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毅而三思吳六奇
-
2 # 電影人程青松
整部影片故事情節層次清晰,畫面結構大氣而細膩,象徵寓意強烈,人文立場與道德倫理追問滲透於電影裡日常生活與案件調查處理過程之中。
對這個廣闊的病態社會的批判,對這一重大社會問題的執著關注與質詢追問,都使得這部影片成為近幾年內華語電影中少有的優秀之作,成為一部極具擔當的青春電影。
但是,這部電影也在進一步警醒我們:一部優秀的電影劇作,是應該著力於關注社會問題,還是應該把思想與藝術的著力點,放在對活生生的人以及人性的關注上?
-
3 # 珍珠相思
社會的冷漠和狹隘的思想。各方利益相關人為了各自的利益,犧牲了被性侵的女生的權益保障。如果我有女兒,我一定要從小教她性知識,教她怎麼防範保護自己。
-
4 # 方立在加州
在三色幼兒園事件發生的當口,被譽為中國的《熔爐的電影《嘉年華》的上映,可謂是及時雨。
不能去電影院,只好在網上看了這部電影。
作為人母,作為一個曾經的女孩,我看完首先是反思,如何保護、如何疼愛我們的孩子,如何讓孩子在需要幫助的時候首先想到父母,尤其是女孩子,在中國目前的語境下。
相信不少人與我一樣,會發現這樣的怪現象,父母是孩子的天,為什麼受傷的小孩卻不敢告訴父母?這是誰之過?
讓我們回到電影,看看父母知道後是如何做的。
小文媽媽, 一見到檢查完身體的女兒,劈頭就是一巴掌,罵女兒夜不歸宿,儘管正是因為她夜不歸宿,女兒才不願晚上在家呆而去找同學玩。回到家,小文媽媽不撫慰受傷的心,而是剪掉了她的頭髮,罵女兒不檢點,“叫你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把女兒的衣服全部從衣櫥裡拿出扔在地上。
小文媽媽眼中,是不三不四的衣服、是小文的長髮的錯,是它們“勾引”了性侵者。,而她作為母親,她沒有反思,更沒有撫慰。然而就是這一巴掌,這一堆碎髮,這一地亂衣,告訴了我們,為什麼受傷的孩子不敢告訴父母,在她們最需要慰藉的時候,找不到自己親愛的父母。
在一個網路社群,聽過不少受害者的講述,都講到了父母的反應,大多數都和小文媽媽一樣,更有甚者。好一些的旁觀者,好心地質疑:女孩子怎麼不知道保護好自己?
是的,女孩子怎麼不知保護好自己?可是,誰告訴過女孩子,如何保護好自己?父母?學校?“知道“其實就是性教育,它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習得的。
此外,性侵本身就是暴力,一個成年人,遭遇暴力有時都無可奈何,何況孩子。
多這部電影也可以看出,和現實中一樣,很多性侵背後,崩潰的不一定是孩子,而是父母,覺得這是孩子一生的汙點,無顏見人,抬不起頭,從此無幸福。
可是,這是家長的錯嗎?是家長的過度反應嗎?如果是,他們為什麼會那樣。
從這個角度,與其說是父母的錯,不如說這是社會的錯,我們的社會缺少接納,我們的文化至今天仍太過看重“貞節“二字。
一位遭遇過傷害的好友告訴我:性侵是一種錯,但是作為一個受害者,尤其是孩子,最大的傷害來自事後他人的眼光,其中包括絕望的父母。
《嘉年華》電影中的故事,包括最近的三色幼兒園事件,事實上都是一場集體創傷。旁觀者,更多是網路旁觀者,被激起了心理代入的恐懼、絕望、憤恨,包括我自己。
我希望我們不要止於此,而盼望這同時也是一場集體救贖——面對,反思,懲治,重建。當然,最難重建的是信任,還有心理。
心理的重建中,首先是受害的孩子,當然也包括旁觀者。
在心理重建中,最有力的便是愛,是接納。
-
5 # 哈哈用QQ登入的
為什麼只要沒有大噱頭或者無厘頭搞笑的電影在中國就不賣座呢?為什麼國人如此麻木?為什麼只要這件事情還沒發生在自己身上就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呢?。。。既然沒有票房,索性免費當科教片,要求大中小學生都必看。。也算為社會做貢獻了!不枉演職人員辛苦一場
-
6 # 歐尼HDPL
《嘉年華》這部電影,肯定是今年華語電影的十佳之列,威尼斯電影節,金馬獎。另外,她的勇氣,她的擔當,以少女的性侵反觀這個社會中形形色色的角色,本就是很用心了。擊中你的痛點的同時,這片能上映,也說明電影局的審查,自信,開放了很多。我們到底怎麼了?哪裡才是安全的?我們經常會說什麼時候會有中國版的《熔爐》,現實已經展現的足夠醜陋,可是我們願意面對嗎?我們真的懂得怎麼解決嗎? 嘉年華讓我看到影片背後不一樣的勇氣
-
7 # 大米有文化
1、小文這條線:家暴、單親家庭性格殘缺、叛逆性格,處於社會底層,被侵犯之後的被無視、
2、小米這條線:社會低端人群,身份證都沒有,對社會極度不行人,唯一的訴求就是希望弄一張身份證,有個工作,能去“前臺”。
3、警察和醫生這條線:成為罪犯的幫兇。
4、劉會長這條線:社會成功人士,沒有道德底線,最醜陋的“有錢人”。
5、瑪麗蓮夢露的雕像:多種隱喻。是小米和小文的精神偶像,也代表了光鮮亮麗的城市外表下被風吹起的裙子漏出的底褲。夢露也是權力的玩物。
-
8 # 幹嘛讚我
這個話題中國一直都存在,社會各界一直都很關注,各級組織一直都很重視,不是你這種大一新生水平的導演拿出來才有的!你拍得不痛不癢的,故弄嫌虛的在中國土地上搞一個美國的瑪麗蓮夢露出來,這種幼稚的拍攝手法很搞笑,拍得太次了!金馬評委也只是對題材感興趣才勉強給了最佳導演!整部戲一種裹腳小女人的感覺!
-
9 # 微笑又高冷
說到性侵話題,總感覺是沉重的。如果在古代,一個女孩遭到了性侵,她就沒有活下去的理由,世人認為她失貞,不配活在這個世上,連帶父母也會被人指指點點。這種封建的思想,我想現今社會還是存在的。這也使得一些女孩受到了性侵不敢報警,害怕別人總有色眼鏡看她,害怕家庭被指指點點,而那些有著變態心理的人更加猖獗。這也是電影中想告訴我們的,這個社會對女性有著偏見。《嘉年華》雖然主題是性侵,但是更多的是圍繞發生性侵案後,社會各界的反應,沒有去描寫性侵的場景,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作為觀眾的我們的痛苦,也讓片子更容易讓人接受。就像文晏導演說的,她不希望孩子是一個受害者的樣子,她事純潔的天使。性侵案只是一個載體,更多的是案件輻射出的一些社會問題,包括社會對女性的偏見。作為女性,她也為受害者難過痛苦,所以她決定用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去講述故事。
女性作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未成年少女更氏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她們應該是被保護的群體,總能在網上聽到她們被傷害得訊息,有時候受害者雖然被同情卻不被“原諒”。這個社會看起來光鮮亮麗,但是總有陽光照,亮不到的地方。這部電影彷彿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當面臨這類事情的時候,我們難道還要繼續沉默?電影中小米一開始沉默了,但是後來還是勇敢的說出了事實,雖然經歷了很多痛苦,最終她也獲得了自由,重新開始生活。再有就是,難道女孩兒門發生這樣的事後,就不再純潔了嗎?這真的事一種跟破舊很古老得想法了。每每當我們聽到性侵事件得時候,總是有一種憤慨藏於胸中,然而憤慨過後對事件並沒有對什麼實質幫助。也許我們該思考一下,我們該怎麼做吧。對於孩子,我想一定的性教育應該要有,要讓他們學會保護自己,一些保護和懲罰制度要完善,而作為普通人,我們對受害人更多的是正能量的鼓勵,不是用古老的觀念來看待。
-
10 # Y電影
電影《嘉年華》上映的當口正好趕上了發生在天子腳下的“案子”,在當時因為聳人聽聞的傳言和娛樂圈明星的關注發聲而引起輿論一片譁然,如今官方發聲一錘定音,一個女老師被抓,幾個造謠的被抓,廣大義憤填膺的網友被認定為不辨事實真相跟著瞎起鬨的蠢人。關於此事我們無法多言,那關於反映性侵題材的《嘉年華》,我們能說些什麼呢?
電影講述了兩個未成年少女被當地頗有權勢的商會會長性侵之後,以她們的視角所呈現出來的各種遭遇,以及整個事件的旁觀者小米在這件事情中的轉變過程。性侵造成的傷害不止於一次傷害,對受害者最大的傷害還是在遭遇性侵之後,周圍的親人、朋友、陌生人對他們施加的二次傷害。電影透過剋制而冷冽的鏡頭,將這種黑暗面直接呈現在了觀眾面前,我們忍不住會去想:這些無休止的傷害,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錯?
被性侵的少女茫然無知,性侵發生的第二天就去上學了
在學校的老師對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感受不到孩子的變化
知道事實的母親只會責怪孩子,甚至以之為恥
想討回公道的父親軟弱無能,只能接受妥協
掌握證據的警察法醫收受賄賂,把良心丟到一邊
這就是《嘉年華》所展現出來的世界,每一個環節都出了錯
犯了法的,高高在上
被傷害的,低至塵埃
有些事情我們以為已經不一樣了,其實什麼都沒改變......
我們期待曙光,但大家都是看客,不去自己撥開烏雲就什麼也看不到
期待電影警醒更多的人來關注這個話題...
喜歡就關注梅姨,嚴禁抄襲,已維權。
-
11 # 上帝不獎勵好孩子
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
在中國一個女孩子能健康的成長,究竟有多難?
這是屬於我們《熔爐》在喧囂和歡娛之下,我們越過粉飾的太平,將苦難刻成詩篇,才是真正的嘉年華。
“性侵”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是一個難以啟齒的話題,好萊塢大佬哈維、下木總統接連被指控多起性侵醜聞,好萊塢電影圈似乎正在迎來一場大清洗。我們不知道在資本運營極其發達的好萊塢,這樣的行為是否以卵擊石,但我們確實看到了一種力量——反抗。它極具深度和廣度地展示了女性內心成長中所面臨的掙扎與挫折,但這個成長的過程太痛,它想要與我們討論的主題也太過敏感,稍有不慎便有“踩線陣亡”的危險。想必各位已經猜到了,沒錯——兒童性侵。
兒童性侵作為最近的熱點之一,是我們社會廣泛關注的話題,不僅是法律的缺失,也有女性生長環境的惡劣。這部電影關注的是為什麼會發生,還有受害者本身。但是看到《嘉年華》之後,我很驚喜。她太有勇氣、太有力量了。暗諷力度,他讓我們看到了華語電影的一股力量。對話現實,打破沉默,講述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的暗瘡和沉痛。
就像這部電影的導演文晏所說:“我電影所呈現的所有問題其實都沒有解決,家長的責任、學校的責任,各方權利的責任,其實都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所以最終女孩子憑藉著自己的這一點勇氣做了選擇,雖然前途是未知的,但是她願意往前走。這個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勝利和希望。
-
12 # 1205影片君
電影結尾說道:“害怕不是真正的可怕,冷漠才是”。《嘉年華》上映當口正巧趕上了現實中的“紅黃藍幼兒園事件”,這實在是讓人五味雜陳,現實的悲劇和焦慮對映進電影故事之中,交織成一種難以名狀的情緒。
這故事裡的眾多指向都是點到為止的,權力的壓迫,懦弱的父母,破碎的家庭,輿論的操縱等等這一切,都可以選擇其一或者全部內容,向著更深層次推進,只是不知道最終的停留是不得已,還是自身的藝術考量。在《嘉年華》這部電影裡,每個人都陷入了自身生活的困境之中。小文的父母有著不美滿的婚姻,這就導致了他們疏於對小文的關懷。小米從小就到處流浪,一直以自保為自身本能,所以她不願相信律師,以及透露出自己掌握的關鍵證據。酒店的老闆算是個比較規整的反面形象,為了不引火燒身,就把影片證據給藏了起來。這所有的人的困境交織成網,使得小女孩們再也逃不出去。造成她們悲劇的發生,或許是性侵者,或許也是所有人。
在多數小鮮肉霸屏,華語電影普遍不舉的情況下,文晏導演以其對病態社會的深切關照,以及融合中西電影語言,貢獻了一部非常女性視角的影片。影片實際上涵蓋了多個年齡層與職業的女性遭遇,而大多數男性角色,或是施暴者,或是懦弱者,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有幾場戲的暗喻非常有趣,尤其是結尾公路那一段,配合了非常巧妙的音樂。在當下的內地,這個影片無論是選材還是視角,都是很少見的,很難得的。
其實,我們可以這樣想,《嘉年華》這部電影講的是一個女人的故事,小文成長後變成了小米,小米成長後變成了莉莉,莉莉再成長後變成了小文的媽媽……電影雖有遺憾,但是它切合了當代中國的語境現實,整體的後勁和力量都非常足!
害怕不是真正的可怕,冷漠才是。
-
13 # 葉君喻
影片名叫《嘉年華》,似乎與題材有了巨大的反差感。
導演曾對此做過解釋:“我們生活在一個像是嘉年華似的時代,無比光鮮,無比喧囂。大家沒有辦法停下來,沒有辦法去思考背後的人和故事,我恰恰想講的就是這些光鮮背後是故事。”
對比起《熔爐》《素媛》來說,這部片子沒有直接反應少女被性侵的殘暴,而是從事後的種種,展現社會的各個層面的陰暗。
光的背面即是黑暗。我想導演大概就是想說說這些故事。
影片是以故事的親歷者(目擊者和受害者)的視角來鋪開敘事是,展現了社會對於性侵事件之後的種種態度,委屈求全。
既然已經如此,就怎麼怎麼樣吧……
大概敘述了這樣一種狀態。
它更多的讓我們看到了一種社會現實的狀況,包括女主為了自保,不願意說出真相。你氣女主怎麼能這樣?但是我們心中也暗暗知道也許現實生活中就是這樣的 。
可以說片子是很有社會責任擔當的,只可惜這樣是片子拍片率只有1.3%
-
14 # 藝能八卦局
就像《嘉年華》的導演文晏,在金馬獎時,上臺領獎時說的:
”特別感謝她們,為那些沒有能夠發出聲音的孩子們發出了聲音”。
是的,比起群情憤怒的焰火,《嘉年華》更像一個真實世界。
它不訴諸憤怒,它只展示無能。
而無能者的施暴,從未停止……
從母親帶著女兒去婦檢的那一記重耳光開始,
到撕爛她的裙子,剪短孩子的頭髮。
警察透骨的盤詢,
母親歇斯底里的憤怒,
父親也不能怎樣的無能,
和酒店不想多事的冷漠,
以及最後婦科專家的瞎。
另一對受害孩子呃父母居然拿著iphone6來勸說妥協!!!
孩子出事後,
整個片子裡充滿了無能的人。
他們無能且殘暴。
而無能者的施暴,比權力者的施暴,更無所不在,易被忽視。
孩子受到傷害,孩子在流浪,孩子在被愚弄……
孩子的憤怒,是被無能的母親激起!
孩子的恐懼,是被無能的警察激起!
孩子的絕望,是被無能的專家激起!
有一幕,
母親在對警察咆哮,小文緊張地要去洗手間……
孩子蜷縮在殘疾人衛生間,
出事後,
居然沒有人,肯給孩子一個簡單擁抱!
告訴他們,不是你的錯,是我們沒有把你護好!
不要以為無能就不能施暴,
有時候無能者更加殘暴。
且不自知。
最後的一切都像,新聞釋出會後,父親微弱而小聲的抗議:
“那公道呢?“
沒有更多的憤怒。
是的,公道呢?
“醫生說,我們兩沒事!“
就這樣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過吧。
但是別以為我們的孩子的孩子太小他們什麼都不懂。
我聽到無言的抗議在他們悄悄的睡夢中!
-
15 # 君箋雅侃紅樓
《嘉年華》不是《熔爐》
最近的社會事件恰逢電影《嘉年華》上映。社會神經再次都挑動。幾乎所有人都奔著真像而去,其實大可不必。
《嘉年華》是一部有勇氣的作品。同時也是一部沒勇氣的作品。有人說它是《熔爐》中國版。我覺得不是。韓國電影最大的優勢在於自身敢於表達憤怒。所以電影中善惡忠奸一定是對立的。導演也善於處理這些矛盾衝突。很容易挑動觀眾的情緒,帶入所有人的憤怒。其實解決辦法不多。但《熔爐》做為一部現象級的作品,能成功促成《熔爐法》的頒佈,不能不說是人們的勝利。
在國內,人們善於用隱晦的手法去表現社會的現實,這首先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隱忍性格的延續。人們永遠當自己是一個旁觀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導演文晏用了酒店服務員第三人的角度來切入主題一點不奇怪。大部分中國人都這麼幹的。因為我們就是這麼看問題的。
《嘉年華》沒有直接的反派。做為性侵兒童的實施者,某會長,更像一個符號。他不具象代表某一類人。他只代表了時刻遊走在我們身邊的那些披著人皮的幽靈。
而影片的真兇是誰?其實是旁觀的我們。酒店老闆是真兇,服務員也是,小文父母是真兇,這些人除了出事了遮蓋隱藏事實,就只會推脫指責。
每一個麻木不仁的人都是受害者和施暴者。
父母相互埋怨,“如果不是你想和會長套近乎,怎麼會讓女兒認他當乾爹?”
所以誰是兇手?用女兒當籌碼,以為只有糖吃,就沒有屎吃麼?
《嘉年華》不是《熔爐》。做不到《熔爐》的影響。如果不是近期的事件,估計都濺不起絲毫浪花。國人都是小家庭,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從不會去想,危機就在自己身旁。寧願做東郭先生,也不肯張口斥鱷魚。
我們佩服導演的勇氣,但也要說這個勇氣打了引號。她有勇氣揭露我們如行屍走肉般的事實,卻沒勇氣挖出身體裡的毒瘤。
不多說了。也不想劇透。有興趣的朋友,買張電影票,花不了多少錢,也許,都能在電影裡看到自己。
綜上。
-
16 # IsDante
社會的陰暗面,始終存在和“純在”就如太陽的光芒照射在地上這是白天,月亮升起是黑夜。又讓我回想這樣的問題:"人之初,性本善",“人之初,性本惡”。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環境與法律基礎是制約?還是平等?真相出來時,我沒有欣喜,反而陷入了沉思。原因在於某些人對於真相的態度,諸如“這是XX隻手遮天,真相被掩埋了。這是在說謊。這不是真相”等等諸多言論像蒼蠅一樣,真相被金錢衡量了,變味了,籌碼等量了,那公道呢?充滿銅臭氣息。大家變得怕事了,於是為了說謊而製造謊言裡的真實。
對於劇情:只說幾個點過多不能劇透,大佬,受害者 證人 相關人員 “花錢消事” “遇事不知”“利用此事”“運作此事”
夢露的雕塑,希望大家可以認真思考,那個poss背後告訴我們一個傷感的事實,夢露也遭遇了故事裡的故事。
-
17 # 段小主和表小姐
看完《嘉年華》,有種重度內傷的感覺,哭不出來,只是氣到渾身發抖。彷彿片中埋滿了地雷,每走幾步就能碰到一個怒炸。
這其中最令筆者感慨的,是女性對女性的侵害——在男權環境的潛移默化影響下,不自覺造成的傷害。
《嘉年華》中,當得知自己12歲的女兒小文被性-侵後,小文媽傳遞的除了無能為力,就是對女兒的暴怒。
在扇耳光、言語責罵之後,她做出了非常典型的“蕩婦羞辱”(Slut Shaming)行為:開啟小文的衣櫃,將裡面漂亮的衣裙紛紛扯出來丟在地上(畫面裡全是各種白色粉色藍色黃色的紗裙,看起來那麼美好),指責她不檢點就愛穿這種花花綠綠的衣服;然後又說她每天“披頭散髮”,直接拎到浴室剪成了一個狗啃短髮。
小文拼命拾掇起心愛的衣裙哭得傷心無比——這是在事發後她的第一次情緒爆發,那麼傷心,更多是為這些漂亮的衣服。因為她還那麼小,根本不懂什麼叫做性-侵,也不懂其帶來的恥辱——而這種錯位的悲泣,反而讓筆者想到之前反性侵活動中的口號之一:我可以騷,你不能擾。
穿得漂亮沒有錯,長得美更沒有錯。如果說家禽是因為長得肥美、烹來可口所以被人類作為食物殺害,那麼“因為某女性打扮得美麗暴露,便活該成為被侵害物件”的思路,則是將女性與家禽放在了同樣位置上。一句話,對女性的物化。(這麼說好像有點對不起家禽)
小文的母親本身就是一位對生活充滿了絕望的失意女性,在這件事發生後,她沒有任何辦法,只能是條件反射般用“蕩婦羞辱”來發洩情緒。而這種發洩方式,正是對受害者的二次侵害。
現實中,有多少“小文”從此留著狗啃般短髮、穿著長袖長褲過上不修邊幅的生活?他們中的大多數,對兩性關係的理解與接受也產生了相當大的偏差與障礙。
而另一邊,在旅館裡打工的兩個底層女孩,花蝴蝶一般在男人堆裡混生活的前臺莉莉,對每天灰頭土臉打掃衛生的小米說:小健問我,你是不是真的是雛兒,是的話,他能給你介紹個好男人。
在某種程度上,莉莉是以“成功女性”的姿態在教導小米、帶小米“出頭”。她的新耳環、精緻的妝容、豔麗的衣著、隨手能送給小米的口紅,都是她成功的標誌。她對男人依賴又滿不在乎的態度,如“小健?眼裡只有錢”,又彷彿是某種看似高境界的獨立宣言。
小米不像小文,她年長几歲,又是早早獨自進入社會打拼的“黑戶”,自然對人情世故更有了解。然而對於性,她尚且只有懵懂的感知和嚮往——影片開頭,便是她在呆呆地看著沙灘上夢露的巨型塑像,而且她的注意力牢牢定在了其裙底最隱秘的那個部位。
小米沒有接受莉莉的建議,她心裡有本能的牴觸。小文的案件展開調查後,她的三緘其口、她試圖用偷存的影片證據去勒索犯案者,其實都是她試圖用自己的“能力”去換取錢財,為自己爭取到一張假身份證,而不是用身體來交換。
但小文幼稚的方式最後只換來一頓暴打。所有“非身體”的方式失敗之後,小文接受了莉莉的路,打扮得和莉莉如出一轍,準備下樓接客——彷彿莉莉的話,到了此時被證明了是對的。
這種“經驗”的傳遞,更是一種侵害,且在生活中並不少見,只是被忽略了。
比如,在閨蜜之間的這樣的對話:
“我得先回家了,明早要出差。”“你這麼辛苦幹嘛?這麼強的女人男人根本就不會喜歡,看見你都怕好嘛!”
“哎呀你的小肚子都出來了,你可減減肥吧。”“那又怎麼樣?姐有大胸,就算有小肚子男人照樣喜歡,哪像你個小A!”
“Baby妝別化這麼濃,蒼蠅腿都出來了,這樣化妝很low的!”“不用你操心,男人都被我迷得不行,我化妝又不是給你看的。”
女性用男性的話語訓斥和教育著女性,企圖使之規訓,千百年來並不鮮見。以上對話中,在後者看似強大的“實用邏輯”下,前者的立場觀顯得特別、特別蒼白無力,甚至詞窮。
當後者的言論化成文字呈現,100位女性裡可能有60位感到反感。但落到行為中,表達出反感態度的可能只剩30%不到。有時,畢竟知易行難。又或,有些歧視性的觀念,從女性出生開始,就一點一點地滲入了她的頭腦,成為思維的底色,你怎樣都無法完全擺脫。
許多女性就是這樣被身邊大大小小的“意見領袖”引導著,積極如你應該學會調動自己的魅力去吸引男人、讓男人為你辦事;消極如你應該衣著保守舉止溫和才不會引狼入室,都是被物化的女性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並且得意洋洋。
當一個人遭遇挫折、失意的時候最需要的常常是同性的陪伴,這一點無論對於女性還是男性都是類似的,因為同樣的生理結構、類似的立場更容易提供溝通的可能。但更慘烈的二次侵害,也往往在這種溝通中發生。
影片中最令筆者動容之處,是莉莉去做人-流時,小米沉默地陪著她。在事後莉莉發酒瘋時,將她攙到床上讓她躺好,用毛巾給她擦臉——雖然不是積極的雞血,卻至少不是毒雞湯。
還有一直為小文的案件四處奔走、不惜自掏腰包蒐集證據的律師,每當她理性而自控地出現,都讓人感覺到溫暖和踏實,驚慌失措的小文也只有在她面前,才展露出信任的神色。她們之間的關係談不上女性之間相處方式的範本,但是是一種更具有正向意義的方式。
我希望有一天看到這樣的劇情,當小文被侵害之後,她的媽媽能冷靜地對她說:孩子不要怕,我們來好好談談。
“首先,你一定要記住,穿得漂亮、長得漂亮不是你的錯,也不會是任何一個女孩兒的錯,美是人類正確的追求和嚮往。外面的人如何議論你,你萬不可往心裡去,不可自輕自賤。
然後,媽媽要檢討自己,是媽媽失職,沒有嚴格要求自己、沒有好好照顧你,也沒有好好給你做安全和性方面的教育,讓你在危險來臨時毫無防備。
最後、但也是最重要的,媽媽要告訴你錯在哪裡:在這個年紀,你不應該逃學、夜不歸宿……你應該做的是……”
畢竟,同為女性,理應是相互守望、相互給予正確的幫助的啊。
-
18 # 化成大明
嘉年華:正義只是別人的正義,利益才是自己的利益
01
近年來,中國電影在關注現實上身為衰弱,在這種不斷潰敗的大環境下,《嘉年華》難能可貴。
如果你足夠關注當下,你應該知道這部電影其實改編自一起著名的不可說新聞事件。當然,為了稽核,我想主創是不會承認這一點的,但仔細對比,我們可以發現電影的故事和那起事件大致相同。
——熱帶濱海小城,施行性侵的是一個頗具社會地位的人,其中一名受害者與施害者是乾爹乾女兒關係,串通醫生在二次鑑定時做偽證,包庇施害者的警察……透過這些關鍵詞,你依舊可以在網上檢索到2013年初夏那起震動全國的新聞事件。
不同的是,現實中的新聞事件,遠比經過藝術加工的電影更為驚人和離奇。
比如,現實裡受害者是六名女學生,施害者是校長和一名公職人員,他們囂張地、近乎明目張膽地將孩子們直接帶走,讓他們集體失蹤,而且被發現時全部神志迷糊……
02
《嘉年華》是一部極其剋制的電影。
導演沒有像韓國電影《熔爐》那樣設定太多戲劇化的情節,而是像握著一把冰冷的手術刀一樣,割開性侵事件背後的冷漠現實。
兩個受害的小女孩,小新懵懂無知,甚至不知道什麼是處女膜,而敏感的小文,則在家裡被母親當做蕩婦一樣撕毀她心愛的裙子,剪去她美麗的長髮,受到了更多的傷害。
相較於劇情,導演更傾向於展示性侵事件被揭發後,各方的反應:小文的家長無助無可奈何,小新的家長向金錢妥協,賓館老闆害怕惹上麻煩讓硬碟“壞了”,警方的包庇,唯一知道真相的酒店服務員小米,卻只想用監控影片換錢。
尤其是小新爸爸,從頭至尾都是一個合格的“理性經濟人”,看不到一丁點懊悔與悲傷,反而與劉會長談出了一個好價錢。
無處不在的冷漠,事不關己,自掃門前雪,既醜陋,又無比真實,昭示出一個殘酷社會的邏輯:正義只是別人的正義,利益才是自己的利益。
03
《嘉年華》中的“大反派”、施害者,是當地商會的會長,姓劉,是小新爸爸的老上司,為了討好劉會長,小新爸爸讓小文認他做乾爹。
電影裡,劉會長從始至終都沒有露臉,導演顯然是想透過這種方式,摒棄具體,從而讓這個角色符號化。
這種手法並不罕見,張藝謀《大紅燈籠高高掛》中象徵舊式家長的老爺,便從未露面。
雖然不是創新,但用的也很巧妙,適合這樣一個強社會性的故事。
但是,對照原事件中的施害者,劉會長這個角色又有了另一種解讀。
我們知道,《嘉年華》所改編的那起事件中,施害者是校長和一名公職人員。尤其是校長,作為學校的最高責任人,同時也是性侵施害者,其荒誕和諷刺,無疑是遠遠超過一個商會會長的。
當然,這裡面有審查的因素。
但拋開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這個改動中看到一條隱秘的歧視鏈。
這歧視的鏈條自然是從歷史中走來的,告訴我們一個千年不變的事實:權力才是這個社會的核心。
04
小米,十五歲,自稱十八,賓館服務員,小文、小新被劉會長帶去開房的目擊者,擁有石錘的證據,但為了保住六百元一個月的工作,她選擇沉默。
暫時的沉默。
很快,為了湊齊辦新身份的錢,她發簡訊威脅劉會長,訛詐了一筆錢,但很快就被劉會長定位抓住,沒給她好果子吃。這時,她才將掌握的證據告訴了小文的律師,同時吐露了她的故事:三年前從老家逃出來,顛沛流離了十多個城市,來到這個濱海小城,是因為熱帶沒有嚴冬,更好過。
看到這裡,我想起我很多初中女同學,她們大多在初中畢業前後離開老家,去沿海城市打工。除了一個遙遠老家的身份證,她們不會比小米好太多。
小米的身世交代太過簡略,留下了許多的想象空間。她說她不知道自己的生日,那很有可能是小時候遭到拐賣。離家出走,那原因就太多了,但肯定都是不幸。她就如我們常見的許多打工女孩一樣,背景模糊,前途渺茫,只有此刻的痛苦才是真實的。
她是電影裡那起事件的觀察者,但在自己的故事裡,何嘗又不是一個受害者?
電影的高潮,是小米逃出賣淫窩點,騎著電單車奔向某個地方,途中,一輛卡車拖著在片頭出現的巨型夢露塑像。
夢露是性感、慾望的象徵,在電影一開始就出現,小米在夢露的裙下徘徊,遇到同在這裡遊玩的小文和小新。一個將性視為禁忌的社會,卻在公共場合豎立一座象徵性的女人塑像,其帶來的荒誕感瀰漫整部電影。
小米看著夢露塑像,沒人知道她是回家,還是去下一個地方流浪。
05
最後,祝賀導演摘得金馬獎最佳導演。
-
19 # 迷點經濟
一直以來對於女性個人表達的作品都有著無限的喜愛之情,如本片的導演文宴一樣,持著對這一題材的喜愛之情去電影院看了《嘉年華》。電影結束以後和過高的期望值相反有些許的失望。
痛苦的際遇是如此難以分享,好在這個世界還有文學和影視。
首先,(社會意義)我們國內很少看到過同題材的電影,並且藉著紅黃藍事件的發酵,《嘉年華》這部電影取得了很高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僅僅這樣的現狀就已經很令人欣慰了,首先是我們的導演敢於去拍些晦澀邊緣性的題材的電影了,其次是我們不再是“談性侵色變”的社會了,我們敢於公開化的表達並拿在太陽底下討論,相信這是解決問題一個很好的開始。
其次,電影裡面表達了很多的問題:家庭關係、學校教育、父母關係以及父母對於孩子成長中的重要性。以及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性知識的普及和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電影中被性侵的孩子小文的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氛圍都是“幕後黑手”,小文的父母關係破裂,母親對於小文的成長無所作為,母親一系列行為對於孩子進行的二次性傷害,父親角色的缺席都造成了叛逆、封閉自己的小文;除此之外,那些施暴的惡人們,法律不會放過你們,社會輿論不會繞過你們,自身的心裡煎熬更會慢慢折磨著你們。
最後,這部電影其實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在題材的選擇和表達上我們沒什麼可說的,我們很敬佩導演文宴的勇氣和誠意,給我們帶來的社會關注度。但是誠意和野心並不等同於能力,影片中鏡頭表達單一幾乎都是近景,女孩臉部的特寫;情節主線不明顯,故事進展的跳躍性大,弱化了表達力;僅僅侷限於故事的敘述和表達,在電影中沒能更大更深層次的反應到社會層面上等等;但是我們也感謝這部電影的出現,我們拭目以待它會帶來的積極影響。
這一題材電影被我們最廣泛看到應該是《熔爐》《素媛》這兩部,在國內也獲得很高的評價。將物件瞄準了那些曾經被傷害過的幼小的孩子們,意外的經歷給她他們帶來生理和心理上的傷害使他們無力且羞於公佈於眾。取材於現實卻不忘在影片中給我們慰藉,我們看到還有很多人在致力於拯救保護這些被傷害過的孩子們,為他們發聲,希望所有孩子都被善待。電影的目的不僅在於揭露現實更深層次的是在喚起公眾對於特殊問題的關注思考和身體力行的做些什麼。
電影之外又聯想到了臺灣作家林奕含出版的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小說描述了13歲主角房思琪被補習班老師性侵最終發瘋的故事。該作品中強姦學生的老師“李國華”的原型,是作者所認識的一名老師。我們看到的小說卻是活生生的現實。以及由此引發了微博上很多曾經遭受過性侵的孩子們藉著網路世界把曾經噩夢般的遭遇講了出來。
希望我們更多的關注和行動會為孩子們的成長建立起一張保護網,給他們溫暖和光。
-
20 # 電影毒角獸
除了兒童性侵這個話題,我們應該看到更多,因為電影要講的東西就不止這些。
商會會長固然給兩個孩子造成了一生都無法平復的傷害,但是其他人的態度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更大。
在電影 《素媛》中,他的父母至少是理解她和愛護她的,因為毫無疑問受到傷害的素媛應該被細心呵護,以安撫她那飽受摧殘的心靈。
素媛的父母都是無時不刻地愛護她,可是之前父親對家庭是不太關心的。
不光是父母,學校的老師,同學,包括路人都奉獻出了自己的愛心。
而且小女孩還有一個心理醫生
孩子在遭受傷害之後,收到的是來自全社會的愛,所以孩子沒有絕望沒有封閉,依然對生活充滿希望。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她就能開心地笑出來了。
是四面八方湧來的愛,讓孩子能夠走出陰影,繼續開心的生活。但這是很理想化的社會,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如此細心的呵護。
電影裡小米的媽媽,不僅不安慰小文,還剪掉了小文的頭髮,還責怪小文:“不三不四的衣服”,本來最需要安慰的時候,媽媽卻給了她第二次傷害,自尊心收到傷害的小文選擇離家出走。
不過小文出走也不是僅僅因為這件小事,是眾多事件累計的結果。醫院收受賄賂,宣佈了兩個不同的結果。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最後就是結論的是小文沒有失貞,小文只是誣陷好人。於是引來了人們的紛紛議論,被誣陷的小文很是氣憤。
而且透過監控目擊了整個過程的小米,沒有揭發罪惡,而是為了保住工作選擇了沉默。
不管是警察,從醫院、從家庭,還是她接觸到的任何一個人身上小米都得不到幫助。既無法自證清白,也不能得到心靈上的安慰,自尊心極強的她自然會選擇逃離這個到處是熟人的環境。因為每個人都知道她的“醜事”,總會在背後指指點點。
所以小文的負氣出走幾乎是必然的事情,對於這麼個小孩子來說,她承擔的東西太多了。而且這所有的經歷無疑會扭曲小文的價值觀,讓她失去對社會對她人的信任。小文會不再願意回家,以至於成為下一個無情的小米,並最終成長一個小文媽媽式的怨婦。
一個花季少女就這樣被社會摧殘成了一個不良少女,恐怕這也是大多數被性侵的少女的遭遇。她們沒有做錯什麼,卻要承擔所有人歧視的指責,最終墮落。
小米最後也走到了這一部,因為沒有生存技能,她想要靠出賣肉體來維持生計,因為真的有錢賺,不止每個月600塊的工資。而最吸引小米的是,可以擁有化妝變美的機會,那個女孩子不愛美呢?
但是最終對美好生活的渴望拯救了她,她逃出了壞人們的掌控,毅然騎上電動車踏上逃亡的旅程。
將來要去哪?小米不知道,反正不是回家,反正不是上學。
如果我們不能給予這些少女關懷,這樣的悲劇將會繼續上演。
在26日晚上剛剛落幕的第54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上,導演文晏憑藉《嘉年華》獲得“最佳導演”獎。影片的故事不復雜:在一座不知名的海濱小城,兩名小學女生被某民間商會會長性侵,影片對準的是性侵之後發生的種種故事,兩位女生、受害者父母、事發賓館經理與服務員、派出所民警、醫院鑑定醫生、性侵官司律師等不同角色在整個過程中的反應與變化。它所講述的是性侵,卻又遠遠不止性侵。從《嘉年華》中看到了什麼?
回覆列表
不應該光從這部影片看到其內容、其背後蘊含什麼,還要想到之外。誠然這部影片具備了極其深遠的意義,以及對社會現實嘗試做出了刻骨地描畫,但在我看來題材的突破才是最重要的。電影院不能永遠是談情說愛和腥風血雨,它屬於社會也該播放社會。記得森山中教習所那部片子出現的前後,發現一部描述一群中老年女性去山中旅遊時不慎迷路,需要露宿的影片,同樣也是日本的,叫做去見瀑布。
然而正是這樣一部影片,當時為我的母親和她的朋友圈們所討論,這就是認可。中老年人不是不願意去電影院,而是他們對談情說愛和腥風血雨毫無興趣。同樣的,類似百鳥朝鳳這樣的影片,在我迫著父親一起觀看完之後,他也十分感慨,認為電影院裡有這樣好的影片是不可思議的。
因此不要從嘉年華之內去看什麼,要從嘉年華之外去看。較之國外,中國近十年的影視太拘謹保守,幾乎可謂是封閉。如果不是政策問題,我相信不止是韓流,日流歐美流甚至是印流都會讓中國影業雪上加霜,否則起跑線的出現不會讓觀眾共鳴成為熱門。嘉年華的出現,不僅僅是大膽的嘗試,更重要的就是它的拓展性!因此我非常感謝投資方和導演,得以讓這樣一部影片出現。無論它描述了怎樣的故事,不同於以往,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