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康萌故事

    德國其實還是有些高樓大廈的,主要分佈在柏林、法蘭克福、慕尼黑等地方,在整個歐洲範圍內還算是比較多高樓的國家了,但沒有大量的發展高樓大廈,簡單來說就是沒有需要。德國雖然有8000多萬人口(歐洲除俄羅斯外人口最多的國家),但都分佈的很均勻,全德國只有4個城市人口超過一百萬(柏林350萬,漢堡180萬,慕尼黑140萬,科隆102萬),對比世界高樓城市紐約(850萬),東京(1350萬),香港(740萬),上海(2400萬)少的多。既然沒有這麼多人口,就沒有必要修建高樓。

    其次就是文化傳統和與自然協調的問題。歐洲歷史建築眾多,教堂、古堡隨處可見,如果旁邊矗立一個高樓,會很不協調。為此在德國很多城市甚至有專門的部門“高樓局”,來審批是否有需要建高樓,需要結合歷史、文化、環境等因素來綜合考慮,由此可見,就算哪個公司有錢想建高樓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2 # 一步步走完今生1

    德國不建高樓大廈原因有以下幾點:

    1.人口基數少。就柏林人口才350萬。用中國深圳市作比較只是深圳的四分之一人口。

    2.國土面積小。整個歐洲土地面積只是美國國土面積大小。

    3.古建築群多限制了土地的利用。在整個歐洲對文化建築保護力度非大。

    4.文化歷史方面原因。

    5.政府政策及經濟發展及人口觀念使用德國沒發展高層建築。

  • 3 # 喜喜羊羊喜喜人

    講人口密度,歐洲德法英意西等等中等大國人口密度,與中國東部是差不多的,為何歐洲沒有什麼高樓呢?與歐洲人的居住理念有關了,中產有錢人都以居往鄉村小鎮為榮的,也就是住宅多數選擇城市周邊建設居住,歷史名城是有嚴格的城市原貌規格的,因為歷史的先前原因是最多四五層高,以後不管城市如何想衝動賺大錢,也無人夠膽量去突破城市原貌高度的,這點就是歐洲人與美國人的所謂文化差異了,這就是現代的中國人迷信美國文化後,與美國人很多方面都是高度一至的,什麼都敢亂做,不過美國人只是在幾個超級大城市有超高樓層的,其它城市也是與歐洲城市相似的,低樓層為主的,不同於中國人四五線城市也去建超高樓層,表面上很節省用地,實際上卻限制了住進去的居民能方便消費現代高科技產品,房間過小自然無法裝載更多消費產品,而小城市一般人口少,是無法用公共資源搞公共交通的,家庭擁有小汽車是小城市用作交通工具是必須品,高層建築做成大小城市土地擠爆,是不利於方便私人擁有小汽車用作交通工具的,也是中國的大小城市表面上到處高樓大廈,但交通就很亂很擁堵的原因了,也是高科技消費不能更上一層樓的其中一種原因了。

  • 4 # 陳鑫不是雲天明

    胡扯八道太多真的沒必要,本人有親戚在德國,且去過德國多次。德國沒高樓大廈原因很簡單,因為德國國情和中國不一樣,德國土地私有制,普通家庭大多住的都是獨立別墅,而且價錢也不貴,也可以透過房產中介公司買地,然後請建築公司按照自己的意願來施工,這樣也許更便宜。這種情況下,誰願意去住幾十層的高樓??修出來,沒人買,誰還去建??

  • 5 # 使用者99670438655

    歐洲人最講生活質素,人生幾十年,過得舒服才有意義,法國人產世界上最好的白蘭地,他們品的是酒,悠閒自在的品嚐,一兩酒可以品嚐一小時,放鬆,而我們,一人可以在半小時內喝一斤四兩白蘭地,喝完連自己姓啥都不知道,還吐,噁心!甚者,還開車撞人,害人!有的開到河裡去,活該!

  • 6 # 寰球視野新觀

    德國是世界第四,歐洲第一經濟體,人均GDP高達4.7萬美元,但是除了柏林、慕尼黑和法蘭克福等大城市以外,其餘城市很少有高樓大廈,因為德國的發展模式不需要高樓大廈。

    金融業發達的城市高樓大廈比較多,比如英國倫敦,美國紐約,日本東京和中國上海。但是對於工業城市,高樓大廈不僅沒有促進左右,反而是累贅。

    德國是著名的工業國家德國產品是高質量與高價格的代名詞,賓士、寶馬、戴姆勒、西門子、拜耳等大公司聞名於世,除此之外,德國還有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隱形冠軍是指知名度很低,但是在國際國內佔據絕大部分份額的中小型企業。

    工業強國賴以生存的是產品質量,中小城市能夠滿足研發、生產的需要,各大公司不可能把生產車間建在大城市,而且大城市的物價高,成本高,不利於工業生產。

    德國各個城市均衡發展,除了個別大城市以外,其他地區發展程度相近,而且德國的社會福利待遇是不分地區的,無論是農村好是大城市,都可以享受同等社會福利,生活水平相差無幾,沒有湧入大城市的必要。

    德國工會與公司談判,每週工作時間降低到28小時,由於週末雙休,所以每天只需要工作5.6個小時,普通人進入大城市的代價是把大好時間浪費在通勤路上。

    德國是工業強國,因此有意打壓房地產行業,擠碎經濟泡沫,房地產在交易過程中,如果價格過高會遭到稅務部門的調查,即使是合法,也會收取鉅額稅金,使房地產銷售無利可圖。

    德國另一條規定也限制了高樓大廈,因為根據德國法規,高樓周邊必須留出足夠的空地,保證高樓無論向哪個方向倒,都不會砸到其他建築,這就意味著樓房越高,留出的空地面積越大,反而造成土地浪費。

    1995年日本經濟總量達到美國70%,僅東京房地產總值可以買下整個美國,房地產雖然刺激了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不久之後美國刺破日本泡沫,日本經濟迅速崩潰,但是由於日本工業實力強大,因此撐起了日本經濟,不至於一蹶不振。

    現在美國即使想要制裁德國,德國也不怕,最多隻能是經濟總量增速下降,不可能像日本一樣下滑,對於工業國家,只要把產品的質量做好就行。

  • 7 # 優己

    建高樓大廈本身就是錯誤的選擇!這只是新加坡這種極度缺乏土地的國家跟地區才不得不採取的極端措施,從來都不是發達國家的必備選擇!這一點也很好理解,因為建築物有壽命期限,像香港對公寓(公租房)的管理是投入40年吊銷營業資格,必須收回拆掉重建,高樓的拆除成本會比低樓層的拆除成本貴好幾倍,甚至超過房子本身的造價。

    房子總有一天會變成危樓,這些危樓還住人嗎?小區裡面住著的密密麻麻的家庭該如何安置?且不說住戶都願意再出錢把高樓拆掉再重建,這高樓裡住著的幾千號人在高樓重新翻建並建成以前(至少三年),該去住哪就是一個大問題。尤其是像現在的房地產,往往是同期修建了好多樓盤,這些樓盤在質量達標的前提下,應該壽命是相同的,這意味著未來有一天,會有幾萬人住在危樓裡,或者同時露宿街頭。

    實際上,經過歐美幾百年的實踐驗證,城鎮化才是社會化生活的最佳選擇。因為人口密度一旦增加會對周圍環境的壓力非常大,從供水供電以及教育醫療甚至公共交通以及地下排水系統都會造成非常大的壓力。這一點我們自己就可以得到驗證了,我們小區門口的道路是不是經常在修?是不是這條剛修好另外一條又開始修?這就是因為人多負荷大造成的,然後重修這些公共設施的時候又會造成大面積擁堵,這就是城市化的惡性迴圈……

    儘量讓每戶人有獨棟房,即便是商品房也控制在7層以下,這是最好的人口密度控制方法,這個目前美英法德很少在居民區裡建高樓的想法。

  • 8 # 莞飄200

    樓太高了多了,鋼筋混凝土壽命就那幾十年,開始建築成本高,後續維修成本高,以後拆遷成本高,發生地震及地質災害時時危險係數高,發生瘟疫等傳染病時傳染源高,幾十年後成危樓了我們的子孫後代拆遷成高,,,,總之,百害而無一利!

  • 9 # 響箭6

    沒有哪個國家的土地面積小到必須建造高層樓房才敷所用的程度。所有修建高層建築的目的,都是為了在一定的用地面積上,製造出更大的效益;至於使用者方不方便,那不在他的考慮之中。

  • 10 # 誠諾158805948

    科研隨資道。發展立來平衡對稱,以生交建槓桿爭純結兌成品化為物優。共發開資科技實用,是第一生產全源。連帶產業地貌明添,以質以來,以刻補能。保持生體健康產能複製擁有資道共發綠設貼上。不忘初中,開發於次下屬。開發才是整資就業吸收容事產能。共發開資產業明生容行,謀劃科研衍生為道,以文補值再建就業人加。總而延資由理產生動態經濟搜尋。道制環源產業複製大自然貼上人類共產成就!共加和器世上,萬利長存佈道。中國開發繼綠,結果建單。發為世落如人,開資生源為道。共發產能物適開資目式效道。作能添源加結,以生物厚。拼搏產業經生互養!共度合式,放為全球本生各國制理。以帶根本順其自然!反覆開發地球生態資源質量,生度人類共發創業理貌環境結構目標。科研再生包容大自然特地,活理利用資源建設排,版。再建當然回事科研產業創造製品健康就業作為。一帶一路順作自然質量提升!直接了當,創新回事。開發源資本來現項,一道器合變通生態結境。共發現,物理建,回新變意。和諧會道宜務路。開發結能再見科研產業團兌具爭,一帶引資上設回事。共發總質依食互目開發地球源來如此。會報專案招標同心同得就業生能量道!搞好自然,開發自然,利用自然,創造地球產業開發回來得。共發有真功,一帶有道。而補值享營銷,增財自然理現。創造地球場面人類共現應該制實齊利!共有合獲自然大界體制,開發地球共現原來,創造人類生存資料。有明見真情,正再迴圈增就命運共同體時代領峰。穿自己復裝製造,添源化先為宜。造就時代命脈,有生運動為宜。生動補勞而獲,共交建設優盟。共加依食互目能互產品健康成果光陽化。科研再生入道!實體財值,健康就能。放為正策!就業經生,開發同動放為制吉,互利多方共現經生建式。一帶一路就項原意!以生物轉型,科研深動改造人生制序。生存環境改造自然為本!再生科研成果一帶主建人造制會為生產鏈設。開發人類共加理改大自然人道建實資產依為復事!

    00

    剛剛

    精生朝陽,成建式面。資輸達理總事情!關新義製做道,再建千年都事復,@誠諾:古人是現代的基礎,現代是未來的榜樣。以生放為於一體!@誠諾:科研奮鬥尋來人生共產福制專利本來,2009200642385

    編輯www.ludade.cn共加和器世上,萬利長存佈道。中國開發繼綠,結果建單。發為世落如人,開資生源為道。共發產能物適開資目式效道。作能添源加結,以生物厚。拼搏產業經生互養!共度合式,放為全球本生各國制理。以帶根本順其自然!反覆開發地球生態資源質量,生度人類共發創業理貌環境結構目標。科研再生包容大自然特地,活理利用資源建設排,版。再建當然回事科研產業創造製品健康就業作為。一帶一路順作自然質量提升!直接了當,創新回事。開發源資本來現項,一道器合變通生態結境。共發現,物理建,回新變意。和諧會道宜務路。開發結能再見科研產業團兌具爭,一帶引資上設回事。共發總質依食互目開發地球源來如此。會報專案招標同心同得就業生能量道!搞好自然,開發自然,利用自然,創造地球產業開發回來得。共發有真功,一帶有道。而補值享營銷,增財自然理現。創造地球場面人類共現應該制實齊利!共有合獲自然大界體制,開發地球共現原來,創造人類生存資料。有明見真情,正再迴圈增就命運共同體時代領峰。穿自己復裝製造,添源化先為宜。造就時代命脈,有生運動為宜。生動補勞而獲,共交建設優盟。共加依食互目能互產品健康成果光陽化。科研再生入道!實體財值,健康就能。放為正策!就業經生,開發同動放為制吉,互利多方共現經生建式。一帶一路就項原意!以生物轉型,科研深動改造人生制序。生存環境改造自然為本!再生科研成果一帶主建人造制會為生產鏈設。開發人類共加理改大自然人道建實資產依為復事!

  • 11 # 怪叔叔是個逗比

    德國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之一,但是德國除了一些主要大城市以外,其它城市的高樓大廈卻不多,不是德國蓋不起,而是另有原因,下面我就簡單說說是什麼原因,讓德國不是很熱衷建設高樓大廈。

    第一,德國人口太少,不需要那麼多的高樓大廈

    德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只有四個,包括柏林、漢堡、科隆、慕尼黑。其它城市人口多數都是十萬人口左右。這樣的人口規模自然不需要那麼多的高樓大廈,另外,高樓大廈一般都是大的公司寫字樓,德國的跨國企業雖然多,但是每個企業的員工最多隻有上百人。而且非常分散不成規模,這也是德國很少建高樓大廈原因。

    第二,德國人喜歡古典建築,建設高樓大廈需要得到批准

    德國高樓大廈很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比起現代建築,德國人還是喜歡古典建築,他們認為現代建築與古典建築在一起並不是那麼搭配,而且影響美觀,再有,德國對建設高樓大廈是有規定的,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建的,建樓之前必須提出申請,得到批准才可以動工。有些城市規定,建築高度不能超過教堂高度,所以,這也是德國高樓大廈較少的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德國高樓大廈很少主要原因還是由於人口基數少、國土面積小、以及政策和人口觀念選對傳統等,才造成了德國目前建築高度普遍較低的根本因素所在。

  • 12 # 毒舌財經

    大家都知道德國是目前全球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2018年德國的GDP總量達到4.2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四,德國人均GDP達到5萬多美元也是位居全球前列的。

    而德國最為人稱頌的是他發達的製造業,目前德國有很多知名的品牌,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銷往全球各地,目前我們所使用的很多產品都是產自德國的,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德系的車,比如賓士、寶馬、大眾在我國佔都有很大的市場份額。除此之外,德國還有很多知名的企業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比如阿迪達斯、西門子、博世、巴斯夫、拜耳、麥德龍、漢莎等等。在2019年世界500強排名當中德國就有29個企業上榜,位居全球第四。

    按理來說德國經濟這麼發達,而且有很多大型國際企業,那麼它對高檔寫字樓的需求應該非常大才對,對應的德國應該有很多高樓大廈。

    但讓人奇怪的是,目前德國的高樓大廈並不多,比如在德國最大的城市柏林,大家走在大街上是很少看到高樓大廈的,大多都是10層以下的建築。目前在全球最高的200棟建築當中,沒有哪一棟是來自德國的,截至2019年,我德國最高的樓是位於法蘭克福的商業銀行總部大樓,其高度是258.7米,算上天線其高度勉強能夠達到300米,這也是目前德國唯一一一座超過200米的超高層建築,第2名的大樓是位於波恩的郵政大樓,其高度也只不過是163米。

    看到這估計很多網友都覺得比較奇怪了,德國經濟這麼發達,那麼為什麼他們不建更多的高樓呢?這不更能體現他們的經濟實力嗎?

    實際上德國之所以不建高樓,是因為當然不想建,也沒有必要建。

    首先、德國目前人口並不多,只有8000多萬,而且大多數城市的經濟都比較發達,人口分佈比較均勻,不像我國很多人都往大城市裡面扎推,德國人口真正超過百萬的城市也只不過是四五座,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在小城市裡面,所以很多城市都沒必要建高樓大廈。

    其次、德國工業化程序比較早,很多城市很早就成型了,而且這些城市的建築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和歷史,所以德國人也不願意把這些建築推倒了重新建起來,他們更重視的是人文文化的保留。

    再次、對於德國來說,他們根本不需要透過建造大樓來展現自己的實力,真正有實力的人從來是不外露的。他們更願意把錢投入到居民福利待遇的改善當中,只要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那比建造高樓大廈更實在。

    最後、雖然沒有眾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德國的居住環境和工作環境仍然是非常好的,街道乾淨綠化也好,這總比那些喜歡建高樓大廈但河流卻是烏漆嘛黑,空氣嚴重汙染的城市更強。

    相對於德國來說,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熱衷於建高樓大廈,這實際上是一種打臉充胖子的行為。

    目前在中國很多地方都陷入一種思維怪圈當中,很多人認為高樓是體現一個地區經濟發達的重要標誌之一,高樓越多說明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越好,因此我們看到過去幾年我國很多城市都在拼命去建各種高樓大廈,對於很多城市來說,貌似沒有幾棟300米以上的大樓好像感覺自己沒面子一樣。

    因此很多城市即便自己經濟實力不足也要勒緊褲腰帶建各種高樓大廈,比如下圖是截止2018年我國各城市高樓指數排名情況。

    從上面這個高樓指數我們可以看出,類似北上廣深這種經濟發達城市,他們的服務業比較發達,金融業比較發達,所以對寫字樓的需求比較大,因此他們建高樓大廈是一種需求。

    但是我們看到有很多城市GDP很小,而高樓指數卻排在全國前列,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廣西的南寧和貴州的貴陽。這兩個城市的GDP連5000億都不到,在全國的排名也是在50位之後,但是他們的高樓數量排名最能擠進全國前15的位置。

    這種高樓指數跟經濟不匹配的現象是非常奇怪的,說白了就是一種脫實向虛的表現。這種不務實的行為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未來一個城市的發展,如果一個城市只能依靠建各種高樓大廈來拉動經濟的發展,而不是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那麼當未來某一天高樓建起來,就有可能會陷入摩天樓定律當中。

    所謂摩天樓定律,就是摩天大樓建成之時便是危機開始之日,這是1999年德意志銀行證券分析師安德魯.勞倫斯總結出的一個規律,它將各期出現的最高樓跟當時的經濟形勢進行對比,最後得出驚人的巧合,世界第一高樓建成之日就是經濟衰退之時。

    比如1908年紐約大都會人壽大廈建成,結果金融危機席捲全美;1998年吉隆坡雙塔完工,亞洲開始進入了金融風暴當中;2008年全球最高的大樓迪拜塔建成,結果全球陷入了長期的金融危機當中。

    所以對於中國各大城市來說,大家應該引起一定的警惕,不要一味的去建設各種高樓大廈來打臉充胖子,而是應該學一下德國,把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投入到製造業當中,多培養幾家世界500強比什麼高樓大廈都更強。

  • 13 # 走進伊拉克

    今天世界上大約有100米以下的建築。這些結構在城市中驅動著室外舒適性,對太陽輻射和風速產生重大影響。

    “摩天大樓”作為一個概念首次被用來定義1885年在芝加哥建造的42米高的建築物。在此之前,世界上所有的高層建築都是宗教建築。最高的是烏爾姆明斯特,德國的一座教堂(161米);最古老的是埃及的吉薩大金字塔(145米)。

    從20世紀開始,為人們實際生活建造高層建築,是工程師和建築師的一大轉變。它增加了建築施工的整體複雜性:高層建築不僅要對抗重力,而且具有審美吸引力,還必須為人們創造舒適和安全的環境。無論是在建築內部還是周圍。

    自美國工業革命以來,建築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建築結構越來越高,詞彙量也越來越大。如今,人們普遍認為40層以上、150米高或更高的建築物被稱為“摩天大樓”。

    對於高度超過300米的建築物,可以使用“超高”一詞,而超過600米的建築物則被歸類為“超高”。高層建築和城市人居委員會是這些定義的權威機構。

    “高層建築”的定義,雖然,可以根據不同的參考不同。這是35米以上多層結構的通稱。它通常是一個9層以上的開發專案,在一個密集城市的天際線中,它看起來是一個相當小的結構。但事實並非如此。

    實際上,35米以上的建築已經對城市環境產生了重大影響。不僅在視覺和美學上,而且從環境的角度,如太陽光照射、風的舒適和汙染的分散。

    德國為什麼不建造高樓大廈?

    在德國看來,比建造高樓大廈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在上一次戰爭中,東德的分裂和蘇聯風格的城市建築有很多傷口。

    很多德國人認為,摩天大樓建造起來既困難又昂貴,而且並非每個城市都為摩天大樓提供合適的土地。柏林實際上沒有摩天大樓,因為它具有非常柔軟的沙質土壤和較高的地下水位:從技術上講,可以建造摩天大樓(柏林的電視塔是德國最高的建築物),但價格卻高得驚人。曼哈頓到處都是摩天大樓,原因是該島幾乎是堅固的花崗岩。

    德國的經濟並非完全基於銀行和金融業:它還依賴於製造業和工業部門,這被認為是德國目前表現良好的原因之一。總不能將工廠放在高樓中吧。

    另一個問題是,兩旁佈滿摩天大樓的街道會遮擋陽光,因此可能會變得很暗。在這些緯度地區,這是冬天的一個嚴重問題,因為冬天的太陽非常低。

  • 14 # 創微視角

    如果說世界上哪個國家高樓大廈最多,相信好多人都會想到是發達國家,畢竟只有發達國家才有這個經濟實力,而非是發展中國家!事實的確是這樣,一般情況下,只有發達國家才有足夠的資金去建造高樓大廈,讓人看起來感覺特別的氣派雄偉壯觀,但在眾多發達國家中,就有這麼一國,在其國內很少能見到所謂的高樓大廈,幾乎都是十層以下的建築,它就是德國,一個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國家!那麼,德國為何不建造高樓大廈呢?

    其實,並非德一直都沒有建造高樓大廈,而是在二戰後才出現的這種情況,二戰前期,德國作為工業大國,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可排名世界最前幾位,高樓大廈自然是林立在街道兩邊,可在二戰後,這些高大雄偉的建築都被摧毀了!只剩下殘垣斷壁,而為了吸取過往教訓,這才選擇低造建築

    其實,除去受到二戰影響外,主要還是國土面積充足,國民人口缺少等諸多因素在其中,從目前分析,德國擁有近36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而人口才剛剛突破8千萬而已!在如此寬鬆的地方就居住這麼一些人,能用上高樓大廈嗎!是的,就算沒有高住宅樓,那也應該有寫字樓一類的建築吧!畢竟德國可是有著世界頂尖技術和製造業龍頭存在呢?例如:寶馬,賓士,萊卡,當代,萬寶龍等一系列世界級名牌企業,他們難道就不用高樓大廈辦公嗎!

    其時,不是德國不想建而是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所造成的人文生活環境就各不相同了!

    一,國情不同,雖然說德國居住著8千萬人口,但要知道,他們都分佈均勻,並沒有想象中那樣擠在一起居住,大都被分佈在各個中小型城市,而在這些中小型城鎮中,一般一座中型城市居住人口大都在30萬人以下,而那些小城鎮上,幾乎都是幾萬人口而已!在這種情況下,城鎮面積有那麼大,他們誰還會去建造高樓大廈呢?即便是建造了!試問誰放著別墅區不去住,跑去爬樓呢?再說,你賣給誰呀?

    反過來說,像我們國家的大都市,哪個裡面不是高樓大廈堆積如山呢?而人口更是肩碰肩,這是為何呢?畢竟大家都願意跑城市生活,那裡有醫療條件好,工作待遇高,就業機會多等優厚條件,所以說,越來越多的鄉下人進了城市,畢竟一座城市面積有限,人口多,密集了!高樓大廈自然就起來了!

    二,人文文化,尊重歷史古蹟,要知道,德國可是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洗禮的國家,就算那個時候有再高的大廈都會被炮火摧毀了吧!當然,一些低矮建築因為種種原因完美儲存了下來,一座座如古蹟般都屹立在風景優美的河邊與街道上,更是為了保留這些文化遺產,故而並沒有進行拆除擴建。當然,這還是取決於他們並不是特別需要建造高樓大廈的前提下才進行的保護。如德國大城市漢堡,柏林,法蘭克等這幾座現代化的大都市內,還是有一些高樓大廈的,也只是相比而已!並非滿都市都是。

    其實,要談起文化古蹟,相信世界上會有許多國家都有吧!比如埃及,希臘,和我們國家,當然,文化古蹟自然不會拿來拆除了!究其原因還是他們對高樓大廈的需求量不大,這才沒有如此去建造。當然,也和他們國家政策有關。

    每個地區如果要高樓大廈,就必須向政府申請,得到批准後才能建造,但是,這申請的速度和難度可想而知了!畢竟對高建有限制,少才是合理。

    三,觀念上的改變,追求生活上的質量和舒適感,每個地區民俗還都不一樣,更何況一個國家,追求幸福,舒適和生活質量是每個人的權利,更是他的自由,而德國人在這方面尤為突出,他們不以豪華奢飾的外表來託嫌自己的富貴,不以各種裝飾,大氣來彰顯自己的檔次與虛榮,但他們只注重一個生活上的舒適度,雖然大街小巷都沒有高樓大廈排成排,但有乾淨中帶有古香古色的各種風格的建築,更有整齊的街道與漂亮的歐式風格,這對他們而言,要比那些高樓大廈來的更加具有生活意義。

    總結:德國之所以不建造高樓大廈,絕不是因為經濟不允許,畢竟目前年GDP高達4萬億以上,怎麼可能是經濟問題,歸結原因還是他們感覺不需要,雖然德國工業鏈在全球都有名頭,但也不會因為個把工業問題就去建造自己不喜歡的高建吧!在他們觀念上,並不是所有工作都需要在高樓大廈中才能完成,你看,人家低矮的工廠同樣成為世界級科技引領者。

  • 15 # 一號風手

    商貿國家才建高樓大廈,工貿國家建高樓大廈沒有什麼用處。

    貿易公司的特殊需求催生高樓大廈

    高樓大廈並不是用來住人的,而是用來辦公的,商貿國家指的是以從事貨物流通為主的經濟模式,這樣的國家貿易公司比較多。

    貿易公司的特點是公司不從事貨物生產,只從事貨物銷售。從某家工廠進貨,然後拿去做批發或者零售,簡單的說,貿易公司就是“中間商”。

    貿易公司由於不從事生產,所以他們沒有工廠,但是進貨後,貨物需要地方存放,由此他們需要租用倉庫,而租用倉庫當然是選擇價格便宜的倉庫,而價格便宜的地方往往又是那些土地比較便宜的地段。

    但是土地便宜的地段客戶往往又難以找到他們,為了滿足接待客戶的需求,他們需要把辦公地點放在繁榮的地段。但是繁榮的地方土地價格太貴,這些公司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公司大樓,因此他們只有選擇租用辦公室。

    一個地區如果貿易公司多,就會催生了辦公室地產市場的需要,由於繁華地段地皮比較貴,房地產商們為了充分的發揮地皮價值,所以在建樓的時候,往往建的比較高,因此高樓大廈就產生了。

    德國是工貿國家,並商貿國家,高樓大廈沒有市場

    德國是一個以製造業大國,他們的經濟模式是從事商品生產為主,而不是從事貨物流通為主。

    從事商品生產需要固定的工廠,而且由於現在工廠都不直接做零售,而是透過找代理把商品銷售出去,由於每個地區的代表商相對固定,兩者的聯絡比較穩定。由此這些廠家一般直接把辦公地點放在工廠內,他們不需要到繁榮地區租辦公室。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工廠的是實力比較強大,他們如果想把總部設立在繁榮地段的話,往往是建自己的公司大樓,而不是去租辦公室。

    由此德國的辦公室市場是有限的,房地產商建了也不一定租的出去,這在投資上是不合算的。

    (德國寶馬公司大樓)

    高樓大夏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模式的體現

    一個國家或者地區高樓大廈多,那麼說明這個強國或者地區是以商貿為主,一個國家經濟發大,假如高樓大廈少,那說明這個國家或者地區是以工貿為主。

    除了這兩種模式之外,還有一種混合模式,那就是工貿與商貿混合。

    現實中,德國是工貿國家,美國是工、商貿混合國家,像香港地區就是一個商貿服務模式的地區經濟。

    商貿繁榮有一個優點,那就是經濟活力高,但是同時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經濟穩定性差。

  • 1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眾所周知,德國是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GDP總量一直位居全球前茅。

    德國最為人稱頌的是他發達的製造業,目前德國有很多知名的品牌,他們生產出來的商品銷往全球各地。而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很多產品都是產自德國的,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德系的車,其賓士、寶馬、大眾在我國市場佔據了很大市場。

    此外,德國的阿迪達斯、西門子、博世、巴斯夫、拜耳、麥德龍、漢莎等知名的企業在全球都有很大的影響力。據悉,在2019年世界500強排名當中德國就有29個企業上榜,位居全球第四。除此之外,德國還有1307家隱形冠軍企業。隱形冠軍是指知名度很低,但是在國際國內佔據絕大部分份額的中小型企業。

    然而,放眼整個德國,其高樓大廈確實不多,建築物大多較為低矮。就連漢堡、柏林、法蘭克福這樣的現代化的城市的,大街上也很少看到高樓大廈的,大多都是10層以下的建築。目前在全球最高的200棟建築當中,沒有哪一棟是來自德國的。

    這和發達國家的地位完全不相符合,德國為什麼沒有像紐約、東京、上海一樣建立高樓林立的城市呢?

    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德國的發展模式所致。

    德國人口總數在9000萬人以下,人口密度為236人每平方公里,其大多為中小城市,人口幾十萬的都少,建築房屋的本質是滿足人們的居住要求,倘若完全滿足居住,高樓建築沒必要拔地而起。

    第二,德國政策所致。

    一是鑑於日本等國的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國家經濟受到衝擊,德國政府有意打壓房地產行業,防止其影響德國經濟,擠碎經濟泡沫,房地產在交易過程中,政府稅務部門會直接介入,即使是合法,也會收取鉅額稅金。

    二是德國的土地政策是私人所有,因此無法集中開發,再就是城市規劃決策要經歷漫長的稽核,投票,民主議題參考等流程,手續繁雜時間漫長,想建大片高樓幾乎無法統一,要平衡各方意見,很難成型。

    三是德國是一個嚴謹的國家,考慮高樓對人們居住環境的影響以及潛在的危險。德國政府規定高樓周邊必須留出足夠的空地,保證高樓無論向哪個方向倒,都不會砸到其他建築,這就意味著樓房越高,留出的空地面積越大,反而造成土地浪費。並且,如果高樓發生大火,根據現在的救援手段,無法阻止大火蔓延,疏散群眾,勢必導致重大人員傷亡。並且借鑑美國911事件,高樓極易受到不法分子攻擊。因此,德國規定除了幾個國際化城市外,一般建築物的高度不能超過當地教堂的高度。

    第三,德國文化所致。

    由於德國曆史文化悠久,保護得當,使大量的古建築群儲存至今,這些古建築見證了德國的歷史發展程序,因此德國對文化建築保護力度非大。德國人喜歡優美的古典建築,為了保持原有城市風貌,並不熱衷於現代化的高樓層的城市建設,因此德國少有非常高大的現代建築。

    同時,保持小規模的城市也有利於城市交通,不會堵車,方便出行。

    當然,儘管德國沒有很多高樓大廈,但並不妨礙其成為世界強國,德國人做事嚴謹踏實的作風是很值得現在浮躁的國人學習和研究的。

  • 17 # 是阿維啊

    德國,歐洲最發達的經濟體,GDP總量位居全球第四,人均收入位列前茅,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發達國家。

    提起德國第一印象必定是德國的製造業,德國製造業以工藝精美,質量上乘聞名全球。

    然而,如此發達的經濟體,德國卻很少有高樓大廈,這是為什麼呢?

    全球最高的200棟建築當中,德國沒有一座,德國最高的建築就是位於法蘭克福的商業銀行總部,其高度才有258.7米,如果加上天線的高度才能夠勉強夠到300米,這是德國目前唯一一座超過200米的超高層建築。

    其實對於德國來說,高樓大廈的必要性並不是特別突出。

    德國人口只有8000萬,德國的城鄉差距也沒有中國這麼明顯。真正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只有柏林,漢堡等幾座而已,其餘人口基本上都分佈在普通的鄉野村間。

    德國人甚至更願意在農村生活,因為德國農村基礎設施一應盡全,而空氣質量,舒適程度甚至要更勝過城市,德國人“慵懶”地選擇呆在農村,這是德國高樓建築少的根本原因。

    相比較於把錢投資在建造高樓大廈,德國人更加熱衷投資於基礎設施。

    相比於我國目前很多城市熱衷於建造高樓大廈以突出城市的中心地位,不知道大家認為哪一種更加合適。

  • 18 # 英倫流浪者

    不光是德國,在歐洲很多國家裡,高樓大廈都很少,這裡原因比較複雜,大概有這幾個方面的因素

    1,歷史上,歐洲人喜歡的建築風格都是藝術性比較強的,現在的建築一直被他們抵制,加上都的人口相對密度比較低,人們還是願意住在寬闊的天際線的地區,沒有水泥建築林立的壓迫感,也許你會發現,高層建築地區往往居住的都是收入比較低的人群。

    2,德國等國家,發展的比較早,所以,很多優美的建築已經存在幾百年了,他們對歷史遺蹟的保護是很重視的,所以,不是萬不得已,他們不會拆掉它們,而建設新的高樓大廈。

    3,雖然德國的建築外觀看起來比較老舊,但是內部的結構和設定都是很先進的,他們比較講究內部的質量,而不僅僅是光鮮的的外表。

    4,和新興發達國家的建築相比,由於新建築的成本問題,精打細算的德國人會選擇比較實惠的方式來建設。一句話,需要什麼樣的就做什麼樣的建築。

    5,環境保護和大自然的和諧也是他們考慮的一個因素。

  • 19 # 澹奕

    因為不建高樓大廈也不妨礙德國的發達。

    目前全球排名前200名的高樓大廈,沒一個是德國的,摩天指數排名全球前100名的城市,也無一座德國城市上榜,印象裡的發達國家似乎就應該是高樓聳立的摩登景象,然而德國恰恰相反,整個德國除了柏林與法蘭克福等極少數城市的中心地區會有幾座相對較高的大廈,大多數德國城市建築物都相當低矮古老。

    其實不僅僅是德國,有不少歷史比較久遠的發達國家都是如此,建造高樓在這些國家並沒有市場。德國的城市中沒有高樓,稍微小點的城市也無甚非常現代化的建築,相對氣派的建築通常都是學校或者圖書館之類。德國人不愛高樓大廈,也是德國的傳統文化與實際需求所致。

    德國的人口超過8200萬,在整個歐洲僅次於俄,位列西部歐洲首位,不過由於德國的面積並不大,其人口密度其實也不小,大致與國內的江西類似。而相對而言,德國的人口分佈雖說西多東少,但整體上還算是比較均勻。

    如此一來,德國就出現了個在我們看來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遍地小城鎮,極少大城市,德國人口百萬以上的城市,直到現在只有4個,最大的柏林也不過三百萬。

    在德國劃定城市規模的標準是,人口超過十萬即是大城市,而大多數德國人都並不喜歡這樣的“大城市”,超過7成的德國人都居住在人口介乎2000到1萬之間的城鎮中。各地城市人口不多,分佈相對均勻,自然也就沒有了建設高樓的必要和需求

    德國是個相當務實的國家,在大量發達國家紛紛去工業化的如今,德國依舊在堅持發展實業。在德國人看來,實體經濟的堅挺對於經濟的持續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像是房屋與地產之類的產業並不能持續

    上世紀的美國與日本,接連出現了泡沫破碎導致經濟的持續衰落,這也給德國提了醒,於是在德國,房地產業是受到諸多限制的,在經濟中比例很低。

    德國人普遍租房居住,真正買房群體不僅比較少,而且購房的年齡也很遲。德國為防止自身的經濟受到衝擊,所以長久以來都在不斷擠壓經濟中的泡沫,這麼一來,建設高樓在德國人看來就顯得非常多餘了。

    再者,德國的土地都屬於私人所有,所以在城市的規劃建設方面並不容易。在城市的中心如果想要建設成片的高樓建築區域,不僅需要花費很多的財力來購置整合土地,還有十分漫長繁榮的申請與核准過程,是非常麻煩的事。在德國,建造一座高樓都相當耗時耗力,更何況是成片的高樓大廈。

    德國在建造新大樓時,有個比較直接簡單的規矩,那就是任何高樓在突然倒下的情況下,無論是從哪個方向,都絕對不能砸到周圍另一處建築,如此一來,就意味著高樓之間都要保持足夠的間距。而這樣的規定不僅讓人覺得建造高樓很麻煩,而且建造高樓太多,必然會造成很大的土地空置與浪費,這是很不划算的

    雖然高樓大廈眾多看上去確實有種時尚發達的感覺,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大樓太多也不一定總是好事,比如在很多突發狀況發生的時候就會有很多的麻煩,像美國911發生時,人員就很難及時疏散逃生。所以在德國人看來,能不建高樓就不建,大多數德國城市的建築,都不會超過當地教堂的高度。

    儘管德國1871年才誕生,但是德國保留了大量從神聖羅馬帝國時代就誕生的歷史建築,大多數的德國城市都保持著很多古樸建築景觀,為保留城市的原有風貌,減少現代高樓大廈的建設也是有必要的。德國城市的高樓大廈很罕見,但這並不影響德國作為全球頂尖發達國家的地位和實力,而相對於高樓廣廈的大城市,房屋低矮的城鎮生活更舒適方便

  • 20 # DamNit

    為什麼要像中國一樣造千遍一律的大樓? 從美學上講品味很低。還好中國政府開始認識到這點, 出臺新政策加以控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雞獎現場,鄧超孫儷秀恩愛引眾怒!被作家劉信達怒懟:向公眾道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