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早早就當了旅長和11師師長,我們看到的熒屏上都是少將師長甚至少將旅長,為什麼胡璉直到升任18軍軍長才被授予少將軍銜?
3
回覆列表
  • 1 # 電腦卡不動了

    國民黨內比較講究資格派系,蔣用人用黃埔生如果是浙江人更會重用。胡璉雖然抗戰時期就有一定聲望,但打響招牌還是在解放戰爭中後期。黃維當上兵團司令,而他只能屈居副職,就是因為黃是黃埔一期的。蔣用人有一套,但還是看走眼,比如徐向前,也是黃埔生,但性格內向木訥,不被蔣看好,但是在紅軍時期,徐赫赫有名。所以蔣在用人上還是差毛很多。

  • 2 # 大嘴評房

    按照一般的理解,團長上校、旅長少將、師長有少將有中將,軍長中將,但胡璉1737年開始擔任11師副師長,1944年擔任18軍軍長,直到1945年6月28日才晉升少將。上校軍長,似乎很不可思議。這主要是因為1934年,國民黨整理軍隊,有一項便是將官階與職級分開,任職與任官分開。任職指的是軍長、師長這些職務;任官指的是中將、少將這些軍銜。職務的晉升與軍銜的晉升走的是兩條路,職務是軍隊認可的,軍銜是國家認可的。按照國家條例,軍銜晉升資歷嚴格限制。按規定:少尉升中尉一年鬥,中尉升上尉二年,上尉升少校四年,少校升中校三年,中校升上校三年,上校升少將四年,少將升中將三年。照這樣計算,一名少尉升到少將最快要十七年半的時間。

    由於一直處於戰爭狀態,指揮員職務的晉升卻不受限制,一年升三級都有可能,如黃埔生胡宗南、李仙州等人,都在抗戰第二年便已擔任軍長職務,但資歷都還不滿十四年,軍長可以當,軍銜卻要慢慢來。這種任職與任官的分開,造成了上校軍長的怪現象。

    並非僅有胡璉一人,這種現象在抗戰初期的國軍中並不罕見,比如國民五大主力中,新一軍軍長孫立人,1938年稅警總團總團長,1944年任新一軍軍長,1945年3月8日晉升少將。新6軍軍長廖耀湘,1937年任22師副師長,1944年任新6軍軍長,1948年9月22日晉升少將。

    胡璉的軍職比軍銜升得快,主要還是因為胡璉比較能打。

    1937年,時任第十八軍第十一師第66團團長的胡璉參加淞滬會戰,守衛羅店地區,羅店又被稱為血肉磨盤,是淞滬會戰中打的最慘烈的地方之一。羅店地處太倉、嘉定和寶山三縣中間,是上海的門戶,戰略位置極為重要。8月22日,11師到達上海郊外,直接被拉上戰場,扔到了打的最激烈的羅店。當時羅店陣地已經丟失,最高統帥部要求前線各部要不惜一切代價奪回羅店。前面的67師剛打進羅店外圍就傷亡近千人,剛被調來的18軍軍長羅卓英把胡璉拉了出來,33旅旅長葉佩高說,拿不下羅店咱兩個都得槍斃。胡璉並沒有選擇直接強攻,而是等到下午夕陽西下時才發動進攻,因為他把能利用的條件都算計進去了。下午日軍迎著陽光,視線不好,同時下午炎熱乾燥,日軍飢渴疲憊戰鬥力會下降,此外,下午的風向對胡璉的計策實施非常關鍵。胡璉派了幾十名敢死隊員每個人抱著一個大口袋向日軍陣地外圍靠近,日軍害怕暴露火力點不敢貿然開火,敢死隊接近開火線後,將口袋裡的石灰包朝日軍陣地前沿狂扔。日軍不明所以,瘋狂開火,結果一頓炮火過後,石灰被炸的到處都是,隨風向日軍陣地飄過去,等到日軍反應過來,胡璉已經帶著部隊衝了上來。中國軍隊雖然損失慘重,但奪回了羅店,胡璉一戰成名。

    一個多月的時間,雙方大羅店死傷慘重,共傷亡近5萬人,其中國軍傷亡3萬人,日軍傷亡1萬多人,11師團43聯隊長淺間義雄大佐被擊斃。

    1943年石牌保衛戰,戰前胡璉剛剛升任第十一師師長不久。胡璉把指揮所稱到石牌前沿後,寫下了五份遺書,老爸老婆,一人一份,連“死後記得多燒紙錢、子女長大後要參軍為父報仇”這些話都說了。陳誠問胡璉有沒有把握守住,胡璉的回答是“成功沒有把握,成仁卻有決心”。

    面對日軍的兩個師團,其中的名古屋師團還是老牌師團,11師就是再強也沒辦法硬扛。胡璉守石牌用的是“省錢之法”,把每個山頭都利用起來,而每個山頭上不過一個連,甚至是一個排一個班。一個師,除了部分兵力守陣地,主力都藏到了後面。這些班排化整為零,組成一個個戰鬥小組,帶上一挺機槍以及吃的喝的就蹲在山洞裡,人很少,但火力不弱。鄂西會戰結束後,蔣介石在恩施召集軍師長會議,問胡璉在防守時用了多少兵力,得知他從頭至尾才用了兩個營後,一再要求其他部隊向胡璉學習,爭取也能以少勝多。胡璉因石牌守衛戰有功,後出任第十軍軍長,到達他個人軍事生涯的一個頂峰。

  • 3 # 不知道取什麼名字斌

    胡璉是國軍中有名的悍將,毛主席曾評價他是“狡如狐,猛如虎”,當年可是讓老對手劉伯承、粟裕頭疼不已。

    胡璉屬於土木系將領,背靠著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陳誠,1937年任67師119旅旅長,後任11師副師長,1941年任預9師師長,1942年任11師師長,1943年任18軍副軍長,1944年任18軍軍長,可是直到1945年6月才被國民政府授予少將軍銜。我們再看胡璉的陝西同鄉、蔣介石的愛將張靈甫,張靈甫在1941年已經升任74軍58師少將師長,但是直到1945年2月才被正式授予少將軍銜,是不是覺得很奇葩?

    為什麼張靈甫在1941年已經升任少將師長,可是到了1945年又授予他少將軍銜?事實上,“少將師長”中的少將屬於職務軍銜,只要老蔣的一紙手令便可以了,說白了全看老蔣的喜好。但是1945年授予張靈甫的則是正式軍銜,正式軍銜由軍事委員會銓敘廳負責資格稽核,然後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

    胡璉很早便有機會或者說已經被蔣介石授予了少將的職務軍銜,但是後來被人壓下去了。

    胡璉生於1907年11月16日,陝西華縣人,1925年考入黃埔四期,很巧的是張靈甫也是這年考入黃埔四期。1926年黃埔畢業後參加北伐戰爭,後又參加蔣桂戰爭和蔣馮閻戰爭,在土木系將領中,胡璉深得陳誠的賞識。隨後,胡璉隨部參與“圍剿”,1933年8月因功升任18軍11師66團團長。

    1933年9月老蔣發動第五次“圍剿”,11月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以及蔡廷鍇等人發動“福建事變”,於11月22日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老蔣驚聞“福建事變”急忙回頭清掃後院。蔣介石讓陳誠部直驅贛南的黎川以切斷我黨的江西革命根據地與所謂的中華共和國政府的聯絡,當時胡璉的66團負責跟在36軍東側打游擊。在出發的那天晚上,胡璉與黃埔同期劉景蓉喝得醉醺醺的,回去後便收到了要求出發的命令。胡璉率部沒走多遠便遭遇了紅軍,然後打了起來,當時胡璉藉著酒勁彈出頭觀察敵情,“砰”,一顆子彈貫穿了他的臉部,嘴裡滿是血肉和碎牙,只聽他吼了聲:“衝啊!”

    經過血戰,以及援軍的及時趕到,紅軍在國民黨軍猛烈的攻勢下被迫撤退,胡璉成功奪取東沅寨。

    在團村戰役結束後,老蔣問陳誠,守東沅寨的是誰?陳誠馬上笑著說,是11師66團團長鬍璉,黃埔四期的,才26歲!老蔣聽完很開心,尤其是聽到胡璉是黃埔出身,好,很好,這個人可以重用,然後寫了份手令,胡璉升少將團長!

    少將團長!這是胡璉差點拿到手的職務軍銜,張靈甫後來拿到的也只是少將師長,還晚了很多年!但是後來怎麼又沒拿到呢?當時很多人對老蔣的命令很不爽,尤其是11師師長黃維,他是黃埔一期,卻只是個少將師長,這胡璉作為四期弄了個少將團長,我臉往哪擱?然後便去找陳誠上眼藥水,什麼資歷不夠呀,什麼怕軍心不服啊,陳誠想了想也覺得有道理,同時也考慮到這時候讓胡璉升為少將團長也會讓他樹敵,於是胡璉的少將團長不翼而飛。

    當然,胡璉當時的資歷確實還不夠,資歷是阻礙他的軍銜和職位晉升的主要因素。

    胡璉在團村戰役中因為資歷不夠,沒能成功升任少將團長,所以他只能繼續熬資歷。

    胡璉打過的最有名的戰役是石牌保衛戰,老蔣稱“石牌乃是中國之斯大林格勒”,這場戰役也為他攢夠了升遷的資本。

    1943年在日軍逼近石牌要塞的時候,老蔣親自發話必須死守石牌,後來胡璉和他的11師被陳誠安排去守石牌要塞。胡璉接到命令後,當即表示誓與石牌共存亡,隨後寫下五封遺書並交由崔煥之為他寄出去。

    在寫給父親的遺書中,胡璉這樣寫到:

    兒今奉令擔任石牌要塞防守,孤軍奮鬥,前途莫測。然成功成仁之外,當無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較多。有子能死國,大人情亦足慰。唯兒子於役國事,已十九年,菽水之歡,久虧此職,今茲殊慼慼也。懇大人依時加衣強飯,即所以超拔頑兒靈魂也。

    在寫給妻子的遺書中,胡璉這樣寫到:

    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茲留金錶一隻,自來水筆一隻,日記本一冊,聊作紀念。接讀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

    在石牌保衛戰中,因為11師的浴血奮戰,殲敵1000餘人,使敵軍始終無法攻破和佔領石牌要塞,為友軍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從而帶來了鄂西會戰的勝利。因為胡璉在石牌保衛戰中的突出表現,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隨後升任18軍副軍長。

    1944年胡璉被調到侍從室,隨後又被任命為18軍軍長。

    1945年被正式授予少將軍銜,胡璉透過在戰功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熬到現在,所謂的資歷問題也不再是問題,也沒人能夠再拿資歷說事去阻礙他的升遷。

    1977年胡璉在臺北病逝,名將隕落。

  • 4 # 勵志豪哥

    國民黨軍隊中派系很多,其中土木系也稱為陳誠系,土木系非常強,軍事裝備和指揮能力都較強。土木系,其實就是國民黨十八軍,“十、一”為土,“十、八”為木,知名將領有黃維和胡璉,同為黃埔出身的胡璉為何得不到重用,為什麼當了多年的師長,直到1944年才上任18軍軍長,1945年才晉升少將軍銜呢?

    胡璉,1907年生於陝西華州會同坊北會村貧寒農家,12歲進華縣高等小學唸書,1925年小學畢業後投了軍,在馮子明的部隊裡當文書,1925年考取廣州黃埔陸軍軍官軍校第四期。胡璉從1928年開始就一直在陳誠的11師任職,到抗日戰爭爆發時,他只是18軍11師下屬66團的團長,而此時的黃維已經是18軍67師少將師長。黃埔四期將星輩出,而胡璉和張靈甫無疑是國軍將領中出類拔萃之人,但是江西貴溪人黃維是黃埔一期。胡璉是陝西華州人,和張靈甫、關麟徵、杜聿明、劉玉章等是老鄉。為何在淮海戰役中軍事指揮能力強的胡璉得不到蔣介石重用,而“書呆子”黃維卻能得到信任並受到重用呢?

    到抗戰前和張靈甫一樣都是國軍主力部隊的團長,胡璉還是名團長的時候就血戰羅店,而張靈甫則在萬家嶺大捷中奇襲張古山,他們的早期經歷幾乎大同小異,但此二人也過早的展示了悍將的一面,不過胡璉是“狡悍”,張靈甫則是“兇悍”。胡璉先後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湘北會戰、棗宜會戰,因功升師長。雖然胡璉很早就是師長級別幹部,但是直到1944年才出任第18軍軍長。抗戰結束他代表國軍在長沙、衡陽地區接受日軍投降,但是他的少將軍銜是在1945年才晉升。據說,當時是為了胡璉體面一些,於是才晉升他為少將。在受降的前一個月才由上校軍銜晉升少將,這讓人唏噓。

    很多人說胡璉沒有得到重用,無非是淮海戰役的國民黨12兵團司令是黃維,而不是胡璉。其實,在當時的情況下,胡璉比較冤屈。淮海戰役是在1948年,在此前的萊蕪戰役,王耀武的47軍被全殲,張靈甫身亡。因為自己說了一句“不願意”解救張靈甫的話而被白崇禧、王耀武等人恨之入骨,白崇禧曾說:“胡璉一向不服從命令,喜歡自作主張,如任他為第12兵團司令,我只能辭去華中剿總司令一職。”於是只能讓資歷高的黃維出任12兵團司令。黃維其實1946年就回江西貴溪老家,離開軍隊有2年。胡璉眼見煮熟的鴨子飛了,一氣之下也跑回老家。直到第12兵團被圍,才不情不願的飛回去指揮部隊。

    第12兵團的組建是在原來整個18軍編制上成立的,淮海戰役後,胡璉在江西負責收容淮海戰場釋放的戰俘重建第12兵團(第10軍、第18軍),後南下福建。胡璉因未出任12兵團司令官而憤然離開部隊,因私棄公、心胸不夠,非大將之才。雖然18軍在與解放軍作戰中基本沒吃過虧,胡璉養成的通病總認為功績全是其個人能力的原因。領軍或做企業最忌諱這樣的人才,一旦不如意,即拂手而去。白崇禧不喜歡18軍軍長鬍璉,因此阻撓胡璉出任兵團司令官。蔣介石想拉攏桂系勢力,只得臨陣換將,讓18軍老軍長黃維當了兵團司令官。在淮海戰役中,從司令官黃維到各軍、師長都成了解放軍的俘虜,唯有胡璉逃脫。

    淮海戰役戰敗後,胡璉感慨“土木不及一粟”,土木系再強,也不過是滄海一粟。縱觀胡璉此人,行軍打仗不拘小節,能進能退,確實是一名指揮能力出色的國軍將領。在1949年古寧頭作戰中,擊敗解放軍三野部隊,守住了金門。1952年,胡璉晉升上將,1977年在臺北去世。

  • 5 # 陽光先生阿文

    如今我們說的是基準軍銜,當時的國民黨沒有繼承北洋時期加銜的體制,而是在正規軍制定了陸軍人事整頓及升遷辦法,軍長是可以當,軍銜卻得慢慢走。這種任職與任官的分立,造成了“官”的晉升遠遠的滯後於“職”的晉升的怪談。

    從以下幾點說說這個多年的師長的升遷:

    任職履歷,一戰功進侍從室,二戰功晉少將

    1932年起,任第十八軍特務營營長、特務團團長、第十一師第六十六團團長。

    1937年起,任第六十七師第一一九旅旅長、第十一師副師長。

    1941年3月,任預備第九師師長。

    1942年,任第十一師師長。

    1943年10月,任第十八軍副軍長,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高階參謀。(石牌戰役)

    1944年8月,任第十八軍軍長。

    1945年6月28日,被授予少將軍銜。(雪峰山會戰,大勝日軍)

    1946年,第十八軍整編成十一師,任整十一師師長。

    陳誠土木系任職硬性規定,任十八軍的軍長必須要擔任過第11師的師長看十八軍歷任軍長資歷,胡璉甘為人後,資歷尚淺

    第十八軍歷任軍長:陳誠,(保定8期)羅卓英(保定8期),黃維(黃埔1期),彭善(黃埔1期),方天(黃埔2期),羅廣文(日陸士),胡璉(黃埔4期),楊伯濤(黃埔7期)。

    職務都是軍長,後期才授予少將的大有人在

    軍五大主力中的新一軍孫立人,新六軍的軍長(廖耀湘),第十八軍(胡璉),便都是在任軍長後較長時間才晉升少將軍銜的。

    究其原因,銓敘廳陸軍人事整頓及升遷辦法,將官階與職級分開,任職與任官分立

    1934年,國府整軍建軍中,開始依照日本軍隊的人事制度,由原屬於軍政部的軍衡司獨立出來改為由軍事委員會直屬的銓敘廳,制定陸軍人事整頓及升遷辦法。這其中有一項便是將官階與職級分開,任職與任官分立。任職,指的就是軍長師長這個職務,任官則是中將少將這個軍銜將這個軍銜。也就是說,職務的晉升與軍銜的晉升走的是兩股道。

    再者,按照這個任官條例,軍銜的晉升受“停年”的嚴格限制。所謂“停年”,就是某一軍銜必須停留的年數,也就是最低任官年限

    在非嫡系部隊普遍存在不依照軍銜條例給予銓敘

    各雜牌部隊還是老一套,根據某一職務大致習慣對應的軍銜來任命,而不是依照軍銜條例給予銓敘,從而成為一種非法。銓敘廳曾反覆下文要求任何部隊單位不得私授軍銜,並採取將級領章(肩章)編號和定製的方法加以限制。

    以上就是胡璉當了多年師長,當上軍長的原因。以下列舉了胡璉敗退大陸前的幾個重要事件和影響,供大家分享。

    後起之秀,成黨國棟樑

    1949年1月,在上海虹口天主教醫院施手術,一共取出大小彈片三十二粒之多,有幾處受傷部位離肺部僅有一紙之隔。

    當月上旬,蔣電召其入南京面見慰勉,垂詢其對戰局之意見。蔣囑其重整舊部。旋即手令國防部,國防部即任命胡為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官。

    重建十二兵團,逃脫圍殲

    7月,經過半年重整,重建第十二兵團,根據胡“縱深防禦、移動防禦”原則開始大規模戰略轉移,從江西分兵兩路南下,7月14日亦是中央軍委關於圍殲胡密令電報發出第一天,成功擺脫南下大軍圍殲第十二兵團戰略企圖。

    1949年9月初,撤往潮汕。10月,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正式明令第十二兵團歸其指揮,並即向舟山群島增援。胡逕去臺灣,面請指示。

    陳誠面命,改變金門戰局,唯留美譽的將軍

    陳誠面示胡,令胡以兵團司令官及福建省主席名義率第十八、十九兩軍,接任金門防務,湯恩伯及李良榮兩將軍調回臺灣。並派東南軍政公署副長官羅卓英同去防地,布達命令,監督交接。當金門戰役正酣時,胡璉已帥軍登島。

    團結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國民黨軍狐——胡璉》評價胡璉“有張靈甫的‘悍’,但無張靈甫的‘驕’;其‘忠’不比黃百韜少,其‘謀’絕比黃百韜多”,稱其為“國民黨軍中最會打仗的將軍”,以胡璉的生平來看,評價不算為過。但胡璉雖狡黠,最終還是慨嘆“土木不如一粟”。

  • 6 # 一個歷史過客

     實際上,各國都有這種情況。軍校分為正式軍銜,臨時軍銜(職務軍銜)。比如,國民政府任官狀,就有明確區分。任命某某為某師中將師長就是職務軍銜,也叫臨時軍銜。此軍銜是跟隨職務走的,資歷不足的軍官因擔任某種職務才臨時授予。沒有這個職務,則這個軍銜取消。

    為什麼胡璉當了那麼多年師長直到18軍軍長才被授予少將軍銜?

    軍事迷朋友一直都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軍事指揮能力這麼強的胡璉得不到重用,而“書呆子”黃維卻能得到信任並受到重用?

    表面看起來這個問題合情合理,事實上稍微瞭解相關歷史的人都知道,胡璉不被重用正源自於其狡猾多疑的性格。故而白崇禧為了阻止胡璉出任12兵團司令,不惜以辭職威脅,正是擔心胡璉會在最危險的時候背後桶刀子。寧願接受指揮能力一般的黃維,也不讓胡璉上位。

    胡璉,1907年11月16日生於陝西華州會同坊北會村貧寒農家,12歲進華縣高等小學唸書,1925年小學畢業後投了軍,在馮子明的部隊裡當文書,1925年考取廣州黃埔陸軍軍官軍校。1926年3月,軍校改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胡被編入第四期步科第一團第七連學習。

    胡璉進入黃埔時間晚,因為升遷也比較慢,到抗日戰爭爆發時,他只是18軍11師下屬66團的團長。而此時的黃維已經是18軍67師少將師長。胡璉先後率部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湘北會戰、棗宜會戰,因功升福建預備第九師師長,不久調回11師任師長(1942年)。此時的黃維已經從18軍軍長調任54軍軍長。

    1943年,胡璉率部與日寇爭奪石牌要塞作戰中取勝,保證了鄂西大捷,因功榮獲青天白日勳章,並於7月13日任十八軍副軍長。

    軍統局局長戴笠是1945年3月晉升少將

    1934年,國民黨整理軍隊,有一項便是將官階與職級分開,任職與任官分立。

    任職:指的就是軍長師長這個職務,

    任官:則是中將少將這個軍銜。

    當然在1945授予少將軍銜的不止胡璉一人,還有名噪一時的張靈甫,他也是在1945年才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後於孟良崮戰死時才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當然胡璉在抗日戰爭時期就當過十一師的師長,後又升任軍長,按理來說軍長一般都是中將軍銜,但胡璉做為國民黨中的少壯派高階軍官,升官靠的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實打實的戰功,所以升官快。但是軍銜卻是由資歷說了算,這在軍隊中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情。這從國民黨在大陸時期於1935年的授銜上就可以看出,比如一級上將就閻錫山、李宗仁、馮玉祥、張學良等幾位實力派大軍閥,而二級上將就授給了劉湘、龍雲、韓復渠等幾位一省大員,還有蔣介石的老資格心腹顧祝同、劉峙等,所以說在軍中資歷是很重要的。還有我軍於1955年對高階將領的授銜儀式上,粟裕可謂戰功赫赫,先是蘇中七戰七捷,後又指揮了淮海戰役,功績無人能比,但也沒能入列元帥,就是這個簡單的道

    1948年4月,國民黨以主力18軍為骨幹,組建12兵團。按道理來說屢立戰功的胡璉是12兵團司令官的最佳人選,軍政部也支援胡璉當司令。但是其他的軍長不滿意,暗地裡阻止胡璉任司令官。而還有一個大人物也堅決反對胡璉任12兵團司令,次個人就是白崇禧 。白崇禧曾說:“胡璉一向不服從命令,喜歡自作主張,如任他為12兵團司令,我只能辭去華中剿總司令一職。”於是黃維出任12兵團司令,胡璉只能任副司令。當時的黃維已經離開部隊2年多,也知道胡璉的為人,堅決不上任。後來多次做工作才勉強上任。胡璉眼見煮熟的鴨子飛了,一氣之下跑回老家。直到第12兵團在雙堆集被圍,才不情不願的飛回去指揮部隊。

    1948年12月15日,12兵團在雙堆集覆沒,從司令官黃維到各軍師長都被俘虜,就胡璉逃脫了。胡璉為什麼這麼幸運呢?原來他又利用了自己的小聰明,用金條和手錶收買反動分子,才得以逃脫。

    1949年2月,胡璉任新編12兵團司令。9月,眼看大勢已去的胡璉率部乘軍艦從海上撤退,逃過了全軍覆沒的命運。

    1952年,胡璉晉升上將軍銜。1977年6月22 日,因患心臟病在臺北逝世。

    縱觀胡璉此人,行軍打戰不拘小節,能進能退,確實是一員指揮能力出色的國軍將領。然而其性情狡詐,自私自利,限制了其在大兵團作戰時的協調能力。

    總結:一個連自己人都不敢相信的將領,別人怎麼敢把身家性命託付在他身上。故其不得重用,也是在情理之中。

  • 7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胡璉,黃埔四期、與後來“永遠健康”的那位是同學。一期和四期是黃埔軍校出名將最多的兩期,胡璉也不例外。此人的軍事造詣不僅在國軍方面評價較高,在共產黨方面的評價也不低、甚至被老人家稱為“狡如狐、猛如虎”。能被對手稱為“狡如狐、猛如虎”,可見胡璉在戰場上還是相當有一套的!

    胡璉是陳誠“土木系”的干將,一九四三年十月升任“土木系”看家班底——國軍十八軍的副軍長,次年八月扶正、正式出任軍長一職。可是,直到一九四五年六月,胡璉才正式晉升陸軍少將軍銜,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國軍的軍長僅僅只是上校軍銜嗎?這也太不可思議了!其實,這是很多人的一個認識誤區,國軍方面的軍銜和解放軍後來實行的軍銜不同,它被人為分為了兩個系統——職務軍銜(臨時軍銜)、敘任軍銜(正式軍銜)。

    早年間,國民政府雖然名義上實現了全國統一,但地方實力派依然是各自為政,如晉綏軍、西北軍、桂軍、川軍、馬家軍……名義上雖然都是國民革命軍,但蔣某人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根本管不到他們內部的具體事務!軍銜的授予更是“隨意”,基本都是地方實力派們自己定,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備案即可。最後直接導致國軍方面將軍“氾濫成災”,“西北三馬”之一的馬步芳甚至連自己年僅十二歲的兒子都給授予了上校軍銜……

    加之蔣某人的嫡系——國軍黃埔系將領在國民黨黨內的資歷普遍偏低,短期內要大規模授予將銜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蔣某人的國民政府於一九三五年進行了軍銜制度改革,將軍銜分為了職務軍銜和敘任軍銜。職務軍銜隨職務走,地方實力派在這方面仍然擁有一定自主權,但敘任軍銜必須經過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國民政府的名義正式授予,也就是必須由蔣某人最終拍板、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簽署相關命令授予!這就等於是變相收回了地方實力派手中的軍銜授予權,同時也為國軍黃埔系將領戴上將星提供了方便,一舉兩得。

    何謂職務軍銜

    所謂職務軍銜,說白了就是臨時軍銜,軍銜與職務直接掛鉤。簡單說就是,你擔任什麼職務便自然擁有相應等級的職務軍銜、享受相應等級的待遇。反之,一旦卸任,職務軍銜及相應待遇自動取消。因此,國軍方面職務軍銜的表述一般為“少將師長”“中將軍長”之類,職務軍銜和所擔任職務是一體的。比如張三擔任了師長一職,並不是像一些影視劇裡表述的什麼“某某師師長張三少將”,而應該是“某某師少將師長張三”。

    國軍方面職務軍銜的授予程式相對比較簡單,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署命令即可,不需要經過國民政府。一些地方實力派甚至可以自行擬定,上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走一個程式即可,在這方面蔣某人還是相當“大方”的。反正卸任即收回,給什麼職務軍銜蔣某人都不心疼……

    何謂敘任軍銜

    國軍方面的敘任軍銜是正式軍銜,除非經正式程式被褫奪,不隨職務變更。敘任軍銜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各人的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後確定並正式敘任,以國民政府的名義正式釋出授銜命令。換言之,雖然林森只是“橡皮圖章”,但如果他對某位將領有意見、拒絕簽發命令,蔣某人還真沒辦法!為了內部團結,蔣某人恐怕也只能是“收回成命”了。畢竟林森的黨內資歷擺在那裡,為了個別將領跟林森撕破臉,對於蔣某人而言還是不太划得來的。當然,一般情況下,林森是不會與蔣某人為難的,前面所說的只是一種假設。

    那麼,職務軍銜和敘任軍銜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呢?舉個例子,某人的敘任軍銜是陸軍上校,職務卻是陸軍某軍的軍長,那麼在軍長任上時,他的職務軍銜就是中將軍長,可以佩戴中將軍銜、享受相關待遇。但卸任軍長職務之後,他依然只是陸軍上校,一應待遇參照上校等級給予。將領的陣亡撫卹等等也都是參照敘任軍銜,而非職務軍銜。如在孟良崮被解放軍擊斃的張靈甫,他的職務軍銜是國軍整編七十四師中將師長,但敘任軍銜只是陸軍少將。在陣亡之後,張靈甫的一應陣亡撫卹待遇只能參照敘任軍銜陸軍少將。這就是為什麼蔣某人要在張靈甫陣亡後給他追晉陸軍中將的原因所在,主要就是為了提高陣亡撫卹和喪葬規格。當然,葬蔣某人是管不到了,但提高治喪和撫卹規格蔣某人還是能做到的。

    胡璉在一九四五年晉升的少將軍銜就是敘任軍銜。在此之前,胡璉雖然已經出任十八軍中將軍長,但這只是職務軍銜,他的敘任軍銜依然只是陸軍上校,這也是彼時國軍黃埔系將領普遍存在的一種尷尬。因為黃埔系將領在國民黨黨內和國軍軍內的資歷普遍不高,職務卻在不斷提升、進入軍師級的不在少數。如果給他們晉升敘任軍銜,一些資歷較深的非嫡系將領蔣某人不太好處理。因此,國軍的黃埔系將領早年間普遍都出現了敘任軍銜低於、甚至遠低於職務軍銜的情況。胡璉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被解放軍擊斃的張靈甫也是。

    綜上所述,國軍的軍銜遠比解放軍複雜許多,它分為了職務軍銜和敘任軍銜兩個系統,相互之間有聯絡卻並不直接掛鉤。這就造成了許多國軍將領敘任軍銜遠低於職務軍銜的窘境。除此之外,對於上將軍銜,國軍方面控制得更加嚴格。特級上將是為蔣某人特設的,這裡就不去多說了。無論一級上將、還是二級上將都是有名額限制的,除非有人去世或退出現役,否則不予增補,因此也造成了許多符合二級上將晉升條件的將領因為名額限制而無法晉升。於是,便有了具有“民國特色”的中將加上將銜,簡單說就是相應軍銜先帶起來、待遇先享受起來,等有了名額再正式晉升。朱老總在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就曾經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周公在軍調時期也曾經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

  • 8 # 歷史學習者

    胡璉是黃埔四期畢業,資歷在國民黨內來說不能算高,而國民黨對於高階將領軍銜的任命往往和資歷掛鉤,即使你這個人能力再突出,那麼也需要一定的資歷,要不然難以服人。而胡璉在1945年才被授予少將軍銜,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胡璉

    胡璉(1907年11月16日~1977年6月22日),漢族,陝西華縣(今陝西華州)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黃埔軍校四期畢業,屬陳誠的土木系,國民政府統治大陸後期的著名將領。他與胡宗南並稱“二胡”,前者號稱“金門王”,後者號稱“西北王”,但在蔣軍中流行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抵不上一個金門王”。

    抗日戰爭中任第11師師長,率部於鄂西保衛戰中死守石牌要塞,榮獲青天白日勳章。解放戰爭中,率領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18軍參加內戰。解放後到臺灣,曾參加金門海戰,號稱“金門王”。

    原名胡從祿,後改名胡璉,又名俊儒,字伯玉,陝西華州人。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在陳誠的土木系部隊中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抗戰後歷任旅長、副師長、師長,1944年8月升任18軍軍長,後又升任第12集團軍副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整編第11師師長、18軍軍長、第12兵團副司令。1949年去臺,為首任“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後升任“陸軍副總司令”。1964年“出使”南越,歷時8年。回臺後受聘為“臺灣當局領導人幕僚機構“戰略顧問”,晉級陸軍一級上將。

    國民黨七至十一屆中央委員。1974年申請附讀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治宋史及近現代史,著有《泛述古寧頭之戰》,《金門憶舊》等。1977年病卒於臺北。

    為什麼胡璉當了那麼多年師長直到18軍軍長才被授予少將軍銜?

    在解放戰爭中,粟裕挺近中原,碰上了他一生的對手:胡璉,胡璉將軍軍事實力遠超於粟裕,在南麻戰役中,粟裕用五個縱隊十多萬人都沒有圍困住胡璉的3萬人,而且多年積攢的根據地的裝備和糧食被胡璉搜走,此戰中我軍傷亡了4萬多人,打的粟裕多年都不敢回憶這件事。

    淮海戰役中,在整個大趨勢都是被圍困的情況下,胡璉單槍匹馬殺出來了,而且完好無損,自己的部隊也沒有受到任何損失,這點有他自己出色的軍事指揮能力,也有一點是華野各個縱隊都不敢和他一對一的打。

    毛主席評價胡璉”狡猾如狐狸“,在粟裕之後的金門戰役中,胡璉將軍又一次大敗於粟裕,登島的9000多人被胡璉全殲,胡璉的軍事才能又一次得到蔣介石的重視。

    胡璉早早就當了旅長和11師師長,我們看到的熒屏上都是少將師長甚至少將旅長,為什麼胡璉直到升任18軍軍長才被授予少將軍銜?

    胡璉是黃埔四期畢業,資歷在國民黨內來說不能算高,而國民黨對於高階將領軍銜的任命往往和資歷掛鉤,即使你這個人能力再突出,那麼也需要一定的資歷,要不然難以服人。而胡璉在1945年才被授予少將軍銜,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當然胡璉做為國民黨少有的悍將,雖然在194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但他在1948年便升為陸軍中將,後於1957年成為國民黨二級上將,在1972年又成為國民黨的一級上將。

    總結:在石牌保衛戰中,因為11師的浴血奮戰,殲敵1000餘人,使敵軍始終無法攻破和佔領石牌要塞,為友軍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從而帶來了鄂西會戰的勝利。因為胡璉在石牌保衛戰中的突出表現,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隨後升任18軍副軍長。

    1944年胡璉被調到侍從室,隨後又被任命為18軍軍長。

    1945年被正式授予少將軍銜,胡璉透過在戰功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熬到現在,所謂的資歷問題也不再是問題,也沒人能夠再拿資歷說事去阻礙他的升遷。

  • 9 # 樹人園丁

    一句話回答:國民黨軍隊的長官,不希望提拔比自己能耐大的軍官,怕被背刺。胡璉足智多謀,能力出眾,是隻狐狸,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能殺敵,用不好,怕他背後捅刀子。

    胡璉是何許人?

    胡璉(1907年-1977)陝西人,雖然出生在普通農村家庭,但是他喜歡學習。後來參軍,在部隊當文書,抓住機會考上了黃埔軍校,可謂是鹹魚翻了身。最後官至國民黨一級上將。具有很高的指揮才能。

    毛主席對胡璉的評價是:“十八軍胡璉,狡如狐,猛如虎,宜趨避之”

    毛主席見多識廣,手下一眾高階將領。對一位國民黨指揮官,做出這麼高的評價,還是比較罕見的。

    胡璉狡猾多疑,不講義氣,得罪了不少同僚,成為了晉升阻力

    雖然胡璉屢立戰功,但是他這個人只顧自己,不講哥們義氣,用現在的話講就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有幾次戰鬥,上級派他增援被圍困的兄弟部隊。他口頭答應,卻按兵不動,致使兄弟部隊全軍覆沒。他還振振有詞的說:就算是去支援也是送死,何不儲存黨國實力?

    長此以往,沒有人願意和胡璉聯合作戰。他的口碑極差,每到升遷的時候,他的上司和其他將領都反對,甚至白崇禧也是公開否定胡璉的升遷命令,甚至放話:如果提拔他,我就辭職。

    結尾

    帶兵打仗,除了需要有謀,更重要的是要協同配合。胡璉在戰場上是一個投機分子,只求單打獨鬥。個別戰役,可能打的比較漂亮,但是放到全域性看,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所以胡璉的升遷非常慢。他這樣做,只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活命。最後他沒有戰死沙場,而是病死在了臺灣。

  • 10 # 雲南王國棟

    樓主其實搞錯了一點,胡璉剛當上國民黨第18軍軍長時,敘職軍銜只是陸軍上校而已,是擔任軍長三個月後才晉升為陸軍少將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和胡璉的黃埔軍校出身有關。

    1935年以前,北洋政府包括國民政府的軍銜管理制度相當混亂。督軍一級基本上兼職上將,有些軍長、師長也是上將軍銜,中將旅長、少將團長比比皆是,包括蔣介石本人都當過楊梅都督陳其美手下的少將團長。據說陳其美愛聽戲,連唱戲的戲子都封少將軍銜,有名無實。

    1935年,蔣介石掌握國民政府軍政大權後,將軍銜制度規範化。整個國民政府也就一位特級上將(蔣介石),九位一級上將(張學良、馮玉祥、李宗仁等),北洋政府的上將一律取消,像段祺瑞、馮國璋、吳佩孚等人。軍團長一級敘職二級上將、軍長敘職中將、師長少將、旅長上校、團長中校、營長少校。如黃埔畢業生,基本上都授少尉至上尉不等(看成績優劣)。

    胡璉是黃埔四期畢業,敘職陸軍少尉,征戰多年,至1942年晉升國民黨第18軍第11師上校師長。1944年晉升第18軍軍長,本來嘛,軍長的職務軍銜是陸軍中將,但當時正在打仗,沒有時間晉升,胡璉就是上校軍長。直到1945年6月28日,才晉升為陸軍少將。1948年晉升陸軍中將。

    和雜牌部隊相比,中央軍軍官的軍銜普遍偏低。如雜牌軍有中將師長、上將軍長,但是中央軍師長對應軍銜僅為少將,很多中央軍師長軍銜僅為上校。

  • 11 # 學習中的因嘚

    首先我們來回答一下是不是的問題:1945年6月28日,胡璉被授予少將軍銜,而1944年8月,他就升任第十八軍軍長。可見胡璉當了18軍軍長還不是少將軍銜,過了快一年才被授予少將軍銜的,也就是說胡璉升了18軍軍長也沒有授予少將軍銜;另外熒屏上都是少將師長和少將旅長,這些一般指的是職務軍銜,而胡璉的少將軍銜指的是正式軍銜,這兩個軍銜只差一個詞,但是實際差別很大。下面我先簡單介紹下國民黨軍隊的職務軍銜和正式軍銜。

    正式軍銜:也叫敘任軍銜,此係統的軍銜由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由銓敘廳正式敘任,並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由國家政府主席簽發命令敘任,此“軍銜”除了褫奪和晉升外,不隨職務調動而變動。這種是屬於國家級正式軍銜,也就意味你的軍銜被國家正式承認。當時銓敘廳規定軍銜的晉升要有一定任職年限少尉升中尉一年半,中尉升上尉二年,上尉升少校四年,少校升中校三年,中校升上校三年,上校升少將四年,少將升中將三年,中將升上將用選升,且戰時也不縮減年限。

    蔣介石的特級上將是正式軍銜,是國家主席林森簽發的

    職務軍銜:是國民革命軍的一項重要軍事制度,為使軍人的軍銜與其所任職務相一致,對軍人授予臨時的軍銜。類似的制度在世界上許多國家都有實行,或稱為臨時軍銜、或稱為職級軍銜。如美國規定,軍官正式軍銜晉升時限未到,若被正式任命或臨時任命某一職務,而該職務通常適用於更高階軍銜時,則授予同該軍官新任職務相適應的臨時軍銜。被授予職務軍銜者,其軍銜式樣以及權力地位和正式軍銜者相同。職務軍銜是軍事委員會發布“任職令”的職務系統,其位階和職務一體,隨著職務變更而隨時變更。

    這位蕭將軍是職務軍銜,是蔣介石簽發的

    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的施行是國民黨當局希望透過制定嚴格的軍銜晉升制度來防止晉升過快導致軍官素質下降的問題。嚴格的晉升制度是符合蔣介石理想中的軍事等級觀念的,但是現實情況使他認識到,這樣的制度依然存在問題。一方面是由於戰爭的頻繁,軍官隊伍增長更新很快,嚴格的晉升制度使得軍銜跟不上實際軍事需要,有些軍長、師長的軍銜僅為中校、少校,影響正常的軍事指揮。另一方面是由於軍銜能夠發揮收買敵對陣營將領、安撫異己勢力以及籠絡人心的功能,嚴格的晉升制度則限制了這種功能的使用。在嚴格的軍銜晉升的制度面前,蔣介石不得不從實用主義的角度考慮進行某種變通,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

    本題題主的意思是說胡璉升少將很晚,當我們明白了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區別和它們的意義後,我們得出胡璉升少將不晚的結論:1 由於國民黨施行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正式軍銜是嚴格的按年限進行晉升,並不是跟著他的職務增長而直接增長,而且戰時也不縮減年限,所以儘管他已經擔任師長軍長多年,但是他任職年限有限,45年的時候年限才符合升少將的要求;2 胡璉是黃埔四期,我們可以對比下和他同期的名將,和他同在國民黨的老同學老鄉張靈甫在抗戰期間已經擔任師長、副軍長職務,但是正式軍銜也是45年才升為少將的;老同學李彌抗戰期間也已經擔任師長、軍長職務,正式軍銜還是45年才升為少將的;而他的學弟廖耀湘,抗戰時期擔任了師長、軍長,解放戰爭時期已經是兵團司令了,正式軍銜還是個上校(感覺很囧的樣子),48年7月份正式軍銜才升為少將。從上面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國民黨正式軍銜的晉升是很嚴格按年限來的,因此胡璉正式軍銜升任少將一點也不晚,完全是卡著年限來的。

  • 12 # 一棵小草隨風倒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中將軍官特別多,但那些都是職務軍銜,不是正式軍銜,戴笠直到死後才被追認為中將,指揮30萬特工的戴笠也只是少將軍銜。

  • 13 # 品點歷史

    胡璉,國民黨將領中有名的悍將,毛主席曾對國民黨軍中兩個人有很高的評價,一個是薛嶽,另一個就是胡璉,毛主席稱他是“狡如狐,猛如虎”。

    胡璉還和胡宗南並稱“兩胡”,胡宗南被稱為“西北王”,胡璉則因為解放後駐守金門,被稱為“金門王”,不過,在國民黨軍中卻流行這樣的說法,十個“西北王”加起來也比不上一個“金門王”。能同時得到敵我雙方這麼高的評價,可見胡璉確實能力不俗。

    胡璉

    胡璉是1907年生人,畢業於黃埔四期,畢業從排長幹起,此後歷任連長、營長、團長,1941年任預備第九師師長,1942年任第十一師師長,1944年任十八軍軍長,1945年授少將軍銜。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所有的軍都編成整編師,胡璉的十八軍被改編成整編第十一師,胡璉任師長。

    從胡璉的履歷可以看出,早在1941年他就當上了師長,1944年當上了軍長,而直到1945年才授少將軍銜,也就是說,在這之前他一直是上校師長,甚至是上校軍長,這是在不合常理,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國民黨的軍銜體系說起。

    在國民黨內部,有兩套軍銜系統,一套是職務軍銜,一套是正式敘任軍銜。

    職務軍銜是一種臨時性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簽發的,一般隨著職務的變動而變動,如果職務降級或者撤銷,那麼軍銜對應也會降級或者取消。我們在電視裡經常聽到的上校團長,少將師長,就是屬於職務軍銜。

    雖然國民政府並沒有制定明確的法令,規定職務和軍銜的對應關係,但是從實際執行情況來看,國軍的職務和軍銜對應關係大體上如下:

    少尉——排長;

    中尉——副連長;

    上尉——連長、副營;

    少校——營長;

    中校——副團長;

    上校——團長、副旅長;

    少將——旅長、副師長;

    中將——師長、副軍長、軍長等;

    二級上將——路軍總指揮、正軍團長、綏靖公署主任、方面軍司令;

    一級上將——1935年授任在軍界德高望重的九人,且採用定額制度,即退役或者除役一人則可擇優從高階將領中晉任一人。在大陸期間只有程潛、陳誠、白崇禧三人獲得晉任一級上將的殊榮。

    特級上將——則從1935年設定直到1980年取消,自始至終只有蔣介石獨有。

    除了這種職務軍銜外,還有一種就是正式敘任軍銜。正式軍銜是由軍事委員會銓敘廳根據授銜者職務、資歷、學歷、戰功等情況綜合考慮,由銓敘廳正式敘任,並由國民政府頒發任官狀的軍銜。此種軍銜由國家政府主席簽發命令敘任,除了被剝奪或者晉升兩種情況外,不隨職務調動而變動。

    在這兩套軍銜系統中,正式敘任軍銜的評定、授銜是經過嚴格把控的,而職務軍銜這比較隨意,因此,我們看到在國軍中軍銜氾濫,中將、上將一抓一大把,指的就是這種職務軍銜。那麼國民政府為什麼要在正式敘任軍銜外,又實行一套職務軍銜制呢?

    其實國民政府實行職務軍銜也是有考慮的。職務軍銜可以收回,這樣就可以在戰時把更大的職責交給軍官,又可以避免在戰爭結束後出現過多、過濫的高階軍銜。而且按職務軍銜佩帶肩章,只要一看軍銜就知道大概是什麼職務了,職務和軍銜相一致,便於對部隊的作戰指揮和平時管理。

    在瞭解了國民政府兩套軍銜制度後,我們現在就清楚了,為什麼胡璉的軍銜升的這麼慢,當了軍長後才授少將。沒錯,這個少將軍銜指的就是正式敘任軍銜,含金量可比職務軍銜大多了

    其實,不只是胡璉,在國民黨將領中很多都是這樣的,職務軍銜比正式敘任軍銜要高的多。比如戴笠,他的職務是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副局長,職務軍銜是中將,在一些照片裡面,也經常可以看到他佩戴中將肩章。但是事實上,戴笠直到1945年才敘任陸軍少將的正式軍銜,次年死於飛機失事後才追贈陸軍中將。

    還有張靈甫,和胡璉同是黃埔四期的校友,因為殺妻案上軍事法庭,並且下獄,抗戰爆發後被特赦,先是挨74軍中擔任上校團長,由於抗日戰爭中表現很勇猛,升遷很快,1941年升任75軍58師少將師長,1944年任74軍副軍長,升遷速度基本和胡璉一樣。但他也是直到1945年才正式晉任陸軍少將,孟良崮戰役之後,被追認為陸軍中將。此外,同樣位列五大王牌之一的孫立人,已擔任新編第一軍軍長10個月之久,才於1945年晉升少將,1948年晉任陸軍中將。

    張靈甫

    而且,在國民黨正式軍銜裡,中將到上將是一個很大的門檻。比如張靈甫的老上級,74軍原軍長王耀武,這也是個抗日虎將。早在抗戰爆發初期,王耀武的職務軍銜就已經是中將了,但同樣也是到1945年才正式晉升中將。

    此後,王耀武的職位越來越高,升任第4方面軍總司令後,下轄胡璉的第18軍,韓璇的第73軍,施中誠的第74軍,李天霞的第100軍,廖耀湘的新編第6軍。雖然職位越來越高,但是軍銜卻一直沒動過,直到1948年濟南戰役被俘後,仍然是中將軍銜。

    王耀武

    由此可見,胡璉在1944年就升任軍長,而到1945年才被授予正式少將軍銜,其實是很正常的,很多國民黨將領都是如此,沒有什麼奇怪的。

  • 14 # 血膽老將

    國民政府在軍銜授予方面卡的比較嚴,大部分人戴的都是職務軍銜,而不是銓敘的正式軍銜,國軍也並不是大部分人所認為的將軍一大把酒囊飯袋的那種,廖耀湘已是兵團司令了,而他的銓敘正式軍銜才是上校。像美軍也是如此,一戰結束後,人們所熟知的巴頓從上校恢復成了少校,馬歇爾也由上校恢復為少校,而艾森豪威爾則由中校恢復為戰前的上尉

  • 15 # 春花秋實5872

    胡璉將軍是陝西華縣人,他是黃埔四期,屬陳誠的土木系。

    胡璉將軍一戰成名的是石碑保衛戰。1943年5月25日,日寇佔領了要隘漁陽關後,企圖威撼西南,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便不顧一切的要佔領長江湖北西部的重要江防要地石碑。當時守護石碑要地的就是時任國民第十八軍第十一師的胡璉部。

    在這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胡璉將軍根據日寇不擅長山地戰的特點,利用有利地形排兵佈陣。戰前帶領全師將士祭拜天地,誓於要塞共存滅,並給父親、妻兒留下了那令今人讀來熱血澎湃,感人至深的遺書。

    此役經過全師將士浴血奮戰,勇於犧性最終以日寇失敗而告終。胡璉將軍榮獲青天白日勳章,升任十八軍副軍長。1945年6月28日,雪峰山會戰結束後,他又被授於少將軍銜。

  • 16 # 雪山來客1077

    國民政府時期軍隊將官是有定額的,民國建立時間太短很多老資格將官都還在位,一個蘿蔔一個坑。像胡璉這樣的小字輩資歷太淺根本排不上號。所以很多軍師級主官只能是高職低配。當然還有很多是低職高配的。比如中將旅長,上將師長一類的也屢見不鮮。這也涉及到了中央系與非中央系的問題。將官名額數量有限,很多地方實力派資歷都非常深厚佔用了大量的將官名額。後來新建的中央軍部隊就沒有將官名額可用了。

  • 17 # 添天向上

      實際上,各國都有這種情況。軍校分為正式軍銜,臨時軍銜(職務軍銜)。比如,國民政府任官狀,就有明確區分。任命某某為某師中將師長就是職務軍銜,也叫臨時軍銜。此軍銜是跟隨職務走的,資歷不足的軍官因擔任某種職務才臨時授予。沒有這個職務,則這個軍銜取消。

      而正式授予的軍銜,與職務無關。比如任官狀上說,任命某某為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則此軍銜為正式的拴敘軍銜。即便不擔任職務,他依舊還是少將。

      軍隊,不管是哪裡都是講究論資排輩的。尤其正式軍銜的授予和晉升。而且,高階軍銜的總數目是有正式限制的,所以正式軍銜只能緩慢晉升。而本人對應的職務軍銜則可以因職務晉升而獲得對應的臨時軍銜。

      比如1948年廖耀湘的拴敘軍銜騎兵上校,但職務軍銜是中將兵團司令,就是此理。

      美國也是一樣。

      二戰時羅斯福主要軍事幕僚馬歇爾,1936年8月前僅是即將退役的國民警衛師中校師長,而且已55歲。死對頭的麥克阿瑟卸任陸軍參謀長才被陸軍部長德容調回陸軍,晉一星准將任陸軍部副部長,1938年晉二星少將出任陸軍參謀長,得到臨時四星上將軍銜。1944年12月因對二戰的組織功勳獲得正式的五星上將。說起來陸軍參謀長一般任期只有兩年,馬歇爾前後被總統挽留擔任7年,臨時四星上將當了6年。

  • 18 # 雲中靜月

    胡璉被授予陸軍少將是1945年6月28日的時候,而他當18軍軍長是1944年8月的時候,這個時候他的軍銜是步兵上校,中將軍長。

    這個時候肯定有很多人看著迷糊,步兵上校是什麼鬼,中將軍長又是什麼鬼。

    這裡有個很重要的知識點:職務軍銜和銓敘軍銜。

    職務軍銜就是依據所在的職務給予相應的軍銜,比如軍長的基準軍銜就是中將,上校團長去當軍長肯定不可能,所以就給箇中將牌牌,有了職務軍銜,就可以名正言順的當軍長了,這個不用考慮什麼資歷,軍功之類的,沒有什麼評定和停年等問題,老蔣首肯了軍委會直接發委任狀。

    這個東西其實很虛的,同樣是中將級別,但是資深的銓敘中將和中將軍長站在一起,說話都矮一頭。

    而銓敘軍銜就不是,銓敘軍銜全方位的考慮了資歷,軍功等情況,這個就得需要軍委會報請國民政府來審批了,當時的主席是林森,所以銓敘軍銜的簽名是林森。

    胡璉授銜時已經很晚了,為了突出銓敘軍銜和職務軍銜的區別,我拿原第74軍軍長施中誠的委任狀來區別下。

    我想這就看懂了吧。

    再看看當時第一批銓敘軍銜都給了什麼樣的人物。

    上將全都是地方大佬,坐鎮各派系的人物,有封疆大吏還有一方諸侯,連陳誠都只給了一個陸軍中將,張發奎在之後也只給了一箇中將加上將。

    1934年4月26日,國民政府批准組建軍委會銓敘廳,負責重新評定軍銜工作,根據初任,敘任,轉任,晉任等方式,授予相應的銓敘軍銜,比如上圖的這些大佬,首授軍銜基本都是緒敘任軍銜,也就是根據資歷進行評定的。胡璉自然也是1935年敘任步兵中校,到1942年剛到上校,他的資歷差的太遠了,自然排在校級官佐的行列了。

    從上圖中的停年表,可以看看一個少尉如果升到銓敘少將需要十七年半。正常一個黃埔四期生1926年畢業,到1935年敘任銓敘軍銜,不到10年,銓敘中校是沒有問題的。

    而抗戰時期大規模授予陸軍少將銓敘軍銜的工作停止,雖然還是有,但是明顯黃埔四期沒法趕上。

    直到1945年2月20日,大規模的銓敘軍銜才開始授予,這一天,方面軍司令官王耀武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集團軍總司令杜聿明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駐印軍副總指揮鄭洞國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

    胡璉出自黃埔四期,而妖星輩出的黃埔四期生都是什麼時候授陸軍少將銜的呢?

    舉幾個例子:

    1945年2月20日,張靈甫。

    1945年3月8日,戴笠。

    1945年6月28日,李彌。

    1948年1月22日,邱維達。

    所以胡璉抗戰八年都是一箇中校,上校頂著少將師長,中將軍長的牌子在打仗,而他成為土木系王牌軍第18軍軍長是1944年的事情,也就是說,他軍長期間還是上校的真身。其實他這樣還是挺差的,黃埔六期廖耀湘騎兵上校身背第9兵團司令的牌子,足見軍委會委任狀是多麼的隨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金還會下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