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好666

    蘇東坡被貶那是因為朝廷的黨掙,而不是因為東坡愛耍小聰明,刻薄!相反,蘇東坡從來都不刻薄,他跟刻薄這個詞根本就扯不上關係。他的一生對別人都很寬容,在他的眼裡,天下就沒有一個壞人。

    就拿東坡和章惇的事來說吧,早年間東坡與章惇是很好的朋友,可是後來兩人分道揚鑣,章惇得勢後,便對東坡接二連三的打擊,一貶再貶,貶到惠州,因為蘇東坡詩云:“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章惇看到詩後覺得蘇東坡還是過得很好啊,於是又把東坡貶到了儋州,東坡的豁達從容,使得他在哪裡都能生活的很好。他把儋州當成第二故鄉,他說“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裡辦學堂,很多人不遠萬里都來儋州拜在蘇門學習。在宋朝一百多年以來,儋州都沒有一個人進士及第,但東坡在儋州的學生薑唐佐,後來就舉鄉貢。東坡因此還作詩“滄海何曾斷地脈,珠崖從此破天荒”。儋州人一直把東坡看作他們的文化開拓者,播種人,對他懷有深深的崇敬。

    宋微宗繼位後,東坡北歸,而章惇卻倒臺了,他被貶雷州,東坡沒有仰天大笑,沒有拍手稱快,而是給章惇兒子的回信是這樣的:某與丞相定交四十餘年,雖中間出處稍異,交情故無所增損爾。聞其高年寄跡海隅,此懷可知。但已往者更說何益,惟論其未然者而已,主上至仁至信,草木豚魚所知。建中靖國之意可恃以安。所云穆卜反覆究繹,必是誤聽。紛紛見及已多矣,得安此行為幸。見今病狀,生死未可必。自半月來食米不半合,見食卻飽。今且連歸毗陵,聊自憩我裡,庶幾且少休,不即死。書至此困憊放筆太息而已。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十四日。”

    章惇讓東坡吃盡了苦頭,可東坡卻以博大寬容之心包容了章惇。這麼一個人你還覺得他是刻薄之人嗎?如果東坡是刻薄之人,他就不會有成千上萬的粉絲,上至皇上太后,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東坡的粉絲。

  • 2 # 綠草千里如茵

    我認為不是。

    我認為蘇東坡遭貶謫的原因是因為他在當時的封建社會中實事求是,敢於直言,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主要封建社會沒有言論自由,文人雅士對時事不能直抒胸臆,有自己的見解。而蘇東坡本人又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所以他動輒被貶謫的人生境遇可想而知了。

    雖然政治上不得意,但東坡先生有超然物外的樂觀主義精神,每次被貶謫都能帶來他本人詩詞上面的創作高峰。對祖國詩詞文化的發展也可謂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3 # 客家鄉音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評論歷史,不能胡說八道,隨心所欲。應站在大多數人利益的立場上,才算公正。蘇東坡坎坷一生,在人生逆境掙扎中還不忘為國為民辦實事,他流放過的地方,至今都還有史蹟尚存,連吃荔枝小事,和東坡肉等都留下口碑。有幾個古人能做到?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都難免犯錯,不犯錯的是神仙。蘇的所謂錯,只是觀點不同,政見不一,被小人陷害而已,與他的人品無關。

    今人總喜歡用現代的標準,規範古人,鬧出岳飛與秦檜的笑話。穿越是神話,神話是用來解壓的,不必追究它的真實性。歷史是則是嚴謹真實的,兩者要區別對待,父親有鬍子,但有鬍子的不一定是父親。

  • 4 # 使用者天府另類生

    司馬光團隊與王安石團隊都不待見他,顯然不是什麼政見不合的問題。到底為什麼不知道,當今的問題都搞不清,何況古人晚。

  • 5 # 輕舟入流59323196

    蘇東坡被貶,他反思自己,用了“荒唐”兩字:“自到此,以書史為樂,比從仕廢學,少免荒唐也。”沒有涉及別人,只涉自己。

  • 6 # 公元前

    眾觀蘇東坡的一生,不怪他年輕氣盛,只能怪他情商太低,屢屢被貶,這是有原因的。

    第一次被貶:因為烏臺詩案被貶至了黃州,蘇軾進入朝廷之後,就開始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再加上當時他在文壇上的威望很高,他的言論在社會上肯定會引起很大的反響,這也就間接阻撓了王安石的變法,這引起了王安石對他的強烈不滿,隨後因為他的言論,引起了整個朝廷對他的不滿,皇帝不得不將他貶至黃州。

    第二次被貶:這一次蘇軾可以說是冤枉了蘇東坡,守舊派的代表人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後,王安石就抓住了這個機會,在朝堂上擁有了絕對的主導力量,於是王安石開始大肆打壓守舊派,蘇東坡就在其中,而當時他也是元祐黨的代表人五,被變法派全面打壓,再次被貶至惠州。

    第三次被貶:這次被貶的原因比非常簡單,王安石變法已經是無可阻擋了,但他為了將舊派徹底斬草除根,他開始對對舊派進行了全方位的打擊,所有的守舊派人員都被貶職,為了以防萬一,將這些人貶至了邊疆地區,而蘇軾也在其中。

    蘇東坡不會見風使舵,不會看誰勢力大就靠誰,甚至不會因為感恩而放棄自己的見解。他判定事物的標準不會愛屋及烏。他是按照自己的原則做事、大局觀非常強。結果惹得對手不高興,同黨也受到了牽連。

    縱觀史書,蘇軾可以說是三起三落,無非就是因為朝廷有所顧忌,還有黨派之爭的種種因素。但這些外部因為絲毫不能影響蘇軾的個人原則。無論是做官還是被貶,他仍然以自己做人的原則為準。他在位時,一心為百姓著想,他為官清廉,整頓吏治,務實為民。作為一名高階知識分子,他有自己的理想,他想要國富民強。所以他當官期間,一直都是踏踏實實的做事,關心百姓的切實利益,關心百姓的疾苦。雖然多次被貶,但他不在乎自己的個人榮辱得失,所以深得人民的愛戴。無論做人、做事還是做官,蘇軾都始終都是幹實事,不空談。

  • 7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東坡先生之所以能夠流芳百世,絕不僅僅是因為他文采出眾。他那種樂天派的性格和憂國憂民的品質,更是讓他成為後世楷模的重要原因。

    不過很多人覺得蘇軾之所以各種被貶謫,那是因為他常常耍小聰明,而且說話實在是太刻薄了,那麼真相是這樣的嗎?

    為什麼蘇東坡會給人一種這樣的感覺呢?其實是我們誤解了這一點,正是因為他直言不諱的性格,才顯得他更加可愛。

    01蘇軾得罪王安石,是認為他變法過於極端。

    北宋最大的一件事,那應該就是王安石變法了。當時宋神宗非常看好王安石,面對北宋貧困積弱的局面,他希望王安石能夠像商鞅一樣,做出實質性的改變。

    王安石成為首相以後,將自己對變法的所有理解,一股腦地全部付諸實踐。一個人的想法總歸是有侷限性的,就算是一個團隊,如果獨自掌管朝政,也不免會有缺漏。

    軾見安石贊神宗以獨斷專任,因試進士發策,以"晉武平吳以獨斷而克,苻堅伐晉以獨斷而亡,齊恆專任管仲而霸,燕噲專任子之而敗,事同而功異"為問,安石滋怒,使御史謝景溫論奏其過,窮治無所得,軾遂請外,通判杭州。高麗入貢,使者發幣於官吏,書稱甲子。軾卻之曰:"高麗於本朝稱臣,而不稟正朔,吾安敢受!"使者易書稱熙寧,然後受之。---《宋史》

    可是王安石看不到這一點,他認為要想變法,就得徹底。為此他頒佈了很多法令,一次性全部實行了下去。

    這可把北宋百姓給嚇傻了,他們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大的鉅變。一時間民間根本適應不了。而且執法者也不知道分寸,所以變法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問題。

    對此蘇軾提出了自己的建議,變法的確是值得提倡的,但是變法的條例,其實應該循序漸進,而不能一股腦全部實行。而且變法的這些法則當中,有一些是值得商榷的,應該在群臣商討過後,才能逐一實行。如果貿然在民間實行,絕對是適得其反的。蘇軾的建議十分中肯,可是已經位極人臣的王安石,對此卻不屑一顧。他認為蘇軾這個人迂腐沉悶,留在朝中不僅對變法沒有任何好處,甚至會阻礙變法大業。

    所以王安石出面,將蘇軾給打發到外地去了。因為王安石的一意孤行,最終他得了個眾叛親離的下場。手下人呂惠卿等人背叛了王安石,變法大業付之東流。

    可以說如果王安石能夠放慢腳步,任用蘇軾這種理智型的人才,變法大業或許能夠得到實行。一旦變法成功,北宋的未來簡直不可限量。

    02蘇軾得罪司馬光,是因為司馬光徹底廢除變法。

    貶謫在外的蘇軾,其實也過了不少逍遙自在的日子。他在地方上的政績,足以證明,蘇軾不僅僅是一位大文豪,他更是一位懂得治理地方的父母官。

    他在杭州做通判的日子裡,透過對六井的疏通工作,疏浚了西湖。在密州做知州的時候,曾寫下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的詩篇。在徐州做知州的時候,曾經幫助徐州百姓共同抵擋住了水患,並且上書朝廷建造堤壩,使得徐州來年再也沒有水患。調任湖州知州的蘇軾,在地方上實行比較折中的新法,因地制宜,根據老百姓的需求,制定相應的便民法則,贏得了當地人的一片讚譽。

    結果因為烏臺詩案,蘇軾差點丟了性命。等到司馬光這些守舊派上臺以後,蘇軾重新得到了重用,他從黃州團練副使,一路升遷,一直做到了翰林學士知制誥。

    很顯然司馬光是比較看重蘇軾的才華的,當年司馬光和歐陽修都非常欣賞蘇軾。這回蘇軾按道理是要飛黃騰達了。

    軾曰:"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三代之法,兵農為一,至秦始分為二,及唐中葉,盡變府兵為長征之卒。自爾以來,民不知兵,兵不知農,農出谷帛以養兵,兵出性命以衛農,天下便之。雖聖人復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實大類此。公欲驟罷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罷長征而復民兵,蓋未易也。"光不以為然。---《宋史》

    可是蘇軾又開始發揮自己的特長了,那就是懟。當時司馬光是守舊派領袖,他們認為變法就是有違天道,應該要遵循老祖宗的所有規則,所以就將變法的所有法則都給廢除了。

    這等於說王安石變法徹底宣告失敗,當時是宋哲宗年間。這一段時間,蘇軾上奏司馬光,認為他這麼做太極端了,變法雖然有過分的地方,但是也有好的地方。

    蘇軾認為應該取長補短,將變法中好的部分保留下來,這麼一刀切的做法,絕對不適合當時的北宋。

    蘇軾的這番建議,遭到了司馬光的強烈譴責,他認為蘇軾已經成為了王安石一黨,所以司馬光將蘇軾再次貶謫出去。

    03蘇軾得罪宋哲宗,是因為名氣太大了。

    得罪司馬光還算是好的,畢竟司馬光也算是君子。被貶外出的蘇軾還能成為杭州太守,屬於封疆大吏了。

    可是司馬光去世以後,新黨人重新執掌朝政,他們對蘇軾可就沒有那麼手下留情了。他們將蘇軾從杭州一路貶謫,相繼貶謫到惠州、儋州等地。

    蘇軾在路上雖然比較辛苦,也相繼失去了親人。不過他樂天派的性格,卻支撐著他始終堅持著。在歷史上,但凡遭受如此貶謫的人,一般早就死了,可是蘇軾卻不是這麼脆弱的人。蘇軾在路上寫下了各種豪放派詩篇,所以他的官職是越做越小,可是他的名聲卻越來越大,大到宋哲宗都認為蘇軾應該回來了。所以62歲的蘇軾被貶謫儋州之後,宋哲宗一度想讓蘇軾回來。可是蘇軾的名聲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一直有人在傳唱蘇軾回來以後,一定會成為朝廷的首相。

    為此蔡京等一批奸臣擔心蘇軾搶了他們的風頭,所以也在宋哲宗耳畔煽風點火,說蘇軾的名氣太大,大家認為他肯定要做首相。

    八年,宣仁後崩,哲宗親政。軾乞補外,以兩學士出知定州。時國事將變,軾不得入辭。既行,上書言:"天下治亂,出於下情之通塞。至治之極,小民皆能自通;迨於大亂,雖近臣不能自達。陛下臨御九年,除執政、臺諫外,未嘗與群臣接。今聽政之初,當以通下情、除壅蔽為急務。臣日侍帷幄,方當戍邊,顧不得一見而行,況疏遠小臣欲求自通,難矣。然臣不敢以不得對之故,不效愚忠。”---《宋史》

    這麼一來宋哲宗可就不高興了,官員的任職那是皇帝的權力,哪裡輪得到這幫人說三道四的?所以蘇軾就沒有被派遣回來。

    後來宋哲宗去世以後,宋徽宗上臺大赦天下,蘇軾這才有了重返中原的機會。可憐蘇軾漂泊半生,只願在常州終老,結果船剛到常州,他就病死了,享年65歲。

    總結:蘇軾的人生觀中,吃是不可以講究的。

    不管走到哪裡,蘇軾都很樂觀,為什麼如此樂觀呢?其實離不開一件事,那就是吃。蘇軾對吃的研究簡直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他被貶謫到黃州時,自覺無聊,就發明了東坡肉的做法。不要小瞧這件事,當時的北宋人不怎麼吃豬肉,因為不會做。結果蘇軾卻找到了製作東坡肉的做法,因為豬肉價格便宜,所以他吃了個大腹便便。他被貶謫到惠州的時候,每天都能吃三百多顆荔枝,真不知道楊貴妃如果知道了,會不會十分嫉妒。在惠州他還發現了羊蠍子的吃法,為此在這兒足足吃了4年羊蠍子。就算是被貶謫到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蘇軾都沒有忘記吃的這一項技能。他在這裡發現了不少好吃的,其中最著名的當屬生蠔。為此他還特地寫信給自己的大兒子蘇邁,表示生蠔太好吃,不要告訴別人。

    可見蘇軾被貶謫的這一路上,其實他並不寂寞。各種美食伴隨在身旁,就算人生遭逢艱險,他也能夠挺過來。

    參考資料:《宋史》

  • 8 # Hai子君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治平元年(1064),仁宗逝而英宗繼位。治平時期甚短,也是蘇家之多事之秋。蘇軾十九歲時所娶之妻王弗與老父蘇洵在此期間內相繼亡故。王弗是蘇故鄉一帶之青神人,嫁給蘇軾時年僅十五歲,小於他的丈夫三歲。死時年僅二十六歲,給他留下六歲的兒子蘇邁。夫妻情感甚篤。十年之後,蘇軾在知密州任上寫有著名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江城子》詞來懷念她。蘇軾為父守制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第二位太太以後生了蘇迨、蘇過兄弟,後者以後也是一位詩人,但其成就遠不及其父。

    當蘇軾兄弟重返京師時,已是神宗熙寧二年(1069),整個國家都捲入了王安石變法的浪潮之中。蘇軾因反對變法,被安石一派“巧抑其資”,任為杭州通判(通判是皇帝派往地方監督地方的副職,公告命令都要由他與正長官共同簽署,因稱通判)。當然,這在藝術上也成全了蘇軾,使他由嘉佑、治平時期的發軔期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詩人以西湖風光、江浙山水為中心主題,寫下了大量傳世佳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等,同時,也開始嘗試寫詞,併入手便得大家風範,雖然此時尚未進入他自己那種獨特的豪放風格。

      然而,蘇軾並非脫離政治、流連山水的山水詩人,而是一位憂國憂民的政治家。“民本”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礎,這樣,就勢必與王安石以加強皇權、增加中央府庫(以對國民加重賦斂為主要手段)為根本方針的變法發生衝突。這樣,在他歌吟西湖風光的詩句裡,就時時透露出他對社會的深沉思考和對人生的哲理性思辯。這一類的詩,開 這些或直露,或含蓄地抨擊時事的詩作,埋下了詩人政治惡運的種子,磨蠍宮星座的寒光很快就要使他遭受苦難。果然,在他轉任密州、徐州之後,元豐二年(1079),蘇軾四十四歲時,在他剛剛調到湖州(今浙江的吳興)任上時,就被新貴們以作詩譏諷新法、訕謗罪逮捕入獄。同年八月十八日入御史臺獄,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烏臺”是御史監獄的代稱。

      蘇軾在獄中,寫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格調悽惋。十二月二十八日,在經過130天的勘察後,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為官辦民間團防組織之副職。宋代文人地位高,即使是罪犯,亦仍有一個虛職在身。

    元豐三年正月初一,蘇軾即奔赴貶所,二月至黃州。先寓居定惠院,隨寺院的和尚起火吃飯,此時驚魂未定,再加上與和尚同住,所寫之作品,皆淒冷孤高,似不食人間煙火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 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至五月遷居臨皋亭,住江邊之驛舍,比寺院略好些,但生活依然無著,遂於元豐四年,申請到了離城東不到半英里的一塊約十英畝的荒地,躬耕其中,並自號東坡居士。此即“東坡”之號的由來。次年二月,他在東坡山腳下,蓋起了一座五房的堂舍,因是在雪中落成,因名“雪堂”。

      黃州流放,不僅使蘇軾成為了東坡,並且使蘇軾的人生觀念、藝術創作、審美情趣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一變化,影響貫穿他的後半生,使他成為了中國文學史、藝術史、思想史上真正意義的蘇東坡。

      詩案後的黃州貶謫生活,使蘇軾從具體的政治哀傷中擺脫出來,重新確認和評價人生的意義。

      蘇軾在黃州住了四年零兩個月,元豐七年三月改貶汝州(在京城所在的河南,說明朝廷對他的態度有所改善)。蘇軾利用遷移的機會,先南下九江,與和尚詩友參寥一起遊覽了廬山,題寫了《題西林壁》那首著名的哲理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頗合佛理禪思。

      隨後,奔赴筠州(今江西高安),看望了弟弟子由,然後折回北上,經金陵時,會晤了退休宰相王安石。是政敵卻又是詩友的兩位文壇巨匠這次相會甚為歡洽,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王安石亦已被排擠出朝,閒居江寧,儘管他仍然受著神宗的眷顧,但兩人的理想抱負同樣以失敗告終。兩人談詩論詞,參禪悟道,至有鐘山卜鄰之約:

    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

      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

      (《次荊公韻四絕》見《蘇軾詩集》P1251)

      元豐八年(1087),神宗病故,年僅十歲的小皇帝哲宗繼位,由他的祖母(神宗之母)高太后垂簾聽政。高太后原本就不同意兒子的所作所為,聽政後,立即啟用舊黨,反變法派的著名領袖司馬光回朝執政,蘇軾被啟用為登州(今山東蓬萊)太守。蘇軾在這裡僅僅逗留了五天,寫下著名的《登州海市》詩。“海市蜃樓”極難見到,蘇軾自己說是:“禱於海神廣德王之廟,明日見焉。”不知是蘇軾有特異功能,還是他的運氣好,抑或只是幻覺、想象,總之:“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永珍,豈有貝闕藏珠宮?”(《登州海市》)。虛虛幻幻,空靈飄渺。

      蘇軾於這方面頗為靈異,此一事例之外,他的另一首詩記載他曾經目睹過類似UFO的奇異經歷,那是在熙寧四年(1071 )十一月,蘇軾在赴杭途中,夜宿於江蘇鎮江金山寺上,山僧苦留他看晚霞落日。突然之間,在墨黑的夜空,出現耀眼的火光,照得滿山通亮:“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椋。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蘇軾在此四句詩下特意自注:“是夜所見如此”,可知是真見而非幻想。

      哲宗元佑元年(1086),蘇軾回朝後,由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再遷翰林學士知制誥。這些都是接近皇帝的職務,由皇帝日常生活的秘書,轉為中央政府的秘書長,最後,享有了翰林學士的榮銜,這是封建士大夫的最高榮銜,有些類似現在的院士,並且負責為皇帝起草詔命文告。蘇軾也就從罪人成為重臣,從詩人轉為政治家。

    然而,蘇軾“一肚皮的不合時宜”。在政治上,他的民本思想與司馬光所代表的上層官僚的意見相左,他認為應對王安石的新法存利去弊,不能一概否定,並進一步主張將以前變法時從民間重斂來的錢幣還用於民。這些主張,必然與強大的上層官僚階層發生矛盾。

      與司馬光等是政治上的矛盾,與二程(程頤、程顥)則是哲學、思想上的矛盾。從本質上來說,是東坡“任天而動”的性格及其追求個性獨立的自由觀,與旨在從倫理、道德、精神上強化封建統治的理學思想發生矛盾,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洛蜀黨爭”(二程為洛陽人,蘇軾為蜀人)。

      元佑八年時間裡,在太后的庇護下,蘇軾官運尚好,但心情卻“無日不在煎熬中”(王文誥《蘇詩總案》語)。他進一步體味到個性束縛、人性扭曲的痛苦。此期間他以題畫詩為代表作,如《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等。

      元〖八年九日,高太后病死,哲宗親政。這個小皇帝一直在忍耐著,憋著勁要“紹述”先帝的事業。現在,機會到來,蘇軾比之黃州更殘酷、更漫長的厄運降臨了。

    紹聖元年(1094),朝廷以蘇軾起草制誥“譏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讀學士(皇帝的教師)等職務官銜,先貶英州(廣東英德),接著,在一個月內連續三次降官,最後貶為建昌軍司馬惠州安置。惠州在嶺南,當時屬瘴癘不毛之地,遠非黃州內地可比。蘇軾以六十歲老邁之身,流放嶺南,由於有過黃州的經驗,他的思想也更趨於成熟,他時時地用佛老的思想看待這一切,形成蘇東坡式的頓悟和解脫。在一篇《記遊松風亭》遊記中,他形象地描述了這一禪悟的過程:

      〖餘嘗寓居惠州嘉〗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

      思欲就林止息。仰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此間有甚麼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

      忽得解脫。若人悟此,.......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

      此處之“止息、熟歇”,既是旅途意義上的休息,也暗示人生之休歇,人為什麼一定在達到某種目標才能休息,正如攀山本不一定要達到山頂的亭宇,處處可以歇腳,悟得此,就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在海中縱遊一般。惠州雖遠,又有什麼不可以養老的呢?遂於惠州白鶴峰買地數畝,起蓋房屋,作久居之地。

      隨遇而安,成為東坡晚年貶謫生活的一大特色,他與當地百姓情深意篤━━蘇軾與百姓的關係一直很好,這與他的哲學思想基礎“民本”思想有關。但在惠州之前,他大多是從一個好官的角度,為百姓謀利,這表現在他與王安石派及司馬光派兩派的爭論上,更表現在他在地方州守任上,為當地民眾所做的好事。譬如他在徐州任上,遇到黃河決口,洪水直淹徐州城下,蘇軾“廬於城上,過家不入”,奮戰七十餘日,終於保住了城池;在杭州任上時,則修浚西湖,現在杭州西湖仍有著名的蘇堤,以紀念他的功績。惠州之後,蘇軾由官為民,這就更使他與民混然一體,他也在民眾的生活、特殊的風俗中得到了樂趣。他曾寫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食荔支二首》)

      在惠州,蘇軾曾推廣秧馬,建立水力碓磨,將中原的科技介紹到這裡。

      東坡的另一首《蝶戀花》詞:“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

      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結句將東坡遊松風亭“當甚麼時也不妨熟歇”的禪思以悽婉的韻律、美妙的形象高度凝鍊地概括出來,遂成千古絕唱。但又誰知,這種曠達豪放之中,又蘊含多少酸人之淚!故東坡晚年之伴侶王朝雲始終不敢歌唱此詞。

    王朝雲是蘇軾在杭州任上買下的侍女,當時還只有十二歲,晚年時,特別是在惠州時期,朝雲一直陪伴他。應該視其為東坡的第三位夫人。東坡自紹聖二年(1095)開始禁慾以養生,因為中國古人相信性生活於人傷害很大。。當時朝雲亦只有三十餘歲,但與東坡在精神世界裡,卻頗為相得。此年盛夏,朝雲染於瘟疫去世。蘇軾將她葬在城西豐湖邊的山腳下(此處亦稱西湖)。蘇軾曾寫有《西江月》詞,以梅來憑悼朝雲。

      然而,蘇軾卻不能在朝雲的墓前長相廝守。當權者感到蘇軾太快活了。傳說是由於蘇軾的一首灑脫的詩引起的。蘇軾詩云:

      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

      (《縱筆》見《蘇軾詩集》P2203)

      當政者章敦(字子厚)當年曾是蘇軾的好友,如今卻是東坡的政敵。他讀到此詩,頗感不悅,說“蘇子瞻尚如此快活耳!”於是有了再貶海南儋州的命令。

      這次被貶的以蘇軾為首的元〖黨人,都被貶到了最險惡的偏遠之地。史載是當政者根據每人的名字來決定其貶謫之地。蘇軾字子瞻,因貶儋州,子由貶雷州,黃庭堅字魯直,貶宜州。當時,一位測字先生曾經預測:子由所在之雷州,頭上有雨水,情況最好,子瞻的儋州有人在,也可生還,唯有魯直的宜州,宜字去頭,恐怕性命難保。後來,果然都一一應驗了。

      而當時,蘇軾卻“垂老投荒,無復生還之望”,他將家屬留在惠州,隻身攜帶幼子蘇過過海,全家人痛哭決別。

      七月,蘇軾抵達儋州(今海南儋縣)。生活之苦難,更超過黃、惠二州。初到時,暫租公房蔽身,公房年久失修,下雨時一夜三遷,當地官吏張中景仰東坡,派人稍加修葺,當局得知,將東坡逐出,並追究了張中的責任。東坡在桄榔林中自己動手搭茅屋,自命為“桄榔庵”。在庵中“食芋飲水,著書以為樂”。

  • 9 # 愛在田園

    導語:感謝邀請,有人說蘇東坡遭妒忌被貶的原因是好耍小聰明刻薄;還有人說他目中無人,自高自大;更有人說他不合群還和當朝宰相王安石對著幹。自古以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關鍵這是誰說的啊?我想這肯定是蘇軾的政敵,嫉妒蘇軾才華的人說的。我讀書所瞭解的蘇軾可是文采斐然、成就非凡,不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而且是一位性格耿直、直言不諱的君子,還喜歡田園生活,尤其酷愛美食,這樣一位人間奇才,怎麼會是尖酸刻薄,好耍小聰明的人呢?翻開北宋的歷史,蘇東坡的一生躍然紙上。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鐵AVANCIER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宋代文學成就最高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等。

    一、蘇東坡文學成就非凡,現存詩詞2700多首。開創豪放詞派,是豪放詞派的傑出代表,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詩題材廣闊,清新豪邁,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文縱橫恣肆,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 蘇東坡的藝術成就斐然,擅長行書和楷書,是宋四家之一。集眾家之長、大家之風,並融會貫通、自成一派。代表作有《赤壁賦》等名貼。

    三、 蘇東坡的繪畫成就一流。擅長人文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力求完美,形似神似。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對文人畫發展奠定理論基礎。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四、蘇東坡本人是個美食家。據宋人筆記小說記載,蘇軾任杭州知府時,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太湖氾濫。蘇軾指揮疏濬西湖,築蘇堤。杭州百姓感謝他。過年時,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指點家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然後分送給大家吃,這就是著名“東坡扣肉”的由來。

    小結:蘇軾可謂是集文學、藝術、繪畫、美食等於一體全能型天才。難怪在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選出千年世界偉人時,赫然入列。

    蘇東坡雖仕途有些坎坷、多次被貶,顛沛流離,但是一生豁達,悠然自得,是個天生樂觀的人生贏家。他是天縱奇才、才華橫溢,是百年不遇的人才,但是他的耿直性格似乎在處世時,不是很受待見,少了幾分圓滑世故,在官場就容易得罪人。

    據宋代人物雜記記載,蘇軾身材結實,骨肉均勻。身高約七尺,面孔很大,顴骨高聳,前額突出,眼睛明亮炯炯有神,下額勻稱,留著美須。最動人的是他敏感、活潑、有力的雙唇。這樣的外貌特徵,活脫脫的一個性感美男子,不難看出蘇軾的性格偏外向。

    在一些宋代傳記中,還曾這樣記載蘇軾的日常交往。他心裡藏不住事情,喜歡在賓客面前或者在文中說出他的想法,這無疑對他十分不利。弟弟子由性格則與之截然相反,子由性安穩、保守、不愛多說話。子由十分了解哥哥,常把手放在他的嘴上,叫他沉默些。

    性格豪放開朗固然是好,但是偏執固執又是缺陷。為人處世,如若不分場合,有話直說,遇事不吐不快,不顧及他人感受,就更讓人厭惡,有時候最怕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密友之間,有時候一高興就洋洋得意,亂開玩笑,而且大用雙關語,使在場的人緊張兮兮,怕他隨時說出真相。有的人心胸狹隘,更是受不了他的嘲弄和惡作劇,不經意間就結下了樑子。

    小結:別看說話這點小缺點,回顧他的一生,讓他在為官道路上,吃了不少苦頭。性格決定命運,這一點在蘇軾身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蘇軾為官一生,可謂宦海沉浮,起起落落。屢遭同僚排擠,數次貶官,仍我行我素,可能他是屈原再世,就是不服別人那一套,似乎只信仰:“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混濁我獨清。”一、為官之初不成熟,交友不慎。

    蘇軾剛做官時,年輕不成熟,容易對事厭煩,過於相信人。大事清楚,小事糊塗,而人生往往由小事構成,不注重細節就容易出問題,何況官場。其妻比他講求實際,常常站在門簾後面,聽丈夫和客人談話,然後給他忠告,然後幫他分析來人特徵,哪些泛交,哪些深交。

    蘇軾前期交友失敗,初交好友章惇後來數次陷害他,甚至將他貶至海外。雖然有父親蘇洵的教導,婚後有太太的忠告,為官後期有弟弟子由的規勸,可他仍免不了交到邪惡的政敵,以致被迫害。二、政見不合,得罪丞相王安石,首次被貶謫。

    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司馬光和歐陽修等聯合反對王安石,反對新法。蘇軾更是義憤填膺,32歲的他比別人更激進。他分別於熙寧三年(1070)二月和熙寧四年(1071年)分雖上書給皇帝,這兩封信內容很長,內容完整有力,直言不諱。

    第一封信就引經據典的攻擊青苗法,指出新法弊端等。前兩封9000字上皇帝書未得迴應,蘇軾又與了第三封信。不出所料,皇帝有心接受勸告,但奸佞小人仍找出莫須有的罪名來陷害他。

    原本根據蘇軾的作官考績,蘇軾該任太守的,但因蘇軾的直言上書,得罪王安石和謝景溫等人,他們要他擔任偏郡判官,幸而皇帝還看好他才改派做杭州通判。不得不說,因他的直率敢言,首次被貶謫。

    三、蘇軾上書《湖州謝表》,引發”烏臺詩案“,又被貶至黃州。

    因蘇軾上表皇帝《湖州謝表》,筆端帶有感情,即便官樣文章,也不忘加些個人色彩。他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等等,這些話恰被新黨抓住了辮子,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包藏禍心“,諷刺政府,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了。——這是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的大量詩作還被挑出隱含譏諷之意。蘇軾上任才三個月,就被逮捕,解往京師。一代文人被他自己的大量詩作給害苦了,差點死在獄中,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初期既定的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躲過一劫。

    當時政權旁落在見風使舵、毫無原則的三流人手中。蘇軾一直上書給皇帝,皇帝每次讀完,都對朝臣公開讚美。這些人曾阻止蘇軾入京,那時新政首領都已被罷黜,他們擔心蘇軾再得勢,情況就危險了。

    這次劫難,套用蘇軾自己的話,他始終“如蠅在食,吐之乃已”,但在他”吐“了一百次後,終於被捉了。蘇軾的二次被貶,除了受李定等人誣陷外,還有蘇軾自身的直言敢寫,不得不說還是詩文害了他。但他真的是無可救藥了。據說,他在離開牢門的那天晚上,他又寫了兩首詩。說他“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拈詩筆已如神”,“平生文字為吾累,此去聲名不厭低。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這兩首詩御史門可以告他。連他自己寫完,也丟筆大呼:”我真是無可救藥。“烏臺詩案,蘇軾死裡逃生,心魂震撼,儘量少說話。他開始思考生命的真諦,說他生命猶如磨石下的小螞蟻,也象旋風中的羽毛。他也開始深思自己的個性,研究如何得到心靈的平安。四、再次直言上諫,陷於新舊覺爭,貶謫至惠州。

    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重新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原本可升到翰林學士知制誥的,知禮部貢舉。但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直言諫議。

    他對舊覺執政後暴露的腐敗現象進行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保守勢力的反對,於是又慘遭誣陷。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覺,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只得再度自求外調。1094年,年近6旬的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

    五、因新黨打壓或寫詩讓章惇貶至儋州。

    這次被貶原因更簡單,新派雖已佔上風,仍在不斷打壓舊派,蘇軾也在其中。蘇軾原以為晚年可以定居惠州,沒想到又被貶到儋州(海南島),海南島那時地處海外,遠離中國文世界的範圍,可謂是天涯海角了。

    還有種說法是,有人記載說,蘇軾寫了兩行詩描述他在春風中小睡,聆聽屋後鐘聲的悠閒情景。那時曾經的好友,官拜宰相的章惇讀成到這段詩,說就:”原來蘇東坡那麼愜意。“於是就頒佈了移居的命令。

    1097年,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蘇軾62歲了,還被貶到了”南無再南“的地方,應該說是中國文人史上的”貶謫之最“了。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

    直到徽宗即位後,蘇軾被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他在北歸途中,於1108年8月24日卒於常州。

    小結:蘇軾雖然數次貶謫、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有性格部分原因所致,也不乏政敵的嫉妒和汙衊陷害,但終其一生始終是樂觀豁達的。何也?如果說前半生不諳官場之道可以理解,可是直到死還是那個樣,就值得我們深思了。我認為我們只是看到了表象,蘇軾天賦異稟,不可能不知道危險,還故意讓自己限於困窘之地。只能說他擁有了超人的智慧後,深具浩然正氣,對正義和真理的執著追求才是畢生理想,與這種信念相比,其他微不足道!

    綜上所述,蘇軾的顯著特徵是:開朗直爽、直言敢諫、幽默風趣、樂觀向上等,身上還兼具不畏強權的大無畏精神。一個人只有心理強大到一定程度,胸中有天下有人民,在正義和真理的支援下,才不會懼怕宇宙的任何東西。蘇軾面對來勢洶洶的政敵,依然直言不諱、不吐不快,不就是這樣的一種精神嗎?

    蘇軾有了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後,面對理想與現實的重重矛盾,既要想著維持自己的本色堅持正義,又要想著明哲保身少受傷害,細而思之確實很難達到兩全其美。特別是某些時期,這種矛盾還特別尖銳,所以他只好得罪權貴,堅持心中的正義和真理。

    有時候,蘇東坡的批評者和崇拜者,也會常常提起他這種與生俱來的靈氣,也會被他獨特的個人魅力而折服,也會被他那股強大的力量而感動。他之所以無數次反思後,即便知道結局對自己不好,還是無怨無悔地去做,或許他的曠世奇才促使他必須如此吧。

    結語:古話講得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行高於人,眾必排之。”蘇東坡一生才華出眾,在官場上遭妒忌,受排擠似乎在所難免,也是理所當然。但是,身具正氣的蘇東坡不懼貶低,一貶再貶,且無論貶謫何地,依然心胸曠達,隨遇而安,這種超然的人生態度,才是後世人學習的榜樣。再苦再煩,還是那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10 # 逍遙之徒

    蘇東坡是個有大胸襟之人,當時主要是和王安石以及王安石之派的改革有相左的意見。王安石改革雖然對朝廷有利他是富了國家,但是對老百姓其實弊端還是很明顯的。比如青苗法。按規定如果老百姓沒有資金作為成本去種田,可以向政府貸款。這本來是個好事情,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就變了相。很多當地的官員把這個當成壓榨百姓的手段,不管你有沒有成本,都迫使你貸款。另外有些貸了款,然後去種田。,但是由於天災又沒有收成,那麼這些人就會被迫賣妻賣女賣田賣地,來償還貸款。所以實際上是家劇了農民的貧困戶。使得社會上產生了大量的流民,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加劇。蘇軾正是看到這一這些現象才反對王安石變法,最後遭到改革派的誣陷,遭致流放

  • 11 # 竹溪梅花

    提這個問題的人一定看過《警世通言》之《王安石三難蘇學士》。書中寫了蘇東坡被貶湖州是因為以解“鳩”字戲弄了王安石,因為王安石喜歡解字,作了《字說》一書,一日偶遇蘇東坡,就和他探討起來說你這個東坡的“坡”字從土從皮因此“坡”乃土之皮也,蘇東坡反應機敏說:按照您的說法”滑”字從水從骨那麼“滑”字是水之骨了。又有一次。王安石和蘇東坡聊解字,蘇東坡說鳩之九鳥、可知有故?王安石反問蘇東坡你怎麼解釋,東坡說《毛詩》雲“鳩鳴在桑,其子七兮。”和它父母剛好九隻鳥、所以為“鳩"。王安石才知道蘇東坡在戲弄他,於是把蘇東坡左遷湖州刺史。

    蘇東坡後來被貶黃州是因為改了王安石的詩,蘇東坡在王安石的書房裡看到王安石寫了一半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東坡覺得王安石寫的不對,因為秋天的菊花不會落瓣。就在後面續上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王安石看到後就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好讓他知道黃州的菊花是會落瓣的。

    我們不得不說這篇小說寫的很有趣味。但是後來的人都知道蘇軾的“東坡”這個號是到了黃州才有的。怎麼會在去湖州之前和蘇東坡探討東坡的“坡”字呢。

  • 12 # 元二使安西

    蘇東坡遭貶並非耍小聰明,而是他聲望高、號召力強,所以首先被政敵打擊。

    一、蘇軾不是小聰明,而有大智慧

    一說到小聰明,許多人都想到《三國演義》中的楊修,因為“一人一口酥”、“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等事件,他被曹操嫌棄,最終丟了小命。

    楊修是聰明人,但很多人認為他只是小聰明,那蘇軾也是小聰明嗎?

    顯然不是。

    蘇軾精通佛道儒諸家,詩詞文賦都是超一流,站在時代巔峰,書法、繪畫也自成一派,又懂得享受生活,吃喝玩樂樣樣在行,什麼東坡魚、東坡肉、東坡肘子,儼然成為美食達人。同時,蘇軾也是時尚界大拿,東坡巾、東坡帽這些都是他的發明。

    現代有位大玩家王世襄,蘇軾大概就是一個宋代版王世襄,並且還兼了文學院院長,同時又是一位政績傑出的市長。

    《宋史》中對蘇軾的評價:”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

    從這裡可以看出,蘇軾不僅是文章做得好,處理政事也非常有辦法,比如他曾在定州整頓軍政,也曾在杭州修堤治水方便民生,並非只知詩文而不知政務的酸文人。

    二、蘇軾是全民偶像,上下皆好評

    說蘇軾是全民偶像,這話一點也不為過。

    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中間還有無數文人官吏,對蘇軾都倍加推薦。

    仁宗初次讀到蘇軾、蘇轍的策論時,退而喜曰:”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神宗也特別喜歡蘇軾的文,經常讀得忘記進食,稱他為天下奇才。

    神宗之子哲宗,曾在宮中召見蘇軾,說到神宗欣賞蘇軾,但未能重用他,蘇軾不覺哭出聲,哲宗與宣仁太后也哭了起來。

    可見,在神宗、哲宗心目中,蘇軾確是可用之才,但各種因素之下,未能提拔重用。

    哲宗之後,徽宗則更是蘇軾的小粉絲,連他身邊寵幸的太監梁師成都自稱是蘇軾的私生子,真假姑且不論,畢竟表明皇帝對蘇軾是有好感的,否則梁師成怎麼敢撒謊?

    至於同朝官員,比如英宗時期宰相韓琦也曾說:“軾之才,遠大器也,他日自當為天下用。”黃庭堅、晁補之、秦觀等人,則更是自認蘇門中人,視蘇軾如師。

    平民百姓就更不必說,流傳的蘇軾小故事不計其數,許多幽默辛諷的笑話、寓言,後人也經常假託是蘇軾所做。

    就好比諸葛亮被視作智慧化身,蘇軾也被認為是文宗、美食鼻祖、大宋段子手。

    三、蘇軾是否因為性格而不得重用

    既然皇帝都很欣賞蘇軾,尤其是神宗皇帝,他啟用王安石變法,但也同樣貶謫了蘇軾,這又是為何?

    有人認為,這可能是蘇軾的性格原因。

    《宋史》中便提到這一觀點:“或謂:‘軾稍自韜戢,雖不獲柄用,亦當免禍。”

    即是說,蘇軾性格太過鋒芒畢露,如果他能稍微收斂,就算不能得到最高的權力(宰相),也能夠免除禍患。

    但隨即《宋史》也說,“假令軾以是而易其所為,尚得為軾哉?”

    可見,蘇軾並非不知道性格外露容易惹來麻煩,而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他堅持了自己的想法、做法,即使遭遇貶謫也不改變。

    在做地方官時,蘇軾曾因一起大案向手下捕快許諾,破案後提拔他。後來捕快果然竭盡全力破案,但朝廷卻不同意提拔,蘇軾為此放棄自己晉升的機會來幫下屬爭取,一次不成,便兩次。

    像他這種耿介正真的性格,也許真的不能到達權力頂峰,但保持真性情,做官時為國為民,又有何遺憾?

    結論:蘇軾不得重用,主要原因是未得時機,政治鬥爭中失利;次要原因是性格正直,不願意掩蓋本心屈從時局。蘇軾有大智慧,更有大堅守。

  • 13 # 倚雲

    蘇軾《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害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首詩是蘇東坡被貶到黃州期間所寫,其妾王昭雲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後有感而發。詩中蘇東坡說他是被自己的聰明害了一生。但是這個聰明絕不是所謂的小聰明刻薄。

    蘇東坡一生被貶謫,從杭州到黃州再到惠州一直到海南。最後死在了回京路途中常州。“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這是他對自己的描述。“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是他對自己貶謫命運的無可奈何。“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是他對自己說都已經這樣慘了,為啥還要想著那麼多身外的事呢?國家的社會的朋友的親人的,自己遭受的苦難還不多嗎?為啥還不想想自己呢

    本人覺得呢,蘇東坡遭妒忌被貶謫的悲慘命運,主要原因有一下三點:

    蘇東坡才華橫溢遭人嫉妒,歷史上詩詞書畫三絕。歷史上從來沒有人達到這個高度。欣賞一首: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在書法方面,蘇東坡,黃山谷,米芾是宋朝的三大書法家。蘇東坡寫的《寒食帖》,渾然天成不講究技法,達到了無用之用的最高境界。好多人都在追求書法的字形美,但蘇東坡已經不用追求這個,他只要表現真實的自己就行。他的好友黃山谷也不得不佩服。蘇東坡的畫作也很獨到。作品不多,多以墨竹,怪石,枯枝為題,對後世的倪瓚可謂前輩引路人。

    蘇東坡政治立場來說他屬於中間派,求真務實,從實際出發。既不屬於王安石的激進派也不屬於司馬光的保守派。他不為利益所左右,只追求事物的真相,喜歡調查研究,崇尚實踐出真知。

    《石鐘山記》,江邊的石頭在夜晚會發出如撞鐘的響聲,當地人都以為怪異。於是蘇東坡和兒子駕著船,發現此處山石之間多空隙,夜晚漲潮時,水浪衝擊發出聲音。

    被貶黃州時,看到當地人民的生活深受青苗法的影響,寫詩抒發實情被人抓到把柄,抓他入獄。

    蘇東坡寫詩的時候,用一些比較直白的話,諷刺當代朝廷的一些事情。遭人嫉恨被貶謫。“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它的實際意思是諷刺朝堂上一些人物,既愚蠢又魯莽但是卻幹著公卿的職位,他希望他的孩子也做這樣的人。

    他被貶的黃州就是由於烏臺詩案,再加上對王安石新政寫詩諷刺,在一些大臣的幫助及太皇太后的干預下才免於死罪而被髮配。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蘇軾本來就才華卓越,在政治立場上又是個中間派,再加上偶爾寫寫諷刺詩篇,很容易讓別人抓到把柄構陷罪罪名。

  • 14 #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對原本討厭他的人而言確實如此,但這只是這類人自我安慰的麻醉劑。蘇東坡為什麼遭妒忌?是因為他的才華無人能及,使我必為第一的人,實在受不了!所以妒忌他。對於眼目高傲的自大狂來說,別人的優點、成就,便是他痛苦的根源,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便無厘頭地貶損、傷害蘇東坡。被壓痛了被割痛了,就呻吟一聲,喊一句痛,便是蘇東坡在那些自大狂眼中的小聰明刻薄。理由不成問題,只是現找而已,因為妒恨早已有了。所以,特朗普、彭佩奧不住地詆譭中國,也是同他“美國第一”的執著相關聯的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病毒沒有在印度擴散,印度有需要世界各國學習的地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