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安旭哥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匈奴是生活中國北方草原上的強大遊牧民族,匈奴人從小就練習騎馬射箭,人人皆兵,又是生長在北方那種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天天與大自然搏鬥,按道理來說,無論是身材,還是技戰術,都會比漢軍強,為何在與霍去病為首的騎兵會戰中,會被打得狼狽不堪,到處逃竄呢?
拋開霍去病的天才軍事才能不說,這裡談一談霍去病在戰爭中取勝背後的原因。
西漢的陳湯曾經說過一句話,是說漢兵與匈奴比較的話,是這麼說的: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湯曰: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這話的意思是:陳湯說:胡人士兵五人才能抵得上一個漢朝士兵,為什麼呢?因為胡人兵器原始不銳利,弓箭不鋒利。現在聽說他們學得了很多漢人的技巧,但是仍要三個胡兵才能抵得上一個漢兵。
陳湯就是說出那句千古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西漢將軍,也是斬殺匈奴郅支單于的漢軍將領,對於和匈奴作戰,陳湯很有發言權,他說這話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匈奴人的兵器落後,陳湯明確說明了匈奴的原器比較原始,弓箭不鋒利。二是指匈奴兵的身體素質落後,即使匈奴兵器與漢軍一樣,漢軍仍然能以一擋三。
匈奴雖然陳湯所在的時代離霍去病所在的時代相差了110年左右,但是仍然能說明兩個問題:匈奴的兵器和兵員素質其實是不如漢朝的,這兩個關鍵原因,讓匈奴與漢朝的對抗中始終處於下風。
一、漢朝與匈奴實力對比
冷兵器時代,位於東亞大陸的華夏文明作為全球四大文明之一,在整個東亞大陸上,其科技文明是遙遙領先周邊民族的,更要命的是華夏文明還擁有龐大的人口和東亞最肥沃的土地,滿足這些條件的華夏政權因此成為東亞大陸上的霸主,無論是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還是從統一六國的秦朝到承襲秦制的漢朝,都是吊打周邊少數民族的。
霍去病但是歷史發展大勢從來就不是永恆的,華夏政權也並非持久恆強,也有衰弱的時期,秦朝末年,由於秦始皇強徵暴斂、窮兵黷武,導致國力大傷,再加上秦末持續十餘年的動亂,讓剛剛建立的西漢王朝實力較弱,白登之圍是漢匈第一次大規模正面衝突,並非代表匈奴實力強於漢朝實力,而是劉邦內部並不穩定,異姓王問題還沒有解決,不想跟匈奴拼盡國力,而讓新生的政權毀於一旦。
1、人口
總有一種錯覺,認為匈奴實力強於漢朝,尤其是白登之圍中,圍困劉邦的40萬匈奴騎兵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而且每個方向的馬匹顏色整齊劃一,匈奴是不是有40萬騎兵是值得懷疑的,就算匈奴5口人武裝一個士兵,那匈奴的總人口有200萬人,當時的漢朝人口至少是1500萬~1800萬左右,是匈奴的7.5~9倍。
在那裡,人口就代表生產力,能提供所有的兵員和生產人員,在漢朝初年進行了匈奴和親的政策後,經過70多年的休養生息,已經是休養了三到四代人,西漢總人口至少有3000萬人,到了漢武帝與匈奴作戰的時候,漢朝的國力已經更是強大了,匈奴人口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科技落後,人口增長率是明顯不如漢朝的,雙方的人口差距進一步拉大。
漢軍威武並不是說人口多就一定能打勝仗,但是說人口多就實力強,這個是沒有問題的,在霍去病與匈奴的對戰中,漢武帝就能夠徵調國內最精銳計程車卒和最好的馬匹給霍去病,事實上漢武帝也就這麼做的,而且為霍去病提供後勤服務的人員,遠遠超過戰場上計程車卒好幾倍,這種實力不是匈奴具備的。
就算是拼人頭,漢朝也能把匈奴人口拼光,在霍去病與匈奴作戰中,自身損失也非常大,比如漠北之戰,霍去病與衛青各率領10萬騎兵,一共殲滅了匈奴兵9萬多人,漢朝大概損失了五六萬士兵,和十萬匹馬,基本上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戰損比,漢朝人口多,匈奴人口少,漢朝撐得住,但匈奴撐得住嗎?這就是國力之勝。
2、地盤
漢朝與匈奴之間的戰爭,起初大多發生在邊境,匈奴雖然以騎兵為主,但從來沒能攻入漢朝的腹地, 反而是漢朝不斷地攻入匈奴的腹地,為何?還是因為國力強大,漢朝疆域廣大,都知道戰爭打得就是綜合國力,漢朝能夠把戰爭控制在邊境,然後再深入匈奴腹地,尤其是霍去病打得整個匈奴漠南和漠北都沒有王庭,這就讓匈奴損失超大。
漢兵但漢朝的地盤沒有損失,因為匈奴沒有實力攻入漢朝腹地,也沒有那個能力,同時匈奴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生存與漢朝不一樣,是靠天吃飯的,遊牧的土地很難承載較大的人口,和穩定的生活,匈奴人的主要財產就是馬、牛、羊等牲畜,這些是有生命的,病死了,戰爭中被殺了,就會影響匈奴的實力,但漢朝不一樣,漢朝是農耕民族,是種地的,你能消滅土地嗎?不能,農耕受自然條件比遊牧影響小,也能承載更多的人口。
3、武器裝備
陳湯說了,漢朝的武器裝備比匈奴人強多了,可以舉個例子,西漢的李陵,也就是李廣的孫權,他生活的時代離霍去病生活的時候只相差20多年,李陵當時率領5000步兵,遭到了匈奴的三萬騎兵,李陵以戰車結陣,組成箭陣,以弓箭殺退匈奴數萬騎兵,後來匈奴增兵到8萬人,李陵的箭用完了,才全軍覆沒投降的。
如果李陵的箭沒用完呢?是不是數萬匈奴騎兵攻不下五千漢軍步軍呢,真有這個可能,這就是武器裝備上的差異,當時匈奴人護甲很差,只是皮具護甲,弓箭也不如漢軍射得遠,漢軍還有弩箭,光是憑這個,匈奴人就無法取勝,如果是漢軍騎兵呢,一對一,匈奴人還真不一定取勝,這是武器裝備之勝。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4、血性
漢承秦制,繼承的不僅是官制和爵位,還繼承了血性,秦軍以首級論軍功,漢軍同樣如此,只有取得戰功才能得到封賞,都說秦軍是虎狼之師,其實漢軍也不差,是很有血性的,比起匈奴人來說,一點也不差,你看看霍去病作戰就知道了,霍去病第一次作戰率領800人,敢衝擊匈奴後方,還俘虜了超過自身軍隊數量三倍多的匈奴人,完全就是一幅拼命三郎不要命的打法,最重要人家霍去病那會才17歲,這就是血性。
總結
匈奴善於騎馬射箭,又是遊牧民族,為何就打不過霍去病的騎兵?
除去霍去病的天才軍事才能之外,因為匈奴實力不如漢朝,血性不如漢朝,所以就打不過霍去病。
-
3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大傢伙能夠一腦門子撞進來,都是瞅著霍去病和碾壓這倆字的面子。咋說呢?有些朋友回答這問題的時候,說的是霍去病的生平。
說真的,這說的有那麼個打擦邊球的意思,俺個人的看法是,真心沒說道點子上。
估計說道這裡,有小夥伴露出後槽牙樂了:“就你能,你還能說道點子上?拉倒吧!”
瞧您說的,能不能是大夥說了算,今天俺就想借著題主這問題,說說更深一點的問題。大傢伙瞅瞅,看俺說道點子上嗎?不對呢?提出批評,咱也來個共同進步!
怎麼個深法呢?這問題說道根子上,就是霍去病為嘛能夠實力碾壓大草原騎兵?
這麼說吧,在冷兵器時代,對付騎兵的最好的辦法其實還是騎兵,所以這問題咱應該從騎兵的身上說起。
騎兵首先了解一下,嘛是騎兵?瞅著這問題,估計有小夥伴就樂了。
俺知道您是什麼意思,估計您認為這騎兵,說道根子上,其實就是拿根棍,騎在馬背上,不僅能溜達著捅敵人,還能騎著跑捅敵人,甚至於還整點高難度動作出來躲避敵人的攻擊。
您這麼說不能說錯,也對!但您只對了一半而已,在冷兵器時代,一個真正的騎兵,是一人兩騎或者一人多騎,這才叫騎兵。
您要說一人一騎,那撐死了只能叫騎馬的人,談不上真正的騎兵,差遠啦!
這事,咱就不接受反駁,您如果覺得俺說的不對,俺給大傢伙舉個例子,您聽聽。
咱太遠的例子先擱後邊,就舉個近一點的例子。
大傢伙也知道清朝和準格爾,接連打了三朝,康熙,雍正,乾隆,雖然準格爾的滅亡是他們的內訌導致的,不是這三朝的武力碾壓導致的。
但雙發能打的你來我往的,說道根子上雙方都有騎兵,單要是清朝用步兵去幹,雖然有火器,但壓根就不頂用,畢竟人家準格爾的火器比你清朝的要先進好多,人家能打一百步,你到了乾隆年間撐死了打三十步這都是精良火器了。
哎!老毛病犯了,一扯就遠了,咱接著說騎兵的事。
當時八旗兵您知道嗎?他們是一人三馬,兩人一駝,而綠營是漢人兵,他們的騎兵是一人兩馬,四人一駝。
瞅見嗎?這才是真正的騎兵,壓根就不是您想想的一人一騎。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清朝保有了足夠的騎兵配合穩紮穩打的步兵,才能和準格爾打了個你來我往。
他們的作戰的基本思路就是,步兵留守營盤,騎兵出去打野。
而霍去病之所以能夠實力碾壓遊牧民族的騎兵,說道根子上他有足夠多的騎兵,而這些個騎兵至少是一人雙騎。
霍去病的事就這資本那是西漢經過幾代人努力才達到的,想當年劉邦不可謂不彪悍,是能夠把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人稱兵仙的韓信踩在腳下的人。
結果讓人家匈奴來了一個白登之圍,有人說是劉邦冒進,讓他和他的主力脫鉤了。
是脫鉤了,但請注意,他是和自己的步兵脫鉤了,被匈奴給堵到了路上,過不來。
而冒頓號稱四十萬大軍,那就是四十萬騎兵。而步兵做烏龜殼抵禦騎兵,這還成,但你讓步兵冒著被進攻的危險行軍,這就是找死。
結果大傢伙也知道了。
那麼後來的西漢就很注意發展騎兵,因為沒這兵種,您真拿匈奴人沒有法子。
結果漢武帝,直接來了一個包產到戶,就靠著一幫子天天種地的農民養出了七十萬匹馬。
這七十萬匹才是霍去病能夠遠擊匈奴的根本所在。
中原王朝歷來不缺的就是大兵和精良的武器鎧甲,但他們缺的優質騎兵。
說道這裡,咱得說一句,七十萬匹馬,都能騎嗎?再說的明白一點,這都能做戰馬嗎?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這還不一樣嗎?弄一人騎上去,再弄一匹馬帶上,這難道就不是騎兵?”
你快拉倒吧,這馬也分好多種,不是所有的馬都可以用來騎的,他分為馱用馬、挽用馬、乘用馬、兼用馬等等。
咱別的不說就一個馬群裡,能用來做騎兵的戰馬他連一半都沒有。
就算一半,那也是上好的馬群才能辦的得到。
咱中原地區養出來的馬,您別說一半了,有三分之一能作為戰馬來使喚的,您就足可以把後槽牙笑掉了。
而且這戰馬他還不是可以重複利用的,您還必須把他當做消耗品來看。
咱舉個例子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倆人各帶了五萬騎兵,這就是十萬騎兵。使用的馬匹連官馬和從民間徵集的私馬湊一塊才十四萬匹,您猜猜這一仗下來,能回來的馬匹是多少?
嚇不死你,才三萬不到,夠坑的吧!這簡直就是巨坑,咱的騎兵壓根就做不到一人兩騎,所以這才讓馬匹消耗巨大。
畢竟馬力是有限的,您可著一匹馬使勁的薅,這馬不累死才怪呢?這如果有兩匹倒騰著騎,至少馬力能緩過勁來不是。
而匈奴呢?一人兩匹,這都有富餘,一人三匹到四匹都沒啥大問題。
所以從這裡看,您在翻閱歷史,如果中原地區能夠拿到河西走廊,這塊肥美的適合養育馬匹的地區,那都是實力碾壓遊牧民族的時期。
騎兵最主要的的工具真的是馬,有了它,你才能夠威懾四方。
解釋那麼單純的騎兵就可以為禍四方嗎?不可以,馬有了,您還缺少必要的後勤,而步兵就可以提供必要的後勤保障。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馬不就吃草嗎?還要是後勤,這都一人倆騎了,您自己帶點不就成了嗎?”
哎!瞧您說的,這一匹馬它的食量相當於十個人,您說吃草,他也成,那倒是餓不死,當您想把這戰馬給養廢了,就儘管去吃草。
俺告訴你,這戰馬不僅吃草,它還吃糧食,而且還是那種加食鹽的糧食,養不起吧!
所以漢武帝對這事,其實是很上心的,於是在他的手裡邊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兵團。
而這兩種兵團就是霍去病和衛青所帶的兩種兵團。
衛青所帶領的兵團:步兵加戰車,迎戰時用戰車建立堡壘,穩固陣營,壓住陣腳,必要的時候,抽冷子就放騎兵出去打野,一功一守相得益彰。
後來咱中原地區對陣遊牧民族,最喜歡就是這種烏龜殼戰術加長矛穿刺的戰法。
這事到了宋王朝的時候,牛哄哄的給你割了,變成烏龜戰法,這騎兵長矛給切了,這不就讓人攆著屁股揍嗎?
而霍去病的兵團,這是一般人效仿不了的,他是以馬匹為重要的建設基礎,沒有那麼多的步兵作為累贅的。
所以他取消一貫的將軍頭銜,全都使用校尉一級的來統兵,使兵團使用更加的靈活,所以他的兵團建制一般不大,很適合千里奔襲,搞偷襲。
但他如果參加硬槓的正面作戰,依然需要後勤保障,那時候,還得配合少量的戰車來輔佐。
說道這裡,有小夥伴要問了:“如果脫離步兵和戰車,這種戰法可以有效推廣嗎?”
推廣的效果不大,這必須的配上像霍去病這樣的將軍才成。
當年李廣的孫子李陵,他就拒絕攜帶步兵,要求帶著騎兵單獨成軍,出去打,結果他這手藝比霍去病差了那麼點火候,被敵人給打崩了,沒地方躲,自己跑了。
要知道衛青的兵團可以和匈奴人從太陽還沒有升起就開打,一直就能打到天完全黑了,一直把匈奴人給打崩了,然後衛青帶著騎兵還能追殺一晚上,這一通殺,可就殺出去兩百里。
所以衛青這種兵團模式是最佳的,適合所有的將領。
而霍去病的這種兵團模式,這就得看將領了,而且還必須有很可靠的馬匹供應才成,不然這兵團壓根就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沒人消耗的起。
也不知道,俺說道了點子上沒。
-
4 # 米洛指揮官
出去裝備優勢外,霍去病的騎兵戰術非常簡單激進。霍去病將自己的騎兵部隊當成匈奴騎兵一樣看待,像匈奴人生活,像匈奴人作戰,善於迂迴穿插,長距離奔襲,樣式靈活,基本上顛覆了匈奴人對漢朝中原騎兵作戰的印象。通過出其不意的打擊,霍去病完成了對匈奴的致命打擊,從而碾壓周邊遊牧民族。
霍去病的騎兵戰術在漢朝時期是非常前衛和與眾不同的。對匈奴等遊牧民族的作戰中,漢朝軍隊往往欠缺靈活,缺乏深入漠北的長途跋涉和進攻的能力。霍去病是漢朝名將衛青的外甥,17歲就展露極高的軍事才能。霍去病得以功成名就靠的是騎兵,得以封狼居胥靠的也是騎兵。
霍去病有天生的統帥才能,展現的領導能力對他人影響極大。歷史記載中,霍去病在漢朝將領中風格獨特,他的騎兵部隊高階將領裡,存在大量歸降的匈奴人,這在漢朝軍隊中別具一格。高階將領中的復陸支,是前匈奴因淳王,而另外一個高階將領趙安稽也是前匈奴王。另外的匈奴將領還有趙破奴,高不識等人,可以說霍去病手下匈奴人將領不少,且都聽命於他。漠北大戰,霍去病收編了部分匈奴降卒,且這些降卒沒有反叛。匈奴信奉崇尚武力和強者,而霍去病這種恐怖的駕馭能力,即是強者的體現。在與匈奴等遊牧民族的作戰中可以起到穩定軍心,加強將領忠心的作用。這使得霍去病的部隊沒有畏懼匈奴騎兵的心理。
大漠廣闊無垠,要想找到匈奴單于的都城,找到匈奴的主力部隊,對大多數漢朝軍隊而言難上加難。但霍去病在大漠作戰從不迷路。霍去病作戰講究長途奔襲,突然襲擊,速戰速決。因此不可能攜帶大量補給,這也就要求必須可以精確找到敵人的位置。霍去病帶的匈奴軍士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由匈奴人對匈奴人進行尋找定位,再通過出其不意的進攻,霍去病在和匈奴的交戰中總是佔據絕對上風。殲滅匈奴左賢王一戰,深入漠北兩千餘里,像匈奴人一樣在馬上生活行軍。奔襲龍城的戰役,也是遠端奔襲加突然襲擊。軍中的匈奴人熟悉大漠得地形,更熟悉匈奴人的生活方式。霍去病透過大膽的用人,形成了對匈奴的優勢。
漢朝對匈奴作戰的中後期,隨著裝備的提升和技術越發精湛,漢朝騎兵已經在綜合能力上比肩匈奴騎兵,在戰術上,漢朝騎兵開始利用衝鋒近戰肉搏的戰術抵消匈奴騎兵善於騎射的長處。
霍去病依靠強大的統御能力和戰術的創新,得以發揮出漢朝騎兵的最大優勢,使得對遊牧民族的戰爭中,霍去病得以碾壓遊牧民族。
-
5 # 歷史笑春風
在漢朝建立以後,北方的匈奴成為漢朝的主要敵人。他們經常對漢朝進行襲擾,嚴重危害了漢朝的安全。漢高祖劉邦企圖消除這個威脅,親自率領漢軍對匈奴進行反擊。但是,剛經歷過長期戰爭的漢朝,滿目瘡痍。以步兵為主的漢軍,在機動性上根本就不是以騎兵為主的匈奴軍隊的對手。漢高祖劉邦還因為輕敵,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在白登被困七日,險些遭遇不測。
在此之後,漢朝採取和匈奴和親的策略。即便是這樣,匈奴依然不時對漢朝邊境進行襲擾。漢朝經過文景之治的修生養息,大力發展生產,積存了大量的財富。為了建立強大的騎兵,鼓勵公私養馬,造成了“眾庶街巷有馬,而阡陌之間成群”,公家養馬達到四十五萬匹。這樣,漢武帝接收漢朝的時候,經濟繁榮,軍事實力增強,已經具備了對匈奴發動反擊的條件。
一、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和橫掃匈奴的霍去病。
於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心掃平匈奴。從馬邑伏擊開始,漢武帝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戰。但是,在反擊戰的初期,漢軍敗多勝少,根本就發揮不出自己的優勢。漢武帝經過考察,認為主要的原因是漢軍的那些老將,因循守舊,不能適應新的戰爭形勢。於是,漢武帝大膽提拔年輕有為的將領擔當重任。在這些將領中,佼佼者就是衛青和霍去病。
在漢武帝的對匈奴的進攻中,前五次進攻取得的戰果是最輝煌的。這五次戰役,將匈奴的勢力趕到了漠北,讓匈奴遭受了重大的損失。霍去病是在第三次戰役時就嶄露頭角的,當時他率領八百精騎,脫離大軍,直入匈奴縱深數百里,殺虜匈奴兩千餘人,這個時候霍去病才年僅十八歲。
從第四次戰役開始,霍去病已經成為漢軍的主力將領。漢武帝以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統帥騎兵主力,攻擊匈奴。霍去病在第四次戰役中,採取迂迴包抄,長途奔襲的戰法,肅清了河西的匈奴主力,迫降了渾邪王。
而在第五次戰役時,霍去病再次率領五萬精騎,深入漠北,尋求匈奴主力決戰。這一次戰役中,霍去病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在漠北大破匈奴的左賢王。霍去病一直追擊到狼居胥山,祭告天地而還。這一仗,霍去病殲滅匈奴七萬多人。
我們可以看到,霍去病在與匈奴的作戰中,能夠帶領大規模的騎兵集團,採取大迂迴包抄,深入奔襲的戰術,屢屢重創匈奴。那麼,霍去病的騎兵集團有那些特色,能夠讓他採取這樣的戰術,還屢屢得手呢?
二、漢軍和匈奴軍本身具備的優缺點。
匈奴是漢朝歷代的心腹大患,所以每一代漢朝的君王都很重視對匈奴的策略。在漢文帝的時候,大臣晁錯就向皇帝上書,對如何應對匈奴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晁錯分析匈奴和漢朝軍隊的長處和短處時,指出了漢軍的長處:
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遊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鬥,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
晁錯分析指出,漢軍的長處是在中原地帶,採取正規戰術作戰。在平原地帶,漢軍採取自己穩固的陣型,以多兵種配合作戰,發揮自己在兵器、盔甲方面的技術優勢,和匈奴進行步兵對抗作戰。在這些方面,是匈奴無可抗衡的。如果在這種狀況下,匈奴必敗無疑。
但是,晁錯也指出了匈奴的優點。他在對照漢軍的優點後,指出了匈奴軍隊的長處:
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
匈奴的長處在於軍隊的馬匹精良,人種的吃苦耐勞,騎射技能超越漢軍。我們從這些長處可以看到,匈奴正是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採取了機動作戰,這才使得漢軍顧此失彼,被動防禦。
三、漢武帝時期重建的騎兵兵團。
晁錯的時候,漢朝由於正在修生養息的階段,所以只得採取和親的辦法爭取時間。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漢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在各個方面都做好了對匈奴反擊的準備。漢武帝開始了反擊匈奴的行動。
但是,在初期的作戰中,漢軍並不順利。這是因為,時代不同了,攻守的形勢也不同了。晁錯向漢文帝上書的時候,漢朝還是處於防禦時期。在那個時候,在中原作戰,晁錯所說的漢軍的優勢還有可能發揮。現在,戰爭轉入了匈奴的區域,漢軍的優勢就很難發揮了。
不過,在這個時候,匈奴的優勢也被漢朝強大的經濟給抵消了大半。由於漢朝實行馬政,已經有了巨大數量的戰馬。雖然素質還比不上匈奴的戰馬,但是在戰爭中已經可以發揮作用。
而騎射技術,漢武帝專門訓練了一批騎士,這些騎士中的佼佼者就是衛青、霍去病這些年輕人。這些年輕人被漢武帝當做新一代的將領培養並派到軍隊,擔當重任。
剩下唯一比不上匈奴的,就是匈奴人“風雨罷勞,飢渴不困”的特點了。在這一點上,漢軍中雖然也有一部分人能夠達到這個標準,但是,在整體的素質上比起匈奴人來說還是有所遜色。
針對這種情況,漢武帝重新整頓了自己的騎兵部隊。而這支重整後的騎兵,就交給了在戰爭中冉冉升起的新星----霍去病。
四、霍去病率領騎兵的特點。
漢武帝在發現原本的騎兵部隊不能適應新的戰爭形勢後,就決定重整騎兵部隊。這是因為,在匈奴的控制區作戰,就必須要適應作戰區域的形勢。要壓制消滅匈奴的騎兵,就必須使用漢朝自己的騎兵。
在當年晁錯向漢文帝上書的時候,就向漢文帝提出過組建新式騎兵部隊的建議,他說:
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
漢文帝同意了晁錯的建議。我們可以看到,在漢文帝的時候,漢朝就開始組建新型的騎兵軍隊。這支騎兵以匈奴投降來的人員為骨幹,加上漢朝的優秀騎士組成的。這支騎兵就是霍去病率領的騎兵部隊的前身。
霍去病率領的騎兵,在最開始的時候只有八百人。在第一次出擊後,十八歲的霍去病就展現了他的超凡軍事能力。在此之後,漢武帝以他為驃騎將軍,專門讓他帶領騎兵部隊。在河西之役的時候,霍去病率領的騎兵已經達到萬人。到最後漠北之戰時,霍去病的騎兵達到了五萬人之多。
這些騎兵的來源就如同晁錯所說,主體是匈奴的降人,甚至還有霍去病抓的俘虜。這樣一來,霍去病的騎兵就綜合了漢軍和匈奴軍的所有長處,成為當時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它不但裝備精良,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製造出來的兵器甲冑。而且具有漢軍特有的紀律性,令行禁止。它的馬匹都經過精選,能夠承擔戰爭的需要。它的人員又具有吃苦耐勞,不懼風雨,不怕飢渴的特色。而且由於軍隊中有大批的匈奴人,他們熟知地理,對戰區的地形瞭如指掌。
最後,是它的統帥,年輕無畏的將領霍去病。他擁有名將一切的優點,勇敢無畏,敢於深入敵人縱深,大膽包抄迂迴敵軍,以大規模的包圍戰殲滅敵人。他是古代閃電戰的開創者。在漢武帝的嘉獎詔書中寫道:
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粥之士,約輕齎,絕大幕。
從詔書的“躬將所獲葷粥之士”,就可以看到霍去病的騎兵部隊的特點。霍去病能夠收服降服的匈奴人為己用,並且得到他們的誓死效忠。這種才幹,足以彰顯霍去病的才能和個人品質了。
結語:
霍去病所率領的騎兵部隊,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漢朝多少年無數人的心血結晶。在漢文帝的時候,為了對付匈奴,漢朝就採取了晁錯的建議,以匈奴方面的幾千降人,加上挑選的漢軍騎士,組建了新型的騎兵部隊。
這支騎兵軍隊到了漢武帝的時候,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戰爭的勝利,越來越發展壯大。這和它的優秀將領霍去病有著直接的關係。是他在戰爭中指揮他們,以戰養戰,不斷加以補充人員。從剛開始的八百人,到一萬人,等到霍去病接受渾邪王投降後,更是發展到了五萬人。
這支騎兵不但數量龐大,而且具備了漢軍和匈奴軍的一切長處,具有強大的戰鬥力。它擁有精選的人員和馬匹,具有當時最精良的武器和甲冑,在優秀的統帥霍去病的指揮下,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正是有了他們,漢武帝才可能橫掃匈奴,取得了對匈奴反擊戰的勝利。
-
6 # 無詩雨
在漢武帝之前,以農耕為生的華夏民族就常常受到北面的遊牧民族,主要就是匈奴的侵擾,關係就比較緊張。
匈好對漢朝來說,一直存在戰路優勢,漢朝主要靠和親、財物來保持與匈奴的和平。匈奴則拿著漢朝的東西,還時不時地騷擾著漢朝邊關。年輕的漢武帝卻不打算一直屈辱下去,想要用實際行動扭轉局面。
漢武帝要打匈奴,被文景兩帝多次安排在北方邊境處當差的李廣就是打匈奴出道的,李廣曾經幾次和匈奴以命相搏,擊退了匈奴,所以人人誇他是打匈奴的高手,也對匈奴人嫉惡如仇,當然是當仁不讓了。
然而打來打去,多年過去了,李廣卻從未勝過,可到了霍去病這裡,卻逢戰必勝,這是為什麼呢?作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決定了霍去病的勝利。
一、霍去病改變了李廣固步自封、蠻力拼命的作戰思路,做到知己知彼。
李廣是漢朝有名的武將,他在邊關這麼多年,除了搏命還是搏命,甚至對所處的地域也不曾瞭解。而匈奴對他的這種戰法已掌握,當然也有了制他的辦法。兩軍相遇,他們會視雙方人數的多少而決定是戰是逃,因此,每次出征,李廣不是全軍覆沒就是無功而返。
到了霍去病這裡,他深知匈奴人自小生在馬背上,最大的優勢就是騎射,起用匈奴降將,對當地地形瞭如指掌,從不肓目出擊。這是霍去病戰無性的首要條件。
二、強有力的後勤保障,士乒在生活上得到了更好地支援,土氣高漲。
打仗歷來不僅僅是隻憑藉雙方將士的英勇,後勤的保障是關鍵。漢武帝劉徹搭上整個漢朝國力為霍去病提供後勤保障,軍人吃飽穿暖自然士氣高漲。
三、戰爭武器裝備地更新和擴張,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大量圈養戰馬,訓練士兵的同時,漢武帝吸取戰敗的經驗教訓,從戰馬、鎧甲、兵器等多方面入手,提升軍隊各方面的軍事力量,同時還大幅度提升冶煉技術,鍛造出精良的裝備。鐵質鎧甲的普及,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對方弓箭的優勢,降低了士兵的傷亡率,給漢朝軍隊帶來了極大的優勢。
四、知人善用,揚長避短等靈活機地作戰方法是霍去病戰無不勝的最根本的法寶。
在漢武帝初期,和匈奴對戰即是比拼馬背上的弓箭技巧,這是遊牧的匈奴人最擅長的,漢朝大部分士兵在馬背上使用弓箭的能力是遠遠不如匈奴的,只有少數投降的胡人,才能在騎射方面與匈奴人比肩。
霍去病了解匈奴人的特點,大膽起用匈奴人做參謀,再採用騎兵的優勢來回穿插,迂迴打擊匈奴軟肋,再逐漸蠶食之。
霍去病還根據步兵的戰術發明了一種新的騎兵戰術,即:迅速衝鋒然後近身肉搏,能夠最大程度上的削弱弓箭的作用。這種戰術,為漢朝打敗匈奴發揮了很大作用。
綜上所述,霍去病能夠大勝遊牧民族,與皇帝的大力支援,和後勤保障是分不開的,當然他能夠靈活機動,知己知彼,揚長避短的戰術才是起決定作用的。
-
7 # 微山秋水
霍去病能打勝仗的原因很多,只撿最重要的兩點說。
一是能找的到匈奴。
二是兩強相遇時,能打的過匈奴。
先說第一條。
匈奴是來去風,飄忽不定。漢軍以往失敗的教訓,就是找不到敵方的位置,不能主動出擊,像飛將軍李廣,不僅找不到敵人,自己還迷路,這仗怎麼打?
霍去病則不同,就像給匈奴裝了GPS,地方的位置他清清楚楚。他是怎麼做到呢?
俗話說得好,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廟。你匈奴兵也是人,是人就要吃飯,吃飯就要有後勤保障,把你的保障基地找到了,你還遠的了嗎?
再說第二條。
重視情報工作,安排匈奴人做眼線、嚮導,瞭解匈奴的舉動。
出奇制勝,發動突襲,用匈奴的辦法對付匈奴。
兵精將強,裝備精良。這是最基本的,對砍的年代,武功高、勇氣大、刀鋒利還是重要的。
霍去病的軍事才華確實令人歎服。
-
8 # 弋北談古今
霍去病,一個令匈奴聞風喪膽的名字!
隨著漢匈大戰的爆發,17歲的霍去病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被封為票姚校尉,隨即兩次跟隨衛青出征漠南,勇冠三軍,獲封“冠軍候”。兩年之後,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年僅19歲的霍去病被封為驃騎將軍,兩次帶兵殺入河西地區,大敗匈奴。接著到了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與衛青率領5萬騎兵深入漠北,重創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回到漢朝之後被加封為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級。
為什麼漢朝前期被匈奴人打壓,而漢武帝后期同樣遭遇了遠征的失敗,只有在霍去病、衛青時期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大獲全勝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非常重要:
一:霍去病的謀略與膽識。霍去病第一次出征時只有17歲,但是有志不論年高,年紀輕輕的霍去病第一次大戰便帶著僅僅只有八百名騎兵深入匈奴大後方,斬獲大量匈奴貴族、兵士,勇冠三軍。
在後面的戰爭中,霍去病同樣發揮了他敢打敢拼的精神,數次深入敵後,出其不意的出現敵人的大後方,給了匈奴人巨大的軍事打擊,獲得了極大的勝利。
漢朝遠征匈奴的戰爭之所以能夠獲得勝利,與霍去病、衛青等人優秀的戰術指揮能力是分不開的。
二:漢朝國力強盛與漢武帝的鼎力支援。漢朝前期之所以不敢與匈奴人決戰,是因為漢朝初建各方面的儲備都有所欠缺,無力支援一場大規模的民族決戰。但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休養生息的漢朝已經恢復了生機,擁有了和匈奴人一戰的實力。
在漢武帝的鼎力支援下,全國資源優先供應與匈奴作戰的部隊,無論是馬匹還是裝備,漢朝的軍隊武器遠遠超過匈奴人的武器裝備。在全漢朝的資源的支援下,霍去病、衛青才能獲得那麼多次對匈奴戰爭的勝利。
總結:戰爭的勝利既取決於軍事將領的戰術指揮能力,也於國家綜合實力和後勤保障能力息息相關。霍去病的勝利是他優秀的戰術指揮能力的體現,更是漢朝上下萬眾一心的民族精神的體現。
-
9 # 朝文社
在英雄雲集的兩漢名將裡,堪稱“青年偶像”的抗匈英雄霍去病,卻也是“槽點滿滿”的一位。
尤其叫歷代史冊吐槽不斷的,就是霍去病那惹爭議的“私德”:中國曆代名將,大多把“體恤士卒”“同甘共苦”當基本品質,卻偏偏霍去病搞特殊,以《漢書》《史記》等典籍的形容說,就連他每次出征,都要帶專用的廚子和美食,以至於士兵餓得東倒西歪,他的“專用美食”還多得吃不完。甚至行軍路上,將士們人困馬乏,卻還是他興致高漲,常叫士兵們擺開球場陪他踢球取樂,一場球累癱一群人。
如此做派,以同時代史學家司馬遷的話說“貴不省士”。歷朝歷代的文人們,也常逮著這條各種狠踩猛揣,痛批霍去病“中材之將”“不惜士飢”等毛病。彷彿這位年輕的“大司馬驃騎將軍”,就是個才能平平且貪圖享樂到沒心沒肺的紈絝子弟?
可是,就是這麼一位“才能平平”“沒心沒肺”的角色,自從18歲那年在漢匈戰爭裡華麗亮相起,就在膠著的漢匈戰場上,颳起一陣陣暴烈狂飆。前後六次出擊匈奴,其中四次擔任主將,累計斬殺敵軍“十一餘萬級”,摁著“草原天驕”匈奴人狠打,“封狼居胥”的榮耀時刻,更成了之後兩千年裡中國軍人的至高追求。吐槽過他“私德”的《漢書》,也以深情筆墨,生動描繪那熱血風采:“驃騎冠軍,飈勇紛紜,長驅六舉,電擊雷震”。
如此風采,也叫多少吐槽霍去病“私德”的“質疑者”們,拍破腦袋也想不明白。於是也就常用“豈非天命”之類的字眼解釋——這霍去病能打得這麼漂亮,都是因為命好啊。
可這輝煌,真的只是“命好”?當然不是。
說起霍去病“碾壓匈奴”的偉業,如果真要論“命好”,倒也首先有這麼一條:身為軍人,他幸運趕上了一個特殊時代——漢朝的軍事革命時代。
在霍去病踏上戰場前後,漢王朝的裝備與戰術,也正經歷一場空前的變革。發達的養馬業催動了騎兵的壯大,舊式的“步兵+戰車”戰術正在被淘汰。炒鋼技術的普及與疊鑄技術的推廣,更讓鐵製兵器實現規模生產,大量淘汰青銅器裝備。西漢長安武庫遺址出土的兵器文物,已是清一色的鐵器裝備。一支鋼鐵包裹的全新漢軍,正向驕橫匈奴傲然亮劍。
身為軍人,趕上這樣的好時代,著實是幸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同樣親歷“裝備戰術升級”,與霍去病同時代的諸多名將,論戰績卻是滿滿辛酸淚?因為比裝備升級更難的,是觀念的升級。那些打慣了防禦戰的老將們,筋還停留在當年“被動防禦”的階段。對匈奴人的“弓強馬快”更是畏懼如虎,漢匈戰爭的最初幾年,“換裝”精甲鐵刀良馬的漢軍,一度依然如漢文帝漢景帝時代那樣,“坐等”著匈奴人來襲,乖乖被牽著鼻子走,血虧吃了一堆。
但年輕的霍去病,卻終於不同。後人常津津樂道他“不讀兵書”的典故。但正如他自己所說:“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所謂“不讀兵書”,是因在他已經看得比許多人更遠,不需要受“古兵法”的束縛。當同時代的公孫賀們,空握著精甲騎兵,卻連草原地界都不敢進,就會“溜”一圈空吆喝時。霍去病卻創造性的踐行了新理念——發揮漢軍裝備與衝擊力優勢,深入匈奴腹地,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
如果說霍去病的舅舅,同為抗匈名將的衛青,是“以戰法革新破匈奴”,那麼霍去病,也同樣邁出了一大步:以理念革新破匈奴。論格局,年輕的他,早已強過同時代的“前輩”。
那這樣一個全新的格局,“不體恤士兵疾苦”的霍去病,真能做得到?這事兒,也恰如職場團隊裡常有的一句話:大家湊在一起,不是為了做朋友的,而是為了把工作做好。放在霍去病的“工作”裡,上萬人聚在一起,那更不是去度假旅遊,而是要在殘酷的考驗裡把仗打贏。以這個目標說,霍去病的“搞特殊”“吃美食”,都只是“小節”。
特別值得一說的,是“霍去病踢球”這事兒。漢朝的踢球運動“蹴鞠”,發展到漢武帝年間時,早已從“民間娛樂”變成重要軍事訓練手段。正如漢代學者劉向所說“蹋鞠(蹴鞠),兵勢也,所以練武士,知有才也。”漢代“蹴鞠”不同於宋代花裡胡哨的“踢法”,講究的是力量對抗與團隊配合,最能保持軍隊士氣,“以利攻守之勝”。行軍間隙踢場球?那是漢代軍隊的必修功課,拿這說“霍去病不體恤士卒”?那是外行才有的誤會。
那霍去病到底有沒有“苛待士卒”?回看霍去病的幾場經典戰役就知道:十八歲那年的漠南之戰,他以八百人深入匈奴腹地百里,“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兩年後的河西之戰,他以一萬騎兵翻越焉支山祁連山,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打爆匈奴渾邪王休屠王,二十二歲那年的漠北之戰,他更是北進兩千裡,迎擊以逸待勞的左賢王主力。然後以一場斬殺超過七萬的勝仗,打出“封狼居胥”的輝煌。
這樣的惡仗,每一場都是長途奔襲,以寡擊眾。糧草水土氣候等殘酷考驗,更是隨時隨地。倘若霍去病真是個“苛待士卒”的統帥,別說追亡逐北,封狼居胥。部隊譁變都是分分鐘的事兒。
也恰恰是那些對霍去病不少“惡評”的史料裡,卻也以寥寥幾筆,點名了霍去病卓越的帶兵能力。吐槽霍去病“貴不省士”就告訴我們,霍去病雖然沉默寡言,卻“有氣敢任”,越是關鍵時刻,越敢於扛住壓力做決定。作戰時連美食都要“講究”的他,面對漢武帝送來的豪宅,卻一聲豪言婉拒回去:“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是一個有理想、有擔當的年輕人。
而比起他流星般的軍旅生涯裡,一次次扛住壓力的指揮妙筆來。尤其見證他擔當精神的,還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渾邪王歸降事件”。是年被霍去病打趴下的匈奴渾邪王休屠王,主動向漢王朝投誠,霍去病受命率軍前來受降。誰知休屠王突然變卦拒降,渾邪王在內訌裡殺掉休屠王,卻無力制止休屠王部下譁變。面對這突發危情,霍去病果斷處置,快速率軍衝入匈奴軍中,以快刀斬亂麻的方式平定叛亂,押著四萬匈奴降兵進入漢境。
未來連線歐亞大陸,對古代中國經濟產生深遠影響的“河西走廊”,就在霍去病的冷靜處置下,以這樣有驚無險的方式,被漢朝收入囊中。
對比一下霍去病的“前輩”們,就更可見這可貴的擔當精神:漢匈戰爭爆發前,漢朝大行令王恢獻上計謀,打算以重鎮馬邑為誘餌,聚殲匈奴主力部隊。一番完美規劃,叫漢武帝也跟著燃了,一口氣調集三十萬大軍佈下“口袋”。可關鍵時刻訊息洩露,已經到了“口袋”外圍的匈奴單于拔馬撤走,可手握三十萬大軍的王恢呢?卻是既不敢追,也不敢開打,只是“幹看”著匈奴單于走人——就怕擔責任。
相比之下,倘若“受降”渾邪王休屠王的變成王恢?恐怕到手的河西走廊,又得在手邊溜走。
也同樣是《漢書》《史記》等史料裡,更見證了關於霍去病的許多重要資訊,他沒有“愛撫士卒”的感人故事,但作戰時卻“常與先騎壯其大軍”,永遠出現在最危險的地方。他的麾下,除了漢朝的“良家子”兵將外,還有高不識和僕朋等匈奴族的悍將。不管是什麼出身的部下,他不但放手信任,而且負責到底:跟隨他作戰計程車兵,特別是親歷“封狼居胥”時刻的兵將們,事後更“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只要忠勇作戰,就一定有回報。
這樣一個也許並不“體恤士卒”,卻有格局有擔當,關鍵時刻敢負責,能夠帶領部隊創造輝煌的將軍,又怎能不令兵將們誓死效力?這樣的一支軍隊,當然就成了碾壓匈奴的鐵血勁旅。
兩千年後,回看霍去病的故事,看到的不止是少年的澎湃熱血,更有適用於任何行業的真理:一個團隊,也許沒有溫情脈脈的氛圍,但只要有格局有擔當,關鍵時刻敢擔責,就能打贏一切殘酷的仗。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唐贊功《記西漢抗匈名將霍去病》、楊婷《霍去病與匈奴的戰爭》
-
10 # 正史漫談
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一、漢軍硬實力本身就強關於西漢、匈奴雙方軍隊各自的長處,漢文帝時期的晁錯早已給出了經典的分析。
(一)匈奴軍的三大優勢:匈奴馬匹更適應山地作戰,機動靈活;匈奴士兵騎射能力卓越;匈奴人“風雨罷勞、飢渴不困”,也就是比較能適應惡劣的生存環境。
(二)漢軍的優勢則有五項:
一是若平原面對面硬剛,裝備精良的漢軍可碾壓匈奴的輕騎兵;二是漢軍勁弩強弓遠端遠,勝過匈奴的木製弓箭;三是西漢軍力強大、編制規範,戰爭潛力遠非匈奴可比;四是漢朝鐵製武器鋒利無比,匈奴人裝備的皮甲、木盾根本無法抵擋;五是若兩軍近身短兵相接,單兵素質更高的漢軍遠勝匈奴人。
晁錯的分析雖然有紙上談兵之嫌,但他所提及的國力、生產力等因素,確西漢實對匈奴存在著代差的優勢。
二、霍去病享受最優配置作為漢武帝重點培養的年輕軍事明星,霍去病所轄部隊的配置遠非其他武將所能比擬:他可以在全軍中,挑選最優秀的將士、戰馬、武器乃至後勤物質,這就讓他具備了最強的機動性和隊伍配置,軟硬實力都遠遠超過匈奴人。
三、霍去病個人才能卓越霍去病之所以如此被漢武帝偏愛,最主要因為他確屬軍事天才:軍事嗅覺靈敏,常常人發現其他將領意識不到的戰機;戰術大膽激進,時常帶領精銳部隊長途迂回奔襲,出現在匈奴人防守最為薄弱的心腹地區,給予敵人傷筋動骨的打擊;指揮能力優秀,戰場反應極快,屢屢可以料敵機先,令敵人疲於應對。
匈奴人的軍事能力,很大程度來自於惡劣生存環境下的天性;而霍去病帶領的精銳漢軍,則是裝備精良、組織嚴密、戰術先進、指揮卓越的專業軍人,在加上強大的國力支撐,碾壓匈奴人也在情理之中。
-
11 # 經典守望者
霍去病的成功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從史書當中的記錄可知,霍去病千里追擊匈奴的部隊是一個一個精心挑選的,可以說是在漢朝幾十萬軍隊當中挑選出的優秀分子。這樣的部隊的戰鬥力自然可想而知,可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成功是基於霍去病的外戚身份和漢武帝對他的寵愛。所以霍去病的成功在後期就無法複製了。漢朝陷入了和匈奴的長期拉鋸戰的泥潭之中,一直到東漢時期,匈奴問題才真正得以解決。
第二點就是馬匹的問題。馬匹問題是漢朝立國以來的重點問題。當時的馬匹培育情況是匈奴的馬匹優於漢朝的馬匹,漢朝的馬匹優於地方諸侯和南越的馬匹。所以漢朝嚴禁馬匹流入南越國,同時在河西地區和一些邊境地區設立馬場培育良種的戰馬,騎兵的素質得以不斷提升。一個國家的整體騎兵部隊也得以建設。
第三點就是後勤問題。漢朝之所以能夠大敗匈奴,關鍵問題就在於糧食和後勤運輸保障。匈奴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還很落後。主要是靠遊牧經濟和抄掠經濟,搶劫漢朝邊境的目標也主要集中在糧食和人口上。而漢朝一邊不僅透過文景之治積累了大量的糧食與財富。這也就為霍去病的成功打下了基礎,遊牧經濟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天災的影響而造成毀滅式打擊。而且作為抄掠經濟而言,一旦漢朝以足夠的兵力加強了防衛,抄掠經濟也就不再起作用了。所以,霍去病的奇兵才可以直搗匈奴王庭,出奇制勝。
-
12 # 腦洞歷史觀
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的母親是平陽公主府上的女奴衛少兒,父親是平陽縣的小吏霍仲孺。
說起他的父親霍仲孺,可能是世界上最走運的渣男。
說是渣男,是因為霍仲孺跟衛少兒生下兒子霍去病之後,拍拍屁股就走了,回了老家另外娶了老婆,連霍去病的生活費都沒有付,只當沒有這個兒子一樣。
說他幸運,是他的兩個兒子都成為了大漢頂尖的人物,一個成為了軍神,一個成為了名臣。
霍去病生下來第一年,父親霍仲孺就開溜了。霍去病成為了私生子,好在第二年,他們家走運了,她的姨媽衛子夫被漢武帝看中,帶到了宮裡,到了第二年,衛子夫再度受寵,最終成為了大漢的皇后。
以此推斷,霍去病的童年雖然沒有父親,但生活還是有保障的,小時候,他就開始學習騎馬射箭,而舅舅衛青也給了他很多的關愛,使他不至於在情感上有太大的缺陷,但畢竟是沒有父愛,最關鍵的親情缺失讓霍去病養成了沉默寡言的性格。
可這個性格恰好迎合了漢武帝的性格。漢武帝就不喜歡張揚,喜歡穩定老實的。
長大一點,霍去病被召進宮,司馬遷先生酸溜溜的用一個字來形容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喜歡:幸
到底是什麼幸法,司馬遷很任性,不解釋。但其實,漢武帝喜歡霍去病是很正常的。
霍去病的姨媽是大漢皇后,給漢武帝生了兒子,舅舅正率領大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讓那些反對跟匈奴開戰的人啞口無言。這些勝利也讓漢武帝的權威達到了巔峰。想當年,漢武帝的父親想封兩個匈奴降王為侯都費老鼻子勁,現在是想封誰就封誰。
這麼給力的一家人,能不喜歡他們家的小孩嗎?
但霍去病的受寵不僅僅是因為家庭的原因,而是這個孩子太懂事了,懂事得不像一個孩子。
他功成名就之後,回到山西找到他的父親--這個拋棄他母子的人。一般來說,這是報復的好時機。霍仲孺也提心吊膽,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大禍。
可是,霍去病很溫和,恭敬的向父親跪下,“以前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所以沒有盡到孝道。”
霍仲孺慚愧不敢回答。
霍去病替這位沒有盡過一天責任的父親置辦田宅,並將異母弟霍光帶到了長安進行栽培,這才有了後面的名臣霍光。
這樣低調懂事,完全不依仗姨媽的寵信,舅舅的權勢胡亂飆車的孩子,漢武帝能不喜歡?
有一天,漢武帝特地把霍去病找過來,表示要教他一下孫子兵法。
霍去病回答:“行軍打仗,看當時的情況去決定就好了,沒有必要看古兵法。”
狂,沒想到你小子平時不說話,一說話就要嗆死人。
行,那就讓你去試試,看你到底有多少斤兩。
元朔六年,衛青率領六路大軍出定襄擊匈奴。李廣霍去病就在其中。
這一次,衛青終於碰到了對手。匈奴的單于親自率兵出戰。漢軍前鋒三千騎兵一頭撞上了匈奴的大軍。經過一天的浴血交戰,漢軍傷亡殆盡。率領這三千騎兵的兩位漢將,其中一位趙信因為原本就是胡人,乾脆投降了。另一位蘇建隻身逃了回來。
出師不利,有人給衛青提了一個建議:大將軍出師以來,從來沒有斬過一位部將,現在蘇建丟了本部人馬,正好斬他立立大將軍的權威。
說實話,衛青為人太低調了,出了名的漢朝好人,從不無緣無故處罰部下,在長安,也不願意結交文人名士,這大概是他的功勞如此之大,但我們在史書上卻很少找到他征戰的細節的原因。反而是沒立過大戰功的李廣同學,就是被俘了,也有蕩氣迴盪瀟灑寫意的描寫。
衛青否決了這個建議,表示自己以皇帝近親統率大軍,怎麼還怕沒有權威?我還怕大家擔心我擅用權力呢。我不能誅殺大將於國境之外,這個事情還是交給陛下處理。
衛青將蘇建送回了長安。漢武帝也沒有殺蘇建,只是將其貶為平民。
這一次大軍出動,不但沒有收穫,還失去了兩位將軍,這在衛青的出征中是極為罕見的。
好在,舅舅不給力,外甥來救場。
五年前,漢武帝第一次對匈奴用兵,衛青原本是打醬油的,卻意外奇襲龍城,寄於重望的李廣反而大敗而歸。
大漢軍隊的運勢從李廣轉給了衛青。
大概上天準備再洗洗牌,要從這一場大仗開始,將漢軍的運勢過渡給一個年輕人。
這位年輕人當然就是霍去病。
這一次,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跟隨衛青出戰。衛青也沒打算讓他幫什麼忙,就給了他八百騎兵。在大家看來,也就是感受一下戰場的氣氛,能夠安全回來就燒高香了。
就像當年舅舅衛青第一次出征,把陪練玩成了主力一樣。霍去病也玩了一把喧賓奪主。
他帶著這八百騎兵脫離大部隊數百里,衝到匈奴的後面,一陣猛打猛衝,竟然被他斬獲了二千人,抓了一堆俘虜。而且全是硬菜,這裡麵包括匈奴單于的祖父輩大佬。單于的叔叔被活捉 ,還有一大堆匈奴的國相當戶。
漢武帝原本還有一些鬱悶,聽到霍去病的戰績,大為興奮,表示霍去病的戰績冠於全軍,所以給了他一個響亮的侯名:冠軍侯。
第一次出征,就撈了一個侯,而我們的李廣將軍這一次又是空手而歸,沒有任何收穫。
人比人,實在不能比。
霍去病的勝利幾乎是克隆了衛青的龍城之捷,在友軍吸引主力時,他長途奔襲,攻擊匈奴的薄弱點,然後大勝而歸。
那麼是李廣又一次輸給了運氣?
歷史似乎要給李廣一個徹底的答案,將他跟霍去病擺到了同樣的戰局上。
兩年後,霍去病再次出征,第一次大放光彩之後,十七歲的霍去病就成為了漢武帝最喜歡用的大將,甚至已經超過了衛青。
這一次,升為驃騎將軍的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轉戰六日,擊五國,殺匈奴的折蘭王,斬盧胡王,又抓了一大堆的匈奴相國都尉,還把人家的祭天的小金子都搶了回來。
至於霍去病是怎麼完成六日擊五國這樣的神奇戰績,我們的司馬遷先生並沒有興趣詳加記載。
到了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征,跟老將公孫敖從北地分兵兩路出擊匈奴。李廣跟張騫從左北平分路出擊。
李廣率四千騎兵前突,張騫帶一萬騎兵在後面殿後。可李廣又倒黴了,撞上了匈奴的四萬兵馬。
李廣這個人怎麼老碰上倒黴事呢?
這不只老怪老天不開眼,是李廣自己打仗不按規矩出牌,他打仗全靠隨意,從來沒有斥侯,這種打法,他不倒黴誰倒黴呢?
被匈奴大軍包圍,李廣的部隊也開始慌了,我們李廣同志從來不怕,因為他單兵作戰能力強啊。下令自己的兒子李敢率幾十名騎兵去試一下。
李敢就去了,在敵陣裡來回衝了一下,回來報告,這夥匈奴都是菜鳥,很好對付。
大軍這才情緒穩定下來。這時李廣才下令結陣,圍成一個圓圈。
很快,匈奴的大軍發起了攻擊,箭如雨下,雖然有點菜,但畢竟人數佔優。數次衝擊下來,漢軍已經摺損一半,箭也快用光了。
這時候,李廣讓士兵拉滿弓弦,但不要發射,而由他用自己特製的大號黃弓進行定點清除,專門射殺匈奴的將領,一連射死好幾個。
匈奴人的進攻慢了下來。
這些細節全部記載在史記裡。司馬遷先生真的是李廣粉,李廣的每一次戰鬥,尤其是失敗,司馬遷都要大書特書,將李廣將軍的驍勇展示出來,好像越敗李廣越勇,李廣都是雖敗猶榮。而對於屢戰屢勝,屢立奇功的衛青霍去病,司馬遷先生總是平鋪直敘,羅列一下數字就交差了。好像這些戰功的取得並沒有什麼出奇。不值得詳細去寫。
當然,李廣確實是英勇的。到了晚上,李廣依然面不改色加緊巡視陣地,安定軍心。從這一點看,李廣確實有一顆大心臟。
到了第二天,押後的張騫終於到了,匈奴人一看漢軍有了援兵,轉身就撤了。只是不知道張騫這位塞外老司機搞什麼去了,竟然迷了路。
這一戰如果張騫能夠及時趕上,李廣能否封侯呢?
無法得知,只是霍去病的三個部下又封侯了。
在李廣跟匈奴血戰時,霍去病正在匈奴的腹地大開殺戒。其實他這一路也出了同樣的問題。原本要跟霍去病匯合的公孫敖半路拖延,沒有按時抵達會合的地點。
霍去病沒有等待公孫敖,直接率著自己的部下跨越居延海,經過小月氏,抵達祁連山,深入二千餘里,又整了一堆硬菜,包括但不僅限於匈奴小王七十個,國相都尉一大堆,斬殺三萬餘人。
霍去病因功增邑五千戶,三個部將一起封侯。
遺憾的是,我們的司馬遷似乎認為這樣的大勝沒什麼意思,沒有任何的細節描寫,霍去病是怎麼找到匈奴人的,交戰中發生了什麼 ,霍去病又有什麼神勇表現,司馬遷一概不寫。
不但不寫,反而還搞起了懷疑主義。在記載時,搞起了史書中常見的春秋筆法。
比如,他記載霍去病上次的戰功是這樣的:
【冠軍侯去病既侯三歲,元狩二年春,以冠軍侯去病為驃騎將軍,將萬騎出隴西,有功。天子曰:“驃騎將軍率戎士逾烏盭,討遫濮,涉狐奴,歷五王國,輜重人眾懾慴者弗取,冀獲單于子。轉戰六日,過焉支山千有餘裡,合短兵,殺折蘭王,斬盧胡王,誅全甲,執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首虜八千餘級,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戶。”】
對於霍去病的戰功,司馬遷寫得很簡單:將萬騎出隴西,有功。
有什麼功呢?
按常理來說,司馬遷就應該介紹了,抓獲了什麼人,幹掉了什麼重量級人物。
但是,司馬遷筆頭一轉,不去介紹,反而引用起漢武帝的話來。“天子曰:等等等等”
又比如這一次,依然是如此:
【驃騎將軍出北地,已遂深入,與合騎侯失道,不相得,驃騎將軍逾居延至祁連山,捕首虜甚多。天子曰:“驃騎將軍逾居延,遂過小月氏,攻祁連山,得酋塗王,以眾降者二千五百人,斬首虜三萬二百級,獲五王,五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師大率減什三,益封去病五千戶。賜校尉從至小月氏爵左庶長。鷹擊司馬破奴再從驃騎將軍斬遬濮王,捕稽沮王,千騎將得王、王母各一人,王子以下四十一人,捕虜三千三百三十人,前行捕虜千四百人,以千五百戶封破奴為從驃侯。校尉句王高不識,從驃騎將軍捕呼於屠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以千一百戶封不識為宜冠侯。校尉僕多有功,封為煇渠侯。”】
對於霍去病的戰績,司馬遷表示寶寶沒空不想多說,只來了一句捕首虜甚多。到底怎麼多呢,皇帝他老人家是這樣說的嘛。
在整個霍去病的傳記裡,一提到霍去病的戰績,司馬遷總是不肯親自說,全部引用漢武帝的話。似乎他對霍去病這些傳奇的戰績有些懷疑。
霍去病立的這些功啊,都是深入敵境兩千裡,誰也沒看到,你漢武帝說他立了這些功,那就立了吧。
司馬遷的懷疑並非沒有道理,一個衛青已經夠讓人驚訝的,結果你們衛氏家族又出來一個毛都沒長齊的小夥子,領著數萬大軍橫掃漠北。怎麼聽起來這麼玄幻,這不會是你們虛報軍功吧。
直到今天,依然有人懷疑霍去病的戰績,認為並不是真的,或者有誇大的成份。
對於這一切,只能說司馬老爺子太偏心了。漢朝軍紀嚴厲,慌報軍功是要砍頭的,而且漢武帝已經有了衛青這位常勝將軍,還需要捧一個假榜樣出來嗎?
大概司馬遷覺得自己的懷疑也不太靠譜,所以想了一個比較牽強的理由,霍去病這麼牛,只是裝備好跟運氣好。
【諸宿將所將士馬兵亦不如驃騎,驃騎所將常選,然亦敢深入,常與壯騎先其大軍,軍亦有天幸,未嘗困絕也。然而諸宿將常坐留落不遇。由此驃騎日以親貴,比大將軍。】
他嘛 ,還不是佔了大便宜,那些好計程車兵先由霍去病挑選,好的戰馬優先供應霍去病,所以他才敢深入大漠,自己領著精銳騎兵在前面打怪撿裝備。而且運氣又好,從來都沒有碰到什麼大事。而那些老將軍(比如李廣),就沒這麼好運了,常常是撿人家挑剩下的,遇到戰機也趕不上。
我深深感受到了司馬遷先生筆下的酸勁。
可是,你們這些宿將,在門口轉兩圈,都能倒大黴,陷入困境,人家帶著兵馬轉戰萬里,深入匈奴腹地,都從來沒有困絕過。一次倒還罷了,兩次三次四次還是如此,這到底是實力問題還是運氣問題?
運氣只能解釋一次。屢次的成功或者屢屢的失敗就不能歸於運氣。
同樣是友軍拖後路,為什麼霍去病能夠深入二千里,斬獲而歸,而李廣只能苦苦支撐呢?
秘密隱藏在漢武帝對霍去病的表彰裡。
那一次,霍去病率一萬騎兵,自隴西出發北擊匈奴,六日之間,轉戰五國,拿到了匈奴的祭天小金人。夏天的時候,在李廣被匈奴困住苦戰的時候,霍去病過小月氏,至祁連山,斬獲數萬人。抓了五個匈奴小王。
漢武帝特地下令嘉獎, 三位跟隨霍去病的校尉也因功封侯,部將趙破奴因為斬遬濮王,捕稽沮王,封為從驃候,另一位高不識,因為俘虜匈奴王子被封為宜冠侯。另一位叫僕多的也因為有功,被封為煇渠侯。
這三位是什麼來頭呢?
趙破奴是太原人,《史記》是這樣記載的:將軍趙破奴,故九原人。嘗亡入匈奴,已而歸漢,為驃騎將軍司馬。
就是說,他是一個在匈奴地區長大的人,等於半個匈奴人。
而高不識原本是匈奴的小王,後面投降過來,成為漢朝鷹擊司馬,這次跟著霍去病出去打怪升級撿裝備。
僕多,則是匈奴的一位前王子。
也就是說,這一次跟隨霍去病立功的人都是有匈奴背景的人。有這些人做為隨從,霍去病當然不會迷路,還能找到匈奴人實行精準打擊,並且不用帶太多的糧食,而且是打到哪裡就吃哪裡。
那剩下的問題,為什麼李廣沒有這樣的匈奴部下,霍去病則有呢?是漢武帝特地給他指派的嗎?
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但關鍵是,給你一群人,你有沒有能力帶好。尤其是叛逃過來的匈奴人。
就在這一年的秋天,匈奴的渾邪王、休屠王來投降。這兩位哥們也是走投無路了,這些年經常跟漢朝大軍交戰,敗多勝少,損失了數萬部下。匈奴單于大為生氣,準備直接幹掉他。
渾邪王、休屠王收到了風聲,大為恐怖,想了一下,只有投靠大漢才有生機。他們也沒有別的渠道,只好跑到邊境上打劫個漢人,讓他們回去向漢武帝報告。
接到信報後,漢武帝心裡是打鼓的,這會不會是匈奴人的馬邑之謀呢?
想了一下,他把霍去病叫來。
你去看一看,他們是不是真的來投降,如果是,就接納,如果不是,就直接掃了吧。
霍去病去了,走到半路,出事了,匈奴內鬨了。其中的休屠王后悔了,想拉著隊伍回去。渾邪王不幹了,說好了一起到大漢吃肉,咱們報告也打了,你一個人卻溜了,把我涼在這裡,我白開水啊。
於是,渾邪王一怒之下殺了休屠王,吞併了休屠王的部下。
等霍去病到的事情,這就麻煩了,因為休屠王的老部下原本意志就不堅定。當霍去病渡過黃河,準備收編渾邪王的部隊時,一部分的匈奴人不幹了,拔腿就跑。搞不好就要崩盤。
一時之間,渾邪王也不知道怎麼辦。
這時候,霍去病做了一個決定,縱馬衝到渾邪王的大營,跟渾邪王舉行會談,當機立斷斬殺逃走的八千人。然後讓渾邪王一個人先乘車到漢武帝的居所,最後才讓剩下的四萬人渡江。
問題來了,這八千人如何斬殺,渾邪王離開後,霍去病又如何安撫剩下的四萬人。
唯一的解釋是,霍去病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天才,還是一個統戰天才。所以漢武帝才派他前去收編匈奴人。霍去病也必須具備相應的能力,才能在事變時,控制局勢,掌握匈奴大軍。
想像一下,此時的霍去病不過是二十出頭,他的人格魄力要暴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做到這一點?如此看來,霍去病最歷害的不是軍事能力,而是他的外交能力,統戰能力。
正是這些不容易為人察覺的能力,讓霍去病勝過李廣,在李廣家門口都迷路時,他能夠轉戰千里,就食絕域。
這些秘密隱藏在史冊中,當你不瞭解時,也只能附和一下司馬遷的總結,霍去病嘛,不就是裝備好嘛。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組織了最大的一次軍事行動。為了籌集這次行動的經費,漢武帝在全國實行了鹽鐵專賣。
在漢初的時候,本著不折騰的黃老精神,鹽鐵經營是放開的,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算是踩到了大漢的風口,都發了大財。
不過,人一有錢,眼睛就容易瞎。
歷史書裡介紹,這些商人覺悟很低,唯利是圖。那些年諸侯反叛。朝廷跟他們借點錢平叛,這些人竟然擔心朝廷的償還能力,不肯借貸。
文景那些年事情多,不好收拾,到了漢武帝唯我獨尊,沒事又打擊下豪強,總算可以下手了。漢武帝將鹽鐵的經營權收回來,存了兩年錢,攢足了軍費,足以支撐一場浩大的軍事行動。
這一次,漢武帝派出了大漢雙璧衛青跟霍去病。漢武帝沒有叫上李廣。
不叫李廣,漢武帝給出的原因是,他年紀太大了,不再適和這樣的遠征。當然,漢武帝還有沒說出來的理由。
李廣的運氣不好,每一次出征,只要有李廣就沒有大勝過,就是賺點小錢,也被李廣給抵消了。
漢武帝的意思,李廣好好休息一下,別出工了。
李廣不幹了。他還沒有封侯啊。奮鬥了大半輩子,名氣也有了,可就是最後這一步沒達成,他實在不心苦。於是,他專門打了報告,要求再給一次機會。
想了一下,漢武帝同意了,他實在沒有辦法拒絕這位老將的請求,但同時,他又給主將衛青交待了一句話,也正是這句話造成了李廣最大的悲劇。
大軍出發了,霍去病衛青各率五萬兵馬,司馬遷先生又重點指出,霍衛病是人民幣玩家,一上線,漢武帝就給他充了最好的裝備。
確實如此,漢武帝給霍去病配置的都是最強的,他就是讓霍去病直接尋找匈奴單于決戰,擒賊先擒王。
大將軍衛青反而成為了策應的一方。
李廣恰好就在衛青的陣營裡,想來,大菜是吃不上了,只能搞點邊角料。
但沒有想到,李廣的好運終於來了。
出塞之後,抓到了匈奴的俘虜,一問才知道匈奴的單于已經往東邊轉移,撞到了衛青的大軍前面。
等了好久,終於等到了機會。可是李廣突然接到了衛青的命令,讓他從東邊包抄,而前鋒將由公孫敖來替代。
大家可能還記得,公孫敖是衛青的鐵哥們,當年衛青被長公主劉嫖抓住準備打死,是公孫敖衝過去救了衛青回來。
那衛青是照顧老朋友,所以把這個立功的機會讓給公孫敖?
大概是有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來之前,漢武帝跟他打了一個招呼,說李廣這個人數奇,運氣不好,碰到匈奴主力,不要讓李廣正面上。
很多人替李廣叫屈,認為漢武帝奪走了李廣的機會。但是,機會也是要靠實力去獲取的。漢武帝的北擊匈奴大計不是為了李廣封不封侯而存在的。相反,李廣的封侯是為了漢武帝的軍事戰略而服務的,在這個大的戰略面前,任何人的侯位只能服從。
說老實話,漢武帝沒有說李廣實力不行,只是用數奇,已經在替這位老將留面子了。
可以想像李廣心中的委屈,但軍令如山,他也只能服從。於是,他只好帶著自己的部隊離開了主力,往東方而去。
很多年前,李廣曾經專門請教星象家王朔,詢問自己征戰匈奴,無戰不與,別的平庸之輩都封侯了,為什麼自己不行呢?
王朔問道:“你有沒有做過後悔的事情?“李廣想了一下,回答道:“有的,我任隴西太守時,羌人反叛,我誘降了他們八百人,然後一天之內將他們殺天。這是我最後悔的事情。”
王朔誠懇說道:“那就對了,殺降是從軍的大忌。將軍幹了這件事,當然不能封侯了。”
這件事情一直纏繞在李廣的心頭,讓他無法寧靜。別人把他的不封侯總結為運氣問題,他自己總結為殺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在關鍵的時候,總是差了那麼一點。
在李廣往東邊移動的時候。衛青的大軍直撲沙漠之後的匈奴單于。這回匈奴單于搞了一個誘兵之計,他們故意後撤,躲到了沙漠的後面,準備等漢軍越過沙漠時,來一個以逸擊勞。
他大概沒有想到,漢武帝為了他準備了超級套餐。在騎兵的後面,還有數十萬的後勤保障部隊。
這是押上國運的一戰。
碰上匈奴大軍後,衛青沒有急於出戰,而是下令用戰車圍成一個圈。
我常常在想,如果衛青沒有調走李廣,依然用李廣為前鋒。當李廣看到匈奴大軍時,還能夠按住性子,先設好防備再出擊呢?以程不識的看法,這不是李廣的風格。
扎穩陣營之後,衛青發起了攻擊,他只是派出了五千騎兵,這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在於瞭解匈奴的真正實力。
匈奴人隨即派出了一萬騎兵應戰,兩軍廝殺的時候,突然亂起了大風,你看不清我,我看不清你,兩方計程車兵就在風沙中相互砍殺著,為自己背後代表的那一群爭奪生存的空間。
這時候,衛青已經摸清了匈奴大軍的實力。他意識到,經過這麼多年的較量,這是第一次漢軍在兵力上佔優勢。這是絕佳的決戰時機。
從兩邊包抄!
衛青下達了命令。
左右翼的伏兵脫陣而出,準備將匈奴的單于包在中間。
打到晚上的時候,情況清楚了,匈奴已經大敗,但單于跑了。
這一天晚上的時候,衛青抓到一個俘虜,審問之下,才知道單于已經逃了。
在黃昏,兩軍在黃沙中廝殺的時候,匈奴的單于撐不住了,他料定這一次討不到便宜,在自己的侍從護衛下,不打招呼就悄悄溜了。
衛青連忙派出輕騎月下追單于,可單于比韓信難追,畢竟一個是逃命,一個是辭職。匈奴單于跑得太快,以至於匈奴人都認為單于已經死了,忙著選新的領導人。
事實上,衛青依然有機會抓住單于的。如果李廣能夠及時趕上的話。
沒追上單于,衛青開始攻下匈奴的趙信城,在裡面好好的補充了一把,然後一把火燒掉了剩餘的物質之後,才起大軍而還。
走到漠南,才碰到灰頭灰臉的李廣。
我們的李廣迷路了,完全沒有趕上大會戰。
衛青想了一下,先派人給李廣送去了美酒,慰勞一下李廣。衛青是個很厚道的人。這一次,他調離李廣,心裡還是有點過意不去。
但是,報告還是要寫的,怎麼碰到的單于,戰是怎麼打的,為什麼單于跑了,為什麼李廣沒有跟上。
想了一下,衛青派個人找到李廣,讓他給一個說明。這並不是一個過份的要求,但對李廣來說,這無疑是一道摧命符。
在得知自己錯過了會戰,又走了單于之後,李廣已經猜到了自己的結局。以漢武帝的性格,犯了錯就要處罰,沒有人有意外。這一次就算他出贖金,也一定會被貶為平民。
他已經六十多歲了,再也沒有機會等到下一次的機會。
李廣嘆了一口氣:“我這一輩子跟匈奴打了七十餘回,這一次有幸跟著大將同單于交戰,可大將軍把我調走,讓我去迂迴。我又偏偏迷路。這不是天意嗎?我已經六十多歲了,怎麼還能去接受刀筆吏的汙辱。”
說完,李廣拔刀自盡。中國歷史上最為悲情的將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給世人留下了李廣難封的千古憾事。
而霍去病依然在沿繼著自己的傳奇,在與單于錯失之後,他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繼續前進,一路上抓獲匈奴人,讓他們帶路一直穿插到大漠的深處,終於找到了匈奴的左賢王,用一萬人的損失斬殺左賢王七萬餘人。
左賢王是匈奴實力最為強勁的部下,這一仗後,左賢王徹底廢掉了,匈奴單于失去了自己最有力的臂膀。
最牛的是,霍去病還追到了居胥山,在居胥山上祭了天,又跑到姑衍山祭了地,這才率軍回朝。
這是漢朝跟匈奴之間最具決定的決戰,從這一天開始,匈奴的勢力開始從北方消退。
這才有了那首傳唱至今的民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位我嫁婦無顏色。
讓人惋惜的是,這是霍去病的絕唱。這一仗,漢朝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戰馬損失嚴重,漢武帝也再沒有發起對匈奴的大戰。
而兩年以後,霍去病因病去世。
他活著的時候,漢武帝曾經要給他修一個大宅子。霍去病拒絕了,表示匈奴未滅何以為家。
漢武帝沒想到的是,他只能給霍去病修一座陰間的房子。他仿造祁連山的模樣,為霍去病修建了一座墳墓,以彰顯他力克匈奴的戰功。
唐朝詩人王昌齡寫過一首著名的邊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裡的龍城飛將是誰呢?
是李廣,還是衛青,還是霍去病。也許,是千千萬萬在漢朝邊疆灑下熱血的將士。
-
13 # Mer86
沒什麼好說的,因為霍去病就是個天生為碾壓遊牧民族而生的軍事天才。
①:匈奴之所以難對付,主要原因是匈奴人善騎射,機動力強。而漢軍在霍去病橫空出世之前,包括衛青在內的所有將領,由於受漢地傳統作戰習慣的影響,戰法都有很大侷限性,不擅長騎兵奔襲作戰,無法機動有效的給予匈奴人的心窩以致命一擊。(衛青打仗也是傳統的漢地戰術,必須要設立一個大本營,再以大本營為圓心,穩紮穩打,很難聚殲匈奴主力)
霍去病與所有漢軍將領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完全摒棄了漢軍的傳統打法,完全就是用的匈奴人的那套打法。也就是說,匈奴人怎麼玩,他也怎麼玩。包括一路燒殺劫掠這些非道德打法,他也照單全學了。
②: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霍去病以匈奴人的戰術打匈奴,一路殺,一路走,俘虜和地盤通通不要,以至於匈奴主力每次都難於集結,而星星點點分散在草原上的匈奴散兵又不是霍去病精銳的騎兵的對手。
這種不對稱的打擊,就是霍去病每次都能殲敵上萬,甚至好幾萬匈奴人的致勝法寶。
所以霍去病每每能吊打匈奴,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霍去病是一個非常善於發揮人才特長的帥才。
匈奴是一個聯盟概念,在匈奴內部其實也分很多部落分支,有的部落原本不是匈奴,是被匈奴打服了被迫加入匈奴的。他們對匈奴其實存在很大的仇恨。
霍去病知道匈奴的這一情況,所以他每每擊敗匈奴後,就會第一時間挖掘人才。他非常的大度、惜才。他不管俘虜是什麼族,只要能幫他殺匈奴人,他照單全收。
試想,漢軍中有了這些很會照顧馬匹、認識匈奴地形、知道塞外的水源地、以及知道匈奴的定居點的匈奴人加入,霍去病打匈奴那還不得溜的飛起?
PS:霍去病兩次河西之戰,隨他出戰的高階軍官中,有三分之二是匈奴人。後來的漠北大決戰時,麾下十大將領中,有四個半人是匈奴人。分別是匈奴句王高不識、匈奴某王安稽、匈奴因淳王復陸支、匈奴樓剸王伊即軒,以及出生在匈奴的漢人趙破奴。
④:總的來說,霍去病的戰法,其實就是在匈奴帶路黨的引領下,在草原腹地進行閃擊和掃蕩,殲敵有生力量。
兵無常勢、惟快不破。他的打法其實並不算稀奇,但是論玩的溜,還得數他第一。
不過,道理誰都懂,為什麼其他漢軍將領沒有大量使用匈奴降將和士兵呢?
我想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遊牧民族普遍缺乏紀律性,難以教化,一旦遇到戰事不利就會作鳥獸散。因此駕馭匈奴士兵,用紀律約束之,是非常考驗將領能力的難題。
考慮到霍去病的年齡(河西之戰時19歲,漠北決戰時21歲),以及霍去病取得的傲人成績,他能約束匈奴人,我覺得沒什麼好多說的。
他就是一個天才。
-
14 # 歷史戰爭
匈奴人是崛起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他們長在馬背上,騎術高超,幾乎所有人都是天生的騎兵。在漢朝建立初期,匈奴人是中原政權的巨大威脅,劉邦親率數十萬大軍,卻被匈奴人圍在白登山上。漢朝被迫與匈奴人締結盟約,以和親的方式換來和平。
訂立盟約以後,匈奴人屢次叩邊,侵擾漢朝邊境,匈奴單于甚至在劉邦死後寫信給呂后言:“孤憤之君,生於沮澤,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憤,兩主不樂,無以自娛,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封國書無疑是對呂后和整個西漢的羞辱,但是以呂后瑕疵必報的脾氣,她卻忍住了這口惡氣,沒有對匈奴動兵,足以可見匈奴人強大的戰鬥力給漢朝帶來了多大的壓力。
然而到漢武帝時期,少年將軍霍去病的騎兵卻將長於馬背上的匈奴人碾壓,他帶兵深入漠北,打的匈奴人潰不成軍,以致於出現“漠北無王庭”的局面。那麼,我們不禁發問,不到百年的光陰,為何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人,卻被漢軍碾壓呢?其實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文景之治的盛世,為漢武帝遠征匈奴提供了國力支撐。在漢武帝接手時,漢朝經過文景之治,國庫充裕,經濟繁榮,國力強大。在充足的經濟支撐下,霍去病的騎兵配置是極其驚人的。霍去病聽從匈奴降臣建議,為每一位騎兵配置三匹戰馬,兩匹輪換著騎,一匹攜帶物資。這樣奢侈的配置,極大地增強了漢軍騎兵的戰鬥力,而大量戰馬的配備,也使得騎兵作為戰鬥主體的軍制成為可能,這促進了西漢騎兵的發展。
第二個原因,則是漢武帝時期騎兵精良的裝備。在漢武帝時,漢朝的武器鍛造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堅固的鎧甲、精良的環手刀、先進的弓弩,漢朝騎兵被武裝到了牙齒。然而匈奴人沒有冶鐵技術,他們缺乏鎧甲等軍備物資,就連許多武器都是骨頭做的。匈奴人對於漢軍的優勢,就在於他們高超的騎射水平,然而當漢軍騎射水平追上來以後,匈奴人的優勢蕩然無存。在實際作戰當中,精良的裝備,幫助漢軍在面對匈奴人時取得主動權。
當然,再好的裝備,也要有好計程車兵使用,好的將領統帥,而霍去病,堪稱少年戰神,他的統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霍去病在戰場上經常會採用快速移動,迂迴穿插的方式,出現在敵人的側翼或後方。在數次大戰當中,霍去病帶兵深入,直插敵軍腹地,然而要知道,匈奴人向來是居無定所的,一旦霍去病迷路,等待這支孤軍的將是絕境。可是霍去病和他的騎軍以大無畏的勇氣,和強大的匈奴人作戰,他們是一支虎狼之師,而這也是霍去病的騎兵可以碾壓遊牧民族的原因所在。
-
15 # 探索歷史奇聞
你的17歲在做甚?霍去病的17歲已經封“冠軍候”;霍去病這一生僅用青蔥六年,過完了別人不可及的一生,雖23歲逝世,卻永久活在了心中,在西漢中期,這是一位最讓人惋惜的名將,更是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不以身份而悲天憐人的霍去病縱觀歷史很多著名名將在出生這塊,身份皆不貴幸,霍去病一般無二,霍去病出生於漢武帝建元元年,是平陽侯府的女奴(衛少兒)與小吏(霍仲孺)暗合的私生子,當時其父在差事滿後就與其母不在聯絡。
而霍去病面對從小無父愛,家母又是女奴身份的情況下,並未產生常人般的氣餒、自誒、不平性格,反而從小懂事,喜於練武,練就了一身不凡武藝,特別是善騎射。
長大後從軍至驃騎將軍霍去病才知道其父是誰,但已不重要;也正因為自小無父愛反而長得更加堅韌不拔,後在衛子夫外戚幼時階段,由於騎射不凡被漢武帝識得,讓他做了一名近臣侍中,而且還被漢武帝親授《孫子兵法》,自此,他的元年時代開啟。
被漢武帝親教後的他,在西漢六年阻擊匈奴於漠南時,漢武帝就將他任命為票姚校尉,初時只是想讓他試煉,沒想到這一試煉竟為西漢試煉出一名偉大軍事家、驃騎將軍。
17歲的他兩次被漢武帝安排進擊漠南,與八百輕勇騎赴利,斬獲敵人2028人,其中包含的高階官員、與重要人物相國和單于的祖父輩籍若侯產。
兩次赴利兩次建功,被後漢武帝授予少年冠軍侯,也印證了那句話,少年初長成,此乃霍去病;他用行動為漢武帝的眼光做出了表率。
一朝青雲為國擴版圖19歲,也是霍去病任命為驃騎將軍的年紀,任命後的他奉漢武帝之命,於春、夏兩次交戰渾邪王、休屠王部,前者以一萬驃騎翻山越嶺一千多里重創匈奴,為打通河西版圖起到至關重要。
後者,由於公孫敖因匈奴之地迷障導致未能與霍去病的兵馬及時會合,而霍去病知道戰機不可延誤,隨果斷深入,僅憑自帶的驃騎軍就殲敵三萬餘人,其中包含匈奴重要成員之匈奴五王、五王母、相國、將軍、當戶、都尉之眾多人物,此次的殲滅徹底奠定匈奴的畏懼之心,凡遊牧民族聞其驃騎兵,均驚顫喪膽。
秋後一役,西域道路徹底被霍去病的驃騎軍打通,漢朝正式接受河西地域,匈奴還因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回頭再看,這些殲滅多數是一筆帶過,但其中的兇險,只有他自己能體會,我的看法是,他從小的堅韌性格為他後來的成就起到了至關重要,律己的同時,讓他的驃騎軍與別軍騎射不一樣。
就拿當初翻越焉支山時,急行軍一千多里,可看得出來,這股毅力堅韌勁,不是本身含有傳遞至軍中,軍中絕無有如此之能行。
霍去病在任驃騎將軍時,彰顯克敵服遠之理,且自己本身英勇,這也成為了驃騎軍的精神所在,攜帶的朗兒更是以其為杆,在擴充疆土之時,尤為清晰可鑑這股精神所在。
唯一可惜的是,這位西漢名將逝世於23歲,不然會為西漢擴充多少疆土,特別是當時即將拿下的北海(今邊境俄羅斯貝加爾湖)。
這的死就不做後續訴說,其因素重多,裹貶不一,有人說是這般,似那般,但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惋惜,心痛。
-
16 # 歷來現實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作為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霍去病向來是文人詞客不吝歌頌的物件。
而霍去病之所以有著這麼大的名聲,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他面對匈奴,主動出擊,一掃之前的頹勢,可謂是英勇無比,屢戰屢勝,那麼為什麼霍去病能夠在騎兵上碾壓在馬背上為生的遊牧民族?而大名鼎鼎的"飛將軍"李廣卻分明是在這上面跌了跟頭。
其實原因有很多,我們下面來一條一條的分析。
其一,君主的重視和支援。霍去病早年跟隨舅父衛青一起征戰沙場,而此時漢武帝劉徹正是雄心壯志之年,加之霍去病的外戚身份。所以漢武帝大力支援衛青、霍去病的一切軍事活動。
大家都知道,打仗不僅僅是隻憑藉雙方將士的英勇,後勤的保障是關鍵,試想吃飽飯穿暖衣的十萬大軍和餓著肚子挨著凍的十萬大軍能比嗎?顯然是不能的,而漢武帝劉徹大力支援此次行動,搭上整個漢朝國力為此提供後勤保障,提振軍隊士氣,遊牧民族能夠與之相比嗎?所以後勤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戰術的升級。作為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毫不誇張的說他們吃喝拉撒都能夠在馬背上進行,如晁錯所說,匈奴騎兵"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在顛簸賓士的馬背上射箭是極高的技藝,需要經過多年經驗才能練就成這樣的機動部隊。
而在漢武帝初期,和匈奴對戰卻是比拼馬背上的弓箭技巧,雖說那時候的騎兵戰都是如此,但是漢朝大部分士兵在馬背上使用弓箭的能力是遠遠不如匈奴的,只有少數投降的胡人,和李廣這種世代生長在北方邊郡、熟悉畜牧生活的人,才能在騎射方面與匈奴人比肩。
但僅靠這些人是遠遠不夠的,以自己的短處去和別人的長處相比較也難怪會失敗。後來衛青霍去病總結失敗經驗,想辦法規避掉漢軍騎射這部分的弱點,於是便根據步兵的戰術發明了一種新的騎兵戰術,那就是迅速衝鋒然後近身肉搏,最大程度上的削弱弓箭的作用。自從發明了這種戰術,漢朝對匈奴的戰爭就是勝多敗少了。
第三,武器裝備的優先。由於之前多次的戰敗,漢武帝吸取教訓,從戰馬、鎧甲、兵器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軍隊的軍事力量,一面依靠文、景兩帝當年累計的資本,圈養大量戰馬,一面加緊訓練士卒。另外,就是大幅度提升冶煉技術,鍛造出精良的裝備。
而其中決定性的因素就是鐵質鎧甲的普及,前文中我們提到漢朝軍隊採取貼身肉搏來應對匈奴的弓箭,而騎兵披上鎧甲就如同一股鋼鐵洪流,在戰場上面無人可擋,鎧甲的良好防護抵消了對方弓箭的優勢,降低了衝鋒過程中的傷亡率,同時到了肉身近戰的時候也能夠抵禦其它近戰兵器,先立於不敗之地,給漢朝軍隊帶來了大量的優勢。
有了皇帝的支援,同時具備精良的裝備和完備的後勤保障,加之改變戰術,揚長避短,這就是霍去病能夠大勝遊牧民族的原因。
-
17 # 淨月暖陽
冠軍侯、驃騎將軍霍去病是被列為天才的少年將軍,倍受推崇的主要原因,一是徹底改變大漢對遊牧民族的戰略形勢,即由守變攻,而且殺入匈奴疆域上千裡,封狼居胥。這在中國中原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二千多年的對抗中是其少有的,故為歷代史學家所宣揚和崇拜。二是霍去病年少成名,十多歲即揚名疆場,二十多歲就受封與衛青幾乎平級的驃騎將軍,是後世無數年輕人的偶像,那個年輕的熱血男兒不想成就大業。三是漢武帝的寵愛和刻意褒獎,以及大力宣傳,幫助他成就豐功偉業,並彪炳史冊。
可僅以此來評價霍去病就是碾壓式的對匈奴的勝利,似乎如戰神般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又的確有些過於神化他了。霍去病最大的貢獻,在於戰術上的成功,還不見得就完全能壓制住匈奴。
當時,匈奴最有戰力的主要部隊都在匈奴王庭,王庭盯住的大漢主力部隊是衛青所部,同理,漢武帝對付匈奴主力,也是用衛青所屬兵馬。
而對於霍去病,漢武帝給予了極大的授權,由霍去病從漢軍中任選精銳兵卒,全部騎兵配置,一人雙馬,可以說是傾全國之力打造出了一支精銳的特種部隊。同時授予霍去病全權,自行確定戰役方向和戰鬥方式,大多時候漢武帝都不知道這支部隊的方位方向,這是一種“特種戰”的作戰方式。
當然,霍去病的戰術素養是極高的,他完全學習匈奴騎兵的作戰方式和補給方式,發揮騎兵的高機動性,直接殺入匈奴腹地進行突襲戰,打完就走,或那裡有匈奴部落就衝向那裡。由於在匈奴腹地,各部落間防備是不足的,而戰力強的部落大多隨匈奴王庭行動,霍去病戰法又出乎匈奴預料,那時的資訊傳遞又不便利,無法集中防禦霍去病所部,這就讓霍去病的累計戰果是驚人的,縱深也是驚人的。
與衛青相比,戰役戰術都不同,基本上衛青打不了霍去病的仗,霍去病也打不了衛青的仗。從兵法上說,衛青用正,霍去病用奇。可恰恰奇正相輔,成就了對匈奴的全面壓制,使匈奴王庭和各部落不得不北遷,遷不走的,兵力人口都不足,只得歸順大漢,成就了漢武帝的“千古一帝”。
所以把霍去病說成是簡單的碾壓,有些過了!
-
18 # 威仁占卜師
霍去病乃天生將才,或是軍事天才
一、他的兵都是精挑細選的,勇猛好鬥,年輕力壯,裝備精良,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特種部隊,而且有五萬騎之多。
二、他的打法是深入敵後,尋找敵軍大本營決戰,有利則戰,不利則退,機動靈活,閃電破襲,一改漢軍傳統被動打法。
三、治軍嚴,編制簡單,50000騎指揮權集中,傳令禁止,指揮得跟一個人似的,不讀兵法勝於兵法。
四、不愛兵,兵士非常非常敬服他,足以證明個人能力決斷超群,但也常常身先士卒,令兵士是非常的敬服,
五、吸取遊牧民族的作戰特點,揚長避短,帶少量精兵精裝上陣,搶奪遊牧民族的牛羊作為補及,故而能深入敵後長途奔襲
六、大膽起用降兵,利用降兵做嚮導,以至於在廣袤的草原上,不至於迷路,也可以說知己知彼吧
如不英年早逝,可能第一打到歐洲的就不是成吉思汗了
-
19 # 偽裝的觀點
霍去病的騎兵可以碾壓匈奴人,很多人都在誇耀霍驃騎的能力了得,但是歷史上能夠不靠人數優勢,不依賴裝備先進,不憑藉組織能力優秀,就憑藉某個將領帶著一群人按住了別人使勁兒摩擦的,還真不多見,甚至可以說是沒見過。
漢武帝時期,能夠把匈奴揍得哭爹喊娘,是集齊了好幾個方面的條件的結果。
首先,從大勢上來說,大漢方面國力日盛,人、錢不缺,而且漢武帝加強了中央集權,國內的掣肘減少,才有可能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反觀匈奴方面,正是四分五裂的時候,當初圍困劉邦時候的那一代草原英雄人物都老去了,匈奴內部為了大單于的位子腦漿子都打了出來,給了漢朝可乘之機。
其次,當時的漢朝軍隊的裝備領先了匈奴一個時代,區域性可以產生碾壓的效果。
最後,才是將帥得力,不光霍去病,還有李廣,衛青,公孫等將門的人才輩出,形成了一個燦爛的將星時代,而最耀眼的自然是霍去病霍驃騎。
不過即便是這樣,大漢把匈奴打殘了,自己也把自己搞虛了,尤其是漢武帝弄得什麼“告緡令”一類的斂財手段,直接把大漢的經濟基礎廢了大半,還讓豪族抬頭,從此大漢就一路往下出溜,到了東漢,直接就是豪門政治,兩晉更成了門閥政治。
-
20 # shiwoma玉米
匈奴民族沒有固定住所,但老弱病殘還是在一起的,和匈奴人打仗,匈奴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匈奴人發現漢軍大部隊過來,早就躲開了,甚至於一兩個月漢軍都找不到匈奴人的影子。霍去病搞偵探,直本匈奴人的大本營。有老弱病殘拖累,匈奴人跑不掉的,霍去病在匈奴人的老巢大開殺戒。這下匈奴人可就慘了。
回覆列表
提起霍去病,除了敬仰還是敬仰,任何溢美之詞都不為過,他雖然以外戚身份上位,卻用自己無可比擬的戰功,把名字長留在漢民族的發展史上。
都說出名要趁早,可再早也早不過霍去病。
17歲,在漠南之戰中,親率八百騎兵,縱橫漠北,威震匈奴,功冠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
19歲,被漢武帝封為驃騎將軍,指揮河西之戰,重創匈奴,佔領河西走廊,打通了前往西域的通道。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21歲,兵出代郡,擊潰匈奴主力,兵峰直指貝加爾湖,匈奴單于逃到漠北,從此“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俗稱“封狼居胥”,是中國古代武將最高的榮譽。
同年,漢武帝設定大司馬一職,掌管一切軍政,霍去病和舅舅衛青一同加官為大司馬,共同掌管軍政。
霍去病就像一顆流星,橫空出世,光芒四射,奈何天妒英才,23歲便英年早逝。
漢武帝十分悲痛,讓霍去病陪葬茂陵,將霍去病的墳冢修成祁連山的形狀,以紀念霍去病力克匈奴的奇功,並調集甲兵沿長安城到霍去病墓排列成陣,送別霍去病,可謂哀榮至盛。
遙想漢初,高祖劉邦被匈奴大軍圍困於白登山,幸得陳平的美人計,才解白登之圍;匈奴冒頓單于在給呂后的信中極盡羞辱之詞,呂后也只能強顏歡笑,忍氣吞聲。
可到了漢武帝時期,霍去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反守為攻,三次出擊,無一敗績,大破匈奴主力,將匈奴趕到了西伯利亞的苦寒之地。
為什麼霍去病就這麼厲害,打的匈奴毫無還手之力呢?
旭哥總結了三點原因:
●漢朝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國力正處以鼎盛時期;
●霍去病站在漢武帝和衛青,兩位巨人的肩膀上;
●霍去病用兵靈活,戰術獨特;
接下來,旭哥將展開一一論述,以回答題主的問題。
漢武帝時,強盛的國力,是對匈奴反守為攻的基礎漢朝初年,剛剛經過秦末亂世和四年楚漢戰爭,民眾困苦,國家虛弱。而此時,北方的匈奴正處於強盛時期,冒頓單于統一了草原上的匈奴各部,建立起龐大強盛的匈奴帝國,並不斷南下侵擾漢朝邊境。
因此,漢初不得不在和匈奴的對峙中採取守勢,用和親的方式換取邊境的安寧。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漢高祖、漢惠帝、呂后以及文景兩朝的休養生息,漢朝的國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具備了對匈奴戰略反攻的條件,具體反映在兩個要素上:
其一,拋棄了以往“平時為農,戰時為兵”的臨時募集士兵的方式,建立了一直訓練有素的專業化軍隊,到漢武帝時期,有甲兵45萬,都是精銳之師。
其二,同匈奴作戰,騎兵至關重要,早在景帝時期,就將培育良馬、大力繁育馬匹作為一項既定國策,到漢武帝時期,馬匹數量多達60萬匹,一次對匈奴作戰,就可以動用至少十幾萬匹戰馬。
正是有了這樣雄厚的國力作為後盾,霍去病才能在疆場上自由馳騁。
霍去病站在漢武帝和衛青,兩位巨人的肩膀上霍去病和漢武帝,可以說是千里馬和伯樂的故事。
世人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可見千里馬能不能發揮日行千里的作用,還得看有沒有伯樂慧眼識才。
漢武帝就是這樣的伯樂。
當霍去病在第一次隨同衛青出擊匈奴時,率領八百騎兵脫離大軍,輕裝突擊,斬獲匈奴兩千多人,包括多名匈奴高階官吏和皇室成員,功冠全軍。經過這一戰,漢武帝發現了霍去病這個軍事天才,並果斷委以重任,給了霍去病施展才能的平臺。
這才有了後來彪炳史冊的霍去病。
霍去病和衛青,既是外甥和舅舅的關係,也是學生和老師的關係。
霍去病的母親是衛少兒,和衛子夫、衛青是兄妹關係,所以,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兩人的出道都是受惠於衛子夫受到漢武帝的寵幸。
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衛青很快在對匈奴作戰的過程中嶄露頭角,屢立戰功,一生七次出擊匈奴,七戰七捷,成為漢武帝時期首屈一指的軍事家,其對匈奴作戰的成就並不亞於後來的霍去病。
有這樣的舅舅,當然是霍去病的幸運,除了平時可以跟隨衛青學習軍事理論知識,還可以跟隨衛青出戰匈奴,到戰場上實際演練。實際上,霍去病第一次勇立戰功,被封為冠軍侯,就是跟隨舅舅衛青出擊匈奴獲取的。
有衛青這樣的老師手把手的調教,對於霍去病形成自己的軍事思想十分重要。
天才軍事家,霍去病漢軍由於中原地區的歷史因素,習慣於兩軍對壘的兵團化作戰,而匈奴人習慣於騎兵作戰,長途奔襲,不攻城不佔地,只掠奪人口和財富,來無影去無蹤。
所以,漢朝在同匈奴作戰時,往往有勁兒無處使,只能被動挨打,直到公元前130年,衛青直搗龍城,痛擊匈奴,才取得了西漢歷史上首次對匈奴作戰的勝利。
衛青正是採取了以騎兵對騎兵,長途奔襲的策略,可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霍去病顯然是繼承了舅舅的軍事思想。
但相比於衛青的沉著冷靜,霍去病更具冒險精神,用兵更加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的戰略戰術,完全找到了匈奴的痛點。
漢武帝本人也十分具有冒險精神,自然也就更加欣賞霍去病的軍事策略,從河西之戰開始,霍去病開始獨當一面,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將匈奴徹底擊潰,遠逃漠北,成為無可爭議的民族英雄。
結語:曾有人說,一個人的成功,除了靠自身的奮鬥外,還必須考慮歷史的程序。霍去病正是深處漢朝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再加上自身的才能,成就了一個獨一無二的霍去病。
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爭奪,一直貫穿著整個古代社會,王朝雖有更迭,但雙方之間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息過。
到了西漢後期,隨著漢朝國力的衰敗,匈奴又捲土重來,和中原王朝重新形成對峙之勢,直到下一個霍去病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