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說朱文正反叛,言過其實了。個人認為,朱文正之所以和張士誠勾勾搭搭,說白了其實就是“大少爺脾氣”上來了、以勾搭張士誠這樣的行為向他四叔明太祖朱元璋表示“抗議”和不滿而已。朱文正是什麼人?朱元璋的親侄兒!朱元璋當上皇帝,他是理所當然可以封王的。跟了張士誠他又算什麼?頂了天也不過就是和他表弟李文忠一樣封個公爵,死後能追贈一個王爵就已然是“開天恩”了……更何況,頂著朱元璋親侄兒的頭銜,他在張士誠那裡想要達到李文忠後來的成就,幾乎是不可能的!朱文正不傻,這麼簡單的問題,難道想不明白?

    再者,朱文正與張士誠之間更多地也只是“曖昧”,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東西,朱文正也並沒有真正向張士誠出賣過他的四叔朱元璋。或者可以這麼說,朱文正只是在利用張士誠、以謀求自己在朱元璋陣營更大的利益。那麼,朱元璋又為何要幽禁朱文正呢?個人認為,大概其有兩個原因。

    影響太壞

    不管朱文正是利用張士誠也好、真的打算投靠張士誠也罷,單就這件事本身而言,他的確有“通敵”之嫌!臣下通敵,自古以來都是帝王們的大忌。更嚴重的是,通敵的這個臣下居然是帝王的親侄兒,這個影響實在太壞了。如果朱元璋不嚴肅處理,其他人會怎麼想?因此,為了“明正典刑”、為了“殺雞儆猴”,朱元璋必須搞掉處理朱文正!

    再者,“雷霆雨露、盡皆天恩”,朱文正居然想借勾搭張士誠來“要挾”朱元璋!在朱文正自己看來,或許只是跟四叔耍點兒“小脾氣”,但在朱元璋看來卻是政治層面的大事。試想,此惡例一開,如果自家兒子、外甥李文忠甚至異姓大臣都跟著朱文正有樣學樣,朱元璋這個兵還怎麼帶?這個皇帝還怎麼當?因此,朱元璋必須高調處理朱文正,他別無選擇!朱文正至死恐怕也沒有搞明白一點,他首先是四叔朱元璋的臣下、其次才是侄兒。面對政治需要,有時候再親的親情也必須讓步,更別說朱文正只是侄兒了,親生兒子也沒用……

    朱元璋很失望

    平心而論,朱元璋對朱文正這個侄兒真是沒得說。因為是老朱家除了朱元璋這一脈之外唯一活下來的男丁、又是老朱家的嫡長房嫡長孫,朱元璋在紅巾軍中剛剛發跡之時便將朱文正當親兒子一樣養在了自己身邊,親自教育、培養並大膽放手歷練,給了朱文正廣闊的人生舞臺、成就了他的“開國名將”之名。從朱元璋的親外甥李文忠後來的待遇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對朱文正是寄予了厚望的!這一點從朱元璋與陳友諒火拼前夕敢於將整個洪都城交給朱文正也能看得出。

    可朱文正居然為了一點兒“賞罰不公”的小事私下裡勾搭朱元璋的宿敵張士誠!換作您是朱元璋,您會怎麼想?親侄兒呀、而且自己一直把他當親兒子養,居然養出來一頭“白眼狼”!也無怪乎朱文正東窗事發之後朱元璋會歇斯底里地衝他怒吼:“你到底想幹什麼?!”朱元璋太失望了,他已經出離憤怒了。如果擱在其他人身上,恐怕滿門九族早已人頭落地了……當然,朱元璋不可能誅殺朱文正九族,因為他自己也在“九族”之中,但殺了朱文正還是可以的,不是嗎?

    朱文正畢竟是自己胞兄朱重五唯一的兒子,朱元璋最終還是“手軟”了。雖然嚷嚷著要殺了朱文正,可到了也沒有動手!史籍記載是孝慈高皇后馬氏與懿文太子朱標求情所致,但是細想想,朱元璋是什麼人?他如果鐵了心要殺誰,哪個能勸得住?馬氏和朱標不過就是給朱元璋遞上了就坡下驢的臺階而已……朱元璋打心底裡就沒想殺了朱文正。這一點從朱元璋幽禁朱文正之後對侄孫朱守謙說的話也能看得出,朱元璋在幽禁朱文正之後還擔心此舉會嚇到小侄孫,對他說:“你爹不是個東西、四爺爺關了他,你別怕,這和你沒關係,將來四爺爺給你封王!”

    果不其然,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不久,朱元璋便將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封為了靖江王並規定,靖江藩屬於與親王“平起平坐”的藩王,地位高於明王朝的所有郡王、待遇略低於親王。甚至還規定,靖江藩以南昌王朱重五為始祖、朱文正為二世祖,變相給已故的侄兒朱文正也“封王”了。這就是朱元璋,對外人冷酷無情、對自家人卻溫情滿滿。那麼,朱元璋為何要給侄孫朱守謙封王呢?難道僅僅是為了安慰侄孫?又或者是出於對侄兒朱文正的愧疚?或許有這方面的原因,但如果僅僅是這樣,那就太“小看”朱元璋了。

    嫡長房的地位特殊,必須處理好

    在明王朝開元建國之後,朱元璋為了江山能夠永固、皇位能夠平穩傳承,一直在努力完善“嫡長子繼承製”。朱文正的父親是明仁祖朱五四(朱元璋之父)的嫡長子,如果按照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朱文正一脈才是老朱家原本的“大宗”。無論朱元璋心裡如何想,他都無法迴避這個問題,無論從制度方面還是親情方面,他都必須給嫡長房、給同胞長兄朱重五一個交代!這不僅僅是親情層面的問題,還涉及政治、宗法等諸多方面。

    對侄兒朱文正的內疚

    從後來朱元璋對侄孫朱守謙立了廢、廢了復立來看,朱元璋幽禁朱文正時恐怕也並沒有打算將其幽禁終生,大概其是想“小懲大誡”、讓朱文正能夠痛改前非。結果,性格剛烈的朱文正卻死在了幽禁之地。雖然朱元璋沒有明說,但從他對朱守謙的態度也能看得出,他的心裡對朱文正之死多少還是有些內疚的。在侄孫身上“補償”侄兒,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這一點在朱元璋強調朱文正為靖江藩二世祖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明王朝的藩王都以始封者為始祖、被廢黜者不進家廟,讓朱文正進靖江藩的家廟併為二世祖就足以說明一切了。

    當然,朱元璋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靖江藩作為老朱家的嫡長房身份太過敏感了。按照朱元璋自己定下的制度,皇帝之子皆封親王,親王嫡長子襲親王、餘子皆封郡王。既然朱五四成了明仁祖、成了皇帝,朱重五作為朱五四的嫡長子最起碼也應該被追封為親王、甚至被追封為皇太子似乎也並不“違制”。按照這個制度,靖江藩理應是親王,不是嗎?但是,朱元璋僅僅給長兄朱重五封了一個南昌王、給侄孫朱守謙封了一個靖江王,雖然還是藩王、名分卻是與郡王類似的“二字王”,待遇上也要略低於親王。說白了,朱元璋對嫡長房的後代雖然“厚道”,但也並不絕對放心。話又說回來,朱元璋也沒法絕對放心!但不管怎麼說,朱元璋對胞兄朱重五一脈總體上還算是仁至義盡了。

  • 2 # 歷史吐槽機

    關於朱文正反叛的無責任猜想

    其實一直以來吐槽機對朱文正是否真的背叛朱元璋都是存疑的,固然《明史》和《明實錄》裡都寫著朱文正被叔叔責備後準備投靠張士誠,但奇怪的是朱元璋親自寫的《御製紀非錄》卻完全沒提及這件事兒,想來以朱元璋的暴烈,大抵不屑於給死去的侄子遮掩什麼吧?

    另外這對叔侄在義軍中的角色也值得去多想想,兩人名為叔侄,但年齡相差不大,撐死不超過8歲。1352年朱文正隨母親投靠朱元璋,1356年就能隨軍攻陷南京,朱元璋想封賞他卻被拒絕,理由是大業未成先封賞親眷不能服眾。

    對比他後來因為大功未獲賞就放浪形骸,甚至稍有不順就要謀叛,簡直就不是一個人。前邊那個人是通情達理的,後邊那個人是無法理喻的,就算人會有所改變,但短短數年就混蛋至此,總覺得有點古怪。

    事實上他拒絕封賞之後,朱元璋反而給了更大的權力,1363年朱元璋當上吳王立刻就封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堪稱軍中第一人,連徐達都不能比。隨後平定江西又讓他鎮守洪都,獨據一方,這份信任沒人可以比。

    那場2萬對60萬的洪都大戰後,朱文正已經成為無可爭議的軍中第一人,朱元璋卻偏偏沒給他賞賜。其實這事兒分析起來不難,朱元璋不是不想賞,而是已經沒啥能拿出來酬功的東西了。

    最重要的是打贏陳友諒之後朱元璋需要快速完成地方治理,由割據義軍向正規政權轉換,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觸碰軍政一把抓的軍方將領。根據《御製紀非錄》中的記載,在這個過程中朱文正叫人給告了,內容就是違法向張士誠買鹽。

    於是朱元璋就親自把他逮會南京審問,然而審問過程中朱文正大抵是很不服氣,說了一些“神人亦所不容”的話,暴怒的朱元璋操起鞭子就是一通毒打,結果失手把侄子給打死了(原句為由是鞭而後故)。

    到這裡就可以好好分析一下所有的前因後果了,首先朱文正很可能並非《明史》記載中被囚禁而死,他是被朱元璋親手殺掉的。其次朱文正投靠張士誠的證據不足,朱元璋自己也承認是兩人吵架才動手的,那麼這兩個人到底吵了什麼才讓朱元璋暴怒呢?

    爭吵內容史料肯定找不到,但吐槽機可以無責任分析一下,叔侄兩人年紀相差不大,又都是軍事天才,而且朱文正投奔來時朱元璋還沒有兒子。根據很多義軍的傳統,老大沒成年兒子的時候,都會有一個成年親族做備份,這是否就是朱文正真正的角色呢?如果是這樣那麼爭吵內容可能就比較合理了,朱文正氣急敗壞之下說了你那個位置應該傳給我的!

    朱元璋的補償

    無論前邊吐槽機的猜測是否正確,從史料中看很大機率朱元璋確實親手打死了侄子,那是他親哥哥的兒子。老朱這人一生有很多槽點,但所有人都承認他有個很大的有點——極其重視親情。

    我確信朱元璋把對侄子的愧疚轉移到了侄孫身上,他對朱文正的兒子有超乎尋常的寬容,文正死後他摸著四歲侄孫的頭頂說:“你別害怕,你爹不聽教導,忘了昔日創業之苦,肆意作惡,讓我擔憂。等你長大了,我封你爵位,不會因為你爹而廢掉你。”

    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其實也繼承了父親的肆意妄為,就藩後欺壓地方,橫行不法,老朱對他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叫到京城訓誡了事。然而這貨也是膽兒大,直接寫詩嘲諷老朱,換成別人估計又得被直接鞭死,可朱元璋僅僅廢了他的爵位。

    圈禁鳳陽7年後,老朱再次讓就藩,這貨也果斷再次作死,繼續欺壓地方,於是又被送回鳳陽。到了鳳陽這貨開始變本加厲,連軍方的牧馬都敢強搶,換別人骨頭渣子都得被老朱碾碎,可朱守謙卻混了個到京師受誡。

    到了京師朱元璋也是真急眼了,但還是沒敢像打他爹一樣上鋼鞭,用小竹板暴打一頓,繼續圈禁了起來。最後這個洪武年間第一作死達人沒能作死成功,在圈禁中病死了,都到這份上了朱元璋還是沒廢掉爵位,讓這貨的兒子繼承了靖江王位。

    總結起來吧,朱元璋封朱守謙為靖江郡王最大的原因還是愧疚,朱文正謀反不實,又被他親手打死,只好補償在後代身上嘍。

  • 3 # 安定郡小書生

    一、朱文正與朱元璋的關係微妙變化

    作為叔叔的朱元璋其實比侄子朱文正僅僅大了四五歲,二人從小一同長大,關係就非同一般。

    後來朱家長輩朱五四及妻陳氏、長兄朱重五相繼在一個月內離世,而此前老二朱重六、老三朱重七已經入贅他家,朱家就剩下老么朱重八(朱元璋)與長房長孫朱文正兩個男子,及朱重五之妻王氏一個女人了。

    於是叔侄二人及一個寡婦相依為命,三人關係相處融洽。其實,長嫂如母,朱元璋從小應該就是在長嫂王氏的照顧下長大,因此對自己這位嫂嫂非常尊敬,以至於朱元璋曾發出“是嫂見朕生長也”的感慨。

    後來朱家的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王氏只好帶著朱文正回到了孃家,朱元璋也前往皇覺寺出家當了和尚。直到朱元璋追隨郭子興起兵反元,成為紅巾軍一方將領的時候,王氏便帶著朱文正前來投靠這位小叔子。

    朱元璋見到親人後,應該是非常激動的。加之此時朱元璋雖然已統領數萬軍眾,但軍中毫無任何血緣關係的部屬,與徐達等人又未有明確的君臣服從關係,朱元璋可以說無任何心腹可言。而此時的朱文正年已滿二十,又聰明機警,且“貌類高帝”,入朱元璋帳下之後便深得喜愛,常將其帶在身邊親自調教,連朱文正之名也是朱元璋所起。

    二、朱文正在朱元璋陣營所扮演的角色

    朱文正不僅是朱元璋從小一同長大的侄子,更是朱元璋最信賴的部屬。

    在此時朱元璋的陣營中,從某種程度而言,朱文正扮演的就是朱元璋繼任者的角色。畢竟造反事業是一個高風險的工作,誰也不能保證經常身處戰場一線的朱元璋不出意外。此時,朱文正就成了潛在的繼任者,一旦朱元璋出現意外,接替他繼續扛起造反大業的一定是朱文正。

    其實這在古代是一套很正常的應急預案,一般都是是家族內比較成熟、有能力的充當“接盤俠”角色,避免領袖陣亡之後群龍無首。譬如:劉寅、劉秀弟兄兩人參與造反事業,後來劉寅被殺,劉秀繼續;還有次劉秀遇險時,吳漢也曾高呼“王兄子在,何患無主”,也就擺明了就算劉秀死了,他們也能立即把劉寅兒子找來接位繼續幹。此外還有孫策、孫權兄弟,趙匡胤、趙光義兄弟,也都是如此。

    朱文正應該也是在朱元璋陣營中充當這樣的角色。但是這種角色往往不是真正的接班人,只是作為應急角色的存在,直到朱標的出生,朱文正的處境顯得更加尷尬。在朱元璋一邊培養朱標當自己的接班人的同時,朱文正被提升為樞密院同僉,其級別已經等同於朱元璋麾下此時最高級別的徐達、湯和等將領,後來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已經名義上成為朱元璋軍中最高軍事統帥。

    這一切固然與朱文正跟隨朱元璋東征西戰立下汗馬功勞分不開,更有朱元璋對自己這位侄子的一絲補償心理是分不開的。

    三、朱文正之死

    隨著朱元璋稱吳王,朱標被封世子,成為法定意義上的接班人。朱文正的存在無疑是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雖然名義上是軍中職務最高的統帥,但還是被排擠出了權利中心,被派外洪都負責防禦陳友諒。

    然而上天似乎開了一個玩笑,在朱文正徹底放縱沉迷花天酒地之中的時候,陳友諒率六十萬大軍前來,朱文正數度摧其鋒芒,堅守85天才等到朱元璋親自率兵來援,陳友諒撤圍退入鄱陽湖,與朱元璋對峙。朱文正又斷陳友諒糧道,致使陳友諒最終失敗。此時朱文正的聲名達到頂峰,然而朱元璋在事後論功行賞的時候,常遇春、廖永忠及諸將都得到賞賜,唯有功勞最大的朱文正沒有得到封賞。

    朱文正猶如一隻憤怒的小鳥,進退失據,放縱部下掠奪,後來遭到按察使李飲冰彈劾,朱元璋遣使責罵。朱文正懼怕,李飲冰又上奏朱文正有異心,準備投靠張士誠。朱元璋立即趕到朱文正駐地,召見朱文正來。朱文正倉卒出迎,朱元璋在訓斥之後,遂押回京城,準備處死朱文正。最後還是在馬皇后勸解下才免得一死,被免官軟禁於桐城,沒多久就去世了。

    四、朱元璋為朱文正後代封爵其實就是一次交代

    朱文正曾經是朱元璋陣營中僅次於朱元璋的存在,其軍事能力、軍功大小也是處在所有功臣最前面的存在。

    其子朱守謙在朱文正去世時年僅四歲,母親妻子謝翠英(叛將謝再興之女)也隨朱文正一同赴死,後來在朱元璋與馬皇后的撫養下長大。

    在朱元璋封兒子們做藩王的時候,也冊封朱守謙為靖江王。而且朱守謙嫌封地距離京城太遠,不願意去,還是馬皇后的耐心勸導下,才勉強的答應就藩。據說,在朱守謙去靖江的路上給朱元璋寫了一封信表示感謝,朱元璋在收到信時非常感到。

    就藩後,朱守謙在封地胡作非為,最後被朱元璋變為農民。幾年後,朱元璋又讓他去雲南做官,結果更加變本加厲的的過著奢靡的生活,後來朱元璋就把他囚禁起來了。

    朱元璋之所以對朱守謙如此遷就,無疑有很大原因就是看在朱文正的情份上,算是給自己的這位侄子一個交代。另外還有一個重用的原因,朱文正在朱氏家族中,屬於長房一脈傳承,朱元璋無論如何是不能讓這一脈斷了香火的。這與朱元璋在自己長子朱標死後,依然讓孫子朱允炆繼承皇位也是同一個道理。

  • 4 # 水煮汗青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並沒有反叛,但朱元璋卻罷了他的官!

    但是對於朱文正,他連造反的構思都沒有,朱元璋就定了他的罪!

    《明史》記載的朱文正

    史書上記載朱文正的資料不多,我們只能獲取到這些資訊: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的兒子,大哥早逝,大嫂帶著侄子前來投靠。朱文跟著朱元璋立了功勞,朱元璋問他要什麼官,侄子非常懂事的說:“叔父成大業,何患不富貴。爵賞先私親,何以服眾!”朱元璋聽完很開心,覺得侄子明事理。但細品這句話,也正是因為他與朱元璋的叔侄關係,導致後來對他的處罰加重。

    朱文正在平定江西的時候戰功顯赫,卻沒有受到重賞,於是“遂失常度,任掾吏衛可達奪部中子女”。朱文正這個表現很反常,最初朱元璋要給他賞賜,他認為先賞親戚會讓眾人不服,如今又因為叔叔沒有賞賜自己而發脾氣,甚至失去理智,讓下屬去搶自己部中的子女?

    《明史》這一記載是非常矛盾的,我們分析一下:朱文正不是普通的莽夫,他是統領三軍的大都督!而且他在江西作戰的時候鋒芒畢露,打得陳友諒沒了脾氣。能夠領兵說明懂得處理人際關係,能夠打勝伏說明邏輯思維不差!如果他最初和朱元璋說的客氣話是為了取得叔叔的好感,那更說明這個人城府很深,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因為賞賜的事而失去理智?

    我們繼續看事態的發展,朱文正反常後,李飲冰向朱元璋連參兩本,一是奏朱文正“驕侈觖望”,二是奏朱文正有異心。這兩本奏摺,第一本只是小問題,年輕人都容易犯的錯誤,第二本就厲害了,封建時代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反叛!

    所以,朱元璋在接到奏本後直接去找朱文正,並將他押回南京城軟禁起來。朱元璋這麼做的原因也有點複雜,李飲冰如果有證據證明朱文正造反,那麼朱文正絕對要死,但是他沒死,所以當時對朱文正的指揮是沒有證據的。

    但是沒有證據,為什麼又要把他關起來呢?因為朱元璋也怕他造反!朱文正戰功顯赫,手握兵權,對朱元璋是一個威脅,李飲冰的奏摺或許是一個誣告,但卻給朱元璋提了一個醒。

    朱文正被軟禁在了桐城,沒過多久就去世,這也成了明朝的一個謎!一位而立之年的大統帥,身經百戰的武將,為何突然早逝?

    朱文正去世五年後,朱元璋封他八歲的兒子朱守謙為靖江王,這是不符合當時封藩規矩的,因為朱守謙是朱元璋的侄孫,並不是他的兒子,不具體封藩的條件。但是朱元璋破例了,給侄子封藩王,朱守謙是整個明朝唯一的一位!

  • 5 # 這個歷史很正

    靖江王的爵位在大明朝確實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因為他並非是朱元璋的後代,而是他侄子朱文正的後代,靖江王的爵位比同親王,而且一直到明朝滅亡這個爵位才算是真正的被廢除了。

    這個朱文正本來是朱元璋的親侄子,而且這位作戰也是十分驍勇,在洪都保衛戰的時候,牽制陳友諒的大軍為朱元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因此在事後朱元璋論功行賞的時候,朱元璋就曾問朱文正想要什麼。

    然後當時的朱文正就說了一句,咱們是自家人,先封自家人恐難以服眾,因此朱文正的位子就落在了後面,事實上這最多算是一句客套話,因此引起了朱文正的不滿。

    後來朱元璋的手下謝再興叛逃陳友諒的時候,朱文正顯然也是被說動了,但是他就晚了一步,被朱元璋發現,然後給囚禁了。

    但是朱元璋考慮到這怎麼也是大哥唯一的兒子啊,況且朱文正還是立了功的人,所以還是賜給了朱文正一個世襲罔替的親王爵位,並且受封於桂林。

    雖然朱文正怎麼死的,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但是朱元璋封其一脈為親王倒也算是仁至義盡了。況且靖江王這一支可是殘存了近三百年。

  • 6 # 這些歷史要讀

    因為朱元璋是很重親情的,他對朱文正這位侄子,實際上也是“愛之深 責之切”!

    作為中國歷史上起點最低的大一統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童年可是相當的悽慘。元朝末年,天災人禍不斷,那時朱元璋老家濠州接連爆發旱災、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朱元璋便相繼失去父親、母親和大哥幾位至親。後來,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下,到了皇覺寺當和尚。

    朱元璋起事之初,他的大嫂王氏帶著兒子朱文正前來投靠。那時,朱文正可是朱元璋在這世上僅存的至親了。因此,朱元璋便把朱文正留在自己身邊,把他當作自己的親兒子來撫養,悉心培養。

    而事實上,朱元璋對朱文正也確實相當的信任和重用,所以當初才會把防守洪都的重任交給朱文正。需知道,洪都可是屏翰西南的軍事重鎮,因此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也。當然,朱文正後來也不負朱元璋所望。面對陳友諒六十萬大軍的輪番猛攻,朱文正堅守洪都長達八十五日,硬是等來了朱元璋的援軍。可以說,朱元璋之所以能擊敗陳友諒,朱文正可是功不可沒。

    然而,得勝還師後,朱元璋對常遇春、廖永忠等有功將領都大肆封賞,卻唯獨未對戰功顯著的朱文正加以封賞。朱文正因此心生不滿,開始變得驕侈觖望,甚至還與張士誠“眉來眼去”。最終,朱元璋一氣之下便罷其官,將之軟禁於桐城。不過,朱文正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儘管朱文正卻有不軌企圖,但他畢竟是朱元璋唯一的親侄,他對朱文正可謂是“愛之深 責之切”,本來並非真想要加罪於他,無奈朱文正還是鬱鬱而終。當然,在清修明史中,說朱文正是被朱元璋打死,所謂“其逆兇之謀愈推愈廣,由是鞭而後故”。其實這一說法是無從考究的。

    實際上,朱文正死後,朱元璋是很傷心的。因此,朱元璋對朱文正之子、自己唯一的侄孫朱守謙,才會如此愛護有加。當初朱文正獲罪時,朱元璋便曾安撫朱守謙說道:

    “兒無恐。爾父不率教,忘昔日之艱難,恣肆兇惡,以貽吾憂。爾他日長大,吾封爵爾,不以爾父廢也。爾宜修德勵行,蓋前人之愆,則不負吾望矣。”

    後來,朱元璋在分封諸子時,果然也封朱守謙為靖江王,就藩桂林,成為明朝唯一一個非朱元璋所出的藩王,而且還是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

  • 7 # 伯虎42

    元至元二年(1336年),淮西濠州鍾離縣(今安徽鳳陽),一個叫太平鄉孤莊村的地方,佃農朱五四的次孫出生了,他的父親是朱五四的長子朱重五。平常百姓家,也沒有什麼文化,這個小孩,沒有大名,家人隨口喊著小二小二,也就算了。朱小二還有三個叔叔,他和四叔重八年紀只隔七八歲,從小在一起生活,感情極好。

    元至正四年(1344年),淮河兩岸遭遇大旱,農田顆粒無收,旱災之後又是蝗災、瘟疫,貧苦的老百姓們,辛苦勞作卻毫無守成,只能在絕望中苦苦掙扎,以求活命。

    連續的天災和人禍,使得朱家這個原本還算安寧的佃農之家頃刻間遭遇滅頂之災:一家之主、辛苦勞作了一輩子的老實人朱五四,和他的妻子陳氏、長子朱重四、長孫朱旺在短短半個月內相繼因病餓而亡。原本一個雖然貧窮,但還算安寧和睦的家庭,走到了傾覆的地步。

    為了生活下去,失去親人的朱家其他人:小二的母親王氏、妹妹朱氏、二叔朱重六、四叔朱重八,強忍著悲傷,在勉強安葬了逝者後,揮淚分別,各自逃生。王氏帶著一兒一女,咬牙返回孃家,拼著受盡白眼,也要護佑兩個小孩子。而小二的二叔重六、四叔重八,也在依依不捨中各自分別,尋找活路。一家人被迫天各一方,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團聚。

    在母親的護佑中,雖然生活艱難,但是朱小二還是頑強地活下來了,並長成了一個壯實有力的青年。這也算是為老朱家保留下血脈,能夠延續香火了。

    就在母子三人於亂世中苦苦度日,顛沛流離的時候,一個天大的好訊息傳來:小二的四叔朱重八,經過七八年的磨礪,已經在紅巾起義軍中擔任了副元帥的職位,手握重兵,駐守一方。於是,王氏帶著兩個孩子,風塵僕僕地趕往朱重八駐守的滁州,投靠這個倖存的親人。這一年,是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

    在滁州,離散了七八年,朱家尚存的親人終於見面,不由得抱頭痛哭,互相述說離別的感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朱小二才知道四叔已經改名叫做朱元璋。

    稍微晚一些,朱家的次女婿李貞和兒子也得到訊息,前來滁州投奔朱元璋。在他們的口中,朱小二得知了自己的二叔、二嬸、三叔、兩個姑姑、堂弟,都已經在亂世中去世。

    四叔朱元璋已經凝聚了相當的實力,有了在亂世中存活的資本,於是竭盡所能地奉養這些好不容易才活下來的親人。同時,為了栽培後輩,他給僅存的侄子取名朱文正、外甥取名李文忠,加以教導,希望他們能順利成長,為自己和朱家的壯大增添助力。從此,朱小二有了大名:朱文正。這時候的朱文正,剛剛十六歲。

    朱元璋將朱文正(還有李文忠)看做自己的兒子,大力栽培,讓他們隨軍作戰,學習軍政學識。朱文正沒有辜負四叔的期望,迅速在戰爭中成長,不滿二十即成為朱元璋麾下有數的猛將,為四叔鞍前馬後,出生入死,屢立功勳。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已經二十歲的朱文正隨同叔父,渡江攻打元軍在江南的重鎮集慶路(今南京),更名應天府。作戰中朱文正奮勇爭先,率軍作戰,為朱元璋攻克集慶路立下汗馬功勞。於是,在朱元璋攻下應天后,把這個勇猛的侄兒提拔為樞密院同僉(朱元璋本人是紅巾軍小明王所封的知樞密院),使他的級別等同於朱元璋麾下大將徐達、湯和等人。

    此時的朱元璋,對於朱家除自己之外,此時唯一的男丁朱文正極為重視,授予其樞密院同僉後,還曾經詢問朱文正:“想做什麼官?”,朱文正回答說:“叔父大業成功,何愁沒有富貴。現在就給親戚封賞,怎麼能服眾?請叔父先封賞他人。”朱元璋聽了十分高興,更加重用朱文正。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西面最大的敵人陳友諒弒殺了名義上的君主徐壽輝,自立為帝,建國號漢。同年,陳友諒大舉東下,沿江而來,準備消滅朱元璋勢力。危急時刻,朱文正和其他朱氏集團將領一起,協同作戰,在應天府(南京)城外龍灣江邊大敗陳友諒,擊退來勢洶洶的陳漢軍隊,為叔父朱元璋的基業鞏固再建大功。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樞密院為大都督府,統一指揮現有全部兵馬,授予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朱文正因此成為朱氏軍事集團內,朱元璋之下的第二人。其時,朱文正不過二十五歲。

    不甘心失敗的陳友諒,退回武昌老巢後,積蓄力量準備再次進攻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匯聚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沿江而下,直逼朱元璋在下游的重鎮、也是整個西面防禦的門戶----洪都(今南昌)。

    緊要關頭,朱元璋卻在趕赴安豐(今安徽壽縣)、援救紅巾軍首領小明王的途中,並帶走大量主力。一時無法返回應天,指揮大軍抵擋陳友諒來犯。

    生死存亡時刻,朱元璋緊急傳令,命大都督朱文正率領鄧愈、趙德勝立即趕赴洪都,加固城垣、堅壁清野、一定要擋住陳漢大軍,以待自己從安豐趕回。

    朱文正受命於危難之際,為了叔父的基業,和朱家的存亡,他決心不惜一切代價,為叔父朱元璋堅守住洪都,實現朱家一統天下的霸業。在決死之心激勵下,朱文正以不到三萬的守軍,牢牢死守洪都城,無數次打退陳漢軍隊進攻,以血肉之軀阻擋蜂擁而至的陳漢大軍。

    在歷時八十五天的洪都攻防戰中,陳友諒依仗優勢軍隊,輪番進攻,幾次都攻破城牆,殺入洪都城內。朱文正親自率領精銳,拼死阻擋,一次次將陳軍反擊出城外。小小的洪都,硬是在近三個月裡,阻擋住了陳友諒親自指揮的近五十萬軍隊軍的潮水般進攻,朱文正不辱使命,牢牢守住了洪都城,創造了震驚天下的軍事奇蹟。

    之後,援救安豐得勝回來得朱元璋,做好充足準備,親率大軍前來援救洪都。陳友諒聞報,只得解除洪都之圍,退往鄱陽湖,意圖憑藉水師優勢,擊敗朱元璋。就在鄱陽湖大戰中,朱元璋依靠正確地指揮、全軍將士的奮勇作戰、和冥冥中的天命,最終擊敗來勢洶洶的陳友諒大軍。

    陳友諒見不能取勝,只得率領殘軍沿江返回,意圖逃歸武昌。又是朱文正,在陳友諒撤軍途中,斷絕糧道,致使陳軍潰散混亂,陳友諒本人也在混亂中被流矢所射殺,陳軍全軍覆滅。朱元璋在決定日後江山歸屬的最重要一戰中,獲得最後的勝利。而為這場來之不易的勝利作出決定性貢獻的,就是在洪都城堅韌不拔、摧敵鋒銳、死守八十五天保衛城池不失的大都督朱文正。

    經此一戰,朱文正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指揮天賦和軍事才能,登上了人生的巔峰,成為元末明初亂世中那些顯赫名將中的重要成員。

    獲勝後,朱元璋大賞諸將,立下非凡戰功的常遇春、廖永安、俞通海等人皆受賜官爵及金帛。而功勳猶在他們之上的親侄子朱文正,因為已經是大都督,無官可加;又是自己宗族,還說過“基業未成,封賞親戚、何以服眾”謙虛話,所以朱元璋為了顯示公平和沒有私心,於是便沒有對朱文正加以額外賞賜,只是當面勉勵,並命他駐守洪都,統管平定江西各地軍務。沒想到,朱元璋一時疏忽,卻造成了朱文正日後的悲劇,叔侄因此反目。

    朱文正軍事能力超強,戰功赫赫,而政治能力及人情世故卻一塌糊塗。之前年輕,對於叔父的讚譽和封賜並不十分看重,自從成為大都督後,大權在握,年歲漸長,權力慾望也日漸增強,對於地位官職財物這一些代表身份的東西,也是逐漸重視。在臨危受命,為叔父、也可以說為朱家建立曠世功勳後,朱文正心裡是極度渴望得到叔父的封賜,和異於其他人的獎賞,這也是自己浴血奮戰後,應該得到的。

    可是朱元璋卻一時疏忽、或者說誤以為朱文正不會在乎這些虛名東西,自己家人,不需要特別對待,日後自己成就基業,朱家人共同富貴,都是自然而然的。沒有顧及到朱文正的感受。

    於是,情商低下的朱文正,因為有大功未得到自認為應該得到的封賜及晉爵,開始心懷怨恨,情緒失常,不再正常履行鎮守洪都、統帥大軍、平定江西的重任,而對於叔父的不滿也不知道掩飾,顯露無疑,日常牢騷不斷,責怪叔父處事不公,對待自己的功勞視而不見。

    如果說這些都是朱文正發洩內心不滿的表現,那倒也不是特別意外,任誰處在朱文正這樣地情況,發一下牢騷總是可以的吧。朱元璋就這麼一個親侄子,聽見他發洩不滿,在大罵他一番後,搞不好還會反應過來,厚加賞賜,來彌補這個立下大功侄兒。

    可朱文正千不該萬不該,驕縱之下,居然任由部下軍士在江西四處燒殺、搶奪民女、強佔田宅。而且還在別有用心的人鼓動下,暗中聯絡朱元璋另一個敵人張士誠的部下,據說是買賣私鹽獲利,真實情況就不清楚了,極有可能是打探底細,看有沒有可能互通有無,趁機自立。

    江西按察使李飲冰得知隱情後,密報朱元璋。朱元璋大怒,認為這個侄子要造反,於是怒氣衝衝地乘船趕赴洪都,下令朱文正立刻出城來見。見到朱文正後,朱元璋怒髮衝冠,將侄子大罵一通,厲聲責問說:“你小子想幹什麼?要造反嗎!”並命人將朱文正押回應天。

    回到應天后的朱元璋怒氣不減,親自審問朱文正,並拿起鞭子狠狠將朱文正打了一頓。幾乎要把朱文正立即處死。不過在其妻子馬氏的規勸下,朱元璋冷靜下來,覺得自己確實是虧待了唯一的侄兒,同時朱文正造反之事也沒有實據,而且如果殺了朱文正,也對不起大哥朱重四。所以思前想後,朱元璋還是免除他的死罪,廢黜其所有官職,發配到桐城居住。這個時候,距離朱文正堅守洪都獲勝、大敗陳漢軍隊,不過僅僅才半年時間。

    朱文正在被剝奪官職軍權後,軟禁在桐城,就這樣過了兩年鬱悶的日子。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原大都督、吳王朱元璋(朱元璋已經在兩年前稱吳王)的親侄子朱文正,在桐城軟禁地鬱鬱而終,時年三十.

    幸好朱文正死前,留下了一個幼子,名叫鐵柱,這一年已經四歲了。朱元璋得知侄子去世,心裡也是很難過,於是把侄孫鐵柱接到應天,帶在身邊,悉心教導。並曾撫摸著侄孫的頭對他說:“我兒不要害怕,你父親不聽教導,行事驕橫,所以我才如此對待他。你父親的事情,和你沒關係。等你以後長大了,我封你爵位,不會因為你父親的原因慢待你。在我這裡好好修學,不要讓我失望。”之後,朱元璋為侄孫改名為朱煒,後來又改名為朱守謙。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成就帝業,建立大明,改元洪武,朱元璋即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第一次冊封諸子為王。在將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別封為藩王的同時,太祖沒有忘記老朱家除了自己這一脈外,唯一的男丁朱守謙,將他冊封為靖江王,封地廣西桂林。

    朱守謙爵位為郡王,但是待遇和太祖其他兒子所封的親王無二,冊寶也相同,官屬、護衛制度也與親王一樣。太祖還特別下詔,以南昌王朱興隆(太祖即位後,追封長兄朱重四為南昌王,改名朱興隆)為靖江藩始祖,以朱文正為第二世,日後靖江藩祭祀祖先,都要拜祭朱興隆、朱文正兩位先祖。這也是太祖為了當年的疏忽,而採取的彌補措施。朱文正所遭受的不公,也可以稍稍彌補了。

    自明洪武十年(1377年),朱守謙就藩桂林,到清順治七年(1650年),最後一代靖江王被清軍所殺,一共有十三代靖江王前後承襲,歷經二百七十四年,是明代傳承時間最久的藩王。所有的靖江王,都是朱文正的子孫後代,這也算是給他在身後的一個慰藉吧。

  • 8 # 夏目歷史君

    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代王朝的開創者,朱元璋可謂是在歷史上出盡風頭,畢竟從一個乞丐一個和尚一路走來,最終成為了一代明君,朱元璋的一生也稱得上是傳奇二字。

    然而朱元璋在歷史上也因為他本身的殘暴而被人詬病,在其統一天下之後便“良弓藏,狗兔烹”,對於那些威脅自己地位的臣子直接抄家滅族,狠辣可見一般。對待未曾謀反的臣子都這樣殘暴,那麼對待那些已經謀反的臣子我們可想而知。

    但有一件事卻很讓人意外,朱元璋並沒有對所有謀反的臣子給趕盡殺絕,對於他的侄子朱文正反叛之後,朱元璋卻反而封了其後代為靖江王。這其中又是怎樣的原因呢?

    一、身份關聯:朱文正的“真正身份”,朱元璋曾經的屬意繼承人

    朱文正是朱元璋長兄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侄子。

    ——在朱元璋小的時候,隨著天災人禍的降臨,整個朱家入贅的入贅,死的死,只剩下了朱文正與朱元璋兩個男丁。所以對於朱元璋而言,對於這個自己唯一的這個血緣親屬,朱元璋有著不一樣的情感。

    然而朱文正除了這個身份之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朱元璋屬意的繼承人。

    當初朱文正隨著母親回了孃家,朱元璋朱文正二人從此分散。然而在1352年的時候,朱文正跟隨母親投靠了自己的叔叔朱元璋,這個時候朱文正十六歲。而也就是在接下來的數年的時間之內,朱文正迅速的從一個小兵成為了樞密院同斂,可謂是位高權重。

    《御製紀非錄》記載:“至正正甲年,朕帥師滁陽,守謙之祖母(王氏)攜守謙之父(朱文正)至。”

    對於朱元璋來講,打仗傷亡也是難免的,即便自己身為領導也有被抓身死的風險,而這個時候的朱元璋還尚無子嗣,因此他十分擔心自己死後沒有繼承人繼承自己的基業。

    但讓給別人他又不甘心,所以朱元璋差不多是已經把朱文正當作了自己的繼承人進行培養——朱文正在短短几年內就成為了和徐達常遇春這種名將並列的存在,這就是證明。

    在歷史上有著一個和朱文正很相似的事情發生,就是三國時期劉備還沒有自己的兒子劉禪之時,也曾領養了一個義子劉封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後來劉禪出世之後,劉封就被劉備找了個藉口除去。

    然而後來隨著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出世,朱文正的地位就變得尷尬了起來,畢竟侄子肯定不如兒子親,所以朱文正的繼承人身份就轉到了朱標的身上。

    但是毫無疑問,朱元璋最初在朱文正的身上投入了很大的心血,所以在朱元璋的心中,朱文正還是有著很大的地位的。

    二、血脈關聯:長嫂如母

    中國古代由於醫學的貧乏,人口的死亡率會非常的高,所以古代經常會出現的一種情況那就是父母雙亡,兄弟二人相依為命,所以這也有了“長兄如父,長嫂如母”的說法。

    而同樣的朱元璋就是這種情況,當初因為天災人禍,整個朱家只剩下了朱元璋朱文正以及朱元璋的長嫂王氏。

    朱文正從小和朱元璋一起玩到大,並且在此之後,王氏一直撫養著自己的小叔朱元璋以及自己的兒子朱文正。而這一撫養,就是十七年。朱元璋一直和自己的嫂子生活了十七年。

    《御製紀非錄》記載:“娥侄男(朱文正)至……分離數年,擾攘中一見,眷屬復完,其不勝之喜復何言哉!”

    可以說在朱元璋的心目中,長嫂王氏就像自己的母親一樣,他對其非常尊敬,朱元璋甚至曾言“是嫂見朕生長也”。可見王氏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地位非同一般。

    後來朱文正反叛,最終身亡,但是朱元璋仍然封了朱文正的後代為靖江王,這其中肯定有著長嫂王氏的影響。畢竟朱元璋與其侄子之間的血脈關聯,儘管朱文正反叛,但是長嫂如母,朱元璋必定會給自己的長嫂一個交代。

    《明史》也有記載:“文正止是性剛,恐無此心。文正母見存,當念其母子之情,用曲赦之,且見親親之義。”

    三、朱文正的功高蓋主,反叛或許另有隱情

    雖然朱元璋曾經大肆提拔自己這個侄子,但我們也並不能否認朱文正的能力,朱文正本人是非常有軍事才能的,不然他能夠與徐達常遇春等人並列,又怎麼能夠讓眾人信服呢?

    而朱文正最大的功勞就是洪都保衛戰。

    ——這場大戰中,陳友諒率領六十萬大軍進攻洪都,而朱元璋這邊只有兩萬的殘軍弱旅。洪都一旦被攻破,朱元璋就很可能陷入到兩面夾擊的危機之中,所以洪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當時防守洪都的正是朱文正。

    朱文正在這場戰爭中大放光彩,整軍備戰,靠著兩萬弱軍,抵抗了陳友諒足足八十多天,為朱元璋贏得了生機,之後在陳友諒與朱元璋的對決中,朱文正更是屢建奇功,

    《明史》記載:“(陳友諒)帶六十萬大軍圍洪都。朱文正數度摧其鋒芒,堅守85日等到太祖親自率兵來援。”

    在這場大戰之後,朱文正已身居大都督之職,又建立了不世之功,在朱元璋的陣營中,不論是地位還是戰功都已經到達了頂峰,朱元璋甚至已經是功無可封了。

    然而朱文正的這個功高蓋主,卻讓朱元璋忌憚。

    因為此時朱元璋的長子朱標才八歲,與朱文正相比,相差巨大,而在軍中地位更沒有辦法與朱文正相比,所以朱標的儲位岌岌可危。

    於是朱元璋就需要想辦法來解決這種情況。

    朱元璋返京之後,封賞了諸多將士,但是卻偏偏遺漏了朱文正,後來朱文正發脾氣抱怨,最後竟然莫名的反叛了,被朱元璋抓住之後,沒多久就莫名其妙身亡。

    所以,朱文正的反叛很有可能是朱元璋故意設計的,為了給自己的兒子朱標鋪路,減少對手,所以故意設計至朱文正於死地。

    在朱文正死後,朱元璋仍然封其後代為靖江王,或許既有是對朱文正曾經戰功的肯定,但是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對於朱文正的補償,為了避免朱文正威脅到自己兒子的地位,所以痛下殺手,朱元璋或許心中也是愧疚的。

    四、朱元璋的“家天下”意識

    最後,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朱元璋本人有著非常強烈的家天下意識。

    這點我們從朱元璋稱皇之後大肆屠殺那些危及可能危及江山的將領以及官員就可以看出。朱元璋的這種家天下思想,認為整個天下都是自己一家的,是自己的私有產物,所以對於有威脅的人都想辦法除去。

    同樣的,這種思想從朱元璋的分封藩王就可以看出,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除去一個夭折,一個太子,剩下的24個都被封了王,成為了地方上的藩王,同樣,封王的還有朱文正的後代靖江王。

    因為這種家天下的思想,所以朱元璋唯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血緣姻親,即使這些藩王以後擁兵自重,但是統治天下的還是自己朱家人。

    儘管朱文正反叛而亡,但是在朱元璋的心目中朱文正這個侄子無疑仍然是自家人,他的後代也姓朱,所以給朱文正的後代封王也是在所難免的了。

  • 9 # 疾風小兔

    1、血濃於水 ,叔侄兩人感情深厚,作為老朱家僅存的兩位男丁,早期相依為命。於公於私,都會扶持自己的宗族勢力的。

    2、朱文正角色特殊,早期被當做朱元璋的備胎。因為作為造反大軍的一員,隨時都有掉腦袋的分險。在朱元璋還沒有孩子的時候,本身兩人年紀又相差不大,考慮到萬一老朱不幸掛了,朱元璋又不甘心把手上的家底傳給別人,所以一直著重培養朱文正作為接班人,從他在軍中的地位就能看出,軍功是僅排在朱元璋之後的。

    3、朱文正的死可能是老朱計劃預謀好的,因為當時朱文正的軍功很高。威脅到他太子朱標的地位,為了給太子鋪路,所以必須得除掉。在朱文正死後,作為補償,讓他的後代封王,也算是給了一個交代。

    4、朱元璋是底層造反成功的,一直都是小農思維,後來把所有兒子都封了王。他希望大明王朝千秋萬代,天下的一切是老朱家的。作為老朱家長房這一脈,他是不會讓斷絕的。封朱文正這一脈為王,也是加強了朱姓皇權力量。

  • 10 # 小高讀史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在南京舉行了盛大的分封儀式,並由此確立了明代的分封制度。這一次,除了太子朱標和早早夭折的第26子外,24個兒子都封了王,加上侄孫朱守謙,一共25個。朱守謙身為朱元璋的旁系親屬,卻受到了特殊的恩寵,得封靖江王,藩地桂林。朱守謙這一支,一直在桂林享受著王爺的無上榮耀和特權,直到南明覆滅。有意思的是,朱守謙的父親朱文正,也就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曾因為反叛被朱元璋失手打死。饒是如此,朱元璋還要封其後代為靖江王,這是怎麼回事呢?

    朱文正之功

    因為天災人禍,朱元璋一家人流落天涯,待到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稍有點起色後,嫂子帶領著侄子前來投奔。這一年是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面臨著郭子興的猜疑,急需要培養自己的親信勢力,於是朱元璋收養了許多義子。朱文正作為朱元璋唯一的侄子,更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短短几年的功夫,朱文正就從一個普通計程車兵,成長為炙手可熱的大都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率領大軍援助安豐,徐達和常遇春圍困與廬州城。陳友諒秉承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湊齊了六十萬大軍圍困洪都府,企圖打通洪都直搗南京。負責鎮守洪都的正是朱文正。朱元璋早就認識到洪都的重要性,認為非親信將領鎮守不可,於是選了最信任的侄子朱文正擔當重任。

    很多人說朱文正只是個花花公子,其實不然。在陳友諒兵臨城下之前,朱文正已經做了迎戰的準備。改建、加固城池、整頓內務、嚴明軍紀、擴充地盤,一樁樁一件件,表面朱文正不是酒囊飯袋。也正因為其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朱文正才能在洪都保衛戰中以少數的兵力,堅持了整整85天。洪都保衛戰的勝利,意義重大,若是讓陳友諒攻破,他能直取南京,或者騰出手來對付朱元璋或者徐達的軍隊,大明王朝還會不會有,還是個未知數。

    朱文正之死

    洪都保衛戰是朱文正人生的高光時刻,大明王朝的建立,他功不可沒,可是他沒有機會活到大明王朝建立。關於朱文正的死,諸多史書記載都是模稜兩可。其中原委,只有當事人朱元璋最清楚。朱元璋在《太祖皇帝欽錄》裡有一封給朱守謙的信,信中提及了朱守謙之父朱文正的死因:

    “威武既成,令守 江西,恣意放縱,視人如草木作孽無休,其不仁者甚。奪人之妻殺人之夫,滅人之子害人之父,強取人財。事覺,教之不聽。未幾,謀奔敵國,又覺,而方囚之,然後而歿。此禍此非,皆爾父之所為,相去且不甚遠 。”

    由此可知,朱文正在江西期間,多行不法,甚至還有謀逆未遂,被朱元璋察覺。

    朱元璋要親自審問這個大逆不道的侄子,朱元璋在《御製紀非錄》裡說了朱文正的具體死因:

    “不期忘前日之艱,寒微之極,恣肆兇頑無所不為,逆天之非,又何言哉!大逆之道既洩 , 朕恐為人所潛,特召面審之。其應之詞,雖在神人,亦所不容 。其逆兇之謀,愈推愈廣,由是鞭後而故。”

    在審問期間,朱文正說出了“雖在神人,亦所不容”的話,朱元璋在氣急敗壞的情況下,失手打死了朱文正。朱文正具體說了什麼,讓朱元璋氣得痛下殺手,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但可以推斷,作為朱元璋的親信,朱文正肯定知道朱元璋不少的秘密,兩人激烈爭吵之下,朱文正口不擇言,揭露了朱元璋許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朱守謙之幸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要封朱守謙為靖江王,也是很好理解的。

    第一,這是朱元璋的承諾。朱元璋對失手打死朱文正一直耿耿於懷。那一年,朱守謙才四歲,朱元璋摸著朱守謙的頭說:“孩子,不要怕,你父親犯了錯,但我不會因為他的緣故廢掉你!”不能因為長輩犯錯而懲罰小孩子,朱元璋從一開始就給侄孫承諾。

    第二,朱文正的功勞很大。朱元璋無法否認,朱文正對明朝的建立,有著不世之功。洪都保衛戰之後,沒能給朱文正應有的封賞,導致朱文正心生怨恨。因為朱文正曾經假大方地說過:“叔父成就大業,何愁不富貴,賞賜先想著親戚,難以服眾啊?”加官進爵封侯拜相,是朱元璋欠朱文正的,朱文正若是不死,大明建立,必然也是有加封的。朱文正死了,自然子承父業了。

    第三,朱元璋重視親情。因為從小飽受親人離散的痛苦,朱元璋格外珍惜親情。大明建國後,凡是朱元璋的親戚,待遇是相當的好。而朱守謙又是除了親兒子之外最親的人了,給朱守謙一個王當一當,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參考書目:

    張廷玉:明史

    朱元璋:太祖皇帝欽錄

    御製紀非錄

  • 11 # 一貳一橙

    朱文正為什麼反叛?據說是因為他在打下了那場戰爭史上守城奇蹟的洪都保衛戰後,朱元璋沒給他封賞而懷恨在心,最後還想著去投靠朱元璋的敵人張士誠而被朱元璋軟禁在桐城,不久後就去世了。

    不過這反叛的理由似乎牽強,畢竟朱元璋對待對他有恩或者是作戰有功的人,那賞賜是十分豐厚的,那朱文正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朱元璋又怎麼可能不給他賞賜呢?而且朱文正好走不走,卻想要背叛自己的叔叔去投靠一個不能說有多大的感情的張士誠?這絕不像是一個歷經磨難的子弟會做的事。朱元璋和朱文正畢竟是叔侄關係,是打斷骨頭還連著筋。

    朱文正就算不滿意賞賜,直接說清楚就行了,幹嘛還要藏著掖著,那時候的朱元璋還不是之後那樣的殘暴,即使是後來的朱元璋,也沒動過自己家人一根手指頭,何況是還在建業之初的朱元璋呢?所以朱文正反叛一事是虛構的成分較多,他之所以被流放,最後死於囚地,應該還是因為其他事,或許是和朱元璋的政見不同,或許是行為不檢,又不改等等。那既然朱文正沒反叛,朱元璋對他的後代自然也就不需要太過狠心,尤其是洪都保衛戰,就足以洗乾淨朱文正身上的所有汙點了。

    朱文正死後,朱元璋封了他的兒子朱守謙為靖江王,鎮守廣西,世代承襲。靖江王位直到南明永曆年間才因清軍攻破桂林才被廢除,末代靖江王朱亨歅自縊殉國。

  • 12 # 於左

    先說一說朱文正反叛的事。

    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的兒子,也是朱元璋惟一的親侄子。我們都知道,朱元璋一貫最重視親情,登基之後把自己的親人全部封贈,大哥也被追封為南昌王。

    年輕的朱文正很有能力,但個性太強,他為叔叔控制江西立下不少的功勞,但他在南昌也就是洪都的一些做法觸碰了朱元璋的底線,所以被拿下,失去了叔叔的信任。

    但朱元璋一再寬恕這個侄子,沒對他痛下殺手。後來朱文正做為監軍,跟隨徐達、常遇春參加了淮東、湖州等地的戰役。也就是在湖州之戰中,朱文正試圖從太湖中逃走,投靠張士誠,逼得朱元璋最後要了他的命。

    朱文正不但是朱元璋的侄子,還和大將軍徐達是親戚,兩個人分別娶了謝再興的一個女兒,而此前謝再興就背叛了朱元璋,投奔張士誠,種種緣故都讓朱元璋對朱文正特別提防。

    再看看封王的事。

    朱文正在關押中被餓死,當時他只有一個兒子,剛剛四歲,名字很接地氣,叫做鐵柱。後來朱元璋為這個侄孫改名為朱煒,顯然是遵循朱家後代命名的規則。

    朱煒在宮中長大,懂事之後朱元璋對他說:“兒無恐,爾父倍訓教,貽我憂,我終不以爾父故廢爾。”就是你不必擔心,長大以後我還會給你封爵。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個兒子,老大朱標被立為皇太子,還有早死的,剩下的兒子全部封為親王。朱元璋一共搞了三次封王活動,第一次是洪武三年四月,分封十王。第二次是洪武十一年的正月,分封五王。第三次是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分封十王。

    這樣加起來一共二十五王,其中的二十四個是朱元璋的兒子,只有一個例外,就是在第一批的十王當中那個靖江王朱守謙。這個朱守謙就是朱煒,朱元璋給他改成這個名字,顯然是要與自己的子孫加以區分。

    朱守謙的藩地在廣西桂林,他的地位要比親王略低一些,但比郡王高,物質待遇、王府官員的配備等等大約都是親王的一半。

    朱元璋分封朱守謙為靖江王,一是因為他注重親情的本性,二是他的侄子只有這一個,如果他有很多的侄子,他也會分封一些,但待遇肯定要低得多,而且朱文正的後代肯定會被排除掉。

    不安分的靖江王

    朱守謙很像他爹朱文正,不太老實,上任之後表現一直不好,桂林的官民對他不滿。朱元璋把他召回南京教訓,朱守謙對此怨氣很大,結果被奪去王爵,送到鳳陽去種地改造。七年以後他的封地被改到了雲南,朱守謙的表現還是不好。朱元璋就把他押回南京來打了一頓,關押至死,命運和父親一樣。此時是洪武二十五年,朱守謙只有三十多歲。

    到了永樂年間,朱守謙的兒子朱贊儀繼承靖江王的爵位,再次前往桂林。靖江王這一支一直傳到了明末,最後一代靖江王名叫朱亨嘉。

    崇禎皇帝死後,各地藩王紛紛起來監國,朱亨嘉的身上還留有朱文正的習氣,也在桂林宣佈要登大位,尋求當地明軍的支援,結果被明軍裡應外合,奪取桂林。朱亨嘉被俘,押送到福州,和他的先輩一樣關押至死。

  • 13 # 最後的騎兵90

    靖江王爵位是明朝最特殊的,不是朱元璋的後代封王,爵位同等於親王,也是歷史上傳承最長的藩王。

    朱文正(1336年-1365年),朱元璋的唯一的侄子,是朱元璋之兄朱興隆之子。

    朱文正沒有反叛,只是對朱元璋有所不滿,策劃投靠張士誠,沒能成功,傳聞被朱元璋囚禁而亡。

    (一)功高蓋世,不得封賞——朱文正

    朱元璋參加革命並有了自己勢力,朱文正同母親王氏前來投靠,從此成為朱元璋得力干將。

    朱文正最大的戰績是洪都保衛戰,為朱元璋贏得時間。

    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任命朱文正為大都督,節制諸軍,鎮守洪都,防備上游的陳友諒。

    趁元國內鬥,無力顧及南方,各路起義軍也開始自相殘殺,陳友諒透過殺主自立,趁朱元璋親自帶兵迎接小明王,帶兵號稱60萬,進攻朱元璋。

    自信滿滿的陳友諒怎麼也不會想到,被洪都一座小城阻擋了整整85天,朱元璋立馬帶兵親自回援洪都。

    朱文正參加革命後,屢立戰功,朱元璋曾問朱文正:想當什麼官?朱文正:叔父成就大業,何患不富貴,先給自家人封賞官爵,無以服眾,朱元璋聽後很是高興。

    隨後,朱文正再大的功勞也沒有獲得多少封賞,眼睜睜看著其他將領因功封賞,本來就是句客套話,朱元璋當真了,一點表示都沒有。

    朱文正心裡也憋屈,說出去的話,又不能收回,更不能去找朱元璋要封賞,所以朱文正就想著去投靠張士誠,跟著誰幹革命不都一樣?

    位列大都督的朱文正只是心裡想想,沒有付諸行動就被朱元璋發現,以朱文正違抗命令把朱文正囚禁起來。

    事實上,朱文正勇冠三軍,不可能被一直囚禁,朱文正的性格脾氣有點像朱元璋,朱文正真正的死因一直以來是個謎,不可能真的

    但朱元璋不是刻薄寡恩,畢竟朱文正是自己唯一的侄子,又為明朝建立有大功,所以將朱文正之子封為靖江王,以做補償,也是對兄長的告慰。

    (二)傳承近三百年靖江王爵

    將朱文正之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享受親王的待遇。

    按照朱元璋脾性,絕不可能就這麼簡單處置,事實上朱元璋對自家人的好是沒的說,對朱守謙再失望,靖江王爵位還是流傳下來,

    明末,江山淪陷,倖存的藩王爭先以立,互相攻伐,時任靖江王朱亨嘉也趁亂宣佈監國,被另一藩王朱元璋的後代唐王以叛國罪擒殺,另立朱亨歅。

    永曆四年,明朝叛將孔有德攻佔桂林,末代靖江王連同王府百餘人被殺害。

    靖江王爵位從洪武三年始封到永曆四年,傳十四世共280年,,覆巢之下沒有完卵,靖江王爵位隨著明朝覆滅而消亡。

  • 14 # 平楠說史

    靖江王爵位,是朱元璋對侄子後人做出的一種補償,該爵位幾乎與大明國柞等同。朱文正是朱元璋的嫡親侄子,其父乃是朱元璋的兄長朱興隆。朱文正並沒有將,背叛朱元璋一事付諸於實際行動,他只是在不滿朱元璋的情況下,準備投靠張士誠。不想朱元璋在知曉侄子,準備背叛自己後,竟然將嫡親侄子幽禁致死。那為何朱元璋在逼死朱文正後,還要將其子封為靖江王呢?下面就請聽編者詳細道來。

    朱元璋投靠郭子興後不久,朱文正就攜其母王氏前來投奔朱元璋。此時朱元璋認了無數義子,但和朱元璋血脈關係最近的子侄,無疑還是朱文正。因此朱元璋開始大力栽培朱文正。朱元璋自領吳王時,也將朱文正封為明軍大都督,此時的朱文正就是除朱元璋以外,明軍的最高統帥。不久後南方各路起義軍開始自相殘殺,陳友諒親率六十萬大軍,前去攻打朱文正鎮守的洪都。

    佔據絕對優勢兵力的陳友諒,做夢也不會想到,朱文正僅憑一座小城,就能抵擋麾下大軍85天。隨後朱元璋率軍趕到洪都,眼見佔不到便宜的陳友諒,只好無奈撤軍。面對屢立戰功的朱文正,朱元璋曾問道:我該怎樣封賞你呢?朱文正義正言辭地回答朱元璋:助叔父成就大業,何必發愁富貴,咱們是一家人,叔父還是先封賞別的有功將領吧{文言文翻譯了一下}。朱元璋聽到侄子如此回答十分高興,此後朱元璋更加看重朱文正。

    朱元璋與陳友諒進行決戰時,是朱文正親率大軍,以身犯險,截斷了陳友諒大軍的糧草供應。不想陳友諒滅亡後,朱元璋卻只封賞了常遇春等人,對於立下首功的朱文正,朱元璋並沒有進行任何封賞。因為未被封賞,對朱元璋有所不滿的朱文正,隨即任由部下強搶民女。隨後按察使,向朱元璋上奏彈劾朱文正。得知情況後朱元璋立即派出官員前去責罵朱文正。就在朱文正擔心朱元璋處置自己,準備投靠張士誠時,按察使再次上奏,對朱元璋稱:朱文正可能要背叛陛下。

    聽到按察使如此上奏,朱元璋當即乘船親自去質問侄子:是否真要背叛自己?倉促迎接朱元璋到來的朱文正,在被朱元璋責問:你到底想要幹什麼時,竟然選擇了沉默。覺得侄子生有二心的朱元璋,隨即將朱文押回京師{南京}。此後雖然有馬皇后,多次為朱文正求情,但朱元璋還是選擇將侄子幽禁在桐城。幽禁沒過多久,朱文正就抑鬱而終。

    朱文正死時,其妻子{謝翠英}也選擇了自盡。夫妻二人只留下了,年僅四歲的幼子:朱守謙。出於愧疚,朱元璋便將朱守謙,交由馬皇后親自撫養。在朱元璋分封兒子們為藩王時,他也封朱守謙為桂林藩王{靖江}。由於朱守謙的封地遠離南京,長期沒有長輩約束的他,竟然在封地公開索賄,胡作非為。朱元璋得知情況後勃然大怒,隨即削去朱守謙爵位,並讓其到老家鳳陽務農。朱元璋此舉正是希望朱守謙能夠改過自新。

    雖然朱元璋對朱守謙無比失望,但因為對朱文正的愧疚之情,朱元璋還是讓靖江王爵位在朱守謙一脈傳承{奪爵後,朱元璋將靖江王爵位傳給了朱守謙的兒子}。明朝末年,江山淪陷,僅存的幾位藩王爭先自立,相互傾軋。時任靖江王,朱亨嘉趁亂宣佈監國。不想朱亨嘉宣佈監國後沒多久,就被另一位藩王擒殺{唐王}。隨後唐王又改立朱亨嘉的庶出兄長為新的靖江王{朱亨歅}。公元1650年,叛軍將領孔有德攻佔桂林。最後一任靖江王及全家百餘口,被孔有德誅殺。自此傳承十四代,歷經280年的靖江王爵位,隨著大明滅亡而消亡。

    題外話:編者覺得,朱元璋對朱文正的情感是十分複雜的。在朱標還沒降生時,朱文正就追隨朱元璋,攻伐天下,屢立戰功。從某種角度而言,當時的朱文正就是隱形的太子。朱標出生後,朱文正立下越多戰功就會顯得越發尷尬。因此朱元璋才會在面對封無可封的朱文正時,大肆封賞常遇春等將領。可以說朱文正鬱鬱而終,是被朱元璋的私心所害,正是因此朱元璋才會厚待朱文正一脈的後人。選擇幽禁朱文正的朱元璋,並沒有錯,他只是犯了所有皇帝的通病:猜忌。

  • 15 # 淺讀古史

    封皇子樉,棡晉王,棣燕王,橚吳王,楨楚王,榑齊王,梓潭王,杞趙王,檀魯王,從孫守謙靖江王。

    ——《明史·太祖本紀》

    這裡的“從孫守謙”就是指朱文正的兒子朱守謙。朱文正雖說是朱元璋的侄子,但是據《明太祖實錄》卷十六中記載“大都督朱文正有罪,免官安置桐城縣”。從這可知朱文正犯了罪,而且他犯的罪可不一般乃是謀逆, 朱元璋本想要殺了他,但在馬皇后的極力勸阻下,他最終只是將朱文正軟禁了起來。

    關於朱文正犯罪的事可謂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朱元璋掌握了朱文正暗中與張士誠聯絡的證據,也有人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但不管怎樣,朱文正被免官軟禁於桐城,沒多久就去世了。

    在朱文正去世後的第五年,也就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將朱文正八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成為明朝歷史上唯一一脈非明太祖朱元璋血統的王族。朱文正作為造反分子,朱元璋為何還要封朱文正的兒子為王呢?

    功是功,過是過,一碼歸一碼

    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可謂是立下不世之功。朱文正以四萬部隊對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最終堅持了85天,不可思議的是洪都保衛戰竟以朱元璋完勝而告終。洪都保衛戰的指揮者正是朱文正。

    這一戰讓朱文正名滿天下, 後世在排列明初開國名將時,他排在第五,這與他在洪都保衛戰中的英勇表現密不可分。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洪都保衛戰的慘烈程度似乎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明白。

    公元1363年,陳友諒率領他的軍隊浩浩蕩蕩的向洪都進發,勢在必得。他在出徵前的最後一次動員大會上說道:“此次出征,我軍空國而攻,是取不留後路、破釜沉舟之意!此戰有進無退,有生無死!蕩平朱逆,只在一役,天下必為我大漢所有!”陳友諒說此話是有底氣的, 據《明實錄》記載:

    乃作大艦來攻,艦高數丈,外飾以丹漆,上下三級,級置走馬棚,下設板房為蔽,置櫓數十,其中上下人語不相聞,櫓箱皆褁以鐵,自為必勝之計。

    從這可見,陳友諒的艦隊在當時來說無疑是“無敵艦隊”,而且陳友諒艦隊中的大船船頭甚至還能夠與洪都城靠江的城牆相接。

    在武器裝備和人力都極其懸殊的情況下,朱文正及他的軍隊竟硬生生擋住了陳友諒部一波波的衝鋒。城牆被打開了缺口,朱文正臨危不懼,誓死堅守。

    在朱文正的堅守下,洪都終於等來了朱元璋的援軍,朱元璋和陳友諒的軍隊在翻陽湖大戰,結果陳友諒戰亡,全軍覆沒。洪都保衛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場戰役,決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業,改變了元末明初整個局勢。朱文正可謂是功不可沒。雖說朱文正謀反,但終究沒有造成什麼實際危害。朱文正畢竟功大於過,朱元璋封朱文正的兒子為王很正常。

    虧欠與內疚

    朱文正的謀反與朱元璋是有一定關係的。鄱陽湖之戰後,朱元璋開始論功行賞,由於朱文正是他的侄子,又因立功最大,所以他就問朱文正有什麼要求。朱文正畢竟是晚輩,客套的說道不需要所謂的功名。朱元璋在這件事的處理上真是應了一句話“聰明一世,糊塗一時”。

    他真的沒有封賞朱文正,這讓朱文正覺得不可思議,客套話竟被當真了,無法接受這一事實的朱文正一氣之下便去投靠張士誠,以反抗自己的親叔叔。如果朱元璋封賞了朱文正,可能朱文正是不會謀反的。因此朱文正謀反,作為叔叔的朱元璋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朱元璋封朱守謙為靖江王或許是為了彌補心中的那份虧欠。

    親情無法割捨,打斷骨頭還連著筋

    年少時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及大哥長子便被活活餓死了,這讓貧苦出生的朱元璋對親情極其珍視。成功後的朱元璋雖說兒子眾多,但親侄子只有朱文正一人。

    朱文正即便造反了,也改變不了他與朱元璋的叔侄關係,這種親情無論何時何地都無法割捨。朱文正犯過的錯與其兒子並沒有關係,況且朱守謙是朱元璋已故大哥的後世子孫,所以說封朱守謙為王不足為奇,這就是親情的力量,畢竟打斷骨頭還連著筋。

    結語

    朱文正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性格的缺陷讓他走向了覆滅,即使不壞在這件事上,總有一天,他也會因為其他事情引火燒身。

    從朱文正謀反到封朱守謙為王,可見心狠手辣的朱元璋也有缺點,那就是對親情的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燒雞塊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