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意風向標
-
2 # 蟹黃堡製作者海綿寶寶
小冰河顧名思義是指相對而言比較冷的一段時期,但比冰河時期暖和一些,維持時間也比較短。
扎爾科夫的研究發現太陽活動的第25週期(該週期在2022年達到頂峰)被列為觀測物件的太陽兩個層面的電磁波開始相互抵消;進入第26個週期(2030-2040年)後,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變得完全不同步,導致太陽活動劇烈減少。據科學家說是這樣的,在2030年可能會進入小冰期。不過也只是可能哦
-
3 # 我乃天空
一會說2215年地球進入小冰河期,一會又說是2030年會進入極冷的小冰河期,到底哪個才是真實可信的呢?人類賴以寄望的所謂科學家,有真正明白、不是白痴的嗎?所謂文明發達的今天,許多所謂的科學鬼話,其胡謅的程度,遠超那不開化年代江湖騙子的鬼話。只有過之,決無不及!人類總是幼稚的以地球某個時期的所謂氣候變化,想象成與太陽活動有著必然的關係。總會以此類推未可知的事物。其實,在地球的演變歷史上,非極地非高原地區的冷凝結冰,與太陽活動無關。純粹就是地球內部結構的地熱活動相對停歇有必定的關係!尤其是高緯度的中北歐洲地區。只要地表下的地熱活動停歇,其上空的冷凝氣流就必然會源源不斷的降落,直至在地面凝凍結冰。一旦地面有來自地下熾熱活動能量的釋放,就必然會導致大量的上升熱氣流。這樣一來,地表上空大量冷凝的氣流就沒有了下降的條件,不但冷凝的氣流不會降落,還會被不斷大量上升的熱氣流推動,向周圍的空間平移運動。既便上升的熱氣流勢能減弱,大量冷凝的氣流有降落的條件,也會因地表溫度的相對較高,失去冷凝凍結的條件而成為冷空氣貼地運動吹向更低緯度了。這樣簡單的道理,本來就是昭然若揭的。這是地球自身的事,與太陽活動無必然的關係。就象今天的兩極地區與高原,冰川冰蓋的大量崩潰斷裂與融化,同樣也與太陽的活動無關。更與人類的活動無關。導致全球氣溫急劇上升的真正原因就是地底大量的熔岩活動加劇的原因造成的!地球人把地球上發生的事,都歸咎於太陽或所謂的人類活動,只說明瞭人類科學認知的無知與白痴。同時,也無情的自揭了所謂科學知識的虛假與荒誕!
-
4 # 深空電報
2030年太陽活動大幅減弱這是一個謠言,謠言的問題在於對外媒說法的曲解,以及斷章取義之後的加工。每日郵報的報道是這樣說的,2030年太陽黑子、耀斑可能會大幅度降低,這並不是說太陽的活動大幅度減弱,太陽的活動依然存在,核聚變過程消耗的質量也沒有見得會減少。
耀斑減弱也是一種模型推測,根據太陽第23週期進行推測,至於黑子活動是否大幅度減弱,還需要觀測才能證實。而太陽黑子、耀斑減弱,與地球進入小冰期關係不大,冰期的出現是地球生態系統週期性事件之一。地球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冰期,雖然太陽有一定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冰期的出現與地球自身的地質活動有關,當然其中涉及到的構造運動也會導致冰期的出現。
至於太陽,我們都知道太陽活動會極大地影響到地球,那麼,全球變暖會不會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太陽呢?雖然太陽的輻射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以11年為週期在不斷變化。科學家把11年一個週期的太陽輻射計算出平均值,發現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太陽的輻射並沒有增加,相反,還略有下降。顯然太陽輻射的量與地球冰期、變暖的關係不大,全球變暖並不是因為太陽活動而造成的,同理,冰期的出現與輻射量的大小關係不大。冰期更多是地球地質活動的週期變化,到了一定時間,冰期就會出現,這需要從地球自身的地質活動找原因。
-
5 # 悟空科學
還沒有哪個人能肯定地說,地球到底會在哪一年進入到小冰河時期。因為,太陽活動減弱能不能預示小冰河期的到來,暫時都還要打個問號,所以,這個2030年也只能算是部分科學家的一個猜測。
另外,大家不要聽見小冰河期就被下著了,地球已經不止一次進入過小冰河期,而距離現在比較近的明朝時期,便因為地球進入小冰河而導致了饑荒的發生。那時的農業生產還比較落後,種植莊稼只能看天氣和溫度,而所謂的小冰河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溫度會下降幾度,但絕不至於難道在當代生活的大多數人。
2020年以來,大家對高溫可以說非常敏感,並且已經出現了數波高溫情況,這個時候可能不少人還在想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地球小冰河不是要來了嗎?為何如今還這麼熱。後面我們也來說明下,但是如今全球變暖帶來的極端性高溫已經是顯而易見,事實證明地球是越來越熱了,並且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根據加拿大環境部指出,在本週三,高溫熱浪襲擊加拿大大部地區,其中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出現了5月曆史最高氣溫記錄。其中位於蒙特利爾的皮埃爾·埃利奧特·特魯多國際機場區域記錄到了36.6攝氏度極端性高溫,這成為了該國在5月以來的最熱城市,所以這引發了不少人對氣候的擔憂。
氣溫越來越高成為趨勢
在達到36.6攝氏度極端性高溫之後,其他周邊大型城市氣溫也不低,其中鄰近的安大略省,渥太華也創下了35攝氏度的氣溫記錄,同時在潮溼天氣的影響之下,最高還達到了40度,所以加拿大環境部已經發布了極端高溫預警,是真的太熱了。同時加拿大環境部為居民還開設了六個冷卻中心,也就是我們說的“乘涼區域”,而蒙特利爾的氣溫是1975年以來最熱的一個時期,地球臨界點已過?
根據記錄資料顯示,在蒙特利爾最高氣溫記錄是在1975年8月,為34.7度高溫,而如今比最熱的時期更熱,氣象學家西蒙·萊戈特(Simon Legault)表示,這是一場強大的熱浪,並且是非常罕見。在三週之前,該地區還出現了下雪,沒想到氣溫的飆升會達到這種狀態,這可能就是科學家們說的全球變暖帶來的連鎖效應問題吧。如今的極端性高溫已經在全球發展之中了。
根據氣象學家表示,這次的氣溫比6月和7月創下的記錄還要熱,那麼接下來的高溫影響可能會更加強,所以在加拿大的朋友注意了。
地球還會繼續“極端化”嗎?
按照如今的趨勢來看,2020年就已經算是夠熱了,如果人類不快速實施地球生態系統的保護,那麼接下來地球“極端化”必然會持續發生,所以說人類真的應該甦醒了,不然就晚了。根據世界氣象組織表示,2020年我們將可能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從前4個月的氣溫資料來看,我們都是連續創下了新高,所以說熱的趨勢非常明顯。
而在溫室氣體的排放上,我們也是達到了新高。根據能源統計資料顯示,在2019年全球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比2015年增加了4%以上,其中森林火災和其他土地使用變化的排放在2019年增至60億噸二氧化碳,比前一年多出約8億噸,部分原因是亞馬遜和印尼的火災等等,所以在極端化氣候影響之下,各種連鎖效應氣候變化產生的汙染也更大。
不是說地球要降溫嗎?
確實我們第1段就說了,很多人說我們地球要進入小冰河時期,但是我們如今看到的氣溫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更加的熱了。那這個小冰河會不會來,地球會不會降溫?可以說沒有一個確定性的答案。根據科學報告指出,說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主要是因為太陽黑子的變化,根據科學家表示,如今我們地球正在進入“衰退期”,還沒有“跨過”極小值時期,所以說太陽還沒有出現活躍的太陽黑子。
也就是因為這個因素,科學家們表示,我們地球可能會持續下降,變成“極寒地球”。如果按照地球的規律來說,我們地球是不可能進入小冰河的,會進入到太陽的新週期,但是如今又沒有多大變化,所以科學家們就出現了爭議,到底後面會出現什麼樣的氣候狀態,我們都只能作為參考,但是對於全球變暖來說,我們是可以明顯看到,資料也有支撐。
所以到底地球有沒有可能進入小冰河,還真不知道,自從工業化以來,我們地球的氣溫已經因為人類活動提升了1.1度,如果真的出現了小冰河時期,那麼這降溫也不足以抵消上升的氣溫,所以真的小冰河來了,也只是讓我們地球稍微“涼快”一點,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你覺得地球會變得越來越冷,進入小冰河時期嗎?
-
6 # 環球科學貓
確實在全球變暖的時代,有專家說2030年太陽將“休眠”, 地球進入“小冰河期”,該訊息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上還被提到過。
這就類似於大家在2019年-2020年熱議的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一樣,都是利用太陽活動的變化給予的推測性說明,但是無法肯定我們地球一定會進入到小冰河時期,這也是長期以來,大家一直在說為何不能確定,到底會不會進入,這些確實都是推測性或者模擬性的資料。
在2019年-2020年的熱議之中,大家說的地球可能進入小冰河時期,是根據太陽黑子的變化來進行說明的。但是在2020年9月,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確定了太陽黑子的出現,所以這場“鬧劇”也暫時收場了,沒有辦法證明2019年-2020年地球會持續無太陽黑子,進入到小冰河時期。
如今的太陽活動是什麼狀態?我們前面也說了,美國宇航局(NASA)已經確定了太陽黑子出現了,並且已經進入到了第25個太陽活動週期之中,而精確地進入到第25個太陽活動週期時間是在2019年12月,所以已經開始很多了。
這也反向地說明了大家最初說的太陽活動持續減弱是錯誤的,那隻不過是太陽活動週期在極小值時期,所以表現並沒有那麼明顯。同時在最初說太陽黑子與小冰河關係的時候,科學家或專家也出來說過,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兩者關係。
所以說如今太陽活動進入到新一個週期,徹底是沒有辦法利用太陽黑子來進行證明了,至少這個結論已經是不成立,同時科學家們利用如今的狀態。再次發出了預警,那就是預計在2025年的時候,太陽活動將會達到頂峰,也就是太陽活動週期的極大值,到時候太陽黑子的峰值達到115個。
當然對地球的影響在極大值時是否帶來影響,還得看太陽耀斑的情況。如果太強,可能對衛星,電子裝置等產生影響。
那2030年地球會進入到小冰河時期嗎?其實這次科學家們的警告,也是根據太陽變化來進行說明的。根據科學報告指出,來自扎爾科夫的科學團隊表示,透過對太陽活動週期的新模擬顯示,該模型關注太陽兩個層面——一個靠近太陽表面,另一個深入太陽的對流區——的發電機效應,預測到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左右減少60%,屆時地球將很有可能進入“小冰河期”。而在新的第25個活動週期之中,它們預測太陽的兩個層面的電磁波會出現相互抵消的現象。
而到了第26週期,這兩個層面的電磁波變得完全不同步,導致太陽活動劇烈減少。到時候就會就會引發與‘蒙德極小期’相同的效應,太陽活動將會非常的衰弱,這樣地球的小冰河時期也就開始了。
所以按照科學家們的說法,太陽活動始終是要進入到小冰河時期。不過這還是建立在模擬資料上的,兩者是否有關聯,仍然沒有定論。這個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才行。
如果小冰河時期真的出現,人類會怎麼樣?如果地球真的進入到了小冰河時期,那麼地球將可能出現“生靈塗炭”的局面,很多動植物在極寒的時候是無法生存下來的。對於人類來說,糧食作物也是無法生長的,所以人類也將是在波及的範圍之中。
只不過對於如今來說,全球變暖也還在持續,如果真的出現小冰河時期,可能也並非是以前記錄的小冰河時期一樣,會出現極端性的寒冷,全球變暖可能會抵消一部分降溫的情況。
如果無法抵消,對於人類如今的科學技術來講,只要不持續太久的時間,還是可能生存下去的。如今我們人類已經創造了在溫室之中來進行糧食作物的開發,雖然不是大規模地進行,但是也能夠說明人類已經掌握的這項技術,所以足以支撐一部分時段。對人類來說威脅也不會太大。這裡其實也提醒了我們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極端氣候的條件之下,我們應該勤儉節約,不能過鋪張浪費。
所以綜合情況而言,就算是地球進入到了小冰河時期,對我們人類的影響可能也不會太大,同時如今科學家們雖然發出了地球進入小冰河時期的警告,但是並不意味著一定就會產生了,2030年距離我們還有10年的時間,而如今太陽活動才是25個週期的開始,是否在新一輪的極小值時期出現小冰河,我們拭目以待吧。
同時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之下,小冰河時期可能也並非那麼不好,地球人類不保護,就靠地球自然變化來維護吧。也許只有這樣,大家才知道如今的地球已經多糟糕了,對人類未來的威脅多大,也才會甦醒來維護。
-
7 # 手機使用者世界風雲
宇宙當中世界上根本沒有任何知道以後的一切,所有的全部都是猜,3天內的天氣預報都不準確,談什麼幾年或幾十年的事?
-
8 # 科學無處不在
第一部分@現象篇:
在2015年的英國國家天文會議上,皇家天文會提出了一個研究報告並且帶有警告性,他們稱到了2030年,太陽活動將會減少6成,進入休眠期,使地球溫度大幅下降,甚至進入新一次"小冰河期"!換句話說,英國皇家天文協會說,到了2030年地球溫度下降60%,到時候人類將提前進入"小冰河期"!這一訊息,瞬間在網上傳開來!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以及恐慌!
第二部分@科學疑惑篇:2030年太陽活動大幅度減弱怎麼理解?指的是太Sunny線減弱嗎?人類會提前進入"小冰河期"嗎?
第三部分@科學解疑篇:不得不說,這次又是對英國《每日郵報》的誤解啊!文中提到的太陽活動並非是太Sunny線,而是太陽上出現的黑子,耀斑,拋射等活動而已!並不是我們理解的太陽溫度下降,光線變弱!
哪怕是你理解對了,那麼這也是英國《每日郵報》的一貫作風!什麼作風?譁眾取寵的作風!喜歡用誇張的語言來博取眼球,這就是英國《每日郵報》的一貫作風!
言歸正傳,2030年是第26個太陽週期的低估年,大約持續11年左右!而上一次低估年是2007和2008年,請問各位讀者,你們家門口城河結冰了嗎?沒有吧!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在報告中也提到了"蒙德極小期"的說法,這種情況出現在上一次大約在1645年到1715年左右,而當時只是造成了地球平均氣溫下降0.3攝氏度左右而已!
所以,科學地理解科學報告也是一門科學啊!希望大家之後能夠正確看待一些預言啊,警告啊之類的文章和事物!
第四部分@科學科普篇:太陽活動是太陽大氣層裡一切活動現象的總稱!太陽活動主要有太陽黑子、光斑、譜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變事件等!太陽活動主要給地球造成的影響有:比如擾亂大氣層,地面通訊收到影響,產生極光現象,可能會引起自然災害等! -
9 # 自然科學理論研究者
科學理論依據錯誤,推演的結果也只會是錯誤的!
只有完成完善“大統一理論”,人類才能真正瞭解地球、瞭解太陽、瞭解太陽系……
大統一理論是否存在?(存在的科學簡敘論證) 大統一理論不可能不存在,因為一個世界內部如果各種力達不到平衡,那麼這個世界必然崩潰,既然世界宇宙存在,就說明了,各種物質、物體之間的受力是平衡的。既然受力平衡,那麼就一定有一種機制將各種力量融合在了一個理論體系中(簡單來說:就好比一個物體要保持原有狀態,那麼它自身的受力情況必然是平衡的,否則它的原有狀態必然發生改變。這也就是為什麼提出:“大統一理論的原因”。 有了大統一理論,就可以透過觀察出一種力,就能反推出其它的受力情況。從而為人類探索未知領域、未知世界提供更有力的幫助。
大統一理論:四種力(對比解釋) 1、 引力 A、(行星軌道的實質):星球地心核反應間隙波——其實不存在引力,但是卻類似水波,能夠將物體透過自身的能量反應間隙波的強度、頻率分圈(軌道位置)。 B、行星內部溫差分佈加上行星的公轉、自傳,產生的離心力與向心力,同時增強溫差引力效應。(這一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星球大氣層之外,一定範圍內星球的向內拉力。 C、重力的實質:也稱為地心引力。其實還是由於地心核反應間隙波造成的大氣物質分層,導致的物質與物質之間間距縮小,從而產生的總體外部壓力。(簡單說就是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其實在就是“溫差引力”) (註解:溫差引力萬有引力的進一步理論:它描述的其實就是:何為“高溫”何為“低溫”中兩種不同層次溫度的定義物質的宏觀表現也叫現象。 熱物質與寒物質在不同溫度階段會有不同反應。但是有一個反應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隻要存在溫差就會相互吸引。 據我目前收集整理、分析推理、總結的現象規律來看。 D、 熱物質:是屬於快速釋放能量物質的一種現象稱呼。也就是在原子層面(相互作用力中的:斥力。也可以看作是【熱推力】。而另一種引力其實就是能量反應間隙時產生的,回聚反應步驟形成的【回拉力】。 E、 寒物質:表現出來的寒冷聚力(像熱源、能量釋放物質靠近、貼近的一種現象),從我的觀察、實驗、分析、論證來看,這不像是一種能量釋放的方式,更像是一種資訊釋放的一種方式、結果。 (就好像,透過快速能量釋放,從而導致自身能量不足…,從而去爭搶、掠奪其它釋放能量物質的“資源”一樣),而所謂的寒冷,就像是為了強大聚集起來共同掠奪的一種資本。 這種觀點來源於我將所有不同物質根據他們各自的大小、特性等分層了不同層次世界的“生命”,社會制度研究得出的結論。也只有當這些物質具備“生命”、擁有不同思維方式、制度法則法規的限制,才可能對我們呈現出來那些,在不同溫度、壓力下,那麼多(人類社會才會發生的事情)。這一點同時又解釋了為什麼會出現“神”學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不同構成、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規則的,不同層次世界生命的某種特定交流方式——造成了我們這一個層次世界看到的所謂“神機、神力”。……) F、 電磁力:其實就是“類似寒能一樣的”另一種資訊釋放、交流、統一,所呈現出來的:熱物質方向統一;寒物質方向統一。的一種齊心協力的不同層面“生命”統一行為的外在表現。 也就是說:所謂的宇宙中存在的四種力。其實就只是:“溫差引力”、“副加速度”、“能量反應間隙“兩種。而其它所謂的力都是因為不同層面世界物質運動方式所造成的。 這也就完美解釋了“科學現象”與“神學現象”,其實都是——不同生命形態、思維方式、社會規則機制的一種外在表現而已。
(可能會有人無法理解,因為不同的思維方式能讓你看到、想到不同的現象、原理。但是我相信只有你想理解,透過邏輯思維、加上面大致描述,因該能夠看清真實世界。)
回覆列表
簡單搜尋一下,很容易查到這條訊息的源頭。
沒錯,又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老朋友”——英國《每日郵報》。事實上,這句話的後半截,也就是所謂“科學家稱”後面的那句,正是《每日郵報》7月10日報道這條訊息時所用的大字標題。考慮到《每日郵報》一貫譁眾取寵的鮮明風格,他們的報道必須要戴上批判的眼鏡加以仔細審視。那篇報道稱,一項新研究預言,到21世紀30年代,太陽活動將減弱60%。
首先需要指出,這裡說的“太陽活動”,並不是指太陽在發光發熱,而是指太陽上出現諸如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之類的活動。以太陽黑子為例,在某些年份,黑子數目特別多,而在另外一些年份,黑子數目又特別少。
大約從172年前開始,天文學家就根據前人的觀測總結出一條規律——太陽活動發生著週期性的波動變化,時而高峰,時而低谷,而這個週期大約是11年。這是一條經驗性的規律,是根據過去的觀測歸納出來的。就好像過去每一天太陽都從東方升起,由此我們得出一條規律,預言明天太陽照樣會從東方升起一樣。只不過,旭日東昇背後的物理規律,我們已經一清二楚,甚至可以據此精確計算明天的太陽會在幾點幾分從哪個方位升起。而太陽活動的週期性變化,科學家還沒有完全弄清楚背後的物理過程。
雖然從提出之日起,太陽活動直到今天都還遵循著這個規律,以大約11年為週期發生著強弱交替的波動,但每一個週期太陽活動的確切強弱卻又各不相同。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理論或者模型,能夠準確預言下一個週期,太陽活動會劇烈或者平淡到什麼程度。
《每日郵報》提到的那項新研究,便是試圖準確再現太陽活動具體強弱變化的許許多多個理論模型中的一個。它的提出者是英國諾桑比亞大學的數學教授瓦倫丁娜·扎爾科瓦(Valentina Zharkova)。扎爾科瓦提出,太陽內部存在兩個週期,雖然都是11年左右,頻率卻稍有不同。這兩個週期疊合在一起,時而相加,時而相抵,才導致太陽在每一個週期的活動強弱都各不相同。按照扎爾科瓦的說法,他們的模型能夠準確再現當前太陽週期的觀測資料,準確率高達97%。他們還對比了此前的3個太陽週期(1976年-2008年),發現模型預言和觀測記錄相符得很好。這個模型還進一步預言,太陽內部的這兩個週期正在錯開步調,到下下一個太陽週期,也就是2030年-2040年間,它們就將完全相反而相互抵消,導致太陽活動強度大幅度減弱。
這就是《每日郵報》報道里所說的,“太陽活動將在2030年前後減少60%”。再次強調,這裡所說的不是太陽發出的光和熱會減少60%,而是太陽將處在一個漫長的平靜時期,太陽黑子、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之類的活動將減少60%。雖然使用了複雜的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模擬,扎爾科瓦的模型實質上仍然是一個經驗性的規律,是從過去3個週期對太陽活動強弱的觀測資料中歸納出來的。它背後的具體物理過程,也就是扎爾科瓦提出的兩個週期,只是一種科學上的合理猜測。但猜測終究是猜測,在得到更多證據的支援之前,還不能將它視為是地球自轉一般確鑿的事實。
退一步說,如果扎爾科瓦預言成真,那又如何?
太陽活動長期處於平靜狀態,這在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最有名便是“蒙德極小期”(Maunder Minimum)。根據歷史觀測資料,從1645年到1715年,天文學家極少記錄到太陽黑子活動,由此推斷太陽活動當時處在一個持久的平靜期。然而按照《每日郵報》上那篇報道的說法,“這導致了倫敦泰晤士河全部結冰,泰晤士河上舉辦的‘冰凍博覽會’在當時都成了家常便飯”。(注意,這句話可不是扎爾科瓦說的,那項研究從頭到尾都都只在討論太陽活動的變化,根本未曾提及地球上的氣候變化。)確實,不論是歐洲、北美還是中國,世界各地在16世紀到18世紀都出現了有歷史記錄的嚴寒天氣,這段時期因此又被稱為“小冰期”(Little Ice Age)。
從時間上,這段“小冰期”似乎與“蒙德極小期”確有重合。然而,根據重建的歷史氣溫記錄,全球氣溫下降的趨勢始於1560年到1600年間,而“蒙德極小期”要到近50年後的1645年才會出現。將氣溫下降歸咎於太陽活動趨於平靜,至少在時間線上是說不通的。
地質研究則表明,地質歷史上的大多數“小冰期”都出現在大規模火山活動發生的時候。火山活動會噴發出煙塵,包裹住地球,遮蔽一部分Sunny——這才是導致地球降溫的主要原因。至於太陽活動,2001年《科學》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表明,“蒙德極小期”太陽活動的減弱只使當時的地球平均氣溫下降了大約0.3℃。
2010年《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甚至已經利用多種氣候模型,推演了這樣一個假設的場景:如果地球再次經歷長達70年的太陽活動極小期,全球氣溫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結果出人意料:如果再次經歷70年的太陽活動極小期,那麼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只會比不經歷極小期低大約0.1℃;與此同時,由於其他因素導致地球的升溫幅度卻可能高達到3-4℃。換句話說,無論是否再次經歷“蒙德極小期”,未來的地球都要比現在熱得多。
總而言之,扎爾科瓦提出太陽活動將趨於平靜這個預言,是為了讓時間來檢驗自己的模型是否正確,而不是要透過《每日郵報》向全世界發出“凜冬將至”的預警!更何況,就算預言成真,對於越升越高的地球平均氣溫來說,太陽活動減弱也完全於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