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
2 # 大國布衣
蜀亡於魏而晉又代魏,晉武帝天紀四年(280年),西晉伐吳大軍攻破吳都建康(今南京),吳主孫皓投降,被封為歸命侯,至此三家歸晉,天下一統,恢弘磅薄的三國時代結束了。劉禪和孫皓雖然都是亡國之君,但是殊途同歸,兩人都得到了善終,孫皓並沒有被殺,只是亡國之君的待遇卻遠不如劉禪。
吳國自吳大帝去世以來,吳宮便兵戈連連,內亂不斷。孫皓是吳大帝孫權廢太子孫和的庶長子,從小便深得祖父的喜愛,還給他起了個“彭祖”的名字。赤烏三年(250年),其父太子孫和在與魯王孫霸的儲君爭奪中遭到廢黜(史稱“二宮之爭”),被貶為藩王遷居外地。建興二年(253年)吳國宗室孫峻發動政變殺死掌權的孫和妻舅諸葛恪,孫和被賜死,小小年紀的孫皓遭此變故,性格變得的安靜沉穩。
孫休即位後,孫皓被封為烏程侯。吳景帝孫休去世後,皇子年幼,當時蜀漢為魏國新滅,交趾又發生叛亂,吳國形勢不容樂觀,幼主當國,恐難處理軍國大事,立一個較為年長的君主成為吳國眼下的當務之急,二十三歲的孫皓,就這樣幸運的被擁立為帝。
永安七年(264年)二十三歲的孫皓被正式擁立為帝,改元元興。孫皓初登大位,頗有一番作為,懂得撫卹人民,不僅開倉濟貧,還減省宮女,杜絕奢靡,一時被譽為明主。然而在這些表象之外的孫皓,在權力穩固之後,便本性盡露,粗暴驕盈,暴虐治國,酒色無度,導致人心盡失。吳國在他的統治之下,國勢日衰,已經顯露出亡國之象。
此時魏國也正在經歷一場王朝更替,掌握魏國大權的晉公司馬昭滅蜀之後很快去世,晉王世子司馬炎代魏建國,改國號為晉。此時三國中魏蜀已亡,只剩下吳國苟延殘喘。晉武帝司馬炎志在統一天下,為此做了十年的準備,終於在天紀三年(279年)起兵二十萬,兵分六路大舉伐吳。吳國堅持抵抗了一年之後,窮途末路的孫皓最終聽從胡衝的建議,仿效劉禪的做法,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壁牽羊率領太子孫瑾等二十一人向西晉伐吳主帥王叡投降,吳國至此宣告滅亡。
孫皓投降後,還寫了不少的勸降書給臣僚們,叫他們放棄抵抗,等待晉軍接受,這一舉動讓王叡大受感動,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皓自知國亡在即,與其做無畏的抵抗,不如順應時勢,也能給自己留個後路。
一代暴君被送往洛陽後,得到了晉武帝司馬炎的接見,被賜號為歸命侯,有“順應天命,歸順投降”之意。然而孫皓在洛陽過的遠不如同樣歸降的蜀漢後主劉禪(降魏入晉),不僅待遇不能和劉禪比,甚至在去世後,也沒有得到西晉王朝的哀祭,連諡號都沒有。據史書記載,孫皓投降西晉後,“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鬥,錢五十萬,舟五百匹,綿五百斤子瑾封中郎,孫封郎中”。這樣的亡國之君待遇不可謂不豐厚,但相比劉禪就差了不少。
劉禪的安樂公爵要比孫皓的歸命侯爵等級上要高一等,而且劉禪雖居洛陽,卻有自己的封地,即安樂公國,國都叫安樂縣,在今北京順義區西北六里衙門村,舊名就叫安樂村。劉禪的食邑達萬戶,甚至超過了很多西晉王公大臣,安樂縣國足足存在了84年,經歷了三世,才於公元347年滅亡。
為什麼同為亡國之君,待遇差別如此之大呢?原因不難理解,劉禪從本質上看,他的身份還是漢室皇族,參考漢獻帝禪位後被封為山陽郡公,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公也算是非常厚道了。另外,劉禪很識趣,是帶著滿滿的誠意投降的,司馬昭知道劉禪胸無大志,而且在蜀中少有作惡,充其量就是一個昏君而非暴君。厚待劉禪,一來可以體現自己寬容仁厚之心,二來,也是做給東吳看的,因為在滅亡蜀漢之後,司馬昭的下一步計劃正是圖謀東吳。
而吳末帝孫皓投降,此時晉已代魏,三國歸晉已是大勢所趨,但是晉軍卻遭到了吳國的強力抵抗,晉武帝對孫皓不識時務大為不滿,加上孫皓在吳國聲名狼藉,實行殘酷的暴政,早就人心盡失,司馬炎怒其無道,故而才如此對待他。
西晉太康五年(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總算是得到了善終。
-
3 # 葛大小姐
劉禪和孫皓同是亡國之君,為啥劉禪能保住性命,孫皓卻被殺啦?
眾所周知,三國末期,隨著蜀、吳兩華人才的凋零,蜀國、東吳先後被滅國,並俘虜了兩國的君主,雖封他們為王侯,但同樣是亡國之君,劉禪的爵位不但比孫皓高,而且最後劉禪還能善終,而孫皓則被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劉禪的身份是漢室宗親,並且是主動投降;而孫皓則是孫權之孫,並且是被迫投降。我們知道,劉備一直以皇叔身份自居,就是因為他不但姓劉,而且還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所以劉禪是根正苗紅的官後代。並且蜀國一直自詡為正統,雖然在司馬家族眼中蜀國是偽政權,但也是漢室宗親的皇家血脈。劉禪還是在姜維帶領幾萬人馬可以抗爭的情況下,自願主動投降的。可以說,劉禪非常識趣,誠意滿滿,司馬昭知道劉禪胸無大志,並且在蜀中少有作惡,因此厚待劉禪。而吳末帝孫皓出身東吳,沒有名分,也沒有大義,是真正與是司馬家族爭天下的勢力。當時三國歸晉已是大勢所趨,但是孫皓卻帶領吳國勢力強力抵抗,在兵敗無援的情況下,被迫向晉武帝投降,並且孫皓在吳國實行暴政,人心盡失,所以,司馬家族為了作給天下人看,從而後待劉禪而不待見孫皓。
二是因為劉禪比孫皓更聰明,懂得韜光養晦,保護自己。劉禪樂不思蜀的典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都以為他是個傻子,其實是大智若愚。蜀國被滅國後,劉禪來到洛陽為了自保,一直很低調,韜光養晦,見到魏國的任何高官,裝的傻里傻氣的。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在宴會期間演奏蜀中樂曲,在座的以前蜀漢官員都面露傷感之色,唯獨劉禪怡然自若。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正是這句話讓司馬昭消除了對他的戒備之心。所以司馬昭對劉禪很放心,認為他是一個沒心沒肺的庸才,從而沒有加害與他。而孫皓就不一樣了,他被押到洛陽後,並不知道收斂。先是諷刺權臣賈充,後又怒懟司馬炎,絲毫不像一個亡國之君該有的態度。孫皓被俘虜後,在晉國大殿朝見到晉武帝時,晉武帝對孫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正是因為孫皓的口無遮攔和大不敬,最終只活了四年便“突然離逝”了。
三是兩人投降的物件不一樣。蜀國劉禪投降的時候,是向魏國投降,當時的皇帝是曹奐,雖然當時司馬昭掌權,但是劉禪被視為漢室宗親,所以魏帝曹奐仍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優待劉禪。而東吳滅亡後,司馬炎已經篡魏自立,建立西晉,東吳孫權投降的是西晉,並且孫皓沒有根正苗紅的背景,所以司馬炎只能以亡國之君的下場對待他,根本就享受不到劉禪的待遇。
-
4 # 方圓論壇
很歷史上三國鼎立局面最終以司馬篡魏而結束。蜀漢和東吳則作為失敗者淪為了歷史的配角。很多都奇怪,為何蜀漢後主劉禪和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同為亡國之君。但他們的待遇卻相差如此之大。劉禪兵敗國滅後被曹魏封為安樂公。但孫皓卻只被封為歸命侯呢?兩人同為皇帝,為啥兵敗投降之後,同人不同命呢。具體原因有三。
一、收買人心
劉禪的蜀漢政權雖然最早出局。但早出局有早出局的好處。歷史上在鄧艾偷渡陰平,擊敗諸葛瞻直奔成都後,劉禪就有了投降的打算。當時蜀漢大軍皆遠在劍閣無力回援,所以劉禪在統一了朝堂的意見後就開城投降了。按理說劉禪一個亡國之君,就該任由曹魏捏扁搓圓。但曹魏卻善待了劉禪,其主要原因還是為了廣收人心。這個人心有蜀漢舊臣的人心,也有東吳的人心。畢竟蜀漢舊臣曹魏還需要用。而東吳還沒有投降,曹魏要善待劉禪給東吳做個樣子。這樣一來在以後東吳滅亡之際也不會殊死一搏。很可能會主動投降,畢竟有劉禪這個前車之鑑嘛。
二、身份地位不同
蜀漢和東吳雖然同為割據政權之一。但事實上東吳的皇權遠沒有蜀漢那麼名正言順。就拿當初稱帝來說,劉備因為是漢室後裔,所以在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後,劉備有足夠的理由稱帝自立,傳承漢室的國祚。但孫權就不同了,孫權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他既不像曹丕一樣有漢獻帝禪讓,又不像劉備一樣是漢室後裔。所以孫權稱帝最晚,並且一直以來東吳皇權就被蜀漢和曹魏詬病。而且在剛開始孫權還像曹丕表示過稱臣,這就代表東吳孫權在身份地位上不如蜀漢劉備。自然劉禪和孫皓投降之後,他們的封爵也各不相同。
三、品性相關
劉禪和孫皓的封爵與他們主宰一方時期的所作所為也有很大的關係。劉禪雖然並不英明神武,而且還有些寵信宦官影響蜀漢朝局。但總體來說劉禪雖無大功,但也無大過。只能說他是一個平庸的皇帝。總的來說曹魏對劉禪並無多少惡感。孫皓則不同了,孫皓喜好聲色犬馬,不修德行,性情暴虐,導致東吳官場黑暗,民間百姓困苦不堪。甚至有傳言,有人稱孫皓命人將水流引入宮中,如果對後宮哪一個姬妾看不順眼,馬上殺掉,扔進水中。如果有人敢看孫皓,就會被剝掉麵皮,或被挖掉眼睛等等。因此孫皓為人被很多晉朝臣子所厭惡排斥。這其中自然也包括司馬炎。所以孫皓投降後,司馬炎僅封其為歸命侯。
當然了,或許這也和劉禪與孫皓投降的物件不同有關。畢竟劉禪投降的曹魏。而孫皓投降的物件是晉朝。
-
5 # 週週說古今
同為亡國之君,劉禪和孫皓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是肯定的,劉禪和孫皓同為亡國之君,但他們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天下大勢,三分歸晉,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任誰都不可能改變,唯一可以改變的是,面對失敗的姿態,自己付出的努力還有就是給老百姓留下的什麼?
首先是面對失敗的姿態。同樣是亡國,劉禪和孫皓是大大不同。如果說劉禪是不戰而降,拱手讓出父輩江山的話,孫皓則是盲目自信,屢屢以弱伐強而折騰之死。劉禪的家底沒有孫皓厚,所以對外屢屢採取止戈罷兵的姿態,雖然有姜維的十餘次北伐,但規模很小,跟諸葛在世時不可同日而語。鄧艾偷渡陰平,神兵天降於成都,劉禪選擇不戰而降,算是國運自然終止。
孫皓在位時間不算短,國力比蜀漢要強不少,如果善修內裡,外穩強敵的話,國家應不至於滅亡。但該君反其道而行之,多次以弱小之師而進攻強大的晉國,就像一個身體欠佳的老者,不專事修養,偏要搞生命在於運動那套,結果可想而知。可見,兩者在智慧上是有差距的。
其次是對老百姓的態度不一樣。劉禪主政期間,主要政策就是無為而治,讓凋敝的民生得以緩慢恢復,外交上緩和兵戈,主動採取守勢力,緩解戰爭壓力,滅國時也沒有為了一己之私而採取竭澤而漁、魚死網破的反抗策略。於國,劉禪有罪,於民,劉禪客觀上給百姓留下了一個相對安寧的環境。而孫皓是著名的暴君,崇尚武力不說還嗜好殺戮,自己又奢侈淫糜,作惡多端,導致叛亂四起,民不聊生,可謂自作孽不可活!
三是個人的結局不一樣。劉禪歸降後被封為安樂公,長住洛陽,有自己的封地,食邑達萬戶,甚至超過了很多西晉王公大臣。劉禪諡號蜀漢孝懷皇帝,忠孝、懷柔兼備,褒揚之意很濃。
孫皓歸降後,被封歸命侯,不僅爵位比劉禪差一個檔次,其爵位名稱也有很大的貶義。所謂歸命,就是認命的意思,好比就問你服不服?在他死後,沒有得到西晉朝廷的哀祭,也沒有諡號,政治待遇比劉禪差的不止一星半點!
-
6 # 油茶歷史絲語
人們常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絲語認為性格決定人生,心態決定命運。
同為亡“國”之君,劉禪之所以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並且能夠“好好”地活下去,一是他的性格使然;二是他的心態所決定。
1),性格上的原因。劉禪被世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不是靠“裝”獲得的,而是由他一向柔弱,不與人爭,不與事爭的性格決定,這些從他的成長過程以及他登上“帝”位之後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因此,當他“國”亡而降之後弄出來個“此間樂,不思蜀也。”,讓人既憐又恨的結果也就很正常不過,絕不是因為他的睿智,而是由於他真的沒心沒肝沒肺。
2),心態方面的因素。翻開歷史典籍,自古以來中國的亡國之君可以說難計其數,但不是鬱悶而終,就是很快被新皇帝砍頭了,只有這劉禪就是一個天大的例外,不僅沒有被新皇帝想方設法找理由或藉口截殺,還一直如同一個逍遙王般好好地活著,這些與他的“好”心態是密不可分的。
相反,同為亡“國”之君,孫皓由於性格太剛,始終放不下自己過去的一切,所以他避免不了亡國被殺的命。
因此,“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性格決定人生,心態決定命運”是生命不變,也不可逆的定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謹記。
-
7 # 西城長樂
是誰告訴你孫皓被殺了?孫皓是自然死亡的好不好。
孫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280年,西晉攻破吳國建康,孫皓投降,被晉武帝封為歸命侯。
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
孫皓做皇帝時殘忍好殺,做了俘虜也一樣的桀驁不馴。
孫皓投降後去見晉武帝,晉武帝見到孫皓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座位以等待陛下。”
晉武帝的寵臣賈充問孫皓:“聽說閣下在南方挖人眼睛,剝人面皮,這是什麼樣的刑罰?”孫皓說:“有做為臣子卻弒殺他的國君以及奸險狡詐不忠的人,就對他用這種刑罰。”這是在諷刺賈充殺害曹魏的廢帝曹髦,賈充聽後,沉默不語,非常的慚愧,而孫皓則臉色不變。
孫皓真可謂一世強橫,心理素質極其強大。
孫皓最後壽終正寢,去世時四十二歲,葬在洛陽的北邙山。(以古代的帝王平均年齡來衡量,孫皓也不算短命)
-
8 # 瀟然歷史觀
這就像是性格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同一樣,雖然劉禪和孫皓都是亡國皇帝,但後人對於他們的評價完全不同。秉性不同
劉禪主動投降,把劉備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給了曹魏,而且也徹底斷送了漢室的血脈。但後人對劉禪基本上沒有太多負面評價,好像蜀國滅亡同劉禪並沒有太大關係一樣。孫皓就完全不一樣了,孫皓投降被殺不說,還留下了一堆罵名,究竟為何他們二人的評價差距如此之大呢?劉禪雖然沒能繼承劉備的才幹,但始終抱有一顆仁慈的心,這點就比孫皓強太多了。
我們一說到那些被滅國的帝王,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落下什麼好的結局,可是劉禪卻不一樣。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時局特別混亂,在那時,參與爭霸的蜀漢還有東吳,曾經是那麼的強悍,最後還是滅國了。可是同樣是滅國的帝王,劉禪和孫皓的結局卻一點都不一樣,其中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們遭遇到的待遇不一樣,劉禪的結局算是很好了,甚至是他的孩子們也都成為了官員,可是孫皓的結局卻很慘,他在投降以後沒過多久就被人給殺了。還有就是人們對他們的評價也不一樣,雖然同樣是滅國的皇帝,劉禪在死後一直都受到人們的尊敬,可是孫皓卻沒有人懷念,反而是人們都很恨他。
之所以他們受到的待遇不一樣,其實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劉禪在滅國的時候是主動投了降,而孫皓卻是被迫的。在當時,劉禪要投降之時,並不是沒有一點選擇的,在那個時候,跟隨他的人還有很多,他其實可以讓那些人拼死抵抗,然後得到戰爭的勝利,但是他沒有那麼做。他選擇了去主動投降,這也給了對方很大的好處,以至於他在投降之後能夠得到別人的善待,可是吳國君主卻是選擇了跟別人以死相抗,最後,真的是沒有了辦法才被迫選擇了投降。
時機不同還有一點就是兩個人在投降的時候,時間都不一樣。劉禪在投降之時,魏國還沒有能力能夠統一天下,在那個時候想要贏過蜀漢其實很難做到,就更不用說其他的大國勢力了,劉禪在這時選擇了投降其實正好為他起了很大的作用,司馬昭能夠好好的善待他,一部分原因也是想著給其他的勢力看。可是在孫皓投降之時,天下已經快要統一了,所以無論他怎麼選擇,都不可能得到別人的善待,因為已經不需要做給別人看了。所以說他們兩個人命運不同,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時機不一樣。
地位不同最後一點就是他們兩個人的地位不一樣,即使魏國從來都不認同蜀漢和東吳這兩個國家,可是劉備怎麼說都算是來自漢室,劉禪能夠受到別人善待,也是這個原因。可是東吳不一樣,它就只是個稱霸的諸侯國,所以沒人想要善待孫皓,所以說,從他們兩個的身份就決定了他們所受到的待遇。還有就是連普通人人對他們的評價都不一樣。雖然兩個人都是滅國的君主,可是。劉禪在蜀漢的百姓心中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可是東吳的百姓卻特別的恨孫皓。雖然蜀漢滅亡了,可是人們覺得那並不是劉禪的錯,因為他投降是為了老百姓們的安危,是一個真正的善良的人。可是人們覺得東吳有一個很殘暴的君主,要不是他東吳也不會滅亡。
結局不同原因人們對他們兩個人的評價不一樣,也是有原因的。第一點就是他們兩個人的能力不一樣,很明顯,劉禪要比孫皓強很多。即使我們都知道劉善是一個昏的君主,可是不可以否認的是,在諸葛亮死後幾十年裡,他依然能夠穩定了蜀漢的局面,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他其實是一個實力很強的人。可是孫皓在當皇帝的時候,朝廷很是混亂,管理的國家也很混亂。而且她們兩個人在用人的方面差距也特別的大。劉禪對於所有的官員都特別的寬厚,也喜歡聽取別人的意見。雖然有一些人的實力很強讓她很是害怕,可是他卻依然會採取他們的意見。可是孫皓和他完全不一樣。
還有一點就是,他們兩個人對待百姓的態度也不一樣。劉禪是一個很善良的君主,他從來都不壓迫自己的百姓,也從來都不想去北上征戰,可是他本人特別的愛戴諸葛亮,所以才沒有拒絕。再後來,諸葛亮死了之後,他馬上就讓所有人不再去北伐,他的這個做法,真的不適合做一個有野心的君主,可是讓百姓卻很是愛戴。最後在要滅國的時候,還是一心為了百姓們著想,所以最後,即使滅了國,百姓們還特別的尊敬他。
孫皓就不一樣了,他是一個很殘暴的君主。在他當皇帝的時候,經常做惡事,百姓們對他都很不滿意,甚至是憎恨。
所以從各方面我們都可以看出,他們兩個人之所以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劉禪本就是一個善良的人,他能夠善待別人,最後才能讓所有人都善待了他。而孫皓是一個真正的殘暴的君主,即使作為一個滅國的皇帝很是值得讓人可憐,可是他先前的暴行讓人們對他很不滿意,這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就了他最後悲慘的結局。
-
9 # 依稀說史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劉禪和孫皓確實都是亡國之君,劉禪確實保住性命,孫皓也沒有被殺。公元284年,孫皓死於洛陽,史書並沒有記載孫皓死於謀害。
魏蜀吳三國打得熱火朝天,三方都想致對方於死地,卻沒有想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魏蜀吳三方都沒能完成統一,最終反倒讓司馬氏佔了便宜,三家歸晉。
司馬氏雖然取得政權的方式不光彩,不過對待三國的亡國之君還算比較仁慈。蜀漢亡國之君劉禪,曹魏亡國之君曹奐,孫吳亡國之君孫皓,交出政權之後都能夠保住小命,最後也算安享晚年。
蜀漢亡國之君劉禪三國中最先亡國的是實力最小的蜀漢。263年,司馬昭派16萬大軍分三路進攻蜀漢,另外還有2萬預備隊。鄧艾偷渡陰平直插成都,劉禪在譙周建議開啟城門投降。蜀漢滅亡,劉禪成為三國第一個亡國之君。蜀漢滅亡之後,鍾會作亂時,劉禪的太子死於亂兵之中。劉禪和其他子孫基本上得以保全,劉禪舉家前往洛陽,成為司馬昭手中的玩物。
司馬昭對劉禪還是算厚道,封劉禪為安樂縣公。漢晉時期,侯爵和王爵比較常見,公爵相對來說比較少。曹魏取代東漢的時候,曹丕封漢獻帝劉協為山陽公。山陽公屬於郡級公爵。劉禪的安樂公是縣公,級別比漢獻帝稍低。由於有山陽公繼承“漢家正朔和服色”,司馬昭封劉禪為安樂縣公也非常合情合理,也算給了劉禪比較高的待遇。
劉禪一直被人罵成“扶不起的阿斗”,也是一個樂不思蜀的主。劉禪自然知道亡國之君難做,稍有不慎極有可能遭致殺身之禍。司馬昭對劉禪也不是絕對放心,也時不時試探劉禪。有一次司馬昭故意命人演奏蜀漢音樂,跳蜀漢舞蹈,以試探劉禪的態度。劉禪不僅沒有傷心,反而談笑自若。史稱: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司馬昭後來又找機會試探劉禪,史稱:
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劉禪這一番“神奇的言論”,為我們留下了“樂不思蜀”這個成語,也讓自己徹底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徹底坐實了罵名。當然有人說劉禪是“韜光養晦”,自汙名聲保全性命。此事過後,司馬昭對劉禪徹底放心,也收起了屠刀。
曹魏亡國之君曹奐司馬昭去世之後,司馬炎即位為晉王。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帝禪讓,曹魏滅亡,西晉建立。曹奐成為第二個亡國之君,有了處理劉禪的經驗,再處理曹奐就得心應手。由於司馬氏的西晉政權源自於曹魏,司馬氏對曹奐還算非常不錯。司馬炎封曹奐為陳留王,食邑萬戶,宮殿在鄴城。曹奐在封地內可以沿用曹魏的正朔、服飾、制度,上書晉帝可以不稱臣,接受晉帝詔書也不用下拜。
曹奐做為亡國之君的待遇,算是非常不錯的。司馬炎對曹奐算是做到了仁至義盡,給予了曹奐應有的尊重。302年,曹奐在封國去世,時年58歲。西晉還為曹奐上諡號為“元”,曹奐也被稱為魏元帝。
孫吳亡國之君孫皓西晉建立之後,開始著手統一全國。279年,司馬炎派20萬大軍分6路進攻東吳,發動統一戰爭。次年杜預、王濬等人兵臨建康城下,孫皓在大臣胡衝等人的建議下,效仿劉禪投降。孫皓投降之後,王濬幫助其解開繩索,燒燬棺槨,將孫皓一家遣送到洛陽,孫吳滅亡。史稱:
壬申,王濬最先到,於是受皓之降,解縛焚櫬,延請相見。伷以皓致印綬於己,遣使送皓。皓舉家西遷,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
吳國滅亡之後,西晉再也沒有敵人,也沒有任何顧忌。司馬炎封賞孫皓的時候,並沒有賞賜其為“公爵”,只是封其為“侯爵”,封孫皓為“歸命侯”。“歸命侯”明顯帶有一定的特殊意味,有一定的諷刺味道。孫皓各方面的賞賜比劉禪差了一個級別。史稱:
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孫皓和劉禪不一樣,孫皓的個性更加剛強、殘暴。劉禪當皇帝的時候就比較仁慈,也沒有殺過多少人。劉禪相對來說比較懦弱,成為亡國之君後,劉禪採取的是示弱的方式,換取司馬昭安心。司馬昭比司馬炎要難對付得多,劉禪透過“裝腦殘”的方式換取司馬氏安心。孫皓被押解到洛陽之後,還是不改自己的以往的姿態和作風,時不時還是跟司馬炎硬鋼幾句。孫皓面對司馬炎的發難,孫皓絲毫沒有示弱。史稱:
引見歸命侯及吳降人。登殿稽顙。帝謂曰:“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曰:“臣子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
司馬炎對待三個亡國之君還是不錯的,始終沒有對他們起殺心。271年,劉禪在洛陽病逝,得以善終。劉禪病逝之後,晉廷為其上諡號為“思”。302年,曹奐病逝於封國,諡號為“元帝”。孫皓的命運和其他亡國之君一樣,也得以善終。
284年,孫皓在洛陽去世,時年42歲。史書只說孫皓在洛陽去世,並沒有說孫皓是被晉室謀害。
-
10 # 靈石蘊
劉禪和孫皓都是自然死亡,被殺的是孫皓之子
263年,西晉兵馬兵臨城下,劉禪採納投降派建議,出城投降,蜀漢滅亡。被帶入司馬炎身邊的劉禪,被封為安樂公,無憂無慮。期間司馬炎曾問他想不想念蜀國故地,劉禪說,此間樂,不思蜀
271年,劉禪去世,諡號思公
280年,西晉五路伐吳,末代國主孫皓兵困石頭城,無奈之下,孫皓出城投降。和前輩劉禪一樣,孫皓也被帶到了洛陽,司馬炎對其並未為難,封他為歸命侯。在洛陽,孫皓到也不失帝王氣概,他曾經把司馬炎命其做詩改成勸酒: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284年,孫皓去世,沒有諡號。史書只簡單記了一句:歸命侯孫皓卒
300年,晉賈后被殺,圍繞皇位,諸多王爺展開殺伐,而後匈奴王劉淵立國漢趙、氐族李特佔據巴蜀立國成漢,和西晉展開攻伐,西晉大亂……
310年,漢趙兵馬圍攻洛陽,趁此亂世,原東吳屬地的大族錢家也乘勢起兵反叛,他擁立孫皓之子孫充為吳王。不過不幸的事,叛軍遇到了晉朝鎮守江南的大將周玘,雖然是亂世,周家雖是原東吳臣臣屬,但周玘並未背叛晉朝,而是舉兵平定叛軍幫晉安定南方……
孫皓之子孫充,因此而亡
-
11 # 魁哥說歷史
東漢末年三分天下,魏蜀吳稱霸一方,而最終又三分歸晉。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公元266年曹魏被晉朝所取代,到了公元280年東吳又被司馬炎吞併,自此三分天下終歸一統。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魏蜀吳三國君主都成了亡國之君,受盡凌辱,但最終也都得以善終。
曹魏後主曹奐被逼禪位於司馬炎,司馬炎自然不能虧待,封曹奐為陳留王。其他兩國君主待遇雖然都不及曹奐,但兩人之間仍然差距不小。如蜀國後主劉禪被封為安樂公,而名震一時的吳主孫皓沒有被殺,只是被封為歸命侯,差距確實有點明顯。同樣是亡國之君,孫皓的待遇不及曹奐有情可原,為什麼還遠不如“安樂公”劉禪呢?
其實這是劉禪的懦弱無能,而孫皓的過於強硬所致。
“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可以說世人皆知,講的就是蜀漢後主劉禪被鄧艾嚇破膽不戰而降。到了曹魏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劉禪。席間司馬昭問後主:“安樂公,頗思蜀否?”而後主卻玩得開心,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左右文臣見到後主這樣回答,都頗為嘆息。連司馬昭都搖頭道:“人之無情,以至於此。”
於是命歌舞停下,換做蜀國舞蹈。後主照樣看的精彩,眉開眼笑。蜀國謀士郗正勸後主:“如果司馬昭再次詢問,陛下要掩面大哭,說先人故土遠在西川,無日不思,這樣司馬昭就放陛下回蜀國了。”後主點頭。不一會司馬昭又問道:“頗思蜀否?”可惜後主欲哭無淚,只是按郗正教的回答。
司馬昭笑道:“這不是剛才郗正告訴你的嗎?”後主不但不知羞恥,居然還說:“是,是,正是郗正說的。”司馬昭哈哈大笑:“我無憂也。”自此對後主放鬆戒備。後主也因此得到了司馬昭的厚待。
原著中寫道:昭乃封禪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賜絹萬匹,僮婢百人。子劉瑤及群臣樊建、譙周、郤正等,皆封侯爵。
有人說後主的表現簡直就是個昏君,自己霸業盡失,成了階下囚。居然還不知廉恥,把自己的屬下都出賣了。其實不然,如果後主表現得英姿勃發,心高氣傲,那才是自取其禍。再看看東吳孫皓就知道,就會知道太過強硬必然得不到優待。
話說江東在蜀漢滅亡後唇亡齒寒,變得人人自危。吳主孫休憂懼而死,託孤給丞相濮陽興與左將軍張布。濮陽興與張布覺得孫皓“才識明斷,堪為帝王”,於是立孫皓為帝。但孫皓繼位後,前期雖然勤於政務,有一代明君風範。但日益殘暴,溺於酒色,寵信中常侍岑昏。隨意誅殺大臣,東吳變得“廷臣緘口,不敢再諫”。
東吳雖然獨自面對北面強大的晉朝,但仍有丁奉,陸抗等人守衛疆域,所以從263年到280年又苦苦支撐了十多年。然而陸抗等病故後,東吳變得無將可用,基業也隨著杜預,王濬等人南下滅亡。情急之下,孫皓本想自殺殉國,但屬下建議孫皓:“陛下何不效仿安樂公劉禪?”於是孫皓率眾投降。
來到晉國後,司馬炎給孫皓賜座,說道:“朕設這個座位等你很久了。”本想看孫皓笑話,可是孫皓回答道:“我在南方也設座位等待陛下很久了。”司馬炎哈哈大笑,賈充想趁機羞辱孫皓,說道:“我聽說您在南方,鑿人眼睛,剝人面皮,這是什麼刑罰?”只見孫皓回答道:“有造反或者不忠的人,我就會用這樣的刑罰。”賈充於是慚愧不已。
原著中寫道:帝封皓為歸命侯,子孫封中郎,隨降宰輔皆封列侯。丞相張悌陣亡,封其子孫。
至此三分歸晉,但是劉禪被封為安樂公,其子為侯,而孫皓為歸命侯,子孫只為中郎。要知道三國時的“公爵”可以開府治事,有封地,可以世襲的。而侯爵只是一般爵位罷了。兩人的差距為何如此之大呢?
首先,還是要說劉禪大智若愚,主動投降,用自己的懦弱無能換取了司馬昭的信賴。司馬昭自然會覺得後主劉禪無能,根本不足以憂慮。所以對劉禪可以大加封賞,以此來收服蜀國的人心,再合適不過了。
其次,孫皓雖然歸降,但也是無可奈何之舉。孫皓並不是真心歸降,只是大勢所趨,不可違背罷了。再加上孫皓在司馬炎前的一番互懟,是個明白人都會知道孫皓雖然率眾投降,但仍不想低頭認錯。雖然不至於再次謀反,但也會讓人心生畏懼。
在司馬炎剛剛平定天上時,不可再動兵戈。不能殺了孫皓,只得隨意封賞一下,一面讓吳人覺得沒有為難他們的國君,又可以提防孫皓豈不是一舉兩得。給他一個很小的職位,再怎麼精明也反不了天。
最後,劉禪雖然是懦弱無能,主動投降,但卻是個無為而治的主兒,仁愛之心還是有的,因此受到蜀國大小官員的愛戴,投降雖然可恥,但在蜀國心中劉禪畢竟還是漢室宗親,不能受辱。所以司馬炎介於劉禪的身份,只得高規格處理。厚待劉禪更有利於平定天下。
而孫皓卻不同,孫氏政權本來就是個地方政權。而孫皓有個是殘暴不仁,他自從掌權以後就囂張跋扈,凡是與他作對或者令他不滿的人都遭到了嚴厲打擊和報復。孫皓在位期間驕奢淫逸,經常動用民力修建很多宮殿,引發民眾不滿,他對此卻不以為意反而用武力鎮壓,因此百姓們更加仇恨孫皓。
司馬炎一統華夏後,自然要面對各方面的情況,孫皓沒有民望,所以不可大加封賞,如不然如何向東吳百姓交代,對收拾人心極為不利。所以孫皓的待遇不如劉禪也就不奇怪了。
以上資料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
12 # 一半秋色
三國對待俘虜,還是非常優待的,不管之前多大仇恨,只要肯投降,基本都沒有性命之憂。
比如張繡,投降曹操後突然發難,打的曹操措手不及,差點小命不保。
不過,曹操雖然沒死,但他付出的代價非常慘痛:兒子曹昂戰死了,侄子曹安民戰死,大將典韋也戰死,士兵更是死得不計其數。
曹操從未如此狼狽過。
然而即便如此,後來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爭相拉攏張繡,張繡在賈詡的說服之下,投降了曹操。
曹操不記前仇,接受了投降!此事不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讓人覺得如此不可思議。
除了張繡,三國頻繁跳槽的人還有很多,比如呂布,投奔過丁原,之後殺丁原,投奔董卓,而後殺董卓,又曾投奔劉備,等等。
就連皇叔劉備,也頻繁周旋於各大軍閥之間,今天投奔公孫瓚,明天投奔曹操,後天投奔袁紹,大後天又投奔劉表,大多數軍閥對劉備還是挺客氣的,給地,給兵,給糧食,只是劉備狼子野心,忘恩負義,經常拿著別人給的好處,倒打一耙,吃裡扒外。
三國歸晉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延續了這一傳統,堅持善待俘虜的政策。
蜀國滅亡,劉禪成了安樂公,“食邑萬戶”,住在洛陽,有吃,有喝,有奴僕,需要什麼都儘量滿足,子孫也封了官,劉禪除了沒了皇帝的頭銜,其他什麼都不少,享盡榮華富貴。
魏國滅亡,曹奐成了陳留王,“食邑萬戶”,封地在陳留,住在鄴城,雖然是變相監視居住,但吃喝不愁,子孫也封了官,享盡榮華,陳留國延續了很多年,直到南朝才滅亡。
最後來說吳國後主孫皓。
孫皓的境遇不算差,他投降之後,也獲得了優待:
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不過,與劉禪、曹奐相比,孫皓的封賞表面上看似不少,其實差了一大截,最大的差距在於“食邑萬戶”四個字上,劉禪、曹奐都有,而孫皓沒有。
食邑萬戶,意思是一萬戶上繳的稅可以自由支配,不再上交了,妥妥的金飯碗,世世代代不怕沒飯吃了,而孫皓不一樣了,他是每年定量給錢與糧食,表面上看似不錯,但隨著孫家人口繁衍,這些賞賜會越來越捉襟見肘,不夠分的了。要是哪年,財政不寬裕,不發放錢款,孫家日子更是不好過了。
那麼,同樣是末代皇帝,為何孫皓賞賜最差呢?
一則,孫皓人品差,極為殘暴,動不動就亂殺人,就連親人也殺,不僅以殺人為樂,還喜歡收藏人頭,據不完全統計,孫皓執政十年,收集了大小不同一千多個人頭,這樣的變態殺人狂,到了最後,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二則,孫皓不服軟,公然頂撞新領導。孫皓投降司馬炎之後,司馬炎請孫皓吃飯,司馬炎指了指下面的位子,對孫皓說:“這個位子,我已經為你留了很久了!”
孫皓冷笑道:“我在南京也為你準備好了位子,也在等你去呢……”
司馬炎臉一紅,表面是哪個哈哈一笑,其實內心很生氣,最後沒給“食邑萬戶”的封賞。
對於司馬炎的另眼相待,孫皓無可奈何,不久鬱鬱而終。孫皓,雖然不是司馬炎殺的,但軟刀子同樣可以殺人,而且殺人不帶血。
這件事充分說明,人在屋簷下,該低頭就低頭,認慫才能保平安。
-
13 # 西府趙王爺
孫皓沒有被殺哦,投降之後被西晉封為封為歸命侯,在洛陽生活了四年才去世。
當然了,比起劉禪來講,雖然同是亡國之君,孫皓的待遇可是要低很多。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禪在蜀國滅亡之後,全家被司馬昭遷至魏都洛陽。並以魏帝曹奐的名義,封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不僅如此,蜀國宗室和群臣也大都封侯賜爵。
《三國志》: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皇帝臨軒,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而吳主孫皓在吳國滅亡後,也是被舉家遷到了洛陽,然後被封為歸命侯,並封賞了一些田產財物,如絹五百匹,綿五百斤等等。
《三國志》:皓舉家西遷……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
很顯然,孫皓雖然也有爵位和賞賜,但比起人家劉禪可就差了太多。要知道孫皓和劉禪一樣都是亡國之君,當初三足鼎立,東吳的實力可不比蜀國差。更值得一提的是,孫皓投降的時候,基本上是照搬了劉禪的那一套。備上厚禮,肉袒面縛,銜璧牽羊,素車白馬,帶上群臣和棺材,表示無條件臣服。
然而,司馬家依舊厚此薄彼,對於孫皓的封賞明顯不如劉禪。首先在實際資產方面,劉禪食邑萬戶,孫皓卻只有田三十頃;劉禪被賜絹萬匹,孫皓只有區區五百匹,至於賞錢,綿之類的賞賜,在人家那裡都不值一提。
而在爵位上,人家劉禪是公爵,在魏國九等爵位中,地位僅次於王爵,有封地,有國號,能世襲。而在西晉的功臣爵位體系中,劉禪的縣公爵位,也僅次於郡公,是正兒八經的一品爵位。相較之下,孫皓只是一個連封地食邑都沒有的名號侯,那低了可不止一等。因為在西晉的爵位制度中,名號侯的級別是很低的,屬六品。
事實上,別說比過劉禪了,就連蜀漢當初受封的那些臣子們都比孫皓地位高,比如譙周乃陽城亭侯。更為誇張的是,東吳歸降的一些大臣,爵位都要比孫皓高,比如武當侯滕修,宛陵侯陶璜,當初可都是孫皓的臣子。此外,劉禪的子孫們,個個封侯。而孫皓的兒子們,僅僅是個郎中,連爵位都沒有。由此可見,孫皓這個亡國之君,有多麼的不受待見。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同是亡國之君,為何孫皓待遇如此之低?
其實這還是一個政治角度的考量,劉禪和孫皓投降的處境是不同的。劉禪投降時,天下還未一統,吳國依然盤踞江東。所以,曹魏有必要用劉禪來樹立一個典型,意在告訴東吳上下,這就是投降的待遇。只要是歸降,那就是榮華富貴享之不盡。
然而,東吳根本沒有將其當一回事兒,依舊雄踞江東,與曹魏以及後來的晉朝對抗。甚至於西晉建立之後,孫皓還多次主動發兵攻晉。當時西晉初立,內部不穩,沒精力收拾孫皓。以至於吳國一度在戰略上佔據主動,攻下很多地盤,讓司馬炎很是頭痛。
很明顯,孫皓和東吳的舉動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投降之後自然很難得到好的待遇。如果孫皓能在西晉伐吳前主動投降,估計待遇會高不少。要知道主動和被動的差距可是很大的,當初孫楷就是在西晉伐吳前主動歸順西晉,結果受封丹陽侯,是有封地的次國侯,有國號有封地,地位可比孫皓高出太多。
當然了,作為亡國之君,能夠像孫皓這樣已經很不錯了。授封歸命侯,兒子也都封官,一家人生活在洛陽,衣服車子、田地一應俱全,當然每年還發糧食發錢和絹布等,保證生活。比起後世的末代天子們,可要舒服太多。說到這裡,還得感謝曹丕。當初正是他善待漢獻帝,給大家樹立了一個好榜樣。要知道漢獻帝退位後,其待遇可是很高的,比之劉禪有過之而無不及。
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
首先劉協退位之後,被封為山陽郡公,封國為一郡之地,其爵位要比劉禪高出一頭。其次,劉協被允許永居山陽郡,而劉禪只能生活在洛陽,而這的自由度不可相提並論。最後,劉協在封國內還可以享受天子待遇,奏事不稱臣,遇詔書可以不拜,地位比曹魏諸侯王們還要高。
類似的還有魏元帝曹奐,其禪讓晉武帝司馬炎後,被封為陳留王,同樣食邑萬戶,還有宮殿,繼續享用天子旌旗,出門有車,行魏國正朔,祭祀時仍仿效魏國初期的制度;另外還有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的待遇。
很顯然,這才是正統皇帝亡國之後的待遇,如果劉禪能有這樣的待遇,那估計才是真的樂不思蜀!
-
14 # 文史學徒夢九霄
同為亡國之君,孫皓是否被殺其實存疑,但是孫皓比劉禪死的早卻是事實,關於孫皓和劉禪命運不同其實從二人投降之後的封號就能看出一二,孫皓封為歸命侯,劉禪封為安樂縣公,光看這兩個封號就大有學問,司馬家族絕對用心良苦。
一、劉禪封號的目的蜀漢政權覆滅名義上還是曹魏政權乾的,那時候司馬家族的西晉政權還沒有完全建立,雖然司馬昭已經完全掌握了魏國朝政,已經開始準備對曹魏取而代之了,這時候優待劉禪,能為曹魏的曹奐做個榜樣。
這樣劉禪的爵位就不能太低,畢竟蜀漢投降派以譙周為首計程車族是人心向魏,司馬昭還要拉攏這些人,如果對劉禪封公,其他人封為列候,太利於收買人心了。
所以劉禪的爵位是公,加上劉禪的為人本身就是樂不思蜀,給一個安樂公,大家相安無事,對司馬昭根本沒什麼威脅,樂得其所。
二、對東吳的顧慮孫皓之所以被封為歸命侯,和孫皓在東吳的影響分不開,要知道劉備家族統治西川也有半個世紀之久,但是民怨不斷,人心沒有向著劉禪。
反而孫皓,自孫策到孫權精耕東吳,百姓基本都在孫家的統治下安居樂業,士族大家比如陸遜,周瑜這樣的家族和孫家關係都很好。
蜀漢滅亡的時候孫皓即位,司馬炎都建立西晉然後才滅掉東吳,這期間用了十七年,雖然史書記載孫皓窮兇極惡有不少不堪的地方,但是江東孫家的影響力太大了。
如果對孫皓的封爵太高,江東官員的爵位跟著要水漲船高,但是江東勢力的政治影響力又不見得就傾向於司馬家族。
三、孫皓和劉禪的區別劉禪被封為安樂公,這安樂二字就是告訴劉禪,只要老老實實的,司馬家族就會保你後半生無憂,相反你的劉氏血脈還能延續,家族富貴還能保障。
但是孫皓被封為歸命侯,候在西晉太多了,況且是歸命二字,意義就不一樣了。司馬炎知道孫皓能作為皇帝,還抵擋了西晉十七年,雖然口碑不好,但是一定是有本事的,而且也很認可孫皓的本事,但是歸命就是告訴孫皓,現在天下是司馬家的,你要認命。
但是孫皓認命嗎?司馬炎面對投降的孫皓說我在這已經給閣下放了好久的位置了,結果孫皓回了句臣在南方,一樣給陛下早就留好了位置。
這說明孫皓在江東不但有影響力,而且不甘心,這樣的人物司馬炎必將嚴格看管。
總結:和孫皓相比,劉禪是善終,六十四歲才去世,但是孫皓當了四年的歸命侯就去世了,和劉禪不同的是,孫皓死的時候才四十二歲,正值壯年,史書上沒明說孫皓的死因,但是來自司馬家族的政治打壓和前後的地位落差,很可能就是孫皓死亡的原因。所以劉禪和孫皓解決的不同,本質的原因是兩個曾經的皇帝所在故土的影響力對司馬家族的威脅不同,劉禪沒有威脅所以善終,孫皓威脅太大,所以早早就消失在了歷史舞臺。
-
15 # 大海看天下1
他們兩位都沒死。首先我們來看就是蜀國和吳國是怎麼滅亡的,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劉禪於是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姜維率眾將鍾會十餘萬大軍擋在劍閣,但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劉禪與群臣商議後決定派遣諸葛瞻領兵於涪拒敵,但諸葛瞻不聽黃崇的勸告佔據險要,最後戰死綿竹,綿竹失守之後劉禪聽取了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蜀國滅亡。 吳國的滅亡和蜀國差不多,在同晉軍交戰失利的情況下,孫皓也效仿了劉禪舉國投降了晉國。我們說劉禪和孫皓雖然不是守業之主但時卻給晉國的統一帶來了很大的便捷。司馬昭當初之所以不殺劉禪就是讓劉禪給孫皓做個榜樣的,後來孫皓投降之後天下也一統了,再殺這兩個皇帝已經沒有多大的必要了,因此這兩個皇帝逃過了一劫。劉禪當初被移居魏國都城洛陽的時候,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在宴會期間演奏蜀中樂曲,在座的以前蜀漢官員都面露傷感之色,唯獨劉禪怡然自若。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劉禪)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有人據此責備劉禪是個沒心沒肺之徒,殊不知劉禪的這一句話就讓司馬昭消除了對他的戒備之心。和劉禪一樣吳國的皇帝孫皓被俘虜在晉國大殿朝見到晉武帝時,晉武帝晉武帝對孫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孫皓的這種真誠坦率但是讓晉武帝有幾分欣賞,或許這也是孫皓沒有被殺的一個原因之一。
-
16 # 一貳一橙
孫皓被殺?《三國演義》都不敢這麼寫,雖然只有一句簡簡單單的“帝封孫皓為歸命侯”,但也足以證明了:孫皓的結局還是和歷史上一樣,被遷居到洛陽,封歸命侯,四年後就去世了。
不過孫皓雖然沒被殺,但他在洛陽的日子卻是生不如死。除了在三國四末帝中地位最低之外,所得到的待遇,就連一個有錢人家都不如。
三國四末帝首先是劉協,公元220年禪讓曹丕,“奉帝為山陽公,邑一萬戶,位在諸侯王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車服郊祀天地,宗廟、祖、臘皆如漢制,都山陽之濁鹿城。”
公元234年,劉協去世,享年五十四歲,“魏青龍二年三月庚寅,山陽公薨。自遜位至薨,十有四年,年五十四歲,諡孝獻皇帝。八月壬申,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置園邑令丞”。不但以天子禮下葬,還有守陵人,而且劉協在山陽國內懸壺濟世,和妻子曹節逍遙自得,十分愜意,現河南焦作一帶還留下了不少關於劉協的傳說。第二是劉禪,公元263年蜀漢滅亡,劉禪全家遷居洛陽,“封安樂公,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僕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
公元271年去世,享年六十五歲,“晉泰始七年薨,追諡思公,子劉恂承襲爵位”。雖然也是亡國之君,但考慮到蜀地不安穩和江東還未歸降的原因,司馬昭也給了劉禪不小的待遇。雖然只能在洛陽居住,但所用物資一律提供,子孫封官,入主魏廷。第三是曹奐,公元265年禪讓於司馬炎,“封魏帝為陳留王,邑萬戶,居於鄴宮,優崇之禮,皆仿魏初故事”
公元302年去世,享年五十八歲,“是歲,陳留王薨,諡曰魏元皇帝。”由於晉承魏統,對於魏國末主自然是極盡優待,除了和劉協一樣的待遇外,還封王,建陳留國,讓曹奐住於鄴城。雖說是變相的監視,不過陳留是曹操起兵之地,鄴城是魏公國都,也算是厚待了,而且由於保護措施做得好,陳留國一直儲存到了南朝才滅亡。最後就是孫皓了,公元280年東吳滅亡,全家遷居洛陽,“皓舉家西遷,以太康元年五月丁亥集於京邑。四月甲申,詔曰:“孫皓窮迫歸降,前詔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猶愍之,其賜號為歸命侯。進給衣服車乘,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皓太子瑾拜中郎,諸子為王者,拜郎中。”
公元284年死於洛陽,享年四十三歲。從司馬炎的詔書可知,孫皓因為勢窮而降,被封歸命侯,有定製地給錢給糧,還給田地自己耕作。相比前三位都有食邑收入的優待,孫皓一家只能自力更生,靠著每月朝廷的供給生活。雖然司馬炎不至於連所房子都不提供,但這房子一不能變賣,二不能租賃,只能給孫皓一家居住,相當於囚禁了。
而且孫皓在四人之中,壽命最短,在國亡後只活了四年就死了,沒諡號、沒追封,只是記載說葬在了河南某地。可見孫皓在亡國的生活實在是難過,司馬炎把他從天堂拉下了地底,順帶還踩了兩腳洩憤。
-
17 # 老曹電影
劉禪,人稱阿斗,社會上都喜歡用扶不起的阿斗來形容沒有上進心的人,阿斗儼然成為了庸人的代名詞。劉禪身邊有著諸葛亮眾人的悉心教導,最後還是聽信小人讒言,葬送了蜀國。又在投降魏國後,被司馬炎安排做了一個“安樂公”的爵位。一次,司馬炎為了試探劉禪有沒有復國之心,就在劉禪府中演奏蜀曲,在座的各位蜀漢舊臣聽後,倍感傷感,唯有劉禪非常開心。司馬炎問他“安樂公思蜀否?”劉禪“此間樂,不思蜀也!”就是這麼簡單的一句話,讓司馬炎撤消了殺劉禪之心,劉禪也得以善終,算是比較幸運的一位亡國之君。
與劉禪同為亡國之君的吳國國君孫皓,也同樣得到了晉武帝的封賞,但想對於劉禪,孫皓顯然傲氣了一點,武帝問他的時候“朕設了這個位置等你很久了”。他卻迴應“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位置等你很久了”。這樣的回答,讓司馬炎聽到很不開心,認為孫皓還有復國之心,結果被殺。但也有說法說他善終了。
劉禪看似愚笨,實際大智若愚,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國雖沒了,但保護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在敵人面前要懂得隱藏自己。這樣雖然沒有骨氣,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孫皓雖然豪氣了一把,但卻賭上了自己的性命。
-
18 # 野史官人
在古代亡國皇帝幾乎都難逃一死,大部分的亡國之君都是被新的皇帝所殺,就是怕日後威脅自己的位置,作為亡國之君能善終的的確很少,然而在三國時期蜀國後主劉禪和吳國末代皇帝孫皓最後卻得以善終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呢?
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大舉伐蜀,劉禪於是派遣張翼、廖化、董厥等前往拒敵。
姜維率眾將十餘萬大軍將鍾會擋在劍閣,但鄧艾卻偷渡陰平直奔成都。劉禪與群臣商議後決定派遣諸葛瞻領兵於涪拒敵,但諸葛瞻不聽黃崇的勸告佔據險要,最後戰死綿竹,綿竹失守之後劉禪聽取了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向鄧艾投降,蜀國滅亡。
吳國的滅亡和蜀國差不多,在同晉軍交戰失利的情況下,孫皓也效仿了劉禪舉國投降了晉國。我們說劉禪和孫皓雖然不是守業之主但時卻給晉國的統一帶來了很大的便捷。
司馬昭當初之所以不殺劉禪就是讓劉禪給孫皓做個榜樣的,後來孫皓投降之後天下也一統了,再殺這兩個皇帝已經沒有多大的必要了,因此這兩個皇帝逃過了一劫。
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在宴會期間演奏蜀中樂曲,在座的以前蜀漢官員都面露傷感之色,唯獨劉禪怡然自若。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劉禪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有人據此責備劉禪是個吃喝玩樂之徒,殊不知劉禪的這一句話就讓司馬昭放鬆了戒備。
而吳國的皇帝孫皓被俘虜在大殿朝見到晉武帝時,晉武帝晉武帝對孫說:“朕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你已經有很久了。”孫皓說:“我在南方,也設了這個座位以等待陛下。
為何相反的兩人話,兩人都沒被殺呢?也許可能是當時天下已經一統,再者他所說也是實話而已。既然自己已經贏了,又何必斤斤計較,或許這也是孫皓沒有被殺的一個原因之一。
-
19 # 諷吹莣漓傷127695146
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借道陰平小道,長途奔襲成都。蜀漢後主劉禪驚慌失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下,棄城投降。
國運43年的蜀漢政權就此終結。
17年後的280年,晉武帝司馬炎以賈充為大都督,使持節、假黃鉞,統率六軍攻伐孫吳。孫吳末代皇帝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宣佈投降。
國運52年的孫吳政權從此不再。
蜀漢和孫吳先後滅亡後,劉禪和孫皓結局如何?
劉禪在蜀漢滅亡後,舉家遷到洛陽居住。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人稱安樂公。此外,“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看得出,曹魏對劉禪不薄。正因為此,劉禪才“樂不思蜀”,安享晚年,活了64歲才壽終正寢。
蜀漢和孫吳滅亡後 劉禪和孫皓作為亡國之君為何能夠善終?
我來答共1條回答
小煜°瞉2LV.42018-01-30
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鄧艾率領一支奇兵,借道陰平小道,長途奔襲成都。蜀漢後主劉禪驚慌失措,在光祿大夫譙周的建議下,棄城投降。
國運43年的蜀漢政權就此終結。
17年後的280年,晉武帝司馬炎以賈充為大都督,使持節、假黃鉞,統率六軍攻伐孫吳。孫吳末代皇帝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宣佈投降。
國運52年的孫吳政權從此不再。
蜀漢和孫吳先後滅亡後,劉禪和孫皓結局如何?
劉禪在蜀漢滅亡後,舉家遷到洛陽居住。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人稱安樂公。此外,“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看得出,曹魏對劉禪不薄。正因為此,劉禪才“樂不思蜀”,安享晚年,活了64歲才壽終正寢。
孫皓在投降晉朝後,也來到洛陽。晉武帝親自接見他,賜號為“歸命侯”。應該說,孫皓在洛陽也活得不賴。一次,晉武帝設宴大會文武,孫皓也在座。晉武帝開玩笑地對孫皓說:“朕設此座以待卿久矣。”孫皓不客氣地回過去:“臣於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後來晉武帝也沒給孫皓小鞋穿。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數下場很慘,為何劉禪和孫皓能夠善終?
一、安撫人心
《孟子離婁上》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簡而言之就是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蜀漢和孫吳雖然滅國了,但仍然有很多大臣、軍隊和民眾沒有歸順。比如,蜀漢這邊,大將軍姜維還率領主力部隊堅守劍閣;孫吳這邊,交州刺史陶璜等依然還在抵抗。
因此,當劉禪和孫皓先後投降後,要好好對待他們,利用他們身上的巨大號召力,讓軍隊停止抵抗,讓大臣“棄暗投明”,讓民眾歸順馴服。事實上,也正是劉禪和孫皓親自寫信勸降,才讓姜維和陶璜放下武器,結束戰爭。
另外,曹魏政權善待劉禪,也想樹立一個正面典型,做給孫吳政權的統治者看:“你們看,投降了我之後,依然吃香的喝辣的,豈不酸爽?”可想而知,如果曹魏對待劉禪很差,多年以後孫皓一定不會投降得那麼爽快。
二、不具威脅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劉禪和孫皓作為亡國之君,沒有什麼過人的能力,完全是因為投胎投得好,才僥倖成為一國之君。
劉禪和孫皓當政之時,朝政處理得一塌糊塗。劉禪貪圖享受,孫皓昏庸暴虐,早就失掉了人心。整個國家名存實亡。他們投降後,對曹魏和晉朝根本就難以構成威脅,與其殺了惹來無窮無盡的麻煩,還不如好好養著。
三、光榮傳統
中國古代,其實有善待亡國之君的光榮傳統。自夏周以來,亡國之君被俘虜後,一般不會直接殺掉。商湯俘獲夏桀後,允許他帶著心愛的女人離開。魏文帝曹丕逼漢獻帝禪讓後,也沒殺他,還封他為山陽公。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後,也沒殺他,只是降封為陳留王。
唯一的例外是西楚霸王項羽。他當年進入咸陽後,俘獲了秦朝末代皇帝子嬰,將其殺害。項羽這一舉措帶來巨大爭議和不滿,也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曹魏政權還是晉朝,都不會將事情做得太絕。
-
20 # 野草的沉思
蜀降於魏,劉禪被封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賜絹萬匹,僮僕百人,過得很舒服,以至於他“樂不思蜀"。善終。
吳降於晉,孫皓被封"歸命侯",司馬炎在封他的詔書中對他頗有貶詞,待遇也不如劉禪。也善終,並未被殺。但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認為,他應該被殺。
為什麼同是投降之君,在晉國受到的待遇不同,得到的評價也不同呢?
因為二人的行為做事有天壤之別。
劉禪作為蜀漢後主,在位四十餘年,雖無大成就,但也鮮少惡行。他沒有濫殺人的紀錄。先後任用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賢臣治理國家,使蜀漢大體保持安定發展。最後降魏,是被迫而為,雖不值得歌頌,但也算不上太大汙點。劉禪算得上是一個儘管能力有限但心地還善良的皇帝。所以他在晉得到了很好的待遇。
吳末帝孫皓卻以荒淫殘暴濫殺而著名。他本是丞相濮陽興,陳布舉薦而登帝位,二人向他進忠言,諫其戒荒淫酒色,他競一怒之下殺了二人。如此殘殺的忠臣達四十多人。大臣如此,常人可想而知。他還創制酷刑,動不動便"鑿人眼目,剝人面皮",殘酷至極,令人聞之髮指。人命關天。一個帝王可以少有作為,但不可濫殺人,尤其是不可以酷刑殘害人。歷史上草菅人命,以殺人為兒戲的帝王非只孫皓一個,都是應該詛咒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雖有些庸俗,還是有道理的。孫皓雖未被殺,但大概活的並不愜意,所以四十幾歲便死了。而儍阿斗劉禪活了六十多歲才壽終正寢,在那個年代算是高壽了。
回覆列表
三國梟雄曹操曾對孫權給予最好評價,7個字:“生子當如孫仲謀”。年輕時英明神武的孫權,用人不疑,其能力得到了後人的一致稱讚。然則,孫權到了晚年卻性情大變,驕奢淫逸,猜疑成性,濫殺無辜,成為了一個大昏君。
編輯也正是因為這樣,劉備、曹操去世後,陳壽在《三國志》裡都使用了天子才能使用的“崩”、“殂”,卻獨獨對壽命最長,在位時間也最久的孫權的死亡稱之為“薨”。
那麼,晚年的孫權為什麼會從明君轉變成昏君呢?
原因很簡單:太子孫登死得太早。
孫權的長子孫登很多他的風範,智慧和韜略都是一流的,深得孫權寵愛,一直當準接班人來打造。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孫權越來越老時,孫登卻來了個英年早逝,這對孫權的打擊是巨大的。
孫登死後,按照立長的原則,他的第二個兒子孫和被繼任為太子,然而,這時的孫權喜歡卻是魯王孫霸。
編輯當孫權給予魯王的待遇與太子不相上下時,一個為了自保,一個為了上位,於是各自結黨,形成了“太子黨”和“魯王黨”,紛爭不休。就這樣,其後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二宮之爭”。
二宮之爭的結果很悲催,名將陸遜受牽連被氣死。最後孫權在孫登去世九年後,把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廢了。之後,孫權索性立還是幼年的第七子孫亮為太子。
孫權死後,10歲的孫亮繼位,導致東吳內亂不斷,國力衰落。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幾經變故,皇位傳到孫皓手上時,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結果孫皓還沉溺酒色,專於殺戮,昏庸暴虐,最終壓垮東吳的最後一根稻草來了——魏軍不費吹灰之力攻入了吳國。
編輯孫皓投降後,成為了階下囚。司馬炎當然很開心,一邊笑納了孫皓收集的美女,一邊對孫皓極盡羞辱之事。
當年司馬昭滅了蜀國時,問蜀二代劉禪想不想蜀國。劉禪很聰明地說,此間樂,不思蜀。在後人稱之為“愚蠢”典範時,也保住了自己的小命。
此時,司馬炎也重演故伎,把孫皓和吳國的舊臣叫在一起,舉行了一次“家宴”。
酒過三巡,司馬炎亮劍了,對孫皓說:你給我唱一個吳國流行的《爾汝歌》吧。
孫皓為人暴躁兇殘,但文學素養一點也不低,為此他頭腦一轉,馬上編了一首詩詞:昔與汝為鄰,今與汝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壽萬春!
在歌裡,他用汝稱司馬炎,可謂針鋒相對,令司馬炎很是難堪。
編輯有一回,司馬炎對孫皓說:我在這裡給你留這個位置很久了。意思就是說很早就想把你抓來了。
結果孫皓針鋒相對:我在南邊的也設了一個位置等陛下很久了。
氣得司馬炎吹鬍子瞪眼。
司馬炎的寵臣賈充見了,決定為主子“復仇”,於是他問孫皓:“聞君在南方,每鑿人眼目,剝人面皮,此何等刑耶?”
這裡當然是含沙射影地批判孫皓的殘忍無情。孫皓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反駁說:“人臣弒君及奸回不忠者,則加此刑耳。”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就是:對於弒君的亂臣賊子,應該鑿眼剝皮才對!
孫皓的話同樣含沙射影地罵賈充是弒君的奸臣。
原來賈充當年為了前程著想,弒殺了曹魏皇帝曹髦,也正是因此這樣,他成了司馬家的大心腹。
而鑿眼剝皮應該是挽救晉朝,避免五胡亂華的一個藥方。
編輯結果因為孫皓太狂傲,不久被司馬炎給秘密毒癮殺了。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孫皓這句話竟然字字應驗了。司馬炎死後,他的傻兒子司馬衷登基,天下大亂,先是八王之亂,然後是五胡亂華。晉朝南遷,把都城從洛陽搬到了建康(南京),坐上了孫皓當年說的給司馬家留的位子。
事實上,孫皓不但做出了“預言”,還給晉朝開出了“藥方”。再後來,賈充的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司馬衷,禍亂朝政,引藩王入京,引發了震驚後人的八王之亂,最終導致西晉崩盤,出現了中國最悲催的歷史一幕——五胡亂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