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如若風兮

    哲學(英文: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ί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是關於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於世界的本質、發展的根本規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係的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方法論是人類根據世界觀形成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哲學使人幸福,這個命題其實不成立。幸福快樂是主觀感受,即便同一件事也有人快樂,有人憂傷,有人覺得有用,有人覺得跟自己沒關係。哲學是一門思維科學,簡單說就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裡的“將”怕不是將要的意思,可能是一直的意思。

    哲學為什麼而產生,大多都是因為苦惱而求解脫所做的思考,對世界和人生作出一定的論述。從而形成了一條條思考的路徑。哲學不能告訴我們那條路更好。選擇那條路終歸是我們切己的行為。哲學家做得工作就是開闢了一條條路,在這些路上走得比常人更遠。所以哲學不能指導我們獲得幸福,不過可以提示我們思考的方向。

  • 2 # 叫我Duang

    幸福不是一種感受,而是貫穿一個人一生的整體評價。所以從這個基礎上來說,幸福感和“哲學”相差了不止十萬八千里。

    你小時候或許沒錢,但你和小夥伴打成一片,開開心心渡過每一天。你長大以後或許沒有當老闆,或者身兼要職,但你有一個愛你的妻子,你也愛你的妻子,你能每天玩遊戲,看電影,看電視,累了睡覺,餓了有吃的,膩了可以找玩的,這就是幸福。

    這不是說,你需要物質生活,而是實實在在地區分:幸福不僅僅包含了物質基礎和精神世界,它甚至包括了我們一生的所有遭遇,所以僅僅是自給自足是不夠的,還需要自我實現。

    人生在世,望梅止渴只是個傳說,你要是想解渴,還是得需要實實在在的一杯果汁。但是你得到果汁的那一剎那的幸福感其實是超過喝果汁的過程的。

  • 3 # 白行輕輕

    當你在生活中無比困惑的時候,如果你遇見了西方哲學,可能你會豁然開朗。明白了本體、物自體、自我、本我、他我、三觀等。但是當你進一步瞭解時,發現謝謝西方哲學都不是終點,只是手段和過程,向終點前進,卻無法靠近,最後可能很失落。最後你的幸福指數可能較之前還會下降。

    而當你遇見東方哲學,東方哲學會讓你向你的內心去尋找,讓你心安理得、不假外求。你慢慢會幸福的。

    所以哲學和幸福的關係,要看你主修的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

  • 4 # 一枚美麗的石頭

    什麼是幸福

    上帝給了我們每個人一個生命和一顆心。好好照顧這一生,安頓好這顆心。生活是完整和幸福的。所謂的幸福就是讓生活和精神保持良好狀態。

    今天我想借這個話題和你談談。我對哲學的定義是一種與自己交談的方式和活動。這種哲學與在場的每個人都密切相關。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和困惑。每個人都過著特定的生活,過著特定的一天,做著特定的事情,和特定的人打交道。事實上,哲學讓你跳出特定的事物和日子,思考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不是那麼重要。哲學是教你如何瞄準和抓住重要的事情,如何開啟和放下不太重要的事情。這樣,你會有一個好的心態,不會太糾結。

    哲學允許你在生活中有一個位置和一個目標,這樣你就可以區分重要和不重要,所以我認為,事實上,哲學是教你如何從價值觀的角度談論幸福。

    有些人會說幸福很難說。這似乎是一種主觀感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事實上,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然而,如果你問得很深,為什麼會不同呢?仍然有標準。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從一個大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反映了價值觀,即你看重什麼。

    古代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幸福是我們所有行為的最終目標。我們做所有其他事情的原因是為了最終獲得幸福。換句話說,你所做的一切實際上都是一種手段。一個人想賺更多的錢。這本身不是目的。他想過幸福的生活。有些人可能會說,沒有這麼多錢,我也能快樂。例如,當我讀幾本好書時,我會感到非常高興。事實上,對於後者來說,閱讀是獲得幸福的手段。

    在西方哲學史上,關於什麼是幸福主要有兩種觀點和兩種派別。其中一個學派被稱為“享樂主義”,其創始人是古代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近代以來,英國,的一些哲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穆勒和休謨,也闡述了這一點。這所學校認為幸福就是幸福。但是什麼是幸福呢?幸福是身體沒有痛苦,靈魂沒有煩惱。健康的身體和平靜的靈魂是幸福和幸福。他們還強調,人們應該從長遠的角度看待幸福,理性地尋求幸福。你不能為了追求暫時和直接的幸福而埋藏痛苦的詛咒。結果可能會更加痛苦。

    另一個學派叫做完美主義。完美主義認為幸福是精神上的完美,或道德上的完美。他們認為一個人最高尚的部分是他的靈魂和精神。你必須滿足這一部分,這才是真正的幸福。這一派的代表人物有蘇格拉底,康德,黑格爾等等,包括馬克思。他們強調人的精神滿足。雙方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非常強調精神上的滿足。例如,伊壁鳩魯強調物質慾望的滿足本身並不是幸福。物質慾望和生活需求是兩碼事。生活需要得到滿足,這是一種幸福,但那些超出生活需要的慾望反而是痛苦的來源。約翰穆勒強調幸福就是幸福,但是幸福在質量和水平上是不同的。只有當一個人嚐遍了所有的幸福,他才能知道哪種幸福更深、更持久、更強和更好。

    在中國哲學中,我覺得道家更接近於“享樂主義”,特別是莊子強調生活本身的幸福,也強調精神自由的幸福和與天地精神溝通的幸福。儒家學說更接近於“完美主義”。儒家認為理想的生活狀態和最高的享受是道德上的完美。

    一些哲學家也認為幸福是不可能的。最典型的是哲學家何說,人是被慾望所支配的,這意味著想要,你經常對你所缺乏的東西有慾望,而想要意味著痛苦。因此,當你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時,你是痛苦的,但是當你的慾望得到滿足後,你會快樂嗎?不,在慾望得到滿足後,它是無聊的。叔本華說生活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們只從滿足身體和物質慾望的角度來理解幸福,那麼幸福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們把幸福看得超出慾望的層面,這種觀點是站不住腳的。例如,你非常喜歡閱讀,你渴望閱讀那些好書,你知道一些好書正等著你去讀嗎,那時你會受苦嗎?你不會的。閱讀後你會感到無聊嗎?不。你會感到充實,你會快樂。這進一步表明,當我們談論幸福時,我們必須超越純粹的慾望,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談論它。

    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但是不同價值觀之間仍然有標準和規範。例如,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判斷的基礎是人性。一個人必須看著人。什麼是最珍貴的東西?我認為這是不同的:一個是生命,沒有生命,什麼都沒有;還有一個靈魂,或者靈魂,或者靈魂。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區別在於人類是精神生物。因此,我認為,所謂的幸福就是讓生活和精神處於良好的狀態。

    不久前,我寫了一本名為《把心安頓好》的書,表達了這樣一個想法。我說,上帝給了我們每個人一個生命和一顆心。好好照顧這一生,安頓好這顆心。生活是完整和幸福的。那麼什麼是好的狀態呢?我認為生活應該簡單,不要太複雜,複雜是痛苦的,要保護簡單的生活狀態。精神應該是豐富的。你應該享受你的精神屬性,這是快樂的重要來源。事實上,在很大程度上,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幸福。有人說幸福完全取決於運氣和外在的東西。我承認像運氣這樣的外部因素對一個人生活中的快樂或不快樂非常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你完全被外部因素所控制。不管你的命運是好是壞,你能掌握的一件事就是價值觀。你必須明白兩件事:一是區分生活中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然後抓住重要的,看不起不重要的。另一個是區分你能控制的兩件事,然後努力工作,如果你不能控制,那就順其自然。這樣,你的精神狀態會更好。我認為人們必須做出自己的決定,三思而後行,不隨大流,被社會潮流所左右。人們在那裡追求什麼,你也追求什麼,那是完全盲目的。你應該經常問你的生活,問你的靈魂,你想要什麼,你是否快樂。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 5 # 江山js

    讀了一些哲學書,我感覺人生離不開哲學。哲學使人愛智慧,愛哲理的思考,它如人生一盞明燈,讓我們知道我們從哪裡來,該往哪裡走。

    古希臘先哲蘇格拉底曾說過一句名言:“沒有經過反思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在現代社會中,隨著競爭的加劇,社會的浮躁,人們已經很難保持一顆平常心了。芸芸眾生在滾滾紅塵中追名逐利,熙來攘往,就是沒有時間停下來反思:“我這樣忙忙碌碌到底是為了什麼?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在蘇格拉底看來,人的一生中如果沒有對這些問題反思過,那麼,你這一生根本上講是毫無意義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億萬富翁,還是高官顯貴,統統都成行屍走肉。

    哲學讓我們去思考這些人生問題,並不是真正能尋找到一個標準答案,其意義促使我們去反思、去認識自己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人生的幸福也在於去努力實現這些價值和意義。

  • 6 # 神農牛頓特斯拉

    哲學會提高幸福指數,這是肯定的。

    首先,幸福包含了很多不同的理解,但真正的最高指數是不怕死。

    實際上,人的怕死是與生俱來的潛意識,也可以理解成一代一代生物的最後的恐懼遺傳下來的基因意識。

    我看到很多人年齡大了以後,看到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去,於是頹廢悲觀的怕死的意識不斷上升。包括沉迷在牌桌上麻將桌上,甚至老而嫖娼。

    真正的的哲學會讓人從容面對死亡,甚至笑對死亡。

    能夠從容面對死亡,笑對死亡,這當然是最高的幸福指數。

    當然,這不是嘴上說說的,必須是真正出於內心的洞悉天地之間的哲理後的從容和微笑。

  • 7 # 劉友剛典亮人生

    哲學會提高我們的幸福指數!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我們在生活、工作中如果能夠用哲學思維去看待問題,認識事情,就不會偏僻,不會浮於表面,不會走極端。會冷靜、客觀對待一切事物。寧靜才能致遠,學習哲學讓我們會越來越理智,解決問題從深層次下手,結果當然越來越好。

  • 8 # 臨流濯足

    哲學是思辨的藝術,教給人辯證的看問題,高屋建瓴的看問題,聯絡的看問題,發展的看問題,什麼事兒都往高處看,往遠處看,所謂站得高,看得遠,通徹人生的問題,學會著眼長遠,從長計宜,換位思考。拿得起,放得下,也就是說,哲學交給人一個思考問題的方法,或許對看透人生有幫助,減少人生的煩惱,增加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富貴時並不奢華,貧賤時不放棄人生的希望,懂得奮鬥改變人生。

  • 9 # 心理才子

    1、我們最好從廣義的角度理解幸福,幸福是由情感體驗、生活質量和心態系統這三方面因素共同構成的。

    2、哲學的其中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揭示人生的大定律,總結人生的大智慧,為你的人生道路指點迷津。

    3、如果你對人生的大定律有充分的認知,如果你對人生的大智慧有非凡的造詣,那麼,你就會比較成功地構建你的快樂情感體驗系統、舒適生活質量系統和正能量樂觀心態系統,這就是幸福指數高的綜合指標。

  • 10 # 中醫153394072

    首先要知道你要的幸福是什麼樣的?領悟了哲學思想就是幸福,我說的哲學不是西方概念下的哲學,我說的是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在中國哲學面前只是皮毛。哲學者都清貪,不為權,不為利,追求無欲則剛,無為的大智慧。在追求利益者面前他們不幸福,利益者在哲學思想人眼是銅臭味。領透人生平靜如水的人就是幸福。不是我輩能做到的。我認為普通人和家一起就是幸福。

  • 11 # 三元智慧

    幸福指數是什麼我不盡知,但是自我感覺,別人接納你的新穎的觀點,一定是幸福指數爆棚的時刻。

    而新穎的觀點需要從繁雜的資訊中去篩選,過濾,加工,去偽存真,去粗留細,用個人的思維認知去精煉。

    這個過程實際上是用到了哲學思辨,也就是方法。

    黑格爾說方法是致高無尚的,唯一的,最有力的思維工具!

    所以,哲學會提高個人的幸福指數!

    馬斯洛的五層人的需求,最高層級也不外乎如此了。朦朦朧朧才能產生美感!

  • 12 # Love一花一世界

    當然會!

    來,讀讀下邊幾句話,是不是覺得自己幸福了一些。

    1. 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現在能把握的幸福。

    2. 想左右天下的人,須先能左右自己。

    3. 當許多人在一條路上徘徊不前時,他們不得不讓開一條大路,讓那珍惜時間的人趕到他們的前面去。

    4. 認識自己的無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5. 逆境是磨練人的最高學府。

  • 13 # Survivor8784

    我來回答:

    國內非哲學專業和假哲學專業的人中流行一種莫名其妙的觀點,認為哲學是一種萬能藥,能解答一切疑惑,認為哲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和起源,學好了哲學能看透人生,能官運享通,能發財致富。

    這是一種誤解,誤解的來源是文化素質低,也就是持這種觀點的人儘管沒有能力進行真正的基礎科學研究或嚴肅認真持久工作,但是卻寄希望於某種捷徑能使自己智慧猛增,他們認為有可能從他們所謂的“哲學”中取得這一途徑,故而一是能吹這門學問解決問題的能力,拔高它的應有位置,二是猛裝自己懂這門學科,裝大師裝專家,搞出一系列貽笑大方的東西。

    結論,我比較同意羅素的說法,哲學是一種企圖,一種提出問題的企圖,它沒有保證可以解答任何問題,事實上也沒有解答足夠多的基本問題。我的看法是,你幸福不幸福,與哲學無關,與哲學學得好不好無關,這本來就不是哲學試圖解答的問題!希望更多的人多點常識。

  • 14 # 招彩進寶

    肯定能啊。幸福是一種感覺,是心靈層面的。透過一些哲學思想的學習薰陶,讓你內在的心靈思想得得昇華,看待事物的層面角度就不一樣了,眼界開啟提升,以致靈魂層級的提升,對你當下對生活的幸福感的獲得提升大有裨益。

  • 15 # 子云易學堂

    哲學是換一種對事物的思考方式,可以讓人內心達到某種平衡,從而也更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和真像,我想這樣也就讓人身心可以合一,想通一件事本身能產生快樂感,也就能產生幸福的指數關聯!

  • 16 # 賣地板的詩人

    學點哲學,對自然與社會有更多思考,會對人生的喜怒哀樂,看得更開,思想境界提高,心胸豁達,自然可以提高幸福指數。

  • 17 # 天人心義

    你對事情的看法就是一種哲學思考。對事情的看法決定你的態度,影響你的心理活動。你的心理感受關係你的幸福指數,所以說在一定條件下,哲學會提高你的幸福指數。

  • 18 # 使用者9056085472646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的學說,它和幸福指數應該沒有多大關係。

    哲學能夠幫助人們提高看待世界,看待事物的能力。現實生活中,人們多學一點哲學知識是有好處的。

  • 19 # 大河與歌

    人的幸福指數到底跟什麼相關,取決於什麼,是消費水平?是健康程度?是周遭環境?抑或是內心的密碼世界?

    可以這麼說:由物質催生的滿足和幸福,都無法長久的持續,最終將空空如也,惟餘空虛。而真正幸福的源泉在於如何與內心的隱秘世界相處,以此獲得身心的愉悅,免除遭受痛苦、非難、不適、折磨……

    我們常常因物質世界的花花綠綠忘乎所以,少有機會停下腳步去問下自己,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偶爾又在喧囂的世界中去追尋一份特有寧靜,單純屬於自己的、極為隱秘的某種感覺,在精神上收穫一種特有的滿足。你可能不理解,但沒關係,但它恰恰是幸福的瑣匙。

    那麼鑰匙呢?

    在這種情況下,你已經打開了一扇可被稱之永久幸福的大門——收穫精神上的幸福。當哲學出現在你的眼前時,它便成為這種大門的鑰匙,帶你前往幸福的終極之門。之後,你能發現一切時常想不通透的問題被輕鬆解決,一些疑難得到最佳的詮釋。你在思想上便得以解脫,一切的煩惱更得以化解。

    有的人說,哲學是一門充滿悲觀消極的學科,卻忽略了它存在的價值及意義:它能給人帶來一些充滿引導的精神影響,從而改變自身的觀念,去判斷自己獲得的到底是什麼,以及內心想要的答案。

    因此,哲學並不能直接提升你的幸福指數,將其量化;但在無形中卻能使你受其影響,使你用充滿懷疑和邏輯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在這種程度上,你甚至可以認為“幸福指數”是個無中生有的名詞,而你,已經找到了真正幸福的答案。

  • 20 # 望江一亭

    如果哲學能提高幸福指數,那麼懂哲學越多,就會越幸福。那麼哲學家是最幸福的。

    然而,哲學家往往是最痛苦的。弗洛伊德、尼采、薩特等等,都覺得自己是痛苦的。

    芝諾說,人的知識是個圓,圓內是知道的,圓外是未知的。圓越大,接觸到的外面就越多。也就是說,知識越豐富的,接觸到的未知就越多;只是越貧乏的,接觸的未知就越少。哲學家對世界瞭解太多,所以接觸的未知也越多。為了明白未知的東西,哲學家是很痛苦的。

    反而,越無知越幸福。一些沒什麼文化的人,對知識沒有追求,不會有求知的痛苦。只是有一定的物質生活,就很滿足了。所以人家說,越傻越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導每天開會說大話,畫大餅,只會往下分任務,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