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跨鬥
-
2 # 伍增傑書法詩詞歌賦
毛筆起源,說與蒙恬有關?戰國時期楚簡所用,可是蒙恬將軍?也許楚簡所用毛筆比蒙恬將軍都要大了?——沒考據,一猜。
-
3 # 無心隨墨
過去的說法是秦朝大將蒙恬所造,據說他征戰時射獵得兔,後來發現兔毛合適做筆,就造出了毛筆。
實際上蒙恬更可能是毛筆的改良者而不是第一個創制者,因為從發現的甲骨文裡面就發現了,有些甲骨文不是雕刻的,而是用毛筆寫上去的。而且“筆”這個字出現很早,這個字是個會意字,下部分原來寫作“聿”,很像毛筆下垂的樣子。
所以毛筆的產生很早,最起碼商朝已經出現。至於更早則還沒有發現什麼證據。
-
4 # 倪成
中國古代的書寫工具主要是毛筆,在秦朝人蒙恬改良它之前就早已存在。可考證的是蒙恬,所以蒙恬是毛筆的筆祖。中國畫和書法用筆基本不分,畫家畫好畫後可用同一支筆在同一幅畫上題字。但西洋的油畫則不同,他們過去書寫用鵝毛管筆,繪畫則用大小號排筆。
-
5 # 雨落浮塵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毛筆的起源一般人都認為是秦代的蒙恬,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1954年,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裡發掘出來了整套的書寫工具。這證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華人主要用毛筆寫字。儘管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資料表明,商朝的日常書寫並非“刀筆文字”,而是與秦漢以後寫在竹簡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樣。商族人的日常書寫是毛筆字。可惜由於書寫材料、毛筆字不能長久儲存,唯有刻在堅硬卜骨上的甲骨文儲存了下來。所以蒙恬的功勞應該是改進毛筆。
關於筆的不同,個人認為區別不大。因為毛筆既可以用於書寫,也可以用來繪畫。寫字用筆主要有羊毫、劍豪、狼豪之分。硬度依次增加。狼毫主要寫楷書,篆書等,羊毫劍豪寫行草。畫畫用筆主要看畫的是什麼畫,以及所畫的風格自己決定最適合的筆。
-
6 # 度度看看
文明的標誌之一是文字的出現。中華文明獨特的“象形文字”,不同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字母文字。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外華人也開始學習中國文字,透過“文字”這個媒介,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被傳播的越來越遠。
◆
秦 陽陵虎符
長8.9釐米、寬2.1釐米、高3.4釐米
虎符是什麼?
這塊陽陵虎符,是秦始皇調動軍隊的憑證,用青銅鑄成臥虎狀。可中分為二。
虎符身上的篆書寫的什麼?
虎的左、右頸背各有相同的錯金篆書銘文12字:
“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
是什麼意思呢?
意為此兵符,右半邊儲存在皇帝處,左半邊儲存駐紮陽陵的統兵將領處;調動軍隊時,由使臣持右半符驗合,方能生效。
◆
虎符身上的小篆
◆
秦 錯金銀傘槓上的花紋
與小篆文字裡的寶蓋頭
我們可以看到
當時秦朝審美上的一致性
線條皆整齊莊重、均勻圓潤
小篆這種書體到今天,仍然深受大家喜愛。廳堂、案頭掛一幅端莊古雅的篆書作品,也是現代人在精神上的追求。
對傳統文化有興趣
希望透過書畫入門傳統
但是筆墨零基礎
迷茫小白從哪裡入手比較好?
書法的入門學習,從方法上小篆是最好的基本功訓練。
書家常說“字之工拙,全在用筆之優劣”。小篆筆筆中鋒,用筆簡練純粹,透過直線、弧線、線條搭接的練習,都為以後的書法甚至繪畫學習打好基礎。用腕、用指,包括對毛筆的熟悉、對書法的理解能力,都會在小篆的中正和諧之美中得到提高。
書法與繪畫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關係,既能各自獨立成體系,又一直相依相伴、互相支援影響。
沒有接觸過畫畫的人,對畫畫以及畫畫的人的想象是瀟灑不羈、自在揮毫。其實沒有紮實的線條基本功訓練,沒有靜定的功夫,筆豪揮的再瀟灑,落筆仍是不得要領、空無一物。
真正美好的事物,一定有內在的剋制,單純情緒的宣洩還只在低段位。
嚴謹的線條基本練習
剋制需要練習。氣息是否均勻、頭腦是雜亂還是空靜、心神在不在位,這些看似簡單的線條,都會把你的情緒最直接的呈現給你。
宋代藝術之所以在高峰,並不在她的喧囂,反而是沉靜不輕浮。
學習線條從宋畫的一筆一畫入手,體會宋人“由靜至美”的境界。
書法和繪畫
不知道自己會喜歡哪一個
怎麼辦?
從來沒學過,不知道自己喜歡哪個更多一些。這樣的同學還是挺多的。
當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都來嘗試一下。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認真學習30天你大概就能有一個清晰的判斷。即使還是都喜歡很糾結,那也不難,都學咯!
書法繪畫太難了
也沒有那麼多時間
雖然想學還是很難實現
確實,想學一樣東西不花時間很難學好。
但是我們可以把時間規劃好,也可以從不那麼難的課程開始。從簡單的學起,花費的時間不多,但是也能一點一點的進步。
掌握了基本的技法以後,會覺得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難。學習有了科學的方法,做起來會容易很多。
不那麼難的課程
有我們的30天書畫啟蒙課
30天,能學到什麼?
首先是熟悉我們華人最傳統的書畫工具——毛筆。
在每一次轉筆、提按中,體會毛筆的溫柔與力量,並初步學會運用毛筆。
30天親自的書寫繪畫,學會小篆的經典筆法、會寫基本結構的篆書。
會運用弧線、側鋒、小折筆,畫一株完整的宋人梅花。
30天過後,相信你這輩子都不會再放下手中的毛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7 # 神韻軒書法
最早的毛筆實物在哪裡出土的?
一九五四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市友家公山的一座戰國墓群中,發堀出一支毛筆實物,有2o多釐米長。從鑑定結果看,材料毛兔箭毛,這支戰國毛筆的製造方式是:將筆毛整理好包裹在筆桿下端外側,然後用細線纏繞勒緊,因為筆桿下端刻有一圈凹槽,所以不易滑落。
這支戰國毛筆,是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它稱為"戰國筆″。毛筆在戰國時期都己出現,說明並非是蒙恬發明。
現代使用的毛筆有宣筆、川筆、湖筆、大倉毛筆、蒙筆等。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8 # 雷語話丹青
根據有文字考據,大都認為是蒙恬。但是考古學家發現,在出土的文物當中顯示蒙恬並不是毛筆發明者的首選。
史記中曾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文房四譜上也記載著:「昔日蒙恬造筆,以拓木為管,鹿毛為柱,兔毛為被,此乃謂蒼毫也」,博物志雲:「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因此,通常稱蒙恬為發明毛筆的史祖。
但近些年研究了由已出土的仰韶彩陶上的花文,專家認為可能是由類似毛筆的工具繪製而成,商朝甲骨文也可以可明顯的看出刀刻的甲骨文邊緣,是先用毛筆書寫完再刻成的,可見在那個時期時期已有毛筆的存在,或者說是類似毛筆的用具存在。
在周朝的青銅器上,所鑄的文字從字形判斷,有明顯的由柔軟的筆尖所書寫筆觸的痕跡,由書寫的形狀與筆意,知道書寫的工具就是毛筆。
1954年在湖南長沙郊外的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時代楚墓文物中,已有多種古毛筆及其相關的書寫文物,這是首度使我們對漢朝以前的毛筆形象的想像,真像大白,該批文物中的毛筆稱之為「長沙筆」是由高階的兔毫所製成毛長2.42公分,筆管長達16.6公分,筆管是由細竹製成,製法是將兔毛夾插於管端,以細絲綁緊後用漆固定,製作技術已是相當高超。
蒙恬是2200多年前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保衛國土,傳說蒙恬率軍駐紮在邊疆,需要經常向秦始皇奏報軍情,由於邊關戰情變化很快,文書往來非常頻繁,而刀刻速度又較慢,情急之下,蒙恬從兵士的裝備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竿上,蘸著點顏色寫起來,覺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製,作了許多能寫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們常打狼,剝皮後,將狼毛製成筆頭。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筆的工具。這就是後來的狼毫毛筆和羊毫毛筆的來歷。這樣看來,說蒙恬發明了毛筆卻也當之無愧。
如果非要說毛筆是誰發明的,那隻能說這還是個謎。
書法和繪畫用筆其實區分並不大,當然這是指中國傳統繪畫。寫字用筆主要有羊毫、劍豪、狼毫之分,硬度逐次增加。狼毫主要寫楷書,篆書等,羊毫劍豪寫行草的比較多些,篆書隸書業可以寫。畫畫用筆主要有寫意山水,工筆白貓之分,不同的作品用筆也不同,比如畫寫意荷葉用鬥筆較好,而工筆畫用筆有狼毫筆勾線,羊毫筆渲染等等。總的來說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
-
9 # 長生酒
你好,毛筆的筆和繪畫的還是差別大的,一般來說用來寫字的毛筆比用來畫畫的毛筆硬,筆毛裡的狼毫多,寫起字來容易把握,當然你也可以用純羊毫筆來寫字,著就要看你功力如何了。至於用來畫畫的毛筆一般都比較軟,筆毛裡的羊毛多一些,當然畫工筆畫的線描筆除外。
上面這是宋徽宗的字,就比較有特點,用的筆也比較特殊,感興趣可以去搜搜
至於起源的話,最早普遍使用應該是戰國時候,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兩處戰國楚墓裡分別出土了一支竹管毛筆(百家講壇說過,這也是為什麼湖南的筆賣的好),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1980年陝西臨潼姜寨村的一座墓地中出土的實物證實,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一些甲骨上已經有了用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
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後,考古學家分析得出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那時並沒有統一的名稱。春秋戰國,各地諸侯割據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秦始皇統一中國,一律稱之為“毛筆”。 (就是統一度量衡一個時期)(安利一下趙孟頫的字,太好看了有木有!!!)
後來,蒙恬(這個人很強)又將毛筆做了一些改進,使它便於書寫。毛筆是用羽毛書寫漢字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作為一種重要的書寫工具,作為一種文字的載體,毛筆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視的。至於你自己選擇什麼筆,主要還是看你要寫什麼字,畫畫的話就更多了,只有你確定好了型別去買其實才事半功倍自元代以來,浙江湖州生產的具有“尖、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 -
10 # 之韻堂
《史記》記載,秦始皇命太子扶蘇與蒙恬築長城以御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筆。《博物志》裡也說,秦之蒙恬將軍取狐狸毛為柱,兔毫為被以書。蒙恬為發明毛筆的史祖幾乎成了定論。
但陝西臨潼姜寨村發掘出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製水杯等。從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現筆的象形文字,形似手握筆的樣子。
毛筆用於書寫,品類發展已經很豐富了。看需要選擇用筆。比如書法用毛筆,我個人的經驗,寫楷書特別是小楷,要選擇純狼毫,夠健,寫字出鋒有力,小楷的出鋒不要太長。如果寫行書,用長鋒兼毫,比如說狼毫加羊毫,或七紫三羊,後者寫篆書比較好用,篆書要筆頭較平整,又要有彈性,毛不要太硬。如果是寫大字也是要兼毫,有的人喜歡用純羊毫,吸水性比較大,但純羊毫不好控制。千萬不要買那種假毛筆,都是纖維。
國畫的用筆,勾線筆需要硬挺,狼毫,鼠須等,出鋒長而有彈性,工筆畫的基礎勾線用,染色可以用大白雲,主要也是羊毫。如果是寫意國畫,梅蘭竹菊,用兼毫長鋒,出鋒3.5以上,筆桿要直,筆肚要瘦。如果是畫牡丹、荷葉、要選擇飽滿的大筆。
-
11 # 呂永亮
毛筆起源於什麼時侯?
這個類似於小百科的知識答案為秦時的蒙恬。
書法和繪畫用的筆有什麼不同?
這就屬於專業問題了,學習過書畫的人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相同與不同之處。
就好比針對寫毛筆字(書法)有“善書者不擇筆”之說,果真就“不擇筆”了嗎?拿支破筆(不聚峰)去硬寫《蘭亭序》試試看,保證一萬年也寫不出來!
道理也很簡單,明明要靠“繡花針”才能完成的細活,偏偏去用鋤頭、錘子去幹細活,不是瞎胡鬧又是什麼?(字的勢與架構確實與筆無關)
書法本身且如此,更何況是書與畫之間的區別呢?(筆對吸墨含水量要求不同)
簡單來說,大寫意基本上可以對毛筆進行通用,工筆與小寫意最好對筆進行分類使用,這屬於善用其器範疇。
-
12 # 清靈書香
毛筆,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璉每逢農曆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生產的具有“尖、齊、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毛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今江蘇)叫“不律”,楚國(今湖北)叫“插(竹)”。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為“毛筆”。而白居易稱筆為“毫錐”,《寄微之》詩云:“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如今用的毛筆,相傳是秦朝監督修築萬里長城的將軍蒙恬首創。但是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
1954年,從湖南長沙左家公山一座史前古墓裡發掘出來了整套的書寫工具。這證明,在蒙恬之前就已經有所謂毛筆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華人主要用毛筆寫字。儘管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資料表明,商代的日常書寫並非‘刀筆文字’,而是與秦漢以後寫在竹簡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樣。商族人的日常書寫是毛筆字。
-
13 # 羊鈦白
毛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飽含墨汁,記錄下燦爛的文化,繪製出璀璨的藝術。正所謂“治世之功,莫尚於筆,能舉萬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聖人之志,非筆不能宣,實天地之偉器也。”(引晉成公綏《棄故筆賦》)
毛筆是文明的載體,更是與古人日常生活結合得最緊密的文化工具。那麼,毛筆最初是由何人在何時發明的?能夠創造出毛筆的人,肯定絕非凡人,那一定是和造字的倉頡一樣的聖人吧?
“蒙恬造筆”的傳說關於毛筆的起源,有“秦將蒙恬造筆”的說法。相傳,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征戰,他要及時記錄戰事,以便向秦始皇彙報戰況。當時,人們是用竹籤寫字,雖然竹籤筆的筆尖尖銳,但蘸了墨水寫不了幾個筆畫,就沒墨了,還要重新蘸,非常不方便。有一天,蒙恬在打獵的時候,發現一隻尾巴受傷的兔子。看到兔子留血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蒙恬突然靈機一動,心想,是不是可以模仿兔子的尾巴做成一支筆呢?於是,蒙恬剪下了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中,做成了一支筆。但是,兔尾毛油乎乎的,不吸墨,這難不倒蒙恬,他用鹼水浸泡兔尾毛,去掉了毛上的油脂,一支柔順好用的毛筆就這樣誕生了。
蒙恬,秦朝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被譽為“筆祖”。中國的大部分毛筆產地,都有蒙恬廟,筆工師徒都會去燒香、磕頭。唐玄宗朝重臣徐堅曾經說過,“秦以前有筆矣,恬更為之損益耳。”那麼,這個“損益”之法,是不是就是指蒙恬用浸泡過鹼水的兔尾毛作為筆頭的創舉呢?事實不是這樣的。根據出土文物的證明,毛筆,遠在蒙恬出生之前很久就已經有了。蒙恬不是毛筆的發明者,但他的確為毛筆的改良做出過貢獻。最早的毛筆,筆毫是圍在筆端的外面,然後用絲線束緊。蒙恬改良了筆毫的安裝方式,採用了集束納入筆腔的方法。這便是徐堅所說的“損益”之法。其實,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明白,要經過近百道工序才能製得的毛筆,絕不可能是僅憑某一個人的靈感迸發而獨立創造出來,必定是依靠眾人的智慧,以及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完善而成。
毛筆曾經當髮簪雖然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土新石器時代的毛筆的實物,但是,在這一時期的很多彩陶上,能夠看到線條有筆頭分綹劃過的痕跡,更是在一些圖案中能夠明顯看到筆尖開叉的痕跡。由此斷定,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距今四千到五千年前,人們已經在使用毛筆了。我們現在能夠見到的最早的毛筆文物,是1954年6月,在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木槨墓中出土的一支戰國時期楚國毛筆。這支毛筆界的“老祖宗”,做工精緻,筆桿系竹製,整支筆還有一個與之配套的小竹管。該筆的筆桿長18.5釐米,直徑0.4釐米,毛長2.5釐米。該筆的筆頭,是用兔箭毛包紮在竹竿外圍,裹以麻絲,髹以漆汁製成。該筆筆鋒尖挺,是抄寫竹木簡牘的良好工具。
戰國楚墓中出土的毛筆到了秦代,毛筆除了前文所說的經歷了“集束納入筆腔”的改良之外,秦代的毛筆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筆桿的尾端被削尖。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毛筆的一項功能——簪發。東晉的徐廣,在《車服儀制》中寫到:“有事則書之,常簪筆。今之白筆,是其遺像。”正是描述秦代的以筆作簪。假設,在彰顯個性的當下,如果也能效仿秦朝,做一款既能當髮簪,又能書寫文字的“簪筆”,可能也會成為一個“爆款文創”。
披柱法的橫空出世東漢、魏晉時期,毛筆的製作技藝已經日臻成熟,此時開創了毛筆“披柱法”的製作工藝。所謂“披柱法”,我們可以直觀地理解為“在筆柱外披上毛”的製作方法。具體來說,“披柱法”是先作成毛筆頭中心的“筆柱”(也稱“筆胎”),然後在筆柱上覆上一層薄薄的披毛,把筆柱緊緊抱住。披柱法的橫空出世,可謂是毛筆製作工藝的重大改革。
披柱法的製作工藝,經過一代代先輩筆工的精益改善,已成為毛筆的最正統制作方法。但是,如何將披柱法的精髓發揮出來,卻是需要豐富的經驗和技巧。東漢、魏晉時期的毛筆,除了在筆頭製作工藝上有重大改進之外,筆桿的選料與造型,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前,技術的限制,導致筆桿基本上均為竹杆,而此時,琉璃、象牙等一些珍貴材質,也用於製作毛筆的筆桿。
如今,毛筆的筆桿材質多種多樣,三聯文房手工毛筆系列中,還有景泰藍材質的毛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藝術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飛躍,楷書真正出現了。繪畫藝術的變化雖然不像書法那麼顯著,但是社會風氣的變化,崇佛思想的上揚,都讓本來簡略明晰的繪畫進一步變得繁複起來。這些藝術的發展,與毛筆製作工藝的改良與品質的提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藝術促進了毛筆的發展,毛筆助力了藝術的飛躍。
唐代與雞距筆我們經常可以在各種影視作品中,看到唐代文人揮毫潑墨的鏡頭。前不久上映的《妖貓傳》中,就有李白酒後揮毫,即興創作《清平調》的情節。電影中,李白使用的,就是唐代盛行的“雞距筆”。
電影《妖貓傳》劇照雞距筆,因筆頭形似雞爪突出的雞距而得名,粗短而鋒利,是雄雞之間戰鬥的武器,可謂“如劍如戟,可擊可搏”。雞距筆省力、快捷、筆頭硬勁,可有效控制筆鋒使用範圍,能寫出遒美細緻的小行草,和精細工整的楷書。雞距筆在晉唐時期盛行,深得文人墨客喜愛。
三聯文房“文思”30年珍藏烤紅杆雞距筆關於李白寫字用雞距筆的事,《貓妖傳》的主角“白居易”的文章可以佐證,白居易在《雞距筆賦》中寫道:“不名雞距,無以表入木之功。”
從宋到清,毛筆不斷髮展宋代筆工巧匠輩出,制筆技術又向前邁進一步,筆桿的雕鏤藝術也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地步。北宋崇寧以後,宣州制筆匠諸葛高改進筆毫,以一種或兩種獸毛參差散立而扎,其毫長寸半,並存一寸於管中,一筆可抵他筆數支,稱“散卓筆”。北宋詩人梅堯臣詩讚曰:“筆工諸葛高,海內稱第一。”元代,浙江省吳興產的“湖筆”,逐漸取代了宣城“制筆中心”的地位。到了明、清時期,毛筆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態勢。李兆志先生對這一時期毛筆的概括為“柔潤的長鋒湖筆,剛勁尖銳的紫毫筆,剛柔相濟的狼毫筆,剛力充足的兼毫筆、豬鬃筆等各種特性的毛筆應有盡有、各揚其長,完成了中國毛筆的構成體系。”
三聯文房精品手工毛筆——墨海蒼龍如今,毛筆這項古老的傳統藝品,又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在當下快節奏、重壓力的環境中,書法還給你了一片精神淨土,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又重新拿起毛筆,在一筆一劃間,追尋歷史的印跡,放空所有的煩惱……
-
14 # 山澗清音
毛筆起源及早,源於秦朝以前,資料記載秦朝大將改良了毛筆而非發明,不斷完善毛筆種類也就越來越多,
關於書法和繪畫的用筆區別,個人認為沒有太大不同,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不同型別的毛筆,應筆毛有軟硬區分,大小不同,根據個人的習慣來選用
-
15 # 千千千里馬
謝謝您的邀請和提問。“毛筆起源於什麼時候?書法和繪畫用的筆有什麼不同?”毛筆的起源,我們古書中的記載上說是秦代大將蒙恬發明的,唐末學者馬縞依據晉代學者崔豹《古今注》關於蒙恬發明毛筆說,他在《中華古今注》中進一步說:“蒙恬始作案筆,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謂之蒼毫。”,本來蒙恬造筆就是一個古代傳說,馬縞所謂的蒙恬制筆,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完全出自想象,他描寫的秦代蒙恬的制筆方法,是魏晉時代以後才出現的毛筆,叫”雞矩筆“,在唐代這種毛筆非常流行。
但是,秦代的毛筆,根本沒有這樣精細。
出土最早的毛筆屬於戰國時代毛筆中的“柱”,是一個比較硬的筆芯,魏晉時代的筆芯是用麻紙包裹起來的,然後再包一層毫毛把筆芯裹起來,就叫“被”,是毛筆的外層,最後把這個筆頭插進木管或者竹管之中,就是一支非常好使的毛筆了。
其實,把毛筆的發明權贈送給蒙恬,這是古人對前賢的一種敬畏和尊重。毛筆的發明和起源要遠遠早於秦代。
毛筆到底起源於什麼年代?確切的年代,我們是無法證實的。但是,考古學發現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書寫,已經在使用毛筆寫字了。
我們根據兩個原理證明,毛筆在文字使用以前就已經被髮明瞭。一個是繪畫的需要,一個是化妝的需要。
繪畫和化妝都產生在中國使用文字之前,這些需要也早在漢字發明和使用以前就存在了。
約6000前新石器文化時代半坡彩陶的繪畫是用毛筆畫的例如彩陶繪製,就需要毛筆,還有原始社會人的愛美紋身風俗,就是一種化妝,宗教驅鬼儀式,也需要化妝,這些化妝,都需要工具,那麼,最有可能的工具,就是毛筆了。
所以,毛筆的起源是非常古老的,而且,也不是專為文字而發明的。
例如,中國在7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時代,就已經有圖畫和繪畫了,浙江餘姚河姆渡發掘的朱漆碗,已有7000年的歷史。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上的繪畫線條非常細,如果不是毛筆,那是畫不出來的。
出土文物:東晉時代的毛筆這些繪畫和圖畫,都產生在文字成熟之前,而繪畫的工具,很有可能就是用毛筆。這樣算下來,毛筆會早於秦代6000多年的。
而考古發現,似乎也是這樣為我們提供證據的。1980年在陝西省臨潼縣姜寨村發掘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 凹形石硯、研杵、染色物和陶製水杯等。說明這是製作彩陶顏料的產生工具。
從這個墓葬中彩陶的紋飾花紋可辨認出毛筆描繪的痕跡,證實了在五、六千年前,已有了毛筆或類似毛筆的筆。
此外,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陶器上都有繪畫,這些繪畫當然也應該是用毛筆畫的。還有甘肅大地灣文化出土的陶器,也有繪畫,這些畫畫圖案肯定也是用毛筆做工具畫出來的。
大地灣文化與良渚文化大體處於同一文化時期,都是中國5000—8000年以內的文化。
現代仿製的有筆柱的毛筆“雞矩筆”在中國的南方和北方,同時都有文化近緣的繪畫,那麼繪畫的工具應該也大體上有相近的發明,所以,毛筆的起源,也就不會晚於良渚文化和大地灣文化時期。
但是,毛筆也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像良渚文化、大地灣文化時期的毛筆,應該出於非常不自覺的發明時代,總體上說,應該都比較粗糙,有些毛筆可能就是刷子,但是,也應該看作是毛筆發明中的一種。我們根據中國考古發現的繪畫和文字來看,比較精細的毛筆,大約在春秋戰國時代就產生了。
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考古實物,是湖北隨州曾乙侯墓中出土的毛筆。在湖南長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陽長臺關兩處戰國楚墓裡分別出土一支竹管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實物。
西周時代的金文書法作品,應該是毛筆書寫以後刻制的範鑄成的書法。湖南長沙出土的那支筆,竹杆粗0.4cm,杆長18.5cm,筆頭為兔箭毛製成,長2.5cm,筆頭夾在劈開的竹杆頭上,用絲線纏捆,外塗一層生漆。從其製作工藝和文物出土分佈地區看,毛筆在戰國時已被廣泛使用。只是這一時期,毛筆還沒有統一的名稱。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今江蘇)叫“不律”,楚國(今湖北)叫“插(竹)”。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毛筆才一律稱為“毛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有“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拂”,“秦謂之筆,從聿從竹”的記載。事實上,戰國時代,毛筆已經在讀書人中普遍使用了。進入秦漢時代,毛筆越來越精細了,魏晉時代的”雞矩筆“,是中國毛筆製作歷史上的一次高峰,對唐代的毛筆也影響巨大。
中國的魏晉時代也是中國的漢字書法與繪畫達到很高程度的一個時期,尤其的書法文化的發展成就更大。那麼,這一時期書法和繪畫的毛筆是不是一樣呢?
我們從證據上來說,還沒有具體的證據。但是,毛筆有多種製作方法,選材也不一樣,這是有具體的歷史記載的,例如,唐代何延之的《蘭亭始末記》中,就記載了王羲之的《蘭亭序》是用精緻的鼠須筆寫的。這支筆是用精選的竹鼠一類的毫毛製作,從選材來說,已經非常精緻了,那麼製作工藝也會很精細,這就是毛筆製作有多種製法的證據。
那麼,書法和繪畫的毛筆是不是各有有一套?這個問題提的好。中國繪畫進入唐宋時代,是一個高峰,在這個高峰之上,可以說奇峰羅列層巒疊嶂,毛筆出現了大大小小各種不同規格的形制。
例如,有的叫小楷筆,有的叫大楷筆,還有的叫提鬥筆。
按照不同的用途,書法用筆和繪畫用筆,也有一定的區別。主要區別是,繪畫的用筆有兩種特殊用筆,一種是染色的毛筆,這種毛筆要求要柔軟,一般是純羊毫;還有一種繪畫用毛筆,是用於勾線的,這種毛筆的製作要求要用硬毫的毛筆,一般是狼毫筆。
這兩種毛筆,一般用於寫字,都不太好。著色的毛筆太軟,勾線的毛筆太硬,而且筆畫太細。
所以,毛筆有書法用筆和繪畫用筆的區別。
但是,繪畫的毛筆,一般是工筆畫和工藝美術用筆。
寫意畫的毛筆和書法毛筆就沒有那樣多的區別了。能夠寫字的毛筆都能畫畫。
這是書法筆和繪畫筆的問題。
還有繪畫與書法用筆方法的問題,這是後來書法和繪畫都非常成熟以後,互相借鑑的問題。繪畫和書法的用筆越來越融合,這是唐代以後的事情。至今,我們仍然在繪畫和書法上都是互相借鑑的。
書法和繪畫的用筆看起來不一樣,但是,精神上還是要以書法用筆為最高境界的。因為,繪畫和書法的線條都是由起筆、行筆、收筆構成的。就這一點來說,書法和繪畫用筆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
16 # 知止善忘
毛筆(Chinese brush,writing brush),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寫工具。有玉管、翠管等雅稱,被列為中國的文房四寶之一。毛筆是漢族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勤勞智慧的漢民族又不斷地總結經驗,存其精華,棄其糟粕,勇於探索,敢於創新,幾千年來,它為創造漢族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促進漢民族與世界各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毛筆初用兔毛,後亦用羊、鼬、狼、雞、鼠等動物毛,筆管以竹或其它質料製成。頭圓而尖,用於傳統的書寫和圖畫。毛筆是漢民族對世界藝術寶庫提供的一件珍寶,有著悠久的歷史。繪畫和書法的不同
繪畫和書法的創作過程,書寫創作和學習方式各有所異。繪畫的畫法一般都更加註重可塑造性和可修改性。即使這一筆失敗了,但是並不致命,還有其他的畫法可以修改和遮掩過去。被修改了很多次的油畫《開國大典》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書法同樣的一筆失誤與修改將帶來不能想象的後果。如果一個筆畫寫的差了,會帶來蝴蝶效應,導致這一個字幾乎就是失敗的。任何描作、鉤填等做手腳的加工,都會讓這個字變得更加奇怪。
-
17 # 松泉山房
一般傳說是秦朝大將蒙恬造筆,但其實要更早。就目前發現的甲骨文,有一些先書後刻的痕跡,這些書寫的痕跡有可能也是毛筆寫的。書法和國畫在毛筆的使用上並無區別,只不過畫畫用的毛筆種類更多一些。
-
18 # 品藝美術教育
夏商時期就有原始的筆出現,但毛筆傳說是秦朝大將蒙恬發明的。在使用中,書法對毛的要求更高,特別是書法中筆法、點劃的表現;寫意國畫(不包括工筆)中對形的表現是相對意象的,更有如黃賓虹這樣的大師更喜好用枯筆和宿墨作畫。
-
19 # 藝術JIE
《中國繪畫史》表示 :“毛筆和墨都創始於新石器時代,根據那時的彩陶圖案,確有筆鋒,還有筆毫描畫的痕跡,並可分辨大小不同的毛筆。”根據考古發現和相關的文獻記載,約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毛筆。 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來自戰國時期。
寫字的毛筆和畫畫的毛筆最大的區別在於對於筆鋒的要求。寫字的毛筆一般要有筆鋒,因為書法每一個字常常需要體現其用筆的起承轉折。畫畫時會對是否有筆鋒會有不同的取捨,勾勒線條必須筆鋒清晰,而點苔染色禿筆更佳。
-
20 # 書法海悠閣
您這是兩個問題,一、毛筆起源於什麼時候?二、書法和繪畫用的筆有什麼不同?
下圖為黃賓虹的《秋山圖》:
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毛筆起源於什麼時候?
毛筆,是一種源於中國的傳統書畫工具,是古代華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發明的。 早期毛筆式樣多種,名稱也不一。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等文獻記載,吳國稱之為“不律”,楚國謂之為“聿”,燕國叫“弗”,秦國叫“筆”。 後來秦一統天下,“筆”的名字便被確定下來,因為是用獸毛製成,所以叫毛筆,一直沿用至今。作為“筆墨紙硯”這些“文房四寶”之首的毛筆始於何時,眾說紛紜。其中最有故事性的莫屬秦國大將軍蒙恬造筆了。《史記》、《博物志》等書籍上都有記載,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於是“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毛筆。因為有這些記載,蒙恬被尊為毛筆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璉百姓建“蒙公祠”,於每年蒙恬生日時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沿襲至今。
其實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中國毛筆起源遠早於此,至少有五六千年的歷史,遠在仰韶文化遺址的彩陶上的花紋,有一些就是用毛筆繪製的。現存最早的毛筆實物,是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的戰國早期的毛筆。下圖為湖北出土的戰國筆仿製品:
再來看看毛筆的分類。按筆頭原料可分為胎毛筆、狼毛筆、兔肩紫毫筆、鹿毛筆、雞毛筆、鴨毛筆、羊毛筆、豬毛筆(豬鬃筆)、虎毛筆、黃牛耳毫筆、石獾毫、鼠須筆等,以兔毫、羊毫、狼毫為佳。其中的鼠須筆,其實並不是字義看上去的老鼠的鬍鬚做的,篇幅所限我也另寫文章闡述,想了解的書友可以點選關注我。
依常用尺寸可以簡單地把毛筆分為小號、中號、大號。以寫楷書的毛筆為例,有小楷、中楷、大楷。
那麼小楷、中楷、大楷怎麼界定呢?一般來講,如同人手指甲蓋兒大小的楷書稱為小楷;如同核桃大小的楷書,稱為中楷;拳頭大小的稱為大楷;比大楷字形大得多的楷書稱為榜楷。直徑比例正常,一般出鋒2釐米左右,可看成寫小楷的筆;出鋒3釐米左右的筆可看成寫中楷的;4釐米左右出鋒可看成寫大楷的……
更大的筆有屏筆、聯筆、鬥筆等。
毛筆的粗細就習慣而言概略定其名。圭筆大約可寫0.3公分;紅豆筆0.5釐米,小楷筆1釐米;中楷筆3釐米;大楷筆6釐米,聯筆10釐米,提筆15釐米;大筆20釐米;鬥筆30釐米;巨筆60釐米……
依筆毛彈性強弱可分為軟毫、硬毫、兼毫等。
羊毫、雞毫、胎毛等屬於軟毫。羊毫是當今使用最廣泛的毛筆,品種也最多,光江浙一帶生產的湖筆就有一百六十餘種,一般常見的有大楷筆、京提(或稱提筆)、聯鋒、屏鋒、頂鋒、蓋鋒、條幅、玉筍、玉蘭蕊、京楂等。羊毫筆頭是用山羊毛製成的,比較柔軟,吸墨量大,適於表現圓渾厚實的點畫,比狼毫筆經久耐用。
下圖是羊毫筆:
硬毫筆的筆毛彈性較大,常見的有紫毫、狼毫、鹿毫、鼠須、石獾毫、山馬毫、豬鬃等。狼毫筆頭是用黃鼠狼尾巴上的毛製成的,而不是用的大灰狼的毛。以東北產的鼠尾為最,稱"北狼毫"、"關東遼尾"。狼毫比羊毫筆力勁挺,宜書宜畫,但不如羊毫筆耐用,價格也比羊毫貴。常見的品種有蘭竹、寫意、山水、花卉、葉筋、衣紋、紅豆、小精工、特製長峰狼毫,超品長峰狼毫等;紫毫的筆頭是以兔毛製成的,因色澤紫黑光亮而得名。此種筆挺拔尖銳而鋒利,彈性比狼毫更強,以安徽出產的野兔毛為最好。
下圖是狼毫筆:
兼毫筆是用兩種以上的動物毛料製成的筆,有的依其混合比例命名,如三紫七羊、五紫五羊等。我查了一下,《現代漢語詞典》對兼毫的解釋是“用羊毫和狼毫製作的毛筆,狼毫較硬,羊毫較軟,兼毫適中。” 《重編國語辭典》對兼毫的解釋是“用羊毫和狼毫合制的筆。筆毛軟硬適中,適合初學者使用。”我覺得只說兼毫是用羊毫和狼毫製作的毛筆說得太絕對了,都不準確。上文中提到的蒙恬改良之筆,以「鹿毛為柱,羊毛為被」,即屬兼毫筆。兼毫多取一健一柔相配,以健毫為主,居內,稱之為「柱」;柔毫則處外為副,稱之為「被」。柱之毫長,被之毫毛短,即所謂「有柱有被」筆。而被也有多層的,有以兔毫為柱,外加較短的羊毛被,再披與柱等長之毫,共三層,所以根部特粗,尖端較細,儲墨較多,便於書寫。特性依混合比例而不同,或剛或柔,或剛柔適中,且價廉工省,這些都是兼毫的優點。
下圖是兼毫筆:
下面來回答第二個問題,書法和繪畫用的筆有什麼不同?一支毛筆,既能寫書法也能繪畫,看你需要寫什麼書體,畫什麼樣的國畫。寫書法用什麼筆其實是很私人體驗化的問題,因為每個人的手感和寫的書體及水平都不一樣。一般來說初學書法用軟硬適中的兼毫比較合適;篆書、隸書、楷書用兼毫;行書用狼毫或者兼毫;草書用羊毫或是使用以柔性毛料製成的兼毫筆。再看看畫國畫適合用的毛筆。先看看中國畫的分類,大體可以從兩個角度說:
1,依技法可分為寫意和工筆;
2、依內容可分為山水、花鳥、人物;
3、更進一步,還可以在這些大類中劃分出小類和流派;
4、再寬泛一點,則可以從中西畫法結合的角度區分傳統和現代。
下圖是黃賓虹作於1955年的《黃山湯口》 (4772.5萬元,2011年5月翰海春拍):
專畫水墨山水畫一類的水墨,青綠山水的,最好用軟豪筆,這類畫用筆多以蘸,掃,擺為主,需筆肚含水,色彩量大,可以選擇中號左右的;一般工筆的話,對勾線筆要求比較高,建議使用兼毫筆,外軟毫,內硬毫,這樣的筆彈性好;畫工筆花鳥畫一類的,最好用硬豪的或挑一支勾線筆。這類畫用筆要求均勻,含水量不能過大,要挑一支好點的勾線筆。
狼毫等筆力勁挺,宜書宜畫,但不如羊毫筆耐用,價格也比羊毫貴。由於其筆毛硬挺多關係,在寫意國畫裡經常用於勾畫花瓣及葉片的脈紋。在勾染中勾畫部分就全部是由狼毫筆來完成的。狼毫筆還可以用於繪製一些本身較堅硬的事物,比如鳥爪、樹枝和山石等。;羊毫筆的筆頭比較柔軟,吸墨量大,適於表現圓渾厚實的點畫。它比狼毫經久耐用,常用於鋪畫花葉、花瓣,鳥的羽翅、魚身,以及大面積的染色;至於兼毫,因為不軟不硬,兼有狼羊的特點,所以可以畫蘭葉等,較易掌控。
回覆列表
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
在遠古時代,人類以狩獵為生,獵殺的動物多了,就要做記號,無意中他們拖著獵殺的山羊走的時候,羊毛帶著血在地上拖出了一條痕跡。於是,貓人把羊毛割了下來,用皮繩綁了起來,以後就用這個做記號了。手拿羊毛做記號弄一手的血,於是他把羊毛綁在一根樹枝上,這樣更方便了。書與畫在遠古是不分的,獵殺一隻山羊,就畫一個簡單的,書畫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