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護膚品招商和旅遊

    是金子哪裡都會發光,劉備不過是給諸葛亮提供了一個發揮才能的平臺而已,諸葛亮潛伏臥龍掌握天下事就是為了在找到一個好的平臺時發揮自己的才好。三國亂世,梟雄四起,有無數的平臺能給諸葛亮提供工作,劉備不過是諸葛亮在眾多選擇中的一個而已。準確地說諸葛亮和劉備是彼此成就了對方。如果劉備沒有選擇諸葛亮,諸葛亮可能會去其他的平臺,職場生涯前期可能會有一些波折,但在選擇到適合自己的平臺時可能會成就另外一個劉備。

  • 2 # 我是星星之火

    正所謂千里馬常有,伯樂難尋,諸葛亮若沒有劉備那他可能終老於山林,比如他的幾個好友,石廣元,催周平,孟公威都有大才但最後都老於林泉,劉備多年來的戎馬生涯,手下有兵有將,諸葛亮來到劉備身邊正是如魚得水,他的才幹有個用武之地,也讓諸葛亮的一生充滿著傳奇。

  • 3 # 深酒度解析

    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是說兩者缺少了誰就不會存在,這是歷史的必然,歷史的大勢。是歷史造就了三國時期的梟雄謀士,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是歷史給予的最大寵兒。

  • 4 # 笑侃史顧

    大家好,我是侃叔,正兒八經聊歷史!

    不管有沒有劉備,諸葛亮成名只是早晚的事。首先,我們先來說下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的前因後果,公元197年,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在家開始務農,鬱郁不得志,只有幾個好友相互安慰。劉備投靠劉表時,在一次拜訪中聽司馬徽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後又受徐庶推薦,劉備便去三拜茅廬,請其出山。

    在三國那個亂世中,謀士可以說是一個勢力爭鬥的基礎,劉備只是先其他人一步發現諸葛亮。劉備是聽司馬徽的建議來找到的諸葛亮,主要是因為諸葛亮的朋友都很有名氣,對外宣傳了諸葛亮。就算劉備沒聽從,也會有李備,王備,張備來請諸葛亮出山的。諸葛亮一定會是千里馬,但是伯樂不一定是劉備。亂世英雄,歷史的必然與偶然!

  • 5 # 德平不惑

    談談我的觀點。

    一,首先聊聊伯樂相馬的故事,伯樂善於相馬,伯樂只是有一雙善於發現千里馬的眼睛,而非改變馬的本性。馬本身的天賦與好壞,與伯樂無關。而且伯樂相中的馬,伯樂更也不會據為己有,他只負責推薦。

    二,諸葛亮,號稱“臥龍先生”;這個稱號出現在三顧茅廬之前,也就是在劉備認識他之前,就已有名傳天下的美譽,圈中人早已知道他的能力。只是劉備孤陋寡聞,後來還是徐庶告之後才知。

    三,劉備三顧茅廬,並不是過來相馬的,而是聞香而來,來的目的:就是請諸葛亮出山。否則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就是要表達出自己的誠意,內心深處甚至有一種“懇求”的意味。他絕非是過來判斷一下:這是一匹好馬?還是一匹劣馬?他當時的處境,根本沒有辦法支援如此的自信。

    四,諸葛亮,早是一匹千里馬,一直就臥在那裡,等待著他的主人。根本無需別人再來判定,他缺的不是伯樂,而是主人。

    五,劉備就是那個主人,主人聞名而來;馬也像中了他,願意追隨主人一生。

    六,真正的伯樂,並非劉備。劉備,只是那個有幸騎上這匹千里馬的人。

    七,真正的伯樂,是那些幫他推廣的人。

  • 6 # 王松林

    劉備確實是伯樂,遇到諸葛亮這匹千里馬,打下一片江山。

    一,劉備三顧茅廬。有人告訴劉備一個可以一統天下的秘訣,那就是去臥龍找一個叫諸葛亮的人。劉備聽到有此好訊息,當然很高興,迫不及待的就準備去拜見諸葛亮,果然第二日他就帶領了自己的兩個手下去臥龍拜訪諸葛亮,結果因為當時通訊還是很不方便,不能提起預約,第一次去恰巧諸葛亮出門去遊山玩水了,因此第一次探訪失敗了。劉備當然不會就此放棄,沒過幾天,他又帶著他的手下去拜訪諸葛亮了,那天的天氣十分糟糕,但也不能阻擋去拜訪諸葛亮的腳步。好不容易到了,卻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恰好和好友出去了,這次還是沒有見到諸葛亮,劉備給了諸葛亮弟弟一封信便走了。新年過後,劉備再一次去拜訪,這次諸葛亮終於在家中,可是恰恰他正在休息,因此劉備在外面等了很久,當諸葛亮醒來之後,劉備見到了諸葛亮,與諸葛亮說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幫助他成就霸業,經過一番談論,諸葛亮答應了劉備的請求。

    二,揮淚斬馬謖,馬謖自告奮勇駐守街亭,遇到了魏將張郃所率主力部隊的抵抗。馬謖違背了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聽從部將王平的推薦,在眾寡不敵的形勢下,居然不下據城,而舍水上山,結果被張郃軍隊切斷水道,殺得大敗。街亭失守,使諸葛亮十分被動,一場十分有利的戰局頓時變成敗局。儘管諸葛亮十分愛惜馬謖的才華,但是,為了嚴明軍紀,他毅然按照軍法處斬了馬謖,還上疏朝廷,自請貶官三級,追究個人“不能訓章明法”、用人不當的職責。

    三,初出茅廬,諸葛亮答應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將夏侯悙引兵十萬殺奔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待諸葛亮很不滿,面臨大戰之際,二人態度消極,將信將疑。諸葛亮假借劉備劍印,遣兵調將,令關羽、張飛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調趙雲回來擔任前部誘敵,劉封、關平帶人埋伏負責放火。曹將夏侯悙果然輕敵上當,不聽部將勸告,長驅直入,被大火燒得死傷無數,又遭各路伏兵夾擊,損兵折將,丟棄博望城,逃回許昌。諸葛亮一戰成名,使劉備及手下大為敬服,奠定了自我的威望。

    四,武侯彈琴退仲達(空城計),諸葛亮屯兵於陽平,把部隊都派去攻打魏軍了,只留少數老弱殘兵在城中。忽然聽到魏軍大都督司馬懿率15萬大軍來攻城,諸葛亮臨危不懼,傳令開啟城門,還派人到城門口灑掃。諸葛亮自我卻登上城樓,端坐彈琴,態度從容,琴聲不亂。司馬懿來到城前,見此情形,心生疑竇,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貿進,便下令退兵。

    五,星落五丈原,次曰,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曰,即當歸隱。後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六,白帝城託孤。劉備被吳火燒連營,大敗後兵敗退到白帝城,一病不起,諸葛亮前來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你看阿斗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是個當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廢黜了,你自己當皇帝吧。”諸葛亮一聽立刻跪下說:我一定會全心全意輔佐劉禪的,絕不敢有一點自己當皇帝的意思。一定會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七,劉備乘亂取荊州。曹操南下的時候,劉表已死,劉琮繼任荊州之主。劉備向南撤退,諸葛亮勸劉備在路過襄陽的時候襲取劉琮,奪取荊州。但劉備沒有采納這個意見,於是才有了當陽之敗,也才有了赤壁之戰。

    八,勸劉備稱帝。劉備取得益州和漢中之後,稱帝建國的條件已經成熟。於是群臣勸劉備稱帝,但劉備沒有立即答應。這時,諸葛亮以漢光武帝為例,語重心長地勸說劉備,使劉備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建立了蜀漢政權。

    還有很多事例,證明劉備是伯樂,諸葛亮是千里馬,不再各各舉例。

  • 7 # 娛愚樂

    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是個能人了好麼,知天下三分,卻沒有追隨任何人,直到被劉備三顧茅廬所打動,也可以說是見好就收。

    諸劉兩人並不是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伯樂對於千里馬的重要性,聽過那句話吧,知遇之恩如同再造,父母可以給你生命,但如果沒有人給你機會,那麼一生平庸駢死於槽櫪之間,所以沒有伯樂,根本無人識的千里馬,也不過是白馬或黑馬,沒什麼特別的。

  • 8 # 巴州刺史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沒有劉備的相知和恩遇,諸葛亮可能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謀士而已,還可以是一匹好馬,但不會是千里馬。

    遍觀天下,只有劉備既有雄心大志,又對諸葛亮求賢若渴,對諸葛亮委以軍國重任。

    如此一來,諸葛亮才有發揮才能,一展胸中之志,而名垂青史。反過來,也實現了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事業目標。

    在其他主公麾下,諸葛亮恐怕很難得到這麼多的機會,也不會有這麼多的信任。

    一、諸葛亮“隆中對”,劉備照單全收

    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可謂是空有雄心,而毫無章法。像一頭蒙著眼睛在別人地盤上亂撞的野狼,被獅子和老虎趕得連窩都找不著。

    在南陽“三顧茅廬”,與孔明一番深入“隆中對”之後,“三分天下”的戰略目標、戰略原則、戰略措施,都一一明晰

    戰略目標就是“霸業可成”,而“漢室可興”則是遠景目標。

    戰略原則有二:一是不可與曹操爭鋒,二是以孫權為援而不可圖。

    戰略措施包含四條:一“跨有荊、益”,先佔荊州再取益州,拿到資本。二搞定周邊少數民族,“西和諸戎,南撫夷越”,保持後方穩定。三做好外交結盟,“外結好孫權”。四做好內功,“內修政理”。有了這幾條,霸業可成。

    至於漢室復興,那就要等到天下有變,再以荊州之軍向宛洛,以益州之眾出秦川。

    而在這以後,劉備集團的所有作為,不都是按照“隆中對”的規劃來實行的嗎?這不就是諸葛亮一展胸中之志了嗎?

    二、在魏吳兩家,諸葛亮沒有當千里馬的必然機會

    先說東吳,孫權手下當權的,全都是江南在地和江北南下的大士族,而且個個足智多謀,諸葛亮自己都說“賢能為之用”。

    有一個現實的例子可以說明,諸葛亮二哥諸葛瑾就在吳國,也就做到州牧之位。

    再看曹操,麾下能人就更是數不勝數,郭嘉、荀彧等人,才不輸孔明,也不過謀士而已。

    總之,正是因為有了劉備這個伯樂,諸葛亮這匹馬才能一躍而騰空,執掌軍國大事、位至丞相,這才能相互成就。

  • 9 # 談史小書生

    諸葛亮是漢末三國時期人,是一位傑出政治軍事家,更是在文學,書法,發明都有一般都做不到的成就,可以說是一個全能行人才。

    諸葛亮的叔父死後,就在隆中隱居過著田園生活,直到劉備聽說諸葛亮大名,故來到隆中三次請諸葛亮下山,所以才有三顧茅廬之說。

    從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在隆中隱居就有一定名氣,也是有一定能力的人,不然劉備費那麼大勁千里迢迢來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幹嗎?

    當然有能力也要有一個能施展能力的平臺,不然能力再大,無處展示自己的能力也等於沒有,而劉備恰好給了諸葛亮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平臺,當然劉備能給,當時比劉備厲害也能給,比如孫權,曹操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讓劉備這個伯樂捉住諸葛亮這匹千里馬,而孫權,曹操沒去捉住諸葛亮這匹千里馬。

    反過來,如果諸葛亮是一個集集無名的山野村夫,劉備這個伯樂也請不到諸葛亮這匹千里馬,故伯樂和千匹馬相輔相成的,少了誰都不行。

  • 10 # 張鐵軍158

    諸葛亮離開劉備,絕無施展的機會!

    第一,先說東吳:

    孫吳霸業之起,在魏、蜀前;稱王稱帝,在魏、蜀後。其建國道路,曲折而又漫長,似有不得不如此的原因,只是事在若隱若現之間,很不明晰。

    1996年,湖南長沙走馬樓的古井中發現大批次的簡牘,後被命名為三國吳簡,簡稱吳簡。總數達到了14萬枚,總字數達到了300萬,吳簡包含的資訊要超過《三國志》,以及《吳書》。在簡牘中,找到了孫權消極北伐的重要原因。

    當時的吳國疾病橫行,以“腫足”、“腹心病”、“盲目”、“雀足”等居多,而病死率男性往往要高於同齡女性。這些種類繁多的疾病,跟長江中下游地區血吸蟲病相關。由於男性是戶外勞作、戰爭的主要參與者,接觸血吸蟲的機率遠大於女性。由於壯年勞動力的匱乏,孫權即便有心北伐也無法實現。

    當此之際,別說諸葛亮能力不足,就是能量爆表,也會心有餘而兵不足。

    捎帶說一下赤壁之戰,曹操敗在瘟疫(也應該包括“血吸蟲病”),而不是周瑜厲害,就連曹操的戰船都是因撤退而由魏軍自焚的。《三國志·郭嘉傳》:“太祖(曹操)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嘆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有《三國志·周瑜傳》:瑜之破魏軍也,曹公曰:“孤不羞走。”後書與權曰:“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再有《三國志·吳主傳》: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

    第二,再說魏國:

    諸葛亮於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避亂隆中(襄陽),時年17歲。建安五年,諸葛亮20歲,曹操贏得官渡之戰,其時,曹操已經謀士如雲: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劉曄等一流謀士。那裡沒有諸葛亮的位置和機會,諸葛亮來了也沒戲。

    其一,荀彧是曹操的股肱,在曹操還是小軍閥的時候就追隨著,為曹操規劃出爭天下的路線,先定兗、豫、徐、潁州,挾天子以令諸侯,招安各方無主勢力,然後與袁紹決戰於官渡,但荀彧一直在後方為曹操守基地,負責後勤,沒有隨曹操出征。

    諸葛亮所擅長的也是後勤保障(至於征戰,則非其所長。正如陳壽所言“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假如諸葛亮仕魏,既比不過也替代不了荀彧,結局自然無所作為。

    其二,荀攸一直是曹操帳前謀主,在曹操和袁紹對戰中救劉延於白馬設計斬顏良,使關羽一戰成名,以輜重誘袁軍斬文丑,薦徐晃燒袁紹輜重,勸曹操用許攸情報破烏巢斬淳于瓊,讓曹洪收降張郃。強強相爭靠的就是謀略,透過荀攸使曹操戰勝了一生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從而平定北方。曹操上奏漢獻帝為荀攸請求封爵:“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荀攸與諸葛亮相較,如同懸天隔地之別;荀攸是曹操的“謀主”,諸葛亮是害劉備的罪魁。諸葛亮從沒有一策幫到劉備,隆中對勸劉備荊益分兵,致使關羽人死地失;坑魏延,害劉封、李嚴、廖立;劉備夷陵之戰敗在糧草不濟,是諸葛亮過錯;劉備一死,諸葛亮就自領益州牧,架空劉禪,已然篡國;六出祁山是必敗之旅,耗竭蜀國民力民心。

  • 11 # SLEA

    正史不是很瞭解,不敢妄言。如果只是從演義的角度來看的話,總感覺劉備算不上伯樂,他除了有漢室宗親這個名分以外,其它的並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個人以為,諸葛亮如果能投身吳魏其中一家的話,或許成就會更耀眼。以現在的思想來評論,劉備除了愛作秀,愛炫耀自己是漢室宗親以外,其餘的像帶兵打仗等都遜色於孫曹。而且總感覺他經常幹那種當那啥還要立牌坊的事。最開始讀三國的時候對他的感官也還行,畢竟他是主角那一方的嘛,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對他的好感度越來越少。所以在我看來,如果沒有劉備的話,諸葛亮也許遇上更好的伯樂,成為更優秀的千里馬。

  • 12 # 生活無眠的夜

    一般來說即使是象孔明這樣的高人如果不能放手讓他盡情地發揮,也會成為無用武之地的英雄,所以當時的形勢是如果他到了曹操那裡,根本不會有他說話的機會,回為當時的曹操不但手下有一大批曾追隨他平定中原的傑出的老臣,曹操本人也個足智多謀的人物,加上當時曹操的形勢幾乎是秋風掃落葉一般,難尋敵手,有無孔明對他來說都無所謂,孔明到了他哪裡恐怕也很難有象他在劉備哪裡那樣全權指揮一場類似於“火燒新野”這樣可以一舉令劉備僅有的兩名勇將關、張信服的戰役,而這兩人在火燒新野之前也基本不把孔明放在眼裡,這就不難想象孔明到了擁有張遼、張合、徐晃、許諸、典韋、夏候氏兄弟、李典、樂進等一大批好漢的曹操那裡,即使曹操有心讓他全權指揮一場戰役來露臉,孔明也不會一下子就能讓人這麼多的人都心悅誠服地聽他調遣,而幾乎每打一仗都親自拍板的曹操在有那麼多的人才的情況下又怎會放手讓一個新手去全權地指揮呢?所以孔明在曹方很難有發揮的機會。同樣的情況也體現在東吳,因為東吳當時的實力和環境也不會讓一個未有任何實戰經歷和人際根基的人來作老大,這從孫權前後的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的情況可以看得出,孫權雖說是讓這些都督們統領三軍,但關鍵時刻仍是他親自拍板。只有在劉備處,孔明才能有被領導言聽計從的環境,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人才有發揮的餘地,也只有在劉備處才有實施當時僅有的三條決定天下三分的戰略決策,其中的一條“挾天子以令諸候”,已由郭嘉指出並被曹操使用。另一條則由魯肅根據東吳的實際情況“據長江之天險以待天下之變”進獻給孫權。最後的一條便是三顧茅蘆中“隆中對”裡“兼有荊益.......則天下可定,漢室可復”。這三條戰略決策僅剩一條,也只有藉助劉備並只有在劉備哪裡才有實施的機會,因為曹操和孫權已不再需要這一條而前兩條又已被郭、魯先提出,所以孔明除了選擇劉備之外已無機會,也就是說沒了劉備,孔明基本上也只有在南陽終老一條路。

  • 13 # 大風無歌

    在那個時代應該來說,諸葛亮已經對天下大事,瞭然於胸,對於他應該跟誰創業。肯定自己有數的,當時曹操實力強大,謀臣眾多,他到了那裡不一定得到重用,像郭嘉那樣的能臣也有很多,孔明綜合很多元素才作出的選擇,這種選擇是孔明智慧的體現!

  • 14 # 外號睡熊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沒有伯樂的馬?你又怎麼能說他是千里馬呢?

    人(馬)的價值是透過他對別人的作為所決定的,除非你就是伯樂,否則沒有平臺,不管你是啥,都是個廢物[捂臉]

  • 15 # 阿鉑

    沒有劉備,諸葛亮是很難出頭的。並不是說諸葛亮沒有本事,問題是有本事的人才都比較傲,一般人接受不了。就像諸葛亮吧,劉備整整請了他三次他才出山,如果換成其他人,誰會請他三次呢?孫權會嗎?不會。如果孫權會的話,諸葛亮早就出山了,因為諸葛亮的兄弟諸葛瑾就在東吳,他能不推薦諸葛亮嗎?肯定是要麼諸葛亮不去,要麼孫權不請他。所以諸葛亮和孫權無緣。

    那麼還有曹操,那更不用說了,諸葛亮根本就看不上他的人品,更不會跟著曹操幹了,況且當時曹操已經有很多謀士了,他會把沒有一點名氣的諸葛亮放眼裡嗎?所以曹操和諸葛亮是不會合作到一起的。

    袁紹就更不用說了,一是離諸葛亮比較遠,二是袁紹一直目中無人,三是手底下謀士也是一大把,不可能三顧茅廬去請諸葛亮的。

    那還有劉表,劉表這個人根本不會用人,徐庶當年投奔他的時候,他都沒把徐庶當成一回事,他能把諸葛亮當回事嗎?所以劉表也不行,況且當時劉表體弱多病,已經沒什麼豪氣了,就算劉表想起用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會跟他劉表混的,因為諸葛亮當時可是豪氣沖天,想成一番大事業,你看他沒出家門就三分天下這一點就能說明呀,諸葛亮早就一直關注著天下呢,早就想成一番大事業。還有他後來平定中原,說明諸葛亮心中是有一番大抱負的,這樣的人會把劉表放眼裡嗎?

    還有袁術,那簡直就是小人中的小人,諸葛亮估計把他當螻蟻看待,你說他還會跟著袁術混嗎?

    所以,縱觀天下,唯有劉備才是最適合諸葛亮的,而且劉備當時已經小有名氣,人品又好,還是皇叔,最主要是劉表馬上就會把荊州讓給劉備,這些諸葛亮都看在眼裡,所以當時諸葛亮保劉備是最容易成大事,而且劉備手底下還沒有一個軍師,諸葛亮去了就是一把手,而且將來成大事之後,也是諸葛亮功勞最大,所以綜合以上分析,唯有劉備才是最適合諸葛亮的,如果沒有劉備,諸葛亮這一生萬難出頭呀,包括龐統,離開劉備也是萬難出頭。

    所以沒有劉備這個伯樂,諸葛亮是不會成為千里馬的。你沒聽人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常無。所以一個人要想出頭,離開伯樂是不行的。

  • 16 # 破曉修羅

    劉備哪裡是伯樂了?

    劉備是老闆,獵頭公司才是伯樂。

    所以說,水鏡先生司馬微才是伯樂。

    但是,話又說回來,水鏡先生是諸葛的老師,所以也算不上伯樂。

    只能說,諸葛是水鏡大學的高材生,畢業之後沒找到工作,水鏡先生就把他推薦到一個創業失敗的老闆劉玄德那裡找工作,劉備聘用了諸葛,然後創業成功了。

  • 17 # 英子易學文化

    錘鍊自己,提升內在動力,是金子總會發光,是錐子總要露頭,是蒼鷹總會振翅,是蛟龍總會探海。千里馬若有,伯樂總會有的。

  • 18 # 甘棠

    千里馬始終是千里馬,不會因為有沒有伯樂而改變。只不過伯樂讓千里馬的價值被世人所看到。

    我倒更喜歡讓千里馬做一個能夠在荒野上自由自在的奔跑的野馬,逍遙自在一生!

  • 19 # 書畫博覽

    是金子總會發光!

    如果沒有劉備這個伯樂,諸葛亮也照樣成為千里馬!

    因為曹操、孫權都愛才如命,所以,早晚會成為的諸葛亮的伯樂!

    正如水境先生講的:扶榮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 20 # 老樹時光倒流

    首先,要明確一點,劉備與諸葛亮的關係並非伯樂與千里馬關係;無錯,諸葛亮是一匹難得的千里馬,但劉備絕對不是伯樂,因為關鍵並非劉備相中諸葛亮,而是諸葛亮早就名聞天下,劉備需要他入推薦才知有諸葛亮,只能說是劉備孤陋寡聞。

    雖然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為其所用,並得諸葛亮全心全意扶助,也更能說明劉備不可以沒有諸葛亮;但是並不等於劉備就是伯樂,嚴格地說,劉備確實需要諸葛亮這樣的人才,而更多的還是諸葛亮相中了劉備,認為在扶助劉備與自己的正統立場觀點沒有衝突,並可以讓自己的才華得以淋漓盡致地施展,因此選擇了劉備;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好比是鳳凰與梧桐樹的關係,即是“良禽擇木而棲”的關係。

    至於說到沒有劉備,諸葛亮能否成為千里馬?完全可以說千里馬本身就是千里馬,只不過是為誰所用,用作什麼罷了。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及名望,說到底,即使投靠曹操或孫權,也完全可以施展才能,建功立業,雖然不一定可以象扶助劉備一樣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要封妻廕子、名留青史並非難事。主要的就是諸葛亮的正統立場與曹、孫兩大勢力有著本質上的差異和矛盾,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而最終選擇了劉備,併為蜀漢政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實,之所以有劉備與諸葛亮是伯樂與千里馬關係的觀點,不過是受了現在某些“磚家”的觀念影響,用現代人的思維邏輯解讀古人的思想行為得出的結論罷了,似是而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政創業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