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獼猴桃的世界
-
2 # 江山js
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之言,這是孔子所要求我們 的。這裡實際上涉及到三大方面的問題:天命關於信仰,大人關於社會規範,聖人之言關於思想權威。一個人有了這些敬畏、信 仰就會有所皈依,生活就會有所規範,思想就會有一箇中心。在 此基礎上活著,生活才會覺得有目的,人生才會感到有意義,一 切的事業感、成就感,才會油然而生。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這 些敬畏,這些信仰、規範和中心,那就會恣意妄行,無視社會思 想和行為規範,無所不為,無惡不作,因而是非常危險的。
-
3 # 花仙子語錄
這句話原文如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節選自《論語》季氏第十六
解釋譯文
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孔子在這裡告訴我們『君子有三畏』,「畏」是敬畏,不是說君子真的恐懼,這個畏也不是講他自己害怕恐懼,不是。前面我們讀到《論語》,孔子也有一句話說,君子之道有三,君子道有三,所謂「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智、仁、勇是君子的三達德。所謂達德,是聖人之德,也是自性中本來具足的德能,叫性德。君子是在修行當中的人,不斷的把自己汙染的習性去除,恢復本來具有的本性。所以他所修的智仁勇,是依這個三者,三達德而修的。勇而不懼,所以君子無所畏懼,不憂、不懼、不惑,沒有迷惑,也沒有憂慮,沒有畏懼。
所以這裡孔子又說「君子有三畏」,這個畏肯定不是指畏懼。因為君子無私無我,所以沒有什麼畏懼。如果有私心,執著這個「我」、這個身體,就會有貪生怕死的念頭,這當然就會有畏懼。我們看到孔老夫子在陳蔡絕糧,絕糧七天,一般人這受不了了,馬上就得死。可是你看孔子,真的是不憂不懼,還在那裡彈琴唱歌,自得其樂。為什麼他不憂不懼?他無我。真正明白了身體不是我,身體好像一件衣服一樣,是可以換的,而靈性是不滅的。君子要追求的是恢復自己的靈性,迴歸到真我本然的境界,這是成聖人。所以對這個身體、這副臭皮囊,不會特別捨不得,不會,沒有放不下的。所以能夠做到殺身以成仁,即使是死了也不在乎,成就仁的品德,因此大勇而無懼。
孔子在這裡講三畏是什麼意思?這個畏是敬畏,不是畏懼。敬畏什麼?這裡講到三種,『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他所敬畏的第一個「天命」,這是第一個我們所敬畏的。什麼叫天命?要講得太深了,我們並不懂。《中庸》所謂的「天命之謂性」,這個「畏」可是講到宇宙的本體了。《中庸》開篇說的「天命之謂性」,就是講宇宙是怎麼生成的。這個天是自性,自性純真無妄。那命呢?命是妄的,真中起了妄,虛妄的念頭起來了。妄念一起就產生境界,所以天命就是真妄和合而產生了宇宙萬物。所謂的性就是指真妄和合的這個體,這個體佛家稱為阿賴耶識。這個性做為宇宙的本體,現相那個根源,由什麼而生的?由我們一念不覺而生。
所以畏天命那是什麼?要處處覺照,不生妄念。知道一起妄念就墮入了境界當中,墮入了因果輪迴的這樣的一個規律當中。沒有念頭的時候一念不生,那你就是完全跟自性融合在一體,佛法稱為常寂光。聖人證得這個境界了,這叫道,他要用道來證得這個境界。所以「率性之謂道」,隨順性德這叫道,隨順這個性叫道。「修道之謂教」,君子依這樣的道而修,所修的是見性,迴歸到自性。因此起心動念不得不提高警覺,一念要是迷了,就在境界裡面出不來了。講這個或許很多人覺得很難懂,那我們換一個說法,講得比較的通俗易懂一些。天命就是因果,只要念頭一動,就有境界產生,境界一現那決定就有因果。因果怎麼來的?因為我們有念念相續,所以境界在相續,因果在相續,迴圈不空,不可以不畏。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豈能不畏?《太上感應篇》開篇就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以要畏。真正畏懼因果報應,這種人也是覺悟的人,他深信因果,必定能夠大明心性。因果跟心性,它是不二的,要證得心性必須從深信因果下手。那麼儒家講求的因果,雖然沒有道家、佛家講得那麼多,但是它也有講到。儒家講入世,佛家講出世,道家講救世。
-
4 # 媯中夢
君子有三個方面需要敬畏,敬畏天命,上天的意思;敬畏地位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言語。
首先說,敬畏天命,這裡天命應該是上天的意志,不隨人的意志而改變,就比如一個人突然死了,會被認為是上天的安排。
不過,天命還有一個意思,是自然的法則。這就是道了。孔子應該不會是指的這個。
大人,德高望重的人,地位尊貴的人,父母長輩。
這是孔子的思想總結,要說為什麼他這樣想,或許他以為只有這樣保持敬畏之心,人才能趨利避害。
再看看他這樣說,到現在是否依然有道理。
天命,如果是第一個意思,現在恐怕很多人都不相信了。比如,一個人出了車禍,能說是上天的安排麼,沒理由,也無法證明。所以,這就沒道理了。不過,卻不能不敬畏它,如果不敬畏,任由自己的性子來,那再次出事只是早晚的事。
敬畏德高望重的人,父母長輩,現在的道德發展,越來越強調人人平等,無論是父母長輩,還是上司領導,都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所以,在這個基礎上,要保持一顆敬畏的心。
敬畏聖人的言語。當然,要有一顆敬畏之心,但是聖人的話並不是絕對的真理,所以,再讀聖人之言時,也要分析它是對是錯。
只有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人才會趨利避害,取得長久的進步。如果沒有敬畏之心,不尊重父母長輩,狂妄自大,覺得那些前人的千年不滅的話語是廢話,這樣就糟糕了。
或許是這樣吧。
-
5 # 老賀故事
九思:《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
事思敬,矣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三戒:戒色,戒鬥,戒得。
三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嗜慾深者天機淺.物慾少者心智明。
天命.佛家曰.多生累世成因果十二因緣知天命。道家曰.莫怨天莫怨人五行八字命生成。儒家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命到底是什麼?對後世的生活有影響嗎?我們不妨先看看宋朝宰相呂蒙正(公元944至1011年)是對天命如何閘述的。《命運賦》呂相曰:“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及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人生在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文章蓋世孔子厄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釣於渭水.顏淵命短殊非兇惡之徒,盜蹠年長豈是善良之輩.堯帝明聖卻生不肖之兒.瞽叟愚頑反生大孝之子,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齊國宰相.孔明臥居草廬能作蜀漢軍師.楚霸雖雄敗於烏江自刎,漢王雖弱意有萬里江山.李廣有射虎之威到老無封,馮唐有乘龍之才一生不遇,韓信未遇之時無一日三餐.及至遇行腰懸三尺玉印.一旦時衰死於陰人之手。
有先貧而後富.有老壯而少衰,滿腹文章白髮竟然不中,才疏學淺少年及第登科,深院宮娥退運反為妓妾,風流妓女時來配作夫人。青春美女卻招愚蠢之夫,俊秀郎君反配粗醜之婦,蛟龍未遇潛水於魚鱉之間,君子失利拱手於小人之下。衣服雖破常存儀禮之容,面帶憂愁每抱懷安之量。時遭不遇只宜安貧守份,心若不欺必然揚眉吐氣,初貧君子天然骨骼生成.乍富小人不脫貧寒肌體。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注富注祿命裡已安排定.富貴誰人不欲?人者不依八字豈能為卿為相。吾昔寓居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體思食不可濟其飢.上人憎下人厭.人道我賤非我不棄也。今居朝堂官至極品.位置三公.身雖鞠一人之下而列職於千萬之上,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思衣有羅錦千箱.思食有珍饈百味,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觴,上人寵下人擁.人道我貴非我之能也。此乃:時也運也命也嗟乎: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聽由天地迴圈,週而復始焉”。
我們每個人讀到大宋宰相寫的《命運賦》或多或少都有些感慨只是我們學識與地位達不到呂相的境界而理解的深淺不一。但生活中還是有一些蛛絲馬跡讓我們感慨良多的,欲渡黃河冰塞川.欲登太行雪滿山也還會讓人心存無奈的。有人一生奮鬥而收穫細微,有人屢戰屢敗而一次意外大獲成功,有人生下來一歲死娘三歲死爹或一生下就被棄,有人卻一出生就富貴而萬千寵愛,有人真心相愛而無法相守,有人男盜女娼卻同床共眠,有人幹什麼都不賺錢,有人幹什麼都賺錢就沒命……。佛家有一偈子說的好:心好命也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富也變禍報,心好命不好禍也從福報,心命都不好早晚大禍到。
其實世上有很多事你是支配不了的.比如運氣.機會.發財.名譽.出生.死亡等等那你也別管它.因上努力果上隨緣順其自然吧,世上也有很多事你是可支配的比如興趣.愛好.志向.善良.忠孝.防病等等那你就去努力吧至於結果順其自然。
人有千算天止一算對人贏的越多的人對天會輸的越慘。神通不抵業力願力大過業力,人在幹天在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掉自己性命,抬頭看蒼天.蒼天放過誰。仁厚與刻薄乃性命之關.謙虛與驕傲乃生存之關,勤儉與奢懶乃貧富之關,養生與縱慾乃生死之關。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其先後.則近道矣。盡人事者聽天命。活在當下.得一點天份.求一點緣份.多一點勤份.守好一點本份。用實實在在的修行為今生為來世鋪一條路,若問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問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修行修什麼?就這修一顆去勝人之心.在吃虧中立位用性命雙修方式去通達精神與靈魂之路.換取生命靈魂的融通,用物質上的缺欠換精神上圓滿,勝人之心乃貪心妄心,現在大家都在提倡低碳生活.低碳之根是低貪.有低貪的生活才會有高質量的低碳生活。
用正見認識善惡,用智慧判斷真假,用法印抉擇是非,用空理體會有無。
明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諾命.唯德者能之。
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
美德.在謙虛中養成在忍耐中成長。
天薄我福德補之,天勞我形心補之,天危我險知補之,天苦我境我樂之。
命乃一生之枯榮,運乃一世之吉凶,流年乃一歲之主宰,認識造化玄妙之道理,從而可知天地之仁心。
-
6 # 漢唐之音
讀了呂洞賓的一首詩,人生豁然開朗
仙人呂洞賓,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姓呂名巖,出生於唐代,傳說他四十六歲時去長安應考,在酒肆中遇見了仙人鍾離權。經過了南柯一夢,呂岩看破了人生,後隨鍾離權去終南山學道,終於得道成仙,成了著名的八仙之一。
傳說呂洞賓為人瀟灑飄逸,寫出來的詩也是文采飛揚,清麗絕塵。在他流傳下來的詩集裡面,除了一些丹道修煉的詩之外,還有許多寫景和說理的詩篇。他的許多詩篇不僅有很高的藝術性,而且有的還非常具有哲理性。即使在當今社會,一些詩篇也能對我們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便是仙人呂洞賓寫給我們芸芸眾生的一首詩。這首詩選自於《呂祖全書》,詩的名字叫做《訓人》。
你沒有看錯,就是訓人。身為仙人的他,逍遙世外,遊戲人間,對我們這些芸芸眾生,又是如何訓示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訓人
“何事勞勞死不休,為名為利在心頭。
要知造化皆前定,莫逞機心啟後憂。
大地有緣能自遇,憑天付與莫他求。
廣行方便存陰德,何事區區作馬牛。”
整首詩只有四句話分別闡述這幾句話的含義。
我們這些凡人整天把金錢,地位等等放在心上,為了這些累死累活操勞一生,甚至到死都不肯休息。殊不知,人生中的貧富貴賤,生老病死,得失成敗,這些往往並不是人力所能掌控的,而是由天地因果自然造化所決定。換句話說,一切得失都是有定數的。他告訴我們,不要為了得到名和利,苦苦鑽營,費盡心機,甚至不擇手段。假如以不正當的手段得到了名和利,恐怕會給自己留下日後的憂患。與你有緣的事和物,你會自然而然的遇到,就像是上天賜給你的一樣,不需要向誰去祈求。換句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不要去求,求也沒用。修心修德修行可以改變命運,我們做人只需要廣行方便,樂於助人,多做善事,積功累德。那些福報自然而然的出現在我們的身邊。哪裡需要把地位和財富整天放在心上,一輩子為了這些做牛做馬呢?
-
7 # 青木與君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畏”在這裡是敬畏的意思,“天命”,就是自然的、客觀的規律;“大人”在這裡可理解為地位高、成就高的人,也包含治理國家的人;“聖人”則是指學識、修養上超越眾人之“聖人”。所以整句可理解為“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話”。
孔子將“畏”視為君子的美德,一個人要有敬畏之心才能成為言行高尚的君子,這也是立身處世之道。“畏天命”,是對自然規律的敬畏,人應順應自然規律,逆之則兇。“畏大人”,是對有德有位者的敬畏,因為他們影響社會或治理國家,一舉一動,事關百姓。“畏聖人”,是因為聖人的話有真切的道理,對人的修養和一生具有重要意義。
-
8 # 錢塘漁翁1
孔子是奴隸主貴族的政治代表,他把復辟奴隸制全盛時期的典章制度,當做自己一生的使命,維護奴隸制度的上下有別,貴賤有序,是他一生所追求的目標。為了讓人們嚴格遵守國家的秩序安排,所以他提出了君子三畏的說法: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畏天命:天,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必須無條件地敬畏,服從天的旨意。這一思想是從人類原始狀態下對上天的感恩與恐懼心理中引申而來。孔子對樊遲講解“知”的時候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意思是:致力於使“民”行正道,就像敬鬼神而遠之那樣,就可以說這就是“知”了,沒有必要對”鬼神”進行深入地探究。根據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基本思想,我們可以推斷“畏天命”,是奴隸主貴族鉗制民智民思民行的重要工具。
畏大人:大人者,是小人的對手盤,是上下尊卑中的“尊者”,是君主和大大小小的貴族的統稱。這是一個相對概念。在一個貴族大家族內部,就是以具有貴族頭銜的長者為中心組成上下尊卑的系統,就是兄弟之間還有嫡、庶之分,長、幼之別。畏大人,就是說所有處於下位的人都必須無條件地敬畏服從在上位的人。實際上,這就是“禮治”的基本準則。
齊王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這句話中孔子是借父子之間天然的上下關係,來比喻君臣關係,來界定君臣關係。孔子不愧是奴隸制社會的政治理論家,可謂一語中的,立刻把齊景公點醒了。齊景公一聽就明瞭了孔子這句話的實質,立刻說:”善哉,信如(孔子所言)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齊景公這句話的意思是:你說的太妙了,誠如您所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麼即使有再多的糧食,我(怎麼)從臣子們那裡得到它們,供我享用呢?
現在這個材料卻變成了,孔子毫不客氣的對齊景公驕奢淫逸,毫無君德的批評,以體現孔聖人不唯上,唯為義的傲然正氣。這顯然是無中生有,為美化孔子,往孔子臉上貼金。
論語是孔門弟子所記錄,如果孔子真是批評齊景公,即便當面不好說,但事後必有後話,說上一言半語(比方加上那麼一句):哎,君主啊,您豈能聽而不聞焉?或者過後對弟子說:哎,吾所言者,齊王矣!但孔子絕對不可能以下犯上,因為他是君子,深知“畏大人”的根本原則。孔子對自己是”君子”這一點,從來就是當仁不讓的。他在自己如何得道成聖的過程時說過:“吾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在另一處又說:“不知天命,何以為君子?”
可見孔子在“畏大人”這一點上,確實做到了言行一致,為所有君子做出了榜樣。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孔子對樊遲學稼學圃的評價,是怎麼做的。
”……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學稼?’ ”毫不掩飾的表達了孔子對樊遲學稼學圃的鄙視。孔子批評的語勢是何等犀利。
可是許多專門研究歷史的學者,竟然成了儒家學說的代言人,把孔子維護“政出公門”和崇尚權威的政治理念,解讀為孔子透過宣教倫理道德,批評齊王,是多麼不專業。
畏聖人之言:這裡的聖人,可以是君王,也可以是代表奴隸主貴族利益,代表奴隸制社會主流思想的尊者。在孔子眼裡如果這個人掌握了奴隸制鼎盛的典章制度,那麼他就是聖人,所有的人都應該敬畏他,聽從他的指教。
如果整個社會中的大大小小的君子都做到“三畏”,成為民的榜樣,那麼這個”禮崩樂壞”的亂世就可以恢復秩序,實現他朝思暮想,念念不忘的和諧美妙的理想境界。
但是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孔子的一生是悲劇性的,他血統尊貴,卻是“野合”庶出,三歲喪父,生活困頓。孔子從小敏而好學,高貴的血統又激勵著他刻苦努力,勤學深思,使他成為深刻掌握奴隸制鼎盛時期典章制度的學者,奴隸主貴族思想家、理論家、教育家和有著熱切歷史使命感的政治家。這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為建構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但是也由於他高貴的血統,使他自然而然地把重建奴隸制社會的輝煌,當做自己一生的使命,使他成了歷史發展的絆腳石,而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改革家。所以他在那個時代雖然他周遊列國十四年孜孜不倦宣傳自己的政治理念,可謂名動一時,但實際上卻處處遭遇冷落,”累累如喪家之犬”,正是其遭時代拋棄,困頓無助的寫照。
孔子的光輝形象是在他去世三百多年以後,被董仲舒剔除其政治理想後,根據時代的特徵被喬裝打扮,重新塑造起來的。孔子的思想的的確確存在許多值得繼承發揚的閃光點,但存在著奴隸主貴族思想的侷限性、落後性。
可以說“君子三畏”,正是孔子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推動“克己復禮”,復辟奴隸制禮治社會的三大思想武器,是孔子思想中明顯帶有歷史糟粕的重要標誌。我們要把孔子的“君子三畏”改成:敬畏自然;敬畏真理;敬畏制度。
-
9 # 燕銜泥
人類還是有所畏懼的好呀!儘量避免無法無天的蠻幹嘛!天道與人倫,正義和公理無論如何永遠都不該被踐踏跟藐視喲!
-
10 # 立政192
沒有孔子文化就不會有那個時期的窮奢極欲的統治階級強迫和變相強迫女性裹小腳以至達到潮流。沒有孔子文化就不會有普遍華人把毒素"鴉片"做為最過癮的"靈丹"吸食。沒有孔子文化的流毒,那時的毛澤東不會接受和暗示全中國三歲小孩以上只要會說話的人民每天都要呼他萬歲,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奮不顧身的參加他發動的非正義文化大革命,更不會當時基層幹部浮誇畝產萬斤糧使全國餓死了很多人。……
-
11 # 陳廣逵
16.8[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①。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②。”
[原文通釋]
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位尊權重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就不敬畏,不知道尊重地位高的人,輕慢對待聖人說的話。”
[註釋]
①天命,天道的意志,應該依循的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大人,指位尊權重的人。聖人,品德智慧極高,知行完備的至善之人。聖人之言,告誡人正確行事的話,顛撲不破的真理。
②狎,本指親近而態度不莊重,這裡就是指輕視不尊重。
[解讀與點評]
人該不該有所畏?孔子要求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聖人之言。
什麼是天命,在孔子這裡也是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概念,大致上天命就是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執行常態,是天然形成的、大自然執行的法則,是看不到摸不著的,不以人的客觀意志為轉移的“天意”,是應該依循而不應對抗的規律。(參見《子罕》第1章[解讀與點評])顯然孔子要敬畏的正是這些。如果用如上的觀點解釋天命,我們也要敬畏它。生老病死有多少天命的因素在其中,海嘯地震人們能找出它的規律嗎!人類有能力抵制它們發生嗎!敬畏天命,就是敬畏天道執行規律,敬畏自然規律。
敬畏大人就是敬重執掌權力的代表,實際就是敬重國家政權,其實即使有些人是道貌岸然的腐敗分子,但他在位時代表的是國家權力,不敬重行麼!
敬畏聖人之言,就是敬重尊者的話,實際是敬重正確行事的原則,是尊崇真理。
“敬畏”實際上是一種態度。天不怕,地不怕,無所畏懼,恣意妄行,無視社會思想和行為規範,是非常危險的。人有所敬畏,信仰就會有所皈(guī)依,思想就會有所遵循,生活就會有所規範。這就是有所畏的哲學,有所畏的辯證法。
那怎樣理解“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這句話的意義呢?它與孔子強調的“三畏”並不矛盾。因為“唯物”,就必然承認客觀的存在、自然的規律;因為“徹底”,就不會為“浮雲遮望眼”。“無所畏懼”恰恰是“不要怕困難”“不要信歪理邪說”,一直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這是遵循天道原則行事克服困難的正確態度。“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就是不折不扣的按“聖人之言”行事。這就是無所畏的哲學,無所畏的辯證法。
-
12 # 五秒魚
“敬天命”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這些都是“畏天命”,從前社會等級分明,這種畏,用來維護社會穩定。有時候,“敬天命”更多的是人與自然一種和諧相處的方式,人類再高階,也是動物,動物就註定逃不過自然選擇的法則。所以,天命也是遵從自然選擇的法則。
再者現代人雖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規,萬物有法則”,現在,自然、真理、規律就是我們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三個在這裡字所說的大人並不是一定指官職有多高,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個人再成功,總有他的父母、上級,讓他敬畏,從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輕舉妄動。當然,單單是怕也是不合理的,一定程度上,更多的是敬,父母、長輩、有德行的人,在人生的路上,是明燈,是領路人。對於這些人,“孝”更合適。
“孝”古今延續,到現代,依然是評定一個人行為的重點標籤,人無孝,就無根,註定一生漂流,不穩定。
“畏聖人之言”,“聖人”自然而然是品格高尚,有學問的人,這樣的人說出來的話,自然是有道理,古代講究拜師,師者,賢能之人,傳道受業解惑,所有這裡的“畏”,在學習的同時自然多幾分敬意。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話。才能從中更好的學習,知理而立於世。
“聖人”對於社會的進步有一定的指導作用,也是在個人人生選擇上的標杆。學習聖人而明理,人之所以為人,一定程度上就是明理。
-
13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翻譯成現代文,孔子說:"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貴的人,敬畏聖人的話,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貴的人,輕侮聖人之言。"
這裡所謂畏就是敬,人生無所畏,實在很危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人生如果沒有可怕的,無所畏懼就完了,我們有沒有可怕的?一定有,如怕老了怎麼辦?前途怎麼樣?沒有錢怎麼辦?沒車子坐怎麼辦?都怕,一天到晚都在怕。人生要找一個所怕的。孔子教我們要找畏懼,沒有畏懼不行。一個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個人到了無所怕,不會成功的。
第一個“畏天命”
第一個“畏天命”,等於宗教信仰,中國古代沒有宗教的形態,而有宗教哲學。有一位大學校長說:“一句非常簡單的話,越說越使人不懂,就是哲學。”這雖是笑話,也蠻有道理,由此可見哲學之難懂。中國的鄉下人往往是大哲學家,很懂得哲學,因為他相信命。至於命又是什麼?他不知道,反正事好事壞,都認為是命,這就是哲學,他的思想有一箇中心。天命也是這樣,這“畏天命”三個字,包括了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這些都是“畏天命”。
第二點“畏大人”
第二點“畏大人”,這個大人並不是一定指官做得大。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
第三“畏聖人之言”
第三“畏聖人之言”,像我們讀《論語》,看四書五經,基督教徒看聖經,佛教徒看佛經,這些都是聖人之言,怕違反了聖人的話。
我們只要研究歷史上的成功人物,他們心理上一定有個東西,以普通的哲學來講,就是找一個信仰的東西,一個主義,一個目的為中心,假使沒有這個中心就完了。孔子說,相反的,小人不知天命,所以不怕。“狎大人”,玩弄別人,一切都不信任,也不怕聖人的話,結果一無所成。這中間的道理也很多,歷史、政治、哲學、都有關係,古今中外歷史上,凡是有所創造的人,總要有三畏。
-
14 # 會搬磚的陸訊同學
敬畏這個詞我覺得從古至今存在都是有道理,從知天命,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們可以明白,自然界中的一切生命都不是受自己控制的,從宏觀來說,我們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宇宙他也有他的系統,生命也有生命的因果輪迴,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地球在不斷遭受摧殘,自然災害不斷,告訴我們需要敬畏自然。隨著生活的進步,我們不斷虐殺野生動物,導致被傳播疾病,奪走了很多生命,告訴我們要敬畏生命。這是我們對大自然的敬畏,乃天道。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人道;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
這句話其實更多的是告訴我們一種行為的準則,來制約我們,那些事情該做哪些不該做。
畏天命;
以前人們相信命,不管發生的好事還是壞事,都是上天的安排,所以一般在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的時候都會思量一番,覺得舉頭三尺有神明,不可行可惡之事。這裡面除了敬畏上天,也可以理解為信仰,包括信上帝,宗教,佛法等,用這種“畏”來制約自己,維護社會穩定。
雖然現代主義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規,萬物有法則。
畏大人
畏聖人
我們常說什麼君子曰;孔子曰;常言道;其實就是我們對聖人曾經說過的話的重視,曾經的聖人把他們一生的經歷轉化為語言告訴我們,要讀聖人之言,才能知古鑑今。在未來的錯中複雜的環境下,我們怎麼保持自己內心的從容和淡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線!
-
15 # 知憶讀書
孔子注重道德修養,由此這裡所說的畏就是敬的意思,如果人生無所畏,著實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這個世界只有兩種人是無畏的,一種是最具智慧的人,另一種就是最笨的人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教我們去尋找畏懼,畏天命等於是畏宗教信仰或哲學,畏大人,並非指畏做大官的人,而是指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能有所成就,而畏聖人之言指的是,比如我們讀論語,看四書等、都是在讀聖人之言,怕違背了聖人的教誨。
有的人信基督教,這也是種信仰,一大部份人信佛教,都是正能量的一種行為方式,在這裡,孔子告訴世人,人活著,無論在各個角色中,都要遵守規則,前面也有很多章,一再強調過,規則的重要性,人要守規則,這個社會才不會亂,在家庭中,我們的角色, 要懂得尊老愛幼,在公司單位中,要懂得尊重老闆,尊重上司,團結同事,互幫互助,朋友之間,要有付出精神,有困難能為朋友排憂解難,而不是無所畏懼,陷人不義。
所以,所謂的三畏,其實是做人的圓滿的境界。
-
16 # 京博國學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心存敬畏的人,有做人的原則,絕不突破道德的底線。做人,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不慌不忙,進退有度。
人須有三種敬畏:敬天,敬地,敬自己。
我們敬畏天,敬它的包容,敬它的蒼茫,敬它的威嚴,更敬它春夏秋冬持之以恆的不懈堅持與無窮耐力。
古人說:“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天地萬物對人有養育之恩德。離開了Sunny、空氣和水,人很難存活在世上。因此,人應發自內心對天地萬物懷敬畏感恩之心。
人敬畏天地,善待大自然,就會得到天佑地護,得到大自然的厚愛與饋贈;反之,就會受到天災人禍的嚴懲。
我們敬畏地,因為它有榮有枯,有收有藏,並且穩中求進,穩中向好。我們生活在土地裡,靠地生存,靠地打糧,靠地吃飯,你想要豐收、想要肥沃多產,就必須敬畏它,對它好。
大地充滿了智慧和精妙,它給我們食糧,給我們智慧,給我們豐厚的回報,也給我們厚重的責任。
我們敬畏自己,學會讓步,學會妥協,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讓它平和溫暖;左右好自己的心情,讓它輕鬆愉快。
世人心存敬意,放下俗念,與天握手言和,天也歡喜;拿住塵心,與地和諧相處,地也歡喜;佈下恩慈,與世間所有溫柔以待,人也歡喜。
敬天敬地,也是有意,也是無意;敬人敬己,也是有情,也是無情。常存喜悅,定有祥雲繚繞;常懷感恩,宛若春風和煦。
懷有一顆敬畏之心,行事有約束,心中有信仰。養成一點浩然之氣,守在規矩中,居在方圓內。一切安寧都會不期而至,一切美好都會如約綻放。
-
17 # 跨文化
“君子有三畏”出自《論語·季氏》,是孔子的重要思想。敬畏天命、敬畏大人和敬畏聖人之言,是儒家基本信條、道德箴言。
天命所謂畏天命就是敬畏老天爺(上帝),人如果連老天爺都無所畏,人生道路上會遇到很多危險。“敬天法祖”是儒教的基本信條。歷史歷代的儒教信徒,都將老天爺作為至上神在敬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祠部尚書,正三品,就是主管全國祭祀的政府部門,到了隋代改名"禮部尚書"。唐代詩人王維就做過管理祭祀的官員。
大人在上掌權的人是大人。古裝戲裡,經常聽見叫“大人”的,就是做官的人。敬畏大人就不會犯上作亂。“君為臣綱”是敬畏大人的具體表現。就算在當代社會,官大一級壓死人的事情也有。
聖人之言記載在聖經賢傳裡的話,都是箴言,要敬畏。“畏聖人之言”的具體表現,就是相信“四書五經”。古人做官,要透過科舉考試,做了官以後,可以用儒經(“四書五經”)斷案。在古代,聖人之言是“長牙齒的”,不是虛置的憲法。
三大敬畏和“智仁勇”三達德是統一的。對什麼都不敬畏的人不可能“智“和”仁”,沒有前兩者,他(她)的“勇”就失去了道德基礎,從何道來?至少不能算是“大勇”。
-
18 # 熊校長育兒
我是武漢熊校長,我來為你解答。
先說我的觀點:
“三畏”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掌握規律,維持秩序,尊重歷史。當然,這樣不能完全概括孔子的願意,但是方便理解。
現在展開分析
這個三畏的“畏”是敬畏的意思,不是畏懼的意思。
“畏天命”中的“天命”是指天道,是宇宙的客觀規律,是大自然的法則。“畏天命”是指人要遵從天道、遵從大自然的法則。人是鬥不過大自然的。所以,人要對宇宙的客觀規律和不可抗拒的力量心懷敬畏,不要去故意違背。在生活中,人們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而不是僅憑主觀意願辦事。“畏大人”中的“大人”指得是具有較高官位和道德修養的人,也就是在當時社會中的大官和君子。但是,“畏大人”並不是讓大家去害怕具體的人,而是去敬畏那些人所代表的社會秩序。這其實是對規章制度、法律規範的敬畏,是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敬畏。“畏聖人之言”指的是遵從聖人的教導。聖人是孔子所尊崇和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是具有最高道德和最高智慧的人。比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這些就是聖人。他們都有高度智慧,上通天道,下曉人情,掌握規律,建立秩序,治理天下。同時,他們都具有高尚品德,並透過其自身的美德感化大眾、塑造良好社會風氣。“畏聖人之言”就是敬畏經典、敬畏歷史、敬畏道德。
結論
如果所有人都能做到掌握規律,維持秩序,尊重歷史。那現在社會上那些坑蒙拐騙的現象就會少很多,社會也會更和諧。
-
19 # 濛濛育兒家
以前,中央電視臺新聞採訪一個地方稅務局的官員,這個官員狂妄地說:“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這是何等的是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敬畏為何物,結果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論語·季氏》上記載,“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 “畏”是“敬畏”的意思,也就是謹慎小心地去對待,大人是身居高位的人,狎是輕慢,不重視的意思。
天命,是自然界的規律,是人力不可改變的法則。天有晝夜,歲分四時,春和,夏熱,秋涼,冬寒,日月往來,生長萬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納百川,不擇淨穢,春生,夏長,秋收,冬枯,萬物榮枯各得所宜,是地理自然之道;人生天地之間,父子有親,夫婦有別,朋友有信,上順天時,下察地利,成就萬物,是人事自然之道。
天命不可違,當一個人,或者整個人類,失去了對天道、地道、人道的敬畏之心,就會走上違背自然規律的邪道,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天道、地道和人道之中,人道只佔三分之一,所以,順應天地之道然後為人類造福才是正道,人類把自己凌駕於天地之上,最終結果是災難的降臨。所以,敬畏天命,也就是敬畏天道、地道,去靠自我的自強不息來加強自我的免疫力,去小心謹慎地對待天地自然來增強自我的適應能力,這才是正道。
二戰時期,當納粹軍隊撤出法國巴黎時,希特勒曾下令炸掉塞納河上所有的橋樑,但德國軍官面對這些與巴黎城市渾然一體的橋樑,他違抗了軍令。同樣,當盟軍進攻德國時,許多的城市被毀,唯獨海德堡倖免於難,原因是那裡有“出此校門,便無學問”的海德堡大學,那是誕生過無數科學家、哲學家和文學家的學府。出於對文明的共同敬畏,使他們放下了手中的屠刀。
人如果失去了敬畏之心,在他們臉上那就只有放肆、邪惡、虛偽和魯莽。納粹在仇視猶太人的心理作用下,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之心,變得那麼邪惡,屠殺了600萬猶太人。自己最後也走向了墳墓。同樣,自從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妄自尊大,大肆掠奪,造成全球氣候劇變,嚴重威脅到整個人類的生存。
要敬畏“大人”。“大人”與“君子”有相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兩者都是有仁有智的人,但是,“大人”不僅有仁有智,還要有“位”,這可以從《周易》中的“君子”與“大人”的用法上得到證明。為了自身的利益或慾望滿足,而不把仁智兼備的官員放在眼裡,無視政府、藐視官員,那是自取滅亡。但決不是在“大人”面前無所作為,儒學絕不是培養奴性的學說。只有符合道義的官員,才能叫做“大人”。
因此,敬畏大人所敬畏的不是其官位,更不是官員本身,而是其仁其智。對於仁智不全的官員,君子要去輔佐、幫助,成人之美,而不是去貶低、侮辱,更不是去咒罵;對於根本不講仁德的官員,君子要用自己的仁與智去教化他、影響他,教化和影響不起作用,就用“政”與“刑”去罷免、除掉他。《論語·里仁》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就是這個意思。
敬畏“聖人之言”。所有的聖人,都是有益於民眾,有益於國家民族的非凡人物,不是因為他們的地位高,更不是因為他們在財物上的富裕,而是道德修養的崇高。
因此,聖人之言是經國濟世之言,是公正無私之言,若非如此,不會流傳於世而長久不滅,也不足以稱之為聖人之言。這樣說來,敬畏聖人之言,不是敬畏聖人這個人物,而是敬畏聖人的道德修養,而是敬畏聖人之言所體現出來的道義。
人們會反駁說:難道聖人之言就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嗎?我們難道就用聖人之言來束縛人們的思想嗎?我們應該認識到,如果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言論,就不能稱為聖人之言,那是經過千年甚至數千年過濾、沉澱之後的言論,而不是聖人的所有言論;能稱之為聖人之言的言論,都是講做人做事原則的,而不是講具體的方法的,而且是言簡意賅、內涵豐富的言論,我們從中可以感悟、體會、學習到許許多多的智慧和道理,那是給我們指方向的,路還要我們每個人自己去走,思考和應用它還要靠我們每個人自己的心與身體。
《荀子》說:“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我們從聖人之言中受到的啟迪,就好比得到了點石成金的方法,我們為什麼要拒絕呢?
小人因不知天命,就會肆無忌憚,沒有絲毫的敬畏之心,也就會輕慢大人,就會侮辱聖人之言。
不知天命,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就會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就會受到更多的挫折和磨難,就會南轅北轍,蹉跎自己美好的人生;輕慢不但會顯示自己的無知和笨拙,而且會冒犯大人的威嚴,會觸動大人的地位,給自己樹敵和創造對立面,最終讓自己的人生困難重重;侮辱聖人之言更是失去了做人的指路明燈,尤如盲人瞎馬,在大漠上獨步行走……
人有敬畏之心,才會細心經營我們的人生,才會愛護我們的人生,才會走好我們的人生。
-
20 # liufang劉芳
這句話出自《論語.季氏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正直的人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聖人的話。
一、“畏天地”說的是要遵循自然規律,天地有日夜、有四季、有萬物、有風、有雨、有雪等,它們都是有規律的,按照自然規律去做,就是在敬畏天命,敬畏天地就是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違背自然規律的事就不能做。
現在有好多人不自量力,根本不懂得敬畏天地,不懂得尊重自然規律,看不到自然規律的重要性,一切以自我為中心,覺得“我”自己的事我說了算,誰說我也不行,我就是“天”、“我就是地”等。如果有了這種想法,就會犯錯誤,有的錯誤可以彌補,有的錯誤一輩子也沒有機會彌補。
二、“畏大人”說的是敬畏德高望重的人、對父母、長輩、道德品質高尚、有學問的人應該有所懼怕,才會少犯或者不犯錯誤。
有的父母、長輩、德高望重的人,正直、有正確的是非觀,做事有原則,做人有敬畏、有底線,懂得什麼事該做,什麼事絕對不能做,跟他們在一起只做正確的事,走正確的道路,這樣的“大人”就是我們的榜樣。
三、“畏聖人之言”的意思是:聖人說過的經過千百年驗證的、對的話就要照著去做,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等等。
聖人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超群的人,孔子是世界上公認的聖人。
我個人認為:凡是盡心盡力為百姓做事的人、留下不朽著作的人都是聖人。如:黃帝、堯、舜、禹、伏羲氏、神農氏、燧人氏、藥王孫思邈、李時珍、張仲景、王陽明、司馬遷、孟子、莊子、老子、賈思勰、司馬光、洪應明等等都是聖人。
(神農氏嘗百草)
《易.乾》裡面說:“聖人作而萬物睹。”意思是說:聖人奮起治世、萬事萬物已經看到了。也 可以理解為:傑出人物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出現,併發生巨大的影響。
《孟子.滕文公下》裡面說:“ 堯 舜 既沒,聖人之道衰。”意思是說:堯、舜、禹不在了,聖人也不在了。
我個人認為:孟子的這句話有待考證,因為世道必進,後勝於今,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世界在發展,有學問的人層出不窮,有擔當的人繼往開來,懂得“畏天命”,懂得“畏大人”,懂得“畏聖人之言”的君子,無處不在。
(大禹治水)
【我是劉芳,感謝朋友們關注瀏覽】
回覆列表
“畏天命”包括了一切信仰,信上帝、主宰、佛等。這些都是“畏天命”,從前社會等級分明,這種畏,用來維護社會穩定。
現代人雖然破除了迷信,但依然要有所敬畏,“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規,萬物有法則”,現在,自然、真理、規律就是我們需要敬畏的天命。
“畏大人”這裡字所說的大人並不是一定指官職有多高,還包括對父母、長輩、有道德學問的人有所怕,才有成就。一個人再成功,總有他的父母、上級,讓他敬畏,從而做事各自心中掂量再三,不輕舉妄動。
“畏聖人之言”聖人,在華人心目中是道德高尚、智慧超群的人,是人們崇敬和學習的楷模。他們的思想和言論,義旨深遠,是人生的明燈,是智慧的結晶,是人們言行的準則。因而對聖人之言不可不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