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跡樂談
-
2 # 減水書生
投降項羽,是章邯能活下來的唯一選擇。而且,後來證明項羽確實足夠仗義,對投降的秦軍不咋地,但是對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這三個人確實不錯,都給封了王。
01.鉅鹿之戰中的力量對比初,宋義與項羽將五萬,距秦三將。當王離與羽大戰時,精兵四十萬眾,並章邯軍故也。
所以,按照這個資料而論,項羽的楚國軍團應該在5萬左右,但不排除還有一路北上、沿途招募計程車兵。
乃遺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項羽軍團先鋒出擊,派出了英布和蒲將軍了兩員大將及兩萬楚軍戰士。根據這個資料判斷,項羽軍團有5萬大軍是不假的。如果低於五萬,之後的全軍渡河、破釜沉舟,就沒啥意義了。
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鉅鹿北。鉅鹿之戰中,項羽軍團是第一主力;陳餘的常山兵,就得算第二主力。原因這裡是趙國,本地人趙軍再不努力作戰,還能指望誰。所以,陳餘之兵,加上鉅鹿城中的張耳,保守估計,肯定會超過五萬。
另外,燕王韓廣派燕將臧荼帶兵援趙,後來臧荼在項羽分封之後,帶兵回燕國打敗燕王韓廣、全定燕國。所以,此時的燕將韓廣至少帶來了燕國一半計程車兵,保守估計在5萬上下。
然後,就是齊國。田榮開出了出兵的價碼,即“使楚殺田假,趙殺田角、田間”。但是,楚趙都不答應,所以,齊國拒絕出兵。然而,背不住有心懷天下大義者。田榮的副將田都以及齊王建(齊戰國最後一個王)的孫子田安,帶著軍隊、參加鉅鹿之戰。對於齊國援兵,項羽一氣封了兩個王,足見鉅鹿來援齊軍的重要性。所以,保守估計齊軍數量也在5萬左右。原因有二,一是項羽分封天下,田都、田安都被封王;二是齊國地大、少遭戰火,出得起大軍。
另外,還有魏王豹,但是他哥哥魏王咎剛被章邯揍得自焚,所以這時候魏國出不了多少兵。南韓,韓王成之所以被項羽給弄死了,就是因為這傢伙要麼沒出力,要麼給劉邦出力了。所以,南韓、魏國就別指望了。主要指望的還是趙國,趙國不支援項羽,鉅鹿之戰就沒法打。所以,除了張耳和陳餘之外,趙國的其他將領,肯定也召集了軍隊,至少可以給鉅鹿楚軍充當輜重隊,否則楚軍的糧食問題沒法解決。
所以,全部保守統計,楚軍五萬、趙軍五萬、燕軍五萬、齊軍五萬,總共20萬諸侯軍是不差的。
諸侯軍的統計比較複雜,就是因為隸屬太多,不好統計。秦軍就好統計了,主要看四十萬有多大水分。
這裡面確實有水分:章邯手中20萬是不回假的,但是王離軍團不見得有20萬。因為長城軍團是秦帝國的正規軍,不是臨時組建的,長期保有一支龐大的正規部隊,花錢太多。再一個原因就是真有這麼一支龐大武裝,秦人也不會組建什麼刑徒軍。所以,王離所部應該在5萬到10萬之間,到不了20萬。如果真有20萬,王離完全可以10萬揍鉅鹿、以10萬揍作壁上觀的諸侯軍,不會給這些人與項羽見面的機會。
02.章邯的武功彪悍止於前208年10月據載,李斯被要腰斬於前208年7月。之後經歷了章邯殺項梁、平邯鄲、圍鉅鹿,經歷了八月和兩個九月(當有閏月),到了前208年10月。
到此為止,章邯自此之後就開始不好好打仗了。
此前,章邯在得到關中卒補充後,重新恢復了秦軍銳士的往日榮光,掃蕩楚地、掃蕩趙國,把邯鄲直接給夷平了。但是,之後就死死地釘在了鉅鹿城下,愛咋咋地、就是攻不下來。
如果王離的長城軍打不下來,那麼章邯的20萬關中秦卒可以直接上啊。但是,這夥人只是做運輸隊,就是不打仗。王離攻鉅鹿的時候,他們運糧食;王離被項羽乾的時候,他們連糧食都不用運了,因為甬道被項羽斷了。然後,王離的長城軍被滅了,章邯就是與諸侯軍相持,一直相持了8個月。兩支都是20萬+規模的大軍,在這麼長的時間裡,就有幾次小規模接戰,其他時間就是互相瞅著。
這個時候,大家在幹什麼?就是在吃糧食、熬日子,這個真得沒啥可說的。呆時間久了,諸侯軍和秦軍都處成朋友了。而章邯呢?與項羽書信往來日久,也就日久生情了,大家自然要商量一寫打仗以外的事情。
這是秦軍前線,秦軍後方呢?一直在發生劇烈的變化。
有李斯在,章邯所向披靡。因為丞相李斯就代表政府,政府支援、政府軍才能把仗打好。但是,李斯被殺之後,秦國就相當於換了政府,章邯就得考慮怎麼跟新政府合作。司馬欣跑了一趟咸陽,回來報告的結果就是趙高這個王八蛋就沒法合作。
這個時候,章邯就徹底陷入了兩難境地。向前幹,幹掉諸侯軍,然後秦朝堂把自己玩死;向後退,被諸侯軍幹掉,然後跟秦朝堂一起死。前也不是、退也不是,反正章邯就是一個死地。
章邯說是派司馬欣到咸陽求援兵,實際上是去試探咸陽趙高政府對章邯軍團的態度。
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欣見邯曰:“趙高用事於中,將軍有功亦誅,無功亦誅。”項羽急擊秦軍,虜王離,邯等遂以兵降諸侯。《秦始皇本紀》有兩點更能佐證的地方,就是時間點:一個時間點是“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也就是前208年10月,李斯被殺;另一個時間點是王離兵敗的時間,是在章邯與趙高政府徹底破裂之後。
所以,可以證實的就是:李斯被殺、趙高不睦,然後章邯坐視王離兵敗、然後坐擁二十萬大軍不戰,再然後就是直接舉兵投降。
章邯要投降,項羽不同意。有兩點原因支援項羽不同意:一個是天下諸侯仇秦,而且是發自肺腑地仇恨;另一是章邯打遍了天下諸侯,國仇家恨、裡子面子全不行,必須得幹掉章邯。但是,項羽實在沒法不同意,因為章邯不投降,項羽不僅吃不掉這支最後的大秦兵團,而且可能被幹掉。
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項羽乃與期洹水殷虛上。諸侯軍是因為沒糧食了,所以接受了章邯的投降。實際上,諸侯軍不僅缺糧食,而且也缺戰心,他們熬不住。
章邯的主力秦軍,能扛得住,因為他們是一個建制;項羽的諸侯軍,可能熬不住,因為他們是聯軍,以利聚、以義聚,都不是牢靠。順境之中,諸侯軍可以精誠合作;一旦遭遇逆境,諸侯軍馬上面臨分裂。
所以,項羽好像很不情願,但實際卻開心得不得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力證,就是項羽不僅沒殺章邯而且對章邯很不錯。但是,項羽卻有理由殺掉章邯,因為章邯殺了項羽的叔叔項梁。可以放著殺叔之仇不報,而且還能做到仇將恩報,給仇人封王。只有一個原因能讓項羽這麼做,那就是:章邯的投降太重要,不亞於滅國之功。
03.章邯還有投降以外的其他選擇宰割天下山河,項羽一共封了十九個諸侯王。
項羽分封,肯定有私心,比如欺負劉邦,欺負田榮等。
但是,總的來說,能封王的人,對鉅鹿之戰、對項羽本人,都是出力極大的。所以,被封王的三名秦朝降將,發揮了作用。這個作用不次於故諸侯王與入關的山東將軍。
否則,項羽真得沒必要那麼大方,一氣把三名降將全給封了王。
然使秦無趙高之奸佞、二世之昏愚,則邯猶不至降楚,或尚能反攻為守,亦未可知。天意已嫉秦久矣,故特使趙高以亂其中,復生項羽以撓其外,章邯一去而秦無人,安得不亡!章邯是大秦最後的名將,章邯兵團更是大秦最後的兵團。自周文入關之後,秦二世以及丞相李斯的全部心血全都注入到了章邯軍團身上。所以,章邯軍團,初為刑徒軍,但在幾番補血之後,已經脫胎成了正規秦軍。所以,章邯軍團有力量為秦平滅起義軍。
公元前208年10月之前,章邯南掃楚地,楚國將軍要麼殺頭、要麼逃跑;而後章邯北上趙地,夷平邯鄲、包圍鉅鹿。但是,到此之後,章邯真得就是出工不出力了。原因就是那個二難選擇,打敗則死於諸侯、打勝則死於朝廷。所以,章邯選擇了他投降項羽。但是,在投降之外,章邯還有別的選擇嗎?
答案是沒有!
別的選擇只能是自立為王。但是,章邯自立,秦朝堂不支援、諸侯王不答應,秦軍二十萬也不理解。人心和力量,章邯有力量,但這個力量是建立在秦朝的基礎之上;諸侯王有力量,這個力量是建立在天下反秦之心上。章邯呢?徒有力量,卻無人心。
所以,章邯投降項羽,就是最好的選擇。除此之外,他別無他路。
-
3 # 壹品鏟史官
我是小學究,我來回答。
第一,鉅鹿之戰是怎麼回事。秦始皇死後,胡亥即位為秦二世。不料剛剛即位沒 多久的胡亥便遇上了轟轟烈烈的陳勝吳廣大起義。由於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執行弱民政策,所以將正規軍都派去邊境地區,由此導致了中原內陸地區的防守薄弱。
(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過秦論》.賈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振臂一呼便聚集了幾十萬農民軍,一時間除了關中地區能保持穩定外,其他地區都發生叛亂。 陳勝吳廣率軍叩關而西,關中地區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胡亥命令少府章邯率領驪山囚徒出關平定叛亂。 出關後的章邯軍隊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很快陳勝部將周巿擊敗,得到司馬欣、董翳的增援後又將齊王田儋殺死在臨濟城下,魏王咎自殺,陳勝之後事實上的義軍領袖項梁也被章邯率軍夜銜枚擊敗身死。
在張楚(陳勝)、魏、齊、楚(項梁)等勢力受到毀滅性打擊,群龍無首的同時,黃河以北的趙成為一股儲存完好而具有威脅的勢力,於是章邯率軍渡過黃河攻打趙國,此時王離也率領北方抵禦匈奴的正規軍趕到。 趙王歇、丞相張耳逃到鉅鹿城,被王離大軍包圍,燕國(臧荼)、齊國(田都、田巿)、趙國陳餘、張敖(張耳子)奉等紛紛派軍前來救援,但懼於王離軍團的強大而不敢上前攻擊(陳餘曾經派五千人試探,結果全軍覆沒),趙國陷入危險的境地。
項梁戰死後,楚懷王收回屬於項家的軍權,任命宋義為上將軍,號稱“卿子冠軍”率領項羽、范增等人也前去救援趙國,宋義採取了於其他諸侯同樣的做法,那就是坐山觀虎鬥。
不料項羽在帳中將宋義擊殺,奪取兵權,而後北渡漳河與秦軍展開戰鬥,九戰九捷,章邯引兵而去。諸侯軍見形勢逆轉,配合項羽擊敗鉅鹿城外的秦軍,解除了圍困中的趙王。 攜勝利之威,項羽傳喚鉅鹿周邊的各諸侯將領,自任上將軍控制了諸侯軍隊。
第二,項羽有沒有打敗章邯?章邯是否佔據優勢?當時圍困鉅鹿城的有四十萬秦軍,其中王離二十萬,章邯二十萬。而項羽擊敗的正是王離軍隊,那麼章邯軍怎麼樣呢?
據《漢書.張耳陳餘傳》記載:項羽悉引兵渡河,破章邯軍,而《史記》中又詳細加了一句“章邯引兵解”。這裡用的是“解”,並不是大敗而去,或者戰敗而逃,而是主動離去的意思,從而說明章邯的實力並未受損。所以項羽並沒有打敗章邯。
那麼章邯此時是否如題中所說的那樣佔據優勢呢?
先來看項羽這邊的軍隊構成,鉅鹿之戰後項羽收編了眾諸侯兵,但是沒有明確記載當時總計有多少兵力,但是從之後的記載中可見端倪,
漢元年,羽將諸侯兵三十餘萬,行略至河南地,遂西到新安——《史記.項羽本紀》可見,諸侯軍當時也大概有三十萬左右,其中以戰鬥力最強悍的楚軍為中堅力量。
而章邯率領的主力為司馬欣、董翳增援部隊外加先前的驪山囚徒,總計二十萬左右。 司馬欣、董翳率領的應該是關中各縣守備部隊。因為章邯出關前曾有這樣一句話:
少府章邯曰:“盜已至,眾強,今發近縣不及矣。驪山徒多,請赦之,授兵以擊之。”——《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以司馬欣董翳增援的部隊應該就是章邯出關前來不及組織的各縣部隊,戰鬥力不如正規軍。
那為什麼之前諸侯軍不敢攻打秦軍呢?因為秦軍當時的主力根本就不是章邯,而是王離。因為他的軍隊來自於赫赫有名的長城軍團,也就是蒙恬帶領北擊匈奴的那隻正規軍。
蒙恬被賜死後,副將王離接收了這支軍隊,這支正規軍經過蒙恬訓練並與匈奴的戰鬥多年,無論從素質還是裝備,都遠強於諸侯軍與章邯臨時組建的囚徒大軍,但是王離軍已經被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 所以此時的章邯軍隊面對項羽是不佔據優勢的,因此在鉅鹿之戰以後的幾次小規模戰役中,章邯數次主動退卻,沒有取得戰果。
章邯軍棘原,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秦軍數卻,……——《漢書.項籍傳》 第三,章邯為什麼會投降呢?從秦二世和當權的趙高眼中,當初派章邯率軍出關完全是死馬當活馬醫,權當為大軍回師拖延時間,但是他們都沒有料到章邯竟然如下山猛虎一般幾乎毫不費力就將反叛給平息了,就是在秦一敗塗地的鉅鹿之戰中,戰敗的也是王離,所以章邯給秦二世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路高歌猛進,未逢敵手。
但是這位被二世皇帝嚴重依賴的將軍如今卻駐軍不動,即便項羽率軍前來攻打,也是不斷退卻。這樣的表現由不得朝廷內部對他開始猜疑,章邯心裡是不是有什麼想法,是邀功請賞還是與叛軍私下了談判,所以秦二世派人前去責備他。
而章邯派回請示工作的司馬欣,在咸陽呆了三天也沒有趙高受到召見,司馬欣回來後勸章邯細細考慮:“今戰而勝,(趙)高嫉吾功;不勝,不免於死。”同時趙國陳餘也以白起功高震主來勸說章邯投降。
站到章邯的角度來看,投降卻是最好的一個選擇。
作為全軍統帥,章邯對自己的軍隊無比了解,他看得出僅憑自己一支部隊是不可能打敗所有的叛軍。
即便自己主動出擊,打敗了眼前的項羽,自己損傷絕對很大。 那麼他面臨的只有兩條路,繼續出兵攻打有叛亂的地區,如此時不在戰場的田榮等人,或者帶著慘勝返回關中,那時等待他的必定是二世皇帝和趙高的懲罰。
即便如此,章邯仍然選擇進行試探性的反擊,因為如果能夠以最小的損失打敗項羽,那麼他無論是面對秦廷還是諸侯都將有更大的選擇餘地。但是
羽使蒲將軍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漢書.項籍傳》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章邯不可能打敗項羽,秦廷必定更加降罪於他,所以他只得向項羽投降。
項羽也因為軍糧短缺而接受了章邯的投降,但是章邯麾下二十萬秦軍卻被項羽下令坑殺。入關之後,章邯被封在秦地為雍王,後來楚漢戰爭中被劉邦打敗,城破自殺。
-
4 # 煮酒聽史
秦朝末年,起義者無數,但是能威脅到秦朝底蘊的勢力卻是極其稀少。如果沒有項羽,沒有鉅鹿之戰,秦朝是否會二世而亡還未可知。
也正是因為在鉅鹿之戰中,項羽消滅了秦朝的大部分主力,才使得起義軍能夠勢如破竹的入主關中。然而事實上,鉅鹿之戰中,項羽並沒有打敗章邯,是章邯自己投降的。此時章邯的兵力二十萬,項羽兵力才數萬,是什麼原因使得佔據巨大優勢的章邯甘心投降呢?
胡亥登基,趙高掌權,整個秦國被籠罩在陰影之中秦朝二世而亡,有制度的原因,有歷史的原因,但是更大的原因卻是趙高篡改遺詔,讓胡亥登上了帝位。
胡亥本人不學無術,只圖享受,這正好給趙高鑽了空子。趙高替胡亥打點好了一切,使得胡亥整天只需要遊山玩水就好了。胡亥自然很高心,但是他卻不知道自己的權利正在慢慢被架空。
趙高成為了秦朝名義上的主人,而他掌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殘害忠良。蒙恬、蒙毅兩兄弟被他害死,秦始皇的皇室血脈被其株連,朝堂上的忠臣被他用一招指鹿為馬相繼除去。至此,秦朝朝廷上無能人,沙場上無能將,這才使得身居少府之位的章邯都只得領軍出征,而少府僅僅只是一個負責徵稅和宮廷所有衣食起居的文官罷了。
鉅鹿之戰,項羽大敗王離軍臨危受命的章邯只得負擔起守衛大秦的責任,好在起義軍大都都是烏合之眾,這讓章邯勉強打起了一絲信心。隨後,章邯誅殺了楚國名將項梁,這更是給了他一劑強心針。他認為起義軍不足為慮,於是發兵伐趙,圍困鉅鹿。
此時的鉅鹿,王離領軍二十萬,章邯領軍二十萬,可以說是實力雄厚,萬無一失。於是,章邯便駐紮在王離軍不遠處,邊為王離軍護送糧草,邊虎視眈眈的守護王離軍側翼,形成夾擊之勢。
可以說,章邯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一來,起義軍的軍隊肯定不能和秦朝的虎狼之師相提並論,二來,章邯也不相信起義軍能夠阻擋住王離的二十萬秦軍。
可是,項羽終究不是凡人。項羽知道其所率領的起義軍不過數萬,不用其他方法想要打敗秦軍可謂難上加難。於是,項羽便命人砸壞鍋碗,燒燬帳篷,只帶三天口糧,以示必死的決心。
真別說,這樣做的效果十分不錯,項羽軍深知沒有退路,作戰十分勇猛,一舉斷絕了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最後,王離軍因斷糧被項羽擊敗,王離本人也被俘虜。
然而事情進展到這一步,秦軍還有獲勝希望。因為章邯手下依舊有二十萬秦軍,反觀項羽已經彈盡糧絕。結果,胡亥、趙高來了一個神助攻。
胡亥先是派人責罵章邯作戰不力,章邯驚恐,派使者前往溫哥明白,卻遭到趙高的追殺。章邯無奈,只得投靠項羽,項羽為防秦軍有變,連夜坑殺。
至此,秦朝大勢已去,滅亡只剩下時間問題。
章邯為何投降?章邯投降,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趙高此前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大肆誅殺朝臣,這些章邯都看在眼裡。章邯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存活下來,本身已十分不易。這次鉅鹿之戰,本就打得十分吃力,胡亥不僅不理解,還派人斥責。這樣就算了,趙高還追殺章邯派去的使者,章邯料想自己就算勝了項羽最後也難逃一死,還不如帶士兵投誠,還能落得一個榮華富貴。
另一方面,項羽強勢打敗王離軍的陣仗嚇住了章邯。王離乃是王翦之孫,名將出身,尚且如此,他章邯原來只是個文官,哪裡頂得住。於是,章邯便想到了投降。
結束語章邯的投降,有項羽的原因,也有胡亥、趙高的原因,總結來說,這就是天要亡秦。
-
5 # 範鑫悅
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1]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2])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鉅鹿之戰項羽雖然打贏了,但是他只是消滅了秦朝的部分軍隊,但並沒有與秦軍的主力正面交鋒,也就是章邯所帶領的軍隊,但章邯率領的接近30萬的軍隊卻向項羽投降了。鉅鹿之戰時,章邯在軍隊數量和地理位置上佔了絕對的優勢,項羽雖然戰功顯赫,但其實不對章邯構成威脅,如果章邯與項羽真的在決戰,其勝負是說不準的。項羽是孤軍奮戰,糧草成為了他很大的問題,章邯也知道自己討不到什麼好處,項羽便開始派人和他談判,這些話說到了章邯心裡,他便兩次求和。項羽也因為糧草不夠答應了談判。
-
6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鉅鹿一戰項羽雖然取得大勝,但確實沒有給章邯部隊造成巨大損失,也不至於讓章邯毫無還手之力,因為這個時候章邯手裡依然還有20萬的部隊,章邯足以和項羽抵抗一段時間,因為當時項羽擊敗的是王離的部隊,既然章邯沒有受到什麼損失,那麼在尚有力量的情況下,章邯為何卻投降了項羽呢?
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
實際上當時“鉅鹿之戰”章邯雖然損失二十餘萬秦軍,但是在他手裡還有二十萬左右的軍隊,如此龐大的軍隊完全足以和項羽繼續對抗(這一點後面闡述)。真正促成章邯投降項羽的主要原因是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
顯而易見,這就是“宦官干政”帶來的政治惡果。鉅鹿之戰失敗以後,章邯受到秦二世的責罰,這個時候秦國政治上也發生了鉅變,丞相李斯已經被趙高冤殺,指鹿為馬以後的趙高儼然成為凌駕於秦二世之上的“太上皇”。
當時鉅鹿之戰失敗以後,章邯因為受到秦二世的責罵,連忙派遣自己的長史司馬欣前往咸陽,司馬欣帶著一個什麼使命呢?就是透過趙高希望得到秦二世的寬恕。但是到了咸陽以後司馬欣面對的卻是趙高的閉門不見。
趙高這個人,你說他不聰明,他也不能爬到這個位置上。但你說他聰明,但是面對秦國即將分崩離析的局面,他依然大玩權術,最終導致引火自焚。他當時的心思很奇怪,不僅不見司馬欣,還派人去追殺司馬欣,實在沒有看懂他這是什麼操作,倘若是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也大可不必這樣做,總之這一昏招徹底逼反了章邯。
夏,章邯等戰數卻,二世使人讓邯,邯恐,使長史欣請事。趙高弗見,又弗信。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史記·秦始皇本紀》逃回去以後的司馬欣於是勸說章邯投降項羽。
欣至軍,報曰:“趙高用事於中,下無可為者。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原將軍孰計之。”——《史記·項羽本紀》同時間,陳餘也給章邯送來一封書信勸說他投降項羽:
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史記·項羽本紀》正由於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最終促成了章邯決定投降項羽以自保。而章邯的倒戈震動秦國朝野,加快了秦國垮臺的速度,直接促成秦國政治上的鉅變。當時章邯倒戈的訊息傳回咸陽後,趙高連忙將這件事壓了下去,不讓秦二世知道,又怕這件事連累到自己,於是稱病不朝。
高前數言“關東盜毋能為也”,及項羽虜秦將王離等鉅鹿下而前,章邯等軍數卻,上書請益助,燕、趙、齊、楚、韓、魏皆立為王,自關以東,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諸侯鹹率其眾西鄉。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史記·秦始皇本紀》但這件事最終還是被秦二世知道,於是秦二世派人去責備趙高,“使使責讓高以盜賊事。高懼”,這讓神經過敏的趙高決定發動政變,最終殺死秦二世。可以說,章邯的投降標誌著秦朝的徹底終結。
鉅鹿之戰後的章邯實力
即便是鉅鹿之戰以後,章邯依然還有實力和項羽一爭高下,在鉅鹿之戰前,秦軍總兵力擁有40萬,分別由王離和章邯率領。當時的佈防情況是:
王離率領二十萬邊防軍從北方南下進攻趙國,幷包圍了鉅鹿,按照歷史記載,當時進攻趙國的主力是王離部隊(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
而章邯剛剛在南方擊敗了楚軍將領項梁,於是北上和王離一起夾攻趙國,形成南北合圍之勢(楚地盜名將已死,章邯乃北渡河,擊趙王歇等於鉅鹿)
那麼當時項羽擊敗的是誰呢?就是王離,而不是章邯,這從當時項羽的攻擊物件就可以看出來。
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史記·項羽本紀》王離的部隊被項羽擊敗後,章邯的部隊實際上損失並不大,因為他根本就沒有和項羽交戰,“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可以說自己的實力基本上沒有受到大的損失,除了失去王離這支重要的部隊。
可見當時的章邯是完全有實力可以繼續和項羽對抗的,雖然後來他們又打了一仗,項羽憑著之情的勝利士氣正旺,因此擊敗了章邯,但都沒有對章邯造成大的損失,而且當時項羽自己也陷入了糧草不濟的處境。
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史記·項羽本紀》而從後面項羽坑殺秦軍20萬的事情來看,足以證明當時章邯的部隊並沒有遭受大的損失,如果不是來自於趙高的政治迫害,實際上歷史又是另外一個走向了,可見這才是章邯真正投降項羽的原因。
-
7 # 納蘭談史
章邯之所以投降,並不是因為他沒有實力擊敗諸侯聯軍,而是秦國統治階級內部激烈的矛盾所致,以至於這些在外領兵的秦軍將帥們得不到應有的物資供應,反而連自己的人身安全都沒有保障,故而將帥們紛紛離心離德,最終章邯是迫於無奈為了活命投降了項羽。
鉅鹿之戰堪稱是秦國中央軍和各反秦勢力之間的一場生死大決戰。如果此戰役秦軍獲勝,可乘勢橫掃黃河兩岸,不僅會把六國反秦主力在晉冀地區一口吞下,還會對南方叛逆勢力產生巨大震懾效果,大大縮短平叛的時間。
如果諸侯聯軍獲勝,秦軍將失去對華北地區的實際控制權,秦軍主力也不復存焉,諸侯聯軍趁勢取關中便易如反掌。
秦國對鉅鹿之戰的勝利其實還是蠻有把握的。
首先是秦軍集中了章邯、王離的四十萬規模龐大的主力軍隊,其中還有二十萬是最秦國精銳的長城軍,無論是在兵力上,還是單兵素質上秦軍都遠超諸侯聯軍。其次,秦軍上將軍章邯不久前把陳勝、周文的農民軍幾乎打殘,並殺死了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令諸侯聯軍內部震動,以至於士氣低落,諸侯畏敵之心陡升,所以在對秦作戰上一直處於被動守勢。
就在秦軍一片形勢大好之際,章邯犯了一個致命性的戰術錯誤,也是他後來投降的關鍵原因。
他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分軍駐紮在鉅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最後項羽北進時,就是因為出奇兵擊潰了章邯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了王離部的糧道,才有的以少勝多鉅鹿大捷。因此,至於王離軍團之覆滅,第一責任人就是章邯,章邯擔心自己會被軍法從事,所以一直有忐忑不安的心態,恰逢當時秦朝內部也不太和諧,丞相趙高玩弄權術,排擠打壓外將,章邯不知所措,擔心自己會步白起、蒙恬的後塵,死在趙高之手。
再加上項家軍的步步緊逼和陳餘的威逼利誘,以及秦軍沒有了糧草物資上的供應,這就讓走投無路的章邯萌生了投降的念頭,最終他親率二十萬秦軍主力歸順項羽,令秦國和諸侯聯軍之間的實力發生了此消彼長的重要變化,也為劉邦入主關中減輕了壓力,可以說章邯的投降和秦國的崩潰,根本的原因是內部矛盾所致。
-
8 # Mer86
鉅鹿之戰時,秦軍分為兩部。其中一半兵力由王翦的孫子王離統領,負責圍內線作戰。
另一半則由章邯統領,負責外圍佈防。而由於外線佈防,兵力會鋪的很零散,所以當項羽和英布率楚軍單點突破,並切斷了章邯與王離之間聯絡的運糧甬道後,章邯下意識的就帶隊撤退了。打算積聚兵力,對楚軍發動全面反撲。
實事求是的說,章邯這個時候主動撤退,以守為攻的部署,是沒問題的。因為當楚軍控制運糧甬道後,最穩妥的打法肯定是守住甬道,切斷王離糧道,最後逼迫王離軍團糧盡潰退。
而一旦項羽這麼幹,給了章邯留出整頓兵馬的時間了,主動權就在章邯手上了。
然而令章邯沒想到,也是令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項羽這個殺神會居然這麼彪悍。大家都認為項羽肯定會用最穩妥的辦法逼退王離,但他卻偏偏要用行動告訴世人,我和你們這幫凡夫俗子不同,我就是活生生,硬碰硬的乾死王離!
項羽當時率楚軍急渡漳河,渡過之後,既不休整,也不休息,並命人鑿沉了渡船,打破了鍋釜,每人只帶了三日口糧,便一頭扎進了鉅鹿戰場
這一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破釜沉舟”。
項羽不按套路出牌,讓章邯很被動。不過這還不是最讓章邯被動的。因為只要王離能打退項羽,哪怕是頂住項羽一段時間,主動權仍然在章邯手上。
但是,讓章邯徹底絕望的是,王離軍團居然被項羽以雷霆之勢給幹掉了。
當時,秦楚兩軍一交陣,秦軍的陣腳就被楚軍給沖垮,王離喝令重組陣型,但楚軍所有人都是以一當十,呼聲震天動地!打得秦軍無法有效回籠重組!
瞭解古代戰爭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古代打仗就靠陣型。一旦陣型散了,仗就沒法打了。
所以,楚軍在衝亂秦軍陣型後,秦軍只能是各自為戰。雖然秦軍還有兵力優勢,但已經無法形成戰鬥力。
而就在楚軍與秦軍殺聲震天之時,十萬諸侯聯軍也在外圍觀戰。他們見強弱已分,項羽摧枯拉朽擊敗秦軍後,便紛紛加入戰鬥,與楚軍併力作戰。
這個時候,五萬楚軍加十萬諸侯聯軍,兵力上已經與王離軍團齊平。而王離軍團的陣型又散了。所以最終,王離大軍被項羽死死咬住。無路可逃!秦軍的幾個負責人,王離被擒,副將蘇角被殺,涉間自焚而死。十多萬精銳,被打得灰飛煙滅。
鉅鹿之戰後,諸侯聯軍和楚軍匯合。大家各屬不同的國家,但卻要聯合作戰,所以此時自然要推選一個帶頭大哥出來才行。至於是誰就不用多說了,除了項羽,沒有第二個人敢在這個時候還自稱大哥的。
項羽在接受眾人的大禮後(將領們進入楚軍轅門時,都是跪著前行,不敢仰視),宣佈休整幾日,再追擊章邯。諸侯軍哪裡敢說不是,紛紛點頭同意。
再說章邯。他聽王離全軍覆沒後,立即撒丫子跑路,退到了棘原,並下令固守,想靠防守尋求戰機。不過,項羽當然不會給他機會了。諸侯聯軍在項羽的指揮下,配合楚軍反覆衝擊章邯的陣地,打得章邯逐漸後撤,又退守到了安陽。
關於為什麼退守安陽,章邯有小盤算。因為安陽背靠囤積了大量糧草的敖倉,章邯只要保證敖倉大糧倉不丟,他就可以繼續跟項羽死耗到底。而項羽和諸侯聯軍的糧草都不充足,如果拖下去,項羽肯定會先扛不住。
應該說,章邯當時雖然不敢硬拼,但他的策略是對的。
不過,章邯千算萬算,他最終還是漏算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秦二世和趙高這兩個豬頭。
其實自打陳勝吳廣起義開始,趙高就一直在找章邯麻煩。之前一直打勝仗,章邯也不怎麼理會趙高。但鉅鹿大戰後,秦軍輸得實在是太慘了,章邯想硬也硬不起來了,於是趙高的各種反攻倒算,藉機找茬,就全來了。
章邯聽說趙高要整他,為了緩和關係,就第一時間就派他的參謀長司馬欣回咸陽去找趙高解釋,表示自己知道錯了,以後一定虛心接受領導的最高指示。
但可惜的是,趙高一心只想搞死章邯,不理會司馬欣,導致章邯惶惶不可終日。於是章邯就在前有項羽攻擊,後有趙高搗蛋的情況下,動搖了自己對秦朝的忠誠度。
秦國內部出了那麼大的亂子,諸侯聯軍當然不會不知道了。所以趙國的丞相陳餘就給章邯寫了一封勸降信。大意是說,當年白起打得楚國遷都,打得趙國主力全軍覆沒,大功無數,但最後卻被賜死;當年蒙恬趕跑了匈奴人,開闢河套、榆中數千裡,這麼大的功勞,最後居然也是自盡。
這二位功勞那麼大,最終都是慘死。更何況你呢?我勸您還是識時務的好。你如果現在倒戈一擊,還可以算你是起義,少不了給你裂土封王的待遇。再拖一段時間,到時候變成了臨陣投降,那你就沒有這個待遇了。
收到信後,章邯很是糾結。投降吧,他是秦華人,他不信任六華人,他自己心裡對投降沒有底;不投降吧,內外交困,無論是朝堂還是諸侯軍那邊,越拖對他越不利。狐疑之下,章邯覺得還是先派個使者去項羽那裡談投降條件。
若是談的好,就降。談不好,那就拉倒。
由於此時,章邯已經和項羽已經僵持了將近半年了。項羽在收到約降書後,范增便對項羽分析說:秦軍家屬皆在咸陽,況且此時的秦軍仍然勢大,兵力不下二十萬之多,所以章邯這番投降未必是真心,我們應該趁其鬆懈之時,再痛擊他一次,逼他下決定。
項羽聽罷,表示同意。
也正是在同一時間,趙國將領司馬卬和申陽分別從山西迂迴,南渡黃河,插到了章邯軍的後方,完成了背後包抄。而這一切都意味著,章邯一直憑藉仰仗的糧庫敖倉,也快保不住了。(其實很早就包抄了,但因為劉邦想讓章邯多拖項羽一點時間,就派人放火把黃河渡口燒了。導致聯軍對章邯的包抄推遲了幾個月)。
包餃子成功後,項羽點齊兵馬,本著幫助章邯徹底下決心與過去的自己告別,趁著此時章邯約降猶豫之際,對章邯展開了總攻。章邯不猶豫時,尚且打不過項羽。而此時被項羽打了個突襲,自然更是打不過。
所以,章邯在面對項羽這位人生苦主逼他做決定後,終於轉身。派出使者表態,正式向項羽投降。至於條件什麼的,就都不提了。
當時項羽缺糧,所以見到使者後,他就同意了章邯的投降,並在轅門迎接章邯。
章邯與項羽一見面,哭天抹淚,大罵趙高不是東西。項羽為了展現自己大度的一面,並沒有遷怒章邯曾殺其叔項梁,而是封他為雍王,扣在了自己軍中。至於投降秦軍,則交給了章邯的參謀長司馬欣指揮。項羽讓司馬欣帶領著他們去反攻自己的祖國。至此,章邯的部隊也就被項羽收編了。
當然,這批秦軍最終沒有回到關中。項羽在聽從英布建議後,把這二十萬人坑殺,只留下了章邯、長史欣、董翳等少數人的命。不過這也都是後話了。
-
9 # 螞蟻傳統文化
鉅鹿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但是很多人卻誤以為項羽在這場戰爭中殲滅了秦國主力部隊,給了劉邦率先入關的機會。但歷史事實並不是這樣的——鉅鹿之戰項羽雖然打贏了,但是他只是消滅了秦朝的部分軍隊,從未與真正的主力——章邯部隊爆發正面交鋒。但結果卻是章邯率領接近三十萬軍隊向項羽投降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章邯的投降就是典型的外部作戰受挫,內部領導猜忌,他雖然手握重兵,但實在是走投無路了。
項羽並未與章邯主力部隊進行大規模交鋒
章邯在秦國危難之際(周文已經率領數十萬大軍抵達戲水,威逼咸陽)勸秦二世釋放驪山七十萬刑徒,讓他們拿起武器反抗起義軍。在秦國正規軍的率領下,這批新生的秦國軍隊很快就取得了重大的勝利——章邯先後擊敗了周文和項梁部隊,開創了“楚地兵不足憂”的局面。
隨後,章邯及王離、涉間等人北上救趙,對鉅鹿城形成了包圍之勢,致使率領數萬大軍駐紮在鉅鹿城北的陳餘都不敢出兵救援。在這種情況下,剛剛取得楚軍指揮權的青年項羽以銳不可當之勢,以破釜沉舟之勇取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
但是項羽所取得的勝利是區域性的,他取得了“殺蘇角,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的戰績,沉重打擊了士氣高漲的秦軍,但是卻未能與章邯所率領的秦軍主力作戰。所以,在鉅鹿之戰後“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
此時的章邯依然在軍隊數量和地理區位上佔據絕對的優勢,項羽雖然“威震楚國,名聞諸侯”,並且在隨後的戰爭中多次取得勝利,卻未對章邯造成實質性的威脅。如果章邯與項羽真的在此時舉行決戰,其勝負是不可斷言的。
佔據優勢的章邯主動與項羽議和
正在此時,“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感覺到壓力,但是又想堅持自己的策略——此時秦軍有甬道保證糧草的供給,而項羽則是孤軍深入,補給正是他最大的問題。所以,章邯派長史欣前往咸陽給秦二世彙報戰況,但遭到了趙高的阻撓。這讓章邯感覺自己已經失去了秦朝的信任,內部的長史欣和外部的陳餘都開始勸章邯投降:
今戰能勝,高必疾妒吾功;戰不能勝,不免於死——長史欣夫將軍居外久,多內卻,有功亦誅,無功亦誅……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鈇質,妻子為僇乎?——陳餘
這些話都說到了章邯心裡——此時確實沒有再給秦國賣命的機會了!
所以章邯先後兩次主動提出要與項羽部隊“約和”:
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
而此時項羽也終於因為糧草不濟而答應了議和,雙方最終在“洹水南殷虛上”會盟,章邯從此不再是項羽的敵人,反而倒戈相向“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為履行和議的條款,此時尚未被封為諸侯王的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章邯的有條件投降極大地打擊了秦國的有生力量,並擴大了起義軍的實力,極大推動了滅秦戰爭的進度。
所以,章邯的投降並不是因為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也不是因為章邯的軍事實力明顯弱於項羽,他投降的真實原因是此時的秦朝已經不值得他去效忠了。其次,章邯的投降是有條件投降,這也正是章邯於項羽有殺叔之仇,而項羽不但不報卻還把章邯封王的重要原因。
-
10 # 南方鵬
鉅鹿之戰中,由於分兵的原因,章邯軍為王離的邊防軍押護糧草,王離長城軍團投入主戰場,項羽破釜沉舟擊破的主要是王離軍,章邯軍駐紮在他的南邊,可以說沒有被打敗。而當章邯投降項羽時,已處於劣勢,全軍岌岌可危,根本沒有優勢可言,縱有良機出現,最多應該是項羽因為糧草不足,暫時退兵整軍,章邯難以迴天了。
對於史記說“章邯令王離、涉間圍鉅鹿,章邯軍其南,築甬道而輸之粟”的話,有點可疑,如果是以章邯為主將,哪有主將負責押運糧草而讓副將主攻的?可能兩支軍隊分屬不同勢力,比如趙高把持的朝廷和李斯名義上的朝廷兩派,才會出現貌合神離的情況,而在鉅鹿之戰中,也未見章邯對王離軍的覆沒有什麼反應,幾乎眼睜睜的看著秦軍主力大敗,看楚軍“虜王離。涉間不降楚,自燒殺”,章邯的反應則是退兵,到了鉅鹿的南邊叫棘原的地方駐紮,項羽進軍到了漳南,與秦軍相持,兩方你來我往小交手,秦軍小敗,開始了章邯的降將之路。
看到楚聯軍勢大,章邯軍幾次後退,項羽步步進迫,秦二世得知訊息,氣憤不已,派出使者責罵章邯,章邯著忙,也派出長史司馬欣回朝解釋他的戰略意圖,就碰到趙高任事,獨斷專行胡作非為的系列事,並有殺司馬欣震懾前線的心,司馬欣逃回軍中,對章邯進行勸降遊說。司馬欣與楚軍有老交情,當年項梁曾犯事被櫟陽縣逮捕,就是請他救命的,有此前情加上趙高的作為,讓這位秦將看不到希望,司馬欣以白起王翦等為秦國立大功的名將下場勸說章邯,留在秦國左右是死,不如降了。因為有司馬欣的關係,並有陳餘等人的勸說,章邯才會放下殺死項梁的心結而投降項羽。這是一。
但真正促使章邯下決心投降的,可能是李斯父子被殺,不能東門逐狡兔之嘆。章邯以少府帶領囚徒軍,攻戰三年立下大功。他擔任的“少府”一職,應該就是“將作少府”,負責基礎建設的官員,而不是九卿之一的少府,隸屬政府部門,自然受丞相李斯的統轄,他的建議能夠得到採納併成為囚徒軍主帥,李斯起的作用不會小,如果是趙高玉成,後來不至反目成仇。這樣,在與項羽對壘時,大靠山李斯倒下了,章邯又派出小股軍隊,試探式與楚軍交戰,屢敗“與秦戰,再破之”,這樣,打又打不過,前面有虎,後面有狼,章邯便聽從司馬欣的建議,走另一條捷徑,投降項羽,準備共滅秦國裂土封王,在拜見項羽時,還不忘痛斥趙高“已盟,章邯見項羽而流涕,為言趙高”,可見他投降出於政治鬥爭的因素居多。
-
11 # 展翔的天馬
鉅鹿之戰項羽並未完勝,還非常缺糧,佔據優勢的章邯為何投降?
項羽的名氣雖然比較大,但大多數都是以勇猛著稱的,也就是說他在戰爭中更加擅長的是衝鋒陷陣,在計謀方面反而用得比較少。
項羽也使出了破釜沉舟的計策,背水一戰,在這方面就更加突出了他比較擅長衝鋒陷陣,鼓舞士氣,然後憑著氣血之勇與敵人作戰。
然而當時還掌握著二十萬秦軍的章邯,可以說優勢還是非常大的,卻選擇了投降項羽,這又是為什麼呢?
下面是天馬菌的觀點。
趙高排斥異己要說到秦朝面對著反秦的義軍,在軍事實力方面佔有比較大的優勢,就算義軍中會有人源源不斷地出來反抗,以秦軍的實力還是可以對付的。
然而自趙高一干人等在沙丘篡改秦始皇的遺詔之後,秦國內部的權力已經開始發生了非常深刻的變化,即使當時李斯同意了趙高篡改遺詔的做法,但這樣仍然無法滿足趙高對權力的渴望。
之後趙高就利用秦二世對他的信任,不斷地解決秦朝的權臣,像蒙恬這些秦國的主要將領都一一排除,就連當時支援他的李斯也在排除之列。據《史記》記載:
冬,趙高為丞相,竟案李斯殺之。
其實章邯也在趙高的排除之列,但是當時章邯為秦國將領的時候,反秦義軍的勢力已經相當大,秦朝還是要一些得力武將來消滅義軍,這也是趙高一直都沒有找到機會向章邯下手。
但是隨著在鉅鹿之戰當中,章邯所率領的秦國軍隊出現了各種失利的情況,這讓趙高終於找到了機會。幸好章邯對這種事情有較早的警覺,再加上別人的勸說“有功亦誅,無功亦誅”,所以說已經使章邯沒有心思再留在秦朝做忠臣,終於決定了要投降項羽。
章邯殺項梁章邯想要投降項羽,其實還有一個比較大的障礙,那就是在之前的對戰中,章邯殺了項羽的叔父項梁,所以一開始章邯,考慮投降項羽的時候也是比較遲疑的,畢竟會擔心項羽給他算舊賬。
所以章邯就派人先去項軍陣營摸一下底。此時兩軍交戰正是激烈的時候,而項羽的為人一向也比較偏向於衝鋒陷陣,正常的情況下,肯定也不會給章邯派來的使者好臉色。要開戰就開戰吧!還用不著來這麼多小動作。
但是現實的情況也不允許項羽繼續開戰下去,畢竟項軍當中已經非常缺糧,這在任何一場戰爭中都是非常致命的,別說再來一次“破釜沉舟”,對面章邯那二十萬秦軍也不是草包,僅憑血氣之勇和餓著肚子,別說是吃下二十萬秦軍,恐怕自己首先就會戰敗。
不過項羽這個時候的運氣還算是比較好的,正好章邯派來了使者,所以項羽就順勢召見了使者。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
當得知章邯派來的人就是為了想要投降的,這對項羽來說當然是一個非常好的訊息,章邯之所以想要投降,那當然就是為了活命,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對於殺叔的大仇也不報了,畢竟當時是兩軍交戰,出現一些傷亡的情況也是在所難免。
項羽不僅接受了章邯的投降,還將章邯封為雍王,這不得不說,項羽的確撿了一個非常大的便宜,秦軍投降過來的人還有二十萬,要是直接跟他們開打的話,項羽可能真的討不到便宜。
不過現在項羽根本就沒有足夠的糧食,連自己的軍隊都很難餵飽,就更別說還要餵飽投降過來的二十萬秦軍,所以就找了一個機會,將他們都坑殺了。
結束語所以說秦朝的衰亡根本就不是出現在軍事上的失利,而是出現在朝廷內部的權力腐化,當已經沒有得力干將再為這個朝廷效力的時候,秦朝滅亡也就不遠了。章邯在還有比較大優勢的情況下,選擇投降項羽,其實就是秦朝權力腐化的結果,而不是項羽在軍事上的實力佔有絕對的優勢。
回覆列表
秦末起義叛亂硝煙四起,章邯可以說是帝國的救火隊隊長,率兵幹掉楚地陳勝、項梁,齊地田儋,魏王魏咎等,匯合王離的長城軍團,準備以攻滅趙國為引,消滅天下反秦武裝,挽狂瀾於既倒,延續秦國統治。一時諸侯聯軍皆懼,作壁上觀,不敢交戰。只有項羽率領的楚軍破釜沉舟,援救趙國。
鉅鹿之戰時,項羽交鋒上小勝章邯,形勢上大勝章邯。限於種種原因,章邯向項羽投降。
一、戰略失當。雖然經過章邯一系列的軍事行動,天下反秦勢力遭受重創,但反秦武裝力量聯合起來還是有一戰之力的,而且還冒出項羽這“意外驚喜”。最合適的方法是集中優勢兵力逐一擊破。
或許迫於政治壓力,或許厭倦多年的南征北戰,或許判斷可以一戰定乾坤,章邯軍團、王離軍團聯合滅趙,並想一舉蕩平天下反秦勢力。有些豪賭帝國命運的意思,最終卻兵敗國滅。
二、章邯軍團的不作為,失去有力友軍。先被楚軍小勝,後丟失為王離軍團運輸糧草的甬道,隨後沒有拼命反攻甬道或支援王離。導致王離軍團缺糧潰亂,諸侯聯軍見有機可乘,自發和項羽圍毆王離。
或是輕視敵軍,或是兩將不和,或是帝國高層陰謀,最終王離被俘,蘇角被殺,涉間自殺,耀極一時的長城軍團退出歷史舞臺,帝國的支柱傾倒一根,對外的重要友軍也減少一支。章邯變得有些孤立無援了。
三、來自項羽的巨大軍事壓力。項羽九戰九捷,團滅王離後,諸侯軍已打破畏秦心理,諸侯將面見項羽,“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已征服諸侯軍,成為諸侯聯軍的統帥。
鉅鹿之圍解除後,進入持續半年的對峙階段。項羽軍駐紮在漳水南岸,諸侯軍駐紮在鉅鹿城外,對章邯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給章邯軍以巨大的軍事壓力。
公元前207年6月,項羽分兵兩路攻秦,親率主力大軍北渡漳水正面進攻,蒲將軍率軍渡漳水截斷秦軍歸路,策應主力,再次大敗秦軍。
這時,一方是失去友軍,士氣受損的章邯軍團;一方是氣勢如虹,以項羽為首的諸侯聯軍。原本的諸侯軍各自為政,現在整合在項羽手下,戰力大增。此消彼長之下,章邯軍團毫無優勢可言。
四、章邯漸被猜忌。章邯屢次受挫兵敗,秦二世多次派人斥責。章邯害怕,派長史司馬欣回京彙報軍情。這時的趙高玩完“指鹿為馬”,獨攬大權。司馬欣等了多日,不得見秦二世或趙高,見機不妙,又躲過追殺,逃的一命,回來勸章邯早做打算。
五、陳餘恰到好處的勸降信。當章邯進退兩難時,陳餘適時的給他寫了封信,大意是白起、蒙恬豐功偉績,要多猛有多猛,卻都被殘害了,章邯你打仗功勞越多,作死越快;而二世昏庸,朝局混亂,你“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你老大在作死,你連和你老大嘮嗑的機會都沒有,若還跟著,只能加速死亡;那為什麼不和反秦大軍聯手攻秦,不光能活,還能裂土封王,豈不美滋滋。
無情的現實,加上這封信,極大的摧毀了章邯為秦而戰的信念,大秦帝國最後一根軍事支柱倒坍。
公元前207年7月,缺糧的項羽權衡之後,在殷墟(今河南安陽)接受了章邯軍團的投降。