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吃漢堡包的楊航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 2 # 時說新語

    官渡,位於許都(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有200裡之遠,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

    現在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

    官渡之戰是奠定曹操統一北方基礎的戰略決戰 。東漢獻帝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紹擁兵20萬南下,進攻許昌,想一舉消滅曹操。不久,袁紹便帶兵渡過黃河,直逼官渡,跟曹操主力(曹操當時兵力只有4萬)決戰。

    當時的袁紹不管是在兵力、糧草、佔有地盤等方面,都大大優於曹操。但袁紹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又對謀士

    猜忌多疑

    ,屢誤戰機。

    曹操則雄才大略、多謀善斷,取得主動。

    曹操採納許攸(原袁紹謀士,後遭袁紹猜忌改投曹操帳下)建議,出奇兵偷襲烏巢,放火焚燒袁紹的糧草,致使袁紹軍心動搖,紛紛潰散。

    曹操則全線出擊,殲滅袁紹的主力。最後,袁紹只帶了800名殘兵敗將渡過黃河,逃回河北。

  • 3 # 司馬哥乾貨

    河南中牟。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因兵敗 憂鬱而死 ,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其他戰後相關事務:

    1、官渡之戰後,曹軍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賞識,起初曹操赦免沮授並且厚待他,但最後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紹陣營而被曹操殺害。

    2、曹操在袁紹大營發現許縣及軍中的某些人員,曾寫信向袁紹表態,他下令將信件全部焚燬,以示安撫反側。

    3、官渡之戰後,袁紹僅八百騎逃回北方,後悔不用田豐之言,但逢紀詆譭田豐,結果田豐被袁紹殺害。

    4、冀州地區發生反袁的動亂,袁紹率軍平定。

  • 4 # 隨緣方舟

    官渡之戰在河南省,中牟縣,官渡鎮,官渡橋村北,在中牟縣東北三公里處,往北3一一4公里草場村是曹操的草料場,戰場設在,官渡橋村至到東3公里的水潰村,曹操以少勝多用水潰袁軍,後有水潰村。現存曹操飲馬井,其它古蹟已沒有了。

  • 5 # hjj0521

    感覺一切都是傳說!只想問問三國時代的黃河在哪裡?就是現在的位置嗎?歷史上黃河最北曾經奪漳河入海,所以現在河北省邯鄲邢臺以東的很多地方也曾經屬於黃河故道,留下大片的漫漫黃沙!往南曾經奪淮河入海!官渡之戰,難道真是現在的官渡嗎?原陽縣,黃河北岸也有一個村口稱是古官渡!

  • 6 # 海浪拍打著沙灘Web

    根據最新出土的石碑等文物資料考證,官渡之戰的舊址為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大賓鄉馬頭村一帶,以此為契機,目前該村正在申請更名為官渡村,並在其村口立有官渡村字樣石碑,獲批情況不詳!

  • 7 # 千古名將英雄夢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一場經典戰役,是曹操與袁紹在建安四年到五年期間一系列爭霸戰爭的總稱。此役分階段及全過程詳細地圖如下,

    首先,建安四年八月,曹操首先挑起戰爭,率大軍北渡黃河探入袁紹境內,進抵冀州門戶黎陽(屬魏郡,今河南省浚縣)附近,探查敵情並擾敵視線,並開始在黃河沿線佈防,打響了官渡之戰的序幕戰。

    次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官渡之戰正式爆發,袁紹率十餘萬大軍進兵黎陽,並以河北四庭柱之首顏良為先鋒,率先渡河,去攻打東郡太守劉延所駐守的黃河渡口白馬城(今河南滑縣東,城下亦有一黃河渡口白馬津)。曹操立刻率大軍救援,打了顏良一個措手不及,曹軍先鋒關羽陣斬顏良,飲馬黃河,大挫袁軍銳氣!

    按常理,曹操此時應借黃河之險,趁勝與袁紹主力展開決戰,可這時曹操卻來了個堅壁清野、將白馬一帶的黃河沿線百姓全部遷走,而自率大軍沿河向西退卻,欲退回官渡主戰場。

    曹操很清楚,黃河防線只為遲滯袁紹進攻,適當削弱敵人即可,袁軍雄師十萬,擋是擋不住的,且千里黃河,處處可渡。曹操如果分兵把口,則實力分散,防不勝防。所以必須退回早已選定的主戰場官渡,按原計劃打防守反擊。

    袁紹一看卻以為曹操怕自己了,果然率全軍主力渡河,一路向西跟在曹操屁股後面緊追不捨,誓要生擒曹操,以報前恥。誰知被曹操在黃河延津渡口(屬陳留郡,在酸棗東北)以南打了一個埋伏,袁軍慘敗,袁軍大軍文丑亦在亂軍中被殺。曹軍則從容退回官渡,準備決戰。

    官渡之戰還沒開打,袁紹先鋒部隊與曹軍的兩次親密接觸,就讓他先後折損了顏良文丑兩員大將,騎兵也有四分之一的巨大損失,袁軍陷入一片低氣壓之中,好在曹軍兵力不足,只有一萬左右,袁紹於是抓住曹操這個致命弱點加緊進逼,八月,袁軍十餘萬大軍挺進博浪沙,依託沙丘修築營壘,東西連營四十里,與曹操隔著官渡水南北對峙。

    這個博浪沙,就是當年張良行刺秦始皇處,系邙山餘脈,南臨官渡水。所謂官渡水,其實就是鴻溝的一小段。自戰國以來,歷朝歷代就在黃河與淮河兩大水域之間開挖運河,以溝通南北水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鴻溝水系,其從河南滎陽北面引來黃河水,向東南方向延伸,流經的第一個重要渡口就是中牟的官渡,然後一路下注,最終匯入潁水。當年項羽劉邦就曾以鴻溝東西分界進行和談,留下了“楚河漢界”的典故。

    而曹操所駐紮的官渡河南岸,位置在鄭州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這裡有沙丘,有河流,利於步兵據守(袁紹騎兵比曹操多);又可西就敖倉之糧,且為中原之腹地、水路之樞紐,調配兵馬、糧草都方便。

    接著,雙方便在官渡兩岸展開了一系列攻殺。從建安五年四月至九月,曹操以一萬左右的兵力,利用白馬——延津——官渡防線,對抗袁紹十餘萬全部主力,扼其喉半年而不得進,死抗硬頂,硬是沒鬆了這口氣,終於拖到了柳暗花明、局勢逆轉。

    原來,就在此時,袁軍高階參謀許攸突然潛來曹營,向曹操獻上了火燒袁軍烏巢糧草之計。然而對此,曹軍諸將卻都表示疑慮,想那烏巢,遠在濟水的北岸,從官渡前往必須先渡過鴻溝,再渡過濟水,大約足有四十里的路程,偷襲期間萬一有變,回救不及,怕到時沒燒成糧草,反被袁紹趁虛劫了主營就慘了!

    但曹操還是力排眾議,做出了自己的決斷,下令:讓擅守的厲鋒將軍曹洪與軍師荀攸留守營寨,自己則親率精銳步騎五千,皆用袁軍旗幟,人銜枚,馬勒口,無聲又無息,出沒在通往烏巢的小道里,轉眼,吞沒在寂寞夜色裡。

    烏巢在袁營後方四十里,離曹營就更遠了,再加上還得繞道,這一路恐怕有近百里,但曹操要大家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作風,最多今晚跑場馬拉松,辛苦卻能換場勝利。士兵們無力抗拒,只得每人抱一束放火的柴草,奔向烏巢,終於以一把大火,燒掉了袁紹的霸業!

  • 8 # 史學達人

    官渡之戰是公元前200年,曹操和袁紹之間,發生的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這一戰役主要發生在兩個地點,一個就是曹操和袁紹兩軍對峙的地方,即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另一個就是曹操火燒袁紹軍糧的烏巢(今河南封丘西)。

    下面我們說下,官渡之戰為何不佔任何優勢的曹操會勝利,而袁紹會失敗,以及戰後對當時的政局產生了什麼影響?

    先說下袁紹和曹操的關係。

    袁紹和曹操都是高幹子弟,兩個人從小就是好朋友,一起玩到大的。

    大家都知道曹操的爺爺是當時朝中一手遮天的大太監曹騰,曹操的家族背景十分的強大。

    但是,曹操和袁紹家比起來,那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袁紹家才是真真正正的官宦之家,東漢的四世三公,就是出在他們的祖上。

    出身如此高貴的袁紹,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之中,當然比曹操要佔據優勢了。

    所有,袁紹仗著自己家的聲望,很快拉起了一支隊伍,做了一方的諸侯。

    曹操在董卓亂政之後,也加入到了討伐董卓的隊伍之中。之後曹操把當時的漢獻帝給挾持到了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代。

    雖然這一時期漢獻帝在曹操這裡,但是,曹操的勢力很小,僅僅只有兩萬人,而袁紹有十萬之眾。

    因為漢獻帝在曹操這裡,曹操可以以天子的口吻命令袁紹,對袁紹指手畫腳,袁紹當然不服氣了。

    袁紹一看去朝見天子的時候,比自己LOW很多曹操,竟然站在自己的前面,排場比自己都大,這他那裡能受的了。

    袁紹想把漢獻帝給劫持到自己的住所去號令天下,但是,曹操怎麼可能答應。

    兩人之間的關係不斷破裂,摩擦越來越大了。

    之後就爆發了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之前袁紹雄心勃勃,帶領十萬大軍來滅曹操,曹操帶上所有士兵,兩萬餘人開始應敵。

    因為這一戰袁紹佔據優勢,他們佔領了高地,向曹營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曹操只能被動挨打,這一時期,曹操怕的要死,有好幾次想投降。

    但是,因為荀彧給他寫的信,還好他堅持了下來。

    荀彧是曹操賬下鼎級的謀士,他告訴曹操一定要堅持住,不要看袁紹現在比你強,但是,袁紹軍的內部不和,只要假以時日,他們肯定會從內部瓦解。

    曹操當時肯定覺得袁紹說的是心靈雞湯,安慰他的話,但是,他想的是那就在堅持堅持吧,反正還有糧食。

    其實這一時期的曹操還是很苦逼的,被袁紹打的無還手之地。

    曹操變被動為主動的開始,是許攸的投降。

    許攸是袁紹賬下的重要謀士之一,因為袁紹賬下謀士眾多,這些人因為各種原因,導致了利益分配不均。

    許攸選擇棄袁紹選擇曹操。

    曹操見到許攸之後,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打敗袁紹,揚名立萬的機會來了。

    許攸問曹操,曹公你的糧食還有多少,曹操說我的糧食很多,在堅持幾年沒問題。

    許攸說,不對,重新說。

    曹操說,不好意思,還能堅持半年。

    許攸說,還不對,再說一次。

    這一次曹操不得不說實話了,他告訴許攸自己只能堅持十五天了。

    許攸告訴曹操,十五天的糧食足夠打敗袁紹了,只要曹公帶領人馬到烏巢燒了袁紹的糧倉,袁紹必敗無疑。

    曹操依計實行,果然把袁紹的糧倉燒光了。袁軍軍心動搖,曹操發動進攻,袁紹失敗,帶上兒子逃走了,不久後他就死了。

    官渡之戰,曹操戰勝之後實力大增,奠定了他在北方的霸主之位。

    可以說這一戰之後,曹操成了那個亂世之中,力量最大的一支軍隊。在加上他手裡抓有天子,這就為曹操平定天下,提供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官渡之戰是三國形成時期的第一場大戰役,他的形成是由於北方軍閥爭奪中原的控制權而引發的,在公元189年董卓作亂的時候,中原及北方還有十幾個軍閥,等到官渡之戰前,中原及北方只有袁紹和曹操兩大軍閥,戰爭就是如此,不打到最後一個,是不會罷休的。

    先看看官渡之戰前十年的天下形勢,公元190年,函谷關以東的地方政府組成聯軍共同對抗董卓,分別有:

    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奮武將軍曹操,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參與討伐董卓的勢力,比如徐州牧陶謙,幽州牧劉虞,前將軍公孫瓚。

    公元190年天下形勢

    除了北方之外,還有涼州的馬騰、韓遂勢力,益州的劉焉,荊州的劉表等勢力的存在,整個天下在朝廷陷入混亂之後,地方上也亂成一團,彼此爭奪地盤,各自為戰,這種形勢在隨後十年中,由於彼此爭鬥,一些勢力被吞併,一些勢力逐漸壯大,比如袁紹取代了韓馥的冀州牧,並逼死了韓馥,公孫瓚打敗並殺死了劉虞,然後公孫瓚又被袁紹所擊敗,袁紹統一了河北四州。

    再看中原地區,兗州刺史劉岱與濟北相鮑信在與黃巾軍的戰鬥中陣亡,河內太守王匡被曹操聯合胡母班的親屬攻殺,陳留太守張邈和廣陵太守張超以及陳宮、呂布等人因為反叛曹操,被曹操擊殺,兗州及徐州、豫州都落下曹操之手,此外,曹操還迎立漢獻帝到許都,成為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強勢力之一。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

    當北方和中原地區只剩下曹操與袁紹的時候,兩人之間的戰鬥就不可避免,事實上,官渡之戰是曹操率先發起的,起因就是:呂布被曹操圍攻在下邳時向河內太守張揚求援,張揚準備出兵救援呂布,結果被部下楊醜所殺,楊醜準備投靠曹操,結果又被眭固所殺,眭固想投靠袁紹,結果又被曹操所殺,隨後曹操就吞併張揚的河內郡。

    河內郡屬於司隸州管轄,但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大部分地盤在黃河以北,河內郡北部與袁紹的幷州和冀州交界,曹操奪取了這裡,等於是把勢力延伸到袁紹的邊上,而且曹操奪取河內郡是第一次把勢力伸到了黃河以北,而在此之前,袁紹與曹操的勢力分佈是大致以黃河為分界線的,所以袁紹坐不住了,打敗公孫瓚沒多久,就開始對曹操用兵。

    河內郡

    其實,自從曹操拿下河內郡,就已經知道他與袁紹之間的戰爭不可避免,就已經在準備戰爭了,而官渡之戰表面上是袁紹發起的,實際上卻是曹操引發的,曹操在當時的實力並不亞於袁紹,袁紹有幷州、幽州、冀州和青州,曹操有兗州、徐州、豫州、司隸州,袁紹有十幾萬軍隊,其實曹操的軍隊數量也不會比袁紹少,曹操在192年就收復了百萬青州黃巾軍,其戰鬥部隊就有30萬,從中隨便抽個三分之一也有十萬人。

    但是,曹操用於前線的作戰部隊數量顯然不如袁紹軍隊,袁紹在官渡之戰投入了10萬步兵和1萬騎兵,曹操投入的軍隊不過三四萬人,因為袁紹的在前線的軍事實力遠遠強於曹操,所以袁紹在官渡之戰一直保持著進攻姿勢,儘管在開戰不久就被曹軍斬殺了顏良、文丑兩員大將,但並不影響袁軍的進攻,袁紹的大軍推進到了黃河南岸的官渡,兩軍在官渡對峙,所以這一戰叫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前的形勢圖

    官渡這個地方在今天河南省的中牟縣,北靠黃河,南邊100公里就是漢獻帝所在的許都,東邊180公里就是東漢舊都洛陽,官渡除了有黃河天險之外,境內還有濟水,南邊還有楚漢對峙時的鴻溝,也是許都北邊最後一道屏障,官渡一旦被袁紹攻破,大軍隨時兵臨許都,所以官渡對於曹操來說,無法再後退一步,對於袁紹來說,只要攻破了官渡,奪取中原指日可待。

    官渡之戰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決定北方霸權的一戰,誰勝利了,將會奪得北方和中原的霸權,誰失敗了,將會退出歷史的舞臺,在當時東漢末年的亂世來說,官渡之戰也影響著當前漢末的局勢,在天下局勢尚未完全明朗之前,官渡之戰的勝利者將有希望統一天下,因為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家的勢力能與曹操或者袁紹相對抗,也沒有任何人會認為當時的天下會成為後來的三國。

    官渡之戰部署圖

    官渡之戰的這一年,江東孫策被刺身亡,他的弟弟孫權繼承江東六郡,當時有一個叫魯肅的年輕人給年輕的孫權提出一個著名的榻上對戰略,告知孫權應該與官渡之戰的勝利者以及荊州的劉表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這是東漢末年第一個提出三國鼎立概念的人,這就是魯肅。

    但是,大部分人認為官渡之戰的勝利者將會統一中國,因為袁紹和曹操當時各佔據了四個州,如果誰能擊敗另一方,並奪取對方的勢力,將會佔據天下十三州的八個州,成為東漢末年的超級勢力,一家獨大,這種勢力統一當時的天下是沒有異議的。

    曹操與袁紹

    所以官渡之戰對後世的影響就是: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有可能會統一整個華夏。當然這只是有可能,因為形勢的發展誰也無法準確預見,而在當時,絕大多數人甚至認為袁紹會取勝,這包括曹操手下大批的官員,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發現了自己手下很多人寫信給袁紹表忠心,但就說明了當時的人心是傾向於認為袁紹會取勝,但事實的發展卻是曹操勝利了。

    曹操在官渡的勝利得益於正確的指揮,合理地用人,成功的謀略,正如郭嘉在十勝十敗中所說的一樣,官渡之戰結束了北方的分裂,之後曹操又用了七年才徹底地統一了北方,因此官渡之戰還有另一個意義所在:結束了北方的分裂,促成了北方統一。

  • 10 # 南閣水哥

    導言

    官渡之戰,是曹操統一北方最重要的一場戰役。是奠定統一北方擊潰袁紹的最關鍵一戰。

    那麼官渡在哪裡?我們通過歷史書籍的記載來尋找曾經擁有大戰的歷史煙雲。

    官渡在哪裡

    官渡,位於河南省中牟縣,黃河之南,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但是這幾乎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交戰記錄。曹操僅憑兩萬多人,打敗了袁紹的十萬大軍。官渡之戰後,袁紹一直沉浸在兵敗的低迷情緒中,不久便抑鬱而死。曹操趁機把袁紹餘部一網打盡,並逐步統一了北方地區。當然這期間花費的4年多的時間

    官渡的重要性是曹操能否北定中原關鍵時刻。

    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 11 # 常棣tandy

    從建安四年(199)十二月曹操領兵進駐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到建安九年(204)正月他揮師渡河對鄴城發動總攻,在袁曹交兵期間,曹操軍隊的主力基本上駐紮在官渡一帶,後來攻佔黎陽(治今河南浚縣東),又以該地作為北進冀州的屯兵基地,和此前的軍事部署

    相比發生了明顯的改變。

    一、為什麼選擇官渡?

    這要從戰前形勢、雙方的力量對比和官渡所處的地理位置來進行分析。

    1、雙方的力量對比

    首先,袁紹消滅公孫瓚後,“既並四州之地,眾數十萬”,地廣兵多而資源豐富,因此能夠“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但是他與公孫瓚及黑山軍長期交戰,未得充分休整,物資消耗亦很巨大,故而具有隱患。“師出歷年,百姓疲敝,倉庫無積,賦役方殷,此國之深憂也。”

    曹操軍隊數量較少,但數年來屢戰屢勝,士氣正旺,其戰鬥力要高出一籌,如荀彧所言:“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曹兵的弱點在於物資供應相對匱乏。

    潁川郡是曹操的後方與糧餉供應基地,官渡之戰雙方相持時,曹操曾因乏糧而想撤回許都。“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荀)彧,議欲還許以引紹。”雙方各自的優劣長短,正如沮授所論:“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曹操如果在瀕河的延津、白馬等渡口堅決阻擊,一來沿河上下津渡甚多,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難以處處設防,容易造成力量分散而顧此失彼;二來沿河前線距離許都後方較遠,軍需補給運輸困難。

    2、官渡所處的地理位置

    而官渡所在的中牟位於今河南鄭州與開封之間,“中牟縣,在(開封)府城西七十里。西至鄭州七十里。”其南距許昌不過二百里,途中雖有敵軍的襲擾,但因路途較近而便於護送,所以在後勤供應上較為有利。

    就防禦作戰的自然條件而言,官渡地屬平原,處於鴻溝水系的上游,北邊共有數條東西流向的水道,對袁紹軍隊的南下構成了層層障礙。首先,該地瀕臨汴水。顧祖禹曰:“官渡城,在(中牟)縣東北十二里。即中牟臺也,亦曰曹公臺。建安四年曹操、袁紹相持於官渡口。

    裴松之《北征記》:‘中牟臺下臨汴水,是為官渡,袁紹、曹操壘尚存焉。’”除了汴水之外,還有官渡水與黃河。《史記》卷29《河渠書·索隱》注“鴻溝”曰:“楚漢中分之界,文穎雲即今官渡水也。蓋為二渠:一南經陽武,為官渡水;一東經大梁城,即鴻溝,今之汴河是也。”

    《讀史方輿紀要》卷47《河南二》曰:“官渡水,在縣北中牟臺下。鴻溝自滎陽下分二渠,一為官渡水是也……又北則為黃河。”鴻溝諸水西通滎陽,東南流入淮泗,對曹操的後方潁川地區構成了北、東兩邊的天然防禦工事。袁紹軍隊由河北直下南征許都,官渡正位於其中途。

    若是從兩側迂迴,官渡以西是著名的圃田澤,又名原圃,周圍陂塘密佈,不利於步騎通行。《元和郡縣圖志》卷8曰:“圃田澤,一名原圃,(中牟)縣西北七里。其澤東西五十里,南

    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上承鄭州管城縣曹家陂,又溢而北流,為二十四陂,小鵠、大鵠、小斬、大斬、小灰、大灰之類是也。”

    如在渡河後從東邊迂迴去進攻許昌,則要涉渡濟水、汳水、雎水等數條河流,還要越過許昌東邊之南北流向的蒗蕩渠,這樣不僅勞師費時,難以發揮騎兵優勢,而且容易遭受曹操兗州駐軍的側翼襲擊,而被截斷其給養運輸的道路。

    由此看來,官渡是潁川以北的重要屏障,屬於袁紹南取許都的必經之地,曹操將主力部署於此,足見其具有高明的戰略眼光,故能以少抗眾,使強敵駐足不前。

    如荀彧所稱讚:“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由於官渡的地理位置

    非常重要,既為大河南北的陸上交通樞紐,又有多條水道橫流而利於防禦,所以曹操在與袁紹父子交戰的幾年內堅持將主力駐守於此,擋住敵人的必經之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綜上所述,隨著曹袁政治矛盾的激化與戰事加劇,曹軍主力較長時間內駐紮在官渡地區,以迎接與袁紹軍隊的反覆戰鬥。從建安四年(199)曹操進軍河內,移防官渡,到建安九年(204)他渡河攻克鄴城,消滅袁氏集團而佔領冀州,在此期間,曹操集團的軍事重心區域,

    即部隊主力長期屯駐作戰的地帶,是由許都北移官渡、黎陽,最終轉移到河北的鄴城,從而逐步與此前政治、經濟重心所在的潁川郡發生了徹底的脫離。

    在漢末群雄初起的角逐當中,曹操擁有的兵馬、地盤與聲望均處於下風,但是他在根據地的建立、兵力部署與主要作戰方向的確定方面屢次做出英明的抉擇,以致能夠發展壯大,先後奪取東郡和兗、豫兩州,挾天子遷許,並以許都所在的潁川郡為政治、經濟重心和軍隊休整的後

    方基地,向各地用兵取得成功。在與強敵袁紹的決戰中扼守交通要衝官渡,伺機突襲反攻而克敵制勝,這是他智謀過人的緣故。

    需要強調的是,曹操身邊的智囊團隊陣容強大,曾在複雜紛亂的形勢下為其運籌帷幄,頻出奇謀,並幫助他做出戰略決策。如謀士之首荀彧,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也。”其次,“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此外還有,“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建安十二年(207)二月,曹操在平定北方諸州後大封功臣,下令曰:“吾起義兵誅暴亂,於今十九年,所徵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此番言語就是對謀士們功績的充分肯定。

    曹操不僅自己具備文韜武略,而且知人善任,群策群力,這也是他能夠成功地調整軍事部署與用兵方向的重要原因。

    二、官渡之戰的分析和對後世的意義

    官渡之戰,從建安五年二月開始,到十一月結束,歷時 9 個月。它是漢末群雄混戰和三國形成兩個階段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爭中的第一次大戰,也是曹操統一北方之戰中最重要一戰。這次戰爭中,曹軍取得據稱前後殲滅 7 萬袁軍精銳部隊的勝利,分出袁、曹兩大集團的高下,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從此,曹操結束了戰略內線的作戰,北方已經沒有任何割據者能夠與他匹敵。

    官渡之戰的勝利者將會統一中國,因為袁紹和曹操當時各佔據了四個州,如果誰能擊敗另一方,並奪取對方的勢力,將會佔據天下十三州的八個州,成為東漢末年的超級勢力,一家獨大,這種勢力統一當時的天下是沒有異議的。

    所以官渡之戰對後世的影響就是:官渡之戰的勝利者有可能會統一整個華夏。當然這只是有可能,因為形勢的發展誰也無法準確預見,而在當時,絕大多數人甚至認為袁紹會取勝,這包括曹操手下大批的官員,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發現了自己手下很多人寫信給袁紹表忠心,但就說明了當時的人心是傾向於認為袁紹會取勝,但事實的發展卻是曹操勝利了。

    1、曹操獲勝的原因

    這次戰爭,又是在北方平原上進行的堅固陣地防禦戰,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在戰爭中,曹操以絕對劣勢的兵力,大獲全勝,原因是多方面的。曹操政治上挾天子而令諸侯,具有以順討逆的優勢;經濟上扶植自耕農,發展農業生產,使包括關中在內的人民得到實惠,逐漸支援曹操;實行屯田,緩解了軍糧供需矛盾,安定了社會生活。

    就戰爭指導而言,曹操則是殫精竭慮,正確掌握和處理了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1)戰前準備比較早比較充分。其中大膽冒險東征劉備,尤為關鍵,此舉避免了在官渡之戰中陷入兩面作戰。否則,劉備在袁、曹戰爭中,率其新得的數萬兵力偷襲許都,將動搖曹操根本。曹操在袁紹、劉備夾擊下必敗無疑。

    (2)在絕對劣勢情況下,奪取退卻主動權。退卻前主動出擊,取得白馬、延津初戰大捷,爾後從容地完成退卻。選擇退卻終點時,強調陣地因素,並在戰前築城,彌補陣地上障礙物的不足。

    (3)在戰爭轉折關頭,咬緊牙關堅持住。相持階段後期,袁軍由於疲勞、弱點暴露、不斷犯錯誤,力量被大大削弱,戰爭進入轉折關頭,曹軍也到了最難於堅持下去的時刻。這時稍有動搖後退,必被袁紹大軍所乘,一敗塗地;堅持下去,則抓住了反攻的絕好時機。曹操聽從荀彧勸告,放棄退守許都的錯誤企圖,咬緊牙關,絕不示弱,從而抓住了全戰指導中最吃力的地方,抓住了勝敗轉折的關鍵。

    七年後,曹操仍然念念不忘,表奏獻帝說,荀彧不同意我退守許都的想法,陳說宜於堅守之利,讚許反攻的謀劃,啟發了我,改變我愚笨的想法,終於取得殲滅性的勝利。荀彧深明勝敗的關鍵,謀略之高,世所罕有。

    (4)以深入袁軍後方燒燬其全部糧草,揭開反攻序幕。由此誘發袁紹的錯誤處置和張郃的投降,使得袁軍軍心動搖混亂,巧妙地收到瓦解袁紹全軍的奇效,為決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烏巢燒糧戰鬥最激烈的時刻,以孤注一擲的極大勇敢,置背後袁紹援軍於不顧,兵力使用上堅決集中不分散,保證了一鼓作氣攻下烏巢。

    (5)指揮風格上,善於聽取和吸收部屬的正確意見。明智、虛懷地採納荀攸佯攻延津、荀彧堅持危局等建議,深信許攸襲擊烏巢的奇策,策得即行,應變無窮。後來吳國建武中郎將胡綜對此深加讚揚說,從前許子遠捨棄袁氏,投靠曹氏,他為曹氏出謀劃策,分析利害關係,都被採納接受,終於打敗袁氏軍隊,從而奠定曹氏基業。假如曹氏不相信許子遠,懷有疑心,猶豫不決,不能在心裡拿定主意,那麼現在的天下就歸袁氏所有。

    2、袁紹慘敗的原因

    袁紹以絕對優勢兵力,遭到慘敗,主要是政治、經濟政策失當,縱容豪強恣意橫行,親戚兼併土地,造成百姓貧弱,引起人民反對。在作戰指導上,戰前準備不如曹操充分。在戰前曹操東征劉備、側後暴露時,未能偷襲許都,陷曹操於兩面作戰,是極大失策。

    在官渡之戰的部署上,未能出奇兵襲擊許都,迎取獻帝,反而使用 10 萬大軍於一個方向,一線平推,被阻遏在曹軍預設的官渡戰場上,使得大軍在濟水與官渡水之間的狹窄地域上無法展開,陷優勢兵力於難以發揮作用的境地。

    在戰局關鍵時刻,對軍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事前否定派蔣奇防守烏巢翼側的建議,事後又不以強大兵力去增援,關鍵時刻處置失當。對於沮授、田豐、許攸等正確建議,不知採納,多端寡要,好謀無決,如此拒諫飾非,剛愎自用,怎能不敗?

    3、戰後的形勢

    官渡戰後,軍事、政治形勢發生有利於曹操的重大變化。在北方,袁紹集團由於投入官渡戰爭中的戰略機動部隊大部被殲後得不到及時補充,受到重大打擊,士氣不振,處在失敗情緒的籠罩下。在南方,形勢總的也有利於曹操。曹操開始控制了揚州。

    官渡之戰期間,曹操派嚴象接任袁術揚州刺史遺缺。嚴象被孫策廬江太守李術所殺,廬江梅乾、雷緒、陳蘭各自聚眾數萬,在江淮間割據,形勢對曹操不利。但曹操令劉馥繼任揚州刺史後,劉馥單馬來到九江郡,在合肥(今屬安徽)空城建立州治,招降梅乾、雷緒等,招回從江東迴歸的人民以萬計,廣開屯田,興修水利,使官民都有了積蓄,又儘可能多地儲備木石,作好戰備。幾年之間,鞏固了政權。曹操面臨的江東威脅也解除了。因為企圖偷襲許都的孫策遭到暗殺,其弟孫權繼業,江東正經歷著政權交替的危機。

    荊州的形勢似乎不利於曹操。割據荊州的劉表,一方面在袁、曹間保持中立,一方面乘袁、曹交戰之機,平定該州響應曹操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叛變,地方擴大到千里,帶甲兵士發展到10餘萬。劉表儘管得到大發展,但實際上在袁紹戰敗後,荊州的、戰略地位削弱了。

    在此有利形勢下,曹操探索向何處用兵。建安五年年底,他企圖進兵江東。侍御史張紘勸阻說,乘人喪事發動進攻,是不符合古義的;如果不勝,反而結了仇,不如厚待江東。張紘原是孫策智囊,後來被曹操徵調到許都作官。曹操鑑於戰後河南的叛縣還沒有收復,過江進兵江東的準備也不充分,採納張紘意見,對江東採取安撫政策,表奏孫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承認他佔有江東。

    建安六年三月發生春荒,曹操到安民(今山東東平東南 20 公里)就谷。曹操又認為袁紹被打敗不久,不敢輕舉妄動,企圖南下進攻劉表,但荀彧不贊成讓袁氏獲得喘息。他指出,現在袁紹戰敗,部下離心,應該利用其困境平定他們。這時反而企圖背向兗、豫,去遠征荊州江漢平原。如果袁紹收集殘餘力量,乘虛出現在我後方,則你的事業就完了。

    在荀彧的幫助下,曹操認識到對南作戰的極大危險,放棄了這一計劃,決心首先進攻河北,在戰略外線作戰中消滅袁紹集團,統一整個北方。

    (正文完)

  • 12 # 大宋汴梁哥

    我是汴梁哥我來回答!

    官渡之戰的官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官渡是如今的河南中牟東北。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是如今的河南中牟東北。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官渡之戰影響: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

    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那時天下大亂,群雄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有名者可為其主,經過時間的演變,空間的轉換,形成三國鼎立態勢。

    既然稱它為三國,那麼肯定是有三個國家的,那麼在三國中資格最老的是魏國,其次是孫吳,勢力最為薄弱者為蜀國。而在三國之前,就不可不提出一個人的名字,袁紹,他的實力不容小覷,可以算是天下勢力中的絕對強者,相對應來說,曹操才剛剛冒尖,實在是弱者中的弱者,其他的兩個國家這裡也就一筆帶過了。

    但弱者不見得永遠為弱者,當他的發展的程序加快時,是很有可能超越強國,併吞強國,成為強國的,官渡之戰便是這樣的一場戰役。官渡的主要參與者為兩方,袁紹方以及曹操方,中間可能夾雜了零星的蜀國戰力的加入。

    為何成為官渡之戰,是因為這場戰役發生的地點便在現河南省,古時候的官渡。這是一場持久戰,全程歷時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時間,可謂是一場耗時耗力的戰爭。

    袁紹那時是兵強馬壯,可謂是強中之強,曹操的勢力才剛完成搭建層面,從理論上分析,袁紹秒曹操,那是分分鐘的事情,但結果卻大跌眼鏡,曹操和下屬謀臣憑藉著機智的謀略,最終以兩萬人打敗了袁紹約十一萬人的大部隊。

    從官渡之戰中,我們可以學習弱者怎樣扭轉局勢,從曹操的角色去分析看待問題。

    官渡之戰兵力

    官渡這場戰爭,它的出名就是因為敵對雙方的兵力相差之大,但結果卻是兵力少的一方夠透過自己的智謀、團隊的配合逆轉了整個局勢,並最終將兵力多的一方徹底擊潰,取得了這極具歷史時刻的勝利,這場戰役被成功收入歷史記錄,成就了千古一大美談,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不光是對政治格局,還有對古文化的影響。

    那到底這場官渡之戰,袁紹方和曹操方分別投入了多少兵力呢?那這些兵力的投入又分別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呢?透過這個投入能說明什麼道理麼?

    據不完全統計,袁紹在這場官渡之戰中,陸續不斷的投入兵力,直到整個戰役的完成差不多投入近11萬的兵力,而曹操的當時的實力比較弱,在這場大戰中共計投入約2萬左右。

    從比例上來看,袁紹的兵力投入幾乎是曹操兵力的5倍左右。從這個數量上就很能說明一個問題,袁紹的兵力多,實力強,曹操的兵力少,實力弱,對戰之中袁紹佔據絕對優勢,按道理說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鬥,勝方一目瞭然。

    但是實際結果卻是,袁紹的11萬兵力幾乎全軍覆沒,剩下不到1萬的兵力,而曹操的兵力也損失過半,2萬兵力留下一半左右。

    那透過兵力投入對戰爭影響有一定的規律麼?顯然是沒有什麼必然的規律的,不然就不會有兵不在多貴於精這句話了,兵力只是決定勝敗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還有用兵遣將的謀略。

    官渡之戰結果

    官渡之戰的聞名於它的結果,這是個出乎於所有人預料之外的結果,也正是這個結果導致後代的軍事家一直孜孜不倦地進行研究,他們希望找出必勝的原因和規律,以幫助所在陣營、所輔佐的君主取得勝利。

    那麼官渡之戰的結果是什麼?為什麼它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官渡之戰的交手雙方分別為袁紹軍和曹操軍,這場戰爭發生的地點是官渡,整個作戰時長曆時將近一年。它以曹操軍隊的大獲全勝為結局,以袁紹軍的徹底失敗為結局,是一場典型的勢力懸殊超大的戰鬥,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這是它的結果,也是它的成功和出名原因。

    它的以少攻多,是因為袁紹的兵力幾乎五倍於曹操的兵力,袁紹在這場戰役中的兵力投入幾乎達到10萬人次,而曹操的兵力卻不足2萬,外行光從資料上來看,就可以評斷這是一場實力極其懸殊的戰鬥,也怪不得袁紹那麼自信,如果投入這麼多,還不能取得勝利,那這無異是飯桶無能之徒。

    但,袁紹本人並非是無能之徒,如果他是那種人,他又如何能將董卓扳倒,並能佔據那麼多州郡呢,所以說這場戰役的成功既有它的必然性,也有它的偶然性。

    必然性是袁紹和曹操這兩方主帥性格,另外下屬謀臣的諫言這兩方面原因組成,論智力,袁紹的智力是遠遠不如曹操的,不然曹操如何能立足於三國,併成為勢力最強之國呢?

    偶然性是戰爭所發生地點,也就是天時地利這方面是這場戰爭的偶然因素。

    官渡之戰的影響

    官渡之戰,它是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它聞名於世是因為此戰的結果,是歷史上極為有名的以弱勝強的一場戰爭。但他對於後世的影響,卻是遠遠大於這個戰爭本身的結果的。

    那麼官渡之戰對後期的整體形勢產生了怎麼樣的影響呢?它給誰帶來了最大的利益收穫?

    官渡之戰,戰爭雙方是曹操軍隊和袁紹軍隊,整體的對戰結果是曹操取得了全面性的勝利,袁紹從此退出了爭霸生涯,倍受打擊,導致後期的抑鬱而終。

    官渡之後,袁紹退出,孫吳內亂穩定,劉備勢力逐漸強大,曹操更不在話下了,從此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這是官渡之戰宏觀上對政治局勢的影響,那麼接下來我們將細緻解析具體影響方面。

    總結: 首先,對於曹操,在這場戰爭中他絕對是當仁不讓的最大獲益者,他吞併了袁紹的勢力範圍,成為了北方的霸權者,勢力也逐漸開始了發展壯大之旅。其次,對於劉備方,以為與袁紹結盟,一定可以從這場戰爭中分到一杯羹,但結果卻是大出意料之外,失敗也就算了,結果居然還讓關羽被擄,真可謂走了一步臭棋。對於孫吳,因為內部權力集團發生了重大變革,最高領導人被謀害至死,孫權倉促接位,一切都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況,能在周瑜等人的幫助下將孫吳的局勢穩定已是當務之急,確實是沒有精力去考慮官渡之戰的了。

  • 13 # 中華上下5000年

    官渡之戰中的官渡位於現在的河南許昌市。這一丈把三國時期的袁紹從老大變成了喪家犬,而曹操終於在形勢和勢力上變成了老大,貨真價實的大老闆,有錢人。

    官渡之戰發生在建安五年(200年)是三國時期重要的戰役之一,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袁紹軍110000人參戰, 曹操僅20000人參戰,袁紹軍5倍於敵軍有餘還是吃了大敗仗,此戰袁紹損兵10000人,曹操雖然也損失8000人近一半的參戰軍,但曹操根基主力尚存。

    官渡之戰主要影響使曹操袁紹雙方軍事力量發生了轉變,官渡之戰的主要影響是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集團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經此一役,袁紹元氣大傷鬱結於心。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亡,而老爸一死 ,袁紹的幾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幾個不甘為人下的富二代相互爭鬥起來,為了地盤為了自己做“主公”相互攻閥,畢竟袁紹幾個兒子都想成為一方梟雄,北方徹底陷入內戰當中,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 14 # 明月千里121

    官渡,現在位於河南省中牟縣境內,在三國時期,是河北進入河南的主要通道。

    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此戰奠定了曹魏統一北方的基礎,進一步發展為三國鼎立。

    若問此戰對後世的影響,那就大了去了。若曹操戰敗,袁紹佔領許都,就不會有後來的三國鼎立,也不會有司馬篡魏,後面的西晉估計也沒有了。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南北朝都是建立在晉朝基礎上的,所有的一切都要改寫了。

    歷史沒有假設,歷史上每一事件都具有蝴蝶效應,不可或缺。

  • 15 # 歷來現實

    官渡在河南省境內,今天的中牟縣。

    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基礎。

    眾所周知,西漢的首都在長安,到了東漢國遷都洛陽,中原(今天河南省一帶)成為中國政治經濟中心,官渡之戰就發生在河南的中牟東北。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被並稱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也是中國軍事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戰役之一,戰爭的主角是曹操和袁紹。

    東漢末年,皇帝昏庸、宦官外戚爭鬥不斷、邊疆戰事不止,國勢日趨疲弱,貪腐盛行、自然災害不斷,百姓水深火熱、走投無路。

    官逼民反,漢靈帝七年(公元184年),河北爆發了黃巾軍起義,迅速向周圍蔓延、席捲全國。朝廷驚恐萬狀,急忙下令各地武裝力量鎮壓。

    經過一年的圍剿,黃巾起義的烈火終於被撲滅,可是國家局勢開始動盪,朝廷威信一落千丈,統治集團的權鬥愈演愈烈,大小軍閥紛紛崛起、相互殺伐、稱霸一方,中央政權名存實亡,局勢動盪不安。

    經過連年征戰,中、小股武裝力量先後被消滅,袁紹和曹操的勢力發展壯大,成為東漢政治舞臺舉足輕重兩股力量。

    兩大軍事集團各有自己的優勢:

    曹操佔據中原,又控制著漢獻帝劉協,以天子名義發號施令,剛剛擊敗了中、南部力量最強的兩個軍閥袁紹和呂布,還將南陽軍閥張繡招撫到自己旗下,軍隊士氣旺盛。

    袁紹則打敗了軍閥公孫瓚,擁有地勢險要的幽州、富庶繁榮的冀州,以及青州、幷州等廣闊的地盤,兵強馬壯。

    二人躊躇滿志,都有稱霸天下的野心,一山不容二虎,兩大軍事集團的決戰不可避免。

    兩軍軍力相比,曹軍處於弱勢,只有兩萬餘人,江東孫策還對其虎視眈眈;袁紹大軍號稱十萬,後方穩定。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紹大軍浩浩蕩蕩,向南進發,官渡之戰拉開帷幕。

    經過一番激戰後,袁軍於當年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距離許昌只有100來公里,局勢對曹操來說非常不利。

    曹操不敢怠慢,慌忙調兵遣將,依據虎牢等險要關隘,阻擋袁紹前進步伐,雙方在官渡一帶紮營對壘,相持不下。由於兩軍對峙時間太久,雙方後勤保障都出現問題。

    謀士許攸建議袁紹出奇兵打擊曹操糧道,給曹軍來個釜底抽薪;但是袁紹剛愎自用,不但沒有采納許攸建議還將其臭罵一頓。

    許攸一氣之下當了叛徒,連夜投奔發小曹操。曹操正在洗腳,聽到許攸來了,赤腳就屁顛顛跑了出去。

    在許攸建議下,曹操派騎兵突襲袁紹糧草重地烏巢(今天河南延津),斬殺守將淳于瓊,將袁軍輜重和糧食付之一炬,袁紹大軍沒有糧草,不戰自亂。

    關鍵時刻,袁紹大將張郃、高覽又投降曹操,袁紹軍心徹底動搖,人心惶惶,兵敗如山 ,數萬大軍被消滅殆盡。

    最後,袁紹身邊只剩下八百騎兵狼狽逃回老巢河北。

    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是因為他知人善任,能夠採納部下建議,所以能化險為夷,反敗為勝。

    袁紹恰恰相反,獨斷專行,聽不進部下建議,將好好的一副牌打個稀爛。

    民國名家蔡東藩在《後漢演義》中評價:"曹操處處能用諫,袁紹處處是愎諫,即此已見袁曹之興亡,不待戰而始決耳!"

    意思是說袁紹比曹操差的太遠,沒有開戰已見分曉,失敗命運已經註定。

    那麼官渡之戰的意義何在?

    官渡之戰之後,袁紹軍事集團徹底崩盤,失去了爭霸天下的資格。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消滅了袁紹的軍隊,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將烏桓完全征服。

    至此,北方結束了戰亂頻仍的局面,實現了統一,百姓生活也趨於安定。

    打敗袁紹後,曹操實力大增,在朝中的政治地位更加鞏固,可以一心一意發展生產,建設根據地,為稱霸天下做準備。

  • 16 # 曹存寧

    官渡之戰己作教材。平心而論,在當時的所作所為即使正史論者也無法抹殺曹操的功績,後世的統治者有不少豪傑都參照曹操的戰時方略,加上文采,到入名人是理叫當然的。

  • 17 # 野袍子仙女

    導語: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末年,那時天下大亂,群雄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有名者可為其主,經過時間的演變,空間的轉換,形成三國鼎立態勢。

    官渡之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的官渡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三國時期著名的戰役官渡之戰的“官渡”位於鄭州中牟縣城東 北2。 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因傍官渡水而得村名。村內原有關帝廟, 存清乾隆年間石碑,碑文雲“官渡乃關帝拒袁斬將處”。 據《中牟縣 志》載,這裡舊有城叫“官渡城”,又有臺名“官渡臺”或“曹公臺”,乃 東漢曹操與袁紹相拒之處。 附近有“水潰村”。距官渡20公里霍莊 有“袁紹崗”,傳說是袁紹屯兵處。

    官渡之戰發生在東漢建安五年(200年),當時袁紹率兵20萬南 下,曹操率兵4萬在官渡相拒。當年春,曹操乘袁紹傲慢輕敵、內部 失和之際,兩次偷襲袁紹後方,焚其糧食輜重,斷其糧道,致使袁紹軍 心動搖,紛紛潰散,曹則全線出擊,殲滅袁軍主力,為統一北方奠定了 基礎。 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之一。

    官渡之戰對後世產生了什麼影響?

    官渡之戰可以說是曹操一人的獨角戲,當時還並沒有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而且劉備的部隊在這期間也想聯合袁紹對抗曹操,但後來被曹操輕易擊敗。所以官渡之戰對於曹操來說是非常關鍵的戰役,對於劉備和孫權的影響程度並沒有那麼大。東漢末年,漢室政權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加上黃巾軍起義使得各地諸侯有了名正言順獨攬軍政大權的理由。天下各個地方又呈現出了分裂的趨勢,最後北方以曹操和袁紹為兩個最大的政權集團共存,當然這個共存只是暫時的,總有一天會兩強相爭。

    直到199年,曹操和袁紹正式開戰,這就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了。其實官渡之戰足足打了一年半的時間,比其他兩大戰役的時間都要長,主要還是因為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兵力差距太大,袁紹足足比曹操多出5倍多的兵力剛開始也是讓曹操感到很頭疼。其實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對決不僅僅關係到兩方的屬地,如果誰能獲勝基本上就相當於統一了整個北方,所以曹操才會背水一戰如果輸了那就什麼都沒了。官渡之戰之所以經典,就是因為曹操能以少勝多擊敗袁紹,這也給曹操帶來了巨大的信心。

    其實官渡之戰最後不管是誰贏了,都會佔據整個北方,那下一步肯定就是南下想辦法完成統一全國。這點上可能曹操的意願會更加強烈一些,而袁紹就比較想安居一方了,或許袁紹根本就不想和孫權、劉備爭天下。只要你們別來惹我就行,我在北方稱霸,你們南方就自己玩,如果是這樣的話三國最後誰會完成統一就不好說了,不過肯定不會是袁紹。袁紹能把漢獻帝服侍好就行,本來袁紹家族就是四世三公,這奪權上位的心裡壓力比曹操更大,就別提改朝換代了。

    如果袁紹不廢漢稱帝更改國號,那劉備也就沒理由稱帝了,那天下還是漢室政權的,三國鼎立的局面也就永遠不會出現了,反正大家也都沒立國。所以官渡之戰看似雙方誰贏誰就能統一北方好像差別不大,但是曹操的野心和抱負是袁紹不能比的。而且曹丕敢逼漢獻帝禪位自己稱帝,或作袁紹和他的後代是絕對不敢的。其實這樣想想就能明白,曹操為什麼能戰勝比自己強大的袁紹,因為曹操算是有備而來,而且整個計劃都已經制定完成,袁紹根本就沒把曹操放在眼裡,一位曹操會和公孫瓚一樣輕易就被自己擊敗。估計袁紹一輩子都想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會輸給曹操。

    所以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是間接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不然劉備和孫權都不會稱帝,可能東漢會一直延續下去,直到出現一個新的強大政權把袁紹敢走,而且還要敢稱王。曹操一生最遺憾的事情應該就是沒能稱帝了,畢竟曹操還是在乎後人對他的評價,怕自己死後被貼上不忠不義的標籤,所以到死也還是選擇做一名漢臣。可能這方面也體現出曹操的內心還不是100%的強大。

    總結:袁紹雖死,但是地盤仍舊保留下來了,且被袁家之人繼承。但是由於袁家諸子都想爭奪正統,外加上河北謀士以及河南謀士的爭鋒相對,袁家諸子爆發了內鬥。曹操抓住機會,慢慢擊敗了袁紹諸子,統一了北方。這一戰的影響非常大,所以被列為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

  • 18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官渡,是曹操精心選擇的決戰地點。

    正如荀彧所言,選擇在官渡決戰,曹軍“扼其(袁紹)喉使其不得進”,為後續施展奇謀,一舉取勝打下了基礎。

    官渡究竟在哪裡?為什麼說在這裡能夠“扼其喉”呢?

    曹操對決戰戰場的選擇

    隨著袁術、呂布的敗亡,能與曹操爭奪北方統治權的,唯有袁紹了。

    當時,袁紹與曹操,以黃河為界。

    黃河,自然是袁曹之間的天然屏障。

    然而,曹操意識到:依託黃河與袁紹相持,對自己是不利的。

    首先,黃河渡口較多,曹軍如果要分兵把口,勢必分散,一旦袁紹軍突破任何一個渡口,大軍南渡,曹軍就完蛋了。

    同時,即便曹軍能夠依託黃河阻擊袁紹,也是會完蛋的。

    依託黃河阻擊袁紹,不可能大舉殲滅敵軍有生力量,最多隻是陷入戰略相持。

    從物資力量來說,由於連年戰亂,兗州、豫州受到破壞很嚴重,曹軍糧草等物資比較緊張,沒有長期相持下去的資本。

    從地緣的角度來說,已經統一河北的袁紹,基本沒有後顧之憂,而地處四戰之地的曹操,如不能儘快結束相持,後方將可能面臨巨大威脅。

    何況,如果袁紹渡黃河受阻,不能速勝,很可能轉而採取田豐的建議:大軍駐黎陽,牽制曹軍主力,然而分兵騷擾曹操邊境,使曹操不得安寧,“不及二年,可坐克矣”,曹操的麻煩就更大了。

    顯然,黃河天險,只能作為前沿防線,而不適合作為主要防線。

    以曹操的實力,當時在黃河以北決戰顯然是不現實的,依託黃河決戰也不好,那當然只有在黃河以南尋找一個合適的決戰地點了。

    官渡:喇叭口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縣內。

    開啟今天的地圖,很多朋友可能會納悶:這個地方有什麼奇特的,袁紹又何必乖乖聽你曹操的話,來官渡與你決戰呢?

    官渡前有官渡水,為其天然障礙。

    東面,是官渡水與陰溝匯合處,該處流緩河寬,積淤數尺,水草茂密,無論是船行還是徒涉都不便。

    西南,是圃田澤,該澤今天已經消失了。

    圃田澤“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東西四十許裡,南北二百許裡”,“上下二十四鋪”,浦水盛大時,溢流北注。

    官渡水與陰溝匯合處,與圃田澤,構成了兩大障礙地。

    因此,當時的官渡,就是兩大障礙地帶之間的口子。

    因此,官渡,也就是袁紹南下途中,東西數百里之間唯一可透過的寬約數十里的喇叭口。

    曹操既不能阻敵於黃河以北,當然只能選擇在這個喇叭口了。

    曹操精心經營的決戰地

    當然,官渡畢竟不是長江這樣難以逾越的天險,也不是潼關這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要想成為理想的決戰地點,還需要精心打磨一番。

    為此,曹操進行了精心的準備。

    1、修築野戰防禦工事。

    官渡無山險可恃,無堅城可依,是多沙丘的平原之地。

    因此,要成功阻擊袁紹,就需要提前修築足夠的野戰工事。

    曹操在官渡水南岸,修築了防禦工事,尤其是修建了中牟臺。

    中牟臺是一個高臺,由於其規模和堅固程度,後來被稱為官渡城。曹軍後來能抵禦袁紹的地道進攻和土山進攻,多賴此臺。

    2、戰前演習。

    199年十二月、200年一月,曹操兩次親率主力抵達官渡,既督促野戰工事的修築,又讓部隊提前熟悉戰場情況。

    3、外部戰場的全面考察。

    官渡,是阻敵之地。然而,在官渡單純實施防禦作戰,是不可能取勝的。

    要真正擊敗袁紹,就必須找到袁紹的命門所在。

    所謂命門,當然是在袁紹軍漫長的補給線上。

    曹操為此對各地地形進行了實地考察,199年八月,他甚至一度渡過黃河,進入敵佔區,到袁紹南下大軍的基地黎陽進行了考察!

    此時,曹操還不知道後來的官渡之戰會如何發展,但他已經為勝利做好了準備!

    勝利:偶然中的必然

    官渡之戰的過程,大家都爛熟於心了,不多贅述。

    然而,值得注意的,反而是幾處細節。

    1、扼其喉使其不得進。

    袁紹也是“破鐵桶”的高手。不久前,他剛剛攻破了“樓櫓千萬”,企圖以高臺死守的公孫瓚。

    因此,袁紹不採納沮授襲擊許昌,決心正面突破,是有底氣的。

    交戰中,袁紹確實展現出了極其豐富的“破鐵桶”手段。

    他修築高櫓,蓋土山,在上面射曹軍。

    後又挖掘地道。

    不難發現,袁紹在官渡之戰的進攻戰術,與諸葛亮攻陳倉居然一模一樣。

    可以說,曹操將野戰防禦,變成了守城戰,足見其準備之足。

    2、偷襲烏巢的關鍵。

    得到許攸的訊息,曹操奔襲烏巢,一舉取勝。

    奔襲烏巢,有一細節:“間道疾進”。

    曹軍是當晚得到訊息,立即調集5000精銳,立刻發兵,夜間走小路,迅速抵達烏巢!

    顯然,曹操及其將領們,對地形已經極為了解了,即使是夜間,也能走小路,迅速逼近烏巢!

    人們說,如果沒有許攸的情報,曹操就不能襲擊烏巢。

    確實,曹操是幸運的,但是,曹操之所以成為幸運兒,更在於他是一個已經為幸運做好了一切準備的人!

    官渡之戰的影響

    至於官渡之戰的歷史影響,不必過於拔高。

    就當時而言,曹操消滅了袁紹的戰略進攻力量,為後來統一北方創造了條件。

    可是,如果說對後來的歷史有多大影響,那就不一定了。

    官渡之戰,曹公若敗,袁紹一樣能統一北方。

    袁紹統一了北方,估計大漢依然還是要被改朝換代的。

    從袁紹治理河北的情況看,袁紹治理的能力,不在曹公之下,他治理北方,效果不見得比曹公差多少。

    因此,官渡之戰,是軍閥之間的爭鬥,對後世百姓而言,沒有什麼特別的影響。

    沒有多大影響就沒有多大影響唄,何必非要給他“賦予意義”呢?

    不過,此戰中,曹操所展現的謀略、智慧,就已是其留給後人的精神財富了。

    有這樣的影響,難道還不夠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牛排骨煲湯放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