式,大量底層老百姓進入軍隊,作戰思想也由君子戰轉變為以結果為導向的作戰方式。軍事將領培養方面,出現了專業的學科-兵學,學習軍事理論,更加註重策略的使用,避免一味的正面衝殺。

    羅馬軍團以密集方陣作戰為主,強調團體的力量,正面拼殺。一般情況下軍團的兵力在2000-3000人左右,最多不超過4500人。利用密集的陣型,統一的動作,對敵人進行有效的殺傷,如果自身陣型出現傷亡,後面的人會迅速填補空缺。這種作戰方式在正面拼殺時,敵人很難突破防線,反而會造成敵人巨大的傷亡。

    第三方面:武器裝備

    武器裝備方面秦軍與羅馬軍團在基本配置上差別不是很大,差別來自於武器裝備的不同,但功能應該差不多,比如:盾牌、短劍、盔甲等。但是雙方都有一樣武器是不一樣的,而且殺傷力很大。我們分別來看:

    我們先來看秦軍裝備的秦弩,秦弩是秦軍的殺手鐧,每到一處都要射弩進行威懾。而秦軍使用的弩箭剪頭都是三菱剪頭,三菱剪頭擁有三個鋒利的菱角,在擊中目標時,菱的鋒刃會形成切割力,增加穿透能力。根據兵馬俑中發現的秦弩,專家估計這種弩的射程應該能達到300米,有效殺傷距離在150米以內。

    羅馬軍團這邊裝備的殺手鐧是標槍,與秦弩一樣都是遠距離武器,同時近戰也可作短矛使用。標槍的前端為大概四五英尺的金屬長杆,附有一個鐵槍尖。後端為四點五英尺的木質長杆,上面繞有一根繩索,在標槍投擲瞬間拉動繩索,使標槍旋轉前進,可以刺破盔甲或盾牌。與秦弩相比標槍的投擲距離要短,而且對士兵的體力消耗要大很多。

    綜合上面三種方面的分析,秦軍在遠距離作戰方面的能力要遠遠大於羅馬軍團,但是正面拼殺相對要弱。而羅馬軍團正好相反,正面拼殺能力比較強,遠距離作戰則是被秦軍壓制。只要秦軍不給羅馬軍團太多的正面拼殺機會,秦軍戰勝羅馬軍團的機會要大很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本學生想三十歲之前混到三十萬年薪,天方夜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