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臨天下53527058821

    在我國,和田玉被視為“國玉”,是古代四大名玉之首。我國是世界歷史上惟一將玉與人性相融的國家。早在春秋時期,《詩經》中就有了“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說法,再往後,又有了“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

    石王府精品觀音賞蓮

    1999年,國家地礦部和中國寶玉石協會聯合啟動了“國石”的評選活動,歷時四年選出了結果,當選國石的就是和田玉。

    石王府精品五福生財

    和田玉是珍貴的玉石品種,歷史上更是久負盛名,淵源流長。它是華夏文明的瑰寶,在世界上獨放異彩,譽滿天下!

  • 2 # 藍精靈美術

    和田玉在世界上久負盛名,和田玉琢制的中國玉器被譽為"東方藝術",為珍品收藏。在寶玉石界把和田玉作為世界軟玉之首,它優良的質地,典型的成礦地質條件,優美的工藝,都具有世界性意義。 軟玉從七千年前的新石器開始流傳,經久不衰,稱譽古今中外,在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以和田玉雕琢的精美玉器,具有獨特的中國氣魄、藝術風格和濃厚的東方民族特色,在世界上被譽為"東方藝術",是人類藝術史上的輝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藝術寶庫的珍貴遺產。

  • 3 # Lovelife發現快樂

    地位及價值:

    綜觀中國古代玉器的流變過程及其各時代所取得的成就,我們可以看到,中國製玉曆史悠久,用途廣泛,形式繁多,質地瑩潤,碾琢精湛,風格獨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在世界玉器工藝領域中獨樹一幟,充分表現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才能。作為中國古代玉器史重要組成部分的傳世古玉,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和藝術瑰寶,像一顆明珠那樣永遠放射著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正在蓬勃發展中的現代玉器工藝的寬廣路程。

    簡介:

    玉是在世界(尤其是東亞)各地區受到廣泛歡迎的一個寶石的分類。通常被稱為玉的礦物主要為硬玉(也稱翡翠,主要成分為NaAlSi2O6)和軟玉(透閃石、陽起石一類,因化學成分的不同而呈現各種顏色,種類較多,但主要成份均為Ca2(Mg, Fe)5Si8O22(OH)2)。廣義上的玉不僅包括硬玉和軟玉,也包括蛇紋石、青金石、瑪瑙、珊瑚、大理石及其他意義上的寶石。

    分類:

    玉有軟玉、硬玉之分。

    軟玉是中國傳統的玉料,玉的名稱就來自軟玉,因以新疆和田地區 出產最佳,人們常把軟玉稱為“和田玉”。軟玉的硬度一般為5.6-6.5度,呈不透明或半透明狀,按顏色分為以下幾類:白玉、黃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花玉和糖玉。

    硬玉是指產於緬甸的翡翠。無論是軟玉、硬玉,它們的質地都非常堅硬,顏色十分璀璨,故冠以“石中之王”的美譽。玉石價值本已不菲,再經過巧匠的加工雕琢,就變成了一件件價值連城的寶物。玉器隨著時代發展,就逐漸形成了玉的文化。

    廣義上的玉還包括彩石,即所謂假玉,有漢白玉、京白玉等。另外廣義上的玉還包括鑽石、瑪瑙、水晶、琥珀、綠松石、珊瑚、珍珠等寶石。

    內涵:

    “玉”字始於中國最古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鐘鼎文中。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漢字中的珍寶等都與玉有關,後世流傳的“寶”字,是“玉”和“家”的合字,這是以“玉”被私有而顯示出它的不可替代的價值。“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

    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有關玉的民間傳說和故事如《和氏之壁》、《鴻門宴》、《弄玉吹簫》、《女禍補天》等,更有多少人把自己心愛的兒女以玉來起名,如賈寶玉、林黛玉,還有多少年讀不厭一部感人至深的《紅樓夢》,是曹雪芹把人生的理想寄託在這塊玩石美玉里了,對玉的愛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紮下了深深的根。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玉的解釋是:“玉、石之美者。”

    這一註解從物質上(石)和藝術上(美)兩個方面科學地闡述了“玉”字的概念。玉的文化就是中國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中國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整個的歷史時期,因此而形成了中國人傳統的用玉觀念,這就是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所以君子愛玉,希望在玉身上尋到天然之靈氣。玉乃石之美者,色陽性潤質純為上品。寶石也如此。其價值高低並不完全取決於成份,翡翠白玉中不值錢的為多數。如同人一樣,哪個民族都出英雄。好玉乃石之珍品

  • 4 # 寒山匠居金日珠寶

    和田玉發展歷史上 大致可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初識從殷商開始,和田玉進入中原。和田玉只能從新疆經過甘肅、陝西或山西才能運到河南,有很長的路,而且非常珍貴。傳說2900年前,周天子穆王乘八駿大輦,出玉門登崑崙,受到了西方王母的熱烈歡迎。他帶著成千上萬的玉回來了。傳說終歸是傳說,和田玉在周朝政治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祭祀、禮儀,還是會見皇帝,都有一套完整的規定。在民族生活中強調禮儀和音樂的傳統玉器文化基本上是定型的。

    第二階段貴族仕族流通

    漢朝張騫通西域後,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成為中國玉文化的主導物質和價值象徵。羊脂玉的顏色對鑑別過程非常重要,包括色調、色純和色濃。玉有多種顏色,人們對玉石顏色的追求隨時代而變化。例如,在中國古代,在“三代”中青色很流行。從春秋到戰國時期到後來,白玉很流行。翡翠綠色在清末很流行。

    第三階段全民收藏

    真正發展近二十年是改革開放後國民經濟大發展老百姓有錢後 才使以前貴族仕人才配帶和田玉走進千家萬戶

  • 5 # 叨叨說和田玉

    和田玉的發展史,這個問題真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寫幾本書真的不過份。

    目前,學術界基本將中國的玉文化歷史分為三個階段,即神玉時期、王玉時期和民玉時期。

    神玉時期是指從新石器時代到夏代前的這段歷史。具有代表性的有黃河上游地區的齊家文化(大規模製作玉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北方地區,則以遼寧一帶的紅山文化為代表。

    好的,我們先說一下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出的最早的玉器。1983年在遼寧省海城市孤山鎮孤山村東青雲山腳發掘的仙人洞人類洞穴遺址中,出土了距今1.2萬年前的三件透閃石玉砍斫(zhuo二聲)器。經過兩年的研究表明這三件玉器原料產自遼寧岫巖。這三件玉器也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玉器。由此推定,中華民族早在1.2萬年以前(也就是公元前10世紀),就進入了玉、石共用時代,中國玉文化的起源也是在距今約1萬多年前的史前新石器時代。(這裡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三件玉器是原料來自於遼寧岫巖,但是這三塊玉器是透閃石玉,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和田玉”。不需要奇怪,遼寧岫巖也是和田玉的一個小產區,目前基本沒有原料產出,這裡的和田玉屬於蛇紋石透閃石玉,而產地和田的和田玉是在目前所知道的200多個產區中唯一不是蛇紋岩的透閃石玉,根據他們的主要成份都被稱為“和田玉”)也就是說根據目前的考古發掘最早的玉器就是這三件產自遼寧岫巖的距今一萬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和田玉玉器。

    1982年首次在今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寶國吐鄉興隆窪村發現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其中發掘玉玦、玉斧、玉錛等玉器100多件,經放射性碳元素測定,興隆窪文化的年代距今8200年—7400年。也正式成為中國年代最遠並廣泛使用玉器的標誌。這批玉器均被專家鑑定為真玉,也就是和田玉。透過進一步發掘又發掘出距今6000—5000年的聚落遺址及玉器。

    興隆窪遺址有一處長方形圍壕的紅山文化晚期聚落距今5500—5000年。

    興隆窪文化遺址與與黃河流域的老官臺、大地溪、裴李崗、磁山文化屬同期文化。

    仰韶文化於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距今7000年左右,屬新石器時代晚期黃河流域中原文化分佈區域。其中出土的和田玉器有玉璜、玉環、玉斧、玉珠、玉人面形飾、玉耳墜、玉配飾等。

    (1973年,第一次發現於浙江寧波餘姚河姆渡鎮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主要分佈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氏族村落遺址。主要發掘出了石器、骨器、木器、陶器。未發現玉器)

    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主要分佈在長江下游一帶的太湖流域的蘇南、浙北和上海地區。馬家浜文化出土少量玉器。

    距今6300年的大汶口文化主要分佈在山東、蘇北、豫東和皖北一帶,太行山以東的整個黃河下游地區。大汶口出土的和田玉器,種類有玉壁、玉琮、玉鉞、玉璇璣、玉環、玉鐲、玉臂環、玉指環、玉管、玉珠、玉串飾、玉人面形飾、玉鏟、玉斧、玉刀等

    紅山文化,發源於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於6000—5000年,延續時間達2000年之久。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佈範圍在內蒙古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淩河上游。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1935年對內蒙古赤峰東郊紅山後遺址進行了發掘,1956年提出了紅山文化的命名。70年代起,在遼西北的昭烏達盟(今赤峰市)及朝陽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考古調查,發現了近千處遺址,並對松嶺山脈及努魯爾虎山之中的凌源,喀左東山嘴,建平牛河梁遺址群開展了大規模的發掘,使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此階段的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型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形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期分佈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在發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是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發展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

    自1983年開始得考古發掘,先後出土了大量的紅山文化文物,其中,兩件龍形玉器的出土,最受矚目,2003年又出土大型玉人、玉鳳等珍貴文物470餘件,並在一座墓葬中發現了第三件玉雕龍。玉雕龍又叫豬龍形玉佩飾,由於它以龍為形、以玉為質,因而,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圖騰的印記。透過墓葬的發掘可以得出“惟玉為葬”特徵的結論。通過出土玉器與“周禮”中記載的六種玉禮器“璧、琮、圭、璋、琥、璜”相比較,可以發現,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具備了夏商周三代文明中“禮”的雛形。“惟玉為葬”的實質乃是“惟玉為禮”。玉器是紅山文化的精髓,進一步證實了紅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一。

    1958年發現於重慶市巫山縣的大溪遺址距今5900年以上,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其分佈於長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地區,西起瞿塘峽兩岸,東達洪湖之濱,北至荊山南麓,南抵洞庭湖。大溪文化出土的和田玉有玉壁、玉玦、玉璜、玉環、玉墜、玉人面紋器、玉刀等。

    齊家文化是以中國甘肅為中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遺址名稱來自於其主要遺址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1924由考古學家安特生所發現。地跨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等四省。發掘出了紅銅製品,說明已進入銅石並用時期。其中還發掘出玉器製品,其器類在三十種以上,其中30%是新疆和田玉。由於生產技術的發展,和田玉大量用來製作禮器和部分工具,當始於齊家文化。

    王玉時期是指從夏代到唐末近3000年的這段歷史,夏朝做為原始社會解體後成立的第一個王朝開創王權玉器之先河,此後玉器走下神壇,充當王權的工具。到了五代十國,延續近3000年的王玉時代結束,玉開始走向民間,玉的民俗化時代拉開了序幕。

    夏商周三代

    夏朝:公元前2178年—公元前1600年,夏代玉器的風格,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可以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玉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

    商朝:公元前1600年—1046年,商代玉器發現的不多,琢制比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開始有大量的圓雕作品。

    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西周玉器在繼承商代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過於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係。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大量選用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質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這也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這一時期被髮掘的墓葬有湖北的曾侯乙墓,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代出土玉器寥寥可數,秦玉器面貌還有賴於地下考古的新發現。

    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漢代玉器繼承戰國玉雕的精華並有所發展,奠定了中國玉文化的基本格局。漢代玉器禮玉、葬玉、飾玉、陳設玉四大類。最能體現漢代玉器特色和雕琢工藝水平的是葬玉和陳設玉。漢代葬玉很多,但工藝水平不高。反應漢代玉器工藝水平的是陳設玉。這些寫實主義的陳設玉有玉奔馬、玉熊、玉鷹、玉辟邪等,多為圓雕或者高浮雕作品,作品凝聚了漢代渾厚豪放的藝術風格。近年,漢代南越王國出土大批裝飾玉,以龍虎並體玉帶鉤、鏤空龍鳳玉套環最為精美。東漢時期,陰線刻紋又復甦盛行,繪畫趣味有所加強。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公元220年—公元979年,隋代著名的玉器有李靜訓墓出土的金扣白玉盞,琢磨精細,質地溫潤,光澤柔和,金玉互為襯托,富麗高雅。在中國玉器工藝史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高度發達的漢唐玉雕的低谷期,出土玉器極少,而且都是漢代遺韻,有所創新者,唯有玉環和玉盞。究其原委,當時不愛好琢玉,而盛行吃玉。在神仙思想和道教煉丹術的影響下,覓玉、吃玉達到了瘋狂的程度。早期玉器的藝術價值、禮儀觀念,這時消失殆盡。唐代玉器雖然不多但是各個都是珍品。

    民玉時期是指宋代以後的時期。初時,用玉出現“雙軌制”,帝王宗法用玉依然如故,民間生活用玉閃亮登場。清代是古代玉器史上最為繁榮昌盛的時代,也是玉文化發展的頂峰期。此時玉器已經被運用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以陳設品和配飾最多。

    宋遼金元:公元960年—公元1635年

    宋、遼、金既互相征伐又互相貿易,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玉器藝術共同繁榮。宋徽宗趙佶嗜玉成癮,金石學的興起,工筆繪畫的發展,城市經濟的繁榮,寫實主義和世俗化的傾向,都直接或間接的促進了宋遼金玉器的空前發展。宋遼金玉器實用裝飾玉佔重要地位。此時玉器的“禮”性大減,“玩”味大增,玉器更接近現實生活。

    明清時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2年,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型之豐富,作品之多,實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皆愛玉成風,乾隆皇帝更是不遺餘力的加以提倡,並試圖從理論上為他愛玉如命尋找依據。明清玉器千姿百態,茶酒具盛行,仿古玉器層出不窮。明清玉器借鑑繪畫、雕刻、工藝的表現手法,汲取傳統的陽線、陰線、平凸、隱起、起突、鏤空、立體、俏色、燒古等多種琢玉工藝,融合貫通,綜合應用,使作品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定陵出土的明代玉璽、清代的菊瓣形玉盤、桐蔭仕女圖玉雕,都是皇室用玉。其時,民間玉肆十分興隆,蘇州專諸巷是明代的琢玉中心。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

    可見玉石做為中華文化的載體與象徵一直陪伴我們華夏民族從新石器時代到現在,在長時間人們的選擇中最終選擇了和田玉做為精神和實物的載體。

  • 6 # 封小彬

    中國的玉文化博大精深,源遠而流長。從歷年考古印象來看,我國最早的用玉文化,應該是出現在距今1萬餘年前的小孤山仙人洞舊石器晚期遺址。而一部和田玉的發展史則是我國整個玉文化史的一個縮影。 那麼,在我國曆史的程序中,和田玉又經歷了哪些變遷與發展呢?下面,我將分別從和田玉的三個發展歷史階段來對它做個簡單的闡述。 第—階段:只要你喜歡,眾石皆可玉。我國最早的先民,在勞動過程中逐漸有了審美的情趣,於是,就找一些自己喜歡的『美麗的石頭』來做隨身裝飾品,而這些『最美麗的石頭』就是我國最原始意義上的玉了。

    第二階段,萬花叢中一點綠,君王獨愛和田玉。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先民經過長期的使用與甄別,他們逐漸認識到一種來自和田的『美麗的石頭』是眾多『美麗的石頭』中最棒的。另一方面,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管子,孔子兩位聖人提出的『九德』『十一德』,首次對玉道德化、君子化。試問:普天之下有誰不希望自己是君子?又有誰不喜歡自己是君子中的君子(玉石中的佼佼者)?於是乎,從夏商周開始,玉石中的極品和田玉就成為了宮廷用玉的首選。而最出名的則是大清帝國,據說,終其一朝二百餘年,25方玉璽競有23方選用的都是和田玉!

  • 7 # 方芳設計工作室

    玩古玉的朋友都知道,我國玉文化的發展以春秋、戰國、漢代為最高水平。古玉好玩就是因為背後的文化和歷史。

    春秋,是東周的前期,因孔子改編的魯國史《春秋》而得名,是我國古代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制急劇轉變的時期。玉器從祭天地、敬鬼神的禮器逐漸向裝飾用途轉變,也成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徵。春秋時期玉器造型不再沿襲商周玉器嚴謹規範的風格,開始變得自由奔放、巧妙大膽。紋飾方面卻由簡單變為複雜,寓意由質樸變為隱晦。比如配圖的第一隻玉手環,遍佈淺浮雕隱起捲雲紋,這是春秋中晚期開始的工藝特點,異常華麗。有人也稱為“臥蠶紋”,或“蟠夔紋”,都是取其形狀。稍懂一點的朋友再仔細觀察,應該可以看到這貌似有規律的捲雲紋中暗藏著抽象簡化過的龍紋圖案,非常神秘。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和當時諸侯的思想意識有關。他們各個心懷天下,想稱王卻又有所顧忌,因此把帶有君王思想的龍紋用非常隱晦的方式表現出來。既不能一目瞭然,又不能含混不清,多麼複雜的內心世界啊!懂得鑑別的朋友都知道,看這些隱晦紋圖案,是判斷春秋高古玉真偽的有力依據之一。

    經過承上啟下的春秋,到了戰國時期,由於工具的進一步完善,雕刻手法和紋樣又有了發展。勾連雲谷相雜紋出現,日後更發展為谷紋、蒲紋、乳釘紋等。配圖二的這隻手環具有非常鮮明的特點。淺浮雕雕刻四方角的勾連雲谷相雜紋,傳承自西周的一面坡工藝,去地隱起,可以隱隱看到在向谷紋發展的趨勢。紋樣簡練抽象,稜角剛進明確,線條清晰利落,打磨也是一絲不苟。戰國時期的霸氣一覽無餘。

    到了漢代,連年征戰結束,社會逐漸安定了下來,人們的審美也趨於祥和。我們的玉器也變得溫柔了許多。錯金銀本是青銅器上的裝飾手法,也被用到了玉器上。在玉器表面按照事先畫好的紋樣開細槽,再均勻地填入金銀泥或嵌入金銀絲,最後整體打磨完善……想想這工藝過程就讓人佩服,那可是在距今2000年前啊!

  • 8 # 老山玉器

    和田玉是中國玉文化的主流玉料,因其具有溫潤瑩潔、縝密細膩的優秀原料特性,幾千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和喜愛。

    在中國古代,有文字記載的新疆和田玉採集歷史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

    在漢武帝劉徹時代(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隨著漢朝國力的不斷強盛,不僅奠定了今天的中華版圖,同時也開闢了新疆和田玉進入內地的通道。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不僅開拓了絲綢之路,同時發現並引進了新疆和田玉料。這也正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新疆和田玉被引進中原的重要時間節點。

    對此,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道:“漢使窮河源,其山多玉石。”

    值得注意的是,兩漢時期來自新疆的玉石原料僅限於和田玉籽料和部分山流水料。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和田玉山料的開採在當時尚無法實現。

    但是從此以後,大量優質的新疆和田玉料進入內地,一方面從根本上推動了漢代玉器的蓬勃發展;另一方面確立了和田玉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的主流地位。

    儘管學界普遍認同新疆和田玉進入內地的歷史節點,但事實上,早在更為久遠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透閃石質玉石製作的玉器;到了商周時期,中國玉器已經開始大量使用透閃石質玉石原料。

    而礦物成份以透閃石為主的玉石,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和田玉”。

    商周時期的閃石質玉料產地不一,大部分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祁連山及崑崙山一帶。

    周朝古籍《穆天子傳》中就記載了西周時期周穆王(約公元前1054年—公元前949年)遠遊西方會晤西王母的典故。

    其中就有周天子“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載玉萬隻。”的記載,這也許正是中國古代最早見諸文字的崑崙玉料採集歷史。

    在今天文物考古發掘的漢代墓葬中,仍可以見到歷史上曾被盜掘的高等級墓葬,存在著金鏤玉衣的金絲被盜墓者抽取,而玉衣的玉片及大部分玉器被遺留下來的情況。

    這說明漢唐以來玉器在民間的流通仍處於被官方嚴格限制的狀態。

    到了唐代,儘管朝廷已經允許民間開辦玉石作坊,但對和田玉原料的管理依然十分嚴格,因此唐代民間玉器所用玉料絕大多數仍以各種地方玉料為主。

    和田玉原料被官方壟斷的趨勢一直延續到宋代,隨著宋代社會文化的發展,玉器真正意義上進入了民間,併成為商品開始參與流通,這也極大力地推動了和田玉原料的採集和利用。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就有新疆和田玉開採和使用情況的記載。

    南宋張世南的《遊宦紀聞》中更是稱:“國朝禮器及乘輿服飾多是于闐玉”,這說明在兩宋時期,不僅民間玉器生產蓬勃興盛,帝王將相等統治階級貴族對和田玉的使用也非常普遍。

    到了清代,隨著國家政局的穩定和經濟民生的發展,清中期和田玉的開採和使用更是翻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

    清乾隆年間,隨著清政府用兵西域,平息了準噶爾叛亂,打通了和田玉進入內地的通道,大量的優質和田玉料進入中原。

    加上乾隆皇帝本人對玉器情有獨鍾、痴迷不已,因此從清中期開始,上至宮廷,下至民間,中國大地掀起了玉器收藏的熱潮,因此乾隆年間又被稱為“藏玉時代”。

    清乾隆24年(公元1759年),清政府在和闐設立辦事大臣,一方面加強地方統治,另一方面專事收羅貢玉。

    乾隆時期新疆和田玉的開採除了和田籽料的收集之外,另一個重大舉措是開始了官方組織的和田山料的開採。

    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加之和田山料的原生礦藏多位於高海拔的崑崙山脈深處,因此和田山料的開採過程極為艱辛。

    在和田玉的尋礦、採礦、運礦過程中,迷路失蹤的事故不計其數,懸崖峭壁上失足墜亡的釆玉人更比比皆是,其艱險程度完全可以用“慘烈”二字來形容。

    古人對崑崙採玉的艱難有著形象的歌謠:採玉難、採玉難,難於搬走萬重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還。

    可見古代崑崙採玉的兇險慘烈,採玉工人甚至僅有10%的生還機率。

    隨著乾隆去世,清代新疆貢玉的歷史也戛然而止,並且從此直到清朝覆滅都再沒有恢復。

    中國古代新疆和田玉的採集和使用大致就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和田玉因其原生玉礦出自崑崙山脈而長期被稱為“崑崙玉”,後又因這一地區位於“于闐國”境內而被稱為“于闐玉”,直到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了和田直隸州時,才開始正式被稱為“和田玉”。

    從新時器時期崑崙玉料的零星蒐集,到商周時期崑崙玉的成規模使用,再到兩漢時期中國玉器的巔峰鼎盛,儘管中國玉文化的發展程序中也曾有過諸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性低迷,但總體來說,自從中國歷史有文字記載以來,和田玉作為玉文化的重要載體,始終和傳統文化一同砥礪前行,並最終成為了中華文明的有力佐證和堅實基石。

  • 9 # 解珂

    書寫中華文明史,一定離不開玉文化的發展史。

    而要説玉文化的發展史,當然要從玉的源頭講起。古人講,“金生麗水,玉出昆岡”。

    中國玉文化的發祥,有七千餘年的脈絡蹤跡。就算從有文字記載以來説起,也總有三千六百餘年了吧。所以,我們當然可以自豪滴說,中國的玉文化有很深厚的積澱,真的很深厚。比如女媧補天,還有王母娘娘瑤池會周天子那些個神話傳說,說的其實就是一條尋玉之路。。。古人講“玉出昆崗”,崑崙山常年積雪不化雲霧繚繞,“山有云而出玉”。古人想,離天最近的美玉才會有靈性吧!戰國七雄相爭廝殺,最後秦王嬴政當了始皇帝,為了王權的象徵和皇權世代相襲,需要採玉,需要制玉,於是便有了崑崙玉之稱。

    到後來再後來吧,于闐國的出現是唐朝那會兒的事情了,大約到了清朝于闐才改名和田,這是後話。古時候,交通極不發達,採玉的活兒還是個高危職業。相比青海崑崙山,和田地區採挖玉石相對容易許多。於是,大量的玉石經絲綢之路(一說玉石之路)也就是今天“一帶一路”的演繹之初,被運往京城、揚州等地,也隨著制玉工藝的逐漸純熟,和田玉的名氣便日益遠播。

    古人對玉有一種崇拜和信仰,賞玉惜玉,甚至食玉,以玉擬人以玉比德,謂玉有五德“仁、義、禮、智、信”,玉文化成了中華文明的一條主脈絡。

    自古以來,從皇親貴胄到布衣百姓,相玉並且擁有玉,大概是一種時尚和追求吧。所以,那個時候,就有了四大名玉之說—— 和田玉,岫巖玉,獨山玉,綠松石(另一說為和田玉,藍田玉,岫巖玉,獨山玉),但是,自明清以來,好像也就和田玉能夠獨佔鰲頭吧。

    現代礦物學從科學的角度,依據元素成分定量分析並命名礦物。和田玉以及其他產地包括青海料,俄料,韓料等,因其主要礦物元素為透閃石——故統稱為軟玉——亦即礦物學意義的“和田玉”。其他一些玉石,因為礦物成分以及地質儲量巨大和其他原因,只能望其項背(檔次不高,逼格不夠哇)。

    説回到崑崙玉吧。我想,多半是因為地名的原因吧,好多好多年來崑崙美玉才會藏在深山無人知,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吶!機遇出現在2008年之前,平地裡一聲春雷響,北京申奧了,而且成功了!整奧運會就要發獎牌呀,這獎牌得有中國元素啊!但誰又能代表中華之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呢?玉啊!於是乎,獨山玉,岫巖玉,和田玉,崑崙玉四大名旦輪番上場。。。最後,你也知道了,只有同“和田玉”出自一脈的“崑崙玉”以其優秀的玉質表現,拔得頭籌。從此,“崑崙玉”以“國玉”的榮譽出任中國文化的使者,北京奧運會讓世界刮目相看,崑崙玉也因北京奧運會獎牌而出彩!古言“觀祥雲而知山有玉”,據說玉是吸收了日月精華的石頭,所以山頂有祥雲縈繞表示此山可能有玉,理由就是祥雲與日月的天象相應(雖然不科學,但是也是一種關於玉的文化)。

    崑崙山脈橫亙西藏、青海、新疆,綿延幾千裡,峰頂高聳入雲,據説是離玉皇大帝最近的地方,據信也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崑崙山礦藏豐富,而公認的開採歷史最悠久、最優質的玉石則產自新疆和田地區。和崑崙山有關的玉文化是很豐富的,包括許多的神話傳說,周天子八乘馬車崑崙山瑤池拜會王母娘娘,西王母以玉石相贈… …,還有《封神演義》裡元始天尊的闡教大本營玉虛宮等等,離不開玉的華美綴飾。

    戰國前就有食玉,以追求“成仙”,“長生”的記載。屈原的《楚辭·九思·疾世》中有:“吮玉液兮止渴,齧芝華兮療飢”。大概是渴望能像仙人一般食用天地間最美好的東西。在《涉江》中也有“登崑崙兮食玉英,吾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的豐富想象。

    玉,能夠通天達地,使得人與神靈的溝通成為了可能;玉,是王權的象徵被用來製作玉璽;玉,還是達官顯貴的身份標誌,“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到了今天,玉就成為了尋常百姓的愛好飾物。玉,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玉,也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記憶。

    這,大概就是和田玉的發展史吧。

  • 10 # 藏玉

      歷史上從周代祭天的禮器,秦國的傳國玉璽,明代的子岡牌等都是採用和田玉製成。中國歷史上的三位皇帝痴迷於和田玉,秦始皇,宋高宗和乾隆皇帝,其中乾隆皇帝可以稱為“玉痴皇帝”。

      秦始皇的“傳國璽”

      隨著歷史的程序,如在春秋戰國玉文化的演變期,各諸侯國之間幾乎所有的政治、經濟、軍事來往,都離不開精美的玉器,僅這一時期新疆提供的和田玉就有1100噸左右。

      到秦、漢、魏晉南北朝玉文化的發展期,和田玉大行其道,秦始皇的“傳國璽”開創中國曆代封建帝王以上等白玉治印和精密的白玉器皿彰顯皇家氣派的千年風尚;之後皇宮的玉器多是和田玉製成。特別是象徵皇權的玉璽,其中絕大多數是和田玉,如清代兩百多年用的玉璽,現存故宮皇極殿的25方,其中除2方分別用的木和金外,其餘都是用的玉石,其中絕大多數是和田玉。

      秦代李斯寫的《諫逐客書》中就列舉了四件當時的稀世珍寶,其中一件即為和田玉。《左傳》也記載了許多諸侯王之間用玉為禮物進行交往的故事。

      到隋唐玉文化的繁榮期,精美玉器玉材基本上用和田玉,並以白玉為貴;宋朝使用和田玉的規模超過唐代,于田國將玉列為貢品的首位;元朝政府直接控制和田玉的開採,《瀆山大玉海》(中國現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開創和田玉山料琢制大型器物的先河。

      喜玉的宋高宗

    影視截圖

      宋高宗是非常喜玉的一位皇帝,據記載,大臣張俊進奉宋高宗的寶物中,僅玉器一項就有新舊玉器共42件,可見他對和田玉的熱愛。

      宋代宮廷中對玉器的需求量非常大,不僅使用大量玉禮器、玉酒器,還使用體積較大的玉陳設和玉法器,製造這種大件玉器的材料,有些是透過外交途徑直接從新疆得來的。從目前發現的宋代玉器和文獻記載來看,宋代製造的大件玉器確實很多,其中不乏宮廷玉器,宋宮廷對玉材的使用也非常重視,對所得玉料要進行嚴格的質量排定,還要權衡重量排定檔次。“宣和殿有玉等子,以諸色玉次等排定,則以等子比之,高下自見。”

    宋 鶻啄鵝飾件

      從唐代起,新疆便將潔白珍貴的和田玉作為貢品,進獻給歷代的皇帝,輕則一塊玉石几百斤,重則一塊幾千斤,甚至達到幾萬斤!從南疆的和田,運送到內地的京城,要穿過漫漫的沙海和杳無人煙的河西走廊,很難想象,當時的人們是怎樣完成這一艱難運送使命的。

      玉痴乾隆

      而在和田玉曆史上。最為鼎盛的和田玉帝王時代,非乾隆皇帝時期莫屬了。據說當時乾隆皇帝在紫禁城內還為和田玉專門設立了兩個玉器造辦處,這個機構就類似於現在的某某專供,是專門督辦和雕刻大量的,只為朝廷定製各種玉器的地方。

      而和田玉在清代得以發展的原因是,清代平淮戰役取得勝利後,新疆直接歸入清政府管轄,和田玉貢品被源源不斷送入紫禁城,乾隆皇帝特製碧玉大盤刻詩紀念。在當時的乾隆年間,上至皇帝專用的玉璽,下至吃飯用的碗碟,都是用大量的各種玉器精雕而成的,當然這使用最多的要數和田玉了。

    清 葫蘆形水盂

      乾隆皇帝是個風雅的皇帝,得到一件珍貴的玉器,乾隆總是題詩吟詠,或表示愉快的心情,或對古人工藝的讚歎,或對其用途略加考證。對於當代所制玉,則是記敘其經過,以為傳承有續。僅據不完全統計,他的御製詩中有詠玉詩近八百首,僅現存的《御製谷璧詩冊》就收錄了他在乾隆辛巳年至庚戌年所作詠歎玉谷璧詩54首,體現了他對谷璧的喜愛。

    清 梅紋蓋瓶

      這位皇帝對和田玉的雕琢工藝上,也是追求精益求精的,要求最大程度上接近於完美。每件玉料送達內廷,乾隆都要根據每件材料的特點,親自審批玉料的定製器物,因材施工,並且親自為玉器定級、鑑別,就連玉器成品需要配置的木託等都是他親自看辦。

    《弘曆鑑古圖》

      乾隆最愛的珍貴玉器,往往收藏在叫“百什件”的盒子裡。百什件共分為9層,抽屜中有每件玉器專用的小格子。《弘曆鑑古圖》是一個叫丁關鵬的宮廷畫師所做,真實地描寫了乾隆皇帝鑑賞古玉的情景。

    清乾隆白玉鹿鶴同春雙耳活環瓶

      乾隆還為他的兒子後來的嘉慶皇帝起名叫顒琰,琰是美玉的名字;永琰的十六個兄弟也都以美玉的名字命名,乾隆自己則被後人稱為玉痴。

      玉石經長期佩戴之後,受人體面板的影響,自身的光潔度等也會有所改變,古人認為這可以給自己帶來好運,自然對玉有好感。但是,掀起玩玉高潮的是乾隆。乾隆如此嗜玉,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清代官員為討好乾隆,到處搜求好玉進獻,自然也帶動了玩玉的風氣。

      乾隆去世後,清朝的國力迅速衰落,因此對玉器的需求大大減少,玉器的製造開始走入低谷。嘉慶四年(1799年),皇上甚至下旨和田、葉爾羌停止進貢玉料。道光元年(1821)以後直到清覆亡,新疆玉料進貢再也沒有恢復。

      不過,除了上述的幾位皇帝,慈禧太后也是對和田玉情有獨鍾的,據說慈禧太后駕崩前,親自選了一塊大的和田玉青玉作為自己停棺的大玉座,但是當玉石運送在半路上的時候,慈禧太后已經駕崩了,玉工們就把玉石砸了。

  • 11 # 看方言和田玉

    淺談中國的神玉文化

    玉文化貫穿整個中國曆代王朝,成為中國文化之脊柱,一點也不是虛誇,真乃深深感嘆!興衰憂榮起伏曲折,一度跟隨了中國人類的進步發展歷程。從磨製石器到精選石器到石頭跟美石的分化,一直到把玉石成為人們心中的神器,逐漸演變為通神之靈物!玉在石器時代後期就已經成為了人們心中的神聖之寶物!由於不同區域氏族部落的融合,玉為神成為了中華主體文化。史前各部落民族唯一共同點就是崇拜圖騰與逐漸形成的祭祀。圖騰是宗教的起源,也是最早的祭祖開始,成就了原始的群體管理制約,更是人類對神的啟蒙與發展!圖騰跟神是相互關聯同步發現出現,逐漸走入人們心中,成就了一段古老的神秘文化,一直到今天還被某些人群所信奉!

    而在中國,神的出現與發現跟玉密切相關,神所在玉所在,玉在中國的史前文化時代成為部落頭領一直到“巫”管制的專享神器!“巫”,大大推動了玉走向它最為神秘而崇高的繁盛輝煌“神玉文化”。相對人類而言,玉走進了人類的心靈,開始逐步邁入人類“神玉”階段並逐步走上高潮時期,是原始社會氏族愚昧而野蠻管理體制形成的精神束縛枷鎖,是封建社會帝王管制身份代表。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國歷史恰當鮮明的寓意,當各地不同區域而有著共同“神玉”文化的公元前3000年左右,有了第一次的多個氏族部落的統一,之後一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更多的獨立氏族部落已經消失,而出現在中國大地的是統一的和諧、仁愛、仁慈的帝王管理。可以說已經形成了龐大國家勢力與管理體制。歷史喜劇性的來了個龐大的整合,並且天下一片禮儀仁慈之象!也正是這個1000年的過程,造就了“巫玉”神聖高潮時期。在這個高度神玉時期,和田玉來了,並且奇蹟般的代替了整個神玉時期的用玉(地方玉)。讓高傲的“神玉”逐漸走向衰敗!內心不得不再次翻騰!改變整個國家的宗教圖騰用玉料?這是什麼力量?是什麼人?是哪位帝王的果斷決定?和田玉如何從荒涼不毛之地來到中原?從而改寫了中國的歷史!和田玉具有什麼神奇力量?答案需要穿越,需要史料,需要考古,需要從不曾有任何文字記錄的史前古老歷史中尋找!和田玉跟隨中國封建王朝時興時衰,卻奇蹟般從沒被歷史長河所吞沒,卻永久紮根於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中國人的國玉!

    如何尋找幾乎乾枯的史前文化時代,如何找回玉文化的歷史之源?茶餘飯後,閒來翻閱《山海經》、《史記》等書籍以及考古遺址記錄與更多遠古記錄或者神話傳說之書籍,望求從中發現遠古人類的思維以及用玉與時間,從而破解心中迷惑之結。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不會自己發生的,必須有了人的推動,它才會發生”,“是誰在欺騙我們,是我們自己的眼睛在欺騙”。

    不得不承認,人類的進步發展,始終是在“欺騙”中尋求不可滿足的慾望!原始社會是“巫”的推動與欺騙,形成了帝國的前身與人類高度文明的發展;封建社會是帝王的欺騙,鞏固著皇家獨權勢力;這更是“宗教”與“信仰”成為人類心靈的意識指導!你要做什麼?不是誰駕馭給你的使令,這些客觀外部因素是你心靈的認可決定你行動的還是你自己!“神玉”時代,人們甘為“巫”的臣民,無條件的聽從巫的號令與指派。“禮玉”時代,由於“巫玉”文化的根源,而讓“禮玉”成為“神玉”走上低谷的過度!值得說的是和田玉的到來,喜劇般走進了“王玉”,成為帝王統治用具。人類進步,礦物玉石成就了神、權需要的介質,說白了是自己恐嚇了自己而尋求心靈發出的恐懼需求,被有才的帝王所利用的歷史!這就形成了一條時而急流澎湃時而清澈見底的甘甜溪水,淵源流淌,滋潤中華大地之玉文化發展!

    是什麼力量,一種普通的礦物——玉石,統治了中國人類整個的發展文明史?我們不得不重燃心靈中的不解思緒,脫離石頭族類成就了自己高貴的傳奇特殊寶石類別。它的內涵它的神奇在哪裡?自原始人類至今而從沒間斷的成長文化,難道真的是“神”的化身,是神的力量左右了人類?人類發展的不同過程,有著自身的智慧文明,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這種“神”已經不是人類的重要,也不是人類心靈的主導了!但2000年前的10000~8000年的時間,卻被真真實實的認可著!這種被神化了的文化如同生命之水在中國人的心中淵源流淌!今天看來,成為主導人類認識的是玉的“變”,是玉的靈性之變。本來沒有生命的礦石卻似有了生命跡象的“靈變”,遠古無知的人類認為是神的化身不足為奇,期望長生不老,用玉石來提煉仙丹也不足為怪!就是今天的我們,不是也對玉有著內心的崇敬與神奇的不解嗎?就如方言和田玉痴迷於和田玉的痴愛與探討。更多愛玉者無不是為自身的康健而主動或者被動來喜歡和田玉,佩戴和田玉,更甚者是有著對其的更多期盼與賜福訴求!

    今天“神玉”退出了歷史舞臺,走過了它的輝煌與衰落!這恰是史前神秘而輝煌的歷史,沒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是華夏劃時代的歷史,更是華夏神話之源的歷史,一去不再復返,留給後人的是深奧莫測的神話,是不能完全領悟其中奧秘而不斷追求探索之遺憾!而繼承神玉之路一直走到現在的是“靈玉”,是來自新疆的具有生命跡象的寶石——和田玉子料!瑩潤無暇的和田玉,成就了封建王朝忠、仁、誠、節、勇、仁、智、義、禮、信的楷模代表,成為了君子學習典範!更為封建管理的初期權器!皇家帝王君主的權利象徵!從而成為華夏民族文化之魂!人們對和田玉懷有深深的喜愛之情,這不僅僅是因為和田玉的美麗所致,這樣的情愫,還來源於中國悠久燦爛的玉文化的潛移默化和影響薰陶。更是和田玉的“靈變”與中國人的心靈共融,人玉不解之緣!

    歷史的長河如同川流不息的溪水,有著巨浪滔天,有著涓涓溪流,年復一年,那些曾經的輝煌卻逐漸被暗淡而遺忘,年輪成為後人考究的見證!如果沒有一次一次的各地考古重現,古老而又神秘的神玉時代又展現了她那輝煌,或許華夏玉文化只能唯有和田玉才被人知!

  • 12 # 鴻璐宣說文玩收藏

    玉石對於中國人來說有著特殊的情愫,因為玉石溫潤、內斂、低調奢華與中國人為人處事低調、中庸、與世無爭的態度有著很多的契合點所以中國人從古至今對於玉石的喜愛可謂是隻增不減,古時候就有“黃金有價,玉石無價”的所發足見玉石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之可見一斑!

    什麼是和田玉

    玉石的定義在我國古代就有了明確的說法“玉,石之美也”意思就是“漂亮的石頭都可以被稱之為玉石!”也正因為這個定義玉石的內涵極為寬泛,從入門級別被稱之為“玉石精髓”的瑪瑙開始到玉石界價值領軍人物“硬玉”翡翠 ,其間包含了成百上千種美麗無比的石頭!而和田玉則是如今炙手可熱的一個品種,和田玉在中國範圍內被預設為是新疆和田玉,因為新疆的獨特地理位置和環境鑄就了其出產的和田玉玉質細膩、潤度極高、顏色白皙、品質優秀,一度被稱之為“國玉”!但是這裡一定要了解的一點就是和田玉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其核心含義指的就是“軟玉”並且軟玉的出產地非常的多,俄羅斯、韓國等地均有產出但是這些地區產的和田玉在潤度、質地、顏色上都不如我國新疆產出的和田玉優秀所以也多被不良商家當作新疆和田玉的替代品!

    和田玉的發展

    和田玉曆史悠久早在古代其就是傳國玉璽的不二之選的材質,如此重要的物品都將和田玉視為首選材質足見和田玉在國人心目之中的地位之重!和田玉的原材料總體分為山料和籽料,山料顧名思義就是山上發掘的和田玉,和田玉的山料質地略顯乾燥潤度略低並且顏色發青品質一般,而籽料則是產自於河床之中的和田玉,在經受了河水的日夜沖刷之後籽料和田玉潤度更高、質地更加細膩、顏色更加白皙這也是為什麼和田玉籽料如此受玩家喜愛的原因,並且和田玉籽料又以新疆出產的最為優秀於是乎新疆和田玉就這麼名聲大噪了!並且新疆和田玉之中的“羊脂白玉”更是極品中的極品讓無數玩家沉溺其魅力之中無法自拔!

    結語

    玉石的傳承與發展與中華民族的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玉石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再加上如今對於和田玉的炒作力度之大讓這一美麗的石頭在新時代從新走上了巔峰!

  • 13 # 玩古賞今

    歷史上和田玉發展從大商開啟是一個起起伏伏的過程,伴隨著商周、兩漢、明清、當代四次用玉的高峰而最終確立了其無可取代的霸主地位。

    1、商周時期

    自商伐鬼方後,每年都有和田玉上供給中原,但數量有限,從婦好墓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帝王對和田玉青睞有加,此時和田僅僅是帝王的專屬,其他人員無從享受。且周用玉有嚴格的規定,以禮玉治國,和田玉也是王權的象徵。此時和田儘管不是用玉的主流,但是地位居高至上。

    2、兩漢時期

    自西漢擊敗匈奴後,和田玉大量進入中原地區,此時和田成為用玉的主流,且漢奉行生死輪迴之說,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用玉及大。和田玉在國家帝王諸侯間成為財富、地位的象徵,此階段出土的和田玉器精美程度和數量都佔有第一的優勢地位。

    3、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漢之後和田玉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明清時期是古玉史上俗玉發展的高峰期。和田玉的用量自然也是非常大,此時的和田玉不是帝王的專屬,已走入市井小巷了。

    4、當代時期

    當代和田玉的發展應該是歷史上用量最大時期,可以用資源枯竭來形容,全民藏玉階段,和田玉可謂是家喻戶曉的,和田玉不再是階層的劃分,也不再是地位的象徵,但絕對是財富的象徵。

    總之,和田玉經歷了幾千年的使用發展,自進入中原後,就憑藉玉質細膩、潤度高、顏色白皙、品質優秀贏得了上下一致的高度認可,最終確立了和田玉在國人心目中的國玉地位。

  • 14 # 張暘實戰實用翡翠學

    中國人的歷史有多悠久,和田玉的歷史就有多悠久,那麼和田玉到底在漫長的歷史當中,扮演什麼角色呢,張暘老師給大家來講一講:

    第一:神玉時代

    新石器時期,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有限,對風雨雷電都有天生的恐懼,為了更好的生活,古代先民需要透過巫師來祈福,他們認為玉石可以通靈,因此在祭祀天地的時候使用玉石,所以被稱為“神玉時代”。

    第二:國玉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直到漢代,和田玉漸漸被封建君王重視,很多國家的重要信物都是由和田玉製作,比如和氏璧、傳國玉璽等, 象徵了君王的無上權威。

    三:冥玉時代

    在漢代,和田玉有了一個非常特殊的功用,就是用於給死者陪葬,近年來出土了很多的金縷玉衣,非常著名的玉雕技藝“漢八刀”蟬,最早就是用來放在屍體的口中的。

    第四:官玉時代

    唐代開始,和田玉越來越多被達官貴族所使用,不同品質和顏色的和田玉也被認為是不同品級官員的區分,這個功用一直沿用到清朝,清朝官員的頂戴上也都採用不同的玉石。

    第五:賞玉時代

    明清時期,和田玉漸漸褪去了過於神秘的意味,成為文人商紳書桌案頭的賞玩器物,玉雕技藝也漸漸純熟,明代玉雕大師陸子岡就是其中翹楚。

    第六:藏玉時代

    清朝的乾隆帝是和田玉最大的收藏家,他對和田玉的痴迷,也帶動了達官顯貴對玉器的收藏。隨著封建社會的解體,進入了新時代,人民腰包漸漸充足,也有了富足的資金可以用來收藏和佩戴和田玉,因此,現在的我們,也處於藏玉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社會一介草民要實現財務自由(七位數就好),是選擇做一名碼農還是銷售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