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豫北老崔

    熟讀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問題,古代太子遲早要登基為帝的,為什麼皇帝不讓太子結黨?難道不是親生的嗎?

    古代帝王一邊穩固皇權還要給太子權利從而形成兩難的境地

    一個帝王想要治理一個國家,僅靠自己的能力是相當困難的,自然就會產生文臣武將,而在這些文臣武將之中不乏與自己親近之人,也就是自己的心腹,這些心腹來源於上一代,有的來源於自己登基以後培養的人才。

    帝王不但要有自己的心腹,還要培養自己下一代的心腹,也就是給太子培養一些可以治國安邦的人才,這樣之下,太子他們形成了一個權利集團。

    當一個國家有兩個權利集團之時,勢必會形成權利分割,在權利被分割的同時,太子的權利集團就成了皇帝的心頭大患。

    一般皇帝就會做出一個舉動,扶持幾個其他兒子跟太子權利集團進行競爭,形成互相牽制作用,這樣太子集團不會權利過大威脅皇權。

    可是這麼做會形成兩種局面,要麼太子勝出,等皇帝百年之後順利登基,可其他皇子的處境可想而知。要麼太子的權利集團被皇帝扶持的皇子們反殺,被扶持的皇子登基。最好的一個局面就是太子勝出皇子們相安無事,可歷史告訴我們,相安無事的少之又少。

    這樣帝王會陷入兩難的境地,畢竟太子與其他皇子都是自己的心頭肉,這樣的權衡局勢已經讓帝王苦不堪言,所以太子斷然不可繼續結黨勢力過大,因為已經有帝王給予太子權利集團在壓制其他皇子,倘若在結黨,帝王不好掌控太子。

    古代帝王年齡差距不大

    我們都知道古人結婚生子一般比較早,尤其是古代皇帝更早,有的皇帝在做太子的時候或者做皇子之時已然結婚生子,有的則十二三的年紀就有子嗣。

    登基為皇帝之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帝在壯年之時,自己的皇子已經成年。成年的皇子面對皇位的誘惑可想而知,可是此時的皇帝正值壯年,皇帝不龍馭歸天,太子始終是太子。

    此時就形成了一種尷尬的局面,皇帝壯年,太子成年,皇帝和太子之間成了互相提防的局面,皇帝怕太子等不及,一直在提防太子,太子倘若結黨的話對皇帝可是一種威脅,嚴重的甚至危及皇帝的身家性命,皇帝在提防太子弒父謀反的情況下,皇帝自然不能讓太子集結黨羽。

    古代皇帝怕太子結黨成員為了權利蠱惑太子謀反

    都說忠君愛國和一心為民,真正做到的文臣武將少之又少,皇帝的權利集團也好,太子的權利集團也罷,集團成員無不為了權利和利益才會集結在一起。

    太子集團成員和皇帝集團成員為了權利和利益現在成了敵對局面,皇帝集團成員想讓皇帝繼續穩坐江山達到自己的利益不被分割,而太子集團成員恨不得太子馬上繼位好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加上太子和皇帝的年齡差距不大,再則誰能更長的待機還是個未知數,在這樣的條件之下,太子集團成員會在有意無意之下來蠱惑太子趕快登基為帝,這樣勢必會出現太子謀反的場面,所以皇帝此時最怕的就是太子結黨,畢竟本身已經為太子培養了一些人才,而這些人才蠱惑太子謀反的機率還可以控制,可太子在結黨勢必會在黨羽的誘惑之下弒父謀反。

    雖然太子是皇帝親生果肉,太子也會早晚登基,但作為權利最高的皇帝還是不允許皇帝有結黨行為的。

  • 2 # 依與夢

    因為縱容太子結黨會危害國家統治。

    首先,會影響父子關係,造成反目。當皇帝長壽,太子步入壯年時,如果太子勢大,會謀權求位,皇帝則要保證自己不受威脅。

    其次,太子結黨會分散中央集權,影響皇帝權威,影響政令施行。因為太子結黨往往會和皇帝形成兩個利益集團,為了各自利益容易互相攻伐。

    再者,當需要另立太子時,如果太子權勢太大,會尾大不掉。太子是國家儲君,但不一定就是適合當皇帝人,當太子因為品行等原因需要廢除時,其勢力會成為障礙。

    最後,會危及其他子嗣。太子為了鞏固地位,往往需要排除其他競爭者,而擁有自己的勢力,會加速這一過程。

  • 3 # 幽靈vs浪子

    太子結黨和太子是不是親生的沒有關係,生在皇家權力中心,首要考慮是權力問題,從太子結黨利弊兩方面來對比一下,看看太子結黨的問題:

    太子結黨的利;有利於培養人才梯隊。太子可以培養自己的團隊,選拔優秀的人才儲備,尤其是年輕人才的培養。有利於權利順利交接。皇帝死後因為太子有自己的團隊支撐,可以順利的過渡。有利於穩定太子之位,確保儲君之位的穩固。其實每一個儲君,皇帝都會給安排一部分人手幫助太子坐穩東宮之位,有太子的老師太傅,選拔權臣之後作為伴讀,還有太子妃的選擇實際是和世家聯姻等,這些都是為了幫助太子。太子結黨的弊:

    權力分割,不利皇權統治。結黨必然涉及權力利益,自然引起權力分割,不利於政策實施,威脅皇權。

    太子結黨,容易謀反,威脅皇帝之位。這個不是誇大,就說唐朝:李世民就是太子之位逼退李淵,李承乾也消效仿李世民可惜失敗了,唐睿宗李旦時期的李隆基,李隆基後期太子李亨。這些都是因為太子黨強勢,不安於現狀起兵篡位。

    太子結黨則不能廢立,選錯了人就麻煩了。歷史上有很多荒唐的太子,如果太子勢力大,就不能廢立。

    綜合來看,利都是隻對太子,是私利;弊卻是對國家,是公害。所以太子結黨的弊大於利。

    一個國家, 只能有一個最高統帥。自古以來皆是如此?為什麼,因為不斷流血已經證明,權利是不能共享的。太子是儲君,但畢竟不是君,不是君就是臣。既然是臣子,那結黨就是私黨。所以要防止太子結黨,才能有利於國家統治。

  • 4 # 葬花吟流年

    這個問題問的好,但是不夠完善,不是皇帝不讓太子結黨,而是皇帝要把太子結黨的程度控制在一定的權利範圍內,避免太子野心膨脹,提前繼位,不然太子一旦提前繼位,皇帝就只能退居二線去做太上皇了。每一個英明的皇帝都會允許甚至支援太子組建自己的小團體,從而方便太子繼位後擁有自己的心腹大臣,可以順利的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有力的控制政治局面,始皇帝長子有蒙氏集團的支援,漢惠帝有商山四皓的支援,曹丕有司馬懿和賈詡的支援,由此可見,皇帝還是允許並且支援太子組建自己的勢力雛形。但是到了唐朝以後屢屢發生太子集團權利過大,以至於多次逼宮,甚至比如唐肅宗李亨直接自立為皇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李顯帶領大臣直接逼宮武則天。所以後期很多皇帝一邊培養太子一邊打壓太子,使其權利永遠控制在自己的控制範圍以避免父子相殘,這種行為最明顯的就是朱棣父子,當然也有例外,朱元璋和朱標父子就是典型的,皇帝幫助太子培養自己的小團體,甚至還有意鼓勵太子結黨。

  • 5 # 混跡於網路的胖子

    有一個說法是,當太子很難。如果太子能力很強,皇帝老爺子就會想,這麼強?篡位咋辦?廢了!但如果太子能力差了,老爺子又想,能力這麼差?怎麼能扛起國家大業,廢了!

    各位,不要懷疑,這是真的情況。古代帝王家的生活在絕大多數時間裡是血腥的,只有很少的時候才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說白了,就是因為“權利”兩個字,權利是能讓人上癮的。而掌握一個國家最高權利,那是更上癮,上去了根本就不想下來。即使有禪位的,要麼是被逼的要麼是要當有實權的太上皇,那皇帝老爺子想當的穩穩當當的,那就需要沒有任何人能威脅到帝位,任何人都不行的。

    而太子天然是儲君,可以說皇帝一嗝屁,下一個就輪到他,所以任何一個皇帝對太子是又害怕又喜歡,害怕的是萬一這小子不願意等了咋辦?喜歡的是畢竟是自己親兒子,不然也不會封太子了。

    所以不讓太子結交群臣,一方面是避免太子勢力過大威脅到皇位,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保護太子,畢竟太子結黨就要出現皇權衝突,到時還得殺自己親兒子,那多難受。既然這樣,那乾脆好好待著吧,別沒事結交大臣。

  • 6 # 親一

    簡而言之,因為皇權,在封建時代,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因為一旦成為皇帝,那是真的可以為所欲為,因為在這個皇帝之上再也沒有可以制約他的人了,而古代,凡是可能威脅到皇權的,都會被皇帝清算,無論是大臣還是兒子還是兄弟,在一個電影裡有句臺詞說的很形象“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

    大家看為什麼這些個皇帝就算退位當太上皇,還要把持著朝政,另外大家也明白了,為啥朱棣上天下地也要到處尋找朱允文,還有明末朱三太子的事

    就算立了太子,這個太子也不一定會登基,因為皇帝要掌握著死之前還可以更換太子的權利,

    對於一個皇帝來說,什麼罪是最不可饒恕,就是威脅到皇權的事,諸如偽造聖旨,假傳聖旨等等,都是誅滅九族。

    皇帝還活著,那麼臣子只能效忠皇帝,而不是太子,哪怕這個人是未來的皇帝,趙匡胤在位的時候,趙光義一直想影響軍權,他一直想跟這些軍隊大員送禮,比如党進,一直不給他面子,不收他的禮,等到趙光義繼位的時候,党進不降反升。

  • 7 # 孟冬廿九

    皇帝不是反感太子結黨,而是反感任何人結黨!

    題主這麼想好像是沒什麼問題,但仔細一想卻又不是那回事兒,至少需要這三個前提。

    1.皇位真的早晚是太子的。

    這條很明顯不成立的,太子僅僅只是理論上最有可能登基的人。但在皇帝動輒10多個兒子的情況下,在老皇帝駕崩,太子繼位之前,誰敢拍胸脯說皇位穩了。古往今來,廢太子不要太多,廢太子的下場一般也是很悽慘的。

    2.太子本身要耐得住寂寞,熬得過皇帝

    大家心裡的皇帝和太子的形象一般都是影視劇裡白髮蒼蒼的皇帝和青春年少的太子。然而古代結婚生子早,父子年紀有時候不會差很多。比如曹丕和曹睿就差了17歲;漢文帝比漢景帝只大15歲;齊高帝蕭道成和他的兒子齊武帝蕭賾僅相差13歲…

    加上古代壽命短,40歲就嗝屁也很正常,熬不過自己老爹先死真的是很正常的事情。皇權的誘惑是極大的,如果太子已經建立了自己強大的勢力,皇帝已經制衡不住,是要政變把老爹趕去當太上皇呢,還是在這兒繼續哭哈哈的熬工齡呢,要知道你不繼位,其他皇子可是還會覬覦皇位的,有幾個太子能抵擋住皇位的誘惑呢。當然,與此同時皇帝也是這麼想的,所以他不可能會讓太子結黨威脅到自己,誰不想平安的度過一個晚年呢。至於太子,等老爹我死了皇位自然是你的,難道會讓你等個70年嗎。(查爾斯:誰叫我?)

    3.大臣們都是忠君為國,不為私利

    說起來上面如果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還是有一些希望的。但這第三條……

    大家想一想圍繞在太子身邊最活躍的大臣們,會是朝中最得勢的重臣嗎?不會的,只要不與太子交惡他們的政治生涯已經十分平穩了。和太子結黨的必然是在朝中有一定地位但還想繼續積極追求進步的人。但太子一日不登基我怎麼追求進步呢。一個政治團體一旦形成,肯定有自己的團體利益。團體利益會推動整個組織使團體利益更大化,即便是這個組織的首腦太子也不可能違背團體利益。太子你不著急登皇位,二皇子想啊,三皇子想啊…可見這個太子團體也必然不利於政局的穩定。

    這三個問題簡直是一個死結。所以,這套理論可以套用到古往今來的任何地方。這就是皇帝和太子的矛盾永遠存在,皇帝永遠會擔心太子篡權奪位,而篡權奪位的第一步就是拉攏人心結黨,如果皇帝想要壽終正寢那就只有把權力緊緊攥在手裡直到死,擋路的親兒子親兄弟都得死,最是無情帝王家。

  • 8 # 新莽傳奇

    太子是未來之君,國之未來。太子又叫“儲君”。既然是儲君,就是為未來準備的君王,王朝延續重要基石。太子“似君又非君”。太子的位置很尷尬。地位看似很高,皇帝之下,諸臣之上。可是權力的大小完全取決於皇帝的意願。太子與皇帝、兄弟、諸臣的關係太子與皇帝既是父子,更是君臣。但是歷史上有個怪圈,就是太子很難有好的結局,能順利登基的更是少之又少。一旦成為太子後,父子關係就會慢慢變得緊張。太子與兄弟的關係用“木秀於林 風必摧之”來比喻就非常的恰當。太子是未來的皇帝,那麼剩下的兄弟就是潛在的威脅。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太子在明就會成為眾矢之的。太子與諸臣的關係是若即若離。諸臣除了是太子的老師、太子的親家、太子母系親屬之外。很多都會選擇與太子保持距離。畢竟皇帝還在位,這麼快就加入太子集團,不是明智的選擇。皇帝對太子的態度太子是接班人。皇帝肯定會悉心培養。但是權力慾是誰都無法拒絕的,皇帝也不會輕易放棄權力。這就成為矛盾的根源。皇子眾多。皇帝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這樣就會有很多的皇子皇女。皇子多了就有比較,太子很多時候並不佔優勢。例如:漢惠帝劉盈、廢太子胤礽。一個險登基,一個兩立兩廢。每個皇帝都希望王朝能夠延綿不斷。那麼對太子的要求就非常高。太子在群敵(太子的兄弟們)環伺下,壓力可想而知。難免會犯錯,犯錯就會危及父皇心中對自己的評價。有時做起事來就會瞻前顧後,進退失據。皇帝對於太子的定位也是不斷調整的。因為皇子眾多,肯定就有比較。因為皇帝也是普通人,所以對皇子就有偏愛。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太子的態度就會近乎於苛刻,有時並不是因為合格不合格的原因。

    綜合以上原因,皇帝與太子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皇帝想鍛鍊太子治國理政的能力,但是又怕太子會喧賓奪主,提前掌權。那麼對太子就會既磨礪又防範。

    封建專制制度下,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子逼父退位、兄弟相殘這些宮廷大戲不停地上演著。

  • 9 # 把盞常聊

    回答問題前,請允許我先向提問者提出一個問題:假如你是一個老人,獨居著一套三居室,你知道這房子早晚會給自己的子女,你會提前把房子過戶到孩子名下嗎?

    好啦,現在開始回答問題:

    太子結黨,目的只有一個,即壯大自己的勢力。如果說太子就像康熙年間的胤礽一樣,那麼他結黨的目的或許是怕兄弟們爭奪自己的位置。但如果太子是唯一皇子的話,那麼他的結黨豈不是直接對著老爸了嗎?

    隋煬帝楊廣,在征戰過程中,培養出了自己的朋黨勢力,其結果不僅廢掉了哥哥的太子地位,最後還提前幫老爸楊堅結束了生命。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擁兵自重,手下還有著一幫子文臣武將。玄武門之變,殺死了當太子的哥哥,捎帶腳兒的把同自己不和的弟弟也“一勺燴”了。兵臨城下,你李淵不想當太上皇,行嗎?!!前朝一幕幕血淋淋的例子都在那擺著呢,後面的皇帝能不引以為戒嗎?大家在電視劇《雍正王朝》裡沒看見嗎?為什麼把那個太子胤礽廢了立、立了廢的呀?讓大臣們推舉太子人選,你以為康熙他真是看著誰的聲望高立誰嗎?他的真實目的是“誰火滅誰”!人氣最旺的八阿哥不僅被冷落、徹底與太子無緣了不說,連擁護八阿哥的宰相佟國維也被提前退了休……

    親生的怎麼著?“最是無情帝王家”這句詩,連我都知道,難道皇帝他不知道嗎?別看電視劇裡一說孝道來,哪個帝王都跟模範似的,其實,那是沒遇見事兒呢還!

    李淵和乾隆都是太上皇,兩人的處境一樣嗎?李淵充其量也就是掛個名,給個面子。可乾隆呢?嘉慶皇帝在他面前敢吱聲嗎?他名義上是個皇帝,可實權不還在太上皇手裡攥著呢嗎!為什麼乾隆還能有那麼大權力呢?那還不是因為掌管著半個天下的和珅和大人眼裡頭只有太上皇嗎!說到這兒您該明白了吧?為什麼乾隆一死他和大人立馬就“隨了葬”。要是沒有和珅,他乾隆的位子能坐的那麼踏實嗎?要是沒有和珅,他嘉慶的傀儡皇帝能當那麼久嗎?要擱你是嘉慶,你能不恨死和珅嗎?

    歷史的教訓值得注意!這個道理他乾隆可能不知道嗎?

    你雖然不是皇帝,可你是你家房子的主人呀!你想把老年過的踏實嗎?告訴你吧:你若是那乾隆皇帝的話,房產證就是你的和珅…………

  • 10 # 西門三姥爺

    太子要登基,後浪推前浪,這是顛補不破的真理。

    可前浪願意嗎?後浪又真的註定是那個真命後浪嗎?

    雖然皇位早晚是太子的,可哪個皇帝,都想著長生不老,不甘心將手中的權力傳給下一代。

    如果自己能長命百歲,皇帝寧可一輩子不立儲,像伊麗莎白女皇那樣急死兒子和孫子。而太子如果私下結黨,皇上只有一種感覺:這小子心急了,開始自己搭班子了。

    天下都是老子的,兒子怎麼能有自己的執政班子,難道想逼宮嗎?

    皇上要的是絕對的掌控力和屬下的絕對忠誠,怎麼能在自己大權在握時,讓別人惦記自己的權力呢?

    親生兒子怎麼了,親生兒子也只能是忠心不二,不能另有打算。

    另外,歷史上,被立了儲又被廢、被殺的例子真是不少。

    隋煬帝的哥哥、唐高宗的長子,還有數不勝數的太子們,都倒在了權力繼承前,倒在黎明前的黑暗中。

    所以,太子不一定是具體某個人,只是個名分,是個皇上表示自己有深謀遠慮政治能力的“吉祥物”,或者說,是個“靶子”

    而皇上對這個吉祥物的唯一要求就是:乖,聽話,別作妖。

    要是這個太子真的以為自己是下一任領導了,開始勵精圖治,組建自己的團隊了,那就圖樣圖森破了。

    你見過替補隊員比主力還激動興奮、還摩拳擦掌的嗎?

    所以,從雍正開始,秘密立儲開始成為主流,皇帝與儲君之間的矛盾,終於以一種猜謎的方式和解,可惜也並沒有持續幾百年。

    皇上的心,海底的針。

  • 11 # 祗樹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這是孔子為人處世的大智慧,也是古人自保的大智慧——

    從古至今,結黨營私一直都被統治者所忌憚。古代封建制(包括奴隸制)之下,一個國家更像是一個巨大的“黨”,皇帝或者國王就是黨魁;而統治,則是皇帝帶著一幫文武大臣強制管理所有人。

    結黨,就意味著分散皇帝的權力。

    當結黨營私到達一定程度時,就會形成一個新黨,這個新黨,完全能把皇帝之“舊黨”取而代之。

    不過,由於“封建禮教”的存在,大臣們所結成的“黨”,即便勢力再大,也不會威脅到皇權的統治,最多也就是換個聽話的皇帝;要不然,就得像楊堅、趙匡胤那樣,廢了舊君改朝換代,自己當皇帝。

    透過結黨的方式取代皇帝、且合乎禮制的人,唯有太子。

    這樣一來,只要太子勢力足夠大,隨時可以“提前”稱帝。

    皇帝不允許太子結黨營私,便是擔心他們“提前”稱帝,要知道,哪個皇帝不想著長命百歲呢?被自己指定的繼承人給“了結”,那豈不是吃了悶虧?

    歷史上,影響最大的皇帝與太子之間的“黨爭”,莫過於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是怎麼一回事呢?

    簡單來說,就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二兒子李世民,與身為太子的大兒子李建成爭奪皇位,由於李淵滿心想著和稀泥、且偏袒大兒子李建成,於是,李世民一不做二不休,就發動政變,將李建成殺死、李淵也被迫退位。

    當事三人分別是:父皇李淵、太子李建成、功高蓋主的李世民。

    李淵在南征北戰、建立唐朝的過程中,李世民是功勞最大的那個人,在他身邊天然圍繞著一群將領,形成了以李世民為核心的秦王黨;太子李建成則坐鎮長安,身邊也擁有一群大臣,是為太子黨。

    這樣,大唐初年的格局,基本分為三派:皇帝、太子黨、秦王黨。

    因為秦王黨勢力太大,皇帝常常站在太子李建成一方。

    秦王黨一群人都是什麼心態呢?請看秦王身邊的謀士房玄齡所說的話:

    “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

    譯文:秦王之功勞,無出其右,理應繼承大統;現如今,太子李建成刻意刁難你,欲置秦王於死地,這是起大事的天賜良機,希望秦王不要再猶豫了。

    跟著秦王李世民的人,竟然公然唆使李世民謀反!

    李世民有選擇的餘地嗎?沒有!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些個跟著他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將,最終是要在大唐的江山上,分得一塊蛋糕的,而不僅僅是圖個榮華富貴。

    如果李世民沒有當上皇帝,他們的願景將全都成為泡影,甚至,惹上殺身之禍。

    所以,李世民在手下謀臣的推動下,毅然發動玄武門之變。

    政變成功之後,李世民第一件事,就是將老爹李淵的心腹舊臣全部換下,換上秦王府的人,也就是,整個朝廷進行了一次大換血,將太子黨和皇帝這兩派的人都換掉,由李世民來的人主導朝廷。

    唐高祖李淵日防夜防,一方面,防著李建成勢大;另一方面,防著李世民篡位。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不管誰贏,最終倒黴的都是李淵——他想在兩個兒子之間一碗水端平,到頭來,卻把兩個兒子都得罪了。

    玄武門之變造成了多惡劣的影響呢?

    唐朝一共有18位欽定的太子,僅有8位成功繼位;而這8位裡頭,僅有一位是在盛唐之前,此正人是唐高宗李治。而在李治之前,還有一位太子李承乾,因結黨營私,被李世民廢黜。

    可見,太子也是一項風險極高的職業,稍有不慎,可不止下崗那麼簡單。

    皇帝們雖然不希望太子結黨營私,但是為了王朝長治久興,又不得不想著太子能夠擁有自己的統治班子,不然,老皇帝一駕崩,新皇帝就被大臣“吊著”,遲早會出問題,海昏侯登基27天被廢就是血淋淋的教訓。

    因此,太子要不要結黨、如何結黨,要看老皇帝的意思,還要把握一個度,否則,就會萬劫不復。

    要知道,在權力面前,沒有親情可言。

  • 12 # 深藍妖火

    所謂太子結黨,是指太子為培養自己的勢力,而過早的參與朝廷權利爭奪引起政局動盪,在古代被稱為“交通之罪。”

    而太子是皇帝賜予的一個頭銜,其實無權處理各方事物,但太子畢竟要繼承皇位,需要得到歷練,並不被禁止與人正常交往,而禁止太子結黨也是有歷史文化沿革的。

    中國古代禮儀形成於“三皇五帝”時代,到堯舜時期,已經有了成文的禮儀制度。尊卑長幼有序更是成為社會道德、行為標準以及精神支柱而深入人心。“儲君”與“君”在權利、禮制和等級上還是有本質的差距的。一個國家如若有兩個權利中心便會形成權利割據,在某種程度上,皇帝與太子是競爭對手。

    而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司法者、行政長官、軍事統帥,皇權至上是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涵,是一種決策方式,主要特徵就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才,不允許也不可能允許有其他勢力發展。

    自古以來,在沒有繼位之前,立太子都是非同小可的事。而皇帝對於太子人選也是非常慎重,培養太子的同時也是對其考察。如果皇帝在穩固皇權的同時還要給予太子過多的勢力,那麼其他朝臣以及後宮有野心的人就會形成太子反黨,儘管從局勢上可能會達到制衡的目的,但是也很有可能會造成政權倒戈的後果。

    為避免太子是朝堂的犧牲品,也是保護太子的一種形式。太子結黨無論從哪方面來講都是私利,而對於國家來講是公害。那麼繼位後如若沒有自己的心腹現培養朝臣是很難治國安邦的,面對這樣的困境,皇帝也會採取設立輔政大臣、東宮太傅等方式。

    雖不準結黨,但在古代,一般皇帝出行或者不能視事的時候,也會出現太子監國的情況,幫助太子提前熟悉國家政事鍛鍊能力。例如:曹操西征世子曹丕監國;李淵薨逝李世民居喪讓李承乾監國;朱棣北征讓朱高熾監國等。

  • 13 # 依稀說史

    古代最令人羨慕的職業應當是皇帝,也有人認為皇帝是古代最有壓力的職業。我覺得古代的太子,是一個比皇帝更有壓力的職業。太子是皇帝的儲君,將來的皇帝。看似距離皇帝只有一步之遙,但是古代許多太子最終沒有成功登基,甚至有不少太子成為權力鬥爭的犧牲品。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太子這個職業比皇帝的危險程度要大的多。

    古代的太子不僅要面臨著來自於其他皇子的威脅,還要應對來自於皇帝的種種猜忌。按道理說,太子遲早要登基當皇帝。太子登基之後,自然也需要自己的文武班底。但是古代皇帝卻非常忌諱太子結黨。既然太子早晚都要登基當皇帝,為何皇帝不讓太子結黨?難道因為太子不是親生的嗎?

    古代帝王之家,只有權力沒有親情。皇帝禁止太子結黨營私與親情無關,而與權力有關。在古代,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任何人都想當皇帝,任何皇帝都怕失去權力。因為權力爭奪,殺兄弒父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有不少皇帝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力,不惜殘殺自己的妻兒。

    一般情況下,皇帝選定太子以後,會為太子培養一套文武班底。皇帝會從各個方面鍛鍊太子的執政能力。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太子日後能夠順利登基。但是皇帝做這些有一個大前提,太子絕對不能威脅到皇帝的權威。一旦皇帝覺得太子有可能威脅到自己,便有可能對太子痛下殺手,或者是改立太子。中國古代,廢立太子的情況比比皆是,誅殺太子的情況也時常發生。比如,漢武帝曾經誅殺太子劉據,康熙皇帝廢掉自己的太子。漢武帝和康熙皇帝之所以這麼做,就是感覺到太子威脅到了自己的權威。

    皇帝培養太子文武班底,和允許太子結黨是兩碼事。皇帝培養太子的文武班底,是正常的程式,在皇帝的容忍範圍之內。而太子私自結黨,則超出了皇帝的容忍範圍,甚至有可能威脅到皇帝的權威。即使太子不結黨,皇帝也會為太子培養相應的人才。太子結黨的目的,極有可能是壯大自己的勢力。在皇帝看來,是一種犯上的行為。只要皇帝發現太子有結黨行為,基本上都會予以制止,甚至有可能廢黜太子,誅殺太子所結黨之人。

    雖然太子是未來的皇帝,但是太子也不能威脅到現皇帝的權威。結黨勢必會壯大太子的勢力,有可能削弱朝廷或者皇帝的權威。一旦太子的權力過大,極有可能威脅到皇帝。中國古代,太子的權力過大,影響皇帝權威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李世民逼迫自己的父親讓位於自己,隋煬帝楊廣弒父自立。

    皇帝不僅痛恨太子結黨,也痛恨其他皇子結黨,更痛恨大臣們結黨。一旦出現結黨的情況,有可能形成一個利益集團。皇帝拔除一個利益集團的時候會非常困難,實行的一些政策也要顧及某些利益集團。如果太子或者皇子結黨的話,會造成皇權旁落,皇帝在行使權力的時候,有可能受到太子的牽制。皇帝希望太子做好接班人,依附於自己,而不是影響自己的權威。

    皇帝希望所有的人都忠於自己,唯自己馬首是瞻,包括他為太子所選擇的後備人選。如果太子結黨的話。太子所結交之人,極有可能只效忠於太子,而不效忠皇帝。這是皇帝難以忍受的。皇帝希望大臣們有爭鬥,這樣自己才能從中平衡。但是皇帝又不希望大臣結黨營私。大臣們一旦結黨,極有可能不會全心全意忠於皇帝,而是忠於自己的團體。某一團體的領導人,極有可能對皇權造成影響。甚至有可能將皇帝拉下馬。如果太子是某個團體的領導人的話,對皇帝的影響則更大。

    古代皇帝的兒女非常多,但是當皇帝的人只有一個。所有的皇子都對皇位虎視耽耽。太子也必將竭盡全力保全自己位子,甚至出現殘殺兄弟的情況。太子結黨極有可能,過早形成自己的勢力團體,登基之後對其他皇子進行剷除。皇帝為了自己其他兒子著想,也要限制太子結黨。當然,皇帝也會限制其他皇子結黨,以避免其他皇子影響太子的權威。

    這可能就是皇家的悲哀之處吧。父親與兒子之間都要留著心眼,也會出現父子相殘的情況。皇帝希望太子能夠繼承發展自己的事業,但是又怕兒子威脅到自己。皇帝對自己的兒子都要留一手,太子對自己的父親也要多方提防。這種情況雖然看起來不合理,但卻是古代皇家的普遍現象。

  • 14 # 日常刷下線

    結黨?皇帝就會變成自己黨派的傀儡!老皇帝一死新皇帝一登基,原來的黨派人員馬上變成了有策立之功的功臣,黨同伐異,新皇帝還不好管,都是有功之臣,接下來就是禍起蕭牆,腥風血雨!

  • 15 # 弈語

    這個問題總結一句話:就是無情最是帝王家!

    太子是什麼?儲君,未來的皇帝。如果皇帝駕崩了,他就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但是,太子想當皇帝,有一個阻礙,那就是老皇帝還健在。如果太子想當皇帝,只有這麼幾條路可選:

    第一:老皇帝老死病死,自然死亡,這個要等,胤礽應該對此意見很大。

    古今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

    第二:老皇帝退位給他,這個確實很難了,很少有皇帝自願放棄天下獨尊的權力。

    第三:那就是弒君,風險很大但是獲得回報最快。

    那麼對於皇帝而言,一般都會想盡辦法加強集權,彰顯自己的權威,父死子繼,是不得已的政治接班制度。絕不代表做父親的會樂意讓權。

    太子雖然是皇帝的繼承人,但是兩者之間的關係往往很緊張。太子作為儲君,就是告訴世人,這個老皇帝終究有一天會走,自然會有不少野心家去攀附太子,目的就是為了當他日的從龍功臣,如果太子盲目的去結交朝臣,導致皇權被削弱,作為帝王又豈會容許呢?

    一旦導致太子野心滋生(畢竟人的壽命是個未知數,鬼知道誰活得比較久,萬一老皇帝把自己熬死,這不就悲劇了),加上身邊的野心家不斷慫恿,然後腦子一熱,太子造老子的反,這事不是沒有過,皇帝又怎麼會允許太子肆無忌憚的去結黨呢?

    但是對於太子而言,如果想要站穩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團結身邊所有人,這無疑對老皇帝釋放了一個訊號:權力的中心正在轉移。這是任何皇帝都不願意見到的,至少,活著的時候如此。所以,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係天然就是對立的。

    《禮記.坊記.曾子問》:“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說句實話,太子這個位置也確實挺難坐的,畢竟太懂事不行,太紈絝不行;太關心爹不行,不關心也不行;結黨不行,一點不結更不行;留守京城幹得好不行,幹得不好更不行……

    總的來說,太子雖然是皇帝的親生兒子,但是在封建王朝中,太子也是皇帝的臣子,如果一個臣子各種結黨,你反感不?更何況一個有合法資格代替你的人了!太上皇不是做不得,而是我想做的時候做。(此處@乾隆帝)

    作為帝王需要告訴太子:“這天下終究是我的天下,我只要在一天,你就別想指染。朕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你,你不能搶。

  • 16 # 青丘讀史

    太子雖是一國儲君 ,但是也有很多身不由己 ,當時皇權是最大的 ,皇帝為了鞏固皇權與自己的統治,自然不會讓太子結黨營私 ,威脅自己的地位 。

    太子雖是親生 ,但是逼宮謀反的還少嗎 ?你像著名的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 ,那不就是太子發動宮廷政變而死的嗎 ?你像劉宋時期的宮廷政變還少嗎 ,基本上都是太子發動的 ,導致皇室自相殘殺的結局 ,劉宋也因此滅亡 。

    再比如唐朝的政變很多,好幾場都是太子參與的,你像太子李重俊發動一場軍事政變 , 還有隋朝隋煬帝楊廣他是怎麼登上皇位的,所以歷代皇帝都不敢放權 ,就算太子也不行 。

  • 17 # 刺破天De樹

    太子最終未能上位的數不勝數,北魏太武帝的太子拓拔晃,隋文帝的太子楊勇,宋太祖長子趙德芳,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康熙帝的那個當了37年太子的胤礽等等。戾太子劉據造反失敗自殺,太子李承乾造反失敗被貶位庶人。

    高風險高回報,從被立為太子那一刻起,就成了一個靶子,攀附者敵對者,想躲都躲不了。

    舉兩個血淋淋的例子,您細品

    其一:沙丘政變

    公元前325年,年僅15歲的趙雍即趙武靈王即位,即位之初,立即展現出一代雄主的政治風采和魄力,大舉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國力空前強大,一躍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因疼愛幼子何(即趙惠文王)宣佈廢太子章。後又提前讓位於趙何,自己做了太上皇,當時稱主父。此時趙何日益做大,實力日漸增強,趙武靈王又覺得對不住廢太子趙章,於是封其為代王。這一分裂趙國的舉動引起了趙國統治集團內部的爭權鬥爭。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攜二子趙何與趙章遊沙丘宮,廢太子趙章與其親信合謀欲殺趙何,然事情敗露,匆忙中急領親兵攻打趙何宮。此時趙何早有防備,殺退廢太子趙章。趙章見奪位無望,便快馬逃亡趙武靈王宮中,懇請父親庇護。武靈王心軟,於是接受了廢太子趙章。很快,趙何帶兵包圍武靈王宮,要求交出趙章,主父不允。但不得已交出了趙章而殺之。

    看到這,似乎故事該結束了,然歷史比你想象的要恐怖。派兵包圍趙武靈王的寢宮,這個責任可不是隨便能承擔的。於是趙何圍困寢宮長達三個月之久,活活餓死一代雄主趙武靈王。

    其二: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的故事家喻戶曉,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門殺掉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逼宮自己的父皇唐高祖李淵冊立自己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626—649年在位)即皇帝位,年號貞觀。

    李淵一共做了九年的太上皇,最初居住在太極宮。但太極宮十分狹小,不適宜居住。之後又搬到弘義宮居住。弘義宮和太極宮一樣,非常狹窄,非常潮溼,不適宜居住。在弘義宮裡,李淵渡過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後九年。李淵晚年的生活可以說是非常悲慘,貴為太上皇,但是文武百官從來不敢去拜見李淵,相當於被囚禁了起來。李世民居住的地方離李淵很近,但是李世民從來沒去拜見過李淵。可以說李淵最後的9年十分悽慘,失去了人身自由權,同樣也沒有了探望權,在孤獨悽苦中走完了自己的最後9年。

    有這兩個血淋淋的歷史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身為皇帝哪敢讓太子結黨,等你羽翼豐滿了,萬一哪天就把自己給弄死了。

    而身為太子,當我二十歲時我能等,到了三十歲呢?到了四十歲呢?五十歲呢?估計心理活動就是你個老不死的還不死,你再不死我可要死了,立馬就是一場兵變。你看康熙帝的太子胤礽當了37年太子,最後依舊被貶為庶人,心裡那個恨啊,切齒的恨呀。

  • 18 # 腦洞不小

    最簡潔的回答。最是無情帝王家,權利面前無親情,成為太子的那一刻,太子除了是計劃中的下一任皇帝,同時也是當前皇帝的潛在威脅,不結黨威脅小,越結黨威脅越大,當皇帝感覺到切實的威脅了,那就離正面衝突不遠了,通常情況下太子是鬥不過當時的皇帝的,結局一般是太子被廢。

  • 19 # 不喜歡工作只愛吹牛逼

    世界上人心最難測,你讓太子掌權他有可能對你好,也有可能趕你去山上吃草,只要不死權利和錢還是在自己手裡最好。

  • 20 # 水果灬沙拉

    謝邀。古代是皇權專制。帝王之術是要利用群臣平衡關係,達到為自己效力的目的。而不是勾結黨派,參與其中。如果參與了,那以後即使當了皇帝也要被權臣制約,甚至是個傀儡。另外結黨後的太子就是皇帝下面的一股勢力,這股勢力是成就偉業還是造反?畢竟如果都結黨太子,就把皇帝架空了,皇帝也得權衡。所以無論於朕還是江山社稷都不能讓太子結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看完就心生感慨的愛情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