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陽丶
-
2 # 過河鶇
有一種叫經驗的東西應該就是你所要找的,快速的處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經驗。
經驗是經歷之後產生的一種高階技能,有經驗的人也總是可以在自己獨自的領域內有很高的建樹。而要想迅速提高這種能力,就應該連續不斷的鍛鍊自己。因為我的思考速度和思考質量也一般,所以我只能給你一個大致的方向:
一、選中一個領域,不要求大而全,當今社會沒有全才或者通才,專業的人才才是這個社會稀缺的,也是人最可能快速成長的。
二、學習這個領域內的所有基礎知識,看書、上網查資料等等都可以,只要是關於這個領域內的一切可以自己尋找來的都要學會看懂。
三、找一個懂這個領域的人進入這個領域,找一些比較牛的人作為老師,在自己學習的基礎上不會的東西都來請教他們。記著,永遠不要有一個師傅,要多找幾個,一個問題問很多人,自己肯定慢慢的連自己都不好意思不會了。
四、上一步做好了,估計你已經是那個領域一個非常不錯的人才了。下一步就是要解決領域內被人解決不了的問題了。這個時候真正考驗你的思考力的時候就到了。因為你已經具備了之前的經驗和知識,所以很多小問題都會手到擒來。至於是比較難的問題,你經過認真思考之後就會發現,很多東西要做就不難了。解決了幾個領域內超難解決的問題你就已經是了不起的人物了,你的思考質量可將會越來越高。
以上是一個成功人士的養成過程,經過這些個階段差不多需要十年甚至是二十年,甚至很多人一輩子也走不到最後的被人認可的階段。思考力是需要不斷的鍛煉出來的,等你學會了整個一套的套路之後,你就可以複製所有你喜歡的領域,假如你有足夠時間的話。
經驗是需要日積月累和不斷重複練習的,如果你不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只想練習自己大腦的反應能力,那你就多讀書吧,具備更多的知識就會有更多的人方法來解決問題,思考的速度就會越快。
-
3 # 小小小南京零
愛因斯坦說過這麼一段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勤奮很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那麼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進化史上絕對長的時間內,人類都沒有被賦予過多深度思考的任務,原因很簡單,光是應激反應就足以解決掉過去95%以上的問題了。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對此有過精妙描述。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反應快速,但很容易上當;有意識的“系統2”透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思考是一件難度更高的事,所以許多人寧願立馬埋頭幹,任勞任怨,也不願好好想一想。這種看似勤奮的行為實質上是一個人“思維懶惰”的保護色。
用一句流傳甚廣的話來概括:這根本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表面上你很勤奮,實際上卻刻意迴避了真正困難卻更有價值的部分——而這種“思維懶惰”的行為最終會導致你成為“低品質勤奮者”。
-
4 # 瘋言心語
我認為提高思維質量的根本方法是儘量讓自己變得[見多識廣],而思考的質量上來了,其實速度也就容易跟上了。
一是要讓自己的思維變得開闊,不要把目光僅僅侷限於自己的圈子,多看書,只有自己的基礎知識紮實了,理解得比較透徹了,才可能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厚度。
二是要善於從別人的觀點中尋找靈感,我認為看文章、看演講、看辯論這些都是很有用的,別人的思維和觀點對我有足夠多的啟發時,我也比較容易產生自己的見解。一種著名的群體決策方法——頭腦風暴法就是運用這種原理。
最後,多想多看,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好奇吧~
-
5 # 清荷茗韻gk
思考與人的大腦中的神經遞質有關,神經遞質越多思考的速度越快,思考的質量越高,相信我們小時候都是茫然無知的後來才會懂得說話和思考,思考要先學習再思考,當一個人學習的多了,練習也變多了的時候也就是神經遞質增多的時候,突觸也會相應的增加。
比如給你一道數學題,你開始不會,兩遍過後就會了十遍過後就有舉一反三了,試想一百遍過後呢,你就是這個問題的專家了,因為此刻你的這道數學問題突觸已經相當的多,反應速度特別快。
如果想提高思考速度,就必須時刻練習,不練習你只會退化。比如在大馬路上看到一輛車你可以用車牌號算算二十四點,看到人群密集,試試人群密集度,種種以此類推,你的思考力一定會得到提高。
-
6 # 想笑就笑咯
有句話最近特別火,“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和所有的雞湯一樣,這篇幾千字的文章能讓人記住的只有這麼十個字。這碗雞湯聞著挺香,可就是沒給勺兒。
深入思考的重要性誰都知道,但絕大部分人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在於無法判斷自己的思考程度夠不夠深。
換句話說,絕大部分人並不知道多深入的思考才算是“深入思考”。這就導致了,深入思考無法有效地進行。
同時也導致了,“深入思考”變成了一個玄之又玄的高冷詞彙,似乎普通人觸不可及。
而實際上,判斷深入思考的標準很簡單:
標準一:所有的思考都必須得出一個明確的結論
——這是深入思考的前提。
要有目標才能思考,沒有目標的思考只能算是空想。所以真的不必在生活中逮著個問題就玩兒命地想深入下去,沒什麼意義。
標準二:所有得出的結論必須有有力的論據支援
——這是深入思考承上啟下的一環。
絕大部分思考可以到達這一層,但無法深入下去,也就只能停留在淺層次思考的層面。
——這是深入思考的基石與前提。
任何一個論據的資訊源不可信或者論證過程不夠嚴密,都有可能導致思考的結論被推翻重來。
這就是判斷自己是否在深入思考的三條標準。
這三條標準的實現難度依次遞增,第一條最簡單,第三條最難。
那深入思考應該如何去做呢?
也很簡單,還是這三條標準,它們也可以看做是深入思考的流程。
這個流程既可以順著來,由假設出發,層層細化;也可以倒著來,從細節開始,最後得出結論。
1假設驅動法
之前已經提到,如果思考的流程是順序的話,那就由假設出發,提出支撐假設的證據,最終論證證據的真實性或可靠性。
這也是諮詢顧問常用的假設驅動(Hypothesis Driven)法。一般在思考的時候,我更推薦這種假設驅動法,因為這樣的方法目的性更明確,思考時動力更足。
舉個例子。
當你閱讀完一本書以後,如果你覺得這本書寫得特別好,該怎麼論證這本書確實很好呢?
第一步,提出假設:這是一本很好的小說書。
第二步,提出幾條可能可以支援假設的論點:
這本書情節引人入勝
這本書人物刻畫生動
這本書語言文字優美
這本書開創了新的流派/寫作手法
我看完這本書很感動/震撼/憂傷
……
第三步,針對以上論點,找出可以支撐論點的具體證據
1.這本書情節引人入勝
證據一:這本書在情節設定上和《XXX》(世界名著)異曲同工
證據二:主人公先經歷了AA,又經歷了BB,又經歷了CC,過程跌宕起伏,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這本書人物刻畫生動
證據一:片段A的語言描寫生動形象(摘錄1000字)
證據二:片段B的動作描寫扣人心絃(摘錄1000字)
證據三:片段C的心理描寫代入感強(摘錄1000字)
3.這本書語言文字優美
證據:(摘錄1000字)
4.這本書開創了新的流派/寫作手法
證據二:這本書在E,F,G片段開創了新的手法(摘錄1000字)……
5.這本書我看完很感動/震撼/憂傷
證據一:看這本書我用了一盒紙巾
證據二:看到結尾我汗毛都豎起來了
證據三:我爸我媽我哥哥姐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嬸嬸大舅老爺都說這本書很好
思考完畢。
在思考的時候按照以上順序思考,在表達的時候則把思考過程反過來,先說論據,再說結論,採用“分-總”或“總-分-總”的方式說服別人。
不過,在思考的過程當中當然會遇到很多難點。
比如,在上面的案例中:
一般地,大部分人都沒有系統學習過文學批評,所以第二步建立論點的時候很可能會無從下手。
這時候,就需要提出一個新的問題:評價一本書的維度有哪些?
然後,從這個假設出發,再用上述方法進行深入思考,並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才能得出幾個主流的評價維度。
所以,很多深入思考又巢狀著更深層面的深入思考。
再比如,還是上面的案例:
在論證這本書開創了新流派的時候,就面臨以下問題:
如何定義流派?
目前的流派與技法有哪些?
判斷新流派的標準和依據是什麼?
——這就又要提出一個新的假設,並按照同樣的方法進行研究與論證。
在絕大部分時候,深入思考就是這樣一個不斷提出新假設,不斷層層深入論證的過程。當然,廣泛的調查研究必不可少。
2 歸納總結法
除了順序,也有逆序。
逆序法其實就是歸納法,在面對雜亂的線索與證據時,條分縷析,細緻推倒,得出結論。
舉個例子。
比如你花了50塊在電影院看完了《小時代》,感覺很不爽,於是你進行了一番思考。
第一步,你會覺得:
演員只會耍酷和扮美,毫無演技可言,只能用大哭大怒表達情緒
充滿了諸如“我恨你”“我也恨你”之類的弱智臺詞
情節不切實際,比如剛畢業的大學生就能當公司財務總監,還沒畢業的大學生就能當董事長助理
情節前後跳躍太大,毫無鋪墊,主要人物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省略10000字吐槽)
第二步,你歸納了一下你的發現點,得出幾個論點:
演員演技爛
劇本爛
情節差
第三步,你就會得出結論:《小時代》是個爛片。
思考完畢。
和假設驅動法一樣,歸納法也可以層層巢狀。在得出一個結論之後,結合現有資訊,可能又能得出新的、更高一層的結論,由此不斷深入下去。
比如,在《小時代》身上,你可能可以總結出諸如“青春電影三大俗”之類的固定套路,然後套用在《梔子花開》《同桌的你》之類的電影上,引發新一輪的思考。
以上兩個案例實際上把深入思考的流程大大簡化了。
在絕大部分思考過程當中,都同時需要用到正向和逆向的不同技巧。
一般在比較熟悉的場景下,我們傾向於先列出假設,再進行論證;而如果進入一個不熟悉的領域,則會先收集資訊,再找到突破口。
除此以外,由於問題的複雜性,一次系統性地深入思考往往需要進入到5層以上層層深入,花費大量的時間,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最後,再強調一句,以上講的都是思考的方法,而深入思考不僅僅只有思考。
和思考方法同樣重要的,是資訊收集與研究的能力。因為深入思考的過程必須依賴深入的研究才能得出最終的結論。
研究方法一般就這麼幾種:案頭研究(搜素引擎,書籍、期刊,資料庫),市場調研(問卷,焦點小組),深度訪談。
不過,那又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
7 # 心智玩家
「內思」是孔子、老子那個時代中華先賢們的思維方式。後世大儒王陽明用的也是這種思維方式,所以,王陽明不論是在官場上,還是戰場上都戰無不勝。
「內思」就是《大學》中“慮、安、靜、定”的“慮”。詳見下圖左邊……
現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許是因為他的天賦,無意中,也用了這種思維方式,結果發現了《相對論》。這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內思」。
「內思」是人類迄今為止可知的、最先進的思維方式。
所以,學會用「內思」思考,能讓你的思維脫胎換骨、鶴立雞群!
一、「內思」的方法大道至簡,「內思」的思考方式很簡練,就是:在意識空間中,用元神意識,“看”意識影像。
第一次接觸本博的博友,可能會覺得「內思」不可思議。其實,「內思」的原理很簡單……
每個人的意識都有三層意識組成,當其他兩層意識(欲神、識神意識)停止思維的時候,無意識中的潛意識,就開始發揮作用。
在一個人的思維過程中,意識僅僅是一個提問者,真正的思考者是無意識。而高質量的思維結果,全部都是無意識中的重要角色:潛意識的產物。
欲神、識神意識進行思考的時候,與之相配合只是無意識中的前意識。前意識的主要作用是負責記憶、行為、情緒,所以,這樣的思考結果質量是不高的。
我們平時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所體驗到的「意識感受」都是語言的。但是,所有問題的「載體」,並不是語言的,而是現實環境中的現象。所以,我們常說“透過現象看本質”。
既然,所有的問題都是在現實環境中發生的,那麼,在用「內思」思考的時候,首先,就要把「與某個問題相關的現實影像」統統搬進你的意識空間中,在意識空間中重新還原出來,還原成意識影像。
意識影像的還原,需要全面、完整,與現實環境中發生問題時的場景一模一樣!
還原好了以後,再用元神意識去“看”。裡裡外外、方方面面,耐心地、靜靜地“看”……
神奇的答案就會在這種“看”的過程中,或者在之後的某個時刻,從心(潛意識)裡悄悄閃現……
所以,「內思」的過程是一點都不復雜的,甚至可以說是簡單。但是,要學會「內思」有三個關鍵點需要掌握……
二、學會「內思」的三個關鍵點1、區分三層意識,強化元神意識
新來的博友,需要來看一下“完整的我們”結構圖
前面我們說了,每個人都有三層意識: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
當一個人的意識在思維「動念」的時候,其實,三層意識的意念同時都在動。沒有經過一定的心智系統訓練,普通人從來也沒有注意過自己的意念活動,所以,感受不到自己有三層意識。
比如:一個正在節食中的女孩子,突然看到了美食……
這時她的意識中,就會有“真香啊,要不吃一點吧……”的念頭。但是,與這念頭同時出現的,還會有“忍住!我在節食呢!”的念頭。
前一個念頭,就是欲神意識的念頭,後一個念頭,是識神意識的念頭。但是,這兩個念頭又都同時報備給了元神意識,所以,元神意識同時也在動……
因此,這個女孩子看到美食而「動念」的時候,三個意識的念都動了。
最終,究竟是“吃”,還是“不吃”的決定,並不是由元神意識做出的,而是由欲神意識與識神意識“比肌肉”所決定,不管誰贏了,元神意識都隨TA。
發現沒有?這時的元神意識就像個“昏君”,沒主見、不做主的。
所以,要讓元神意識進行思考,必須要學會分清自己的欲神意識與識神意識的思維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在思考的過程中,控制這兩個意識的作用,讓元神意識重新做主。
欲神意識的意念活動很容易被認識。我們在前一篇中介紹過,欲神意識的特點:「刺激↔反應」,並且,伴隨有情緒的體驗。與現有記憶、經驗相符合的,就會有愉悅、滿足的情緒體驗;與現有記憶、經驗不相符合的,就會有焦慮的情緒體驗。
而識神意識的特點是「語言」,以及與語言相關的「觀念」與「邏輯」。
所以,只要感受到自己的意識是在語言、觀念、邏輯中思維,就是識神意識在「動念」。
而元神意識的特點是非語言的:意識影像。所以,當你感受到自己的意念在意識空間中「靜靜地看」意識影像的時候,這就是你的元神意識在思考。
我們平時主要習慣了欲神意識的思維,其次是識神意識的思維。在意識清醒的時候很少使用元神意識思維,反倒是在睡夢中,會有元神意識的思維體驗。
所以,要學會感受、認識自己的各種意識的思維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控制慾神意識、識神意識的活動,強化自己的元神意識,讓元神意識開始真正做主。
只要元神意識強化了,自然就能「內思」。
強化自己的元神意識,就是《大學》中的“誠意”。
2、控制前意識
「內思」的時候,與元神意識構成我們心智系統的,是無意識中的潛意識。
要讓潛意識發揮作用,還必須學會控制我們的前意識。
前意識在活動的時候,我們人是有感覺的。
回憶一下,我們在有情緒的時候,“心”的感受……
當“心”的位置比較低的時候,我們的情緒就比較平穩。而“心”的位置比較高的時候,我們的情緒也會隨之高漲。有些緊張的時刻,我們甚至會有“心”被吊起來的感覺。而有過“心”衝到腦袋裡體驗的,基本上都是有過情緒失控的經歷……
這個,我們能感覺到的“心”,就是前意識。
我們的前意識非常強大,一個普通人成熟以後,特別是年紀老了以後,基本上都是由前意識控制的。老年人特別容易嘮叨就是這個原因,整個人都處在一種「刺激↔反應」的狀態中。
但是,不管前意識有多強大,TA終究不是我們的主宰,真正主宰我們的是意識(欲神意識、識神意識、元神意識),所以,不管是哪層意識,只要發出“讓前意識沉下去”的指令,前意識都會往下沉降。
當然,效果最好的,是由元神意識發出的指令。元神意識發出的指令不是語言,而是一種“心”往下沉降的意識影像,前意識只要接收到這種指令,就會沉降下去。
前意識一沉降下去,整個內心就會處於一種寧靜的狀態,有了這樣寧靜的內心狀態,潛意識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控制前意識,就是《大學》中的“正心”
3、拋棄所有的「已有觀念」
在還沒有很熟練地運用「內思」進行思考的時候,在「內思」的過程中,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拋棄所有的已有觀念”。
因為,我們已經長期習慣了欲神意識、識神意識的思維,有了很強大的思維慣性。在學習運用「內思」進行思考的時候,很容易回到原有的思維慣性上。
而剋制這種思維慣性的方法,就是在思考的時候,時時提醒自己“拋棄所有的已有觀念”。
元神意識思考的時候,只有意識影像,沒有語言、沒有觀念、沒有情緒!
《大學》中的“格物”就是“拋棄所有的已有觀念”的意思。(我們以往對“格物”的解讀都是誤讀)
“物”是欲神意識、識神意識的已有認知、觀念,“格”是“破除”的意思,“格物”就是“拋棄所有的已有觀念”的意思。
想要學會「內思」,請牢記這張圖:
三、強化元神意識的三個小練習1、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養成一個小習慣。
把所有聽到的,看到的資訊,都在腦子裡還原成意識影像。
如果是在「別人與你」的溝通中,那麼,描述這個意識影像與對方進行確認。
如果是在「你與別人」的溝通中,那麼,不管是文字交流,還是語言交流,都學著在交流中用語言描述自己的意識影像,換言之,在別人的意識空間中,描繪你的意識影像。
2、之前,本博一直推薦的“背帖”,希望大家繼續,這是非常有效的感受意識空間、意識影像的訓練。把下面5個字還原到你的意識空間中,要一模一樣……
3、用意識影像的方式學習一門外語
任何的語言背後都是意識影像,習慣了母語以後,一般都不需要去體驗語言背後的意識影像,而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要學好一門外語,就必需去體驗意識影像。
關於用意識影像學習外語,本博將在之後的長文,與諸博友分享……
-
8 # 隔壁老王不讀書
其實每個人都會思考,但我們仍然有提高思考能力的餘地。事實上,任何一種思考能力,包括創意思維、邏輯思維等都可以透過鍛鍊來提高。
保持冷靜和積極的心態才是關鍵。如果你驚慌失措,思路就會變得混亂不堪。科學家已經研究出來,在人類的中腦部,有個叫做“杏仁體”的部分在大腦處理情感反應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杏仁體與大腦中負責處理計算和設計有關的邏輯任務的前額葉有非常緊密的聯絡。如果你心裡充滿了消極情緒,比如被緊張焦慮的情緒淹沒,杏仁體發出的訊號就會對大腦的思考能力產生強烈的干擾。但是如果你信心十足,內心非常快樂,對任務充滿興趣,那麼杏仁體發出的訊號就會刺激敏捷而又有邏輯性的思維產生。保證自己儘快開始工作,別再浪費時間糾結於那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看看自己還有多少時間,然後設定一系列可以完成的小目標。
把相關事項寫下來能夠幫助你思考。有時一個主意能帶出另一個主意,你也可以從視覺上的思維再現中受益。試試畫個表格,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步驟。這樣一來,你就能把它們統統記在腦子裡,並且同你的計劃相融合。
自始至終都要記得:彆著急。驚慌失措會讓你喪失思考能力。要學會保持冷靜,不要讓自己因衝動而盲目行動。
那麼,準備好,開始進行快速思考吧!
-
9 # 歐陽芊雙
一件事情我們想得久並不代表考慮的就充分,那些浮於表面的思考方式反而會更加浪費時間。
具體方法很簡單,只需要把一張A4紙橫著放在面前,把思考的問題作為標題寫下,然後再寫下關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就行。
每張紙寫一個主題,1頁寫4至6行,每行20到30個字,每張紙所用的時間不超過1分鐘,每天可以寫10頁。
在寫的時候,可以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用考慮過多,只要把最原始的思考寫下來就好。因為這個筆記是不會給別人看的,所以即使是涉及一些私密的想法也沒有關係。
無論是生活上的目標,工作上的疑惑,學習上的思考,還是溝通上的煩惱都可以透過這種記筆記的方式將想法書寫下來。
那些工作及溝通上的問題,當我們透過這種方式進行深入思考時,慢慢就鍛鍊了語言的組織能力,再到需要發言或者做決策的時候,就可以當機立斷了。
其實我覺得這和時間管理裡面列清單的方法類似,都是運用書寫的過程來將大腦清空,把那些盤旋在腦中的想法騰出來,讓大腦的運轉速度變快,而不是被瑣事所困擾。
作者介紹的這種“做筆記”的方法,其實是一種刻意訓練思考能力的方法,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把語言轉化成文字,整理大腦中的思考,慢慢就可以達到了“零秒思考”的效果。
所謂“零秒”,就是可以達到瞬間認清現狀、整理問題,考慮出解決方法,決定該如何行動的效果。因為沒有猶豫的時間,所以也就沒有了煩惱的時間。
透過運用這種方法長期訓練自己的思考能力,可以讓我們遇到事情時更容易理清頭緒,整個人也容易變得積極自信起來。
當然,如果你用這種方法來舒緩壓力、排解情緒的話,還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加心平氣和。
當你的思考能力提高以後,表達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鍛鍊,那整個人自然是可以得到快速的成長的。
作者之所以強呼叫A4紙而不是筆記本、日記本、word等工具,一方面是可以節約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因為A4紙方便攜帶,隨時想寫就寫,而且還可以方便地新增一些圖表等元素。這一切都是希望可以將整個書寫過程變得方便易行,因為往往越是簡單的事情才更容易堅持。
如果你也想讓自己學會清晰地表達,可以瞬間做出準確的判斷,不妨嘗試下書中介紹的方法,讓我們的思考事半功倍起來。
-
10 # 伍鋅
我也分享一下自己的觀點。
1.根本的方法是增加知識儲備有時候,某個問題你想不明白,反應不過來,大部分是因為這個問題裡有很多你從來未接觸過或者沒明白的概念和資訊。相反,如果你對一個事情很熟悉,很快你就反應過來了。
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思考速度和思考質量,最根本的方法,是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果知道得不夠多,思考的速度和質量也只能無米之炊。
增加知識儲備的方法,成本最低的就是讀書、看新聞。但是,知識有很多,選擇儲備哪些知識呢?可以參考查理.芒格(巴菲特的合夥人)的方法:
構建思維模型,掌握每個學科中基本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規律和定律。查理.芒格的思維模型思想是散落在他的各個演講之中的,他本人也沒有做過具體的歸納和整理,但有人對查理.芒格的思維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具體的思維模型是以下這些知識:
另外,再加上邏輯學和哲學。
2.動用上所有領域的知識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種或幾種所有事物都處於一個系統之中,幾乎每個系統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如果要理解這樣的系統,要解決一個問題,就必須熟練運用來自不同學科的知識。
查理.芒格這樣說:
你必須知道到重要學科的重要理論,並且經常使用它們——要全部用上,而不是隻是用幾種。大多數人都是隻使用學過的一個學科的思維模型,比如說經濟學,試圖用一種方法來解決所有問題。
你知道諺語是怎麼說的:“在手裡拿著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這是處理問題的一種笨辦法。
舉個例子,查理在進行投資的時候,他不會只對一家公司的財務資訊進行膚淺的獨立評估,而是對他們打算要投資的公司的內部經營情況及其所處的、更大的整體“生態系統”做出全面分析。
3.實用的工具的確有很多方法和工具,都能有助加快思維能力和提高思考質量,但是,我還是認為,想要這些工具發揮更好的作用,關鍵要打好知識儲備的基礎。
樓上歐陽芊雙老師提到的《零秒思考》是其中一個好方法。除此之外,再推薦另一個工具,出自丹.羅姆的《一頁紙工作整理術》:
我們面對一個複雜局面的時候,可以從六個方面進行拆解、分析,簡稱六六法則,這六個方面是:
(1)誰/什麼?(2)有多少?(3)在哪裡?(4)在什麼時候?(5)怎麼樣?(6)為什麼?對於每個型別的問題,又有五個角度可以進行考量,簡稱SQVID:
(1)S:簡單的還是精細的做法?簡單的做法是什麼?精細的做法是什麼?(2)Q:考慮問題傾向定性還是定量?(3)V:聚焦在願景目標上?還是在如何執行上?(4)I:當考量一個觀點,是隻關注觀點本身,還是將此觀點與其它做比較?(5)D:關注將來會發生的變化,還是關注現狀是如何?然後,六六法則和SQVID相互結合後,可以得到一張多維度的考慮問題的圖示,基本上,對於一個問題,都可以從中找到切入口,可以將這個圖表作為引導思考的地圖:
最後,列一下文中提到的書籍,推薦閱讀:
查理.芒格,《窮查理寶典》
丹.羅姆的《一頁紙工作整理術》
-
11 # 創新引領者
提高自己的思考速度和質量,國際上有流行的辦法叫有效的個人生產力,這是一個國際上現階段最先進的個人勞動生產效率提高的專案,他的核心思想是透過提高個人的信心、規劃目標、分解、以及採取教練和三方訪談的形式,打破所有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壁壘,並訓練大家形成一種思考和工作的邏輯方法,這些方法將提高思考的速度和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
12 # 茹錦花開
影響你思維的七個方面
你是怎麼弄清這個世界的?
你是怎麼和這個世界互動的?
這個世界是怎麼影響你的?
前面一輛車的車窗緩緩的搖開,從車內扔出一袋薯片的包裝袋,包裝袋已經沒了形狀,應該是裡面的薯片吃完了。你一邊開車,一邊跟旁邊坐在副駕駛上的朋友說:“現在的人,真是越來越沒有素質了!”
朋友也附和著說:“就是,一點都不注意自己的生活習慣,也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這是判斷
你去過“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嗎?
在那裡,你會在黑暗中對話“導賞員”的指導和陪同下,用75-90分鐘的時間進入一個全黑暗的、伸手不見五指的空間,去遊覽。在那裡,你需要用視覺以外的其他感官去探索精心設計的黑暗區:走過歷史展區,穿過市場,經過咖啡館等等。
在這個全新的體驗中,你的世界將被開啟,你會品嚐到透過其他感官感受世界的美妙。
——這是感知
希拉里為什麼支援墮胎呢?因為希拉里和民主黨是靠討好少數裔獲得選票。而女權主義是重點討好物件。
在美國,傳統家庭價值觀每況愈下,傳統基督教會影響力也不如以前那麼大。希拉里支援墮胎,一方面可能她的價值觀就真的是這樣,另一方面就是討好女權。
——這是分析
IDEO在為歐樂B設計新型兒童牙刷的時候,他們的工作人員觀察到,現有的兒童牙刷除了體積比較小之外,就是成人牙刷的翻版。
但是小孩子刷牙沒有成人那麼熟練,所以要抓住這樣的牙刷來刷牙並不容易。於是,他們設計了一個又大又肥、讓兒童感覺好拿好用的牙刷。
結果,上市後八個月,歐樂B兒童牙刷的銷量一直位居榜首。
——這是決定。
某公司生產了一款專門針對女性的洗手液。
“女生們如何知道這款洗手液是專門為他們準備的呢?“
“洗手液的顏色是偏粉紅色或者玫紅色,同時,還帶有淡淡的草本香味。另外,我們的廣告中會有兩隻手的對比,表明用過這款洗手液之後,手會變得更加白皙和柔嫩。”
——這是確認
第一季度,A公司的市場份額是30%,B公司的市場份額是24%,C公司的市場份額是35%;
第二季度,A公司的市場份額是25%,B公司的市場份額是28%,C公司的市場份額是40%;
第三季度,A公司的市場份額是13%,B公司的市場份額是36%,C公司的市場份額是44%;
第四季度,A公司開會說,是時候轉型了。
——這是比較。
宜家成立之初,有一次,公司剛拍完一套傢俱,一位營銷經理發現,有些傢俱塞不進卡車裡。
正在苦惱的時候,現場一位攝影師提議,可以把桌腳卸下來,這樣就可以把桌子塞進卡車了。這個建議讓他們恍然大悟:宜家可以把幾乎所有的傢俱拆卸開來,由顧客自己裝配,這樣可以降低運輸成本。
這個小實驗對於全球傢俱零售商宜家的商業模式來說,非常關鍵。
——這是整合。
人類大腦的思維就是透過這樣的七種方式來探索和挖掘這個世界的:判斷、感知、分析、決定、確認、比較、整合。思維不斷的幫助我們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注意到事情的各個方面,弄清事情的本質。
如果你有一個新產品想要推向市場,你就可以從這幾個維度來進行構思和設計:
判斷:使用者如何判斷出這個產品是針對於他的呢?如何判斷出這個產品能幫助他達成目標或解決問題呢?
感知:透過產品的樣式、顏色、包裝、廣告等等,使用者會如何感知這個產品?
分析:使用者會從哪些角度來分析這個產品?功效?價格?銷量?其他使用者的評價?
決定:使用者在什麼情況下會決定購買?影響使用者做決定的因素都有哪些?
確認:關於產品的介紹,有沒有不清楚的地方,需要使用者進一步確認的?
比較:使用者會把這個產品,和其他什麼樣的產品做比較?如果才能讓使用者在比較中,感覺我的產品更值得?
整合:如何做能夠增加使用者和產品之間的粘度?設計什麼樣的模式,能夠增加使用者對於產品的認可度?
這些問題的提出,符合成人的認知和思維規律,所以這種思考方式,其實也是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來看待你的產品的方式如果你想要探索自己的思維、評估自己的思維、提升自己的思維質量,你也可以每天,從這七個維度來問問自己:
比較:今天哪些時候我的思維是比較順暢的?今天哪些時候我的思維是比較受阻的?
判斷:我今天主要在思考什麼問題?
分析:今天我透過思考,解決了什麼問題?
感知:今天我是否受到了消極思維的影響,而感到沮喪?
確認:我今天所做的事情,和自己的價值觀相一致嗎?
決定:如果重新過這一天,我會做出哪些改變?
整合:今天我的思維方式中,哪些思考模式應該保留,哪些思考模式應該調整?
也許,透過以上的七個問題的思考,你會發現,你對自己的思維方式瞭解得很少很少。
好萊塢為什麼在電影中都有黑人和同性戀?
為什麼美國的電影都有英雄主義情節?
為什麼中國的電視劇總是提倡犧牲和包容?
為什麼英國會脫歐?
為什麼有如此規模的難民潮?
我們所認同的普世價值觀:平等博愛、尊重少數裔、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包容創造和諧,這些觀點一定是對的嗎?
你所屬的群體鼓勵哪些行為,你就會更多的出現哪些行為;你所屬的群體不鼓勵某種態度,你就儘可能不讓別人知道你會有那樣的想法。
其實,我們的思維是一個沒有被開發的世界、一個被我們的生活經歷、被我們的所見所聞所塑造出來的內部世界。如果我們能夠了解自己的思維、發現自己的思維模式、評估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被電影、電視節目、新聞報道、社會輿論等他人所設計的套路所控制。
而剛才提到的七個思考維度,就是給到大家一個思考的工具。
-
13 # Mavis陳笨鳥
提升自己思考的速度:
推薦一個非常好用、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的方法:A4紙筆記法。
這個方法能,讓我們的大腦從一團亂麻中抽離出來,發現問題的幾個關鍵點。
此外,A4紙筆記法還能讓我們在情緒低落之時,擺脫情緒的控制,恢復理智。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拿出一張A4紙,在紙上寫上任何一個主題;
2.把你想到的相關答案全部寫下來,一頁寫4-6行,每行20-30字;
3.每個主題控制在一分鐘內寫完;
4.每天練習10個主題左右。
如下圖所示:
最上面那行就是一個主題,這個主題可以是你所關心的所有問題,下面的幾行就是我快速寫出來的答案。
如果覺得,每張A4紙寫一個主題,太浪費紙了,可以對摺兩次,正反兩面都寫。而且我是隻要有空白的紙都拿來寫,並不拘泥於A4紙,練習的感覺差不多。
至於每一行的字數是不是需要20-30字,我覺得這個可以隨意發揮。我們在寫的時候,只要能把想的寫出來就可以了。
我斷斷續續練習了3個月了,一分鐘這個條件,我還沒有達到過,因為我寫字真的很慢啊哭哭。其實我覺得,只要給自己這個緊迫感就可以了。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有疑問了,這麼短的時間,我什麼都想不出來啊,我需要慢慢思考。
你想想看,你寫論文的時候,給你一年的時間準備,你還不是啥都想不出來,等到要交稿的前幾天,哇!文思如泉湧。
我們的聰明才智,都是靠環境逼出來的;我們的拖延症,都是需要時間的壓迫,才能趕跑的(這是個悲傷的故事)。
提升思考質量我在“如何做到深度思考”這個問題下,做了回答。感興趣可以另外搜尋一下。我推薦的方法叫:假設性思考。
這個方法是鼓勵大家,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先提出自己的想法,不管這個想法是不是很幼稚、沒有深度。
等我們心中有了答案之後,我們在去找答案、問別人等等。
第一步為什麼很重要呢?
因為,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資訊太多了。每當出現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就變成了“去看看別人怎麼說”。慢慢地,我們就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假設性思考這個方法,就是幫助我們找回我們本來就有的能力。
當然,如果平時能多讀點書,豐富一下自己的視野,再配合這個方法練習,自己的思考也會質量越來越高噠。
-
14 # 孫琬童
建議學習一下《零秒思考:像麥肯錫精英一樣思考》這本書中的1分鐘筆記大法,提升思考能力。
《零秒思考》的作者赤羽雄二,是日本諮詢大師,他從零開始創立了麥肯錫南韓分公司,促使許多南韓企業特別是LG集團走向了世界。
在麥肯錫工作的14年裡,他養成了一個工作習慣:每天用10分鐘時間,快速完成10頁思考筆記,當晚再進行一次整理。他發現這個方法極大程度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他最終能達到一種“看見問題,馬上浮現出答案”的境界——這就是“零秒思考”。
方法非常的簡單:
1、拿出一張A4紙橫放,左上角寫標題,最好是一個問題。
2、寫4-6行你對這個標題思考內容,每行大概15-20個字,結束後寫下日期。
3、不要求完美,別在意邏輯、語法、字型,想什麼寫什麼,1分鐘內完成。(由於日文與中文不同,個人建議寫中文可將時間放寬至2-3分鐘)
4、每天利用碎片時間堅持寫完10頁。
為什麼要用A4紙手寫?為了隨時隨地都能書寫,並便於拆分、整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A4紙手寫,不建議使用筆記本、電腦、手機。
為什麼要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成?有了時間限制,反而會激發效率,讓你更有行動力,思考的時長和質量常常並不成正比,很多人想了很久,其實只是幾個想法來回兜圈子而已。
這個方法為什麼管用?根據大腦的記憶原理,大腦最多隻能同時記住四個組塊的資訊,很多轉瞬即逝的想法都在含混朦朧、內心鬱結的狀態下消失了。把頭腦中浮現的內容寫在A4紙上,其實就是在清空大腦,筆記變成了一個外部的思想儲存器和顯示器,大腦只需要專注解決問題就可以了。
而且,因為只需要花一兩分鐘,對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壓力的,非常容易堅持。
讀過這本書,我很快寫了一頁A4紙筆記,試圖找出我現在難以流暢地寫文章的原因:
我總結的原因包括:
1、完美主義,總是想等資料齊備才開始,拖延的卻是時間。
2、時間管理不好,每天在任務中奔波,所以很少有像小時候那樣靜心書寫的時間。
3、失去了自信,有時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
4、總是進入不了“心流”的狀態。
總結過後我驚奇地發現,所有的思考混亂、無頭緒的問題,是完全可以用《零秒思考》中的A4紙筆記法去解決的!
書中說:
“人類原本就擁有非常出色的判斷力、思考力和相應的行動力,但卻因為種種複雜的原因使這種寶貴的能力被掩蓋並逐漸退化了,這些複雜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效率低卻也安然無事的普遍環境、槍打出頭鳥的從眾社會、不願與周圍發生摩擦的行為模式、再三叮囑要慎重思考的前輩們、填鴨式教學的學校教育……”
於是我又寫了一頁筆記,整理出瞭如何將“零秒思考”的筆記法應用在寫作上:
方法總結:
1、用A4紙方法羅列自己想寫的所有點,把腦海中浮現的想法一個一頁地寫下來,想法就是標題。
2、針對每一個想法寫4-6行的延伸內容。
3、逼迫自己短時間高強度思考,這樣容易進入忘我的狀態,想法會不斷湧現。
4、把筆記像撲克牌一樣攤開,讓所有視覺化的觀點互相碰撞,產生奇妙的排列組合。
5、有了新想法就繼續補充並整理。
6、積累的筆記就是要寫的文章提綱的邏輯樹。
7、長期堅持這種方法,把所有的A4紙收集起來,就是很好的寫作素材庫。
-
15 # 文化藝術思考
參考《清醒思考的藝術》一書。我就是這麼訓練自己的。
全書列舉了很多思考的誤區,教我們分清楚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思考出來的觀點,如何讓自己思考的儘量是事實,或者接近事實。
在讀書過程中,我沒讀一章節,都停下來思考。用這些理論工具來檢驗現實生活中別人的觀點。你也這麼做的話,就會發現別人告訴你的話、你看到的文章、你剛剛作出的結論都有可能是不正確的。
今天我先來分享兩個對我影響挺大的認知偏誤。
1.倖存偏誤
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後都有100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每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背後又有100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後又有數百個抽屜裡沉睡著剛動筆的手稿的寫作愛好者。
而我們總是聽到成功者的故事,認識不到作家的成功機率有多小。
中國有多少本科生呢?
應該是遍地都是吧!我們看到的是:高三學生考個本科和喝水一樣簡單;從人才市場收到的簡歷幾乎全是本科以上;自己是本科畢業,身邊碩士、博士也不少……但這不是全部的事實。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資料,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
看起來的確是很多,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大學生佔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左右!
這……
很顛覆認知吧!
為現象冠以機率思維,我們可以抵抗倖存偏誤。
2.確認偏誤
舉個例子,最近趙麗穎和馮紹峰結婚了。趙麗穎從一個農村出來的中專生躋身國內一線女明星。現在,她身家幾億,粉絲上億,星途無可限量。
趙麗穎在《星空演講》點燃了很多人。
“我不希望大家看到電視劇裡的女性角色,總是拘泥於小情小愛,總是為了男人鬥來鬥去,依附於男人。我希望她們能夠擁有更豐富的思想,積極地去追求自己的信仰。男人如果有英雄夢,女人為什麼不行呢?”
我們似乎在這段演講裡找到了她勵志神話的成功基因。
回顧趙麗穎進入娛樂圈到出名摸爬滾打的7年,鋪天蓋地的媒體文章總結出了她逆襲之道:除了“她很努力勤奮”,她還“不安現狀”等等。再想想其他名人成功的故事,我們似乎都得出了一個勵志神話的相似路徑。
題外話,我本人很喜歡趙麗穎,挺欣賞她在《楚喬傳》的表演,特別是一雙會說話的眼睛。
可是,媒體不會努力去挖掘反駁證據,也就是找出那些努力勤奮又不安現狀的人卻不成功的例子,還有那些成功了但卻是知足常樂的人。
這兩類人,在我們生活中絕對不缺,但媒體故意忽視它們。其實,我們也有意無意忽視了。
成功指南和美好生活手冊也是按照這個套路生產的。擺上檯面的都是最無聊的理論,比如:“冥想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聰明的作者當然有大量例子證明這一理論。相反,尋找反駁證據則是徒勞,即尋找那些未冥想而幸福的人和雖冥想卻不幸福的人。
網際網路讓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大多情況下,我們訂閱有共同價值觀的內容。
利用基於大資料的千人千面技術,現在入口網站都是根據我們的閱讀軌跡、使用習慣主動推薦了我們喜歡的內容。一旦機器識別了你的喜好,他就是更加推薦與之有關的內容。
結果是,你只看到你喜歡的。新聞個人化使得相反的意見根本不會出現在我們的電腦螢幕上。我們越來越多地活動在思想一致者的社群裡,這更加加深了確認偏誤。
請你與確認偏誤作鬥爭。請你寫下你的信條——有關世界觀、投資、婚姻、健康、成功策略的,然後尋找反駁證據。對抗自以為是的世界,這是一樁艱苦的工作。但作為聰明人士,相信你不會躲避的。
-
16 # 速讀G先生
不斷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才能使我們更好地解決人生中的各種難題。這裡給你分享4種思考模型,讓大腦洗個澡,使你在面對不同的困難時,也有清晰的認知思維去處理它們,做出正確的決定。
1、艾森豪威爾矩陣模型
這個模型很常見,經常學習的人,肯定會知道這個四象限矩陣的(我們更熟悉的是它的另一個名字: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
這個看圖就可以很明白了,之前也講過,就不具體說了。
2、個人能力模型
很多人對於自身的能力,並沒有深刻的瞭解。
根據這個模型的三個維度,每一段時間,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然後根據1分(完全不適用)到10分(完全適用)的分數,將你的回答填入這個模型當中。
①必須:你目前的能力,在某些事情上,是你必須要掌握的要求嗎?
②能夠:你想要做的事和你的自身能力,能夠多大程度做到吻合?
譬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但又不是太重要的事情,那麼你“必須”的分數,就不會太高。正因為不會太高,你行動的意願也不會太強烈。同時,如果現在讓你寫一篇文章會感到很吃力,那麼你的能力,在這件事上就顯得不太足夠,彼此無法做到匹配吻合。所以也表明,你的能力跟想要的結果之間,並沒有太大的關聯性。換言之,你的能力,無法輸出你想要的結果。這時你應該懂得怎麼調整了。
【剛開始,你先把評估分數記在這個模型上面。隔一段時間後,大概一個月左右,再填上相應的分數,看看“三角形”的變化形態。如果模型當中的“三角形”不斷在變化,說明你在自我調整;如果“三角形”總是一樣,你就要問一問自己以下這些問題:①這些事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②你有沒有能力得到想要的結果?③你在現有的基礎上,還能做些什麼?④你是否真的希望自己能夠掌握這些能力?⑤回答這些問題,有助於你弄清楚自己的方向,讓你有針對性地調整努力的策略和方法。】
3、認知扭曲原理模型
認知扭曲,是人們做判斷時,通常都會犯的一種錯誤。這種認知上的思考錯誤,會影響到我們的決定。更糟糕的是,我們所有人都無可避免地犯下這種錯。由於大腦的固有運作機制,這種認知扭曲是無法解除的,但我們可以銳化自己的思想,把這種認知上的錯誤,儘量降到最低。
①所謂“錨定”,其實就是最先植入我們腦袋中的關鍵資訊,這些資訊往往會影響到我們的判斷。
①驗證偏見:對於某些事情,我們總是帶著已經形成的假設和想法,去解讀眼前的資訊。有時候甚至剛好相反,你會遮蔽所有與自己意見相左的資訊,忽略所有不利的意見,有選擇性地看到你想看的東西。
④快慢偏差:很多人往往認為自己憑直覺,就能夠判斷到事情的正確與否。相信直覺,也是我們的認知扭曲。
4、肯定式探詢模型
當你遇到某些困難時,任何抱怨和批判,都是一種對消極面的反應,某程度上是於事無補的。但如果你能夠學會肯定式探詢的思維,你就會慢慢發現事情的可取之處,從而有針對性地去改變方法,調整行動方案。
把“為什麼問題總是存在”,轉換成“試試以這種方法能不能解決到問題”,這種思維的轉換,就是讓你通往最終目的的前奏。
以一種開放和正向的態度,去面對問題,才能夠真正把問題解決。任何負面或者消極型的言談,不僅不是用來解決問題,反而卻是製造了更多的問題。
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你一秒就獲得改變的。任何能力的提高,都是用汗水和時間換來。堅持很重要。
無論你學習什麼,有意識套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直到你大腦裡相關的神經元連線起來,你才會最終掌握到它們。這就是進步了。
文 /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網 : 國內最專業的快速閱讀記憶訓練平臺(電腦、手機皆可訓練),快速閱讀、記憶力、注意力、思維、高效學習等方面的知識學習、能力訓練。
回覆列表
1.培養抽象思維的能力☞
邏輯思維大體來說就是對具體事物的抽象總結和推理。因此邏輯思維要強,你的抽象思維也要強,可以多接觸這類書籍以及課程。並且適當的加以練習。
2.培養深入閱讀的能力☞
閱讀的時候你的大腦處於高速的思考運作之中 ,遇到抽象思維較多的書,一定要精讀且慢讀,偶爾回顧下已經讀過的章節,並重新整理下自己的理解,有邏輯的閱讀,是能夠一邊閱讀,一邊在大腦中整理出作者表達意思的大框架出來。反覆練習才能有效果。
3.培養邊聽邊思考的能力☞
在與人交流的時候你要快速的進行思考在大腦裡構架出下一秒所要說出來的話。可以先多聽聽對方的觀點和表達,儘量等對方把觀點描述完整。培養自己邊聽邊思考的那個能力再做迴應。
4.拓展廣闊的注意力☞
分析事情眼光更長遠一點,更廣泛一點,有助於提高分析事情的能力以及職場的高效溝通。這樣更能提高你思考的速度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