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流叔叔

    這個問題,其實說到了巴蜀地區在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及戰略地位問題。

    我們研究歷史的時候,會發現一個現象。在亂世的時候,如果一個政權,政治中心在中原地區,同時它又擁有巴蜀地區,這樣的政權往往能夠實現全國性的統一。如果一個政權只擁有中原地區,或者只擁有巴蜀地區,這樣的政權,通常可以建立一個割據性的國家,但是卻很難統一全國。也就是說,必須要中原和巴蜀強強聯手,以中原為主,統一全國才可能成為現實。

    (秦軍進攻巴蜀)

    只擁有巴蜀地區而沒能實現全國統一的非常多,比如三國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政權、東晉李特李雄父子建立的成漢政權、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政權、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後蜀政權、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政權等等,前後有接近十個。不過都沒有一個能實現全國的統一。

    擁有中原,同時還擁有巴蜀地區,最後實現了全國統一的政權也非常多。比如戰國時期的秦國,以關中之地為基礎,又佔領了巴蜀,這讓秦國最終實現全國統一。宋太祖趙匡胤,也是以中原地區為基礎,拿下巴蜀,最後實現統一。

    事實證明,從來沒有以西南雲貴川為基地一統天下的政權。

    歷史上除了明朝,所有一統的王朝都依靠北方中原地區

    秦、西漢一統天下,靠的是關中平原,根據地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

    以函谷關為界,分為關東關西。關中平原沃野千里,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養活一個政權和兼併天下的大軍。出關還是閉關可以依靠形式而定。

    東漢劉秀依靠的是河內經濟區,河內經濟區的發展在東漢首屈一指。袁紹非常有野心,早早就希望佔有河內,進而佔據北方,然後一統天下。當時曹操根本沒有這份野心,用運用天下智力這份說辭。

    東漢末年的大崩潰,關中經濟區崩潰,河內成為最強的經濟中心。曹操經營許昌的成功,令曹操有對抗袁紹的資本,最終在官渡扭轉雙方形式,用八年時間統一了北方。之後曹操以鄴城為中心,悉心經營,最終以鄴城為首都建立魏國,之後的南北朝時期,鄴城成為北方最重要的城市原因就在於河內的經濟實力。曹丕稱帝之後,關中經濟復甦,許、洛的經濟區再次振興。鄧艾屯田淮河,北方經濟振興的速度遠超季漢和孫吳。

    季漢以漢中、四川為經濟區,漢川經濟區足以養活一個地方政權,歷史也一次又一次證明漢川經濟區確實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是以為地形的劣勢,經濟區無法擴張,上限也就是這樣。

    孫吳總有兩個經濟區,就是寧紹平原經濟區,和荊南經濟區。

    所以經濟實力上講,以漢川為根據地,是無法建立一統王朝的。

    那麼為何三國之中諸葛亮沒能像秦國一樣統一中原呢?

    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是佔領荊州、漢川兩個經濟區,這樣可以在荊州、漢川兩地供養兩隻大軍,再攻佔關中經濟區。佔領三個經濟區之後,最終以此一統天下。

    而歷史發展不可能被完全遇見,最終季漢只剩下漢川經濟區,這就是說隆中對的戰略成功了一部分而已。

    所以諸葛亮北伐前期的戰略是在街亭阻斷曹魏的援軍。因為曹丕的軍制是中央軍軍制,主力部隊在許昌、洛陽兩地。所以諸葛亮北伐,孫吳會在淮河流域出兵呼應。大量牽制曹魏的中央軍。

    可是諸葛亮北伐軍事運用不算太成熟,街亭的失敗,令諸葛亮六年的努力功虧一簣。諸葛亮在軍隊進行大量的改革,也就是街亭戰敗後,諸葛亮的野戰能力在三國時代排第一的。

    諸葛亮北伐後期,解決了後勤供應的問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以漢川為根據地的政權,也只有諸葛亮做到過。

    於是諸葛亮在野戰能力當世第一,同時解決後勤供應問題,尋求大軍團野戰。司馬懿野戰能力遠不如諸葛亮,所以司馬懿千里請戰,不敢和諸葛亮決戰。

    綜上,劉備、諸葛亮的失敗,固然充滿了激動人心的個人奮鬥,但是歷史程序無法抗拒。諸葛亮以出色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適時的更改戰略也非常成功,司馬懿避戰到這種程度,最終活活耗死了諸葛亮。

  • 2 # 南宮雁門說史

    首先要說一點:秦國後期的土地可比蜀國的大多了!蜀國當時只是秦國土地的一部分!當然土地大小不是秦國能統一天下而蜀國卻不能的主要因素!主要的因素還是國君如何!

    秦國的國君歷來是鐵骨錚錚,把秦國從一個弱小的國家擴張成了一個大國!然後經過了商鞅變法迅速強盛,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蜀國經過了劉備和劉禪兩位君主!劉備能力一搬,就是會收買人心!沒有諸葛亮他不可能成就帝業!而劉禪就是個只顧自己享樂的主兒,對一統天下什麼完全沒什麼興趣!甚至聽信小人讒言還把諸葛亮從北伐的前線召回來過!致使諸葛亮白白錯過了良機!本來諸葛亮北伐的就不順利,結果還有這麼一貨在後方添堵!更坑爹的是司馬昭派兵攻蜀以後,鄧艾雖然翻山越嶺的來到了成都,但手底下已經沒多少人了!鄧艾站在成都城下,命其開啟城門投降!劉禪還就真開啟城門投降了!蜀國也就此滅亡了!姜維為了保住蜀漢的江山在前線抵擋鍾會,沒想到他的國君竟然就這麼投降了!諸葛亮姜維兩大能人都沒能幫助蜀漢統一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劉禪太弱雞!所以才有了那句名言:扶不起的劉阿斗!

    再有一點就是天命!天命這東西有的人信!有的人不信!在蜀漢之前,大漢已經存在了四百多年了!也到了日薄西山,別人旭日東昇的時候了!再怎麼努力也只能是徒勞!

  • 3 # 花貓人力劉雨昊

    諸葛亮人稱千古一相,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是杜甫對諸葛亮能力的歌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又是對諸葛亮忠誠的歌頌。

    在諸葛亮剛出山的時候,水鏡先生就對諸葛亮說,孔明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意思就是他雖然跟上了一個好主公,但是漢朝的命運逃不過天意,孔明的出山只會增加更多人的死亡,因為漢朝的氣數已盡。其實在三國裡,很多事都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最著名的火燒上方谷,司馬懿已經馬上就要快被燒死了,但是天下雨了,諸葛亮大喊天意助曹不助劉。

    還有劉備有的時候不聽諸葛亮的勸誡,最後,張飛被殺,劉備不顧眾人反對,傾全國之力攻打孫權,最後導致大敗,從而導致蜀國一振不起。再加上劉備有一個好兒子,他這個兒子昏庸無能,寵幸奸臣,貪圖享樂,而且智力極度低下,還有人說他這個兒子是有大智慧的,因為這個兒子懂得委屈求全,保命要緊,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在古人,他們會把名聲等各個方面的東西看的比生命更重,所以說我認為,小阿斗就是個弱智

  • 4 # 閒來賞史

    其實這個問題分為兩個。

    一是秦國為何能統一中原的原因。

    二是蜀國為何不能統一中原的原因。

    下面分別回答一下。

    秦國為何能統一中原的原因?

    從地理位置上看,除了秦國外,其他六國皆在崤山以東的中原地區,或者是華南地區。按理說,東部平原地區,要比西部地區更加富饒,為何六國合起來,也打不過一個秦國呢?

    首先我們從秦國的起家史來看看。在古代,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主要看這三個指標,一是人口,這是能否打贏戰爭的最關鍵要素,二是糧食,三是地盤。但是我們要明白,實現這三國條件的一個基礎條件是,國土地盤足夠大。秦國在周平王遷都後,就得到他管轄的大部分領土,這也為秦國的壯大奠定了基礎。接下來,我們就需要了解,司馬錯和張儀有過一次著名的論戰,總之核心論點是,應該先打韓國還是先打蜀國。當然,相比大家都知道了,秦國得到了巴蜀。今天的四川有天府之國之稱,自古以來就物產豐饒,尤其是盛產糧食。秦國得到巴蜀後,可以說解決了軍隊的糧食供給問題。

    在長平之戰,秦國能打敗強大的趙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糧食的供給充足。我們知道,趙國是七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一個國家,尤其是趙武靈王的改革,學習胡服騎射,使其軍事實力顯著增強,但是趙國的經濟卻一直是一個問題,它平原地區較少,糧食產量少。在和秦國作戰時,由於糧食供應不濟,導致士兵士氣低落,最後慘敗給秦國。

    秦國地大物博,在加上有巴蜀這一塊肥沃之地,它的恢復能力相當強悍,即使在戰爭中損失慘重,但是過不了幾年它又會恢復到強盛時期,與秦國截然相反的是,韓國和魏國,被秦國擊敗後,再也沒有恢復元氣,一直做著秦國的小跟班,直到後來被秦國所滅,而在這一點上,其他諸國皆不如秦國。之所以存在這種差異,與各國的領土大小有很大關係。我們知道,秦國獨居西部,而其他各國皆在東部中原地區,雖然土地肥沃,但是土地狹小,也就制約了它的人口增長和糧食產量。同樣,它的恢復能力,相對於秦國來說就要小很多。

    秦國強大的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商鞅變法。商鞅的一系列政策,不僅促進了秦國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更是實現軍功制,讓秦國的軍隊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增強。秦國本來就位居西部地區,民風彪悍,百姓之間經常是打架鬥毆。商鞅實行軍功制,使士兵有了升遷的希望,即殺敵越多,得到的職務越高,士兵在戰場上更就不要命了。士兵的職務,幾乎是由他在戰場上,坎下敵人的頭顱的多少決定的,而這也就極大的激發了士兵的鬥志。戰士們都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希望殺死更多的敵人,以便獲得更多的耳朵,使自己在戰後獲得更高的職位和獎賞,這最直觀的影響,就是使秦國士兵更加好戰,軍隊戰鬥力顯著增強,這也就是為什麼,秦國能一掃六國的重要原因。

    秦國能夠橫掃六國,也與張儀的連橫政策有很大關係。當時,七國之間就屬於一超多強,秦國實力超群,但是六國實力也不容小覷,秦國也沒有絕對的把握,可以消滅任何一個國家。不過張儀的連橫政策,讓六國之間分崩離析,互相敵對,內耗使其實力減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無形幫助了秦國。當時秦國的實力,要在六國之上,也讓很多小國開始依附與它,希望在亂世求得一片生存之地。秦國得快速壯大,還得益於它的招賢政策,使很多有志之士都開始投奔秦國,如張儀、商鞅、司馬錯等人,對秦國的壯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國之所以能橫掃六國,與六國自身也有很大原因。六國並非是鐵板一塊的,相反他們互相之間,都是敵對關係,經常有戰事發生。當秦國絕對強大,對六國構成威脅時,在蘇秦的遊說下,六國形成了合縱,但是這時一個鬆鬆垮垮的聯合,六國的軍隊是各自為戰,很難形成統一,戰鬥力自然會大打折扣。之後,六國因內部矛盾,再加上秦國的從中作梗,聯盟也土崩瓦解。最終,秦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將六國一一瓦解,統一了天下。

    到了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即位後,勵精圖治,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的時間裡滅掉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秦朝。

    蜀國為何不能統一中原的原因?

    人才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但是經濟實力是更重要的。

    尤其在歷史上,並不象小說中所說的那樣,諸葛亮等人沒有那麼突出的軍事才能,並且其餘的兩國也是人才濟濟的。

    從面積上看,當時的漢朝13州,曹操佔據了9州,孫權佔據了2州,劉備只有1州。

    並且蜀地經濟很不發達,而江南地區和北方的農業在當時都已經到達的很成熟的程度。

    尤其是曹操所在的北方,是傳統的農業基地,農業技術很發達,糧草充足。

    在中國,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說上也常把一些聰明的人取個外號叫“小諸葛”,可見了他的文稻武略可以說是非同一般,但是如些人物,為什麼卻沒有一統天下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因為關羽。據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對”中所計劃,要劉備一統天下,必需先佔有荊州,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再攻佔西川一帶,到時分兵兩路夾擊,一路從荊州一路從西川,

    可以說是當時統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當時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統一,江東被孫權佔有,而劉備還沒根據,乘下可以圖取的就只有荊州劉表和西川劉章、東川張魯。

    最終諸葛亮把這些地方都幫劉備佔領了,可以說已故經實現了他統一天下的基礎。但非常可惜的是這種良好的基礎被關羽毀滅了,由於關羽不用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大意失荊州。

    荊州一失,劉備的地盤失地去了大約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沒有了荊州,諸葛亮兩路夾擊的戰略無法實行,能進攻中原的路只有一條,而且蜀道艱難,魏國只要用一良將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

    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敗,就是因為司馬懿用固守戰略,任你諸葛亮多計謀,也飛不過去。所以關羽失荊州是諸不能統一天下的最大因素。

    第二:劉備。一個將帥能否成就大業,和他輔助的最高決策者個人是有很大關聯的,在三國的決策者中(曹操、劉備、孫權),劉備可以說是在文稻武略方面最差(當然收買人心還是很可以的)。

    根據諸葛亮的戰略,要先佔有荊州,諸葛亮等人多次出計叫他佔有,但他都沒有采用,結果被曹操佔有了,諸葛亮是很艱難的從曹操手裡奪下荊州;這就浪費了很多時間和機會,對統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響的。

    後來攻佔西川,情況也差不多,劉備沒有采用手下人的計謀,婦人之仁,結果一個和諸葛亮齊名的副軍師戰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費了很多時間。

    當劉備佔有兩川和荊州時,已經用了很多時間,這時另兩個對手也發展了,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兩國的人民對興復漢朝已經沒興趣了,老百姓有了飯吃,才不管他是不是漢朝當權呢,可以說這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政治基礎。

    劉備給諸葛亮統一天下計劃的另毀滅性破壞是,關羽死後,劉備自己東征,結果失敗而回,給諸葛亮留下的爛攤子是這樣的:蜀國的精兵已經不多了,外部環境是兩個國家虎視著,蜀國南部少數民族擾亂,南方几個郡還叛亂了;

    內部是人心荒亂,劉禪這個什麼都不會的人當了皇帝。這種情況別說一統天下,能保住本國就很難了,幸好諸葛亮文稻武略,外交上把東吳穩定了,北方也擋住了,國內也發展了,並且透過南征擊滅了南方的叛亂,少數民族也臣服了。

    但是這段間魏國和東吳也發展了,這就使得統一天下更難了。 另外還有些因素(比如劉禪的無能)也使得當時蜀國要統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我們縱觀歷史,能統一天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一個皇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有人起義,天下大亂,這時一個人物能得救人於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將的輔助統一天下;

    第二種情況是天下分為幾國,當其中一國衰弱或當權者無能時,另強大的一國趁機消滅它統一中國。

    漢高祖劉邦時,是前一種情況,當時天下分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劉邦在一群英雄的幫助下統一中國,漢光武帝統一天下時,是因為王莽無道,人心思漢,而當時的綠林、赤眉起義軍只是一時代表了人們的不滿,並沒有得到人心的號召,所在漢光武帝能興復漢室。

    而劉備的情況卻沒這麼好,東漢末年當權者無道,漢朝劉氏政權已失人心,劉備個人雖然比較得人心,但對於興復漢室已沒多大作用。而且蜀漢是個小國,魏國和東吳都比較強,這就使得劉備即沒有上述第一種情況的優勢,也沒有第二種情況的優勢。

    最後三國讓晉國統一,晉一統天下就屬於第二種情況。 所以說諸葛亮沒能一統天下,並不是他沒有蕭何的治國之能,也不是他沒有韓信的用兵之策,而是劉備關羽他們毀滅了本來就很小的一統天下的機會。

  • 5 # 葉飄刀

    這個差距其實是相當巨大的。

    戰國時期的秦國,特別是秦國後期建立了對東方六國真正壓倒優勢的時候,實際上就是清朝佔據了巴蜀,擁有了天府之國的糧食產量與丹砂這些的財富之後。

    才對東方建立了起了優勢的,秦國當時等於連通了關中盆地、漢中盆地與四川盆地三個盆地從而確立優勢了。

    而三國的蜀國,則是隻佔據了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並沒有佔據關中盆地也就是長安周邊地區,諸葛亮幾齣岐山實際就是為了奪取這一塊地方。這使得蜀國缺乏向東攻略中原的跳板,而且在漢唐時期,關中是天下富庶之地,沒有關中在國力上也差了一大截。

  • 6 # 泡麵侃史

    諸葛亮是我國非常的有智慧的人物,這一點說都要承認的,但是,我想問小友一句話,諸葛亮的智慧是三國唯一的嗎?答案當然不是,周瑜,司馬懿這樣的人物也是在當時熠熠生輝的,按照三國志記載的戰例,諸葛亮並沒有在他們手下討到什麼甜頭。

    還有就是戰國時候,可以說是秦國獨大的,其他的六國的軍事實力遠遠不如秦國的,還有就是六國之間並不和睦,彼此之間是有徵戰猜疑的,這估計也是秦國可以統一六國的主要原因。

    但是三國時代可就不一樣的,蜀國軍事實力不強,在智謀上實際上也不比其他兩國強,如果說蜀國統一中原的話,除非魏國無曹操,無司馬懿,無典韋這樣的大將,吳國無孫權,周瑜,魯肅這種人,諸葛亮的智慧儘可以延緩國家滅亡,但是阻止不了。

  • 7 # 雨夜v風聲

    劉備以漢室宗親,打著復興漢室此旗號,再加上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短短十二年的時間,劉備從幾乎一無所有,到自立“漢中王”。 但同時隆中對戰略也存在缺陷,歷史也只給了諸葛亮十三年,過了這個時間也就沒能統一中原!

    第一,曹丕把漢獻帝給廢了,自己當了皇帝,現在漢室沒了,你還復興什麼。劉備偷襲劉璋,拿下四川,劉璋也姓劉啊。這事使內部很不容易搞定。本來是最有政治號召力的一支力量,反而成了“三國”中,內部最不穩定的一支力量。

    第二,劉備在漢獻帝還沒死的情況下,“強行”稱帝。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他的“正統”地位,但是在政治格局中卻損失很大,因為失去了和中原地區的聯絡。

    第三,劉備創業二十幾年間,不斷有不同利益和背景的人加入,導致整個團隊的層級關係非常複雜,各懷鬼胎一盤散沙。在劉備去世前後,益州地區已經先後有四個郡發生叛亂,而且第二次叛亂還持續了兩年時間。

    諸葛亮是在這種情況下接手蜀漢,這樣才能看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寫得那句話:“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在這種種原因下諸葛亮能否保住蜀漢都成問題,更別說統一中原!

  • 8 # 平安讀歷史

    秦國的土地比蜀國的土地大多了,秦國的土地,基本部分主要是被稱為天下帝王之地的關中。這是蜀國完全無法具有的條件,因為蜀國曆次北伐,第一步目標就是為了奪取關中,只不過都失敗了而已。

    秦國當年還比較弱小的時候,就輕鬆的滅掉了巴蜀二國,使國土面積大為增加,實力大為增強,可見關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身處關中這個帝王之地,能夠憑藉函谷關和潼關的天險進可攻退可守。而在蜀國那個地方,雖然天險比關中還要厲害,但是那種情況是別人打不進來,你也打不出去,往往只能偏居一隅。

    還有一點,秦國統一天下的時候,對付的是東方6個國家,他們之間互相都有矛盾。很多歷史文章都說明了,只要六國能夠團結一心,團結協作的話,秦國根本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事實上,並不需要六國同心,只需要當年的晉國,即包括後來的韓趙魏三國,就能讓秦國自始至終無法東進。

    而蜀國不同,蜀國面對的事實上是已經統一了北方的魏國。當時曹魏已經佔有天下9/10,剩下的也就是吳國和蜀國那麼一點點地方,從地圖上看起來似手很大,但事實上人煙稀少,根本無法同曹魏進行對抗。歷史上,包括孫權和諸葛亮都進行過北伐,但是基本上沒有取得多大的戰果,反而損失慘重。

    還有一點,秦國的位置主要在北方,統一天下的過程是從西往東攻。秦國本身佔西北大草原,不缺乏馬匹,而戰馬在古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蜀國在南方,一直非常缺少戰馬,所以北伐的時候,天生就處於弱勢地位。在冷兵器時代,南方打不過北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缺少戰馬。

    總之,戰國時期的秦國和三國時期的蜀國,實力完全是不對等的,所以秦國能夠憑藉關中之地最終統一天下,而蜀國只能夠偏居一隅。

  • 9 # 野草的沉思

    秦國統一天下,蜀國未能統一天下,原因很多。以下試做分析。

    一,地形上的差別。

    關中與巴蜀在戰略地位上差別很大。關中東臨中原,易守難攻,便於東向出兵。巴蜀比較偏僻也比較封閉,道路極難走。荊州失去後,巴蜀只有向北佔領關中,才能施展拳腳。而由漢川向北攻關中,運糧草就是一大難題。諸葛亮北伐,幾乎每次都為這個難題所困。

    二,實力相差懸殊。

    秦國自秦孝公用商鞅變法之後,國富兵強,代代努力不息,至秦始皇,積六代之蓄,實力決勝山東六國,故統一成功。

    蜀漢建國才兩代,而且建國之初就遭遇失荊州和夷陵之戰兩次慘敗,國力始終沒有強大起來。如果說在失荊州和夷陵之戰之前,蜀國有統一天下的可能,那麼,在失荊州和夷陵之戰之後,蜀國已經沒有了統一天下的可能。諸葛亮心裡清楚這一點,他只是竭力盡忠而已。

    三,君主相差懸殊。

    秦始皇雄才大略,勵精圖治,知人善任,指揮若定。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橫掃六國。

    蜀後主劉禪昏庸無能,有寵嬉宵小之癖,無爭奪天下之志。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國主無能,舉國疲敝。諸葛亮有此庸主,是他的不幸。

    四,軍力相差懸殊。

    秦軍雄兵百萬,戰將眾多,其中王翦父子,蒙驁父子,白起,李信,司馬錯等,都是一代名將。所向無敵。有此軍此將,秦安得不得天下。

    再看蜀漢,實在太可憐了。可用之兵,總兵只有那麼十幾萬,將領只有姜維,魏延等寥寥數人。"管樂有才元不忝,關張無命復如何?"諸葛亮縱有天大的本事,缺兵少將,又安能統一天下!

  • 10 # 小怪軟體管家

    大家好,這裡是小青春,一個熱愛歷史的小青年!

    雖然三國時期蜀國的地盤和戰國時秦國的地盤差不多大,但衡量一個國家強大與否的關鍵並不是在於地盤的多少,戰國時期楚國的地盤最大,人口最多,不同樣也被秦國統一了!

    在我看來,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有統一天下的實力,關鍵在於這個國家的制度模式,以及國家的經濟軍事實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綜合國力!

    戰國時期的秦國,在秦孝公時期經歷了痛徹的大變法——商鞅變法之後,逐漸變得強大起來!無論是軍事上的功爵制,還是經濟上土地私有制,雖然在我們現代人看來有很多的缺陷,但對於當時的秦國來說,毫無疑問是最適合秦國制度,同樣也是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當中最先進的制度!商鞅變法在秦國實行了百年之後,毫無以為的使秦國成為了戰國最強大的國家,再加上秦始皇雄心勃勃和秦國君臣的通力合作,終於在始皇帝時期滅六國,一統天下!

    相比戰國時期的秦國,三國時期的蜀國落後的太多,蜀國只佔據了蜀中的一片地方,雖然四川地區有糧倉的美譽,但相比佔據了整個北方的魏國來說,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人口上都差的很多,蜀國既沒有制度優勢,又沒有經濟軍事人口的強大優勢,如果想憑藉蜀國丞相諸葛亮一己之力來改變整個天下大勢,無疑是不可能的!

  • 11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諸葛亮至死也未能統一中原,從歷史上來看統一中國必先統一中原,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諸葛亮違抗天意,逆歷史潮流而動,是註定要失敗的,蜀國人口僅100萬人口,可動員兵力嚴重不足,兵源糧草均嚴重短缺,諸葛亮根本不可能逆轉乾坤,不可能逐鹿中原,爭雄天下,諸葛亮逆天而動,心浮氣燥,急於恢復漢室,然而上天沒有讓諸葛亮多活12年,司馬懿活活熬死諸葛亮,壯志未能實現統一中原大業,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諸葛亮成為中國人世代敬重智慧的象徵。

  • 12 # 中二文字少年呂小汪

    古語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蜀國與秦國,所處的情況不一樣,國情不一樣,自然結果不一樣不可等論,在各方各面,他們之間的差距都是很大的,這場秦蜀之爭,我們主要從國力和時勢兩方面來分析一二(一)國力

    秦國:秦始皇滅六國只花了15年,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始皇滅六國是他的祖輩留下的堅實的社會、經濟、文化基礎。它的背後,是數代秦國君臣的努力,自商鞅變法後,秦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在諸國的兩倍以上,及致秦始皇時期,六國跟大的一點的郡縣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

    蜀國:可諸葛亮面對的情況就比較苦逼了,失去了荊州,內部矛盾不斷,兩頭分別有南蠻跟魏朝兩邊的威脅,旁邊還坐著一個敵友不明的孫仲謀,如同銅絲上跳舞,不對,還不夠形象,應該是在爐子上已經燒紅的鋼絲,就是那麼刺激,稍有不慎,便可能墜落深淵,所以史書上,對諸葛亮最多的評價,便是謹慎,

    (二)時勢

    秦國:統一六國是大勢所趨,經過春秋戰國幾百年的戰爭,六國百姓早已經厭倦了這種生活了,渴望和平,不想打仗的呼聲此起彼落,即使沒有秦國,可能也會有另一個國家,來完成這一歷史任務。

    秦國的軍功制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歷史課本上經常有講的,考試也要考的。家裡窮,讀不起書,又想住大房,騎大馬,娶漂亮媳婦,怎麼辦,出去搶,秦國大手一揮指向了六國,我們的國家很窮,沒有你們想要的東西,但是對面的6國,有的是大房子,有的是漂亮媳婦,都已經給你備好放在那裡了,只要你搶到就是你的,於是幾十萬虎狼之師嗷嗷叫著衝向了六國。

    蜀國:然後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蜀國這一邊,諸葛亮面試的時候,曾經跟他老闆講過一番《隆中對》其中有提到益州的評價,是天府之國,有錢有糧,

    益州險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這個意思就是:益州山川艱險,土地肥沃,劉璋無能,益州唾手可得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根據三國志記載,蜀亡國時,僅九十六萬戶,人口大約只佔當時的1/10,資源極其有限,而且他的管理層還分為兩個派系,益州本地戶和外來戶的予盾不斷,年年在爭,搞到民不廖生,諸葛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得不靠北伐,來轉移內部矛盾

    試問:“戰天下十分之一的蜀國,跟佔天下十分之六七的秦國怎麼比呢?”

  • 1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秦國能夠統一天下,而諸葛亮老先生儘管嘔心瀝血,也沒法使蜀漢統一天下,是因為蜀漢比之秦國在“天時、地利、人和”這三大“統一要素” 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說:秦國所擁有的有利條件,蜀漢都不具備,或是說曾經有過但後來又喪失了!

    一、蜀漢與秦國面臨的不同態勢

    首先是“天時”己失!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歷史上,始終是被一股神秘的“三百年週期率”操縱著!很少有王朝能夠跳出這個規律——漢朝雖強,但是因為經年累月積弊太深、太重!己經影響到中國歷史的進步了,故國祚當終!何況“一姓不再興”(建立過大一統王朝的家族,很難在敗亡後,東山再起),也是幾千年封建王朝史上的常見現象!

    第二是“地利”己失!如果說在劉備擁有荊州、西川、漢中,這三塊可以互相呼應,攻守自如的地盤時,還可以挾荊州的地利、漢中的險要,對大敵曹操、次敵孫權,構成可能致命的威脅。那麼在“荊州”這一要害地區被東吳襲取之後,基本上就註定了劉備集團只能在以後釆用“區域性戰略出擊,整體戰略防守”的軍事政策了!受制於失去了交通便利的荊州的有力支撐,單從漢中出擊的蜀漢,面臨著後勤保障不力,出擊路徑單一,兵力難以展開的局面。因此很難有所作為!

    第三是“人和”條件也失去!蜀漢政權是“外來戶”,卻要凌架於“益州本土派”的頭上。實質上雙方是存在著利益糾葛的。再說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誓圖奪回蜀漢的“命門”荊州,並欲一舉吞併東吳。但卻遭到了慘重的失敗!折損了大批出身於“荊州派、益州派”的精英分子,致令諸葛亮北伐中原時“乏才可用”!這也是導致諸葛亮沒法利用傑出賢才,分擔自己繁重而又勞心勞力的治國治軍的職責的原因!而人才的凋零是蜀漢無法恢復中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二、秦國為什麼就能統一天下?

    秦國能夠統一天下,那是因為秦國完全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優勢地位!

    首先在所謂天時方面秦國佔據著絕對的優勢,自東周以來,天下洶洶、七雄攘攘。全天下處於一種無休無止的紛爭與殺戮之中!周王室衰朽至極,勢難重振!恰在此時,秦國應運而強,以逐鹿殺伐而兼併天下。這當然是“以暴易暴,致生靈塗炭的悲慘行為”,但卻是“以強秦兼併衰落的六國的唯一可行方式”!秦國得天時而強,六國失天時而衰!

    第二在地利方面,秦國內擁“巴蜀之地”和“關中平原”的產糧區,可以保障秦國能夠“足兵、足食”。外則有“函谷關”為屏障,使得秦可出擊六國,六國卻無力攻破函谷關打擊秦國。這樣,秦國勝了可以蠶食鯨吞六國的土地,敗了也可以從容退入函谷關休養!這個有利條件是其它六國沒法比的——蜀漢更比不了!

    第三是人和,與蜀漢的“乏才可用”

  • 14 # 六菠蘿說歷史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此一時彼一時也。蜀國沒有當年秦國之勢,秦國也不是蜀國九州只居其一。蜀國丞相諸葛亮為何沒有北伐成功一統中原,歸結起來就是“力有不逮”。

    三國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

    與秦國所處的戰國時代不同,蜀國的國力最多隻能算割據一方的軍閥,且所謂的吳蜀聯盟如履薄冰。在沒有壯大自己的實力和牢固的盟友外,諸葛亮“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而魏國,人口是吳蜀總和、土地三倍於蜀。與戰國其他六國相比,魏國相當於韓趙魏再加上燕國的國力。即使是秦國,面對三家分晉前的晉國,也是敗多勝少。

    崇山峻嶺 漢中可望不可即

    與秦國據崤關之險不同的時,蜀國大國如崇山峻嶺,而作為入主中原的跳板漢中之地,也是在曹魏手中。昭襄王時進可攻三晉退可自保不同,北伐必須克服漢中,而漢中有魏軍重兵把守,可謂可望不可即。

    諸葛亮對於北伐能否一統中原也未必胸有成竹。

    在《出師表》中,闡明瞭“益州疲弊”這一狀況。暗示了蜀國丟失荊州後的戰略失誤。與秦國王侯將相虎視眈眈不同,蜀國錯誤的策略和政治鬥爭都使得蜀國錯失了“匡扶漢室”的機遇。

    此外,正史中都是魏國有鯨吞之志,吳蜀兩國有倒懸之危。因此,即便是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也未必有一統中原的能力,更多的可能是以求自保。

  • 15 # 文史學生仵三源

    秦始皇可以統一天下,滅掉六國,為什麼“多智近乎妖”的諸葛亮卻不能滅掉曹魏,統一天下呢?事實上,秦始皇之所以能夠滅掉六國,建立集中制國家,靠的可不是他一個人,或者可以說靠的不是他這一代,而蜀漢滿打滿算也不過只有劉備、劉禪父子二人,下面就秦國和蜀漢做一個對比,把秦始皇和諸葛亮再做一個對比,看看蜀漢到底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   第一國土面積。在古代,沒有地盤就沒有人口,沒有人口,就沒有兵源,更沒有經濟基礎。秦國從最早的為周穆王放馬,到擁護周平王東遷洛邑,再到秦穆公打敗犬戎,獲得八百里秦川。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使得秦國成為虎狼之國。秦惠文王、秦武王時期都實現了東擴,秦莊襄王時期更猛,打的東方國家潰不成軍,更是佔領了成都這個天府之國,得到了一個大糧倉。秦始皇時期更是不用說,一舉滅掉六國。而蜀漢呢,只有一個荊州一個益州,關羽因為驕傲自滿失掉了荊州後,蜀漢的國土面積更小,統計上說,蜀漢的國土面積只有當時天下的十分之一,就這麼點地盤,能治理好就不錯了,就別提什麼恢復漢室了。   第二兵源。上面說了,蜀漢的國土面積很有限,那麼他的兵源自然也是不足。在劉備發動對東吳的夷陵之戰後,蜀漢的兵源更是空前的短缺,要知道劉備這一敗塗地,損失了蜀漢大批兒郎,本來地盤就小、人口就有限,可以想象諸葛亮當丞相接手的是怎樣一個爛攤子。而秦國實行獎勵軍功制,戰場上誰砍下敵人的腦袋多,誰就可以獲得足夠多的軍功爵,所以秦國軍人上了戰場就跟一個個的虎狼一樣,打的六國士兵毫無招架之力。同時,秦國為了吸引六國人口,允許他們在秦國開荒,還減免賦稅,使得秦國人口急劇膨脹,遠非其他六國可比。   第三競爭對手。秦始皇的對手是六國,眾所周知,戰國末年六國的勢力急劇下降,任何一個單獨的國家都不能與秦國抗衡,加上那個齊國採取親近秦國的國策,另外幾個彼此之間矛盾重重的國家根本就不足以戰勝秦國。而蜀漢的對手是誰,是雄才大略的曹操,是“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而蜀漢呢,劉備似乎除了哭什麼都不會,亂世之中實行仁政,光靠收買人心怎麼能建立一個強大的團隊?還有劉禪除了吃喝玩樂狗屁不會,有時候還自作聰明的扯一扯諸葛亮的後腿,諸葛亮縱然有天大的能力也扶不起來。其實諸葛亮從出山到劉備稱帝,中間不過短短的十二年,諸葛亮能把一無所有的劉備推上皇帝寶座已經相當不容易了。諸葛亮能夠伺候那個阿斗十幾年,阻擋住曹魏、東吳和南蠻的侵略也已經不錯了,真的不比苛責太多。另外不要忘了,諸葛亮只是個丞相,是個武鄉侯,連個王都不是,北伐還要寫《出師表》,李嚴等人還要跟他奪權,可以說太不容易了。      第四內部因素。秦國實行君主集權制,秦王的權力高於一切,任何人不得更改或者不執行秦王的命令,否則是要殺頭的。秦國有殺神白起,有老將王翦,他們都是戰國時期最優秀的軍事統帥。而蜀漢呢,劉璋父子帶來的東州派,本地的益州派,劉備帶來的荊州派還有周邊的少數民族,可以說蜀漢內部矛盾重重,彼此之間勾心鬥角、鬥智鬥勇,根本就沒有一個統一的目標。諸葛亮採取依法治國,雖然壓的那些豪強不敢亂動,但諸葛亮死後,費禕、姜維等人根本就鎮不住,姜維甚至還要外出避禍。另外,蜀漢真的沒有大將。有句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說的就是這個事。其實夷陵之戰後,蜀漢不僅缺兵,更缺將。張飛,關羽死後,蜀漢根本就沒大將。沒有大將,總不能叫諸葛亮親自披甲衝鋒陷陣吧!   《孫子兵法》說上兵伐謀,諸葛亮一生都在伐謀,無論是扶保劉備創業階段,還是扶保劉禪北伐階段,每一次都是機關算盡,但很無奈,確實是蜀漢實力太弱,弱的根本就扶不起來。有人說諸葛亮太謹慎,魏延提出奇襲子午谷,沒有被諸葛亮採納,要不然曹魏早亡了。其實,諸葛亮必須得謹慎,蜀漢已經摺騰不起了,或者說蜀漢根本就承受不了失敗,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方方面面都承受不起失敗,再說奇襲子午谷一定能成功嗎,千里奔襲,誰能保證一定成功呢?不管怎麼說蜀漢確實不如秦國,諸葛亮也確實不如秦始皇建立的絕世功業,但是諸葛亮確實盡力了,他自己也已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 16 # 如果說情感

    不僅秦國是在那裡起家的,漢高祖劉邦也是從蜀地漢中開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居高臨下,得了天下,為何劉備集團就做不到呢,總結原因有三:

    第一,最直接的原因,劉備伐吳之敗亡。

    關羽失了荊州被孫權殺死後,劉備被憤怒衝昏了頭腦,怒而興師傾國伐吳,結果在夷陵一敗塗地,幾十萬大軍灰飛煙滅,多年的積蓄毀於一旦,他本人也悔恨交加,急火攻心,在白帝城一命嗚呼。

    本來以當時蜀中天府之國的富庶,蜀漢國力蒸蒸日上,人才濟濟,兵強馬壯,以及劉備個人雄才大略和多年征戰收穫的政治資本,只要維持好孫劉聯盟和三國鼎立的局面,蜀漢很可能在數年內成為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進而沿著秦國的腳步,進取中原,一統天下。

    可惜呀,劉備以仁義征服天下人心,也因為一個義字(兄弟義氣之小義)一意孤行,失掉人心,得於斯者毀於斯。

    以諸葛亮的才華,頂多做一個守成者,鞏固現有地盤和局面。他長於治國和治軍,短於臨陣應敵,此時的蜀國最好的戰略該是休養生息,以待天時,而他偏偏堅持執行以攻為守的戰略,窮兵黷武,勞民傷財,結怨於曹魏,反而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第二,最重要原因,後繼無人。

    秦國自春秋五霸秦穆公之後,先後有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秦始皇四位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領袖。而且在任時間都比較長,比如說秦昭王,活了76歲,在位五十六年,政局穩定,凝聚力強,這是秦國能夠決勝於諸侯的關鍵因素。而且,各人都是功勳卓越,這場角逐天下的接力賽中,每一棒都是實力選手,交接順利,完美銜接。

    秦孝公任用衛鞅變法,國富兵強,起跑就一路領先;惠文王任用張儀,瓦解六國聯盟,建立依附秦國的陣營,政治上搶佔高地;昭襄王任用範睢的遠交近攻的策略,戰神白起蠶食諸侯,天下大勢已經倒向秦國;到秦始皇收拾殘局,以雷霆萬鈞之勢衝刺,一統天下。

    四代雄主如此完美的銜接,不得不說,甚得天眷,當然也是秦國深入骨髓的文化和性格使然,身上帶有遊牧民族的血性,沒有中原各國文明之邦的諸多束縛。

    秦國人才濟濟也是出了名的,秦國有尚武之風,本土武將層出不窮,諸如司馬錯,穰侯,白起,王翦等都是各自時代所向披靡的戰將;不拘一格用人,大膽任用外來遊士,文臣謀士也有很多奇才,衛鞅,張儀,範睢,呂不韋,李斯,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來自他國,其制度和文化的包容性優勢。

    再看蜀漢,統治者方面,劉備死後,阿斗是爛泥扶不上牆,諸葛亮也是心有餘力不足,志大才疏,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武將方面,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哪裡有可與秦國相提並論之處。

    第三,關鍵因素,失了荊州。

    秦國衛鞅運用詭計奪回了被魏國侵佔百年的西河之地,為秦國的進取中原和退守關中留下了很好的緩衝之地。從此魏國這塊魚肉暴露在秦國的屠刀之下,任其宰割,蠶食諸侯,吞併天下的實力和野心得以暴漲,軍事上變被動防守為主動進攻,這是秦國曆史一大轉折點。

    再看三國,荊州天下之腹,兵家必爭。諸葛亮隆中對,以益州以為根本,荊州作為跳板,進可角逐天下,退可鼎足而立。如果荊州還在蜀漢手中,諸葛亮或許還能遊刃有餘一些,三國一盤棋還有不少的變數,可惜只剩下益州和漢中,處處受限,捉襟見肘。

    第四,歷史教訓。

    這一點至為關鍵,秦國和劉邦憑地勢進取中原的套路,早就成為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歷史教科書了,在三國時代是玩不轉的。

    一邊是孫吳牢牢把握長江天塹的優勢,想水路出蜀奇襲是不可能的了,一邊是曹魏封鎖住崇山峻嶺的山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進來不易,出去也要千里跋涉,翻山越嶺,所以蜀漢政權是註定要被關在那一畝三分地自生自滅了。

    劉備夷陵大敗,損兵折將,蜀漢蒸蒸日上的勢態戛然而止,由盛而衰步入沒落,再加上後繼無人,弱主強臣,文不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武不能衝鋒陷陣,天下抗衡。荊州已失,蜀中自守尚可,諸葛亮卻一意孤行,窮兵黷武,反而提前終結了國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氣數已盡,盡人事知天命而已。

  • 17 # 君山話史

    怎麼能光看土地面積呢?一個政權能夠強大,乃至統一中國,乃是有許多原因。我就來分析一下,為什麼諸葛亮不能和當時的秦國一樣統一中國。

    第一,蜀與秦的面積相近,實則戰略地理價值完全不同

    有些讀者光看地圖,覺得蜀漢的面積還不小,至少與戰國後期的秦國相差不多。有些人就奇怪了,秦國不是吞併巴蜀嗎,怎麼蜀漢的面積還與秦國差不多呢?這是因為在漢代,漢武帝大力開拓西南,把西南許多小國吞併了,益州的面積擴大了許多。因此,我們光從地圖上看,感覺蜀漢帝國還是蠻大的。

    但是,古代的國家千萬別用面積去衡量。就好比戰國時代的魏、韓等國,打到後期國土已經很小了,秦國還滅掉它們還是不容易,因為城堡很多,戰鬥力也不弱。但是像漢代的南越,東西縱橫萬里,漢武帝一戰就將其滅了,就是因為地廣人稀。

    蜀漢帝國最大的一個劣勢,是地緣劣勢。大家都知道蜀國的主體在四川盆地,四面都是高山,所謂“蜀道難,難以上青天”,這種地形,用來防禦是很好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期,盤踞川蜀的割據政權幾乎都是最晚被消滅的,就因為地形易守難攻。然而,這種地形,敵人不容易攻進來,自己也不容易打出去。因此,川蜀割據政權,在歷史上極少能夠最終一統中國。

    與蜀漢政權相比,秦國據有關中,戰略地理價值是其所不能相比的。關中形勝之地,進可攻,退可守。秦國出兵攻打東方很方便,而東方諸國聯合攻打秦國,一座函谷關就讓他們望而興嘆了。關中的戰略價值,在西漢初與東漢初的戰爭也體現很非常明顯。譬如劉邦出奇不意奪取關中後,與項羽打了四年,項羽一步也未能跨入關中。

    第二,蜀與秦的對手是不同的

    蜀國的對手是誰?是曹魏政權。當時曹魏統一北方,佔據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區,擁有的人口數量遠超蜀漢,擁有資源遠超蜀國。從一開始,蜀國就是弱勢的一方,弱勢的一方要打敗強大的一方,難度可想而知。事實上,在三國鼎立中,蜀國的國力不僅弱於魏國,也弱於吳國。

    而秦國的情況如何呢?秦國自春秋時代始,就與晉、齊、楚同列為一等強國,在數百年的時間裡,秦國的軍事力量一直是很強大的。在春秋時代,秦國遭到晉國長達兩百年的壓制,然而到了戰國時代,由於晉國分裂為三,對手變弱了,秦國的優勢開始顯現。

    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已經是鶴立雞群,東方諸侯沒有一個是其對手。對秦國來說,東方諸侯雖然擁有更多的土地與人口,但是不要忘了,東方諸侯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好幾個國家。對於東方六國,秦國採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最終完成大一統。而蜀國則是面對一個統一北方的強大對手,難度係數是完全不同的。

    第三,蜀與秦相比,軍事力量不在一個等級

    表面上看,蜀國的面積不小,但是人口卻非常有限。首先,蜀國南方是廣闊的蠻夷區,也就是漢代所謂的西南夷,這些蠻夷是很難統治的。事實上,在劉備去世後,西南夷還爆發嚴重的叛亂,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因此,西南夷不搗亂,對蜀國來說就算是萬幸了,這部分力量,可以利用的並不多。其次,蜀國兵力最多時,也就是十幾萬人,諸葛亮北伐動用的兵力,很少超過十萬。到後來蜀國敗亡時,人口不足百萬。靠這麼一丁點部隊,想要統一中國,難度可想而知。事實上,諸葛亮一輩子,連關中、隴西都打不下來,談何統一中國呢?

    反觀秦國,從戰國中期始,秦國就擁有一百萬大軍。在長平之戰中,秦國投入的兵力不少於五十萬;在滅楚之戰中,秦國投入六十萬的兵力。這個百萬數量級,比蜀國後期總人口數還在多。即便秦國的軍事力量如此強大,從商鞅變法算起,秦國統一中國,仍然花了六代人的時間。

    而諸葛亮北伐時,蜀國成立時間還不到十年,根基很淺,能動用的軍隊十萬,根本無法撼動魏國。

    第四,蜀國缺乏人才

    儘管蜀國有許多劣勢,但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因為戰爭的勝負,最終還是要看人才。就比如說當年的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地盤實際上比蜀國要小得多,但是最終卻能打敗項羽,奪取天下。劉邦靠的,不是自然資源,而是人才。在劉邦麾下,文有蕭何、張良、陳平,武有韓信、彭越等,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蜀國呢?說實話,除了諸葛亮之外,其他人都不是大才,都無法與蕭、張、陳、韓相比。而諸葛亮的大才,主要還是在政治能力上,在軍事上只能算一般。對於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當然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個人認為並無出奇之處。其他如魏延、姜維等人,雖然有一定水平,但放在大歷史背景下來考量,也算不得一流人物。武將如此,文官如蔣琬、費瑋等,也只能說合格而已。

    再來對比一下秦國。

    把人才拿來一比,就足以見蜀國與當年秦國差距何止千里。單說戰國晚期吧,秦國的武將如白起、蒙驁、王翦等,都足以光耀青史,文臣如范雎、呂不韋、李斯等,哪個不是重量級的人物呢?

    因此,蜀國在國力上遠遜於對手,在軍事力量上遠遜於對手,在經濟、資源上遠遜於對手,在人口上遠遜於對手,在人才上缺乏板凳深度。可以說,蜀國想要一統天下,跟走蜀道一樣,“難以上青天”。

  • 18 # 老樹時光倒流

    戰國時秦國與三國時蜀國地盤差不多,但秦國能統一六國,而蜀國不能統一中原。首先我從戰國時的秦國講起,當時的秦國不論兵力,財力,人口較六國的每一國比都非常強勢,而且幾代秦王都有統一天下的想法,也在積聚力量,反觀六國,各自為政,互相爭鬥,雖搞合縱抗秦,但形同虛設,一但關係到自身利益,鬥到你死我活,被秦國的遠交近攻策略分別各個擊破。所以為秦國能夠統一六國提供了客觀條件,並得以實現。時移世易,反之三國時的蜀國就剛好相反,中原魏國不論國土、人口、兵源、才力、物力都比蜀國大了近六倍。並非當年六國的混亂狀況,而是一統的魏國,而蜀國在三國中從國土、人口、兵源、物產資源都是最弱的一個,雖然諸葛亮足智多謀,治國將兵無出奇右,但他的北伐亦只不過以功代守,並在政治上取得了季漢政權正統合法性為目的,並以此維繫蜀國官民凝聚在一起,團結一致為目的;若要能統一天下,除非魏國出現大的內亂或重大災難災害才有機會。所謂“得其主而不得其時”是也。其實諸葛亮亦明白箇中原因,只是盡人事來報劉備知遇之恩,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罷了。

  • 19 # 1分鐘的承諾

    第一蜀國沒關中

    第二秦國面對的是腐朽的六國國。可以遠交近攻。蜀國國面對的是兩國!

    第三蜀國面對的都是精明的開國之君,不是腐朽的隨便一個計就殺自己的大將!

  • 20 # 鴻哥iouyh福小鋪

    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太多了。

    戰國時秦國統一天下前夕,諸國爭戰已打了五百年,而三國時期的蜀國距東漢末年才亂世幾十年。

    差別就是秦國越打越強,蜀國越打越弱。

    重點是秦是積六世之力,畢其功於一役,橫掃環宇,蜀漢則窮兵黷武,掏光家底。

    比較一下對手,秦的對手不可謂不強,但它能積攢實力,從侵蝕到鯨吞,先立不敗之地再圖謀。

    蜀漢卻一直在消耗自身,丟荊州,賠嫁劉皇叔的幾十萬大軍,北伐則一直在虧損,或者說是一直在進行毫無希望的無底洞投資。

    如此差異,怎能不大?

    一個是強壯進行時,一個是衰弱進行時,差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離婚率會那麼高,難道離婚真成了流行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