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山公子

    一種至純的狀態吧。因為成人總是太多的心思和算計,計較自己的得失最嚴重,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私心開始不滿,慾望開始膨脹,這樣下去的唯一的結果就是走火入魔。春秋時期霸主興起,周王室的地位在日漸下降,天下紛爭不斷,遭受更大痛苦的還是廣大黎民百姓,老子渴望一個至純至善的世界,人與人之間不再有紛爭,侯與侯之間不再有戰爭,黎民百姓免受刀兵之苦。

  • 2 # 張風琰

    嬰兒,初生心無雜貪,吃飽了就無別的要求,來到這個世上一塵不染干乾淨淨就象一個沒盛過東西的空碗,裡面是非常潔淨的。

  • 3 # 星槎星際聯盟

    “嬰兒”為元嬰正氣、須臾之間不離守護、迨至亥子相交始成孩(子.亥)元嬰鑄就孩童長成魂魄攢簇形神圓融!此大道行所為!乃修真徑路神仙手段!豈是坊間翻書道院唸誦枯坐頑空持齋打坐之徒所能會得、更非校考訓詁解釋《老子》宣講《道德》迂腐文人執拗專家所能企及——

  • 4 # 陳廣逵

    《道德經》中的“嬰兒”

    記得《道德經》有四章涉及到了“嬰兒”。

    第十章有“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意思是“聚合精元之氣達到柔順,能回到嬰兒狀態嗎”。嬰兒狀態是天然的、質樸的、未受汙染的純真的狀態。

    第二十章有“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意思是“只有我淡漠地,那沒有什麼反應的樣子像懵懵懂懂的嬰兒還沒有長成有慾望的小孩兒”。

    大家快樂無比,“我”對熙熙眾人的反應竟渾然不覺。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那沒有反應的樣子像處於懵懂狀態還沒變成孩子的嬰兒;其結果必然是形成“儽儽兮,若無所歸”的表象,而實際上這種狀態是一種對客觀外界的無慾狀態,是一種跳出三界外的獨自清醒、清靜的狀態。

    第二十八章有“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思是“知曉什麼是雄壯,安守自身的柔雌,做天下的溝溪。做天下的溝溪,恆有的美德不會脫離,又回到無智無慾的嬰兒狀態”。

    嬰兒沒有複雜的思想,舉動全是自然的本能,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無智無慾當然不會受到汙染,當然清靜無為。

    第五十五章雖然沒出現“嬰兒”,但出現了比“嬰兒”還純的“赤子”。而且全章談的就是“赤子”之德。

    原文如下: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第五十五章的意思是:

    心裡有厚重的道的品德,就像剛出生的男嬰一樣:毒蟲不咬他,猛獸不撲他,兇鳥不抓他,筋骨柔弱拳頭卻握得緊緊的;不知曉雌雄交配的道理小生殖器卻挺起來,是生命本能的精氣發揮了作用,成天嚎哭聲音卻不嘶啞,是平和無慾的元氣發揮了作用。知曉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曉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長就是吉利,意識能夠控制元氣就叫做強健。

    第五十五章是《道德經》中專門談被推崇的道之“德”的一章,強調應具有赤子一樣的“厚德”。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指的物件是誰?是道,道之純粹猶如剛出生的男嬰,不受侵襲,不受阻撓,赤子所具有的品德它都具有;是任何依道而行的人,他也會像赤子一樣“知和”,懂得“益生”,能做到“心使氣”,因此五毒不侵,妖邪不擾。

    由“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可以看出,《道德經》中的“德”是“純天然”的,未經後天加工改造的品質,具有“樸”的特點。

    赤子,紅孩兒,初生之子,未經後天加工雕琢。老子用赤子來比喻深厚修養的境界,能返回到嬰兒般的純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實飽滿的狀態,“和之至”是形容心靈凝聚和諧的狀態,老子主張用這樣的辦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種傷害而免遭不幸。如果縱慾貪生,使氣逞強,就會遭殃,危害自己,也危害別人。

    知曉保持生命本能的平和元氣就叫把握了天道,知曉保持天道就叫做明智;使生命延長就是吉利,意識能夠控制元氣就叫做強健。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先承上談“知和”即為“明”,繼而認定“和”有“益生”的屬性,“和”就是“心使氣”,得出“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的結論。

    “祥”與“強”圍繞“赤子”而談,厚德而保持“赤子”本色,才能像赤子一樣,“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才能像赤子一樣,“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才能“終日號而不嗄”;才能“精之至”、“和之至”;才能“明”。這就是循道而行,這就是真“祥”,這就是真“強”。

    說道“含德之厚”,像赤子一樣,“蜂躉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正是第五十章所稱道的“善攝生”。說道“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終日號而不嗄”“精之至”“和之至”,是“知常”,是“益生”,是“心使氣”。此“心使氣”之強是真強健,是“摶氣致柔”的頑強,不是“剛強”之假強。“心使氣”正是“馭氣”,“摶氣致柔”(第十章)是養性之道,當然“益生”,當然“祥”。“心使氣曰強”,即第三十三章中所講“自勝者強”。“知和”是達到“心使氣”的必要條件。“知常曰明”全篇兩見,另一見在第十六章。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猶第五十二章“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此“益生”與“心使氣”是自然而為,是天道。

  • 5 # 輪迴人間經年

    嬰兒是新機,身體內還沒有下載執行五花八門的APP,只有正版作業系統運作。執行流暢不卡頓,處於最接近道的狀態。多次人間投胎者雖然被動攜帶各種資訊,但那些資訊已經被加密隱藏。

    嬰兒頂門未合,訊號滿格。先天意識來去自由,一個進出,元炁充盈。

    一般情況下,孩童生來就有“眼通”這種功能,隨著年齡增長,吃五穀雜糧飛禽走獸,“眼通”功能逐步退化。《西遊記》第一回,悟空剛出生就金光焰焰,震動天庭。經千里眼順風耳觀察:“如今服餌水食,金光將潛息矣。” 天天吃大魚大肉,那點能力吃棗要完。

    既然知道了人間煙火的副作用,就需特別重視,約束口腹之慾,清淡適度才是正道。

    復歸於嬰兒就是收回散亂的意識,約束身口意。有所取捨,不被動輸入大量無用資訊。逐步清除垃圾意識,看待事物不貼標籤,思無邪。如嬰兒般淳樸,保持一顆柔軟心。明鏡佈滿塵埃,隨著不停清洗擦拭,圓明的本質顯現。種種先天功能隨之恢復,一臺能與天地保持暢通的超級終端就這樣被修復。天地母親,我回來了。

  • 6 # 劍蘭修竹

    謝邀請!老子《道德經》是大道宗源、萬法之法、仙家密碼藍本;在本經裡,老耳常以"嬰兒"一詞的涵義是什麼呢?我才疏學淺,不得正傳的,不妨斗膽談點想法,不足之處請名師糾正。中國道家以無極之境為最高境界,以太極圖為修煉宗本,即"道生一","一生二",同時《易經理理想的境界是六爻純乾,群龍無首者吉。瞭解這個背景,再來理解"嬰兒"一詞就好通暢了。嬰兒是先天純陽之體,如同太極混沌圓滿,契合大化妙境;世界上唯有嬰兒走過生命全程,所以柔弱勝剛強。另外道家內丹功法,久煉之後腹部或中丹田現飛神法身法象,叫"天外有天,身外有身",法身即嬰兒態。

  • 7 # 命理師陳一宏

    《道德經》原文中,多次提到嬰兒。這是嬰兒與道有共通性,所以,說出來,只是為了加深人們對於道的印象理解。

    嬰兒與道有什麼共同性呢?老子可不會隨便亂比較,這可是經過認真觀察瞭解之後,才會說的。但是呢,很多人其實理解上有偏差,所以也多數人就讀不懂《道德經》了,自然更加體會不了嬰兒有什麼與道相同的特色啦。

    我們呢,觀察嬰兒,會知道,嬰兒剛出生那會,是不辨親疏的。對於吃的呢,酸甜苦辣,都不會刻意追求,當然了,辣這個不可以嘗試哈,不然嗆到了。但是呢,比如苦的,嬰兒是照吃不誤的,管你苦的鹹的酸的甜的?不介意,有的吃就行。再大一點,就開始認人了,也對味道有辨別之心了,不夠甜不夠香,不願意吃了。所以奶粉商家,就會製造一些加了增香劑的東西了,這是後話啦。

    老子說天地不仁,聖人不仁,都是和嬰兒一樣,哪來的好惡呢?哪來的親疏厚薄之分呢?哪來的貪慾呢?這些,都是後天人為的新增上去的啦,搞得自己很麻煩,還以為這些就是人生目標呢?其實離道越來越遠了,以致於老子不得不公開傳講《道德經》了。因為這個社會,已經很混亂了,再不亡羊補牢,恐怕後果難料,人們也難獲幸福自在。

    講到這裡,大家就可以明白,為什麼老子總愛談論嬰兒呢?

  • 8 # 子君to君子

    謝邀。老子《道德經》是講"道"以及如何依道而行德。在天道面前,人唯有存謙卑柔弱的心,甚至復歸嬰兒的心,才能理解、接受和順服,因為嬰兒的心單純潔淨,容易接受天道的恩賜和饋贈,這就是"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另外老子講柔弱勝剛強,講上善若水,也是這個道理,人心柔軟了,就更會謙卑自省,更需要仰望上天,更加虛心好學與人和睦,這樣做人生就會得道多助,就會更順暢通達,以至於像水一樣地自然流淌,至高的善即來自天道的愛,是如水流溢潤物無聲也是最有效力的。這一道理在《聖經》中也多次講到,《聖經》也是講"道"的,約翰福音第一句話就是"太初有道"。《聖經》也講人要單純像小孩子,懷有一顆清潔的心才能接受上帝的教誨,才能反省悔改,才能敬虔順服。另外《聖經》也講軟弱時就剛強,虛心的人有福了,要愛人如己,不要以惡報惡,要為逼迫自己的人禱告,這樣就會萬事效力,讓愛上帝的人得益處,等等。

  • 9 # 自辯火火烽

    道是什麼?我們都會說是規律!是變化!是無為!

    也就是說,在“道”中,沒有“人為思想”的東西,而是有一種潛在的力量,不需要知道,它自己就會自然而然的執行。

    不需要刻意的力量,不需要人用有意識的想法來左右,不需要什麼“強為”的東西,道,就會指引著從當下這一刻,變化成下一刻!

    無所謂失去什麼,也無所謂得到什麼,因為沒有思前想後,從而讓自己始終處於“道”這個變化狀態的當下一刻中,只是遵循自然的道,在其中自在的存在,如此存在狀態下的自己——近乎於道!

    所以,道,其本質,我理解為——規律指導下的每一個當下存在!

    在這個存在中,只是存在,無所畏懼、無所苦樂、無所得失、無所高低強弱、無所美醜……即,不二之心!

    通俗講,就是一種不帶評判的當下存在!不思過去、不念將來、不知當下!

    真正能夠活在當下那一刻的人,是不知當下的!你一旦“知道”時!當下就丟失了!只有“在其中”時,才是真正的當下!

    嬰兒,是人,並且擁有了道的精髓,他喜怒無常卻從不駐留,只會在其中!平靜好奇的眼神,看到什麼都是新奇,不駐留隨見變化喜好,磕碰了就肆意哭泣,再見到新東西又能戛然而止,同時又一切近乎於無為,當下經驗著,過往不究、未來不寄,只是當下存在著……

    活在當下,即為道!

    道,即為規律!

    規律,即變化!

    變化,即每一個存在!

    成人的世界,只有在“覺、悟”之後,才能重回那種近乎道的狀態,能夠不被習性左右,打破固有思維內的知障、執障,重獲只是那種感受當下存在的狀態時,

    喜怒哀樂,就只是喜怒哀樂,但是不會“心受其害”,從而得自在!

  • 10 # 遼西記憶

    這種比喻自然有他的道理,嬰兒出生後,至純至真,天性使然,未受到後天環境的影響,而一個成年人,或者說修行人,即使經歷了世事滄桑,無論這個人到了多大年齡,卻依然有嬰兒般的天性,這才接近道,合乎道,或者擁有道,何為大道?自然為大道,公理為大道,正心正念為大道,善良純樸為大道,心裝蒼生為大道。

    所謂道法,為何為,為何為不為,心裡有桿秤,意念定天星。

  • 11 # 清風197952599

    道德經幾個重要的理念從嬰兒的狀態可以婁比

    一,無為

    無為而無以為,道法自然,嬰兒的行為狀態可以叫本真

    二,至柔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摶氣至柔,能如嬰兒乎?

    即:上仕聞道,勤而行之

    從精神,意志,修行,待人接物等,可體悟

    三,守靜

    致虛極,守靜篤

    嬰兒之慾,無非生存之慾,並無其它的類比即

    天下皆知美,為美斯惡已,皆知善…

    心中無善惡,美醜,高低,貧富,成功或失敗…

    如此嬰兒的狀態,是我們曾經擁有,而遂漸丟失了的…

  • 12 # 不是我血色青竹

    初生之嬰兒,不垢不淨,渾然天成。如道之初生,渾沌自然。其實就是提倡迴歸自然,不受世俗所穢。老子道德經多次作喻,其實是對自然和本真的推崇。

  • 13 # 舒心同行

    嬰兒之喻意

    一、守柔弱之典範;

    二、真、樸之表率;

    三、先天與後天的視覺化這樣階段。

    等等

  • 14 # 古修行文化

    除了上面大家說的,從道家修煉的角度,還有一個含義,就是老子一直堅持的柔弱處上,剛強處下。嬰兒很柔弱,但是生機勃勃,元氣滿滿。而成人力氣比嬰兒大,剛強很多,老子卻認為剛強者是死之徒,距離死亡很近了。記得西遊記裡,菩提祖師給孫悟空取名字時,也說過這個意思,說孫悟空是個猢猻,猢字,從古從月,老陰不能化育;孫字,是子小的意思,合道家嬰兒之本論,於是取名姓孫。可見從修煉角度來說,推崇嬰兒態,返還嬰兒態,是一切修煉門派的指向。另外還有道德經還有一句話需要注意,摶氣至柔,能嬰兒乎? 這裡摶字有個提手旁,是說的一種人為的練氣的狀態,最後會修出一位先天之氣凝成的嬰兒,類似道家修煉所謂元嬰的說法。此處披露的道家正宗修煉之途徑心法,和別處的嬰兒的含義不太一樣。

  • 15 # 有書共讀

    一部《道德經》,凝鍊而深邃,總共才短短的五幹言,八十一章,卻涵蓋了天地萬物變化的玄機。

    關於人生修養、治國策略、倫理道德以及健康養生等等,無所不包。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一個字“道”。道實在是微妙玄奧,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老子認為,人要順道而行,方能不失根本。

    道是無為而治,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些概念,說起來還是太抽象。為了讓世人對“道”有個直觀的認識,老子拿了許多東西做比喻。其中,用得最多的,便是“嬰兒”。在老子看來,抽象的“道”與具象的嬰兒之間,是有許多的共通之處的。

    下面,有書君試著和大家一起探討下,老子用“嬰兒”來比喻,想說明什麼?

    1.說明“道”應具有至足至全的厚德,就像初生的嬰兒那樣,天真無邪。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猶如一張白紙,是那樣的純潔無瑕。在沒有後天的影響之前,有著至足至全的厚德。

    嬰兒的眼睛清澈透亮,他們的笑容又是那樣的天真無邪,由不得人不喜歡。所以,老子認為,這樣的特性,甚至會讓“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這種深厚的德行與最高的“道”是相一致的,因為心地純潔,毫無雜念,任何外在的事物都難以加害於他。

    2.說明“道”應該是隨順自然的,正如嬰兒,貌似柔弱,實則血氣充盈,蘊藏著無限的活力。

    老子認為,深諳“道”之理的人,就像嬰兒。表面上看,他們是筋骨柔弱的,但你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嬰兒的拳頭緊握時,還是挺有力量的;他們雖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小生殖器卻常常勃起,那是因為精氣充足的緣故。再來看他們,雖然終日啼哭,卻聲音洪亮,再怎麼哭也不會沙啞。這是因為元氣和諧的結果。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初出道時,也是名不見經傳的。他的歌聲,並非如後來那般底氣十足,韻味悠長。

    有一次,他好不容易爭取到一個難得的演出機會,結果頭天晚上住在旅館時,隔壁一個小嬰兒一直在啼哭,吵得他心煩意亂,不能好好休息。

    那嬰兒無論怎麼哭,聲音都一如開始時高昂、洪亮。想到自己唱高音也堅持不了多久,帕瓦羅蒂不由得暗暗稱奇。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原來是因為嬰兒只關注於自己的世界,才讓他的精氣神不會耗費到別的地方。正所謂氣沉丹田,才能保持聲音長久的響亮而不嘶啞。

    帕瓦羅蒂猶如醍醐灌頂。在掌握了這一用聲的真諦後,他的歌唱生涯也發生了質的飛躍。

    嬰兒沒有自我意識和過多的慾望,餓了就吃,累了就睡。在他們的腦子中,世界簡單而平靜。他們不會因為得到什麼而興奮,也不會因為失去什麼而傷悲。他們的感知處於懵懂的狀態,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所以也不會將精氣神耗費在無謂的地方。

    這或許正是老子所要告誡世人的,要如嬰兒般保持一顆平常心。在喧囂的塵世中,放下過多的思慮和情緒,關注當下,隨順自然,反而能激發出蘊藏著的活力。而只有心簡單了,幸福才能到來。

    3.說明真正的有道之人都是大智若愚的,就像嬰兒,超然物外。

    馮友蘭先生曾經說過:“孩子的淳樸和天真,是每個人都應儘可能保持的特性。”

    在成人的世界裡,許多人為了所謂的面子,扭捏作態,極力迎合他人的看法。就像安徒生童話裡那個穿著新裝的皇帝,為了顯示自己聰明,而丟失了自己的本心。

    反之,心性淡薄的人看上去渾渾沌沌,一副愚人的樣子,實際上這才是未經雕琢的璞玉,難得糊塗、大智若愚,方是大智慧,也是嬰兒最初的狀態。

    4.說明“道”應該是無我無私的,正如嬰兒,返璞歸真,是為人生修煉的大境界。

    “人之初,性本善”。我們都知道,嬰兒是天真無邪的。在他們的眼中,眾生平等,沒有分別心。他不會因為你有錢有勢就巴結你,也不會因為你窮困潦倒就遠離你。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的慾望在不斷的萌生,再加上外在環境的誘惑,不斷地消耗掉了人原有的生命本真,也讓原本的純樸天性蒙上了灰塵。

    有感於此,故老子特別強調,一個人的閱歷儘可以豐富,經歷儘可以複雜,但知世故而不世故,保持一顆純淨澄澈的赤子之心,就像初生的嬰兒,這才是人生的大修為,是學道的最高境界。

    有書君近日正在深入閱讀《蘇東坡傳》,覺得蘇大學士正是這樣一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懷有一顆赤子之心的偉人。

    在蘇軾的心中,永遠裝的是黎民百姓的利益。所以,當他在看到王安石變法存在的弊端時,毫不猶豫地提出反對意見。也正因為如此,在變法派當權時,他被迫一再地走上貶謫之路。

    但無論是得意也好,失意也罷,他總是樂觀豁達,坦然面對一切。哪怕自己吃不飽、穿不暖、睡不好,他依然不忘關心民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對生活,永遠保持一腔熱情。比如,在別人眼中瘴氣橫行的嶺南,在他筆下,卻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福地。

    對他人,總是坦誠相待。即使是曾將他折磨得死去活來的政敵,比如章惇,當他年邁遇赦北歸時,正是章惇被貶嶺南時。

    蘇軾不計前嫌,真心安慰他,並把自己在嶺南的生存經驗和應注意事項告訴其兒子,還囑咐其多帶些藥,保重身體等。

    這不正是無我無私的嬰兒狀態嗎?雖然歷盡滄桑,依然不改天真,永遠保持著淳樸自然的品質,似乎從來不曾經歷過世俗的沾染。這也讓千百年來的後人深深敬仰。

    所以,老子告誡我們,提升修為,需要時時審視自己,反觀內心,消除雜念,方能返璞歸真,保持內心澄澈,如嬰兒般無私無慾。

    我們都是從嬰兒成長起來的,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卻丟失了很多嬰兒本就具有的品德。老子用“嬰兒”的比喻,實則是呼喚著人心向著本性的迴歸。

  • 16 # 一明道首

    嬰兒無識無知不淨不垢,喜而不留,怒而不遷,樂而不淫,儼然聖賢面目,恰如天地性情,飢歺渴飲,一任天機自然,。及至二八之歲,智識漸開,分你我,辨彼此,加之塵俗所染,心生好惡,智營力謀,總欲己身處於安逸無險之境。是以嬰兒若白布,社會似染缸,近朱則赤,近墨則黑,又有近黃近綠者則諸色混雜。老子欲人借後天之假,修先天之真,還我生初之本真面目也。大辨不言,大巧如拙,大智若愚,不言如拙若愚方是人良知良能之本性。

  • 17 # 一東

    老子以“嬰兒”來比喻心性的淳樸,勸導人們迴歸天性本性,以無為自然的方式修身治國。

    《道德經》中多次用到“嬰兒”比喻,有: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第十章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咳。——第二十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二十八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第五十五章

    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重在“專氣”修身,摒除雜念,一心內守,“致虛極,守靜篤”,“無之以為用”,“為腹不為目”。

    第二十章“如嬰兒之未咳”,二十章全章內容都在描繪一個修道者的情狀,象還沒有開笑的嬰兒,混沌而又清明。

    第二十八章“復歸於嬰兒”,回覆到嬰兒純德的狀態,守雌為溪,德性秉於天性,“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赤子是剛出生的嬰兒,德厚如赤子,以此修身,則精之至,和之至,以此治國,則玄同天下。

    嬰兒無知無慾,德性純厚,老子以此循循善誘,誨人以“現素抱朴,少私寡慾”,彰顯天道。

  • 18 # 俠隱世界

    不光是道德經,用嬰兒做比喻,聖經,佛經都有,有人問耶穌基督,天國裡誰最大,耶穌基督指一指一個婦人懷中的小兒說,"天國裡,他最大,如果你們不能像他一樣單純,便不能迴天國″,佛經裡說,“一切阿羅漢及大菩薩皆應修嬰兒行″,老子說,"專氣至柔,能嬰兒乎",皆聖人之境,悟道之根,

  • 19 # 夢露居士

    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極為推崇嬰兒,將嬰兒狀態作為修道的最終目標,《道德經》中多次提及嬰兒。那麼老子為何推崇柔弱無知的嬰兒呢?他要用嬰兒來說明什麼問題呢?

    《道德經》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反”,如果能理解“反”的概念,就能理解老子為何推崇嬰兒了。“反”有兩重含義:

    第一,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世界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事物,而事物的屬性都是兩兩相對的,比如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相互依存,不可能獨立存在。正如《道德經》第二章中所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大家都知道劉亦菲美,可是如果所有人的顏值都和劉亦菲一樣高,那我們還會認為劉亦菲美嗎?顯然不會了。所以劉亦菲美,是因為有醜的人(比如宋小寶)與之相對。

    因此,美與醜是相對的,但它們又相互依存,無法離開對方對立存在。其他相對立的事物也同樣如此,如善惡、難易、長短、高矮等等。它們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可以相互轉化。如《道德經》第五十八章說福與禍相互蘊含、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認為,有的時候從事物的反面把握問題,會更有效。但是,普通人卻經常之看到事物的正面,看不到它的反面。普通人爭強好勝,處處想高人一等,這是事物的正面,老子卻認為柔弱能勝過剛強,這是反面。

    世界上最柔弱的人是哪種人呢?顯然就是嬰兒了。所以老子把嬰兒作為修養的最高境界。《道德經》第十章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認為學道者氣息專注,要像嬰兒一樣柔弱。

    第二,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復歸於本原。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創生萬物,它的作用十分巨大(大)。道生成萬物後,萬物不斷向前運動發展,不斷離開道(逝)。萬物離開道,越走越遠(遠)。但是遠到了極點,又會復歸於道(反)。

    老子認為,天下萬物都是這麼週而復始的執行著,迴圈往復,總是回到起點與本原。比如《道德經》第十六章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人同樣要“復歸其根”,那麼人的根是什麼呢?顯然就是生命的起點——嬰兒了。所以老子在提到嬰兒時,會使用“復歸”這個詞,例如《道德經》第二十八章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人要回到嬰兒那種柔弱、質樸、天真的狀態。

  • 20 # 共論矛盾

    嬰兒,是矛盾的初始狀態,也就是均衡狀態,是最為理想的狀態。

    矛盾保持均衡,社會秩序穩定。

    矛盾一旦失衡,便會天下大亂。

    不論天下為公,還是導人向善,所有儒釋道的教化,都是為了均衡現實中的自私醜惡。

    中華文化,均衡矛盾,源遠流長,延綿不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靠借錢過日子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