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桃花島主何金寶

    雖然人類從農耕文明走入了工商業文明,吃飯穿衣不再是威脅人類生存的主要問題,但是,吃飯穿衣依然是人類文明的基本保證。

    從這個角度看,節約珍惜糧食是關人類生存。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浪費糧食意味著犯罪。

  • 2 # 張繼勞

    鋤禾日當午這首詩叫《憫農》,出自唐代詩人李紳之手,這首詩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是這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雖然現在已經全部機械化了,但是也應該去珍惜每一粒糧食,它們都是來之不易的!其中都充滿著汗水和艱辛!我們應該去珍惜糧食,不能浪費!這首詩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過時!

  • 3 # 奇味無窮

    什麼時代說什麼話,什麼時代唱什麼歌,雖然這首詩時隔幾代,它淋離盡致的道出了,世間人物實景,名傳萬古,永遠被人們喜愛,永遠不會過遲。

  • 4 # 銘雅軒主

    首先要弄清楚件事:這首詩不是寫現在的,所以沒有不時宜之說。

    借用古人勞作之辛苦,來說明耕作不易放在什麼時候都是合適的。

    即使現在機械化了,也是要勞動的。糧食不是自己跑到碗裡的,要珍惜。沒毛病

  • 5 # 潤789

    謝友一問!

    農業機械化了,不代表農業耕種全機械化。農作物純手工種植的品種很多,如西瓜、摘桃子果果等經濟作物全人手工勞做作。再加上節氣不等人,為糧食作物不受損失,農人不得不“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抓緊時間勞做。至於機械化了,農人不用鋤禾,不用流汗,謝謝這美麗的神話。美詩妙詞永遠是人們生活總結的寫照,永不消失,啟發後世。說一句個人想法,不妥留言共勉!

  • 6 # 雲壹

    古風二首 / 憫農二首

    【作者】李紳 【朝代】唐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田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這首詩想要說的是糧食來之不易,教導人們節約糧食,拒絕浪費

    首先節約糧食,拒絕浪費這是一種美德,放之古今中外都是適用的。現在我們國家的生活條件提高了,但很多人的意識水平沒能跟上去,認為我們國家現在已經不愁吃不愁穿。有時候會肆意浪費糧食,已經沒有了以前那種節儉的習慣。殊不知我國每年都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糧食。比如小麥、玉米、大豆等,就大豆而言,我國2019年的大豆進口總量仍保持在9000萬噸以上。所以,我沒過的糧食雖然不缺,但也不應該浪費。

    雖然機械化,但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並不是很高 。

    我國是農業大國,雖然一直在往機械化農業發展,但目前並不是全部地區都能實現機械化農業的。很多地方還是靠很傳統的人力來耕種,而且我們的耕地很複雜,分佈差異比較明顯。很多地方並不適合使用大型機械。

    世界糧食問題

    我們國家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正在小康的路上。但是世界上缺少糧食的國家很多。比如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國家是缺少糧食的。 聯合國釋出的《2019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仍有53個國家的大約1.13億人處於重度飢餓狀態,所以糧食問題是非常嚴重的。

    這首詩的意義

    個人認為這首詩初衷是描述農民的辛苦,糧食的生產來之不易。現在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這是其中一方面,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意義是勸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節儉,做到不浪費糧食。要知道,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保持我們的傳統美德。做到居安思危。所以這首詩,放在什麼時候都是合時宜。

  • 7 # 王宏得

    這首詩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此詩告誡人民糧食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糧食是生命的本源,沒有糧食天下怎能安定?所以糧食是一切發展的基本保障。

  • 8 # 凌雲渡

    我想這持這種觀點的人是沒有讀懂這首詩的真正含義,只是從字面上泛泛而談,不真正理解古詩的意義。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等邊塞詩句也不要再提了,都資訊化時代了,坦克裝甲車、飛機火炮,還有導彈等自動化武器裝備早已代替了騾馬戰車、刀槍劍戟。

    古詩詞,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是歷史的印記,也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透過讀詩,可以感受詩人當年對社會事物,人性哲理的深刻認識,藉以擴充套件我們現代人的思維視角,提高我們的審美標準,從中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的腦海裡會顯示出一個畫面:一個頭戴草帽,一身布衣的老農,在烈日炎炎下,揮動鋤頭在田間勞作,汗水浸透衣背,打溼了青青禾苗。

    旨在告訴我們,尊重勞動,尊重勞動成果,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詩句中隱含的哲理不因時代的變遷,由手工勞作變成機械化生產而變的蒼白無力。

    它反而更提醒人們,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在物質豐富的今天也不要忘了歷史的滄桑。機械化生產解放了人們的雙手,我們也要用這雙手在別的領域認真“鋤禾”,創造更豐富的成果,推動歷史的發展。

    古詩詞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花朵,是德、智、美的殿堂。用詩歌作為人倫教化和情感陶冶的載體,也早已深入人心。

    所以,我們應懷著敬畏的心去拜讀古詩詞,去發掘古詩詞背後的故事,去探索具有時代脈搏的深層含義,如果只從字面上去理解古詩詞,那是對古詩的一種褻瀆。

  • 9 # 犢心老牛

    《憫農》為李紳年青時所作,李紳入仕後青雲直上官拜宰相,貪慾滋生,驕奢淫逸。是年,其同窗老友劉太守進京述職,李在相府設宴款待一敘同窗之誼,劉太守見府中歌姬成群、糜音泛奏,院後死雞如山(李好食雞舌),席間不忍痛責李紳“你還是不是當年那個寫憫農的李紳?!”不久,劉太守辭官還鄉寫下千古名篇《陋室銘》遙懟李紳。後李紳事發,降職出京轉任兩淮,其間貪心不死終被抄家斬首且禍及子孫——三代不得入仕。

    蓋觀李紳一生,那《憫農》不學也罷。

  • 10 # 懂茶帝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詩人李紳,這首詩主要的精髓是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農民的生存狀態。

    在古時候,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後面的“粒粒皆辛苦”放在今天雖然有一些人會不以為然,但是我們依舊在倡導“光碟行動”、“飢餓體驗”等公益活動。

    即使我們現在的生活充滿了機械化、科技化,但是依然有農耕勞作的工作者為我們培育、收割、生產出好吃的糧食。雖然機械化了,時代不同了,科技進步了,但不同的時期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我們現在仍需居安思危,不可以因為農耕機械化、糧食豐足就隨意的浪費。我們要知道就在30年前,飢餓感還與中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不少偏遠山區的居民,食物依舊單調,糧食依舊匱乏。即使是如今,一些偏遠山區、國外的一些難民、饑民那裡糧食依舊匱乏。

    “光碟行動”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帶動大家珍惜糧食、吃光碟子中的食物,得到從中央到民眾的支援,成為2013年十大新聞熱詞、網路熱度詞彙,最知名公益品牌之一。光碟行動由一個熱心公益的人發起,光碟行動的宗旨:餐廳不多點、食堂不多打、廚房不多做。養成生活中珍惜糧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習慣,而不要只是一場行動。不只是在餐廳吃飯打包,而是按需點菜,在食堂按需打飯,在家按需做飯。正在發起的“光碟行動”,是在提醒與告誡我們:飢餓距離我們並不遙遠,而即便時至今日,珍惜糧食,節約糧食仍是需要遵守的古老美德之一。

    2012年的世界糧食日裡,國家糧食局首次向全國糧食幹部職工發起倡議,倡導自願參加24小時飢餓體驗活動,以更好地警醒世人“豐年不忘災年,增產不忘節約,消費不能浪費”。每個人當然不必都去重新體驗飢餓,但人們的確要找回一種對於糧食的溫暖與敬意。

  • 11 # 淚滴珍貴5971008

    謝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意思形容農民種田很勞累,很辛苦,每一顆糧食都是血汗換來,故要珍惜不要浪費,現改說農業以實現了機械化,種田都是用機械了,所以,農民不用辛苦了?這位仁兄,請問:你是農民嗎?自幼到現在,依我看你不一定是農民,也不瞭解農村農民生活情況,待我告訴你:我是農民,也種過田,但也有三十年沒種田了,也在農村生活,農民種田,一定要親力親為,機械只能代表一部份能用得上,比如,機耕,機耙,機施肥,機收割,機運輸,但種田還有很多很多工種是機械不能代替的,在此難一一列舉,如你真想了解詳細農村農民生活,農民勞作究竟苦不苦,請親自到農村感受一段生活便知,好嗎?

  • 12 # 易小利天下吉祥

    這首詩的意境很好。它的本質意義超乎了時代的限制。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五穀雜糧。任何時候都是以它為主。即便就是過了1萬年,開發了新的品種,糧食還是不能離開人們的飯桌。因為它是養身體的,而蔬菜肉類食品都是副食品類,起輔助作用的。不信,但看在非常時候特定的條件下你離開糧食試試看,蔬菜副食品斷咽幾日沒關係。人“飢不擇食”指的就是糧食一一一就是這個道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這樣的糧食生產畫面,其辛苦與美味,彷彿四組鏡頭,躍然於我們的眼前。它告訴我們一定要珍愛糧食。要把糧食看著重重的。就是等同於生命都不過分。這樣的本質意義怎麼會過時呢?他對於兒童的啟蒙教育也是一種相當好的教材。通俗,淺顯,使人很潛移默化的易於接受它的 朗朗上口和情趣與勸教,而不是硬塞。這樣優美上乖的好詩,打燈籠都找不到,還說它會過時,我不知道說這個話的人的腦子裡面是怎麼想的。真有數典忘祖的意味。如果按照他這樣的講法,那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這首詩也會過時,因為現在人都不自己做衣服了,都是在商店裡面購買現成的衣服穿。有好的東西一定要珍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一定要好好繼承。《唐詩300首》《宋詞300首》便是。

  • 13 # 吳公子燎

    刻舟求劍,大家都會覺得很愚蠢。既然知道那樣的行為很愚蠢,就要在生活中避免這樣的行為發生,比如讀詩。

    讀詩也要避免機械的比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在當時是實寫,當時的農業勞動就是那樣的,因為工具和生產技術的限制,又要不違農時,所以是不避暑熱的。

    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部分實現機械化,的確不用在太陽下鋤禾。

    所以你讀此詩,既可以瞭解到以前人們怎麼種地,又可以對比現在和以前,在讀詩的時候感慨先人的不易,也可以幸福今日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且還更可以慶幸自己生活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不用在汗珠子摔八瓣土裡刨食吃。

    接下去,這個詩還有倆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人在看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之後,聯想到生產之不易,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進而擴充套件到生產不易,對勞動的成果更應該珍惜的想法。就是把事上升到情和理。

    就算現在已經機械化,生產條件是進步了,但是從種子到果實,仍然需要付出辛苦,所以道理放在現在仍然是很容易引起現代人和古代人一樣的共鳴。

    所以讀詩:

    第一:讀當時的歷史,所謂詩證史,知道過去發生過什麼。

    第二:讀得失,詩的年代和現在的年代,自然而然的會有個對比,然後你知道你生活的時代對於詩的年代,那些進步,那些退步,那些是得到的,那些是失去不再來的。

    第三:共情,你和寫詩的人,甚至當時讀詩的人,有那些感情是共鳴的,那些是排斥的,這背後就是文化的發展和變遷導致的情感的變化。

    第四:識理,比如粒粒皆辛苦,任何的收穫都是辛苦付出的所得,這個理是千古不變,還是隨世變遷。

    總之,讀詩不要機械,要從情理上體會。要從變遷上分析。這樣一首詩帶給你的或許是很多的東西。

  • 14 # 馬遠國

    "鋤禾日當年,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歺,粒粒皆辛苦"。我們從小就朗朗上口的一首古詩,古人早就為我們道出了種莊稼的艱辛,產下的糧食來之不易,且行且珍惜。

    從農耕時代用牛拉犁耙耕整田地,到現在機械耕整田地,不管是用牛耕整田地,還是機械耕整田地,都離不開人去操作。

    沒有人,一切免談,沒有陽光雨露,也長不出莊稼,結不出糧食。現在機械種田,不是坐辦公,要流汗出力。況且,種田還有好多工序需要人去做,需要人工完成。坐在屋裡,憑空是想象不出來的,是坐想不成的。就是現在,生在山區的農民還是農耕土種,維持生計,不能實行機械化。

    什麼年代,什麼時候,"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歺,粒粒皆辛苦"。這首古詩都不過時,都不能否定它的真正含義,一直被人民傳頌到今天,是對勞動人民付出的最佳肯定,也是警示後人勤儉持家,珍惜糧食,不鋪張浪費。

    以上圖片來之網路。

  • 15 # 春風吻花香

    這首詩能留傳至今,膾炙人口,本身就證明了其自身價值。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消失。而且,只會隨時代的發展更加有價值。

    這價值,就是歷史的價值,文化的價值。人類從農業社會發展至工業化社會。如今,又走進資訊化時代,會更加珍惜傳統的發揚與傳承。

    這首詩便體現了中華民族勤勞節儉的傳統文化,告訴我們,要懂得尊重勞動者的艱辛,粒粒皆辛苦,養成不浪費一粒糧食的好習慣。

  • 16 # 優璇_712

    我對這個話題是這麼看的,雖然說現在種地都用機械化,但是有的地方還是不能用的,比如說,南方一帶,像黑龍江,吉林等等,大部分都是平原,一條壟都望不到頭,必須用機械化的。雖然是機械化,那得用人來操作,農民種地還是很辛苦的,所以粒粒皆辛苦,還是要珍惜糧食的。

  • 17 # 一絲雲

    這首詩描述農民朋友的辛苦,糧食得來不易,望大家珍惜,莫浪費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代機械化的逐步普及,或許農民朋友就不用再如此辛苦了,但這種精神還是要提倡的。我們做事,不經過一番努力,怎能輕易成功。比如創業,必是經歷太陽下低頭流汗的忍耐磨鍊,奮掙拼搏,方才取得步步的起升。如同種植糧食的不易!

  • 18 # 飛飛貓說話

    欣賞詩歌,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背景。否則,不能深刻理解詩的真正含義。當然好的詩,又是可以穿越時空的,它表明的是一種意境。

    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表明的是一種勞動的果實,要懂得珍惜勞動成果。

    還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冬死骨"既是社會矛盾尖銳的對立,表達貧富差距太大的描寫。

  • 19 # 山頭16

    這是詩人寫照當時的人們生活,就像現在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一樣,記錄當時的人們生活狀況,和社會科技發展沒有關係,

  • 20 # 神奇的阿拉丁神燈

    哈哈哈哈!笑死人了!

    憫農:鋤禾日當午,

    漢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講的是農民靠天吃飯的年代啊。

    農民辛苦種田,從種到收。中間付出多少血汗?到糧食進家之後,除交苛捐雜稅後,又餘多少?60後的我,曾目睹農村老頭吃饅頭用雙手捧著吃,生怕掉饃渣,小孩子吃剩的饃頭子,老人總吃的津津有味。至於菜?也就搗個蒜泥放點鹽巴。

    現在機械化啦,就忘了過去的窮苦日子的人,不在少數啊。特別是年輕人啊……

    唉!說了半天,沒過苦日子的人永遠不知柴米之珍貴。我弄打油幾句:

    農業機械化,

    兒女走天涯。

    家撇年邁蒼,

    種地又帶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絕不能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